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4.00 KB
  • 2022-04-22 11:39:50 发布

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21 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21 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21 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21 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21 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21 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21 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21 目录摘要4第一章项目背景6第二章必要性和可行性8一、必要性8(一)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8(二)是实施农业重大规划的重要基础保障9(三)是遏制土壤退化的重大举措9(四)是促进农业“三增”的现实需要10二、可行性11(二)沃土工程受到广泛关注11(二)前期示范项目打下较好基础11(三)有一支土肥科技队伍12(四)有历史形成的土肥科技基础12(五)形成了一套农化技术服务模式13第三章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原则13一、指导思想13二、建设目标14三、建设原则14(一)紧密衔接重大农业规划的原则14(二)突出重点的原则15(三)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的原则15(四)多方协作与综合建设的原则15(五)基地建设与技术推广并重的原则15第四章建设内容与区域布局16一、建设内容16(一)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171.建设规模和类型172.主体技术183.建设内容19(二)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建设211.新型肥料研发中试基地212.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243.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研发中试基地254.耕地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27(三)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281.建设规模292.建设内容293.业务功能31二、区域布局33(一)东北黑土及北方风沙盐碱土区34(二)华北潮土及褐土、棕壤土区34(三)长江中下游水稻土区、潮土区21 35(四)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36(五)西北旱作黄绵土及荒漠灌耕土区36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估37一、投资估算37(一)投资估算37(二)资金筹措38二、效益评估38(一)经济效益38(二)社会效益39(三)生态效益40第六章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40一、实施步骤40二、科技支持42三、保障措施43(一)组织保障43(二)政策支持43(三)资金保障44附件:45摘要21 当前,我国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和肥料资源浪费,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三增”(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部研究提出了《沃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2003-2007年)。沃土工程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肥料利用率为目标,全面实施“增”(增施有机肥)、“提”(提高肥料利用率)、“改”(改良土壤)、“防”(防止土壤退化)主导措施,以基本农田耕地质量和综合示范基地建设为主体,以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和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体系建设为支撑,全面增强农化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和改土培肥三项主导技术,保证耕地用养平衡和肥料资源优化配置,创建安全、肥沃、协调的土壤环境条件,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沃土工程规划按照我国五大耕地土壤类型区划分,综合考虑优势作物区域布局,一是在西部地区和东北黑土区分别建设1亿亩和5000万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在全国主要耕地土壤亚类上建设680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以巩固东北黑土区商品粮食生产能力,保证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口粮,实现“以建保退”目标,起到改土培肥和平衡施肥的核心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建设48个不同类型的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作为沃土工程的技术支撑和高科技产品支撑;三是完善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1个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34个分中心和307个区域站),作为沃土工程的信息和手段支撑。项目计划于2003—2007年实施,总投资5058122.1万元,其中:中央非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2628602.1万元,占52%;地方配套2429520万元,占48%。通过全面实施《沃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体系,完善网络化、高效化的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实现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亿公斤以上,节本增效270亿元。第一章项目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肥料是作物的粮食。肥沃、无污染的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科学施肥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根本保证。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仅1.4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由于耕地产出多、投入少,用养失衡,导致耕地地力明显下降。目前我国中低肥力耕地面积占2/3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附件1),缺素面积日益增加。土壤严重缺钾面积由1985年的31%增加到1995年的56%,几乎扩大了一倍。同时,约一半以上的耕地土壤中微量元素匮乏,硼、锰、锌、铁的缺乏面积总计达到23.6亿亩(次)(附件2)。由于重用轻养,造成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保肥和抗灾能力降低,同时污染加重,全国有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化肥用量居世界首位,化肥施用对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技术与物资严重脱节,农化服务手段不配套,同时严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轻”现象。目前我国有机肥料投入比例连年下降,在总养分中有机肥仅占25%左右,耕地有机质投入不足;化肥氮、磷、钾比例为1:0.45:0.18,较世界平均水平1:0.59:0.48相比还相差甚远,尤其是钾肥施用严重不足;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尚未普及,施用面积仅占缺素面积的15%左右。由于施肥方法落后,农化服务不到位,偏施、过量施肥,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氮肥只有30%左右,磷肥10~20%,钾肥45~50%,比发达国家约低20个百分点。20世纪50年代我国每公斤化肥可生产粮食15公斤,70年代为9公斤,90年代为7公斤左右。肥料投入已占种植业生产性成本的50%左右(附件3),施肥效益下降导致增肥不增产,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国有机肥资源中畜禽粪便(湿基)总量43亿多吨,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约7亿吨,然而有机肥资源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率低,有机肥料养分所占比例连年下降(附件4),土壤有机质投入不足,耕地质量下降。同时,有机废弃物进入水体,变成了一大污染源。再加上化肥特别是氮肥、磷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流失,带来了地下水及江、河、库、湖的富营养化,使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超标,直接危害人们身心健康。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温家宝总理批示“滥施化肥,重用轻养,导致耕地重疾沉疴,农产品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科学家的呼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科学施肥、多用农家肥,虽然多年强调,但缺少有力措施,成效不大。请农业部、国家计委认真研究并提出意见”;朱镕基总理批示“请计委、农业部就沃土工程计划起草文件,报国务院审批实施”(附件5~8)。为此,农业部在总结了前期沃土工程综合示范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任务和需要,组织编制了《沃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2003-2007年)。第二章必要性和可行性21 一、必要性(一)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民众福祉、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两大关键因素。1996到2002年6年间,全国因退耕还林、经济开发区和小城镇建设,以及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净减耕地6200万亩,相当于我国辽宁省的全部耕地面积。在推进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伴随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国家计划到2010年退耕2.2亿亩,全国耕地数量减少的势头不可逆转。而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按目前人均400~500公斤粮食消费水平计算,需要在目前基础上多生产粮食16000万吨。也就是说在耕地面积不再减少的情况下,要满足15亿人口粮食的需要,我国耕地的单产必需从2002年的每亩293kg增加到428kg21 ,粮食总产量和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年要求以0.7%的速度递增,我国耕地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承载压力。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在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中央反复强调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从全局和长远考虑的,是着眼于我国农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未雨绸缪的战略思考。同时特别强调:粮食关系国计民生,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要针对当前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要“藏粮于地”。