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987-2008寒潮等级.pdf 6页

  • 118.50 KB
  • 2022-04-22 13:32:29 发布

GBT21987-2008寒潮等级.pdf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07.060A47圆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987--20082008-06-03发布寒潮等级Gradesofcoldwave2008—11—01实施宰瞀燃紫瓣訾糌瞥鐾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9 刖菁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区域气象中心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艳梅、魏荣庆、徐羹慧、毛炜峄、唐冶、李秦。GB/T21987--2008 GB/T21987--2008引言寒潮是我国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它具有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致灾严重等特点,不仅会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林业、畜牧业生产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会对人们的生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危害。长期以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对寒潮标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南北方冷空气活动差异很大,因此,各地采用的寒潮标准不统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寒潮天气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本标准编制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我国单站寒潮强度等级、区域寒潮强度等级及全国寒潮强度等级标准,使寒潮的监测、预报、服务、评估、研究等工作更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Ⅱ 寒潮等级GB/T21987--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单站寒潮强度等级、区域寒潮强度等级、全国寒潮强度等级。本标准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寒潮的监测、预报、警报和评估等业务服务以及科学研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QX/T50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寒潮coldwave高纬度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侵袭,造成剧烈降温的天气活动。3.2寒潮过程coldwaveproce∞寒潮发生、发展、结束的天气过程。3.3日最低气温dailyminimumtemperature一天中气温的最低值。注1:按QX/T50一2007规定:观测前一日14:oo(jt京时,下同)至当El14:oo之间的气温最低值。3.4日最低气温降温幅度thedropofdailyminimumtemperature某固定时段内目最低气温连续下降,该时段内日最低气温的最低值与最高值之差。3.5日平均气温meandailytemperature一日内各次定时观测的气温平均值。注2:按QX/T50一2007规定:日平均气温为一日内4次(2:00,8:00,14:00,20:oo)定时观测的气温平均值。3.6日平均气温降温幅度thedropofdailymeantemperature某固定时段内日平均气温连续下降,该时段内日平均气温的最低值与最高值之差。4单站寒潮强度等级4.1划分原则采用受寒潮影响的某地,在一定时段内日最低气温的下降幅度或日平均气温的下降幅度和日最低气温值两组指标来具体划分寒潮等级。1 GB/T21987--20084.2强度等级寒潮划分为三个等级: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4.3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或日平均)气温24h内降温幅度≥8"C,或48h内降温幅度≥10℃,或72h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4℃的冷空气活动。4.4强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或FI平均)气温24h内降温幅度≥10"C,或48h内降温幅度≥120C,或72h内降温幅度≥14℃,而且使该地It最低气温≤2℃的冷空气活动。4.5特强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或日平均)气温24h内降温幅度≥12℃,或48h内降温幅度≥14℃,或72h内降温幅度≥16℃,而且使该地Et最低气温≤o℃的冷空气活动。5区域寒潮强度等级5.1划分原则采用受影响区域内达到单站寒潮强度标准的气象站点数与该区域内所有气象站点总数的百分比和该区域所在的气象地理位置来具体划分。5.2强度等级区域寒潮划分为三个等级:区域寒潮、区域强寒潮、区域特强寒潮。5.2.1淮河一秦岭以北地区(北方)寒潮的判识条件5.2.1.1区域寒潮:一次寒潮过程中,该区域内有≥40%的气象站满足4.3寒潮标准。5.2.1.2区域强寒潮:一次寒潮过程中,该区域内有≥50%的气象站满足4.3寒潮标准,其中满足4.4强寒潮标准的≥40%。5.2.1.3区域特强寒潮:一次寒潮过程中,该区域内有≥60%的气象站满足4.3寒潮标准,或有≥50%的气象站满足4.4强寒潮标准,其中,满足4.5特强寒潮标准的≥30%。5.2.2淮河一秦岭以南地区(南方)寒潮的判识条件5.2.2.1区域寒潮:一次寒潮过程中,该区域内≥30%的气象站满足4.3寒潮标准。5.2.2.2区域强寒潮:一次寒潮过程中,该区域内≥40%的气象站满足4.3寒潮标准,其中满足4.4强寒潮标准的≥30%,或满足4.5的≥20%。6全国寒潮强度等级6.1划分原则采用受影响区域内达到单站寒潮强度标准的气象站点数与该区域内所有气象站点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南、北方地区满足寒潮标准的百分比来具体划分。6.2强度等级全国寒潮划分为二个等级:全国寒潮、全国强寒潮。6.2.1全国寒潮:一次寒潮过程中,全国范围内≥35%的气象站满足4.3寒潮标准,其中南、北方满足4.3寒潮标准的均≥20%;6.2.2全国强寒潮:一次寒潮过程中,全国范围内≥45%的气象站满足4.3寒潮标准,其中南、北方满足4.4强寒潮标准的均≥20%。 GB/T21987--2008参考文献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业务规范手册.各省(市、区)气象台.天气预报手册.大气科学辞典编委会.大气科学辞典.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270.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地面气象电码手册.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29.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5—40.204842006冷空气等级.Qx/T50—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王遵亚,丁一汇等.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大气科学,2006,6.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寒潮年鉴.北京:气象出版社.王建林,吕厚荃,张国平,宋英波.农业气象预报.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43—150.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168—212,401—406董向红.2004年3月16日到18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浙江气象,2004,26(2).许爱华、乔林等.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气象,32(2).曾琮等.广东省寒潮强冷空气的气候特征及与ENSO的关系.广东气象,2003,1.况雪源等.广西寒潮天气统计特征及环流形势分析.广西气象,2003,12.叫嘲嘲嘲嘲嘲m嘲嘲I墨_三】ml兰ll三【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