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1.78 KB
  • 2022-04-22 13:46:17 发布

DLT5104-1999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规定.pdf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规定DL/T5104-1999 DI汀5104-1999目次前言····························,·························。··············································⋯⋯6591范围·······················································································,········⋯⋯6602引用标准···················································,··························.·········⋯⋯6603基本规定······················,·································································⋯⋯6604准备工作、·····、‘·,,·、、、··、,、、、·、·、、‘、、·、、、‘·、、、、、、、·、,···‘、、、、、··、、、、、、·、·····、·⋯⋯6625野外工程·················································,···。··································⋯⋯6635.1野外准备工作的内容····················································,····················⋯⋯6635.2地貌的工程地质侧绘··························.........................··················...······...⋯6635.3地层岩性的工程地质测绘················‘····················....................................6645.4地质构造的工程地质测绘,···,、、·、、··、·、、、、、、、··、·、、、、、、、···、、·······、、、、,、·.......................··⋯6655.5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测绘············································.......··t·⋯⋯6685.6岩溶的工程地质测绘······‘··········t·····............................·.....·..·····⋯⋯6695.7特殊土及风化岩石的工程地质测绘···································‘·..⋯⋯,···..⋯⋯6695.8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工程地质测绘······················································一6706资料整理······················································································,···⋯⋯671条文说明·········,············································,···············,·,·················,··⋯⋯672658 DL/"T5104-1999前言本标准根据原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电规技(1996)21号文的要求,对原《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规定》(SDGJ65-1984)进行修订而成。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在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中统一标准、明确要求、确保质量,更好地为岩土工程勘测服务。本标准共分6章,对原规定进行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主要内容有:1.对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进行了规定。2.增加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方面的内容,删去了部分《工程地质手册》中可查阅的内容。本标准发布实施后,SDGJ65-1984即行废止。本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金中、范仲全。本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负责解释。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容量为50N4W-600MW级新建、扩建、改建发电厂厂址、场地的工程地质测绘,其他机组容量的发电厂及变电站(所)可参照本规定执行。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50021-199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L/1"5074-1997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r5093-1999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资料整编技术规定SDGJ67-1984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工程描述技术规定3基本规定3.0.1工程地质酬绘与调查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勘测阶段进行,在施工图设计勘测阶段,可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进行补充测绘与调查。3.0.2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查明与研究建筑场地及其相邻有关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地表水与地下水情况、当地的建筑经验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为合理确定与布置勘探和测试工作提供依据。3.0.3AJ复杂的建筑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对中等复杂的建筑场地可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或调查,对简单或已有地质资料的建筑场地可进行工程地质调查。3.0.4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内容和深度应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必须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准确可靠。3.0.5工程地质测绘应按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资料整理的程序进行。3.0.6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范围应包括:1拟建厂址的所有建(构)筑物场地。2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范围及其生成发育地段。3因工程建设引起的工程地质现象可能影响的范围。4对查明测区工程地质条件有重要意义的场地邻近地段5工程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时,应适当扩大范围。3.0.7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可按表3.0.7确定。 