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 MB
- 2022-04-22 13:45:4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197-201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822-2014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CodeforgreenbuildingsdesignofFujian2014-09-22发布2014-10-30实施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CodeforgreenbuildingsdesignofFujian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197-201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822-2014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2014年10月30日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批准发布关于同意福建省《水泥净浆材料配合比设计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与试验规程》等三项地方标准备案的函规范》的通知建标标备[2014]206号闽建科[2014]28号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你厅《关于报送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水泥净浆材料配合各设区市建设局(建委)、规划局、房管局、公用局、园林局、比设计与试验规程>备案的函》(闽建科函[2014]91号),《关于报送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规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备案的函》划局:(闽建科函[2014]92号),《关于报送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福建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备案的函》(闽建科函[2014]93号),收悉。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经审经研究,同意该三项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查,批准为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T13-197-2014,备案,其备案号为:自2014年10月30日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水泥净浆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试验规程》J12821-2014函告省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J12822-2014该标准由省厅负责管理。《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J11573-2014该三项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14年9月22日2014年10月20日2112122
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福建省建研勘察设计院厦门市建筑节能管理中心前言建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加单位: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本规范是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和城乡建设厅2012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12]厦门市意西欧节能建材有限公司23号)的要求,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志品(福州)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究院和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总结我省绿色建筑漳州台懋实业有限公司设计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省福建建工建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气候特点,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侯伟生郑斌张志昆陈义雄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林卫东胡达明白敏梁章旋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及文件要求;5.规划设计;6.建筑设计;7.结陈仕泉卢文英胡志琳张桂玲构设计;8.给水排水设计;9.暖通空调设计;10.建筑电气设计;彭军芝黄晓忠黄夏东王云新11.室内装修设计;12.室外景观设计。赵士怀陈汉民卓伟陈黄平本规范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科蔡亚雄林树枝皮魁升杨淑波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蔡立宏陈拥军王建飞许洁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黄金富张向军孙雨林郑志敏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福建省建筑科范鸿鹄陈毓鹏萧印宏黄义安学研究院(地址:福州市杨桥中路162号,邮编:350025),以供高庆强龚强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要审查人:林海燕李丛笑施锦华程宏伟本规范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晏音刘忠群陈天铭林其昌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徐炜陈亮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市建筑设计院3113123
7.1一般规定277.2主体结构设计277.3地基基础设计28目次7.4改扩建结构设计297.5结构材料291总则18给水排水设计312术语28.1一般规定313基本规定48.2给排水系统314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及文件要求58.3非传统水源利用324.1绿色建筑策划58.4节水措施334.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要求79暖通空调设计355规划设计99.1一般规定355.1一般规定99.2空调供暖冷热源365.2用地规划109.3空调通风系统375.3交通规划129.4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405.4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139.5可再生能源利用415.5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1510建筑电气设计426建筑设计1810.1一般规定426.1一般规定1810.2供配电系统426.2空间布局1810.3照明436.3日照和采光2010.4电气设备节能446.4自然通风2110.5计量与智能化456.5围护结构2211室内装修设计476.6建筑遮阳2311.1一般规定476.7立体绿化2411.2设计要求476.8室内声环境2411.3装修材料选择486.9室内空气质量2612室外景观设计507结构设计2712.1一般规定504114124
12.2绿化5012.3景观设施5212.4水景53Contents12.5照明54附录A绿色建筑群实施范围关键性控制指标表55本规范用词说明581GeneralProvisions1引用标准名录592Terms2附:条文说明613BasicRequirements44DesignPlanningandDocumentsofGreenBuildings54.1PlanningofGreenBuildings54.2DocumentsRequirementsofGreenBuildingsDesign75PlanningandDesign95.1GeneralRequirements95.2LandUsePlanning105.3TrafficPlanning125.4FieldResourceUtilizationand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135.5FieldPlanningandOutdoorEnvironment156ArchitecturalDesign186.1GeneralRequirements186.2SpatialDistribution186.3SunlightandNaturalIllumination206.4NaturalVentilation216.5BuildingEnvelope226.6ArchitecturalShading236.7Three-dimensionalGreening246.8IndoorAcousticEnvironment246.9IndoorAirQuality267StructuralDesign275115125
7.1GeneralRequirements2712.2Greening507.2DesignofMainStructure2712.3LandscapeFacility527.3DesignofSoilandFoundation2812.4Waterscape537.4DesignofReconstructedStructure2912.5Lighting547.5StructuralMaterial29AppendixAKeycontrolindicatorstableofgreenbuildinggroup558WaterSupplyandSewerageDesign3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588.1GeneralRequirements31ListofQuotedStandards598.2SystemofWaterSupplyandSewerage31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618.3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sUtilization328.4WaterSavingMeasures339HVACDesign359.1GeneralRequirements359.2HeatandColdSourceforHVAC369.3Air-conditioningVentilationSystem379.4AutomaticControlSystemforHVAC409.5UtilizationofRenewableEnergy4110BuildingElectricPowerDesign4210.1GeneralRequirements4210.2PowerSupplyandDistributionSystem4210.3Lighting4310.4ElectricalEquipmentEnergySaving4410.5MeteringandIntelligentize4511InteriorDecorationDesign4711.1GeneralRequirements4711.2DesignRequirements4711.3SelectionofDecorationMaterial4812OutdoorLandscapeDesign5012.1GeneralRequirements506116126
1总则2术语1.0.1为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实2.0.1绿色建筑设计designofgreenbuildings现建筑全寿命期内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在满足建筑安全在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性、经济性和舒适性要求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效的使用空间,确保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制定本规范。2.0.2被动技术措施passivetechniques1.0.2本规范适用于福建省城镇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绿色建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筑设计。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1.0.3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考虑建筑全寿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命期内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关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应遵循健康、热、雨水入渗等措施。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0.3主动技术措施activetechniques1.0.4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福建省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措施。2.0.4绿色建筑增量成本incrementalcostofgreenbuildings因实施绿色建筑理念和策略而产生的投资成本的增加值或减少值。2.0.5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aterial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2.0.6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1391401
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2.0.7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3基本规定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2.0.8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3.0.1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技术措施及适宜性技术优先的原雨水、海水等。则,结合福建省气候、资源、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经济、人文2.0.9光污染lightpollution等特点,优化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布局,突出自然通风、遮阳、照明装置发出的光中落在目标区域或边界以外的部分或建筑立体绿化、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透水铺装、太阳能利用、雨水表面反射光线的数量或方向足以引起人们烦躁、不舒适、注意力利用等地方特色技术,降低建筑物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不集中或降低对于某些重要信息(如交通信号)的感知能力,以及绿色建筑目标。对于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3.0.2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2.0.10采光系数daylightfactor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在室内参考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设备和材料。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3.0.3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程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协同工作。3.0.4鼓励绿色建筑设计在理念、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2392402
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2市场调研宜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4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及文件要求式、技术条件等;3社会环境调研宜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4.1绿色建筑策划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周边公众的意见与建议、所在区域的4.1.1绿色建筑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情况等。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4.1.6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4.1.2绿色建筑策划宜在项目方案阶段或之前进行。项目建设单1绿色建筑目标等级;位根据项目的星级目标,可采取以下方式开展绿色建筑策划:2项目特点和要求;1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建设单位可委托设计单位进行;3实施目标,包括“四节一环保”和运营管理等目标。2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建设单位可委托设计单位也可委托4.1.7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宜符合下列要求:专业咨询单位进行;1优先采用计算机模拟优化技术;3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专业咨询单位进2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行。3选用适宜、集成技术;4.1.3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宜包括绿色建筑策划、方案优化、设计4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和设备;建议、建筑环境模拟分析、咨询报告撰写等相关技术服务工作。5优先选用工业化建筑体系;4.1.4绿色建筑策划书应包括下列内容:6当实际条件不符合绿色建筑目标时,可采取调整、平衡和1前期调研;补充措施。2项目定位与建设目标分析;4.1.8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3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1技术可行性分析;4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2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4.1.5前期调研宜包括场地调研、市场调研和社会环境调研,并3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满足下列要求:4风险评估。1场地调研宜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3393403
4.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要求1自然通风分析应包括工程概况、计算依据及计算软件、当地风环境条件及计算条件、自然通风技术要求、外风环境模拟、4.2.1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应符合项目所在地的区域生态建设规划室内风环境模拟、夏季通风效果分析、冬季通风效果分析、结论、要求,应设绿色建筑专篇,提出需达到的绿色建筑目标要求,并通风分析图等;将实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列入投资估算。2自然采光分析应包括工程概况、计算依据及计算软件、4.2.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应符合区域生态建设规划要当地光气候条件及计算条件、自然采光技术要求、自然采光模拟、求,应设绿色建筑专篇,并针对本规范提出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分主要功能房间采光效果分析、结论、采光分析图等;析论证,确定绿色建筑的实施策略。3建筑日照分析应包括工程概况、计算依据及计算软件、4.2.3详细规划的编制单位应依据本规范第5章的要求进行规划计算条件、日照技术要求、日照模拟、日照时数分析、结论、日编制,规划设计文件应体现绿色建筑规划建设的相应内容。照分析图等;4.2.4项目方案设计投标文件应根据设计招标文件中的绿色建筑4建筑声环境分析应包括工程概况、计算依据及计算软件、设计要求,在设计文件中设绿色建筑专篇。计算条件、声环境技术要求、声环境模拟、声环境分析、结论、4.2.5方案设计文件应设绿色建筑专篇,内容宜包括项目的绿色声环境分析图等;建筑目标、设计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投资估算等。5采用热岛效应、建筑照明质量等其他方面的模拟优化技术4.2.6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各专业图纸中应包含绿色建筑设时,应至少包括工程概况、计算依据及计算软件、计算及分析、计专篇。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结论、相关分析图表等内容。1设计依据;2工程概况;3绿色建筑目标等级;4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应分别按照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室内装修、景观等专业编写。4.2.7施工图的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宜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中与设计相关的技术要求。4.2.8绿色建筑的设计图纸应明确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做法、构造措施和设备性能表。4.2.9采用计算机模拟优化技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4394404
5.1.5按照国家和福建省有关法规政策、技术标准规定,必须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各类项目,其有关要求应在规划设计条件中予以明确。5规划设计5.2用地规划5.1一般规定5.2.1用地选址符合下列要求:1用地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要求,符合城市生态建设5.1.1本章所指规划设计包括详细规划与场地设计。在详细规划规划等相关生态限制性规划要求,符合各类保护区、历史文化街阶段应结合用地情况,明确低碳生态规划的相关指标,指导后续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的保护和控制要求;阶段建筑的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执行规2应根据地区安全性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灾划阶段制定的规划指标,落实相关建筑指标,实现预定的绿色建害、地质灾害条件评估,不应在各类灾害影响范围内安排选址;筑目标。3用地应优先选择可更新改造用地或废弃地,或充分利用尚5.1.2详细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可使用的旧建筑;符合地形、气候、资源条件和项目自身特点,反映时代特征与当4宜选择具备良好市政基础设施的场地,并根据基础设施承地社会人文状况,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体现地方建筑特色。载能力进行场地建设容量的复核。5.1.3绿色建筑(群)实施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以绿色规5.2.2空间布局符合下列要求:划专篇的形式,协调规划范围开发强度和场地资源,满足规划范1空间布局应充分体现城市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综围的绿色目标与可持续运营的要求,并按附录A要求,确定人均合考虑周边条件、路网结构、公共空间、建筑群体组合等的内在居住用地面积、日照标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率、公共设施可达联系,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山水格局,延续历史文脉和传统肌理的性、城市开放空间可达性、公交站点可达性、停车设施配建要求、基础上创造新型空间;雨水径流外排量、透水铺装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植2通过合理的路网结构规划,创建尺度适宜、适合步行出行林地比例等关键性指标。的绿色街区。城市新建区由城市支路围合的地块长宽尺度范围宜5.1.4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场地设计应以环境质量好与生态效益高为150米~250米;为目标,优化建筑布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做到场地内及周边3广场、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与共享,并尽可能证公共空间的开敞性,符合服务半径要求,并充分体现地域的自对建设用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生态补偿。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场地主要出入口与周边城市开放空间的5395405
最短步行距离不应大于500米;各地有关人均居住区用地面积控制指标要求;4住区内新建的绿地、水体宜与周边的绿地系统、水系相连;2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5建筑群体组合及空间布局应满足国家、福建省各地有关日率。照、采光、通风等要求;5.3交通规划6应合理进行竖向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地势条件,合理选择规划地面形式,合理确定规划用地坡度、规划道路走向5.3.1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网及公共交通设施布及控制点高程,减少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数量,保护城市生局,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应具有便捷的联系。场地主要出入口到态环境,丰富城市环境景观。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米,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5.2.3公共设施配置符合下列要求:步行距离不宜超过800米。1公共设施配置应遵照全面性、共享性、可达性、连贯性原5.3.2新区和有条件进行改造的建成区内,应系统设置慢行道,则,并体现人文关怀;规划符合下列要求:2绿色住区宜按照社区规模进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1用地出入口宜设置与周边公共设施、公交站点便捷连通的包含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等社区综合服务基础设施以及步行道、自行车道或综合慢行道(即步行道、自行车道的综合体),体育、教育、公用及商业各类设施。针对老龄化、弱势群体等社方便慢行交通出行。步行道上可设置连续的风雨连廊系统。慢行会问题,宜适度增加养老、福利、助残、无障碍等公共设施。各系统线型应顺应自然,不损害原有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类设施应合理布局,并与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共享;2场地内应设置安全、舒适的人行道路、自行车道,并应设3绿色住区场地主要出入口步行距离500米范围内宜设有便捷的自行车停车设施;幼托(幼儿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邻里商3步行道单独设置时宽度不小于2米,与市政道路结合时不业、邮政所、银行营业点、社区管理与服务中心、室内外体育健小于3米,同时应符合无障碍交通要求,并采取排水、防滑等措身设施等多种公共服务设施;施;4规划区内建筑、道路车站、文教医疗、园林广场等公共设4自行车道单向设置时,其一条车道的路面宽度不宜小于施中,无障碍设施率应为100%。住区或旅馆应含有一定比例的1.5米,两条车道不应小于2.5米;双向设置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无障碍住房(或客房)。3.5米;5.2.4开发强度应符合下列要求:5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设计应结合绿化设计、景观设计,并提1用地规划时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并满足国家、福建省供配套的休息设施。应采取绿化遮荫措施,提高步行道、自行车道的舒适性,并营造丰富多彩的空间艺术形式。步行道与自行车6396406
道的遮荫率不宜小于80%。评估,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确定合理利用方式,确保5.3.3应合理配置停车设施,规划符合下列要求:利用效率,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设项目应配建与其规模相应的机动车停车场(库)和非1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符合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并取得机动车停车场(库),根据不同建筑类型设定相应的配建标准,政府有关部门的许可;应对地下水系和形态进行评估,并采取措并控制机动车室外停车数量比例。配建的公共停车场(库)应就施,防止场地污水渗漏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2利用地热能时,应符合地热资源利用规划,并取得政府有2机动车停车场(库)应含一定比例的电动车车位和充电关部门的许可;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温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调站;查,评估地热能开采对邻近地下空间、地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环3应合理布置自行车停车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0米;境的影响;4停车场地应考虑生态设计,利用植物或遮阳棚等设施提高3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资源等进行调查和评室外停车位遮荫率。铺装材料宜采用透水铺装。估;5.3.4在旧城更新地区,规划应综合考虑原有地上地下建筑、市4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及周边风力资源、风能利用对场地政条件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价值的街道。声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5.4.3场地规划设计时应对场地的生物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保持5.4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场地及周边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5.4.1规划设计时应对场地内外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确1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定合理、科学的利用方式,并符合下列要求:被,提出对古树名木采取“树体、生境、景观保护”三同步的保1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护措施,制定保护、维持或恢复场地植物多样性的报审方案;应采取合理的改良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水体岸线2应调查场地及周边地区的动物资源分布和动物活动规自然化率应达50%;律,环境规划应有利于与动物保持有机共生关系;2应保护和利用地表水体,禁止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3应保护原有湿地,可根据生态要求和场地特征规划新的湿关系,并应采取措施,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地;3应调查场地内土壤质量,妥善保护、回收和利用无污染的4应采取措施,恢复或补偿场地及周边地区原有生物生存的表层土;条件;4应采取措施保证雨水的自然入渗。5应合理确定绿地率、屋顶绿化率等。住宅区的绿地率新区5.4.2场地规划设计时应对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调查与利用7397407
