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1.75 KB
  • 2022-04-22 13:45:14 发布

GBT21247-2007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pdf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蝠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247—20072007-10-18发布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Specificationsforidentificationsystemofspilledoilsonthesea2008—04-01实施宰瞀髁紫瓣警襻赞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11 目次前言⋯⋯⋯⋯⋯⋯⋯⋯⋯⋯⋯⋯⋯⋯⋯⋯⋯⋯⋯⋯⋯⋯⋯⋯⋯⋯⋯⋯·1范围⋯⋯⋯⋯⋯⋯⋯⋯⋯⋯⋯⋯⋯⋯⋯⋯⋯⋯⋯⋯⋯⋯⋯⋯⋯⋯⋯2术语和定义⋯⋯⋯⋯⋯⋯⋯⋯⋯⋯⋯⋯⋯⋯⋯⋯⋯⋯⋯⋯⋯⋯⋯⋯3总贝I⋯⋯⋯⋯⋯⋯⋯⋯⋯⋯--⋯⋯⋯·⋯⋯⋯⋯⋯⋯⋯⋯·⋯⋯⋯⋯一3.1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储运与保存原则⋯⋯⋯⋯⋯·⋯⋯⋯⋯⋯⋯”3.2溢油鉴别原则⋯⋯⋯⋯⋯⋯⋯⋯⋯⋯⋯⋯⋯⋯⋯⋯⋯⋯⋯⋯⋯⋯3.3溢油鉴别人员要求⋯⋯⋯⋯⋯⋯⋯⋯⋯⋯⋯⋯⋯⋯⋯⋯⋯⋯⋯⋯3.4海面溢油鉴别执行程序⋯⋯⋯⋯⋯⋯⋯⋯⋯⋯⋯⋯⋯⋯⋯⋯⋯⋯4现场调查⋯⋯⋯⋯⋯⋯⋯⋯⋯⋯⋯⋯⋯⋯⋯⋯⋯⋯⋯⋯⋯⋯⋯⋯⋯4.1现场调查要求⋯⋯⋯⋯⋯⋯⋯⋯⋯⋯⋯⋯⋯⋯⋯⋯⋯⋯⋯⋯⋯⋯4.2现场调查内容及实施⋯⋯⋯⋯⋯⋯⋯⋯⋯⋯⋯⋯⋯⋯⋯⋯⋯⋯⋯5样品采集⋯⋯⋯⋯⋯⋯⋯⋯⋯⋯⋯⋯⋯⋯⋯⋯⋯⋯⋯⋯⋯⋯⋯⋯⋯5.1采样原则⋯⋯⋯⋯⋯⋯⋯⋯⋯⋯⋯⋯⋯⋯⋯⋯⋯⋯⋯⋯⋯⋯⋯⋯5.2样品的防污⋯⋯⋯⋯⋯⋯⋯⋯⋯⋯⋯⋯⋯⋯⋯⋯⋯⋯⋯⋯⋯⋯⋯5.3样品量⋯⋯⋯⋯⋯⋯·⋯⋯⋯⋯⋯⋯⋯⋯⋯⋯⋯⋯⋯⋯⋯.⋯⋯⋯.5.4样品数⋯⋯⋯⋯⋯⋯⋯⋯⋯⋯⋯⋯⋯⋯⋯⋯⋯⋯⋯⋯⋯⋯⋯⋯⋯5.5样品容器⋯⋯⋯⋯⋯⋯⋯⋯⋯⋯⋯⋯⋯⋯⋯⋯⋯⋯⋯⋯⋯⋯⋯⋯5.6样品容器的清洗⋯⋯⋯⋯⋯⋯⋯⋯⋯⋯⋯⋯⋯⋯⋯⋯⋯⋯⋯⋯⋯5.7样品信息⋯⋯⋯⋯⋯⋯⋯⋯⋯⋯⋯⋯⋯⋯⋯⋯⋯⋯⋯⋯⋯⋯⋯⋯5.8样品监管⋯⋯⋯⋯⋯⋯⋯⋯⋯⋯⋯⋯⋯⋯⋯⋯⋯⋯⋯⋯⋯⋯⋯⋯5.9溢油样品采集·⋯⋯⋯⋯⋯⋯⋯⋯⋯⋯⋯⋯⋯⋯⋯⋯⋯⋯⋯⋯⋯.-5.10可疑溢油源样品的采集⋯⋯⋯⋯⋯⋯⋯⋯⋯⋯⋯⋯⋯⋯⋯⋯⋯⋯5.11样品的运输和保存⋯⋯⋯⋯⋯⋯⋯⋯⋯⋯⋯⋯⋯⋯⋯⋯⋯⋯⋯⋯6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6.1试剂⋯⋯⋯⋯⋯⋯⋯⋯⋯⋯⋯⋯⋯⋯⋯⋯⋯⋯⋯⋯⋯⋯⋯⋯⋯⋯6.2仪器-⋯⋯⋯--⋯⋯⋯⋯--⋯⋯⋯-⋯⋯·⋯⋯--⋯⋯.--⋯⋯⋯⋯⋯⋯6.3样品处理⋯⋯⋯⋯⋯⋯⋯⋯⋯⋯⋯⋯⋯⋯⋯⋯⋯⋯⋯⋯⋯⋯⋯⋯6.4样品分析⋯⋯⋯⋯⋯⋯⋯⋯⋯⋯⋯⋯⋯⋯⋯⋯⋯⋯⋯⋯⋯⋯⋯⋯6.5定性定量方法⋯⋯⋯⋯⋯⋯⋯⋯⋯⋯⋯⋯⋯⋯⋯⋯⋯⋯⋯⋯⋯⋯6.6质量控制措施⋯⋯⋯⋯⋯⋯⋯⋯⋯⋯⋯⋯⋯⋯⋯⋯⋯⋯⋯⋯⋯⋯6.7注意事项⋯⋯⋯⋯⋯⋯⋯⋯⋯⋯⋯⋯⋯⋯⋯⋯⋯⋯⋯⋯⋯⋯⋯⋯”7分析鉴别流程⋯⋯⋯⋯⋯⋯⋯⋯⋯⋯⋯⋯⋯⋯⋯⋯⋯⋯⋯⋯⋯⋯⋯·.7.1鉴别步骤⋯⋯⋯⋯⋯⋯⋯⋯⋯⋯⋯⋯⋯⋯⋯⋯⋯⋯...⋯⋯⋯⋯⋯”7.2样品的感官检查⋯⋯⋯⋯⋯⋯⋯⋯⋯⋯⋯⋯⋯⋯⋯⋯⋯⋯⋯⋯.⋯.7.3风化检查⋯⋯⋯⋯⋯⋯⋯⋯⋯⋯⋯⋯⋯⋯⋯⋯⋯⋯⋯⋯⋯⋯⋯⋯“7.4诊断比值确定⋯⋯⋯⋯⋯⋯⋯⋯⋯⋯⋯⋯⋯⋯⋯⋯⋯⋯⋯⋯⋯⋯“7.5利用重复性限进行诊断比值比较⋯⋯⋯⋯⋯⋯⋯⋯⋯⋯⋯⋯⋯⋯一7.6鉴别结论⋯⋯⋯⋯⋯⋯⋯⋯⋯⋯⋯⋯⋯⋯⋯⋯⋯⋯⋯⋯⋯⋯⋯⋯..附录A(资料性附录)采样及监管记录表格示例⋯⋯⋯⋯⋯⋯⋯⋯⋯一附录B(资料性附录)原油样品谱图及化合物定性信息⋯⋯⋯⋯⋯⋯..GB/T21247--2007Ⅱ1123456789O01l24579 前言GB/T21247—2007本标准参考了欧洲标准委员会(cEN)《溢油鉴别标准》(CEN/TR15522—2),美国ASTM石油分析相关标准,国际海事组织(IMO)相关文件,及大量国内外溢油鉴别文献,结合多年的海洋溢油鉴别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而成。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是: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振会、崔文林、孙培艳、王鑫平、周青、张友篪、赵玉慧、李光梅、曹丽歆、谢利、邹洁。Ⅲ 1范围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GB/T21247--2007本标准规定了海面溢油样品的采集、储运、保存和鉴别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或发生在其他区域但污染我国管辖海域的溢油事件。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海面溢油spilledoilsoHtheso在海面溢漏或漂浮的石油及其炼制品。2.2溢油现场fiddofoilspills发生或漂浮溢油的海面及其相关的周边环境和客体。2.3可疑溢油豫suspectedsolll-Cesofspilledoils经现场调查确认,有造成溢油嫌疑的客体。2.4油指纹“fingerprints”ofoils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油品的特征谱图及数字化后的数据a2.5背景样品backgroundsamples在远离溢油现场及与溢油发现处相通的其他地点采集,用以显示溢油发生前当地水域的背景值的样品。2.6乳化油emulsifiedoils两种不能混溶的液体(油和水)形成的悬浮混合物,其中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细小的微滴。2.7油膜oilsfilm肉眼可见的水面上非常薄的层状或呈膜状的石油及其炼制品。2.8机舱污油水mixturesofbilge因泄漏、放残等原因在船上机器处所的污永舱内所聚集的油水混合物a2.9渣滓油oildregs沉淀物,通常为燃油或润滑油分油机分离作业的排出物质,包括油、石蜡、沉淀物和其他油舱残余物。2.10焦油球tarballs经历了乳化、蒸发等风化过程形成球状或块状的油。】 