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50 KB
  • 2022-12-09 09:57:52 发布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63789字 投稿:刘橃橄

  • 2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63789字投稿:刘橃橄【颁布机关】建设部【颁布日期】2002年06月26日【实施日期】2002年08月01日【文件时效】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citygasengineeringGB\n[城镇燃气设计规范]63789字投稿:刘橃橄【颁布机关】建设部【颁布日期】2002年06月26日【实施日期】2002年08月01日【文件时效】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citygasengineeringGB\n[城镇燃气设计规范]63789字投稿:刘橃橄【颁布机关】建设部【颁布日期】2002年06月26日【实施日期】2002年08月01日【文件时效】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citygasengineeringGB\n50028—93(2002年版)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5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至二○○一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1]87号)的要求,为适应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中城市天然气工程建设的需要,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进行了局部修订。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n8月1日起施行。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其中:2.2.1A(第1款)、2.2.1、2.2.3、5.1.5、5.1.6、5.3.1、5.3.1A、5.3.2、5.3.7、5.3.8(第1款)、5.3.9(第2款)、5.3.10(第2、4款)、5.3.13、5.3.15(第1、3款)、5.4.2(第6款)、5.4.3、5.4.3A、5.4.3B(第2、3款)、5.4.3D(第5、8款)、5.4.7(第2、3、6款)、5.4.7A、5.4.12、5.4.12A(第1、2、3、6款)、5.4.13、5.4.14(第1款)、5.4.14A、5.4.14B、5.6.2(第2、6款)、5.6.3、5.6.8(第2、5、7、8款)、5.7.1、5.9.4(第2、6款)5.9.6、5.9.7、5.9.8、5.9.9、5.9.11、5.9.12、5.9.13、5.9.19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强制性条文5.5.3、5.5.4、5.5.5、5.5.8同此废止。\n局部修订的具体内容,将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现予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6月26日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3号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中相应的条文同时废止。现予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8年4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211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对\n《城市煤气设计规范》TJ28—78进行了修订,改名为《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3年11月1日起施行。原《城市煤气设计规范》TJ28—78同时废止。本规范由建设部城建司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3月15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通知,由我部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城市煤气设计规范》TJ28—78修订而成。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根据党的方针和政策,结合我国城镇燃气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规范执行十多年来的经验,开展了不少专题研究,吸取了部分科研成果,参考了\n国际上先进国家的规范,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7章和8个附录。其主要内容有:总则、用气量和燃气质量、制气、净化、燃气输配系统、液化石油气供应、燃气的应用等。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第2章用气量和燃气质量引用了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质量标准;2.第3章制气增加了煤的气化制气,取消了原规范中的立箱炉制气;3.第4章净化增加了放散和液封;4.第5章燃气输配系统增加了燃气管道计算、门站、燃气钢质管道和储罐的防腐、监控及数据采集;5.第6章液化石油气供应增加了液态液化石油气运输、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消防、给排水、\n电器防爆防雷防静电等;6.第7章燃气的应用增加了燃烧烟气的排除;7.第3、4、6章分别增加了火灾及爆炸危险分类等级。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天津市气象台路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城市煤气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邮政编码:300074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2月目次主要符号1总则2\n用气量和燃气质量2.1用气量2.2燃气质量3制气3.1一般规定3.2煤的干馏制气3.3煤的气化制气3.4重油蓄热裂解制气3.5调峰4净化4.1一般规定4.2\n煤气的冷凝冷却4.3煤气排送4.4焦油雾的脱除4.5硫酸吸收法氨的脱除4.6水洗涤法氨的脱除4.7煤气最终冷却4.8粗苯的吸收4.9萘的最终脱除4.10湿法脱硫4.11常压氧化铁法脱硫4.12放散和液封5\n燃气输配系统5.1一般规定5.2燃气管道计算流量和水力计算5.3压力不大于1.6MPa的室外燃气管道5.4门站和储配站5.5本节删除,相关内容合并至5.4节5.6调压站与调压装置5.7钢质燃气管道和储罐的防腐5.8监控及数据采集5.9压力大于1.6MPa的室外燃气管道6液化石油气供应6.1\n一般规定6.2液态液化石油气运输6.3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6.4气化站和混气站6.5瓶装供应站6.6用户6.7管道及附件、贮罐、容器和检测仪表6.8建、构筑物的防火、防爆6.9消防给水、排水和灭火器材6.10电气防爆、防雷和防静电6.11通讯和绿化7\n燃气的应用7.1一般规定7.2室内燃气管道7.3燃气的计量7.4居民生活用气7.5公共建筑用气7.6工业企业生产用气7.7燃烧烟气的排除附录A燃气管道摩擦阻力计算附录B燃气输配系统生产区域用电场所的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和范围的划分附录C制气车间主要生产场所火灾及爆炸危险分类等级附录D\n煤气净化车间主要生产场所火灾及爆炸危险分类等级附录E液化石油气站用电场所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和等级的划分附录F居民生活用燃具的同时工作系数k附录G名词解释附录H\n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条文说明主要符号CP——燃烧势;Cs——煤气中硫化氢体积百分含量;f——新脱硫剂中活性氧化铁含量;ΔH——燃气管道终起点高程差所引起的燃气附加压力;K——燃气管道管壁内表面的当量绝对粗糙度;Kd——日高峰系数;Kh——小时高峰系数;Km——月高峰系数;k——燃具同时工作系数;kt——不同类型用户的同时工作系数;L、l——燃气管道计算长度;Lm——液化石油气压缩机活塞排气量;N——同一类型燃具数目;n——年燃气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P——燃气设计压力;Pb——液化石油气始端贮罐最高工作温度下的液化石油气饱和蒸气压力;Pn——低压燃具的额定压力;ΔP——燃气管道摩擦阻力损失;ΔPd——从调压站到最远燃具的管道允许阻力损失;Q——燃气管道计算流量;Qa——年燃气用量;Qh——燃气小时计算流量;QL——液态液化石油气卸车强度;Qn——燃具的额定流量;ST——灰熔融性软化温度;TS——煤热稳定性;V——每小时1000m煤气所需脱硫剂体积;Vh——液化石油气贮罐的几何体积;W——华白数;X——焦块最终收缩度;Y——胶质层最大厚度;y——计算温度下液化石油气气相中C2和C3体积百分组成;λ——燃气管道的摩擦阻力系数。1总则1.0.1\n为使城镇燃气工程设计符合安全生产、保证供应、经济合理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向城市、乡镇或居民点供给居民生活、商业、工业企业生产、采暖通风和空调等各类用户作燃料用的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城镇燃气工程设计。注:①本规范不适用于城镇燃气门站以前的长距离输气管道工程,但由长距离输气管道气体分输站至城镇门站(或大用户)且管道设计压力不大于4.0MPa的管道工程设计,宜按本规范执行。②本规范不适用于工业企业自建供生产工艺用且燃气质量不符合本规范质量要求的燃气工程设计,但自建供生产工艺用且燃气质量符合本规范要求的燃气工程设计,可按本规范执行;工业企业内部自供燃气给居民使用时,供居民使用的燃气质量和工程设计应按本规范执行;③本规范不适用于海洋和内河轮船,铁路车辆、汽车等运输工具上的燃气装置设计。1.0.3城镇燃气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建设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1.0.4\n城镇燃气工程规划设计应遵循我国的能源政策,根据城镇总体规划进行设计,并应与城镇的能源规划、环保规划、消防规划等相结合。1.0.5城镇燃气工程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用气量和燃气质量2.1用气量2.1.1\n设计用气量应根据当地供气原则和条件确定,包括下列各种用气量:(1)居民生活用气量;(2)商业用气量;(3)工业企业生产用气量;(4)采暖通风和空调用气量;(5)燃气汽车用气量;(6)其他气量。注:当电站采用城镇燃气发电或供热时,尚应包括电站用气量。2.1.1A各种用户的燃气设计用气量,应根据燃气发展规划和用气量指标确定。2.1.2居民生活和商业的用气量指标,应根据当地居民生活和商业用气量的统计数据分析确定。2.1.3工业企业生产的用气量指标,可根据实际燃料消耗量折算,或按同行业的用气量指标分析确定。2.1.3A采暖和空调用气量指标,可按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或当地建筑物耗热量指标确定。2.1.3B燃气汽车用气量指标,应根据当地燃气汽车种类、车型和使用量的统计数据分析\n确定。当缺乏用气量的实际统计资料时,可按已有燃气汽车城镇的用气量指标分析确定。2.2燃气质量2.2.1A城镇燃气质量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城镇燃气(应按基准气分类)的发热量和组分的波动应符合城镇燃气互换的要求;(2)城镇燃气偏离基准气的波动范围宜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城市燃气分类》GB/T13611的规定采用,并应适当留有余地。2.2.1采用不同种类的燃气做城镇燃气除应符合第2.2.1A条外,还应分别符合下列第1~4款的规定。(1)天然气的质量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天然气发热量、总硫和硫化氢含量、水露点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天然气》GB17820的一类气或二类气的规定;2)在天然气交接点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天然气的烃露点应比最低环境温度低5℃;天\n然气中不应有固态、液态或胶状物质。(2)液化石油气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油气田液化石油气》GB9052.1或《液化石油气》GB11174的规定;(3)人工煤气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人工煤气》GB13612的规定;(4)液化石油气与空气的混合气做主气源时,液化石油气的体积分数应高于其爆炸上限的2倍,且混合气的露点温度应低于管道外壁温度5℃。硫化氢含量不应大于20mg/m。注:本条各款指标的气体体积的标准参比条件是101.325kpa,0℃。2.2.2本条删除。2.2.3\n城镇燃气应具有可以察觉的臭味,燃气中加臭剂的最小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无毒燃气泄漏到空气中,达到爆炸下限的20%时,应能察觉;(2)有毒燃气泄漏到空气中,达到对人体允许的有害浓度时,应能察觉;对于以一氧化碳为有毒成分的燃气,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0.02%(体积分数)时,应能察觉。2.2.3A城镇燃气加臭剂应符合下列要求:(1)加臭剂和燃气混合在一起后应具有特殊的臭味。(2)加臭剂不应对人体、管道或与其接触的材料有害。(3)加臭剂的燃烧产物不应对人体呼吸有害,并不应腐蚀或伤害与此燃烧产物经常接触的材料。(4)加臭剂溶解于水的程度不应大于2.5%(质量分数)。(5)加臭剂应有在空气中能察觉的加臭剂含量指标。3制\n气3.1一般规定3.1.1本章适用于煤的干馏制气、煤的气化制气与重油蓄热裂解制气等工程设计。3.1.2制气车间主要生产场所火灾及爆炸危险分类等级,除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规定以外,还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3.2煤的干馏制气3.2.1煤的干馏炉装炉煤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直立炉:挥发分(干基)>25%;坩埚膨胀序数11\n—~4;2葛金指数F~G1;灰分(干基)<25%;粒度<50mm(其中小于10mm的含量应小于75%)。注:①生产铁合金焦时,应选用低灰分、弱黏结性的块煤。灰分(干基)<10%;粒度15~50mm;热稳定性(TS)>60%。②生产电石焦时,应采用灰分小于10%的煤种,粒度要求与直立炉装炉煤粒度相同。③当装炉煤质量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应做工业性的单炉试验。(2)焦炉:挥发分(干基)\n26%~32%;胶质层厚度(Y)>13mm;焦块最终收缩度(X)28~33mm;水分<10%;灰分(干基)<10%;硫分(干基)<1%;粒度(0~3mm的含量)75%~80%。注:采用焦炉炼制气焦时,其灰分(干基)可小于16%。3.2.2采用直立炉制气的煤准备流程,应设破碎和配煤装置。3.2.3\n采用焦炉制气的煤准备宜采取先配煤后粉碎流程。在寒冷地区,当原料煤为洗精煤时,煤准备流程宜设解冻装置和破碎装置。3.2.4当采用炭化室有效容积小于6m的焦炉制气时,其煤准备流程宜设干燥装置,将煤的水分干燥至6%。3.2.5原料煤的装卸和倒运应采用机械化运输设备。卸煤设备的能力,应按日用煤量、供煤不均衡程度和供煤协议的卸煤时间确定。注:当铁路来煤无协议时,一次卸车的时间,可按3h计算。3.2.6\n贮煤场场地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要求:(1)贮煤场的操作容量:当由铁路来煤时,宜采用10~20d用煤量。当由水路来煤时,宜采用15~20d用煤量。当由公路来煤时,宜采用30~40d用煤量。(2)煤堆的高度应根据贮煤场机械设备的工作高度确定;(3)贮煤场的操作容量系数,宜采取65%~70%;(4)多雨地区宜设非燃烧材料制成的遮雨设施。3.2.7贮煤场的地面,应做人工地坪,并应设排水设施。3.2.8配煤槽和粉碎机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配煤槽的总容量,应根据日用煤量和允许的检修时间等因素确定;(2)配煤槽的个数,应根据采用的煤种数、配煤比和煤的倒换等因素确定;(3)在粉碎装置前,必须设置电磁分离器;(4)粉碎机室必须设置除尘装置。3.2.9\n煤准备流程的各胶带运输机及其相连的运转设备之间,应设联锁装置。3.2.10每座直立炉顶层的贮煤仓总容量,宜按36h用煤量计算。辅助煤箱的总容量,应按2h用煤量计算。贮焦仓的总容量,宜按一次加满四门炭化室的装焦量计算。3.2.11焦炉的贮煤塔,宜按两座炉共用一个设计,其总容量应按16h用煤量计算。3.2.12贮煤塔和焦粉贮仓内均应设震动装置。在寒冷地区对贮煤塔的漏嘴,应采取防冻措施。3.2.13装炉煤进贮煤塔前宜设置计量装置。3.2.14煤干馏炉的炉型及炉组的选择,应根据原料煤的品种、数量、焦炭用途与市场需求,按不同炉型的特点,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确定。3.2.15煤干馏的主要产品的产率指标,可按表3.2.15采用。煤干馏的主要产品的产率指标\n表3.2.15┌───────────┬─────┬──────────────────┐│││产率指标││主要产品名称│单位├─────────┬────────┤│││直立炉│焦炉│├───────────┼─────┼─────────┼────────┤│煤气│m/t│350~380│320~340││全焦│%│71~74│72~75││焦油│%│3.3~3.7│3.2~3.7││硫铵│%│0.9│1.0││粗苯│%│0.8│1.0\n│└───────────┴─────┴─────────┴────────┘注:①直立炉煤气其低热值为16.3MJ/m。②焦炉煤气其低热值为17.9MJ/m。③直立炉生产的焦为气焦。④水分为7%的煤计。3.2.16焦炉的加热煤气系统,应采用复热式。3.2.17煤干馏炉的加热煤气,宜采用发生炉煤气。煤干馏炉的耗热量指标,宜按表3.2.17选用。