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50 KB
  • 2022-04-22 11:31:20 发布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doc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回答下列问题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17 7、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交往的历史后果。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历史的进步。。从发展的总趋势看,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8、从氏族部落权力组织向国家组织转化的具体途径有哪些?1)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对另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征服,使自己的权力机关变为统治被征服者的暴力工具;2)氏族部落贵族因阶级矛盾的激化而联合为统治阶级,改变公社机关的性质;3)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的优势变为国王,并相应地形成国家成分。9、阶级形成的途径有哪些?1)外部途径:氏族部落或个人把外族人变为奴隶--最初途径,部落间的械斗和战争提供了方便;2)内部途径:公社内分化出富有的剥削者上层,转变为氏族贵族;贫穷、负债的氏族下层的一部分人沦为贵族的依附民和债奴。10、恩格斯在《起源论》中论述国家产生的过程将其分为几种类型?1)雅典式:国家从氏族中直接产生,没有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涉,被称为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2)罗马式:不是直接由氏族内部产生,而是氏族贵族集团与氏族外的平民集团相互斗争而产生;3)德意志式:日耳曼人在征服其他民族领土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国家。11、初生的国家大体上有几种政体类型?1)王政:这是世界各地较为流行的早期政体形式;2)贵族政治:贵族集体统治,广泛存在于古希腊、意大利、腓尼基等地;3)民主政治:原氏族部落成员变为国家公民,集体组成统治集团,实行对非公民和奴隶的专政,在古希腊的部分城邦中一度流行。国家实行何种政体取决于该国具体的历史条件。解释下列名词:直立人:在中国,习惯上把直立人称为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早期至中期。化石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亚爪哇附近发现的,我国除北京人外,还有元谋人、蓝田人等。体质特征是: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子明显增大,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左右,脑量的增大是直立人体质进步的最大特点,其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说明原始人类发展到这一阶段其直立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新人:也称现代智人,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特征: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颏明显,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类没有多大差别。化石分布于欧、亚、非三洲,在大洋洲和澳洲也有发现。重要的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等,现代人种形成。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连接的社会组织形式,分母系和父系。部落: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胞族或氏族构成,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和习俗,以及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早期智人:又称尼安德特人,生活于二、三十万年前,分布与亚、非、欧的许多地区,体质与现代人接近。农村公社: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村落共同体,以单独的个体家庭组成的社会集团,家庭是独立的经济单位,经济上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血缘上有两重性:部分人有血缘关系,部分人没有;所有制上有两重性:一方面存在私有制,如个体家庭拥有生产工具、牲畜、房屋及宅旁小块地;一方面保留公有制,如耕地、草场、森林等都是公产,只是耕地定期分配给各家使用。如,日尔曼人的马尔克公社;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最终解体。进入国家以后有些地区仍保持着这种形式,如印度、俄国直到十九世纪农村公社都还存在。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和国家过渡阶段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有三种机构,议事会,军事首长,人民大会。它一方面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古老的宗教形态,由于人们有血缘关系,他们把某种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当作自己的亲属或祖先加以崇拜。17 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又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出现于氏族公社前,又称前氏族公社或原始公社。已由杂婚进入血缘内群婚,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它又是一种经济细胞,是一个生产、生活的单位。第二章上古埃及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公元前4000—前3500年(涅迦达文化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公元前3500-前3100年(涅迦达文化Ⅱ)出现了城邦国家,在公元前3100—前2686年各国进行兼并战争,至第三王朝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2、古王国时期埃及的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水利灌溉扩大和畜力的使用,使用牛拉的木犁,手工业,商业有了相当的发展,王室、神庙、官僚贵族奴隶主经济占有很大的比重。阶级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高踞塔顶的是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奴隶主,以下是中小奴隶主。最底层的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法老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3、金字塔是怎样修建的?我们今天怎样看待这一历史遗迹。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始建于埃及第三王朝,第四王朝的规模最大,其中胡夫的金字塔修建用了30年,每年用工10万人。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和智慧的结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耗费了国家的人力和财力,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4、简述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原因。新王国以来,阿蒙神庙僧侣集团不仅拥有雄厚的财富,而且以神谕的名义干预政事和王位继承,法老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试图削弱打击阿蒙神庙僧侣集团的势力。过程: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是全国唯一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及其它地方神的信仰,创立崇拜宇宙间唯一太阳神阿吞的一神教。下令封闭阿蒙神庙及其它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实质: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5、阅读下列材料:公元前1283年,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第21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向埃及提出了缔结和约的要求,并派人给埃及送去了和约草案。拉美西斯二世同意缔结和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和约除了说明性的内容外,包括一个序言和9个条文,即:(1)永久和平的确立;(2)互不侵犯的条约;(3)赫梯国王执行先前条约的义务;(4)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执行现今条约的义务;(5)军事互助的相互义务;(6)赫梯国家不接纳埃及亡命者的义务;(7)埃及不接纳赫梯亡命者的义务;(8)神对违约者的威胁和对守约者的加恩诺言;(9)亡命者的引渡等。--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第133页回答问题:(1)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这场战争的本质。两个奴隶制大国进行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的反映。(2)这场战争的意义怎样?战争的历史影响是什么?意义:埃及和赫梯瓜分了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势力范围,对这一地区的占领合法化;和约本身又变成一个军事同盟条约,双方保证在面临第三国威胁时,在军事上互相支援;双方还保证互相支援以对付本国内部的危险。