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2-04-22 13:50:27 发布

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doc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地方战略论文题目:”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武汉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更有着百湖之市的美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较为丰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旅游业曾一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旅游环境污染,旅游资源枯竭等问题也日益明显。在武汉竭力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应探究如何武汉旅游业的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与应对方略,加快旅游这一世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产业在武汉的发展,促进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武汉两型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念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最重要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旅游业曾被普遍认为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较为典型的“绿色产业”,但在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几十年间,一批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惨痛教训表明,发展旅游业同样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其中。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由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武汉旅游产业过于重视追求产生经济效益,却忽略了旅游业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直接影响,而这又是武汉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在某种程度上就导致了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其对武汉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反作用影响。因此需要探索出一条实现武汉旅游业与社会、经济、环境良性协调的新路子,努力实现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社会效益的统一,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武汉全力建设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拉动武汉国民经济的全新增长点,其重要意义正日益显著。旅游业作为一项系统性产业,需要餐饮、住宿、交通、导游等众多产业的协同,由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推动相关产业的进步。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武汉软环境的实力,加快武汉现代化与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升华武汉的城市形象,促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吸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在大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武汉的今天有着现实意义。尤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持续不退,对我国、对武汉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这一宏观环境里,确保经济增长全力扩大内需已成为各级政府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旅游业拥有较长的产业链条,据有关统计显示,旅游业每增加100元收入,商业收益占16.5%,交通收益占13.4%,饮食业收益占19.8%,旅游业收益占23.9%,娱乐收益占5.2%,邮电及其他行业收益占11.2%。无论是在刺激消费还是扩大固定投资领域都是大有可为的。而达到上述效果都是以武汉旅游业能够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不计后果过度开发的短期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试想谁愿意去一个臭水横流,垃圾遍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旅游呢。因此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发展旅游业促“两型社会”构建,以“两型社会”的构建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1.武汉旅游业区位优势明显,行业整体素质较高  武汉作为华中和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国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由陆路是京珠、沪蓉等高速公路网交汇之地,由水路可顺江直达上海、四川、安徽等七省市,由铁路更是我国骨干铁路网中心,交通之便利为全国前列。在旅游资源上武汉也较为丰富,总体而言武汉旅游资源呈三大特点:景观类型丰富、内涵和谐、景象地域组合集中。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分类统计,武汉市拥有旅游资源180余处,其中地文景观14处,水域风光类16处.古迹与建筑类84处,民俗风情类31处,购物类18处,生物景观类14处。其代表性的景点是全国最佳风景名胜之一的黄鹤楼,国家级东湖风景区,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禅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辛亥首义军政府地址红楼等。此外,新开发的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木兰湖旅游度假区已初具规模,金银湖旅游度假区、武汉高尔夫球场正在兴建之中。武汉旅游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加之武汉地区高等院校密集,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拥有一支较为成熟的队伍,相对于偏远新开发旅游地区,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更为深刻,这些对于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是十分有利的。  2.旅游环境保护不足,资源整合程度较低   武汉由于是全国特大型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加之重工业十分发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对于旅游环境的破坏性污染,而伴随着武汉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情况也较为严重。仅以武汉这一百湖之市的湖泊为例,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89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即使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整体的规划就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导致了部分景区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及历史、文化风格和气氛与新建设施极不协调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力保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个别景点片面的追求开发的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却忽视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人为地牺牲环境,换取片面的旅游收入的高增长。  武汉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页较为低下,由于大量景区分属于多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的单独管辖,使得旅游业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部分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和改进的老线路、老景区,部分景区却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既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对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于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更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    四、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    1.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武汉旅游业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武汉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契机,处理好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旅游产业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单体旅游景区与武汉旅游业整体的关系,处理好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优势与劣势的关系。同时,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努力实现武汉旅游业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筹兼顾,旅游环境保护与资源深入开发的协调统一,为最终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2.打破部门壁垒,加快各景区一体化开发经营进程  武汉市各类旅游景区目前由武汉市园林局、武汉市总工会等多个部门主管或由市政府直管,景区与景区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与环保部门更是自成系统,彼此之间的行政沟通和协调存在一定不足。因此要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区域协作机制,加强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之间的对话,由建立政府部门、景区长效联动协作机制入手,通过对全市旅游资源总体性的规划与开发,各旅游景区、旅游业从业单位、接待服务单位、交通运输单位、旅游业科研院所高效与顺畅的协调,实现武汉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施行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达到单一部门权威、有效地全盘主管。在整体资源的一体化开发进程中,要始终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打破只顾小部门、小团体既得利益的局面,更要努力改革当前旅游景区政企不分,旅游业监管与经营者不分的现状,群策群力,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多赢发展。  3.强化政府科学决策与引导,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推动,更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规范,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旅游业这一无烟产业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零污染,相反如果决策失误,极易对武汉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在制定武汉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坚持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武汉旅游环境承载力等因素,以人为本,统筹规划“两型社会”建设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防患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于未然。此外应大力健全包括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科学管理、旅游经营企业管理规范在内的系列法律法规,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文物保护法》等与武汉旅游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针对武汉旅游资源多处于商业或工业区域、景区内居民、企业组成复杂等地域性特点补充制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与此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通过在上点中谈到的政府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对阻碍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并付诸法律制裁,以牢固树立防治旅游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的发展意识。以此使武汉的旅游业发展步入规范化、理性化的轨道,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开发武汉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保证人类的代内、代际间的平等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旅游业作为武汉“两型社会”构建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之一,其前景是比较可观的,但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与游客的环保意识不足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矛盾对立的。因此我们要从提高武汉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来汉游客的意识理念出发,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其自觉维护和发展当前的武汉旅游业。达到既满足当前旅游需求,又不破坏未来旅游发展的目的,落实武汉旅游业既“资源节约”又“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实现武汉“两型社会”构建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田小彪:浅析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管理观察,2009,(6):242~243  [2]曾翔旻: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4):77~81  [3]汪云:武汉旅游业跨世纪发展对策研究[J].长江论坛,1999,(6):35~37  [4]武汉市旅游资源概况简介[EB/OL].武汉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wuhan.gov.cn/cms/publish/wuhan/2008-10/17/2180.html  [5]陈年安杨卫国:加强武汉水资源与湖泊保护对策研究[J].长江论坛,2008,(5):38~42,75  [6]刘建平董懿:论“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62~64  [7]朱鸿亮艾军: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超越[J].求索,2006,(9):65~6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