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2-04-22 13:49:49 发布

绿色财政问题研究毕业论文.doc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绿色财政问题研究毕业论文一、绿色财政的涵义与特征1.1绿色财政的涵义1.1.1绿色财政的定义1.1.2多个角度下的绿色财政1.1.3绿色财政的多个内容涵义1.2绿色财政的特征1.2.1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特点1.2.2跨越国界的全球性1.2.3时间上的既起性二、绿色财政的作用2.1工业生产趋于绿色化2.2我国农业生产趋于绿色化2.3我国建筑业与运输业趋于绿色化三、制定绿色财政政策的原则及主要思路3.1制定绿色财政政策的原则3.1.1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原则3.1.2保持社会安定原则 3.1.3生态资源有效配置原则3.1.4维护合理竞争的原则3.2制定绿色财政政策主要思路3.2.1明确税收路线类型3.2.2明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3.3.3有效结合财政政策与绿色化的概念四、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绿色财政对策4.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4.2绿色财政对策4.2.1构建绿色财政体系4.2.1.1构建完善的绿色预算体系4.2.1.2构建绿色税收体系4.2.1.3构建绿色转移支付体系4.2.2合理安排财政收入与支出(一)上游层面财政对策(二)下游层面财政对策五:构建绿色财政的具体案例分析——南海区5.1南海区绿色财政建设取得的成效5.2南海区大力构建绿色财政体系(一)绿色财政投入连年增长(二)绿色财政分配机制初露端倪 (三)绿色财政预算体系逐步建立。(四)绿色财政监管体系不断完善。5.3南海区绿色财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绿色财政投入方面。(二)绿色财政机制建设方面。(三)绿色资金监管方面。(四)现实条件的制约。5.4南海区绿色财政体系建设的措施(一)稳定资金来源渠道。(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介入。(三)加强绿色资金的使用监管。(四)完善政府绿色采购。 一、绿色财政的涵义与特征1.1绿色财政的涵义 1.1.1绿色财政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于绿色财政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一般而言,绿色财政是指政府机关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之下,将自身置身于社会管理者的角度来对整个社会方面的需求给予财政方面的协助,以促进社会公共活动的顺利进行。事实上,提出绿色财政理念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等与人类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全新概念引入到财政建设当中来。因此,绿色概念可使政府的财政工作更为健康,从而得到社会大众的全面支持,最终促进社会和谐进步。1.1.2多个角度下的绿色财政绿色财政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考虑,首先就是时间方面,这需要体现出财政工作需要既考虑当下,又考虑未来;其次是空间方面,这也即促使国家经济的增长需要充分意识到环保的作用;最后是需求方面,也即绿色财政需要综合满足现实与未来多个层次的需求情况。1.1.3绿色财政的多个内容涵义绿色财政的理念涵盖了收入、支出、转移支付、采购及管理等多个内容。就绿色收入而言,这代表着政府机关必须确保自身行政职能的实现,并将实现职能与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科学、健康、环保的绿色产品与服务相结合,从而获取绿色资金的支持;就绿色支出而言,其是与绿色收入想贯通的,即指自身所提供的社会化产品与服务需要具备绿色的理念;就绿色转移支付而言,也即 指政府机构务必将生态建设工作深入进行,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将相当一部分款项用于经济社会的生态建设当中来;就绿色采购而言,是指政府所购买的商品与服务也要与绿色理念相融合,从而对企业进行绿色生产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就绿色管理而言,主要表现于政府将环保理念与财政管理相结合,从而确保将绿色深入到行政管理工作当中,而这也要求政府机构实施的强化相关的管理手段与方法。1.2绿色财政的特征1.2.1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特点 绿色财政将财政收入分配活动的目的延伸到经济发展以外,既注重经济发展也注重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尚未提出时,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人定胜天的意识,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类所征服的。然而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缺陷,自然与人不仅是一种斗争关系,也是一种互利相生的关系。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财政作为一个国家进行生产与再生产资源的分配主体,应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认真考虑环境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否则就会造成一方面是生产,另一方面是破坏,缩小我们的生存空间。如果当这一严重后果已经出现,再来花更多的力气进行弥补,事实上这才是最不经济的生产方式。所以,财政应本着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存原则对资源进行分配,而不应该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略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产。1.2.2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绿色财政分配不再局限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为目标,从环境的保护与重建出发,跨越国界对经济发展,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共同进行投资。由于环境这一资源是属于人类所共有的,大气、水、土壤相互联系,不分国界,对资源的节约、对环境的保护的收益都反映在全球环境状况的改善上,因而各国财政对环保支出的数量不应只考虑本国的经济情况或环境情况,而需要结合全球环保需求来确定。当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各国经济实力不同,环保的能力也有差别,可以采用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不能强求统一。1.2.3时间上的既起性 绿色财政分配放眼未来,注重人类长远利益,具有时间上的既起性。人类共有一个地球,它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后代人。