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0 KB
  • 2022-04-22 11:42:10 发布

2010年GCT考语文备考复习题附答案.doc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选择题  1.下姓氏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睢(jū)景臣区(qū)桃臧(zāng)克家郦(1í)道元  B.华(huà)老栓解(jiě)缙(shàn)雄信翟(dǐ)景  C.任(rén)弼时庞(páng)统仇(qiú)虎葛(gě)存壮  D.靳(jīn)尚倪(ní)萍查(Chá)慎行阚(kàn)睿  2.对下列词加线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变更(变动)少不更事(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更生(比喻复兴)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B.相当(相称)当行出色(从事的职业最好)当家(主持家务)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C.从简(采取简单的方法或方式)从长计议(不急于做出决定)从征(跟随出征)从井救人(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  D.独步(超出同类之上,没有可以相比的)独具慧眼(目光敏锐,见识高超)独创(独特的创造)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的)  3.对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怀古(思念)少怀大志(心里存有)襟怀(胸怀)怀瑾握瑜(胸部衣里掩着)  B.横幅(跟地面平行的)蔓草横生(纵横杂乱)横贯(地理上东西向的)横行霸道(蛮横)  C.花灯(用花或花纹装饰的)花言巧语(用来迷惑人的)火花(形状像花朵的东西)文艺之花(比喻事物的精华)  D.化冻(融化)潜移默化(变化)化解(消除)化险为夷(使变化)  4.下列各句加线的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教师始终是教育改革成效的主导性因素,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师心自用,才可能迎来教育的春天。  B.中国女排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经过两年训练,终于在本届奥运会上力挫群雄,获得骄人战绩,考试大。  C.本届NBA东西部联盟明星赛将于北京时间明晨7时在三藩市举行,届时球迷们所熟悉的奥尼尔、邓肯等将粉墨登场。  D.这是案情的关键,我们可从此下手,牵一发而动全身。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与望老共事多年,特别是编纂《辞海》的几年,我们朝夕相处,对于他的为人治学和领导才能,的确受益匪浅。  B.暑期大学生勤工助学招聘市场在古城中学举行,校门前有的路面积水,但两万多名大学生仍从四面八方涌来。  C.目前人造关节所用的材料不外金属和塑料两大类,由于人体内钾、钠、氯等化学物质能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的可能,所以选用的金属和塑料的化学性质必须高度稳定。  D.当时一位老前辈,为《译林》创刊号译载了侦探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向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写了一封长信,对《译林》提出相当严厉的批评。  6.下列句子中语体色彩恰当的一项是()。  A.小王在课后捧读小说  B.值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C.老师们正在商谈有关评选三好学生的问题  D.阿山和我一样也是种田郎,他和夫人一家五口,住在南山区的一个村子里  7.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幻想有时把我们周围的外物夺去,虽然有一千个喇叭向我们吹也听不见。(拟人、夸张)  B.关于我们自己我们能知道什么?关于未来知道的更少!(设问)  C.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比喻)  D.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  8.对下列作品、作家、国籍、体裁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铁流》绥拉菲摩维奇苏联小说  B.《自由与爱情》裴多菲匈牙利诗  C.《铁蹄》杰克·伦敦美国小说  D.《牛蛇》伏尼契意大利小说  9.“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对此诗解释不妥的一项是()。  A.此诗表达了作者久居客地返回故乡时的一种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B.此诗说明了作者曾经在人生道路上有过某种精神创伤  C.此诗可能流传有误,应改为“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D.此诗所表达的感情出于常情,但更符合常情  1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   A.《离思》  B.《寒菊》  C.《示子聿》  D.《蝶恋花》  11.赵某在火车上偷得某军人的一个手提包,内装人民币5000元及手枪1支、弹药5发,均藏于身上,数月以后,赵某被捕。赵某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  B.盗窃枪支弹药罪  C.盗窃罪和盗窃枪支弹药罪  D.盗窃罪和私藏枪支弹药罪  12.创新是指企业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新的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体系的活动过程。企业创新按其所包含的内容,一般可归纳为()考试大。  A.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  B.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  C.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  D.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  13.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什么因素来划分部门?()  A.职能  B.产品  C.地区  D.矩阵结构  14.目前“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等名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接受,社会的确在快速地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企业组织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向组织扁平化转变,许多原有的组织层次被“砍”掉了,权力开始向下移动。对于企业采取这种变革举措的缘由,理论界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下四种描述,你认为哪一种最不合适?()  A.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大量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替代了人,进而促使组织扁平化。  B.传统的工业社会强调稳定性和秩序,信息社会强调的是速度、快速反应和灵活性。   C.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设备和机器显得特别重要,信息社会中人和知识等更重要。  D.工业社会时代市场变化速度缓慢,信息社会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15.持续不断的“救火”,解决现场中出现的紧急问题,这意味着管理者应该开始着手考虑以下何种行为了?()  A.修正控制标准  B.组织更多的人员采取纠正行动  C.衡量实际绩效  D.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填空题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瞩目_____上升的五星红旗,聆听雄壮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②手术前,他们把_____困难和风险情况都考虑到了,并做了周密的应对安排与准备。  ③赵颖反复问自己:“这次测试其他同学都过了,为什么_____我不及格?”  A.慢慢重重偏偏  B.徐徐种种偏偏  C.徐徐重重恰恰  D.慢慢种种恰恰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_____其原因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的盲目跟风。  ②今年我省高等院校录取8.5万人,_____可使全省高考录取率与去年持平。  ③姜还是老的辣,这个人那么难缠,_____叫你给说服了。  A.当然大致毕竟  B.固然大致到底  C.固然大概毕竟  D.当然大概到底、  1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内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人认为,文章以朴素为贵,能把一个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就行了,不必花力气去打扮。对于这种意见要分析一下。是说文章的修辞应当先求准确,应当恰如其分,不要矫揉造作是对的。_____,以为随随便便就叫做朴素,实际上使朴素变成了简陋和寒枪,那是我们所反对的。  A.如果即使无疑然而假如  B.只要即使当然然而假如  C.只要如果当然但是如果  D.如果即使无疑但是如果  19.解放区的著名作家和小说有()。  ①赵树理和《小二黑结婚》②周立波和《暴风骤雨》③茅盾和《子夜》④丁玲和《大阳照在桑乾河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的成文法是()。  A.宋国的“刑器”  B.邓析的“竹刑”  C.晋国的“铸刑鼎”  D.郑国的“铸刑书”  21.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A.李大钊  B.鲁迅  C.蔡元培  D.