煤干馏炉的耗热量指标[KJ/kg(煤)]\n表3.2.17┌───────┬─────────────┬─────────┬──────┐││焦炉│直立炉│││├─────────────┴─────────┤适用范围││加热煤气种类│炭化室有效容积(m)│││││││├────┬────┬───┬────┬────┤│││>20│≈10│<6│-│-││├───────┼────┼────┼───┼────┼────┼──────┤│焦炉煤气│2340│2600│2930│-│-││││││││\n│作为计算生产│├───────┼────┼────┼───┼────┼────┤消耗用││发生炉煤气│2640│2930│3260│3010│-││││││││││├───────┼────┼────┼───┼────┼────┼──────┤│焦炉煤气│2570│2850│3180│-│-│││││││││作为计算加热│├───────┼────┼────┼───┼────┼────┤系统设备用││发生炉煤气│2850│3140│3470│-│-│││││││││\n│└───────┴────┴────┴───┴────┴────┴──────┘注:①直立炉的指标系按热发生炉煤气计算。②水分为7%的煤计。3.2.18当焦炉采用发生炉煤气加热时,加热煤气管道上宜设置混入回炉煤气的装置。当焦炉采用回炉煤气加热时,加热煤气管道上宜设置煤气预热器。3.2.19加热煤气管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设置压力自动调节装置和流量计;(2)必须设置低压报警信号装置,其取压点应设在压力自动调节装置的蝶阀前的总管上。\n管道末端应设爆破膜;(3)应设置蒸气清扫和水封放散装置;(4)加热煤气的总管,宜采用架空方式引入室内。3.2.20直立炉的荒煤气管、焦炉的集气管上,均必须设置煤气放散管。3.2.21炉顶荒煤气总管,应设压力自动调节装置。调节蝶阀前,必须设置氨水喷洒装置。调节蝶阀与煤气鼓风机室应有联系装置。3.2.22直立炉炉顶捣炉与炉底放焦之间应有联系信号。3.2.23焦炉宜设高压氨水消烟加煤装置和上升管隔热装置。3.2.24氨水喷洒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低压氨水的喷洒压力,不应低于0.15MPa。氨水的总耗用量指标应按表3.2.24-1选用;氨水的总耗用量指标[m/t(煤)]\n表3.2.24-1┌─────────┬────┬───────────────────────┐│││焦炉│││├───────────────────────┤│││炭化室有效容积(m)││炉型│直立炉├───────────┬─────┬─────┤│││>20│││││├─────┬─────┤≈10│<6││││单集气管│双集气管│││├─────────┼────┼─────┼─────┼─────┼─────┤│氨水总耗用量│4│6│8│6~6.5│7~8\n│└─────────┴────┴─────┴─────┴─────┴─────┘注:水分为7%的煤计。(2)直立炉的氨水总管,应布置成环形;(3)低压氨水应设事故用水管;(4)焦炉无烟装煤用高压氨水的总耗用量为低压氨水总耗用量的3.4%~3.6%,其喷洒压力等级应按表3.2.24-2选用。氨水喷洒压力等级(MPa)表3.2.24-2┌──────────┬───────────────────────────┐│焦炉│炭化室有效容积(m)\n││├──────────────┬────────────┤││>20│≤10│├──────────┼──────────────┼────────────┤│压力等级│>2.5~3.0│1.5~2.5│└──────────┴──────────────┴────────────┘3.2.25废热锅炉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座直立炉的废热锅炉,应设置在废气总管附近;(2)废热锅炉的废气进口温度,宜取800~900℃,废气出口温度宜取200℃\n;(3)废热锅炉宜设置1台备用;(4)废热锅炉应有清灰与检修的空间;(5)废热锅炉的引风机应采取防震措施。3.2.26直立炉熄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熄焦水的总管,应布置成环形。熄焦水应循环使用,其用水量宜按3~4m/t(水分为7%的煤)计算;(2)排焦箱的容量,宜按4h的排焦量计算。采用弱黏结性煤时,应设排焦控制器;(3)排焦门的启闭,应采用机械化装置;(4)排出的焦炭运至胶带机以前,应有大于80s的沥水时间。3.2.27\n焦炉宜采用直接送水的熄焦方式,并应设自动控制装置。熄焦水应循环使用,其用水量宜按2m/t(水分为7%的煤)计算。3.2.28焦炉的焦台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1)每两座焦炉宜设置1个焦台;(2)焦台的宽度,宜为炭化室高度的两倍;(3)焦台上焦炭的停留时间,不宜小于30min;(4)焦台的水平倾角,宜为28°。3.2.29焦炭处理系统,应设置筛焦楼及其贮焦场地或贮焦设施。筛焦楼内应设有除尘通风设施。3.2.30焦炭筛分设施,宜按筛分后的粒度大于40mm、40~25mm、25~10mm和小于10mm,\n共4级设计。注:生产冶金焦时,焦炭筛分设施宜增加大于60mm或80mm的一级。3.2.31筛焦楼内贮焦槽总容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直立炉和炭化室有效容积小于6m的焦炉的贮焦槽,均宜按10~12h产焦量计算;(2)炭化室有效容积大于20m的焦炉或近似10m的焦炉的贮焦槽,宜按6~8h产焦量计算。3.2.32贮焦场的地面,应做人工地坪并应设排水设施。3.2.33贮焦场的操作容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铁路运输时,宜采用15d产焦量;(2)当公路运输时,宜采用20d产焦量。3.2.34自产的中、小块气焦,宜用于生产发生炉煤气。自产的大块气焦,宜用于生产水煤气。3.3\n煤的气化制气3.3.1煤气站气化用原料的主要质量指标应符合表3.3.1的要求。气化用煤主要质量指标表3.3.1┌──────────────┬───────────┬────────────┐│指标项目│水煤气发生炉│煤气发生炉│├──────────────┼───────────┼────────────┤│粒度(mm)││││1.无烟煤│25~100│6~13、13~25、25~50││2.焦炭│25~100│6~10、10~25、25~40\n│├──────────────┼───────────┼────────────┤│质量指标││││1.灰分(干基)│<33%(焦)│<35%(焦)│││<24%(无烟煤)│<24%(无烟煤)││││││2.热稳定性(TS)│>60%│>60%││3.机械强度(粒度大于25mm│>60%│>60%││4.灰熔点(ST)│>1300℃│>1200℃(冷煤气)││││>1250℃(热煤气)││5.全硫(干基)│<2%│<2%\n││6.挥发分(干基)│<9%│-│└──────────────┴───────────┴────────────┘注:①煤气站包括水煤气站和发生炉煤气站。②发生炉入炉煤或焦,粒度不得超过相邻两级。③本节所指的煤包括焦炭。3.3.2煤气站煤场的贮煤量,应根据煤源远近、供应的不均衡性和交通运输方式等条件确\n定,宜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时宜为10~30d的用煤量;(2)当使用本厂焦炭时,宜小于1d的用焦量。注:本节所指的煤包括焦炭。3.3.3当气化炉按三班制运行时,贮煤斗的有效贮量应符合表3.3.3的要求。贮煤斗的有效贮量表3.3.3┌─────────────────┬────────────────────┐│备煤系统工作班制│贮煤斗的有效贮量│├─────────────────┼────────────────────┤│一班工作│20~24h气化炉用煤量││二班工作│14~16h气化炉用煤量\n│└─────────────────┴────────────────────┘注:用煤量应按设计产量计算。3.3.4气化炉贮煤斗前应设筛分装置和煤屑斗,其总贮量不宜小于煤气站的1d筛出量。在寒冷地区的煤屑斗应采取防冻措施。3.3.5煤气站灰渣斗的总贮量不宜小于煤气站的1d灰渣排出量。在寒冷地区的灰渣斗应采取防冻措施。3.3.6气化炉煤气产气率指标可按表3.3.6采用。水煤气低热值不应小于10MJ/m,发生炉煤气低热值不应小于5MJ/m。气化炉煤气产气率指标\n表3.3.6┌──────────┬──────────────┬────────────┐││产气率(m/t)(干基)│││原料├───────┬──────┤灰分含量(%)│││水煤气│发生炉煤气││├──────────┼───────┼──────┼────────────┤│无烟煤│1500~1700│3000~3400│15~25│├──────────┼───────┼──────┼────────────┤│气焦│1300~1500│2600~3000│25~35\n│├──────────┼───────┼──────┼────────────┤│焦炭│1500~1650│3100~3400│13~21│└──────────┴───────┴──────┴────────────┘3.3.7水煤气站的设计产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水煤气站仅作为掺混气源时,其设计产量应根据主气源最大掺混量确定;(2)当水煤气站作为掺混气源,并兼作调峰气源时,其设计产量还应根据主气源最大掺混量和所承担的调峰量确定。3.3.8发生炉煤气站的设计产量应根据对主气源加热用和掺混用的最大用气量确定。3.3.9煤气站的气化炉工作台数每1~4台宜另设1台备用。3.3.10\n各种气化炉宜采用单排布置。3.3.11煤气站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位于厂区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2)靠近煤气负荷比较集中的地点;(3)便于煤、灰渣煤屑的运输和贮存以及循环水的处理;(4)便于与锅炉房共用煤和灰渣的贮运设施以及煤屑的利用;(5)有扩建的可能性。3.3.12煤气站主厂房的迎风面,宜垂直夏季盛行风向;室外煤气净化设备宜布置在主厂房夏季盛行风的下风侧。3.3.13循环水系统和煤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宜布置在煤气站主厂房、煤气排送机室、空\n气鼓风机室和机泵房等夏季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并应考虑冷却塔散发的水雾对周围的影响。3.3.14煤气排送机室、空气鼓风机室和机泵间等宜与主厂房分开设置。排送机室与鼓风机室宜分开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其设备宜单排布置,并应留有安装检修场地。3.3.15煤气站洗涤塔出口煤气温度不应大于35℃,发生炉热煤气至用气设备前煤气温度不应小于300℃。3.3.16煤气站出口煤气中的灰尘和液态焦油等杂质含量,冷煤气应小于20mg/m;热煤气应小于300mg/m。3.3.17煤气的冷却宜采用直接冷却。冷却用水和洗涤用水应采用封闭循环系统。3.3.18水煤气缓冲气罐的容积应为0.5~1倍水煤气小时产气量。3.3.19\n水煤气站应设蒸气蓄能器,并应设有备用的蒸气系统。3.3.20发生炉煤气站中电气滤清器应设有冲洗装置或能连续形成水膜的湿式装置。3.3.21煤气排送机和空气鼓风机的并联工作台数不宜超过3台,并应另设1台备用。3.3.22煤气净化设备应设放散管,其位置应能使设备内的介质吹净。注:当净化设备相联处无隔断装置时,可仅在较高的设备上装设放散管。3.3.23煤气管道和设备上放散管管口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出煤气管道和设备及其走台4m,并离开地面不小于10m;(2)厂房内或距厂房10m以内的煤气管道和设备上的放散管管口,高出厂房顶4m。3.3.24\n煤气系统中应设置可靠的隔断煤气装置,并应设置相应的平台。3.3.25在发生炉煤气系统中,电气滤清器上必须装有爆破阀。洗涤塔上应设有爆破阀,其装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装在设备的薄弱处或易被爆破气浪直接冲击的位置;(2)离地面的净空高度小于2m时,应设有防护设施;(3)爆破阀的端部不应正对建筑物的门或窗。3.3.26厂区煤气管道与空气管道应架空敷设。热煤气管道上应设有清灰装置。3.3.27空气总管末端应设有爆破膜。3.3.28煤气设备水封的高度,不应小于表3.3.28的规定。煤气设备水封有效高度\n表3.3.28┌─────────────────┬────────────────────┐│最大工作压力(Pa)│水封的有效高度(mm)│├─────────────────┼────────────────────┤│<3000│最大工作压力(以水柱表示)│││+150但不得小于250│├─────────────────┼────────────────────┤│3000~10000│最大工作压力(以水柱表示)│││×1.5\n│├─────────────────┼────────────────────┤│>10000│最大工作压力(以水柱表示)│││+500│└─────────────────┴────────────────────┘3.3.29发生炉煤气钟罩阀内放散水封的有效高度,应等于煤气发生炉出口最大工作压力(以水柱表示)加50mm。3.3.30煤气净化系统的冷循环水进口温度不宜大于28℃;热循环水进口温度不宜小于55℃。3.3.31余热锅炉和生产蒸汽的水夹套,其给水水质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低压锅炉水质标准》GB1576中关于锅壳锅炉水质标准的规定。3.3.32水夹套中水温小于100℃时,给水水质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低压锅炉水质标准》GB\n1576中关于热水锅炉水质标准的规定。3.3.33煤气站应设置下列仪表和安全设施:(1)设置空气、蒸汽、给水和煤气等介质的计量装置;(2)设置气化炉进口空气压力检测仪表;(3)设置煤气发生炉进口饱和空气温度及其自动调节装置;(4)设置气化炉进口蒸汽和出口煤气的温度与压力检测仪表;(5)设置水煤气缓冲气罐的高、低位限位器分别与自动控制机和煤气排送机联锁装置,并应设报警装置;(6)设置水煤气站高压水罐的压力与自动控制机联锁装置,并应设有报警装置;(7)设置发生炉煤气排送机(或直立炉引风机)与空气总管压力或空气鼓风机联锁装置,\n并应设报警装置;(8)设置当煤气中含氧量大于1%(体积)或电气滤清器的绝缘箱温度低于规定值时,能立即切断高压电源的装置,并应设报警装置;(9)设置发生炉煤气站的低压煤气总管压力与煤气排送机联锁装置,并应设报警装置;(10)在连续式机械化的运煤和排渣系统中,各机械之间应设电气联锁装置或微机控制。3.4重油蓄热裂解制气3.4.1重油蓄热裂解制气用原料油的质量,宜符合下列要求:碳氢化(C/H)<7.5;残碳<12%;开口闪点>120℃\n;密度900~970kg/m。3.4.2原料油的贮存量,宜按15~25d的用油量计算。3.4.3原料油贮罐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3.4.4制造城镇燃气的重油蓄热裂解装置,宜采用催化裂解制气工艺,其炉型应为三筒炉。用做掺混合增热煤气时,宜采用热裂解制气工艺。3.4.5油制气炉的年操作日,应按300d计算。3.4.6\n油制气工艺主要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反应器液体空间速度(m/m·h):当采用催化裂解制气工艺时,宜为0.6~0.65。当采用热裂解制气工艺时,宜为0.5~0.55;(2)反应器内催化剂层的高度,宜为0.6~0.7m;(3)燃烧室热强度宜采用(500×10~700×10)kJ/m·h;(4)加热油用量占总用油量的比例:当采用催化裂解制气工艺且每台炉子制气量大于或等于5×10m/d时,宜为10%~15%。小于或等于2.5×10m/d时,宜小于18%。当采用热裂解制气工艺时,宜为10%~15%;(5)过程蒸汽量与制气油量之比值:当采用催化裂解制气工艺时,宜为1.0~1.2。当采用热裂解制气工艺时,宜为0.4~0.6。注:催化裂解制气工艺选用的催化剂是以电熔镁砂及三氧化二铝为担体的含镍量为3%~7%的镍系催化剂。3.4.7\n重油蓄热裂解制气的主要产品产率指标,可按表3.4.7采用。重油蓄热裂解制气的主要产品产率指标(按总用油量计)表3.4.7┌───────┬────┬─────────────────────────┐│主要产品名称││产率指标│││├───────────────────┬─────┤││单位││热裂解制││││催化裂解制气工艺│气工艺│├───────┼────┼──────────────┬────┼─────┤│煤气│m/t│每台产气量≥5×10m/d│1200││││(油)├──────────────┼────┤550\n││││每台产气量≤2.5×10m/d│1100││├───────┼────┼──────────────┴────┼─────┤│粗苯│%│6~8│8~10│├───────┼────┼───────────────────┼─────┤│焦油│%│10~15│25~30│└───────┴────┴───────────────────┴─────┘注:催化裂解制气工艺生产的油制气,其低热值为21MJ/m;热裂解制气工艺生产的油制\n气,其低热值为40MJ/m。3.4.8重油蓄热裂解制气的烟气系统,应设置废热回收和除尘装置。3.4.9重油蓄热裂解制气的蒸汽系统,应设置蒸汽蓄能器,并应设置备用蒸汽系统。3.4.10每2台油制气炉,应编为1组,合用1套冷却系统和动力设备。冷却系统和动力设备的能力,应按1台炉的瞬时流量计算。3.4.11煤气的冷却,宜采用间接式冷却设备。冷却后的煤气温度不应大于35℃。冷却水应循环使用。3.4.12\n空气鼓风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风量应按1台炉的空气瞬时用量确定;(2)风压应按油制气炉加热期的空气废气系统阻力和废气出口压力之和确定;(3)每1~2组炉应设置1台备用的空气鼓风机;(4)空气鼓风机应有减震和消音措施。3.4.13油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流量应按1台炉的重油瞬时用量确定;(2)压力应按输油系统的阻力和喷嘴的要求压力之和确定;(3)每1~3台油泵,应另设1台备用。3.4.14输油系统应设置中间油罐,其容量宜按1d的用油量确定。3.4.15\n煤气系统应设置缓冲气罐,其容量宜按30min的产气量确定。缓冲气罐的水槽,应设置集油、排油装置。3.4.16在空气管道上,应采取防止炉内煤气窜入空气管道的措施,并应设爆破膜。3.4.17油制气炉宜露天布置。主烟囱和副烟囱高出油制气炉炉顶高度不应小于4m。3.4.18油制气炉的控制室,不应与空气鼓风机室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控制室应布置在油制气夏季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3.4.19油水分离池应布置在油制气区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3.4.20对油水分离池及焦油沟,应采取减少挥发性气体散发的措施。3.4.21每台油制气炉产量大于或等于5×10m/d时,其油水分离池,宜设置机械化澄清\n槽。3.4.22控制室内应设置下列仪表:(1)应设置检测工艺介质(原料油、蒸汽和空气)的温度、压力和流量仪表;(2)应设置检测油制气炉各部位的温度和压力仪表;(3)应设置检测传动介质的工作压力仪表;(4)应设置缓冲气罐限位的显示和报警信号;(5)每台油制气炉产气量为10×10m/d,可设置主要工艺参数的远距离操纵调节仪表。3.4.23自动控制装置的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能手动和自动切换操作;(2)能调节循环周期和阶段百分比;\n(3)设置循环中各阶段比例和阀门动作的指示信号;(4)设置主要阀门的检查和联锁装置;在发生故障时应有显示和报警信号,并能恢复到安全状态;(5)每1~2组油制气炉的各台程序控制器之间,应设置联锁装置。3.4.24自动控制装置的传动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传动系统的型式,应根据程序控制器的型式和本地区具体条件确定;(2)应设置贮能设备。