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依靠进口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既不可能也不现实,靠中国的耕地养活、养好中国人的基本国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动摇。因此,在人增地减的现实情况下,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稳定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选择。(二)是实施农业重大规划的重要基础保障农业部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为优化我国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及时和现实的指导。2001年,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明确了新世纪初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目标、任务和重大行动措施。这两项工作的落实,都要建立在以耕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基础之上。而目前由于缺乏对耕地地力和农业投入品的有效监控,耕地污染日趋严重,给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增加难度。鉴于上述问题,只有抓紧实施沃土工程,建立健全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耕地土壤基础地力、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情况,建立健全“测配产供施”平衡施肥技术服务体系,才能为优势作物合理布局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必需的“土宜”决策依据和无害化施肥技术。通过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和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技术,改变不合理的施肥习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耕地投入产出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最终为结构调整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基础保障。(三)是遏制土壤退化的重大举措江泽民同志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耕地,同时包含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两个方面的含义。在耕地数量减少不可逆转的现实情况下,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才是对耕地的根本性保护。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实践证明,南方新开耕地,即使采用现代先进的生土熟化、快速培肥技术,土壤有机质每3年时间才提高5~8g/kg。可见培肥地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通过一、两年努力就能办到的;耕地土壤退化与污染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缓慢发展的过程,一旦出现污染,要彻底治理必须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必须作为一条基本国策,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防止耕地土壤退化,修复治理污染耕地,关键是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合理使用耕地,合理改良土壤。沃土工程就是以科学施肥、培肥地力为中心,以提高耕地投入产出率和肥料利用率为目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地力建设,因地制宜对耕地进行修复、整治和改良,合理施肥、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对防止土壤退化、改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四)是促进农业“三增”的现实需要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肥料投入作用极其显著。试验资料表明,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34%,肥料投入占粮食生产物质投入费用的50%左右。当前,我国肥料使用存在严重的养分失衡、比例不当、施肥技术落后、肥料利用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导致的大量资源浪费,农民投入逐年增加,生产效益却不断下降,农产品品质降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因氮肥不合理施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如不尽快采取措施,解决耕地地力退化和施肥技术落后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新阶段农业“三增”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高效平衡施肥技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二、可行性(二)沃土工程受到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土壤肥料工作。国务院曾两次发文开展全国土壤普查,1989年又专门发出《关于重视和加强有机肥料工作的指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示:“粮食基本过关不容易,要从各方面努力,在规划中要确定用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个增产目标。比如,从增加肥料上,从改良种子上,从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上”。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考察河南农业时指出:“我国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不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在资源投入方面,我们将难以为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紧迫感。”1999年,朱镕基同志在湖南考察时强调:“不能把维护粮食安全简单地理解为增加粮食总产量,而主要是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好耕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1999年6月,温家宝同志批示:“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经济、合理施肥,既可以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提高耕地产出率;又有利于改良土壤,保护地力和环境,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当作为农业科技革命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2000年5月,温家宝同志再次就我国耕地损坏严重和实施沃土工程的建议作了重要批示。(二)前期示范项目打下较好基础由农业部组织编制的《沃土工程建设规划》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于2000年7月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论证。评估认为:该《规划》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方案得到了优化,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比较明确,规划思路比较清晰,建设内容与项目布局基本合理。实施沃土工程不仅是我国农业在人增地减形势下的必然出路,而且也是保障食品与水资源安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环保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该项目近两年来作了大量技术性筹备工作,并在21个县布点示范,均取得显著成效,为沃土工程大规模实施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三)有一支土肥科技队伍我国土肥技术机构和体系,伴随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的开展陆续建立。先后从国家到省、市、县各级,分别建立了土壤肥料技术推广机构,2002年,全国土肥技术人员达到17000人,同时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检测能力的土壤肥料化验室。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一些的成果。历经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懂技术、精业务、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历史积累的土肥技术成果和技术推广经验有待项目应用。在国家提供支持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土肥技术成果向基层推广应用,有效地保证沃土工程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实施。(四)有历史形成的土肥科技基础从1978年起,在农业部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经过15年的艰苦工作,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初步获得了全国土壤资源的相关信息,从省到县,各级土肥站都有普查成果和技术档案。多年来,为保证土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农业部先后发布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肥料合理使用准则》《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及《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投资估算标准》等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了《平衡施肥技术规程》、《土壤分析技术规范》、《全国耕地土壤质量调查技术规程》、《全国节水农业技术标准与投资估算指标手册》等技术规章。同时,各地也参照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土肥技术规程。土肥技术标准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沃土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科学管理创造了条件。(五)形成了一套农化技术服务模式经过长期的土肥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全国土肥系统在平衡配套施肥、有机肥资源利用、中低产田改良和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初步形成了“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技术指导”一体化施肥服务模式,经示范应用证明,可有效地提高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到位率,可有效地解决农民掌握科学施肥技术难度大、一家一户难办到的问题。