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0 KB
  • 2022-04-22 13:49:10 发布

DB51T889-2009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规程.pdf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65.020.20B16DB51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889—2009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规程Ruleforcontrolofthewheatscab[Gibberellazeae(Schw.)Petch]2009-03-05发布2009-03-10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889—2009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主要防治技术........................................................................1附录A(规范性附录)小麦赤霉病病情分级标准和病害发生程度划分标准.....................3附录B(规范性附录)小麦赤霉病抗病性分级标准和反应型.................................4I DB51/T889—2009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植物保护站、雅安市农业局、绵竹市植保站、简阳市植保站、双流县植保站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怀海、罗林明、廖华明、张晋康、张光清、钟明、向清如、张梅。II DB51/T889—2009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zeae(Schw.)Petch]的主要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承担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推广的机构、人员和实施防治的小麦种植者。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5796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3术语和定义3.1发病程度diseaseseverity小麦赤霉病发生的轻重程度,用病穗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表示。参见附录A。3.2抗病性diseaseresistance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这里指小麦抵御赤霉病菌的侵染以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害的能力。其抗病程度和品种抗性的划分分为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5种类型。参见附录B。3.3抗病品种disease-resistantvariety经田间抗病性鉴定确认抗病性程度为中抗以上的品种。3.4流行popularity指赤霉病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3.5药剂防治适期controloptimumperiodbyfungicide指小麦齐穗至扬花盛期。4主要防治技术4.1防治策略适期药剂预防为主,农业防治为辅。4.2农业防治4.2.1清洁田园播前深耕灭茬,清除和处理带菌稻草(桩)、玉米秸(茬)、麦杆(茬)和杂草等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4.2.2科学施肥合理施肥,防止小麦贪青晚熟,降低发病。4.2.3合理排灌搞好清沟排渍,防止造成田间积水。4.3药剂防治1 DB51/T889—20094.3.1防治适期小麦齐穗至扬花盛期为药剂防治适期,以齐穗期施药效果最佳。在小麦先齐穗、后扬花的年份,于小麦扬花10%时用第一次药预防;在抽穗期温度偏高的年份,小麦边抽穗边扬花,则应在小麦齐穗时用第一次药。第一次用药后的7d内,如遇3d~5d连阴雨日,或品种严重感病的田块,或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持续5d~7d以上的田块,在第一次用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4.3.2防治药剂4.3.2.1防治用药执行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每个生长季最多施药2次,最后一次施药距离麦收不少于30天。24.3.2.2药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g~100g/667m;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2100g~125g/667m;或40%多·铜可湿性粉剂80g/667m。合理混配用药,交替用药。24.3.2.3田间施药时,施药器械提倡使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每667m施药液量不少于15L;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时,喷片孔径最好为0.7㎜或1.0㎜,每667㎡施药液量45L。可湿性粉剂需先用少量水配成母液,然后再进行二次稀释,搅拌均匀。喷药时要有针对性,均匀喷布小麦穗部。喷药后3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进行补喷。2 DB51/T889—2009附录A(规范性附录)小麦赤霉病病情分级标准和病害发生程度划分标准(摘自GB/T15796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A.1病穗率病穗率为发病穗数占调查总穗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A.2严重度(病情分级标准)严重度用目测法估计,共分5级。0级:无病;1级:感病小穗占全小穗的1/4以下;2级:感病小穗占全小穗的1/4-1/2;3级:感病小穗占全小穗的1/2-3/4;4级:感病小穗占全小穗的3/4以上。A.3病情指数病情指数=(Ⅰ级病穗数×1+Ⅱ级病穗数×2+Ⅲ级病穗数×3+Ⅳ级病穗数×4)÷(调查总穗数×4)A.4病害流行程度划分标准(发病程度分级)赤霉病发生程度分以下5级:轻发生病穗率<10%中等偏轻病穗率10%-20%中等病穗率20%-30%中等偏重病穗率30%-40%大流行病穗率>40%病情指数3 DB51/T889—2009附录B(规范性附录)小麦赤霉病抗病性分级标准和反应型(摘自《小麦赤霉病研究》,科技出版社,2001.06)B.1病害的反应级分级标准反应级别病害发生程度1级:病害仅局限于接种小穗上2级:病害扩展到穗轴上,但不侵害邻近小穗3级:病害扩展到全穗1/2以内4级:病害扩展到全穗1/2以上,或呈急性凋枯型B.2反应级平均值病害反应级平均值=(1级病穗数×1+2级病穗数×2+3级病穗数×3+4级病穗数×4)/总病穗数B.3品种抗性按病情指数的数值大小划分为以下类型:抗(R),病情指数在5以下;中抗(MR),病情指数在5~15;中感(MS),病情指数在15~25;感(S),病情指数在25~35;高感(HS),病情指数在35以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