当采用液压传动时,宜采用压缩气做缓冲气源;(3)传动系统的控制阀、自动阀和其他附件的选用或设计,应能适应油制气炉工艺生产的特点。3.5调峰3.5.1气源厂应具有调峰能力,调峰气量应与外部调峰能力相配合,并应根据燃气输配要\n求确定。在选定主气源炉型时,应留有一定的余量的产气能力以满足用气高峰负荷需要。3.5.2调峰装置必须具有快开、快停能力,调度灵活,投产后质量稳定。3.5.3气源厂的原料和产品的贮量应满足用气高峰负荷的需要。3.5.4气源厂设计时,各类管线的口径应考虑用气高峰时的处理量和通过量。混合前,后的出厂煤气,均应设置煤气计量装置。3.5.5气源厂应设置调度室。3.5.6季节性调峰时出厂燃气组分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城市燃气分类》GB/T13611的规定。4净\n化4.1一般规定4.1.1本章适用于煤干馏制气的净化工艺设计。4.1.2煤气净化工艺的选择,应根据煤气的种类、处理量和煤气中杂质的含量,并结合当地条件和煤气掺混情况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确定。煤气净化工艺流程可为煤气冷凝冷却、煤气排送、焦油雾脱除、氨脱除、粗苯吸收、萘最终脱除和硫化氢及氰化氢脱除。4.1.3煤气净化设备的能力,应按小时最大煤气处理量和其相应的杂质含量确定。4.1.4煤气净化装置的设计,应做到当净化设备检修和清洗时,出厂煤气中杂质含量仍能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人工煤气》GB13612的规定。4.1.5\n煤气净化工艺设计,应与化工产品回收设计相结合。4.1.6煤气净化车间主要生产场所火灾及爆炸危险分类等级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4.2煤气的冷凝冷却4.2.1煤气的冷凝冷却宜采用间接式冷凝冷却工艺。当处理煤气量较少,且脱氨工艺为水洗涤法时,可采用直接式冷凝冷却工艺。在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先间接式冷凝冷却,后直接式冷凝冷却工艺。4.2.2间接式冷凝冷却工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煤气经冷凝冷却后的温度,当采用半直接法回收氨以制取硫铵时,应小于35℃;当采用水洗涤法回收氨时,应小于25℃\n;(2)初冷器的冷却水出口温度,应根据工艺要求或冷却水中碳酸盐含量确定;(3)冷却水宜循环使用,对水质应进行稳定处理;(4)初冷器台数的设置原则,应当其中1台检修时,其余各台仍能满足煤气冷凝冷却的要求;(5)宜采用轻质焦油除去管壁上的萘。4.2.3直接式冷凝冷却工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煤气经冷却后的温度,应小于35℃;(2)开始投产及补充用冷却水的总硬度,不宜大于0.02mmol/L;(3)洗涤水应循环使用。4.2.4焦油氨水分离系统的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煤气的冷凝冷却为直接式冷凝冷却工艺时,初冷器排出的焦油氨水和荒煤气管排出的焦油氨水,宜采用分别澄清分离系统;(2)煤气的冷凝冷却为间接式冷凝冷却工艺时,初冷器排出的焦油氨水和荒煤气管排出\n的焦油氨水的处理,当脱氨为硫酸吸收法时,可采用混合澄清分离系统;当脱氨为水洗涤法时,可采用分别澄清分离系统;(3)剩余氨水应除油后再进行溶剂萃取脱酚和蒸氨;(4)焦油氨水分离系统的排放气应设置处理装置。4.3煤气排送4.3.1煤气鼓风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风量应按小时最大煤气处理量确定;(2)风压应按煤气系统的最大阻力和煤气罐的最高压力的总和确定;(3)煤气鼓风机的并联工作台数不宜超过3台。每1~3台,宜另设1台备用。4.3.2离心式鼓风机宜设置无级调速装置。4.3.3\n煤气循环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离心式鼓风机时,必须在鼓风机的出口煤气总管至初冷器前的煤气总管间设置大循环管。数台风机并联时,宜在鼓风机的进出口煤气总管间,设置小循环管;注:当设有无级调速装置,且风机转速的变化能适应输气量的变化时可不设小循环管。(2)当采用容积式鼓风机时,每台鼓风机进出口的煤气管道上,必须设置旁通管。数台风机并联时,应在风机出口的煤气总管至初冷器前的煤气总管间,设置大循环管,并在风机的进出口煤气总管间设置小循环管。4.3.4用电动机带动的煤气鼓风机,其供电系统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供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一级负荷”设计的规定;电动机应采取防爆措施。4.3.5离心式鼓风机应设有必要的联锁和信号装置。4.3.6\n鼓风机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鼓风机安装高度,应能保证进口煤气管道内冷凝液排出通畅。当采用离心式鼓风机时,鼓风机进口煤气的冷凝液排出口与水封槽满流口中心高差不应小于鼓风机全压(以水柱表示);(2)鼓风机组之间和鼓风机与墙之间的通道宽度,应根据鼓风机的型号、操作和检修的需要等因素确定;(3)鼓风机机组的安装位置,应能使鼓风机前阻力最小,并使各台初冷器阻力均匀;(4)鼓风机房宜设置起重设备;(5)鼓风机应设置单独的仪表操作间;当仪表操作间设置在鼓风机房内时,仪表操作间应设置能观察鼓风机运转的隔音玻璃窗;(6)离心鼓风机用的油站宜布置在底层,楼板面上留出检修孔或安装孔。油站的安装高\n度应满足鼓风机主油泵的吸油高度。鼓风机应设置事故供油装置。4.4焦油雾的脱除4.4.1煤气中焦油雾的脱除设备,宜采用电捕焦油器。电捕焦油器不得少于2台,并应并联设置。4.4.2电捕焦油器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捕焦油器应设置泄爆装置、放散管和蒸汽管;(2)电捕焦油器宜设有煤气含氧量的自动测量仪;(3)当煤气中含氧量大于1%(体积)或电捕焦油器的绝缘箱温度低于规定值时,应有能立即切断电源的措施。4.5硫酸吸收法氨的脱除4.5.1采用硫酸吸收法进行氨的脱除和回收时,宜采用半直接法。当采用饱和器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煤气预热器的煤气出口温度,宜为70~80℃\n;(2)煤气在饱和器环形断面内的流速,应为0.7~0.9m/s;(3)饱和器出口煤气中含氨量应小于30mg/m;(4)循环母液的小时流量,不应小于饱和器内母液容积的3倍;(5)氨水中的酚宜回收。酚的回收可在蒸氨工艺之前进行;蒸氨后的废氨水中含氨量,应小于300mg/L。4.5.2\n硫铵工段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硫铵工段可由硫铵、吡啶、蒸氨和酸碱贮槽等组成,其布置应考虑运输方便;(2)硫铵工段应设置现场分析台;(3)吡啶操作室应与硫铵操作室分开布置,可用楼梯间隔开;(4)蒸氨设备宜露天布置并应布置在吡啶装置一侧。4.5.3饱和器机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饱和器中心与主厂房外墙的距离,应根据饱和器直径确定,并宜符合表4.5.3-1的规定;饱和器中心与主厂房外墙的距离表4.5.3-1┌──────────┬────┬────┬────┬─────┬──────┐│饱和器直径(mm)│6250│5500│4500│3000│2000│├──────────┼────┼────┼────┴─────┴──────┤│饱和器中心与主厂房外│>12│>10│7~10││墙距离(m)│││\n│└──────────┴────┴────┴─────────────────┘(2)饱和器中心间的最小距离,应根据饱和器直径确定,并宜符合表4.5.3-2的规定;饱和器中心间的最小距离表4.5.3-2┌─────────────┬─────┬─────┬─────┬──────┐│饱和器直径(mm)│6250│5500│4500│3000│├─────────────┼─────┼─────┼─────┼──────┤│饱和器中心距(m)│12│10│9│7\n│└─────────────┴─────┴─────┴─────┴──────┘(3)饱和器锥形底与防腐地坪的垂直距离应大于400mm;(4)泵宜露天布置。4.5.4离心干燥系统设备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硫铵操作室的楼层标高,应满足下列要求:1)由结晶槽至离心机母液能顺利自流;2)离心机分离出母液能自流入饱和器。(2)2台连续式离心机的中心距不宜小于4m。4.5.5\n蒸氨和吡啶系统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1)吡啶生产宜负压操作;(2)各溶液的流向宜保证自流。4.5.6硫铵系统设备的选用和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饱和器机组必须设置备品,其备品率为50%~100%;(2)硫铵系统宜设置2个母液贮槽;(3)硫铵结晶的分离应采用耐腐蚀的连续式离心机,并应设置备品;(4)硫铵结晶的干燥设备宜采用沸腾干燥器;(5)硫铵系统必须设置粉尘捕集器。4.5.7设备和管道中硫酸浓度小于75%时,应采取防腐蚀措施。4.5.8离心机室的墙裙、各操作室的地面、饱和器机组母液贮槽的周围地坪和可能接触腐蚀性介质的地方,均应采取防腐蚀措施。4.5.9\n对酸焦油、废酸液等应分别处理。4.6水洗涤法氨的脱除4.6.1煤气进入洗氨塔前,应脱除焦油雾和萘。进入洗氨塔的煤气含萘量应小于500mg/m。4.6.2洗氨塔出口煤气含氨量,应小于100mg/m。4.6.3洗氨塔出口煤气温度,宜为25~27℃。4.6.4新洗涤水的温度应小于25℃;总硬度不宜大于0.02mmol/L。4.6.5水洗涤法脱氨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1)洗涤塔不得少于2台,并应串联设置;(2)两相邻塔间净距不宜小于2.5m;当塔径超过5m时,塔间净距宜取塔径的一半;当采\n用多段循环洗涤塔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4m;(3)洗涤泵房与塔群间净距不宜小于5m;(4)蒸氨和黄血盐系统除泵、离心机和碱、铁刨花、黄血盐等储存库外,其余均宜露天布置;(5)当采用废氨水洗氨时,废氨水冷却器宜设置在洗涤部分。4.6.6富氨水必须妥善处理,不得造成二次污染。4.7煤气最终冷却4.7.1煤气最终冷却宜采用直接式冷却或间接式冷却。4.7.2煤气经最终冷却后,其温度宜小于27℃。4.7.3当煤气最终冷却采用直接式冷却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最终冷却水用量,应按煤气入塔温度和煤气中含萘量等因素确定;(2)入塔的最终冷却水温度宜小于25℃\n,最终冷却水宜循环使用;(3)最终冷却水在冷却降温时,必须采取防止氰化氢等有毒物质污染大气的措施。4.7.4直接式最终冷却塔宜采用空塔或金属隔板塔。4.7.5煤气在直接式最终冷却塔中萘的脱除宜采用水洗法或油洗法。4.7.6直接式最终冷却水中萘分离,当采用焦油洗萘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洗萘用焦油量,应按最终冷却水量的5%计算;(2)焦油洗萘器的容量,宜按1h洗萘用焦油量的6~8倍计算。4.7.7\n当煤气最终冷却采用横管式间接冷却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煤气在管间宜自上向下流动,冷却水在管内宜自下向上流动。在煤气侧宜有清除管壁上萘的设施;(2)横管内冷却水可分为两段,其下段水入口温度,宜小于20℃;(3)冷却器煤气出口处宜设捕雾装置。4.8粗苯的吸收4.8.1煤气中粗苯的吸收,宜采用溶剂常压吸收法。4.8.2吸收粗苯用的洗油,宜采用焦油洗油。4.8.3洗油循环量,应按煤气中粗苯含量和洗油的种类等因素确定。循环洗油中含萘量宜小于5%。4.8.4\n采用不同类型的洗苯塔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木格填料塔时,不应少于2台,并应串联设置;(2)当采用钢板网填料塔或塑料填料塔时,宜采用2台并宜串联设置;(3)当煤气流量比较稳定时,可采用筛板塔。4.8.5洗苯塔的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木格填料塔:煤气在木格间有效截面的流速,宜取1.6~1.8m/s;吸收面积宜按1.0~1.1m/mh(煤气)计算;(2)钢板网填料塔:煤气的空塔流速,宜取0.9~1.1m/s;吸收面积宜按0.6~0.7m/mh(煤气)计算;(30)筛板塔:煤气的空塔流速,宜取1.2~2.5m/s。每块湿板的阻力,宜取200Pa。当处理干馏气时,塔板数应取24块。4.8.6本系统必须设置相应的粗苯蒸馏装置。4.9\n萘的最终脱除4.9.1萘的最终脱除,宜采用溶剂常压吸收法。4.9.2洗萘用的溶剂宜采用直馏轻柴油或低萘焦油洗油。4.9.3最终洗萘塔,宜采用填料塔,可不设备用。4.9.4最终洗萘塔,宜分为两段。第一段可采用循环溶剂喷淋;第二段应采用新鲜溶剂喷淋,并设定时定量控制装置。4.9.5当进入最终洗萘塔的煤气中含萘量小于400mg/m和温度小于30℃时,最终洗萘塔的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煤气的空塔流速,宜取0.65~0.75m/s;(2)吸收面积宜按大于0.35m/mh(煤气)计算。4.10湿法脱硫4.10.1\n以煤或重油为原料所产生的人工煤气的脱硫脱氰宜采用氧化再生法。4.10.2氧化再生法的脱硫液,应选用硫容量大、副反应小、再生性能好、无毒和原料来源比较方便的脱硫液。4.10.3当采用氧化再生法脱硫时,煤气进入脱硫装置前,应脱除油雾。当采用氨型的氧化再生法脱硫时,脱硫装置应设在氨的脱除装置之前。4.10.4当采用蒽醌二磺酸钠法常压脱硫时,其吸收部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脱硫液的硫容量,应根据煤气中硫化氢的含量,并按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或试\n验资料确定;注:当无资料时,可取0.2~0.25kg(硫)/m(溶液)。(2)脱硫塔宜采用木格填料塔或塑料填料塔;(3)煤气在木格填料塔内空塔流速,宜取0.5m/s;(4)脱硫液在反应槽内停留时间,宜取8~10min;(5)脱硫塔台数的设置原则,应在操作塔检修时,出厂煤气中硫化氢含量仍能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人工煤气》GB13612的规定。4.10.5\n蒽醌二磺酸钠法常压脱硫再生设备,宜采用高塔式或喷射再生槽式。(1)当采用高塔式再生设备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再生塔吹风强度宜取100~130m/mh。空气耗量可按9~13m/kg(硫)计算。2)脱硫液在再生塔内停留时间,宜取25~30min。3)再生塔液位调节器的升降控制器,宜设在硫泡沫槽处。4)宜设置专用的空气压缩机。入塔的空气应除油;(2)当采用喷射再生设备时,其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1)再生槽吹风强度,宜取80~145m/mh;空气耗量可按3.5~4m/m(溶液)计算。2)脱硫液在再生槽内停留时间,宜取6~10min。4.10.6脱硫液加热器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高塔式再生时,加热器宜位于富液泵与再生塔之间;(2)当采用喷射再生槽时,加热器宜位于贫液泵与脱硫塔之间。4.10.7\n蒽醌二磺酸钠法常压脱硫中硫磺回收部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硫泡沫槽不应少于2台,并轮流使用。硫泡沫槽内应设有搅拌装置和蒸气加热装置;(2)硫磺成品种类的选择,应根据煤气种类、硫磺产量并结合当地条件确定;(3)当生产熔融硫时,可采用硫膏在熔硫釜中脱水工艺。熔硫釜宜采用夹套罐式蒸气加热。硫渣和废液应分别回收并应设废气净化装置。4.10.8事故槽的容量,应按系统中存液量大的单台容量设计。4.10.9煤气脱硫氰溶液系统中副产品回收设备的设置,应按煤气种类及脱硫副反应的特点进行设计。4.11常压氧化铁法脱硫4.11.1脱硫剂的选择应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确定。可选用藻铁矿、钢厂赤泥、铸铁屑或与铸铁屑有同样性能的铁屑。藻铁矿脱硫剂中活性氧化铁含量宜大于15%。当采用铸铁屑或铁屑时,必须经氧化处理。配制脱硫剂用的疏松剂宜采用木屑。4.11.2常压氧化铁法脱硫设备可采用箱式或塔式。4.11.3\n当采用塔式常压氧化铁法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煤气通过脱硫设备时,流速宜取7~11mm/s;当进口煤气中硫化氢含量低于1.0g/m时,其流速可适当提高;(2)煤气与脱硫剂的接触时间,宜取130~200s;(3)每层脱硫剂的厚度,宜取0.3~0.8m;(4)氧化铁法脱硫剂需用量不应小于下式的计算值:1673(Cs).5V=-------------------------------\n(4.11.3)f·ρ式中V——每小时1000m煤气所需脱硫剂的容积(m);Cs——煤气中硫化氢含量(体积百分数);f——新脱硫剂中活性氧化铁含量,可取15%~18%;ρ——新脱硫剂密度(t/m)。当采用藻铁矿或铸铁屑脱硫剂时,可取0.8~0.9。(5)常压氧化铁法脱硫设备的操作设计温度,可取25~35℃。每个脱硫设备应设置蒸气注入装置。寒冷地区的脱硫设备,应有保温措施;(6)每组脱硫箱(或塔),宜设有一个备用。连通每个脱硫箱间的煤气管道的布置,应能依次向后轮环输气。4.11.4脱硫箱宜采用高架式。4.11.5箱式和塔式脱硫装置,其脱硫剂的装卸,应采用机械设备。4.11.6常压氧化铁法脱硫设备,应设有煤气安全泄压装置。4.11.7常压氧化铁法脱硫工段应设有配制和堆放脱硫剂的场地;场地应采用混凝土地坪。4.11.8\n脱硫剂采用箱内再生时,掺空气后煤气中含氧量应由煤气中硫化氢含量确定。但出箱时煤气中含氧量应小于1%(体积)。4.12放散和液封4.12.1严禁在厂房内放散煤气和有害气体。4.12.2设备和管道上的放散管管口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放散管直径大于150mm时,放散管管口应高出煤气管道、设备和走台4m以上;(2)当放散管直径小于或等于150mm时,放散管管口应高出煤气管道、设备和走台2.5m以上。4.12.3煤气系统中液封槽液封高应符合下列要求:(1)煤气鼓风机出口处,应为鼓风机全压(以水柱表示)加500mm;(2)硫铵工段满流槽内的液封高度和水封槽内液封高度应满足煤气鼓风机全压(以水柱表示)\n要求;(3)其余处均应为最大操作压力(以水柱表示)加500mm。5燃气输配系统5.1一般规定5.1.1本章适用于压力不大于4.0MPa(表压)的城镇燃气(不包括液态燃气)室外输配工程的设计。5.1.2城镇燃气输配系统一般由门站、燃气管网、储气设施、调压设施、管理设施、监控系统等组成。城镇燃气输配系统设计,应符合城镇燃气总体规划,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做到远、近期结合,以近期为主,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合理的方案。5.1.3城镇燃气输配系统压力级制的选择,门站、储配站、调压站、燃气干管的布置,应根据燃气供应来源、用户的用气量及其分布、地形地貌、管材设备供应条件、施工和运行等因\n素,经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取技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方案。城镇燃气干管的布置,应根据用户用量及其分布,全面规划,宜按逐步形成环状管网供气进行设计。