建设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公共建筑的绿地率不低入周边居住建筑外窗,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中,于30%,绿地宜向社会公众共享开放。每百平方米绿地乔木数量地面反射光的眩光限值宜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不少于3株。绿化用地的本地植物指数不宜小于0.7。4建筑外表面的设计与选材应有效避免光污染。5.4.4场地规划设计时应进行场地雨洪控制利用的评估和规划,5.5.2场地风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及非点源污染物排放,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室外风环境状况和需求对各类室外活动场地布局进1进行雨洪控制利用规划,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行优化,合理设置区域或用地内的微风通道改善风环境;洪、蓄洪及排洪能力;2建筑布局和各类室外活动场地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2进行水土保持规划,采取避免水土流失的措施;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3结合场地绿化景观进行雨水径流的入渗、滞蓄消纳和净化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回用的设计;5.5.3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4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保持地下水自然1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涵养能力;GB3096的规定,临街的居住和办公建筑的室内声环境应符合现5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规定的室内噪6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声标准。应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项目实施后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当存在超过标准的噪声源时,应采取相应措5.4.5应将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建筑规划。施:噪声敏感建筑物远离噪声源;对固定噪声源,采用适当的隔5.4.6应规划场地内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及回收利用的场所或设声和降噪措施;对交通干道的噪声,采取设置声屏障或降噪路面施。等措施;2应注重声环境的主动式设计,运用科技手段营造健康舒适5.5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的声环境。5.5.1场地光环境符合下列要求:5.5.4场地设计采用下列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1应利用地形合理布置建筑朝向,充分利用自然光降低建筑1应合理布置用地和建筑,有效利用廊道自然通风,降低室室内人工照明能耗;外热岛效应;2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日照标准、日照间距应满足福建省城2种植高大乔木、棚架植物为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等提供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遮阳;3合理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室外照明直射光线不应进8398408
3建筑物表面宜为浅色,地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0.5,屋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0.6;4宜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设置渗6建筑设计水地面,优化水景设计;5室外活动场地、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除满足场地功能要求外,宜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铺装构造,并利用园林植物提6.1一般规定供遮阳。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宜不小于50%。6.1.1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技术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采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荷,提高室内舒适度。6.1.2建筑的朝向应根据当地的日照和风向合理布置,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当建筑处于不利朝向时,应采取补偿措施。6.1.3建筑形体应基于当地气候条件、周围环境、场地条件和建筑布局,综合考虑建筑节能、场地内外建筑日照、自然通风与噪声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6.1.4建筑造型应简约,并符合下列要求:1满足建筑功能和技术的要求,结构及构造应合理;2不宜采用纯装饰性构件;3太阳能集热器、光伏组件及具有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功能的室外构件应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6.2空间布局6.2.1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倡建筑空间与设施的共享。在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宜减少交通等辅助空间的面积,并宜避免不必要的高大空间。9399409
6.2.2建筑设计应根据功能变化的预期需求,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建筑面积的比例宜不小于5%,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层高。面积的比例宜不小于50%。6.2.3建筑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充分利用外部自然条件,6.2.11空调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应避免多台相邻室外机吹出气流并宜将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布置在有良好日照、采光、自然通风相互干扰,并应考虑凝结水的排放和减少对相邻住户的热污染和和视野的位置,住宅卧室、医院病房、疗养院、旅馆客房等有私噪声污染;设计搁板(架)构造时,应有利于室外机吸入、排出密要求的空间布置应避免视线干扰。气流的通畅,以及缩短室内、外机的连接管路,提高空调器效率;6.2.4室内环境需求相同或相近的空间宜集中布置。设计安装整体式(窗式)房间空调器的建筑应预留其安放位置。6.2.5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房间应远离有安静6.3日照和采光要求、人员长期居住或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当相邻设置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6.3.1进行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6.2.6设备机房、管道井宜靠近负荷中心布置。机房、管道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与《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设置应便于设备和管道的维修、改造和更换。定》(试行)对日照的要求,应使用日照模拟软件进行日照分析。6.2.7设有电梯的公共建筑的楼梯应便于日常使用,该楼梯的设6.3.2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房间的有效采光面积和采光系数除计宜符合下列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和《建筑采1楼梯宜靠近建筑主出入口及门厅,各层均宜靠近电梯候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梯厅,楼梯间入口应设清晰易见的指示标志;1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宜有天然采光,其采光系数不低于2楼梯间在地面以上各层宜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1%;6.2.8建筑设计应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要2办公、旅馆类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不宜低求: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1应有便捷的非机动车库,并应设置非机动车服务设施;3地下空间宜有天然采光;2建筑出入口位置应方便利用公共交通及步行者出行。4天然采光时宜避免产生眩光;6.2.9宜利用连廊、架空层、上人屋面等设置公共步行通道、公5设置遮阳设施时应符合日照和采光标准的要求。共活动空间、公共开放空间,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满足全6.3.3可采取下列措施改善室内的天然采光效果:天候的使用需求。1采用采光井、采光天窗、下沉广场、半地下室等;6.2.10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居住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2设置反光板、散光板和集光、导光设备等。1039104010
6.4自然通风滤和隔声功能。6.4.1建筑物的平面空间布局、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6.5围护结构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宜对建筑室内风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优6.5.1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化自然通风系统。外窗的气密性能、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6.4.2居住建筑房间平面宜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布局,避免《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现行行业标准《夏热冬暖单侧通风。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住房间通风开口和通风路径的设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计满足自然通风要求。能设计标准》JGJ134和福建省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6.4.3外窗的位置、方向和开启方式应合理设计。设置幕墙且不定。设外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宜不少于6.5.2外墙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5%。1外墙采用自保温技术体系;6.4.4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优先采用无机保温砂浆技术体系;1在建筑内的隔墙、隔断、内门窗等适当的部位开设通风3有条件时,优先采用预制保温复合墙体;口或者设置可以调节的通风构造;4采用浅色饰面材料或热反射型涂料;2设有中庭的建筑宜在适宜季节利用烟囱效应引导热压通5采用玻璃幕墙时,宜考虑采用相应的节能措施,所使用风;的幕墙玻璃的反射比不大于0.2;3居住建筑的主要功能房间的通风路径设计不能满足自然6有条件时,外墙设置通风间层。通风要求时,宜设置动力通风器;6.5.3外窗(含阳台门)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4有条件时,采用导风墙、捕风窗、拔风井、太阳能拔风1避免大量设置凸窗和屋顶天窗;道等诱导气流的措施。2外窗或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宜采用保温材料填充并用密6.4.5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封材料嵌缝;1设计可直接通风的半地下室;3外窗选用具有较低遮阳系数和较高可见光透射比的中空2地下室局部设置下沉式庭院;Low-e玻璃;3地下室设置通风井、窗井。4外窗选用通过“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认证的产品,6.4.6宜考虑在室外环境不利时的自然通风措施。当采用通风器且外窗使用地区应与标识推荐的适宜地区相一致。时,应有方便灵活的开关调节装置,应易于操作和维修,宜有过6.5.4屋面设计可采取下列隔热措施:1139114011
1平屋面设置屋面绿化或采用种植屋面;6.7立体绿化2平屋面设置保温隔热层,坡屋顶设置可通风的阁楼层;6.7.1应结合建筑朝向、光照、地势、土壤、雨水截流、人流、3屋面选用浅色屋面或热反射型涂料;建筑平面布局和立面设计等,根据环境条件和景观需要,遵循适4屋面设置遮阳装置,遮蔽率不小于25%。用、安全、美观、经济的原则,在建筑中采用立体绿化。6.6建筑遮阳6.7.2立体绿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种植地的生境条件选择适宜植物,并创造满足其生6.6.1在建筑遮阳设计时,应在保障安全性能的前提下结合建筑长的条件;的使用功能和造型风格进行合理设计。宜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遮2在墙面进行立体绿化设计时,不应对室内正常的采光、阳设计和效果的模拟分析。通风造成负面影响;6.6.2建筑遮阳设计应兼顾冬季日照、采光、通风、视野、隔热、3结合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室内功能要求进行设计;散热功能等要求,并满足下列要求:4采取节能节水的植物浇灌措施。1遮阳装置面向室外侧宜采用能反射太阳辐射的材料;6.7.3宜在建筑的东、西、南向及屋面设置各种绿化进行遮阳。2建筑遮阳构件宜呈百叶或网格状,实体遮阳构件宜与建鼓励在建筑的公共平台设计空中绿化或花园。筑主体留有空隙。6.7.4当建筑屋面适宜绿化时,应采用屋面绿化。屋面绿化面积6.6.3设有天窗的建筑,天窗应采取遮阳措施。遮阳系数不应大宜不少于屋面可绿化面积的40%。于0.4。6.7.5宜采用垂直绿化。垂直绿化种植面积不少于总建筑面积的6.6.4居住建筑东、西外窗必须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东、西向1%。建筑外遮阳系数(SD)不应大于0.8,南向建筑外遮阳系数(SD)6.7.6立体绿化应考虑对屋面和墙体保温隔热层和防水层的保不应大于0.9。护。种植屋面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6.6.5宜利用建筑形体或构件等进行建筑自遮阳设计。155的要求。6.6.6建筑屋面宜结合遮阳藤架、太阳能利用设备等进行遮阳设计。6.8室内声环境6.6.7建筑外墙,尤其是东、西向外墙可结合树木、爬藤植物、6.8.1建筑室内的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量及楼板遮阳构件等外墙遮阳设施进行遮阳设计。撞击声隔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规定,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1239124012
GB3096的规定。6.9室内空气质量6.8.2毗邻城市交通干道的建筑,应加强外墙、外窗、外门的隔6.9.1吸烟室、复印室、打印室、垃圾间、清洁间等产生异味或声性能。污染物的房间应与其他房间分开设置。6.8.3下列场所的顶棚、楼面、墙面和门窗宜采取相应的吸声和6.9.2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宜设置具有截尘功能的固定设施。隔声措施:6.9.3建筑厨房、卫生间及各类通风排气口应合理设置,避免在1学校、医院、疗养院、旅馆、办公楼建筑的走廊及门厅主导风向的上游并尽量远离居住空间的外窗可开启部分。等人员密集场所;2车站、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大型建筑的人员密集场所;3空调机房、通风机房、发电机房、水泵房等有噪声污染的设备用房。6.8.4可采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隔声吊顶、阻尼板等措施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6.8.5建筑采用轻型屋盖时,屋面宜采取防止雨噪声的措施。6.8.6与有安静要求房间相邻的设备机房,应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管道应采用有效的减振、隔振、消声措施。对产生振动的设备基础应采取减振措施。6.8.7电梯机房及井道应避免与有安静要求的房间紧邻,当受条件限制而紧邻布置时,应采取下列隔声和减振措施:1电梯机房墙面及顶棚应做吸声处理,门窗应选用隔声门窗,地面应做隔声处理;2电梯井道与安静房间之间的墙体做隔声处理;3电梯设备应采取减振措施。6.8.8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和其他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应进行专项声学设计,满足相应功能要求。1339134013
类及标准设防类建筑有条件时,宜采用隔震或耗能减震结构;3在高层和大跨度建筑结构中,应合理采用钢结构体系、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7结构设计7.2.4结构构件优化设计符合下列规定:1高层混凝土结构的竖向构件和大跨度结构的水平构件应7.1一般规定进行截面优化设计;7.1.1结构设计应在满足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的前提下,优先考2大跨度混凝土楼盖结构,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混凝虑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并充分考虑节省材土空心楼板、夹心楼板等;料、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措施。3由强度控制的钢结构构件,应优先选用高强钢材;由刚度7.1.2结构设计应进行以下优化设计:控制的钢结构,应优先调整构件布置。1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目标优化设计;7.2.5宜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钢与混凝土组合结2结构体系优化设计;构体系,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等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3基础形式(浅基础和深基础、成桩方式等)比选优化设计;7.2.6宜采用工业化构件或部品。可选择工业化生产的梁、柱、4结构材料(材料种类以及强度等级等)比选优化设计;楼板、墙、楼梯、单元式幕墙、成品栏杆和雨篷等建筑构件或部5结构布置以及构件截面优化设计。品。7.2主体结构设计7.3地基基础设计7.2.1建筑结构体系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利用要求,宜适应建筑使7.3.1地基基础设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就地取材、保护用功能和空间的变化,结构及构造应合理。环境、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则,依据勘察成果、结构特点及7.2.2结构方案应满足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使用要求,综合考虑施工条件、场地环境和工程造价等因素。则的结构方案,对于特别不规则结构应合理确定抗震性能目标。7.3.2结合福建省地形特点,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地下空间,避7.2.3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前提下,结构体系优化设计应符免大挖大填形成高切坡、深基坑、高填方。合下列要求:7.3.3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上部结构和岩土工程情况,优先选择1应根据受力特点选择材料用量较少的结构体系;宜采用节对环境影响少、质量有保证、施工可实现、节约材料的基础形式。材节能一体化、绿色性能较好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7.3.4人工填土宜就近选用经处理的工业废渣、无机建筑垃圾及2特殊设防类建筑优先采用隔震或耗能减震结构。重点设防素填土,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1439144014
7.4改扩建结构设计6宜采用有利于减小竖向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的轻质材料,高层建筑应采用轻质隔墙。7.4.1改扩建工程应在结构可靠性评定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建7.5.2结构材料选择符合下列规定:筑结构。根据结构可靠性评定要求,采取必要的加固、维护处理1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宜采用清水混凝土;措施后,按评估使用年限继续使用,避免大拆大改。2砂浆宜采用预拌砂浆;7.4.2改扩建工程宜保留原建筑的结构构件,并应对原建筑的结3合理采用高强钢筋、高强钢材;构构件进行必要的维护加固。4合理采用高强度混凝土;7.4.3因建筑功能改变、结构加层、改建、扩建等,导致建筑整5高层钢结构建筑,Q345GJ、Q345GJZ等高强度钢材用量体刚度及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不能满足现行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或占钢材总量的比例宜不低于70%;需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等级时,应采用优化结构体系及结构构件的6宜采用工业化生产水平高的结构材料。加固方案,并优先采用结构体系加固方案,有条件时可采用隔震、7.5.3改扩建工程加固所采用的材料应能满足后续使用年限要减震加固方案。求。7.4.4结构体系或构件加固,应采用节材、节能、环保的加固技术。7.4.5结构改建宜充分利用建筑施工、既有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尚可继续利用的结构材料。7.5结构材料7.5.1结构材料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资源消耗小、环境影响小的材料,优先采用可再循环、可再利用材料,并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2有条件时宜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3充分利用建筑施工、既有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尚可继续利用的材料;4优先选用福建省内及附近地区生产的材料;5优先采用高性能、高强度材料;1539154015
2医院、旅馆等公共建筑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不应大于10s;3公共浴室淋浴热水系统应采取节水措施。8给水排水设计8.2.4给排水设备和管道产生的噪音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对各类功能的建筑室内环境的要8.1一般规定求,排水系统宜选用具有降噪功能的管材和管件,不满足时应采8.1.1在方案设计阶段应合理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综合取相应的隔声降噪措施。利用各种水资源。水资源规划方案应包括项目所采用的再生水、8.3非传统水源利用雨水或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容。8.1.2设有生活热水的建筑,宜优先采用余热、废热或可再生能8.3.1景观用水、绿化用水、车辆冲洗用水、道路浇洒用水、冲源作为热源的热水系统,并合理配置辅助热源。厕用水等不与人体接触的生活用水宜采用雨水、市政再生水、建筑中水、海水等非传统水源,并应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8.2给排水系统8.3.2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必须采取下列安全措施,且不得对人8.2.1给水系统应节水、节能,并采取下列措施: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1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合理1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分区,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静水压力不大于0.45MPa;2供水管道应设计涂色或标识,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2应采取防止低位配水点超压和末端水压控制措施。用水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点水压不宜大于0.2Mpa。范》GB50400的要求;8.2.2各级加压给水应比选优化给水方式,合理配置给水设施,3水池、水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取水口等均应采取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对设在公共场所的非传统水源取水水泵选用应符合节能的要求,水泵运行工作点应在其高效区内。口设置带锁装置;用于绿化浇洒的取水龙头,明显标识“不得饮8.2.3热水用水量较小且用水点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用”,或安装供专人使用的带锁龙头;统;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时,宜采用集中热水供应4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储存、输配等过程中要有足够系统,并应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热水系统设置应符合下列的消毒杀菌能力,且水质不被污染;规定:5供水系统应设有备用水源、溢流装置及相关切换设施等;1住宅设集中热水供应时,应设干、立管循环;用水点出水6雨水、中水等在处理、储存、输配等环节中应采取安全防温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不应大于15s;1639164016
护和监测、检测控制措施;提供;7采用海水冲厕时,应对管材和设备进行防腐处理,污水应2选用密封性能好的阀门及设备;处理达标后排放;3合理设计供水系统,避免供水压力过高或压力骤变;8生活饮用水不得因管道、设施产生回流而受污染,应根据4选择适宜的管道敷设及基础处理方式;回流性质、回流污染危害程度,采取可靠的防回流措施。5应设置水箱、水池溢流报警装置。8.3.3当采用人工景观水体设计时,应结合场地地形及天然水源8.4.2卫生器具、水嘴、淋浴器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条件,合理规划人工景观水体规模,并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人工生活用水器具》CJ164的要求。景观水体不得使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水井供水,宜优先采用8.4.3绿化灌溉宜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雨水作为补充水,并采取下列水质及水量安全保障措施:8.4.4水表应按照使用用途、管理单元、付费单元、管网漏损检1场地条件允许时,采取湿地工艺进行景观用水的预处理和测等要求进行设置。水表设置位置可按照下列要求设置:景观水的循环净化;1按照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绿化、空调系统、游泳2采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净化水体;池、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3加强景观水体的水力循环,有条件时可采用可再生能源驱2按照付费或管理单元,对不同用户的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动的机械设施。量装置;8.3.4雨水入渗、积蓄、处理及利用的方案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3根据管网漏损检测要求安装分级计量装置,满足水量平衡后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测试要求。1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和雨水调节8.4.5当设有集中空调、游泳池、游乐池、水上乐园等设施时,池,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可与景观水体设计相结合;宜采取循环使用或回收利用的节水措施。集中空调系统可采用无2处理后的雨水宜用于空调冷却水补水、绿化、景观、消防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等用水,水质应达到相应用途的水质标准。8.4节水措施8.4.1避免管网漏损应采取下列措施:1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应具耐腐蚀性和良好的水力性能,工作压力不得大于产品标准标称的允许工作压力,连接方式应可靠,管件与管材宜配套1739174017
2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应考虑空气干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速度、平均辐射温差和室内人员的活动与衣着情况;3应采用符合室内空气卫生标准的新风量,选择合理的送、9暖通空调设计排风方式和流向,保持适当的压力梯度,有效排除室内污染与气味。9.1一般规定9.2空调供暖冷热源9.1.1暖通空调系统的形式,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建筑功能的要求,遵循被动技术措施优先、主动技术措施优9.2.1空调供暖系统冷热源的形式、容量和设备数量配置应符合化的原则合理确定。以下原则:9.1.2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时,宜进行全年动态负荷和能耗变化的1空调供暖系统冷热源形式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模拟,分析能耗与技术经济性,选择合理的冷热源和暖通空调系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及其价格政策、环保规定、可再生能源情况等统形式。原则综合论证后确定;9.1.3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工程所在地的能源结构和能2空调供暖冷热源机组的容量与台数应满足不同时间、不同源政策,统筹建筑物内各系统的用能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空间(区域)以及空调系统负荷的变化。选择综合能源利用率高的冷热源和空调系统形式,并宜优先选用9.2.2空调供暖系统冷热源机组的性能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可再生能源。《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第5.4.3、5.4.5、5.4.6、5.4.99.1.4应对空调区的冬季热负荷和夏季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进行计条规定。水冷机组及额定制冷量大于50kW的风冷机组能源效率等算。级采用第2级,额定制冷量小于等于50kW的风冷机组能源效率等9.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空调供暖的冷热源、级采用第3级。电动压缩冷水机组能源效率等级见表9.0.1。表9.0.1电动压缩冷水机组能源效率等级动力输送系统等各部分的能耗应进行分项计量与监测。有集中空额定制冷量CC能效等级(COP,W/W)调供暖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冷热源、动力输送系统等各部分类型(kW)12345的能耗应进行分项计量。风冷式或CC≤503.203.002.802.602.409.1.6室内环境设计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蒸发冷却式50<CC3.403.203.002.802.601除工艺要求严格规定外,舒适性空调室内环境设计参数应CC≤5285.004.704.404.103.80符合节能标准的限值要求;水冷式528<CC≤11635.505.104.704.304.001163<CC6.105.605.104.604.201839184018