GB/T21247—20072.11风化weathering溢油后油品和空气、水以及有机物接触后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蒸发、溶解、分散、光化学氧化、乳化、生物降解、吸附和沉降等过程。2.12生鞠标志化合物biomarker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基本保持原始组分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2.13诊断比值diagnosticratio油样品中某些特定组分之间的比值,能够表征不同油样各自的化学组成,用于判别两个油样来源是否一致。2.14鼓包(UCM)unresolvedcomplexmixture气相色谱目前无法分离的复杂的混合有机物,表现为在溶剂基线和可以分离的峰之间的形状像驼峰似的“包”。2.15内标internalstandard所测样品中本来不存在的以已知浓度加到样品提取物中的纯物质,将样品中目标分析物的信号与内标信号进行比较以获得目标分析物浓度。2.16替代标准surrogateanalyte所测样品中本来不存在的以已知浓度加入样品中的纯物质,与样品中的其他组分一起分析,用于检查回收率。2.17相对响应因子(RRF)relativeresponsefactor标准中待测组分单位浓度信号强度相对于内标单位浓度信号强度的比值。2,18重复性条件repeatabilityconditions短期内,同样的人使用同样的仪器、试剂和方法,在同一实验室进行独立的实验,获得实验数据的条件。2.19重复性限(,95%)repeatabilitylimit一个数值r·在重复性条件下,两次测试结果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此数值的概率为95%。2.20监管链chainofcustody在样品储运过程中,为防止样品被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或纂改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3总则3.1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储运与保存原则现场调查应作详细记录。应取得有代表性的溢油和可疑溢油源样品。样品在采集、储运与保存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防油品发生变化。应辅以安全防范措2 GB/T21247--2007拖,建立完整的监管链,以防样品有意或无意地遭到破坏、纂改或丢失。3.2溢油鉴别原则本标准基于5种分析方法,包括荧光光谱法(Fs)、红外光谱法(IR)、气相色谱法(GC-FID)、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单分子烃稳定碳同位索法(GC/IRMS)。采用逐级鉴别方式,首先进行可疑溢油源样品的筛选,荧光光谱法或红外光谱法作为可选方法,先于气相色谱法进行初步筛选,排除掉明显不一致的可疑溢油源样品;然后进行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必要时辅以单分子烃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进行最终鉴别。所有样品应在相同分析仪器、相同分析条件下进行。3.3溢油鉴别人员要求分析鉴剐、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储运与保存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受理个人的、非专业人员采集和送来的样品。3.4海面溢油鉴别执行程序海面溢油鉴别执行程序见图1。4现场调查4.1现场调壹要求现场调查要求如下:——全面了解和分析溢油现场情况;——确定溢油现场范围和可能的溢油漂移路径;——保护溢油现场}——准确划定可疑溢油源范围;——确定采样方案;——现场调查纪实、拍照或录像。4.2现场调查内容及实施现场调查内容及实施要求如下:——前期准备: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储运与保存各环节的资料和用具平时应准备齐全;——选择一个或几个清洁面靠近采样地点的现场作业区域;——调查了解与事故有关的各种情况,如肇事时间、地点、现场周围情况、知情者、见证人或有关人员并作详细记录;——调查了解溢油现场的风向、风力、潮流、气温、水温、降雨等天气情况及变化规律并作详细记录;——调查了解现场附近的各种污染源并记录它们的相对位置;——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询问时应索取书面材料;——现场调查要注意程序、保护现场;——确定采样方案。5样品采集5.1采样原则5.1.1样品的代表性原则采集的溢油样品应覆盖不同的溢油区域和风化状态;应采集所有可能的可疑溢油源样品。5.1.2样品免受沾污原则避免样品受到溢漏或储存环境、采样器具、样品容器及其他可能的人为污染。5.1.3样品的法律有效性原则所有采集的溢油样品宜具有至少两个采样人的签名,所有采集的可疑溢油源样品应具有采样人和3 GB/T21247--2007被采样人的签名,样品在运输、传递、储存直至分析过程中应保证未受沾污、破坏、更改、丢失。图1海面溢油鉴别执行程序图5.2样品的防污在采样时,应使用一次性手套,采样器具也宜一次性使用,如果重复使用,应清洗干净,并放置在无污染环境中,清洗方法见5.6。5.3样品■溢油样品采样量为10mL~100mL,可疑溢油源样品采样量为50mL~100mL,样品量不足时,也应采集。5.4样品数溢油事故发生后,应对所有存在嫌疑的溢油源立即取样,以便确定责任方。在船上、近岸设施或岸上设施的采样点采样时,每个采样点应至少各取一个样品。根据污染范围的大小和溢油的分布,确定采样点的间隔,每个溢油区域,应至少取两个溢油样品。5.5样品容器采样瓶使用125mL的广口棕色具塞玻璃瓶,统一编号,容器在运输过程中应签封。避免使用塑料容器,若使用应考虑其背景干扰。5.6样品容器的清洗采样器具清洗方法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用温水与洗涤剂混合清洗;4现场调查情况纪实、拍熙或录像供综合分析鉴别参考 GB/T21247--2007——用热水、蒸馏水冲洗;——用分析纯丙酮清洗;——用分析纯的正己烷或二氯甲烷清洗,烘干备用。5.7样品信息采样时应当记录如下信息:——样品编号;——采样日期和时间;——采样地点;——风速、风向、气温、水温;——采样方法;——样品描述}——被采样人的姓名、地址、电话;——被采样人的签名;——采样时所观察到的特殊环境条件。采样记录表和样品瓶标签参见表A.1、表A.2。