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论文.doc 6页

  • 33.00 KB
  • 2022-04-22 13:40:05 发布

扶贫论文.doc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扶贫论文扶贫论文摘要:在新一轮脱贫攻坚当中,****自治县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扎实开展“三大行动”,着力开展“六个精准”行动,为示范县建设夯实基础;强力开展“廉洁阳光扶贫”行动,为示范县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奋力开展“四好村”和“五新工程”行动,为示范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如期全县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全面实现与全市同步小康。关键词: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三大行动**位居**西南边缘**区的****自治县,全面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高标准建成“大**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县”为目标,结合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县情实际,抓住中纪委、省纪委定点帮扶县等机遇,扎实开展“三大行动”,从精准扶贫、廉洁扶贫、“四好村”和“五新工程”创建等三个方面着力,强力推进脱贫攻坚示范县建设。一、着力开展“六个精准”行动,为示范县建设夯实基础王东明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精准”。以往搞“大水漫灌”式扶贫开发,花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在进入打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必须要在精准发力上做文章,把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彻底转变过来,真正理解掌握“精准”二字的深刻内涵,切实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继续深化“村村行、组组走、户户见”行动,进一步摸清下情。锁定95个省定贫困村,3.6万人贫困人口,对今年计划脱贫摘帽的贫困村、贫困户以及整乡脱贫的贫困人口,逐乡(镇)、逐村(社区)、逐户深入推进。要严格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确定的“六个精准”,聚焦脱贫对象、脱贫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缺啥补啥”,进一步查漏补缺,精准发力、精准施策。 (一)扶贫对象精准。全县乡镇、村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组、帮扶部门、帮扶部门要经常性通过走村入户及时掌握和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类信息,做到底数清、任务清、责任清。实行动态管理,对遗漏的贫困人口以及变动的信息要按照“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要求,依托“六有”大数据平台及时调整补充,脱贫的要及时调出,返贫的要重新纳入,并及时更新贫困户帮扶明白卡和帮扶手册。(二)扶贫项目精准。按照每年全县脱贫任务需求,结合扶贫项目规划,进一步编制细化项目,做到真实、科学、合理、实用。明确实施内容、投资规模、进度安排、受益对象、责任分解等,做到项目规划到村到户,脱贫成效到村到户。科学规划,找准致贫原因,因村、因户、因人而异;具体到户,根据每一户的实际情况确定帮扶项目,明确具体的内容、数量、进度和责任人,做到心中有数。(三)资金使用精准。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整合使用力度,把资金精准投放到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省里建立“四到县”制度,就是要赋予贫困县更大的自主权,根据各县实际把政策、资金统筹落实好,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资金使用发挥最大效益。资金整合必须以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执行为前提,绝不能触碰“红线”,将资金挪作他用。(四)扶贫措施精准。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致贫原因、贫困类型精准施策,做到产业发展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三个到户”一项一项抓落实,特别要在产业发展上动脑筋、创新方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群众优先纳入进来,采取“公司+专合组织+贫困户”等形式,注重培养贫困户的发展能力,激发内生动力,直接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通过入股、分红等获得更多稳定收入。通过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等增加群众就业。一户一户分析致贫原因,对特殊困难群众采取特殊帮扶措施,在用好用足已有政策的前提下,通过整合资源及帮扶力量、利用专项基金、引导社会救助等方式做好兜底工作,有针对性解决好贫困群众住房建设、教育就业、治病就医等困难。(五)驻村帮扶精准。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因村派人、强化责任,按需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组,针对扶贫工作薄弱环节加强支持、落实举措。对因各种原因调离的工作组成员,要及时补充工作力量;对能力素质及履职情况不适应脱贫攻坚要求的,要向组织部门和派员单位联系,及时调整召回;对工作出色、发挥作用较好的给予表扬激励,作为提拔重用的依据。 (六)脱贫成效精准。严格按照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按照贫困村退出和贫困户脱贫标准分年逐级验收脱贫成效,保证脱贫效果真实可靠。坚持目标导向、考核倒逼,确保脱贫摘帽经得起各级各部门检验,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根据上级要求,不断细化脱贫攻坚工作年度考核办法和细则,明确责任落实。围绕自查抽查、民主评议、第三方评估、综合评价、公示公告等,逐一研究,形成一目了然的操作手册。进一步强化结果运用,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战场,对成绩突出的通报表扬,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反之,就严肃追责问责。针对“六个精准”提出具体方案,对贫困对象信息及时变更,实现户户一张“明白卡”,细化落实帮扶项目、帮扶措施和帮扶资金,认真算好脱贫账,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完善档案管理,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经得起检验。二、强力开展“廉洁阳光扶贫”行动,为示范县建设提供坚实保障脱贫攻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社会舆论关注度高。必须严明纪律,决不允许出现半点闪失。**作为中央纪委、省纪委定点扶贫县,更应该在廉洁扶贫上抓出经验、干出成绩、走在前列。(一)优化制度设计。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效性,在预防腐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坚持问题导向,对近年来扶贫领域发生的腐败案件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案发背景、案发条件、案发特点,增强制度设计的前瞻性。重点聚焦行政审批、资金安排、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物资采购等重点领域,排查制度设计的漏洞和缺陷,有针对性地“堵漏”“补缺”。要落实责任主体,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抓住扶贫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等关键环节,创新资金项目管理、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机制制度,形成一整套有效监管的流程模式。 (二)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立从贫困对象确认到检验脱贫成效的全过程、全覆盖监督体系,确保“六个精准”。各村要成立由驻村“第一书记”、村纪检小组长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精准扶贫监管工作小组,建立贫困户基本信息、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执行、村务公开、扶贫项目立项、物资发放、村干部履职等监督台账。对扶贫项目申报、立项、公示、实施、验收、资金和物资发放等关键环节进行签字确认,确保扶贫项目运行规范。要依法保障扶贫项目建设,对易地扶贫搬迁、水利、交通、**家新寨等重大扶贫项目实行工程与廉政“双监理”。除正常进行工程监理外,从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选派业务能手组建廉政监理组,分别派驻重点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扶贫资金监管,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内外兼备”的监管网络。