5.1.3A采用天然气做气源时,平衡城镇燃气逐月、逐日的用气不均匀性,应由气源方(即供气方)统筹调度解决。需气方对城镇燃气用户应做好用气量的预测,在各类用户全年的综合用气负荷资料的基础上,制定逐月、逐日用气量计划。5.1.4平衡城镇燃气逐小时的用气不均匀性,除应符合5.1.3A条要求外,城镇燃气输配系统尚应具有合理的调度供气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城镇燃气输配系统的调度气总容量,应根据计算月平均日用气总量、气源的可调量大小、供气和用气不均匀情况和运行经验等因素综合确定。(2)确定调度气总容量时,应充分利用气源的可调量(如主气源的可调节供气能力,调峰气源能力和输气干线的调峰能力等措施)。采用天然气做气源时,平衡小时的用气不均所需\n调度气量宜由供气方解决,不足时由城镇燃气输配系统解决。(3)储气方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方案比较,择优选取技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方案。对来气压力较高的天然气系统宜采用管道储气的方式。5.1.5城镇燃气管道应按燃气设计压力P分为7级,并应符合表5.1.5的要求。城镇燃气设计压力(表压)分级表5.1.5┌───────────────────┬──────────────────┐│名称│压力(MPa)│├──────────┬────────┼──────────────────┤││A│2.5<P≤4.0\n││高压燃气管道├────────┼──────────────────┤││B│1.6<P≤2.5│├──────────┼────────┼──────────────────┤││A│0.8<P≤1.6││次高压燃气管道├────────┼──────────────────┤││B│0.4<P≤0.8│├──────────┼────────┼──────────────────┤││A│0.2<P≤0.4\n││中压燃气管道├────────┼──────────────────┤││B│0.01≤P≤0.20│├──────────┴────────┼──────────────────┤│低压燃气管道│P<0.01│└───────────────────┴──────────────────┘5.1.6燃气输配系统各种压力级制的燃气管道之间应通过调压装置相连。当有可能超过最大允许工作压力时,应设置防止管道超压的安全保护设备。5.2\n燃气管道计算流量和水力计算5.2.1城镇燃气管道的计算流量,应按计算月的小时最大用气量计算。该小时最大用气量应根据所有用户燃气用气量的变化叠加后确定。独立居民小区和庭院燃气支管的计算流量宜按本规范第7.2.6条规定执行。5.2.2居民生活和商业用户燃气小时计算流量(0℃和101.325kPa),宜按下式计算:1Qh=-------Qa\n(5.2.2)n式中Qh——燃气小时计算流量(m/h);Qa——年燃气用量(m/a);n——年燃气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h);其值为:365×24n=--------------------------KmKdKhKm——月高峰系数。计算月的日平均用气量和年的日平均用气量之比;Kd——日高峰系数。计算月中的日最大用气量和该月日平均用气量之比;Kh——小时高峰系数。计算月中最大用气量日的小时最大用气量和该日小时平均用气量之比。5.2.3居民生活和商业用户用气的高峰系数,应根据该城镇各类用户燃气用量(或燃料用量)的变化情况,编制成月、日、小时用气负荷资料,经分析研究确定。工业企业和燃气汽车用户燃气小时计算流量,宜按每个独立用户生产的特点和燃气用量(或燃料用量)的变化情况,编制成月、日、小时用气负荷资料确定。5.2.3A\n采暖通风和空调所需燃气小时计算流量,可按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有关热负荷规定并考虑燃气采暖通风和空调的热效率折算确定。5.2.4低压燃气管道单位长度的摩擦阻力损失应按下式计算:ΔPQT----------------=6.26×10λ-------------ρ──(5.2.4)ldT0式中ΔP—─燃气管道摩擦阻力损失(Pa);λ──燃气管道摩擦阻力系数,宜按式(5.2.5—2)和附录A第A.0.1条第一、二款计算;\nl——燃气管道的计算长度(m);Q——燃气管道的计算流量(m/h);d——管道内径(mm);ρ——燃气的密度(kg/m);T——设计中所采用的燃气温度(K);T0——273.15(K)。5.2.5高压、次高压和中压燃气管道的单位长度摩擦阻力损失,应按下式计算:P-PQT-----------------------=1.27×10λ-------------ρ----------Z(5.2.5-1)LdT0式中P1——燃气管道起点的压力(绝压kPa);P2——\n燃气管道终点的压力(绝压kPa);Z——压缩因子,当燃气压力小于1.2MPa(表压)时,Z取1;L——燃气管道的计算长度(km);λ——燃气管道摩擦阻力系数,宜按下式计算:1K2.51-----------------=2lg(----------+-------------------)(5.2.5-2)λ.53.7dReλ.5式中lg——常用对数;K——管壁内表面的当量绝对粗糙度(mm);Re——雷诺数(无量纲)。注:当燃气管道的摩擦阻力系数采用手算时,宜采用附录A公式。5.2.6\n室外燃气管道的局部阻力损失可按燃气管道摩擦阻力损失的5%~10%进行计算。5.2.7城镇燃气低压管道从调压站到最远燃具的管道允许阻力损失,可按下式计算:ΔPd=0.75Pn+150(5.2.7)式中ΔPd——从调压站到最远燃具的管道允许阻力损失(Pa);Pn——低压燃具的额定压力(Pa)。注:ΔPd含室内燃气管道允许阻力损失,室内燃气管道允许阻力损失应按本规范第7.2.9条执行。5.3压力不大于1.6MPa的室外燃气管道5.3.1中压和低压燃气管道宜采用聚乙烯管、机械接口球墨铸铁管、钢管或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聚乙烯燃气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燃气用埋地聚乙烯管材》GB15558.1和《燃气用\n埋地聚乙烯管件》GB15558.2的规定;(2)机械接口球墨铸铁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3295的规定;(3)钢管采用焊接钢管、镀锌钢管或无缝钢管时,应分别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的规定;(4)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燃气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CJ/T125和《燃气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件》CJ/T126的规定。5.3.1A次高压燃气管道应采用钢管,其管材和附件应符合本规范第5.9.4条的要求。次高压钢质燃气管道直管段计算壁厚应按公式(5.9.6)计算确定。最小公称壁厚不应小于表5.3.1A的规定。钢质燃气管道最小公称壁厚\n表5.3.1A┌───────────────────┬──────────────────┐││││钢管公称直径(mm)│公称壁厚(mm)│├───────────────────┼──────────────────┤│100~150│4.0│├───────────────────┼──────────────────┤│200~300│4.8\n│├───────────────────┼──────────────────┤│350~450│5.2│├───────────────────┼──────────────────┤│500~550│6.4│├───────────────────┼──────────────────┤│600~900│7.1│├───────────────────┼──────────────────┤│950~1000│8.7\n│├───────────────────┼──────────────────┤│1050│9.5│└───────────────────┴──────────────────┘5.3.2地下燃气管道不得从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的下面穿越。注:不包括架空的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如立交桥等)。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不应小于表5.3.2—1和表5.3.2-2的规定。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m)\n表5.3.2-1┌──────────────────────┬───────────────┐││地下燃气管道││├───┬─────┬─────┤│项目││中压│次高压│││低压├──┬──┼──┬──┤│││B│A│B│A│├───────┬──────────────┼───┼──┼──┼──┼──┤││基础│0.7│1.0│1.5│-│-││建筑物的├──────────────┼───┼──┼──┼──┼──┤││外墙面(出地面处)│-│-│-│4.5│6.5\n│├───────┴──────────────┼───┼──┼──┼──┼──┤│给水管│0.5│0.5│0.5│1.0│1.5│├──────────────────────┼───┼──┼──┼──┼──┤│污水、雨水排水管│1.0│1.2│1.2│1.5│2.0│├───────────┬──────────┼───┼──┼──┼──┼──┤││直埋│0.5│0.5│0.5│1.0│1.5││电力电缆├──────────┼───┼──┼──┼──┼──┤│(含电车电缆)│在导管内│1.0│1.0│1.0│1.0│\n1.5│├───────────┼──────────┼───┼──┼──┼──┼──┤││直埋│0.5│0.5│0.5│1.0│1.5││通信电缆├──────────┼───┼──┼──┼──┼──┤││在导管内│1.0│1.0│1.0│1.0│1.5│├───────────┼──────────┼───┼──┼──┼──┼──┤││DN≤300mm│0.4│0.4│0.4│0.4│0.4││其他燃气管道\n├──────────┼───┼──┼──┼──┼──┤││DN>300mm│0.5│0.5│0.5│0.5│0.5│├───────────┼──────────┼───┼──┼──┼──┼──┤││直埋│1.0│1.0│1.0│1.5│2.0││热力管├──────────┼───┼──┼──┼──┼──┤││在管沟内(至外壁)│1.0│1.5│1.5│2.0│4.0│├───────────┼──────────┼───┼──┼──┼──┼──┤││≤35kV│1.0│1.0│1.0│1.0│1.0││电杆(塔)的基础├──────────┼───┼──┼──┼──┼──┤││>35kV│2.0│2.0│2.0│5.0│5.0\n│├───────────┴──────────┼───┼──┼──┼──┼──┤│通讯照明电杆(至电杆中心)│1.0│1.0│1.0│1.0│1.0│├──────────────────────┼───┼──┼──┼──┼──┤│铁路路堤坡脚│5.0│5.0│5.0│5.0│5.0│├──────────────────────┼───┼──┼──┼──┼──┤│有轨电车钢轨│2.0│2.0│2.0│2.0│2.0\n│├──────────────────────┼───┼──┼──┼──┼──┤│街树(至树中心)│0.75│0.75│0.75│1.20│1.20│└──────────────────────┴───┴──┴──┴──┴──┘地下燃气管道与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垂直净距(m)表5.3.2-2┌───────────────────┬──────────────────┐│项目│地下燃气管道(当有套管时,以套管计)│├───────────────────┼──────────────────┤│给水管、排水管或其他燃气管道│0.15\n│├───────────────────┼──────────────────┤│热力管的管沟底(或顶)│0.15│├────────┬──────────┼──────────────────┤││直埋│0.50││电缆├──────────┼──────────────────┤││在导管内│0.15\n│├────────┴──────────┼──────────────────┤│铁路轨底│1.20│├───────────────────┼──────────────────┤│有轨电车轨底│1.00│└───────────────────┴──────────────────┘注:①如受地形限制无法满足表5.3.2-1和表5.3.2-2时,经与有关部门协商,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后,表5.3.2-1和表5.3.2-2规定的净距,均可适当缩小,但次高压燃气管道距建筑物外墙面不应小于3.0m,中压管道距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0.5m且距建筑物外墙面不应小于1.0m,低压管道应不影响建(构)筑物和相邻管道基础的稳固性。且次高压A燃气管道距建筑物外墙面6.5m时,管道壁厚不应小于9.5mm;管壁厚度不小于11.9mm或小于9.5mm时,距\n外墙面分别不应小于表5.9.12中地下燃气管道压力为1.61MPa的有关规定。②表5.3.2-1和表5.3.2-2规定除地下燃气管道与热力管的净距不适于聚乙烯燃气管道和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外,其他规定也均适用于聚乙烯燃气管道和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道。聚乙烯燃气管道与热力管道的净距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执行。5.3.3\n地下燃气管道埋设的最小覆土厚度(路面至管顶)应符合下列要求:(1)埋设在车行道下时,不得小于0.9m;(2)埋设在非车行道(含人行道)下时,不得小于0.6m;(3)埋设在庭院(指绿化地及载货汽车不能进入之地)内时,不得小于0.3m;(4)埋设在水田下时,不得小于0.8m。注:当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后,上述规定均可适当降低。5.3.4输送湿燃气的燃气管道,应埋设在土壤冰冻线以下。燃气管道向凝水缸的坡度不宜小于0.003。5.3.5地下燃气管道的地基宜为原土层。凡可能引起管道不均匀沉降的地段,其地基应进行处理。5.3.6地下燃气管道不得在堆积易燃、易爆材料和具有腐蚀性液体的场地下面穿越,并不宜与其他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当需要同沟敷设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5.3.7地下燃气管道穿过排水管、热力管沟、联合地沟、隧道及其他各种用途沟槽时,应将燃气管道敷设于套管内。套管伸出构筑物外壁不应小于表5.3.2-1中燃气管道与该构筑物的水平净距。套管两端应采用柔性的防腐、防水材料密封。5.3.8\n燃气管道穿越铁路、高速公路、电车轨道和城镇主要干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穿越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燃气管道,其外应加套管;(2)穿越铁路的燃气管道的套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套管埋设的深度:铁路轨底至套管顶不应小于1.20m,并应符合铁路管理部门的要求;2)套管宜采用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3)套管内径应比燃气管道外径大100mm以上;4)套管两端与燃气管的间隙应采用柔性的防腐、防水材料密封,其一端应装设检漏管;5)套管端部距路堤坡脚外距离不应小于2.0m。(3)燃气管道穿越电车轨道和城镇主要干道时宜敷设在套管或地沟内;穿越高速公路的燃气管道的套管、穿越电车轨道和城镇主要干道的燃气管道的套管或地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套管内径应比燃气管道外径大100mm以上,套管或地沟两端应密封,在重要地段的套管\n或地沟端部宜安装检漏管;2)套管端部距电车道边轨不应小于2.0m;距道路边缘不应小于1.0m。(4)燃气管道宜垂直穿越铁路、高速公路、电车轨道和城镇主要干道。5.3.9燃气管道通过河流时,可采用穿越河底或采用管桥跨越的形式。当条件许可也可利用道路桥梁跨越河流,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利用道路桥梁跨越河流的燃气管道,其管道的输送压力不应大于0.4MPa。(2)当燃气管道随桥梁敷设或采用管桥跨越河流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3)燃气管道随桥梁敷设,宜采取如下安全防护措施:1)敷设于桥梁上的燃气管道应采用加厚的无缝钢管或焊接钢管,尽量减少焊缝,对焊缝\n进行100%无损探伤;2)跨越通航河流的燃气管道管底标高,应符合通航净空的要求,管架外侧应设置护桩;3)在确定管道位置时,应与随桥敷设的其他可燃的管道保持一定间距;4)管道应设置必要的补偿和减震措施;5)过河架空的燃气管道向下弯曲时,向下5.3.15室外架空的燃气管道,可沿建筑物外墙或支柱敷设。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中压和低压燃气管道,可沿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住宅或公共建筑的外墙敷设;次高压B、中压和低压燃气管道,可沿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丁、戊类生产厂房的外墙敷设。(2)沿建筑物外墙的燃气管道距住宅或公共建筑物门、窗洞口的净距:中压管道不应小\n于0.5m,低压管道不应小于0.3m。燃气管道距生产厂房建筑物门、窗洞口的净距不限。(3)架空燃气管道与铁路、道路、其他管线交叉时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表5.3.15的规定。架空燃气管道与铁路、道路、其他管线交叉时的垂直净距表5.3.15┌──────────────────┬───────────────────┐││最小垂直净距(m)││建筑物和管线名称├──────────┬────────┤││燃气管道下│燃气管道上│├──────────────────┼──────────┼────────┤│铁路轨顶│6.00│-\n│├──────────────────┼──────────┼────────┤│城市道路路面│5.50│-│├──────────────────┼──────────┼────────┤│厂区道路路面│5.00│-│├──────────────────┼──────────┼────────┤│人行道路路面│2.20│-│├──────────┬───────┼──────────┼────────┤││3kV以下│-│1.50││架空电力线,电压\n├───────┼──────────┼────────┤││3~10kV│-│3.00││├───────┼──────────┼────────┤││35~66kV│-│4.00│├──────────┼───────┼──────────┼────────┤││≤300mm│同管道直径,但不小于│同管道直径,但不││其他管道,管径││0.10│小于0.10││├───────┼──────────┼────────┤││>300mm│0.30│0.30\n│└──────────┴───────┴──────────┴────────┘注:①厂区内部的燃气管道,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管底至道路路面的垂直净距可取4.5m;管底至铁路轨顶的垂直净距,可取5.5m。