5.8样品监管采集的样品应有专门人员进行监管和保存,并应始终在监管人员的监视下或给样品箱上锁。样品的监管或保存过程变化应有详细的书面记录,样品监管链记录表参见表A.3。5.9溢油样品采集5.9.1从海面采样海面溢油应在油层上或污染区域设置多个采样点进行采样;应在油层较厚处和较薄处分别采样。采集薄油膜样品时,应注意避免样品受其他油(如润滑油、燃料油等)的污染。如果溢油发生在水中含有油类的海湾、河口、港池等典型人为影响的水域,应采集背景样品。对于薄油膜样品的采集,推荐下列三种方法:a)采用锥形聚四氟乙烯袋采样将锥形袋与带柄的金属环固定在一起。在袋底部裁出直径约1cm~2ctll的圆孔,在水面上撇油并从其底部放出多余的水,重复上述动作直至撇到足够油量,当袭中的水泄放后,将采样瓶置于袋子的下方,将油漏人采样瓶中即可。b)采用聚四氟乙烯网采样将采样网与带柄的金属环固定在一起,在油层上移动让油水混合物滤过采样网以吸附油样,缓慢地前后移动收油网几次,然后从金属环上取下收油网,将整个收油同投人采样瓶中。c)使用吸油片吸油片系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或由聚四氟乙烯喷涂的玻璃纤维制成。将吸油片放在水面上静置几分钟或来回移动吸油片吸附浮油,然后将吸油片直接装入采样瓶中。5.9.2从岸滩采样油样应被刮下,放人样品瓶中,如果石头、海藻或其他材科上的油污难以刮下,则将受油污染的材料连同油污全部装入瓶中。应当仔细观察岸滩上早期的溢油、焦油球和其他石油来源,以免对样品带来沾污。若有沾污的可能,应采集背景样品。5.9。3从油污的动物身上采样从油污的动物身上采样时,应将污油从动物身上人工刮下来,避免污油与羽毛或皮毛长时间接触,如果上述工作有难度,则可将带有油污的动物皮毛或羽毛剪下,放人样品瓶中,或将被油污染的动物尸体冷冻,作为样品运回实验室。5 GB/T21247—20075.10可疑溢油源样品的采集5.10.1从船上或其他可疑溢油源采样从船上或其他油源处采样应选择具有一定经验或熟悉船舶结构的人员做为采样人员,采样人员应熟知进入船上封闭空间的有关规定,有疑问时应及时进行咨询。应对船上全部废油舱、渣油柜和机舱污油水进行采样,首先应画出溢油从船上流入水面的路径草图并据此进行采样。采样点确定后,可采取下列方法之一进行采样:——对于双层底以上的油舱可通过阀门直接将油放人采样瓶中或通过其各种管路采样;——对污水井采样,可采用采样小桶进行;——从油舱的人孔、测量开口采样。5.10.2从其他油品生产、储运设施采样采样地点包括移动钻井架、固定或锚泊的产油系统、输油管线、油码头、储油罐、运油车辆等。对于油井、石油平台等采样时,应充分了解其生产状况,包括生产工艺、产量、地质层位等,以确定采样数量和采样方法。从船上采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对这些设施的采样。从油井直接采集的油样,可能含有大量水分和气体且温度较高,须经搅拌、静置使油水、油气分离且冷却后再装入样品瓶。5.11样品的运输和保存采样后,应立即进行封装,对样品箱上锁,存放在低温、避光的环境中并尽快将样品送往实验室。样品瓶中应留出足够的膨胀空间,样品瓶和样品箱应使用柔软、吸油的材料进行包装,以防发生事故。如果样品为水样,可加入1g~2g杀菌剂(例如氯化汞)以抑制微生物的降解。样品运输过程中应一直保持低温、避光。样品运至实验室后,应存放在冰箱或冷藏库中冷藏,温度保持在322~4℃。只要样品量足够,应留出备份样品,于一10℃~一15℃冷藏。6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6.1试剂6.1.1色谱级或重蒸过的分析纯试剂,包括正己烷、苯、二氯甲烷、甲苯、异辛烷、丙酮。6.1.2硅胶(100目(154pm)~200目(74p-m),孔径150×10_10m,孔隙度1.2cm3/g,活化表面320m2/g)。将200g~300g硅胶用分析纯的二氯甲烷在索氏抽提器中抽提,直至抽提液用气相色谱仪或气相色谱/质谱仪检验无明显杂峰为止。或者放入900mm×41ram(内径)层析柱中,用大约各250mL丙酮、正己烷和二氯甲烷依次冲洗,然后将硅胶放置过夜,在40℃~50℃下完全烘干,将烘干后的硅胶放置在浅盘中用铝箔覆盖,在180℃下活化20h。6.1.3内标配制:用氘代正二十四烷(C2;D5。)溶液作为正构烷烃定量用内标,浓度为100pg/mL,溶剂为异辛烷;氘代三联苯溶液作为多环芳烃定量用内标,浓度为10pg/mL,溶剂为甲苯;5a-雄甾烷、17I](H),21口(H)一藿烷溶液作为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用内标E17p(H),21口(H)一藿烷在低熟或未熟原油中有少量存在,对此类原油进行鉴定时可不用此内标],浓度为10/tg/mL,溶剂为异辛烷。6.1.4替代标准配制:配制D10一二氢苊、D10一菲、D10一苯并[a]蒽、D12一筢混合溶液,浓度均为10pg/mL,溶剂为异辛烷。6.1.5外标配制:将所购买的标准物质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p.g/mL的标准储备液;加入相应的内标,多环芳烃需加人替代标准,分别配制正构烷烃、多环芳烃、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混合标准监线系列,浓度为目标组分的最低浓度略高于仪器检测能力,浓度范围应代表样品中组分的浓度范围;替代 GB/T21247--2007标准和内标的浓度为一定值,与样品中所加的替代标准和内标浓度一致。6.2仪器6.2.1配备FID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仪6.2.2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6.2.3超声波清洗器6.2.4氮吹仪6.2.5层析柱,200mxl0.5Ⅻ,PTFE活塞6.2.6实验室其他常用器材6.3样品处理6.3.1样品溶解、提取如果样品到达实验室后不能马上处理,应储存在冰箱里(3℃~4℃),样品应在3天内处理,特别是对于乳化样品和明显含水样品。如果是纯油样品,则准确称取约0.2g油样,溶解于10mL正己烷中,用超声波混匀15min。如果样品粘附在动物皮毛、羽毛、吸油毡或其他物品上,可以刮除下来,剔除杂质后称取约0.2g油样,溶解于10mL正己烷中,加人1g~2g无水硫酸钠,用超声波混匀15min。如果样品粘附在动物皮毛、羽毛、吸油毡或其他物品上,不能刮除下来,或者是含油泥沙、乳化油样,则称取适量样品用二氯甲烷多次超声波提取,将提取液合并,用无水硫酸钠层脱水并滤去杂质,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并用正己烷替换溶剂,定容至10mL。对于动物皮毛、羽毛或吸油毡上的样品,应考虑其背景影响。