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19 KB
  • 2022-04-22 11:29:51 发布

《正法醍醐》思考题参考答案.pdf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二规教言论》思考题参考答案第1节课1、若想迅速成就圣天与世德这两种功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答: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有关圣天与世德的教言,如《二规教言论》;其次,如理如法地反复思维抉择,对其中的道理生起定解;再次,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地行持。简而言之,就是闻思—信解—行持,而我们尤其应做到的是在深信、力行方面努力。2、有些人认为:“上上的功德包括下下,只要好好修持佛法,世间上的高尚品德自然就会具足。”这种想法对吗?请以比喻具体说明。答: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作为下品高尚的世间道德是上品高尚圣者道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可能有高深的佛法境界。因此,出世间法的功德,一定要建立在世间的人规基础上,这如同没有树根就没有树干,没有福报就没有财富一样,倘若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不具备,则根本谈不上佛法的成就。3、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为什么?答: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大类,这并不是由别人来划分的,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的。因此,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4、有些人不用劳作,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一贫如洗,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了知此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答:这些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好的道德品质增长善行,导致善的结果;而不好的道德正品质增长恶行,必定倍受痛苦。了知此理后,我们应当仔细取舍因果,断恶迁善,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法第2节课醍5、有些人拼命地追求美名,却始终也得不到,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醐答: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一切不能如愿以偿,虽拼命追求却始终也得不到。现在很多人极力追求权利、金钱、美名不择手段,得到了便以为高明,没得到则怨天尤人,不信因果、不求道义,造作了许多恶业。6、什么样的人是诸天护法所厌离的?你具备几条?答:诸天护法所厌离的恶劣人品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忘恩负义、廉鲜寡耻、轻视因果、背信弃义、利害颠倒、得势张狂、失势卑鄙、不信三宝、表里不一、无惭无愧、疾贤妒能、造谣诽谤等,这样的人将自相续中的福德摧毁殆尽,诸事不顺、护法远离,虽多祈诵也于事无补。以此为鉴,我们当深自检点,程度或有深浅,皆应断恶迁善。7、如果自己遇到诸多不顺,是该怨天尤人,还是应自我检讨?为什么?答:诸事不顺是自己往昔福报积累不够!应当自我检讨:今生是否培福?行为是否如法?是否断恶迁善?应如过去大德所言,首先做个好人——一个道德品行优良的人。如《了凡四训》、《俞净公遇灶神记》、《安士全书》所阐释的道理行持,身体力行,日积月累,定能转变。第3节课8、有些人缴很多钱让寺院念经,也求了很多护法神,但他的生意还是不顺利,是三宝没有加持吗?为什么?答:这并不是三宝没有加持,而是自己人品低劣。因其所求不是为了损害别人,就是为了利益自己,如此纵然念经、求护法神也没有作用。反之,如果凡事以因果为准绳作取舍,为众生发菩提心而行事,即使不天天为自己念经祈祷,事业也会非常圆满、顺利、成功。9、怎么样才能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如果别人拥有这些,你是什么心态?答:要获得名声地位、圆满财富,最起码的基础条件是要具备稳重的人格,这样的人事业才能获得别人及护法天众的帮助,也才能成为上师三宝加持的对境,事业、运气自然会越来越增上,否则,诸事不顺、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如果别人拥有这些,我们应当随喜、远离嫉妒之心。10、什么样的人令诸天护法欢喜,恒时赐予保护?1共16 答:令诸天护法欢喜、恒时赐予保护的人具备这样的人品: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深信因果,意志坚强、恩怨分明,誓言坚定、智慧明决。11、平时若没有时间供护法,护法神是否会不高兴,以后不再保护你了?请说明理由。答:绝对不会!只要我们人品好,凭良心和道德做事,即使忘了或者没有时间供养,智慧护法神也不会惩罚,反而因为我们具备智慧福德,而跟随身边,恒时赐予保护。