9.2.3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供暖和空气调节系统表9.0.2能源效率等级对应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指标w/w的热源。能源效率等级名义制冷量CC9.2.4热水系统宜充分利用燃气锅炉烟气的冷凝热,采用冷凝热(W)回收装置或冷凝式炉型。燃气锅炉宜选用配置比例调节燃烧控制54321的燃烧器。CC≤280002.803.003.203.403.609.3空调通风系统28000<CC≤840002.752.953.153.353.559.3.1下列情况下宜采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CC>840002.702.903.103.303.501送风量大的空气处理机组、通风机宜选用变频调速风机;9.3.4空调区内振动较大、油污蒸汽较多以及产生电磁波或高频2变流量空调水系统的冷源侧,在满足冷水机组设备运行最波等场所,不宜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低水量要求前提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合理时,宜采用变频调9.3.5居住建筑采用单体空调器的建筑,所选用的房间空调器额速水泵;定工况制冷能效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3在采用二级泵系统时,二级泵应采用变频调速水泵;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和《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4空调冷却塔风机宜采用变频调速型。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5中规定的能效等级2级以上9.3.2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耗电输冷(热)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含2级)的节能型产品,见表9.0.3、表9.0.4及表9.0.5。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相关要表9.0.3房间空调器能效等级指标求;空调风系统的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相关要求。能源效率等级额定制冷量CC9.3.3根据建筑的规模、类型、负荷特点、参数要求等,经技术、类型(W)123经济比较确认合理时,可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GB/T18837中能源效率等级不整体式3.303.102.90低于2级和现行行业标准《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174CC≤45003.603.403.20的要求。能源效率等级对应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指标见表9.0.2。分体式4500<CC≤71003.503.303.107100<CC≤140003.403.203.001939194019
表9.0.4单冷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等级冷或预热处理。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9.3.9在过渡季节和冬季,当部分房间有供冷需要时,应优先利「(W.h)/(W.h)」用室外新风供冷。舒适性空调的全空气系统,应具备最大限度利额定制冷量CC类型能效等级用室外新风作冷源的条件。新风入口、过滤器等应按最大新风量(W)设计,新风比应可调节以满足增大新风量运行的要求。排风系统1级2级3级的设计和运行应与新风量的变化相适应。CC≤45005.405.004.309.3.10通风系统设计宜综合利用不同功能的管道。消防排烟系统和人防通风系统在技术合理、措施可靠的前提下,宜利用平时的分体式4500<CC≤71005.104.403.90通风设备和管道。7100<CC≤140004.704.003.509.3.11宜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9.3.12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和部分空间使用时,宜采取有效表9.0.5热泵型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等级措施节约空调供暖系统的能耗。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9.3.13宜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生活热水。「(W.h)/(W.h)」额定制冷量CC9.3.14暖通空调系统冷却水补水鼓励采用非传统水源。类型能效等级(W)9.4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1级2级3级9.4.1集中空调与供暖系统应设置控制与监测系统,控制与监测CC≤45004.504.003.50的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分体式4500<CC≤71004.003.503.30第5.5章节的要求。9.4.2集中空调系统的多功能厅、展览厅、报告厅、大型会议室7100<CC≤140003.703.303.10等人员密度变化相对较大的房间,宜设置二氧化碳监测装置,联9.3.6空调器的室外机位置应合理布置。动控制室内新风量和空调系统的运行;设置机械通风的汽车库宜9.3.7空调区的气流组织应根据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和噪音标设一氧化碳监测和控制装置。准,结合内部装饰确定;复杂空间空调区的气流组织宜采用CFD9.4.3应合理选择暖通空调系统的手动或自动控制模式,并与建数值模拟计算。筑物业管理制度相结合,根据使用功能实现分区、分时控制。9.3.8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新风宜经排风热回收装置进行预2039204020
9.5可再生能源利用9.5.1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建筑,宜优先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并合理配置辅助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10建筑电气设计水量宜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20%。没有条件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优先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10.1一般规定9.5.2当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时,其中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制10.1.1建筑电气设计应合理确定供配电系统、智能化系统,选择冷量宜不低于空调总冷热负荷的20%。合适的照明标准值,合理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9.5.3当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时,应在系统设计方案前进行工10.1.2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作为程场地状况调查和地下水资源勘探,并经可行性论证通过后方可补充电力能源。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福建省工程建进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设地方标准《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J/T13-157行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的要求。程》DBJ/T13-156的要求。10.1.3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等电气设备的选型和安装应避免对建筑物和周边环境产生噪声污染。柴油发电机房的排烟设置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和福建省环保部门的相关要求。10.2供配电系统10.2.1供配电电压等级符合下列规定:1用户用电设备总容量在100kW以上或用户受电容量需用变压器在50kVA以上时,宜采用10kV电压等级供电;2单台容量在200kW及以上的电动机宜采用中压供电。10.2.2对于三相不平衡或采用单相配电的供配电系统,应采用分相无功自动补偿装置。10.2.3功率因数补偿符合下列规定:1100kVA及以上高压供电的电力用户,在高峰负荷时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5;其他电力用户,功率因数不宜2139214021
低于0.90;4具备条件的场所宜设置光导照明系统等采光设备。2无功补偿装置宜设置在负荷侧;变压器低压侧的无功补偿10.3.2应根据项目规模、功能特点、建设标准、视觉作业要求等装置应具有抑制谐波和抑制涌流的功能。因素,确定合理的照度指标。照度指标要求较高且功能明确的适10.2.4低压配电电源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公共电网谐波电宜房间或场所,宜采用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相结合的方式。压限值、谐波电流允许值、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允许值)符合现行10.3.3除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外,应选用高效照明光源、灯具及其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第12.2.3节能附件。同时满足下列照明节能措施:条要求。1选用的照明灯具、镇流器的能效应符合相关能效标准的节10.2.5当供配电系统谐波或设备谐波超出相关国家或地方标准能评价值;的谐波限值规定时,宜对建筑内的主要电气和电子设备或其所在2除对商场、博物馆显色要求高的重点照明可采用卤钨灯线路采取高次谐波抑制和治理,并符合下列规定:外,一般场所不应选用卤钨灯;1应对谐波源的性质、谐波参数等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3一般照明不应采用荧光高压汞灯;采取谐波抑制及谐波治理措施;4一般照明在满足照度均匀度条件下,宜选择单灯功率较2供配电系统中具有较大谐波干扰的地点宜设置滤波装大、光效较高的光源;置。5气体放电灯灯具的配电线路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10.2.6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截面宜结合技术条件、运行工况和10.3.4建筑室内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应满足现行国经济电流的方法进行选择。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有关要求;人员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不应小于80。10.3照明10.3.5各类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10.3.1应根据建筑的照明要求,采取相应的节能控制措施,并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要求。理利用天然采光:10.3.6室外建筑物夜景照明对周边建筑物和本楼用户形成的光1在具有天然采光条件或天然采光设施的区域,应采取合污染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中理的人工照明布置及控制措施;有关光污染的限制要求。2合理设置分区照明控制措施,具有天然采光的区域应能10.4电气设备节能独立控制;3可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并具有随室外自然光的变化10.4.1变压器应选择低损耗、低噪声的节能产品,其空载损耗值自动控制或调节人工照明照度的功能;和负载损耗值均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2239224022
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中能效限定值的要求。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10.4.2配电变压器应选用[D,yn11]结线组别的变压器。程设计规范》GB50846的相关要求。10.4.3应采用配备高效电机及先进控制技术的电梯。自动扶梯与10.5.7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的设置宜满足下列要求:自动人行道应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并设置感应传感器1设置二氧化碳监测装置的公共空间或人员密度较大的主以控制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启停。要功能房间,应联动控制室内新风量和空调系统的运行;10.4.4当2台及以上的客梯集中布置时,客梯控制系统应具备按2设置一氧化碳监测装置的汽车库,应联动控制机械通风设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的功能。备的运行。10.4.5电动机应选用节能型电动机,并应根据负载的不同种类、性能采用相应的启动、调速等节能措施。10.5计量与智能化10.5.1根据建筑的功能、归属等情况,对照明、电梯、空调、给排水等系统的用电能耗进行分项、分区、分户的计量。10.5.2计量装置宜集中设置,当条件限制时,宜采用远程抄表系统或卡式表具。10.5.3公共建筑宜按现行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DBJ/T13-158的要求设置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并具有对主要设备进行能耗监测、统计、分析和管理的功能。10.5.4大型公共建筑应具有公共照明、空调、给水排水、电梯等建筑设备管理的功能。10.5.5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配置宜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中所列举的各功能建筑的智能化配置要求;居住建筑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中所列举的基本配置。10.5.6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的通信设施系统,2339234023
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规定,其中照明功率密度值宜符合标准规定的目标值要求。11室内装修设计11.2.3室内装修设计不应降低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同时应避免产生热桥。对游泳馆等湿度较大的场所,室内装修构造应11.1一般规定考虑防结露设计。11.1.1装修设计应遵循安全、高效、健康和适宜的原则。11.2.4室内装修设计时应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预评估,预评估结11.1.2新建建筑的室内装修宜与土建工程一体化设计。果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11.1.3在既有建筑的装修设计中,不应破坏结构主体,不宜改动GB50325的相关规定。机电设备终端的位置,不应影响建筑设备的效能。11.2.5室内装修照明设计应选择节能的照明方式,并满足本规范11.1.4装修设计应考虑装修材料、部品、设施等的可拆解性,并第10章“建筑电气设计”的要求。在装修构造设计上为其提供可能。对办公、商业类等建筑室内空11.2.6室内装修设计宜选择不易积尘、易清洁的材料和构造。间宜采用多功能灵活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11.2.7室内装修设计宜采用绿植、设计合理适宜的水景等改善空生。气质量和调节室内湿度的措施,所选用的植物为本地或气候适应11.1.5宜采用工业化装修部品,减少现场作业量。性植物,并在室内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11.2.8室内装修设计上宜选择工业预制化、装配化成套部品。11.2设计要求11.2.9室内装修设计应设置及保留机电设备检修口。11.2.1室内装修设计不应降低房间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新增隔11.3装修材料选择墙应满足隔声性能的要求。11.2.2针对室内光环境质量,室内装修设计符合下列要求:11.3.1室内装修材料中甲醛、苯、氨、氡等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1室内装修设计不应影响室内天然采光,外窗、内窗、阳台现行国家、地方标准要求。不得使用国家、地方发布的现行限制、等部位,除内遮阳外不宜有其它遮挡构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2在室内装修照明设计时,应根据照明空间的自然环境条11.3.2室内装修宜选用可循环材料、利废材料和可再利用建筑材件,结合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灯光布置形式,合理选择照明控料。制模式;11.3.3室内装修宜选用耐久性材料、蓄能材料、自清洁材料、除3室内装修照明设计中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室醛抗菌材料、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等功能材料。2439244024
13.3.5室内装修中的竹、木材料宜选用速生材及其合成的高强复合材料。在保证装修效果的基础上,宜使用本地材料。12室外景观设计12.1一般规定12.1.1室外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顺应当地气候特征,尊重地域文化,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与场地内建筑群体、道路及周边环境相协调。应保留场地原水系且确保畅通,鼓励增设水系。12.1.2室外景观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场地现有地形、水系和植被进行统一设计,各类景观要素设计需相互联系,达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的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12.1.3室外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低维护的设计原则,节约自然资源,低成本、高效率地营建具有自我维护、低养护、生态效益良好及满足景观功能要求的节约型绿地。12.2绿化12.2.1室外景观设计前应调查场地内现状植物及其生境状况,对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和古树名木须做好保护利用措施,做到树体、生长环境、景观同步保护。12.2.2种植设计应选择适应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地植物,本地植物指数宜不低于0.7。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场地种植条件、易维护、抗逆性强的本土植物。当选用外界引入新植物种类(品种)时,应避免有害物种入侵。2539254025
12.2.3种植设计应符合场地使用功能、绿化安全间距、绿化效果的依附环境选择不同的植物,对建筑外墙、场地围墙、围栏、棚及绿化维护的要求。种植设计应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顶、车库出入口、地铁通风设施、道路护栏、建筑景观小品、护宜满足下列要求:坡驳岸等处进行垂直绿化。1木本植物种类丰富度应满足表12.0.1要求;12.2.8实土绿化场地鼓励绿地标高宜低于周边地面标高5表12.0.1木本植物种类丰富度要求~25cm,形成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居住区规模(万m2)居住区内应达到的木本植物种数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总绿地面积的比例宜达到30%。≤545种下凹式绿地内的种植设计宜选择耐水湿的植物。5~1050种12.2.9根据场地形态与功能,选择合适的绿化方式,以提高绿化系统的遮荫、防噪、防风、滞尘、净化空气、固定二氧化碳等生≥1060种态功能。种植设计宜有利于优化场地热环境,并满足以下要求:2宜采用植物自然式种植,乔木、灌木、草坪、地被植物1道路、广场和室外停车场周边,以及室外停车场内部宜种相结合,上下层植物应符合植物的生态习性要求,并满足场地使植高大乔木,为场地遮荫;用功能的要求;2建筑东、南、西立面宜栽植落叶乔木,有条件时可设计垂3绿地内宜多栽植乔木,减少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种植2直绿化,为建筑立面遮阳;面积,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3宜结合场地环境分析报告,设计防风、防污、防火、防菌12.2.4严禁砍伐或迁移古树名木,古树名木保护率不小于95%。等防护林带。在冬季主导风向处设计防风林带,有效阻挡冬季主控制使用高档用材树种、野生树木数量,其所占比例不得大于导风;在易产生静风处种植导风林带,为建筑夏季的自然通风提10%。供良好条件。12.2.5绿化用地应采用复层绿化或垂直绿化,绿化覆盖率不低于12.2.10对原地表层适宜栽植的土壤,应加以保护并有效利用。45%。宜对场地内废弃土壤有效利用,减少土方外运。当场地栽植土壤12.2.6屋顶绿地应根据生态条件种植生命力强、抗逆性强、外形条件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时,应进行土壤改良。绿地种植土壤的理较低矮的植物,不应选择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坡屋面可选择种化性状及种植所需最少土层厚度应符合当地园林种植土壤标准。植低维护植物。花园式绿化宜合理配置小乔木、灌木,形成复层绿化。屋顶绿化的土壤应根据建筑荷载及植物生长需求选择土壤12.3景观设施类型。12.3.1室外空间设计应考虑设置遮阳、遮风、避雨等设施,室外12.2.7垂直绿化宜以地栽、容器栽植藤本植物为主,可根据不同硬质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平整、浅色、耐磨、防滑、透水2639264026
的原则。减少不透水硬质铺地面积,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行设计。水景宜进行生态化设计。积的比例宜不小于50%,透水铺装材料的透水率应不小于0.02。12.4.2景观水体生态设计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绘制水量平衡透水铺装垫层应采用透水构造做法。图,并与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绿地供水及中水利用等一体化设12.3.2室外场所的无障碍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计,确定合理的水景规模。规范》GB50763的规定。12.4.3景观用水优先采用雨水、再生水,严禁采用市政供水和自12.3.3室外停车场满足以下要求:备地下水井供水。人工水景应采用过滤、循环、净化、充氧等技1室外停车场的设计可通过场地周边及场内分区植物配植术措施。(乔木和灌木的混种)达到遮荫效果。停车场遮荫率宜不小于12.4.4人工水景的设计应注重季节变化对水景效果的影响,充分70%;考虑枯水期的效果。应尽量减少设计硬质驳岸与渠化河道,岸线2停车场在铺地材料的选择上要首先考虑保水、排水、透自然化率不低于50%。水材料,如生态植草砖等。植草砖作透水地面时,其镂空面积比12.5照明应不低于45%。12.3.4景观小品的设计宜优先考虑选择本地材料、可再利用材12.5.1景观照明设计除应满足本节要求外,还应满足本规范第料、可再循环材料、环保材料。10章中“照明”的有关要求。12.3.5室外场地设计应以自然地形为主,不宜大规模堆山、叠12.5.2景观照明设施宜充分利用太阳能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石。堆叠假山宜少而精,并与环境协调。条件允许情况下,景观照明设施可结合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设12.3.6室外的供热站或热交换站、变电室、开闭所、路灯配电室、施进行一体化设计。燃气调压站、高压水泵房、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和收集点、居12.5.3景观照明设计应遵循安全、适度的原则,并应符合现行行民存车处、居民停车场(库)等公用设施宜在不影响其功能和警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有关规定。景观照明示作用的前提下,进行遮护、围挡或美化设计。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光污染。12.3.7室外场地围墙宜采用透空花墙或围栏,或选择绿墙、花篱12.5.4景观照明灯具的选择除满足照明功能外,还应兼顾白天的等代替围墙。造景效果。12.5.5公共建筑的景观照明控制宜按平日、一般节日、重大节日12.4水景分组控制。12.4.1场地内原有自然水体如湖面、河流和湿地应予以充分保留。场地景观应结合雨水径流的入渗、滞蓄、消纳和净化利用进2739274027
续表A.0.1指标内容指标定义推荐值备注受地质附录A绿色建筑群实施范围关键性控制指状况、基础形式、市政1)居住建筑:地下建筑面积地下空基础设施标表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5%≤Rr<15%间开发利等因素影2)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Rp1≥0.5用率响不具备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1)。地下空间A.0.1绿色建筑群实施范围关键性指标宜符合表A.0.1的要求。利用条件表A.0.1绿色建筑群实施范围关键性控制指标表的除外指标内容指标定义推荐值备注规划区域建筑出入口与社适用于公共设3层及以下:35区公共服务设施间的最短步≤500m居住类项施可达性m2<A≤41m2行距离。目4-6层:23m2城市开规划区域建筑主要出入口2适用于人均居<A≤26m适用于放空间可与周边城市开放空间的最短≤500m居住区居住用地面积与所7-12层:22m2各类项目达性步行距离。住用地面居住类项容纳居住人口的比值(A)。<A≤24m2积目公共汽车站≤13-18层:20m2规划区域建筑主要出入口公交站500m适用于<A≤22m2与公交站点的最短步行距点可达性轨道交通站≤各类项目19层及以上:11离。800mm2<A≤13m2建设项目应配建与其规模满足《福建省城指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停车设相应的机动车停车场(库)市规划管理技术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满足现行国家适用于施配建标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根规定》建设项目停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标准《城市居住区各类项目准据不同建筑类型设定相应的车设施配建标准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规划设计规范》适用于配建标准。的要求日照标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GB50180及《福居住类项当地区整体改准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省城市规划管目场地内由降雨产生的需要建时,对于相同的适用于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理技术规定》中有雨水径外排至城市市政雨水管网或设计重现期,改建地区整体间。日照标准由建筑间距、关日照控制的要流外排量日照及建筑退让控制指标及求。自然水体的径流量。后的径流量不得改建时要求体现。超过原有径流量2839284028
续表A.0.1指标内容指标定义推荐值备注区域内采用透水地面铺装的面积与该区域硬化地面面本规范用词说明透水铺积(包括各种道路、广场、适用于≥50%装率停车场,不包括消防通道及各类项目土小于1.5m的地下空间上方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的地面)的百分比。同的用词说明如下:居住用地的绿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地率,新区建设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各类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30%,旧区改造适用于绿地率绿地面积的总和占项目总用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25%;公共建筑各类项目地面积的比例。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需根据项目及场地特点提出要求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居住用地的人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人均公适用于住区内公共绿地面积与所均公共绿地面积,共绿地面居住类项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容纳居住人口的比值。新区建设≥1m2,积目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旧区改建≥0.7m2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用地内植林地面积与绿化用地面积的比值。植林地指公共绿地植林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以地比例≥25%;防植林地及其它建设用地内种植乔木护绿地植林地比主要适比例的用地,植林地面积按照乔例≥60%;其他建用于新城木树冠垂直投影面积计算。设用地植林地比相邻乔木树干之间的距离≤例≥40%10m。注:绿色建筑群实施范围关键性控制指标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常规控制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特殊指标。其它规划指标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绿色生态城区除应符合本表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有关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规定。2939294029
185802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1引用标准名录22《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22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3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2《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5《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5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6《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GB4《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185865《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7《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粘剂有害物质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释放限量》GB18587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8《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9《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9《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3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10《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3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32《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33《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1741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3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14《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35《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1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36《福建省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J/T13-1561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37《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J/T13-15717《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38《福建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DBJ/T13-158508461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19《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3039304030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订说明《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BJ/T13-197-2014经福建省住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9月22日以闽建科[2014]28号文批准发CodeforgreenbuildingsdesignofFujian布,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10月20日以建标标备[2014]206号文批准备案。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情况的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197-2014研分析,针对近年来绿色建筑推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822-2014我省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我省气候特点,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后编制而成。条文说明为便于广大建筑工程设计、审图、施工等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3139314031
