• 158.50 KB
  • 2022-04-22 11:31:17 发布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doc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三、用了比喻。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其作用是:1.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  1.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2.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3.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事,为······服务。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司马迁有满腹经纶,却因无人知荐而没世受辱,他希望有人知荐他,渴望自己能象管仲那样遇见鲍叔、晏婴一样的人物,施展自己的抱负。二、司马迁赞扬管仲得荐于鲍叔而发挥个人才智,帮助桓公成就霸业,也赞扬晏婴正直果敢、知贤善荐而使齐国强大。在这些赞评中,既流露了司马迁对管晏的企慕和向往,也流露了自己品德高尚而遭祸害,才能卓绝而毫无建树的满腔幽愤,还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责怨。三、这段话体现了管仲的治国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服度则六亲固”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以上两句体现了管仲的法制思想。“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则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总体而论,管仲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管仲的思想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实力,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而能否在全社会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是问题的关键;否则,人民群众遵法守法有抵触情绪,法律法规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一切规划目标就将化为泡影,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就将处于危险之中。而我们国家一切法规条令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是“以民为本”。四、司马迁引用管仲的话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烘托管仲大才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的豁达气度,这段话起到了深入描写管仲性格才能的作用;二是赞美鲍叔不嫉妒贤才而知人善荐的优秀品质,突出知贤荐贤让贤这一中心思想。五、两问题的答案分别如下:  1.孔子是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在“王道”衰微的情况下,管仲不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实行霸道,这不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所以孔子小看管仲。19   2.司马迁否定了孔子的观点。他引用《孝经》里的话赞美管仲,认为管仲能对齐公“顺美去恶”,使齐国上下团结,国富兵强,称霸天下,功勋卓著。  六、注意下面句子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小之:认为他渺小。  2.公死之:为公子纠死。3.终善遇之:始终好好地对待管仲。终,始终。善,副词,好好的。遇,对待。之,代词,指管仲。4.第一个谢是告辞、辞别;第二个谢是道歉。5.既,已经。以,将。•下,位置在低处。之,代词,代管仲。6.之,助词,无意。用在提前宾语“管仲”和动词“谓”之间。7.贵轻重:重视经济。贵,以······为贵。轻重,指物价高低。8.走:逃跑。又是一年芳草绿【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作者运用自嘲调谑的幽默笔法,生动形象地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自画像,谦虚而自信,踏实而勤奋,不自以为是,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不拒绝批评,客观看待自己,和气友善待人,率真自然,达观乐观的个性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于自我个性描述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生观、处世观以及文学观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示。  二、这里是反语,“悲观”并不是真的悲观,而是指有自知之明,不过分的狂妄自负,唯我独尊,目中无人。  三、“傻一点”并不是真傻,而是指要单纯一点,不要过早地象成年人那样老成、世故。  四、1.寓庄于谐,构思巧妙。本文是作者向读者展现自我个性、阐明自己的为人处世态度之作,在表露个人见解时,作者并未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将严肃的话题寓于谈笑之中,在谈笑中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其特有的人格魅力。文章从作者的“悲观”写起,到最后设想这篇文章也许会成为“史料”,始终贯穿着轻松诙谐的气氛,读来常常会使人忍俊不禁。  2.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文章集中体现出老舍创作的幽默艺术风格,而这种幽默风格又是通过多种语言手段来实现的。有时使用比喻手法,如称自己不过是“脸上平润一点的猴子”,自己写作的时候“仿佛是蒸馒头”等;有时使用对比手法,如将自己与高尔基对比,说文学“不如一尊高射炮,或一锅饭有用”等;有时使用反语,如写自己“悲观”、“无大志”等;有时使用歇后语,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等;有时使用生动形象的方言俗语,如“笑毛咕了”、“稀松”、“死不要鼻子”、“虎事”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老舍作品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 五、略听听那冷雨【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文章主要表达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二、新颖的构思。自古以来,写雨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借秋雨写愁的作品。而本文则是以“冷雨”来写春雨,不仅写了冷雨的可嗅、可观,而且更突出地写了冷雨的可听,从听觉上来表现作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种种复杂感受。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构思的新颖还体现在叙述的角度上,作者没有采用一般文章通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而是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人物的情感流露仿佛一个个蒙太奇镜头,使读者尽收眼底,一切都象读者自己发现的一般真切自然。并且,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为相似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独具特色的语言。本文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量使用重叠的手法,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句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短句少则二三字,长句多则超过20个字,有的句子甚至中间不加标点有意形成长句,如“雨是阴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等。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  四、第4自然段通过“雨”与“rain”、“pluie”的对比,说明“雨”字视觉上的美感。第6自然段通过溪头山与丹佛山的对比,表现中国山水所独有的诗的意境和韵味。第13自然段通过20世纪70年代“公寓的时代”与过去的时代、“没有音韵的雨季”与“瓦的音乐”的雨季对比,表现作者昔日熟悉的生活场景已荡然无存,而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追寻的伤感。最后两自然段通过白发者徒自“听那冷雨打在伞上”与一对年轻恋人在伞下“美丽的合作”对比,表现作者岁月无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无奈与感慨。19   五、略。怀念萧珊【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本文写于1979年1月,是巴金悼念亡妻之作。作者回忆了与萧珊从相爱到结婚、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坎坷经历,尤其着重回忆了“文革”风暴袭来后夫妻的忧患与共、萧珊病情恶化时求医的艰难、作者如焚的忧心和两人最后“痛苦又感兴福”的短暂厮守,行文坦诚自然,曲尽缠绵,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深沉的悲痛、愤怒的控诉和因妻子受自己连累而生的自责与疚。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由萧珊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引出对萧珊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萧珊去世后几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但由于那时还处在“文革”之中,写不出来。现在“文革”已过,自己“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两篇文章”,想说的话可以说出来了。先回忆向萧珊遗体告别的情景,引出她遭受迫害致死的原因,然后具体展开对她“文革”中所受折磨的回忆。  第二部分,继续回忆萧珊在“文革”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生命之火逐渐熄灭”,着重回忆萧珊生病后的生活。  第三部分,着重回忆萧珊病重直至去世一段时间的生活。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并围绕对萧珊的总评价展开回忆。从两人的相识一直写到她的最后。  二、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更有对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控诉。这些感情都很强烈,又相互紧密相关。那么,作品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文革”所造成的灾难,以警示后人永远不能让“文革”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三、把萧珊的悲剧同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个人的悲剧反映民族的悲剧,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文章一开头就说,萧珊被火化后两三天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象冻结了一样。”这点明了萧珊去世的特殊岁月──“文革”期间。那时,作者还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由,甚至说连自己的思想感情都不敢有了。巴金说:“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文中提到,作者当时“经常去龙华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去参加给别人戴上反革命帽子的大会”,还提到“干校”、“四清”运动、“工作组”、“造反派”等等带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悲剧发生的特殊时代、悲剧的典型意义,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四、贤妻良母,心地善良,有才华,爱好文艺,懂翻译,但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勇气。  五、略。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作者认为,书能使人“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二、本文是作者写给小妹祝贺生日的一封书信。信中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说明了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读书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尤其是在读书的方法上,文章给人以很好的启示。作者认为,读书要注意泛读与精读的结合,“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对于喜欢的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对于大家的作品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只能继承,不能重复”,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  三、泛读强调对知识广泛的吸收,精读注重对知识的精深理解。