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90 KB
- 2022-04-22 13:52:0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27.140P10备案号:J520—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338—2006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ofkarstengineeringgeologicalinvestigationforhydropowerandwaterresourcesproject2006-05-06发布2006-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基本规定5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6坝址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7地下洞室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附录A(资料性附录)碳酸盐岩层组类型附录B(资料性附录)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附录C(资料性附录)河谷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类型附录D(资料性附录)外水压力折减系数条文说明
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的要求制定的。在GB50287—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就喀斯特地区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和内容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鉴于喀斯特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并影响水电水利建设的安全和经济效益,为做好喀斯特地区的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验和吸取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就水库渗漏、坝基稳定和渗漏、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和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内容、技术方法和评价原则作出了规定。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水电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宏、张性一、王惠明、屈定伸、杨正仪、王元生。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大型水电水利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不包括硫酸盐岩、卤素岩喀斯特的工程地质勘察。地质条件复杂的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中型水电水利工程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28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010水电水利工程物探规程DL/T5109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地质规程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0.1喀斯特karst可溶性岩石长期被水溶蚀以及由此引起各种地质现象和形态的总称。3.0.2喀斯特作用karstprocess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的综合地质作用。3.0.3喀斯特现象karstphenomena在喀斯特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地表和地下的现象。3.0.4喀斯特率rateofkarstification在一定范围内喀斯特空间的规模和密度的定量指标,可分为:点喀斯特率、线喀斯特率、面喀斯特率、体喀斯特率、钻孔喀斯特揭露率。3.0.5喀斯特充填率rateofkarstfilling充填物体积与喀斯特空间形态体积之百分比,可分为:全充填、半充填、少量充填。3.0.6裸露型喀斯特barekarst可溶岩裸露地表,缺少土层覆盖的喀斯特。3.0.7覆盖型喀斯特coveredkarst被松散堆积物覆盖的喀斯特。3.0.8埋藏型喀斯特buriedkarst被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覆盖的喀斯特。3.0.9喀斯特洼地karstdepression底部平坦、面积较大,利于耕种的封闭负地形。3.0.10喀斯特盆地karstbasin有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大型喀斯特洼地。3.0.11喀斯特槽谷karstvalley有流水作用参与形成的长条状的喀斯特洼地。3.0.12洞穴网karsticnetwork在喀斯特化岩体中,人可进入和不能进入的互相连通的洞穴管道系统。3.0.13喀斯特含水层karstaquifer含地下水的喀斯特化岩层。3.0.14喀斯特泉karstspring喀斯特水向地表流出的天然露头。3.0.15喀斯特突水karstdeclogging储集和运动于喀斯特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当被人工揭露或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骤然产生的大量涌水,并常伴随涌沙涌泥的现象。
4基本规定4.0.1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查明工程区喀斯特规律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其对工程及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利用条件和工程处理措施建议。4.0.2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评价,应在调查区域喀斯特发育特征的基础上进行。4.0.3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技术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5.1勘察内容5.1.1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区域地形地貌、碳酸盐岩及其层组类型、水库至低邻谷或至坝下游河段间地段的地质构造、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等。5.1.2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范围应包括有碳酸盐岩分布的水库河床、库岸,以及水库至邻谷(含地下水位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相邻低谷、低地),水库至坝下游河段间的地段。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水库,应包括库周碳酸盐岩分布高程至下水库河谷侵蚀面的范围。5.1.3地形地貌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区域地形地貌、水系概况、剥夷平面、阶地的发育情况、水文网演变情况和河谷发育史。2调查水库、低邻谷、坝下游河段及分水岭等重要地段的地形特征,确定地形地貌裂点的高程。5.1.4碳酸盐岩及其层组类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区域地层,查明碳酸盐岩层的层位及其与上覆及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非喀斯特岩层的分布情况。