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MB
  • 2023-01-02 08:31:52 发布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活性污泥法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课程)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三章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活性污泥法第一节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剩余活性污泥回流污泥二次沉淀池废水曝气池初次沉淀池出水空气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①曝气池:反应主体②二沉池: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③回流系统: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2、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③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二、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1、活性污泥的基本性质①物理性能:“菌胶团”、“生物絮凝体”:颜色:褐色、(土)黄色、铁红色;气味:泥土味(城市污水);比重:略大于1,(1.002~1.006);粒径:0.02~0.2mm;比表面积:20~100cm2/ml。②生化性能:1)活性污泥的含水率:99.2~99.8%;固体物质的组成:有机物75—85%活细胞(Ma)、微生物内源代谢的残留物(Me)、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i)、无机物质(Mii)。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29\n①细菌: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基本特征:1)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2)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3)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4)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②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大约为103个/ml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①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MixedLiquorSuspendedSolids):MLSS=Ma+Me+Mi+Mii单位:mg/lg/m3②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MixedVolatileLiquorSuspendedSolids):MLVSS=Ma+Me+Mi;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③污泥沉降比(SV)(SludgeVolume):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正常数值为20~30%。④污泥体积指数(SVI)(SludgeVolumeIndex):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单位是ml/g。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其值过高,说明其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现象;城市污水的SVI一般为50~150ml/g;三、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及其应用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发生反应、有机物被降解的必然结果,而微生物增殖的结果则是活性污泥的增长。对数增殖减速增殖内源呼吸氧利用速率曲线微生物增殖曲线BOD降解曲线时间Xa01、活性污泥的增殖曲线29\n注意:1)间歇静态培养;2)底物是一次投加;3)图中同时还表示了有机底物降解和氧的消耗曲线。①适应期:是活性污泥微生物对于新的环境条件、污水中有机物污染物的种类等的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经过适应期后,微生物从数量上可能没有增殖,但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a.菌体体积有所增大;b.酶系统也已做了相应调整;c.产生了一些适应新环境的变异;等等。BOD5、COD等各项污染指标可能并无较大变化。②对数增长期:F/M值高(>2.2),所以有机底物非常丰富,营养物质不是微生物增殖的控制因素;微生物的增长速率与基质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它仅由微生物本身所特有的最小世代时间所控制,即只受微生物自身的生理机能的限制;微生物以最高速率对有机物进行摄取,也以最高速率增殖,而合成新细胞;此时的活性污泥具有很高的能量水平,其中的微生物活动能力很强,导致污泥质地松散,不能形成较好的絮凝体,污泥的沉淀性能不佳;活性污泥的代谢速率极高,需氧量大;一般不采用此阶段作为运行工况,但也有采用的,如高负荷活性污泥法。③减速增长期:F/M值下降到一定水平后,有机底物的浓度成为微生物增殖的控制因素;微生物的增殖速率与残存的有机底物呈正比,为一级反应;有机底物的降解速率也开始下降;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在逐渐下降,直至在本期的最后阶段下降为零,但微生物的量还在增长;活性污泥的能量水平已下降,絮凝体开始形成,活性污泥的凝聚、吸附以及沉淀性能均较好;由于残存的有机物浓度较低,出水水质有较大改善,并且整个系统运行稳定;一般来说,大多数活性污泥处理厂是将曝气池的运行工况控制在这一范围内的。④内源呼吸期:内源呼吸的速率在本期之初首次超过了合成速率,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活性污泥的量在减少,最终所有的活细胞将消亡,而仅残留下内源呼吸的残留物,而这些物质多是难于降解的细胞壁等;污泥的无机化程度较高,沉降性能良好,但凝聚性较差;有机物基本消耗殆尽,处理水质良好;一般不用这一阶段作为运行工况,但也有采用,如延时曝气法。