在车辆和人行道以外的地区,可在从地面到管底高度不小于0.35m的低支柱上敷设燃气管道。②电气机车铁路除外。③架空电力线与燃气管道的交叉垂直净距尚应考虑导线的最大垂度。(4)输送湿燃气的管道应采取排水措施,在寒冷地区还应采取保温措施。燃气管道坡向凝水缸的坡度不宜小于0.002。(5)工业企业内燃气管道沿支柱敷设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的规定。5.4\n门站和储配站5.4.1本节适用于城镇燃气输配系统中,接受气源来气并进行净化、加臭、贮存、控制供气压力、气量分配、计量和气质检测的门站和储配站的工程设计。5.4.2门站和储配站站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站址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2)站址应具有适宜的地形、工程地质、供电、给排水和通信等条件;(3)门站和储配站应少占农田、节约用地并应注意与城市景观等协调;(4)门站站址应结合长输管线位置确定;(5)根据输配系统具体情况,储配站与门站可合建;(6)储配站内的储气罐与站外的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n防火规范》GBJ16的有关规定。5.4.3储配站内的储气罐与站内的建、构建物的防火间距应按表5.4.3执行。储气罐与站内的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m)表5.4.3┌───────────┬────┬────┬─────┬─────┬────┐│储气罐总容积(m)│<1000│>1000至│>10000至│>50000至│>200000││││<10000│<50000│<200000││├───────────┼────┼────┼─────┼─────┼────┤│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20│25│30│35│40\n│├───────────┼────┼────┼─────┼─────┼────┤│调压间、压缩机间、计量│10│12│15│20│25││间││││││├───────────┼────┼────┼─────┼─────┼────┤│控制室、配电间、汽车库│││││││等辅助建筑│12│15│20│25│30│├───────────┼────┼────┼─────┼─────┼────┤│机修间、燃气锅炉房│15│20│25│30│35\n│├───────────┼────┼────┼─────┼─────┼────┤│综合办公生活建筑│18│20│25│30│35│├───────────┼────┴────┴─────┴─────┴────┤│消防泵房、消防水池取│20││水口││├───────────┼────┬────┬─────┬─────┬────┤│站内道路(路边)│10│10│10│10│10│├───────────┼────┼────┼─────┼─────┼────┤│围墙│15│15│15│15│18\n│└───────────┴────┴────┴─────┴─────┴────┘注:①低压湿式储气罐与站内的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确定。②低压干式储气罐与站内的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当可燃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时,应按本表增加25%;比空气小或等于时,可按本表确定。③固定容积储气罐与站内的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的规定执行。总容积按其几何容积(m)和设计压力(绝对压力,10kPa)的乘积计算。④低压湿式或干式储气罐的水封室,油泵房和电梯间等附属设施与该储罐的间距按工艺要求确定。⑤露天燃气工艺装置与储气罐的间距按工艺要求确定。5.4.3A\n储气罐或罐区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1)湿式储气罐之间、干式储气罐之间、湿式储气罐与干式储气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的半径;(2)固定容积储气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直径的2/3;(3)固定容积储气罐与低压湿式或干式储气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的半径;(4)数个固定容积储气罐的总容积大于200000m时,应分组布置。组与组之间的防火间距:卧式储罐,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长度的一半;球形储罐,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的直径,且不应小于20.0m;(5)储气罐与液化石油气罐之间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有关规定。5.4.3B\n门站和储配站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总平面应分区布置,即分为生产区(包括储罐区、调压计量区、加压区等)和辅助区。(2)站内的各建构筑物之间以及与站外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有关规定。站内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二级”的规定。(3)储配站生产区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通道,消防车通道宽度不应小于3.5m。5.4.3C当燃气无臭味或臭味不足时,门站或储配站内应设置加臭装置。加臭量应符合本规范第2.2.3条的有关规定。5.4.3D门站和储配站的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功能应满足输配系统输气调度和调峰的要求;(2)站内应根据输配系统调度要求分组设置计量和调压装置,装置前应设过滤器;门站进\n站总管上宜设置分离器;(3)调压装置应根据燃气流量、压力降等工艺条件确定设置加热装置;(4)站内计量调压装置和加压设备应根据工作环境要求露天或在厂房内布置,在寒冷或风沙地区宜采用全封闭式厂房;(5)进出站管线应设置切断阀门和绝缘法兰;(6)储配站内进罐管线上宜设置控制进罐压力和流量的调节装置;(7)当长输管道采用清管工艺时,其清管器的接收装置宜设置在门站内;(8)站内管道上应根据系统要求设置安全保护及放散装置;(9)站内设备、仪表、管道等安装的水平间距和标高均应便于观察、操作和维修。5.4.3E\n站内宜设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并宜作为输配系统的数据采集监控系统的远端站。5.4.4站内燃气计量和气质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站内设置的计量仪表应符合表5.4.4的规定;站内设置的计量仪表表5.4.4┌──────────┬───────────────────────────┐│进、出站参数│功能││├────────┬────────┬─────────┤││指示│记录│累计│├──────────┼────────┼────────┼─────────┤│流量│+│+│+\n│├──────────┼────────┼────────┼─────────┤│压力│+│+││├──────────┼────────┼────────┼─────────┤│温度│+│+│\n│└──────────┴────────┴────────┴─────────┘注:表中“+”为应规定设置。(2)宜设置测定燃气组分、发热量、密度、湿度和各项有害杂质含量的仪表。5.4.5燃气储存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储配站所建储罐容积应根据输配系统所需储气总容量、管网系统的调度平衡和气体混配要求确定;(2)储配站的储气方式及储罐型式应根据燃气进站压力、供气规模、输配管网压力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3)确定储罐单体或单组容积时,应考虑储罐检修期间供气系统的调度平衡;(4)储罐区宜设有排水设施。5.4.6低压储气罐的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低压储气罐宜分别设置燃气进、出气管,各管应设置关闭性能良好的切断装置,并宜设置水封阀,水封阀的有效高度应取设计工作压力(以水柱表示)加500mm。燃气进、出气管的设计应能适应气罐地基沉降引起的变形;(2)低压储气罐应设储气量指示器。储气量指示器应具有显示储量及可调节的高低限位\n声、光报警装置;(3)储气罐高度超越当地有关的规定时应设高度障碍标志;(4)湿式储气罐的水封高度应经过计算后确定;(5)寒冷地区湿式储气罐的水封应设有防冻措施;(6)干式储气罐密封系统,必须能够可靠地连续运行;(7)干式储气罐应设置紧急放散装置;(8)干式储气罐应配有检修通道。稀油密封干式储气罐外部应设置检修电梯。5.4.7高压储气罐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压储气罐宜分别设置燃气进、出气管,不需要起混气作用的高压储气罐,其进、\n出气管也可合为一条;燃气进、出气管的设计宜进行柔性计算;(2)高压储气罐应分别设置安全阀、放散管和排污管;(3)高压储气罐应设置压力检测装置;(4)高压储气罐宜减少接管开孔数量;(5)高压储气罐宜设置检修排空装置;(6)当高压储气罐罐区设置检修用集中放散装置时,集中放散装置的放散管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4.7-1的规定;集中放散装置的放散管与站内建、构建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4.7-2的规定;放散管管口高度应高出距其25m内的建构筑物2m以上,且不得小于10m;(7)集中放散装置宜设置在站内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集中放散装置的放散管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n表5.4.7-1┌─────────────────────────┬────────────┐│项目│防火间距(m)│├─────────────────────────┼────────────┤│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30│├─────────────────────────┼────────────┤│民用建筑│25│├─────────────────────────┼────────────┤│甲乙类液体储罐、易燃材料堆场│30\n│├─────────────────────────┼────────────┤│室外变配电站│30│├─────────────────────────┼────────────┤│甲乙类物品库房、甲乙类生产厂房│25│├─────────────────────────┼────────────┤│其他厂房│20│├─────────────────────────┼────────────┤│铁路用地界│30\n│├──────────┬──────────────┼────────────┤││高速、Ⅰ、Ⅱ级│15││公路用地界├──────────────┼────────────┤││Ⅲ、Ⅳ级│10│├──────────┼──────────────┼────────────┤││>380V│2.0倍杆高││架空电力线├──────────────┼────────────┤││≤380V│1.5倍杆高\n│├──────────┼──────────────┼────────────┤││国家Ⅰ、Ⅱ级│1.5倍杆高││架空通信线├──────────────┼────────────┤││Ⅲ、Ⅳ级│1.5倍杆高│└──────────┴──────────────┴────────────┘集中放散装置的放散管与站内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n表5.4.7-2┌────────────────────────┬─────────────┐│项目│防火间距(m)│├────────────────────────┼─────────────┤│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30│├────────────────────────┼─────────────┤│综合办公生活建筑│25│├────────────────────────┼─────────────┤│可燃气体储气罐│20\n│├────────────────────────┼─────────────┤│室外变配电站│30│├────────────────────────┼─────────────┤│调压间、压缩机间、计量间及工艺装置区│20│├────────────────────────┼─────────────┤│控制室、配电间、汽车库、机修间和其他辅助建筑│25\n│├────────────────────────┼─────────────┤│燃气锅炉房│25│├────────────────────────┼─────────────┤│消防泵房、消防水池取水口│20│├────────────────────────┼─────────────┤│站内道路(路边)│2│├────────────────────────┼─────────────┤│站区围墙│2\n│└────────────────────────┴─────────────┘5.4.7A站内工艺管道应采用钢管。其技术性能应分别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GB/T9711、《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的规定。阀门等管道附件的压力级别不应小于管道设计压力。5.4.8燃气加压设备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1)储配站燃气加压设备应结合输配系统规划采用的工艺流程、设计负荷及排气压力,并按照实际供气规模及调度要求确定;(2)加压设备应根据吸排气压力、排气量选择机型。所选用的设备应便于操作维护、安\n全可靠,并符合节能、高效、低震和低噪音的要求;(3)加压设备的排气能力应按厂方提供的实测值为依据。站内加压设备的型式应一致,加压设备的规格应能满足运行调度要求,并不宜多于两种。储配站内装机总台数不宜过多。每1~5台压缩机宜另设1台备用。5.4.9压缩机间的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压缩机宜按独立机组配置进、出气管、阀门、旁通、冷却器、安全放散、供油和供\n水等各项辅助设施;(2)压缩机的进、出气管道宜采用地下直埋或管沟敷设,并宜采取减震降噪措施;(3)管道设计应设有能满足投产置换,正常生产维修和安全保护所必需的附属设备;(4)压缩机及其附属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压缩机宜采取单排布置;2)压缩机之间及压缩机与墙壁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5m;3)重要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2m;4)机组的联轴器及皮带传动装置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5)高出地面2m以上的检修部位应设置移动或可拆卸式的维修平台或扶梯;6)维修平台及地坑周围应设防护栏杆;(5)压缩机间宜根据设备情况设置检修用起吊设备;(6)当压缩机采用燃气为动力时,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和《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的有关规定;(7)压缩机组前必须设有紧急停车按钮。5.4.10压缩机的控制室宜设在主厂房一侧的中部或主厂房的一端。控制室与压缩机室之间\n应设有能观察各台设备运转的隔音耐火玻璃窗。5.4.11储配站控制室内的二次检测仪表及操作调节装置宜按表5.4.11规定设置。储配站控制室内二次检测仪表及调节装置表5.4.11┌─────────────────┬─────┬──────────────┐│││控制室││参数名称│现场显示├───┬─────┬────┤│││显示│记录或累计│报警联锁│├─────────────────┼─────┼───┼─────┼────┤│压缩机室进气管压力││+││+\n│├─────────────────┼─────┼───┼─────┼────┤│压缩机室出气管压力││+│+││├───────┬─────────┼─────┼───┼─────┼────┤││吸气压力│+│││││机组│吸气温度│+││││││排气压力│+│+││+│││排气温度│+││││├───────┼─────────┼─────┼───┼─────┼────┤││供电压力││+││\n│││电流││+││││压缩机室│功率因数││+│││││功率││+│││├───────┼─────────┼─────┼───┼─────┼────┤││电压│+│+│││││电流│+│+││││机组│功率因数││+│││││功率││+││\n│├───────┼─────────┼─────┼───┼─────┼────┤││供水温度││+││││压缩机室│供水压力││+││+│├───────┼─────────┼─────┼───┼─────┼────┤││供水温度│+│││││机组│回水温度│+││││││水流状态│+│+│││├───────┼─────────┼─────┼───┼─────┼────┤││供油压力│+│││+││润滑油│供油温度│+│││\n│││回油温度│+││││├───────┴─────────┼─────┼───┼─────┼────┤│电机防爆通风││+││+││系统排风压力│││││└─────────────────┴─────┴───┴─────┴────┘注:表中“+”为应规定设置。5.4.12压缩机间、调压计量间等具有爆炸危险的生产用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甲类生产厂房”设计的规定。5.4.12A\n门站和储配站内的消防设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1)储配站在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应按一次考虑。储罐区的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表5.4.12A的规定。