2调查碳酸盐类岩石的化学成分、造岩矿物。3调查碳酸盐类岩的类型。4调查碳酸盐类岩层的层组类型及其喀斯特发育特征,参见附录A。5查明各岩层层组类型中,喀斯特岩层与非喀斯特岩层的组成关系,查明在喀斯特透水岩层中是否有相对隔水夹层存在或在强喀斯特化岩层中是否有弱喀斯特化夹层存在,以及它们的存在及组合关系对喀斯特特征及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6调查碳酸盐岩岩性、岩相的变化,以及它们对层组类型划分、喀斯特发育强度的影响。5.1.5地质构造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所处区域构造部位,查明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特征;确定分布在水库的喀斯特岩层向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的延伸情况;查明碳酸盐岩层之间,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及之间的水力联系。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喀斯特渗漏问题以及可能发生渗漏的部位。2查明碳酸盐岩层是否因断层错位,使两者成为同一喀斯特层(即所谓的构造缺口)。3查明断层及其影响带的位置、性状,以及在其附近的喀斯特发育程度。4调查断层的力学性质以及不同性质断层的喀斯特发育强度差别。5调查主要断层、结构面的产状及其与地下水循环总体方向的关系。沿走向与地下水运动总体方向一致或接近一致的断层,是地下水的通道,有利于喀斯特的发育;沿延伸长的结构面、褶皱轴部的纵张裂隙以及它们的交汇部位,地下水活动强烈,喀斯特发育程度较高。应调查这些部位是否形成规模较大的喀斯特洞穴或管道。6调查大褶皱构造中的背斜倾伏端、向斜翅起端以及褶皱转折端等部位的喀斯特发育强度。5.1.6喀斯特现象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个体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组合类型的名称、平面位置、发育高程、形态、成因、规模、所处的地貌部位和径流分带部位等,应侧重调查与地下径流循环关系密切的喀斯特现象。2对规模较大、人能进入的地下喀斯特管道,应进行追索,研究其发育与地貌、岩性、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并应对其发育高程、方向、形态、底坡、规模、充填物以及喀斯特充填率等进行量测、素描、测试等。3调查喀斯特管道系统的发育高程和延伸情况,尤其是向分水岭方向和向坝下游方向的延伸情况;查明与渗漏有关的喀斯特洞穴网的情况。4对勘探工程揭露的喀斯特现象,除进行全面描述记录外,并应统计钻孔、平洞、竖井中的线喀斯特率;确定弱喀斯特化带的埋藏深度。5调查喀斯特泉的位置、高程、成因及其赋存条件,分析判断该泉水位与当地的喀斯特地下水位的关系,进行泉水的动态观测,包括流量、水化学成分和水温;对大流量泉水尚应进行地下水联通试验,证实其补给源。6调查喀斯特出露条件,并划分喀斯特类型。7调查并区分新生代以前形成的古喀斯特及新生代以来形成的近代喀斯特。调查古喀斯特对地区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8调查喀斯特发育史以及不同时期发育的喀斯特相互关系。9调查喀斯特发育规律及其与岩性、层组类别、地质构造、地质结构、地貌部位、地表径流条件、地下径流条件以及古喀斯特等的关系。5.1.7喀斯特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喀斯特含水岩体的渗透性和富水性。划分喀斯特含水层或透水层与相对隔水层,查明相对隔水层的分布、特性、隔水的可靠性和可利用程度,以及断层错位是否破坏了含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连续性。2调查喀斯特含水层的补给范围、主要补给源和补给方式。3查明喀斯特含水层是否延伸到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查明相对隔水层是否阻断了水库与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间的水力联系,水库是否具备被相对隔水层封闭的条件。4查明河床及河岸地段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根据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确定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参见附录B。5查明河谷岸坡及分水岭地区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排泄方向,是否有地下水面低槽存在及其位置、方向,是否有地下水分水岭存在及其位置、方向。预测水库蓄水后地下水分水岭水位壅高情况。6对可能渗漏的水库,应通过勘探、水文地质试验,查明渗漏主要通道的位置、规模,以及谷底、谷坡及分水岭地段喀斯特岩体的渗透系数、喀斯特发育带下限埋深、弱透水层顶板埋深等,作为估算渗漏量的基础资料。7对覆盖型喀斯特,应查明覆盖层的厚度,分别对覆盖层和喀斯特岩层的渗透性进行分级,注意覆盖层上的地面水是否具有悬托性质。8对埋藏型喀斯特,应查明喀斯特含水层与河水的补给、排泄关系,作为评价是否存在渗漏问题的主要依据。9调查库岸喀斯特盆地、喀斯特洼地及喀斯特槽谷至河床间喀斯特暗河系统的分布,平面及剖面形态特征,规模及发育史;查明暗河系统进口消水洞及出口喀斯特泉的位置及高程。10调查库岸喀斯特盆地、洼地及槽谷之下喀斯特暗河系统入口附近的地下水位,以及其至河床间的地下水面坡降。11收集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地区的降雨资料,包括降雨分配、雨型特征及历史暴雨强度;调查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历史上产生的内涝淹没情况,包括淹没水位、天数以及相应的河水位。12通过地下水动态观测,了解与渗漏和浸没内涝问题有关的水文地质条件随季节变化情况,特别是枯季地下水分水岭、地下水面低槽以及库岸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底部地下水位等。5.2勘察方法5.2.1工程地质测绘及喀斯特调查应遵守下列规定:1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水库河床、库岸、水库至低邻谷(含地下水位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相邻低谷、低地)、水库至坝下游河段间的地段,以及可能发生喀斯特浸没性内涝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地区。2喀斯特水库工程地质问题综合性勘察的测绘工作,应结合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测绘进行,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通过测绘,确定可能产生渗漏地段和可能发生浸没性内涝地段;库首地段和专门性勘察的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10000~1:2000。3工程地质测绘中宜采用遥感技术。5.2.2勘探工作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基础上布置,宜先采用适宜的物探方法进行综合勘察,当物探发现异常后用钻孔检验,再作钻孔间的穿透或洞探扩大控制范围。5.2.3利用物探探测喀斯特的发育主导方向、相对隔水层顶板、洞穴的空间分布、地下暗河的位置、地下水流速、流向等,可为合理布置钻探提供依据。物探成果的地质解释,应有一定数量的钻孔资料验证。物探工作的布置应遵守DL/T5010的有关规定。5.2.4钻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1勘探剖面应大致与地下水补给、排泄方向一致,并结合可能的防渗处理方案布置。为查明渗漏问题时,应根据可疑渗漏库段的宽度和条件的复杂程度,每段布置1~3条剖面;为查明浸没性内涝问题时,可沿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的消水口至河边出水口方向布置剖面。2钻孔宜布置在勘探剖面上,为查明渗漏问题的钻孔,可布置在水库河段的岸边、谷坡和分水岭地段,以查明河谷水动力条件类型、渗漏边界条件、岩体的渗透性、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之间是否存在地下水分水岭及其高程、河谷岸坡是否存在地下水低槽及其水位、流向等;为查明浸没性内涝问题的钻孔,宜布置在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的消水洞口附近。3以查明地下水位为主要目的的钻孔应进入最低地下水位以下不小于10m,其中部分钻孔应进入喀斯特弱发育带顶板以下不小于10m;以查明岩层界限或断层切割情况为主要目标的钻孔应穿过目标层(带)不小于10m。为查明喀斯特垂向发育深度为主要目的的钻孔,应穿过水库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不小于10m。5.2.5洞探工作应根据下列情况布置:
1对经物探或钻孔发现异常的地段,应采用洞探追索,查明喀斯特洞穴或管道的延伸方向、长度、规模及相互连通情况。2利用洞探查明灌浆帷幕线上的洞穴位置、规模和充填情况。5.2.6水文地质试验及专门试验可包括下列内容:1钻孔压水试验和钻孔抽水试验。2示踪试验(连通试验)。3水均衡研究。4地下水渗流场研究。5水温场研究。6水化学场和水同位素场研究。7堵洞抬水试验。8地下水动态观测。5.3渗漏问题分析评价5.3.1水库渗漏问题的分析评价,应在综合分析地形、地貌、岩层层组、地质构造、喀斯特发育特征、相对隔水层的分布、水动力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渗漏条件对水库进行分区、分段,分别评价水库是否漏水、漏水途径和去向,渗漏形式(裂隙性或管道型)、渗漏量及渗漏影响等。5.3.2水库渗漏问题分析评价可按下列方法进行:1地质地貌综合分析方法。2地下水动力条件分析方法。5.3.3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库,不存在向邻谷渗漏问题:1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无低邻谷。2水库周边有连续的相对隔水层分布,构造封闭条件好,水库与邻谷两地间喀斯特岩层的联系被隔断。3水库所在河谷的水动力条件属补给型,水库与低邻谷之间存在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喀斯特地下水分水岭。5.3.4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库,不存在向坝下游河段渗漏问题:1水库至坝下游河段之间有相对隔水层连续分布,隔断了两地间的喀斯特岩层联系。2水库所在河谷的水动力条件属补给型,河谷岸坡的地下水位向分水岭方向持续升高,并且在水库至坝下游河道之间(在坝肩防渗帷幕控制范围外),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5.3.5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有低邻谷存在,分布在水库区的喀斯特岩层延伸到低邻谷,或者延伸到坝下游河段。具有上述地形地质特征的水库,其水动力条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将可能存在水库向低邻谷或坝下游渗漏问题:1水库所在河谷具排泄型或悬托型水动力条件。2水库所在河谷虽具补给型水动力条件,但水库与低邻谷间有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地下水分水岭存在。3水库所在河谷虽具补给型水动力条件,但库岸地下水面坡降平缓或有朝向坝下游的地下水面低槽存在,在坝端防渗处理范围以外,库岸地下水仍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5.3.6当水库至低邻谷间或水库至下游河段间分布埋藏型喀斯特含水层时,应根据埋藏型喀斯特含水层地下水与河水的补排关系判定是否存在渗漏问题。埋藏型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在洪枯季节均补给河水,水库一般不存在渗漏问题;反之,将存在渗漏问题。5.3.7渗漏途径和渗漏水的去向可按下列内容分析:1当渗漏水沿喀斯特含水层运动时,该喀斯特含水层在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的最低出露地段是漏水的去向。2断层、破碎带、褶皱轴、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以及地下水面低槽带等,是喀斯特强烈发育带,当它们的走向与渗漏水排泄方向一致时,此带将是主要的渗漏途径。3当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之间的喀斯特管道系统已沟通时,则该喀斯特管道系统是主要的渗漏通道。4当水库至低邻谷或坝下游河段之间,有大流量的喀斯特泉或泉群出露时,应在分析该地段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出露情况的基础上,采用水文网分析法、水均衡法以及地下水连通试验等方法,确定该泉水是否受水库所在河段的地下水补给,判断是否为主要的漏水去向。5.3.8应根据渗透介质特征、水动态特点及渗漏水的流态,分析确定水库的渗漏型式。渗漏型式可分为管道型渗漏和裂隙性渗漏。
5.3.9水库渗漏量的估算,应在综合分析水库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喀斯特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水量均衡法或水文测验法进行估算。在估算水库渗漏时宜采用多种方法,相互验证。5.3.10工程地质类比法是将勘察的水库与已建成的渗漏条件相似的水库相类比,估算水库渗漏量。类比水库的喀斯特发育强度、特征、水动力条件、渗漏型式、渗漏距离和渗流水头等应具有相似性。5.3.11当渗漏岩体为均质岩层,下垫相对隔水层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生裂隙性渗漏,在不考虑降雨渗入补给的情况下,可按式(5.3.11)估算水库渗漏量:(5.3.11)式中:3Q——水库渗漏量,m/s;B——渗漏段宽度,m;K——渗透系数,m/s;h1、h2——水库正常蓄水位水边和低邻谷水边的含水层厚度,m;H1、H2——水库正常蓄水位标高和低邻谷水面标高,m;L——水库岸边至低邻谷的水平距离,m。5.3.12当低邻谷或下游河段出露的大流量泉、泉群是由水库河段补给,且流量近似河道漏失的水量时,可根据水库河段的水位与泉水流量关系,外推估算水库渗漏量。5.3.13当拟建水库的河段存在漏水问题时,可采用水文测验法,在漏水河段的首、尾设流量测验断面,测定天然河道漏水量,按水位—漏水量关系,用外推法估计水库漏水量。5.3.14应分析评价水库渗漏对水电水利工程的影响,可包括下列内容:1对水电水利工程的发电、灌溉和供水效益的影响。2对有关地段地基、边坡稳定性和水工建筑物安全的影响。3对地下洞室渗水量、地下水压力和围岩稳定性的影响。4对农作物生长和城镇、厂矿等稳定性的影响。5.3.15水库允许渗漏量的大小,应在综合分析其对水工建筑物安全、经济效益的影响和防渗处理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之后确定,必要时进行专门论证。水库允许渗漏量不宜大于河流多年平均流量的5%。5.3.16水库防渗处理的必要性、方案和范围等,应根据渗漏对水工建筑物安全、经济效益的影响和渗漏型式等,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后确定:1对于因水库渗漏危及水工建筑物安全或有重要对象被浸没时,不论渗漏损失量的大小,均应进行防渗处理。2水库渗漏的处理措施可分为地下和地面两类:地下措施主要有灌浆帷幕和堵洞;地面措施主要有铺盖、表面堵洞(缝)和隔离。在具体实施时,可联合采用几种措施。5.4浸没性内涝问题分析评价5.4.1评价喀斯特浸没性内涝问题时,应搜集和分析下列资料:1喀斯特盆地、洼地和槽谷至河床及水库的距离、高差及地下水坡降。2喀斯特盆地、洼地和槽谷的地下(内涝)水位与河水位变化及降雨量之间的关系。3喀斯特盆地、洼地和槽谷的地下(内涝)水位或水位涨、落过程与暗河出流量的关系。4水库蓄水淹没暗河出口后,库岸地下回水壅高的范围。5水库淹没暗河出口对其泄流的影响。6水库蓄水后地下回水对地下水库容量的减少及其对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泄水的影响。7水库淹没暗河出口,引起的喀斯特管道局部淤塞对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排水的影响。5.4.2可采用地质类比法,对发生喀斯特浸没性内涝问题进行评价。5.4.3可按下列情况判定发生喀斯特浸没性内涝问题的可能性:1水库蓄水不淹没暗河出口,对相应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的内涝将不会产生影响。2当所研究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与水库之间有一级或多级剥夷面存在时,新发生或明显加剧原有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较小。3当所研究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的暗河,除被水库淹没的排水出口外,尚有其他高于水库的泄水口存在时,新发生或明显加剧原有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较小。4当水库淹没暗河出口的水深小于5m时,在相应的喀斯特盆地、洼地、槽谷新发生或明显加剧原有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较小。