如果样品为水上薄油膜,则直接用二氯甲烷萃取,用无水硫酸钠干燥。不论用何种方法处理,最后进人硅胶柱的油量不应超过40mg。6.3.2脂肪烃、芳香烃的柱层析分离在带有聚四氟乙烯活塞层析柱底部加硼硅玻璃棉,并用丙酮、正己烷、二氯甲烷依次冲洗,然后晾干,用干法通过拍打方式加入3g活化硅胶,顶部放入高o.5cm的无水硫酸钠,层析柱用20mL正己烷调节,弃掉流出液。待无水硫酸钠表面刚刚曝露空气之前,加入200pL油溶液,加人100pL替代标准(10,ug/mL),加入3mL的正己烷冲洗,弃掉流出液,然后再用12mL的正己烷冲洗,洗出液为饱和烃(F1),用15mL的二氯甲烷(苯)和正己烷的混合液(体积比1:1)洗出芳香烃(F2)。6.3.3样品浓缩洗出液接人预先校正的浓缩管中,F1用氮吹仪浓缩到0.8mL,加入100pL正构烷烃内标(100,ug/mL)、100pL甾、萜烷类内标(10,ug/mL);F2浓缩到0.9mL,加入100pL多环芳烃内标(10btg/mL)。6.4样品分析6.4.1气相色谱分析正构烷烃、姥鲛烷和植烷采用气楣色谱(GC-FID)分析。毛细管色谱柱涂层为5%苯基、95%二甲基聚硅氧烷,涂层厚度为0.25pm,内径为0.32mm,长度为30m。分析条件为:——载气:高纯氨气,1mL/min~2.5mL/rain;——进样口温度:290℃~300℃;——检测器温度:300℃~310℃;——升温程序为:50℃保持2min,以6℃/rain的速度升到300℃,在300℃保持16min;——进样量:1pL;——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时间:1min。7 GB/T21247--20076.4.2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多环芳烃和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在全扫描方式下扫描质谱图进行组分定性,用SIM方式进行各组分的定量测定。毛细管色谱柱涂层为5%苯基、95“二甲基聚硅氧烷,涂层厚度为0.25,um,内径为0.25mm,长度为30m。色谱分析条件如下:——载气:高纯氦气,1.0mL/min;——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口温度:290℃;——接口温度:280℃;——离子源温度:230℃;——升温程序:在50"C保持2min,以6"C/rain的速度升到300"C,保持16min。6.5定性定量方法6.5.1定性方法6。5.1.1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定性将样品组分与标准物质保留时间比较进行定性,或通过正构烷烃分布规律进行推测定性。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气相色谱谱图及定性信息参见附录B。6.5.1.2目标多环芳烃、烷基化多环芳烃和二苯并噻吩同系物定性将样品组分与标准物质保留时间比较进行定性,对于没有标准物质的化合物,可通过计算保留指数,并与文献值比较来帮助定性。多环芳烃的保留指数k用式(1)表示:h一100N+100×羔暑慧式中:坛。D——组分x的保留时间;N,N+1——选定的多环芳烃参比物的环数,(萘:2,菲:3,菌:4,箧:5);k。。——在组分x之前流出的多环芳烃参比物保留时间}如。。+”——在组分x之后流出的多环芳烃参比物保留时间。常用的多环芳烃质量色谱谱图及定性信息参见附录B。6.5.1.3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定性将样品组分与标准物质保留时问比较进行定性,或通过文献中已经确定的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规律进行推测定性。常用的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质量色谱图及定性信息参见附录B。6.5.2定量分析6.5.2.1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分析用正构烷烃混合标准溶液进行定量,氘代正二十四烷(C2。Ds。)作为内标。计算出各烃组分相对于内标的相对响应因子进行定量。6.5.2.2目标多环芳烃、烷基化多环芳烃和二苯并噻吩同系物定量分析目标多环芳烃、烷基化多环芳烃和二苯并噻盼同系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的SIM方式进行定量分析,使用D14一三联苯作为多环芳烃的内标,各类化合物所用的检测离子分别是;——萘及其烷基化系列:128,142,156,170,184;——菲及其烷基化系列:178,192,206,220,234;——二苯并噻吩及其烷基化系列:184,198,212。226i——芴及其烷基化系列;166,180,194,208;——苊及其烷基化系列:228,242,256,270。目标多环芳烃采用可信的相应标准化合物的相对响应因子进行定量分析。8 GB/T21247—2007多环芳烃的烷基系列采用烷基化的直线基线积分进行定量。尽管多环芳烃的烷基系列可以采用非取代的多环芳烃母体的RRF进行定量,但只要有市售的标准,宜采用各自的RRF。例如:l一甲基萘、2一甲基萘、2,6一二甲基萘,2,3,5-三甲基萘,1一甲基菲的RRF分别用来定量1一甲基萘、2一甲基萘、C2一萘、c3一萘、c1一菲。2,3,5-三甲基萘和1一甲基菲用来定量CA-萘、C2一,C3-和CA一菲。6.5.2.3甾、菇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分析:选择1~2个萜烷类标准,如17p(H),21a(H)一藿烷作为标准,1713(H),21p(H)一藿烷作为内标,计算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平均RRF,用来定量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选择1~2个甾烷类标准,如24一乙基,5a(H),14a(H),17a(H)胆甾烷(20R)作为甾烷标准,5a一雄甾烷作为内标,计算甾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平均RRF,用来定量甾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浓度。6.5.2.4浓度计算采用内标法定量,使用GtD50作为正构烷烃内标,D14一三联苯作为多环芳烃内标,5a一雄甾烷、170(H),21口(H)一藿烷作为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内标。