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00 KB
  • 2022-04-22 11:17:52 发布

计算接考研真题题答案.doc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 课后习题答案来源:《货币金融学》学习网   时间:2011-12-20   编辑:admin   点击:1285第十七章 课后习题答案来源:《货币金融学》学习网   时间:2011-12-26   编辑:admin   点击:324一、关键词1.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作用过程及其效果在内的完整宏观调控体系,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履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2. 货币政策目标(goalofmonetarypolicy)  广义的货币政策目标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狭义的货币政策目标仅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也称为近期中介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所直接影响的变量,操作目标会随工具变量的改变而迅速改变。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操作目标虽然是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的对象,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强,但距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远,因此设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来更好的了解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现在被广泛采用的中间目标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少数国家也采用汇率作为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最终实施效果,具体包括稳定物价的目标、充分就业的目标、经济增长的目标以及平衡国际收支的目标。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transmissionmechanismofmonetarypolicy)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启动后各种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和运行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从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目标、操作目标作用于中间目标,中间目标作用于最终目标的全过程。4. 货币政策有效性(efficiencyof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有效性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若货币政策能系统地影响真实产出、价格及就业等真实经济变量,则表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中性,或者说货币政策无效。二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即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在承认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上,讨论货币政策发挥效力的大小问题,即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问题。三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即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除了看其发挥效力的大小外,还要看其发挥效力的快慢,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又称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订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5. 货币政策独立性(monetarypolicyindependenceorautonomy)   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或自主性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在获得独立于政府的地位后既不受政府干预,更不受外国影响而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国内层面而言,货币政策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独立的、不受政府影响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国际层面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受外国经济金融态势及他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或“外部效应”的冲击和影响而“遗世独立”;一方面是指货币政策的主权性,即一国有权制定与实施适合本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的货币政策,这是一国的主权事宜,不容许外国干涉。6. 宏观调控(macro-control)   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对经济金融运行失衡的动态修正过程,其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由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在调节重点、调节功能和调节效应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所以必须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的搭配,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二、重要概念1.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2. 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在宏观上所采取的控制信用规模、调节信用结构等控制与调节的政策和措施。从整体上看,货币政策着眼于解决总量问题;而信贷政策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通过引导信贷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3. 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市场利率以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的方针和各项措施。中央银行调控利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调高或降低基准利率,确定浮动幅度,调节和影响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使其在大体上能反映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和资金供应状况;二是通过调整利率结构,促使资金在合理的资金价格体系指导下,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三是通过对利率体制的放松或集中管制,实现利率政策分层调节的作用。 4. 外汇政策  外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外汇行市和汇率,实行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及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与各种措施。外汇政策包括的内容有:控制和调节外汇行市,以稳定汇率;实现外汇管制,以稳定外汇收支并控制资本流动;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以维持国际清偿能力;控制外汇市场的交易,以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5. 货币政策规则  货币政策规则就是基础货币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般要求。6. 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应当根据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和不同的经济形势,灵活机动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政策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以达到当时最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7. 通货膨胀制  即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政府或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8. 