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MB
  • 2022-04-22 11:53:52 发布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9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xxx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贵州科尔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二〇一二年七月68 xxx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校对:审核:贵州科尔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二〇一二年七月68 审核人员名单姓名专业职称签字参加编制人员名单姓名专业职称签字68 目录总论1第一节项目背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一、项目名称、所在位置及隶属关系1二、建设单位概况1第二节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3一、编制依据3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4三、设计指导思想5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7第一节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7一、交通位置和行政归属7二、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7第二节安全条件13一、开采技术条件13二、工程地质条件15三、环境地质条件16第三节矿井开采现状及规划21一、开采现状21二、矿井规划23第四节矿井安全生产现状及主要灾害23一、安全生产现状23二、主要灾害24第五节矿井通风24第二章矿井“六大系统”建设情况25第一节安全监测监控系统25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25第三节井下紧急避险系统26第四节压风自救系统26第五节供水施救系统26第六节通信联络系统26第三章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必要性28一、建设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的需要28二、建设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需要29第四章井下紧急避险系统32第一节自救器32一、自救器配备32二、化学氧隔绝式自救器的使用、管理和维护34第二节井下紧急避险设施36一、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建设原则及要求36二、xxx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的布置3868 三、永久避难硐室39四、临时避难硐室59五、井下紧急避险设施使用条件69六、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管理措施69七、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安全技术措施73八、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建设工期74第三节应急预案74第四节矿山救护80第五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84第一节投资估算84一、编制说明84二、建设投资估算84第二节资金筹措84第六章结论与建议881.结论882.建议8868 附件:1、采矿许可证2、安全生产许可证3、煤炭生产许可证附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实测)68 总论第一节项目背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名称、所在位置及隶属关系项目名称:xxx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项目。所在位置:eee贵阳市hhh西县bbb。隶属关系:aaa工信委。二、建设单位概况xxx煤矿所属集团公司为eee鑫悦煤炭有限公司。eee鑫悦煤炭有限公司于2002年11月成立。初期公司仅有位于aaa养龙司乡境内的利发煤矿一家煤矿和eee宏达煤炭贸易有限公司组合而成。2006年8月和2010年12月,公司以整体收购形式分别兼并了aaa坪土煤矿和jjjbbbccc煤矿,自此,由四个全资子公司构成的eee鑫悦煤炭有限公司初步形成。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公司又以绝对控股形式分别兼并了9家煤矿。公司已经取得了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也通过了瓦斯防治能力评估。现在eee鑫悦煤炭有限公司正在筹建成立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经营业务主要为煤炭的开采及销售等。其所属煤矿生产的煤炭主要供应至eee、广西、重庆等地的大中型电厂,是上述地区电煤的重要供应源。集团公司现总资产达7.9亿元,共有员工3900人,旗下有12家煤矿和1个贸易公司,12家煤矿中有4家生产矿井(分别为aaabbb姜家堰、jjj68 星宇、jjjbbbccc煤矿、花溪区的新兴煤矿)、3家试运转矿井【分别为aaa坪土(已经通过验收待颁证)、利发、金沙县新化乡繁星煤矿】和5家技改建设矿井(分别为jjj安hhh、jjj马家箐、jjj山王、aaa周家田和清镇市辛店镇齐心煤矿)。上述煤矿地质可采储量为6100万吨,如果全部建成则产能可达153万吨/年。集团公司所属煤矿不同程度实现了现代煤炭开采机械化要求,12家煤矿近三年均鉴定为低瓦斯无突出危险性矿井,且一直未发生较大安全事故,先后被当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评为“安全管理成绩突出企业”、“十佳优秀纳税企业”等光荣称号。根据集团公司发展规划,近三年将实现产能、产值的跨越增长,借助eee加快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的资源整合政策,力争在2015年新增控股子公司3-5家,实现产能360万吨/年及销售原煤400万吨的目标。ccc煤矿始建于1997年,开始是3万吨/年矿井,证照齐全。经过2001年的技改,于2002年2月获得了6万吨/年的煤炭生产许可证。2003年10月eee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了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2008年10月,eee国土资源厅颁发了xxx煤矿采矿许可证,生产规模9万吨/年,矿区面积0.8481k㎡,煤矿于2009年3月委托eee煤安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编制了《xxx煤矿(技改)开采方案设计》,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年。并由eee煤炭管理局以hhh煤规字【2009】143号文件批准。矿井于2009年5月开工建设。根据井下的地质变化等情况,2010年5月ccc煤矿委托eee煤安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编制了《xxx煤矿开采方案(变更)设计》。由eee能源局以(hhh能源发[2010]349号)《关于对xxx68 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的批复》文件批准。第二节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一、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2、《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煤安监司函办[2009]34号);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4、《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5、《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6、eee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eee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hhh安监规划〔2012〕111号)7、《煤矿矿井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MTT5026-2009);8、《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9、《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10、《煤矿安全工程设计》;11、《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11、《矿山救护规程》(AQ1008-2007);12、《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68 13、《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14、《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20-2006);15、《矿井密闭防灭火技术规范》(AQ1044-2006);16、《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GB50518-2010);17、《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范》(GB50383-2006);18、《煤炭工业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装备配置标准》(GB50581-2010);1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29号令《煤矿安全规程》;2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局第19号令《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局第28号令《煤矿防治水规定》;22、eee安全生产监察管理局、eee煤矿安全监察局、eee煤炭生产管理局hhh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2007年10月17日);23、eee安全生产监察管理局hhh安监应急[2011]215号《关于加强和推进煤矿兼职救护队建设的通知》24、《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指南》;25、xxx煤矿委托书。36、xxx煤矿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1、可研报告所研究的范围研究范围包括:1)矿井基本情况;3)现有六大系统建设状况;4)紧急避险系统;5)投资估算。68 2、投资范围投资范围包括井巷工程、设备、安装及调试所发生的全部费用。三、设计指导思想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矿区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围绕煤矿井下可能出现矿井火灾、煤尘爆炸、瓦斯爆炸等灾变情况,使矿工在应急避难装置的掩护下成功避险或等待救援,保障职工生命安全。2、根据矿井采掘期间实际及可能发生的灾变情况,合理建设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编制应急预案。3、紧急避险系统与煤矿原有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互连接,在紧急避险系统安全防护功能基础上,依靠其他避险系统的支持,提升紧急避险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实现井下各避难所与井上指挥中心平台双向信号传输。4、在符合相关要求,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节省工程投资。5、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6、尽量利用原有的巷道、不增加开拓费用。7、避难所及各系统设备选型留有余地,能充分满足区域内避难人员数量的需求,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按规定留有一定的备用系数。68 8、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紧急避险设施设置清晰、醒目的标识。紧急避险系统并随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包括紧急避险设施、配套系统、避灾路线和应急预案等。68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第一节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一、交通位置和行政归属bbbccc煤矿位于aaabbb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于aaabbb管辖。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06°44′25″-106°44′52″,北纬27°00′55″-27°01′27″。矿区距aaa城7km,距210国道约3Km,距kkk站约4Km,井口有简易公路与主干公路相接,矿山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图(图1-1-1)。该矿企业性质属私营,业务管理隶属贵阳市aaa工信委。二、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大隆组(P3c+d),峨眉山组玄武岩(P3β)及第四系。现对其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地层⑴第四系(Q)由残积、坡积、冲击形成的砂、砾及亚粘土组成,零星分布于区内缓坡地带,厚度0~3m。⑵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中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状、块状含燧石结核灰岩、微泥晶灰岩夹少量巾厚层状粉砂岩,燧石结核具不规则分布,其底部较多。上部为微-泥晶灰岩夹少量含燧孑彳结核灰岩。与下伏龙潭组成呈整合接触。⑶二叠系卜统龙潭组(P3l)68 为本区含煤岩系。下部为灰一深灰色页岩、粉砂岩夹泥晶灰岩;中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粘土岩夹黑色炭质页岩,夹3-8层煤层,其中稳定可采煤层仅两层(即K3、K4);上部为灰色页岩、粘土岩夹粉砂岩。厚度183-375m。平均约245m。68 68 ⑷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组玄武岩(P3β)灰色厚层块状凝灰质玄武岩、玄武岩、凝灰岩夹粉砂岩。与下伏茅口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150m。2、构造矿山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hhh北台隆区。矿区位于jjj向斜东冀,次级褶皱不发育。矿区地层总体呈一单斜构造,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4—62°,平均约58°,矿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无区域性断层通过。地质构造条件属简单类型。3、煤层根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eee总队2008年10月提交的《eeeaaaccc煤矿生产地质报告》。