影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个不同地区的强国为争夺重要地区的霸权和划分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周围其他大国也不同程度卷入这场军事外交斗争中。也标志着东地中海一带的各文明古国间关系已开始打破孤立、闭塞、隔绝的状态,逐渐有机地联结起来。争霸战争严重削弱了两国的实力,给两国带来严重后果。6、结合有关史实分析东方奴隶制的基本特征。从政权结构、政权与神权的关系、奴隶制的发展程度、对外贸易的形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分析。7、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古典奴隶制的基本特征。从政权结构、政权与神权的关系、奴隶制的发展程度、对外贸易的形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分析。8、埃及帝国时期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带回大批劳力和其它财富,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冶炼金属采用脚踏风箱提高炉温,铜制品的制作方法除锻造法外,还有铸造法。建筑业是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17 建筑业队伍庞大和建筑技术高。以亚麻和羊毛为原料的纺织业也很发达。玻璃制造业达到很高的水平,品种有紫水晶、黑色、兰色、白色、红色、棕色、黄色,及无色透明等种类。农业中出现新的提水装置——沙杜夫,为高地的开发创造条件。商品货币关系有很大发展,银的重量被用作价格尺度,借贷关系发展;真正的商人出现。奴隶制繁荣,奴隶人数大增,占有奴隶最多的是王室、神庙和少数官僚贵族奴隶主,居民中下层较广泛地占有奴隶,奴隶进行家务劳动、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9、张光直以文明形成方式对文明形态进行了怎样分类?1)世界式(中国式的,包括美洲的玛雅文明):社会财富的积聚主要靠政治程序完成,贸易主要限于宝货;社会组织结构中的血缘关系从氏族到国家一直延续着起主要作用;文明社会的城市与以前的氏族聚落有连续性;文字的出现是与政治、亲族的辨认和宗教仪式有密切关系;特点是连续性。2)西方式(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乌鲁克文化到地中海的爱琴文明):文明社会的出现在社会演进进程中是一个突破性的变化;生产的手段,即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是积聚社会财富的主要方式,技术或商业程序是决定性因素;社会组织结构中,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文字产生的主要动因是技术和商业上的需要;城市作为交换和手工业的中心,城乡分离;特点是突破性的,也是断裂性的。解释下列名词:古典奴隶制:以希腊、罗马为典型代表;时间:通常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在许多地区奴隶制发展到典型阶段;主要表现:奴隶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商品性生产占有更大的比重;奴隶主共和国(民主的或贵族的)成为普遍的统治形式;在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古代东方奴隶制:对古代亚洲及非洲东北部国家奴隶制的总称。在发展及交互影响中,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中,东方奴隶制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全盛时期;中国、印度、赫梯、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腓尼基等国家获得巨大进步,并过渡到铁器时代;以自然经济、农村公社的持续存在及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为特征;使用奴隶劳动不及希腊、罗马广泛;君主专制政体为各国普遍采用的政权形式;宗教势力在巩固王权方面起重要作用;各国人民在文字、文学、艺术、科学知识(尤数学、天文学等)取得重大成果,并对希腊、罗马文化及其它后世西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金字塔时代:埃及古王国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于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开始于此时,而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于此时,被称为金字塔时期,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金字塔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共约80座,起自第三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分布于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和智慧的结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耗费了国家的人力和财力,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和统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又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区。为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他在三角洲地区建立了孟斐斯城。纳尔迈调色版:考古学家在希拉康波里发现的一块片岩板,反映埃及早王朝时期纳尔迈国王对三角洲地区进行的征服战争的场景,他曾俘虏过6千人(见调色板正面);在举行凯旋式时,许多俘虏被杀(背面)。在调色板正面,他头戴白冠,而在背面则戴红冠,大概意味着他对上下埃及均有统治权力,但是纳尔迈并未完成统一。卡迭什战役:埃及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埃及军队与赫梯军队在叙利亚的卡迭什进行会战,双方在公元前1283年缔结了和约。图特摩斯三世:埃及新王国国王,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建立了埃及帝国,巩固了在叙利亚的统治,将埃及边境推进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埃赫那吞改革:亦称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新王国以来,阿蒙神庙僧侣集团不仅拥有雄厚的财富,而且以神谕的名义干预政事和王位继承,法老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试图削弱打击阿蒙神庙僧侣集团的势力。过程: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是全国唯一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及其它地方神的信仰,创立崇拜宇宙间唯一太阳神阿吞的一神教。下令封闭阿蒙神庙及其它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实质: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埃及象形文字:17 古希腊人称象形文字为神秘的(hieros)雕刻(glypho),由此得出了hieroglyphic(象形文字)一字。是古代埃及人创立于公元前4000年代的文字体系,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组成,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王田农夫:托勒密埃及留在国王手中的土地由王田农夫耕种,他们采取租借的方式得到土地,交纳实物地租,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埃及学:科学的埃及学肇始于近代法国学者商波良。他利用古埃及留下的双语言和三语言铭文成功释读埃及的象形文字。1822年9月,在法国科学院宣读了释读成功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报告,宣告埃及学的诞生,为解开古埃及历史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以后,他进一步释读并搜集象形文字铭文和古埃及文物。19世纪50年代,商波良的成就获得公认,西方各国掀起埃及学热。他们登记和发掘埃及古代遗址,探求古埃及文物和文献,扩大商波良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编写象形文字的文法和字典。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皮特里等人使埃及的考古发掘走上科学化道路,法国的马斯伯乐和美国的布利斯特德等开始把象形文字资料纳入古埃及史的研究中。20世纪以来,埃及学人才辈出、古文字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古代遗址得到更进一步的科学化的发掘(图坦哈蒙墓的发掘是其成果之一)、考古发掘报告成批出版、古埃及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研究,专著陆续出版、论文更是不可胜数,还有专门杂志(英国的《埃及考古学杂志》《TheJournal of EgyptianArchaeology》)。古埃及历史的基本轮廓和线索,乃至一些细部都逐渐明朗化。埃及学已成为世界历史,特别是古代世界史的一个重要分支。第三章上古西亚回答下列问题1、古代以色列犹太国家是怎样形成的。以色列犹太国家于公元前2000年代末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从公元前13世纪末起,以色列犹太人与腓力斯丁人进行斗争,并逐渐产生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到公元前11世纪末,以色列犹太国家形成。2、腓尼基字母的形成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腓尼基字母受到埃及象形文字、两河的楔形文字和希腊的克里特文字的影响,有22个字母,无元音,腓尼基人把字母传入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入元音,形成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拉丁字母,为后来的西方各国字母奠定基础。3、古代两河流域南部奴隶制国家形成主要过程。约公元前43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开始了氏族社会解体和向文明过渡的过程。