7.1一般规定1077.2主体结构设计1077.3地基基础设计1087.4改扩建结构设计108目次7.5结构材料1098给水排水设计1121总则668.1一般规定1123基本规定688.2给排水系统1134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及文件要求718.3非传统水源利用1164.1绿色建筑策划718.4节水措施1184.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要求759暖通空调设计1215规划设计779.1一般规定1215.1一般规定779.2空调供暖冷热源1225.2用地规划799.3空调通风系统1265.3交通规划819.4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1305.4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829.5可再生能源利用1315.5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8310建筑电气设计1336建筑设计8510.1一般规定1336.1一般规定8510.2供配电系统1356.2空间布局8710.3照明1376.3日照和采光8910.4电气设备节能1416.4自然通风9010.5计量与智能化1426.5围护结构9611室内装修设计1446.6建筑遮阳9911.2设计要求1446.7立体绿化10111.3装修材料选择1456.8室内声环境10212室外景观设计1476.9室内空气质量10612.1一般规定1477结构设计10712.2绿化1473239324032
12.3景观设施15212.4水景15412.5照明1551总则1.0.1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量逐年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建筑行业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筑设计是建筑全寿命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导了建筑从选材、施工、运营、拆除等环节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制定本规范的目的是规范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设计,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0.2从适用的地域范围而言,本规范仅适用于城镇建筑,不适用于乡村自建房。从适用建筑类型而言,本规范不仅适用于新建民用建筑,同时也适用于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既有建筑的改建和扩建有利于充分发掘既有建筑的价值、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应当应用到这部分建筑中去。1.0.3绿色建筑重点关注建筑行为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应注重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全面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考虑各类技术的本土适宜性。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都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关注建筑的全寿命期,意味着不仅3339334033
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保护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3基本规定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处理不当时这几者会存在彼此矛盾的现象,如为片面追求小区景观而过多地用3.0.1绿色建筑设计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的绿色建筑水,为达到节能的单项指标而过多地消耗材料,这些都是不符合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的采用存在差异。因此,福建省范围内绿色绿色建筑理念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适用性,虽然消建筑的设计,应紧密结合当地气候、资源条件等因素,优先采用耗资源少,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被动技术措施和低成本技术,比如通过优化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保护环境及建筑功能之间的矛盾,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期内统筹布局以加强建筑的通风、遮阳和采光等。考虑与正确处理,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自然通风、遮阳、立体绿化、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透水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绿色建筑最终应能装、太阳能利用、雨水利用,是经过研究和实践证明的福建省适体现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宜性绿色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倡1.0.4符合国家和福建省地方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是进行绿色建导。筑设计的前提条件。本规范未全部涵盖通常建筑物所应有的功能3.0.2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和性能要求,而是着重提出与绿色建筑性能相关的内容。因此未筑,其设计应追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技术经济的合理和效益的最列入本规范的建筑基本要求,如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等,绿色建大化。为此,需要从建筑全寿命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场地、筑设计也必须满足。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健康等因素,比较、选择最适宜的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应避免过度追求奢华的形式或配置。3.0.3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以共享、平衡为核心,通过优化流程、增加内涵、方法创新实现集成设计,全面审视、综合权衡设计中每个环节涉及的内容,以集成工作模式为建设方、工程师和项目其他关系人创造共享平台,使技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绿色设计的共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建筑设计的共3439344034
享。建筑设计是共享参与的过程,在设计的全过程中要体现权利3.0.4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的实现手段更趋多样和资源的共享,关系人共同参与设计。第二是建筑本身的共享。化,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适宜技术促进了绿色建筑综合效益的提建筑本是一个共享平台,设计的结果是要使建筑本身为人与人、高。因此,在提高建筑综合效益的前提下,绿色建筑鼓励结合项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现在与未来的共享提供一个有效、经济目特征在设计方法、新技术利用与系统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设的交流平台。计,如:实现共享的基本方法是平衡,没有平衡的共享可能会造成混1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采用被动技术措施和低成本技术实现乱。平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是需求、资源、环境、经济等设计目标;因素之间的综合选择。要求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时改变传统设2各专业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协同设计;计思想,全面引入绿色理念,结合建筑所在地的特定气候、环境、3通过精细化设计提升常规技术与产品的功能;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将其融合在设计方法中。4新技术应用应进行适宜性分析;集成包括集成的工作模式和技术体系。集成工作模式衔接建5设计阶段宜定量分析并预测建筑建成后的运行状况,并设设方、使用者和设计师,共享设计需求、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置监测系统。不同专业的设计师通过调研、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设计全过程捕当然,在设计创新的同时,应保证建筑整体功能的合理落实,捉和理解建设方和(或)使用者的需求,共同完成创作和设计,同时确保结构、消防等基本安全要求。同时达到技术体系的优化和集成。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全过程控制,各专业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应参与讨论、设计与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强调以定量化分析与评估为前提,提倡在设计阶段进行如场地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通风、日照与天然采光、围护结构节能、声环境优化等多种技术策略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定量化分析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场检测或模型实验等手段来完成,这样就增加了对各类设计人员特别是建筑师的专业要求,传统专业分工的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是对现有设计管理和运作模式的创造性变革,是具备综合专业技能的人员、团队或专业咨询机构的共同参与,并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果的过程。3539354035
型绿色建筑,是建筑常态化发展方向,熟悉区域技术特点、具有绿色建筑经验的设计单位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可以承担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策划;如出于设计单位的绿色建筑经验、专业性或设计4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及文件要求合作模式的考虑,也可由建设单位直接委托或原设计单位单独委托专业绿色建筑咨询机构进行策划。三星级最高,属标杆型、示4.1绿色建筑策划范型绿色建筑,需要基于项目特点对所应用技术进行集成、辅以4.1.1绿色建筑策划的目的是通过前期调研和分析,为绿色建筑必要的环境模拟分析和经济性分析,技术要求较高,预期投资较相关决策、技术选择等提供基础资料,同时明确项目的绿色建筑大,因此为保证此类项目有较高的设计、施工水平和后期运营效定位和设计方向。绿色建筑策划的成果将直接决定下一阶段具体果,能够合理、高效地应用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优化项目实施措施的选择,对于优化绿色建筑设计至关重要。因此,应编工程增量成本,提出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策划工作应当委托专业制绿色建筑策划书予以明确。咨询单位进行,为项目提供绿色建筑策划等全过程技术咨询服绿色建筑策划时提倡采用本土、适宜的技术,提倡采用性能务。实践经验表明,绿色建筑的策划、认证等工作委托项目设计化、精细化与集成化的设计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定量验证、优单位进行,有利于减少环节,降低项目协调难度;而从控制增量化调整与造价分析,保证在全寿命期内经济技术合理的前提下,成本,保证绿色建筑实施质量,优化认证流程等角度出发,委托有效控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具有设计资质的专业咨询机构承担上述工作则更为有利。建设单4.1.2绿色建筑策划对于指导绿色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位应综合考虑工程建设成本和效率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绿色建筑义,因此宜在项目方案阶段或之前进行。绿色建筑策划通过提出策划、认证服务单位,保证项目绿色建筑目标的顺利完成。根据等级目标和所要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在前期确立绿色建筑《福建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闽政办[2013]129号),绿色建的整体实施方案,确保绿色建筑落地生根。如果在项目方案之后筑项目的设计费可适度上浮,用于策划咨询等工作。才开始介入绿色建筑的设计,使得部分具有较好气候适宜性的被4.1.3绿色建筑设计突破以往孤立的专业分工,要求各专业在整动式技术措施无法得以应用,项目设计很容易陷入简单的产品和个设计过程中紧密配合、相互协作。这种跨专业的协作必然要求技术的堆砌,并不得不以高成本、低效益作为代价,违背绿色建有统筹全局的技术角色,为此专业技术咨询开始出现并担当这部筑的初衷。分工作。实践证明,不论从技术的专业性,还是从简化绿色建筑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将绿色建筑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创建程序,把控绿色建筑设计和实施效果,优化项目工程增量成三个等级。从建设角度而言,一星级最低,属基本型、技术普及本等角度考虑,委托熟悉区域技术特点、具有绿色建筑经验的专3639364036
业咨询机构进行绿色建筑咨询,将更为经济、高效。预测,并进行优化设计,已经成为了当前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咨询服务工作的最佳介入时机为项目方案阶段或之前,越早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计算机模拟优化技术主要运用于建筑自介入,则越有利于项目的绿色建筑实施效果和增量成本的控制。然通风、采光、日照、建筑声环境等方面。咨询单位应基于项目的基本情况、目标等级等,提供绿色建筑策优先通过场地生态规划、建筑形态与平面布局优化等规划设划、绿色建筑各专业的技术咨询、绿色建筑专篇编制、必要的建计手段和被动技术策略,利用场地与气候特征,实现绿色建筑性筑环境模拟与优化、咨询报告撰写等全方位技术咨询服务。能的提升;无法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和被动技术策略实现绿色建筑4.1.4绿色建筑策划的目标,在于通过对项目开发中的各个方面目标时,可考虑增加高性能的建筑产品和设备的使用。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因地制宜地提供绿色建筑解决方案。为此,工业化建筑体系可有效减少建筑的资源消耗、降低建筑对周策划过程中的各项内容均应包含到所编制的策划书中并予以明围环境的影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绿色建筑所倡导的内容,确,用以指导后续设计,保证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在方案阶段应给予充分考虑和优先采用。4.1.5绿色建筑策划前期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项目所处的场应基于保证场地安全、保持场地及周边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地、市场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为项目的绿色建筑定位和决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等原则,判断场地内是否存在不适宜建设策提供基础资料。的区域。当需要在不适宜建设的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应采取相4.1.6确定绿色建筑的定位和目标,是绿色建筑设计中建设单位应措施进行调整、恢复或补偿场地及周边地区原有地形、水系与和设计师们面临的首要任务。项目目标等级的确定,应结合项目生态系统。前期调研论证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应基于项目本身的特4.1.8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是绿色建筑策划的重要环节。首先,点与要求的分析,明确项目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可将项目基础方案与绿色建筑基本要求进行一一对比,审查项目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有无成为绿色建筑的可能性。可根据需要编制绿色建筑设计可行内环境质量和后期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目标。性控制表。如果初步判断不满足,可寻求解决方案并分析解决方4.1.7明确绿色建筑建设条件和目标后,应进一步确定“四节一案的成本或调整设计目标。环保”的指标值,确定被动技术措施优先原则下的绿色建筑方其次,应进行技术方案的成本效益和风险分析,对于投资回案,采用适宜、集成的技术体系,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产品。收期较长和投资额度较大的技术方案应充分论证。当然,分析时计算机模拟优化技术是一种采用专业计算软件对建筑或建筑应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效环境进行分析优化的虚拟技术。由于其分析过程均采用虚拟建模益而使得项目存在潜在风险。风险评估一般包括政策风险、经济计算,投入的实际成本较低,且能对建筑或建筑环境进行定量的风险、技术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等的评估。3739374037
4.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要求一对应。4.2.8建筑节能在我省执行多年,取得显著成效,其中节能设计4.2.4项目方案设计投标文件中绿色建筑专篇宜为设计说明的格专篇对建筑节能设计环节的质量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式,可与设计说明组合在一起,但应单独成章。绿色建筑专篇除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建筑节能执行情况检查中发现,一部分项目完整地论述项目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思路及技术路线、策略选因各方面原因,出现节能专篇与设计图纸中相应的构造做法不一择外,应对是否满足规划的相关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有所致的现象,导致实施效果无法保证。鉴于此,为避免绿色建筑设论述。计专篇的内容浮于形式,客观上要求绿色建筑初步设计图纸和施4.2.5方案设计应和绿色建筑策划有所呼应,应满足规划主管部工图必须明确相关做法、构造措施和设备性能表,并与绿色建筑门下达的相关绿色建筑规划要求。项目方案报批文件中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的内容一一对应。施工图审查单位在进行绿色建筑项目专篇宜为设计说明的格式,可与设计说明组合在一起,但应单独的设计审查时,应对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与施工图中相关做法、构成章。绿色建筑专篇除完整地论述项目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绿造大样和设备表等进行仔细核对。色建筑技术措施和投资成本估算外,应对是否满足规划的相关要4.2.9计算机模拟软件种类较多,且对软件使用者有一定的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有所论述。求,除了进行计算外,更重要的是应对计算结果进行专业的分析。4.2.6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是对项目绿色建筑策划和各阶段文本中本条列出了建筑自然通风、采光、日照、建筑声环境等常用的几绿色建筑专篇的延续和具体实现,它们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图纸的类模拟分析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从计算的过程及计算结果的合理基本要求应该是一致的。性、专业性等方面进行把控。期望通过模拟结果的全面分析,对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作为绿色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建筑形体和建筑布局设计的优化起到辅助引导作用,强化被动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表达项目各专业图纸所采用的绿术措施和低成本技术的应用,并提升其实施效果。色建筑技术和产品的核心文件,其能否有效得以落实,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能否实现。因此,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应基于项目的绿色建筑等级,选择满足等级所要求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并进行逐一、详细说明。绿色建筑专篇应分专业进行编写,由各专业分别编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专业设计说明中。也就是说,传统做法上的各专业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单独增加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的内容。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的内容应能和各专业设计图纸逐3839384038
或项目自身设定的绿色建筑目标。5.1.2规划设计应在《城乡规划法》的总体框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进行,强调技术的本土适宜性,降低资源5规划设计消耗并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良好环境。福建地域特征明显,地域文化有土楼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等,地貌类型有河谷阶地5.1一般规定型、丘陵山地型、平原盆地型、海岛型等,地域建筑风貌有闽南5.1.1本规范所提及的规划设计包括详细规划与场地设计。沿街柱廊式骑楼、客家土楼、海岛石头厝等,因此必须注重研究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控制当地的地域、气候和经济等因素,因势利导地控制各类不利因素,性详细规划为法定规划,是规划管理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有效利用对建筑和人的有利因素,以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设与依法行政的依据,绿色建筑(群)设计在此层面开始控制能具计。有法律效应,有利于发挥规划引导城市绿色建筑(群)发展的作5.1.32014年起,全省政府投资的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用,是贯彻推行绿色建筑(群)的有力保障,因此需重视控制性科技馆、体育馆等公益性建筑,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上详细规划阶段。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10场地设计主要指用地范围的总平面图设计,即取得依据控制万m2以上的住宅小区,厦门、福州、泉州等市财政性投资的保性详细规划制定的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之后,在规划建设用地障性住房等四类项目,以及绿色生态城区范围内的所有项目必须红线范围内进行的规划设计。按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对必须执行绿色建筑标本规范不同于通常的建筑设计规范,不但包含了对建筑绿色准的地块出具规划条件时,应予以明确相关要求。设计的要求,还包含了对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使绿色建筑(群)项目实施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编制绿用本规范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城市用地的具体情色规划设计专篇,通过落实低碳生态规划的关键性指标,成为贯况,将城市低碳生态的指标分解到两个层面:首先是在控制性详彻推行绿色建筑(群)的有力保障。其关键性指标应符合附录A细规划中的相关指标,其次是绿色建筑指标。规划设计应将低碳的要求。生态规划的指标落实到每个地块,其中有些指标用于指导后续阶附录A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常规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针对绿段建筑的绿色设计。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色建筑(群)实施范围特别提出的关键性指标,其中绿色建筑项况,执行规划阶段制定的规划指标,在各设计阶段(方案设计、目实施范围关键性控制指标为附录A中1~6项,包含人均居住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落实相关建筑指标,最终实现规划要求地面积、日照标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率、停车设施配建要求、3939394039
透水铺装率、绿地率等;5公顷以上的绿色建筑群项目实施范围地的空间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关键性控制指标为附录A中1~11项,其中7~11项为人均公共绿将路网结构、城市开发强度与提供各种服务的各级城市中心地面积、公共设施可达性、城市开放空间可达性、公交站点可达联系在一起进行空间组织,在提供中心服务的范围内实现便捷的性、雨水径流外排量,其它规划指标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实现紧凑布局。通过合理的路网结构规划绿色生态城区除应符合附录A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有而确定的规划地块尺度应适宜步行出行,城市新建区由城市支路关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规定。目前国家和省绿色生态城区指围合的地块尺度宜为150米~250米,旧区改造应通过路网加密、标体系相关标准尚未出台,可先按现行有关标准执行,待国家或打通道路微循环等措施完善地块合理尺度。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相关标准发布后从其规定。广场、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关5.1.4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场地设计应考虑建筑布局对场地室外系到场地的空间品质和宜居度。应综合考虑安全性、生态性、使风、光、热、声、水、动植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优化建筑周围用率、可达性等因素,形成层次合理、使用便捷、景观宜人的城与建筑之间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综合设计布局。市公共空间体系。公共空间规划还应确保其与周边建设项目的建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筑布局、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天际轮廓线等在景观风貌上的协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鼓励提高场地的空间利用效率,可采取适当调统一,充分体现地域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场地沿城市开发地下空间、充分利用绿地等开放空间滞蓄、渗透和净化雨水公共空间界面宜设置绿化围墙或空透围墙,并与街道景观相协等方式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调,体现城市人文艺术特点。公共建筑室外公共空间应向公众开应积极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共享,减少重复放。建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鼓励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开放场地内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模拟软件进行辅助设绿地等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新建区域宜设置市政共同计,并在建筑群体组合上采用利于疏导通风气流的排列方式。可管沟,统一规划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区域设施资源共享和可采取夏季主导风向的前后错列式、斜列式、前短后长式、前低后持续开发。高式、前疏后密式、结合地形特点的自由式等排列方式,不应形生态补偿是指对场地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恢复和建设,成完全封闭的围合空间。以弥补开发活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环境变化影响。5.2.3参照《福建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宜按照街道——社区规模体系两级配置。满足居民基本5.2用地规划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所需的街道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含医疗卫5.2.2将场地的功能布局与路网结构、公共空间、建筑群体组合、生、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行政管理与景观环境、竖向及管线布置等要素进行综合设计,尽可能提高场4039404040