2、活性污泥增殖规律的应用:①活性污泥的增殖状况,主要是由F/M值所控制;②处于不同增值期的活性污泥,其性能不同,出水水质也不同;③通过调整F/M值,可以调控曝气池的运行工况,达到不同的出水水质和不同性质的活性污泥;④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不同,其在增值曲线上所处位置也不同。3、有机物降解与微生物增殖: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是微生物增殖和自身氧化(内源呼吸)两项作用的综合结果,活性污泥微生物在曝气池内每日的净增长量为:;式中:每日污泥增长量(),;;——每日处理废水量();;——进水浓度(或);29\n——出水浓度(或)。a,b——经验值:对于生活污水活与之性质相近的工业废水,,;——或试验值:通过试验获得。4、有机物降解与需氧量: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进行代谢活动时需要氧的供应,氧的主要作用有:①将一部分有机物氧化分解;②对自身细胞的一部分物质进行自身氧化。因此,活性污泥法中的需氧量:式中:——曝气池混合液的需氧量,;——代谢每所需的氧量,;——每每天进行自身氧化所需的氧量,。二者的取值同样可以根据经验或试验来获得。5、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实际过程:BOD吸附降解曝气过程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有机污染物物从废水中被去除的实质就是有机底物作为营养物质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摄取、代谢与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污水得到了净化,微生物获得了能量而合成新的细胞,活性污泥得到了增长。一般将这整个净化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初期吸附;②微生物代谢;③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与浓缩。所谓“初期吸附”是指:在活性污泥系统内,在污水开始与活性污泥接触后的较短时间(10~30min)内,由于活性污泥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因而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去除废水中大量的呈悬浮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使废水的BOD5值(或COD值)大幅度下降。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液的BOD5值会回升,再之后,BOD5值才会逐渐下降。活性污泥吸附能力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①废水的性质、特性:对于含有较高浓度呈悬浮或胶体状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具有较好的效果;②活性污泥的状态:在吸附饱和后应给以充分的再生曝气,使其吸附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一般应使活性污泥微生物进入内源代谢期。四、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参数1、容积负荷(VolumetricOrganicLoadingRate):29\n;2、污泥负荷(SludgeOrganicLoadingRate):;3、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tentionTime):(h)4、污泥龄或污泥停留时间(SludgeRetentionTime):(h或d)5、回流比:第二节活性污泥法的主要运行方式一、各种活性污泥法工艺迄今为止,在活性污泥法工程领域,应用着多种各具特色的运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法;②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③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④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⑤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⑥高负荷活性污泥法;⑦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⑧浅层低压曝气活性污泥法;⑨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⑩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1、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法:①工艺流程:②供需氧曲线:③主要优点:1)处理效果好:BOD5的去除率可达90-95%;2)对废水的处理程度比较灵活,可根据要求进行调节。④主要问题:1)为了避免池首端形成厌氧状态,不宜采用过高的有机负荷,因而池容较大,占地面积较大;2)在池末端可能出现供氧速率高于需氧速率的现象,会浪费了动力费用;3)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较弱。⑤一般所采用的设计参数(处理城市污水):2、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①主要特点:a.可以方便地通过对F/M的调节,使反应器内的有机物降解反应控制在最佳状态;b.进水一进入曝气池,就立即被大量混合液所稀释,所以对冲击负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c.适合于处理较高浓度的有机工业废水。②主要结构形式:a.合建式(曝气沉淀池):b.分建式3、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又称分段进水活性污泥法或多点进水活性污泥法29\n①工艺流程:②主要特点:a.废水沿池长分段注入曝气池,有机物负荷分布较均衡,改善了供养速率与需氧速率间的矛盾,有利于降低能耗;b.废水分段注入,提高了曝气池对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③主要设计参数: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又称生物吸附法或接触稳定法。主要特点是将活性污泥法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两个过程——吸附、代谢稳定,分别在各自的反应器内进行。