货币政策目标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即货币政策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最终实施效果,多数国家中央银行通常有如下四大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9.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最多的传统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通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10.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的种类与劳动力需求的种类之间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失业。这种不协调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劳动力没有经过市场所需要的那种技术训练;二是劳动力的需求者对部分劳动力供给者有歧视或特殊限制;三是劳动者本人居住的地区缺乏足够的就业就会,而另外一些地区则是劳动力供给不足。11.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失调而造成的失业,其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由于劳动力的流动性限制造成的失业;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灵而产生的失业;三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失业。12. 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按照中央银行要求将部分吸收来的存款存于中央银行的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即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13.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时所作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14. 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亦称公开市场政策,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直接决定基础货币的变动,从而达到收缩和扩张信用、控制和调节利率与货币供给量目的的行为。15. 结构调控   经济结构调控是指人们针对经济结构失衡所进行的一系列结构改造与完善工作。这种结构改造和完善由于理顺了经济关系及比例关系,减少了结构性摩擦,缓解了瓶颈制约,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6. 信用控制   信用控制分为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如规定利率的最高限、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实行规模控制、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等。间接信用控制比较灵活方便,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17. 利率渠道   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一直受到凯恩斯学派的重视,其主要思想是指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传导过程是经由利率和有效需求的变动而完成的,尤其是以利率为“跳板”而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利率是核心环节,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市场利率,再通过市场利率变动影响投资进而影响产出。18. 信贷渠道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观点,即货币当局可以通过特定政策的实施改变银行的贷款供给,从而通过贷款利率的升降,最终影响总产出等真实变量,这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被称为“信贷渠道”。19. 资产价格渠道    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主要是研究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与实际经济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资产价格对投资的影响:托宾Q效应、物价预期效应和非对称信息效应。20. 货币政策时滞   又称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是指中央银行从制订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货币政策时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内部时滞、中间时滞、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过程;中间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开始,到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改变其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外部时滞是指从金融机构改变其利率、信用供给量等信用条件开始,直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时间。三、思考题1.货币政策传导要经过哪几个环节才能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答案一:货币政策传导经过如下几个环节后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首先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然后货币政策工具最先对操作目标产生影响,再后操作目标的变动对中间目标产生影响,最后中间目标带动最终目标变动达到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可用图表清晰的表示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答案二:货币政策传导经过如下几个环节后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主体;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物价及就业等。 2.你认为应如何缩短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订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可以分为内部时滞、中间时滞、外部时滞三个部分。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过程。客观上说,内部时滞的存在,反映了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决策的信息成本、以及决策能力的有限、决策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具体来说,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央行跟踪和采集有关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状况信息所需要的时间,这就是信息成本。2)在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所需要的相对充足的信息已被采集到后,中央银行的决策过程将是一个需要协调各个利益集团的公共决策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独立性强的中央银行,对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能够比较超脱,从而能够以较短的时滞完成货币政策的决策。3)中央银行的认识能力和决策能力、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敏感程度同样是形成内部时滞的重要原因,从所掌握的信息资料中认识宏观经济金融状况,分析这些信息中所隐藏的趋势,并做出相应的决策行动,同样需要时间。4)中央银行采取调控措施的具体方式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也是影响内部时滞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一般来说,小幅度的调整措施震动较小、影响面较窄,相应的时滞会短一些;而大规模的政策调整必然需要相对较长的时期。所以中央银行要减小信息成本,提高决策的效率,增强独立性来减小内在时滞。中间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开始,到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改变其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这段时间的长短决定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反应以及金融市场的敏感程度,是中央银行所不能操纵的。外部时滞是指从金融机构改变其利率、信用供给量等信用条件开始,直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时间,是货币政策时滞的主要部分。