⑴含煤岩系特征含煤地层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附)为一套以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岩系,岩性以细碎屑岩类为主,间夹煤层,为本区含煤地层。总厚度平均约245m左右,含煤层、煤线3-8层,总厚65米,含煤系数11.16%,龙潭组含可采煤两层,即K3、K4煤层,煤层厚度分别为1.10m、1.35m。可采系数1.00%。⑵煤层特征区内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厚度平均约245m。该组地层含煤3-8层,其中含稳定可采煤层两层,即K3、K4煤层。煤层产状较稳定。倾向299°左右,平均倾角58°。其煤层特征如下:K3煤层:位于龙潭组中部,下距K4煤层顶界约68m,煤层厚1.35~68 1.60m,平均厚约1.47m,层位和厚度稳定,结构单一,局部含一层夹矸。该矿K3煤层尚未开采,参考邻近的安hhh煤矿相关资料:水份(Mad)2.17%、灰份(Ad)22.16%、挥发份(Vad)9.46%、硫份(st.d)2.57%、发热量(Qnet.d)25.68MJ/kg,为中灰、中~中高硫、中高热值无烟煤。开采后大部分为粉煤,小部分为块煤。煤层顶板为粘土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K4煤层:位于龙潭组中部,下距峨眉山组玄武岩顶界约115m,煤层厚1.17~1.53m,平均厚约1.35m,层位和厚度较稳定,含夹矸一层,其成分为泥岩。K4煤层水份(Mad)2.33%、灰份(Ad)18.5%、挥发份(Vad)12.2%、硫份(st.d)2.4%、发热量(Qnet.d)24.66MJ/kg,为中灰、中~中高硫、中高热值无烟煤。开采后大部分为粉煤,小部分为块煤。煤层直接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及粘土岩、底板为粘土岩。煤层特征表见表1-1-1。表1-1-1煤层特征表含煤地层煤层编号煤层间距(m)煤层厚度(m)煤层结构平均倾角(º)容重(t/m3)顶、底板岩性最小最大平均顶板底板龙潭组K3681.351.601.47简单581.45粘土岩粉砂岩粘土岩K41.171.531.35简单581.45泥质粉砂岩及粘土岩粘土岩⑶物理性质68 矿区内煤层特征大体相似,肉眼观察,煤岩为黑色,呈玻璃、油脂光泽,性脆,多为阶梯状及参差状断口,次为贝壳状及平整状断口。煤层条带状、粒状、块状结构,中夹透镜状、浸染状、分散鲕粒状黄铁矿。节理较发育,节理中常充填有钙质薄膜。煤岩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次为隋质组;无机组分以粘土矿物为主,次为少量黄铁矿、方解石及石英。煤的变质程度属烟--无烟煤Ⅵ一VII段。据外围勘探资料:各煤层的各种元素含量均较低,达不到工业要求,其中磷(P)在原煤及精煤中的含量均低,均小于0.01%,属特低磷煤。K3、K4煤层的比重均为1.45t/m3。⑷化学组分及主要工艺性能详见表1-1-2煤质特征分析表。表1-1-2煤质特征分析表煤层编号水份(Wf)灰份(Ad)挥发份(Vdaf)硫分(St,d)(%)发热量(Qnet,ar)MJ/kg煤种K32.1722.169.462.5725.68无烟煤K42.3318.512.22.424.66无烟煤备注K3煤层由邻近安hhh煤矿提供⑸煤质评述据上述主要指标,煤质的煤化程度属无烟煤Ⅵ一Ⅶ阶段。对照《煤炭质量分级》(GB/T15224.1~3—2004)标准,矿区K3煤层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无烟煤,K4煤层为中灰、中高硫,中热值无烟煤。⑹煤的工业用途据邻近矿区资料,煤层可选性能较好,经洗选后可作为动力用煤或民用煤。3、煤的可选性能68 鉴于本区煤的用途已经确定为动力用煤和民用煤,加之勘查经费不足等原因,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未对煤的可选性作了解,根据已作过详细工作的邻近安hhh煤矿资料类比,本区煤应为较易选煤。第二节安全条件一、开采技术条件1、瓦斯根据eee能源局文件“关于贵阳市煤炭管理局《关于审批贵阳市2009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请示》的批复【2009】323号,“关于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审批贵阳市2010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请示》的批复【2010】835号,“关于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审批贵阳市2011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请示》的批复【2011】832号,ccc煤矿2009年~2011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见表1-4-3。表1-2-12005~2006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表矿井名称鉴定年度绝对涌出量(m3/min)相对涌出量(m3/t)矿井瓦斯等级CH4CO2CH4CO2ccc煤矿20090.150.075.292.65低瓦斯矿井20100.150.075.292.65低瓦斯矿井20110.870.156.271.08低瓦斯矿井2、煤层爆炸性和煤层自燃倾向性根据煤炭科学总院重庆分院2011年3月9日提交的eeeaaaccc煤矿《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和《煤尘爆炸性鉴定检验报告》,K3号煤层自燃倾向性为Ⅲ类,即不易自燃煤层;煤尘爆炸性为无煤尘爆炸性根据煤炭科学总院重庆分院2011年3月11日提交的eeeaaaccc煤矿《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K4号煤层自燃倾向性为Ⅲ类,即不易68 自燃煤层。表1-2-2ccc煤矿2011年煤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煤层编号自燃倾向分类煤尘爆炸性K3三类无煤尘爆炸性K4三类—鉴定单位:煤炭科学总院重庆分院根据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原贵阳市煤炭管理局)提交的瓦斯等级鉴定报告。eee能源局的批复结果,2009-2011年ccc煤矿鉴定结果为:2009年鉴定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为Ⅱ类,但未分煤层发布,2010年鉴定结果为:K4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为Ⅱ类,K3煤层为Ⅲ类,K4煤层有爆炸危险性,K3煤层无爆炸危险性;2011年无自燃倾向性和煤层爆炸性鉴定结果。表1-2-2ccc煤矿2009-2011年煤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煤层编号鉴定年份自燃倾向分类煤尘爆炸性K32009二类——2010三类无爆炸危险性2011————K42009二类——2010二类有爆炸危险性2011————鉴定单位: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3顶底板条件K3煤层:顶板为粘土岩和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K4煤层:顶板为泥质粉岩和粘土岩,底板为粘土岩。该矿煤层顶底板属软岩抗压强度较低。该矿暂无发现褶曲和挤压带,断裂构造不发育,无区域性断层通过。该矿开采深度为+1250~+650m,煤层平均倾角为58°,K3煤层采高1.35~1.60m(平均1.47m),K4煤层采高1.17~1.53m(平均1.35m)。68 二、工程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⑴工程地质条件矿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零星分布。根据岩土的坚硬程度、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质,将本区岩石分为坚硬、半坚硬和松散三种岩类。①坚硬岩类包括长兴组、龙潭组部分、峨眉山组,岩性以玄武岩,灰岩,粉、细砂岩为主。岩石坚硬性脆,抗压强度高,在深切峡谷地区之陡坡仍然较稳定,可满足一般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②半坚硬岩类上二叠统龙潭组岩性为粘土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抗压强度较低,透水性弱,能起到阻水作用,岩质软硬相间分布,岩层强度差。③松散岩类为第四系粘土、亚粘土、砂砾石堆积层,局部有淤泥层,分布于河谷阶地、洼地,力学强度极低。⑵现状评价①各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区内主要存在如下二类工程地质岩组: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粘十岩,砂岩等,此类岩组新鲜岩石强度大,稳定性较好,但耐风化力差,风化后多变为碎块及砂粒,其强度及稳固性迅速降低,极易垮塌。68 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由第四系(Q)残坡积的碎石、砂、泥等组成,厚度0~3m,分布于洼地中,面积小,强度及稳固性均较差,水充盈后,强度及稳固性更差,常产生小面积的崩落、垮塌及形成泥石流而造成危害。②煤层顶、底板稳固性限于条件未采样测试煤层顶、底板的物理、机械性质,仅根据观察坑道、小窑并访问当地老窑工知:区内煤层顶板多为泥质粉砂岩及粘土岩,一般较稳固,底板则多为粘土岩,遇水后常易产生膨胀、底鼓现象。综上所述,矿山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类型。2、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煤层顶底板特征:井田内煤层顶底板条件较好,顶板多为泥质粉砂岩及粘土岩,较稳定,但易风化,应加固顶板管理和支护;底板则多为粘土岩,遇水后常易产生膨胀、底鼓现象。区内地下潜水位较高,煤层分布于潜水面以F,地F水以岩溶裂隙水为主,基岩裂隙水次之,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次为小型溪沟水及老窑积水。老窑积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对矿井浅部开采影响最大,应充分重视与避免水害。三、环境地质条件根据《中国地震的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提供的地震烈度资料,普查区地震属基本烈度VI度分布区,同时历史未记载有人于VI度的地震,区内构造简单,区域稳定性良好。68 矿区内地形以逆向坡为主,冲沟较为发育,加上碎屑岩类地质岩组风化层及松散岩类T程地质岩组大片分布,其强度及稳固性一般。根据实地调查,该区未发生过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因此,区内环境地质条件属于简单至中等类型。煤矿一直注重安全生产,煤矿开采至今,未发现大的地面塌陷、山体开裂、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未出现透水、掉顶等安全事故。四、水文地质条件1、岩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内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组,龙潭组,长兴、大隆组。其水文地质特征分述如下:⑴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组玄武岩(P3β):岩性为灰色厚层块状凝灰质玄武岩、玄武岩、凝灰岩夹粉砂岩,含基岩裂隙水。含水性弱。⑵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1):为区内主要含煤岩系。岩性为由粘土岩、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和煤层交互组成。本组地层总厚度平均约245m。含碎屑岩裂隙水。地下径流模数0.167~1.14L/s.km2,为相对隔水层。⑶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中下部为深灰色厚层块状含燧石结核灰岩、微泥晶灰岩夹少量中厚层粉砂岩,燧石结核具不规则分布,其底部较多:上部为微一泥晶灰岩夹少量含燧石结核灰岩。为岩溶裂隙含水层,富水性一般。⑷第四系(Q):由残坡积、冲积的砂砾、粘土及亚粘土等组成,厚0.3m左右。富水性弱,表现为季节性含(透)水。2、地下水类型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其特征如下:68 ⑴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物中。由于第四系厚度薄,一般不超过3m,矿区内未发现井、泉水点。⑵碳酸盐岩类岩溶水长兴组岩溶裂隙发育,为岩溶裂隙水及岩溶管道水,含水性好。⑶基岩裂隙水上二叠统峨眉山组玄武岩、龙潭组在地表浅部强风化带,由于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赋存于节理裂隙中;而在强风化带下部基岩中;含水岩组由含水层(细、粉砂岩)与隔水层(粘土岩及粉砂质泥岩)相间组成,形成井泉出露较多,但流量较小。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3、地层含、隔水性矿区构造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总体倾向299°,倾角为54°~62°,平均为58°。矿区主要含水层为长兴组灰岩岩溶含水层,其补给的面积不大,径流的途径较长,主要靠岩溶漏斗、落水洞及溶隙等补给。区内主要隔水层为峨眉山组玄武岩、龙潭组中的泥质粉砂岩、粘土岩及煤层。4、矿井充水因素分析据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矿井充水因素主要存以下几个方面:顶板裂隙水、岩溶水和老窑水。⑴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一般沿基岩裂隙渗入矿井,裂隙发育地段矿井充水会有所增大。⑵68 顶板裂隙水:主要是矿井采掘活动中,从顶板裂隙进入矿井的水。大气降水、地表水是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一般沿基岩裂隙渗入矿井,裂隙发育地段矿井充水会有所增大。⑶老窑水:在煤层露头带上分布有一定的废弃煤窑,主要是在浅部开采K3、K4煤层时遗留,易产生积水。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容易发生老窑透水、突水现象。在靠近老窑采空区时,更应加强防水工作,确保生产安全。通过多年来矿山生产及本次工作实地调查情况,对矿区地质条件有如下变化:区内老窑中均有积水,据走访调查知:积水量一般数十吨至数百吨不等,由于老窑采深多在煤层露头下斜深50m以内浅地带,开采时应避免在这一地带布置采区,以防止小窑突水造成灾害。⑷地表水:矿区无地表水系矿区内的冲沟仅为季节性溪沟,仅在雨季时有水,溪沟水对矿井冲水基本无影响。5、矿井涌水量根据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实际测量,矿井涌水量较大,根据生产实践调查,矿井正常涌水量10m3/h,最大涌水量30m3/h,对矿床开采有一定的影响。矿井涌水量预算:本矿及邻近煤矿无相关资料,矿井涌水量预算采用以下比拟法,其预算公式:①计算公式:Q=Q1[S(F÷F1)0.5÷S1]0.5式中:Q——预测矿井未来涌水量(m3/d);S——未来开采区地下水水位降深(m);F——未来开采矿区面积(km2);Q1——已知矿井实测涌水量(m3/d);68 S1——已采矿井地下水水位降深(m);F1——已知矿井采区面积(km2)。②计算参数的确定A、已知矿井涌水量(Q1):最大流量720m3/d,正常流量360m3/d。B、已知矿井开采区面积(F1):其开采区面积0.16km2。C、已采矿井地下水水位(S1):根据地形、水系及已采K4煤层底板(+900m)等情况,估测采矿前地下水位标高为+1115m,与现在巷道最低标高之差,取经验数据约为215m。D、未来开采区面积(F):矿区开采限于矿界范围内,面积为0.86km2。E、未来矿井地下水水位降深(S):根据地形、水系及K4煤层最低采矿标高(+650m)等情况,估测采矿前地下水位标高为+1115m,与未来巷道最低标高之差,取经验数据约为465m。③计算结果:见表1-4-4。