社区服务、公用及商业等各类设施,社区级包含社区综合服务基5.3.3建设项目停车设施配建应满足《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础设施、体育、教育、公用及商业等各类设施。公共设施配置在规定》的相关要求。出于对地面环境的考虑,应控制地面停车数遵照上述全面性原则的同时,应针对老龄化、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量,宜采用地下、半地下停车或多层停车楼等方式。题,适度增加养老、福利、助残、无障碍等公共设施。5.3.4在旧城更新地区,道路网规划还应与市政条件相结合,并设置布局时应考虑周边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既有现状,避免综合考虑地面建筑和地下空间的联系。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原有重复建设,即考虑设施的共享性,同时还应与公交系统、慢行系街道,应予以保留和利用,延续城市特色文脉和空间肌理。统和公共开放空间结合,考虑设施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另外还应5.4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考虑残障人士的使用问题,体现人文关怀。5.2.4人均居住区用地指标是居住建筑节地的关键性指标,应满5.4.1应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勘查,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表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及《绿色水体、水系以及雨水资源。应对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利用和改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有关取值要求。造方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1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5.3交通规划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植被和动物栖息环境;5.3.1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对策。控2建设场地应避免靠近水源保护区;应尽量保护并利用原有制性详细规划应紧密结合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优化公交线网及公场地水面。在条件许可时,尽量恢复场地原有河道的形态和功能。交设施布局,从而达到每5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全覆盖的目标。场地开发不能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尽量维持原有水场地主要出入口设置便捷可达的公交站点是衡量场地环境质文条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量和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便于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工3应保护并利用场地浅层土壤资源和植被资源。场地表层土具出行,场地主要出入口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的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米,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800米。之一。5.3.2本条旨在设计舒适与功能完善的慢行系统。城市慢行系统5.4.2应对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勘查,包括太阳能、风能、由步行道、自行车道、风雨连廊、步行广场、人行天桥、人行地地下水、地热能等。应对资源分布状况和资源利用进行技术经济下通道等设施构成,设计过程中应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首先评价,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依据。应满足便利、安全的基本条件,其次综合考虑遮荫、休憩、排水、利用地下水应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应保持原有地下水防滑等要求,提高慢行交通的开放性和居民出行效率,促进社交,的形态和流向,不得过量使用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或场地创造人性化的交通网络。沉降。4139414041
场地建筑规划设计,不仅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日照标准要求,区深处,建筑前后形成压差,促进建筑自然通风。实际工程中可还应为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提供有利条件。太阳能利用应防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进行优化设计。止建筑物的相互遮挡、自遮挡、局部热环境和清洁等因素对利用5.5.3总平面规划中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合理布效率的影响。应对太阳能资源利用的适应性、季节平衡等进行定局,注意不把噪声敏感性高的居住建筑安排在临近交通干道的位量评估。置,同时确保不会受到固定噪声源的干扰。通过对建筑朝向、定场地风能利用时应注意场地地形地貌利用和改造,及对建筑位及开口的布置,减弱外部环境噪声影响。规划布局的影响。5.5.4地面铺装材料、屋顶材料的反射率对建设用地内的室外平利用风能发电时应进行风能利用评估,包括选择适宜的风能均辐射温度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室外热舒适度,同时地面反射发电技术,评估对场地声环境的影响等。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光、热环境。另外,低层建筑的屋面反射还5.4.3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和生态湿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光、热环境。因此,需要根据建筑的密度、地资源。场地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高度和布局情况,选择适宜的地面铺装材料和屋面材料,以保证系,保持或提升场地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良好的局部微气候。5.4.4雨洪控制利用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即充分利用河道、景观水体和绿化空间的容纳功能,通过竖向设计和不同季节的水位控制,减少市政雨洪排放压力,也为雨水利用、渗透地下提供可能。另外,通过充分利用开放的绿地空间滞蓄、渗透和净化雨水,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5.4.5旧城改造和城镇化进程中,既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护建筑文化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拆除重建与绿色建筑的理念是矛盾的。5.5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5.5.2建筑布局不仅会产生二次风,还会严重阻碍风的流动,在某些区域形成无风区和涡旋区,这对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排放是非常不利的,应尽量避免。建筑布局采用行列式、自由式或采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的“高低错落”,有利于自然风进入到小4239424042
两者接受日照的程度和相互遮挡的关系。对朝向不佳的建筑可增加下列补偿措施:1将次要房间放在西面;6建筑设计2在西面设置进深较大的阳台,减少西窗面积,设遮阳设施,在西窗外种植枝大叶茂的落叶乔木;6.1一般规定3住宅建筑尽量避免纯朝西户型的出现,并组织好穿堂风,6.1.1绿色建筑的建筑设计应根据场地条件和福建省的气候条利用夜间通风带走室内余热。件,在满足建筑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建筑外形和6.1.3建筑形体与日照、自然通风、噪声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内部空间布局,以及优先采用被动式的构造措施,为提高室内舒在设计中仅仅孤立地考虑形体因素是不够的,需要与其他因素综适度并降低建筑能耗提供前提条件。合考虑。建筑形体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如何优化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布局以及采用被动式的天然采建筑的朝向、间距、开窗位置和面积等因素,使建筑获得良好的光、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等构造措施,有时可以通过定日照、通风、采光和视野,满足节能需求。性分析的手段来判断,更科学的则是采用计算机模拟的定量分析可采用下列措施:手段。1利用计算机日照模拟分析,以建筑周边场地以及既有建筑6.1.2福建省地处沿海,4~9月大多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建筑为边界条件,确定满足建筑物日照标准的形体,并结合建筑节能南北向和接近南北向布局,有利于自然通风,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和经济成本权衡分析;太阳辐射得热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夏季太阳辐射得热增加空2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宜通过改变建筑形体,适当减小调能耗,冬季太阳辐射得热降低采暖能耗。福建省地跨夏热冬冷南向建筑面宽,合理设计底层架空来改善后排住宅的通风;和夏热冬暖两区,建筑的适宜朝向为南偏东30°至南偏西15°范3建筑单体设计时,在场地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围,南北朝向的建筑物夏季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得热,对全年只考建筑长宽高比例,使建筑迎风面压力合理分布,避免背风面形成虑制冷降温的夏热冬暖地区是十分有利的;对冬季要考虑采暖的涡旋区,并可适度采用凹凸面设计,降低下沉风速;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可以增加太阳辐射得热,减少采暖消耗,也4建筑造型宜与隔声降噪有机结合,可利用建筑裙房或底层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南北朝向是福建省最有利的建筑朝向。凸出设计等遮挡沿路交通噪声,且面向交通主干道的建筑面宽不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操作中建筑难以都做到南北朝宜过宽。向或接近南北朝向。当建筑采取东西向和南北向拼接时,应考虑6.1.4有些建筑由于体型过于追求形式新异,造成结构不合理、4339434043
空间浪费或构造过于复杂等情况,引起建造材料大量增加或运营通风降低能耗,提高舒适性。窗户除了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费用过高。这些为片面追求美观而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做功能外,还具有在从视觉上起到沟通内外的作用,良好的视野有法,不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应在建筑设计中避免。纯装饰构件助于使用者心情愉悦,可适当加大拥有良好景观视野朝向的开窗主要指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面积以获得景观资源,但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格栅和构架等,单纯为追求标志性效果的塔、球、曲面等异型构声环境质量下降采取补偿措施。城市中建筑间距一般较小,住宅件,以及不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并非有利于节能的双层外墙(含卧室、医院病房、疗养院、旅馆客房等空间布置应避免视线干扰。幕墙)。在设计中应控制造型要素中此类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6.2.4将需求相同或相近的空间集中布置,有利于统筹布置设备的应用,有功能作用的室外构件和室外设备应在设计时就与建筑管线,减少能源损耗,减少管道材料的使用。根据房间声环境要进行一体化设计,避免后补造成的安全、漏水、材料浪费等问题。求的不同,对各类房间进行布局和划分,可以达到区域噪声控制的良好效果。6.2空间布局6.2.5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水泵房、空调机房、6.2.1建筑中休息空间、交往空间、会议设施、健身设施等的共发电机房、变配电房等设备机房和停车库,宜远离住宅、宿舍、享,可以有效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用地、节约建设成本及办公室、旅馆客房、医院病房、学校教室等人员长期居住或工作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应通过精心设计,避免过多的大厅、走廊等的房间或场所。当受条件限制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隔声降噪、减交通辅助空间,避免因设计不当形成一些很难使用或使用效率低振、电磁屏蔽、通风、防水等措施。条件许可时,宜将噪声源设的空间。建筑设计中追求过于高大的大厅、过高的建筑层高、过置在地下,宜避免将水泵房布置在住宅的正下方,空调机房门宜大的房间面积等做法,会浪费土地和空间资源、增加建筑能耗,避免直接开向办公空间。宜尽量避免。6.2.6设备机房布置在负荷中心以利于减少管线敷设量及管路耗6.2.2为适应预期的功能变化,设计时应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损。设备和管道的维修、改造和更换应在机房和管道井的设计时高,并应尽可能采用轻质内隔墙。公共建筑宜考虑使用功能、使就加以充分考虑,留好检修门、检修通道、扩容空间、更换通道用人数和使用方式的未来变化。居住建筑宜考虑如下预期使用变等,以免使用时空间不足,或造成拆除墙体、空间浪费等现象。化:6.2.7设置便捷、舒适的日常使用楼梯,可以鼓励人们减少电梯1家庭人口的预期变化,包括人数及构成的变化;的使用,在健身的同时节约电梯能耗。日常使用楼梯的设置应尽2考虑住户的不同需求,使室内空间可以进行灵活分隔。量结合消防疏散楼梯,并提高其舒适度,使其便于人们使用。6.2.3各功能空间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例如充分利用直射6.2.8非机动车库的停车数量应满足实际需求。要充分考虑班或漫射的阳光,发挥其采光、采暖和杀菌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4439444044
车、出租车停靠、等候和下车后步行到建筑入口的流线。GB50033根据年平均总照度的大小,将我国分成5类光气候区,6.2.9有条件的建筑应开放一些空间供社会公众享用,增加公众福建省属于Ⅳ光气候区,光气候系数K较大,K值大说明当地的的活动与交流空间,使建筑服务于更多的人群,提高建筑的利用天空比较“暗”,因此达到同样的采光效果,窗墙面积比应该大效率,节约社会资源,节约土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休闲一些。的机会。办公、旅馆类建筑主要功能空间不包括储藏室、机房、走廊、6.2.10地下空间应充分利用,可以作为车库、机房、公共设施、楼梯间、卫生间及其他人员不经常停留和不需要阳光的房间。超市、储藏等空间;人防空间应尽量做好平战结合设计。地下空6.3.3建筑功能的复杂性和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建筑进深不断加间引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将使地下空间更加舒适、健康,并大。为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需求并节约人工照明能耗,需节约通风和照明能耗,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要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将天然光引入地上采光不足的建筑空间和地6.2.11空调器的能效与空调器的性能有关外,同时也与室外机的下建筑空间。合理布置有很大关系。室外机安装环境不合理,如设置在通风不室内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可节省白天人工照明能良的建筑竖井内、在封闭或接近封闭的空间内,均会使空调器的耗,创造健康的光环境。可通设计室内中庭、采光庭院等增加室能效大幅降低。室外机安装位置也不应对周边环境造成热污染和内空间的天然采光;地下室可通过下沉式庭院、采光窗井、采光噪声污染,同时应避免室外机与相邻室外机之间排出的气流相互天窗来实现天然采光,但要处理好排水、防水等问题;也可将地干扰,影响使用。具体做法可参照现行地方标准《住宅空调器设下室设计为半地下室,直接对外开门窗洞口,从而获得天然采光置标准》DBJ13-43。和自然通风,提高地下空间的品质,减少照明和通风能耗。为改善室内的天然采光效果,还可以采用反光板、棱镜窗等6.3日照和采光措施将室外光线反射、折射、衍射到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无天6.3.1不同类型的建筑如住宅、医院、中小学校、疗养院、幼儿然采光的室内大空间,尤其是儿童活动区域、公共活动空间,可园等设计规范都对日照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设计时应执行国家和使用导光管、光导纤维等技术,将阳光从屋顶或侧墙引入,以改福建现行的法规和标准规范。善室内照明舒适度和节约人工照明能耗。6.3.2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和《建筑采6.4自然通风光设计标准》GB50033规定了各类建筑房间采光系数的最低值。一般情况下住宅各房间的采光系数与窗地面积比密切相关,6.4.1为有效利用自然通风,需要进行合理的室内平面设计、室因此可利用窗地面积比的大小调节室内天然采光。房间采光效果内空间组织以及门窗位置、尺寸与开启方式的精细化设计。考虑还与当地的光气候条件有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建筑冬季防寒时,宜使主要房间,如卧室、起居室、办公室等主4539454045
要工作与生活房间,避开冬季主导风向,防止冷风渗透。夏季需成60°~90°角,不宜小于45°角。要通过自然通风为建筑降温,宜使主要房间迎向夏季主导的风本条对房间的通风路径进行了规定,房间可满足自然通风的向。设计条件为:1、当房间由可开启外窗进风时,能够从户内(厅、宜采用室内气流模拟设计的方法进行室内平面布置和门窗位厨房、卫生间等)或户外公用空间(走道、楼梯间等)的通风开置与开口的设计,综合比较不同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方案,确定口或洞口出风,形成房间通风路径;2、房间通风路径上的进风开最优的自然通风系统方案。口和出风开口不应在同一朝向;3、当户门设有常闭式防火门时,6.4.2穿堂通风可有效避免单侧通风中出现的进排气流参混、短户门不应作为出风开口。路、进气气流不能充分深入房间内部等缺点,因此房间的平面布模拟分析和实测表明,房间的通风路径的形成受平面和空间局宜有利于形成穿堂通风。同时,要取得好的室内空气品质,还布局、开口设置等建筑因素影响,也受自然风来流风向等环境因应尽量使主要房间处于上游段,避免厨房、卫生间等房间的污浊素影响,实际的通风路径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但当建筑单元内空气随气流进入其他房间。要获得良好的自然穿堂风,需要如下的户型平面及对外开口(门窗洞口)形式确定后,对于任何一个一些基本条件:室外风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室外空气首先进入卧可以满足自然通风设计条件的房间,都必然具备一条合理的通风室、客厅等主要房间;穿堂气流通道上,应避免出现喉部;气流路径,如图1(a)所示,当房1的外窗C1受到来流风正面吹入时,通道宜短而直;减小建筑外门窗的气流阻力。显然可形成C1→(C2+C5+C6)通风路径,表明该房间具备了当采用穿堂通风时,宜符合下列要求:可以形成穿堂风的必要条件。同理可以判断房2、房3所对应的1使进风窗迎向主导风向,排风窗背向主导风向;通风路径分别为C4→(C3+C7)、C1→(C6)。2通过建筑造型或窗口设计等措施,增大进、排风窗空气动一般住宅房间均是通过房门开启与厅堂、过道等公用空间形力系数的差值;成通风路径的,在使用者本人私密性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开启房门3当由两个和两个以上房间共同组成穿堂通风时,房间的气形成通风路径是可行的,但对于房与房之间需要通过各自的房门流流通面积宜大于进排风窗面积;都要开启才能形成通风路径的情况,因受限于他人私密性要求通4由一套住宅共同组成穿堂通风时,卧室、起居室应为进风风路径反而不能得到保证。同样,对于同一单元内的两户而言,房间,厨房、卫生间应为排风房间。进行建筑造型、窗口设计时,都要依靠开启各自的户门才能形成通风路径也不能得到保证。因应使厨房、卫生间窗口的空气动力系数小于其他房间窗口的空气此,套内的每个居住房间只能独立和户内的公用空间组成通风路动力系数;径,不应以居室和居室之间组成通风路径;单元内的各户只能通5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其迎风面与主导风向宜过户门独立地和单元公用空间组成通风路径,不应以户与户之间4639464046
通过户门组成通风路径。定,如图1(b)的A、B户。当单元内的公用空间出于防火需要设为封闭或部分的空间,已无对外开口或对外开口很小时,也不能作为各户的出风路径考虑。要求每户至少有一个房间具备有效的通风路径,是对居住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最低要求。设计房间通风路径时不需要考虑房间窗口朝向和当地风向的关系,只要求以房间外窗作为进风口判断该房间是否具备合理的通风路径,目的是为了确保房间自然通风的必要条件。事实上,福建省属于季风气候,受季风、海洋与山地形成的局地风以及城市居住区形态等影响,居住建筑任何朝向的外窗均有迎风的可能,因此,按窗口进风设计房间通风路径,符合南方地区居住区(a)套户(b)单元风环境的特点。图1套内房间通风路径示意图套内房间通风路径上对外的进风开口和对外的出风开口如果6.4.3开窗位置宜选在周围空气清洁、灰尘较少、室外空气污染在同一个朝向时,这条通风路径显然属于无效的,因此规定进风小的地方,避免开向噪声较大的地方。高层建筑应考虑风速过高口所在的外立面朝向和出风口所在外立面朝向的夹角不应小于对窗户开启方式的影响。90°(如图1(a)所示)。一般,对于只有一个朝向的套房,多在片建筑能否获取足够的自然通风与通风开口面积的大小密切相面追求容积率、单元套数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旦单元内的公关。近年来有些建筑为了追求外窗的视觉效果和建筑立面的设计用空间对外无有效开口,这类单一朝向套房往往因为通风不良室风格,外窗的可开启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有的甚至使外窗完全内过热,且室内空气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正是本条文规定重点限封闭,导致房间自然通风不足,不利于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散热,制的单元平面类型,如图1(b)的D、E、F户。但是,通过设计一不利于节能。处单元内的公用空间的对外开口,这类单一朝向的户型也能够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中推荐居住空间“通风开织形成有效的通风路径,如图1(b)的C户。对于利用单元公用空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暖地区达到10%,夏热间的对外开口形成的房间通风路径,出于鼓励通风设计考虑,暂冬冷地区达到8%”,公共建筑要求“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时不对房间门窗进风口和设在单元公共空间出风口进行朝向规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4739474047
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中规定“厨图2加强室内通风的措施房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0%,并不得小于中庭的热压通风,是利用空气相对密度差加强通风,中庭上0.60m2”。透明幕墙也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通风换气装置,结合部空气被太阳加热,密度较小,而下部空气从外墙进入后温度相幕墙的安全性和气密性要求,幕墙可开启面积宜不小于幕墙透明对较低,密度较大,这种由于气温不同产生的压力差会使室内热面积的5%。空气升起,通过中庭上部的开口逸散到室外,形成自然通风过程办公建筑与教学楼内的室内人员密度比较大,建筑室内空气的烟囱效应,烟囱效应的抽吸作用会强化自然对流换热,以达到流动,特别是自然、新鲜空气的流动,对提高室内工作人员与学室内通风降温的目的。中庭上部可开启窗的设置,应注意避免中生的工作、学习效率非常关键。日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CASBEE庭热空气在高处倒灌进入功能房间的情况,以免影响高层房间的forNewConstruction)对办公建筑和学校的外窗可开启面积设定热环境。在冬季中庭宜封闭,以便白天充分利用温室效应提高室了3个等级:1)确保可开启窗户的面积达到居室面积的1/10以温。拔风井、通风器等的设置应考虑在自然环境不利时可控制、上;2)确保可开启窗户的面积达到居室面积的1/8以上;3)可关闭的措施。确保可开启窗户的面积达到居室面积的1/6以上。为了取得较好6.4.5地下空间(如地下车库、超市)的自然通风,可提高地下的自然通风效果,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宜采用1/6的数值。自空间的环境品质,节省机械通风能耗。设置下沉式庭院不仅促进然通风的效果不仅与开口面积有关,还与通风开口之间的相对位了天然采光通风,还可以增加绿化率,丰富景观空间。地下停车置密切相关。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通风开口的位置,尽量使之库的下沉庭院要注意避免汽车尾气对建筑使用空间的影响。有利于形成穿堂风。6.4.6夏季暴雨、冬季采暖季节等室外环境不利时,多数用户会6.4.4室内的分隔设计是影响建筑的室内通风效果的关键因素之关闭外窗,造成室内通风不畅、新风不足,影响室内空气品质。一。采用合理的室内分隔设计措施,如通风隔断、带可开启扇的设计时可以采用通风器等在室外环境不利时仍能保证自然通风的通风门等,能加强室内通风效果,如图2所示。措施。对于毗邻交通干道、长期处于门窗密闭状态下的住宅,在夜间休息时段,室内空气质量显著降低,因此宜通过安装有消音降a隔墙上开窗b采用矮隔断c隔断上下留空噪功能的通风器来满足新风的需求。6.5围护结构6.5.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达到国家和福建省节能设计标准的d隔断上下留空且中间开窗e活动屏口f家具隔断规定,是保证建筑节能的关键,在绿色建筑中更应该严格执行。4839484048
此外,不同建筑类型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在节能特点上也有玻璃、中空玻璃等降低结构传热系数;设置断热桥等阻止热传导;差别,因此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外窗提高气密性降低空气渗透热损失。就我省气候特点而言,也可以气密性、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的规定限值应符合相应建筑类型的采用自然通风型双层玻璃幕墙,或者设置遮阳等。要求。6.5.3大量设置凸窗和屋顶天窗增加夏季阳光对室内的辐射热体形系数控制建筑的表面面积,有利于减少热损失。窗户是量,增加制冷负荷,对建筑的保温性能也影响较大,因此建筑宜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薄弱环节,控制窗墙面积比,是提高整个外围避免设置大量凸窗及屋顶天窗。外窗气密性的要求主要根据现行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有效途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通常包括屋顶、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外墙、外窗等部位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热惰性指标等限值。GB7106的规定,外窗或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宜采用保温材料填外窗气密性的要求来源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充并用密封材料嵌缝。外窗选用较低遮阳系数和较高可见光透射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7106的规定。屋顶透明部分的比的中空Low-e玻璃对减小夏季阳光对室内的辐射热量的同时满夏季阳光辐射热量对制冷负荷影响很大,对建筑的保温性能也影足室内采光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响较大,因此建筑应控制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比。建筑中庭常设“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是指门窗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的透明屋顶天窗,应适当设置可开启扇,在适宜季节利用烟囱效空气渗透率、可见光透射比等节能性能指标的一种信息性标识,应引导热压通风,使热空气从中庭顶部排出。反映该性能信息的标签粘贴在门窗显著位置,能够综合体现其节鼓励绿色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率高于国家和地方的节能标能性能,标签上同时标明有门窗产品的适宜地区,便于选择使用。准,在设计时可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分析的方法计算其节能率,“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认证由企业自愿提出申请,住建部认定批以定量地判断其节能效果。准的“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实验室”负责申请企业的生产条件6.5.2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我省在墙体节能技术和材料方现场检查、产品抽样和样品节能性能指标的检测与模拟计算,并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筑外墙自保温技术和无机保温砂浆保温出具《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测评报告》。门窗标识包括证书和技术已经成为我省当前主流形式,并已经配套开发了众多的节能标签,证书由住建部印制并统一编号和发放,标签由企业按照统墙体材料,完全能够满足外墙建筑节能的需要。工业化预制墙体一的样式、规格以及标注规定自行印制。建筑外窗选用通过标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保温材料与墙体进行复合预制也是值得推广认证的产品,有利于提高建筑物节能性能,降低能耗。的一项技术。此外,外墙采用浅色饰面材料或热反射型涂料也能6.5.4建筑屋面隔热是我省建筑隔热的重点之一,种植屋面、通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是较为经济可行的外墙隔热技术措施。玻风屋面、浅色屋面、遮阳装置等均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屋面璃幕墙的节能措施有很多,包括:采用热反射玻璃、低辐射镀膜遮阳装置的“遮蔽率”,是指遮阳装置垂直投影面积占屋面面积4939494049
的比例。施等一系列经济技术合理可行的做法来满足本规定,即本条文在执行上不存在技术难度,只有对当前流行的凸窗(飘窗)型式产6.6建筑遮阳生一定影响。由于凸窗可少许增大室内空间且按当前各地行业规6.6.1我省夏季太阳辐射强度较大,建筑普遍有遮阳需求。不同定其不计入建筑面积,于是这种窗型流行很广,但因其相对增大使用功能和造型风格的建筑采用的遮阳形式也不同,所以在采用了外窗面积或外围护结构的面积,导致了房间热环境的恶化、空建筑遮阳措施时,结合建筑特点进行合理的遮阳设计是非常关键调能耗增高以及窗边热胀开裂、漏雨等一系列问题,引起行业的的。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和暴雨的侵袭,在遮阳设广泛关注。本条针对窗口的建筑外遮阳设计,规定了居住建筑遮计时,保证安全性是前提。阳构造的设计限值。6.6.2建筑遮阳设计应综合考虑日照和室内采光要求,应满足现6.6.5建筑自遮阳又称为“形体遮阳”,即运用建筑形体的外挑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民用建筑设计通与变异,利用建筑构件自身产生的阴影来形成建筑的“自遮阳”,则》GB50352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对室是建筑遮阳设计的有效途径。在自遮阳设计时,应对太阳夏季和内采光的相关要求。实体遮阳构件如混凝土遮阳构件等,因热容冬季的运行轨迹进行分析,合理设计自遮阳的角度,保证夏季的量较大,吸收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出,会在温度较低的夜晚对室内太阳高度角较高时,建筑自身能阻挡过多太阳辐射,降低空调能形成二次辐射,因此宜与建筑主体留有一定的空隙或选用高反耗,而冬季太阳高度角较低,太阳光可以进入室内,有效利用太射、低热容的金属材料作为遮阳构件。阳得热。6.6.3天窗面积越大,或天窗热工性能越差,对建筑节能越不利。6.6.6屋面遮阳可以结合爬藤植物或遮阳构件来实现。近年来,随着建筑形式多样化,在平屋面和斜屋面上开天窗的建筑越来越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城市建筑密度有增大的趋势,有不少建筑多。有研究表明,当天窗面积占整个屋顶面积4%,天窗传热系将屋顶设计成绿化屋面或屋顶花园,成为可供人员休息的场所。数K=4.0W/(m2•K),遮阳系数SC=0.5时,其能耗只比不开天窗在这种条件下,在屋顶设计遮阳藤架,既可改善屋顶休闲环境,建筑物能耗多1.6%左右,对节能总体效果影响不大,但对开天窗又可取得较好的屋顶遮阳效果。同时,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也的房间热环境影响较大。所以本条对建筑天窗的遮阳系数提出了成为大力推广的新技术,结合太阳能利用构件与遮阳进行一体化规定。设计也是一举多得的措施。6.6.4本条规定取自现行行业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6.6.7在建筑外遮阳设计时,往往重视外窗遮阳,而忽视建筑外设计标准》JGJ75。窗口设计时,可以通过设计窗眉(套)、窗口墙遮阳。但是,建筑外墙遮阳,尤其是东、西向外墙的遮阳也是遮阳板等固定建筑构造,或在设计的凸窗洞口缩进窗的安装位置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增加热舒适性的有效手段。我省气候适宜植以留出足够的遮阳挑出长度,或采用内置百叶窗、活动外遮阳设5039504050