这些工作为实施沃土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章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原则21 一、指导思想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新时期农业“三增”目标为指导,以改土培肥、科学施肥为核心,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肥料利用效率为目标,以强化土肥技术服务体系为手段,建立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和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体系,通过“增”(即增施有机肥)、“提”(即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即改良土壤)、“防”(即防止土壤退化)主导措施,加快平衡施肥推广和耕地地力建设,提高土壤农化监控预报能力,增强土肥科技持续创新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形成“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模式,创建安全、肥沃、协调的土壤环境条件,保证耕地用养平衡和肥料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二、建设目标通过全面实施《沃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在西部地区和东北黑土区分别建设1亿亩和5000万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在全国主要耕地土壤亚类上建设680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以巩固东北黑土区商品粮食生产能力,保证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口粮,实现“以建保退”目标,起到改土培肥和平衡施肥的核心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48个不同类型的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作为沃土工程的技术支撑和高科技产品支撑;完善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1个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34个分中心和307个区域站),作为沃土工程的信息和手段支撑。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体系,完善的网络化、高效化土壤农化监测与服务网络体系,实现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亿公斤,节本增效270亿元的目标。三、建设原则(一)紧密衔接重大农业规划的原则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重点在土肥基础设施较好、技术力量强、示范效果好的优势作物主产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提高耕地地力与环境质量,普及平衡施肥技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突出重点的原则以稳定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棉油等重大农产品供应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针对各类型区耕地土壤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建立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开展土壤改良和耕地培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高耕地灾害抵抗能力。(三)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的原则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坚持以现有土壤肥料监测中心为基础,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主要耕地土壤类型为主,兼顾行政区划和农业种植区域布局,对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土壤监测中心进行巩固和完善,保证覆盖全国主要耕地土壤类型。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坚持立足现有配肥中心,重点强化测土、配方和施肥技术服务3个核心环节。(四)多方协作与综合建设的原则沃土工程的建设需要科研、教学、推广多方协作和共同参与,在建设内容上监测、研发和示范推广三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提高土肥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速度。在建设上遵循综合建设的原则,相互配套,发挥整体效果。(五)基地建设与技术推广并重的原则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是项目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和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建设是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的数据支撑和科技保障。在注重基地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平衡施肥、增加有机肥料投入和中低产田改良三项主导技术的示范推广,在综合示范基地产生的效益。第四章建设内容与区域布局21 一、建设内容沃土工程的建设内容贯彻“增、提、改、防”的总体方针,以改土培肥和科学施肥为核心,建设“三大体系”,即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和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带动沃土工程示范推广;建设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体系,提供科技和服务支撑;建设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提供信息和手段支撑。通过全面推广“三大技术”,即有机肥料综合利用、平衡施肥和中低产田改良三项主体技术,达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肥料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和促进农业“三增”的目标,确保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建设内容:在西部地区和东北黑土区分别建设1亿亩和5000万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在全国主要耕地土壤亚类上建设680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48个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和1个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1个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34个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和307个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在建设内容中,西部和东北黑土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和综合示范基地为项目建设的主体,为增加有机肥投入、改良土壤、平衡施肥提供设施保证,发挥改土培肥和平衡施肥示范推广的主导作用;土肥新技术新产品中试基地是土肥新技术的孵化车间,是链接科研与推广应用的纽带,解决土肥科技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瓶颈”,促进土肥科技成果转化,为项目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是科学监测土壤地力和肥情肥效的手段,是耕地保养与科学施肥方面的信息库,为地力建设和平衡施肥提供科学的依据;三方面建设内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附件9)。具体建设内容如下:(一)基本农田质量和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1.建设规模和类型在西部地区和东北黑土区分别建设1亿亩和5000万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巩固东北黑土区商品粮食生产能力,保证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口粮,实现“以建保退”目标。同时按照五大耕地土壤类型区,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在307个百万亩以上的土壤亚类上,100~200万亩的亚类建设1个,200~500万亩的亚类建设2个,500~1000万亩的亚类建设3个,1000万亩以上的亚类建设4个,共建设680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每个综合示范区建设规模核心示范区2万亩,带动辐射示范面积50万亩。综合示范基地分为三种类型:按照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等八大优势作物和水稻、蔬菜等大宗农作物主产区,选择代表性耕地土壤亚类,针对施肥比例失衡、用养失调等突出问题,建设以用养平衡为主的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全面推广有机肥料综合利用、平衡施肥和中低产田改良三项主体技术,带动耕地地力建设和肥料合理使用。针对我国局部地区耕地土壤退化问题,按照5种耕地土壤类型区,针对东北黑土退化、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西北内陆干旱荒漠化、华北潮土盐碱化区、长江中下游水稻土次生潜育化区、南方红壤酸化与贫瘠化的不同类型特点,选择代表性耕地土壤亚类建设以土壤退化防治与修复为主的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通过完善配套田间灌溉、排水等设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自我修复功能。推广种植绿肥、积制农家肥、作物秸秆还田、示范推广生物有机肥,加强有机肥料投入。通过科学施肥,达到用养结合,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目的。在东南沿海和主要大中城市郊区等高度集约化种植区,针对目前普遍采用“高投肥、高产出”的超常规生产方式,土壤酸化、次生盐碱化、养分失调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的状况,选择代表性土壤亚类,重点在东南沿海和主要大中城市的蔬菜基地,建设以土壤改良与培肥为主的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通过采取水肥调控、平衡养分等土壤改良与利用相结合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防治污染,创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土壤环境。2.主体技术在综合示范基地重点推广三项主导技术措施:一是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充分利用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的监测信息,在对基地土壤质量、墒情、施肥效益以及农产品品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时准确地对大宗农作物施肥参数进行校正和系统更新;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栽培方式、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建立区域性的农作物平衡施肥模型和计算机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强化农化服务综合能力,重点开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一体化服务模式。二是有机肥料综合利用技术。建设有机肥料积造设施,包括堆腐塔、发酵池和农田有机肥积制坑(池)等,加强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示范和推广,变废为宝,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同时,强化秸秆还田示范普及,引导农民恢复和发展优质绿肥生产。三是土壤改良配套措施。主要是田间排灌沟渠等设施配套、农田整治等,包括合理耕翻改善耕层理化性状,合理灌排调节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绿肥合理利用、秸秆还田、生物覆盖增加有机肥投入,以及生物修复等综合措施,改良土壤耕作性状,提高灾害抵抗能力。3.建设内容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和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以测配站为主体的农化服务体系,开展平衡施肥、培肥地力和基本农田整治。