5暗河出口被淹没后,由于水库蓄水,地下回水占据地下水库容量的份额较大,或造成暗河管道淤塞严重时,可能导致或明显加剧原有的浸没性内涝。6水库库岸存在低于或接近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喀斯特盆地、洼地和槽谷时,有发生浸没性内涝的可能性。5.4.4喀斯特浸没性内涝的工程处理,可开挖排水隧洞或明渠,将集水排出。
6坝址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6.1勘察内容6.1.1坝址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应在调查区域喀斯特发育规律、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6.1.2地形地貌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坝址区地形地貌特征,河谷地貌类型,研究不同地形地貌条件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2调查坝址区及其上、下游的河流流向,河湾、单薄分水岭、盆地及大冲沟的地形特点,研究喀斯特分布与河流发育的关系。3调查河谷阶地的地质结构,分析其成因类型,剥夷面发育情况及分布高程,根据喀斯特形态特征或洞穴的成层性,与阶地和剥夷面对比,研究喀斯特发育史,喀斯特发育与地文期的关系。6.1.3岩性及岩层层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坝址区分布的地层岩性。2查明坝址区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类型、分布、厚度。3查明碳酸盐类岩层中的非碳酸类岩层、夹层的分布、连续性,以及两类岩层的组合关系。根据岩层的可溶性和渗透性,进行分层并划分层组。6.1.4地质构造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坝址区的褶皱分布、形态、性质等,研究不同构造部位对喀斯特发育和形态的影响。2查明坝址区主要断层的位置、方向、规模、延伸、性质,主要结构面的特征,研究断层与喀斯特的关系,断层对喀斯特岩层的切割错位情况,各含水岩体之间的水动力关系,喀斯特发育系统和地下水渗流途径等。3查明坝址区河谷地质结构类型。6.1.5喀斯特现象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坝址区地表和地下喀斯特现象的位置、规模、填充情况、相互间的连通关系,以及地下喀斯特发育随深度变化的规律。2查明沿主要断层带、层面等主要结构面的溶蚀程度。3查明是否存在贯通坝址上下游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6.1.6喀斯特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各层组岩层中地下水赋存条件,划分喀斯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及其层位、厚度、空间分布、向坝下游延伸情况、与大坝位置的相互关系。2查明喀斯特泉的出露位置、高程、泉水动态、成因类型。3查明喀斯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遭受断层切割情况,相对隔水层的封闭条件是否遭到破坏。4查明坝基岩层的透水率,并进行岩体渗透性分级。5查明坝址区各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及其在洪枯季变化规律。6查明坝基喀斯特含水层与河水的补排关系,确定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7查明各喀斯特含水层水质、水温及其与喀斯特发育程度的关系。6.1.7根据坝址区岩层层组类型、河谷地质结构类型和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划分河谷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参见附录C。6.2勘察方法6.2.1工程地质测绘及喀斯特调查应遵守下列规定:1测绘与调查的范围应根据研究渗漏、稳定及工程处理方案的需要确定,测绘的范围应包括可能被利用防渗的相对隔水层分布地段或两岸地下水位相当于正常蓄水位的地段。调查范围应大于测绘范围,包括坝址区附近的喀斯特泉出露地段以及河谷岸坡至分水岭间的喀斯特发育地段。2综合性勘察的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专门性勘察的比例尺可选用1∶2000~1∶1000。6.2.2物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1在坝基范围内,可布置地震折射剖面、地震测井及沿平洞壁的地震波速测试。2在坝基范围内的钻孔中,可进行孔内电视、孔间无线电波透视。3可进行孔间或洞间层析成象。4可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等探测坝址区喀斯特发育程度、洞穴与管道位置、规模及相互连通情况。6.2.3勘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1勘探工作控制范围应能满足渗漏、稳定及工程处理方案的需要;选定的工程处理方案线上要有足够的勘探资料表明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2勘探剖面应根据地质条件,建筑物特点和防渗要求布置。在选定的坝址横剖面不得少于3条,可布置在选定的坝轴线及其上、下游;纵剖面可布置3条,布置在河床和两岸。3除应在各勘探剖面上布置钻孔外,在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所需的低地下水位地段、高地下水位地段、断层错断相对隔水层地段上以及重要的喀斯特现象分布地段上也应布置钻孔。4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钻孔应进入到最低地下水位以下不小于10m;防渗线上的钻孔应进入到微透水层内,或进入喀斯特弱发育带顶板以下不小于10m。5对坝址区的重要建筑物和防渗地段,以及喀斯特洞穴网,应布置平洞进行探查。6.2.4水文地质试验和专门性试验可包括下列内容:1坝基范围内和防渗帷幕线上的钻孔,均应进行钻孔压水试验;根据需要,河床钻孔应分层和分段测定套管内外稳定水位。2大降深竖井或钻孔群孔抽水试验。3示踪试验(连通试验)。4水质分析。6.2.5地下水动态观测应遵守下列规定:1观测项目包括河水、地下水、泉水的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及与降雨的关系。2坝址区内的钻孔均宜作为长期观测孔。3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两个水文年。6.2.6施工地质工作除应按DL/T5109的规定外,尚应注意下列事项:1随坝基开挖,加强地质编录和测绘,观测记录开挖揭露和新出现的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水文地质现象。2根据开挖揭露的喀斯特现象,必要时,应布置连通试验、地质雷达、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瞬变电磁法探测等了解喀斯特管道连通情况、隐伏的洞穴及喀斯特发育带。