埃利都?欧贝德时期(约公元前4300—前3500年),苏美尔人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乌鲁克时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产生农村公社和文字,迈入文明的门槛,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100—前2800年),形成了众多的城邦。4、从古巴比伦王国的土地制度、奴隶制度、等级制度和政治制度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性质。王室将大部分土地分给对王室负有义务者经营,份地不得买卖。土地私有者可将土地转让,买卖、自由民分化,少数人上升为奴隶主,许多人沦为奴隶,人们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王室拥有大量的奴隶,许多的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也有奴隶。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战争带来大量的奴隶。古巴比伦是奴隶社会。5、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内容分析这部法典的性质与作用。汉谟拉比法典是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权,保护土地出租者和高利贷者的利益,保护奴隶制的等级制度。6、分析新巴比伦王国社会经济的特点。工商业经济发达,王室、祭司和商人合流,形成强大的工商业奴隶主集团。出现了让奴隶独立经营或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独立耕种的剥削奴隶新方式,说明奴隶制的发展已到顶点。7、波斯大流士一世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果。17 背景:帝国28年时间,从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帝国;大流士时代,征服印度河流域(517BC)和色雷斯地区--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内部形势:帝国统治形式;加强和完善国家机器;缓和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经济方面巩固帝国。内容:1)确立君主专制,加强国王的权力,调整国王与贵族的关系;2)帝国划分为20余个行省,设总督(萨特拉匹)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货币税和实物税,波斯人免征货币税,但可能要交实物税);一套对被征服地区居民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制度;3)军事上:帝国分为五大军区,各大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各军区长官由国王任命,总督不管军事,军事长官和行省总督互不相属--互相监视;4)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两部分;其中最具战斗力的:由1万名波斯人组成的“不死队”;5)统一帝国铸币制度;规定,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称“大流克”,重8.4克,行省有权铸银币、自治市有权铸铜币;6)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驿道沿途设驿站,备有人员和马匹;最长的一条驿道是从苏撒到小亚西海岸的以弗所,全长约2400公里。7)极力拉拢被征服地区统治阶级,扩大帝国统治基础,巩固波斯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制定法律时,参照各地原有法律;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采取宽容态度;缓和各地贵族与波斯人之间的对立情绪;8)开通埃及法老尼科未完工的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在中亚某些地方修建了水库等。结果: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巩固波斯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客观上促进过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8、分析波斯帝国社会经济的特点。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亚地区有不少仍处于原始社会的游牧部落,伊朗地区有大量小农,两河流域、埃及有许多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9、如何理解“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特点:1.帝国规模:包括两河,埃及和印度河三大文明中心,并接近第四个文明中心希腊的边缘;2.内涵丰富、深刻:形成一整套维系和管理帝国较成熟制度(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铸币制度,驿道制度、军事制度、宗教政策、对被征服地区统治阶级的政策)所承袭;3.工具:铁器的广泛使用和传播,促进社会经济更迅速的发展,对政治和军事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社会分工更精细,商品货币关系更发达,交换的规模更扩大,交换的内容更丰富,交换的地区更广阔;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为大规模的战争提供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更锐利的武器,因而战争的规模也更大。作用:1)帝国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西亚和北非,东部地中海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综合发展的产物;帝国在客观上又为西亚和北非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2).打乱了西亚北非奴隶制经济独立发展的进程;使西亚北非某些地区同希腊世界的交往和联系受到了限制,甚至被完全隔断;后果: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历史的进步;从发展的总趋势看,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10、阅读下列材料: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的兴起,打断了西亚北非原有古代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而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世纪末叶被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所取代,则标志了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它们的文字被遗忘达2000年之久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代之而起的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继者罗马帝国,无疑从波斯帝国的传统中吸取了不少有用的东西。因此,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第195页。回答问题:(1)波斯帝国兴起于什么时间?(2)该段文字反映了波斯帝国怎样的历史影响?波斯帝国兴起于公元前522年3月14日大流士执政。该段文字反映了波斯帝国的历史影响:帝国规模:包括两河,埃及和印度河三大文明中心,并接近第四个文明中心希腊。17 内涵:丰富、深刻:形成一整套维系和管理帝国较成熟制度,铁器的广泛使用和传播。作用:客观上为西亚和北非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打乱了西亚北非奴隶制经济独立发展的进程,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历史的进步。11、阅读下列材料: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兴起的波斯帝国,不仅规模要比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大得多(包括了两河,埃及和印度河这三大文明中心,并接近第四个文明中心希腊的边缘),而且在内涵上也要比它们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它形成了一整套的维系和管理帝国的比较成熟的制度,这是它以前的帝国所没有或不完备的,而又为它以后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尤其是罗马帝国)所承袭。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192页回答问题:文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维系和管理帝国的比较成熟的制度”的内容是什么?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铸币制度,驿道制度、军事制度、宗教政策、对被征服地区统治阶级的政策。12、汉谟拉比自称“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全国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请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汉谟拉比的政治统治措施。(1)加强集权: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2)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3)组建一支常备军作为专制统治的支柱;(4)分给士兵份地,规定士兵服役义务;(5)严禁军官侵吞士兵财物,违者被处以死刑;(6)编撰法典.解释下列名词:亚述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随着对西亚地区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兴起。最早对楔形文字进行释读的是17世纪末英国旅行家赫伯特根据波斯王宫保存完好的铭文,推断出这种文字从左向右读,并确认为波斯人的语言。