内标法定量计算公式为:c=采☆RRF—A石co可。W晤lo,1m’”-血式中:c——样品中组分浓度;Aco——标准中组分峰面积;Am——标准中内标峰面积;wc。——标准中组分量;wm——标准中内标量;Ac。——样品中组分峰面积;An——样品中内标峰面积;w。——样品中内标量;w。——样品质量;RRF_一相对响应因子。6.5.2.5半定量分析在缺乏正构烷烃、多环芳烃、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标准物质的情况下,可采用仅加人内标作为参比物,对不同油品的组分进行半定量分析。使用cztD50作为正构烷烃内标,D14一三联苯作为多环芳烃内标,5a一雄甾烷、17p(H),21p(H)一藿烷作为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内标。在没有任何标准的情况下,可采用计算特征物质峰面积比值的方法进行比较鉴定。在溢油鉴别中,若使用半定量分析结果,可以进行准确鉴别的,推荐使用半定量分析结果,以节省人力物力。6.6质量控制措施6.6.1色谱的分离要求n-C17和姥鲛烷、n-C18和植烷完全分离;低成熟度17a(H),21p(H)一30升藿烷(22S)和(22R)差向立体异构体对应完全分开;高成熟度样品24一乙基,5a(H),14p(H),171](H)胆甾烷(20S)和(20R)峰高分离度不小于40%。6.6.2校准曲线采用校准曲线法,若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标准物质难以购买且浓度较低,也可采用单点校准法。校准浓度系列的最低点略高于仪器检测能力,浓度范围应覆盖样品中目标组分浓度范围。9 GB/T21247--20076.6.3回收辜实验采取加标回收法或采用加入替代标准法进行回收率实验。6.6.4仪器稳定性检查在每分析一批样品(7个~10个)前后,分别分析一次控制样品。6.6.5气相色谱基线稳定性在分析样品前仪器应运行一段时间达到稳定。在分析样品时同时采取扣除基线的方法获得更好的分析数据。6.6.6质谱调谐质谱调谐对于分析结果有显著影响,应在样品分析前进行调谐,确认调谐各项结果均满足要求,再乖J用此调谐结果进行样品分析。6.6.7正构烷烃重组分信号强度检查若分析中发现标准中最后一个正构烷烃组分响应值下降到低于最初分析时的80%,应停止分析,对色谱柱进行老化处理以期修复,若不能修复,则考虑更换色谱柱。6.6.8空白实验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空白实验,以避免干扰。6.6.9回收率样品分析回收率宜控制在75%~120%。6.6.10方法检出限(MDL)本方法对原油中各类化合物单组分检出限为:MDLt构毵艟一7.01Pg/gMDL目、#《薨±暂标毒化音*一0.65Pg/gMDL#*Ⅲ《一2.05/tg/g6.7注意事项6.7.1所用到的液体有机试剂,在使用前先用气相色谱仪或气相色谱/质谱仪进行测试,检查其纯度是否符合要求,若杂质太多以至影响到对待测组分的检测,则不能使用,应更换其他厂家的试剂,若投有满足要求的试剂,也可重蒸后再使用。6.7.2用溶剂处理后的硅胶在晾干时应尽量铺展开,便于溶剂迅速挥发干净,要确保完全烘干后再活化。若没有烘干,则活化后的硅胶颜色发黄,影响分离效果,同时若含有较多溶剂的硅胶放到马弗炉中活化也有发生爆炸的危险。6.7.3所有玻璃器皿在用后应尽快用溶剂清洗。然后在热水中用洗涤剂清洗,再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晾干后,依次用色谱纯或经重蒸后的分析纯丙酮、正己烷和二氯甲烷冲洗。6.7.4如果原油特别枯稠,可以先加少量二氯甲烷溶解,然后逐步加10mL正己烷溶解,但二氯甲烷量不能超过5%,以免改变层析柱的极性,导致F1,F2组分交叉。6.7.5柱层析分离,应避免使用强通风设备,避免空气流动造成易挥发组分损失。7分析鉴别流程7.1鉴别步骤7.1.1第一步采用荧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单样分析)对样品(包括溢油样、可疑溢油源样和背景样品)进行筛选分析:——通过对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的原始指纹比较,进行可疑溢油源样品的初步筛选;——获得溢油样品和可疑溢油源样品的气相色谱谱图和烃的总体分布,获取正构烷烃的分布(以各正构烷烃及姥鲛烷和植烷与n-C25的相对峰面积或浓度表示);10 GB/T21247--2007——获得滥油样品和可疑溢油澡样品的诊断比值;n-C17/Pr,n—C18/Ph,Pr/Ph;——通过对溢油样品与可疑溢油源样品的气相色谱谱图、烃的总体分布、正构烷烃分布、诊断比值比较,结合背景样品的指纹信息,观察是否有差异,如果没有差异,则继续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否则进行风化检查,确定差异是否是由于风化引起的,如果是风化引起或不能确定是否由风化引起,则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否则得出“不一致”的鉴别结论。7.1.2第二步采用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上述无法筛选的溢油样和可疑溢油源样进行正构烷烃、目标多环芳烃和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平行样分析):——获得溢油样和可疑溢油源样的正构烷烃分布(用相对于n-C25的相对峰面积或浓度表示)及一系列的诊断比值;——获得溢油样和可疑溢油源样的目标多环芳烃的分布[用相对于17n(H),2113(H)一藿烷的相对峰面积或浓度表示]及一系列的诊断比值;——获得溢油样和可疑溢油源样的特征(选定的)甾、萜烷类生物标志物分布[用相对17a(H),21口(H)一藿烷的相对蜂面积或浓度表示]及一系列的诊断比值;——比较溢油样与可疑溢油源样特征离子的质量色谱指纹(图)、多环芳烃和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是否有差异,如果投有,进行下一步的诊断比值评价和比较;否则进行风化检查,确定差异是否是由于风化引起的,如果是风化引起或不能确定是否由风化引起,则进行诊断比值评价和比较;否则得出“不一致”的鉴别结论。7.1.3第三步进行风化影响评价、诊断比值评价和比较。——风化影响评价:基于正构烷烃、多环芳烃的风化检查结果进行风化影响评价;——诊断比值评价:受风化影响小且能准确测量;——诊断比值比较:基于确定的诊断比值,采用重复性限方法进行溢油样与可疑溢油源样的相关性分析。溢油鉴别流程见图2。7.2样品的感官检查描述样品的颜色、气味、粘度、游离水的量和所含杂质等,并进行相关记录。