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7.00 KB
  • 2022-04-22 11:26:35 发布

党校课件 中央党校蔡志强-危机治理—政府职能与社会责任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危机治理——政府职能与社会责任中央党校党建部蔡志强 基本框架一、危机治理是现代社会党和政府需要面对的基本命题二、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情境及危机的成因分析三、构建危机治理的有效机制,实现社会和谐四、危机中我们如何应对媒体? 一、危机治理是工业社会党和政府需要面对的基本命题(一)基本概念:危机与危机治理危机(crisis)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是与认同(同一性)概念相关的关于身体机能失调的概念。认同是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Erikson)自我发展理论(theoryofegodevelopment)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艾里克森将青年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困难称为危机,而这种“危机已不再含有灾祸临头的意思。它现在已被承认是指一个必要的转折点,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在这一时刻中,发展必须向一方或另一方前进,安排生长、恢复和进一步分化的各种资源。”故而又称为常性危机(normativecrisis)。 基本概念危机:是由一系列微小事件逐渐发展而来的。危机是一个心理失去平衡的时期,个体遇到了由重大问题所导致的危急后果,或处于危险的情境之中,而其无法采用以往的应对策略应付此情境。而社会危机则是指社会处于失序或者失衡状态,社会治理难以有效维持。我们通常也把一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或者低迷状态,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激烈的社会称之为社会危机状态。要理解社会危机,首先得理解社会常态,社会常态可以直接界定为社会秩序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状态。更进一步,是社会治理成本低廉,社会资源配置合理,人民安居乐业的持续发展状态。 危机概念危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可能出现的危害。2、社会或组织的发展偏离既有的规律,处在紧要的转折关头,可能遭致打击,也可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3、危机表现为外在力量或者内在要素对既有状况的冲击和改变。4、需要人们作出迅速的反应和采取措施。罗伯兹1991年对危机作出以下定义:危机是一个心理失去平衡的时期,个体遇到了由重大问题所导致的危急后果,或处于危险的情境之中,而其无法采用以往的应对策略应付此情境。作为不确定性特点鲜明的概念,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生活常态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而言,危机的发生直接导致社会处于非均衡、非常态的危急状态,并易于对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模式产生冲击与威胁,在一定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造成经济损失或秩序动荡。人们日常界定的危机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难以确定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致的突发事件,前者如地震、旱涝灾害、台风等,后者如核泄漏、火灾、质量事故等。二是社会群体的冲突导致的事件,如战争、恐怖主义事件和其他暴力事件引发的危机。 危机治理:所谓危机治理(CrisisManagement),最早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此后逐渐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指组织为应付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与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订、措施施行、政策调整、经验总结和制度修复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预防、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并努力实现危机转换,变危险为机遇,使政府或者社会组织克服困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控制发生危机的因素而对市场和社会过程进行干预的过程。危机治理同时具有应急性、长期性、权变性、心理约束性和博弈互动性等五大特征。 社会危机治理:社会危机治理是指为了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危机消解和规避的目标,政府与社会组织运用权力和手段对社会资源实行计划、协调、控制、管辖,同时积极动员社会群体的有效参与,并提高其应对各种危机和获得济护与安全保障的能力的过程,并通过法治原则规定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及社群和个人的权、责、利关系,由此形成的克服危机的目标、战略、组织管理体系、政策和制度规范及行为模式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社会危机治理包括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强制、公民参与、利益协调和创伤抚平。还包括了日常治理中为了规避危机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二)我们正在经历一次危机情境前现代危机情境。现代危机情境。 二、当前我国危机的特点与成因分析。(一)危机(群体性事件)的特点1、复杂性。2、迁延性。3、组织性。4、非法性。5、利益交织性。4、非法性3、组织性1、复杂性2、迁延性5、利益交织性 (二)当前我国危机(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成因分析一类是诱因变量,包括经济波动、物价上涨、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5项。另一类是本因变量,包括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滞后、三农问题、劳资纠纷和冲突、中等收入人群发展的相对缓慢、腐败问题以及中央政府效率和权威削弱问题等7项。 我国危机事件的成因分析首先是法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管理缺陷(波德模式,帕累托最优);其次公共行政中未能有效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公义,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第三是危机治理机制不完善,未能将危机应急作为常性制度予以落实,危机处置失当,从而导致事态急剧扩散。不完备的制度体系在严重的危机中会失去全部防范功能。第四,信息沟通不畅,社会不满情绪持续积累并且不能促发预警。第五,社会责任意识和基本秩序有待确立。第六,权力监督的不到位。第七,社会补偿机制不健全。当然还包括对人们利益需求的引导不力和价值的扭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认同的分层、建构)。 1、现代性:不确定性和技术依赖建构着的危机发展逻辑。2、嬗变中的价值观模糊了群体社会行为的指向性。3、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认知冲突影响人们对危机的判断和应对。4、特定环境下的制度缺陷容易成为危机发生的诱因 (三)我国危机情境形成的现实压力1、贫富差距扩大,就业问题凸显,社会保障不足。2、城乡分治导致社会出现严重的“断裂”现象;1998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贫富分化“创造了世界记录”。3、对经济增长的过度追求弱化了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构建危机治理的有效机制,实现社会和谐厘清国家、市场、社会的职责,发挥市场配给资源的功能,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有助于在经济危机状态下保有最低限度的发展秩序。 危机治理理论:危机治理理念。危机应对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危机应对的4(5)R理论。危机治理的原则与方法。 政府与社会在危机治理中的作用。(一)政府:提供有效的制度,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给。(二)社会资本运行:完善社会在危机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 公民社会发育: (三)几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强化对人的价值的维护。确立责任,避免非理性参与。二是廓清利益相关者:避免小事演化成危机的实践基础。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媒介:危机中我们如何应对媒体?(一)媒介功能。舆论可以引导,媒体如何节制?现在我们如何影响媒介?(二)网络时代的治理特点。(三)领导干部在应对媒体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谢谢大家!祝大家愉快学习,舒心生活。身体健康,事业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