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5 KB
- 2022-04-22 13:33:51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DBDB3535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656-2006海蜇养殖技术规范2006-02-18发布2006-03-10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656—2006前言本标准依据我国现有有关食品技术法规、标准,同时参考了我国水产品的国家、农业、水产行业标准、养殖技术规程,规定了海蜇养殖技术规范。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归口。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国清、黄健、王奇欣、宋武林、张良松、钟传明、胡荣炊1
DB35/T656—2006海蜇养殖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海蜇(Rhopilemaesculenta)人工繁殖和池塘养成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海蜇人工繁殖、池塘养成。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浮浪幼虫海产腔肠动物受精卵发育而形成实心的、表面有纤毛、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原肠胚,称为浮浪幼虫。海蜇浮浪幼虫呈长圆形,长95µm~150µm,宽60µm~90µm。乳白色,全身布满纤毛,能在水中自由游动且能逆时针方向自转。3.2螅状幼体浮浪幼虫固着后,逐渐形成有口及少数触手的水螅形幼体,称之为螅状幼体。随着螅状幼体的发育,触手数目不断增加。海蜇螅状幼体根据触手数目螅状幼体可分为早期螅状幼体(4条触手,长0.2mm~0.3mm)、中期螅状幼体(8条触手,长0.3mm~1.0mm)、后期螅状幼体(16触手,长1.0mm~3.5mm)。螅状幼体呈白色。3.3蝶状幼体钵水母纲的螅状幼体通过横裂生殖成为横裂体,横裂体上盘状物自上而下逐个生出触手,顺序分离,并倒转身体,浮游水中,称之为碟状幼体。海蜇初生蝶状幼体无色,半透明,直径2mm~4mm,具8对末端呈爪状的感觉缘瓣和带柄的方形中央口,4条主辐管和4条间辐管相间呈辐射状1
DB35/T656—2006排列,胃腔略呈八角形,腔中每间辐部位均有一条胃丝。3.4稚蜇海蜇碟状幼体经原口、四腕、八腕、三翼等形态发育成为伞径10mm左右的个体,称之为稚蜇。稚蜇具16个缘瓣,缘瓣边缘光滑,呈波纹状排列在同一圆周面上而形成一个圆形的伞部。初步形成网管。3.5幼蜇海蜇碟状幼体经原口、四腕、八腕、三翼等形态发育成为伞径20mm左右的个体,称之为幼蜇。幼蜇具40个缘瓣和棒状附属器,网管可达3列~4列。4人工繁殖4.1场址选择育苗场应选择远离污染源,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要求,育苗用水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要求,通讯、交通方便,电力充足,具有淡水水源(符合NY5051)的地方。4.2育苗设施4.2.1育苗池22水泥池或玻璃水槽,壁面光滑,呈园形、椭圆形或方形(四角弧形);每口池面积20m~30m,水深1.5m~1.6m,有独立进、排水口。4.2.2附苗器由1mm~2mm厚的无毒高压聚乙烯波纹薄片(15片~20片)组成,波纹片规格30cm×40cm,片间距4cm~5cm。4.2.3卤虫孵化设施33玻璃钢或硬质塑料桶或圆形水泥池,水体0.5m~5m。4.2.4配套设施应具有控温、增氧、控光、进排水和水处理设施。4.3亲蜇4.3.1亲蜇来源来源于自然海区采捕或人工培育的成熟亲蜇,伞径大于30cm,体重5kg以上,健康无伤病,无畸形,活力强。4.3.2亲蜇运输33船或车装大桶运输,密度4只/m~5只/m,适合于短途运输。运输过程中,适时添加新鲜海水。4.3.3亲蜇蓄养3蓄养池结构同育苗池。水温25℃~26℃,亲蜇放养密度小于1只/2m,雌雄分池蓄养。蓄养2
DB35/T656—2006期间,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或小型浮游动物,日投喂2次~3次,及时排除残饵、污物。每日换水两次,每次换水量30%~50%,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4.4产卵与孵化4.4.1亲蜇性比率33移入产卵池的亲蜇雌雄比例为2~3:1,放养密度为1只/m-2只/m。4.4.2产卵成熟亲蜇每天清晨5:00~7:00自然产卵,持续产卵时间1h~2h。海蜇的产卵高峰期为7d~10d,个体产卵量1000万粒~2000万粒,日产卵量为100万粒左右。4.4.3孵化亲蜇产完卵后,将其从产卵池移出。待产卵池池水静置30分钟后,使用塑胶管将上层产卵池池水排出,待池水降到30cm时,再添加新鲜过滤海水至原位,微充气孵化。