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纪委、财政、扶贫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工程建设和财务管理等环节开展专项检查,引进第三方中介机构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稽查。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好、成效明显的单位,在资金分配和试点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对挤占、挪用、截留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三)保持高压态势。要善于借助中央纪委、省纪委定点扶贫优势,加强学习交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特别要重点查处扶贫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管住小官、小案,防止“微腐败”成为“大祸害”,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打通监督执纪问责“最后一公里”。同时,要发挥查处案件的治本功能,对查处的每一起典型案件,要深入剖析,找准问题症结,提出防治建议,实现以案促治、以案促防的目的。三、奋力开展“四好村”创建和“五新工程”,为示范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脱贫攻坚必须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这是上级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全县各级要根据民族地区实际,以“五新工程”建设为重要抓手,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摘帽,实现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一座“新寨”,修建一幢“新房”,让群众住上“好房子”,最终实现全县住房安全问题彻底解决。按照“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工作思路,采取“1+3”规划布局、“4+2”安置方式、“1+4”项目管理模式,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原则上按照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小组团、功能全等原则,规划建设一座“新寨”,完善新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每个村达到有卫生室、幼儿园、安全饮水、安全用电、文化活动场地、多功能活动室、垃圾处理设施、连户硬化路、通讯设施、便民超市的“十有”标准,切实让老百姓感受到享有发展成果的获得感,让**区群众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得住乡愁。另一方面,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地质灾害隐患区、资源极度匮乏区、设施配套艰难区、重大工程移民区、重点水源保护区5大区域的“三房”户和危房户,要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整合,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家新寨建设、土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遵循靠园区、靠景区、靠社区,近县城、近集镇、近中心村和聚居点“3靠3近”的科学选址布局,在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城镇化进程和建房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修建一幢“新房”,让贫困群众都能住进安全住房。各村在新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兼顾产业发展,将各个集中点打造成示范精品。可以重点在几条路线上进行探索,即“金华村—双河村—会步村—茶叶村”一线,“**乡—**乡—**乡”一线,以及“**—**乡”一线,通过“凿点成珠,串珠成链”,打造出一系列精品示范路线,在发展扶贫产业的同时为今后开展“全域旅游”奠实基础。(二)培育一个“新业”,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彻底解决贫困户、贫困村集体持续增收难问题。刘国中同志在全省脱贫攻坚蹲点督导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指出“增收的问题最关键,‘两不愁’和‘过上好日子’,都要靠增收来解决保障”。要通过“五个一”方式,建立“五动”机制,培育贫困村、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村要通过选准一个增收项目、引进一个龙头企业、成立一个专合组织、建成一个产品基地、最终培育形成一个有龙头企业拉动、专合组织发动、支部群众联动、村集体经济带动、经济效益持续驱动的新型主导产业。其中,各村在引进龙头企业时,要充分评估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在市场开拓、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上的能力,一定要选取能够在市场、技术、农产品开发上能够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优质企业,降低群众投资风险。各村成立的专合组织要由村“两委”牵头主导,形成企业对专合组织负责、专合组织对农民负责的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特别注重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从实际行动上改变“等靠要”思想。充分整合、利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产业周转金、扶贫产业资金、小额信贷等资金,做大、做强、做活扶贫产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三)培养一批“新人”,弘扬一种“新风”,让群众养成“好习惯”“好风气”,彻底解决移风易俗难问题。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影响,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在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上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要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法治宣传、文体活动等载体,大力实施思想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四种内源式扶贫,着力破除部分乡村存在的封建迷信、不讲卫生、好吃懒做、阻碍教育、铺张浪费、酗酒滋事、涉黄涉毒、聚众赌博、参与邪教、漠视法治“十大恶习”,养成讲究卫生、勤劳致富、尊师重教、勤俭节约、洁身自好、崇尚法治的好习惯。要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掌握实用技能,能够充分发挥内生动力,摒弃“等靠要”思想,引导群众勤劳致富,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高标准脱贫。各村要以《村规民约》为依托,通过建立“三室三队伍”,开展“五类示范户”评选,教育引导群众形成好风气。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爱室”“新风新貌评比室”“矛盾纠纷谈心室”三个功能室,组建“党员群众志愿服务队”“新风新貌服务队”“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三支队伍,开展“环境卫生示范户、和谐友爱示范户、移风易俗示范户、遵纪守法示范户、勤劳致富示范户”五类示范户评选活动,完善一部接地气、能实施、群众公认的村规民约。其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爱室”要配套配备图书、电脑、棋牌等硬件设施,作为老人、儿童活动场所和学习园地;由党员干部和热心群众组成“党员群众志愿服务队”,对全村空巢老人、特殊困难群体、留守儿童进行排查统计,建档管理;每位志愿者对口联系空巢老人、特殊困难群体、留守儿童,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新风新貌服务队”由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每月在全体村民中开展五类示范户评选活动并张榜公示,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促进好习惯和好风气的形成。“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由德高望重的群众代表和党员干部组成,每月排查民间纠纷和治安隐患,进行台账管理,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要广泛征求群众意愿,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将好的卫生习惯、文明新风固化于制,形成一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体现本村特色,群众共同遵守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