释读楔形文字第一位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是德国哥廷根的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1802年9月4日,在哥廷根学院宣读论文,他的最大成就是读出阿黑明尼德王朝的波斯王大流士、其子薛西斯及其父胡斯塔斯普的名字,正确分辨出古波斯楔形文字的九个字母,为最终释读成功打下坚实基础。最终打开巴比伦楔形文字之谜的是以英国东方学家H.C.罗林森为首的一些学者。1835年,罗林森在波斯摹写许多楔形文字铭文,其中包括贝希斯吞铭文,对格罗特芬德的研究一无所知情况下,正确地断定十八个波斯楔形文字字母。到1839年,已能读懂贝希斯吞铭文中的200多行波斯文。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译和其他楔形文字材料的不断丰富,使释读其他各种楔形文字成为可能。1857年,罗林森、兴克斯、欧佩尔特和塔尔博斯等共同合作,释读阿卡德文成功,为亚述学奠定基础。1900年,苏美尔语释读成功。 在楔形文字释读成功后,西方的考古学家在西亚广阔的地区里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考古发掘,获得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为西亚历史、语言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苏美尔文明: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等都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苏美尔人很早就注意观察天象,当时天文学与占星术混在一起,由祭司掌管,许多神庙内都设有观象台,根据月亮运行的规律,制定历法。苏美尔文化对古代西亚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乌鲁卡吉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拉格什国王,于公元前24世纪进行的改革,内容有禁止贵族用贱价强买平民的房屋,废除向祭司征收的重税,改革有利于平民,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萨尔贡:阿卡德王国的创立者,征服了广大地区,领土“从日出处”(即东部埃兰)到“日落处”(即西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上海”(即地中海)到“下海”(即波斯湾)。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常备军,打击了旧贵族。17 楔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他们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骨棒或木棒将文字刻在泥板上,形成楔形,这种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铁列平改革:公元前16世纪后期,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的改革,确定了王位的继承原则,解决了王室内部争斗的问题,王室内部纠纷由彭库斯会议裁决。巩固了王权。亚述帝国:公元前9至7世纪兴起于两河流域中上游的一个奴隶制帝国,经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庞大国家,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公元前626年,被新巴比伦和米底所灭。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军队占领犹太国首都耶路撒冷,把大部分军民迁移到巴比伦,这部分被迁移的人在历史上称为巴比伦之囚,这一事件对犹太教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在位期间,占领巴勒斯坦,击败埃及,对巴比伦进行大规模建设。新巴比伦达到极盛。《贝希斯敦铭文》:19世纪中期,英国皇家军官罗林森获得铭文拓片和破解铭文;内容:大流士夺得波斯政权时,波斯帝国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有各个被征服地区的反抗,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在采取什么方式统治上也存在严重分歧。他用军事手段扭转帝国局面,并把镇压各地起义的经过用波斯、埃及、巴比伦三种文字刻在贝希斯礅大崖石上,史称《贝希斯礅铭文》。罗林森得出铭文英译本,在欧洲发表后引起轰动,亚述学因之建立。《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执政时期(公元前1792—1750年)颁布,内容: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是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私有财产权、土地出租者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及奴隶制的等级制度。犹太教:希伯来人最初信奉多神教,即万物有灵论,崇拜山、石、泉、树,主神称耶和华,属于区域性的最高神灵;巴比伦之囚期间,希伯来人逐渐形成独尊耶和华的宗教思想,进而将自身的拯救寄希望于耶和华,信奉灵魂复活、末日审判、天堂地狱;耶和华随之发展为唯一神灵。经典:《塔纳赫》:“摩西五经”(亦称律法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等,后收录于《圣经》的旧约中。《塔木德》:犹太教法典。尊奉摩西为先知,宗教信仰源于摩西传布的启示;教义:包括一神崇拜和上帝选民等;宗教习俗之一:禁食猪肉。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创立于公元前7世纪末期,强调阿胡拉·玛兹达是正义王国唯一的最高主宰,终将统率众天使消灭罪恶之端,作为宇宙和伦理二元论的终极。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胡拉·马兹达,恶神即阿胡拉·曼尼,善恶二神始终处于斗争中。该教要人们站在善神一边,去同恶神斗争。崇拜光明、崇拜火,故也称拜火教。经典是《阿维斯塔》。发生于中亚,后随古波斯及萨珊王朝的扩张,而影响于欧亚各地,其势最盛时,东达中国,西至希腊,南入印度,北渐近高加索一带。阿黑门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时,成为波斯的国教,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被希腊的宗教祟拜所湮灭。萨珊王朝时取得国教地位,但揉合希腊的神祗系统,政教合一之阶段,发展到后来,最高职位之僧侣可随意废立诸王,是为祆教权力之最高峰。萨珊王朝灭亡后,伊斯兰教成为法定宗教,琐罗亚斯德教一蹶不振,延续至今。第四章上古南亚解释下列名词:哈拉巴文明:时间:前2300-1750年,印度文明史因此提前1000余年。1922年发现,遗址200多处;典型遗址:摩亨佐•达罗、哈拉巴;性质:城市文明、农业文明。创造者:土著达罗毗荼人、外来者苏美尔人、外来者伊朗游牧民;消失: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社会性质无从确定。吠陀时代:古代印度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的过渡时期,因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的文献吠陀而得名。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2—前9世纪)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前6世纪)。瓦尔那制度:亦称种姓制度。瓦尔那原意为“颜色”、“品质”,是在古代印度由宗教和法律固定下来的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之初。它把古印度居民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规定各等级职业世袭,严禁不同等级通婚,不同等级有不同的权利,这个制度沿袭了许多时代,到现代在印度社会还有一定影响。17 列国时代:公元前6至4世纪,印度邦国林立,被称为列国时代。当时铁器普遍使用,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兴起,思想上百家争鸣。四谛:佛教的基本教义,有苦、集、灭、道,认为人生有八苦,苦的原因是欲望,佛教的目的是消灭苦和欲望。阿育王:印度孔雀帝国国王,在位时基本统一了印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大力宣传佛法。顺世论派:古代印度唯物主义哲学,活跃于公元前6至4世纪,主张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世界是物质的,主张众生平等,打击了当时唯心的世界观。《佛本生经》:名义上是讲佛陀前生前世的经历的,实际是由民间故事加工而成,有故事500多个,约编于公元前3世纪,反映了列国时代社会上多方面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它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印度历史的影响。种姓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分工,形成于国家形成时期,是古代印度由宗教和法律固定下来的等级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奴隶社会一直延续到近代,对社会发展起了阻碍作用。2、佛教是怎样产生的?从佛教的基本教义分析佛教的本质。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列国时代,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反映到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佛教代表了新兴军事、行政贵族和大商人的利益,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具有积极作用。四谛说以说苦为出发点,强调消除欲望,具有消极作用。3、孔雀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孔雀王朝时期印度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如何?公元前324年,出身于孔雀家族的旃陀罗笈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后东下攻占华氏城推翻难陀王朝的统治,建立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帝国,国王集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全国分5个行省。4、简述孔雀帝国在印度历史上的地位。统治范围:印度次大陆。