储罐区的消防用水量表表5.4.12A┌──────┬─────┬─────┬──────┬─────┬──────┐│储罐容积│>500至│>10000│>50000│>100000│││(m)│≤10000│至≤50000│至≤100000│至≤200000│>200000\n│├──────┼─────┼─────┼──────┼─────┼──────┤│消防用水量│15│20│25│30│35││(L/S)││││││└──────┴─────┴─────┴──────┴─────┴──────┘注:固定容积的可燃气体储罐以组为单位,总容积按其几何容积(m)和设计压力(绝对压力,10kPa)的乘积计算。(2)当设置消防水池时,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按火灾延续时间3h计算确定。当火灾情况下能保证连续向消防水池补水时,其容量可减去火灾延续时间内的补水量。(3)储配站内消防给水管网应采用环形管网,其给水干管不应少于2条。当其中一条发生\n故障时,其余的进水管应能满足消防用水总量的供给要求;(4)站内室外消火栓宜选用地上式消火栓;(5)门站的工艺装置区可不设消防给水系统;(6)门站和储配站内建筑物灭火器的配置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的有关规定。储配站内储罐区应配置干粉灭火器,配置数量按储罐台数每台设置2个;每组相对独立的调压计量等工艺装置区应配置干粉灭火器,数量不少于2个。注:①干粉灭火器指8kg手提式干粉灭火器。②根据场所危险程度可设置部分35kg手推式干粉灭火器。5.4.13门站和储配站供电系统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二级负荷”设计的规定。5.4.14门站和储配站电气防爆设计符合下列要求:(1)站内爆炸危险场所的电力装置设计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n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规定。(2)其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和范围的划分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3)相关厂房和装置区内应装设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装置。5.4.14A储气罐和压缩机间、调压计量间等具有爆炸危险的生产用房应有防雷接地设施,其设计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的规定。5.4.14B门站和储配站的静电接地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装置设计规范》HGJ28的规定。5.4.14C门站和储配站边界的噪声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的规定。5.5本节删除,相关内容合并至5.4节5.6\n调压站与调压装置5.6.1本节适用于城镇燃气输配系统中不同压力级制管道之间连接的调压站、调压箱(或柜)和调压装置的设计。5.6.2调压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自然条件和周围环境许可时,宜设置在露天,但应设置围墙、护栏或车挡;(2)设置在地上单独的调压箱(悬挂式)内时,对居民和商业用户燃气进口压力不应大于0.4MPa;对工业用户(包括锅炉)燃气进口压力不应大于0.8MPa;(3)设置在地上单独的调压柜(落地式)内时,对居民、商业用户和工业用户(包括锅炉)燃气进口压力不宜大于1.6MPa;(4)符合本规范第5.6.10条的要求时,可设置在地上单独的建筑物内;(5)当受到地上条件限制,且调压装置进口压力不大于0.4MPa时,可设置在地下单独的\n建筑物内或地下单独的箱内,并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5.6.12条和5.6.4A条的要求;(6)液化石油气和相对密度大于0.75的燃气调压装置不得设于地下室、半地下室内和地下单独的箱内。5.6.3调压站(含调压柜)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净距应符合表5.6.3的规定。调压站(含调压柜)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水平净距(m)表5.6.3┌──────┬──────┬───┬────┬─────┬────┬─────┐││调压装置入口│建筑物│重要公共│铁路│城镇道路│公共电力变││设置形式│燃气压力级制│外墙面│建筑物│(中心线)││配电柜\n│├──────┼──────┼───┼────┼─────┼────┼─────┤││高压(A)│18.0│30.0│25.0│5.0│6.0││├──────┼───┼────┼─────┼────┼─────┤││高压(B)│13.0│25.0│20.0│4.0│6.0││├──────┼───┼────┼─────┼────┼─────┤│地上单独建筑│次高压(A)│9.0│18.0│15.0│3.0│4.0││├──────┼───┼────┼─────┼────┼─────┤││次高压(B)│6.0│12.0│10.0│3.0│4.0││├──────┼───┼────┼─────┼────┼─────┤││中压(A)│6.0│12.0│10.0│2.0│4.0\n││├──────┼───┼────┼─────┼────┼─────┤││中压(B)│6.0│12.0│10.0│2.0│4.0│├──────┼──────┼───┼────┼─────┼────┼─────┤││次高压(A)│7.0│14.0│12.0│2.0│4.0││├──────┼───┼────┼─────┼────┼─────┤│调压柜│次高压(B)│4.0│8.0│8.0│2.0│4.0││├──────┼───┼────┼─────┼────┼─────┤││中压(A)│4.0│8.0│8.0│1.0│4.0\n││├──────┼───┼────┼─────┼────┼─────┤││中压(B)│4.0│8.0│8.0│1.0│4.0│├──────┼──────┼───┼────┼─────┼────┼─────┤││中压(A)│3.0│6.0│6.0│-│3.0││├──────┼───┼────┼─────┼────┼─────┤│地下单独建筑│中压(B)│3.0│6.0│6.0│-│3.0│├──────┼──────┼───┼────┼─────┼────┼─────┤││中压(A)│3.0│6.0│6.0│-│3.0\n││地下调压箱├──────┼───┼────┼─────┼────┼─────┤││中压(B)│3.0│6.0│6.0│-│3.0│└──────┴──────┴───┴────┴─────┴────┴─────┘注:①当调压装置露天设置时,则指距离装置的边缘。②当建筑物(含重要公共建筑物)的某外墙为无门、窗洞口的实体墙、且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时,燃气进口压力级制为中压(A)或中压(B)的调压柜一侧或两侧(非平行),可贴靠在上述外墙设置。③当达不到上表净距要求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适当缩小净距。5.6.4\n调压箱(和调压柜)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调压箱(悬挂式)。1)调压箱的箱底距地坪的高度宜为1.0~1.2m,可安装在用气建筑物的外墙壁上或悬挂于专用的支架上;当安装在用气建筑物的外墙上时,调压器进出口管径不宜大于DN50。2)调压箱到建筑物的门、窗或其他通向室内的孔槽的水平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当调压器进口燃气压力不大于0.4MPa时,不应小于1.5m;当调压器进口燃气压力大于0.4MPa时,不应小于3.0m;调压箱不应安装在建筑物的门、窗的上、下方墙上及阳台的下方;不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机\n进风口墙上。3)安装调压箱的墙体应为永久性的实体墙,其建筑物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4)调压器上应有自然通风孔。(2)调压柜(落地式)。1)调压柜应单独设置在牢固的基础上,柜底距地坪高度宜为0.30m。2)距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净距应符合表5.6.3的规定。3)体积大于1.5m的调压柜应有爆炸泄压口,爆炸泄压口不应小于上盖或最大柜壁面积的50%(以较大者为准)。爆炸泄压口宜设在上盖上。通风口面积可包括在计算爆炸泄压口面积内。4)调压柜上应有自然通风口,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当燃气相对密度大于0.75时,应在柜体上、下各设1%柜底面积通风口;调压柜四周应设护\n栏;当燃气相对密度不大于0.75时,可仅在柜体上部设4%柜底面积通风口;调压柜四周宜设护栏。(3)安装调压箱(或柜)的位置应能满足调压器安全装置的安装要求。(4)安装调压箱(或柜)的位置应使调压箱(或柜)不被碰撞,不影响观瞻并在开箱(或柜)作业时不影响交通。5.6.4A地下调压箱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下调压箱不宜设置在城镇道路下,距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净距应符合表5.6.3\n的规定;(2)地下调压箱上应有自然通风口,其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5.6.4条第二款4)项规定;(3)安装地下调压箱的位置应能满足调压器安全装置的安装要求;(4)地下调压箱设计应方便检修;(5)地下调压箱应有防腐保护。5.6.5单独用户的专用调压装置除按本规范第5.6.2、5.6.3、5.6.4条设置外,尚可按下列形式设置,但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商业用户调压装置进口压力不大于0.4MPa,或工业用户(包括锅炉)调压装置进口压力不大于0.8MPa时,可设置在用气建筑物专用单层毗连建筑物内:1)该建筑物与相邻建筑应用无门窗和洞口的防火墙隔开,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水平净距应符合表5.6.3的规定。2)该建筑物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不低于“二级”设计的规定,并应具有轻型结构屋顶爆炸泄压口及向外开启的门窗。3)地面应采用不会产生火花的材料。4)室内通风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小于2次。5)室内电气、照明装置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nGB50058的“1区”设计的规定。(2)当调压装置进口压力不大于0.2MPa时,可设置在公共建筑的顶层房间内:1)房间应靠建筑外墙,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房间的上面或贴邻,并满足本条第一款2)、3)、5)项要求。2)房间内应设有连续通风装置,并能保证每小时通风换气次数大于3次。3)房间内应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监控仪表及声、光报警装置。该装置应与通风设施和\n紧急切断阀联锁,并将信号引入该建筑物监控室。4)调压装置应设有超压自动切断保护装置。5)室外进口管道应设有阀门,并能在地面操作。6)调压装置和燃气管道应采用钢管焊接和法兰连接。(3)当调压装置进口压力不大于0.4MPa,且调压器进出口管径不大于DN100时,可设置在用气建筑物的平屋顶上,但应符合下列条件:1)应在屋顶承重结构受力允许的条件下,且建筑物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2)建筑物应有通向屋顶的楼梯。3)调压箱、柜(或露天调压装置)与建筑物烟囱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5m。4)当调压装置进口压力不大于0.4MPa时,可设置在单层建筑的生产车间、锅炉房和其他工业生产用气房间内,或当调压装置进口压力不大于0.8MPa时,可设置在单独、单层建筑的\n生产车间或锅炉房内,但应符合下列条件:1)应满足本条第一款2)、4)项要求。2)调压器进出口管径不应大于DN80。3)调压装置宜设不燃烧体护栏。4)调压装置除在室内设进口阀门外,还应在室外引入管上设置阀门。注:当调压器进出口管径大于DN80时,应将调压装置设置在用气建筑物的专用单层房间内,其设计应符合本条第一款的要求。5.6.5A调压箱(柜)或调压站的设计,其噪声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5.6.6设置调压器场所的环境温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输送干燃气时,无采暖的调压器的环境温度应能保证调压器的活动部件正常工作;(2)当输送湿燃气时,无防冻措施的调压器的环境温度应大于0℃;当输送液化石油气时,其环境温度应大于液化石油气的露点。5.6.7\n调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调压器应能满足进口燃气的最高、最低压力的要求;(2)调压器的压力差,应根据调压器前燃气管道的最低设计压力与调压器后燃气管道的设计压力之差值确定;(3)调压器的计算流量,应按该调压器所承担的管网小时最大输送量的1.2倍确定。5.6.8调压站(或调压箱或调压柜)的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低压管网不成环的区域调压站和连续生产使用的用户调压装置宜设置备用调压器,\n其他情况下的调压器可不设备用。调压器的燃气进出口管道之间应设旁通管,用户调压箱(悬挂式)可不设旁通管。(2)高压和次高压燃气调压站室外进、出口管道上必须设置阀门;中压燃气调压站室外进口管道上应设置阀门。(3)调压站室外进、出口管道上阀门距调压站的距离:当为地上独立建筑时,不宜小于10m(当为毗连建筑物时,不宜小于5m);当为调压柜时,不宜小于5m;当为露天调压站时,不宜小于10m;当通向调压站的支管阀门距调压站小于100m时,室外支管阀门与调压站进口阀门可合为一个。(4)在调压器燃气入口处应安装过滤器。(5)在调压器燃气入口(或出口)处,应设防止燃气出口压力过高的安全保护装置(当调压器本身带有安全保护装置时可不设)。(6)调压器的安全保护装置宜选用人工复位型。安全保护(放散或切断)装置必须设定启动压力值并具有足够的能力。启动压力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应符合\n下列要求:1)当调压器出口为低压时,启动压力应使与低压管道直接相连的燃气用具处于安全工作压力以内;2)当调压器出口压力小于0.08MPa时,启动压力不应超过出口工作压力上限的50%;3)当调压器出口压力等于或大于0.08MPa,但不大于0.4MPa时,启动压力不应超过出口工作压力上限0.04MPa;4)当调压器出口压力大于0.4MPa时,启动压力不应超过出口工作压力上限的10%。(7)放散管管口应高出调压站屋檐1.0m以上。调压柜的安全放散管管口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4m;设置在建筑物墙上的调压箱的安全放散管管口应高出该建筑物屋檐1.0m;地下调压站和地下调压箱的安全放散管管口也应按地上调压柜安全放散管管口的规定设置。\n注:清洗管道吹扫用的放散管、指挥器的放散管与安全水封放散管属于同一工作压力时,允许将它们连接在同一放散管上。(8)调压站内调压器及过滤器前后均应设置指示式压力表。调压器后应设置自动记录式5.6.9调压站内调压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调压器的水平安装高度应便于维护检修;(2)2台以上调压器平行布置时,相邻调压器外缘净距宜大于1m;调压器与墙面之间的净距和室内主要通道的宽度均宜大于0.8m。5.6.10地上式调压站的建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不低于“二级”\n设计的规定;(2)调压器室与毗连房间之间应用实体隔墙隔开,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墙厚度不应小于24cm,且应两面抹灰。2)隔墙内不得设置烟道和通风设备。3)塥墙有管道通过时,应采用填料箱密封或将墙洞用混凝土等材料填实。4)调压器室的其他墙壁也不得设有烟道;(3)调压器室及其他有漏气危险的房间,应采取自然通风措施,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应小于2次;(4)调压器室及其他有燃气泄漏可能的房间电气防爆等级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1区”设计的规定;(5)调压器室内的地坪应采用不会产生火花的材料;(6)调压器室应有泄压措施,其设计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规定;(7)调压器室的门、窗应向外开启,窗应设防护栏和防护网;当门采用木质材料制成时,\n则应包敷铁皮或以其他防火材料涂覆;(8)重要调压站宜设保护围墙;(9)设于空旷地带的调压站及采用高架遥测天线的调压站应单独设置避雷装置,其接地电阻值应少于10Ω。5.6.11输送湿燃气调压站的调压器室室内温度不能满足本规范第5.6.6条的要求时,严禁在调压室内用明火采暖,但可采用集中供热或在调压站内设置燃气、电气采暖系统,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燃气采暖锅炉可设在与调压器室毗连的房间内;调压器室的门、窗与锅炉室的门、窗不应设置在建筑的同一侧;(2)采暖系统宜采用热水循环式;采暖锅炉烟囱排烟温度严禁大于300℃;烟囱出口与燃气安全放散管出口的水平距离应大\n于5m;(3)燃气采暖锅炉应有熄火保护装置或设专人值班管理;(4)采用防爆式电气采暖装置时,可对调压器室或单体设备用电加热采暖。电采暖设备的外壳温度不得大于115℃。电采暖设备应与调压设备绝缘。5.6.12\n地下式调压站的建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m;(2)宜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筑结构;(3)必须采取防水措施;在寒冷地区应采取防寒措施;(4)调压器室顶盖上必须设置两个呈对角位置的人孔,孔盖应能防止地表水浸入;(5)室内地坪应为不会产生火花的材料,并应在一侧人孔下的地坪上设置集水坑;(6)调压器室顶盖应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筑的结构形式。5.6.13当调压站内、外燃气管道为绝缘连接时,调压器及其附属设备必须接地,接地电阻5.7钢质燃气管道和储罐的防腐5.7.1钢质燃气管道和储罐必须进行外防腐。其防腐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SY0007的规定。5.7.2地下燃气管道防腐设计,必须考虑土壤电阻率。对高、中压输气干管宜沿燃气管道途经地段选点测定其土壤电阻率。应根据土壤的腐蚀性、管道的重要程度及所经地段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其防腐等级。5.7.3本条删除。5.7.4地下燃气管道的外防腐涂层的种类,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可选用石油沥青、聚乙烯防腐胶带、环氧煤沥青、聚乙烯防腐层、氯磺化聚乙烯、环氧粉末喷涂等。当选用上述涂层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5.7.5\n本条删除。