①工艺流程:②主要优点:a.废水与活性污泥在吸附池的接触时间较短,吸附池容积较小,再生池接纳的仅是浓度较高的回流污泥,因此,再生池的容积也较小。吸附池与再生池容积之和低于传统法曝气池的容积,基建费用较低;b.具有一定的承受冲击负荷的能力,当吸附池的活性污泥遭到破坏时,可由再生池的污泥予以补充。③主要缺点:处理效果低于传统法,特别是对于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废水,处理效果更差。④主要设计参数: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完全氧化活性污泥法①主要特点:a.有机负荷率非常低,污泥持续处于内源代谢状态,剩余污泥少且稳定,勿需再进行处理;b.处理出水出水水质稳定性较好,对废水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性;c.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设初次沉淀池。②主要缺点:池容大、曝气时间长,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都较高,而且占地大;一般适用于处理水质要求高的小型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水,水量一般在1000m3/d以下。③主要设计参数: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又称短时曝气法或不完全曝气活性污泥法①主要特点:有机负荷率高,曝气时间短,处理效果较差;而在工艺流程和曝气池的构造等方面与传统法基本相同。②主要设计参数:7、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①主要特点:a.纯氧中氧的分压比空气约高5倍,纯氧曝气可大大提高氧的转移效率;b.氧的转移率可提高到80~90%,而一般的鼓风曝气仅为10%左右;c.可使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高达4000~7000mg/l,能够大大提高曝气池的容积负荷;d.剩余污泥产量少,SVI值也低,一般无污泥膨胀之虑。②曝气池结构:③主要设计参数:8、浅层低压曝气法①理论基础:只有在气泡形成和破碎的瞬间,氧的转移率最高,因此,没有必要延长气泡在水中的上升距离;②其曝气装置一般安装在水下0.8~0.9米处,因此可以采用风压在1米以下的低压风机,动力效率较高,可达1.80~2.60kgO2/kw.h;③其氧转移率较低,一般只有2.5%;29\n④池中设有导流板,可使混合液呈循环流动状态。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①主要特点:a.曝气池水深在7~8m以上,b.由于水压较大,洋的转移率可以提高,相应也能加快有机物的降解速率;c.占地面积较小。②一般有两种形式:a.深水中层曝气法:b.深水深层曝气法:10、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又称超深水曝气法①工艺流程:一般平面呈圆形,直径约介于1~6m,深度一般为50~150m。②主要特点:a.氧转移率高,约为常规法的10倍以上;b.动力效率高,占地少,易于维护运行;c.耐冲击负荷,产泥量少;d.一般可以不建初次沉淀池;e.但受地质条件的限制。③主要设计参数各种活性污泥法的设计参数(处理城市污水,仅为参考值)设计参数传统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BOD5—SS负荷(kgBOD5/kgMLSS.d)0.2~0.40.2~0.60.2~0.4容积负荷(kgBOD5/m3.d)0.3~0.608~2.00.6~1.0污泥龄(d)5~155~155~15MLSS(mg/l)1500~30003000~60002000~3500MLVSS(mg/l)1200~24002400~48001600~2800回流比(%)25~5025~10025~75曝气时间HRT(h)4~83~53~8BOD5去除率(%)85~9585~9085~90设计参数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高负荷活性污泥法BOD5—SS负荷(kgBOD5/kgMLSS.d)0.2~0.60.05~0.151.5~5.0容积负荷(kgBOD5/m3.d)1.0~1.20.1~0.41.2~2.4污泥龄(d)5~1520~300.25~2.5MLSS(mg/l)吸附池1000~3000再生池4000~100003000~6000200~500MLVSS(mg/l)吸附池800~2400再生池3200~80002400~4800160~400回流比(%)25~10075~1005~15曝气时间HRT(h)吸附池0.5~1.0再生池3~618~481.5~3.0BOD5去除率(%)80~909560~75设计参数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BOD5—SS负荷(kgBOD5/kgMLSS.d)0.4~1.01.0~1.2容积负荷(kgBOD5/m3.d)2.0~3.23.0~3.6污泥龄(d)5~155MLSS(mg/l)6000~100003000~5000MLVSS(mg/l)4000~65002400~400029\n回流比(%)25~5040~80曝气时间HRT(h)1.5~3.01.0~2.0溶解氧浓度DO(mg/l)6~10SVI(ml/g)30~50BOD5去除率(%)75~9585~90二、曝气池的型式与构造1、曝气池的类型①根据混合液在曝气池内的流态,可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和循环混合式三种;②根据曝气方式,可分为鼓风曝气池、机械曝气池以及二者联合使用的机械¾¾鼓风曝气池;③根据曝气池的形状,可分为长方廊道形、圆形、方形以及环状跑道形等四种;④根据曝气池与二沉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合建式(即曝气沉淀池)和分建式两种。2、曝气池的流态①推流式曝气池②完全混合式曝气池③循环混合式曝气池:¾¾氧化沟3、曝气池的构造曝气池在构造上应满足曝气充氧、混合的要求,因此,曝气池的构造首先取决于曝气方式和所采用的曝气装置。第三节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动力学原理及其应用活性污泥法反应动力学可以定量或半定量地揭示系统内有机物降解、污泥增长、耗氧等作用与各项设计参数、运行参数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它主要包括:①基质降解的动力学,涉及基质降解与基质浓度、生物量等因素的关系;②微生物增长动力学,涉及微生物增长与基质浓度、生物量、增长常数等因素的关系;③还研究底物降解与生物量增长、底物降解与需氧、营养要求等的关系。