示范区从土壤养分测试、肥效试验、科学配方、合理配肥等环节入手,带动土壤监测、地力建设、养分调查和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应用及其他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以测配站建设为龙头,以施肥专家咨询系统为中枢,以测试监测为手段,完善与其配套的“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在配肥体系建设上,广泛吸引企业和社会投资,采用市场经济运转机制,使农化监测和配肥一体化,创建全新的农化服务模式,形成一体化服务的联合体。统一为农民提供测土、施肥指导等技术服务,促进配方肥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起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的新型推广系统。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附件10~13):(1)测配中心建设以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公益性服务设施为主,配备以常规分析项目为主的农化监测设备,建立平衡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平台,配备原位监测仪、流动测试仪器、技术培训设备,开展流动服务,把测试服务延伸到农户和田块。集中培训农民土壤采样技术,由农民采样、送样,进行速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有关基础信息确定施肥和培肥改土方案,提供给农民作为参考,并将微量元素肥料、叶面肥和其他农化物资等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配肥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备,起到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各界投资,采用联合开发、合股经营形式,联合“配肥、供肥”经营性单位,促进“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形成,为农民提供土壤测试、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指导服务。每个测配站建设农化监测服务能力覆盖主要常规检测项目,服务范围达到50万亩以上;建设配肥设施年生产能力2万吨左右,带动配方肥服务范围40-50万亩(次)。主要建设内容是:补充完善农化监测仪器设备,改进测试技术、改善测试环境,补充配肥机械设备,利用土壤测试和肥效试验取得的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形成科学的肥料配方,经过配肥,加工生产成专用配方肥料,供应给农民并指导农民科学施用。(2)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按照科学积制农家肥,无害化处理集中产出的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绿肥和示范推广生物有机肥的要求,加强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肥生产,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南方以发展冬绿肥为主,北方以发展旱地绿肥为主,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确保农闲季节作物覆盖率达80%以上,其中绿肥面积占50%左右,每亩鲜草产量达2000公斤21 以上。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有机肥田间积造设施,平均每100亩建设一个积肥凼,每个基地建设200个。建设集中连片的优质绿肥试验示范田,开展不同绿肥品种的肥效试验,筛选、示范优质绿肥及综合利用方式。购置秸秆还田、绿肥翻压及有机肥综合利用相关设备。(3)基本农田建设和沃土工程高标准示范方建设一方面在西部退耕还林区和东北黑土区分别建设1亿亩和5000万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同时在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核心示范区高标准示范方,每个面积为2万亩。通过高标准示范方的建设,建立改土培肥和科学施肥技术的示范展示窗口和培训基地,引导、带动、培训农民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普及实用技术。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小型土地整理,完善田间道路和沟渠配套,修缮田间桥、涵、闸、水窖等设施;二是土壤改良,针对土壤障碍类型采取相应的工程、农艺、生物和农业化学等综合改良措施。包括合理耕翻改善耕层理化性状,合理灌排调节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绿肥合理利用、秸秆还田、生物覆盖增加有机肥投入等;三是农业生产设施和小型农机具配备,包括耕翻、秸秆还田小型机械、大棚、节灌设备、灌溉施肥设备等;(二)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建设中试基地主要功能是进行土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试验、示范、中试和集成创新,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基地的示范、展示,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辐射与推广,为沃土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建设内容有:1.新型肥料研发中试基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在肥料施用上,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导致施肥比例严重失调。在肥料品种上,以单质氮肥、磷肥和广谱型复混肥为主,针对性强的专用肥和复合微肥品种少,缺乏利用率高的缓释肥、包裹肥、控释肥。在施肥方法上,以撒施、表施、带水冲施肥为主,速效氮肥流失、挥发较多,肥料利用率持续偏低。因此,必须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抓紧对有发展前景的新型高效叶面肥、高效配方微肥、微生物肥料、优势特色农产品配方专用肥及其增效剂进行研发中试与示范推广,做到因土因作物科学施肥。通过技术创新,调优肥料结构,调精肥料品种,调高施肥效益。通过试验示范和技物配套服务,加快土肥科技成果转化。(1)主要建设内容:根据5大类型区、优势农作物区域布局和中试基地技术辐射范围,建设12个新型肥料中试基地。一是建设5个优势特色农作物专用肥研发中试基地。其中东北黑土区1个,研发中试玉米、大豆专用肥;华北潮土区1个,研发中试优质小麦专用肥;长江中下游区1个,研发中试优质水稻、“双低”油菜专用肥;南方丘陵区1个,研发中试优质水果、茶叶专用肥;西北旱区1个,研发中试棉花、药用植物专用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试车间土建工程(每个面积1200平方米),以及中试生产基地水、电、气、沟、渠配套;肥料中试设备购置,包括:搅拌机、粉碎机、提升机、烘干与造粒设备、包装机、全自动输送设备与电控系统;研发试验田间设施建设,包括试验隔离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小型施肥器具购置、塑料玻纹管埋设等,研发试验田建设面积200亩。二是建设4个高效配方微肥与新型叶面肥中试基地。其中东北黑土区1个,研发中试优质大豆复合微肥和叶面肥;长江中下游区1个,研发中试“双低”油菜复合微肥和叶面肥;南方丘陵区1个,研发中试优质水果、茶叶复合微肥和叶面肥;西北旱区1个,研发中试棉花复合微肥叶面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肥料研发用房与中试车间土建工程(每个1000平方米),以及中试生产所需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自动化生产线中试设备购置:搅拌机、粉碎机、造粒机、硫化床干燥机、包(分)装机、高压锅炉及部分质量控制与辅助设备;研发试验田建设面积150亩及其田间设施配套。三是建设2个微生物肥料中试基地。其中华北潮土及褐土、棕壤土区1个,重点研发中试适宜北方碱性土壤、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微生物肥料新产品;南方丘岗地红黄壤区1个,重点研发中试适宜南方酸性土壤、湿润条件下的微生物肥料新产品。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菌种发酵室土建工程建设(每个1500平方米);购置研发与中试设备,包括:高压蒸汽灭菌设备、低温烘干设备、发酵设备、粉碎机、搅拌机、包装机以及显微镜等相关检验设备;中试基地研发试验田建设(面积150亩)及其设施配套。四是建设1个高效缓释肥、包裹肥与化肥增效剂中试基地。依托科研院所等技术单位,在长江中下游水稻土区建设1个包裹肥、缓释肥、化肥增效剂等新产品中试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试基地土建工程建设(面积2000平方米);购置高效缓释肥与化肥增效剂中试反应釜、搅拌机、粉碎机、包膜喷浆机、造粒设备、包装机;研发试验田建设及其试验设施配套,试验田建设面积150亩(附件14)。(2)主要功能:一是中试功能。即在大量的田间配方筛选试验、肥效试验、安全性鉴定试验的基础上,对先进实用的土肥技术进行物化产品的中试。中试产品应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具有市场发展前景或需示范引导的土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以确定相关产品的设备选型、技术参数,完善生产工艺,同时为制定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展示功能。组装、集成土肥新技术及其配套技术,并通过物化后的新型肥料产品的试验示范,展示新型肥料和新技术在优势农产品生产中的功效,从而带动新型肥料产业的发展;展示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和防止肥料流失的作用,从而保护农业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展示其在农业生产中节本增效、降本增收的作用,从而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三是培训功能。新型肥料中试基地不仅是展示土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的窗口,也是培训从事肥料生产、经销、农技推广与管理人员以及农民的21 有效阵地。肥料生产商和经销商、基层干部、广大农民,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新产品和示范展示现场,得到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从而为今后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开发、推广相关技术和肥料产品打下基础。2.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精准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信息技术与施肥、灌水等农艺措施的有机结合,逐步缩小田间操作单元。根据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生产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投入。通过实现小尺度管理田间变异,获取最佳产量和效益,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它基于“3S”系统,综合、集成、管理区域(农田)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施肥参数,及时给出并适时调整农田(与系统特性相关的操作单元)施肥方案。在田间施肥过程中,通过专家咨询决策系统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施肥机械,对每个操作单元进行精确定量的施肥操作。为紧跟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潮流,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缩短我国农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全国五大耕地土壤类型区的特点,建设5个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1)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研发中试基础设施及仪器设备。包括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实验室、配套用房等基础设施及遥感接收、信息处理、指令传达与信息反馈等仪器设备。