物生长,因此利用树木、爬藤植物作为建筑外墙遮阳手段,是值提供生活休憩场所等积极作用,是我省气候条件下适宜推广的一得推荐的一项特色技术。项绿色建筑技术。为避免屋面绿化流于形式,结合实际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屋面绿化面积比例的推荐值。6.7立体绿化6.7.5我省植物种类丰富,并且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的生长。垂直6.7.1立体绿化分为屋面绿化和垂直绿化。屋面绿化是指在高出绿化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观赏性和休憩空间,而且可以增强建筑地面以上,周边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的隔热性能。为避免垂直绿化在工程实现中流于形式,同时也考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的绿化。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植物材料沿建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提出了种植面积比例的要求。筑物立面或构筑物表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立体空间的6.7.6建筑物采取立体绿化措施后,屋面和墙体的设计条件会有绿化方式。建筑立体绿化是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环境的有所变化,需对重点荷载、防水、防腐等功能进行确认。屋面绿化效措施。由于我省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植物成活率较高,且维护的设计应预留植物足够的生长空间,并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难度较低,所以立体绿化是体现我省绿色建筑特点的适宜技术。避免对屋面保温隔热层和防水层造成破坏。6.7.2根据种植地的生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是保证成活率的关6.8室内声环境键因素。在设计时,东南向的墙面或构筑物前应以喜阳的攀援植物为主;北向墙面或构筑物前,应栽植耐荫或半耐荫的攀援植物;6.8.1随着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的发展,机械设施增多,噪声问在高大建筑物北面或高大乔木下面,遮荫程度较大的地方应选择题日益严重,甚至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人们每天生活在噪耐荫种类。在墙面进行立体绿化设计时,应保证室内对采光、通声环境中,对身心造成诸多危害:损害听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风的正常需求,并应结合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室内功能要求进行立引发多种疾病。控制室内噪声水平已经成为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体绿化设计,不宜对室内视野造成较大干扰。同时,考虑绿化的工作之一。后期养护,应采取节能节水的浇灌措施。尽管建筑的隔声在技术上基本都可以解决,而且实施难度也6.7.3建筑的东、西、南向以及屋面进行立体绿化设计有利于炎不是特别大,但现实设计中却往往不被重视,绿色建筑倡导营造夏遮阳,利用绿化植物进行遮阳造价低廉且效果较好。对于高层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因此设计人员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来说,设置空中花园,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交流共享的平台,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要求,对各类功能的建筑进行也是改善建筑室内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室内环境的隔声降噪设计。6.7.4根据《福建省实施城市立体绿化暂行办法》(闽建风景建筑空间的围护结构一般包括内墙、外墙、楼(地)面、顶[2014]15号)的要求,福建省范围内的绿色建筑必须进行屋面绿板(屋面板)、门窗,这些都是噪声的传入途径,传入整个空间化设计。屋面绿化具有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屋面隔热性能,的总噪声级与这六个面的隔声性能、吸声性能、传声性能以及噪5139514051
声源密切相关。所以室内隔声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各部同噪声频率特性选用适合的构造,同时还要兼顾装饰效果及防火位进行构造设计,才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要求。中的要求。6.8.4民用建筑的楼板大多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具有较好的2008年颁布实施《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为防治环境隔绝空气声性能。据测定,12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空气声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保障人身健康,规定了隔声量为48dB~50dB,但其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却在80dB环境噪声的最高允许数值。以上,所以在工程设计中应着重解决楼板撞击声隔声问题。建筑受到环境噪声与室内噪声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传统多采用弹性面层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在混凝土楼板上铺与噪声地图创新技术对项目的环境噪声现状进行模拟分析,同时设地毯或木地板,经测定可达到小于或等于65dB的标准。对不同的降噪措施进行综合评估与选型,从而寻求一个科学的解在楼板下设隔声吊顶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但为减弱楼板向决方案。室内传递空气声,吊顶要离开楼板一定的距离,对层高不大的房6.8.2城市交通干道是建筑常见的噪声源,设计时应对外窗、外间净高影响较大。门等提出整体隔声性能要求,对外墙的材料和构造应进行隔声设目前各种各样的浮筑隔声楼板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其做法计。除选用隔声性能较好的产品和材料外,还可使用声屏障、阳是在混凝土楼板上铺设隔声减振垫层,在垫层之上做40mm厚细台板、广告牌等设施来阻隔交通噪声。石混凝土,然后根据设计要求铺装各种面层。经测定这种构造的6.8.3人员密集场所及设备用房的噪声多来自使用者和设备,噪楼板可达到隔绝撞击声小于或等于65dB的标准。声源来自房间内部,针对这种情况降噪措施应以吸声为主,同时铺设隔声减振垫层时要防止混凝土水泥浆渗入垫层下,四周兼顾隔声。与墙交界处要用隔声垫将上层的细石混凝土与混凝土楼板隔开,顶棚的降噪措施多采用吸声吊顶,根据质量定律,厚重的吊否则会影响隔声效果。目前市场上各种隔声减振垫层的种类也比顶比轻薄的吊顶隔声性能更好,因此宜选用面密度大的板材。吊较繁多,可根据不同工程要求进行选择。顶板材的种类很多,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其隔声性能,还要符合防6.8.5近年来轻型屋盖在各种大型建筑(车站、机场航站楼、体火的要求。另外,在满足房间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吊顶与楼板之间育馆、商业中心等)中被广泛采用,在隔绝空气声和撞击声两方的空气层越厚隔声越好;吊顶与楼板之间应采用弹性联接,这样面轻型屋盖本身都很难达到要求。在轻型屋面铺设阻尼材料、吸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声材料或设置吊顶能够达到降低噪声尤其是雨噪声的目的。墙体的隔声及吸声构造类型比较多、技术也相对成熟,在不6.8.6有安静要求的房间,指住宅居住空间、宿舍、办公室、旅同性质的房间及不同部位选用时,要结合噪声源的种类,针对不馆客房、医院病房、学校教室等。基础隔振主要是消除设备沿建5239524052
筑构件的固体传声,是通过切断设备与设备基础的刚性连接来实3优先选用虹吸式冲水方式的坐便器;现的。目前国内的减振装置主要包括弹簧和隔振垫两类产品。基4降低水泵房噪声:选择低转速(不大于1450转/分)水泵、础隔振装置宜选用定型的专用产品,并按其技术资料计算各项参屏蔽泵等低噪声水泵;水泵基础设减振、隔振措施;水泵进出管数,对非定型产品,应通过相应的实验和测试来确定其各项参数。上装设柔性接头;水泵出水管上采用缓闭式止回阀;与水泵连接管道减振主要是通过管道与相关构件之间的软连接来实现的管道吊架采用弹性吊架等。的,与基础减振不同,管道内的介质振动的再生贯穿整个传递过另外,应选用低噪声的变配电设备,发电机房采取可靠的消程,所以管道减振措施也一直延伸到管道的末端。管道与楼板或声、隔声降噪措施。墙体之间采用弹性构件连接,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6.8.7电梯噪声对相邻房间的影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缓解,暖通空调系统可通过下列方式降低噪声:井道与相邻房间可设置隔声墙或在井道内做吸声构造隔绝井道内1选用低噪声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的噪声,机房和井道之间可设置隔声层来隔离机房设备通过井道2同一隔断或轻质墙体两侧的空调系统控制装置应错位安向下部相邻房间传递噪声。装,不可贯通;6.8.8多功能厅、100人规模以上的大型会议室等设计需保证观3根据相邻房间的安静要求对机房采取合理的吸声和隔众厅内任何位置都应避免多重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和共振等声、隔振措施;缺陷,同时根据用途的差异各有所不同。会堂、报告厅和多用途4管道系统的隔声、消声和隔振措施应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合厅堂等语言演出的厅堂需重点考虑语言清晰度,而剧场和音乐厅理设计。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的管道宜设置消声器,靠近机房的等声乐演出的厅堂则注重早期声场强度和丰满度,其主要通过在固定管道应做隔振处理,管道与楼板或墙体之间采用弹性构件连观众厅内布置适当的吸声装饰材料以控制混响时间来实现。接。管道穿过墙体或楼板时应设减振套管或套框,套管或套框内6.9室内空气质量径大于管道外径至少50mm,管道与套管或套框之间的应采用隔声材料填充密实。6.9.1产生异味或空气污染物的房间与其他房间分开设置,可避给排水系统可通过下列方式降低噪声:免其影响其他空间的室内空气品质,便于设置独立机械排风系1合理确定给水管管径,管道内水流速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统。《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6.9.2在人流较大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在地面采用至少2m长的2选用内螺旋排水管、芯层发泡管等有隔音效果的塑料排水固定门道系统,阻隔带入的灰尘、小颗粒等,使其无法进入该建管;筑。固定门道系统包括格栅、格网、地垫等。地垫宜每周保洁清理。5339534053
6.9.3在建筑平面布局时应避免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后从建筑通风念设计。对甲类建筑,根据既有经验,采用隔震或耗能减震结构,口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空气质量。比传统结构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性能与结构材料用量的综合性价比。7.2.5~7.2.6大部分建筑部品和部件在工厂生产完成,在现场仅需要进行相对简单的拼装工作,这是国际建筑业的发展潮流,也是7结构设计我省建筑业努力的方向。这样做可以保证建筑质量,提高建筑的施工精度,缩短工期,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施工能耗,同7.1一般规定时减少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7.1.1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功能、高度、形体,采用受力合理、工业化建筑体系主要包括装配式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钢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体系,能够以较少的材料、较小的环境影响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等,其特点代价满足建筑要求。结构体系的选择,应从因地制宜、节约材料、是主要构件在工厂生产加工、现场连接组装。施工方便安全且环保等方面进行论证。工业化部品包括装配式隔墙、复合外墙、整体厨卫等以及成7.1.2从抗震设防烈度安全角度考虑,绿色建筑结构设计首先应品门、窗、栏杆、百叶、雨棚、烟道以及水、暖、电、卫生设备设定正确合理的抗震性能目标,在此基础上从体系、材料、构件等。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安全合理、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7.3地基基础设计小的目的。7.3.1基础在建筑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进行多方案的论证、对7.2主体结构设计比,从而采用建筑材料消耗少的结构方案。基础设计应从结构合7.2.1建筑建成之后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各种条件的变化,会出现理、施工安全、节省采料、施工对环境影响小等方面进行论证。建筑设备更新、平面布置变化的情况。在设计阶段考虑为这些情7.3.2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多平地少。充分况预留变更、改善的可能,符合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原则。具体措利用山地形势,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或半地下空间,是创造山地施有: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室内分隔采用轻质隔墙、隔断,绿色生态建筑、覆土建筑十分难得的机会,应该予以提倡。在满设备布置便于灵活分区,空间设计上考虑方便设备、管道的更新足建筑基本功能情况下,地形中填方区宜布置地下空间避免高填等等。结构设计宜充分考虑适应这些可能的变化。方;边坡处宜首选放坡,采用架空,避免高切坡。7.2.2~7.2.4结构应尽量采用平面、竖向规则的方案,满足抗震概7.4改扩建结构设计5439544054
7.4.1改扩建建筑,应根据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料本身就是可再循环材料;二是建筑拆除时能够被再循环利用的进行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结构可靠性评定。根据结构可靠材料。钢材、铜材等金属材料属于可再循环材料,除此之外还包性评定要求,采取必要的加固、维护处理措施后,按评估使用年括:铝合金型材、玻璃、石膏制品、木材等。限继续使用,避免大拆大改。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要区分“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建筑寿命”之间的不同。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可再利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到期,并不意味着建筑寿命到期。只是需要进用材料的使用可延长还具有使用价值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周期,降行全面的结构技术检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必要的维修加低材料生产的资源消耗,同时可减少材料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固,满足结构可靠度及耐久性要求后仍可继续使用,以延长建筑响。可再利用材料包括从旧建筑拆除的材料以及从其他场所回收寿命。的旧建筑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包括砌块、砖石、管道、板材、木7.4.2对改扩建工程,应对原有建筑进行可靠性和抗震性能评估地板、木制品(门窗)、钢材、钢筋、部分装饰材料等。鉴定,应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结构构件,避免对结构构件大拆大改。充分使用可再循环材料及可再利用材料可以减少新材料的使7.4.3有时采用结构体系加固方案,如增设剪力墙(或支撑)将用及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纯框架结构改造成框-剪(支撑)结构等可大大减少构件加固的数第二,用于生产制造再生材料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废弃量,减少材料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物、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鼓励7.4.4对需要加固的结构构件,在保证安全性及耐久性的前提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制作的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和配制再下,应采用节材、节能、环保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目前结构生混凝土;鼓励使用工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淤泥构件的各种加固方法较多,所采用的加固设计方案应符合节约资为原料制作的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原则。鼓励使用生活废弃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建筑材料。7.4.5使用建筑施工、既有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尚可继第三,在设计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利用建设用地内拆除的或续利用的结构材料,将有效降低材料使用量,符合绿色建筑节材其他渠道收集得到的既有建筑的材料,以及建筑施工和场地清理的要求。时产生的废弃物等,延长其使用期,达到节约原材料、减少废物的目的,同时也降低由于更新所需材料的生产及运输对环境的影7.5结构材料响。设计中需考虑的回收物包括木地板、木板材、木制品、混凝7.5.1对建筑结构材料选择标准应该从全寿命期进行衡量,整体土预制构件、金属、装饰灯具、砌块、砖石、保温材料、玻璃、上考虑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石膏板、沥青等。第一,建筑中可再循环材料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使用的材5539554055
第四,鼓励选用本土建材,宜选用距离施工现场500km以内螺旋肋钢丝以及三股钢绞线。选用轻质高强钢材可减轻结构自重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除要求材料优异的使用性能外,还要注意减少材料用量。材料运输过程中是否节能和环保,因此应充分了解当地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供应的有关信息,以便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尽可能实现就地取材,减少材料运输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第五,绿色建筑提倡采用高性能、高强度的建筑材料,可保证建筑材料维持较长的使用功能,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减少建筑的维修次数,从而减少社会对材料的需求量,也减少废旧拆除物的数量。7.5.2福建省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其应用技术已较为成熟。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预拌混凝土产品性能稳定,易于保证工程质量,且采用预拌混凝土能够减少施工现场噪声和粉尘污染,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材料损耗。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其不同于传统混凝土的特点在于:清水混凝土浇注成型后,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极具装饰效果。在与建筑表现需要吻合的情况下,采用清水混凝土可以免除或减少装修材料的使用。预拌砂浆(或称商品砂浆)包括干拌砂浆和湿拌砂浆,由专业化工厂生产,在生产时添加各种外加剂,能保证砂浆性能且质量稳定。同时,预拌砂浆可以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制造成人工机制砂石代替天然砂石,既可以回收利用废弃物,减少原材料消耗,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用量,增加使用空间。在普通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优先选用HRB400级热轧带肋钢筋,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宜使用高强5639564056
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的有关规定;6)雨水控制及利用、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的论证、确定和设计计算与说明。8给水排水设计8.1.2绿色建筑设计中应优先采用废热回收及清洁能源作为热源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综合考虑8.1一般规定场地环境、用水量及水电配备条件等情况,根据建筑物的使用需8.1.1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是绿色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的必要环求、集热器与储水箱的相对安装位置等因素确定太阳能热水系统节,是设计者确定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过程。的运行方式,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前,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市政给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18713和《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排水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等客观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各用技术规范》GB50364中有关系统设计的规定。种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和潜力,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提高水资采用地源热泵作为热源时,应在不破坏地热资源环境的条件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雨、污水排放量。下进行。地源热泵热水供水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水资源规划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的规定。1)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8.2给排水系统地质条件及市政设施情况等的说明;8.2.1合理的给水系统是给排水设计中达到节水、节能目的的保2)用水定额的确定、用水量估算(含用水量计算表)及水量障。平衡计算;用水量的评估中平均日用水定额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市政自来水管网供水压《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较低值;力普遍得到提高。因此,在确定给水方式时,应采用分区、无负3)给排水系统设计说明;压供水系统等技术,合理利用市政自来水管网水压,减少建筑给4)采用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的方案;水系统的日常能耗。5)污水处理和排放设计说明。排入城镇污水系统的污水水质为减少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造成的水量浪费,应从给水系均应符合《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和《污水统的合理设计、压力合理分区、采取减压措施等方面采取措施。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等现行国家、地方排放标准的相应规定另外,设施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是控制超压出流的技术保障。限值及地方总量控制的要求。污水应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废水受纳减压阀作为简便易用的设施在给水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体或再生利用,其排放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在执行本条过程中还需做到:掌握准确的供水水压、水量等5739574057
可靠资料;满足卫生器具配水点的水压要求;高层建筑分区供水8.2.4住宅应该给居住者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除了来自室外的压力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噪音,室内给排水设备和管道产生的噪音也会对居住声环境质量50015-2003的相关要求。产生影响,特别是卧室噪音对人体睡眠产生较大的影响。可采取8.2.2建筑供水系统的节能问题,适用于所有加压供水规模较大下列措施减小给排水系统噪音的影响:的建筑。泵房设备配置宜采取大小泵搭配、变频调速控制等节能1)在建筑构造上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如设置管道井、措施。用砖墙包裹管道、同层排水等;8.2.3用水量较小且分散的建筑,如一般单元式建筑、办公楼、2)合理选择排水管材。如采用柔性排水铸铁管、内壁带螺旋小型饮食店等。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的建筑,如高塑料管、芯层发泡管等隔音较好的排水管材,可在一定程度上降级居住建筑、旅馆、公共浴室、医院、疗养院、体育馆、大型饭低噪音;店等。3)合理选择坐便器冲水方式。坐便器的冲水方式分为三种:在居住建筑、酒店式办公、酒店等设有集中供应生活热水系虹吸式、冲落式和半虹吸式。虹吸式冲水产生的噪音在各种冲水统的建筑,应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方式中最小,可优先采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中提出了建筑集中热水4)合理确定给水管管径。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供应系统的三种循环方式:干管循环(仅干管设对应的回水管)、规范》GB50015中明确规定,当住户有降低噪音要求时,生活给立管循环(立管、干管均设对应的回水管)和干管、立管、支管水管径为15~20mm时,管道内的水流速度宜小于1.0m/s;管径循环(干管、立管、支管均设对应的回水管)。同一座建筑的热介于25~40mm时,管道内的水流速度宜小于1.2m/s,管径为50~水供应系统,选用不同的循环方式,其无效冷水的出流量是不同70mm时,管道内的水流速度宜小于1.5m/s;的。5)民用建筑物内设置的生活给水泵房不应毗邻居住用房或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节水措施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其上层或下层,水泵机组宜设在水池的侧面、下方,单台泵可设水压力平衡,最不利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差不宜大于于水池内或管道内,其运行噪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0.02MPa;宜设带调节压差功能的混合器、混合阀;公共浴室可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规定;设置感应式或全自动刷卡式淋浴器。6)降低水泵房噪音。选择低转速(1450转/分)水泵、屏蔽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的住宅建筑中考虑到节水及使用舒适性,泵等低噪音水泵;水泵基础设减振器、橡胶隔振垫等;与水泵连当因建筑平面布局使得用水点分散且距离较远时,宜设支管循环接的管道,管道吊架采用弹性吊架;水泵出水管上设消声止回阀;以保证使用时的冷水出流时间较短。在水泵进出管上装设柔性接头。5839584058
采取可靠的防止误接、误用、误饮措施。其措施包括:非传统水源供水管道外壁涂成浅绿色,并模印或打印明显耐久的标识,如8.3非传统水源利用“中水”、“雨水”、“再生水”。8.3.1设置分质供水系统是建筑节水的重要措施之一。中水及雨水利用应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采用非传统水源时,应根据其使用性质采用不同的水质标范》GB50336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准:的规定。1采用雨水或中水作为冲厕、绿化灌溉、洗车、道路浇洒等,海水利用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某些用水领域采用海水其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替代宝贵的淡水资源。沿海城市的冲洗厕所、消防等用水,也在50335中规定的城镇杂用水水质控制指标。逐渐使用海水。海水的直接利用为解决淡水资源不足提供了新的2采用雨水、中水作为景观用水时,其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途径。标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中规定的景观环境在海水利用方面,持续、充分加氯以保证余氯浓度,对于抑用水的水质控制指标。制供水系统内海生物等的沉积是很有必要的。中水包括市政再生水(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或城市污水为由于海水中的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甚高,是强电解质溶液,水源)和建筑中水(以生活排水、杂排水、优质杂排水为水源),对金属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海水冲厕供应系统的每个部分(包括应结合城市规划、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水量平衡等,从调蓄水池),均需采用适用于海水的材料制造而成。在内部供水经济、技术和水源水质、水量稳定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确定。项设施方面,常采用球墨铸铁管及低塑性聚氯乙烯水管,或者在凡目周围存在市政再生水供应时,使用市政再生水达成节水目的,海水流经的管道内敷贴衬里。最常用的衬里有:橡胶衬里、焦油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当不具备市政供水条件时,建筑内可自建中环氧基树脂涂层和聚乙烯衬里。水处理站,设计应明确中水原水量、原水来源、水处理设备规模、8.3.3当住宅项目场地内设有景观水体时,不得采用市政给水作水处理流程、中水供应位置、系统设计、防止误接误饮措施。建为景观用水。筑中水水源可依次考虑建筑优质杂排水、杂排水、生活排水等。由于福建省山地丘陵较多,地势起伏较大,山涧、溪水等天雨水和中水利用工程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然水体较为常见,为天然的景观水体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景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观水体设计时,应优先考虑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进行设计。进行设计。根据雨水或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的水量和季节变化的情况,8.3.2本条文主要是针对非传统水源的用水及水质保障而制定。设置合理的住区水景面积,避免美化环境的同时大量浪费宝贵的为确保非传统水源的使用不带来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供水系统应5939594059
水资源。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景观水体所需补充的水量和非传平衡测试法检测建筑或建筑群管道漏损量。同时适当的设置检修统水源可提供的水量确定,非传统水源水量不足时应缩小水景规阀门也可以减少检修时的排水量。模。8.4.2本着“节流为先”的原则,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合理选景观水体补水采用雨水时,应考虑旱季景观,确保雨季观水、用节水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装置等。旱季观石;住区景观水体补水采用中水时,应采取措施避免发生节水器具可做如下选择: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1公共卫生间洗手盆采用感应式水嘴或延时自闭式水嘴;采用生物措施就是在水域中人为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减少2蹲式大便器、小便器宜采用延时自闭冲洗阀、感应式冲洗富营养化及水体腐败的潜在因素,并使其适应外界的影响,处在阀;自然的生态平衡状态,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法主要有3住宅建筑中坐式大便器宜采用设有大、小便分档的冲洗水三种,即曝气法、生物药剂法及净水生物法。其中净水生物法是箱;不得使用一次冲洗水量大于6L的坐式大便器;最直接的生物处理方法。目前利用水生动、植物的净化作用,吸4水嘴、淋浴喷头宜设置限流配件。收水中养份和控制藻类,将人工湿地与雨水利用、中水处理、绿5鼓励采用节水型新产品,并符合《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化灌溉相结合的工程实例越来越多,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可管理通则》的要求。以在有条件的项目中推广使用。8.4.3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喷灌、滴灌、渗灌、管灌等节水采用机械设施是为了增强水面扰动,破坏藻类的生长环境。灌溉方式;鼓励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当采用曝气或提升等机械设施时,可使用太阳能风光互补发电等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如动力机、水泵等)把水加压,或可再生能源提供电源,在保证水质的同时综合考虑节能措施。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将水通过喷头进行喷8.3.4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雨水利用是一项有效的节水措施,我省洒灌溉。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或小管出流灌)等,各地区水资源分布和降雨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在雨水的综合利用是通过低压管道和滴头或其他灌水器,以持续、均匀和受控的方中一定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制定合理、适用的方案。在征得当式向植物根系输送所需水分。喷灌适用于植物集中连片的场所,地水务部门的同意下,可利用自然水体作为雨水的调节设施。微灌适用于植物小块或零碎的场所。推荐选用灌溉形式如下:1水源为再生水的绿地,宜采用以微灌为主的方式;8.4节水措施2人员活动频繁的绿地,宜采用以微灌为主的方式;8.4.1小区管网漏失水量包括:室内卫生器具漏水量、屋顶水箱3土壤易板结的绿地,不宜采用地下式微灌的浇洒方式;漏水量和管网漏水量。住宅区漏损率应小于自身最高日用水量的4乔灌木、花卉宜采用以微灌(例如滴灌)为主的浇洒方式;5%,公共建筑漏损率应小于自身最高日用水量的2%。可采用水6039604060