表1-4-4比拟法涌水量计算结果表计算公式Q=Q1[S(F÷F1)0.5÷S1]0.5取值计算参数S未来开采区地下水水位降深465mF未来开采区面积0.86km2Q1已采矿井实测涌水量720m3/d(最大)360m3/d(平均)S1已采矿井地下水水位降深215mF1已采矿井采区面积0.16km2计算结果Q最大=1612m3/dQ正常=806m3/d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根据此公式可对涌水量进行粗略的估算。为了更好准确的估算涌水量,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井下涌水量记录。观察涌水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涌水量记录情况,修改涌水量的估算公式。68 第三节矿井开采现状及规划一、开采现状1、开拓方式矿井可采煤层2层,K3和K4煤层,采用平硐与斜井综合开拓,共有三条井筒(主斜井、副平硐、回风平硐)副平硐长145米,井口标高为+1140m,井筒净断面为5.71m²,掘进断面为7.79m²,井筒净周长为9.03m,井筒倾角为3‰,井筒采用砌碹及锚喷支护。该井筒主要用于辅助材料运输、行人、铺设管线、进风等。回风平硐作为专用回风井,回风平硐长约为135m,井筒净断面为6.44m²,掘进断面为8.62m²,井筒净周长为9.60m,井口标高为+1171m,井筒倾角为3‰,井筒采用砌碹及锚喷支护,该井筒主要作为矿井专用回风巷。主斜井全长205米,井筒净断面为7.06m²,掘进断面为10.13m²,井筒净周长为10.06m,井口标高为+1145m,井底标高为+1058m,井筒倾角为25°,采用绞车提升运输。井筒采用砌碹及锚喷支护。该井筒主要用于原煤运输、铺设管线、进风等。2、采区划分和开采顺序矿井共划分为两个水平(+1058m、+910m)三个采区(矿区范围内+1058m标高之划分为一采区,+1058m标高之下+910标高之上划分为二采区,+910m标高之下划分为三采区。)水平开采顺序:先开采+1058m水平,后开采+910m水平。采区开采顺序:先开采一采区(先开采K4煤层,后开采K3煤层),后开采二采区、三采区(先开采K3煤层,后开采K4煤层)。68 3、采区布置现状矿井于副平硐中部布置有北下山和南下山两条轨道下山,于副平硐端部沿着K4煤层顶板向北布置有一条行人上山,于井筒南翼布置有南翼回风上山。两条下山落平于+1056m标高,通过运输大巷与主斜井联系,于下山落平处,建有南、北翼水仓和水泵房。南翼水仓经三台离心式水泵排水,北翼水仓采用潜水泵排水,均提升至副平硐后自流排出地表。矿井以一个采面、两个掘进工作面保证设计生产能力和采掘接替。原设计首采面为一采区南翼1401采面,截止到2012年5月底首采面已采空,现开采北翼1402采面,两个掘进面布置在K3煤层北翼+1058m和1148m分别布置,目前掘进约200m,尚再各掘约120m便可形成1302采面对1402采面进行接替。详见矿井提供的采掘工程平面图。4、采煤方法和落煤工艺矿区位于jjj向斜东冀,矿区地层总体呈一单斜构造,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4—62°,平均约58°,矿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无区域性断层通过。地质构造条件属简单类型。区内含煤地层为龙潭组,该组地层含煤3-8层,其中含稳定可采煤层两层,即K3、K4煤层。煤层产状较稳定。K3煤层位于龙潭组中部,下距K4煤层顶界约65m,煤层厚1.35~1.60m,平均厚约1.47m。K4煤层位于龙潭组中部,下距峨眉山组玄武岩顶界约115m,煤层厚1.17~1.53m,平均厚约1.35m。采用走向长壁柔性掩护支架后退采煤法。采用“边采边准”的作业方式,采面采用伪斜布置,倾角30º-35º。68 人工钻眼爆破落煤,人工攉煤,搪瓷溜槽运煤。二、矿井规划预计2012年xxx煤矿计划年产量9万吨,计划每个掘进工作面掘进进尺400m。预计2012年末xxx煤矿采掘接续情况如下:1402采煤工作面推进约200m、两个掘进工作面再向北进尺约120m形成1302采面后向南掘进约80m开始准备1301采面。矿井1301采面为一采区最后一个采面,预计2013年末即将回采完毕,为满足采区接替,矿井现于井筒南翼布置有930m防突措施巷,正为二水平开拓巷道作准备。第四节矿井安全生产现状及主要灾害一、安全生产现状xxx煤矿自2009年开工以来没有发生过瓦斯方面的安全事故,在2010年5月(建设期间)发生了一起死亡1人的运输事故,已由eee煤监局林东分局进行了处理。xxx煤矿自验收生产以来,狠抓安全生产,本着“安全生产统筹发展、同步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组建,加强人员配备的调整,制度的完善;坚持“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群防群治群管”的安全监管理念。并时时接受安全主管部门的监督和领导,68 通过充分预防治理目前矿井安全生产状况良好,各类矿井隐患处于有效控制和及时处理状态。二、主要灾害根据矿井提供的安全预评价,矿井水灾、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火药爆炸、火灾、冒顶片帮的危险性等级为IV类,即灾难性的,会造成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爆破伤害、触电伤害、机械伤害、地面自然灾害、中毒和窒息危险性等级定为Ⅲ类,即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系统损坏;粉尘、低温、噪声及其他伤害的危险性等级定为Ⅱ类,即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还状态,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系统损坏或卫生条件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第五节矿井通风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主斜井、副平硐进风,回风斜井专用回风。通风方式为机械抽出式,安装有主扇FBCDZ-6-NO15A型防爆轴流通风机两台(一备一用),风量16-40m³/s,风压范围98-1746Pa,厂家配套电机YBFe280M-6,功率37×2KW,转数n=980r/min。矿井在通风容易时期的等积为2.0=2,为小阻力矿井。矿井在通风困难时期的等积孔为1.22>1,为中等阻力矿井。主通风机通过调整叶片能够满足要求,风机效率高、噪音低、运行稳定。通风能力与风网风阻相匹配,工况合理。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通风设施齐全,具有较强的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68 第二章矿井“六大系统”建设情况第一节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矿井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有KJ101N型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强化了系统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确保设备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健全完善了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落实值班、带班人员责任,监测监控系统中心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迅速采取断电、撤人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了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系统与aaa监控中心进行了联网监控。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矿井投入资金16万元,严格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了KJ251A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并做好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确保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制度,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作用。系统与aaa监控中心进行了联网监控,政府安全监察主管部门可随时对矿井进行实时监测,接受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督。68 第三节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紧急避险系统目前处于设计招标阶段,预计2013年初可以建设完成。第四节压风自救系统矿井投入资金60万元,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立压风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完善了压风自救系统,设置供气阀门。采用HLGF--21/7G空气压缩机两台供风,井下压风管路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治灾变破坏。并按照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压风自救系统。第五节供水施救系统矿井投入资金5万元,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设完善了矿井供水施救系统,设置了三通及阀门,在采掘作业地点和人员较集中地地点设置了供水阀门。加强了供水管路的维护,管路没有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第六节通信联络系统68 矿井投入资金10万元,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采用HJK--120D矿用程控交换机,建设完善了通信联络系统。在主副井口、井底车场、井下水泵房等主要机电硐室和采掘工作面安设符合规定的电话。井下避险硐室、水泵房、变电所设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发现险情时及时通知井下人员撤离到安全地点。68 第三章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一、建设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的需要从国际上看,南非、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采矿业发达国家,均颁布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矿山井下避难的设置、维护和人员培训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井下固定避难室、移动救生舱、应急逃生和个人防护等成熟的实用技术及装备。2003年和2004年,南非2起特大金矿发生停电和火灾事故,分别有280人和52人躲避在井下避难垌室或救生舱中获救生还。2010年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33名矿工被困井下622m深处,由于矿井建设了紧急避难所,矿工们在最初的17天里,依靠每人每48小时吃两汤勺罐头鱼、半片饼干和半杯牛奶支撑到地面上首批救援物资到达。救援过程中,营救人员设计了一种名叫“白兰鸽”的救援器材,专门给矿工运送食品和药品,通过通风管送至避难所。被形容为“胶囊”的救生舱,重250千克,内部装备供氧、通讯和逃生设备,就是它最终搭乘33名矿工和救援人员依次从700米深地下逐一升井。时任国家安监总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黄毅指出:“井下紧急避难所在此次救援中的作用非常显著。险情发生之后工人进入避难所,这里除为被困矿工提供食品、水和空气流通等条件外,还可以提供温度调节、排泄物处置等多方面保障,是矿工生存的重要保证,也为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68 因此,由于井下存在冲击地压、水灾、火灾、瓦斯煤尘爆炸等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对井下矿工生命安全造成潜在危害。建设井下紧急避难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水平,确保煤矿在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建设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提升矿井安全保障能力的需要。二、建设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规定:“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与3年之内完成。”2010年5月19-20日,国家安监总局在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召开了全国煤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推广井下救生舱等避险设施现场会。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煤监局局长赵铁锤做了题为《完善“六大系统”,深化“专项行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讲话,要求全国煤矿都要建设井下救生舱等避险设施,并在2015年前所有煤矿都必须建立“六大系统”。7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通知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通知特别强调,要建立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同时对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68 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要求,将“六大系统”建设完成时间提前到了2013年,严格规定“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8月24日,国家安监总局、煤监局又印发了《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确定了“六大系统”实施的具体步骤:2010年底前所有煤矿全面完成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的完善工作;2010年底前中央和国有重点煤矿企业的所有煤矿全部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2011年底前所有煤矿全部安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及中央企业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全部建设完成紧急避险系统;2013年6月底前全国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切实提高安全防护水平。2011年1月2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下发了《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对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进行了规范。