二是中试基地及机械设备。中试基地及示范区土地占用、小型田间工程建设、机械库、变量施肥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等。三是“3S”系统相关软件购置与配套。即RS、GPS与GIS系统硬件设备配套及相关软件购置。四是基地基础数据库建立与应用软件开发。主要是基于“3S”技术,收集耕地基础地力与田间肥效试验参数,绘制中试基地耕地地力要素基础图件,建立土壤农化基础数据库,开发精准施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传输、管理平台和施肥专家咨询与决策服务系统,并进行示范推广,对系统参数进行校正完善等(附件15)。(2)主要功能:一是获取技术参数。通过田间试验和示范,取得5大类型区不同种植制度和生产条件下主要作物的施肥技术参数,为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建立专家施肥技术体系与决策支持系统。采集示范基地的农业资源数据和生产管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处理。运用“3S”技术,构建不同区域、多层次的农化信息管理系统、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系统,指导田间操作和管理措施,实现土、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管理,为全面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三是系统完善与技术示范。将GIS技术和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建立田间管理支持系统与机具自动操作系统,在示范区示范应用(中试),并不断完善。四是研制开发自动控制与变量作业机具。在引进与GIS技术相配套的变量控制作业机具的前提下,加强技术吸收与开发,研制开发国产化的变量作业机具,降低技术应用成本。3.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研发中试基地大量的城乡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日益增多,其中城乡生活垃圾累计量已达世界之最。但仅有不到30%得到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全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7亿吨,但随意焚烧秸秆的现象随处可见;来自国家环保局的数据显示,黄浦江流域牲畜粪便污染占污染总量的36%;云南滇池中的有机废弃物、农田废水等达2000万吨,占污染总量的45%。同时,传统的以培肥地力为主的绿肥生产连年滑坡,农田有机肥投入日趋减少,耕地用养失衡、质量下降,难以适应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根据我国有机肥资源的现状和有机肥产业的发展基础,以促进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开发利用,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为目的,建设3个秸秆高效腐熟菌剂中试基地;建设10个有机肥产业化中试基地;恢复和完善8个绿肥生产试验示范基地。(1)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秸秆高效腐熟菌剂中试基地。在华北潮土及褐土、棕壤土区,长江中下游水稻土、潮土区,南方丘岗地红黄壤区各建立1个秸秆高效腐熟菌剂中试基地。内容包括菌剂中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菌种筛选、繁育、保藏、检测等研发设备购置等。二是有机肥产业化中试基地。在长江中下游区、华北区的沿海(渤海、黄海)、沿江(长江)和沿线(南水北调中线)大城市周边,按农作物秸秆、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和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化中试基地4种类型,建立10个有机肥产业化中试基地,每个基地占地150~30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试车间、晒场、仓库、预处理沉淀池等建设,有机物料发酵塔与传送装置,粉碎机、造粒机、包装机等中试设备等。三是绿肥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在长江中下游区建设3个,南方区建设5个绿肥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完善和配套试验示范田间基础设施,建设绿肥越冬越夏保护设施,筛选优质绿肥和多用途绿肥,开展绿肥综合利用中试示范,提高绿肥生产能力和质量。(附件16)。(2)主要功能:引进、筛选、繁育适应不同有机废弃物类型的发酵除臭菌种(剂),如农作物秸秆快速发酵腐熟剂、畜禽粪便与生活垃圾发酵除臭剂等,为各地城市生活垃圾与秸秆处理,全国生物有机肥、精制有机肥生产提供安全、高效、实用的新型功能菌剂(种)。同时,开展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性试验,为项目实施区提供相关技术和核心原料(发酵、除臭菌剂),为有机肥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有机肥产业化中试基地主要是开展先导性技术研究与集成,针对不同气候不同农区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城市生活垃圾等有机肥源类型,集成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研究(如不同有机废弃物的发酵、除臭、脱水、保肥技术),获取相关技术参数、定型生产设备、完善生产工艺、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进行示范应用,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有机肥产业化开发应用模式。实现分类指导,为全国有机肥产业化开发树立示范典型。绿肥综合利用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功能为引进、筛选、开发与当地耕作制度相适应的高效经济绿肥及水土保持绿肥(以紫云英和多用途的经济绿肥为主),兼顾水田、旱地和园地绿肥,保护绿肥种质资源。同时,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绿肥高效种植技术,促进绿肥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优化绿肥生产结构,走肥粮、肥菜、肥饲兼用的路子。4.耕地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耕地土壤退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土壤流失、盐碱化、荒漠化、次生潜育化、酸化、城市郊区和工矿区周边土壤污染等已不容忽视,有机质下降、土壤结构性变差,导致抗旱、抗涝能力减弱,土壤自然肥力的降低和持续生产能力下降。因此,要加强耕地改良与培肥技术的开发和中试,解决耕地土壤退化问题。按照5大耕地类型区的土壤改良特点,建设10个耕地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其中东北区2个,中试黑土退化与保育技术;华北区2个,中试潮土盐碱化、耕地污染防治与培肥技术;长江中下游区2个,中试耕地次生潜育化、耕地污染防治与培肥技术;西北区2个,中试荒漠化防治与培肥技术;南方区2个,中试水土流失、土壤石漠化、耕地污染防治与培肥技术。(1)主要建设内容:中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日光温室、实验室、办公用房等;试验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田间灌溉工程、小型田间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和田间模拟设施等;科研仪器设备和农田作业小型机械等(附件17)。(2)主要功能:一是提供技术支撑。为耕地改良与培肥技术中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我国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创新,提高改土培肥的整体科技水平。通过对各耕地土壤类型区的障碍因素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针对不同区域耕地土壤类型的工程、生物和农艺改良培肥技术措施,建立适合本区域土壤类型的高效种植模式,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示范应用。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引导基地周边乃至整个区域的广大群众应用改土培肥新技术、新成果,改善本区域农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和产出能力,促进耕地土壤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三)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土壤农化信息是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因土种植、因土改良、因土施肥和合理配置土肥水资源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为此,必须加强全国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土肥数据库系统,开发信息分析处理和管理软件,及时收集、汇总、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定期发布汇总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和土壤肥料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1.建设规模考虑到全国不同农区生态环境、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土壤类型、代表面积、管理水平、经济基础的差异,全国耕地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按照我国耕地土壤类型分布,建立覆盖全国307个100万亩以上耕地土壤亚类的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二是建立34个覆盖全国5大耕地土壤类型区的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三是完善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通过沃土工程建设,建成网络化、自动化、高效化、信息化的土壤农化监测体系,覆盖全国主要土壤类型。其中307个区域性土壤农化监测站是基础和骨干,直接为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服务,是系统数据的主要来源,是体系实现自身基本功能,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34个分中心是关键,起到衔接中央与地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起传递土壤农化监测信息,管理和指导所辖行政区域监测站的作用,为省级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是维持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是核心,起龙头和统率作用,保证整个土壤农化监测体系的运转,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全国土壤农化信息的动态变化情况,为保护土地资源、指导科学施肥,进一步依法兴农、依法治土提供信息支撑,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建设内容(1)完善307个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是根据我国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区域分布情况而建立的,每个100万亩以上的耕地土壤亚类建立1个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区域站是全国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的基础和数据源;是土壤肥料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的基础。它直接面向基层,是土肥部门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重要手段。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加强区域性的土壤地力监测和肥料区域试验,对基层土壤农化监测点的监测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完成区域性的微量元素、重金属等监测内容。