3.0.8工程地质测绘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程地质测绘使用的地形图,必须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当采用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时,必须在图上注明实际的地质测绘精度。衰3.0.7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雇赢i$i-f"nr"i"}it口1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厂区、灰坝坝址、取水泵房卜5001一1:100001:1000一]:5000贮灰场1:5000一1500001.2000一卜5000水管线、灰管线1:5000一1:5000012000一1100002对工程建设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单元体均应绘制,必要时可扩大比例尺表示。3建筑地段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段,其图上误差不应超过3mm,其他地段不应超过5mmo3.0.9地质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个地质单元体均应有观测点。2地质观测点布置在地质界线和地质现象上。3观测点的距离以控制在图上距离2cm--5cm为宜,也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并结合对工程的影响适当加密或放宽。4地质观测点应尽量利用天然露头点,必要时可布置适量的钻探、物探或坑、槽探工作。3.0.10地质观测点的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绘比例尺为1:5000和小于1:5000时,一般地质点的定位,可用目测和罗盘交会法,其高程可根据地形图或气压计估算,对工程有特殊意义的点(如地下水露头、构造线、有重要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等),宜用仪器定点。2测绘比例尺为1:2000和大于1:2000时,对工程有特殊意义的点应采用仪器定点,一般观测点中采用仪器定点不少于5096,且分布均匀。3.0.11地质观测点的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质观测点均应按路线观测的先后次序统一编号,不得重号。当利用勘探点时,应在观测点编号的后面注上勘探点号。2地质观测点的描述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同时宜注意测点之间的沿途观察记录,反映点间的变化情况。当前后观测点的描述有相同之处时,后面的可省略,但必须注明与某点的某款相同。3野外描述必须与填绘的地质图相符合,凡图上表示出来的地质现象,必须有记录可查。4地质点的描述记录,必须用专门的记录本或卡片,用铅笔书写,文字要清晰,不得涂抹和重抄。当必须复制时,应将原稿附上,严禁撕毁。5地质观测点的记录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填写点号、日期、地点、天气及工作者2)定位和勾绘草图。3)观测、描述各种地质现象。 4)绘制素描图、示意图及拍摄照片等。5)采样。6产状采用方位角表示。如350乙450,表明倾角为350,倾角为4503.0.12地质草图必须在野外实地勾绘,如实反映客观情况当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填图组工作时,应及时交流和统一外业资料,接图部分的外业资料必须一致。3.0.13素描图、示意图的绘制和照片的拍摄应符合下列规定:1注明素描图、示意图的位置、名称、比例尺、方向,地质现象的详细描述。2拍摄照片时应记录编号、拍摄方向及地质现象的详细描述。3.0.14采样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集的标本应有系统性和代表性。2标本采集后应及时进行编录整理。3.0.15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1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时,用横穿越法。当地层相变较大、构造复杂或需要查清一些重要地质问题时,应进行必要的界线追索。2比例尺为12000一1500。时,用横穿越与界线追索相结合的方法。在覆盖地段,当涉及重要地质问题时,应布置一定数量的人工露头点。3比例尺大于12000时,宜采用全面查勘法。在覆盖或界线不明显地段,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人工露头点。以保证测绘精度和查明主要地质问题。3.0.16采用遥感图像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航片的比例尺宜采用15000--120000,卫片的比例尺宜为125000--15000002工程遥感应以航片图像解译为主、卫片为辅,进行多片解译。3遥感图像解译资料应进行野外实地检验,检验点数量应为工程地质测绘点的30%一50%,对重要建筑物地段或特殊地质现象地段,检验点不应少于2点。包括如下检验内容:1)检验解译标志;2)检验解译成果;3)检验外推成果;4)获取野外新资料,充实室内解译内容。3.0.17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过程中,应经常校对、整理原始资料,清绘有关图件。必要时,宜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下阶段工作4准备工作4.0.1准备工作的内容为:研究任务,收集资料,野外踏勘及编写测绘大纲等。4.0.2研究任务时,尚应了解与勘测有关的设计内容、工程范围、工程特点及对工程地质测绘的特殊要求等4.0.3收集并研究下列资料:1测区及其附近的地形图。2测区及其附近的航片和卫片遥感影像判译资料3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构造地质、矿产地质、地震地质)资料。 4当地的建筑经验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其他资料。4.0.4野外踏勘前应着重研究判译航片、卫片。有条件时,应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后进行解译鉴定,并作镶嵌草图。1初步解译:一般在比例尺1:50000,1:25000的航片、卫片上进行,对调查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和褶皱、断裂构造进行初步研究口2详细解译:一般在航片上进行,重点是研究各种正式、非正式填图单位的分布、岩性、岩相及厚度横向变化情况,褶皱形态及演化特点,断裂性质、规模及相对时序等。3当条件具备时,宜在研究区域地质资料,航片、卫片解译成果的基础上,勾绘测区的地质草图。4.0.5进行野外踏勘时,路线可垂直于地质构造线、地层岩性分界线、地貌单元的方向,校核在收集资料中发现的、可能存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地段。4.0.6测绘大纲的内容包括:任务来源与特点,地质与地理概况,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任务要求、工作量、范围大小、比例尺、工作方法、人员组织、设备配置、工作进度、安全措施、应提交的资料及财务预算等。5野外工程5.1野外准备工作的内容5.1.1野外准备工作的内容为:实测地层岩性剖面,选择标志层,编制地层柱状图及确定填图单位。5.1.2实测地层岩性剖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比例尺宜为测绘比例尺的2-5倍,对工程有重大意义的夹层,可扩大比例尺或用符号表示。2宜穿越测区内全部(或主要的)地层,剖面线方向宜和岩层走向垂直。3剖面线宜选择在露头良好、地层出露完全、构造简单的地段,当露头不连续或地层的连续性受到破坏时,可在不同的地段测量剖面,但应保证剖面连接得正确。必要时可在测区外选择能代表测区内地层的地段测量剖面。4实测剖面的允许图面误差为3mm-5mm。测量时在实地沿线用油漆标注编号。5当测区已有地层柱状图时,应进行野外核对。5.1.3编制地层柱状图时,应注意“标志层”的选择和填图单位的划分。对各类岩层除进行一般描述外,还应着重岩士工程地质特性描述。5.2地貌的工程地质测绘5.2.1地貌的测绘内容1测区及其附近所处的地貌单元(如平原、丘陵、山区及盆地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2厂址内重点研究微地貌的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和成因类型;划分微地貌单元(如河谷阶地、古河床、峡谷和分水岭、黄土源、弗等),分析其相互关系。