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行省制度,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军事官僚机器。宣扬佛教,把佛教定为国教,并派佛教僧团到国外去宣传佛教。重视国内建设,如打井、开渠、种树、保护野生动物、不因祭祀和宴请而杀生、发展人和畜的医药事业。5、结合有关史实评析种姓制度形成的原因、内容及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影响。原因:雅利安人社会的分化,内部出现三个的等级划分,原来的达萨成为首陀罗。晚期吠陀时代,各等级有不同地位及严格的职业范围。内容:婆罗门种姓属于第一等级。刹帝利属于第二种姓,吠舍种姓属于第三等级,首陀罗种姓属于第四等级(2分)。前三个种姓为雅利安族,称再生族。第四种姓首陀罗称为一生族。各种姓间有严格界限,不能通婚,不得一起饮食。影响:种姓制度界限森严,异常牢固,自形成后,沿袭了许多世代,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第五章上古希腊1、分析荷马时代的社会组织结构。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有三种机构:议事会、民众会和军事首长。2、雅典国家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雅典是国家形成的典型形式?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在雅典国家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雅典国家的形成是由于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发生了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产生的,具有典型性。公元前8世纪,由于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发生了提修斯的改革,内容有:统一各部落,设立以雅典城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把公民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阶级,这是雅典国家形成的标志。2、梭伦改革的原因、内容与历史意义。公元前6世纪初,由于雅典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加剧,大量平民由于负债而失去土地,雅典阶级矛盾尖锐,不满的平民酝酿起义。工商业奴隶主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与贵族的矛盾。他们都同意梭伦为仲裁者。内容有取消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多寡把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鼓励工商业。改革打击了旧的氏族制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和国家的发展。3、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原因、内容与历史意义。17 由于以前的改革不彻底,公元前509年,平民在与贵族的斗争中,选举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的克里斯提尼为首席执政官进行改革。内容有废除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代之以十个地域部落。设立新的500人议事会,建立十将军委员会,贝壳放逐法。改革标志着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完全胜利,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的繁荣。4、希波战争的原因、性质、经过与结果。希腊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波斯帝国对小亚希腊各邦的征服、奴役和西征希腊本土而引起。是希腊反侵略的战争。战争分两个阶段,前期(公元前492至前479年)波斯三次大规模的入侵希腊(公元前492、前490、前480年)经前490年马拉松战役,前480年的萨拉米海战希腊获得了胜利。后期,战场转向爱琴海和小亚细亚沿岸,前449年,希腊波斯订立和约,战争结束。后果是希腊获得了胜利,保卫了国家独立,波斯国势日消,雅典的势力大盛,为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希腊胜利的原因是波斯是非正义的,而希腊是正义的,各邦能团结一致,有较强的经济和公民兵队伍,波斯内部矛盾重重,又是外线作战,还有战术的失误。5、公元前5世纪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特点。希腊奴隶使用普遍,以小规模为主。在经济中,占优势的是小农和小手工业经济。奴隶劳动使用于商品生产的比重较大,希腊各邦一般不以本城公民为奴,所使用的奴隶都是外邦人和蛮族人。6、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一切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享有最高行政和立法权利。500人会议是最高行政机关,陪审法庭是最高监察和司法机关。实行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7、结合有关史实分析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状况及局限性。一切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享有最高行政和立法权利。500人会议是最高行政机关,陪审法庭是最高监察和司法机关。实行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局限性:公民的权利,机构的运行机制、时间保障分析。8、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各希腊化王国的建立既将希腊文化广泛传播至北非和亚洲,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原有的文化对希腊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因此,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内容,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请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希腊化时期文化的特点。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内容,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虽它仍属于希腊文化的范畴,使用希腊语文,承袭希腊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有明显的不同:不仅在于它包含了一定的东方文化的因素,而且在于它是对那个扩大了的、变化了的世界的反映。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希腊化时期文化就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带有世界性的文化。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消极没落的个人主义和眼界开阔的世界主义相并存,乃是这一文化的基本特征。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9、阅读下列材料:希腊化时期的文化是对希腊古典文化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东方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更是从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继而到西方文化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影响了西方文化发展的方向。--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第307页回答问题:(1)希腊化时期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到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被并入罗马帝国为止。(2)如何理解希腊化时期文化的历史影响?这不仅在于它包含了一定的东方文化的因素,而且它对那个扩大了的,变化了的世界的反映。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希腊化时期文化就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带有世界性的文化。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消极没落的个人主义和眼界开阔的世界主义相并存,乃是这一文化的基本特征。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10、结合有关史实叙述亚历山大东侵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历史影响。17 过程:公元前334年春,东侵波斯,侵占推罗等城。接着入侵埃及,阿蒙神庙的僧侣宣布亚历山大为太阳神阿蒙之一,古代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军进至两河流域上游,对波斯帝国发动新的进攻。于当年秋攻占巴比伦、苏撒,公元前330年春,攻占波斯旧都帕塞波里斯。为追踪大流士三世,亚历山大又率军侵入安息和大夏。影响:给东方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希腊与东方各国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11、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有哪些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基本内容:预选执政官的资格下移到第三等级公民,执政官变成只参与民众法庭审理活动和组织各种宗教、节庆、比赛活动的官员;剥夺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只保留个别司法权力;雅典三个民主机构,即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完全摆脱贵族会议和执政官会议的制约,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公民大会有立法、行政、司法等职能,500人议事会是常设机构,民众法庭是第三个重要民主机构,成员由30岁以上公民通过抽签产生,负责审理绝大部分刑事和所有民事案件。