一是加强监测点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肥料区域试验基地田间设施,包括试验地的土地平整、沟渠完善、小区设置、不同处理监测小区的水泥板隔离、田间标志以及必要的灌、排田间设施等;二是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包括田间样品采集、制备、称量、分析化验相关仪器,增加微量元素、重金属等分析仪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GPS定位仪、采样监测专用车等设备;三是改造监测环境条件,包括化验室装修、水电改造、控温、通风、排毒设施等(附件18)。(2)完善34个全国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是链接中央和地方土壤农化监测的桥梁和纽带,为省级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代表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壤农化监测技术指导、数据汇总、信息传递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建设内容:按照全国土壤分布规律、气候特点、种植利用特点和主要生产问题,在5个类型区域内建立34个全国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建设内容一是加强肥料肥效鉴定试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试验地的土地平整、沟渠完善、小区设置、不同处理监测小区的水泥板隔离、田间标志以及必要的灌、排田间设施等;二是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包括田间样品采集、制备、称量、分析化验相关仪器,增加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GPS定位仪、采样监测专用车等设备;三是改造监测环境条件,包括化验室装修、水电改造、控温、通风、排毒设施等(附件19)。(3)完善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是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的龙头、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收集、汇总、分析和发布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信息报告,对全国各级土壤农化监测站起行业指导和质量监督管理作用。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加强肥料肥效鉴定试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试验地的土地平整、沟渠完善、小区设置、不同处理监测小区的水泥板隔离、田间标志以及必要的灌、排田间设施等;二是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包括田间样品采集、制备、称量、分析化验相关仪器,增加现代化大型、精密、自动分析仪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GPS定位仪、采样监测专用车等设备;三是改造监测环境条件,包括化验室装修、水电改造、控温、通风、排毒设施等(附件20)。3.业务功能为适应当前农业生产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新和完善耕地土壤农化监测内容,应用先进的GPS、GIS、现代测试和网络传输技术,对涉及土壤农化的主要项目进行定量监测。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主要完成六大方面的业务功能:土壤地力监测;土壤墒情监测;耕地养分轮查;肥料区域试验;肥料肥效鉴定;养分资源和肥情监测。监测信息经过逐级汇总,建立全国耕地土壤农化监测信息定期分级发布制度。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及分中心在收到监测年度资料后,及时进行整理分析预测,并于当年七月底前,分别通过有关渠道发布上年度全国和各省的耕地土壤农化监测年度简报,其中土壤地力监测、肥料区域试验、肥效鉴定监测简报每年发布1次;肥情监测简报每月发布1次,土壤墒情监测、耕地养分轮查简报与作物生育期相适应,做到及时准确;监测报告分别阐述相关监测内容变化的状况,分析原因,对变化趋势作出预测预警,并提出风险防范对策,为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具体监测内容如下:(1)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按照《全国耕地土壤监测规程》,在不同土壤类型上,根据基础地力的高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监测点,重点对耕地土壤肥力变化状况进行监测。观察和记载耕地土壤的立地条件(地形部位、成土母质、耕层厚度、地下水位、剖面构型)、农田基础设施(灌溉排水能力、水土保持水平)、土壤理化性状(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酸碱度、容重、机械组成等)、大田作业生产情况和灾害发生情况,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进行分析化验等。(2)耕地土壤墒情监测按照《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技术规程》要求,在不同气候区,通过对降雨量、气温、农业技术配置、作物产量、灾害性天气等的观测记载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分析耕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墒情对不同作物的影响,提供旱情程度的预测预报。(3)耕地养分轮查开展耕地养分的分片轮查,对所在区域的土壤大量元素速效养分每年调查1次,中、微量元素、全量养分等每3~5年进行一次调查,获得我国耕地养分状况信息,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同时重点监测城郊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土壤环境状况,指导优势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合理布局。(4)肥料区域试验通过建立全国肥料肥效区域试验网,进行联合肥料区域田间试验,明确不同肥料品种的适宜区域,特别是新型肥料的肥效和适用区域、适用作物;筛选、推荐优质肥料品种,提出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作物需要的肥料种类、肥料用量和最佳的施用技术;制定全国和本辖区肥料区划,提出不同地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适宜的比例以及肥料资源合理配置的宏观规划。(5)肥料肥效鉴定根据农业部颁布的《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要求所有的新肥料品种、土壤调理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必须经过多个地区、两年时间以上的正规田间试验,证明其有效(增产)、无毒、无污染,方可允许进入农业推广领域。借鉴国外肥料管理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肥料肥效鉴定网络,按照《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进行规范的肥效鉴定试验,以达到鉴定、筛选和向农民推荐可靠、信得过产品的目的。(6)养分资源和肥情监测对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肥料投入数量、品种、比例、施用方法、施肥习惯等进行农户定点调查,并在肥料经销点对肥料市场价格变化、肥料供求能力、施肥结构等情况进行调查,提供全国养分资源利用状况和肥情信息。在测定土壤养分,调查施肥投入养分的基础上,监测养分利用率和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状况。对农田养分投入进行监测,特别是对有机肥料的安全使用进行监测,确保养分资源的合理、安全使用。二、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自然气候条件迥异,耕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因此,实施沃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按照全国土壤分布规律、气候特点、种植利用特点和主要生产问题,分5个类型区域实施沃土工程项目(附件21,22)。(一)东北黑土及北方风沙盐碱土区该区包括辽、吉、黑、内蒙古4省区的全部,总耕地面积约4.2亿亩,以一年一熟为主,为世界著名的“黑土带”、“黄金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生产基地。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力退化速度快,风沙、盐碱危害重,科学施肥水平低,土肥基础设施差。主攻方向:重点建设东北黑土50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做到耕地用养结合,实现黑土保育和持续利用,巩固东北黑土区粮食生产能力。同时在优质强筋小麦带和专用玉米带及高油大豆主产区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水稻土、栗钙土、盐渍化土和风沙土等耕作土壤类型上,建立5个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69个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在东北黑土退化和风沙盐碱危害严重的核心区,建立2个耕地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在土肥新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省会城市,建立2个新型肥料研发中试基地;在有机废弃物和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2个有机肥料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试基地。选择土肥技术力量相对较强的省(区),建立1个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在优质强筋小麦带和专用玉米带及高油大豆主产区,建设101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二)华北潮土及褐土、棕壤区该区包括京、津、冀、鲁、豫5省市的全部和苏、皖的北部部分地区,耕地面积约4.67亿亩。以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为主,是我国优质小麦、玉米、棉花、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地。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田间地头焚烧秸秆严重,耕地用养失衡,尤其在平原区,问题更为突出;肥料投入相对不足,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失调;土壤耕层变浅、板结,沙化、盐渍化严重;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防涝或抗旱能力不强,尤其是丘岗山地季节性干旱非常严重。主攻方向:重点在黄淮海平原,燕山和太行山区,山东丘陵区的潮土、褐土、棕壤、砂姜黑土等主要耕地土壤类型上,建立6个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66个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在土壤盐碱化危害严重的黄淮海地区建立2个耕地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在大城市郊区,选择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3个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试基地。选择土肥科研、教学、推广力量相对较强的地区,建立2个新型肥料研发基地,1个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在优质小麦、玉米、棉花、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地建设160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三)长江中下游水稻土区、潮土区该区包括鄂、湘、赣、沪、苏、浙、皖等7省市的绝大部分,总耕地面积约3.26亿亩。以两熟或三熟制为主,是我国水稻、“双低”油菜、柑橘、棉花、茶叶和蔬菜主产区。主要问题:一是我国单位面积氮肥用量最高区,导致河网水系污染严重;二是我国土壤贫钾区,导致土壤养分严重失衡;三是潜育性稻田面积最大区。