地球上的资源不是无限的,如果这一代人无限制地开采和利用资源或造成资源的浪费,势必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各种矿藏更有一个开采的极限,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是绿色财政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财政分配中,既要尽可能维持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安排足够的财政资金进行环境资源的补偿,为下一代人创造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财政三个特点相互联系,是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在财政上的反映。绿色财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随着人对自身与环境认识的提高而产生的,是思想观念更新的结果,绿色财政必定会担负起经济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作用。二、绿色财政的作用绿色财政无论对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微观企业运营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加强重视势在必行。总体来说,绿色财政的作用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2.1工业生产趋于绿色化绿色财政有助于我国工业生产趋于绿色化。工业的绿色化要求工业制造必须将节约资源及保护环境量大理念融入到工业生产当中。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尽管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并且有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产业已跃居国际先进水平,但这些工业产业对环境所带来的污染也十分严重,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较大,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难以称作为 绿色工业。事实上,绿色工业现已成为国际经济社会最为重视的发展方向,被称作是第四次的工业革命。因此,国家相关部门有必要从财政手段入手,对绿色工业进行支持与倡导,从而确保工业企业转型,保障绿色产品的生产,带动绿色经济发展。2.2我国农业生产趋于绿色化绿色财政有助于我国农业生产趋于绿色化。与绿色工业类同,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同样是绿色农业所必须关注的方面。目前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落后,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存在着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这使得土地资源的流失、空气与水资源的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政府机关有必要从财政、价格、技术、融资等多个角度对农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从而确保农业的绿色化实现。2.3我国建筑业与运输业趋于绿色化绿色财政有助于我国建筑业与运输业趋于绿色化。就建筑业而言,绿色财政能够保障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与社交环境,从而构建绿色城市;就绿色交通而言,绿色财政能够大大降低交通运输业所产生的污染物,优化环境,而这将以新能源战略与铁路建设为主要的突破口。三、制定绿色财政政策的原则及主要思路制定绿色财政政策是绿色财政实施的基本步伐,关系到环境改善与经济 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关系的处理,因而制定绿色财政政策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3.1制定绿色财政政策的原则3.1.1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原则实施绿色财政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多,百业待举。因此,绿色财政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不损害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逐步增加环保预算,不能搞一步到位。但即使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也要给予财政绿化以相当的重视,从制度与措施上进行探讨,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否则将给国家以后的长远发展带来困难。3.1.2保持社会安定原则国家发展应以稳定为基础,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做好人与人关系的工作,使社会各行业、各方面齐心协力,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故制定绿色财政政策应充分考虑制度、条例的可行性,减少由此带来的负效应,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3.1.3生态资源有效配置原则绿色财政政策的制定不是单方面的,应该与经济建设相互配合。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与经济建设息息相关,生态资源的回收利用也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联,因此,经济建设的规划、布局要与生态环境的成长、产出与再生相适应。 3.1.4维护合理竞争的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经济活力的源泉,财政研究绿色财政在打击非环保经济行为时,应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防线,将各地环保与经济建设统一起来,维护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当环保企业因为投入增多而加大企业成本时,财政应予以支持,使其保持参与竞争的能力。3.2制定绿色财政政策主要思路面对绿色财政的巨大作用,政府机关有必要加强这一体系的建设,但如下方面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即绿色财政体系的构建务必考虑如下思路。3.2.1明确税收路线类型绿色财政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清晰所要开展的路线类型,也即对于税收路线的一种选择。基本而言,目前我国绿色税收可选择的路线包括着融入型税收与独立型税收两种类型,前者是指将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税收框架之中,后者是指将绿色财政所涉及到的税收与现有的税收框架相分离,即设计一些新的税种。实际上,无论采用何种税收方式,都不可避免的会面对制度层面的冲突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政府机关参与的制度创业行为,有必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关系。3.2.2明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清晰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政 府机关在进行绿色财政体系的设立过程中,务必要分清是否有必要将环保法规与经济发展法规相分离,还是将两者进行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法规。其实,无论是哪种方式,新的法规指标确立不可避免。3.3.3有效结合财政政策与绿色化的概念政府机关有必要将财政政策与绿色化的概念进行有效的结合。