积极意义:为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提供发挥的空间,使雅典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成为希腊的学校和样板,产生出大批彪炳史册的政治家、哲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美术家等,为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局限:1)民主政治虽宽大,也只宽大至有血缘关系的同胞间;2)窒息了奴隶和外邦人自由发展的能力;3)剥夺了本邦妇女参政权利;4)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只能在一个小邦范围内实行,且直接民主很易滑入极端民主的泥淖。 12、简述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概况及其历史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对于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此,希腊本土与整个地中海、黑海地区成为一个有密切文化联系的整体。殖民还使希腊本土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导致大批新城邦的形成,扩大了希腊城邦之间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奴隶的外部来源。但另一方面,希腊殖民也伴随着侵略和暴力,殖民者的成功是建筑在当地土著居民痛苦基础之上的。—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92页回答问题:(1)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人口过剩,阶级分化日益加剧,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商业利益的推动。(2)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希腊殖民活动的历史影响。原因:人口过剩,阶级分化日益加剧,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商业利益的推动。概况:影响:扩大了古希腊的活动范围,为繁荣奠定基础。缓解了社会压力,促进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发展壮大,促使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古希腊各城邦长期分立的局面长期存在。促进了希腊世界与非希腊世界的交往和交流,使希腊文明向周边地区扩展。13、结合有关史实回答希腊奴隶制城邦的特点。城邦均是独立自主的小国。作为初始的国家,城邦均为小国寡民。城邦的国土一般包括农区和城区两部分。城邦最显著的特点是统治者是由一部分特权社会成员(虽然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有所不同)组成的公民集体。公民集体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封闭性。城邦各级公职人员并不组成由某个首脑统一领导下的内阁或政府,而是单独对挑选其任职的公民大会和相应的议事会负责。城邦内没有独立的僧侣集团和神庙单位,没有古埃及、两河流域那样的神庙经济。14、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实质与历史作用如何?梭伦改革内容包括:1.颁布“解负令”。2.为防止土地再次集中,规定公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即限田措施。3.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4.设立新的政府机关400人议事会和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此外,提倡公民的后代学习手工技艺,鼓励外邦工商业者移居雅典,确立财产自由转让的原则。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政体向着民主制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17 克里斯提尼改革:旨在打破按血缘划分居民单位的传统,削弱贵族在各自所在部落的政治影响。将滨海、城区与内地各分成10个区建制。每一地区各拿出一个三一区组成一个行政区,即地域部落,公民权和氏族的族籍失去联系。400人议事会代之以500人议事会,议事会权力增大。此外,创造陶片放逐法,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改革最终结束雅典国家政体从贵族制向民主制的过渡,在世界文明史上首次确立了一整套民主体制。此外,对有害于公民集体团结的氏族制残余予以沉重打击,进一步巩固了城邦。公元前487年,对选举法进行改革,预选执政官的方法由投票改为抽签,当选执政官的资格下移到第二等级公民。公元前461年,平民领袖厄菲阿尔特的民主改革法案获公民大会通过,剥夺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至此,三个民主机构,即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完全摆脱了贵族会议和执政官会议的制约,独立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公元前443年,伯利克里成为首席将军,民主制更加完善。虽然当选高级公职的财产资格限制未正式废除,但实际已失去意义。历史上把雅典的这一时期称作“伯利克里时代”。实质:雅典民主政治只宽大至社会上一部分有血缘关系的同胞间。因而窒息奴隶和外邦人自由发展的能力。还剥夺了本邦妇女参政的权利。历史作用:为雅典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提供了尽情发挥的可能,使雅典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5、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总结城邦公民政治说:“(一)凡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的公民;(二)城邦的一般涵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请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性。答:参政群体的成员构成分析,政治结构的构成及权力的分配、运作,对运作的可行性分析。16、“希腊土地的特殊优势存在于它自然资源的平衡中:土地与水,山脉与平原,干旱与潮湿,色雷斯的暴风雪与热带阳光的灼热,所有的对立,自然界生命的所有形式,以最为多样性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以唤醒并鼓动人的思想。但是由于这些对立面都融入一个高度的和谐中,这种和谐包容了整个海岸与岛屿,所以能引导人们去成就生活中的和谐,即激发有意识的生活的对立面之间的和谐,工作与娱乐之间的和谐,灵魂与肉体的和谐,思想与感觉之间的和谐。”---ErnstCurtius,HistoryofGreece请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地理环境对希腊历史进程的影响。半岛三面临海,有世界上最曲折的海岸线;多山,整个希腊大陆由一系列山脉组成,群山把希腊半岛的陆地隔成小块地区;可耕地面积受到限制,;.山海阻隔,彼此闭塞,使"自治"和"自给"成为古希腊城邦的一个基本特点;在经济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地方性市场,地方性生产,地方性商业占据了第一位;.政治很难统一.在古典时代,希腊没有出现过统一的国家,只出现了城市联盟,且同盟也不能持久,一旦受到打击,政治同盟就可能瓦解,又恢复为各自独立的城邦;气候属于地中海型的亚热带气候,雨量很少,水对希腊人是十分珍贵,气候对居民的食物和服饰也有影响,由于缺少水利灌溉,肥美的土地也不多,因此农业生产也不如东方大河流域发达.粮食作物以大麦,小麦,豆类为主;园艺种植比较兴盛,作物主要是橄榄和葡萄,粮食在一些城邦往往不能自给,必须由外面输入,粮食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一些城邦的内外政策.半岛和一些岛屿有比较丰富的矿场,各种矿物的丰富为希腊手工业的发展提供条件,经济上出现工商业盛于农业的特点.港湾多,自古航海业兴旺。解释下列名词:荷马史诗:包括两部作品:《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传为盲诗人荷马所著,实际上是特洛耶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的结晶。两诗题材都和特洛耶战争有关。荷马史诗不仅为后人提供了解荷马时代的主要文献材料,它本身也是这一时代希腊民族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伟大创树。荷马史诗也为希腊文明奠定了一块最重要的基石。克里特文明:存在于约公元前3000年代—前1100年,有许多的城市国家,在后期形成统一国家,17 主要农作物:谷物、葡萄酒和橄榄油;主要城市:米诺斯王朝的首都克诺索斯;主要文化遗存:米诺斯王宫,呈迷宫式结构。宫内有手工作坊、仓库、监狱,是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铜币、青铜币出现,海外贸易兴盛;产生线型文字A,约有132个符号,目前尚未被释读;BC1400年,米诺斯王宫和其它城市建筑遭毁灭性破坏,估计由操印欧语的亚该人入主克里特所致。迈锡尼文明: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王宫式样近似克里特王宫,但宫址选在山丘上,并有厚高的城墙环绕,形成小型城堡,内设有王室陵墓;与克里特文明时期的艺术格调迥然不同:仅有的少量壁画和雕刻作品,充满好勇斗狠的勇士气息;政体:君主制:国王称瓦纳克斯;下有一批官僚,其中重要官职:拉瓦盖塔斯(军事将领);已形成一套官僚体制。文明的灭亡:公元前1200年后,希腊的神话传说:王朝更迭频繁,战乱相继;考古材料:陶器质量下降,生产萎缩(“海上诸族”的骚扰使国际贸易受打击);各城邦间战争愈演愈烈,最著名的一次大战是希腊同盟与小亚城市特洛耶的战争;得胜的希腊各国(以迈锡尼为首)元气大伤。希洛人:斯巴达的国有农业奴隶,按户耕种斯巴达人的份地,每年向份地主人交纳产量的一半,斯巴达国家对希洛人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进行改革,内容有颁布解负令,取消债务奴隶制,按财产资格化分公民等级,设立400会议,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发展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的道路。