两者对于读书来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精读应以泛读作为基础,否则便无所谓精;而泛读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有重心或重点,否则学到的知识便如一盘散沙,难有收益。只有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两种方法相互促进,才能取得更好的读书效果。  四、对名家大师的作品应当很好的学习借鉴,但却不能完全拜倒在名家大师的脚下。如果盲目崇拜,对名家大师的任何作品任何言论都亦步亦趋、照搬模仿,就会失去自我,难有创新。这样做即使有所得益,也是得不偿失的。  五、第一,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文章是写给小妹祝贺生日的一封信,可作者在信中没有采用一般人常用的方式如“19 生日快乐”之类的泛泛祝语或是精美礼品的赠送等来致贺,而是和小妹娓娓谈心,交流读书的看法。表面看来似与生日缺乏密切联系,但对于象哥哥一样也立志于写作的小妹来说,兄长关于读书的经验之谈将会使她受益终身,这应该是小妹最需要也是最喜欢最高兴看到的一封信了。这既说明作者对小妹非常的关心和了解,同时从写作上看也正表现出了作者的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结构上,文章自始至终扣住“读书”来写,先是由回忆小时和小妹一起读书的经历引出话题,接着来谈读书的重要,勉励小妹要看重读书,多多读书,继而介绍读书的方法,最后以赠书乞妹快活作结,中心突出,构思极为精巧。  第二,善于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文章在叙事中娓娓道出早年读书生活的艰难,借生日赠书来表露兄妹深情,以读书的经验之谈来对小妹寄予殷切期望,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情真意切,又颇有见地,议论精辟,给人以启示。  六、略。第二单元议论文谏逐客书【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因为秦王下了逐客令,而李斯正在被逐之列,所以李斯写了这个奏章,来分析阐明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性。正是他的这个奏章,让秦始皇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从骊邑追回了回家途中的李斯。二、穆公等四国君在秦国历史上政绩最大,而且都是因为用客而取得成就的。  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  1.针对秦王爱好选材。秦王欲称霸,敬重英明之主,所以李斯便选了秦国四位英主及历史上的五帝三王;秦王喜欢声色宝玩,李斯便广造天下之宝入文,而将其与“客”这一最大宝物相比,以使秦王能明辨是非。  2.注意选哲理性强的材料。如地广粟多、国大人众、重物轻人等。三、一是为了与秦王逐客形成鲜明对比,使秦王明白逐客做法的错误。二是想借这种对照向秦王说明,秦王重物而轻人,玩物丧志,不是称霸天下者所为,以警示秦王。四、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五、一是论据充足有力,几乎全是摆事实讲道理,不空发议论;二是大量运用排比、铺陈、比喻、对偶等手法,气势贯通,咄咄逼人。  六、解释各句中加点的字:1.乃:副词,却,竟然。业:活用为动词。•2.来:动词,使······来。3.蚕食:象蚕一样吞食。4.逐:赶走。5.宝:以······为宝。驳《复仇议》【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新唐书·孝友传》中记载,唐玄宗时张琇之父为嶲州都督陈纂仁所构陷,监察御史杨江不便真伪,杀之。后张琇与兄为报父仇,杀死杨江。唐太宗时,即墨人王君操杀人案,高宗时的赵师举杀人案亦是如此。对于此类案件的判理,常常使执法者陷于两难境地,审理的结果也是或杀或赦,前后不一。武则天时,下邽人徐元庆杀人案亦属此类。徐父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后徐元庆隐姓埋名,伺机手刃仇人,杀死赵师韫,为父报仇,然后“自囚诣官”。因其“杀身成仁”:“以死全义”,武则天欲赦其罪,但是,时任左拾遗的陈子昂对此却另有异议。他认为“先王立礼以进人,明罚以齐政”,“杀人者,死,画一之制也。法不可二元,元庆宜伏辜。”然“父仇不同天,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宜赦。”因此,陈子昂认为对徐元庆应“置之以刑,然后旌闾墓,可也。”而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对此颇为不满,随作文对陈子昂的建议进行驳斥,是以成《驳复仇议》一文。  二、反驳论点。  三、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状》中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首先,作者从“礼”与“刑”都是“防乱”的根本功能出发,指出“旌与诛莫得而并焉”,否则不仅会导致刑法的滥用,而且败坏了礼治秩序,直至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与行为规范的混乱。因而得出“礼”与“刑”是“统于一而已矣”,从而驳斥了陈氏的“诛之而旌其闾”的观点。其次,作者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指出假如元庆父并非因触犯国家的刑法获罪,而是赵师韫为了私怨而错判,那么远庆之复仇是“守礼而行义”19 ,又何罪之有?否则,元庆父死于法而非吏,杀之,乃正邦典,又何而旌之?作者以此深入判断、推理,剖析陈氏所论的内在悖论。最后作者对陈氏的“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观点进行辩驳,指出他这种认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礼”的本质的糊涂理解,然后引经据典,进行辩解,进而得出元庆复仇是“服孝死义”,是“达理而闻道者”所为,因而“诛之而旌其闾”的做法也就不能“编制于令,永为国典”。  本文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封建社会的法律本质,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吏治的黑暗腐败、冤狱难申的现实。  四、作者认为,“礼”与“刑”、礼与法应该是统一的,而不应将其对立起来。具体参见【思想内容概括】。  五、翻译句子:1.同州下邦县有徐元庆这样一个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终能够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捆缚自身,投案自首。2.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采取的手段则不同。因此,表彰与诛杀是不能够同时并行的。3.当初假使能调查、审定这个案情的真伪,研究、确定它的是非,推究案子的发端,进而追查原因,那么,这个案子对刑和礼的运用就露出了明确的区别。4.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如果各爱其亲人,为亲人而相互仇杀,这种混乱靠谁来制止呢?六、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反驳的观点:“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提出的观点:符合礼的复仇是孝与义的表现,表彰这种行为不会引起“亲亲相仇”的现象。  2.引经据典,使用经典言论作为论据。  3.驳论;反驳论点。留侯论【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本文是一篇传记性质的人物论。文章围绕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一中心对留侯张良展开论说,并以“忍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贯穿全篇。文章一开始就将“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者”之勇进行比较,指出“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坚韧品性。然后辟“圯上老人”为“鬼物”之说,指出“圯上老人”“倨傲鲜腆”正是为了折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最终使其成大事,成为“豪杰之士”。而后又屡屡引用历史事实,进一步论说“忍小忿”之大用,以至将刘邦所成就的帝业也归功于张良的“忍”。最后以张良的“妇人女子”之貌来反衬其“天下大勇之士”的过人之节,绕有趣味,也颇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不过我们应对苏轼的这种“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进行辩证的认识,特别是对其将楚汉之争成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忍”,更应该深入进行辨析。  二、本文总体上运用了立论与驳论结合的方法,主要是立论,说明天下之大勇者必能“忍”的道理,在立论中又穿插了驳论,批驳了认为圯上老人授书张良怪诞之说,提出圯上老人授书张良“其意不在书”的独到见解。在立论中,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如“匹夫”之勇与天下之“大勇”的对比、项籍不能忍与高祖能忍的对比,以及列举郑伯、勾践史事来说明“忍”者才能成“大谋”的道理等。  三、一般的人物传记要对人物的籍贯身世、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历史功过等做具体全面的介绍,而史论则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记述,而主要是抓住人物的某方面特点,围绕着某一中心议题加以论述,表明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见解或看法。  四、张良之所以在历史上取得重要成就,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同时和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也是分不开的。因而,仅将张良成功的原因归之于圯上老人的授书未免过于简单化,而本文论述虽然不乏精彩之处,将张良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一个“忍”字,也显然有失片面。  五、翻译句子:1.一个普通的人被污辱了,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称不上所谓的勇敢。2.自己的生命应该珍惜,而不值得为盗贼去死。3.因此,以倨傲无礼的态度挫其过于刚勇急躁之气,他若能有所忍耐,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事。4.没有平生的交情,突然在草野之间相遇,却命令他做仆妾所干的贱事,而他却感到很自然毫不见怪,这一定是秦始皇不使他受惊,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5.太吏公曾发出疑问:原以为子房是个魁梧奇伟的人,然而发现其相貌却宛如媳妇姑娘一样,认为和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称。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思考练习题答案】19   一、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二、本文是作者在1932年6月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们所作的演讲。文中主要针对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将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语重心长地提出忠告。作者提醒青年学生走出大学后,在社会上要时刻防备可能会出现丧失求知欲望、丧失理想的人生追求这两方面的堕落,并且送给他们三剂“防身的药方”:一是寻求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发展非职业的兴趣;三是培养坚定的信心。第二、三问:略。  三、成功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但努力的付出对于想要成功的个人来说却是必不可缺的。要有信心,任何人的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只要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四、略。文学的趣味【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任何一种文学活动,都表现出批评者、欣赏者或创作者的文学趣味。所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  二、文学趣味上的分歧主要是由三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是资禀性情,其次是身世经历,第三是传统习尚。  三、文艺趣味上的欠缺主要有三:即“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要避免这些欠缺,唯一的方法就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四、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而不能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2.类比论证方法。用“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来说明“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比较的资料愈丰富,······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3.分为两层:前三句为第一层,最后一句为第二层。两层之间形成类比关系。