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2-04-22 13:31:50 发布

经济学地方战略毕业论文 安徽省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地方战略论文题目:安徽省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分析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分析安徽省亳州市县域经济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理论,从内生动力因素和外生动力因素的角度,提出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实行积极的金融支农政策等推进安徽省亳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亳州市;动力机制    一、引言    县域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接合部,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由此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上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安徽省亳州市县域经济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淮北平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之后,药业、酒业、食品加工、机械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但是,从全国乃至全省的经济水平来看,毫州的县域经济水平依然还比较低,存在渚多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发展滞后  1.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低。毫州市三县一区GDP总量都在8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最高的涡阳也只是3个亿,最低的利辛不到1.5亿,“经济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从安徽省2006年的统计资料来看,毫州市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均处于中下位次,除涡阳县生产总值稍有起色以外,蒙城、利辛两县均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利辛县财政收支逆差较为严重,政府财政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工业欠发达程度严重,几乎没有支柱产业,在省内处于落后地位,这些都影响经济的发展。  2.产业层次低。对于目前毫州的经济来说,农业仍是主导产业,大多数地方的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仍然是延续了几千年牛耕人作的传统方式。可以看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个县都没有进入安徽省前十位。并且,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差,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二)城镇化水平低下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从城镇化的主体来看,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据统计,2005年末毫州市户籍总人口约为550万人,城镇(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0%左右,农村人口占90%左右。同时,农民收入不高,消费需求不旺,个人投资乏力,又反过来制约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而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县城经济的发展资金不足,县域金融支持严重弱化   目前,对于毫州的县域经济来说,发展资金不足是瓶颈问题,毫州是个新成立的市,多种基础建设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加强。毫州各县,自身财政困难,无力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1998年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较大规模地收缩基层经营网点,上收管理和审贷权限,实行扁平化管理,这客观上带来了县域金融服务的削弱,县域信贷投放总量逐年下降,县域企业难以获得资金贷款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毫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毫州市,只有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少量的保险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几乎为零。由于这些县域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加之县域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在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后,其他主要金融机构没有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及时而有效地补充跟进,以致出现了县域金融支持严重弱化的局面。  长期以来,国家的投资也主要向大中城市倾斜,即使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大环境下,国债项目落实到县域的比例也很低。  总之,亳州市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依然比较低,同时又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如果想要快速融入淮海经济圈,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必须改变过去的那种靠、等、要的思想,针对自身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的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强化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新增长理论的观点认为,一个经济系统要产生持续增长,就必须要克服回报递减趋势,实现要素回报的递增,而要实现这一点,这就必须寻找到一个维持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县域经济系统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必然受到诸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并共同作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下面将从内生动力因索和外生动力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毫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激活内生动力目素。内部经济结构子系统是由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因素的总和,及其相互影响与作用而构成的特有的系统结构。所谓内生动力,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自身所拥有的、区别于外部因素、客观存在的条件总和,主要有劳动力、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等,它反映了一个县(市)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和现实水平。改善产业结构是毫州市发展县域经济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毫州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绝大多数轻工业原料来自农业,农业在县域经济中不仅是基础产业、优势产业,而且是支柱产业。毫州的品牌产业——酒业,主要依靠粮食的种植。白酒产品的附加值高,非食用粮食可以得到有效转化,经济效益也好,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作为地处黄淮海大平原腹地的毫州市,应该大力推广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这些农产品正是造酒业的原材料,大力推 广和规划种植,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村的经济;同时也能壮大和夯实造酒业的生产基地,形成集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为一体的供应链,为酒业的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政府,要支持白酒企业,特别是名优白酒企业的发展,为毫州市构筑“食品轻工基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依托农业兴办工业、着眼工业调整农业,不断延伸和拓宽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粮食、畜产品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2.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在国内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区域都要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形成特色产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立足之地。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理清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  毫州区域不大,比较优势也不是很多,因此,毫州更要坚持扬长避短,积极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选准重点产业进行发展,既要发挥优势,还要形成特色。毫州作为我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必须依托中药资源优势,加快药业经济发展,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中药材加工为抓手,以产业化建设为核心”,对药业产业优先扶持、优先发展,在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在产业化的基础上,推动中药的现代化,把毫州建成以“一带三区”为发展格局的集高效中药农业、高科技中药工业和完善的商贸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中药生态经济系统。   3.走产业集群化之路,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产业集群是由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的一种形式或途径,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条件下,存在的产业群大多是中小企业的集合,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在一定县域环境下,有利于在特色产品上下功夫。亳州在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在工业领域,除了部分适宜分散经营的行业及产品外,都要因势制宜,加强引导,努力推进产业集群化。近些年来,毫州市的一些地区出现了由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现象。这些产业集群多数源于当初的乡镇企业的模仿性进入和竞争,先行企业获得利润后,众多企业进入同一产业仿效生产,争夺市场份额。继而有企业跟进,大量的企业横向集聚带来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进入壁垒,充分利用资本、原材料、劳动等生产要素,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区域市场,在条块区域出现特色产业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雏形,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走产业集群化道路。  4.加快实现城镇化。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使其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其经济辐射力与带动力。另一方面,要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措施,坚持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拓展城镇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思路。  (二)优化外生动力因素。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外来要素统称为外生动力因素,会对县域内生动力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改变县城内部经济秩序和规模。外生动力因素,包括实行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健全县域金融体系等,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实行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在目前地方财政、财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和省政府应积极参与,本着“多予少取、先予后取、放水养鱼”的原则,从财政体制、转移支付、税收、县级财政专项配套等方面扶持毫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2.健全县域金融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了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完善政策性银行的功能,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使其主要支持农村政策性业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项目。同时,应坚持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原则,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和层次。并积极推进诚信建设,改善信贷外部环境,实现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和谐发展。  3.当地政府制定正确的毫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资源配置有两种主体:政府与市场。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的理性行为及其制度环境的支撑,发挥比较优势,则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财富有效积累的基本途径,而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政府行为的正确选择。作为欠发达地区,毫州市政府应科学制定毫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在指导思想与宏观发展战略上,必须加强与发达地区对接,扬长避短,寻求互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寻求在整个区域经济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竞争中发展县域经济,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后来居上,并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4.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在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上,吸引外来投资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当地的有利资源和外来雄厚的资金相结合,利用外来资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毫州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加工、焙制技术源远流长。要千方百计地加大毫州地道药材的宣传力度,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同时,要积极吸引和激励外来投资,将药业经济做大做强,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自1985年开始,毫州市一年一度的全国性中医药交易会已成功地举办了21届,2007年的9月9日,举办了第二十一届全国(毫州)中医药交易会暨第二届中医药博览会,借助这样规模庞大的盛会,宣传毫州、推销亳州,以会招商、以会促贸,吸引外来投资,为毫州市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论    内生动力因素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与发展潜力,外生动力因素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速率的高低。所以,毫州市政府应把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和改善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利用资源禀赋等经济因素行为相结合,促进毫州市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