5鼓励采用无水灌溉的种植方式。喷灌比地面漫灌可节水约30%~50%;微灌比地面漫灌节水50%~70%,比喷灌节水15%~20%。另外,设计安装雨天关闭系9暖通空调设计统,可进一步节水15~20%。8.4.4按使用用途、管理单元、付费单元、管网漏损检测等要求设置水表是供水管理部门的要求。在民用建筑中,常见的供水用9.1一般规定途包括生活给水、热水、空调补水、中水以及直饮水等,应在规9.1.1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遮阳、定位置分别设置水表计量不同用途的用水量。对厨房和卫生间单自然通风等被动技术措施减少暖通空调的能耗。建筑物室内供暖独设置水表只针对公共建筑,不包含住宅等不同管理单位的情空调系统的形式、技术措施应根据建筑功能、空间特点、使用要况。当建筑项目中设有建筑自动化管理系统时,宜将所有水表计求,并结合建筑所采取的被动技术措施综合考虑确定。量数据接入该系统,以便于进行漏水探查监控。9.1.2采用计算机能耗模拟技术可有效优化建筑节能设计,便于8.4.5一般的集中空调系统使用水作为媒介,用来进行热交换,在设计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对设计进行节能评估。利用建筑物能耗开式冷却水系统要补充冷却过程中漂水、排污和溢水造成的水量分析和动态负荷模拟等计算机软件,可估算建筑物整个使用期能流失,补水量较大,宜采用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以达到节水的耗费用,提供建筑能耗计算及优化设计、建筑设计方案分析及能目的。耗评估分析,使得设计可以从传统的单点设计拓展到全工况设游泳池、游乐池、水上乐园等补水水源常为城市市政给水,计。当建筑高于现行节能标准的要求时,宜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在其循环处理过程中,排除大量废水,而这些废水水质较好,所分析建筑物能耗,完善空调系统设计。以应充分利用。9.1.3冷热源形式关系到能源的使用效率;而各地区的能源种类、能源结构和能源政策不尽相同。任何冷热源形式的确定都不应该脱离工程所在地的条件。同时,对整个建筑物的用能效率应进行整体分析,而不只是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机电系统的效率。如利用热泵系统在提供空调冷冻水的同时提供生活热水,回收建筑排水中的余热作为建筑的辅助热源(污废水热泵系统)等。绿色建筑倡导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受到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工程性质的影响。6139614061
邻近河流、湖泊的建筑,在征得当地主管部门许可的前提下,品种繁多,电制冷机组、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及蓄冷蓄热设备等各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用水源热泵作为建筑空调供暖系具特色。但采用这些机组和设备时都受到能源、环境、工程状况统的冷热源。使用时间及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此必须客观全面地9.1.4为防止以单位建筑面积冷、热负荷指标作为施工图设计阶对冷热源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后合理确定。当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段的空调冷热负荷,使得总负荷偏大,从而导致所选择装机容量冷热源时参照本章9.5.2条文执行。偏大、水泵配置偏大、管道直径偏大、末端设备偏大的“四大”在大中型公共建筑中,冷水(热泵)机组的台数和容量的选择,现象。其结果是投资增加、空调供暖系统的能耗增加,因此必须应根据冷(热)负荷大小及变化规律而定,单台机组制冷量的大小进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应合理搭配。当单机容量调节下限的制冷量大于建筑物的最小负9.1.5公共建筑的能耗情况较复杂,以空调系统为例,其组成有荷时,可选1台适合最小负荷的冷水机组,在最小负荷时开启小冷冻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末端空气处理器、送排型制冷系统满足使用要求,这已在许多工程中取得很好的节能效风风机等,如果都在一块总电表上计量,不利于建筑各类系统设果。提出空调冷负荷大于528kW以上的公共建筑(一般为3000~备的能耗分析,难以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相比之下,分开计量6000m2)时机组设置不宜少于2台,除可提高安全可靠性外,也可有助于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达到经济运行的目的。当特殊原因仅能设置1台时,应采用多台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实现建筑节能。压缩机分路联控的机型。大型公共建筑是指建筑面积2万㎡以上的建筑。大型公共建9.2.2随着空调制造业的不断进步,空调制冷设备的技术性能不筑的能耗除了分项计量外还要求进行监测,其目的是进行科学的断提高,其性能系数也不断提高,公共建筑空调系统冷水机组的管理,达到节能的目的。小于2万㎡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集耗电量从以前占空调系统耗电量60%减少到目前约45%-50%,但中空调供暖的能耗应进行分项计量。仍然占空调系统用电量的一半。因此,选择性能系数高的冷水机9.1.6室内环境参数标准涉及舒适性和能源消耗,合理科学地确组是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的关键。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定室内环境参数,不仅是满足室内人员舒适的要求,也是为了避计标准》GB50189中的第5.4.3、5.4.5、5.4.6、5.4.9条中冷水机免片面追求过高的室内环境参数标准而造成能耗的浪费。鼓励通组的性能系数是最低的限定值,如表1~4所示。过合理、适宜的送风方式、气流组织和正确的压力梯度,提高室在绿色建筑中应采用节能型、能源效率等级高的产品,水冷内的舒适度和空气品质。机组能源效率等级应采用第2级,考虑到涡旋机组和小螺杆风冷机组的性能系数较低,故额定制冷量小于等于50kw的风冷机组9.2空调供暖冷热源能源效率等级应采用第3级。空调系统运行时,除了通过运行台9.2.1随着空调供暖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各种机组、设备6239624062
数来适应建筑冷量需求和节能外,多数情况下冷水机组处于部分表3冷水(热泵)机组综合部分符合性能系数负荷运行状态,此时,为了降低冷水机组的能耗,有必要对冷水额定制冷量CC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类型机组的部分负荷时的综合性能系数(IPLV)作一定的要求。IPLV(kW)(W/W)<5284.47高,冷水机组部分负荷运行时能耗就低,空调系统的年能耗也低。螺杆式528~11634.81IPLV作为评价冷水机组部分负荷运行能耗的同时,也可为冷水机>11635.13水冷组全年的运行策略提供帮助。<5284.49离心式528~11634.88表1锅炉额定热效率>11635.42锅炉类型热效率(%)注:IPLV值是基于单台主机运行工况。燃煤(Ⅲ类烟煤)蒸汽、热水锅炉78燃油、燃气蒸汽、热水锅炉89表4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性能参数名义工况性能参数表2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系数冷(温)水冷却水进单位制冷量性能系数机型蒸汽压额定制冷量性能系数进/出口温/出口温蒸汽耗量(W/W)类型力(MPa)(kW)(W/W)度(℃)度(℃)[kg/(kW·h)]制冷供热<5283.818/130.25活塞式/≤1.40528-11634.0蒸汽0.4涡旋式30/35>11634.2双效12/70.6≤1.31<5284.100.8≤1.28水冷螺杆式528-11634.30供冷12/730/35≥1.10>11634.60直燃供热出口<5284.40≥0.9060离心式528-11634.70注:直燃机的性能系数为:制冷量(供热量/[加热源消耗量(以低位热值计)+>11635.10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活塞式/≤502.409.2.3高品位的电能直接转换为低品位的热能进行供暖或作为空涡旋式>502.60风冷或蒸发冷却调系统的热源,其热效率低,运行费用高,绿色建筑严格限制“高≤502.60螺杆式>502.80质低用”的能源转换利用方式。9.2.4通常锅炉的烟气温度可达到180℃以上,在烟道上安装烟6339634063
气冷凝器或省煤器可以用烟气的余热加热或预热锅炉的补水。供筑,对大型建筑(尤其高层建筑),由于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室外机水温度不高于80℃的低温热水锅炉,可采用冷凝锅炉,以降低排一般要安装在不同的楼层处,需要处理好安装位置与建筑之间的烟温度,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关系,并兼顾室外机处的空气温度场的分布;另外,系统冷媒的泄漏所引起的安全隐患,也应引起重视,如当空调机安装在较小9.3空调通风系统的房间时,要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冷媒泄漏时浓度超过极限安9.3.1为了满足部分负荷运行的需要,能量输送系统,无论是水全浓度。系统还是风系统,经常采用变流量的形式。通过采用变频节能技9.3.4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选择与设计是有前提条件的,依据现行术满足变流量的要求,可以节省水泵或风机的输送能耗;夜间冷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却塔的低速运行还可以减少其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中第7.3.11条的规定,由于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制冷剂直接进入空9.3.2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水或空气输送所消耗的能量占暖通空调区,当用于有振动、油污蒸汽、产生电磁波或高频波设备的场调系统总能耗的比例很大,而耗电输冷(热)比和单位风量耗功所时,易引起制冷剂泄漏、设备损坏、控制器失灵等事故,故这率反映了水和空气系统的输送能效,是衡量系统输送效率的重要些场所不宜采用该系统。指标。另外,多联机不适合应用于体育馆的主赛馆(其他附属建筑相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民除外),大型商场、超市、候机厅、候车厅以及需要恒温恒湿的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对空调冷热水场所。以上这些场所多数属于高大空间,送风距离远,多联机满循环水泵耗电输冷(热)比有了更加科学的算法和更加严格的要足不了其要求;另外,这些场所人员较为密集,新风量大,过度求,因此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耗电输冷(热)比按该标准中相关季节需要变新风量运行或全新风运行,所以多联机不适合使用。要求执行;空调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按照《公共9.3.5能源效率等级的含义:1、等级是企业努力的目标;2、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相关要求执行。级代表节能型产品的门槛(按最小寿命期成本确定);3、等级代9.3.3多联机空调系统是目前我省民用建筑中应用较多的中央空表我国的平均水平。调系统形式之一。与传统中央空调系统相比,多联机既可单机独9.3.6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的布置不应造成进、排风的短路,且立控制,又可群组控制,克服了传统集中空调系统只能整机运行、不对邻户住宅形成二次热风(冷风)污染;冷凝水应单独有组织调节范围有限,也避免了水管漏水等隐患,同时具有操作简单等排放。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我省各类学校、办公楼、商业及住宅等建筑。9.3.7气流组织的舒适性指标主要由气流组织的形式和室内热源结合目前我省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应用现状,在采用多联机系分布及特性所决定。对舒适性空调而言,相对湿度在适当范围内统时应充分考虑一些问题:多联机空调系统一般适用于中小型建6439644064
对人体的舒适性影响很小,舒适度主要考虑空气温度与风速对人但是其对于昼夜电力峰谷差异的调节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满足体的综合作用,可以用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来衡量。ADP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为此,宜根据当地能源政I值越大,舒适的人群比例越大。当高大、复杂空间空调区的气策、峰谷电价、能源紧缺状况和设备系统特点等进行选择。流组织采用常规计算方法无法满足要求时,宜采用CFD数值模拟9.3.12大多数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都是按照最不利情况(满负荷)计算。进行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的,而建筑在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部分9.3.8在大部分地区,空调系统的新风能耗占空调系统总能耗的负荷状况的,或者同一时间仅有一部分空间处于使用状态。针对1/3,所以减少新风能耗对建筑物节能的意义非常重大。室内外温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条件的情况,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节差越大、温差大的时间越长,排风能量回收的效益越明显。利用约能源,显得至关重要。系统设计应保证在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集中排风对新风进行预冷(预热)的热回收装置(全热和显热)负荷时和仅部分建筑使用时,能根据实际需要提供恰当的能源供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低于60%;采用带热回收新风与排风的双向给,同时不降低能源转换效率。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以节约换气装置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低于55%。能源为出发点,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化空调区域,分别进行空调9.3.9当室外空气焓值低于室内空气焓值时,有可能利用室外新系统的设计。同时,冷热源、输配系统在部分负荷下的调控措施风消除室内热湿负荷。在过渡季和冬季,当部分房间有供冷需要也是十分必要的。时,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应优先考虑为实现利用室外新风消除室9.3.13生活用能系统的能耗在整个建筑总能耗中占有不容忽视内热湿负荷创造必要条件,包括新风口的大小、风机的大小、排的比例,尤其是对于有稳定热需求的公共建筑而言更是如此。用风量的变化能够适应新风量的改变,从而维持房间的空气平衡。自备锅炉房满足建筑蒸汽或生活热水,如天然气热水锅炉等,不全空气定风量系统新风量的变化在满足人员卫生标准的前提下,仅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而且从能源转换和利用的角度也不符合也应根据室外气候和室内负荷适当改变新风送风量,实现在过渡“高质高用”的原则,不宜采用。鼓励采用热泵、空调余热、其季节或冬季利用室外新风消除室内热湿负荷,同时由于提高了新它废热等节能方式供应生活热水。在没有余热或废热可用时,对风量而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于蒸汽洗衣、消毒、炊事等应采用其它替代方法(例如紫外线消毒9.3.10不同的通风系统,利用同一套通风管道,通过阀门的切等)。此外,如果设计方案中很好地实现了回收排水中的热量,以换、设备的切换、风口的启闭等措施实现不同的功能,既可以节及利用如空调凝结水或其他余热废热作为预热,可降低能源的消省通风系统的管道材料,又可以节省风管所占据的室内空间,是耗,同样也能够提高生活热水系统的用能效率。满足绿色建筑节材、节地要求的有效措施。9.3.14全年来看,冷却水用水时段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降雨高峰9.3.11蓄冷蓄热技术虽然从能源转换和利用本身来讲并不节约,时段基本一致,因此收集雨水处理后用于冷却水补水,从水量平6539654065
衡上容易达到吻合。雨水的水质要优于生活污废水,处理成本较能,可结合使用和运行的实际情况,采用模糊调节、运行策略调低、管理相对简单,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值得推广。节方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气候条件和特点、设备系统使用非传统水源替代自来水做为冷却水补水水源时,其水质的形式采取因地制宜的控制策略,不断总结和完善运行措施,逐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标准》GB/T2904步取得节能效果。4中规定的空调冷却水的水质要求。冷却水的补水量以年补水量9.5可再生能源利用计,设计阶段冷却塔的年补水量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执行。9.5.1绿色建筑设计中应优先采用清洁能源以及废热回收作为热源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当日照时数大于1400h且年太阳能辐9.4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照量大于4200MJ/m2时,宜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当采用太9.4.1空调与供暖系统设计时是按照最大冷热负荷进行设备选型阳能热水系统时,生产、储存、保温、输送热水的技术流程应满和系统划分的。全年中,空调供暖系统绝大多数是处于部分负荷足晴天、阴天、雨天或连续雨天无太阳能辐照的情况下,能连续的运行状态。为了满足室内参数的要求,冷热源中心、空调水系或间歇地为建筑物提供稳定热水的要求。同时,在晴天、阴天时统、空调风系统必须进行冷量、水量、温度或风量的调节,达到应以太阳能集热器生产热水为优先,辅助热源生产的热水为辅。使用的目的。要实现以上目的以及节能需要,从冷热源中心到空在太阳能热水系统中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作为辅助热源,宜优先调冷水系统、冷却水系统、风系统应进行自动化的控制与监测。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集热器在高温情况下容易损坏,因此9.4.2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为保证室内空集热系统应有过热保护措施;供热水箱的水温过高使用时不安气质量并减少不必要的新风能耗,宜采用新风量需求控制。即在全,因此供热水箱的水温应有过热保护措施。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不利于新风作冷源的季节,应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值增加配置水温、水位、生产热水过程以及太阳能优先,空气源热泵加或减少新风量,在二氧化碳浓度符合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减少新风热为辅的控制系统和末端计量装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太阳冷热负荷。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18713和《民用汽车库不同时间使用频率有很大差别,室内空气质量随使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中有关系统设计的频率变化较大。为了避免片面强调节能和节省运行费用而置室内规定。空气品质于不顾,长时间不运转通风系统,在条件许可时宜设置在地下水源充沛、水文地质条件适宜并保证回灌的地区;在一氧化碳浓度探测传感装置,控制机械车库通风系统的运行,或沿江、沿海、沿湖、地表水源充足、水温适宜、以及有条件利用采用分级风量通风的措施,兼顾节能与车库内空气品质的保证。城市污水、再生水的地区,宜采用地源热泵热水系统。9.4.3当空调系统无法实现自动控制时,空调冷热源系统的节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其生活热水宜采用空气源热泵6639664066
热水机组进行加热。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具有高效、节能等优点,性能系数(COP)在4.0左右;不应采用电加热,效率低,其性能系数(COP)小于1.0;不宜采用高品位的蒸汽两次换热成低品10建筑电气设计位的热水,造成热能的浪费,效率低。9.5.2水源热泵是一种以低位热能作为能源的热泵机组,可利用地下水、地表水或工业废水作为热源进行供冷、供暖和提供生活10.1一般规定热水,目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且系统能效比较高,受环境因素10.1.1在建筑电气的方案设计阶段,就应制定合理的供配电系统影响小,运行较为稳定,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宜优先采用。方案,优先利用市政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并尽量设置变配电所和9.5.3工程场地状况及浅层地热能资源条件决定能否采用地源热配电间居于用电负荷中心位置,以减少线路损耗。~220/380V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根据调查及勘察情况,选低压供电半径宜不大于200m,当受条件限制且安装容量小于择合适的地源热泵系统。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包括地埋管换热系100kW时,宜不大于250m。绿色建筑应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统勘查、地下水换热系统勘查及地表水换热系统勘查。准》GB/T50314中所列举的各功能建筑的智能化基本配置要求,我省主要流域1月份平均水温为9.9℃~17.1℃,7月份平均并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水温为25.8℃~32.1℃,主要流域径流量充沛,较适宜使用地表在方案设计阶段,应明确各房间或场所适合的照度标准,应水地源热泵系统。合理采用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最大化地节约能源。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适宜性如下:我省东部福州、福清、10.1.2太阳能是常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漳州沿海一线,第四系覆盖层分布相对较广,且达到一定的厚度,极具发展潜力的能源开发领域,但目前其高昂的成本阻碍了太阳岩性主要为砂层、砾卵石层,地下水富水性强、岩层渗透性均较能光伏技术的实际应用。近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很快,光好,划分为适宜区;我省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为侵入岩、火山岩、伏发电初始投资每年以10%的速度下降。随着技术工艺的不断改变质岩及各类碎屑岩等,第四系覆盖层分布极少,且厚度薄,地进、制造成本降低、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光伏发电成本将大大降下水富水性、岩层渗透性差,划分为不适宜区;我省龙岩盆地主低。要为埋藏性岩溶发育区,且埋深较大,富水性好,但分布面积小,风力发电是一种主要的风能利用形式,虽然风力发电较太阳占全省面积不到1%,在“省地下水功能区划”中属于集中式供水水能而言成本优势明显,但用在建筑上要求:风力发电和建筑应进源区,因此划分为不建议开发的区域。行一体化设计,在建筑周围设置小型风力发电机不能影响声环境质量。6739674067
我省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经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合理4风机塔架应根据环境条件进行安全设计,安装时应有可靠或有其它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或风力发电系的基础。统作为电力能源的补充。现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第6.1.3条第4款规当项目地块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或风力发电系统时,应定:“机房排烟应避开居民敏感区,排烟口宜内置排烟道至屋顶。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优先采用并网型系统。因为风能或太阳能当排烟口设置在裙房屋顶时,宜将烟气处理后再行排放”。是不稳定的、不连续的能源,采用并网型系统与市政电网配套使10.2供配电系统用,则系统不必配备大量的储能装置,可以降低系统造价使之更加经济,还增加了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项目地块采用太阳10.2.1本条主要是考虑减少线路电流,以降低线路的电能损耗。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时,建议采用风光互补发电系民用建筑中200kW及以上的用电设备主要是水冷式冷水机组和统,如此可综合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使太阳能与风能充分风冷式热泵机组。根据产品提供的技术要求,可采用中压或低压发挥互补性,以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供电。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建议采用中压供电。此外,在条件许可时,景观照明和非主要道路照明可采用小10.2.2无功自动补偿按性质分为三相无功自动补偿和分相无功型太阳能路灯和风光互补路灯。自动补偿。三相无功自动补偿适用于三相负载平衡的供配电系10.1.3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组等电气设备的选型和安装应避免对统。由于三相调节补偿无功功率的采样信号取自三相中的任意一建筑物和周边环境产生噪声污染。相,对于三相不平衡系统,易造成未检测的两相过补偿或欠补偿风力发电装置一般设置在风力条件较好的地块周围或建筑屋现象。而分相无功自动补偿的原理是调节无功功率参数的信号取顶,或者没有遮挡的城市道路及公园,其噪声问题是限制其发展自三相中的每一相,补偿装置可根据每相的感性负载大小和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风力发电机在选型和安装时均应避免产因数的高低进行相应的补偿,对其它相不产生相互影响,故不会生噪声污染。建议可采取下列措施:产生欠补偿或过补偿的情况。因此,对于三相不平衡或单相配电1在建筑周围或城市道路及公园安装风力发电机时,单台功的供配电系统,采用分相无功自动补偿是解决过补偿或欠补偿的率宜小于50kW;有效方法。2若在建筑物之上架设风力发电机组时,风机风轮的下缘宜在民用建筑中,由于大量使用了单相负荷,如照明、办公用高于建筑物屋面2.4m,风力发电机的总高度不宜超过4m,单台电设备等,其负荷变化随机性很大,容易造成三相负载的不平衡,风机安装容量宜小于10kW;即使设计时努力做到三相平衡,在运行时也会产生差异较大的三3风力发电机应选用静音型产品;相不平衡,因此,作为绿色建筑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宜采用分相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否则不但不节能,反而浪费资源,而且难以6839684068
对系统的无功补偿进行有效补偿,补偿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欠补10.3照明偿等弊端更是对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0.3.1在照明设计时,应根据照明部位的自然环境条件,结合天10.2.3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中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灯光布置形式,合理选择照明控制模式。规定:100kVA及以上高压供电的电力用户,在用户高峰时变压当项目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了灵活控制和管理照明系器高压侧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5;其他电力用户,功率因数不宜统,并更好地结合人工照明与天然采光设施,宜设置智能照明控低于0.90。现行福建省地方标准《10kV及以下电力用户业扩工程制系统以营造良好的室内光环境,并达到节电目的。如当室内天技术规范》DB35/T1036也有相应规定。然采光随着室外光线的强弱变化时,室内的人工照明应按照人工10.2.5采用高次谐波抑制和治理的措施可以减少电气污染和电照明的照度标准,利用光传感器自动启闭或调节部分灯具。力系统的无功损耗,并可提高电能使用效率。目前,国家标准有当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合理或建筑其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电磁兼容限值对额设置光导照明系统以尽可能多地利用天然采光。定电流小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流的限10.3.2选择适合的照度指标是照明设计合理、节能的基础。在制》GB/Z17625.1、《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对居住建筑、公共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流的限制》GB/Z17625.3,有关的建筑、工业建筑及公共场所的照度指标分别作了详细的规定,同谐波限值、谐波抑制、谐波治理可参考以上标准执行。时规定可根据实际需要提高或者降低一级照度标准值。因此,在10.2.6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是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正确选照明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首先根据各房间或场合的使用功能需求择电缆截面应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来选择适合的照度指标,同时还应根据项目的实际定位进行调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第3.7.1条提出了选择电缆截面的技整。此外,对于照度指标要求较高的房间或场所,在经济条件允术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往往只单纯从许的情况下,宜采用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结合的方式。由于局部技术条件选择。对于长期连续运行的负荷采用经济电流选择电缆照明可根据需求进行灵活开关控制,从而可进一步减少能源的浪截面,不但可以节约电力运行费和总费用,节约能源,还可以提费。高电力运行的可靠性。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人员应根据用电负10.3.3选用高效照明光源、高效灯具及其节能附件,不仅能在保荷的工作性质和运行工况,并结合近期和长远规划,不仅依据技证适当照明水平及照明质量时降低能耗,而且还减少了夏季空调术条件,还应按经济电流来选择供电和配电电缆截面。冷负荷从而进一步达到节能的目的。下列为光源、灯具及节能附经济电流截面的选用方法可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件的一些资料,供设计人员参考。GB50217附录B。1光源的选择6939694069