12、沙门四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此处却让我们学会恩怨分明,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答: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沙门四法中说“对怨敌不能报仇”是基于慈悲心,而此处要我们恩怨分明则是基于人文准则。对怨敌不能报仇,并不等于不辨是非、不分恩怨,而成天糊糊涂涂,岂不成了愚痴的人,这并不等于菩提心修得好。第4节课13、护法神的住处上哪里?怎样做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庇护?为什么?答: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因为如果我们行为如法、起心动念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护法神自然十分高兴。所以,我们应该扫除心地上贪、嗔、痴、慢、嫉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供品,如此则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随时不离。14、若想求福报、求平安,我们应当如何行持?答:福报来自于善因,即高尚的行为。因此,我们应杜绝不如法的行为,经常处于高尚的心行中,则护法天众帮助,福分也会不求自来。否则,若为了名声财富不择手段,也许依靠前世未消尽的福分,暂时会得到一点安正乐,但享完之后,生生世世都处在痛苦之中。麦彭仁波切告戒我们:若欲福德久远,首先必须端正心念,行持高尚之行!法15、现在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但佛经中说人身难得,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醍答:二者并不矛盾。一是,人身依靠过去世行持十善业的因而得,因此难得;二是,佛陀说暇满人身难得,如果获得人身却又造作恶业,则失去了人身难得的意义。因此,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启阿巴说“本来佛陀说暇满醐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你这样的人,便觉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为这样的人身跟恶趣的身体无有差别,并没有什么可珍贵的。”16、归纳而言,本论的内容分哪几个方面?请以比喻说明。答:《二规教言论》主要讲高尚的人格和相应的行为,归纳起来有十二个方面,以树为喻:(1)、树根(做人的根本):智慧(取舍因果,断恶迁善的智慧)、稳重(正直诚信);(2)、树干(做人的支撑):有愧(知惭有愧能不断改过)、不放逸(具备正知正念能守护善法);(3)、树枝(做人的品质):正直(公平正直不徇私)、誓言坚定(一诺千金);(4)、树叶(做人的庄严):知恩(知恩图报)、利他(平等利益他人);(5)、树花(做人的福德):信心(对圣道的信心)、布施(积累福报资粮);(6)、树果(做人的结果):安乐(暂时与究竟的安乐)、荣誉(不求自来的名声)。17、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是什么?你属于哪一种?答:做任何事之前,具有智慧的人首先观察,再做取舍。如若智慧不够,则去请教智者。而愚者则事前缺乏观察、请教,事后多生后悔,这就是智愚之别。如《格言宝藏论》所言“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18、作为一个修行人,需要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吗?为什么?答:需要适当做一些了解,但不能执迷。因为了解国际时事、政治局势、各地风俗等,有了广见多闻的智慧,可使我们心胸宽广、目光远大,这对修行和人格培养很有帮助。19、具备什么样的功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答: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别人诽谤也好、赞叹也好,自己什么都可以容受,遇到自他的痛苦,不会特别伤心,遇到自他快乐,也不会过分欢喜,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同时具有广大的见识,具备这样功德的人,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心胸宽广、目光远大)。第5节课20、智者遇到问题时会怎样处理?这跟愚者有什么区别?你属于哪一种?2共16 答:《格言宝藏论》中讲到智者与愚者的差别:无论说话、做事、发愿、修行,智者均以智慧摄持,而愚者则以愚痴来指导。智者遇到问题时,首先以智慧观察、抉择,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他人请教,因此能避免弯路、少犯错误;而愚者遇到问题时,缺乏观察,不懂装懂,却又固执己见,因此常常导致失败。古人常说:“智者不问执为耻,愚者询问执为耻。”21、若欲令社会风气日益高尚,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答:传播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大智者佛陀的教言,了解佛法的真理,在行为上变得越来越高尚,社会风气才会随之转变。22、既然我们最爱的是自己,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为什么?答:善用暇满人身、不虚度时光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有长远的眼光,为自己的今生与来世考虑,确定人生的目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并以此人生目标作行为取舍,哪些该做,哪些不应做,以此做人生规划。