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社会公众的市场行为。2)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3)内部时滞。经济金融运行的事实表明,外部时滞的长短还与内部时滞的长短高度正相关。4)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及其调控选择。一般来说,强硬的直接控制手段的外部时滞比间接控制手段要短些。5)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背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产出时滞可能会短些;反之,则可能会长些。6)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比较准确的经济信号,降低中央银行的信息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样,中央银行就要在实施货币政策时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增强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以影响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经济行为,进而缩短货币政策的外在时滞。   3.国际收支失衡对社会总供求有什么影响?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因素变多了。诸如商品进出口、资本流出入和非贸易支出等可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因素都构成了影响总供求的新变量。经过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分析,可以把国际收支失衡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归纳简化为进出口和资本流出入两大项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商品出口表示国外对国内商品的需求,构成扩大总需求的因素;商品进口则表示增加国内商品可供量,构成扩大总供给的因素。将进出口因素引入,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公式可扩展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出口-进口)=消费品供给+生产品供给。资本流入,如同国内投资支出一样,会扩大总需求;资本流出,表示部分投资流向国外,国内投资需求减少,总供给相对扩大。如果计入资本流出入因素,总供求均衡公式扩展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出口-进口)=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资本流出-资本流入)。 4.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应如何配合?通货紧缩往往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合力促成的,这些因素有:1)货币因素,即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货币需求;2)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政府支出减少、出口减少;3)生产能力过剩因素。产生通货紧缩原因的多样化决定了治理通货紧缩手段的多样性和配合性,具体有三方面的措施:一是采取扩张的需求管理政策,即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用政府支出的增加来弥补私人部门投资的不足和有效需求的不足;二是收入扩张政策,即制定工资增长计划和限制价格下降。通过刺激工资增长提高总需求量,通过限制价格下降刺激生产部门的投资热情;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产能过剩情况的出现。综上所述,在通货紧缩时期,在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工资、设立最低生活保障线、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政府补贴等收入政策,增加居民总体的消费需求;通过采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最终通过收入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相配合达到抑制通货紧缩的目的。5.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与外贸政策如何协调?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对于开放经济体而言,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重要,财政政策无效;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重要,货币政策无效。在此基础上,克鲁格曼进一步提出了所谓“三元悖论”,即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是三个不可调和的目标,各国充其量只能实现这三个目标中的两个。货币政策与外贸政策的关系,通过利率调整影响贸易进出口、资金流入和国际收支。当一国需鼓励出口和资金流入,限制进口和资金流出时,政府可通过提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促使商业银行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其结果必然使得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另一方面,利率上升必然会吸引国外资金流入国内,抑制国内资金流出。这两方面作用最终会使国际收支逆差消除。反之,当一国需消除国际收支顺差时,通过降低再贴现率就可达到目的。货币政策与外贸政策的关系,通过汇率调整来影响贸易进出口和资金流出入。因为汇率的变动一方面必然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从而使进出口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必然引起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变化。因此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外汇汇率来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也可通过降低汇率来消除国际收支顺差。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内外互补型经济发展战略才是一国明智的选择。所以我们应从全球视角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放弃以前只是单方面利用国外或国内资源的出口政策或进口政策,把进口和出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整体。    四、练习题1.分析货币政策工具规则中“三大法宝”的含义、作用过程及各自利弊?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在内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通常被通称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就会造成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或增加,进而又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减少或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或增加,将会导致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提高或降低,进而又会引起市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提高或降低。即: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银行拆借利率→货币供应量、市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变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量影响很大,这既是这一工具的优点,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因此它是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管理的强有力的工具,但是不宜随时使用调整,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每日控制货币供给状况的工具。贴现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贴现率,就会造成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或增加,进而又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减少或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或增加,将会导致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提高或降低,进而又会引起市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提高或降低。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贴现机构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变动。