在建立活性污泥法反应动力学模型时,有以下假设:①除特别说明外,都认为反应器内物料是完全混合的,对于推流式曝气池系统,则是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正;②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条件绝对稳定;③二次沉淀池内无微生物活动,也无污泥累积并且水与固体分离良好;④进水基质均为溶解性的,并且浓度不变,也不含微生物;⑤系统中不含有毒物质和抑制物质。一、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米—门公式与莫诺德模式1、米—门公式Michaelis—Menton提出酶的“中间产物”学说,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提出了含单一基质单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公式,即米—门公式:29\n式中:——酶促反应中产物生成的反应速率;——产物生成的最高速率;——米氏常数(又称饱和常数,半速常数);——基质浓度。中间产物学说:米门公式的图示:vmaxv=vmaxOKmS2、莫诺德模式①莫诺德模式的基本形式:Monod于1942年和1950年曾两次进行了单一基质的纯菌种培养实验,也发现了与上述酶促反应类似的规律,进而提出了与米门公式想类似的表达微生物比增殖速率与基质浓度之间的动力学公式,即莫诺德模式:式中:——微生物的比增殖速率,;——基质达到饱和浓度时,微生物的最大比增殖速率,——反应器内的基质浓度,mg/l;——饱和常数,也是半速常数。随后发现,用由混合微生物群体组成的活性污泥对多种基质进行微生物增殖实验,也取得了符合这种关系的结果。可以假定:在微生物比增殖速率与底物的比降解速率之间存在下列比例关系:则与比增殖速率相对应的比底物降解速率也可以用类似公式表示,即:式中:——比底物降解速率();——底物的最大比降解速率;——限制增殖的底物浓度;29\n——饱和常数。对于废水处理来说,有机物的降解是其基本目的,因此上式的实际意义更大。②莫诺德模式的图示:③莫诺德方程式的推论:1)在高底物浓度的条件下,即>>,呈零级反应,则有:,2)在低底物浓度的条件下,即<<,则:二、Lawrence—McCarty模式:1、有关基本概念:①微生物比增殖速率:②单位基质利用率:③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又称细胞平均停留时间,在工程上习称污泥龄):在反应系统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开始到排出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可以说是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从工程上来说,就是反应系统内微生物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以表示,单位为d,即:式中:——每日增殖的微生物量,稳态运行时,就是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因此:29\n简化后,则:④与的关系:,而,所以有:或2、L—M模式的基本方程式:①第一基本方程式:前面已有:式中——微生物的产率系数,;——自身氧化系数,又称衰减常数,,();经整理后:表示的是污泥龄()与产率系数Y、基质比利用速率(q)及自身氧化系数之间的关系。②第二基本方程式:认同莫诺德模式:认为有机基质的降解速率等于其被微生物的利用速率,即式中:——反应器内的基质浓度;——单位生物量的最大基质利用速率;——半速常数。表示的是基质利用速率与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和基质浓度之间的关系。3、L-M模式的导出方程式①第一导出方程——出水水质与污泥龄之间的关系:(对于完全混合式)29\n将代入:则有:Lawrence—McCarty建议的排泥方式:两种排泥方式:I.剩余污泥从污泥回流系统排出;II.剩余污泥从曝气池直接排出。第二种排泥方式的优点:1)减轻了二沉池的负担;2)可将剩余污泥单独浓缩处理;3)便于控制曝气池的运行。因此按这种排泥方式的污泥龄的计算就可以变得更简单,如下:简化后,由此可看出这种排泥方式更有利于控制和运行管理。②第二导出方程——曝气池内微生物浓度与污泥龄的关系对曝气池作有机底物的物料衡算:底物的净变化率=底物进入曝气池的速率-底物从曝气池中消失的速率代入第一基本方程有:由于,则有:上式说明:曝气池中微生物量浓度是与有机物的浓度、和曝气时间等有关的。29\n式中,可以称为污泥循环因子,其物理意义为:活性污泥从生长到被排出系统期间与废水的平均接触次数。③第三导出方程——回流比与之间的关系对曝气池的生物量进行物料衡算:(曝气池内生物量的净变化率)=(生物量进入曝气池的速率)-(生物量离开曝气池的速率)其中,所以:所以:式中:——回流污泥的浓度,可由下式估算:注意:1)是近似值;2)由算出的是值,应再换算成。④产率系数()与表观产率系数()之间的关系:产率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微生物的合成量与基质降解量的比值,即:表观产率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实际测定的污泥产量与基质降解量的比值,即:将,以及代入,则有:该式还提供了通过试验求及的方法,将其取倒数后得:29\n以对作图,即可求得及值。其中⑤与Se及E的关系:(见附图3)升高Se下降E升高;下降Se升高E下降因此,对于一个活性污泥系统有一个()min可以通过假定Se=SI并代入则有:一般,,所以,⑥对方程式的推论已有:因,所以,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一般为低基质浓度,即,所以,,其中又:,所以:在稳态下,所以: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动力学参数、、、是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①、的确定:将下式:取倒数,得:式中所以29\n取不同的值,即可计算出值,绘制关系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值,截距为值。②、值的确定已知以及取不同的值,并由此可以得出不同的值,代入上式,可得出一系列值。绘制的关系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值,截距为值。第四节曝气的原理、方法与设备一、曝气的原理与理论基础在活性污泥法中,曝气的作用主要有:①充氧:向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提供溶解氧,满足其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所需的氧量。②搅动混合:使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处于悬浮状态,与废水充分接触。1、Fick定律通过曝气,空气中的氧,从气相传递到混合液的液相中,这实际上是一个物质扩散过程,即气相中的氧通过气液界面扩散到液相主体中。所以,它应该服从扩散过程的基本定律——Fick定律。