5.7.6采用涂层保护埋地敷设的钢质燃气干管宜同时采用阴极保护。市区外埋地敷设的燃气干管,当采用阴极保护时,宜采用强制电流方式,其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埋地钢质管道强制电流阴极保护设计规范》SY/T0036的规定。市区内埋地敷设的燃气干管,当采用阴极保护时,宜采用牺牲阳极法,其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埋地钢质管道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规范》SY/T0019的规定。5.7.7地下燃气管道与交流电力线接地体的净距不应小于表5.7.7的规定。地下燃气管道与交流电力线接地体的净距(m)表5.7.7┌──────────┬──────┬─────┬──────┬───────┐│电压等级(kv)│10│35│110│220\n│├──────────┼──────┼─────┼──────┼───────┤│铁塔或电杆接地体│1│3│5│10│├──────────┼──────┼─────┼──────┼───────┤│电站或变电所接地体│5│10│15│30│└──────────┴──────┴─────┴──────┴───────┘5.7.8本条删除。5.7.9本条删除。5.8\n监控及数据采集5.8.1城市燃气输配系统,宜设置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5.8.2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应采用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装备和技术,其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并与同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相适应。5.8.3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应采用分级结构。5.8.4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应设主站、远端站。主站应设在燃气企业调度服务部门,并宜与城市公用数据库连接。远端站宜设置在区域调压站、专用调压站、管网压力监测点、储配站、门站和气源厂等。5.8.5按照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拓扑结构设计的需要,在等级系统中可在主站与远端站之间设置通信或其他功能的分级站。5.8.6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的通信中信息传输介质及方式应根据当地通信系统条件、系统规模和特点、地理环境,经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宜利用城市公共数据通信网络作为通\n信方式。5.8.7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所选用的设备、器件、材料和仪表应选用通用性产品。5.8.8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的电路和接口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具有通用性、兼容性,系统应具有可扩性。5.8.9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充分提高可靠性,并应设置系统自身诊断功能。对关键设备应采用冗余技术。5.8.9A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软件宜配备实时瞬态模拟软件,对系统进行调度优化、泄漏检测定位、工况预测、存量分析、负荷预测及调度员培训等。5.8.10\n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远端站应具有数据采集和通信功能。对需要进行控制或调节的对象点,应有对选定的参数或操作进行控制或调节功能。5.8.11本条删除。5.8.12主站硬件和软件设计应具有良好的人机对话功能,可及时调整参数或处理紧急情况。5.8.13远端站数据采集等工作信息的类型和数量应按实际需要予以合理地确定。5.8.14设置监控和数据采集设备的建筑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和《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以及《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例》GB6550的有关规定。5.8.15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的主站机房,应设置可靠性较高的不间断电源和后备电源。5.8.16\n远端站的设置应符合不同地点防爆、防护的相关要求。5.9压力大于1.6MPa的室外燃气管道5.9.1本节适用于压力大于1.6MPa(表压)但不大于4.0MPa(表压)的城镇燃气(不包括液态燃气)室外管道工程的设计。5.9.2城镇燃气管道通过的地区,应按沿线建筑物的密集程度,划分为四个地区等级,并依据地区等级作出相应的管道设计。5.9.3城镇燃气管道地区等级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沿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任意划分为1.6km长并能包括最多供人居住的独\n立建筑物数量的地段,按划定地段内的房屋建筑密集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注:在多单元住宅建筑物内,每个独立住宅单元按一个供人居住的独立建筑物计算。(2)地区等级的划分:1)一级地区:有12个或12个以下供人居住建筑物的任一地区分级单元。2)二级地区:有12个以上,80个以下供人居住建筑物的任一地区分级单元。3)三级地区:介于二级和四级之间的中间地区。有80个和80个以上供人居住建筑物的任一地区分级单元;或距人员聚集的室外场所90m内铺设管线的区域。4)四级地区:地上4层或4层以上建筑物普遍且占多数的任一地区分级单元(不计地下室\n层数)。(3)二、三、四级地区的长度可按如下规定调整:1)四级地区的边界线与最近地上4层或4层以上建筑物相距200m。2)二、三级地区的边界线与该级地区最近建筑物相距200m。(4)确定城镇燃气管道地区等级应为该地区的今后发展留有余地,宜按城市规划划分地区等级。5.9.4高压燃气管道采用的钢管和管道附件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燃气管道所用钢管、管道附件材料的选择,应根据管道的使用条件(设计压力、温度、介质特性、使用地区等)、材料的焊接性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燃气管道选用的钢管,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1部分:A级钢管》GB/T9711.1(L175级钢管除外)、《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2部分:B级钢管》GB/T9711.2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的规定,或符\n合不低于上述三项标准相应技术要求的其他钢管标准。(3)燃气管道所采用的钢管和管道附件应根据选用的材料、管径、壁厚、介质特性、使用温度及施工环境温度等因素,对材料提出冲击试验和(或)落锤撕裂试验要求。(4)当管道附件与管道采用焊接连接时,两者材质应相同或相近。(5)管道附件中所用的锻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锻件》JB4726、《低温压力容器用低合金钢锻件》JB4727的有关规定。(6)管道附件不得采用螺旋焊缝钢管制作,严禁采用铸铁制作。5.9.5燃气管道强度设计应根据管段所处地区等级和运行条件,按可能同时出现的永久载荷和可变载荷的组合进行设计。当管道位于地震设防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时,应考虑管道所承受的地震载荷。5.9.6钢质燃气管道直管段计算壁厚应按式(5.9.6)计算,计算所得到的厚度应按钢管标准\n规格向上选取钢管的公称壁厚。最小公称壁厚不应小于表5.3.1A的规定。PDδ=----------------------(5.9.6)2σsφF式中δ——钢管计算壁厚(mm);P——设计压力(MPa);D——钢管外径(mm);σs——钢管的最低屈服强度(MPa);F——强度设计系数,按表5.9.8和表5.9.9选取。φ——焊缝系数。当采用符合第5.9.4条第二款规定的钢管标准时取1.0。5.9.7对于采用经冷加工后又经加热处理的钢管,当加热温度高于320℃(焊接除外)时;\n或采用经过冷加工或热处理的管子煨弯成弯管时,则在计算该钢管或弯管壁厚时,其屈服强度应取该管材最低屈服强度(σs)的75%。5.9.8城镇燃气管道的强度设计系数F应符合表5.9.8的规定。城镇燃气管道的强度设计系数表5.9.8┌──────────────────┬───────────────────┐│地区等级│强度设计系数F│├──────────────────┼───────────────────┤│一级地区│0.72\n│├──────────────────┼───────────────────┤│二级地区│0.60│├──────────────────┼───────────────────┤│三级地区│0.40│├──────────────────┼───────────────────┤│四级地区│0.30│└──────────────────┴───────────────────┘5.9.9穿越铁路、公路和人员聚集场所的管道以及门站、储配站、调压站内管道的强度设计\n系数,应符合表5.9.9的规定。穿越铁路、公路和人员聚集场所的管道以及门站、储配站、调压站内管道的强度设计系数表5.9.9┌────────────────────────┬─────────────┐││地区等级││管道及管段├──┬───┬───┬──┤││一│二│三│四││├──┴───┴───┴──┤││强度设计系数F\n│├────────────────────────┼──┬───┬───┬──┤│有套管穿越Ⅲ、Ⅳ级公路的管道│0.72│0.6│││├────────────────────────┼──┼───┤│││无套管穿越Ⅲ、Ⅳ级公路的管道│0.6│0.5│││├────────────────────────┼──┼───┤│││有套管穿越Ⅰ、Ⅱ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的管道│0.6│0.6│││├────────────────────────┼──┼───┤0.4│0.3││门站、储配站、调压站内管道及其上、下游各200m管││││││道,截断阀室管道及其上、下游各50m管道(其距离从│0.5│0.5││\n││站和阀室边界线起算)│││││├────────────────────────┼──┼───┤│││人员聚集场所的管道│0.4│0.4│││└────────────────────────┴──┴───┴───┴──┘5.9.10下列计算或要求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n50251的相应规定:(1)受约束的埋地直管段轴向应力计算和轴向应力与环向应力组合的当量应力校核;(2)受内压和温差共同作用下弯头的组合应力计算;(3)管道附件与没有轴向约束的直管段连接时的热膨胀强度校核;(4)弯头和弯管的管壁厚度计算;(5)燃气管道径向稳定校核。5.9.11一级或二级地区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表5.9.11的规定。一级或二级地区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净距(m)表5.9.11┌─────────────────┬────────────────────┐││地下燃气管道压力(MPa)││燃气管道公称直径DN\n├──────┬──────┬──────┤│(mm)│1.61│2.50│4.00│├─────────────────┼──────┼──────┼──────┤│900<DN≤1050│53│60│70│├─────────────────┼──────┼──────┼──────┤│750<DN≤900│40│47│57│├─────────────────┼──────┼──────┼──────┤│600<DN≤750│31│37│45\n│├─────────────────┼──────┼──────┼──────┤│450<DN≤600│24│28│35│├─────────────────┼──────┼──────┼──────┤│300<DN≤450│19│23│28│├─────────────────┼──────┼──────┼──────┤│150<DN≤300│14│18│22│├─────────────────┼──────┼──────┼──────┤│DN≤150│11│13│15\n│└─────────────────┴──────┴──────┴──────┘注:①如果燃气管道强度设计系数不大于0.4时,一级或二级地区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净距可按表5.9.12确定。②水平净距是指管道外壁到建筑物出地面处外墙面的距离。建筑物是指供人使用的建筑物。③当燃气管道压力与表中数不相同时,可采用直线方程内插法确定水平净距。5.9.12三级地区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表5.9.12的规定。三级地区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净距(m)\n表5.9.12┌─────────────────┬────────────────────┐││地下燃气管道压力(MPa)││燃气管道公称直径和壁厚δ(mm)├─────┬──────┬───────┤││1.61│2.50│4.00│├─────────────────┼─────┼──────┼───────┤│A.所有管径δ<9.5│13.5│15.0│17.0│├─────────────────┼─────┴──────┴───────┤││地下燃气管道压力(MPa)││燃气管道公称直径和壁厚δ(mm)\n├─────┬──────┬───────┤││1.61│2.50│4.00│├─────────────────┼─────┼──────┼───────┤│B.所有管径9.5≤δ<11.9│6.5│7.5│9.0│├─────────────────┼─────┼──────┼───────┤│C.所有管径δ≥11.9│3.0│3.0│3.0│└─────────────────┴─────┴──────┴───────┘注:①\n如果对燃气管道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δ<9.5mm的燃气管道也可采用表中B行的水平净距。②水平净距是指管道外壁到建筑物出地面处外墙面的距离。建筑物是指供人使用的建筑物。③当燃气管道压力与表中数不相同时,可采用直线方程内插法确定水平净距。④管道材料钢级不低于现行的国家标准GB/T9711.1或GB/T9711.2规定的L245。5.9.13高压地下燃气管道与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不应小于表5.3.2-1和表5.3.2-2次高压A的规定。但高压A和高压B地下燃气管道与铁路路堤坡脚的水平净距分别不应小于8m和6m;与有轨电车钢轨的水平净距分别不应小于4m和3m。注:当达不到本条净距要求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后,净距可适当缩小。5.9.14四级地区地下燃气管道输配压力不宜大于1.6MPa(表压)。其设计应遵守本规范5.3\n节的有关规定。5.9.15高压燃气管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压燃气管道不宜进入城市四级地区;不宜从县城、卫星城、镇或居民居住区中间通过。当受条件限制需要进入或通过本款所列区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1)高压A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外墙面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30m(当管道材料钢级不低于GB/T9711.1、GB/T9711.2标准规定的L245,管壁厚度δ≥9.5mm且对燃气管道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时,不应小于20m);2)高压B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外墙面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16m(当管道材料钢级不低于GB/T9711.1、GB/T9711.2标准规定的L245,管壁厚度δ≥9.5mm且对燃气管道采取行之有效的保\n护措施时,不应小于10m);3)管道分段阀门应采用遥控或自动控制。(2)高压燃气管道不应通过军事设施、易燃易爆仓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保护区、飞机场、火车站、海(河)港码头。当受条件限制管道必须在本款所列区域内通过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3)高压燃气管道宜采用埋地方式敷设。当个别地段需要采用架空敷设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5.9.16当管道安全评估中危险性分析证明,可能发生事故的次数和结果合理时,可采用与表5.9.11、表5.9.12和5.9.15条不同的净距和采用与表5.9.8、表5.9.9不同的强度设计系数F。5.9.17\n焊接支管连接口的补强应符合下列规定:(1)补强的结构型式可采用增加主管道或支管道壁厚或同时增加主、支管道壁厚、或三通、或拔制扳边式接口的整体补强型式,也可采用补强圈补强的局部补强型式。(2)当支管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2主管道公称直径时,应采用三通。(3)支管道的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50mm时,可不作补强计算。(4)开孔削弱部分按等面积补强,其结构和数值计算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的相应规定。其焊接结构还应符合下述规定:1)主管道和支管道的连接焊缝应保证全焊透,其角焊缝腰高应大于或等于1/3的支管道壁厚,且不小于6mm;2)补强圈的形状应与主管道相符,并与主管道紧密贴合。焊接和热处理时补强圈上应开一排气孔,管道使用期间应将排气孔堵死,补强圈宜按国家现行标准《补强圈》JB/T4736\n选用。5.9.18燃气管道附件的设计和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件的设计和选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制对焊无缝管件》GB12459、《钢板制焊管件》GB/T13401、《钢制法兰管件》GB/T17185、《钢制对焊管件》SY/T0510和《钢制弯管》SY/T5257等有关标准的规定。