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3.72 KB
  • 2022-04-22 13:33:48 发布

DB3302T105-2010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工厂化繁育通用技术规范.pdf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B51DB3302宁波市地方标准DB3302/T105—2010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工厂化繁育通用技术规范Guidelinesforbenthicbivalve’artificialbreedingandseedlingtechnique2011-02-15发布2011-03-01实施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02/T105—2010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宁波市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志华、董迎辉、沈伟良、陈彩芳、沈庞幼。I DB3302/T105—2010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工厂化繁育通用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工厂化繁育的育苗场地、亲贝处理、催产和孵化、幼虫培育、附苗和稚贝培育、饵料培养、池塘大规格苗种培育、苗种收获、包装和运输。本标准适用于泥蚶(Tegillarca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文蛤(Meretrixmeretrix)、青蛤(Cyclinasinensis)等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室内工厂化繁育。室外池塘大规格苗种培育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3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SC/T3016水产品抽样方法SC/T3018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DB33/T599-2006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亲贝指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个体。一般为2龄~3龄。3.2催产通过人工诱导刺激方法实现成熟亲贝产卵排精。3.3D型幼虫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其主要特征是由壳腺分泌形成的两片贝壳包裹了全身,侧面观如英文字母D。3.41 DB3302/T105—2010壳顶幼虫D型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称之为壳顶幼虫。3.5眼点幼虫指在壳顶幼虫后期,其足的基部出现了一对黑褐色眼点,称之为眼点幼虫。3.6附苗后期浮游幼虫转变为营底栖生活的稚贝的生物学过程。3.7附着基通常采用无污染的中高潮带涂面海泥,浸泡成泥浆后去除砂石杂质并消毒。3.8稚贝幼虫向幼贝过渡的一个发育阶段。主要特征是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用鳃呼吸,足部发达,营底栖生活。3.9壳长贝壳前端至后端的最大距离。3.10规格合格率达到规格的苗种数量占苗种总数的百分比。3.11伤残空壳率贝壳残缺、破碎、畸形和空壳苗种数占苗种总数的百分比。3.12杂质率苗种中的杂质(除贝苗外的其他物质)质量占苗种总质量的百分比。4育苗场地4.1育苗场环境周边无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符合GB/T18407.4的规定。4.2水环境2 DB3302/T105—2010养殖用水的水质符合NY5052的规定。盐度15~30,pH值7.8~8.4。4.3育苗场设施具有贝类人工育苗所需的育苗池(兼用催产池、孵化池、稚贝培养池)、单细胞藻类培养池(生产性单胞藻饵料培养池面积为育苗池总面积的50%以上)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5亲贝处理5.1亲贝选择2龄~3龄。贝壳无畸形,壳表完整无损伤,无附着物,体壮,肥满度高,无寄生虫和病害。性腺成熟而饱满。5.2亲贝消毒洗净亲贝,用10mg/L~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5min~15min(此过程需搅拌亲贝),用砂滤海水洗净。6催产和孵化6.1催产将亲贝阴干8h~16h后,放置于育苗池中流水或充气刺激1h~3h。6.2洗卵产卵结束后,搅动水体并持续充气,捞除多余精子及亲贝排泄物凝结成的絮团,或可使用沉淀法进行洗卵。6.3孵化持续微充气孵化。受精卵孵化密度为20颗/mL~40颗/mL。7幼虫培育7.1育苗池22面积为20m~40m,蓄水高度1m~1.5m。