Fick定律认为:扩散过程的推动力是物质在界面两侧的浓度差,物质的分子会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转移。即(1)式中:——物质的扩散速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单位断面上通过的物质数;——扩散系数,表示物质在某种介质中的扩散能力,主要取决于扩散物质和介质的特性及温度;——物质浓度;——扩散过程的长度——浓度梯度,即单位长度内的浓度变化值。式(1)表明,物质的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呈正比关系。如果以M表示在单位时间t内通过界面扩散的物质数量,以A表示界面面积,则有:29\n(2)代入(1)式,得:(3)2、双膜理论:对于气体分子通过气液界面的传递理论,在废水生物处理界被普遍接受的是Lewis&Whitman于1923年建立的“双膜理论”。双膜理论认为:1)当气、液面相接触并作相对运动时,接触界面的两侧,存在着气体与液体的边界层,即气膜和液膜;2)气膜和液膜内相对运动的速度属于层流,而在其外的两相体系中则均为紊流;3)氧的转移是通过气、液膜进行的分子扩散和在膜外的对流扩散完成;4)对于难溶于水的氧来说,分子扩散的阻力大于对流扩散,传质的阻力主要集中在液膜上;5)在气膜中存在着氧分压梯度,而液膜中同样也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由此形成了氧转移的推动力;6)实际上,在气膜中,氧分子的传递动力很小,即气相主体与界面之间的氧分压差值很低,一般可认为。这样,就可以认为界面处的溶解氧浓度等于在氧分压条件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值,因此氧转移过程中的传质推动力就可以认为主要是界面上的饱和溶解氧浓度值与液相主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值。双膜理论模型的示意图:(或称氧转移模式图(双膜理论))边界层紊流紊流层流层流ygyiCLCiPiPg液膜气膜气相主体液相主体设液膜厚度为(此值是极小的),因此在液膜内溶解氧浓度的梯度为:(4)代入式(3),得:(5)式中——氧传递速率,kgO2/h;29\n——氧分子在液膜中的扩散系数,m2/h;A——气、液两相接触界面面积,m2;——在液膜内溶解氧的浓度梯度,kgO2/m3.m;设液相主体的容积为V(m3),并用其除以上式,则得:(6’)(6)式中——液相主体溶解氧浓度变化速率(或氧转移速率),kgO2/m3.h;KL——液膜中氧分子传质系数,m/h,。由于气液界面面积难于计量,一般以氧总转移系数()代替,则上式改写为:(7)式中:——氧总转移系数,h-1,(8)此值表示在曝气过程中氧的总传递性,当传递过程中阻力大,则值低,反之则值高。的倒数1/KLa的单位为(h),它所表示的是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从提高到Cs所需要的时间。为了提高dC/dt值,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式(8))1)提高值——加强液相主体的紊流程度,降低液膜厚度,加速气、液界面的更新,增大气、液接触面积等。2)提高Cs值——提高气相中的氧分压,如采用纯氧曝气、深井曝气等。3、氧总转移系数()的求定氧总转移系数()是计算氧转移速率的基本参数,一般是通过试验求得。将式(7)整理,得:(9)积分后得:(10’)换成的以10为底,则(10)式中:C0——当t=0时,液体主体中的溶解氧浓度(mg/l);Ct——当t=t时,液体主体中的溶解浓度(mg/l);29\nCs——是在实际水温、当地气压下溶解氧在液相主体中饱和浓度(mg/l)。由式(10)可见与t之间存在着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即为KLa/2.3。测定值的方法与步骤如下:1)向受试清水中投加Na2SO3和CoCl2,以脱除水中的氧;每脱除1mg/L的氧,在理论上需7.9mg/LNa2SO3,但实际投药量要高出理论值10~20%;CoCl2的投量则以保持Co2+离子浓度不低于1.5mg/L为准,Co2+是催化剂。2)当水中溶解氧完全脱除后,开始曝气充氧,一般每隔10分钟取样一次,(开始时可以更密集一些),取6~10次,测定水样的溶解氧;3)计算值,绘制与t之间的关系曲线,直线的斜率即为KLa/2.3。二、氧转移速率的影响因素标准氧转移速率——指脱氧清水在20°C和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测得的氧转移速率,一般以R0表示(kgO2/h);实际氧转移速率——以城市废水或工业废水为对象,按当地实际情况(指水温、气压等)进行测定,所得到的为实际氧转移速率,以R表示,单位为kgO2/h。影响氧转移速率的主要因素:——废水水质、水温、气压等1、水质对氧总转移系数(KLa)值的影响: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将增加氧分子转移的阻力,使KLa值降低;为此引入系数a,对KLa值进行修正:式中KLaw——废水中的氧总转移系数;a值可以通过试验确定,一般a=0.8~0.852、水质对饱和溶解氧浓度(Cs)的影响:废水中含有的盐分将使其饱溶解氧浓度降低,对此,以系数b加以修正:,式中Csw——废水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b值一般介于0.9~0.97之间。3、水温对氧总转移系(KLa)的影响:水温升高,液体的粘滞度会降低,有利于氧分子的转移,因此KLa值将提高;水温降低,则相反。温度对KLa值的影响以下式表示:式中KLa(T)和KLa(20)——分别为水温T°C和20C°时的氧总转移系数;T——设计水温°C;4、水温对饱和溶解氧浓度(Cs)的影响:水温升高,Cs值就会下降,在不同温度下,蒸馏水中的饱和溶解氧浓度可以从表中查出。水温(°C)01234567891029\n饱和溶解氧(mg/l)14.6214.2313.8413.4813.1312.8012.4812.1711.8711.5911.33水温(°C)1112131415161718192021饱和溶解氧(mg/l)11.0810.8310.6010.3710.159.959.749.549.359.178.99水温(°C)222324252627282930饱和溶解氧(mg/l)8.838.638.538.388.228.077.927.777.635、压力对饱和溶解氧浓度(Cs)值的影响:压力增高,Cs值提高,Cs值与压力(P)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15)式中P——所在地区的大气压力,Pa;Cs(P)和Cs(760)——分别是压力P和标准大气压力条件下的Cs值,mg/l;P’——水的饱和蒸气压力,Pa;由于P’很小(在几kPa范围内),一般可忽略不计,则得:其中对于鼓风曝气系统,曝气装置是被安装在水面以下,其Cs值以扩散装置出口和混合液表面两处饱和溶解氧浓度的平均值Csm计算,如下所示:(18)式中Ot——从曝气池逸出气体中含氧量的百分率,%;(19)EA——氧利用率,%,一般在6%~12%之间;Pb——安装曝气装置处的绝对压力,可以按下式计算:(20)P——曝气池水面的大气压力,P=1.013×105Pa;H——曝气装置距水面的距离,m。