3地貌与第四纪地层、岩性、构造、地表水、地下水及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 5.2.2河谷地貌的测绘内容1河谷(河床、河漫滩、谷坡等)的形态特征及变化情况。2河床、河漫滩、牛扼湖堆积特征(组成物质、岩性、厚度及成因)。3阶地的类型、级数、形态特征及地层结构(组成物质、岩性、厚度及成因)。5.2.3冲沟(干谷)的测绘内容1冲沟的密度、延伸方向、排列形式、规模及形态特征2沟壁岩性、风化程度,有无产生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的条件。当对建(构)筑物及其稳定性有直接影响时,则应列人专门工程地质问题着重研究。3了解冲沟的汇水条件,分析是否有产生泥石流的条件4沟内和沟口堆积物特征、分布及其组合情况。5.2.4丘陵的测绘内容1丘陵的形态特征、相对高程、起伏变化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及剥蚀切割程度2出露的地层岩性、产状及构造与丘陵形态的关系。3谷底相对高程、宽度、堆积物成因类型及厚度。4丘顶裸露或风化程度,残(坡)积物的厚度及特征5.2.5斜坡的测绘内容1斜坡形态、发育阶段、演变过程和微地貌特征。2岩土性质、时代、分布、风化程度。岩体结构类型和软弱结构面。应着重对缓倾角软弱面与斜坡组合的关系进行研究表5.2.5自然斜坡分类分类标准分类名称钻性土类斜坡(含粉土)碎石类斜坡按组成斜坡的岩性黄土类斜坡岩石类斜坡单层结构斜坡层状结构斜坡双层结构斜坡多层结构斜坡按岩层结构豁;AN941JA19按岩层倾向与坡向的关系顺向斜坡反向斜坡切向斜坡直立斜坡剥蚀斜坡堆积斜坡按斜坡成因侵蚀斜坡滑塌斜坡人工斜坡3了解地表水、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水流形式、侵蚀作用、渗透作用等)及河水冲刷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4调查植被的发育程度。5了解斜坡上危岩滚石、崩塌及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地段,应着重调查、分析隐伏的滑坡和古滑坡,圈定崩塌堆积物的分布范围,分析斜坡的稳定性。6自然斜姑的分举可柠表5.2.5确宁5.3地层岩性的工程地质测绘5.3.1地层岩性的测绘内容 1确定地层时代、岩层产状和填图单位。2各层的分布范围、厚度、正常层序、接触关系及其变化规律。3描述各层岩性。5.3.2地层时代的确定,可直接利用已有成果。如无地层时代资料,应尽量寻找标准化石或邀请有关部门协助解决。5.3.3填图单位应根据比例尺的要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或岩组的工程地质特性确定。当按成因类型和岩组进行分层时,仍应定出各层的地质时代。5.3.4研究各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时,除应满足一般规定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层相间出现且单层厚度在图上的宽度小于2mm时,称为交互层,并按交互层描述和填图。2夹于主要岩层中的薄层,当其厚度在图上的宽度小于2mm时,一般只描述,不填图,当有重要工程意义时,可按实际出露宽度扩大1-2倍填图,但应注明真实厚度。3对尚能判断出母岩的风化岩层,可按基岩填图。5.3.5各类岩石地层测绘的内容1岩浆岩地层描述内容:由于岩浆分异和次生变化生成的一些岩性变化特征,如熔岩中每一层所含斑晶成分与分布,气孔、杏仁体形态、杏仁体充填物等生成形态特征;岩层表面的一些特征,如玻璃质薄壳、蜂窝状或熔渣玻璃质熔岩的存在位置、裂痕宽度的变化等;围岩岩脉和夹层的一些特征,如岩层的烘烤和接触变质,沉积间的特征及风化壳的位置特征。2沉积岩地层描述内容:沉积旋回与韵律,层理的类型(如平行层理、波状层理及交错层理等);层面构造(如波纹、雨痕、泥裂、虫迹及生物痕等),所含化石的类型、小构造形态(如劈理、层间褶曲及层间错动等)。3变质岩地层描述内容:变质岩的原生构造,如为副变质岩,应研究本条第一款所列的各项特征,如为正变质岩,应注意研究本条第二款所列的各项特征;变质岩的次生构造,如劈理层间牵引摺曲及层间小断层等。5.3.6接触关系的测绘内容包括:区分整合、不整合及假整合,区分出侵人接触、断层接触及沉积接触,注意接触面及接触带的研究。5.3.7岩、土的鉴别和描述应符合SDGJ67-198405.4地质构造的工程地质测绘5.4.地质构造的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区域构造特征及其与测区地质构造的关系。2测区内各主要摺曲与断裂的位置、展布规律、形态特征。3构造结构面。4活动性断裂及地震。5.4.2区域构造主要是分析与测区有关的区域构造形迹的分布、形态、产状、规模、构造体系、构造序次、复合关系及其生成时代、构造应力场、大地形变等。5.4.3褶曲的M绘内容:褶曲轴的位置、走向变化和倾伏形状褶曲的形态(轴面的产状、正常或倒转、紧密或舒缓、长轴或短轴等),顶部的特征 (尖、圆、脱顶等)。3组成褶曲的岩层时代、岩性、相变或两翼厚度的变化,以及低序次构造特征(劈理、拖拽摺皱等)。4摺曲的规模和组合形式。5根据褶曲中最新地层和不整合时代,分析褶曲的形成时期。5.4.4褶曲的形态按表5.4.4分类。表5.4.4摺曲的形态按褶曲横剖面按摺曲纵剖面按褶曲平面按褶曲横剖面按褶曲纵剖面按摺曲平面形态分类形态分类形态分类形态分类形态分类形态分类直立褶曲水平摺曲线型褶曲卜om曲和翻卷:曲底劈构造歪斜褶曲倾伏摺曲{扇形摺曲倒转褶曲倾竖褶曲弯陇和构造盆地箱形和屉摺曲5.4.5断裂的测绘内容1断裂的位置、产状、规模及其在平剖面上的形态特征和展布特点。2构造破碎带和影响带的宽度及其变化情况、胶结程度、岩脉充填情况和断裂面附近岩石、矿物的物理特征(包括岩块、砾石、矿物等的压扁、拉长、切断、扯开及定向排列等现象)。3各类构造岩(断层泥、碎块岩、角砾岩、片状岩、糜棱岩)的工程地质特征。4断裂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形态特征、序次和组合关系,并根据断裂切割的地层或岩脉、分析断裂的生成时期。5根据断裂两侧岩层层位的对比,旁侧构造的特征、断裂面的痕迹(擦痕、阶步等),判断断层两盘相对错动方向和活动次数。测定断距时,应区分视断距、水平断距和铅直断距,并注意空间变化情况。5.4.6当场地抗展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时,尚应研究断裂的活动性。5.4.7活动断裂的工程地质测绘应重点研究下列内容:1地形、地貌迹象,山区或高原不断上升剥蚀或有长距离的平滑分界线;非岩性影响的陡坡、峭壁;深切的直线形河谷;一系列滑坡、崩塌及山前叠置的洪积扇;山谷中或平原山地交界处具有定向断续出现的残丘、洼地、沼泽、芦苇地、盐碱地、湖泊、跌水、泉及温泉等的线性规律分布;河流、水系定向排列展布或同向扭曲错动等。2地质、地层迹象,第四纪地层完好程度,近期活动过的断裂留下的迹象,第四纪地层位移错动,地下水活动异常及地表植被的不同特征,断层带中破碎、胶结特征等。对深色物质,宜采用热释光法或轴系法测定已错断层位和未错断层位的地质年龄,并确定断裂活动的最新时限。3地震迹象、地震断裂、强震发生的地段和部位、地震湖、崩积地裂缝、岩石崩塌、滑坡、河流改道及砂土液化。4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地段、活动断裂的强烈活动部位。5.4.8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时,尚应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为:1分析当地卫片和航片解译资料,区域构造体系图或区域构造地质图、强震震中分布 图,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活动资料,调查因地震造成的强震地面破坏效应(地震的斜坡效应、地震断裂的破坏效应)和强震震动破坏效应(地基的液化和震陷)。2分析场地及其附近的地形和微地貌形态对抗震的利害关系。3了解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不利于抗震的地基土(如松散饱和粉、细砂、粉土等)的厚度、性质和分布。4了解地基和建(构)筑物振动的影响和地裂两侧相对错位情况。5.4.9为分析测区的构造特征,评价建筑地段的岩体完整性和稳定性,需对构造结构面、节理裂隙、劈理、片理进行调查与研究。构造结构面类型及特征见表5.4.9-10衰5.4.9-1构造结构面类型及特征结构面力学分类主要特征1.结构面呈舒缓波状两边岩石常呈挤压状态,形成挤压破碎带;2.结构面两侧的岩石常有逆冲攘痕和牵引现象,有时有羽状节理和人字型分支),性结构面断裂,以及旋轴大致水平的帚状构造;3.结构面破碎带中有角砾岩、糜梭岩等。角砾岩有大致走向排列现象l.