(2)管法兰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制管法兰》GB/T9112~9124、《大直径碳钢法兰》GB/T13402或《钢制法兰、垫片、紧固件》HG20592~20635的规定。法兰、垫片和紧固件应考虑介质特性配套选用。(3)绝缘法兰、绝缘接头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绝缘法兰设计技术规定》SY/T0516的规定。(4)非标钢制异径接头、凸形封头和平封头的设计,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GB150的有关规定。(5)除对焊管件之外的焊接预制单体(如集气管、清管器接收筒等),若其所用材料、\n焊缝及检验不同于本规范所列要求时,可参照现行的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GB150进行设计、制造和检验。(6)管道与管件的管端焊接接头型式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的相应规定。(7)用于改变管道走向的弯头、弯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的相应规定,且弯曲后的弯管其外侧减薄处应不小于按式(5.9.6)计算得到的计算厚度。5.9.19燃气管道阀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高压燃气干管上,应设置分段阀门;分段阀门的最大间距:以四级地区为主的管段不应大于8km;以三级地区为主的管段不应大于13km;以二级地区为主的管段不应大于\n24km;以一级地区为主的管段不应大于32km。(2)在高压燃气支管的起点处,应设置阀门。(3)燃气管道阀门的选用应符合有关国家现行标准。应选择适用于燃气介质的阀门。(4)在防火区内关键部位使用的阀门,应具有耐火性能。需要通过清管器或电子检管器的阀门,应选用全通径阀门。5.9.20高压燃气管道及管件设计应考虑日后清管或电子检管的需要,并宜预留安装电子检管器收发装置的位置。5.9.21埋地管线的锚固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埋地管线上弯管或迂回管处产生的纵向力,必须由弯管处的锚固件、土壤摩阻,或管子中的纵向应力加以抵消。(2)若弯管处不用锚固件,则靠近推力起源点处的管子接头处应设计成能承受纵向拉力。若接头没采取此种措施,则应加装适用的拉杆或拉条。5.9.22高压燃气管道的地基、埋设的最小覆土厚度、穿越铁路和电车轨道、穿越高速公路和城镇主要干道、通过河流的形式和要求等应符合本规范5.3节有关条款的规定。5.9.23\n市区外地下高压燃气管道沿线应设置里程桩、转角桩、交叉和警示牌等永久性标志。市区内地下高压燃气管道应设立管位警示标志。在距管顶不小于500mm处应埋设警示带。6液化石油气供应6.1一般规定6.1.1本章适用于液化石油气供应工程设计:(1)液化石油气运输工程;(2)液化石油气储存站、储配站和灌瓶站;(3)液化石油气气化站、混气站和瓶装供应站;(4)液化石油气用户。6.1.2本章不适用于下列液化石油气工程和装置设计:(1)炼油厂、石油化工厂、油气田、天然气气体处理装置的液化石油气加工、储存、灌\n装和运输工程;(2)液化石油气全冷冻式储存、灌装和运输工程(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全冷冻式贮罐与基地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除外);(3)海洋和内河的液化石油气运输;(4)用于轮船、铁路车辆和汽车上的液化石油气装置。6.2液态液化石油气运输6.2.1液态液化石油气由生产厂或供应基地至接收站可采用管道、铁路槽车、汽车槽车或槽船运输。运输方式的选择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条件接近时,应优先采用管道输送。6.2.2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应按设计压力P分为3级,并应符合表6.2.2的要求。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设计压力(表压)分级\n表6.2.2┌──────────────────┬───────────────────┐│名称│压力(MPa)│├──────────────────┼───────────────────┤│I级管道│P>4.0│├──────────────────┼───────────────────┤│II级管道│1.6≤P≤4.0│├──────────────────┼───────────────────┤│III级管道│P<1.6\n│└──────────────────┴───────────────────┘6.2.3输送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的设计压力应按管道系统起点的最高工作压力确定,可按下式计算:P=H+Pb(6.2.3)式中P——管道设计压力(MPa);H——所需泵的扬程(MPa);Pb——始端贮罐最高工作温度下的液化石油气饱和蒸气压力(MPa)。6.2.4液态液化石油气采用管道输送时,泵的扬程应大于按公式6.2.4的计算值。Hj=ΔPz+Py+ΔH\n(6.2.4)式中Hj——泵的计算扬程(MPa);ΔPz——管道总阻力损失,可取1.05~1.10倍管道摩擦阻力损失(MPa);Py——管道终点余压,可取0.2~0.3(MPa);ΔH——管道终、起点高程差引起的附加压力(MPa)。6.2.5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摩擦阻力损失,应按下式6.5.2-1计算:luρΔP=106λ--------------------\n(6.2.5-1)2d式中ΔP——管道摩擦阻力损失(MPa);l——管道计算长度(m);u——管道中液态液化石油气的平均流速(m/s);d——管道内径(m);ρ——最高工作温度下液态液化石油气的密度(kg/m);λ——管道的摩擦阻力系数。K68λ=0.11(------------+-----------).25(6.2.5-2)dRe式中K——管壁内表面当量绝对粗糙度,对钢管取0.2mm;Re——雷诺数。duRe=-----------------\n(6.2.5-3)υ式中υ——最高工作温度下液态液化石油气的运动黏度(m/s)。6.2.6液态液化石油气在管道内的平均流速,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可取0.8~1.4m/s,最大不应超过3m/s。6.2.7液态液化石油气输送管线不得穿越居住区和公共建筑群。6.2.8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宜采用埋地敷设,其埋设深度应在土壤冰冻线以下,且覆土厚度(路面至管顶)不应小于0.8m。6.2.9地下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和相邻管道等之间的水平净距和垂直净距不应小于表6.2.9-1和表6.2.9-2的规定。地下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和相邻管道等之间的水平净距(m)表6.2.9-1\n┌────────────────────┬─────────────────┐││管道级别││项目├─────┬─────┬─────┤││I级│II级│III级│├────────────────────┼─────┴─────┴─────┤│特殊建、构筑物(危险品库、军事设施等)│200│├────────────────────┼─────┬─────┬─────┤│居民区、村镇、重要公共建筑│75│50│30\n│├────────────────────┼─────┼─────┼─────┤│一般建、构筑物│25│15│10│├────────────────────┼─────┼─────┼─────┤│给水管│2│2│2│├────────────────────┼─────┼─────┼─────┤│排水管│2│2│2│├────────────────────┼─────┼─────┼─────┤│暖气管、热力管等管沟外壁│2│2│2\n│├──────┬─────────────┼─────┼─────┼─────┤││电力│10│10│10││埋地电缆├─────────────┼─────┼─────┼─────┤││通讯│2│2│2│├──────┴─────────────┼─────┼─────┼─────┤│其他燃料管道│2│2│2│├──────┬─────────────┼─────┼─────┼─────┤││高速、Ⅰ、Ⅱ级│10│10│10││公路路边\n├─────────────┼─────┼─────┼─────┤││Ⅲ、Ⅳ级│5│5│5│├──────┼─────────────┼─────┼─────┼─────┤│国家铁路│干线│25│25│25││├─────────────┼─────┼─────┼─────┤│(中心线)│支线│10│10│10│├──────┼─────────────┼─────┴─────┴─────┤││电力线(中心线)│1倍杆高,且不小于10││架空\n├─────────────┼─────┬─────┬─────┤││通讯线(中心线)│2│2│2│├──────┴─────────────┼─────┼─────┼─────┤│树木│2│2│2│└────────────────────┴─────┴─────┴─────┘注:执行本表有困难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后,其间距可适当减少。地下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与构筑物和相邻管道等之间的垂直净距(m)\n表6.2.9-2┌──────────────────┬───────────────────┐│项目│垂直净距│├──────────────────┼───────────────────┤│给水管、排水管│0.20│├──────────────────┼───────────────────┤│暖气管、热力管(管沟)│0.20│├──────────────────┼───────────────────┤│直埋电缆│0.50\n│├──────────────────┼───────────────────┤│铠装电缆│0.20│├──────────────────┼───────────────────┤│其他燃料管道│0.20│├──────────────────┼───────────────────┤│铁路(轨底)│1.2│├──────────────────┼───────────────────┤│公路(路面)│0.80\n│└──────────────────┴───────────────────┘6.2.10输送液态液化石油气的管道,在下列地点应设置阀门:(1)起、终点和分支点;(2)穿越国家铁路线、高速公路、Ⅰ、Ⅱ级公路和大型河流两侧;(3)管道沿线每隔5000m左右处。6.2.11地上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两阀门之间的管段上应设置管道安全阀。地下管道分段阀门之间应设置放散阀,其放散管管口距地面不应小于2m。6.2.12\n地下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的防腐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规定。6.2.13液化石油气铁路槽车和汽车槽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液化气体铁路槽车技术条件》HG5—1472和《液化石油气汽车槽车技术条件》HG5—1471的规定。6.3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6.3.1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按其功能可分为储存站、储配站和灌瓶站。6.3.2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规模应以城镇燃气总体规划为依据,根据供应用户类别、户数和用气量指标等因素确定。6.3.3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贮罐设计总容量应根据其规模、气源情况、运输方式和运距等因素确定。6.3.4当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贮罐设计总容量超过3000m时,宜将贮罐分别设置在储存站和灌瓶站。灌瓶站的贮罐设计容量宜为1周左右的计算月平均日供应量,其余为储存站的贮\n罐设计容量。当贮罐设计总容量小于3000m时,可将贮罐全部设置在储配站。6.3.5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且应远离城市居住区、村镇、学校、工业区和影剧院、体育馆等人员集中的地区。6.3.6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站址应选择在所在地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且应是地势平坦、开阔、不易积存液化石油气的地段。同时,应避开地震带、地基沉陷、废弃矿井和雷区等地区。6.3.7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贮罐与基地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全压力式贮罐与基地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6.3.7-1的规定;半冷冻式贮罐的防火间距可按表6.3.7-1的规定执行;(2)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全冷冻式贮罐与基地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6.3.7-2\n的规定;(3)液化石油气全冷冻式贮罐与基地外建、构筑物、堆场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6.3.7-3的规定。液化石油供气应基地的全压力式贮罐与基地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m)表6.3.7-1┌──────────┬──┬──┬───┬───┬────┬────┬────┐│\单罐\总容积│≤50│51~│201~│501~│1001~│2501~│>5000││\间距\容积\(m)││200│500│1000│2500│5000│││\(m)\(m)\├──┼──┼───┼───┼────┼────┼────┤│名称\\\│≤20│≤50│≤100│≤200│≤400│≤1000│-\n│├──────────┼──┼──┼───┼───┼────┼────┼────┤│居住区、村镇、学校、│││││││││影剧院、体育馆等人员│60│70│90│120│150│180│200││集中的地区(最外侧│││││││││建、构筑物外墙)││││││││├──────────┼──┼──┼───┼───┼────┼────┼────┤│工业区(最外侧建、构│50│60│70│90│120│150│180││筑物外墙)│││││││\n│├─────┬────┼──┼──┴───┼───┴────┼────┴────┤│铁路│国家线│60│70│80│100││(中心线)├────┼──┼──────┼────────┼─────────┤││企业专│25│30│35│40│││用线│││││├─────┼────┼──┼──────┴────────┴────┬────┤│公路│高速、│20│25│30││(路肩)│Ⅰ、Ⅱ级│││││├────┼──┼────────────────────┼────┤││Ⅲ、Ⅳ级│15│20│25\n│├─────┴────┼──┴───┬────────────────┴────┤│架空电力线路(中心线)│1.5倍杆高│1.5倍杆高,但35kV及以上架空电力线应大于40m│├──────────┼──────┼─────────────────────┤│Ⅰ、Ⅱ级通讯线路│30│40││(中心线)│││└──────────┴──────┴─────────────────────┘注:①防火间距应按本表总容积和单罐容积较大者确定。②居住区系指1000人或300户以上居民区。与零星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规范第6.3.8\n条执行。③地下贮罐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50%。④地下贮罐单罐容积应小于或等于50m,总容积应小于或等于400m。⑤与本表以外的其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执行。⑥间距的计算应以贮罐的最外侧为准。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全冷冻式贮罐与基地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m)表6.3.7-2┌──────┬───────┬────┬─────┬─────┬────┬───┐│\名称│居住区、村镇、│工业区│铁路│公路││││间距\│学校、影剧院、│(最外侧│(中心线)│(路肩)│架空电力│Ⅰ、Ⅱ││\(m)\│体育馆等人员集│建、构筑├──┬──┼──┬──┤线路(中│级通讯││\\\n│中的地区(最外│物外墙)│国家│企业│高速│Ⅲ、│心线)│线路││单罐\│侧建、构筑物的││线│专用│Ⅰ、│Ⅳ级││(中心││容积\│外墙)│││线│Ⅱ级│││线)│├──────┼───────┼────┼──┼──┼──┼──┼────┼───┤││││││││1.5倍杆││││││││││高但35kV│││>5000m│200│180│100│40│30│25│及上架空│40│││││││││电力线应││││││││││大于40m│\n│└──────┴───────┴────┴──┴──┴──┴──┴────┴───┘注:①本表所指贮罐为设有防液堤的全冷冻式液化石油气贮罐。当单罐容积小于或等于5000m时,其防火间距可按表6.3.7-1中总容积小于或等于5000m的防火间距执行。②居住区系指1000人或300户以上的居民区。液化石油气全冷冻式贮罐与基地外建、构筑物、堆场的防火间距(m)表6.3.7-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颁布机关】建设部【颁布日期】2002年06月26日【实施日期】2002年08月01日【文件时效】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citygasengineerin…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odefor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0fdtyandtowngasdistribution\nw…燃气行业常用相关规范1.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5.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odefor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0fdtyandtowngasdistributionworksCJJ…本文由第一文库网(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