三、氧转移速率与供气量的计算1、氧转移速率的计算:标准氧转移速度(R0)为:,式中CL——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对于脱氧清水CL=0;V——曝气池的体积,(m3);为求得水温为T,压力为P条件下的废水中的实际氧转移速率(R),则需对上式加以修正,需引入各项修正系数,即:,因此,R0/R为:(23)29\n一般来说:R0/R=1.33~1.61。将(23)式重写:(24)式中CL——曝气池混合液中的溶解氧浓度,一般按2mg/l来考虑。2、氧转移效率与供气量的计算:①氧转移效率:,式中:EA——氧转移效率,一般的百分比表示;OC——供氧量,kgO2/h;,21%——氧在容气中的占的百分比;1.331——20°C时氧的容重,kg/m3;Gs——供氧量,m3/h。②供气量Gs:(27)对于鼓风曝气系统,各种曝气装置的EA值是制造厂家通过清水试验测出的,随产品向用户提供;对于机械曝气系统,按式(24)求出的R0值,又称为充氧能力,厂家也会向用户提供其设备的R0值。③需氧量:活性污泥系统中的供氧速率与耗氧速率应保持平衡,因此,曝气池混合液的需氧量应等于供氧量。需氧量是可以根据下式求得:(28)四、曝气系统的设计计算1、鼓风曝气系统:①求风量即供气量:式(28)求得需氧速率O2根据供氧速率=需氧速率,则有:R=O2,根据式(24)求得标准氧转移速率R0:,根据式(27)求得供气量(m3/d)Gs’(m3/min);②求要求的风压(风机出口风压):根据管路系统的沿程阻力、局部阻力、静水压力再加上一定的余量,得到所要求的最小风压。③根据风量与风压选择合适的风机。2、机械曝气系统:①充氧能力R0的计算:根据式(28)求得需氧量O2;R=O2;,②根据R0值选配合适的机械曝气设备。[例题]29\n一个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流量Q=10000m3/d,一级处理出水BOD5=150mg/l,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处理水BOD5£15mg/l。采用中微孔曝气盘作为曝气装置。曝气池容积V=3000m3,Xr=2000mg/l,EA=10%,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Cl=2mg/l,水温T=250C,曝气盘安装在水下4.5m处。有关参数为:a’=0.5,b’=0.1,a=0.85,b=0.95,r=1.0求:(1)采用鼓风曝气时,所需的供气量Gs(m3/min)(2)采用表面机械曝气器时的充氧量R0(kgO2/h)[解]:A.鼓风曝气系统(1)按式(28)计算需氧量:(2)按式(18)计算20°C和25°C时曝气池内饱和溶解氧浓度的平均值:①曝气装置出口处的压力Pb:②气泡逸出曝气池表面时,氧含量的百分比可以按式(19)计算:③查表得20°C和25°C时的饱和溶解氧浓度分别为:Cs(20)=9.17mg/l;Cs(25)=8.38mg/l;代入式(18)有:(3)标准供氧速率R0:由式(24)有:(4)按式(27)计算供气量:B.机械曝气器按式(29)求充气能力R0:29\n五、曝气方法与设备曝气装置,又称为空气扩散装置,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重要设备,按曝气方式可以将其分为鼓风曝气装置和表面曝气装置两种。1、曝气装置的技术性能指标:①动力效率(Ep):每消耗1度电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kgO2/kw.h);②氧的利用率(EA):又称氧转移效率,是指通过鼓风曝气系统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③充氧能力(R0):通过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在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kgO2/h)。2、鼓风曝气装置:鼓风曝气系统由鼓风机、空气输送管道以及曝气装置所组成。鼓风曝气装置可分为:(微)小气泡型、中气泡型、大气泡型、水力剪切型、水力冲击型、等①(微)小气泡型曝气装置:由微孔透气材料(陶土、氧化铝、氧化硅或尼龙等)制成的扩散板、扩散盘和扩散管等;气泡直径在2mm以下(气泡在200mm以下者,为微孔);氧的利用率较高,EA=15~25%,动力效率在2kgO2/kw.h以上;缺点:易堵塞,空气需经过滤处理净化,扩散阻力大。②中气泡型曝气装置:气泡直径为2~6mm。1)穿孔管:2)新型中气泡型曝气装置:③水力剪切型空气扩散装置:利用装置本身的构造特点,产生水力剪切作用,将大气泡切割成小气泡,增加气液接触面积,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定螺旋曝气器等。④水力冲击型曝气器:射流曝气:分为自吸式和供气式——自吸式射流曝气器由压力管、喷嘴、吸气管、混合室和出水管等组成;EA=20%;噪音小,无需鼓风机房;一般适用于小规模污水厂。3、机械曝气装置又称表面曝气装置①曝气的原理:1)水跃——曝气机转动时,表面的混合液不断地从周边被抛向四周,形成水跃,液面被强烈搅动而卷入空气;2)提升——曝气机具有提升作用,使混合液连续地上下循环流动,不断更新气液接触界面,强化气、液接触;3)负压吸气——曝气器的转动,使其在一定部位形成负压区,而吸入空气。分类:按转动轴的安装形式,可分为竖轴式和横轴式两大类。②竖轴式机械曝气装置:泵型叶轮曝气器、K型叶轮曝气器、倒伞型叶轮曝气器和平板型叶轮曝气器等。1)泵型叶轮曝气器(图9、图10)29\n由叶片、进气孔、引气孔、上压罩、下压罩和进水口等部分组成;对于泵型叶轮曝气器,其充氧量和轴功率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30)式中R0——在标准状态下清水的充氧能力,kgO2/h;N轴——叶轮轴功率,kw;V——叶轮周边线速度,m/s;D——叶轮公称直径,m;K1——池型结构对充氧量的修正系数;K2——池型结构对轴功率的修正系数;2)K型叶轮曝气器(图11)呈双曲线形;浸没深度为0~10mm;线速度为4~5m/s。3)倒伞型叶轮曝气器(图12)由圆锥形壳体及连接在外表面的叶片所组成;转速在30~60r/min;动力效率为2~2.54)平板型叶轮曝气器(图13)由叶片与平板等部件组成;叶片与平板半径的角度在0~25之间;线速度一般在4.05~4.85之间。③横轴式机械曝气装置:曝气转刷、曝气转盘等。第五节活性污泥系统的工艺计算与设计一、设计基础资料进行活性污泥系统的工艺计算和设计时,首先应比较充分地掌握与废水、污泥有关的原始资料并确定设计的基础数据,主要有:①废水的水量、水质及其变化规律;②对处理后出水的水质要求;③对处理中产生的污泥的处理要求;¾¾以上属于设计所需要的原始资料;④污泥负荷率与BOD5的去除率;⑤混合液浓度与污泥回流比。¾¾以上属于设计所需的基础数据。对生活污水和城市污水以及与其类似的工业废水,已有一套成熟和完整的设计数据和规范,一般可以直接应用;对于一些性质与生活污水相差较大的工业废水或城市废水,一般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有关的设计参数。