结构面形状不规则,呈锯齿状或犬牙交错状,断裂面粗位不平衡;2.平面的张裂面常形成张裂带,每一断面延长不远即消失,裂脚间的岩石条带张性结构面大多参差不齐迅速尖灭,在剖面上上宽下窄呈懊形尖灭;3.张裂带中的角砾岩、角砾分布杂乱无定向I.扭裂面产状稳定.断面平整光滑;2.扭裂面常平行成群出现。形成扭裂带,常出现两组呈‘.X’’形扭裂面将岩石扭性结构面切割成块状;3.扭裂带多具糜校岩,有时也有角砾岩,但角砾多被磨圆节理裂隙的观测:测量节理裂隙的产状及延伸方向,鉴定节理裂隙的性质及节理裂隙面的形态特征、宽度(宽度分级见表5.4.9-2)、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节理裂隙的力学性质、组合关系和发育程度(发育分级见表5.4.9-3)a襄5.4.9-2节理宽度分级分级1234节理宽度<0.20.2-11一5>5(mm)节理形态闭合徽张张开宽张表5.4.9-3节理发育分级分级IQ班W间距>20.5-20.1-0.5<0.1(。)节理发育程度不发育较发育发育极发育完整性}整体}块状破裂破碎根据工程需要,结合厂址建(构)筑物的布置,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专门的节理裂隙统计,其统计点不应少于两点,并按DL/I"5093-1999《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资料整编技术规定》记录整理。 劈理、片理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所处的构造部位、产状、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及与其他结构面的组合关系。5.5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测绘5.5.1滑坡的测绘内容1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的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地质构造图等地质资料及气象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层层序、结构特征及分布范围,重点宜调查不同类型土层面、土层与岩石接触面可能存在的软弱夹层。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隙、滑坡鼓丘等要素;并调查滑动带部位、滑坡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隙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延伸长度、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要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向下发展的可能性。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4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6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5.5.2崩塌的测绘内容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塌方向。2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3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伸及贯穿情况、崩塌体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有条件时可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4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5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及水的活动等。6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5.5.3泥石流的测绘内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程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形成区的地形、地貌、地层条件,汇水面积,植被情况,松散物质的来源、分布及储量。3径流区的沟谷形态、纵横坡度、两侧山坡的稳定情况、河床的冲淤变化及泥石流的迹象。4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和粒径大小确定其类型(泥流、泥石流、石流)和流动速度。5堆积区的分布范围、表面形态及堆积物的性质。6调查当地防止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分析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及预防措施。5.5.4洞穴、古墓、废旧矿井采空区等的测绘内容1洞口的位置、高程、形态、大小、崩塌、破坏及堆积情况。 洞体的空间形态、稳定情况及充填情况。开掘的时间、地表塌陷及水文地质条件。古墓的分布、年代、文物价值,必要时应请文物部门协助勘探。调查当地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地裂缝的测绘内容地裂缝的形态特征、位置。地裂缝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及采空区的关系地裂缝发展演变规律。5.6岩溶的工程地质测绘5.6.1岩溶的测绘内容1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形态特征及组合情况。2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与岩溶发育的关系〔_3地表河流、井、泉及暗河的位置、高程、类型及流量变化性质;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垂直分布情况与岩溶发育的关系。4岩溶形态(石芽、溶沟、溶槽、溶蚀洼地、溶洞、落水洞、漏斗及竖井等)的位置、高程、大小、特征、充填情况、组合形式及类型(裸露型、覆盖型或构造型)。5土洞的大小、位置、发育程度及塌陷情况。6调查已有建筑使用情况,地基处理措施及其效果。7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网与岩溶发育的关系。5.6.2岩溶区的测绘可根据需要适当扩大测绘的范围,必要时可布置适当的物探或钻探工作,当对暗河、溶洞进行测绘、调查时,应进行连通试验。5.7特殊土及风化岩石的工程地质测绘5.7.1红勃土的测绘内容1不同地貌单元的红戮土和次生红勃土的分布、厚度、物质组成、土性、土体结构等特征及其差异。2下伏基岩的岩性、岩溶发育特征与红勃土土性、厚度变化的关系。3地裂分布、发育特征及成因,土体结构特征,并统计土中裂隙的密度、深度、延伸方向及规律,分析其对人工边坡的影响。4地表水体及地下水的分布、动态及其对红戮土湿度状态垂向分布、土质软化的影响。5红钻土区的建筑经验。5.7.2膨胀岩土的测绘内容1膨胀岩土的性质、地质时代、成因、产状、分布以及颜色、节理、裂隙等外观特征。2划分地貌单元、场地类型,查明有无浅层滑坡、地裂、冲沟以及微地貌形态和植被情况。3调查地表水的排泄和积聚情况,地下水类型、水位以及其变化规律。4搜集当地降水量、蒸发力、气温、干旱持续时间等气象资料,大气影响深度。5调查当地建筑经验。5.7.3湿陷性黄土的测绘内容1划分不同地貌单元、查明湿陷凹地、黄土溶洞、滑坡、崩塌、冲沟、泥石流等不良 地质现象的分布地段、规模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2划分黄土地层,并阐明其地质时代、成因和厚度的分布规律,着重了解新近堆积黄土和古土壤的分布情况。3调查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季节性变化幅度,升降趋势,地表水的变迁及灌溉情况。4了解场地内有无地下坑穴,如墓、井、坑、穴、地道、砂井和砂巷等。5.7.4盐积岩土的测绘内容1调查盐渍岩土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含盐类型、含盐程度、溶蚀洞穴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及植物分布生长状况。2调查大气降水的积聚、径流、排泄、洪水淹没范围、冲蚀情况,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质、水位及其变化。