2011年3月8日eee煤炭工业局关于印发《eee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鲁煤安管[2011]51号文,中明确了eee68 内辖区煤炭企业2012年6月底前,全省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中央企业和省属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要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2年底前,全省存在高瓦斯区和瓦斯涌出异常区的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强爆炸性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或受水害威胁严重的矿井,以及市县属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要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1年3月2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文)对井下紧急避难系统建设要求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因此,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难系统”是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超前预防为主的“防灾”和以应急避险为主的“减灾”的有机统一,是坚持预防为主,有效降低事故危害程度、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综合治理措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煤矿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落实国家强制推行的安全先进适用技术,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需要。68 第四章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第一节自救器一、自救器配备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第6条规定:“所有井工煤矿应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入井人员应随身携带。”目前,xxx煤矿劳动定员人数为213人,其中下井人数为188人。见表3-1-1。68 表3-1-1矿井劳动定员表序号人员类别各班出勤人数合计(人)在藉系数在藉人数(人)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一生产人员40293829136188其中:井下工人302230221041.40146地面工人10787321.342二管理人员3232101.0010原煤生产人员合计43314131146198三服务人员5352151.0015全矿人员合计48344633161213设计所有入井人员均配备一台ZY15Y型化学氧隔绝式自救器,根据《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备用数量按10%考虑,故矿井需配备161台化学氧隔绝式自救器,即能满足规范要求。化学氧自救器是一种利用化学生氧药剂与人呼出的CO2和水汽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气(产生氧气的同时,呼气中的CO2也被吸收)来供给人呼吸的个人呼吸保护装置。适用于高瓦斯、瓦斯、煤尘突出、瓦斯及煤尘爆炸矿井,该类产品采用与环境隔离、自生氧、呼吸系统内部循环的结构设计,在事故环境中不受氧气和毒气浓度限制,可满足遇险人员逃生需要的救护装置,是矿工随身携带和井下避难硐室存放的首选产品。其工作原理为:当人呼气时,呼出的气体经口具进入生氧药罐,呼气中的CO2和水汽与生氧药罐中的生氧剂KO2发生反应生成氧气(产生氧气的同时,呼气中的CO2也被药品吸收)进入气囊,吸气时,气囊中的富氧空气经口具吸进人体,完成一个呼吸循环。当生氧剂产生的氧气超出人体的耗氧量时,气囊中的压力会逐渐增大,当达到规定排气压力时,多余的氧气会通过设在气囊中的排气阀排出。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工作原理:68 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为循环式闭路呼吸系统,人体呼气进入生氧药罐,药罐产生的氧气进入气囊,贮存起来,呼气时直接吸入气囊中的氧气。气流在呼吸系统中绕行一周,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绝。呼吸路径:呼气→口具→呼吸软管→组合阀→呼气软管→生氧药罐→呼气中的水汽和CO2与药罐体内的生氧药剂反应产生大量O2→气囊吸气路径:气囊中氧气混合气→吸气阀→呼吸软管→人体肺部当生氧剂产生的氧气超出人体的耗氧量时,气囊内压力逐渐增大,达到排气阀排气压力时,排气阀的阀门打开,排除多于气体,保证呼吸正常进行。当气囊内压力小于排气压力时,排气阀自动关闭。二、化学氧隔绝式自救器的使用、管理和维护1.携带待用时,任何场所不准随意打开自救器上壳;如自救器外壳已意外开启,应立即停止携带,作报废处理。2.在井下工作时,一旦发现事故征兆,就应立即佩戴自救器,马上撤离现场。佩戴自救器要求操作准确迅速。因此,使用者事前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和考试。3.佩戴自救器撤离灾区时,要冷静、沉着,最好匀速行走。4.在整个逃生过程中,要注意把口具、鼻夹戴好,保持不漏气,绝不可以从嘴中取下口具说话。万一碰掉鼻夹时,要控制不用鼻孔吸气,迅速再夹上鼻夹。68 5.吸气时,比吸外界正常大气干热一点,这表明自救器在正常工作,对人无害,千万不可取下自救器。有时在佩戴时,感到呼吸气体中有轻微的盐味或碱味,也不要取下口具,这是由于少量药粉从药层中被呼吸气流带来而产生的,没有危害。6.当发现呼气时,气囊瘪而不鼓,并渐渐缩小时,表明自救器的使用时间已接近终点。7.本自救器属一次性佩戴使用产品。8.过期和已使用过的自救器,不允许修复使用。9.在佩戴过程中,万一启动装置失灵,同样可以使用,只需向气囊深呼一口气,仪器照样工作。维护保养:1.携带自救器应避免碰撞,跌落;不许当坐垫用;不允许用尖锐的器具猛砸外壳和药罐;不能接触带电体或浸泡水中。2.长期存放处应避免日光直射,自救器应远离热源;不要与易燃易爆和腐蚀物品接触和同放一室,存放室应尽量保持空气清新干燥。3.每班携带时,要检查自救器外壳有无损伤,有无松动,如发现不正常现象应及时送自救器发放室检查效验。每班携带后,应将自救器外表面擦干净。4、自救器由矿井集中管理,实行专人专用。各矿井应建立自救器发放室,发放室不应有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其温度应在0~45范围内,自救器发放室应配备气密检查仪、自救器专用称重仪等。5.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气密检查,发现气密破坏的要作报废处理;受到剧烈撞击有漏气可能的自救器,应随时进行检查和作相应处理。68 6.过期和已报废的化学氧自救器,由专业管理人员打开外壳,卸下气囊组件,用水冲洗净内部的生氧药品,然后才能处理,切不可乱丢药罐和药品,以免引起火灾和其它意外事故。7.保护带为易损件,如损坏可向厂方购买。第二节井下紧急避险设施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规定,xxx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按照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救援救援体系。一、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建设原则及要求1、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方案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优先建设避难硐室。2、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68 3、各紧急避险设施的总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4、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都应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其他矿井在突发紧急情况时,凡井下人员在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内靠步行不能安全撤至地面的,应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5、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推进长度超过500米时,应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临时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其他矿井应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6、紧急避险设施应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7、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紧急避险设施应有清晰、醒目、牢靠的标识。矿井避灾路线图中应明确标注紧急避险设施的位置、规格和种类,井巷中应有紧急避险设施方位的明显标识,以方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迅速到达紧急避险设施。8、紧急避险系统应随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包括及时补充或移动紧急避险设施,完善避灾路线和应急预案等。9、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68 二、xxx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的布置1、井下人员分布情况根据xxx煤矿井下劳动定员安排,全矿共布置1个回采工作面,2个掘进迎头进行作业。全矿下井人员当班最大定员50人,其中1个采煤队,共16人。2个炮掘队,每队8人,共16人。合计32人,其他辅助下井人员共50人。井下人员分布情况参照xxx煤矿提供的采掘工程平面图进行确定。预计到2012年4月份井下人员分布情况如下:1301采面运输巷掘进工作面8人(+1058m水平)。1301采面回风巷掘进工作面8人。1302采煤工作面16人(发生火灾时向+1058m方向撤离)。+1058m水平,南翼车场及水泵房附近约8人(采区接替增加一个下山掘进工作面)。其他地点约离散分布约10人。2、避难硐室设置及布置本矿只设避难硐室,不设移动式救生舱。1)永久避难硐室+1058m水平应急撤离人员为最多为32人,考虑到开采二采区时,通过+1058m水平时,可能通过的人数为全矿井人数50人,按照永久避难硐室人员容纳系数1.2考虑,硐室容量应为60人,故选择在+1058m南翼车场附近建设一容纳60人的永久避难硐室,可以满足应急需要。2)临时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设置在距采掘不超过500m的岩层中,本矿在1302回风石门附近设置临时避难硐室,对于目前生产系统来说,可以满足68 130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工作人员的避险,也可以满足1402采面工作人员避险,在后期,可以满足1302采面工作人员避险,也可以满足1301回风巷掘进工作面人员避险。考虑灾变地点不可能同时发生的原则,避险人数按避险地点人数最多考虑,采面最多时16人,考虑1.1系数,为17.6人,设计取20人。三、永久避难硐室㈠硐室结构及井巷工程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碹+锚网喷复合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为80mm,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砌碹混凝土标号C30,砌碹厚度500mm。硐室底板采用混凝土地面,厚度100mm,铺底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硐室地面高于相邻巷道底板不小于200mm。永久避难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外侧第一道门采用即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兼具防水功能,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生存室。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门墙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生存室内设置不少于两趟单向排气管和一趟单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均加装手动阀门。防护密闭门抗冲击压力不低于30MPa,抗水压不低于2Mpa。有足够的气密性和防水功能,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门墙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200mm,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顶级为C30,门墙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除防护密闭门外,永久避难硐室还通过压风系统、供电电缆与外界联通,在墙体内应预埋管线。68 ㈡临时避难硐室生命保障系统组成及主要参数1.供氧系统⑴供氧系统的主要功能及要求由于煤矿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火灾、瓦斯煤尘爆炸、冒顶等灾害性事故时,都会致使避难硐室周围环境伴有缺氧、有毒有害气体出现。因此,避难硐室内必须设置向避险人员提供氧气以保证其能够维持正常呼吸的供氧装置。供氧装置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避险人员在避难硐室内能够呼吸到纯净的氧气,氧气浓度应在18.5%-23.0%之间;②氧气供给量及氧气浓度必须满足人体呼吸生理特点;③氧气供给时间必须满足额定避险人员避难时不少于96h的生存时间;④供氧装置在井下特殊条件下不受环境影响能够保证及时、可靠。⑵供氧方案选择煤矿个体呼吸防护装备目前主要有正压氧气呼吸器、压缩氧自救器、化学氧自救器、过滤式自救器。这些个体呼吸防护装备共同特点是使用时间短,正压氧气呼吸器最长的防护时间为4h,压缩氧自救器、化学氧自救器、过滤式自救器最长的防护时间为45min,而且过滤式自救器对环境氧气浓度要求大于17%。上述个体呼吸防护装备防护时间短,有些需要经常检查维护,只能放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内作为备用供氧设备或离开避难硐室逃生时供氧使用。经分析比较,永久避难硐室供氧方案采用压风系统供氧和压缩氧气供氧两种方式。⑶压风系统供氧装置68 ①难硐室需风量计算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应能为紧急避险设施供给足够氧气,接入的矿井压风管理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Mpa之间,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人,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设计按人均供风量0.3m3/min,避难人数60人计算,所需总供风量为:0.3×60=18m3/min。由于单趟压风管路流量一般在20m3/min以上,一趟压风管理即可满足供风需求。②压风系统供氧装置利用矿井压风系统作为气源,压缩空气经压风管路进入生存室,经过阀门后进入水、灰尘、油的三级过滤,经过预先设置的减压器、浮子流量计、消音器进入气体输出端,为硐室内避险人员提供新鲜、舒适的空气,并在永久避难硐室内形成正压避免外界气体侵入硐室。压风系统供氧便于日常对装置的压力、供风性能等指标进行检查,便于对装置的组成部件进行维护及保养。③主要技术参数人均供风量≥0.3m3/min;硐室内氧气浓度18.5-23.0%减压器入口压力≥0.8Mpa、出口压力0-0.6Mpa(可调节):浮子流量计量程0-10m3/min,分度值0.3m3/min。