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参考答案.doc 14页

  • 59.00 KB
  • 2022-04-22 11:44:32 发布

毛概参考答案.doc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毛概考试参考答案: 一、关于台湾问题  201.简要阐述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和当前局势,并探讨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和主张的演变过程。2.阐述“一国两制”思想,其概念、法律地位和意义。历史由来: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支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打内战,是二战后美国政府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推踞台湾后,美国决定“不让台湾落入中共之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卖国政府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1954年12月,美国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然将台湾置于美国军事保护之下。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交,但美国政府仍将台湾作为牵制中国的一张牌,为其全球战略服务。中美建交三个月后,美国政府批准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公然违反中美建交公报,以此为根据向台湾提供军事武器,阻挠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当前局势:当前,两岸关系趋于平稳和谐发展。马英九当选之后,两岸实现了三通,两岸关系得到缓和,并且较快发展,两岸领导人会晤趋于频繁,两岸联系越加紧密,呈向好发展。但是台独势力依然存在,并且在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形成阻扰。美国的不断干涉也使得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缓慢下来。演变过程:一、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向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蒋介石将“国民政府” 迁往台湾,两岸对峙正式形成。为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解放全中国,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正当人民解放军准备攻台之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趁朝鲜战争爆发之际,重新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派兵介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同时,又入侵朝鲜,极大地威胁着中国东北的安全。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心被迫转向东北和朝鲜战场,解放台湾的计划暂时搁置起来。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惩罚蒋介石集团对大陆的骚扰、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人民再次掀起了武力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1954年9月人民解放军猛烈炮击金门,此举被外界认为是解放台湾的前奏。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一江山等岛屿。虽然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但是时刻也没有放弃寻求和平解放台湾的途径。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适时地调整了对台政策,即由武力解放转变为和平解放。二、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发展为和平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开创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向和平发展方针的转变  根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两国就香港回归中国的谈判取得成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也由构想转变为现实,为解决台湾问题树立了典范。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两岸关系的严峻形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改变了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有关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思想,而视祖国和平统一为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目前两岸关系的目标是促进和平发展。2.阐述“一国两制”思想,其概念、法律地位和意义。概念:“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法律地位:一国两制的宪法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该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国两制” 的国家结构形式,既不是传统的单一制,又不是通常的复合制,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结构组织形式,即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思想内涵丰富、理论形态完备的有机辩证统一体。在三者的辩证关系中,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是关键。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现这一根本要求,达到主客观相统一,是做到与时俱进的前提与基础。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跟上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就必须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充分看到时代、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同时,如果不能从时代变化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审时度势,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发展规律。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科学认识变化中的事物。②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深化的表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归根结底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是无止境的。任何政党、组织、个人,如果不能与时代一道前进,思想就会僵化,就不能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就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三、谈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过渡性。15(一)、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 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二)、过渡性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1) 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 , 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 , 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这些经济成分中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 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 , 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 , 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 , 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 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 实现国家富强 、 民族振兴 ,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四、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谈谈“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5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把发展最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当实现对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才能坚定人民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3)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依靠发展。(4)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5)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30以来的历史成就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五、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谈谈“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15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这需要我国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意义: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在当代,世界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六、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谈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行性与理论、实践意义。 20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可行性:构建和谐社会,在中国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还有坚强的制度保证和前人的艰苦探索及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拥护,只要全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不懈奋斗,这一美好建国蓝图是完全有条件变为现实的。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七、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你对它的看法。 20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自己的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作为当代大学生,要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要有相应的主流文化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现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八、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15(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表明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核心是依法办事。(2)、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是如何逐渐确立的?它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创新? 20(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2)确立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内在的本质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突破和创新: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第三,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第四,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符合了这一判断标准。十、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实例谈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20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涵义: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3、从实例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新型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据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正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来看,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六大重要意义: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过量消耗资源,环境严惩污染,生态严惩破坏。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惩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自下而上和发展。(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才能促进我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一、结合历史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15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我国结束了资本社会主义,从而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成功了自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运动的失败说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足以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脱离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2.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脱离群众,通过依靠光绪--一个没有实权的封建君主来进行改良,并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大国的同情和支持,这些因素决定了其不可能成功。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比起前几次运动,自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以及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辛亥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这恰好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另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打倒压迫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推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中国人民自己作出的选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十二、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与西方社会的“两党制”相比,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15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的进步性: 西方政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和争斗的关系。西方多党制不可避免地带来争斗内耗、社会动荡、政府频频更迭、政局出现不稳等弊端。政府频繁更迭,对国家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显然十分不利。一、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资产阶级两党制或多党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根本不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制定了反映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纲领。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政治原则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天然维护者。二、我国各政党之间的根本利益与西方资产阶级各政党间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不同  我国在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已不再存在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和阶层,只是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还存在,他们仅在具体利益方面,存在着具体的差别。而西方国家各资产阶级政党之间则存在着主要利益冲突和激烈的政治斗争。三、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各政党之间的通力合作、互相监督,不存在反对党、在野党的问题。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力量,其他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都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主要格局。西方国家实行的各主要政党轮流执政的制度,则在国家政权中,一党或几个党是执政党,另一个党或几个党就是反对党,在野党,因而存在着在朝党与在野党的根本利益纷争。十三、结合实例谈谈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并阐述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攸关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它的意义是什么? 20A.重大变迁: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到2006年已经达到21万多亿,增长了57.5倍,到2007年则是24.66万亿元。中国外汇储备去年底达1.5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5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B.为什么改革开放是攸关中国命运的转折点1、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历史的角度)在改革开放之前,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加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自身难以克服的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弊端,导致国民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处于崩溃的边缘。而十年内乱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兴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机会,抢占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刚建立不久的社会主义该何去何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的选择。2、改革开放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从社会矛盾角度) 邓小平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邓指出: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解决矛盾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可自觉性."C意义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2、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知道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4、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5、现实意义: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b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c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