主攻方向:重点在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浙江、苏南的水稻土和潮土类型上,选择主要的优质稻、“双低”油菜、柑橘、优质棉、名优茶和蔬菜生产基地,完善8个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46个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在环太湖高度集约化种植,土壤退化、盐渍化危害严重的土壤类型上建设2个耕地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在面源污染严重的地区建设6个有机肥资源利用研发中试基地,选择科技力量强的地区建设3个新型肥料研发中试基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建设1个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同时,在优质稻、“双低”油菜、棉花、蔬菜等主产地,建设158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四)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该区包括闽、粤、桂、琼、云、贵、川、渝等8省区市的绝大部分和湖南、江西两省的一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双高”甘蔗、优质柑橘、优质脐橙、烤烟和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总耕地面积4.2亿亩,其中西南4省市水田旱地基本各占一半,主要问题:一是在西南“喀斯特”山丘地区和南方红壤区土壤酸、粘、紧、瘦,季节性干旱严重,冷浸田、瘠薄地是该地区最典型的低产土壤;二是旱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石漠化严重;三是施肥水平低,投肥质量不高。主攻方向:重点在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等“双高”甘蔗优势产区,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浙南、闽西、粤东等柑橘优势产区,云贵高原、桂北湘南山地优质烤烟原料生产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集中分布的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和石灰土等主要耕地土壤类型上,完善8个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66个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同时,建立3个新型肥料研发中试基地,2个土壤改良利用技术研发中试基地,8个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试基地和1个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在优质水稻、“双高”甘蔗等优势作物主产区建设166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五)西北旱作黄绵土及荒漠灌耕土区该区包括晋、陕、甘、宁、青、新、藏等7省区的绝大部分,总耕地面积约3.2亿亩,其中灌耕土约3500万亩,以一熟或套作两熟为主,其中新疆的南部是世界著名的新棉区。该区既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也是耕地土壤退化和干旱缺水相对严重的区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干旱缺水,旱区水土流失和灌区次生盐渍化严重;二是施肥水平低,不仅投肥结构不合理、有机肥投入明显不足、养分比例失调严重,而且肥料投入水平是全国最低的地区之一。主攻方向:重点建设西部退耕还林区1亿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加强农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良,稳定和提高耕地地力,保证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口粮,实现“以建保退”的目标。同时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和新疆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甘肃河西走廊西北内陆棉区的黄绵土、褐土、黑垆土、灌淤土、灌漠土等主要土壤类型上,建立健全7个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60个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同时,建立2个新型肥料研发中试基地,2个土壤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2个有机肥料综合利用研发中试基地和1个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在棉花、苹果等优势作物主产区,建设95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以“秸秆覆盖、生土熟化、蓄水保墒、平衡施肥”为重点,加强耕地退化、荒漠化治理与修复。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估21 一、投资估算(一)投资估算整个项目需要总投资5058122.1万元,其中西部退耕还林区1亿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建设3000000万元,东北黑土区50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500000万元,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359040万元,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建设投资60133.7万元。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投资138948.4万元(附件23)。(二)资金筹措项目规划期内总投资5058122.1万元。其中,中央非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2628602.1万元,占52%;地方配套2429520万元,占48%。除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和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体系建设资金全部为中央投资外,其它建设项目均按中央和地方1:1的比例筹措资金。中央投资主要用于监测设施、分析仪器设备、数据收集处理设备、研发中试设备、有机肥综合利用设施等建设,地方配套主要用于土建和部分设备购置配套等费用。二、效益评估沃土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明显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加快新技术研发和实用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经济效益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通过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平均每亩可增产粮食40公斤以上。沃土工程项目建成后,可建成西部退耕还林区1亿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东北黑土区50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按西部亩增产50公斤,东北亩增产80公斤计算,可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0亿公斤。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区建设每年受益面积可达3.536亿亩。考虑到沃土工程是大面积推广示范,按我国平均复种指数155%,核心示范区每亩增产粮食40公斤,辐射推广区每亩增产粮食20公斤计算,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3.8亿公斤,增收113.8亿元以上;按我国粮食平均单产293公斤计算,相当于新增6825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按项目区受益人口2.17亿计算,相当于人平增收92元。按2002年我国平均亩施用化肥22.2公斤21 (纯养分),通过项目实施提高肥料利用率10%计算,相当在现有基础上节肥25%,每年可减少肥料损失196.2万吨,按目前1:0.45:0.18的氮、磷、钾施用水平,折合尿素、普钙和氯化钾769.3万吨,价值60亿元(按2003年4月全国尿素1438元/吨、普钙375元/吨、氯化钾1361元/吨的平均零售价计算),相当于项目区人均节支27.6元。合计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亿公斤,节本增效270亿元,为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节支120元。(二)社会效益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建立健全全国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保证耕地土壤农化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及时、准确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耕地地力与施肥效益、耕地环境质量、肥料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动态信息,增强政府宏观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定期发布耕地土壤肥力、墒情、肥效肥情变化预测预报,提高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加强耕地、肥料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势作物区域布局。同时利用监测信息,为农民合理种植提供科技指导,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平衡施肥、培肥改土、旱作节水等实用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加强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增强土肥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为合理利用与管理耕地资源,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强作物产业带区划与宏观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中试功能,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土肥技术推广的科技含量。通过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广有机肥料综合利用、平衡施肥和中低产田改良三项主体技术,带动耕地地力建设和肥料合理使用,从而充分发挥耕地生产潜力,减少不合理的化肥施用和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改善农产品品质,保证广大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三)生态效益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逐步优化肥料施用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肥料流失和浪费,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通过合理施肥,增强作物抗性,减轻作物生理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促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生产。通过加强有机肥资源利用研发,促进农作物秸秆还田,解决田间地头随意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等危害;推进有机肥料产业化进程,加快城市郊区大型养殖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减轻废弃物堆弃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和江、河、库、湖的富营养化。通过沃土工程建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根系环境,提高耕地地力,增强耕地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总量和活性,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和作物的抗逆能力。