④布置方式:在生存室座椅两侧布置2套压风系统供氧装置,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与压风系统管路连接。⑷压缩空气供氧装置①避难硐室需氧量计算68 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等灾害事故时,有时矿井压风系统在井下的管路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有备用的供氧装置,以应对地面压风系统遭到破坏时仍能有效的供氧。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自备氧供氧系统,人均供氧量不低于0.5L/min。设计按人均供氧量0.5L/min,避险人数60人,避险时间96h计算,所需氧气体积为:0.5×60×96×60=172800L设计选择工作压力为15MPa、水容积为40L的氧气瓶作为供氧气源,每支氧气瓶内可用氧气体积为:△P×40=128×40=5120L式中:△P为气体可用压力差,△P=(13-0.1)Mpa=(129-1)大气压=128大气压故需氧气瓶数量为5120(345600)=34支设计按人均供氧量0.5L/min,避险人数60人计算,单位时间内总供氧量为:0.5×60=30L/min由于灾变期间进入永久避难确室避险人数可能随时变化,为了有效控制不同数量避险人员时供氧量的输出,设计选择可调节流量计。②工作原理68 压缩氧气供氧装置是利用储存在钢瓶中的压缩氧气,通过供氧控制装置为避险人员输出规定数值的氧气。在永久避难硐室的钢瓶出口经高压管路并联后集中至减压器,减压器将来自于氧气瓶中的压缩氧气进行减压并输出稳定的压力至可调节浮子流量计,氧气输出量可根据避险人员数量进行手动调节。由于减压器输出稳定的压力,因此浮子流量计调节值一定时,通过浮子流量计的氧气输出量不会随氧气瓶中的压力变化而变化。压缩氧气供氧便于日常对装置的压力、供氧性能等指标进行检查,便于对装置的组成部件进行维护及保养。③主要技术参数人均供氧量≥0.5L/min响室内氧气浓度18.5-23.0%:供氧系统用的减压器入口压力≥15MPa、出口压力0-0.5MPa(可调节);最大流量不小于60L/min浮子流量计量程。0-60L/min,分度值0.5L/min。④布置方式:在永久避难硐室两侧分别放置工作压力为15MPa、水容积为40L的氧气钢瓶17支(共计34支)。两侧的氧气钢瓶经高压管路并联与减压器输入口连接,减压器及浮子流量计放置在生存室墙壁上,方便避险人员调节、观察压力及供氧流量数值。2.过滤降温除湿系统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C02的能力不低于0.5L/min人,处理CO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Omin内将CO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CO2浓度不大于1.0%,CO浓度不大于0.0024%,温度不高于35℃,湿度不大于85%。过滤降温除湿系统是对避险人员在密闭的避难硐室中长时间呼吸所产生的及避险人员由硐室外带入的C02、CO有毒有害气体通过CO268 和CO吸收剂进行吸收过滤,对由于人体散热及来自于外部空间的热源传入而导致的温升,以及由于人体呼出饱和湿度的气体及人体汗液蒸发的湿度进行控制和调节。主要配备贵金属CO吸附剂,二氧化碳吸附剂,除湿剂,防爆直流风机KBF-300和储冰式降温系统。3.压缩空气幕及压气喷淋系统⑴主要功能由于避险人员在开启避难确室防护密闭门过程中会带入CO等有毒有害气体及烟尘,极易造成对避险人员的二次伤害。压缩空气幕的主要功能是将压缩空气钢瓶中的压缩空气通过喷气气幕释放大量的气流将有毒有害气体驱之门外,尽量避免有毒有害气体随着避险人员的进入市带入避难硐室内。压气喷淋装置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压缩空气与水的摩擦,产生非常均匀和细密的喷雾,以消除随避险人员进入而带入过渡室内的悬浮的烟尘,避免其进入生存室内。⑵工作原理储存在钢瓶中的压缩空气,通过减压器经防护密闭门联动开关至喷气气幕,当防护密闭门开启时,联动开关即刻开启,空气由气幕向外喷出,当防护密闭门关闭时,联动开关即刻关闭,阻止空气喷出。68 储存在钢瓶中的压缩空气,通过减压器经设置在过渡室及生存室内的开关至空气雾化喷嘴,同时,供水水管也通过压力水过滤器、减压器经设置在过渡室及生存室内的开关至空气雾化喷嘴,利用压缩空气与水的摩擦,产生非常均匀和细密的喷雾,以扑灭避险人员带入过渡室的火焰或消除过渡室内悬浮的烟尘。⑶主要技术参数①压缩空气幕主要技术参数压缩空气减压器入口压力≥15MPa、出口压力0-2MPa(可调〉、流量≥4000L/mino②压气喷淋装置主要技术参数压缩空气减压器入口压力≥15MPa、出口压力0-0.6MPa(可调)、流量≥200L/min。供水水管减压器入口压力1.5-2.7MPa、出口压力0-0.6MPa(可调)、流量≥3L/min。⑷布置方式在永久避难明室两侧过渡室内分别放置工作压力为15MPa、水容积为40L的空气钢瓶4支,4支压缩空气幕使用钢瓶中每2支通过高压管路并联后与减压器输入口连接,减压器输出口与防护密闭门联动开关相连,两个防护密闭门联动开关经并联后与放置在密闭门上方的喷气气幕相连。2支压气喷淋装置使用钢瓶通过高压管路并联后与减压器输入口连接,减压器输出口经开关与空气雾化喷嘴相连,同时,供水水管与供水减压器输入口连接,供水减压器输出口经开关与空气雾化喷嘴相连。空气雾化喷嘴设置于密闭门上方。4.环境监测系统⑴环境监测装置主要功能、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68 1)主要功能及组成永久避难嗣室环境监测装置可用于采集和显示硐室内外气体(CO、C02、02、CH4等)浓度、温度、湿度、压力等,供硐室内避难人员掌握和判别灾害环境,并根据桐室内配套救生设各及时采取自救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遇险人员的安全。永久避难硐室环境监测装置主要由KDW660/12J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DXB120/24J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及避难硐室内外CO传感器、C02传感器、02传感器、CH4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计等组成。KDW660/12J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正常工作时,一方面用于向避难硐室内外CO传感器、C02传感器、02传感器、CH4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逃生指示器、照明和通信设备等提供不间断供电,另一方面与DXB120/24J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以下简称备用电池箱)配合使用,向备用电池箱进行浮充电。DXB120/24J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是KDW660/12J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配套使用的UPS备用电池箱。正常工作时,由主机向该备用电池箱进行浮充电,当主机的交流供电电源因故断电时,自动由备用电池箱向该主机提供电池输入供电,并经主机内部本质安全转换,输出本质安全电源,向避难硐室内外本安设备供电。避难硐室内外传感器、湿度计全部使用国内技术比较先进的产品,以确保采集数据准确,为避难人员逃生提供最可靠的数据支持。目前矿井正在使用KJ90-F8/F16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在避难硐室内设置6台监测监控系统分站及显示屏,以实现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对避难硐室内外CH4、CO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68 目前矿井正在使用KJ251A型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在避难硐室内设置一台人员定位系统分站及读卡器,以实现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对避险人员进出避难硐室情况进行实时监测。2)主要技术参数在井下交流动力电源输入方面,目前我国矿井低压供电系统动力电源的电压等级为1140V、660V、380V、127V、36V。为提高供电效率,我国380V供配电设备在大多数矿井已升级为660V或1140V,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矿井的127V电源主要供井下照明或煤电钻使用,电压波动不太稳定,36V主要是设备内部控制线路使用,因此设计选择660V和1140V作为UPS电源装置的输入电压等级。在监测内容分类方面,第一类是监测避难硐室内的气体(COCO2O2CH4等)浓度、温度、压力等,可考虑设计一路大容量本安电源综合供电;第二类时避难硐室内的数据采集显示仪器及通信设备、照明等,可考虑设计一路大容量本安电源综合供电;第三类是监测避难硐室外的气体(COCO2O2CH4等)浓度、温度、压力等,可考虑设计一路大容量本安电源综合供电;第四类是避难硐室外部声光指示器、巷道逃生指示器等设备,可考虑设计一路本安电源供电。为保证电源供电的可靠性,第四路电源也可作为前三类电源的备用电源使用。因此,设计四路本安电源输出,为提高各类负荷设备抗干扰性能,此四路电源各自独立。序号设备及材料名称型号及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直流稳压电源箱KDW660/12J,避难硐室内,2台2、备用电池箱DXB120/24J,避难硐室内,2台3、CH4传感器GJC4(A),避难硐室内、外,3台68 4、压力传感器GPD5F,避难硐室内、外,3台5、温度传感器GWD100,避难硐室内、外,3台6、CO传感器GTH1000(B),避难硐室内、外,5台7、02传感器GYH25,避难硐室内、外,5台8、C02传感器GRG5H,避难硐室内、外,3台9、湿度计,避难硐室内、外,3台10、监测监控系统分站,避难硐室内,1台11、读卡器,避难硐室内,1台12、与外部连接的电缆、通讯线缆、压风管路、进排水管、三通、阀门等材料在本安电源输出方面,考虑到各类灾害气体参数的监测位置主要集中在井下避难硐室内部和外部附近,线路损耗压降不明显,因此,宜采用12V输出。在本安电源输出容量方面,由于一路电源综合向多种设备同时供电,因此,额定输出电流设计不小于1300mA,最大短路电流不大于1600mA。在备用电池或备用电源输出容量方面,确保最大本安负载情况下,供电时间不小于96h,由此计算出电池额定容量。在备用电池或备用电源保护方面,确保装置内部接线和外部电缆线路以及外部用电电路发生短路时,瞬间切断电源;监视电池放电情况,发生过放电时及时提示或切断电源。在电路设计可靠性方面,首先保证蓄电池避免过充电而影响正常供电容量下降;其次是合理安排负荷供电,确保供电时间不小于96h。68 在电源装置和备用电池装置操作安全性方面,考虑设置交流动力电源供电指示、电池浮充电指示、电池放电指示、各路本安电源供电指示,在安装、维护时为保证电器设备整体防爆性能,设置隔离开关。5.动力保障系统⑴供电系统主要功能、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1)主要功能及组成永久避难硐室供电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可用于永久避难硐室日常供电和照明;并在遇难避险时,提供不小于96h的应急供电和照明。我国矿井低压供电系统动力电源的电压等级为AC3300V、AC1140V、AC66OV、AC380V、AC127V等。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供电系统电压等级为AC660V/127V和DC12V。其中避难硐室日常照明为AC127V,由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提供;避难硐室日常供电为AC660V,由真空电磁启动器提供;遇险避难时的应急供电为DC12V,为本安电源,由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直流稳压电源箱和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联合提供,满足不小于96h的应急供电。68 永久避难硐室供电系统主要由矿用隔爆型真空电磁启动器、照明信号保护装置、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直流稳压电源箱、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等组成。其中矿用隔爆型真空电磁启动器,输入为AC66OV,输出为660V,相当于动力总开关,为避难硐室UPS电源提供交流输入电源,必要时可以通过真空电磁启动器控制通断电,对设备进行保护(短路、过载、漏电闭锁)和维修;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输入为AC660V,输出为127V,相当于AC127V的供电开关,为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提供交流供电电源,并对AC127V线路进行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信号保护;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直流稳压电源箱和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源箱,日常为环境监测装置、通信装置等提供电源,应急时为环境监测装置、通信装置等提供不小于96h的后备电源;能够为避难硐室提供高效、低功耗、高寿命、安全的日常照明;荧光棒,能够为避难硐室提供安全、可靠的应急照明。2)主要技术参数①QBZ-30/660(380)矿用隔爆型真空电磁启动器主要技术参数防爆型式:矿用隔爆型防爆标志:ExdI输入电压:AC660V/380V(三相),允许电压波动75﹪~110﹪额定功率:20KW额定电流:30A保护功能:具有短路保护、过载保护、漏电闭锁保护功能②QBZ-2.5/660(380)M(A)矿用隔爆型全闭锁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技术参数防爆标志:ExdI输入电压:AC660V/380V,允许电压波动75﹪~110﹪输出电压:AC127V额定功率:2.5KW保护功能:具有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信号保护功能;③DJS36/127L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主要技术参数防爆型式: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防爆标志:Exd[ib]I68 输入电源:AC127V,允许电压波动75﹪~110﹪额定功率:36W额定电流:≤0.3A④KDW660/12J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直流稳压电源箱主要技术指标详见“环境监测装置”相关部分⑤DXB120/24J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源箱主要技术指标详见“环境监测装置”相关部分⑵原理根据避难硐室日常供电和照明、遇险避难应急供电和照明的功能需求,设计了永久避难硐室供电照明系统。下面分别进行阐述:①电源系统目前我国矿井低压供电系统动力电源的电压等级为AC3300V、AC1140V、AC660V、AC380V、AC127V等。考虑到避难硐室空间有限,其电源部分不可能完全按照井下机电硐室的标准设计,从简洁清晰的角度考虑,我们只设计引入AC660V动力电源,通过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提动电源,在遇险避难时,由UPS电源为环境监测装置、通信装置等提供直流本安电源。KDW660/12J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定电源箱正常工作时,一方面用于向避难硐室内外CO传感器、CO2传感器、CH468 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逃生指示器、照明和信号设备等提供不间断供电,另一方面与DXB120/24J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配合使用,向备用电池箱进行浮充电。DXB120/24J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是KDW660/12J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配套使用的UPS备用电池箱。