3根据地质编录和专门性勘察成果,提出优化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4加强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特别对能反映防渗处理效果的水文地质点要加强观测工作。6.3坝基稳定和渗漏问题分析评价6.3.1在喀斯特岩层修建大坝时,应分析评价坝基变形、坝基抗滑稳定、坝基渗漏和基坑涌(突)水等工程地质问题。6.3.2坝基稳定性的评价,应在查明坝基范围内的溶洞、溶隙、溶槽等喀斯特现象的位置、形态、规模、充填情况、充填物性质,以及各种喀斯特现象与建筑物位置的关系等的基础上,根据坝体应力、水压力等的作用条件,综合分析可能引起的破坏形式和影响程度。6.3.3当坝基存在大溶洞、大溶隙或溶蚀带并填充有松软土时,应根据埋藏位置、填充物的组成物质、颗粒组成、密实程度分析渗透变形问题。6.3.4当坝基主要应力区埋藏有大的溶洞时,应查明溶洞的位置、规模、溶洞顶部至建基面岩体的厚度、岩体的结构及其结构面组合关系,分析溶洞是否构成压缩空间而导致顶板坍塌或压缩变形。6.3.5当坝基有大的溶隙或溶蚀带时,应研究压缩变形问题。6.3.6当坝基存在有由溶沟、溶隙等构成的潜在滑移面时,应研究抗滑稳定问题。6.3.7当建基面上有松软土填充的溶洞、溶沟、溶槽等时,应研究地基的不均匀沉陷。6.3.8坝基渗漏问题的分析评价,应在查明坝基喀斯特岩层的分布、地质构造、喀斯特发育特征、各种喀斯特现象的位置、形态、规模、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厚度、封闭条件、水动力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应分析产生渗漏的条件、漏水的途径与去向、渗漏形式、渗漏范围、渗漏量、渗漏影响及处理范围等。6.3.9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能产生绕坝渗漏:1当坝址河谷水动力条件属排泄型,河床下游或两岸存在地下径流或有纵向地下水凹槽时。2当坝址有顺河向的埋藏古河道并有与其相应的喀斯特系统发育时。6.3.10坝基绕坝渗漏一般是向坝下游排泄,但其漏水途径不一。1当坝址区喀斯特发育时,喀斯特管道系统是集中渗漏的通道。2当坝址河谷属排泄型水动力条件时,岸边纵向地下水凹槽地带大多是主要的渗漏途径。3当坝基有顺河向断层,并有与其发育的喀斯特系统时,该断层带将是渗漏的途径。6.3.11当坝基开挖揭露喀斯特泉或穿透洞穴或地下暗河时,可能产生基坑涌(突)水。6.3.12应根据渗漏形式、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分析防渗处理的条件和处理范围。6.3.13当坝址区为单纯碳酸盐岩,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属补给型时,防渗处理可采用帷幕灌浆。当帷幕范围内存在贯通上、下游的溶洞,大溶隙或管道系统时,应先对其采取专门的堵洞或灌浆措施。
6.3.14当坝址为单纯的碳酸盐岩,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属排泄型时,可采用坝前防渗铺盖与坝址上游非喀斯特岩层连接的防渗措施。6.3.15当坝址河谷为纵向谷,两岸有相对隔水层分布时,防渗可采用帷幕灌浆。6.3.16当坝址河谷为横向谷,有相对隔水层分布时,两岸帷幕灌浆线可向相对隔水岩层转折,帷幕的底界与两端均应与相对隔水岩层连接。
7地下洞室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7.1勘察内容7.1.1地下洞室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应在调查区域喀斯特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7.1.2调查洞室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剥夷面和阶地的发育情况及分布高程,研究不同地形地貌条件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7.1.3查明地下洞室区的碳酸盐岩的类别、分布、产状、厚度及其与非碳酸盐岩层的组合情况。7.1.4查明地下洞室区的褶皱形态、性质、特征等,研究不同构造部位对喀斯特发育和形态的影响。7.1.5查明地下洞室区主要断层和结构面的产状、性质、规模、延伸情况,及其位置与洞室的关系,研究断层对喀斯特岩层切割错位情况,断层与喀斯特发育的关系。7.1.6调查地下洞室区的重要喀斯特现象,特别是溶洞、溶隙、落水洞、管道、地下暗河等的分布、位置、形态、规模、填充情况,以及它们与洞室的关系。7.1.7查明洞室区各喀斯特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动态规律及最高、最低水位,划分喀斯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查明喀斯特泉出露位置、泉水动态,查明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遭受断层切割的情况,收集历史暴雨强度资料。7.1.8根据地下水与河水的补排关系,确定洞室区水动力条件;按地下水循环条件,划分喀斯特水动力带。7.2勘察方法7.2.1工程地质测绘及喀斯特调查应遵守下列规定:1引水线路区的测绘和调查范围应包括各比较线路及其两侧各500m~1000m的地带。2建筑物区的测绘和调查范围应包括各比较方案及其配套建筑物布置地段。3当需要查明补给区或排泄区、深部喀斯特发育情况时,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可适当扩大。4隧洞线路的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25000~1∶10000,厂房和建筑物区的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厂房和建筑物地段、隧洞进出口地段、傍山浅埋段、过沟段,以及地质条件复杂、喀斯特发育的地段均应进行专门性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2000~1∶1000。7.2.2物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1采用综合物探,探测喀斯特发育强度、大洞穴位置及地下水位。2采用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探测洞室附近的洞穴和喀斯特发育带位置和规模。3采用钻孔电视、层析成像探测钻孔内及钻孔间的喀斯特发育情况。7.2.3勘探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1隧洞进出口、厂房和建筑物区应沿轴线布置勘探剖面。2隧洞线路的钻孔应沿线路布置,宜布置在进出口、地形低洼、喀斯特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可能存在大洞穴、大断层,低水位带部位应布置专门性钻孔。3钻孔深度应进入洞室底板以下10m~30m,或达到地下水位,或大洞穴底板以下,建筑物区的钻孔深度应进入设计建基面高程以下20m~30m,专门性钻孔深度应视具体要求而定。4隧洞进出口、高压管道和厂区宜沿轴线布置平洞和相应的横向支洞,平洞应能控制厂房和高压管道地段的喀斯特发育情况,特别是大洞穴和管道系统的情况。7.2.4可在洞穴网内进行连通试验。7.2.5应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7.2.6施工地质工作应重视下列工作,并应符合DL/T5109的规定:1随洞室开挖,编录和测绘揭露的断层带、破碎带、喀斯特现象和水文地质情况。2进行地质超前预报,预测可能出现的喀斯特地质问题,特别是喀斯特突水、突泥。3采用弹性波测试、地质雷达对已开挖的洞室围岩进行检测。4利用揭露的管道进行地下水连通试验,利用揭露的涌水点,追索管道位置,选择抽排水位置。5提出堵排喀斯特水和加固处理措施的建议。7.3洞室稳定和渗漏问题分析评价7.3.1在喀斯特地区修建地下建筑物时,应分析评价喀斯特渗漏、喀斯特突水、突泥、外水压力、围岩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7.3.2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应在调查地下建筑物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查明喀斯特岩层的分布、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喀斯特发育特征、各种喀斯特现象的位置、形态、规模、填充情况、填充物性质、与地下建筑物位置的关系、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组合关系、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厚度、封闭条件、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应分析产生渗漏的条件、渗漏损失对工程效益的影响,提出渗漏处理措施;预报可