7.2D型幼虫收集受精卵发育为D型幼虫后20h内,用25μm~48μm孔径的筛绢网收集与清洗,然后移入其它育苗池培育。7.3培育密度D型幼虫培育密度为10颗/mL~15颗/mL;壳顶幼虫培育密度为5颗/mL~10颗/mL。7.4充气3 DB3302/T105—20102持续充气,充气石布置密度为1个/m,保持水中溶解氧浓度在5mg/L以上。7.5换水换水采用无毒塑料软管和幼虫收集筛绢网箱。D型幼虫期、壳顶幼虫期、眼点幼虫期分别用48μm、58μm、75μm孔径的筛绢网箱换水,日换水2次,换水量为30%~80%。7.6投饵D型幼虫期投喂金藻、角毛藻等单细胞藻类为主,投喂量为(10000~50000)个藻细胞/mL;壳顶幼虫期后可投喂扁藻,投喂量为(5000~10000)个藻细胞/mL。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一次,均在换水后进行。投喂的藻液应停止施肥至少培养3d以上,氨氮含量在1mg/L以下。7.7移池与洗苗幼虫培育期间,一般每隔3d~5d移池洗苗一次。采用网目最大孔径小于幼虫壳高的筛绢网袋,从幼虫培育池的排水口收集,然后移入消毒过的并注满新鲜过滤海水的培育池中。培育密度可按7.3的规定执行。8附苗和稚贝培育8.1附苗镜检发现1/3幼虫出现眼点时移入已铺设附着基的附苗池(无附着基也可)。池底稚贝密度达到622.0×10/m颗时,即移出未附着变态的幼虫到新附苗池。8.2稚贝培育8.2.1培育密度62稚贝初始培育密度为2.0×10/m颗,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每隔5d~10d减低密度50%。8.2.2充气按7.4规定执行。8.2.3投饵每天投饵2次~4次,换水后或移池后进行。一般投饵量:扁藻10000个/mL,金藻及角毛藻(50000~100000)个/mL。8.2.4水位控制和换水育苗池水位50cm~80cm,日换水量80%~100%。在排水口安装106μm~150μm孔径(视稚贝大小而定)的筛绢网袋,以防贝苗逃漏。9饵料培养9.1藻种保存藻种宜放在试管或三角烧瓶中置于光照培养箱中保存。4 DB3302/T105—20109.2一级培养一级培养在500ml~3000ml三角烧瓶中进行。三角烧瓶应高温(120℃以上)消毒(30min以上)。培养液和扩种用海水应煮沸消毒。营养盐应为分析纯级别。9.3二级培养二级培养在容积为50L~100L的白色塑料桶或尼龙袋中进行。扩种培养海水使用漂白液进行消毒,经10h~12h后,用等量硫代硫酸钠中和。营养盐可用化学纯级别。9.4生产性培养22生产性培养在面积为20m~40m的饵料培养池中进行,蓄水高度为80cm~100cm。营养盐可采用化学纯或工业纯级别。氮肥可选用尿素或硝酸钠。10池塘大规格苗种培育10.1环境和设施10.1.1场地环境应符合4.1的规定,水质应符合4.2的规定。10.1.2池塘培育区应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池塘内培育苗种的滩面四周应设置高度为1.5m~2m的聚乙烯网,防止敌害生物入内。210.1.3池塘面积为6000m以上,培苗滩面表层软泥厚度宜为5cm~10cm。翻耕涂面并进行平整,挖2浅沟将涂面划分为若干块长条形的畦(面积约60m),蓄水高度50cm~60cm。10.2苗种规格壳长500μm以上。10.3播苗密度初期播苗密度以每畦300万粒~500万粒苗为宜。10.4日常管理10.4.1每隔15d左右,起苗、清洗、除害并分苗疏养。整个培育过程分苗疏养3次~6次。10.4.2经常检查贝苗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做好水温、盐度、进排水等日常工作记录。10.4.3敌害防除及药物使用按10.5的规定执行,并做好记录。10.5敌害防除及药物使用10.5.1敌害防除在投放贝苗前,应用孔径为380μm~830μm的网袋刮除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10.5.2药物使用主要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鱼藤精,所用的药物应符合NY5071的规定,使用方法见表1。5 DB3302/T105—2010表1药物使用方法药物名称浓度(mg/L)使用方法主要靶目标种类药效消失时间生石灰375~500干洒或兑水全塘(池)泼洒鱼、虾、蟹、贝、细菌、藻类10d漂白粉30~50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兑水泼洒鱼、虾、蟹、贝、细菌、藻类1d茶籽饼15~30捣碎,用水浸泡24h后稀释泼洒鱼类2d~3d鱼藤精2~3用水混合后均匀泼洒鱼类2d~3d11苗种收获11.1规格室内工厂化培育苗壳长为0.5mm~1.0mm(小规格)、1.0mm~5.0mm(中规格),室外池塘培养苗种壳长为5mm~20mm(大规格)。11.2质量11.2.1感官要求苗体规格均匀,清洁干净,无附着生物,无异味。11.2.2规格合格率、伤残空壳率、杂质率规格合格率≥90%;伤残空壳率≤5%;杂质率≤5%。11.2.3安全要求贝体内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NY5073的规定,氯霉素和呋喃唑酮不得检出。11.3试验方法11.3.1感官要求将样品放置于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明亮处,感官检测苗种壳色、气味、活力等。将适量样品置于自然海水中进行活力检测。