4.4.4孵化条件光照强度200lx~2000lx,温度20℃~25℃,pH7.8~8.2,盐度20~28,溶解氧大于5mg/L。4.5螅状幼体培育4.5.1采苗受精卵变态为浮浪幼虫后20h左右,每平方米放置四个附苗器。附苗器悬挂于池中,距池底30cm,停止充气,逐步加新鲜过滤海水至水面高出附苗器25cm左右。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密度一33般以300万个/m~500万个/m为佳。附苗器投放后5d内不换水,然后开始换水和微量充气,每日从底部换水20cm~30cm。4.5.2培育条件光照强度200lx~1000lx,pH7.8~8.2,温度20℃~25℃,盐度20~28,溶氧量大于5mg/L。4.5.3饲料投喂早期螅状幼体(四触手)的饵料以本种的浮浪幼虫为主,贝类的担轮幼虫作为补充饵料,每天上午投饵一次,投饵量为附苗量的5倍~7倍;中期(8触手)和后期(16触手)螅状幼体的饵料为轮虫、卤虫和挠足类,饵料的粒径在1mm以内,投饵量为附苗量的4倍~10倍,每日上、下午各投一次。4.5.4水质管理每天投饵后一小时,开始换水,换水量一般为20cm~30cm,采用虹吸法自底部排水;螅状幼体发育到16触手和越冬之前各倒池一次。4.5.5越冬管理4.5.5.1环境要求保持暗光环境,控制在1000lx以下。4.5.5.2水温3
DB35/T656—2006保持低温,控制在13℃以下,以10℃以下,0℃以上为宜。4.5.5.3投饵适时投饵,一般5℃以下不投饵或4周投一次。水温6℃~10℃时每周投一次,投饵量为螅状幼体的5-10倍。11℃~15℃,每周投饵2次,投饵量为螅状幼体的10~20倍。4.5.5.4换水适时换水,一般投饵后换水,换水量为30cm~50cm。4.6螅状幼体横裂生殖和蝶状幼体、幼蜇培育4.6.1螅状幼体横裂生殖条件水温高于13℃,适宜温度为22℃,pH7.8~8.2,盐度20~28,溶解氧5mg/L以上,光照强度1000lx~2000lx,微充气。4.6.2培育密度3333初期蝶状幼体1万只/m水体~1.5万只/m水体,稚蜇0.8万只/m~1万只/m,幼蜇0.5万只33/m~0.8万只/m。4.6.3饲料投喂螅状幼体和蝶状幼体的饵料主要有卤虫、轮虫和小型桡足类活体。螅状幼体投饵2次/d~3次/d,每次饱食量投喂;初期蝶状幼体每日投饵2次~3次,以卤虫无节幼体计,每次为蝶状幼体数量的10倍~20倍;稚蜇投饵3次/d~4次/d,每次投卤虫量为蝶状幼体的100倍~200倍;幼蜇4次/d~5次/d,每次投饵量为幼蜇的500倍~1000倍。4.6.4水质管理蝶状幼体前期每日换水1次,每次换水体总量的1/3~1/2;稚蜇日换水2次,每次1/3~1/2;幼蜇日换水2次,每次1/2~2/3。4.6.5幼蜇的质量和规格苗种规格大小较为均匀,伞径2cm~3cm,无伤、无病、无畸形、活力强、摄食良好。4.6.6苗种出池通常将池水排至水深50cm~60cm,虹吸排水,然后开启排水孔排水,集苗出池,操作中应避免苗种损伤。苗种出池应进行质量和规格检测。5池塘养成5.1适应环境海蜇适应水温为15℃~32℃,适宜水温为18℃~24℃;适应盐度为8~38,适宜盐度为18~25;喜栖息在光强度2400lx以下的弱光环境。5.2水质海水水源应符合GB11607,养成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要求。4
DB35/T656—20065.3池塘选择养殖池塘距离海边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小潮也能换水),附近具有淡水水源,面积2公顷以上,平均水深1.5m以上,池壁陡峭、池底平坦;底质以泥沙或沙泥为宜,淤泥层较薄,相对较硬。5.4苗种放养前准备工作5.4.1清塘排干池水,关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清除池底及四周杂物(包括杂藻),移去过多淤泥,平整池底。5.4.2消毒池塘清整之后,清除海蜇及其混养品种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生物的宿主。用生2石灰进行清池除害,将池水排至20cm~30cm后,全池拨洒生石灰,用量100kg/667m。5.4.3建造防护拦网进、排水闸处建造防逃及防敌害拦网,拦网大小及网目大小综合考虑池塘排水、海蜇大小而定;池壁坡度较小或石头堤坝的较小面积池塘(低于67公顷),应在池塘内侧一定水深处(一般0.5m),前期用孔径为5mm左右网片建一圈防护网带,中后期使用孔径为1cm的网片,网带设置不可留有死角或网兜,网带应高出水面20cm~30cm。5.4.4水质培养清塘后,放苗前10天,池塘即可进行水质培养,培养基础饵料。初期进水1m左右,全池均22匀泼洒发酵鸡粪等有机肥50kg/667m~100kg/667m,3d~4d后,可往池中接种轮虫或桡足类,并保持水色呈微绿或淡褐,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40cm~50cm。5.4.5水质检测投苗前,应检测池水和育苗场苗池水体的水温、盐度、pH值等理化因子。育苗场苗池与养殖池水温温差不得超过±3℃,水体盐度差不得超过±5,pH相差不得超过±0.3。若差异较大,应将两者差距调整到最小,避免影响蜇苗的入池成活率。5.5养殖模式海蜇池塘养殖的模式有单养和混养两种,混养品种有贝类(菲律宾蛤仔等)、虾类(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等),混养虾苗的规格应超过20mm。5.6苗种运输通常使用塑料袋充氧包装运输,装苗密度根据气温和路程远近而定,一般伞径10mm~20mm运输密度为每升水500只~800只,伞径20cm~30mm,运输密度为每升水300只~500只为宜。若运输时间过长(超过10小时)应适当降温并降低密度。短途运输也可用内壁光滑的各种器具,无需充氧。5.7苗种放养5