失败了以后【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本文主要阐明了作者对失败的看法和失败以后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作者认为:失败的时候最能测验一个人的品格。他指出,伟大人物的成功秘诀就是“倾跌了以后,立刻站立起来,而去向失败战取胜利”;“倾跌算不得失败,倾跌后而站立不起来,才是失败”;“许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受赐于先前的层层失败”;“对于那自信其能力,而不介意于暂时的成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从这些看法中,可以归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在失败了以后,应当“加倍的坚强”,要“立刻站立起来”,“永不屈服”。  二、略。  三、主要包括:名人名言(爱马孙、非力的话)、文学作品(狄更司小说)、比喻性论据(小孩子学会溜冰)、事实论据(据报章所记载,我们所亲身见闻)等。  四、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用“倾跌”来比喻失败,用小孩子学会溜冰来比喻成功的经验,用弹跳的皮球比喻那些不怕失败的人等,这些比喻使文章说理浅显易懂而又形象生动;再如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了四个“对于······的人,没有所谓失败”,构成一组排比长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舞性。此外,文中还运用了对比、反问等手法。论言谈【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本文主要围绕言谈时应如何讲究谈话艺术这一问题,阐明了作者的见解。作者认为,“真正精于谈话艺术者,是善于引导话题的人”;“善于言谈者心善幽默”;“谈话中善于提问,必能多有受益”;“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谈话的范围应当广泛,好像一片原野,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左右逢源”;“能掌握······分寸的人,才算精通了谈话的艺术”。这些观点都表现出作者对谈话艺术的精辟见解,今天读来仍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二、需要注意的是,培根在课文中关于这一问题的看法显得有些圆滑世故,有其片面性。19  沉默之所以成为谈话的一种艺术,主要并不在于它能掩盖个人的无知,而是因为:第一,沉默可以使人更好地倾听他人的谈话,体现谦虚好学的风范;第二,沉默可以使人对把握不准的问题更好地加以思考,深思熟虑之后再发表见解,体现沉稳成熟的个性;第三,沉默可以使人更好地有节制地把握自我,避免闹出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的笑话,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不善答问者是笨拙的,但没有原则的诡辩却是轻浮的。讲话绕弯子太多令人厌烦,但过于直截了当又会显得唐突。只有掌握好其中的分寸,才算精通了谈话的艺术。  四、1.说理周密谨严,要言不烦。文章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寥寥数语即能将道理阐述得明白透彻,而且往往正反对举,善于辩证地考虑问题,论事说理极为周密,显示出作者出色的论说能力。  2.语言洗炼精当,文笔隽永。文章的语言简洁凝练,概括力极强,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警句,如“善于提问,必能多有受益”、“温和的语言其力量胜过雄辩”、“讲话绕弯子太多令人厌烦,但过于直截了当又会显得唐突”等。  3.多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如将善于引导话题的人、善于使无意义的谈话转变方向者比作“社交谈话中的指挥师”,将谈话范围的广泛比作“一片原野,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左右逢源”;对比如谈说话刻薄时将“出口伤人者”与“被伤害者”对比、谈善于提问时将“询问”与“盘问”、谈谈话的范围时将“原野”与“单行道”对比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说理更加透彻,而且形象生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三单元诗歌采薇【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反复朗读吟诵全诗,并回答问题如下: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2.诗的四、五节主要表现了军队生活的艰苦:住无定所、战事不断、将帅不体恤士兵、精神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这一切都让战士更加怀念家庭的温馨生活,从而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3.诗的开头以采薇这一活动引出士兵思念家乡的情绪,以不断生长的薇表现士兵与日俱增的思乡情绪,以盛开的棠棣花引出气派的战车,这是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全诗由四言句式构成,体现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结构。这些特点在《诗经》其他作品,如《伐檀》《硕鼠》《关睢》中,也都有同样的表现。  二、背诵诗的第六节,并回答问题如下:1.熔在一起:1﹚对仗工整;2﹚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3﹚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4﹚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比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三、1.《诗经·采薇》第一节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祖国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2.战争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造成诗中主人公感情痛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将帅不爱护士兵,社会不关心军人,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今天,我们国家一方面坚持维护和平的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兵役法》的实施,对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社会拥军优属,因而《采薇》中士兵的悲剧在今天已不会发生了。  四、解释下列各句中带“.”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1.莫: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2.莫:没有谁。3.雨: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4.载:又······又······。5.孔:很,甚。19 6.靡:无,没有。聘:访,探问。春江花月夜【思考练习题答案】一、全诗分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是分两层写的。第一层为前四句,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后四句为第二层,写月照花林景色。第一部分极写春江花月之美,是写景,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主要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分为三层:第一层(“白云一片去悠悠”至“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两地相思之苦。第二层(“可怜楼上月徘徊”至“鱼龙潜跃水成文”)写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最后八句为第三层,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  在结构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人生思索、思妇游子为基本着眼点,以月亮升起到月亮坠落的过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二、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幽静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和人情难圆的感叹,表现了游子、思妇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一开头,诗人设想自己站在靠近大海的江口,看到潮涨水平,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接着,诗人又设想自己溯着江流往内陆走去,描绘了月光下的诸般景色。“江流”二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是虚说月光。这都是写整个宇宙笼罩于乳白色的月辉之下三、在这明月当头的静夜,诗人深思着,探问宇宙的奥秘。诗人想到人类一代一代传下去,没有穷尽,而江上的明月年年总是那样,言外多少有点“人生短促”的感慨。接下转到江月待何人的疑问,并从一朵白云的飘动,设想这会勾起游子思妇的情思。“玉户”二句又以虚写月光来烘托思妇的心情。“光”是不可捉摸的实体,“卷”而“不去”,“拂”之“还来”,于是引出“此时”二句,异想天开,想把自己附丽于月光上,去追随久出未归的游子。“昨夜”四句是由春去月斜,比衬韶华易逝,只身在外的游子还不早归。末四句写明月西沉,有人乘月而归,更反衬出游子欲归不得的悲伤。这首诗为历代传诵,原因有三:第一,在封建社会里,总有无数有才的人被压制。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到处漂泊;他们只能个人奋斗,因而面对宇宙感到人生的渺小和短暂。这种感伤情绪,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有普遍性,因此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第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等人的淫靡的宫体诗,诗人借用旧题,洗尽了宫体诗的淫荡浮靡,用来反映封建社会中有普遍性的题材,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作用。第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来描写景物,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四、参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2。五、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蜀道难【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蜀道难》一诗内容的安排,是以由秦入蜀所经历的情景为线索的。根据这个线索,我们认为可分为三部分。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部分,写蜀道开辟之难。在这一部分,诗人引用了许多神话传说,为蜀道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烘托出艰险离奇的气氛,把读者引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神话般的境界。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部分,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蜀道的艰险和行路的艰难。具体分为四层:第一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猿猱欲度愁攀援”)从鸟兽的感觉来写蜀道山势的高峻和难以攀越。第二层(“青泥何盘盘”至“以手抚膺坐长叹”)从行人的感觉来写蜀道的险阻难行。第三层(“问君西游何时还”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以蜀道的悲凉气氛来衬托烘染蜀道的艰险。第四层(“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具体描绘行人眼中的蜀道。前面从不同高度对蜀道的艰险进行了夸张和渲染。至于蜀道的具体形象如何,却是在这一层才描写出来的。  “剑阁峥嵘而崔嵬”至“侧身西望长咨嗟”为第三部分,主要写剑阁的险要、蜀地的险恶,劝远行者早些回来。  二、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他是把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来描绘蜀道上的奇山异川的。本诗一开始就用“蜀道之难,难地上青天”这一夸张的诗句,给人留下突出的印象。下面围绕蜀道难这一中心,写出山势的高峻,山路的艰险,环境的恶劣,都是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进行刻画的。说山的高峻,就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来描写。蜀道险阻,连给太阳神驾车的龙都无法越过,其山高可想而知。写蜀道之难,则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19 ,来加以渲染。善于高飞的黄鹤不能飞过,最会攀援的猿猱畏难,蜀道之难行,不言自明。关于青泥岭的高峻和行人惊心动魄的情景,诗人用“扪参历井仰胁息”来加以刻画,行人在山巅可以手触星辰,这一夸张更是生动传神。民间谚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来形容山高,作者却说“连峰去天不盈尺”,夸张更进了一步。所有这些夸张的描写,再与五丁掣蛇等神话传说相结合,使这些雄伟壮丽的山川具有一层神奇瑰异的色彩,让读者时而惊诧,时而叹息。  