提洛同盟:公元前478年,雅典和爱琴海岛屿及小亚希腊各城邦为了对付波斯结成同盟,由雅典领导,因同盟的金库设在提洛岛而得名,萨拉米海战:公元前480年9月,波斯与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海湾决战,希腊获胜,这是希波战争的决定性战役。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80年,波斯军队在阿提卡东北不的马拉松平原登陆,与雅典军队进行激战。希腊获胜,极大的鼓舞了希腊人民的斗争意志。伊壁鸠鲁:晚期希腊唯物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继承德摩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认为灵魂是物质的,由呼吸与热之类的微粒组成。在认识论方面,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觉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感觉是真实的,错误在于人们所做解释与判断的偏差。人生观较消极,认为快乐就是善,是人的最终目的。但所指的快乐并非肉体感官的娱悦,而是身心没有痛苦和纷扰。主张人们在追求个人的欢娱享受时要以不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原则,国家的宗旨则是保障公民的生活幸福。科林斯会议:公元前337年春,马其顿王腓力在希腊的科林斯城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希腊联盟,共同向波斯宣战,在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亚历山大东侵:公元前334年春,希腊马其顿联军在亚历山大的率领下进攻波斯,占领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灭亡波斯,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高加美拉战役:公元前331年1月,在西亚的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美拉亚历山大军队与波斯军队决战,波斯军大败。斯多葛学派:希腊化文化中的一个哲学流派,创始人是芝诺。学说兼有唯物和唯心的因素,承认事物是物质的,发展和运动的,但认为发展运动的决定性因素是神性和命运。主张社会责任,有宿命论思想。第六章上古罗马回答下列问题1、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原因、经过与结果。经济上围绕土地问题和债务问题,政治上平民没有权力。前494年,平明用武装撤离的方式迫使贵族同意平民有权选举出两名保民官来保护平民的利益,前450年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前367年,罗马通过了李锡尼—塞克斯图法,解决了土地、债务和政治权力等问题。前326年通过的波提利阿法,取消了债务奴隶制,经二个多世纪的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平民取得了胜利,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建立了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2、罗马对意大利的统治政策。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有罗马公民权的拉丁自治市,可参加罗马公民大会。无表决权的非拉丁城市,不能参加公民大会。拉丁殖民地。同盟者内部自治,外部事务由罗马代管,这种政策有利于瓦解敌对力量。3、罗马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7 罗马经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调整了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国家机器日益完备,对外战争掠夺到大量土地,奴隶和财富,罗马征服地中海区域后,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有所加强,使罗马能吸收、继承各地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4、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经过、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贫困的自由民是奴隶起义的支持者和同情者。罗马内部元老、骑士和平民间的斗争及对外战争削弱了罗马的统治力量。公元前73年,角斗奴斯巴达克率领70多名奴隶发动起义,迅速扩大到7万人,接着向北意大利进军,到阿尔卑斯山麓又回师意大利,到达意大利的最南端,准备渡海去西西里岛,但渡海未成,又到东海岸,前71年春,起义军与罗马军决战,起义军失败,斯巴达克战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奴隶们不能提出明确的斗争目标,也未能使本阶级获得解放,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政权,内部的分歧导致队伍多次分裂,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罗马奴隶制国家仍十分强大。起义在规模、组织性、纪律性方面都代表了罗马奴隶起义的最高水平,打击了罗马的奴隶制。5、罗马共和制度崩溃的原因。罗马由共和过渡到帝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罗马的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到公元前一世纪末,罗马已从一个小城邦发展成为包括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的霸国,只代表元老院贵族利益的共和政体以不能适应意大利特别是行省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代表全帝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能统治广大地区的人民,罗马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便把权力集中在少数军事统帅手中,进而集中到一个军事独裁者手中,共和终被帝国所代替。6、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及思想根源、基本教义.基督教的产生是罗马社会下层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绝望而在宗教上寻求出路的结果,产生于犹太人中的一个秘密教派,东方神学,犹太教,希腊罗马哲学对基督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基本教义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怯懦驯服说。7、阅读下列材料:恩格斯曾经指出: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22卷,第525页。原始基督教的根本特点是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狭隘性,建立一种新的世界性信仰。基督教不分民族,不分阶级,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成为教徒,得到上帝的拯救和赐福。加上基督教改革礼仪,废除了原始宗教大量献祭和繁琐仪式,为其在罗马城乡居民中尤其是社会下层中的广泛流传打下了基础。原始基督教既然作为群众运动自发的产物,他们起初在政治思想方面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既反对富人,也反对罗马的残暴统治。《圣经·新约》的《启示录》中把罗马比作巴比伦,诅咒道:“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成了魔鬼的住处和各种污秽之灵的巢穴。”《马可福音》反映出原始基督教徒对富人的憎恨,其中记述耶稣曾对门徒说:“那些爱钱财的人进天国是何等难呵!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天国还容易呢。”在社会观方面,原始基督教有着朴素的社会平等思想,主张建立人人平等、共同消费的理想社会和国家。他们的一些社团实行财产公有,彼此互助,一起聚会、听布教、祷告和享圣餐。----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第441页回答问题:(1)基督教兴起于什么时间及历史背景?基督教的产生是罗马社会下层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绝望而在宗教上寻求出路的结果(2分),产生于犹太人中的一个秘密教派,东方神学,犹太教,希腊罗马哲学对基督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2分)。(2)该段文字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基本教义的确立: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忍耐顺从说。(每点1.5分)8、罗马奴隶制危机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根源在于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奴隶的反抗斗争加深了奴隶制的危机,震撼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行省经济的发展使意大利丧失经济优势。奴隶制的庄园迅速解体,隶农制成为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政治混乱,经济衰落,人民起义频繁,商业和城市萧条,信仰危机,基督教在帝国传播。17 9、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与历史意义。西罗马帝国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表现在政局混乱,经济衰落,人民起义高涨,蛮族入侵加剧了西罗马的灭亡。是西欧北非奴隶社会历史结束和西欧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也促使日尔曼人原始社会的瓦解,为封建社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10、结合有关史实分析马略军事改革内容及意义。1)将公民兵制改为募兵制:规定包括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在内的自由人皆可充当罗马雇佣兵,服役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养,服役期满后由国家分给份地(兵制、延长服役期限、固定军饷报酬);2)改革军团组织,用联队军团的战术形式代替三列军团的战术形式;3)统一武器装备;4)整顿军纪、加强训练。