正常工作时,由主机向该备用电池箱进行浮充电,当主机的交流供电电源因故断电时,自动由备用电池箱向该主机提供电池输入供电,并经主机内部本质安全转换,输出本质安全电源,向避难硐室内外本安设备供电。②日常照明系统根据避难硐室的要求,设计选用了节能环保的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其采用LED冷光源大功率发光元件作为光源,具有发光效率高,耗电低,工作温度低,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为确保照明质量,LED照明灯间隔距离设定在5m左右。⑶供电系统设备布置永久避难硐室供电系统,由1台矿用隔爆型真空电磁启动器、1台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6台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2台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直流稳压电源箱、2台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等组成。QBZ-30/660(380)矿用隔爆型真空电磁启动器、QBZ-2.5/660(380)M(A)矿用隔爆型全闭锁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各1台,放置在电源硐室中。负责日常照明的DJS36/127L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共布置6台,具体布置情况如下:两侧过渡室各布置1台,生存室布置4台。6.通信通讯系统永久避难硐室应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并可接入井下广播系统站台,最大限度保证灾变期间的通讯安全可靠。7.个体防护装备⑴个体防护装备选型及主要技术参数68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避难硐室内应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隔绝式自救器,有效防护时间不低于45min。设计永久避难硐室配备ZY45型压缩氧隔绝式自救器,配备数量为额定避险人数的1.2倍,为60台。ZY45型压缩氧隔绝式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为45min,该自救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合理、性能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ZY45型压缩氧隔绝式自救器技术参数表外形尺寸(mm)质量(kg)额定防护时间(min)氧气瓶额定压力(MPa)定量供氧(L/min)227×177×962.14520﹥1.2⑵压缩氧隔绝式自救器的管理和维护应按使用说明书进行保管和使用,凡开启使用过的压缩氧自救器,应有发放室进行刷洗、消毒、充气和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无论使用时间长短,二氧化碳吸收剂必须全部更换。压缩氧自救器每半年检查一次气密性和氧气压力。二氧化碳吸收剂也应每半年更换一次,橡胶件老化严重的应及时更换。库存的二氧化碳吸收剂每季度必须化验一次,对二氧化碳吸收率低于30﹪,二氧化碳含量大于4﹪,水分不能保持在15﹪~21﹪之间的,不准使用。其粒度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对新购进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应抽样化验,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不准使用。用于压缩氧自救器的氧气瓶必须按国家压力容器管理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水压试验。压力指示表按检定规程进行周期检定。⑶个体防护装置布置自救器放置在永久避难硐室座椅下部的储物箱里,每个座位下面至少放置一台自救器,以方便避难人员取用。68 8.其他配备为了给避难人员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避难人员健康安全,在永久避难硐室内设置有座椅、担架、急救包、食品、饮用水、工具箱、灭火器、指示标志牌、棋牌、卫生间等辅助设施。座椅:永久避难硐室内设置60个座椅,采用不锈钢制作,座位下面是储物箱,用于避难人员休息和放置照明荧光棒、急救包、食品、饮用水、CO2吸收剂、CO吸收剂等。担架:用于救治和运动伤员,选用救护队用折叠担架(2副)。急救箱:用于伤员的紧急救治和避险人员常备药物的储备。急救包中的药品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配。食品:避难硐室内配置压缩饼干,每人每天食品热量>5000KJ,质保期为4年。放置在座椅下面的储物箱中。饮用水:用于避难人员生活用水,配置500mL瓶装矿泉水,每人每天3瓶,质保期2年。避难硐室内应接入矿井供水管路,并设专用接口和供水阀门,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并为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工具箱:放置必备的工具,用于避难硐室仪器设备的维修。工具箱设置在生存室内(靠巷帮),装有工具和维修用的配件。灭火器:用于扑救避难硐室内因电源短路等引起的火灾,设计配备4台干粉灭火器。指示标志牌:若干,用于说明仪器设备的操作提示和警示。操作手册:达到每人一本,以便阅读。68 棋牌:为了缓解避难人员的紧张情绪,避难硐室内可以放置一些棋(根据需要而定)。卫生间:不锈钢机械打包蹲便器4个。68 表4-3-1永久避难硐室设备配备表额定人数60保护时间96小时单位主要功能产品名称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安置部位数量安全防护系统防爆硐室结构C30混凝土嵌入接实浇筑 厚度≥0.2米,标号≥C30,通讯、电力、通风、排水管路预埋浇筑,并加装防爆手动阀门,线路应具有保护措施 1套隔爆密闭门 DFBMF-0.3 过渡室2扇密闭门 DMF防冲击压力≥0.3MPa过渡室2扇过渡室空气幕压缩空气瓶WZA267-40-15 生存室4个气瓶连接装置GDLJ-1 生存室30套开关控制装置  生存室30个不锈钢喷淋装置  过渡室2个减压装置高、低压表 过渡室2个动力保障系统动力系统矿用ups不间断电源KDW660/12J外接矿井电力系统、自动稳压、断电自动切换备用电池箱生存室2台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DXB120/24J额定使用时间不低于96小时生存室2个环境监测系统硐室内(外)环境监测参数矿用低浓度甲烷传感器GJC4(A)测量范围:0~4%生存室、过渡室3个氧气传感器GHY25测量范围:0~25%生存室、过渡室5个矿用一氧化碳传感器GTH1000(B)测量范围:0~1000×10-6生存室、过渡室5个矿用隔爆温度传感器GWD100测量范围:0~100℃生存室、过渡室3个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GRG5H测量范围:0~5%生存室、过渡室3个矿用红外摄像仪SBT127/220G 生存室、过渡室3个矿用差压传感器GPD5F测量范围0-5KPa生存室、过渡室3个68 通讯照明系统通讯隔爆矿用电话KTH15防水防尘、字码夜光功能过渡室、生存室4部照明矿用防爆日光灯KD符合BG3836-2000,IEC-60079S标准要求生存室6个矿灯KL-4LM(A)一体式生存室60个生存保障系统压风供氧系统空气过滤装置  生存室2套消声装置  生存室4套减压装置  生存室2套单向阀  生存室4个不锈钢管道  生存室60米压缩氧供给系统压缩氧气瓶  生存室34台气瓶连接装置  生存室34套减压装置  生存室2套单向阀  生存室2个流量测定装置  生存室1套消声装置  生存室1套控制箱  生存室1台不锈钢管路  生存室30米自救、急救系统压风自救器ZYJ输出压力调整范围:0.09MPa,单个装置耗气量150~200L/min生存室60个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ZY15Y 生存室60个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ZY45 生存室60个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HYZ4正压式,有效防护时间2~4小时生存室60个68 自动苏生器MZS-30自肺换气量调整范围:12~25mi/min,呼吸阀供气量:>15L/min,吸痰器吸引压力(-60~-3)kPa生存室2个急救箱   2套担架等一般急救物品  生存室2套物品配备食品90#压缩干粮每人每天食品热量不少于5000kJ生存室1件饮用水500ml瓶装饮用水没人每天1.5升生存室180瓶座椅  生存室60个不锈钢机械打包蹲便器NYB--001自带集便箱,脚踏式打包生存室4个机械维修便携式组合工具箱SK1/4-41SP 生存室2套灭火工具  生存室4个空气净化与降温除湿系统废气收集及处理装置贵金属CO吸附剂保证20分钟内将CO浓度由0.04%降到0.0024%,在120h内维持一氧化碳浓度低于20ppm生存室72kg二氧化碳吸附剂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CO2的能力应不低于50L/min生存室96kg除湿剂 生存室400Kg防爆直流风机KBF-300 生存室1个储冰式降温系统  生存室1套其他人员定位系统读卡器  室内、室外2台监测监控系统分站KJ90-F16/F8 生存室1台与外部连接的电缆、通讯线缆、压风管路、进排水管、三通、阀门等材料68 四、临时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㈠硐室结构及井巷工程临时避难硐室由1个过渡室、1个生存室组成,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碹+锚网喷复合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为80mm,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砌碹混凝土标号C30,砌碹厚度500mm。硐室底板采用混凝土地面,厚度100mm,铺底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硐室地面高于相邻巷道底板不小于200mm。临时避难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外侧第一道门采用即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兼具防水功能,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生存室。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门墙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生存室内设置不少于两趟单向排气管和一趟单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均加装手动阀门。防护密闭门抗冲击压力不低于30MPa,抗水压不低于2Mpa。有足够的气密性和防水功能,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门墙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200mm,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顶级为C30,门墙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除防护密闭门外,临时避难硐室还通过压风系统、供电电缆与外界联通,在墙体内应预埋管线。68 ㈡临时避难硐室生命保障系统组成及主要参数1、供氧系统⑴、供养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及供氧方案的选择参见永久避难硐室相关设计。临时避难硐室供氧方案采用压风系统供氧和压缩氧气供氧两种方式。⑵、压风系统供氧装置设计人均供风量0.3m3/min,避险人数20人计算,所需总供风量为:0.3×20=6m3/min由于单趟压风管路流量一般在20m3/min以上,一趟压风管路即可满足供风需求。设计在生存室内靠近密闭门侧布置一套压风系统供氧装置,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与压风系统管路连接。压风系统供氧装置的原理、组成和主要技术参数参见永久避难硐室相关设计。⑶、压缩氧气供氧装置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自备氧供氧系统,人均供氧量不低于0.5L/min。设计按人均供氧量0.5L/min,避险人数20人,避险时间96h计算,所需氧气体积为:0.5×20×96×60=57600L设计选择工作压力为15MPa、水容积为40L的氧气瓶作为供氧气源,每支氧气瓶内可用氧气体积为:ΔP×40=128×40=5120L式中:ΔP68 ΔP为气体可用压力差,ΔP=(13-0.1)MPa=(129-1)大气压=128大气压故需氧气瓶数量为:12支设计按人均供氧量0.5L/min,避险人数20人计算,为了有效控制不同数量避险人员时供氧量的输出,设计选择可调节流量计。设计在临时避难硐室生存室内放置工作压力为15MPa、水容积为40L的氧气钢瓶25支。氧气钢瓶经高压管路与减压器输入口连接,减压器与浮子流量计放置在生存室的墙壁上,方便避险人员调节、观察压力及供氧流量数值。压缩氧气供氧装置、组成和主要技术参数参见永久避难硐室相关设计。2.有害气体去除设施⑴主要功能及工作原理吸收剂处理吸收剂数量为:0.5×20=10L/min②CO吸收剂数量确定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关于“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保证在20min内将一氧化碳浓度有0.04%降到0.0024%以下”的要求及人体呼吸产生的CO量为2㎎/m³;为计算依据,并考虑灾害时期产生的CO气体可能进入避难硐室,设计配备3盒CO吸收剂。⑵主要技术指标:对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0.5/min•68 人;对CO的吸收和(排除)能力应保证在20min内将一氧化碳浓度有0.04%降到0.0024%以下;硐室内CO2浓度不大于1.0%;硐室内CO浓度不大于0.0024%。⑶布置反方式CO2和CO吸收剂放置于临时避难硐室座椅下储物箱中,当发生灾害事故紧急避险时,管理人员应取出CO2和CO吸收剂,并打开暴露于生存室中。3.压缩空气幕及压气喷淋系统由于避险人员在开启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过程中会带入CO等有毒有害气体及烟尘,极易造成对避险人员的二次伤害。压缩空气幕的主要功能是将压缩空气钢瓶中的压缩空气通过喷气气幕释放大量的气流将有毒有害气体驱之门外,尽量避免有毒有害气体随着避险人员的进入而带入避险硐室内。压气喷淋装置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压缩空气与水的摩擦,产生非常均匀和细密的喷雾,以消除随避险人员进入而带入过渡室内的悬浮的烟尘,避免其进入生存室内。设计在临时避难硐室过渡室内放置工作压力为15MPa、水容积为40L的空气钢瓶2支,其中1支供压缩空气幕使用,1支供压气喷淋装置使用。2支压缩空气幕使用钢瓶通过高压管路并联后与减压器输入口连接,减压器输出口经防护密闭门联动开关与放置在防护密闭门对面的喷气气幕相连。68 1支压气喷淋装置使用钢瓶通过高压管路与减压器输入口连接,减压器输出口经开关与放置在防护密闭门对面的空气雾化喷嘴相连,同时,供水水管与供水减压器输入口连接,供水减压器输出口经开关与空气雾化嘴相连。压缩空气幕及压气喷淋系统原理及主要技术参数参见永久避难硐室相关设计。4.环境监测装置临时避难硐室环境监测装置可用于采集和显示硐室内外气体(CO、CO2、CH4等)浓度、温度、湿度、压力等,供硐室内避难人员掌握和判别灾害环境,并根据硐室内配套救生设备及时采取自救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证遇险人员的安全。临时避硐室环境监测装置由KDW660/12J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及避难硐室内外CO传感器、CO2传感器、O2传感器、CH4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计等组成。