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先发展、后治理”的状况,因此政府财政政策实际上多是一种后续的绿色观念。在绿色财政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必要将绿色观念深入到财政政策中,强化政策效果。四、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绿色财政对策4.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与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渐遭到破坏。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面积估计 有179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9%;由于燃煤造成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过快,酸雨危害日趋严重;我国累计堆存的固体废弃物占地5.54万公顷,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环境为我们提出了新课题。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枢纽的政府财政部门也应该兴起绿化意识,跟上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发展节奏。4.2绿色财政对策4.2.1构建绿色财政体系政府机关有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绿色财政体系,从而将绿色的概念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4.2.1.1构建完善的绿色预算体系预算体系包括着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预算,然而对于绿色预算体系则尚无明确规定,因此有必要将这部分预算从传统的预算体系中分离出来,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编制工作。4.2.1.2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税收作为对国家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最主要方式,对于绿色财政的实现将作用极大。因此,首先构建出将为完善绿色税收体系能够从基础上促进相关产业的行为趋于绿色化。4.2.1.3构建绿色转移支付体系转移支付是政府为保障政府财政收入更为合理的使用而采取的有效手段。实际上,税收的作用在于基础性的保障,更多的绿色工作需要企事业单位自身去实现,然而转移支付则更能直接的确保政府的支出用到绿色消费当中,从而切实提升绿色财政的效力。4.2.2合理安排财政收入与支出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上游层(自然资源的供给)和下游层(环境污染)以及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我认为合理安排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具体实施意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上游层面财政对策1、取消对工业用煤和灌溉用水等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这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材料和农业生产价格偏低带来的矛盾,但也带来煤和水等资源的浪费严重。2、对一些非再生性资源(如煤、矿物质等)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或资源消耗税,以节约使用资源。3、针对资源有限性,财政应尽力投资于研究与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面临目前全球能源危机,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开发出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来代替,并将开发成果付诸于实际应用。4、由于许多企业不能及时获得环保信息,使环保技术的研制与推广出现脱节,财政应组织建立一个信息收集与发布系统,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媒介传达到市场与企业手中。(二)下游层面财政对策虽然至今我国已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法规、60多项环境标准,但是实际环境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因此:1、 绿色财政应本着/污染者付费0的原则征收排污税,推行/排污权制度0,而不仅仅是收取一次性罚款。根据环境成本大小计算出的税收量随污染排放量的多少而增减,不断排污将导致缴付与污染量成正比的排污费,从而促使企业减少或消化污染,同时也能对不能由其自身解决的污染问题,由财政统一集中收费并合理安排解决,治理企业外部不经济问题。2、配合为企业颁发/绿色标志0的办法,对标志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对所用环保型原材料进行价格补贴,帮助其降低成本,使其在产品价格上与同类产品具有竞争实力,鼓励企业改造为绿色企业。3、建立环保投资增长机制。投资增长来源主要是开征环境保护税和各种罚没收入。该项资金应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设立环境保护基金,一部分用于弥补以往的环境漏洞,一部分用于建立促使环境良性循环的监测体系等。4、投资建立资源回收利用的工厂,统筹安排工厂的布局与环保设施的建设。5、财政应着力推广环保技术,促进环保技术的转让。可持续发展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持续三个方面,环境持续是其它两方面的物质基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环境合理开发的必要保证。加重环境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的社会需求是刚性的,它既对环境产生压力,也对经济发展分不利。绿色财政在重视环境的同时,还要注重人口的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另外,立法、司法、宣传、教育、企业改革等各方面,也应配合与支持绿色财政的实施。总之,绿色财政是场思想的革命,要求将充分的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到财政具体工作中,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五:构建绿色财政的具体案例分析——南海区5.1南海区绿色财政建设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南海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均取得了明显成效,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环境与经济关系趋向融合。自2005年以来,同期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出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单位GDP能耗从2006年的0.99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656吨标准煤/万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06年的87.8%提高到2010年的96.4%,产业结构由以陶瓷、有色金属、纺织、玻璃为代表的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初步转成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这些变化与南海区近年致力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构建绿色财政体系密不可分。