7.3风化检查7.3.1正构烷烃的风化检查正构烷烃是油品中受风化影响最明显的组分,通过其风化检查,可以判断溢油样品是否风化及其风化程度。a)将可疑溢油源样品和溢油样品的各正构烷烃的浓度或峰面积与相对较难受风化影响的n-C25做归一化处理,以柱状图表示。b)从正构烷烃分布图上看,风化的明显表现就是轻质组分的丢失,n-C15以前的组分峰降低是风化的最好证明。溢油事件发生的前几天里,蒸发是主要的风化过程。c)正构烷烃的诊断比值n-C17/Pr和wCl8/Ph、Pr/Ph在蒸发风化过程中会相对稳定;d)正构烷烃最易受生物降解影响,其降解程度与链长度相关,长度越短,越易降解。直链比支链容易降解。严重生物降解可导致正构烷烃完全消失。e)气相色谱可分辨的饱和烃比不可分辨的复杂饱和烃更易降解,表现为气相色谱可分辨的饱和烃与UCM的比例明显降低。7.3.2多环芳烃的风化检查多环芳烃中的部分组分易受风化影响,通过其风化检查可以判断溢油样品风化程度。】】 GB/T21247—2007a)将可疑油源样品和溢油样品的各多环芳烃的峰面积或峰高与不易受风化影响的17a(H),2113(H)一藿烷做归一化处理,以柱状图表示[如果17a(H),21目(H)一藿烷在样品中不存在,也可以用其他难以风化的多环芳烃化合物]。b)相对于其他的烷基化多环芳烃系列,萘及其烷基化系列最易受蒸发风化的影响,菲、二苯并噻吩和芴较少受蒸发风化影响,苊及其相关烷基化系列化合物难以受蒸发风化影响。c)烷基化多环芳烃系列风化损失均表现出CO一>C1一>C2一>C3一。d)在5类烷基化多环芳烃中,烷基化的萘最易生物降解,其后是二苯并噻吩、芴和菲,蓝及其相关烷基化系列化合物受生物降解影响较小。//7\、、、、<、、!≥,,一>溢油样和可疑溢油潭样I红外/荧光光谱分析图2溢油鉴别流程7.4诊断比值确定确定用于比较的诊断比值,主要综合考虑以下条件:——诊断比值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具有地球化学意义;——诊断比值基本不受或受风化影响较小。推荐的诊断比值名称和定义见表1。】2 表1诊断比值及其定义GB/T21247—2007诊断比值定义C23萜/C24萜13口(H),14a(H)一C23三环萜烷/130(H),14a(H)一C24三环萜烷Ts/Tin18a(H),21B(H)-22,29,30一三降藿烷/17a(H),218(H)·22,29,30一三降藿烷C29邙藿/c30郎藿17a(H),218(H)一30一降藿烷/17a(H),21B(H)一藿烷22S-17a(H),21p(H)-升藿烷/C3l胡(S/(s+R))(22S-17a(H).21B(H)一升藿烷+22R-17d(H),21B(H)一升藿烷)22S-17a(H),218(H)一二升藿烷/C32ap(S/(S+R))(22S-17a(H),21B(H)一二升藿烷+22R-17a(H),210(H)一二升藿烷)22S-17a(H),21B(H)一三升藿烷/C33aB(S/(s+R))(22S-17口(H),2lB(H)一三升藿烷+22R_17Ⅱ(H),21B(H)一三升藿烷)22S-17a(H),21p(H)-四升藿烷/C34娟(S/(s+R))(22S-17e(H),21p(H)一四升藿烷+22R-17a(H),21B(H)一四升藿烷)22S-17a(H)。21B(H)一五升藿烷/C35ap(S/(S+R))(22S-17a(H),210(H)一五升藿烷+22R-17a(H),218(H)一五升藿烷)(20R一雌}胆甾烷+20S_叩}胆甾烷)/C27甾叩p/(a8p+m)(20R—ai3p-胆躺烷+20S_邮}胆甾烷+20R-aaa-胆甾烷+20S.舯胆甾烷)(20R-a,3B-24一甲基一胆甾烷+20S_a8p24一甲基一胆甾烷)/C28甾a雕/(雌p+嗽)(20R-a,陟24一甲基一胆甾烷+20S_a8p24-甲基一胆甾烷+20R-aaa-24一甲基一胆甾烷+20S-aaa-24一甲基一胆甾烷)(20R-a8}24一乙基一胆甾烷+20S-a0}24一乙基一胆甾烷)/C29甾Ⅱpp/(a印+aaa)(20R-Q0}24一乙基一胆甾烷+20S-e,3,8-24一乙基一胆甾烷+20R-aaa-24一乙基一胆甾烷+20S_m24一乙基一胆甾烷)20S-aaa-24一乙基一胆甾烷/C29甾nnn(S/(S+R))(20S-eaa-24一乙基一胆甾烷W20R—aaa-24一乙基一胆甾烷)(20R-a郎-胆甾烷+20§aB}胆甾烷)/(20R-:p争腰甾烷+20S_a目}胆甾烷+C27甾坤目/(C27一C29)甾邢20R-郎,8-24一甲基一胆甾烷+20S-e肛24一甲基一胆甾烷+20R-a鼬-24-L基一胆甾烷+20孓qpp24一乙基一胆蝤烷)(20R-a,陟24一甲基一胆箱烷+20孓aB}24一甲基一胆甾烷)/C28甾apⅣ(C27一C29)甾雌p(20R-a8p胆甾烷+20S.-:,3,3-胆甾烷+20R-a,3,3-24一甲基一胆甾烷+20S_dBp24一甲基一胆甾烷+20B邙}24一乙基一胆甾烷+20S-a,$p24一乙基一胆甾烷)(20R—ap}24一乙基一胆甾烷+20S_邙}24一乙基一胆甾烷)/C29甾a阳/(C27-C29)甾a郎(20R-#B-胆甾烷+20S-#口-胆甾烷+20R-a0}24一甲基一胆甾烷4-20S-a,日,8-24一甲基一胆甾烷+20R_aB}24一乙基一胆甾烷+20S_邓}24-乙基一胆甾烷)伽玛蜡烷/升藿烷伽玛蜡烷/(22S-17a(H),21口(H)-30一升藿烷+22R一17a(H),21B(H)一30-升藿烷)奥利烷/藿烷18e(H)一奥利烷/17a(H),21p(H)一藿烷=三环萜烷/藿烷£三环萜烷/藿烷(注:可选用样品中浓度较高的几个三环萜烷)13 GB/T21247--2007表1(续)诊断比值定义C30重排藿烷/藿烷C30重排藿烷/17a(H),21口(H)一藿烷莫烷/麓烷17p(H),21a(H)o莫烷/17a(H),21p(H)一藿烷C2—-D/C2--P(2-_-苯并噻吩/C2-菲C3一D/C3一PC3一二苯并噻吩/C3一菲=P/乏D菲及其烷基化系列总和/=苯并噻吩及其烷基化系列总和2一MP/1一MP2一甲基菲/1-甲基菲4一IV!D/1一MD4一甲基二苯并噻吩/1一甲基二苯并噻吩nCl7/Pr正十七烷/姥鲛烷nCl8/Ph正十八烷/植烷Pr/Ph姥鲛烷/植烷(C19+C20)/(C19~C22)(正十九烷+正二十烷)/(正十九烷+正二十烷+正二十一烷+正二十二烷)溢油鉴别过程中,诊断比值应根据实际情况,经过诊断比值重复性筛选有选择地使用,具体筛选过程见图3。7.5利用重复性限进行诊断比值比较7.5.1比较方法根据重复性限定义,在重复性条件下,对于同一被测量的两次测量结果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的概率为95%。由于油指纹分析满足重复性条件,因此,若两个诊断比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重复性限,则判定两个诊断比值一致。