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强烈的感情是这首诗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诗人不是客观地、冷静地把蜀道难的面貌描摹在读者面前,而是用浸透着感情的巨笔,抒写他对蜀道之难的独特感受。蜀道上的山水禽鸟、日月星辰,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感情,成了笼罩全诗的网络。诗人紧扣一个“难”字,反复咏叹。诗一开始就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带有夸张性的感叹句,来抒写对蜀道的感受,以唤起人们的实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中间,诗人又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渲染气氛,使读者对蜀道的感受进一步加深。最后,当诗结束时,再次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收住全篇,既能与开头和中间的咏叹相呼应,使结构更加谨严,又能保持着全诗咏叹的基调,含无限遥情。这种反复咏叹,前后呼应的写法,加强了诗的抒情气氛,使诗一唱三叹,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诗人的感情感染下,读者的感情也随同作者一起起伏跌宕,领略蜀道的艰难。  四、愁空山。(愁:使动用法,使······忧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衰谢,憔悴。)  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击石声,这里用作动词,撞击而使之发声。雷:用作动词,像雷声。)天狗【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发表于1920年2月7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己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于是,“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O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创造十年》)。《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是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天狗》也正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天狗,本是民间传说中的事物,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诗人在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  “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像遇着什么灾难的一样。全村的寺院都要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吃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小时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庭氏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谷梁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这可见救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北欧人也有和这绝相类似的神话,他们说: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Hati),一名马纳瓜母(Managarm),黑蹄食日,马纳瓜母食月,民间作声鼓噪,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  二、天狗形象,是一个敢于扫荡旧的一切、创造新的世界、不断改造自我、锐意进取、爆发出无限能量的新的时代个性的象征。  三、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比喻新颖生动。天狗本来只存在于民俗传说中,而诗人却将其拿来作为崇尚歌颂的偶像。诗中的天狗形象,成为旧的时代、旧的传统、旧的世界的叛逆者的象征,成为吐故纳新、具有无限能量的个性解放与新的世界、新的社会、新的未来创造者的象征。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又在诗歌意象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诗人将“我”比作是“X光线的光”、“如电气一样地飞跑”等,也都体现着当时崇尚科学的时代特点。  2.想像大胆奇特。天狗的形象在传说中带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诗中则具化成为有着无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的个性“我”的形象。他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会儿成为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一会儿又飞奔、狂叫、燃烧,而且在神经上飞跑、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这都表现了诗人想像的大胆奇特。  3.感情奔放激越。诗中全篇都以“我”的口吻来写,诗人以天狗自喻,通过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势来抒发内心豪情。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4.讲究韵律和节奏感。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也极有特点,诗人多采用简短的句式,并将其与叠句、排比等手法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旋律、急促有力的节奏和摧枯拉朽般逼人的气势。此外,诗的语言自由而又大致押韵,可以看出诗人对韵律感的重视。19   雨巷【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本诗通过“我”在“寂寞的雨巷”中独自彷徨的诗意描绘,通过与丁香姑娘从期盼、相遇、到远去后思念的整个过程描述,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凄清寂寞、哀怨惆怅、凄婉迷茫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感情,反映出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理状态。  二、朦胧含蓄的意象美。诗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既带着“芬芳”又露出“忧愁”、向“我”“走近”又很快地“飘过”远去······这位可望而不可及的丁香姑娘,正是诗人心目中那美好而又难以追求到的理想的象征。而“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正是当时黑暗阴沉、令人压抑、看不到出路的社会现实的写照。这些意象都不是单纯地反映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中的场景,而是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同时又无法完全排除诗人感情生活体验的影子,因而该诗显得朦胧含蓄,耐人回味。  三、3.韵律和谐的音乐美。全诗采用自由体形式,押韵灵活,有的行行押韵,有的隔行押韵,有的押韵在句末的韵脚上,有的则又在句中隐含用韵。这和古典诗歌的传统用韵方式不同,很大程度上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仑的影响。加之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大量运用,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产生出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对于该诗音乐美的特征,叶圣陶先生在当时就曾给予过高度评价,称赞《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光的赞歌【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诗人热情描绘、讴歌赞美了“光”的形象,光使世界“显得绚丽多彩,人间也显得可爱”,“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光“具有睿智而谦卑”,“它是无声的威严,它是伟大的存在”。同时,诗人将对光的追求同人类追求进步、追求理想、为真理而斗争的艰难历程联系起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思考,揭示出人类虽会经历漫长的黑夜而“人类的前途无限光明”的必然规律。  二、富有哲理的象征手法。诗中所歌颂的“光”,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事物的范畴,“光给我们以智慧”,“光能使人觉醒”,“和光在一起前进,和光在一起胜利”,“光给我们送来了新时代的黎明”······。这里的“光”,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成为丑恶与愚昧的对立面,真、善、美的化身。诗人正是通过对光的赞美,热情讴歌了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人类理想的永恒追求。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又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三、深沉热烈的抒情方式。充满热烈澎湃的激情,一直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而在《光的赞歌》中,历尽沧桑历经挫折的诗人,感情的抒发除了热烈之外又添了更多的深沉。诗人时而歌颂光明,时而鞭挞黑暗,时而展望未来,时而反思回顾历史的过去。  四、从诗人个人角度直抒胸臆,回顾自己过去的奋斗历程,抒发个人“永远歌颂光明”、“和光一起前进”的豪情。 西风颂【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作为雪莱最负盛名的作品,《西风颂》一诗主要是在1819年秋天意大利的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构思完成的。雪莱在该诗原注中,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创作情况:  “这首诗构思在弗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的预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由自然界的闪电雷鸣,诗人自然地联想到人世间的狂风暴雨。1818年诗人受到英国当局的迫害,曾被无理地剥夺抚养亲生子女的权利,悲愤地离开祖国,飘流异乡。就在此诗创作前夕,英国又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事件。1819年8月16日,曼彻斯特的8万工人为争取生活权利举行示威游行,英国政府竟派骑兵镇压,致使15名工人被杀,400人受伤。身在异国的雪莱听此消息,愤怒地写下了《1815年的英国》、《虐政的假面游行》等诗,抗议当局的暴行,向劳动者发出战斗的号召。《西风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自然现象激发起创作灵感,借自然景物来抒情言志,表现诗人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热切期盼和向往,也表现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二、全诗共5节,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至3节):写西风扫落叶,播种子,驱散乱云,放释雷雨,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秋色。这一部分是对西风的赞歌。19   第1节:称颂西风“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它既能横扫枯死的落叶(象征腐朽的反动势力),又能护送“有翼的种子”暗藏地下,只等春风吹起,万卉齐放(象征革命思想终将萌发、壮大)。  第2节:再次颂扬西风扫荡腐朽事物的强大威力(象征革命的力量)。它能势卷流云,随之带来黑雨、冰雹和火焰,“将濒临的一年埋葬”。这一节把境界由地上扩展到了高空。  第3节:写西风吹醒了南国的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使汹涌的波涛为它让路,深渊的草木也为之战栗。这一节将西风的强大威力由空中扫到海洋,暗示着革命风暴终将在各处掀起。第二部分(4至5节):诗人将自己写入诗歌,同西风合为一体,把主观感情同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  第4节:诗人尽管在人生路上受尽挫折,他仍然渴望西风能象举起水波、树叶、流云一样,使自己振奋起来,获得新的生命,表现了诗人投入革命风暴的强烈愿望。  第5节:诗人愿西风给予他“狂暴的精神”,吹落“枯死的思想”,“促成新的生命”,从而“把昏睡的大地唤醒”。最后两句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革命激情的抒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三、气势豪放,想像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时而陆地,时而天空,时而海底,常常把读者带进雄奇壮丽的境界。流云被撕成疯女飘扬的散发,大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萎缩,摧枯拉朽,使人惊心动魄。四、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境况,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民主义的霸权国家。