5.2南海区大力构建绿色财政体系(一)绿色财政投入连年增长2008年至今,南海区进行了“河涌整治工程”、“环境服务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生态示范区”等多项建设,并实施了“绿色美丽家园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绿色科技的发展和绿色企业的成长。“十一五”期间,南海区共投入治理资金200 多亿元,从2008年开始环保支出增长速度一直在百分之一百以上;5年内环保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从不足1%增长到9.15%,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全省4.41%的环保支出水平。(二)绿色财政分配机制初露端倪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南海区已初步建立节能减排约束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产业扶植机制等绿色分配机制。1.节能减排约束机制。一方面,完善机制约束排污行为。南海区以“谁污染,谁付费”原则进行污水处理费、建筑施工噪声超标排污费、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废气排污费等征收,各镇街收取污水处理费,专项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含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运营、设备维护及污水处理费代收手续费等支出,同时接受区财政局、监察局和审计局的监管。另一方面,为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提供财政激励,鼓励企业转型转产。例如节能减排项目用地的土地权属人、节能减排项目用地所在镇(街道)在使用权确权收费、出让地价款等方面分别享受优惠,转型转产项目引荐人享受引荐奖励,转型转产项目及所在镇(街道)享受相关补贴优惠和奖励等。2.生态补偿机制。南海区投入大量财力开展了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等系列生态环保举措,每年安排“绿色美丽家园计划”专项创建资金,采用财政贴息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生态环境整治、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等给予扶持。据统计,2008~2010年南海区级财政共安排农林水专项资金达37亿元。 3.绿色产业扶植机制方面。南海区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绿色产业的引进与扶植十分积极,设立了“环保贡献奖”、“转型转产奖”等多项专项奖励资金,不断完善扶持企业改造提升和产业调整转移的配套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转移后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都市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中,为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08~2012年计划安排区级产业转移专项资金2300万元。(三)绿色财政预算体系逐步建立。1.做好绿色财政预算编制。南海区有关部门每年都针对排污收入和环境保护支出做出计划,并按照《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征收绿色产业规费。区财政每年都把环保支出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采取激励性、竞争性、补贴性等南海区构建绿色财政体系的案例研究多样化的资金分配方式,大力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以及环境改造。2.积极推行预算公开。对于各种环保专项资金、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原则,通过南海“一点通”等公共网络平台进行集中公开,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运作和相关企业的监督。(四)绿色财政监管体系不断完善。1.制定产业环境管理制度。南海区从严格产业准入标准、规范排污申报程序、制定排放考核标准等方面, 实行环境安全管理信用评价,为提高绿色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措施。这些举措包括:制定行业准入标准,适当提高行业的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的考核标准,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门槛,实施排污收费年度审核等,从制度上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2.在生态环保领域引进竞争性分配方式。2010年南海斥资1000万元,选择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首次试行竞争性分配改革,2011年进一步扩大竞争性分配范围,安排1500万元环保治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工业废气治理、污水治理、重金属治理三个领域,充分发挥了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重点扶持(补贴)有潜力、优势突出的企业,引导优化产业结构。5.3南海区绿色财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绿色财政投入方面。1.资金缺乏有效整合。资源环保专项资金种类繁多,资金总量规模较小,支持的重点领域各有侧重,而且投入规模、覆盖面和周期不同,加上环保专项资金具有应急性、临时性、孤立性等特点,使部分资金支持重点存在一定的交叉,资金使用效益总体不高,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长期的、系统的考虑,难以形成稳定的环境保护投入和有效合力。2.环保投资主体单一。环保投融资习惯于依靠政府,民间环保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社会资金有效介入城市环保产业受限,而且缺乏严格规范、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保投资资金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过分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二)绿色财政机制建设方面。1.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支出中的事权需要理顺。目前,南海区区与镇街环境保护事权划分还不够明确,导致环保支出和绿色经济支出的某些项目资金不足,而某些项目资金重复。2.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管理尚待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政府还未完全退出企业生产投资与经营决策领域;另一方面,污染者付费的制度还不健全。