DB35/T656—20065.7.1苗种选择按4.6.5执行。5.7.2放苗时间水温稳定在15℃以上,可尽早投放,一般福建地区4~5月份。放苗时间宜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晚和无风或微风的时段投放,避免午间阳光直射时投放。5.7.3放苗密度22一般幼蜇投放密度为150只/667m~200只/667m,综合考虑池塘面积、水深、水质状况以及水交换情况后确定。条件好、换水方便的池塘适当多放。5.7.4放苗方法海蜇苗运至池边不宜马上投放,应将袋解开,观察其活力情况。然后将苗集中在一个较大的内壁光滑的容器中,逐渐加入适量的池水,适应10分钟~20分钟,再用小船运至池中间,进行多点投放。切勿在下风处或池周浅水区放苗。放苗操作应缓慢进行,以防伤苗。5.8饲养管理5.8.1水质调节养殖初期,应保持池水水质的相对稳定性,一般7d~10d之内无须换水,水深一般保持0.7m左右,一周以后坚持每天加水10cm,直至池塘最高水位,透明度控制在40cm~50cm。养殖中后期,坚持每天换水20cm~30cm,换水宜少换、勤换,缓慢进行,切忌大排大灌;天气异常或海区水质不良时,不宜换水。后期应加大换水量,保持池水清新,溶解氧高。换水或加淡水调节盐度,应注意勿使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变化过大,防止局部水体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死亡。5.8.2饵料投喂海蜇主要饵料有轮虫、卤虫、桡足类等小型浮游动物。饲养前期,池塘内的浮游动物充足,可以满足幼海蜇的生长需求,一般无须投饵。饲养中后期,海蜇伞径达10cm以上时,池塘内往往天然的饵料不足,应进行人工投喂活体卤虫、轮虫与桡足类,投喂量依据存塘海蜇数量、浮游动物数量、海蜇生长状况等作相应调整。5.8.3日常管理养殖期间应定期巡塘,一般在每日早上5:00~7:00;注意检查海蜇的生长和摄食情况、种群分布和数量情况,把游动受阻的海蜇送回深水区;定期检测池塘内的浮游动物,测量池水的理化因子指标,以便及时处理。5.8.4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加强水质管理。饲养前期,严禁敌害生物进入池塘。5.9收获分批采捕4kg以上规格的海蜇,采用抄网或拉网捕捞,最后排干池水收捕。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35T1195-2011地理标志产品湖头米粉.pdf
- DB35T1199-2011油茶培育技术规程地方标准.pdf
- DB35T1200-2011木生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pdf
- DB35T1201-2011草生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pdf
- DB35T1202-2011冻煮杂色蛤肉加工技术规范地方标准.pdf
- DB35T1210-2011道路照明用LED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pdf
- DB35T1251-2012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pdf
- DB35T1272-2012福建省银行业安全防范监控联网系统的要求.pdf
- DB35T167-2009美国红鱼海水网箱养殖技术规范.pdf
- DB35T740-2007福建省农村公路工程建设标准.pdf
- DB35T761-2007蛋鸭配合饲料.pdf
- DB35T774-2004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旅游服务综合标准.pdf
- DB35T779-2007竹炭.pdf
- DB35T805-2008桉树造林苗木质量.pdf
- DB35T808-2008装饰用木线条.pdf
- DB35T809-2008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通用技术条件.pdf
- DB35T810-2008普通照明用led灯具(固定式、可移式、嵌入式).pdf
- DB35T842-2008指接拼板.pdf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