3搜集气象(包括气温、地温、降水量、蒸发量)和水文资料。4调查当地建筑经验。5调查盐渍岩土的盐胀性和溶陷性。5.7.5风化岩石的测绘内容1风化的均匀性和连续性,划分风化带,调查各带的分布范围及其岩性特征。衰5.7.5岩石风化程度分类风化程度野外特征未风化岩质新鲜,未见风化痕迹徽风化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锰质谊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仅沿节理面出现次生矿物,风化裂中等风化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20--50-的岩块,锤击声脆,且不易击碎;不能用镐挖掘,岩芯钻方可钻进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长石、云母已风化成次生矿强风化物。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岩体被切割成2-20二的岩块,可用手折断。用镐可挖掘,干钻不易钻进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矿物成分除石英外,大部分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全风化掘,干钻易钻进、具有可塑性2调查各风化带与地貌、构造、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及母岩岩性等因素的关系,初步掌握风化特点及一般规律。3风化岩的形态特征(基状、球状)。4调查风化节理裂隙的分布范围及发育程度。5各风化带中边坡、路堑的实际坡度及稳定状况。6各风化带中的建筑经验和防治风化的措施。7岩石风化程度分类按表5.7.5划分。5.8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工程地质测绘地下水的调查内容‘’‘’: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和分布情况。,乙含水层的岩性、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内j地下水动态、物理、化学性质。 4分析厂址水文地质条件与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5调查有无因地下水的变化引起地面的坍塌、裂缝等环境工程问题。5.8.2泉的调查内容l泉的位置、高程、地层岩性,所处的地质构造与地貌部位。2泉的类型、性质与补给来源。3泉的流量及季节性变化情况。4泉的水温、水质及沉淀物。5.8.3水井的调查内容1水井的位置、井口高程及所处的地貌部位2水井的地层、井深、结构及井淤积情况。3水位、水质、涌水量及动态变化。5.8.4地表水体的调查内容1地表水体的名称、位置、范围及变迁情况。2地表水体的水位、流量、水质、水温。3地表水体的用途及其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5.8.5当测区临近工业区或人口稠密的城镇时,尚宜了解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及来源。6资料整理6.0.1资料整理工作分原始资料整理和成品资料整理。其要求除执行本规定外,尚应执行DL门、5093-199906·0.2原始资料整理内容1野外记录、照片、素描图及填图资料应当天整理、清绘。2野外填绘的草图应及时检查和清绘上墨。3各种标本、化石及岩、土、水试料应及时鉴定和编录。4原始记录、草图、表格、图片等必须校审。6.0.3成品资料的整理内容1对校审后的原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2根据需要编绘下列图件:工程地质测绘实际材料图、综合工程地质图、综合工程地质分区图、综合地质柱状图等专门图件。3必要时尚应提交工程地质测绘报告或说明。6.0.4对有疑难或争议的地质问题应进行复查和研究,尽可能在现场解决,需要时尚应提出在下一阶段勘测工作中加以专门研究的建议。 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规定DL/"r5104-1999条文说明 DL汀5104-1999目次1范围········,··,····················,··················,··,····,····································⋯⋯6742引用标准··························································,····························⋯⋯6743基本规定························································································⋯⋯6744准备工作·····························································。······················⋯⋯6765野外工程······················································································⋯⋯,6775.1野外准备工作的内容·······························································,·········⋯⋯6775.2地貌的工程地质测绘····································,········,····························⋯⋯6775.3地层岩性的工程地质测绘··································································⋯⋯6785.4地质构造的工程地质测绘··································································⋯⋯6785.5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测绘··························,···,·····,················⋯⋯,,·,,二6805.6岩溶的工程地质测绘·········································,····················,···········⋯⋯6805.7特殊土及风化岩石的工程地质测绘·························································⋯⋯6805.8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工程地质测绘························································⋯⋯6816资料整理··,·········,···················································、····················⋯⋯,⋯681673 1范围系原规定新增章节,确定本规定适用范围,即为汽轮发电机组容量为50MW一600Mw的新建、扩建、改建发电厂厂址。一般对地质条件复杂、特殊地质条件工程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其他机组容量的发电厂及变电站,视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可参照执行,特别是对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复杂的500kV变电所或某项特殊岩土C程(如滑坡、活动性断裂、高地震区等),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或调查。关于汽轮发电机组容量50MW-600MW级的规定,是与DL5000-1994相一wM2引用标准新增条文。按DL/T"600-1996《电力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列出了本标准引用的标准。本规定是与DL/1"5074-1997配套的、并隶属于它的几个技术规定之一。各引用标准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统一安排下,均进行了修编,统一于国家标准之下,因此,使用时应采用新版本。3基本规定3.0.1系原1.0.3条的修订条文。