贴现政策的优点是不仅可以控制信贷量的规模,还可以通过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对信贷量的走向进行结构性调整以达到长期的政策效用。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不能处于完全主动的位子;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与市场利率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是银行无所适从。公开市场业务的传导机制。中央银行买卖有价证券,将会对商业银行款准备金产生影响,造成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或减少,进而又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与此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或减少,将会导致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降低或提高,进而又会引起市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降低或提高,即:中央银行买卖有价证券→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及商业银行头寸→货币供应量及利率变动。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优点: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手中,可控性强;同时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公开市场业务还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现错误时,可立即逆向使用该工具以纠正其错误。其局限主要体现在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等都将制约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支持。    2.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分为哪几类?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又称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订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货币政策时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内部时滞、中间时滞、外部时滞。其中,外部时滞是货币政策时滞的主要部分。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过程。内部时滞还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1)认识时滞,即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在主观上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承认需要采取行动的时间间隔。2)行动时滞,即从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的时间间隔。中间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开始,到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改变其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外部时滞是指从金融机构改变其利率、信用供给量等信用条件开始,直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时间。外部时滞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微观决策时滞,即在金融机构信用条件改变以后,个人和企业面对新的情况作出决定改变自己的投资决策和支出决策的这段时间。2)作用时滞,即从个人和企业作出新的投资决策和支出决策,并采取行动,到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等经济变量产生影响所耗费的时间。3.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特点?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偏重于公平。货币政策主要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偏重于效率。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货币政策首先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相应调整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规模,从而影响社会需求。(1)作用机制的差异。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并对集中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而财政从其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而银行并不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只在国民收入次分配和财政再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这决定了货币政策主要是以其信贷投放(支出)变量影响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形成。(2)调控目标的差异。财政政策目标是资源合理配置、收入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增长,侧重点在于控制失业,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侧重点在于控制货币总量,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实现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实际所需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平衡。 (3)时间效应的差异。财政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认识问题时滞短、决策过程时滞长;而货币政策恰好反之。(4)调节手段的差异。财政一般采取盈余手段以紧缩需求,采取赤字手段以扩张需求。然而,因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具有“创造”能力的是银行信贷资金运动,所以财政的紧缩或扩张效应必须通过货币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产生。(5)实施主体的差异。财政政策由财政部来执行,而货币政策则由中央银行来执行。4.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有哪些?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使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使得西方国家在提高国民收入的过程中,出现了因货币数量增加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政策上,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主张使用稳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除了货币政策主张不同外,货币主义与凯恩斯学派的分歧还包括如下几点:(1)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P,y的条件下),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给定的P,y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这种观点差异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变动,从而货币供给长期和短期内都可以影响实际国民收入。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可变动的,而长期中是稳定的,从而货币数量的增加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加,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导致价格水平上涨。(2)货币主义认为利率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较大,从而IS曲线趋于水平;相反L(r)受利率的影响较小,从而LM曲线趋于垂直。但是,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投资受利息的影响不大,而L(r)受利率的影响大,从而IS曲线趋于垂直,LM曲线趋于水平。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效果不大,而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反之,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控制总需求的效果不大,而财政政策效果明显。两种理论试图从IS及LM曲线的特性上进一步论证各自的政策主张。