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必不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者的痛恨。又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残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是重染疫疠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既形象生动,又蕴含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五、相似之处:第一,都是赞美自然界的景物,一是西风,一是云;第二,都运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第三,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像奇异;第四,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第四单元小说戏剧席方平【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席方平为了替惨死的父亲伸冤,阴魂到冥府告状,但上自冥王,下至城隍,皆为仇家贿通,无不相互勾结,贪赃枉法。席方平不仅冤屈未伸,反遭种种酷刑。但他不畏强暴,坚持斗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他以辛辣的讽刺,挑明地府百官的隐私:“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冥王对他的威胁、利诱,都不曾动摇他的斗志。他百折不回,终于为二郎神明断,昭冤雪恨。故事以幻写真,曲折抨击了人世官府的公道不彰,揭示了官场吏治中的“钱神当道”,人民有冤莫伸。有如灌口二郎神判词所云:“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同时,热情歌颂了以席方平为代表的中下层人民孝义志定、万劫不移、不畏强暴、英勇反抗的大无畏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耿介倔强性格的赞美之情。  二、小说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是小说情节的序幕。简要介绍了故事发展的起因。席方平目睹父亲的惨死,魂赴幽冥,代伸冤气,与此同时又点出了羊某的行贿,这样写既初步勾勒了主人公不畏强暴的性格基点,又暗示了这场斗争的艰苦卓绝,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小说情节的主要部分,它包括情节的发展、高潮、结局。作者形象而生动地把席方平的逐级告状写得各具特色,并鲜明地刻划了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席方平为父伸冤共告状四次,可据此把第二部分分为四层:第一层,起于席方平得知“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使其父“胫股摧残”,怒不可遏,“大骂狱吏”;中间有“抽笔为词”,“喊怨以投”的高潮动作;结于“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的判决。第二层,发端于席方平的“冥行百余里,至郡”再告,发展于席方平的“以官役私状,告之郡司”的果敢行动,曲折于“郡司扑席,仍批城隍复案”,终至于“席至邑,备受械梏”的再度蒙冤。第三层,以席方平“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为起点,以“冥王立拘质对”为悬念,以“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为衬托,以“逆旅主人”的劝阻作铺垫,以冥王的酷刑压制为高潮,以席方平被强行发还阳世投胎为婴作结尾。第四层,再度以席方平“愤啼不乳,三日遂殇,魂遥遥不忘灌口”开始,以路遇九王“越道避之,因犯卤簿,为前马所执,系送前车”为反复,以“二郎援笔立判”为高潮,以众犯“即押赴东岳施行”,席方平父子被“送之归里”作结束。19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小说情节的尾声。作者借席方平“家日益丰,良沃遍野”的美好结局,对席方平的顽强斗争加以最后的肯定,表现了善恶有报、天理昭彰的主观意念。并且,借异史氏的感叹,抒发自己对席方平的敬佩之情。  三、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令人难忘。  席方平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介绍了席方平的性格基点。他看到父亲良懦,在阳世受“富室羊姓”之欺,在阴间仍受与羊姓勾结贿通的冥使百般欺凌,立即“惨怛不食”,毅然“赴地下代伸冤气”。他同情良弱,憎恨邪恶,坚信正义一定能够伸张,在处处碰壁的情况下,一告再告,才能在冥王的笞杖、火床、解锯面前毫无惧色,发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呼声;他机智聪敏,察觉城隍、郡司被羊姓贿通,做贼心虚,才能骗过冥王保存自己,获得再告与二郎神的机会。他持之以恒,性格刚烈而顽强,具有不怕苦不怕死的品德,他的这种顽强不息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共性。  冥王则以滥施酷刑和利诱笼络两面手法,对付不屈服的受冤者,是封建官吏的典型代表。席方平诉讼,郡司受贿营私,他立拘质对,似能主持公道。俟二官函进,则笞杖、火床、解锯伺候,当他察觉这些均未起作用时,立即换了一付面孔,采用极其卑劣的手段迫席再生。而在二郎神面前却“战栗、状若伏鼠”。作者将其残酷而又虚弱的本质刻划得淋漓尽致。  四、小说叙述了席方平魂赴冥府代父伸冤的故事。富室豪家买通冥官,欺压善良,使得整个阴司暗无天日。作品借阴司来影射现实,揭露并批判封建官府的黑暗和腐朽,热情歌颂了以席方平为代表的中下层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大无谓精神和“大冤未申,寸心不死”的顽强意志。但席方平看到他的个人反抗并不能改变现状,于是把变革的希望寄托于九王殿下等正直的清官。这种局限与作品所宣扬的忠孝观念】因果报应等思想是一致的。作品集中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反抗者形象,任务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形象生动,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追求,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作者以魂赴幽冥、转胎阳世、路遇二郎神等怪诞奇特的艺术想像,描绘出阴间地府的幻域景象,对其中以各种地位、身份出现的人物,予以精心细致地刻画,突出各自的个性,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从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作者的理想。席方平历经阴曹地府各级官吏以至冥王的种种酷刑,甚至被锯解肢体,始终不屈,亦不为利所诱,坚持斗争,直至胜利。这种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也是现实生活中人间正气的写照。秉公判案的二郎神,则是作者盼望有清官理冤的理想,那篇对冥王、郡司、城隍、狱吏以及为富不仁的羊某的判词,是声讨各级贪官污吏和豪绅恶霸的檄文。在人间官府、阴间冥王都一派漆黑的情况下,作者把幻想转向灌口二郎神,反映了他上下求索光明的心理历程,寄托其“俯仰时事”而引起的“愁愤感慨”。  六、将文言译成现代汉语。1.监狱里的差役全都得了姓羊的钱,没日没夜地打我,(我的)两条腿都给打坏了。2.席方平认为这是道听途说,还不很在意。3.现在送你回家,赏给你千金家产,百岁寿命,总该满足了吧?4.本应廉洁奉公以作下属表率,不应贪赃枉法败坏官府名声。5.助长昏官的残暴,大家说起刽子手就不寒而栗。围城【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本文主要描写了方鸿渐等人初到三闾大学应聘任教时的经过,作者通过他们到校后与校长、同事之间的接触与交往片断,形象地展示了各色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对旧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身上所存在的人格虚伪、鄙俗、丑陋的劣根性与官场中的权诈、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在小说《围城》中,这一部分是最具有典型意义、最具有批判力度和思想性、而且描写也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  二、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本文对人物个性的描写非常突出,小说《围城》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如高松年的虚伪狡诈、老于世故、善于钻营、玩弄权术;李梅亭的喜好炫耀、看重名利而又善于权变;韩学愈的外表木讷却又工于心计、擅长于骗术;顾尔谦的低三下四、谄言献媚;陆子潇的打探消息、通风报信等。与这些人物相比较,方鸿渐的身上则更多地体现出诚实、单纯、正直、善良的个性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在与周围人的周旋中才常常会遭受愚弄和欺骗,才会不被见容于当时的社会。19   三、1.生动的人物形象。本文对人物个性的描写非常突出,小说《围城》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如高松年的虚伪狡诈、老于世故、善于钻营、玩弄权术;李梅亭的喜好炫耀、看重名利而又善于权变;韩学愈的外表木讷却又工于心计、擅长于骗术;顾尔谦的低三下四、谄言献媚;陆子潇的打探消息、通风报信等。与这些人物相比较,方鸿渐的身上则更多地体现出诚实、单纯、正直、善良的个性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在与周围人的周旋中才常常会遭受愚弄和欺骗,才会不被见容于当时的社会。2.丰富多样的比喻手法。《围城》善于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写的特点,在本文中也表现得特别明显。如“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汪处厚见到李梅亭时,“热情地双手握着他的手,好半天搓摩不放,仿佛捉搦了情妇的手”;李梅亭从欢迎会上来到赵辛楣房里,“一言不发,向椅子里坐下鼻子里出气像待开发的火车头”;方鸿渐见过高松年后走出校长室,“灵魂像给蒸气碌碡滚过,一些气概也无”;“跟韩学愈谈话访佛看慢动电影”等。这些比喻在表现形式上常常富有变化,有的带有哲理性,有的带有讽刺性,有的是形象的,有的是夸张的。3.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本文有些地方对人物心理的揭示非常深刻,如方鸿渐在听说韩学愈是以假文凭骗取系主任的职位时,就有一段精彩的心理刻画的文字:“有了他,似乎自己的欺骗减轻了罪名。当然新添上一种不快意,······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胆老脸,至少高松年的欺负就可以避免。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双雕地兼备了。”这段文字极其传神地刻画出方鸿渐的复杂心理,对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也具有重要作用。4.诙谐机智的幽默风格。本文总体上体现出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与事采取一种超脱的态度,以洞察一切的智慧加以审视,常常能够从看似寻常的现象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引人发笑的话题。无论是对卑劣者丑陋表现的辛辣讽刺,还是对善良者尴尬处境的善意调侃,还是一些行文如游戏般的诙谐文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幽默风格。杨绛女士曾说:作者生活中“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再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这里所说的“痴气”,正是作者那特有的幽默感,这里所说的“《围城》的笔法”也正是钱钟书所特有的幽默风格。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高松年是虚伪狡诈、老谋深算;方鸿渐则是诚实、善良、单纯。  2.写方鸿渐主要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手法,而写高松年则主要使用带有夸张性的细节描写。  3.比喻与夸张。  4.主要是通过人物表情的细节夸张,以及人物与人物间的强烈对比产生讽刺效果。春之声【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增强语势,展露激情,显示意识流动的快节奏,富有感染力。有的是段与段之间连用排比,如“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不,那不是西北高原。那是解放前的北平······”,“不,那不是逝去了的,遥远的北平。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有的是短语的排比,如“要有耐心,要有善意,要有经验,要知觉灵敏”,“到处都是团聚,相会,团圆饺子,团圆元宵,对于旧谊,对于别情,对于天伦之乐,对于故乡和童年的追寻”;有的是事物的排比,如“自由市场。百货公司。······差额选举。结婚筵席······”,“花生、核桃、葵花籽、柿饼、醉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有的是问句的排比,如“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是她的孩子吗?她在哪里工作?她是搞科学技术的吗?是夜大学的新学员吗?是“老三届”的毕业生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她在追赶那失去了的时间吗?······”;有的是比喻性的排比,如“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此外,文中还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如“赶上,赶上!不管有多么艰难。哞,哞,哞,快点开,快点开,快开,快开,快,快,快······”表现了追赶国外先进水平的急切心情。  