胡适  22.任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国家机关是()。  A.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  B.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  D.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23.促成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因素主要是()。   A.阶级利益的共同性  B.主要斗争对象的一致性  C.革命目的的共同性  D.合作方式的灵活性  24.规划部门批准工商局建一处办公楼,但该处办公楼附近的气象局认为规划部门批准的办公楼影响气象站的天气预报,诉诸法院,下面哪一种说法正确?()  A.气象局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因其是行政机关  B.气象局和工商局可以找其共同的上级机关市政府协调处理  C.气象局因相邻权受损害可以原告资格提起行政诉讼  D.气象局因其职能受侵犯,可以规划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25.王某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在朝阳区有一处商业用房,市拆迁办(在西城区)决定对其房屋拆迁,王某不服,诉至法院,应由()法院受理。  A.东城区法院  B.西城区法院  C.朝阳区法院  D.前三个法院都可  26.30年前,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时,美日两国的领导人是()。  A.里根、田中角荣  B.杜鲁门、田中义一  C.尼克松、田中角荣  D.尼克松、田中义一  27.中国、美国、日本都是()。  ①APEC成员国②WTO成员国③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④石油输出国组织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28.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60年代投资经济的商人,你的投资领域最可能是()。  A.造船业  B.面粉加工业   C.钢铁业  D.农业  29.下列各概念的范畴是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  A.土地一水稻田一耕地  B.淡水一河水一井水  C.森林一针叶林一松树  D.矿藏一磷矿一非金属矿  30.我国在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坚持宗教同政权、司法、教育分离的原则。这种分离是指()  ①国家政权不能被用来推行或禁止某种宗教  ②各种宗教活动与司法活动互不干涉  ③中国各宗教不论信教群众多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④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  A.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己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己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做出的贡献。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的。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己经死亡。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作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亡,因为那时代己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亡,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做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  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31.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_____。  A.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己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B.对自然的死亡,害怕,因为可以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己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C.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很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D.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已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很喜欢  32.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_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  A.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考易网提供  B.排比手法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C.设问的手法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D.夸张的手法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33.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A.“快乐的死亡”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没有启迪作用。  B.“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也有启迪作用。启迪我们不要热衷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要踏踏实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出实际业绩。  C.“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也有启迪作用。启迪我们要每天都很快乐。  D.“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也有启迪作用。启迪我们要快乐地成长,丢掉任何烦恼。   3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是_____。  A.这篇散文,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并重点剖析快乐的死亡,显得条理分明  B.作者认为,作家没有了作品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艺术的离休”则是可贺可敬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D.本文在语言应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35.下列对作家的三种死法的描述,与原文一致的是_____。  A.自然的死、痛苦的死和快乐的死的共同点是都没有作品了  B.快乐的死就是因为年事己高,力不从心,所以作品已经没有了,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C.痛苦的死是作家体力和脑力还胜任创作的时候,但于苦难和折磨,作品己经没有了  D.快乐的死是在热闹中活着,但已不再或很少有作品发表了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房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地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选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都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在这里,我们显然遇上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  但家中挂的却是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己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掉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轻松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状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应对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统一,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  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接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抗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3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是_____。  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  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工具的推拒  D.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  37.文章从“富有的雅士”说起的原因是_____。  A.