重复性限(r95%):r95%一2√五,一2.8s。⋯⋯⋯⋯⋯⋯⋯⋯⋯⋯⋯⋯⋯(4)式中:&一一重复性标准差。取相对标准偏差为5%,以样本均值代替总体均值,则:h5%=2.8×f×5%=王×14%⋯⋯⋯⋯⋯⋯⋯⋯⋯⋯⋯⋯(5)式中:}一样本均值。若两个诊断比值之差的绝对值小于rg;%,则认为二者一致。7.5.2诊断比值评价对于溢油样和可疑溢油源样品均分析平行样,若样品不均一,则对不均一的样品取两份以上作为不同样品进行分析。对气相色谱图或质量色谱图进行积分,求得浓度或峰面积和相应诊断比值。为保证数值的准确性,对于信噪比小于3的峰首先舍去。然后比较平行样中每一对诊断比值绝对差值与重复性限的大小。如果大峰诊断比值差值大于重复性限,则检查分析方法,进样浓度等,重新进行分析;如果小峰诊断比值差值大于重复性限,则将该比值舍去,将差值小于重复性限的诊断比值用于样品间的比较。7.5.3诊断比值比较求出各样品平行样的经选择的诊断比值平均值,比较样品问平均值绝对差值与重复性限的大小,若多个比值问的差值超过重复性限,或某个比值远远超出重复性限,则认为两油样指纹不一致,结合其他信息,也可判定为可能一致或无法得出结论;若全部比值差值小于重复性限,则认为两油样指纹一致;若仅有个别比值差值略大于重复性限,也认为两油样指纹一致。14 诊断比值评价和比较过程见图3。GB/T21247--2007图3诊断比值评价和比较7.6鉴别结论一致:溢油样品与可疑溢油源样品的原始指纹(包括气相色谱图、质量色谱图)、正构烷烃及姥鲛烷和植烷、多环芳烃、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实质上是一致的,有差异是由于风化或分析误差引起的;所确定的诊断比值差值绝对值均小于相应的重复性限或仅有个别比值差值绝对值略高于相应的重复性限。基本一致:溢油样品与可疑溢油源样品的原始指纹(包括气相色谱图、质量色谱图)、正构烷烃及姥鲛烷和植烷、多环芳烃和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略有差异,差异或者来自风化(如低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的损失和蜡重排:蜡析或蜡富集),或者来源于特定的污染;所确定的诊断比值差值绝对值有1个明显高于相应的重复性限或有多个略高于相应的重复性限。 GB/T21247—2007不能确定:溢油样品与可疑溢油源样品的正构烷烃及姥鲛烷和植烷、多环芳烃和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一定程度上相似,但差异较大,而且无法判断差异是否是由于严重风化所致,还是实际情况就是两种不同的油;所确定的诊断比值差值绝对值有1个明显高于相应的重复性限或有多个高于相应的重复性限。不一致:溢油样品与可疑溢油源样品的荧光光谱谱图、红外光谱谱图、正构烷烃及姥鲛烷和植烷、多环芳烃或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差异明显,并且差异不是由于风化引起;所确定的诊断比值差值绝对值有1个明显高于相应的重复性限或有多个高于相应的重复性限。 附录A(资料性附录)采样及监管记录表格示例表A.1~表A.3给出采样记录、样品瓶标签、监管记录的表格样式。表A.1采样记录表GB/T21247--2007任务名称;采样时间:第一页共一页样品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样品描述采样方法现场气象样品负责人及联系方式备注采样人证人表A.3样品监管链记录监管链记录任务名称:溢抽嫌疑溢油源样品号样品简介17 GB/T21247--2007表A.3(续)监管链记录任务名称t溢油嫌疑溢油源样品号样品简介样品负责人:日期/时问号样品提交人:时间接收人:时间:交接原因号样品提交人;时间接收人:时间:交接原因号样品提交人:时间接收人:时间:交接原因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原油样品谱图及化合物定性信息图B.1~图B.11,表B.1~表B.4给出了各类化合物的谱图和定性结果。GB/T21247—2007图B.1萘系列质量色谱图19 GB/T21247—200720图B.2芴系列质量色谱图图B.3二苯并噻吩系列质量色谱图 GB/T21247—2007图B.4菲系列质量色谱图21 GB/T21247--2007图B.5蘑系列质■色谱图 GB/T21247—2007图B.6m/Z191、m/z177和m/Z85质量色谱圈 GB/T21247—200724图B.7m/z191和m/z85质量色谱图图B.8m/z191和m/z85质量色谱图 GB/T21247--2007图B.9m/z217、=/z218和m/z85质量色谱圈图B.10=/Z217、m/z218和=/z85质量色谱图 GB/T21247--200726o.8o.o■囤密脚罂扩望冥皋一一.∞圃o.∞时o.on。。—一3{。高;I“喜g———d]。s一n“一叫。“{一“蔓o“~{o“{。“j!“气。{!“j,号。“{’:{“丐“。々。“弓。——号、号。j。"—孳—罩。三。{毒二董 表B.1多环芳烃定性表C;B/qr21247--2007峰号化合物名称保留指数峰号化合物名称保留指数峰号化合物名称保留指数1萘200351一甲基一芴288.57692,7-二甲基菲338.2422一甲基一蓁221.136甲基一芴290.27702,10一二甲基菲340.0831·甲基一萘223.9137C2一芴304.96712,5-二甲基菲341.242一乙基一萘238.738C2一萄305.86721。7-二甲基菲342.0451·乙基一萘238.739C2一芴306.57732,3-二甲基一菲343.362,6-二甲基-萘240.6840C2一芴309.38741,9-二甲基一菲343.372,7-二甲基一萘240.9941C2一芴312.22751,8-二甲基一菲345.8781,7-二甲基一萘242.9942二苯并噻吩295.99761,2-二甲基一菲348.1591,3-二甲基一萘242.99434一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11.9577C3一菲353.66101,6-二甲基一萘243.76443一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15.1778三甲基一菲356.31111,4-二甲基一萘246.51451一甲基一二苯并噻盼318.6879三甲基一菲357.62122,3-二甲基一萘246.5146乙基一二苯并噻吩326.6180三甲基一菲358.81131,5-二甲基一萘246.5147二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