能产生喀斯特突水、突泥的地段,涌水量、涌泥量,提出对施工和运行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处理措施的建议;分析喀斯特洞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和处理措施。7.3.3应根据地下建筑物所处的喀斯特水动力带和正常运行水位(或有压隧洞的内水压力)与沿线喀斯特含水层的最低地下水位对比,判定是否产生喀斯特渗漏。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能产生渗漏:1当地下建筑物处于垂直渗流带或季节变动带。2当地下建筑物处于全饱水带,正常运行水位(或有压隧洞的内水压力)高于沿线地下水位。7.3.4对有渗漏问题的洞室应根据渗漏型式、渗漏量等进行全面或局部防渗处理。7.3.5当地下建筑物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分析在施工开挖过程中,揭露规模较大的断层或喀斯特洞穴管道系统产生喀斯特突水、突泥的可能性。7.3.6当地下建筑物处于下列部位时,应分析产生喀斯特突水:1碳酸盐岩层与非碳酸盐岩层接触带。2碳酸盐岩层中的断层带、断层交汇带、节理裂隙密集带。3喀斯特管道网或暗河系统。7.3.7当在地下建筑物所处的喀斯特水文地质单元体范围内修建有位置高于洞室的蓄水、引水工程(如水库、渠道)时,应分析产生涌(渗)水的可能性,估算涌(渗)水量,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7.3.8当洞室内产生突水时,应分析是否会导致因附近地段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或塌陷,影响地面建筑物安全的可能性和对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7.3.9洞室的涌水量可采用类比法或水均衡法估算,也可采用实测法。1类比法:类比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洞室或洞室群,参照其实测涌水量进行估计。2水均衡法:当洞室所在的喀斯特岩层直接出露地表时,可按式(7.3.9)计算洞室或洞室群的涌水量:(7.3.9)式中:——洞室或洞群涌水量,;——入渗系数,一般可采用0.3~0.6;——汇水面积,;Hs——降水量,;——计算时段天数;——涌入洞室水量占地下水径流总量的份额,一般为0.1~0.4。3实测法:在施工开挖过程进行实测。7.3.10喀斯特突水的治理措施应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当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产生涌水时,宜以排为主,堵截结合;当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上产生涌水时,宜以堵为主,堵、排结合;对水源清楚的涌水,宜以截为主,辅以引排措施;对洞室底部的冒水,宜以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为主,辅以堵塞措施;对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天然状态时,宜以封堵为主。7.3.11外水压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综合考虑洞室地段喀斯特发育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岩体各向异性特点、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压水试验资料、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支护型式、衬砌与岩体结合情况、排水条件等采用地下水头折减系数法确定,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参见附录D。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实测外水压力。7.3.12应根据洞穴规模、形态、填充情况和充填物性状,以及其出露位置与洞室的关系、岩层结构、强度等,分析喀斯特洞穴对洞室稳定性的影响。7.3.13喀斯特洞穴的处理应在分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洞室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措施。7.3.14当地下建筑物跨越溶洞堆积物时,应研究堆积物的组成物质、性状和强度等,分析评价其对地基稳定的不利影响。
附录A(资料性附录)碳酸盐岩层组类型碳酸盐岩层组类型参见表A.1。表A.1碳酸盐岩层组类型表厚度百分比(10%)分类亚类岩性及喀斯特发育特征碳酸盐碎屑岩岩连续沉积的单层石灰岩,无明显的碎屑岩夹层,循层面或均匀石灰岩层组>90<10断层带发育规模较大的洞穴管道系统以及溶隙等连续沉积的单层白云岩,无均匀白云岩层组>90<10明显碎屑岩夹层,喀斯特发育特征与上述相似,但规模较小纯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互层或夹层类均匀白云岩石灰岩沉积,无明显碎屑岩夹层,喀>90<10层组斯特发育特征与上述两类相似,其规模介于两者之间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呈夹层或碳酸盐岩夹碎屑岩30~互层沉积,碎屑岩夹层明显,70~90层组10喀斯特发育较弱,且与碎屑岩在层中的比例有关均匀状碳酸盐岩层70~30~70喀斯特发育较弱不纯碳酸盐组30岩类碎屑岩碳酸盐岩互70~30~70喀斯特发育极微弱或不发育层岩组30附录B(资料性附录)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参见表B.1。表B.1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表类型水动力特征形成条件1.河谷为当地的最低排泄基准面;河谷两岸地下水高于河水位,补给型2.河谷的可溶岩层不延伸到邻谷;河水受两岸地下水补给3.两岸有地下水分水岭河谷的一侧地下水补给河水,河谷一侧有地下水分水岭,另一侧的可补排型另一侧为河水补给地下水,向邻溶岩层延伸至邻谷,且无地下水分水岭谷或下游排泄河谷两岸和河床喀斯特发育,地下水位洪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枯水期补排交替型变动幅度大,洪水期为补给型河谷,枯水河水从一侧或两侧补给地下水期为排泄型河谷
1.河谷两侧有低邻谷,并有可溶岩层河水向邻谷或下游排泄,河水延伸分布,且无地下分水岭;排泄型补给地下水2.河谷两岸有强喀斯特发育带或管道顺河通向下游,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河水被渗透性弱的冲积层衬河床表层透水性弱,基岩喀斯特发育,悬托型托,地下水深埋于河床之下,与透水性强河水无直接水力联系附录C(资料性附录)河谷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类型河谷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参见表C.1。表C.1单斜构造河谷喀斯特水文地质结构类型表类型亚类喀斯特水文地质特征岩层倾角小于30°,倾向上游或下游,喀斯特发育缓倾受隔水层控制,上部喀斯特发育,隔水层以下,喀斯特发育受到限制横向谷岩层倾角介于30°~60°之间,喀斯特发育受隔水中倾层和排泄基准面控制岩层倾角大于60°,喀斯特发育受排泄基准面控制,陡倾多顺层和向深部发育有隔水层岩层与河流斜交,层面走向与河流流向夹角介于30°~60°之间,喀斯特发育与岩层倾角有关,倾角较陡,斜向谷喀斯特发育一岸易受排泄基准面控制,倾角较缓,两岸均受隔水层控制层面走向与河流流向夹角小于30°,一岸喀斯特发纵向谷育,受排泄基准面控制,另一岸随岩层倾角变缓而为隔水层控制隔水层错断沿构造缺口或断层带喀斯特发育可形成完整的水动力剖面,喀斯特发育程度受岩石无隔水层可溶性控制,一般发育较强,且深度大