目前矿井正在使用KJ90-F8/F16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在避难硐室内设置一台监测监控系统分站及显示屏,以实现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对避难硐室内外CH4、CO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目前矿井正在使用KJ251A型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在避难硐室内设置一台人员定位系统分站及读卡器,以实现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对避难人员进出避难硐室情况进行实时监测。KDW660/12J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监测监控系统分站及显示屏、人员定位系统分站及读卡器均设在临时避难硐室生存室内。临时避难硐室生存室内设O2传感器、CH4传感器、CO2传感器、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传感器,详细见临时硐室设备配备表。5.供电系统68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供电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可用于临时避难硐室日常供电和照明;并在遇险避难时,提供不小于96h的应急供电和照明。临时避难硐室供电系统,主要由1台KDW660/12J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4个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等组成。6.通信系统临时避难硐室设有与矿调度室直通的电话,并可接入井下广播系统站台,最大限度保证灾变期间的通讯安全可靠。7.个体防护装备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避难硐室内应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隔绝式自救器,有效防护时间不低于45min。设计临时避难硐室配备ZY45型压缩氧隔绝式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为45ming,配备数量为额定避险人数的1.1倍,为20台。ZY45型压缩氧隔绝式自救器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参见永久避险硐室相关设计。自救器放置在临时避难硐室座椅下部的储物箱里,每个座位下面至少放置一台自救器,以方便避难人员取用。8.辅助设施为了给避难人员创造良好的生还环境,保证避难人员健康安全,在临时避难硐室内设置有座椅、担架、急救包、食品、饮用水、工具箱、灭火器、指示标志牌、棋牌、卫生间等辅助设施。座椅:临时避难硐室内设置20个座椅,采用不锈钢制作,座椅下面是储物箱,用于避难人员休息和放置照明荧光棒,急救包、食品、饮用水、CO2吸收剂、CO吸收剂、指示标志牌、棋牌等。座椅分为2排放置在生存室中,两侧座椅靠背在巷帮上。68 担架:用于救治和运送伤员,选用救护队用折叠担架(2副),担架主要参数参见永久避难硐室相关设计。急救包:用于伤员的紧急救治和避难人员常备药物的储备。急救包中的药品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配。食品:避难硐室内配置压缩饼干,每人每天热量>5000Kj,质保期为4年。放置在座椅下面的储存箱中。饮用水:用于避难人员生活用水,配置500mL瓶装矿泉水,每人每天3瓶,质保期2年。避难硐室内应接入矿井供水管路,并设专用接口和供水阀门,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并为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工具箱:放置必备的工具,用于避难硐室仪器设备的维修。工具箱设置在生存室中间位置(靠巷帮),装有工具和维修用的配件。灭火器:用于扑救避难硐室内因电源短路等引起的火灾,设计配备2台干粉灭火器。指示标志牌:若干,用于说明仪器设备的操作提示和警示。操作手册:达到每人一本,以便阅读。卫生间:不锈钢机械打包蹲便器1个。68 表4-4-1临时避难硐室设备配备表额定人数20保护时间96小时单位主要功能产品名称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安置部位数量安全防护系统防爆硐室结构C30混凝土嵌入接实浇筑 厚度≥0.2米,标号≥C30,通讯、电力、通风、排水管路预埋浇筑,并加装防爆手动阀门,线路应具有保护措施 1套隔爆密闭门 DFBMF-0.3 过渡室1扇密闭门 DMF防冲击压力≥0.3MPa过渡室1扇过渡室空气幕压缩空气瓶WZA267-40-15 生存室2个气瓶连接装置GDLJ-1 生存室5套开关控制装置  生存室5个不锈钢喷淋装置  过渡室1个减压装置高、低压表 过渡室1个动力保障系统动力系统矿用ups不间断电源KDW660/12J外接矿井电力系统、自动稳压、断电自动切换备用电池箱生存室1台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DXB120/24J额定使用时间不低于96小时生存室1个环境监测系统硐室内(外)环境监测参数矿用低浓度甲烷传感器GJC4(A)测量范围:0~4%生存室、过渡室2个氧气传感器GHY25测量范围:0~25%生存室、过渡室2个矿用一氧化碳传感器GTH1000(B)测量范围:0~1000×10-6生存室、过渡室2个矿用隔爆温度传感器GWD100测量范围:0~100℃生存室、过渡室2个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GRG5H测量范围:0~5%生存室、过渡室2个矿用红外摄像仪SBT127/220G 生存室、过渡室2个矿用差压传感器GPD5F测量范围0-5KPa生存室、过渡室2个68 通讯照明系统通讯隔爆矿用电话KTH15防水防尘、字码夜光功能过渡室、生存室2部照明矿用防爆日光灯KD符合BG3836-2000,IEC-60079S标准要求生存室4个矿灯KL-4LM(A)一体式生存室20个生存保障系统压风供氧系统空气过滤装置  生存室1套消声装置  生存室2套减压装置  生存室1套单向阀  生存室2个不锈钢管道  生存室30米压缩氧供给系统压缩氧气瓶  生存室12台气瓶连接装置  生存室12套减压装置  生存室2套单向阀  生存室2个流量测定装置  生存室1套消声装置  生存室1套控制箱  生存室1台不锈钢管路  生存室30米自救、急救系统压风自救器ZYJ输出压力调整范围:0.09MPa,单个装置耗气量150~200L/min生存室20个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ZY15Y 生存室20个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ZY45 生存室20个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HYZ4正压式,有效防护时间2~4小时生存室20个68 自动苏生器MZS-30自肺换气量调整范围:12~25mi/min,呼吸阀供气量:>15L/min,吸痰器吸引压力(-60~-3)kPa生存室2个急救箱   1套担架等一般急救物品  生存室1套物品配备食品90#压缩干粮每人每天食品热量不少于5000kJ生存室1件饮用水500ml瓶装饮用水没人每天1.5升生存室60瓶座椅  生存室20个不锈钢机械打包蹲便器NYB--001自带集便箱,脚踏式打包生存室1个机械维修便携式组合工具箱SK1/4-41SP 生存室1套灭火工具  生存室2个空气净化与降温除湿系统废气收集及处理装置贵金属CO吸附剂保证20分钟内将CO浓度由0.04%降到0.0024%,在120h内维持一氧化碳浓度低于20ppm生存室24kg二氧化碳吸附剂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CO2的能力应不低于50L/min生存室32kg除湿剂 生存室180Kg防爆直流风机KBF-300 生存室1个储冰式降温系统  生存室1套其他人员定位系统读卡器  室内、室外2台监测监控系统分站KJ90-F16/F8 生存室1台与外部连接的电缆、通讯线缆、压风管路、进排水管、三通、阀门等材料68 五、井下紧急避险设施使用条件发生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火灾或瓦斯、煤尘爆炸等灾变情况下,当灾害无法控制时,灾变区域人员应以配戴自身携带的隔绝式自救器循相应的避灾路线尽快撤至地面为最高原则,只有出现以下情况时,才可就近撤至附近的紧急避险设施,在紧急避险设施的掩护下成功逃生或等待救援,以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㈠灾变情况下,灾变区域安全出口被煤与瓦斯突出、火灾、瓦斯煤尘爆炸、冒顶等封堵,人员无法撤出时,应就近撤至附近的紧急避险设施,在紧急避险设施的掩护下等待救援。㈡灾变情况下,灾变区域人员循相应的避灾路线撤至地面的过程中,经过紧急避险设施,其自身携带的隔绝式自救器安全防护时间不足,无法保证能安全撤至地面或其它安全地点时,人员应进入紧急避险设施更换自救器,然后再循避难路线尽快撤至地面。六、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管理措施㈠日常维护管理措施为加强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管理,切实做好硐室内部各种设备的检修维护,急救物资的更新补充,确保避难硐室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须遵守如下规定:1.煤矿应建立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87 2.加强对避难硐室具体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避难硐室系统、结构、操作规程等,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做到专业化维护管理。3.紧急避险设施内应悬挂或张贴简明、易懂的使用说明,指导避险矿工正确使用。4.应定期对紧急避险设施及配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并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定期更换部件或设备。⑴压风(供氧)、供电、通讯、监测监控等系统,由分管的专业科室进行监管。相关业务科室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明确管理程序、办法和责任人。⑵每天应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1次巡检,设置巡检牌板,做好巡检记录。煤矿负责人应对紧急避险设施的日常巡检情况进行检查。⑶必须按规定及时效验、更换硐室内各种仪器、仪表,确保其正常运行。⑷应保证储存的食品、水、药品等始终处于保质期内,外包装应明确标示保质日期和下次更换时间。⑸每月对配备的高压气瓶进行1次余量检查及系统调试,气瓶内压力低于额定压力的95﹪时,应及时更换。每3年对高压气瓶进行1次强制性检测,每年对压力表进行1次强制性检验。⑹每10天应对设备电源进行1次检查和测试。⑺每年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1次系统性的功能测试,包括气密性、电源、供氧、有害气体处理等。5.避难硐室的检修维护⑴经检查发现紧急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及时维护处理。采掘区域的紧急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时,应停止采掘作业。87 ⑵硐室内的氧气供给、监测监控、通讯、人员定位及其他系统必须始终保持完好备用状态,因检修需要,必须办理检修申请,按照程序审批后方可作业。检修完毕后,应立即恢复各系统,并保证正常运行。⑶日常检修维护过程中,发现设备、设施故障无法排除时,应及时与厂家联系进行维修。6.除专业维护、专项检查(参观)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避难硐室。7.企管、财务等部门要明确硐室内各种材料、设备、物质的供应程序,确定避难硐室日常管理的物质保障。8.避难硐室应纳入应急救援系统⑴作为应急救援体系要进行专业管理,同时要定时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每位员工都会使用。⑵演习期间,人员进入避难硐室后,要严格执行避难硐室的相关规定。9.避难硐室外侧两出口前后50m范围内不得放置杂物,确保畅通。10.应建立紧急避险设施的技术档案,准确记录紧急避险设施设计、安装、使用、维护、配件配品更换等相关信息。㈡紧急避险应急管理措施1.快速、有序进入避难硐室⑴当发生各种灾害时,在无法升井的情况下,相关地点的作业人员,按照所在地点的避灾路线,进入避难硐室。⑵当人数较多时,各队组跟班队干部、班组长要加强组织协调,进入避难硐室时要井然有序,防止拥挤事件,提高进入效率。87 ⑶进入避难硐室后,各队组班长必须及时清点人数,同时认真检查及时掌握本队组人员的健康情况。⑸必须按避难硐室的各项规定操作各系统、设备。2.有序、高效组织施救⑴由矿当班带班矿领导、业务科室科长担任避灾硐室现场第一负责人,如果上述人员不在现场,有安全经验丰富、熟练掌握煤矿各种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对周边巷道环境熟悉的跟班班组长或安全生产骨干担任避灾硐室现场第一负责人。⑵现场的一负责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整个避灾硐室的人员健康情况,并利用一切通讯手段,尽快与地面救援指挥中心取得联系,及时准确汇报事故及人员情况,并接受地面救援中心的指挥。⑶现场第一负责人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分解工作,成立临时救援指挥体系,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要安排专人具体负责与地面救援指挥中心保持联系,对硐室内部各系统、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控制,对硐室环境进行检测。⑷进入避难硐室的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必须保持冷静、有序、尽量节省体力消耗。⑸现场第一负责人要组织对受伤人员的进行必要、及时的救援。⑹现场第一负责人必须加强硐室内各资源的管理,做到统一管理、伤员优先、合理使用。3.快速、有序组织撤离⑴在接到地面救援指挥中心的指令或者避难硐室无法保证人员生存的87 情况下,现场指挥人员必须结合现场情况,认真组织,确保有序、快速撤离。⑵撤离前现场指挥人员必须规定联系方式,确保撤离过程中始终保持联系。⑶撤离前必须提前安排好伤员救治转移。⑷撤离前现场指挥人员必须认真清点人数。七、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安全技术措施1、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及门墙必须坚固,必须有足够的气密性,以确保在发生矿井火灾或瓦斯、煤尘爆炸时,防护密闭门能承受不低于0,3MPa的抗冲击压力,并能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使其不能进入避难硐室。2、压缩空气幕必须安全可靠,防护密闭门打开,人员进入避难硐室时,压缩空气幕能够及时自动打开,以阻隔有毒有害气体进入避难硐室。3、硐室内有CO2等窒息气体,硐室外有CH4、CO等有毒有害气体,因此必须对硐室内环境进行监测监控,一旦硐室内气体指标超限,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以防止CO2钢瓶泄漏及外部有毒有害气体侵入对避难人员造成危害。4、硐室正常维护期间,照明、监控等供电均由井下变电所供电,供风由矿井的通风或压风系统提供,当发生事故,电力供应和通风、压风供应中断时,必须启动备用电源和压缩氧气装置,并确保及时、可靠,并能满足额定防护时间内避难硐室的电力消耗和人员呼吸所需的氧气供应。为此必须制定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5、避难硐室验收前,须对各配套装置安全性进行评估和鉴定。87 八、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建设工期永久避难硐室建设工期预计为110天。单个临时避难硐室建设工期预计为90天。