27.8281三甲基一菲359.65141.2-二甲基一萘248.9248二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30.2282三甲基一菲361.3815乙基一甲基一萘257.4749二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31.3783三甲基一菲361.7516乙基一甲基一萘258.7450二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31.3784三甲基一菲363.1217乙基一甲基一萘260.551二甲基一二苯并壤吩334.3385三甲基一菲364.04181,3,7一三甲基一萘260.5552二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34.9386三甲基一菲366.54191,3,8-三甲基一萘261.6853二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37.2187三甲基一菲369.03201,4,6-三甲基一萘263.9354二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37.7388茼400212,3.6-三甲基一萘264.7655三甲基·二苯并噻吩350.02893一甲基一蕴416.22221,z。7-三甲基一萘266.6356三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52902一甲基一茼418.01232,3,5-三甲基一萘266.9457三甲基一二苯并壤吩352.829l4一甲基一苊419.63241。2,4-三甲基一萘269.2358三甲基一二苯并噻吩354.78926一甲基一蒿421.91251,2,5-三甲基一萘270.5259菲30093C2一蘑431.85261,4,5-三甲基一萘273.18603一甲基一菲318.8594C2一葡433.81271,3,5,7-四甲基一萘283.04612一甲基一菲319.7895C2-苊435.11281,3.6.7-四甲基一萘285.3629一甲基一菲322.6596C2一蔫436.64291,4,6,7-四甲基-萘287.18631一甲基一菲323.5997C2一葡437.83301,2,5,7-四甲基一萘288.464乙基一菲333.4398C2一麓438.84312,3,6,7-四甲基一萘290.08652一乙基一菲335.5399C2一蘑440.12321,2,6,7-四甲基一萘292.39669一乙基一菲336.41100C2一菌442.633芴270.24673,6-二甲基菲336.4110lC2一葡445.24342一甲基·芴287.75683,5-二甲基菲337.41注1:峰号对应于图B.1~图Bt5。注2:气相色谱条件见6.4。注3:样品为渤薄油区原油。27 GB/T21247—2007表B.2m/z191质量色谱圈中萜烷化合物定性表峰号化合物名称1C∞13目(H),14a(H)-三环萜烷2G113,3(H),14a(H)一三环萜烷3C”13B(H),14a(H)一三环萜烷4C。3138(H),14a(H)---环萜烷5G.1卵(H),14a(H)一三环萜烷6c2s13B(H),14口(H)一三环萜烷7岛61313(H),14a(H)一三环萜烷8c2sl卵(H),14a(H)-三环萜烷+C2。四环萜烷918a(H),21p(H)一22,29,30一三降蒸烷(Ts)1017a(H),2113(H)一22,29,30一三降藿烷(Tin)1117a(H),21,8(H)一25一降藿烷1217a(H)。21p(H)一30一降藿烷+18a(H)一30一降新藿烷(C2。Ts)13C”重排麓烷1417p(H),21a(H)一30一降奠烷1518a(H)一奥利烷1617a(H),21B(H)-藿烷17tTlj(H),21a(H)一莫烷1822S-17c,(H),21B(H)一升藿烷1922R-17a(H),2lB(H)一升藿烷20伽马蜡烷2122S-17口(H).2113(H)一二升藿烷2222R-17a(H),21口(H)-二升藿烷2322S-17a(H),21B(H)一三升藿烷2422R-17c,(H),21B(H)一三升藿烷2522S-17=(H),2119(H)一四升藿烷2622R-17a(H),21t3(H)一四升藿烷27Z2S-17a(H),21B(H)一五升藿烷282ZR-17a(H),2113(H)一五升藿烷注1;峰号对应于图B.6~图B.8。注2:气相色谱条件见6.4。注3:样品为渤海油区混源油。表B.3m/z217质量色谱图中甾烷化合物定性表峰号化合物名称15a(H)一孕甾烷25a(H)一升孕甾烷320S-10c,(H),13B(H),17a(H)重排胆甾烷 表B.3(续)GB/T21247--2007蜂号化合物名称420R-10a(H),13.B(H),17a(H)重排胆甾烷520S-5a(H),14a(H),17a(H)一胆甾烷620R-Sa(H).14目(H),17,3(H)-胆甾烷720S-5a(H),14B(H),17(3(H)一胆甾烷820R-5a(H),14a(H),17a(H)一胆甾烷920S-5a(H),14a(H),17a(H)一24一甲基胆甾烷1020R-Sa(H),1413(H),17P(H)一24一甲基胆甾烷1120S-5口(H),14p(H),17口(H)一24一甲基胆甾烷1220R-5a(H).14a(H),17a(H)一24一甲基胆甾烷1320S-Sa(H),14a(H),17a(H)一24一乙基胆甾烷1420R-5口((H),14B(H),1713(H)一24-乙基胆甾烷1520S-5a(H),1413(H),17(3(H)一24一乙基胆甾烷1620R-Sa(H),14q(H),17a(H)一24一乙基胆甾烷注1:峰号对应于图B.9~图B.10。注2t气相色谱条件见6.4。注3:样品为渤海油区混源油。表B.4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定性表峰号化合物名称峰号化合物名称峰号化合物名称1正壬烷12正二十烷23正三十一烷2正癸烷13正二十一烷24正三十二烷3正十一烷14正二十二烷25正三十三烷4正十二烷15正二十三烷26正三十四烷5正十三烷16正二十四烷27正三十五烷6正十四烷17正二十五烷28正三十六烷7正十五烷18正二十六烷29正三十七烷8正十六烷19正二十七烷30正三十八烷9正十七烷20正二十八烷31正三十九烷10正十八烷21正二十九烷32姥鲛烷11正十九烷22正三十烷33植烷注1:峰号对应于图B.u。注2:气相色谱条件见6.4。注3:样品为渤海油区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