第六章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21 一、实施步骤该规划计划从2003年开始启动,至2007年实施完毕,历时5年时间。根据轻重缓急和工作基础,项目投资进度如下(附件24):(一)2003年为前期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沃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2003-2007年),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落实项目建设投资计划。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细化分项内容建设方案,制定详细的分年度工作计划;成立项目组织机构,组建项目管理机构,建立项目管理相关制度;做好项目技术准备,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二)2004年为项目全面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全国34个省(市、区)全面启动沃土工程建设,重点是完善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包括1个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20个全国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和80个农化监测区域站建设。完成23个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建设,约占总数量的50%;建设3000万亩西部、东北黑土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100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三)2005年为监测体系与中试基地建设攻坚阶段主要任务是基本完成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任务,包括14个全国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和200个农化监测区域站建设;建设25个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完成研发中试体系建设任务;建设5000万亩西部、东北黑土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200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四)2006年为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攻坚阶段主要建设27个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全面完成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任务;完成全部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建设任务;建设5000万亩西部、东北黑土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200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五)2007年为项目建设扫尾与验收总结阶段全面完成项目总体建设任务,充分利用全国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广泛采集耕地地力、墒情、肥效和肥情信息;经过逐级汇总处理和定期发布,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建设2000万亩西部、东北黑土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180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完成全部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做好项目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组织项目验收和总结。二、科技支持沃土工程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基础性很强的农业基础工程,建设内容丰富,投资规模大,建设时间长,工作难度大,科技含量高。为此,必须从保障国家安全和确保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沃土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障措施,确保该规划的顺利实施。(一)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重点应用GIS技术、GPS技术、网络传媒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现代土肥监测技术等等。通过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加强技术创新,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土肥高新技术应用模式,全方位提高沃土工程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二)吸取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重点是搞好土肥行业的农、科、教三结合,加强土肥技术交流,协作攻关合作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科技研发实力,缩短科技转化周期,加快科技成果的利用。(三)加强技术培训与标准化管理重点是加强土肥系统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土肥先进实用技术的宣传,迅速提高广大土肥科技工作者应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水平,推进土壤农化监测、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技术推广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土、肥、水新技术和新工艺,特别是快速、自动化监测技术、配方掺混肥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引进与应用,全面提高地力建设和科学施肥的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跨越式发展。三、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沃土工程建设内容丰富、层次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建设难度大。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同心,左右协调,齐抓共管,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农业部成立沃土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组织规划编制,负责项目计划、财务、资金和实施管理工作。各省(市、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沃土工程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质量监督管理与配套资金筹措等工作。二是建立良好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项目合同管理,层层签订项目合同书,以合同的形式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技术经济指标、技术质量标准、建设期限、资金配套与使用以及奖惩方法等做出具体规定。三是加强项目计划、财务与资金管理。为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明确各项目承担单位必须设立沃土工程项目专账,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和封闭运行管理。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根据农业部下达的项目批复,加强项目资金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论列为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二)政策支持一是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尽早出台《全国耕地保养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管法律法规。二是在全面贯彻《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抓紧制定《肥料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肥料市场准入管理与质量监督管理。三是制定鼓励农民积造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增加有机肥投入的相关政策,对有机肥料资源利用、新型肥料研发项目所需流动资金,优先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跨越计划等重大项目扶持范围,给予税费减免和贷款贴息。对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等的生产和运输,在生产许可证管理和运价上给予政策支持,促进土肥科技产业化和土肥技术服务社会化。(三)资金保障沃土工程属于国家重大的公益性、基础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符合我国加入WTO后国家关于“加强农业国内支持,调整农业补贴方向和支持结构,把农业国内支持的重点转到提高农业竞争力上”的一般原则。因此,将建设投资全额纳入中央和地方非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同时,将项目建成之后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公益性、基础性工作经费,如耕地地力监测、土肥信息采集、系统数据维护、更新和分析化验经费等等,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附件:附件1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附件221 1985-1995年我国耕地土壤缺素状况变化附件3粮食生产物质投入成本示意图附件4全国农田有机、无机养分投入量表附件5温家宝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调查报告的批示(一)附件6温家宝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调查报告的批示(二)附件7温家宝对高祥照等同志致朱镕基信实施沃土工程的建议的批示附件8朱镕基关于实施沃土工程的批示附件9沃土工程体系结构示意图附件10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附件11测配中心土壤农化监测设施和仪器设备明细表附件12测配中心配肥和流动测试服务设备明细表附件13高标准示范方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附件14新型肥料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附件15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附件16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附件17耕地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附件18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附件19全国土壤农化监测分中心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附件20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附件21沃土工程区域布局示意图附件22沃土工程建设内容区域布局示意图附件23沃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投资估算表附件24沃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投资进度表附件25沃土工程规划建设项目表(分年安排)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