第三节应急预案矿井水灾、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火药爆炸、火灾、冒顶片帮的危险性等级为IV类,即灾难性的,会造成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爆破伤害、触电伤害、机械伤害、地面自然灾害、中毒和窒息危险性等级定为Ⅲ类,即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系统损坏。因此,矿井应编制以上各类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救援预案,按响应等级,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提纲如下:一、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1、事故类型其类型可分为:重力型、构造型、复合型。2、事故可能发生时间事故无明显时间性。3、危险程度分析⑴事故危险源分析⑵冲击地压事故危险程度分析二、应急处理基本原则1、及时汇报87 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及时通过电话等方式向矿调度室、工区值班人员汇报事故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人员情况、事故性质、影响范围及发生原因等)。2、先确认后处理的原则现场处理前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认事故现场的安全保证程度,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必要时先对危险区域进行处理,防止事故的扩大。3、以人为本的原则应急处理把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采取的方案措施必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为出发点,既要考虑被救人员的安全,又要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遇险人员被营救出后,先在现场进行急救再升井,防止贻误最佳抢救时机。4、统一指挥原则应急救援必须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进行,避免盲目采取行动影响事故救援工作的开展和造成事故的扩大。5、自救互救原则应急救援过程中,被救人员根据现场条件积极开展自救工作,配合外围救援工作。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组织体系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结构图2、指挥机构职责⑴指挥部职责⑵总指挥职责87 ⑶副总指挥职责⑷成员单位职责⑸应急救援小组及职责⑴现场指挥组⑵医疗救护组⑶警戒保卫组⑷后勤保障组⑸善后处理组⑹信息发布组3、上级应急救援指挥事故超出矿应急处置能力时,由指挥部向集团公司或政府有关部门请求支援,在上级主管部门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人员到位后,指挥部和下属各抢险救援小组按照“归口”原则,立即归属上级各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服从其调配。4、预防与预警(1)危险源监控(2)预警行动5、信息报告程序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要及时做好上报工作,安监处统一负责矿事故信息的接收、报告、初步处理和统计分析。1)信息报告与通知87 ⑴发生事故后,现场人员要立即开展自救和互救,并立即报告调度室或本单位负责人。矿调度室、安监处或单位负责人立即报告集团公司调度室、aaa安监局和贵阳市安全监察局等有关部门。必要时可越级上报。矿调度室、安监处及上级各有关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接收事故报告信息。⑵事故初期采用电话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环境受影响面积及程度、事故潜在的危险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在补报的基础上核实有关确切数据,12小时写出事故书面报告报集团公司调度室,报告内容:①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②事故简要经过、遇险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③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④事故抢救处理、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并附示意图;⑤需要有关部门、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⑥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2)矿内部信息传递矿调度室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照事故管理规定立即向矿有关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报告。⑴发生轻伤事故、一般非死亡事故和一般侥幸事故,调度室立即向矿值班领导,分管安全生产领导和有关业务科室负责人报告。⑵87 发生重伤以上人身事故或二级以上非人身事故,或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事故,矿调度室立即报告矿值班领导、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业务科室负责人。6、应急处理1)响应分级按照事故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矿井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响应等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⑴Ⅰ级:造成人员伤亡或一级非人身事故,汇报矿调度室,由矿启动应急预案,同时汇报集团公司。⑵Ⅱ级:造成人员重伤或二级非人身事故,汇报矿调度室,由矿启动应急预案。⑶Ⅲ级:造成人员轻伤或三级及以下非人身事故,汇报矿调度室和本单位,由事故单位实施现场处置方案。2)响应程序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立即启动现场处置方案,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事故有关管理规定立即报告集团公司。矿按下列程序和内容响应:⑴调度室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组织撤人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并根据领导指示,通知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集合。指挥部立即组成并领导、指挥救援工作。⑵调度室和安监处进一步了解事故情况,收集事情有关信息,及时掌握事态发展和现场救援情况,并向指挥部及时报告。⑶87 现场指挥组根据现场情况协同指挥部进行事故初始评估,划分现场工作区(危险区、缓冲区、安全区),及时研究制定抢救方案和安全措施。应急响应程序图⑷指挥部根据救援工作需要,协调调动有关人员和专家、应急救援队伍奔赴现场实施救援。⑸根据事故情况,协调调运有关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⑹根据受伤人员情况,调动医疗救护队伍赶赴现场进行救治和指导。⑺在事故抢险过程中,若事态扩大,抢救力量不足,事故(事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抢救组和现场指挥组要立即向总指挥部汇报。指挥部请求上级进行增援,启动上一级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实施扩大的应急响应。3)处置措施设置避灾线路。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1)冲击地压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储备由救护队、生产技术科、通防科、采掘工区、供应站负责储备和管理,并保障救灾物资、设备足额储备,状态完好。2)储备资源不能满足救灾需求,需动员和征用社会物资时,指挥部及时请求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支援。四、具体灾害处置方案矿井应根据预案,具体制定发生各种灾害的救援处置方案。处置方案编制程序如下:1、事故特征1)危险性分析87 2)区域和地点3)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4)事故发生前的征兆2、应急组织与职责1)成立应急自救小组2)应急自救小组职责3)人员职责3、应急处置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1)故处置措施(2)人员撤离3)事故报告4、注意事项5、发生事故后的通讯联络及外部救援1)通讯联络2)外部救援第四节矿山救护矿山救护队是处理矿井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的专业队伍,所有煤矿必须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1)第四百九十三条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第587 号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煤安监监察〔2007〕44号)、eee安全生产监察管理局《关于加强和推进煤矿兼职救护队建设的通知》(hhh安监应急[2011]215号)等文件规定,煤矿建立兼职救护队。ccc煤矿年产量9万t/a,属于小型煤矿,ccc煤行政区划隶属eeeaaabbb管辖,矿区位于aaabbb境内,矿区距aaa城7km,距210国道约3Km,距kkk站约4Km,井口有简易公路与主干公路相接,矿山交通方便。ccc煤矿经济类型为私营企业,该矿已与dddd矿山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兼职救护队必须熟知矿井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应急救援预案熟练演习,每年必须根据矿井实际情况组织一次救灾演习。87 表4-4-1煤矿兼职救护队基本装备配备标准类别装备名称要求单位数量备注通信器材灾区电话套1引路线m1000个人防护正压氧气呼吸器4h台每人1台2h台2压缩氧自救器台每人1台自动苏生器台2灭火装备干粉灭火器只20风障4m×4m1块、6m×6m块块2检测仪器呼吸器校验仪台2一氧化碳检定器台2瓦斯检定器10%、100%各1台台2氧气检定器台1温度计支2装备工具采气样工具包括球胆4个套1防爆工具锤、钎、锹、镐等套1两用锹把2氧气充填泵台1氧气瓶40L个54h呼吸器配套个202h呼吸器配套个5救生索长30m,抗拉强度3000kg条1担架含一副负压担架副2保温毯棉织条2绝缘手套双1铜钉斧把2矿工斧把2刀锯把2起钉器把2手表块队长每人1块电工工具套1药剂氢氧化钙t0.587 表4-4-2煤矿兼职救护队指战员个人基本装备配备标准类别装备名称要求单位数量备注个人防护正压氧气呼吸器4h台1自救器压缩氧台1战斗服带发光标志套1胶靴双1毛巾条1安全帽顶1矿灯双光源、便携盏1检测仪器温度计支1装备工具手套布手套、线手套各1副双2灯带条2背包个1装战斗服联络绳长2m根1氧气呼吸器工具套1粉笔支2表4-4-3煤矿兼职救护队建筑设施基本配备标准序号设施名称要求单位数量1电话接警值班室安装与矿调度直通的电话,工作与学习日程图表、紧急出动警报装置、供值班人员住宿的床铺、卧具间12夜间休息值班室设置满足值班人员休息的床、卧具间13办公室电话、传真间14学习室配学习黑板及满足全体兼职人员学习的桌椅间15装备室安设仪器柜间16修理室安设维修台间17氧气充填室防爆灯及开关间18战备器材库满足储备水泵、开关、电缆等常用应急设备要求间187 第五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第一节投资估算一、编制说明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主要依据为:井巷工程:执行国家煤炭工业局煤规字[2007]第90号文颁发的《煤炭建设井巷工程概算定额(2007统一基价)》设备及安装、调试工程:参照行业类似工程及现行市场现行价格;项目投资估算范围:工程所需的全部总资金,包括井巷工程、设备、安装调试及其他费用。二、建设投资估算紧急避险系统总投资(不含应急救援预案抢险救灾物资)约250.74万元,硐室修建、设备购置费用约173.64万元,安装调试等费用52.09万元,设计费用15万元,其他费用10万元。详见投资估算表(表5-1-1)。第二节资金筹措ccc煤矿刚验收不久,目前处于投资回收期,煤炭销售利润多用于偿还贷款和器具、耗材购置。因此资金比较短缺,目前资金筹措方案主要为eee鑫悦煤炭有限公司(集团公司)代为出资,总计出资项目投资的35%,剩余部分通过银行贷款解决。87 表5-1-1紧接避险系统估算表主要功能产品名称安置部位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合计参考单价总价安全防护系统防爆硐室结构C30混凝土嵌入接实浇筑 隔爆密闭门 过渡室密闭门 过渡室过渡室空气幕压缩空气瓶生存室气瓶连接装置生存室开关控制装置生存室不锈钢喷淋装置过渡室减压装置过渡室动力保障系统动力系统矿用ups不间断电源生存室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生存室环境监测系统硐室内(外)环境监测参数矿用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生存室、过渡室氧气传感器生存室、过渡室矿用一氧化碳传感器生存室、过渡室矿用隔爆温度传感器生存室、过渡室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生存室、过渡室矿用红外摄像仪生存室、过渡室矿用差压传感器生存室、过渡室通讯照明系统通讯隔爆矿用电话过渡室、生存室照明矿用防爆日光灯生存室矿灯生存室生存保障系统压风供氧系统空气过滤装置生存室消声装置生存室减压装置生存室87 单向阀生存室不锈钢管道生存室压缩氧供给系统压缩氧气瓶生存室气瓶连接装置生存室减压装置生存室单向阀生存室流量测定装置生存室消声装置生存室控制箱生存室不锈钢管路生存室自救、急救系统压风自救器生存室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生存室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生存室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生存室自动苏生器生存室急救箱 担架等一般急救物品生存室物品配备食品生存室饮用水生存室座椅生存室不锈钢机械打包蹲便器生存室机械维修便携式组合工具箱生存室灭火工具生存室废气收集及处理装置生存室87 空气净化与降温除湿系统生存室生存室生存室储冰式降温系统生存室其他人员定位系统读卡器室内、室外监测监控系统分站生存室与外部连接的电缆、通讯线缆、压风管路、进排水管、三通、阀门等材料 安装调试等费用设计费用其他费用总价(元)87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1.结论xxx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项目的建设,符合矿井安全生产需要,符合国家安监部门的要求,在技术上可行,矿井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必将为企业集团和周边矿井带来典范效应,其“以人为本”和“和谐发展”的社会效应和安全理念必定在矿井上下甚至整个煤炭生产行业带来更深的影响。2.建议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稳妥的建设,建议如下:(1)矿井尽快组织编制紧急避险系统的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和根据设计组织设备招标和施工;(2)编制安全措施,合理安排各项工作进度,保证项目按时顺利完成,注意施工中的安全工作;(3)项目建成后,及时组织矿井员工对系统的熟悉和演练;(4)矿井目前处于投资回收阶段,周转资金较为短缺,争取赢得政府专项安全资金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