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由于收费标准设定远低于达到环境排放标准的边际处理成本,许多企业不愿投资于污染防治工作,而政府对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实行财政补贴的做法,造成消费越多,污染物排放越多,从政府那里得到的财政补贴就越多,使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三)绿色资金监管方面。1.专项经费的监管有待完善。一是环保资金、绿色产业资金重投资轻效益的情况依然存在,需要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二是对于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缺少相应的绩效评估机制,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有效调整。三是对环保投资的环境效益缺乏有效评估,资金投入后,对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建成后的运行情况等监管措施不到位,造成污染治理设施资金难以到位、建设滞后、不能有效运行等问题。 2.资金监管的配套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南海区对企业的环保核查、环境绩效评估与信息披露机制仍然存在缺陷,虽然已经建立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机制,但是仍处于实施初期,其信息的采集以企业申报为主、政府审核为辅,缺乏专业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容易出现信息不完备、失真、不及时等问题。(四)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是南海区作为现代城市,其土地增量空间极其有限,新增用地指标奇缺,资源分布零散,集约利用率较低。二是生态环境欠账较多,容量有限,整治任务仍然艰巨。三是环境保护投入资金需求很大,目前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融资难,民间资本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激活。四是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繁重,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人才资源不足,尤其是金融、文化等高端人才缺乏。5.4南海区绿色财政体系建设的措施(一)稳定资金来源渠道。1.合理调整使用结构。南海区的绿色资金来源以预算内资金为主,在增加“环保专项资金”的同时,应合理调整使用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一是注重支持发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快工业、公共机构、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节能监督,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物的产生。二是用于重点污染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等,支持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实现排水、大气、固体废物、噪音等污染从源头到末端的整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绿色产业的发展。 2.用好财政激励与约束手段。一方面,实行财政资源的整合使用,将整治工作由“重点行业”向“重点区域”推进,避免资金投入重叠和分散,发挥财政整合效应。另一方面,以奖代补,引进和培育环境服务业、都市型产业,并进一步探索排污许可证交易、废物加收押金制度、环境资源核算等新型环境保护产业的应用和推广。(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介入。·发挥财政手段调动多元参与的作用。期从以政府财政完全负担,到BOT、TOT、PPP(公私合营)、PFI(私人资本参与)以及吸引国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团体赠款等方式,以政策培育、引导、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和引导多元化、多渠道的环保投入,使民间资本积极主动地介入环保领域,使有限的预算资金通过乘数效应放大投资效果。预算内环保投资可更多地采取贷款贴息、担保等方式,选择一些公益性强、投资额大、战略意义突出的项目,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这类项目并不一定要财政投资单独承担,可以通过多种公私合营、合作的方式进行。(三)加强绿色资金的使用监管。1.加大对绿色资金的检查力度。对政府有关资源环保资金以及重点环保项目的建设效果、运行效益等进行检查评价,详分析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方向不科学、重大项目决策失误等深层次原因,减少财政资金浪费和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2.加强绿色资金的绩效管理。 对各种绿色资金,特别是用途明确的专项资金,在具体的分配使用过程中进行跟踪与反馈。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包括对资金的投入产出评估、环保成效的细化评估、绿色发展的具体评估等),对绿色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能、实现目标的过程、实绩和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根据考评结果改进相关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四)完善政府绿色采购。一是扩大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范围。在继续加强绿色产品采购的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绿色采购清单中产品的范围。二是为了确保绿色产品供货渠道的顺畅和产品数量的充足,政府应对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价格补偿。三是将政府机关绿色采购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纳入年度考核进行考评,并规定绿色采购的法定强制购买比例。参考文献[1]李景华.试论绿色财政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2).[2]项国鹏,胡玉和,迟考勋.国外制度创业理论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5). 作者简介:刘玉红(1969-),安徽阜阳,资金管理科负责人,研究方向:财政。1、5绿色营销: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6薛云建5中国流通经济61998.12、5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对策建议6方志安5经济研究61996.113、5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65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61996.14、5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研究6何承金5经济评论61996.65、5日本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措施6(日)申吉.福库卡瓦著康瑞华译5经济译文61996.56、5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6胡坚5北京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