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是勘测工作的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初步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而且对勘测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宜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勘测阶段进行;对于施工图设计勘测阶段,视需要,在初步设计勘测阶段测绘与调查的基础上,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如滑坡、断裂带的分布位置及影响等)进行必要的补充测绘。但是,不是指每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勘测阶段都要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而是视工程需要而定。3.0.2系原1.0.3条的修订条文。对于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本条除了提出有关地形、地貌、岩土特性、地质构造、地下水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等常规性规定外,特别强调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和岩土工程紧密结合,在测绘与调查内容上,应着重针对岩土工程的实际问题,其目的是有利于研究和解决工程中有关岩土体的整治、改造和利用。3.0.3系原1.0.1条的修订条文。测绘与调查的含义如下:凡按本规定要求所进行的地质填图工作称为“测绘”。“调查”是指达不到本规定要求,如降低比例尺精度、适当减少测绘程序、缩小测绘面积或针对某一特殊工程地质问题等所进行的地质填图工作。 3.0.4系原1.0.5条的修订条文。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内容和深度应体现为岩土工程服务,视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确定,以解决岩土工程问题为目的,因此必须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对已有资料应详细搜集、综合分析,第一手资料应准确可靠。3.0.6系原3.1.2条的修订条文。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范围,条文中列出5条。前面4条比较明确,其中第5条,“工程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时,应适当扩大范围”是指场地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断裂发育,对发震断裂、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滑坡、泥石流、崩塌⋯⋯)需要研究或追踪研究等情况,应扩大测绘的范围,扩大多少,视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需要解决的岩土工程问题来确定。3.0.7系新增条文。按不同勘测设计阶段、不同建筑地段分别列出了工程地质测绘时采用的比例尺范围,比例尺可视工程情况选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厂址附近地区(往往面积大,内容广泛),以便了解厂址区地质构造与周围地质背景的关系,因此,选用的比例尺较小。反之,在初步设计阶段范围局限在较小的面积内,工程上要求较高的测绘精度,因而常常采用较大的比例尺。在施工图勘测阶段,针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进行补充测绘与调查时,宜采用更大的比例尺。3.0.8系原规定3.1.3条的修订条文。工程地质测绘使用的地形图,条文规定必须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要求。当应用罗盘、皮尺等简单工具进行中等比例尺的地质测绘时,由于这类工具所能达到的精度有限,因而测绘用的地形图往往需要比地质测绘成果图大一档的比例尺。当应用经纬仪的测量定位方法能达到足够的精度要求时,测绘用的地形图不必采用大一档的比例尺。因为测量的精度完全能满足制图的要求。目前,国内对实际单元的界限在图上标定误差无统一规定。这次规定对建筑地段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段,其图上误差不应超过3mm,其他不应超过5mo应该指出,对在测绘填图时所划分单元的最小尺寸,本规定没有做统一的规定,以便因地、因工程制宜。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岩土工程的实际问题,本规定明确的提出:对工程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单元体,如滑坡、断层、软弱夹层、洞穴、泉等,都应进行测绘,必要时可用扩大比例尺表示。3.0.9系原规定3.1.6条修订条文。地质观测点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对成图的质量及岩土工程评价至关重要。地质观测点宜布置在地质构造线、不同时代的地层接触线、不同岩性的分界线、不整合面上,以及不同地貌单元及微地貌单元的分界线上和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分布的地段。其目的是更利于岩、土体的分析研究、评价、治理和利用。与此同时,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人工露头,例如采石场和路堑可能提供有关岩、土体特性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层理和节理分布的定向,频率和特征,岩层风化剖面与表面松散层及下部胶结层之间的结合特征,以及地下水露头等。当天然峪头不足,尤其是在进行大比例尺测绘时,应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工作,以揭露岩、土体的地质情况。在条件适宜时,可配合进行物探工作,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现象等岩土工程问题。这里所指的在条件适宜时,主要是指应该结合场地的地形、施测条件和具体工程的要求等情况,因时、因地、因 工程区别对待。关于地质观测点控制在图上的距离,图内外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定。本条提出:地质观测点控制在图上的距离宜为2cm-5cm,也可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并结合对具体工程的影响适当加密或放宽。地质观测点的密度总的来说取决于场地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不良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成图比例和建筑物的位置、工程特点等。3.0.10系原规定3.1.10的修订条文地质观测点的定位所采用的标测方式,对成图的质量影响重大,根据不同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地质观测点的标测常采用以下方法:1目测法:它适用于小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该法系根据地形、地物以目估或步测距离标测。2半仪器法:适用于中等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它借助于罗盘仪、气压计等简单的仪器测定方位和高度,使用徒步或测绳量测距离。3仪器法:适用于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它借助于经纬仪、水准仪等较精密的仪器测定观测点的位置和高程。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观测点,例如,地质构造线、不同时代地层接触线、不同岩性分界线、软弱夹层、地下水露头,以及有重要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或需要解决某一特殊的岩土工程问题时。也宜用仪器法测定其位置和高程。3.0.11系原规定3.1.9条的修订条文3.0.13系原规定3.1.11条的保留条文。3.0.14系原规定3.1.12条的保留条文。3.0.15新增条文。