附录D(资料性附录)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参见表D.1。表D.1外水压力折减系数表级别地下水活动状态地下水对围岩稳定的影响βc值1洞壁干燥或潮湿无影响0~0.20沿结构面有渗水或滴软化结构面的充填物质,降低结构面的20.1~0.40水抗剪强度,软化软弱岩体沿裂隙或软弱结构面泥化软弱结构面的充填物质,降低其抗3有大量滴水、线状流水0.25~0.60剪强度,对中硬岩体发生软化作用或喷水地下水冲刷结构面中的充填物质,加速严重滴水,沿软弱结岩体风化,对断层等软弱泥化,并使其膨40.40~0.80构面有小量涌水胀崩解及产生机械管涌。有渗透压力,能鼓开较薄的软弱层地下水冲刷带出结构面中的充填物质,严重股状流水,断层5分离岩体,有渗透压力,能鼓开一定厚度0.65~1.0等软弱带有大量涌水的断层等软弱带,并导致围岩塌方水电水利工程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条文说明目录4基本规定5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4基本规定4.0.1~4.0.2针对碳酸盐岩地区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规定了勘察任务和评价基础。22我国碳酸盐岩层的分布面积约有340万km,其中出露面积约为91万km,约占国土面积的9.4%,主要分布在长江上中游、珠江流域及黄河中游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喀斯特地区修建水电水利工程,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水库渗漏、坝基稳定和渗漏、地下洞室涌水和围岩稳定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水电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效益,因此,查明这些地区喀斯特的发育规律,研究其对水电水利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处理办法,是在碳酸盐岩层地区修建水电水利工程的前提条件。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基本因素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因此,条文规定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地质勘察时,首先应充分查明工程建设地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在做好基础地质条件勘察的基础上,围绕着喀斯特发育规律和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和评价。
5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5.1勘察内容5.1.1本条规定了水库喀斯特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碳酸盐岩是喀斯特发育的物质基础,具有侵蚀性流动着的水是喀斯特作用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一个地区来说,影响喀斯特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的活动。评价水库渗漏的主要依据是库周地形条件、库区地质结构类型、喀斯特现象及类型、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上述有关因素和依据就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5.1.2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影响因素比较多,因此,水库喀斯特渗漏问题的勘察范围应比非喀斯特地区适当扩大,通常应包括工程地区一个完整的喀斯特水文地质单元,一般要包括水库两岸的低邻谷。5.1.3根据河谷地貌的演变及其成因的勘察,可判断是否有产生喀斯特渗漏的条件,可以了解可溶岩中各高程的喀斯特发育状况,可以掌握喀斯特洞穴分布的时、空规律。5.1.4碳酸盐类岩石的化学成分和造岩矿物是喀斯特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岩石的比溶蚀度,随着岩石中方解石含量的增加,比溶蚀度提高,喀斯特发育程度增强。碳酸盐类岩石类型是决定喀斯特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纯碳酸盐类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质白云岩等)的比溶蚀度高于不纯碳酸盐类岩(如泥质灰岩、硅质灰岩)。碳酸盐类岩层的层组类型是决定岩层的易溶程度和喀斯特发育特征的主要因素。地层的组合关系将影响着喀斯特的发育,当喀斯特岩层中夹有非碳酸盐岩夹层,或喀斯特透水层中夹有相对隔水层时,将限制地下水的活动,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从而使喀斯特发育受到影响。5.1.5地质构造对地下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和方向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断层和褶皱不仅影响着喀斯特的发育程度,而且控制着喀斯特发育的方向和格局。一般情况,地下暗河、溶洞、呈线状分布的落水洞或漏斗等几乎都分布在断层带上或断层带附近。断层及其影响带的宽度、长度、间距及连通情况是判断地下水形成汇水型还是分散型水动力场的基础,从而可预测洞穴发育的部位和方向。断层的力学性质影响着喀斯特的发育程度,一般认为:压性或压扭性断层透水性弱,构造岩比较密实,常形成阻水带;张性断层透水性强,喀斯特作用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易形成落水洞、漏斗、竖井、溶洞和地下暗河。岩层在褶皱过程中,伴生和派生的大量张裂隙加剧地下水的活动,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促使喀斯特的发育。5.1.6喀斯特现象是指在喀斯特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形态的现象,有溶隙、溶面、石牙、石林、落水洞、竖井、漏斗、溶斗、喀斯特洼地、喀斯特盆地、喀斯特丘陵、喀斯特槽谷、盲谷、断头河、消水洞、溢水洞、溶洞、洞穴网、地下廊道、喀斯特泉、地下暗河等。按喀斯特出露条件,可将喀斯特划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不同的类型其特征和勘察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差别。5.1.7水文地质条件是喀斯特形成的直接因素之一,重点应查明喀斯特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类型;是否存在地下水分水岭和地下水洼槽。5.2勘察方法5.2.1~5.2.6规定了喀斯特的勘察方法和勘探工作的布置。1喀斯特地区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勘察范围要比非喀斯特地区勘察范围大,投入的勘察工作量要比一般地区要多。从2000年修订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中可以看出,喀斯特地区勘察收费附加调整系数为1.2。2条文中的综合性勘察是在规划或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专门性勘察是在可行性研究或招标设计阶段进行。3工程地质测绘时要重点查明弱喀斯特岩层;通过顺层追索,鉴别相对隔水层的连续性和可靠性。4勘探工作要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布置,在有异常情况和重点的地段布置勘探工作,对帷幕线上的喀斯特现象和地质构造情况要采用钻探、洞探和物探等予以查明。