(3)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最基本的理由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无法自行达到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而货币主义则提出自然率假说,试图重新肯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及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能力,从而主张政府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并指出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不仅没有控制经济波动,却可能是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政策具有滞后效应。(4)两派政策措施所追求的具体目标各不相同。凯恩斯主义是以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中持续而严重的失业问题为背景起家的,其目标是解救“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并不追求严格意义的物价稳定,相反它主张通过温和的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来实现经济发展。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则显著不同,他们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更加稳定增长而又没有通货膨胀。反对凯恩斯主义者用通货膨胀去替换失业的办法,积极主张在恢复高度就业之前,必须压制通货膨胀,把稳定物价水平作为首要任务。 5.现代宏观金融调控的目标、方式、手段是什么?宏观金融调控是对经济金融运行失衡的修正,调控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宏观金融调控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宏观金融调控的目标有:稳定物价的目标、充分就业的目标、经济增长的目标和平衡国际收支的目标。宏观金融调控采取的手段: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财政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的调整、贸易政策的调整、产业分配政策的调整、收入政策的调整等,是一种间接手段,但却是最主要的手段;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宏观金融调控的调控方式: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6.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能够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有:(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一项对各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宏观经济关系进行比较的研究显示,中央银行独立性越强,通货膨胀率越低;独立性越弱,通货膨胀率越高,而且低通货膨胀率并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换来的,央行独立性高的国家,失业率或产出波动并不比央行独立性低的国际大。(2)货币市场功能的完整度,由于货币市场具有高敏感性,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利率变动的特点,因此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场所,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说,货币市场功能的完整度越高,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越高,越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3)不同市场主体的配合度,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都是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好方法。(4)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金融创新使得市场上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更难达到预期效果。各种新兴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货币层次的划分难度加大,并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发生变化。在中央银行运用紧缩货币政策时,这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会抵消货币政策紧缩作用的效果;而在中央银行实施信用扩张时,这些新工具又会放大信用的膨胀效果。    五、案例分析题近些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调控手段在西方国家很少使用,即使使用频率也较低,因为频繁使用这一调控工具会导致经济大幅波动),2008年5月20日达到了16.5%的高位,同时多次调高利率,以遏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高起的现象,但其结果不甚理想,2008年上半年的CPI平均值高达7.9%。请阐明原因。答:从通胀成因上看,我国2008年通胀是“混合拉动型”。一方面是国际大宗商品(如原油、食品、铁矿石等)价格的大幅上涨,造成生产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飙升。另一方面,我国本轮通胀还具有货币推动的性质:1)在美国经济减速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环境下,大量国际热钱不断涌入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基础货币供给被动释放,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剧;2)由于贸易顺差而引起的外汇占款居高不下,截止2007年底我国外汇占款达到128377.32亿元占货币供应量的31.8%,因此央行被动的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增加了货币流动性造成了流动性的过剩进而产生一系列经济问题。正是我国通胀性质的“混合型”,决定了目前央行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抑制“通胀”的效果不甚理想。原因很简单:首先,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一种需求管理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着力点在于总需求。因此,无法解决我国因生产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总供给)所造成的那部分通货膨胀。其次,在美国经济减速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的大背景下,提高利率虽然有抑制通胀的作用,但同时中美利差的加大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我国,从而造成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被动投放、流动性过剩、通胀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再次,我国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仅仅针对货币被动供给来控制流动性过剩,即针对我国通胀的第二条成因而采取的资金回收的手段,因而最多只能缓解通胀和控制通胀压力的进一步增大,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因此更加治本的方法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结汇制度,在实行意愿外汇结汇制度的基础上对采取不结汇的居民和企业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央行因为结汇而被动向市场投放的货币量,就可以增加居民和企业手中持有的外汇,进而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减少货币流动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不但央行目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效果有限,而且频繁的提高准备金率,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如银根紧缩导致中小企业无款可贷。第十八章 课后习题答案来源:《货币金融学》学习网   时间:2011-12-26   编辑:admin   点击:292 一、关键词1.金融风险(FinancialRisks)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金融脆弱性(FinancialFragility)是金融部门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不仅包括可能的损失,还包括已近发生的损失。3.金融监管(FinancialSupervision)是指金融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的限制、管理和监督。        4.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5.信息不对称性(asymmetricinformation)指交易一方比交易对手拥有更多信息。