改革的意义:1)改变了罗马国家的军队构成和兵役制度:即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解决了罗马国家兵源不足的问题;2)导致罗马公民与罗马军队的分离,否定了公民、土地、战士三位一体的制度,进而动摇了罗马共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3)为此后出现的军事独裁统治创造条件。11、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古罗马历史上一系列改革对共和国发展的影响。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改革:背景: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政治制度的相应变化。内容:1)部落重组,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吸收平民进一步融入罗马社会;2)按照财产划分罗马人的社会等级,确定不同社会等级的相应兵役,即骑兵、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3)在部落重组的基础上,设立新的公民大会即森都里亚大会,取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库里亚大会。意义:地域关系的发展与公共权力的完善。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取消债务的利息;全体罗马人均有权参与公地的分配和使用,及占有公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两名执政官须有一人出自平民。波提利阿法案:债务人只能抵押财产而不得抵押人身。霍腾西阿法案:平民会议,即特里布斯会议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后果:1)社会关系的改变:打破贵族的特权和垄断,平民经济和小所有制得到广泛发展,平民成为全权公民,平民与贵族逐渐合流;自由人与奴隶间的界限日益严格,罗马自由人与外籍奴隶之间的对立进一步加深;逻辑后果:罗马自由人与外籍奴隶间的矛盾逐渐取代罗马自由人内部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至罗马共和国末期得到充分体现。2)政治生活的变化:元老院依然是最高行政机构,处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枢地位;面向全体罗马人的特里布斯会议成为最高立法机构,与氏族部落传统相关的库里亚会议和与早期贵族政治相关的森都里亚会议名存实亡。前133年和前123年格拉古兄弟的改革,集中体现小农与大地产主间的深刻对立: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出任保民官,提出土地改革法案:罗马公民每人占有公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每户的最高限额为1000犹格;超过最高限额部分由国家收回,以30犹格作为一个单位,分给无地农民;至于私人土地不在其内。结果:改革失败,提比略·格拉古被害。前123年,盖约·格拉古再次提出改革法案:恢复提比留·格拉古的土地法案,实施粮食法,即向失去土地的罗马公民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粮食;审判法,即取消元老院贵族的司法垄断权,吸收骑士加入法官行列;行省包税法,即由骑士在小亚细亚行省行使包税权。结果:改革再次失败。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标志着作为罗马共和国存在基础的公民、土地、战士三位一体制度的深刻危机。前107年,马略出任执政官,进行军事改革:1)将公民兵制改为募兵制:规定包括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在内的自由人皆可充当罗马雇佣兵,服役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养,服役期满后由国家分给份地(兵制、延长服役期限、固定军饷报酬);2)改革军团组织,用联队军团的战术形式代替三列军团的战术形式;3)统一武器装备;4)整顿军纪、加强训练。改革的意义:1)改变了罗马国家的军队构成和兵役制度:即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解决了罗马国家兵源不足的问题;2)导致罗马公民与罗马军队的分离,否定了公民、土地、战士三位一体的制度,进而动摇了罗马共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3)为此后出现的军事独裁统治创造条件。前90年,罗马元老院通过法案,宣布将罗马公民权授予未参加他们战争和忠于罗马共和国的非罗马公民;前89年,罗马元老院再次通过法案,规定在60天内放下武器的所有非罗马公民皆可获得罗马公民权。意义:罗马人丧失原有的特权,在意大利半岛的范围内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趋于融合,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抑或为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过渡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17 12、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古罗马共和政体的主要特征。特里布斯会议由平民会议成为有最高立法权的公民会议。原先的库里亚会议和森都里亚会议依然存在。森都里亚会议表决国家的和战问题、选举执政官、监察官等高级官吏;库里亚大会已经完全丧失了政治意义,仅在形式上授予高级长官的职权而已。在罗马共和国政制中,元老院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决定着内外大政,实际上成了罗马共和国最重要的国家机关。13、罗马的对外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胜利,不仅确立了罗马人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而且也为罗马和意大利经济走向畸形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征服和战争对罗马社会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繁荣,罗马公民集体的分化和解体,罗马大地产制的形成。14、蒙森在《罗马史》研究中认为,罗马帝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并不是个别帝王的创造。请结合有关史实谈你的看法。罗马国家面临的国际局势,共和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社会矛盾分析。解释下列名词:王政时代:公元前8至6世纪是罗马从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时期,因传说有七个国王相继执政而得名,出现了贫富分化、贵族、平民和奴隶,是军事民主制时代。塞尔维乌斯改革:公元前6世纪,罗马第六代王进行的改革。内容有全体居民按财产分为五个等级,将氏族部落划分为地区部落。改革基本完成了由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保民官:公元前494年,平民用武装撤离的方式迫使贵族同意平民每年选出二名保民官,来维护平民的利益,这是平民的重大胜利。《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62年,为了改变罗马当时贵族法官判案时任意曲断加害平民的现象,平民保护官提出制定成文法的要求,因法律条文被刻在十二个铜表上故称“十二铜表法”。它的基本内容是传统习惯法,它是保护贵族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是维护私有制度的,但它将法律变为明确的条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李锡尼—塞克斯图法:公元前376年,李锡尼和塞克斯图担任保民官,针对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三个问题:土地、债务、政治权利、提出了三个法案,公元前367年法案获得通过,这是平民的重大胜利。布匿战争:公元前264至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而得名,迦太基最终失败,国家灭亡,罗马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骑士:随着罗马海外扩张以及海外贸易和金融商业的发展,在罗马社会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阶层即骑士。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与元老贵族有矛盾,是金融商业奴隶主。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提出土地改革法案,受到贵族的抵制,提比略被杀,公元前123和前122年,他的兄弟盖约当选为保民官,又提出土地法案,但又失败,改革打击了元老派。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角斗奴斯巴达克率领70多名奴隶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制统治,代表了罗马奴隶起义的最高水平。三头政治: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有前三头、后三头之说,是罗马共和制衰落,帝制崛起的开始。前三头同盟:公元前60年,恺撒、庞培、克拉苏三人结成秘密政治同盟,史称“前三头同盟”。罗马共和制遭到严重的挑战。元首政治:是罗马帝国前期17 君主制的一种统治形式,是隐藏在共和外衣中的君主制,是军事独裁统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戴克里先改革: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进行改革,正式建立君主制,把帝国分为四个地区,分区加以统治,把帝国分为固定的税区。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君士坦丁改革:323年,他担任皇帝后,进行改革,废除四帝共治制,恢复个人君主专制,把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廷,改名为君士坦丁堡,通过法律维护奴隶制度,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改革没有挽救罗马帝国。巴高达运动:3世纪中期,罗马爆发了人民起义,起义者自称巴高达,意思是战士,他们占领高卢大部分地区,波及到西班牙,打击了奴隶主和罗马的力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