根据比例尺大小,即测绘精度要求的不同以及测绘工作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不同的工程地质测绘方法,这也是多年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积累的经验。3.0.16系原规定2.0.4条的修订条文。利用遥感图像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具有省时、高质、高效、减少劳动强度、节约费用的优点。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遥感图像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3.0.17新增条文。通过多年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工作的经验积累,为了确保第一性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在野外测绘过程中,经常校对、整理原始资料,清绘有关图件是必要的。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者测绘面积较大时,宜进行阶段性总结。4准备工作4.0.1-4.0.5系原规足2.0.1-2.0.5条的保留条文。准备工作内容有:研究任务、收集资料、野外踏勘及编写勘测大纲等。野外踏勘的目的是在地质测绘过程中能见到更多的地质现象,以及能把不同位置的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应该经过现场踏勘后,制订出正确的测绘线路方向和确定反映场地地质条件的地质剖面,一般测绘路线应垂直地质界线进行。通过野外踏勘编制出更切合实际、有效的工程地质测绘勘测大纲。但是,应该指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工程任务时间短、工期紧、工程路涂遥 远,来不及踏勘,所以这里并非指每一个工程的地质测绘都要经过踏勘这个工序,才能编制工程地质测绘大纲,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有条件时最好进行踏勘。地质测绘工作的原理较简单,但要正确认识地层和构造标志及其关系是很不容易的,因而在实施地质侧绘工作前应尽可能搜集该地区的前人研究的地质成果和各种物探资料,这对提高地质测绘成果的正确程度是十分有益的。工程地质测绘应加强遥感地质,着重研究判译航片、卫片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这对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对岩土体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广义的遥感技术是指空间科学中,用能量传递信息的技术。本规定指的是狭义的,即卫星照片和航空照片的解译,用于工程地质测绘与制图,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地面测绘的工作量,做到省时、高质、高效、减少劳动强度、节省工程勘测费用。收集航片与卫片的数量,同一地区应有2-3套。一套制作镶嵌略图,一套用于野外调绘,一套用于室内清绘。在初步解译阶段,对航片与卫片进行系统的立体观测,对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进行解译,划分松散沉积物与基岩界线,进行初步构造解译等。第二阶段是野外踏勘与验证。携带图像到野外,核实各典型地质体在照片上的位置,并选择一些地段进行重点研究,并在一定间距穿越一些路线,做一些实测地质剖面和采集必要的岩性地层标本。最后阶段成图,将解译取得的资料、野外验证取得的资料及其他方法取得的资料,集中转绘到地形底图上,然后进行图面结构的分析。如有不合理现象,要进行修正,重新解译,必要时,到野外复验,至整个图面结构合理为止。4.0.6系原规定2.0.6条的修订条文。本条规定了测绘大纲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其编制格式及要求按各院质量体系文件要求,结合工程测绘的特点进行。5野外工程5.1野外准备工作的内容5.1.1新增条文。明确规定了野外准备工作的内容。5.1.2系原规定的3.1.15条的保留条文。5.1.3系原规定3.1.4条的修订条文。5.2地貌的工程地质副绘5.2.1系原规定3.4.1条的保留条文。5.2.2系原规定3.4.2条的修改条文。5.2.3系原规定3.4.3条的保留条文。5.2.4系原规定3.4.4条的保留条文。5.2.5系原规定3.4.5条的保留条文。 5.3地层岩性的工程地质测绘5.3.1系原规定3.2.1条的保留条文。5.3.2系原规定3.2.3条的修订条文。5.3.3系原规定3.2.2条的保留条文。5.3.4系原规定3.2.10条的保留条文。5.3.5系原规定3.2.6条、3.2.7条及3.2.8条的修订条文因近10多年《工程地质手册》已多次修订出版,所以将有关原规定所列表格省掉,不再赘述。5.4地质构造的工程地质测绘5.4.1系原规定第3.3.1条的保留条文。5.4.2系原规定第3.3.2条的保留条文。5.4.3系原规定第3.3.3条的修订条文。将原规定第3.3.3条3款增加到5款,研究内容更广泛。5.4.4新增条文系原规定表3.3.3褶皱的分类,本规定新列一条。5.4.5系原规定第3.3.4条修订条文。5.4.6系原规定第3.3.7条的修订条文。省掉了原规定中研究内容,移人第5.4.7条中,避免重复。5.4.7新增条文。系原规定第3.3.7条中活动性断裂的研究内容的修订、补充内容。增加了对活动性断裂研究的内容。断裂的勘测和评价是强震区进行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二十多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多次强震,使人民生命财产和工业建设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在强震区正确进行断裂的勘测和评价.特别是对活动性断裂的研究和评价,已成为工程界愈来愈重视和关注的问题。1关于活动性断裂的时限活动断裂名目繁多,它的涵义和时限说法也不一致,一般公认的是:活动断裂是那些在近代地质历史上有过活动,同时在将来也容易或可能重新活动的断裂。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集中到时限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意见:1)新生代或新第三纪有过活动的断裂,即传统的新构造断裂。由于这种活动时限过远,难以评价这类断裂对工程的影响,因此,工程界已多不采用。2)第四纪(200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这种意见得到地震地质界的普遍应用。3)中更新世(15万年一70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4)晚更新世(1万年一巧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5)全新世(1万年)以来活动过的断裂,对工程的影响至关重要,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我国的断裂活动常常具有一致性或继承性,而当前主要还是应用野外调查手段来研究活动性断裂。一般说来,活动时代越新,越难以确定和鉴别,但对工程的影响最为重678 要。z鉴别和勘察全新活动断裂几种主要方法:1)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和研究所在地区的地质地震资料和有关文献档案是鉴别活动断裂工作的第一步,是评价活动断裂的重要工作手段和方法。2)应用遥感技术。随着现代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遥感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卫星像片及航空像片的地质解译来发现和鉴别活动断裂,因为遥感技术具有直观性强、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的优越性。它的广泛应用,为判译区域构造格架、鉴别活动断裂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它视域广、信息多、“透视”深,对反映断裂构造具有独特的效果,尤其对隐伏活动断裂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3)进行野外调查。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及进行航片、卫片解译的基础上,进行野外调查,开展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是目前鉴别活动断裂的最重要、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其方法为:a)地形、地貌迹象。