二、小说最后所写的“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是点睛之笔。小说中所描写的,表明祖国正处在辞旧迎新的历史时期,人性复归,万物复苏,反映了历经磨难之后的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生活领域的可喜变化。它传递着春天的声音,奏响着春天的旋律,预示着美好的明天。“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岳之峰接到了八十多岁的刚刚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的信”,“西门子公司规模巨大,······我们才刚刚起步。赶上,赶上!不管有多么艰难”,“就像变戏法,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连火柴、电池、肥皂都跟跟着短缺。现在呢,一下子又都变了出来”,学德语的妇女,三洋牌的录音机播放着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还有人们谈论的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包产到组、收购大葱、差额选举等等等等,不都表明着生活可贵的转机吗?  当然,中国还很落后,人口又多,与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现实,小说也没有回避。但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充满了希望,这就令人鼓舞!19   三、《春之声》的结构不同于以故事情节为骨架传统结构方式,无法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来划分层次。它采用的是放射性的心理结构,是一种跳跃性很强的自由结构,随主人公岳之峰心理活动的自然流程展开描写,内容零乱纷杂,或连贯叠进,或互相切入,或变幻,或跳跃,完全服从于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这种意识流动由外部世界引起,又被时空限制,似乎无拘无束。整个作品就像一种心灵世界的交响乐,但这部交响乐有着自己的主旋律,因而并非是材料的胡乱堆积。也就是说,写入作品的材料还是有所选择的,心理活动也是依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定向流动的。1.放射性的心理结构方式。小说打破了历史时序和空间界限,按照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心理流程组织材料,具有节奏快,跨度大,容量大,富有开阔的空间感和纵深的历史感的鲜明特色。作品将国内国外,车内车外,历史、现实与未来,城市与乡村,方言、北京话与德语,政治的经济的,陆地的海洋的天空的,耳闻目睹的与所思所想的,生活的旋律与音乐的旋律等等大量的材料,随着意识的流动而随意地快速地剪切组接,形成了意识流小说独有的特点。  2.运用象征手法,以自然之春象征祖国之春。小说写人们都在回家过春节,自然之春即将来临,而在回乡过节的火车上又回荡着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旋律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作者在斑驳陆离的生活影像中窥寻、思索,品味出新生活的希望和转机,祖国的春天、新生活的春天即将来临,人们已经看到春的景象,听到春的声音,闻到春的气息。这样,祖国之春也伴着自然之春而来,作者写“春之声”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当然,“春之声”又有着更广的象征意义。作品中说:“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房里,在猎户星座和仙后星座里,在每一颗原子核,每一个质子、中子、介子里,不都包含着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吗?”春之声,又是美好的象征,生机和力量的象征。  3.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增强语势,展露激情,显示意识流动的快节奏,富有感染力。有的是段与段之间连用排比,如“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不,那不是西北高原。那是解放前的北平······”,“不,那不是逝去了的,遥远的北平。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有的是短语的排比,如“要有耐心,要有善意,要有经验,要知觉灵敏”,“到处都是团聚,相会,团圆饺子,团圆元宵,对于旧谊,对于别情,对于天伦之乐,对于故乡和童年的追寻”;有的是事物的排比,如“自由市场。百货公司。······差额选举。结婚筵席······”,“花生、核桃、葵花籽、柿饼、醉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有的是问句的排比,如“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是她的孩子吗?她在哪里工作?她是搞科学技术的吗?是夜大学的新学员吗?是“老三届”的毕业生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她在追赶那失去了的时间吗?······”;有的是比喻性的排比,如“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此外,文中还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如“赶上,赶上!不管有多么艰难。哞,哞,哞,快点开,快点开,快开,快开,快,快,快······”表现了追赶国外先进水平的急切心情。  4.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小说中所写的景,有看到的景,也有联想的景,无论怎样的景,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情。例如开头回忆童年时代的生活,带着无比喜爱、怀念和留念之情;写X城火车站前广场上丰富的食物,带有对新的政策的赞美之情和对新生活感到甜美的感情;看到闷罐子车,就生发出祖国依然落伍的感慨;对与春天相联的美好往事的回忆,也都带着一种陶醉的幸福的感情;对于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更是掩饰不住对它的热爱,称它是“神秘的”,“好像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  四、运用象征手法,以自然之春象征祖国之春。小说写人们都在回家过春节,自然之春即将来临,而在回乡过节的火车上又回荡着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旋律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作者在斑驳陆离的生活影像中窥寻、思索,品味出新生活的希望和转机,祖国的春天、新生活的春天即将来临,人们已经看到春的景象,听到春的声音,闻到春的气息。这样,祖国之春也伴着自然之春而来,作者写“春之声”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当然,“春之声”又有着更广的象征意义。作品中说:“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房里,在猎户星座和仙后星座里,在每一颗原子核,每一个质子、中子、介子里,不都包含着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吗?”春之声,又是美好的象征,生机和力量的象征。  五、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小说中所写的景,有看到的景,也有联想的景,无论怎样的景,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情。例如开头回忆童年时代的生活,带着无比喜爱、怀念和留念之情;写X城火车站前广场上丰富的食物,带有对新的政策的赞美之情和对新生活感到甜美的感情;看到闷罐子车,就生发出祖国依然落伍的感慨;对与春天相联的美好往事的回忆,也都带着一种陶醉的幸福的感情;对于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更是掩饰不住对它的热爱,称它是“神秘的”,“好像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赫克托耳之死【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特洛伊战争虽进行了十年,但作品只描写了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事。围绕什么写的呢?诗人在吟诗开头就写道:“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19 。这句话点明了全诗的主线和中心。史诗一开始,希腊方面的主帅阿伽门农无理夺走了阿喀琉斯的一名女俘,并使他当众受到侮辱。阿喀琉斯盛怒之下退出战场。特洛亚人乘机进攻,一直打到希腊军的战船边。阿伽门农派人向阿喀琉斯赔礼求和,遭到拒绝。当特洛伊人开始放火焚烧希腊战船时,阿喀琉斯才答应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借他盔甲上战场的请求。特洛伊人误认为阿喀琉斯重上战场,吓得纷纷后退。帕特洛克罗斯杀死了很多特洛伊的将领和英雄,一直冲杀到特洛伊城下,但他却被对方的主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因朋友的牺牲而大怒而悔恨。他请求母亲到火匠神那里为他赶制了新的盔甲,重新参战。敌人被打退了,赫克托耳也终于被他杀死。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赎回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并为他举行了葬仪。这就是《伊利亚特》最基本的情节,是围绕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展开的。  史诗通过阿喀琉斯的愤怒,通过他始而退出战场、后又终于重新参战这一过程的描写,刻画出双方英雄的勇敢。希腊联军一方的狄俄墨得斯和埃阿斯以及特洛亚一方的赫克托耳等人的英勇善战都得到充分展现。正是他们,衬托出了阿喀琉斯的无比威力。所以,《伊利亚特》首先是一首英雄的赞歌,赞扬了英雄们的机智、勇敢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其次,史诗通过阿喀琉斯愤怒的情节,也显示出氏族集体的英雄身上开始萌芽的个人意识,并对此加以谴责和批判。阿伽门农凭借个人权势,无理夺去阿喀琉斯的战俘,是使得希腊联军节节败退的根源。而从阿喀琉斯这方面来说,他不接受阿伽门农的赔礼谢罪,继续拒绝参战,又使希腊联军遭到更大伤亡。因此,阿伽门农的滥用权势和阿喀琉斯的任性自负,都是有害于氏族集体利益的。希腊联军中以智慧著称的老将涅斯托耳对这两位首领的意见,代表了史诗作者的观点。第三,史诗表现了一种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积极乐观的思想。在古代希腊,人们的思想受到命运观念和神话观念的支配,相信神力和命运。但是,史诗中的人并非完全是消极地听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地抗争。例如写战争,虽然宙斯每天早晨用天平预定双方胜负,但在战场上英雄们仍要靠自己的奋战夺取胜利,甚至敢于向帮助对方的神挑战,以至于好几个神都被英雄们刺得鲜血直流。这表现了古希腊人民对自己力量、智慧的充分肯定,显示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生活与斗争热情。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史诗也表现出了偏袒贵族、鄙视平民的思想倾向。比如《伊利亚特》第二卷写到全军大会上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争论,忒耳西忒斯敢于直言,对贵族霸占战利品的行为表示不满,代表了平民的呼声,但是史诗对这一形象采取丑化、孤立、责备的态度,而对于富德修斯这样早期奴隶主的形象则加以理想化。  总之,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内容。 就节选部分来看,主要是对两英雄的英勇斗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热情歌颂。他们敢于战斗,敢于牺牲,骁勇善战,积极乐观,对自己部落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是古希腊人民理想的英雄。  补充:战争打了10年,但始终未攻破特洛伊城。《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耳的死为止。据《奥德修纪》和古希腊其他作品的描写,战争又继续打了很久。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马拖进城,结果阿开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才结束了战争。  二、在希腊的传说中,战争的起因是为争夺一个女子海伦。《伊昂纪》中主要英雄阿喀琉斯的父母在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这位女神便进行报复,在宴席桌上仍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这就引起了三位女神(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为争夺这一苹果而发生的争吵。宙斯让他们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各处向帕里斯王子许了愿,阿佛洛狄忒答应让他娶到世上最美的女子,帕里斯便把苹果判给了这位女神。事后,女神把他引到斯巴达,拐走了王后海伦,带走了大笔财产。希腊各部落为了夺回海伦而联合起来,发动了十万大军,一千多条战船,由阿伽门农担任统帅,渡海向特洛亚进攻。  三、塑造出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利用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都是些久经战阵、英勇无畏的战士,但又显示着各自的个性特征。特别是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两个主要英雄,都具有鲜明而复杂的个性。阿喀琉斯是一个非常骁勇而重视个人荣誉的战士,暴躁而任性。由于不甘受阿伽门农欺负,一怒之下退出战场。