二、工艺计算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活性污泥系统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及污泥回流设备等组成。其工艺计算与设计主要包括:1)工艺流程的选择;2)曝气池的计算与设计;3)曝气系统的计算与设计;4)二次沉淀池的计算与设计;5)污泥回流系统的计算与设计。三、工艺流程的选择主要依据:①废水的水量、水质及变化规律;②对处理后出水的水质要求;③对处理中所产生的污泥的处理要求;④当地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⑤当地的施工水平以及处理厂建成后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等;⑥工期要求以及限期达标的要求;⑦综合分析工艺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以及经济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等;⑧29\n对于工程量大、建设费用高的工程,则应进行多种工艺流程的比较后才能确定。四、曝气池的计算与设计主要内容:①曝气池容积的计算;②需氧量和供气量的计算;③池体设计。1、曝气池容积的计算:①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常用的是有机负荷法,有关公式有:;;;②设计参数的选择:在进行曝气池容积计算时,应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确定或和或值,以及处理效率、、等参数。2、需氧量与供气量的计算(1)需氧量:(kgO2/d)3、池体尺寸设计:单元数:不小于2组;廊道数:不少于3个;廊道长、宽、高:长=(5~10)宽,深度一般为4~5米,超高0.5米;进出水以及污泥回流方式的设计;曝气装置的安装方式与位置;其它附属物的设计(消泡管等)。五、曝气系统的计算与设计六、二次沉淀池的计算与设计二沉池的作用是:分离泥水、澄清混合液、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性能的好坏,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的浓度有直接影响。与初沉池相比,二沉池的特点:①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浓度较高,有絮凝性能,其沉降属于成层沉淀;②活性污泥的质量较轻,易产生异重流,因此,其最大允许的水平流速(对平流式、辐流式而言)或上升流速(竖流式)都应低于初沉池;③由于二沉池还起着污泥浓缩的作用,所以需要适当增大污泥区的容积。七、污泥回流系统的计算与设计八、曝气沉淀池的计算与设计第六节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及常见问题与对策一、活性污泥法的启动与试运行29\n1、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¾¾接种污泥:①同类污水厂的剩余污泥;②粪便污水等。方法:①全流量连续直接培养法;②流量分阶段直接培养法;③间歇培养法;活性污泥的驯化:a.异步驯化法;b.同步驯化法2、活性污泥法的试运行:试运行的目的是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作为变数考虑的因素:①MLSS、空气量、污水注入方式;②如是吸附再生法,则吸附与再生的时间比;③N、P的投加。根据上述各种参数的组合运行结果,找出最佳运行条件。二、活性污泥系统重要运行参数的调节与观测1、对活性污泥状况的镜检观察;2、对曝气时间(HRT)的调节;3、对供气量的调节:4、SV的测定与调节:5、剩余污泥排放量的调节:6、回流污泥量的调节三、活性污泥系统的水质管理四、活性污泥系统的常见异常现象与对策1、污泥腐化: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原因:1)负荷量增高;2)曝气不足;3)工业废水的流入等;对策:1)控制负荷量;2)增大曝气量;3)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入。2、污泥上浮:现象:污泥沉淀30~60分钟后呈层状上浮,多发生在夏季;原因: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N2,引起污泥上浮;对策:1)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HRT;2)减少曝气量。3、污泥解体:现象: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4、泥水界面不明显: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F/M值。5、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中不能正常沉淀下来,SVI异常增高,可达400以上。29\n①因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主要是由于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引起的,主要的丝状菌有:球衣菌属、贝氏硫细菌、以及正常活性污泥中的某些丝状菌如芽孢杆菌属等、某些霉菌;1)污泥膨胀理论:(1)低F/M比(即低基质浓度)引起的营养缺乏型膨胀;(2)低溶解氧浓度引起的溶解氧缺乏型膨胀;(3)高H2S浓度引起的硫细菌型膨胀。2)污泥膨胀的选择性理论:3)污泥膨胀的对策①临时控制措施:(l)污泥助沉法:①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投加絮凝剂如:硫酸铝等;②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投加粘土、消石灰等;(2)灭菌法:①杀灭丝状菌,如投加氯、臭氧、过氧化氢等的药剂;②投加硫酸铜,可控制有球衣菌引起的膨胀。②工艺运行调节措施:(1)加强曝气:①加强曝气,提高混合液的DO值;②使污泥常处于好氧状态,防止污泥腐化,加强预曝气或再生性曝气;(2)调节运行条件:①调整进水pH值;②调整混合液中的营养物质;③如有可能,可考虑调节水温——丝状菌膨胀多发生在20°C以上;④调整污泥负荷,当超过0.35kgBOD/kgMLSS.d时,易发生丝状菌膨胀。③永久性控制措施: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或新厂设计时就加以考虑,从工艺运行上确保污泥膨胀不会发生;在工艺中增加一个生物选择器,该法主要针对低基质浓度下引起的营养缺乏型污泥膨胀,其出发点就是造成曝气池中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选择性地发展菌胶团细菌,应用生物竞争的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增殖,从而控制污泥膨胀。