11.3.2安全要求有毒有害物质按NY5073规定的方法执行,氯霉素的测定按SC/T3018的规定执行,呋喃唑酮的测定按DB33/T599-2006规定执行。11.4检验规则11.4.1组批以相同培育方式培育池或同一产地、同一时间捕捞的为一检验批。11.4.2抽样抽样按SC/T3016执行。抽样数量按表2要求。6 DB3302/T105—2010表2抽样数量苗种规格小中大样本质量(g)≥50≥300≥100011.4.3合格判定安全要求有一项不合格则判定本批苗种不合格,不得复检。规格合格率、伤残空壳率、杂质率和感官要求,一项不合格,允许复检,复检不合格则判定本批苗种为不合格;两项以上不合格,则判定本批苗种为不合格。12包装和运输12.1包装包装材料应无毒无害。采用筛绢袋盛苗,扎紧袋口,用砂滤海水淋湿贝苗,置于开口的硬质容器中。避免装苗容器积水。12.2运输采用干法运输,途中保持贝苗湿润,严防暴晒、雨淋、风吹。运输时间不宜超过15h。13标准化模式图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工厂化繁育标准化模式图见附录A。7 DB3302/T105—2010AA附录A(资料性附录)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工厂化繁育标准化模式图见图A.1。8 DB3302/T105—2010季月2345678节旬上中下上中下上旬上中下上中下上旬上中下饵料培养产卵幼虫培育上升流培育大规格苗种平面流培育大规格苗种育苗前准备工厂化人工育苗池塘大规格苗种培育1、生产场地选择和条件:周边无1、催产和孵化:选择贝壳无畸形,壳表完整无损伤,无附着物,体壮,肥满度高,无寄生虫和病害,性1、环境和设施条件:场地符合GB/T18407.4的规定;水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符合GB/T腺成熟而饱满的亲贝。洗净亲贝,用10mg/L~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5min~15min(此过程需搅质符合NY5052的规定。池塘须分别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18407.4的规定;养殖用水的水质拌亲贝),用砂滤海水洗净。将亲贝阴干8h~16h后,流水或充气刺激1h~3h。产卵结束后,搅动水体并施。池塘内培育苗种的滩面四周须设置高1.5m~2m的聚主符合NY5052的规定。盐度15~持续充气,捞除多余精子及亲贝排泄物凝结成的絮团。或可使用沉淀法进行洗卵。受精卵孵化密度为20乙烯网,防止敌害生物入内。池塘一般面积大小为要30,pH值7.8~8.4;具有贝类人颗/mL~40颗/mL。产卵孵化池一般与育苗池兼用。0.6ha~2ha,培苗滩面表层软泥厚度以5cm~10cm为佳。生工育苗所需的育苗池、单细胞藻2、幼虫培养:发育为D型幼虫后20h内,用25μm~48μm筛绢网排水收集与清洗,然后移入育苗池培育。翻耕涂面并进行平整,挖浅沟将涂面划分为若干块长条形产类培养池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D型幼虫培育密度:10颗/mL~15颗/mL;壳顶幼虫培育密度:5颗/mL~10颗/mL。D型幼虫期、壳顶幼虫的畦,每块面积约0.1亩,蓄水50cm~60cm高度。技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期、眼点幼虫期分别用48μm、58μm、75μm筛绢滤苗换水,日均换水2次,换水量为30%~80%。D型2、苗种培育:播苗规格壳长500μm以上。播苗密度初期442术2、亲贝选择:选择2龄~3龄。幼虫期投喂金藻、角毛藻等新鲜单细胞藻类为主,投喂量为1×10个藻细胞/mL~5×10个藻细胞/mL;壳以每个畦(60-70m)300万粒~500万粒苗为宜。一般培44措贝壳无畸形,壳表完整无损伤,顶幼虫期后可投喂扁藻,投喂量为0.5×10个藻细胞/mL~1×10个藻细胞/mL。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一养每隔15d左右,起苗、清洗、除害并分苗疏养。整个中无附着物,体壮,肥满度高,无次,均在换水后进行。间培育过程分苗疏养3次~6次。施寄生虫和病害。性腺成熟而饱满。3、附苗:镜检发现1/3幼虫出现眼点时移入附苗池(铺设附着基,或无附着基)。池底稚贝密度达到每平3、清除敌害:宜在投放贝苗前,用380μm~830μm网袋63、人工促熟:室内人工控温方米2.0×10颗时,即移出未附着变态的幼虫到新附苗池。刮除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采用药物主要有生石灰、漂620-25℃,投喂人工培养单细胞饵4、稚贝培育:稚贝初始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2.0×10颗,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一般5d~10d减白粉、茶籽饼、鱼藤精等,使用方法应符合NY5071的料生物。低密度50%。培养池水位一般控制在50cm~80cm,日换水量80%~100%。规定。图A.1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工厂化繁育标准化模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