活动断裂往往在微地貌及宏观地貌上有所显示,如非岩性影响的陡坎、峭壁,较平直的深切的沟谷及河道,一系列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山前迭置的洪积扇的存在等,都说明可能存在着活动断裂。山谷中或平原山地交界处常具有定向断续出现的残山、洼地、沼泽、湖泊、跌水、泉及温泉等的线性分布规律;河流水系定向排列展布或同向扭曲错动等都是活动性断裂存在的主要标志。进行大面积的、包括断裂在内的大地测量,如高精度的三角网、横跨断裂的高精度测距和精密水准测量等,以获取较长时期的地形数据,进一步得到活动断裂的活动量级。b)地层地质迹象。活动性断裂往往切穿第四纪地层,致使断裂两侧第四纪地层变动及错位,有的断层边错动边沉积,造成两侧第四纪沉积物不同,可通过弄清错断岩层的年代和未错动覆盖层年代,从而判断最新断裂活动的时间。如果上覆岩层为老第四纪完好的地层,即可判定该断层并非活动断裂。测定断裂年代很重要,除结合野外鉴定外,还可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方法,C14裂变径迹和热光释法较为常用。根据野外观察,大多数活动断裂的破碎带多不存在固结现象,或仅有部分固结,根据破碎带颜色、物质成分及固结状态的不同,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其活动次数。c)地震迹象。我国有丰富的历史地震记载,可以充分利用它来鉴别活动断裂,近期的地震仪器记录资料对鉴定断裂活动也十分有用,现今的地震活动带,最直接地反映了该区有关断裂带的活动性。在野外,进行古地震调查、寻找古地震遗迹,如地震断裂、地裂缝、岩石崩塌、滑坡以及地震湖或河流改道及砂土液化的遗迹等,都能说明断裂的近期活动。d)其他方法。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可以确定隐伏断裂的具体位置。结合野外调查,进行必要的钻探或开挖探槽、探井,可了解断裂的新活动。5.4.8新增条文。与《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一致,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区,强震地面破坏效应和强震震动破坏效应,造成了一定的灾害。为此,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时,应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研究。5.4.,系原规定3.3.5条的修订条文。表5.4.9-1构造结构面类型及特征对原规定表3.3.5-1做了适当修改。 5.5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测绘5.5.1系原规定3.5.2条的修订条文。滑坡的工程地质测绘着重收集当地有关地貌、地质、构造、气象及地下水等资料。野外测绘与调查应着重分析研究形成滑坡的基本条件。5.5.2系原规定3.5.3条的修订条文。崩塌的工程地质测绘,着重分析研究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及其他条件(如昼夜温差变化、暴雨、地震、不合理采矿或开挖边坡等)。分析产生崩塌的可能性及其类型、规模、范围,提出防治方案,预测发展趋势,为评价建筑场地的适宜性提供工程地质资料。5.5.3系原规定第3.5.4条的修订条文。泥石流的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沟口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即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谷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形成区应详细调查各种松散碎屑物质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形成区是固体物质的供给主要来源。流通区应详细调查沟床纵坡。调查泥石流痕迹,可了解历史上泥石流的形成过程、规模,判定目前的稳定程度,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堆积区应调查堆积区范围、最新堆积物分布特点等。5.5.4系原规定第3.5.5条保留条文。5.6岩溶的工程地质测绘5.6.1系原规定第3.7.1条修订补充条文。岩溶的工程地质测绘目的,是在平面与剖面上将场地初步划分出若干岩溶对建筑不同影响程度的区段,为深人勘探与研究提供依据。在岩溶区勘测,工作程序上必须坚持以岩溶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为先导。5.7特殊土及风化岩石的工程地质测绘5.7.1系原规定第3.6.3条的修订补充条文。红勃土是我国红土的一种亚类。它的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系岩石,即包括了碳酸盐类及其间夹杂的某些非碳酸盐类岩石。红豁土地区的工程地质测绘,是在一般性的工程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的。其内容与要求视工程要求与勘测场地的实际而定。本规定所提及的五个方面,使用时应灵活掌握,有所增减和侧重。5.7.2系原规定第3.6.5条的修订补充条文。膨胀岩土包括膨胀岩和膨胀土。对膨胀岩土进行测绘与调查时,要研究地形、地貌,尤其是微地貌的特征,划分地貌单元,分析各地貌单元形成过程、相互关系;查明膨胀岩土的性质、成因类型、时代、厚度、竖向和横向分布规律、岩土体胀缩性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膨胀岩土的膨胀势,并圈定其影响场680 地稳定性的范围,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圈定、划分出膨胀程度等级;查明膨胀岩土节理、裂隙、空间分布规律和天然斜坡是否有胀缩剥落,以及场地内岩土胀缩造成的滑坡、地裂、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调查地下水的类型、多年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地表水(含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泄、积累情况以及土层中含水量的变化规律;调查当地已有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基础型式和埋深,施工季节和施工时的环境,建筑物使用过程,已有建筑物的变形损坏部位,破裂机制等。5.7.4新增条文由于我国盐积岩土分布面积较广,为了与G1350021-1994及UL/1"5074-1997相一致,本规定新增此条文。5.7.5系原规定第3.6.3条的修订补充条文。5.8地下水与地裹水的工程地质测绘5.8.1系原规定第3.8.1条的保留条文。5.8.2系原规定第3.8.2条的保留条文。5.8.3系原规定第3.8.3条的保留条文。5.8.4系原规定第3.8.4条的保留条文。6资料整理6.0.1系原规定第4.0.1条的保留条文。6.0.2系原规定第4.0.2条的修订条文。原始资料是工程地质测绘成果报告的基础,加强原始资料的编录工作是保证成果报告的基本条件。应该指出,在成果资料整理中,应重视对各种素描图与照片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岩土工程咨询公司及专门部门,对坑道、竖井,岩土状态与缺陷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等的描述都充分利用了照相摄影与素描手段,这样,不仅有助于岩土工程成果资料的整理,而且在基坑、竖井等回填后,一旦科研或法律诉讼需要,就比较容易恢复和重视这一重要的背景素材。在澳大利亚,几乎每份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都附有典型的彩色照片或素描图。因此,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和地质标志,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摄影和录像手段记录下地质原始状态,这对今后追述、恢复本来面貌,重现一些重要的背景素材是极好的手段。但有时完全从照片或录像的画面上仍难以观察到要说明的内容,往往需要辅以实地素描做补充说明。6.0.3系原规定4.0.3条的保留条文。6.0.4系原规定4.0.4条的保留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