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两种后果,即:交易发生之前的逆向选择,交易发生之后的道德风险。6.银行业监管(bankingsupervision)银行业监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讲,银行业监管是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总称。广义的银行业监管则不仅包括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或他律监管,也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或自律监管。7.证券业监管(securitiesregulation)指证券主管机关依法对证券的发行、交易等活动和参与证券市场活动主体实施监督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8.保险业监管(insurancesupervision)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保险业的监督管理。一个国家的保险监管制度通常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国家通过制定保险法律法规,对本国保险业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二是国家专门的保险监管职能机构依据法律或行政授权对保险业进行行政管理,以保证保险法规的贯彻执行。二、重要概念1.金融风险 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金融脆弱性 金融部门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不仅包括可能的损失,还包括已近发生的损失。3.安全边界 银行收取的利息之中包含有必要风险报酬的边界,即银行能够承受风险的程度,它能够给银行提供一种保护。 4.金融监管 是指金融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的限制、管理和监督。5.资本充足率 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6.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报送的数据、报表和有关资料,以及通过其他渠道(如媒体、定期会谈等)取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并通过一系列风险监测和评价指标,对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作出初步评价和早期预警。7.内部控制是指对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职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它包括对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控制、对资产和负债各项业务的控制、对表外交易的控制、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对授权授信和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等。8.注册制 又称登记制,指符合规定的条件的申请人,即可以直接进行证券公司登记,无须在公司成立之前再经过专门机构的审批。9.内幕交易又称知情者交易或内线交易,是指已发行证券的公司的内部人员及其他市场相关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其地位、职务之便利或控制之关系,获取发行人尚未公开的将对其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自己或通过他人进行证券交易,从中牟利或避免损失的行为。10.操纵市场 即证券市场中的操纵行为,指一个人或某一组织,背离自由竞争和供求关系而人为地制造证券行情,创造虚假交易繁荣和虚假价格,诱使一般投资者盲目跟从,参与买卖,从而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行为。三、思考题1.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性的意义相近,但是着重点不同。严格说来,金融风险是指潜在损失的可能性;金融脆弱性不仅包括可能的损失,还包括已近发生的损失。此外,狭义的金融脆弱性强调内在性,即它是金融部门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对于银行来说,其脆弱性根源在于信贷资金的使用与偿还在时间上的分离。不过,国内对金融风险的使用已经广泛化了,常常与脆弱性难以明确区分。 2.金融市场监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对其不能完全适用。一方面,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很容易发展为高度的集中垄断,这不仅在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方面会带来损失,而且也将产生其他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危机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因此,自从自由银行制度崩溃以后,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如何在维持金融体系效率的同时保证其相对稳定和安全。(2)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效应。该效应的含义是: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这种方法在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利益之间的不对称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此外,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也说明了外部性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因此,有必要引入一种市场以外的监管力量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3)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一个稳定、公开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人享受此利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受这种利益并不影响生产成本。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而言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部门构成金融体系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外部监管来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4)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在不确定性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学表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不能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完美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体系中更加突出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即使主观上愿意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随时因信息问题而陷入困境。而金融机构往往难以承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措施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3.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监管、金融业务监管(市场运作过程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1)市场准入监管。指对金融机构筹建、设立、经营以及进入金融市场等环节进行监管控制。这是一个关系到金融业能否健康发展,金融业结构和规模是否适度,金融机构是否具备设立资格,是否给社会经济带来消极影响的重要环节。(2)金融业务监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经验范围、品种、合规性进行的监管与管理。(3)市场退出监管。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退出金融业、破产倒闭或兼并、变更等实施监督管理。 四、练习题1.金融风险有哪些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金融风险进行不同的划分。(1)按照金融风险的对象划分,可以分为银行信贷风险,外汇风险,证券投资风险,期货投资风险。(2)按照金融风险的涉及范围划分为,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3)按照金融风险的承担者划分,可以分为国家金融风险和经济实体金融风险。(4)按照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划分,可以划分为客观金融风险与主观金融风险。2.金融风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1)金融脆弱性假说。