“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B.“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随便就从“富有的雅士”说起  C.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D.“富有的雅士”是文章题目的基础,必须从这里说起  38.第四段中_____是作者强调的“诗意”所产生的关键。  A.艰难  B.浮薄  C.奇险  D.慌乱  39.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阐述了两种美,_____。   A.一种是轻松愉悦的美,一种是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B.一种是高尚的美,一种是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C.一种是大美,一种是小美。  D.一种是简单的美,一种是复杂的美。  40.下列对文章第五段的描述中,完全正确的是_____。  A.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有时便会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美  B.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就可能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C.悲剧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具有永久的价值  D.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让人产生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应对各种生命考验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或以强烈见长,或以柔和取胜,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投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侯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考易网校  41.本文第二段提到了《琵琶行》,下列各句中出自于《琵琶行》的是  A.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B.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2.在《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中,可称为“驰”的段落是  A.林冲发现陆虞侯将要来暗害自己。  B.林冲去买解腕尖刀。  C.林冲在风雪中出门买酒。  D.林冲怒杀陆虞侯。  43.以下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是  A.《琵琶行》中关于乐曲的描写符合张弛之道。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在高潮的设置上并不成功。  C.成功的画作在布景成局方面必然会把握好疏密浓淡的调节。  D.精神的极度紧张未必有助于文艺创作。  44.关于运用“一张一弛”规律可能给文艺创作带来的好处,文中没有提及的是  A.有助于增强乐曲的节奏感。  B.有助于使评论文章的主要论点得到更为明确的显现。  C.有助于缓解作者在创作中的紧张,从而产生好作品。  D.有助于去除文中闲笔,使文章更为精练。  45.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A.起与伏  B.张与弛  C.艺术结构与艺术创作   D.辩证法与文学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是化学领域里的一项革命性发现。以后,门捷列夫也曾想进一步弄清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未从元素不能转化、原子不可分裂等形而上学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而到19世纪末人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存在,为揭开原子从量变到质变内幕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之时,他不仅不能利用这些新的科学实验成果进一步发展他的周期律学说,相反,他却极力否认原子的复杂性和电子的客观存在,竭尽全力进行反对。他说,承认电子存在不但“没有多大用处”,“反而只会使事情复杂化”,“丝毫不能澄清事实”。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表明元素是可以转化的,他却说“我们应当不再相信我们己知的单质的复杂性”,“应当消除任何相信我们已知单质复杂性的痕迹”。并宣布“关于元素不能转化的概念特别重要”,“是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然而其他化学家正是在19世纪末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等一系列伟大发现的基础上,一步步揭开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摒弃了门捷列夫的原子不可分和元素不可转化的陈旧观念,根据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合理内核,制定出了新的元素周期律。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基础上诞生的元素周期律理论,比门捷列夫的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它揭示了元素在周期表中是按原子中的质子数排列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的质子数也增加,一般来说,中子数也会增加。质子数的增加和中子数的增加合起来表现为原子量的增加。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一种元素中有含中子数多的同位素,也有含中子数少的同位素。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的平均数。这里所谓的质子数,就是原子核外围的电子数,也就是原子核的电荷数,即原子序数。从而解决了门捷列夫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些探索元素周期律后来获得的成果,都被门捷列夫在反对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电子存在中错失了。  因循守旧,就这样使大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探索元素周期律奥秘的前进道路上走向了倒退,丧失了应该根据新的科学实验成果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良机,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46.下列不属于门捷列夫的失误的具体表现的是_____。  A.他否认原子的复杂性和电子的客观存在  B.他否认元素是可以转化的  C.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裂的  D.他认为元素周期律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  47.对造成门捷列夫失误的原因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  A.形而上学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他的思想僵化守旧  B.他没有充分利用新的科学实验成果去解决他曾想弄清的问题  C.元素周期律的革命性发现使他高傲自大,目空一切不允许别人提出异议  D.他把元素不能转化的概念当成了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48.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门捷列夫曾经想弄清而没有弄清的问题是:为什么元素的性质会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考试大  B.其他化学家在门捷列夫发现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基础上,取其正确合理内核,摒弃其错误陈旧观念,制定出了新的元素周期律  C.元素周期律新的理论证明广般情况下,原子数的增加和中子数的增加合起来表现为原子量的增加,考试大  D.实践证明:并不是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的平均数  4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不要固守旧有的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不要拒绝新的科学实验成果  B.科学研究从来是后浪推前浪,年轻人胜过老年人  C.对不同的意见要让其发表,不要打击报复反对自己的人  D.任何事物刚出现时都是不完美的,真理是在与错误理论的不断斗争中而成长壮大的  50.下面不属于门捷列夫的观点的是_____。  A.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B.承认电子的存在会使事情复杂化  C.元素不能转化概念是整个世界的基础  D.元素在周期表中是按原子中的质子数排列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的质数也会增加,一般来说,中子数也会增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D  二、填空题  16.答案B 17.答案B 18.答案C 19.答案C 20.答案D  21.答案D22.答案B 23.答案B 24.答案D 25.答案C  26.答案C 27.答案A 28.答案B 29.答案C 30.答案是B  三、阅读理解题   (一)  31.答案A 32.答案A 33.答案B 34.答案A 35.答案C  (二)  36.答案D 37.答案A 38.答案A  39.答案A 40.答案C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41.答案D 42.答案C 43.答案B 44.答案D 45.答案B  (四)  46.答案D 47.答案C 48.答案B 49.答案A 50.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