5专门性试验工作是针对专门的喀斯特渗漏问题,一般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5.3渗漏问题分析评价5.3.1本条规定了水库渗漏问题评价的基础和内容。水库是否产生喀斯特渗漏取决于以下基本条件:河谷及分水岭地带喀斯特发育程度;河间地块地下分水岭水位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关系;地质构造条件;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及隔水的可靠性;河谷喀斯特水动力条件。因此,条文规定,水库喀斯特渗漏问题的评价要在综合分析上述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5.3.2地质地貌综合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适用于裸露型喀斯特地区,是在调查和综合分析地形地貌、古今水文网、喀斯特现象、可溶岩层层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喀斯特发育强度、是否存在地下喀斯特管道系统及其位置、方向等作出估计,并判断水库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是否产生漏水。地下水动力条件分析方法是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勘探手段、地下水动态观测及连通试验等查明水库河段、谷坡、分水岭及低邻谷的喀斯特水动力条件,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水库喀斯特渗漏问题。该方法结论相对可靠,是分析评价渗漏问题的主要方法。5.3.3~5.3.6阐述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水库渗漏;什么情况下不可能产生水库渗漏,这些内容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也已被生产实践验证。1地形地貌条件: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低邻谷或有河弯者,则可能出现渗漏;邻谷河水位(不是悬托河)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者不存在水库渗漏。2地质构造条件:河间(河湾)地块有连续、稳定、可靠的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封闭阻隔者,不可能出现渗漏;反之,或因可溶岩直接沟通库内外,或断层切割,使库内外可溶岩组成有水力联系的统一喀斯特含水层时,则有可能出现渗漏。3水文地质条件:河间(河湾)地块为一个喀斯特含水层(含水系统)时,若上、下游或库内、外均有稳定可靠的喀斯特泉,则表明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地下水分水岭高于正常蓄水位时,则不存在渗漏;当上游或库内不出现喀斯特泉(喀斯特水流动系统),受远方排泄基准面影响,仅库外出现喀斯特泉时,则为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水动力类型,将出现水库渗漏,甚至严重的渗漏。4喀斯特发育程度条件:河间(河湾)地块地下水分水岭虽低于库水位,甚至下游有地下水洼槽,但分水岭地带喀斯特不发育,特别是无贯通性的喀斯特管道存在时,不一定发生水库渗漏,仅有微不足道的缓慢渗透;相反,则必然出现渗漏,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地下水分水岭以上岩体的喀斯特发育程度。5.3.8喀斯特渗漏的渗漏型式取决于渗漏介质和水力特征,可分为裂隙性渗漏和管道型渗漏,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是定性的、概念性的划分,在发生管道型渗漏的同时也存在裂隙性渗漏。5.3.9~5.3.13由于可溶岩体是一种非均质及各向异性的渗透介质,渗透水的流态有层流也有紊流,变化比较复杂,渗漏边界条件及表征岩体透水性的渗透系数很难确定,选用的计算公式也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符,所以,喀斯特渗漏量的计算只能是估算。故条文规定,渗漏量的估算要在综合分析基本地质条件和喀斯特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相互验证。渗漏量的估算也要和宏观判断密切结合。5.3.15水库允许渗漏量是指水库经济效益基本上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且对主要水工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不产生影响的渗漏量界限值。条文规定的允许渗漏量值是根据已建水库的经验提出的。5.3.16本条规定了水库防渗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水库防渗处理设计工作比较复杂,处理方法多样,其适用性不同;防渗处理的范围大,因此,条文规定要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后确定防渗处理方案。1灌浆帷幕是最常用、防渗效果最好的一种防渗措施,适用于处理裂隙性渗漏和断面不大的管道型渗漏。2堵洞适用于处理规模较大的管道型渗漏。3铺盖适用于壅水高度和渗漏范围不大的水库渗漏,可采用黏性土铺盖、混凝土板铺盖、土工复合膜铺盖或三者的联合。4表面堵洞(缝)适用于封堵地面漏水洞或漏水裂缝。5隔离是修建围堤将严重漏水地段与水库隔开,适用于壅水不高的水库或大型水库的库尾、库边。5.4浸没性内涝问题分析评价5.4.1~5.4.4喀斯特浸没性内涝是指位于水库库岸上的喀斯特盆地、喀斯特洼地、喀斯特槽谷中的地面水及地下水,在建库之前可通过地下河系向河床排泄,水库建成并蓄水后,因其出水口被淹,排水能力下降,致使雨季时,盆地、洼地、槽谷中存水,造成浸没性内涝,使农田、村镇受损。目前我国大型水电水利工程中发生浸没性内涝问题的仅有广西岩滩水电站。条文中有关内容是总结该电站的有关资料后提出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LT533-2007电力负荷管理终端.pdf
- DLT5330-2015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pdf
- DLT5331-2005水电水利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pdf
- DLT5332-2005水工混凝土断裂试验规程.pdf
- DLT5333-2005水电水利工程爆破安全监测规程.pdf
- DLT5334-2006电力工程勘测安全技术规程.pdf
- DLT5335-2006水电水利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pdf
- DLT5336-2006水电水利工程水库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pdf
- DLT5337-2006水电水利工程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 DLT5339-2006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
- DLT534-1993电力调度通信总机技术要求.pdf
- DLT534-93电力调度通信总机技术要求.pdf
- DLT5340-2006直流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影响防护设计技术规定.pdf
- DLT5341-2006电力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变电工程.pdf
- DLT5342-2006750kV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pdf
- DLT5344-2006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pdf
- DLT5345-2006梯级水电厂集中监控工程设计规范.pdf
- DLT5346-2006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pdf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