但当他得知亲密战友被赫克托耳杀死的消息时,他悲痛欲绝,悔恨无比,立即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耳,为战友报了仇。他是勇敢无畏的英雄,既英勇又凶猛。他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战车后面奔驰,又显示出性格的残忍。后来,当特洛亚的老王用对他父亲的回忆来打动他,跪求他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时,阿喀琉斯被感动,对有丧子之痛的老王产生了同情。这样,阿喀琉斯英勇任性而又富于友情、残酷而又不失同情心的复杂性格就充分表现出来。赫克托耳是特洛亚全军中最英勇的将领。一方面,他认识到战争是由于弟弟帕里斯的不义行为引起的,也明知他死后自己热爱的娇妻弱子都将忍受奴隶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他又为保家卫国而视死如归。《伊利亚特》卷六写他辞别妻儿上阵,卷二十二写他不顾老父老母的劝阻,毅然迎战阿喀琉斯,都表现出他是一个意识到自己光荣职责的氏族英雄形象。他不像阿喀琉斯那样勇武,却更富有集体主义精神,深受人民的拥戴。  史诗在刻画人物性格时,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时借助于人物自己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有时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有时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英雄行为,有时又通过侧面描写来映衬烘托人物。  四、塑造出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利用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都是些久经战阵、英勇无畏的战士,但又显示着各自的个性特征。特别是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两个主要英雄,都具有鲜明而复杂的个性。阿喀琉斯是一个非常骁勇而重视个人荣誉的战士,暴躁而任性。由于不甘受阿伽门农欺负,一怒之下退出战场。19 但当他得知亲密战友被赫克托耳杀死的消息时,他悲痛欲绝,悔恨无比,立即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耳,为战友报了仇。他是勇敢无畏的英雄,既英勇又凶猛。他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战车后面奔驰,又显示出性格的残忍。后来,当特洛亚的老王用对他父亲的回忆来打动他,跪求他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时,阿喀琉斯被感动,对有丧子之痛的老王产生了同情。这样,阿喀琉斯英勇任性而又富于友情、残酷而又不失同情心的复杂性格就充分表现出来。赫克托耳是特洛亚全军中最英勇的将领。一方面,他认识到战争是由于弟弟帕里斯的不义行为引起的,也明知他死后自己热爱的娇妻弱子都将忍受奴隶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他又为保家卫国而视死如归。《伊利亚特》卷六写他辞别妻儿上阵,卷二十二写他不顾老父老母的劝阻,毅然迎战阿喀琉斯,都表现出他是一个意识到自己光荣职责的氏族英雄形象。他不像阿喀琉斯那样勇武,却更富有集体主义精神,深受人民的拥戴。  史诗在刻画人物性格时,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时借助于人物自己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有时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有时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英雄行为,有时又通过侧面描写来映衬烘托人物。  五、在语言的运用上,朴实、自然,口语特点比较突出。例如课文中第十二、十三段所写两个人鏖战之前的对话,就带有民间口语色彩,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音容、心理和性格。另外,史诗运用了大量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比喻,生动形象,绚丽多彩。例如课文的第3段写阿喀琉斯“身上的铜装闪耀得像一片烈火,或是刚刚上升的太阳”,光彩夺目,再加上右边肩上“他摆荡着那支可怕的珀利翁山桦木杆的枪”,使赫克托耳抬头一看见他“就簌簌发抖”。后边紧接着写阿喀琉斯追赶时“一个闪电似的就追上去了。轻得像羽族当中最最快的山鹰打个回旋去追一只胆小的鸽子,一路尖叫着紧紧跟随,偶尔还突然来一个猛扑······”,而赫克托耳“也正像一只鸽子飞在她的敌人的前头······”,充分表现了速度之迅疾、力量之悬殊。史诗中往往喜欢运用重复的词语或段落,以增强感人的力量,这也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的语言艺术特征。老人与海【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老人与海》写桑提亚哥一人出海捕鱼,在海上漂流了84天仍一无所获,第八十五天终于捕到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经过两昼夜的生死搏斗才降服马林鱼而返航,却又遭遇鲨鱼的连续袭击,老汉虽又经过了顽强的搏斗,马林鱼仍被鲨鱼吃掉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热情歌颂了桑提亚哥在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肯定了人的伟大。浩瀚的海洋,凶猛的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都没能把一个孤单而老迈的人征服。作家写出了他在对待失败的观念上的胜利和作为“强者”、“硬汉”的寓意深刻的悲剧性格。在海明威的世界里,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斗争,而这场斗争永远也不可能获胜。但是,人完全能够而且必须驾驭他自己,在不可测度的人生的厄运中保持住自己的理性和风度,永远保持精神不败,这才是重要的。“硬汉”性格的实质,就在于此。.关于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马林鱼的较量讲述了一个哲理。桑提亚哥同鲨鱼的较量也阐述了海明威的一种思想。这就是,桑提亚哥到底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表面上看,也就是从物质的得失来看,鲨鱼从他手里夺去了大马林鱼。那条巨大的鱼骨,既是老人失败的证明,也是鲨鱼胜利的物证。那些在水中强悍异常、似乎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无疑利用自己的优势,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它们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夺去了老人苦斗两昼夜的结果,也不仅在于抢走了老人过冬的食物。它们过于无情地粉碎了老人的一切努力与尝试。以至于后来,桑提亚哥自己也不得不怀疑道:“我没有运气。我再也不会走运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这场力量绝对悬殊的较量中,桑提亚哥无疑又是胜利者。这种胜利的意义在于,他在精神与气质上绝对压倒了对方。在强敌面前,他没有丝亳的怯懦,没有些微的退缩。在这场显然是毫无希望的斗争中,他从一开始便积极迎战,并把全盛的斗志保持到底。在人与自然的较量中,个体的能力永远在后者之下。但桑提亚哥使我们看到了,渺小的个人所展示蔑视自然伟力的气势。对人类来说,他所体现的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尤为重要。海明威通过他与大鱼、大海、尤其是以鲨鱼群为象征的大自然的抗衡,否定了人在物质上的劣势,宏扬了人在精神上的优势。  正因如此,我们应当接受桑提亚哥所宣扬的人生哲学:“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因为这并不是一种自我安慰性质的精精神胜利。这一哲学的逻辑建筑在对人的信念的力量的崇拜上。具有这样一种精神的人,无论他面对怎样的困境、怎样的强敌,都不会从心理上败下阵来,不会在精神上输掉。可以说,海明威的哲学,对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失败、精神与物质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有他白己的独特解释。  这就是海明威的“硬汉性格”。桑提亚哥是他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最高代表。  他最鲜明的特征是富于竞争意识与挑战精神。在大海中捕鱼,是人与自然的抗衡。而人与自然又不具有平等性。由此导致的对抗性,产生无时无处不在的风险。桑提亚哥的特点在于他具有向强者挑战的主动性和顽强性。他每次下海,既是向大海要财富,更是向命运挑战。一连84天的厄运,是大海对他的吝啬,也是大海对他的考验。他面对空前失败之时,也就是他爆发更强烈挑战之时。这就是他为什么毫不犹豫地进入第八十五天的根本原因。读者也完全相信,在这次巨大失败后,他还会义无反顾地驶进大海。  在这类“硬汉”看来,同足以毁灭一己的自然力量较量,更能激发自己的人生使命感及生命活力。从这种意义上说,他走进大海,是走向失败,也是推进贯穿其毕生的挑战。所以他说:“幸而我不打算把星星也给弄死。”19   自信,是桑提亚哥性格的又一重要特征。这也是他的精神支柱。这使他敢于蔑视对手。这种自信不是对一己力量的夸大,亦非对结局的盲目乐观。而是他对自我精神力力量的确信,是有信心保持精神上的不败记录。所以,他在最困难的时候这样自言自语:“我希望我也能够让它看看我是什么样的人。······让它(指马林鱼──笔者注)把我当作比现在的我更有男子汉气概些吧,事实上我一定会那样的。”而且真也就征服了对手。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才能在被鲨鱼掠夺一空后豪迈地宣告:“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  桑提亚哥取得这样的胜利,还有赖于他的勇敢、强悍。这些特点使他成为不只是能从精神上蔑视对手的英雄。在与大自然的只身作战中,他体现出惊人的能力,其惊人的程度让人想到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鲨鱼夺走他的马林鱼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以多条活鲨鱼换一条死马林鱼,即使是这样估价,也能看出桑提亚哥的胜利不只是精神性的。他所具有的“硬汉性格”,不只是精神、意志上的坚韧不拔,也包含这种“力拔山兮”的超人能力。没有这类实在的强者品质,他只是一个精神胜利者;他的那种“打不败哲学”也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刘铁《“硬汉”作家和“硬汉”形象》,彭定安、王建中主编《中外文学名著选读》)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借助象征手法突出主体,渲染主题。无论是桑提亚哥还是他的对手,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小说也因此带有了寓言化的特征。人们很自然地从桑提亚哥身上领略到人的意志之风采,也会直接从鱼与大海的形象意蕴中,悟出人类所应面对的考验与挑战。另外,作品还综合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绘画艺术中的点染等手法。  三、独白式的心理刻画。  有时由老人说出口,有时由作家交代。这类心理描写构成作品的主干。正是这些有声无声的独白,将人物在悲壮的拼搏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生动、完整地记录下来,同时也便于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样的独白,就能很好地揭示题旨。  四、简洁明快的叙事手法。  本文情节单一,只在关键处设置一个重要转折,即桑提亚哥战胜马林鱼后又陷入鲨鱼重围的情节逆转。但个人与大自然对抗这一主题,通过单一情节得到渲染,符合“冰山原则”。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宏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作者回忆小说本可以写一千页长,但最后还是删去了大部分,如他所说:“把狗扔掉了,只留下尾巴。”另外,小说的语言也极为简练,有电报式的特点。例如小说结尾,只用一句话来对经历了一场恶战的老人的未来作出了交代:“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五、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另一条线索写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的幻想,他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不喜欢他。这一群历尽战争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钓鱼、看斗牛、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去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对生活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醉生梦死地度日。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小说因写了战后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游 园【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课文通过描写杜丽娘为大好时光所吸引,私自跟丫环春香离开深闺到后花园欣赏春景,在游园的过程中产生了冲破封建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从而表达了“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进步思想。  杜丽娘在剧中的苦闷和呼声,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残酷扼杀,以及在这种扼杀之下青年男女渴望冲破封建藩笼,追求自由爱情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特别是“崇高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启蒙主义的进步思想。