好氧选择器:在曝气池之前增加一个具有推流特点的预曝气池,其停留时间(HRT为5~30min,多采用20min)的选择非常重要;缺氧选择器:高的基质浓度;菌胶团细菌在缺氧条件下(但有NO3-)有比丝状菌高得多的基质利用率和硝酸盐还原率;厌氧选择器:其作用机制与缺氧选择器相似,即在厌氧条件下,丝状菌具有较低的多聚磷酸盐的释放速度而受到抑制。②因粘性物质大量积累而导致的非丝状菌性膨胀。高粘性污泥膨胀:现象:废水净化效果良好,但污泥难于沉淀,污泥颗粒大量随出水流失;原因:①进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高,F/M值太高;②氮、磷缺乏,或溶解氧不足;③细菌将大量有机物吸入体内,不能及时降解,分泌过量的凝胶状的多糖类物质;④这些物质中含有很多氢氧基而具有很高的亲水性,导致污泥中含有很高的结合水,使泥水分离困难。对策:降低负荷,调整工况,加强曝气等。低粘性污泥膨胀:原因:29\n进水中含有毒性物质,使污泥中毒,使细菌不能分泌出足够的粘性物质,从而不能有效形成絮凝体,导致泥水分离困难;对策:控制进水水质,加强上游工业废水的预处理。6、泡沫主要有两种,即化学泡沫和生物①化学泡沫成因:洗涤剂或工业用表面活性物质等引起,呈乳白色控制对策:水冲消泡;消泡剂②生物泡沫成因:诺卡氏菌属的一类丝状菌引起;呈褐色问题:可能致病;卫生、环境;影响曝气控制对策:水冲或消泡剂无效;加氯;排泥,缩短SRT根本原因:诺卡氏菌在较高温、富油脂类物质的环境中易于繁殖(补充第三章中关于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异常现象及对策)四、活性污泥系统的常见异常现象与对策1、污泥腐化: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原因:1)负荷量增高;2)曝气不足;3)工业废水的流入等;对策:1)控制负荷量;2)增大曝气量;3)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入。2、污泥上浮:现象:污泥沉淀30~60分钟后呈层状上浮,多发生在夏季;原因: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N2,引起污泥上浮;对策:1)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HRT;2)减少曝气量。3、污泥解体:现象: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4、泥水界面不明显: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F/M值。5、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中不能正常沉淀下来,SVI异常增高,可达400以上。1)因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主要是由于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引起的,主要的丝状菌有:球衣菌属、贝氏硫细菌、以及正常活性污泥中的某些丝状菌如芽孢杆菌属等、某些霉菌;29\n(1)污泥膨胀理论:①低F/M比(即低基质浓度)引起的营养缺乏型膨胀;②低溶解氧浓度引起的溶解氧缺乏型膨胀;③高H2S浓度引起的硫细菌型膨胀。(2)污泥膨胀的选择性理论:活性污泥中存在着两大类群微生物,一是菌胶团细菌;一是丝状菌。二者的生长速率与基质浓度的关系正好相反,即:在低基质浓度下,丝状菌的生长速率要高于菌胶团细菌;而在高基质浓度条件下,菌胶团细菌的生长速率则要高于丝状菌。在常规的活性污泥系统中,由于需要获得较高的出水水质,即至少在曝气池的出口处要求其中的有机物浓度要达到很低水平,即维持在很低的基质浓度,因此常常会引起丝状菌的生长占优,而引起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问题。(3)污泥膨胀的对策①临时控制措施:a.污泥助沉法:①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投加絮凝剂如:硫酸铝等;②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投加粘土、消石灰等;b.灭菌法:①杀灭丝状菌,如投加氯、臭氧、过氧化氢等的药剂;②投加硫酸铜,可控制有球衣菌引起的膨胀。②工艺运行调节措施:a.加强曝气:①加强曝气,提高混合液的DO值;②使污泥常处于好氧状态,防止污泥腐化,加强预曝气或再生性曝气;b.调节运行条件:①调整进水pH值;②调整混合液中的营养物质;③如有可能,可考虑调节水温——丝状菌膨胀多发生在20°C以上;④调整污泥负荷。③永久性控制措施: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或新厂设计时就加以考虑,从工艺运行上确保污泥膨胀不会发生;在工艺中增加一个生物选择器,该法主要针对低基质浓度下引起的营养缺乏型污泥膨胀,其出发点就是造成曝气池中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选择性地发展菌胶团细菌,应用生物竞争的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增殖,从而控制污泥膨胀。a.好氧选择器:在曝气池之前增加一个具有推流特点的预曝气池,其停留时间(HRT为5~30min,多采用20min)的选择非常重要;b.缺氧选择器:高的基质浓度;菌胶团细菌在缺氧条件下(但有NO3-)有比丝状菌高得多的基质利用率和硝酸盐还原率;c.厌氧选择器:其作用机制与缺氧选择器相似,即在厌氧条件下,丝状菌具有较低的多聚磷酸盐的释放速度而受到抑制。2)因粘性物质大量积累而导致的非丝状菌性膨胀。(1)高粘性污泥膨胀:29\n现象:废水净化效果良好,但污泥难于沉淀,污泥颗粒大量随出水流失;原因:①进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高,F/M值太高;②氮、磷缺乏,或溶解氧不足;③细菌将大量有机物吸入体内,不能及时降解,分泌过量的凝胶状的多糖类物质;④这些物质中含有很多羟基而具有很高的亲水性,导致污泥中含有很高的结合水,使泥水分离困难。对策:降低负荷,调整工况,加强曝气等。(2)低粘性污泥膨胀:原因:进水中含有毒性物质,使污泥中毒,使细菌不能分泌出足够的粘性物质,从而不能有效形成絮凝体,导致泥水分离困难;对策:控制进水水质,加强上游工业废水的预处理。6、泡沫主要有两种,即化学泡沫和生物(1)化学泡沫成因:洗涤剂或工业用表面活性物质等引起,呈乳白色控制对策:水冲消泡;消泡剂(2)生物泡沫成因:诺卡氏菌属的一类丝状菌引起;呈褐色。问题:可能致病;卫生、环境;影响曝气。控制对策:水冲或消泡剂无效;加氯;排泥,缩短SRT。根本原因:诺卡氏菌在较高温、富油脂类物质的环境中易于繁殖。====================================================================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