金融部门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不仅包括可能的损失,还包括已近发生的损失。(2)“安全边界说推理。银行收取的利息之中包含有必要风险报酬的边界,即银行能够承受风险的程度,它能够给银行提供一种保护。 (3)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3.金融监管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独立原则。指参与金融监管的各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应享有操作上的自主权和先决条件。2.适度原则。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空间必须得到合理界定,应以保证金融市场内在调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为前提。既要避免造成金融高度垄断,排斥竞争,从而丧失效率与活力,又要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破坏性竞争,从而波及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 3.法制原则。一方面是所有金融机构都必须接受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督管理,不能有例外;另一方面是金融监管必须由金融监管机构依法进行,有关各方权利与义务的划分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金融监管要依法监管,不能用行政的随意性代替法律,要防止金融监管者的行为扭曲,建立对监管者的权力制衡机制。4.“内控”与“外控”相结合原则。外部强制管理不论多么缜密严格,也只能是相对的,假如管理对象不配合、不协作,而是设法逃避应付,那么外部监管也难收到预期效果;反之如果全部希望放在金融机构本身“内控”上,则一系列不负责任的冒险经验行为和风险就难以有效地避免。5.动态原则。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发展保持同步,以免成为限制金融业发展的羁绊。监管机构应尽快对不适应金融发展新形势的规则进行修订,同时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把握金融市场走向和金融结构的演变趋势,提前作出相应的准备,缩短监管时滞,提高监管的事前性和先验性。6.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国际化成为强劲的趋势,国际性金融机构的母国与东道国对其监管应负有明确的责任,共同完成对跨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监管,逐步实现金融监管的国际化。4.银行业持续监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市场准入监管(2)银行日常审慎监管。银行日常审慎监管是指以安全和稳健为目标来监控银行经营业务的全过程,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监管、呆账准备监管、贷款集中度监管、流动性监管、内部控制监管等。(3)市场退出监管。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退出金融业、破产倒闭或兼并、变更等实施监督管理。5.证券交易如何进行监管?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各国证券监管部门都对证券交易实行了严格的监管,并将监管的重点集中在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禁止行为的规制上。6.如何对保险公司进行财务上监管?政府对保险公司财务方面的监管旨在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对其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在发生赔款给付时所具有的经济补偿能力。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增加资本金,补足差额。保险公司成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总额的20%提取保证金,存入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银行,除保险公司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以外,不得动用。 7.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重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金融控股公司除了要面对各种专业金融业务风险,还要面对由于存在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关系网络,在各种金融业务的互动过程中出现的特别风险。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基础。对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的监管涉及两个层次,即对整个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和对经营性子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二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制度监管。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集团控制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监管机构鼓励金融集团建立严密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并建立内部信用评估体系,不仅能够防范专业金融机构的各自业务风险,还要能够控制由于内部交易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传递、信息不透明及其金融子公司缺乏自主性所带来的风险。三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监管。市场准入是金融控股公司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市场准入监管的主要内容是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条件和业务范围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四是资本充足状况监管。资本是保护金融机构债权的核心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对金融机构监管的标准之一。独立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对资本要素的定义及资产和负债评估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不同。五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管理层的监管。金融控股公司最高管理层人员的品格与能力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监管机构应该发展一套指标体系来考核管理人员是否称职,同时,监管机构还要对金融集团的董事、监事以及主要股东或其他对企业运行有重大影响的个人的行为进行动态监管,使之保持有效的治理结构。六是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控股公司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等,金融控股公司必须披露自己的组织结构和重大的内部交易,特别是那些可能对集团财务带来不利影响的内部交易。七是对过度风险集中的监管。风险集中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过度集中于某一交易对手、地理区域、产业部门或金融市场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银行、证券、保险机构都制定了防止风险集中的规则。五、案例分析题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股东共有47家。由于该行是首家以改组信托公司的方式组建的商业银行,合并的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5家公司债务总额44.4亿元一并转入,故其债务为资本金的2.6倍。这样的资产负债比例在新成立的商业银行中绝无仅有。海南发展银行以吸存为重点,不久便陷入高息揽储的怪圈,3年中5万元以上存款平均年利率为15%以上,1997年底106亿元的资金规模中除了40亿元个人储蓄存款外,60多亿元是高成本的同业拆借,银行负担日益沉重。至于1997年12月16日兼并了28家存在严重缺陷的城市信用社,则在客观上进一步促使海南发展银行滑向深渊,“城市信用社的支付危机扩大到海南发展银行,使后者出现流动性危机”(中央银行的《处置海南城市信用社支付危机的方案》)。中央银行救急的40亿元再贷款用尽后,海南发展银行清偿力丧失,挤提现象愈发严重。为了防止出现区域性金融风波,中央银行决定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请结合案例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 分析海南发展银行关闭的成因?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2.违法违规经营;3.海南发展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存在严重的问题;4.对流动性危机的处置方法不当;5.地方政府决策失误和股东实力较弱是重要原因。(二) 海南发展银行关闭对金融监管提出的要求?1.合规合法经营是商业稳健运行的基本要求;2.中央银行的救助是防止商业银行发生信用危机,化解银行业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