杜丽娘对自己青春美貌被埋没以及爱美天性被禁锢的悲忿倾诉,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带有强烈的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特征与时代特点,在当时,就曾引起那些为争取自由幸福而艰苦斗争的青年,特别是那些不甘沉沦于封建礼教统治之下的青年妇女的强烈共鸣,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心理刻画生动。《游园》的六支曲子,以杜丽娘内心情感发展的自然顺序为经,以杜丽娘寂寞生活与明媚的春光间的强烈对比为纬,在二者艺术的交汇中,展示她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现以游园前的三支曲子为例。[绕地游]一曲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春晨倦起、慵懒不堪的深闺少女形象,以及她烦闷无端的心理状态。[步步娇]后半部分描写杜丽娘梳妆情景,反映了她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顾虑重重、惶恐不安的心态。[醉扶归]19 一曲写杜丽娘对自己美貌的赞美,说明了她对自己情思萌动的喜悦,无人赏识的苦恼以及她对寂寞、单调生活环境的怨恨不满。这么短短三支曲子,就把杜丽娘深居闺房的慵懒烦闷、贵族小姐的矜持娇羞、春情初萌的苦恼、对寂寞环境的隐隐不满都细致勾画出来。汤显祖不愧刻画心理的高手。  三、课文按游园的过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写杜丽娘游园前晨起打扮的情景,表现了她对缭乱人心的春天景色、自己的青春美貌“无人见”的苦闷之情。突出了她的爱美天性,为无限春光唤醒她的青春做了性格上的铺垫。[绕地游]一曲为读者活画出一个春晨倦起,慵懒不堪的深闺少女形象,以及她心绪烦闷无端的心理状态。[步步娇]一曲通过描绘杜丽娘梳妆打扮时的动作,来表现她的情趣。[醉扶归]一曲写杜丽娘对自己美貌的赞赏。  第二部分:从“(贴)早茶时了,请行”到“呖呖莺歌溜的圆”,写杜丽娘游园的过程及感受。她走向庭院方知春色如此美丽,百花竟放,“姹紫嫣红开遍”,莺燕成双,景色迷人。但良辰美景,却无人欣赏,有负苍天。睹物思人,自己被禁深闺,青春虚度,从而产生了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对“良辰美景”既留恋又难耐的苦闷心情。第三部分:从“(旦)去罢”到结尾。写杜丽娘游园之后的孤独、怅惘,为下文的惊梦进一步作了感情上的铺垫。四、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袅:摇曳飘荡。2.泥:作动词,沾污。3.忒:太。4.是:凡是,所有的。5.委是:实在是。哈姆雷特【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略。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是对立的,性格也造成对比,一个是内向性的,一个是外向性的。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也成对比,一个佯狂,一个真疯。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个贵族青年同怀为父报仇的心事,而做法各不相同,性格也各异:哈姆莱特慎重,雷欧提斯轻率卤莽,福丁布拉斯则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忧郁,但并非一成不变。他本是无忧无虑、抱负非凡的时代新青年,遇惨变而忧郁,又终从忧郁中解脱出来。  哈姆莱特作为悲剧的主人公,是以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出现的。他是恩格斯所称赞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有着“巨人式”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他仿佛是“全面发展”的“当代英雄”,如奥菲利娅所说:“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是才德兼备的理想的君王,如福丁布拉斯所说:“要是他能够践登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的。”他坚持美好的理想,坚持社会改造,宁愿为“重整乾坤”而受苦受难。他嫉恶如仇,敢于揭发社会上的一切伪善和恶德。同时,他和当时的一些先进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社会矛盾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在具体行动上有较多的思虑,常常不能表白郁结的“心事”,甚至由于“因循隐忍”而没有采取果断行动。哈姆莱特因其鲜明独特的个性而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三、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  哈姆莱特性格有着一个最为独异的特点:延宕。从始至终,这一特点与他相伴随。父亲暴死、母亲嫁叔使他悲愤与疑虑,他甚至这样谴责他的母亲:“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但也仅是如此而已,没有付诸任何实际行动。当父亲的亡魂向他诉说沉冤后,他气愤得无以自持,似乎要立即前去报仇:“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但看起来他好像总是思而不行,须臾不忘复仇,恒久不见实施,只是到了中了仇人奸计即将死去的时刻,才完成了复仇宿愿。对于这种延宕,数百年来人们作了各种各样的解说,是造成“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国大诗人歌德认为,哈姆莱特过于娇柔,感觉过于纤细,流血杀人之事他心理承受不了。此说确有道理:哈姆莱特虽然嫉恶如仇,但人道主义感情特别厚重,心慈手软,不忍目睹亲手造成尸横血流之场面。因此,他只会空喊:“我可以痛饮热腾腾的鲜血,干那白昼所不敢正视的残忍的行为”,在想像中享受复仇后的快感乃至愉悦,但却总是害怕把想像变成现实。他为此而自责:“我是一个没有心肝、逆来顺受的怯汉,······我真是个蠢才!我的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但自责归自责,知与行似乎还是根本脱节。他后来甚至采取了听天由命的态度。这种说法确实揭示了哈姆莱特性格的一个侧面。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生活在沉思中的人,他的本性就是沉思而非行动。即便产生了行动的意图,但很快又被沉思所代替。这也有几分真。但还应认识到,有时这种替代关系乃是个人行动的意图被关于民族与人类命运的沉思的代替。他不愿在仇人作祈祷时杀死他,从而放掉了一个复仇的机会,既有性格柔弱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基于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沉思。19   但他的延宕似乎还有可以理解的合理的原因。父亲亡魂对死亡真相的揭露,引起哈姆莱特初起的反应是迅即报仇,这是一种情感反应;但紧接着又是这样的独白:“忍着吧,忍着吧,我的心!我的全身的筋骨,不要一下子就变成衰老,支持着我的身体呀!”并对霍拉旭说:“我今后也许有时候要故意装出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这已属于理智方面的反应了:他已意识到他报父仇绝非易事──仇人乃是当今之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必须忍耐,以求时机,这种忍耐甚至是长时期的(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并且还要加以适当的伪装。另外,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必然应当笃信科学,对鬼魂之说有所怀疑也是情理中事,这才有了所谓“戏中戏”:戏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在舞台上又导演了—场再现其父遇害过程的戏,请奸王来看,通过其心理反应来印证亡魂所说是否正确。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这也势必造成复仇行为的延宕,──然而这同样是基于理性思考的延宕,它具有肯定性品格。  这种延宕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它深深地打上了当时社会上的宗教观念与道德意识的烙印。《圣经》中不允许个人复仇,谁若采取这种方式就该下地狱。同时,又有这种观点在流行:“当我们虔诚、孝顺地想起我们无端被杀害的父亲,我们的复仇就是正义。”关于对个人复仇的这两种正相对立的认识的同时存在,显示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特有的矛盾心态。哈姆莱特亦如此:究竟是忍受宗教的戒律等待上帝的裁判还是血刃仇雠讨伐人世间的不公?哪—种行为更符合他的高尚理想?他的内心世界始终沉浸于这一矛盾斗争中,这自然造成他的延宕。另外,在文艺复兴时代,君主的地位依然至高至尊。莎士比亚对此深信不疑。他的历史剧与悲剧,“写的是英国历史里面种种暴烈的抗争,讲的是英武、荣誉,尤其是讲理想的君主。莎士比亚的戏总是通过个人反映普遍,因此必然认为君主是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在君主身上个人的和普遍的是结合在一起的。”君主(尤其是理想的君主)的历史与社会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弑君篡位就成为大逆不道,必将遭致惩罚与报复。亨利四世篡夺了查理二世的王位,结果在他统治期间国家遭到连年战乱。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将此种思想外射给了他所塑造的12世纪的丹麦王子。克劳狄斯弑君娶嫂,为整个丹麦带来了灾难,使国家笼罩在一股致命的毒气中,百姓深受其苦。如今哈姆莱特若是为报父仇而杀死克劳狄斯,从内容实质上而言是除暴伐罪,伸张正义,但从形式上而言,恰恰又是一次“弑君”,同样会被不明真相的世人认为是大逆不道,会给国家与百姓带来灾难(哈姆莱特弥留之际要求霍拉旭一定要活下去“传述”他的“故事”,其原因也正在此)。这种考虑自然会造成他更长时间的、更大幅度的延宕。  然而,在哈姆莱特无论是基于宗教的抑或道德的考虑所造成的“延宕”中,不是更为清楚地昭示出他的所思所想早已超越了个人乃至家族的恩怨,而是心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乃至社会道德风气?这种“延宕”恰恰表明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  那么,哈姆莱特的复仇始终处于延宕中,除最后被迫血刃仇雠之外,再无其他任何行动吗?并非如此,事实上他在延宕中既折磨了自己,也用心理折磨的隐性方式向奸王复仇。他用装疯而又显示出自己未疯的方式,以语言对奸王诛心,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罪孽深重。他公然宣称:“已经结过婚的,除了一个人以外,都可以让他们活下去”,以此暗示国王犯有死罪。他以装疯形式讲出此语,国王不能处罚他;但如果国王以为此真是疯语,就不会受良心折磨,所以他又显示自己并未真疯。这是哈姆莱特特有的机智。至于他排演戏中戏,即是验证鬼魂之言,也是对奸王的又一次折磨。  对于哈姆莱特的延宕,还可以作出其他多种解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延宕绝非由于凡夫俗子似的懦怯,而是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对于宗教本意、伦理道德的求索,对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的思虑,······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全部思想与文化对于本时代的骄子作用的结果。(李春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辉体现》,彭定安、王建中主编《中外文学名著选读》)  四、该史诗是一部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描写了历时十年的特洛亚战争。相传特洛亚王子将象征“最美丽女子”的金苹果判给三女神中的阿弗洛狄忒,并在其相助之下拐走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希腊各部落被激怒,组成联军攻打特洛伊,奥林匹斯山上众神也分成两派,各助一方。勇武过人的阿喀琉斯因与首领阿伽门农产生矛盾,拒绝参战,致使希腊联军屡遭败绩。直到好友被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悲痛欲绝,终于上阵报仇,杀死了赫克托耳。最后,希腊联军用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陷特洛亚城。这里选用的“赫克托耳之死”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史诗中最精彩的一段。它主要描写双方军中两个最强有力的英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决战,集中体现了《伊利亚特》豪放、强烈、悲壮的艺术风格。善于运用“独白”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全剧中主人公的重要独白有6次,有的戏剧性强,有的富于哲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例如节选部分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不仅本身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的钥匙。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但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但客观上任务的艰巨和敌人的强大、主观上反对暴力而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出现内心的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五、两对恋人都是真情相爱,他们爱情的悲剧都与封建势力有关,但故事的具体情节不一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