1)紧凑型荧光灯具有光效较高、显色性好、体积小巧、结构2)应根据不同场所和不同的室空间比RCR,合理选择灯具紧凑、使用方便等优点,是取代白炽灯的理想电光源,适合于为的配光曲线,从而使尽量多的直射光通落到工作面上,以提高灯开阔的地方提供分散、亮度较低的照明,可被广泛应用于家庭住具的利用系数。由于在设计中RCR为定值,当利用系数较低(0.5)宅、旅馆、餐厅、门厅、走廊等场所;时,应调换不同配光的灯具;2)在室内照明设计时,应优先采用显色指数高、光效高的稀3)在保证光质的条件下,首选不带附件的灯具,并应尽量选土三基色荧光灯,可广泛应用于大面积区域分散均匀的照明,如用开启式灯罩;办公室、学校、居所、工厂等;4)选用对灯具的反射面、漫射面、保护罩、格栅材料和表面3)金属卤化物灯具有定向性好、显色能力非常强、发光效率等进行处理的灯具,以提高灯具的光通维持率。如涂二氧化硅保高、使用寿命长、可使用小型照明设备等优点,但其价格昂贵,护膜及防尘密封式灯具、反射器采用真空镀铝工艺、反射板选用故一般用于分散或者光束较宽的照明,如层高较高的办公室照蒸镀银反射材料和光学多层膜反射材料等;明、对色温要求较高的商品照明、要求较高的学校和工厂、户外5)尽量使装饰性灯具功能化。场所等;3灯具附属装置选择4)高压钠灯具有定向性好、发光效率极高、使用寿命很长等1)自镇流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优点,但其显色能力很差,故可用于分散或者光束较宽、且光线2)直管形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颜色无关紧要的照明,如户外场所、工厂、仓库,以及内部和外3)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等应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部的泛光照明;在电压偏差较大的场所,宜配用恒功率镇流器;功率较小者可配5)发光二极管(LED)灯是极具潜力的光源,它发光效率高用电子镇流器;且寿命长,随着成本的逐年减低,它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LED4)荧光灯或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应采用就地电容补偿,使其功适合在较低功率的设备上使用,目前常被应用于户外的交通信号率因数达0.9以上。灯、室内指明紧急出口通道的信号灯或者信号条、建筑轮廓灯等。4照明产品能效标准2高效灯具的选择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正式发布的照明产品能效标准已有8项,1)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的情况下,应选用高效率灯如下所示。为推进照明节能,设计中应选用符合这些标准的"节能具,灯具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评价值"的产品。50034中有关规定,并现行国家标准满足《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1)GB17896管型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量验收规范》GB50411中表12.2.1-1的规定;2)GB19043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7039704070
级周边建筑物产生光污染。3)GB19044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10.4电气设备节能等级4)GB19415单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10.4.1作为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项目,所选择的油浸或干式5)GB19573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变压器不应局限于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6)GB19574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规定的能效限定值,还宜达到节能评价7)GB20053金属卤化物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值要求。同时,在项目资金允许的条件下,亦可采用非晶合金铁级心型低损耗变压器。8)GB20054金属卤化物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10.4.2配电变压器应选用[D,yn11]结线组别的变压器,可缓解三10.3.4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规定,相负荷不平衡问题。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Ra)不宜10.4.3乘客电梯宜选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无齿轮曳引机,并采小于8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显色指数(Ra)值用调频调压(VVVF)控制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对于高速电梯,在是参照CIE标准《室内工作场所照明》S008/E-2001制定的,而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优先采用“能量再生型”电梯。且当前的光源和灯具产品也具备这种条件。作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对于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当电动机在重载、轻载、空载人员,应更加关注室内照明环境质量。因此,将《建筑照明设计的情况下均能自动获得与之相适应的电压、电流输入,保证电动标准》GB50034中规定的“宜”改为“应”,以体现绿色建筑机输出功率与扶梯实际载荷始终得到最佳匹配,以达到节电运行对室内照明质量的重视。的目的。10.3.5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提感应探测器包括红外、运动传感器等。当自动扶梯与自动人出LPD不超过限定值的要求,同时提出了LPD的目标值,此目行道在空载时,电梯可暂停或低速运行;当红外或运动传感器探标值要求可能在几年之后会变成限定值要求,因此,绿色建筑设测到目标时,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转为正常工作状态。计人员应从前瞻性和引导性的角度考虑,提出各类房间或场所的10.4.4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可提高电梯调度的灵活性,减少照明功率密度值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乘客等候时间,并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值要求。10.4.5水泵、风机等电动机设备,及其它电气装置应满足相关现10.3.6室外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如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型三相异范》JGJ/T163中有关光污染的限制要求,夜景照明不会对住户和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同时,其控制方式应根据负载的不同种类、性能采用相应的启动、7139714071
调速等节能措施。10.5.6为贯彻国家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针政策,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10.5计量与智能化程设计规范》GB50846规定:“在公用电信网络已实现光纤传输10.5.1基于建筑的功能、归属等情况,对绿色建筑的照明、电梯、的县级及以上城区,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空调、给排水等系统的用电能耗宜采取分区、分项计量的方式。纤到户方式建设”。对照明除进行分项计量外,还宜进行分区或分层、分户的计量,10.5.7关于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的相关说明参照本规范9.4.2条的夜景照明采用单独计量,这些计量数据可为将来运营管理时按表条文说明。为达到建筑重要场所空气质量监控的目的,保证系统收费提供可行性,同时,还可为专用软件进行能耗的监测、统计的正常运行,在设计时电气专业应与暖通专业紧密配合。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10.5.2一般来说,计量装置应集中设置在电气小间或公共区等场所。当受到建筑条件限制时,分散的计量装置将不利于收集数据,因此采用卡式表具或远程抄表系统能减轻管理人员的抄表工作。10.5.3公共建筑设置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可利用专用软件对以上分项计量数据进行能耗的监测、统计和分析,以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可减少管理人员配置。10.5.4当公共建筑中设置有空调机组、新风机组等集中空调系统时,应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以实现绿色建筑高效利用资源、管理灵活、应用方便、安全舒适等要求,并可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10.5.5作为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中所列举的相应智能化基本配置要求,并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特别是采用集中空调方式的建筑物应设置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居住建筑应根据小区实际情况,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中所列举的基本配置,建设有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和信息网络子系统。7239724072
计方案和空间承载量、材料的使用量、室内新风量等因素,对最大限度能够使用的各种材料的数量做出预算。根据设计方案的内容,分析、预测建成后存在的危害室内环境质量因素的种类和危11室内装修设计害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技术对策措施,作为该工程项目改善设计方案和项目建筑材料供应的主要依据。11.2设计要求完善后的装修设计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11.1.2鼓励建筑设计的深度延伸到精装修层面,在设计阶段建筑要求,空气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参数必须符合现和室内进行协同设计。依据建筑设计方案,室内设计宜先提供室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等标准的要求。室内设计图纸,以便建筑设计在施工图中进行调整。在建筑施工阶外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室内新风系统宜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段预留孔洞、管线、预埋件,避免因二次装修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施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浪费。11.3装修材料选择11.2.4根据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测试数据,目前室内环境空气中11.3.1因使用的室内装修材料、施工辅助材料以及施工工艺不合以化学性污染最为严重,在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TVOC、甲规范,造成建筑建成后室内环境长期污染难以消除,也对施工人醛气体污染严重,同时部分人员密集区域由于新风量不足而造成员健康产生危害,是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为杜绝此类问题,必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标。通过调查,造成室内环境空气污须严格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染的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氨气污染除外)主要是通过装饰装修工和现行国家标准关于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相关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具等释放出的。其中,机拼规定,选用装修材料及辅助材料。鼓励选用比国家标准更健康环细木工板(大芯板)、三合板、复合木地板、密度板等板材类,保的材料,鼓励改进施工工艺。内墙涂料、油漆等涂料类,各种粘合剂均释放出甲醛气体、非甲目前主要采用的有关建筑材料放射性和有害物质的现行国家烷类挥发性有机气体,是造成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标准有:室内装修设计时应少用人造板材、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禁止使用无合格报告的人造板材、劣质胶水等不合格产品,尽量2《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不使用添加甲醛树脂的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GB18580为避免过度装修导致的空气污染物浓度超标,在进行室内装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修设计时,宜进行室内环境质量预评价,设计时根据室内装修设GB185817339734073
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25《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36《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12室外景观设计7《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5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612.1一般规定9《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粘剂有害物12.1.1室外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整体的质释放限量》GB18587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场地的规划设计,室外景观设计之初要通盘10《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考虑各景观环境要素,不应片面强调某类景观如绿化景观、场所1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景观等。要与场地内建筑与道路的布置、建筑的风格及周边环境11.3.3目前较为成熟的这类功能材料包括化学分解法的除醛涂相协调。料、产生负离子功能材料、稀土激活抗菌材料、温度调节材料等。12.1.2室外景观设计要遵循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大原则,充分结合场地内现有自然条件,对场地内现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并加以利用,做到保护环境和节约的双重目的。12.1.3室外景观设计要建设节约型绿地,可通过立体绿化提高生态效益;通过植物合理配置降低植物后期养护成本;通过景观工程措施做到节水节能;通过废弃物的景观再利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12.2绿化12.2.1在平整场地前对场地内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应做好保护措施,与新配植的植物形成新的植物景观。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树木;名木是指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或树形特大或奇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树木。《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7439744074
法的通知》中明确,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选用高大乔木,枝下净空不低于2.2米,且夏季乔木庇荫面积宜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大于活动范围的50%;停车场宜选用高大乔木庇荫,树木种植间12.2.2本地植物包括:①在本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及其衍生品距应满足车位、通道、转弯、回车半径的要求,场地内种植池宽种;②归化种(非本地原生,但已逸生)及其衍生品种;③驯化度应大于1.5米,并应设置保护措施。种(非本地原生,但在本地正常生长,并且完成生活史的植物种种植设计应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如,植物种植位置与建筑类)及其衍生品种。本地植物指数概念及数值要求可参考《城市物、构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高压线等设施的距离应符合相关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同时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要求。绿化安全距离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要求一致。植物的配置应能体现福建省植物资源的丰富和特色植物景观本地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力,种植乡土植物可确保植物的存等特点,在进行种植设计时应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配置不同的植活,减少病虫害,能有效降低维护费用。由于福建地区气候、土物。同时,采用包含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相结合的复式绿化方壤条件良好,不少常用植物也在福建应用良好,其生态效应仅次式,提高绿地空间的利用效率。乔木在调节城市温湿度、隔声降于乡土植物,也应该提倡采用。福建各地气候差异大,植物选择噪、碳汇等方面的效益远远高于草坪,且养护成本相对较低。因应特别注意植物对当地气候适应性。此,在绿地设计中,应以乔木为主,减少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植物的配置应能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特色植物的种植面积。每百平方米绿地内乔木数量不应少于3株的要求与景观,以保证绿化景观的地方特色。《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中的规定一致。12.2.3植物种类的选择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如温度、湿度、降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是住区营造不同植物群落景观的基础,雨量等;还与场地种植条件有关,如原土场地条件、地下工程上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保证。关于木本植物种类的规定参考《中方的覆土场地厚度、种植方式、种植位置等。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中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50,就种植位置而言,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考虑不同习性的攀华南、西南地区木本植物种类60的规定。援植物对环境条件的不同需要,结合攀援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功能12.2.4根据《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要求进行设计,并创造满足其生长的条件。屋顶绿化的植物选择号)的相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砍应根据屋顶绿化形式,选择维护成本较低、适应屋顶环境的植物伐和擅自移植古树名木。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材料;生态水景中水生植物的选择应根据场地微气候条件,选择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并报相关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的植物。部门审核。种植设计应满足场地使用功能的要求。如,室外活动场地宜12.2.5绿化覆盖率是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场地总用地面7539754075
积的比值。其高低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福利生活水平的重绿地、降低建筑立面和室外硬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改善局部要指标。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5%要求参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风环境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准》。在种植设计时,通过种植高大乔木为场地提供遮阳,可降低12.2.6屋顶绿化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建筑的允许荷载及防水、排硬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有条件时,宜在各类硬质场地周边、水的要求,绿化设计不得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及屋面排水。屋顶绿内部种植乔木为硬质场地遮荫,降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居住化应以绿地为主,最大程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减少屋顶硬区内各类广场宜设计为林荫广场,考虑到广场需提供一定的开敞质地面面积,降低屋顶产生的热岛效应。植物应根据生态条件选活动空间,建议住区内广场的遮荫率不小于40%,公共建筑周边择,不应选择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如竹类植物、桑科榕属植物广场遮荫率不小于20%,室外地面停车位遮荫率不小于70%;步应慎用。行道和自行车道林荫率不小于75%。地面停车位遮荫率是指室外12.2.7传统的垂直绿化方式主要为:在墙根种植攀援植物,使其停车位上树冠与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占室外停车位占地总面爬满整个墙面,以外墙绿化比较常见,此类绿化方式造价较低。积的比例。遮荫率的计算,包括乔木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和构筑因此,推荐使用此种垂直绿化方式。目前,市场上也出现利用模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其中乔木树冠的大小可按照种植设计冠幅块化的绿色植物种植箱贴附在墙面上,形成植物幕墙的,或利用计算或者采用冠幅4m的圆计算,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应按植物来“砌墙”的,但此类造价较高,室外用较少见。无论采用照其垂直投影面积计算。步行道和自行车道采用林荫率,林荫率何种方式都有利于降低建筑立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改善建筑外墙与广场的遮荫率不同,林荫率是指被林荫覆盖的道路长度占总长热工性能,美化环境。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段采取合理的垂的比例。直绿化方式。通过设计垂直绿化为建筑立面遮阳,降低建筑立面吸收的太12.2.8下凹式绿地是绿地雨水调蓄技术的一种。与普通绿地相阳辐射。比,下凹式绿地利用下凹空间充分蓄积雨水,增加雨水下渗时间,12.2.10植物生长的基础是土壤,栽植土壤要符合其植物生长的有利于减少城市雨水径流量和降低雨水污染程度。从广义上讲,理化性状(尤其是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植物才能发育健旺,充下凹式绿地包括浅草沟、雨水花园、下凹树池、花池等绿地空间,分展现其特征。种植所需最少土层厚度见表5。场地中废弃土的下凹式绿地标高应低于周边地面5cm~25cm。过浅则蓄水能力不利用与减少土方外运是保护场地原有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够,过深则导致植被长时间浸泡水中,影响某些植被正常生长。底部设排水沟的大型集中式下凹绿地可不受此限制。12.2.9影响场地热环境的要素较多,改善局部热环境可以从增加7639764076
表5园林植物所需最少土层厚度2009年公安部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植被类型土层厚度(cm)规定有五类残疾人可以驾驶机动车,为方便这类人群的停车需草本花卉25要,在公共停车场应该在距离建筑主入口最近的地方安排残疾人地被植物35专用车位。关于专用车位的数目可按照总停车位的5%-8%考虑,小灌木45并在专用车位地面上作明显标示。大灌木7012.3.3室外停车场可通过场地周边植被的配植(乔木和灌木的混浅根乔木100种)达到遮阳、减噪和提高视觉效果的目的。室外停车场需要重深根乔木150点考虑场地可能发生的积水问题,所以在铺地材料的选择上要首12.3景观设施先考虑透水材料,以利于雨水入渗,如生态植草砖、多孔沥青地面、多孔混凝土地面等。12.3.1公共区域中的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的吸热蓄热能力强,12.3.4景观小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节材因素。例如造型简洁大在夏季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后,表面温度迅速升高,且通方,选用本地材料;鼓励使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达常到夜间也难以有效降温,从而恶化了室外局部的热环境,使得到节材目的;通过优先选择本地材料以节约材料运输能耗;选择人们不愿意长时间停留。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可改善场地气温环保材料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增加场12.3.5近年来存在城市绿地因造景过程大量从原生态地区调运地雨水与地下水涵养,改善生态环境及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天然山石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因此,在场地改造过程应避免大能力,补充地下水量,减少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面下陷,减规模造山叠石。人工堆叠假山可采用人工塑石。轻市政排水系统负荷,以及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12.3.6公共建筑和住宅区内的供热站或热交换站、变电室、开闭况。另外,增加硬质地面遮荫率与减少地面停车比例也有利于缓所、路灯配电室等公用设施常位于小区较明显位置,而该类建筑解热岛效应。透水性地面包括透水砖、园林绿化用地、自然水体,因为其功能需要在建筑设计时一般不做过多的外观美化设计。因但是不包括有隔离层结构的人工水池等砌体。此,可通过植被的遮护设计或者轻质结构进行围挡和美化,主要12.3.2场所景观设计应考虑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范围包括选择包括:周边灌木遮挡、造型围墙遮挡、不锈钢轻质框架遮护、城市道路、居住区内道路、绿地和广场等场所。建筑外墙壁画喷涂等手法。但美化过程不能影响其功能和警示室外场所内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残疾人的实际情性。况,比一般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加人性化,如色彩、尺度、声音提12.3.7室外围墙采用透空花墙或围栏,有条件可在围墙边种植攀示等。7739774077
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鼓励密植乔木灌木形成绿墙,设置花篱种12.4.4景观水体湖岸宜自然化设计,将部分堤岸设计为具有一定植开花藤本植物美化环境。边坡,采用斜坡或块石堆砌的形式。湖岸宜进行不同层次的植物栽种。12.4水景12.5照明12.4.1场地内的自然水体如湖面、河流、湿地等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场地内部生态环境,且对维持12.5.2当有科普教育、展示等需求时,或布线比较困难、经技术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应在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基经济比较合理时,景观照明可考虑采用小型太阳能路灯和风光互础上,尽可能保留场地内水体。补路灯等可再生能源设施。水景的设计应从科学、合理、生态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场12.5.3根据照明场所不同,景观照明可分为场地照明、绿化照地的情况,合理确定水景规模及形式,从驳岸、自然水底、水生明、水景照明、景观小品照明、建筑立面照明等。本条提出了景植物、水生动物等各角度综合考虑和优化设计,例如用缓坡植被观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要遵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驳岸取代硬质堤岸,恢复水岸的生态环境;尽可能采用自然池底;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景观照明设计在满足景观效果的前种植水生植物;充分利用雨水及再生水等。提下,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景观照明对植物、住宅、公寓、医院12.4.2人工水体面积不宜太大,同时应与雨水收集以及人工湿地病房、夜空、行人的光污染。等一体化设计,并注意营造枯水景观,避免无水的尴尬。另一方12.5.4景观照明灯具的选择应考虑白天造景效果,灯具的造型应面,大的水体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应经过科学分析,取得节水与周边环境协调。与生态效应之间的平衡。12.5.5从节能的角度提出景观照明控制的一些要求,以达到节能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源条件、雨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公共建筑的景观照明按平日、一般节日、水利用方式、雨水调蓄要求等,综合考虑场地内水量平衡情况,重大节日分组控制,以便于满足节日的特殊气氛要求,又能达到结合雨水收集等设施确定合理的水景规模。平日节能的要求。12.4.3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规定“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因此,景观用水应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人工水景通常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几乎无自净能力。因此,人工水景应采取过滤、循环、净化、充氧等技术措施,保证水体的清洁及美观效果。同时,应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783978407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JT01-73-2003干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pdf
- DBJT13-117-2009钢丝网架水泥岩棉夹芯板(GSY板)墙体应用技术规.pdf
- DBJT13-118-2010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
- DBJT13-118-2014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
- DBJT13-119-2010福建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程.pdf
- DBJT13-121-2010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规程.pdf
- DBJT13-123-2010福建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制图标准.pdf
- DBJT13-126-2010酚醛保温板外墙保温工程应用技术规程.pdf
- DBJT13-127-2010福建省城市用水量标准.pdf
- DBJT13-226-2015福建省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pdf
- DBJT13-28-2016福建省基础工程钻芯法检测技术规程.pdf
- DBJT13-71-2015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pdf
- DBJT13138-2011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技术规程.pdf
- DBJT14-072-2010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山东省).pdf
- DBJT14-073-2010岩棉板外墙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山东省).pdf
- DBJT15-13-95地下连续墙结构设计规程.pdf
- DBJT15-20-97广东省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pdf
- DBJT15-22-98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pdf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