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 MB
  • 2022-04-22 11:26:08 发布

党校课件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边立新

  • 5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边立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是马克思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简要回顾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精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被恩格斯称之为“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是新的世界观”。 一、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基本思想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这种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要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因大学期间,马克思开始学的是法律。“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马克思对哲学更感兴趣,并“渴望专攻哲学”,“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因此,从法律转向哲学。 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当时黑格尔哲学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要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怀着我的良知重新投入到黑格尔哲学的怀抱。”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当时的马克思基本上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遇到“苦恼问题”《莱因报》期间,马克思担任撰稿人、记者、编辑、主编。接触大量的现实问题。“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遇到“苦恼问题”:法律——物质利益。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实际生活的冲突。“为了解决苦恼问题,”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开始关注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看来,“法的关系正像国家形式一样,不能从人类精神去理解,而是根源于物质生活的关系”。而对物质生活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第一次遇到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是促使我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 恩格斯也这样说:“迫使马克思着手研究有关物质利益的问题,……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但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 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记下大量的笔记:《巴黎笔记》。在这个基础上,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也是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相结合的第一次尝试。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4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845年,马克思移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845—1846年,马克思写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和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著作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继续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写下由7册笔记组成的《布鲁塞尔笔记》。 马克思回忆说:“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交换意见。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里的“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由于出版商的原因,这部著作当时未能出版。马克思说,“既然我们已经到达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1847年,马克思写作《哲学的贫困》,并发表《雇佣劳动和资本》的演说。这两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进展。马克思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化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马克思中断了经济学研究。184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继续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期间,马克思写下24本读书笔记,即《伦敦笔记》。“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七点,我通常是在英国博物馆里。”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计划”马克思在《伦敦笔记》的基础上,写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并制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大分册计划。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1859年,马克思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他非常看重这部著作:“它是十五年,即我一生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出版而写的《序言》,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从“六册计划”到《资本论》四卷而后,马克思着手《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的写作,并把资本(这是精髓)作为研究的重点。1867年出版《资本论》的第一卷,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从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计划”,开始演变为《资本论》的四卷。遗憾的是,《资本论》其他各卷,马克思在世期间未能付印。 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第一、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概括,足以表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历史唯物主义是改变的世界的哲学,必须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就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资本表面看是物,实质上是物的关系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资本之所以能够致富,就在于它拥有支配劳动的权力。资本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资本霸权) 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具体)——(抽象)——(具体)没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也没有政治经济学的深化。 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途径,唯物史观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不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就很难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正如列宁所说,只有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水平(“两个归结”),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从假设转变为科学。只有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并用经济关系说明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才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的表述如下。”然后,马克思用极其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社会结构理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它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人类社会结构:三个层次,构成两对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一定的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同样,一定的上层建筑要和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两个相适应)。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代表新型生产力的力量,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力 判断时代变革的根据“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大体说来,亚西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深刻理解社会规律和人的价值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相结合 只承认社会规律,忽视人的价值;或者只承认人的价值,否认社会规律,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离开人的价值而空谈规律,就会陷入自然主义;相反,离开社会规律奢谈人的价值,就会陷入唯意志论。 人和社会是内在的统一,即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人。防止人和社会的外在化。既要承认社会规律,也要承认人的目的。否认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唯意志论机械决定论 历史合力ABO 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我们特别强调人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发展规律。其结果是损害了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视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尊重规律的结果,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 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关系社会规律和人的价值统一,说到底就是要做到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相结合。强调科学发展,说到底就是遵循规律,而社会规律本质上又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实现科学发展,既要把人作为发展的重要力量,也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才是以人为本。 2、深刻理解“决定作用”和“反作用”关系,坚持发展和改革相结合 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物质生产在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地位,既主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也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只承认经济的决定作用,或者只承认政治和观念的反作用,都会离开历史唯物主义。 时刻不能忘记:在现实生活中,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是同在的。既不能离开决定作用讲反作用;也不能离开反作用讲决定作用。这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力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大谈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但由于脱离了生产力的实际,没有发生积极的反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为什么产生了积极的反作用?根本原因: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验教训:选择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正确处理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把改革引向深入。我们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3、深刻理解“三形态”和“五形态”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我们必须把“五形态”和“三形态”联系起来。不能只讲一个方面,否认另一方面。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全面理解,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才能正确判断我国当代社会历史方位。 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五形态”,忽视了“三形态”。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否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联系。排斥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划等号,否认市场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我国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可逾越。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成就,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这篇大文章。防止封建残余和拜金主义的联姻。 防止资本和权力联姻封建残余的根深蒂固和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导致了权力本位和金钱本位的双重局限性的结合,拜金主义和拜权主义的联姻,即权力的资本化和资本的权力化。 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市场经济:遵循物质利益原则,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激发活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市场失灵市场经济:平等竞争。人的能力有差别,竞争的结果:贫富差距扩大。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解决平等竞争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不能解决结果公平问题。市场不是万能的。 市场和政府的定位市场:关注个体利益,重视人的自由和财产权利。关注发展动力,增进社会活力。政府:关注整体利益,重视人的基本权利。具有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促进平等。 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坚持市场经济,不是放弃政府的责任;发挥政府作用,也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明确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实现市场和政府的结合,促进效率与公平、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发展。 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