二是、深信因果,并以因果真理做善恶取舍,观察思维哪些是功德,当力行(随喜功德);哪些是过失,当迁善(忏悔业障)。以正知正念摄持身口意三门,以此做自己每天的行持。这样精进地实行,自己的品德将越来越高尚,善法功德将日益积聚,人生的安乐随之而来,解脱的成就指日可待。23、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点?答: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若不观察思维自己的过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处事浑浑噩噩,错误累犯不止,不但将毁坏自己以前积累的功德,虽经百年也不会有长进。为了避免这一点,首先应辨别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时时反省自己,对功德有向往之心,对过失有排斥之心,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正24、如果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应当如何行持?你今后有什么打算?答:首先,应该有殊胜的发心(菩提心),同时,具备分辨取舍善恶的智慧,恒时精进地断除自己的过失,法乃至生生世世增长自相续中的功德,萨迦班智达说:“纵然明日将死亡,今日亦当求智慧。”这样,才能获得暂醍时与究竟的利益。25、打开智慧有哪两种途径?你平时上怎么做的?醐答:打开智慧有两种途径:一是长期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将他们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融入内心,自己的行为和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二是阅读高僧大德们的论典及传记,转变自心。26、什么是稳重的士夫?请举例说明。答:稳重的人具有这样的人格特点:公平正直、诚实守信。他们做事认真塌实、吃苦耐劳、一诺千金,是值得信赖的人。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中记录的金山寺香灯师的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人虽笨,但最终成为一个法师,这就是稳重的人格成就。第6节课27、请以比喻说明稳重的功德和不稳重的过失。答:稳重的功德与不稳重的过失从身、口、意三方面来分析:一、稳重的功德1、身体稳重如狮子,则不受他人随意欺辱,具有威严,令人敬畏。2、语言庄重如仙人,谨言少语、真实不虚,令人生信且欢喜。3、性情稳重如珍宝,依靠自身的智慧,满足自他一切愿望。二、不稳重的过失1、身体不稳重者,如同掉了角的牦牛,常受人欺。2、语言不庄重者,如同乌鸦语无伦次、喋喋不休,招人厌恶。3、性情不稳重者,如风吹落叶飘摇不定,心无定性,万事难成。28、什么才是有愧者?在家人和出家人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有愧者就是对世间不如法的行为、极为下劣的事情,兴趣索然,而且具极大的忧愁和厌烦之心。对于在家人主要表现在:没有与传统美德背离的行为,不做受良心或道德谴责的事情,尤其作为居士,其行为不违背十善业道。对于出家人则表现为不愿违越戒律。倘若始终具有正知正念,明辨是非善恶,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所谓的有愧者。29、为什么说无愧者比裸体奔跑者还值得羞耻?3共16 答:与有愧者行为相反的就是无愧者。裸体奔跑者虽羞,但穿上衣服就可以遮盖了,无愧者恶劣的行为,如破戒、偷盗、忤逆父母、伤害他人等,令人羞耻,纵然穿上衣服也难以遮盖,在他人心目中留下了坏人的印象,受人歧视。30、这节课讲了哪些是无愧者?你具备几种?答:《二规教言论》中罗列了以下无愧者的行为:1、对利济自己的恩人不知感恩图报。2、对坏人不惩罚、对好人不称扬,好坏不分,茫然无措。3、对恶语相加毫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4、苦口良药不愿服,逆耳忠言不愿听。5、对善妙的德行不希求,热衷于不好的行为。6、随便泄露秘密,令信赖自己的人灰心失望。7、不自尊、自重,对别人的恭敬也满不在乎。8、对行善积德的道理、教言不生欢喜心。9、不愿跟随有道德、有学问的善知识学习。10、与恶友为伍,在愚人群中畅游,完全与世出世间美德相背离。第七节课31、无愧者还有哪几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多吗?请用你周围的事例进行说明。白天做没有意义的事,如喝酒、赌博、看戏,晚上唯作不净行,这种人也是无愧者。有些人在无有任何实义的吃吃喝喝中耗尽珍贵的时日,同时也造下了对来世不利的各种恶业,但他们还不知正道惭愧,此等人也是无愧者。现量见到了圣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正规,但既不生起欢喜心,也不产生追求心,这种人也属于无愧者。法32、请以比喻说明,什么叫做不放逸?醍比如一个人居住在非常险的悬崖上,稍不留意就会掉下去,如果掉下去了,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会步醐步谨慎,三门不敢放松同样,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详细观察会不会令来世堕入恶趣、会不会染污自己的相续,时时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万万不能放纵三门。33、世间人从小到老是如何被放逸所迷惑的?你也是这样的吗?世间中被放逸所迷惑的人非常多。比如在童年时,整天喜欢各种玩具,把它当作实有财产,不分昼夜一直耽著,为此不知哭过多少回。人到了成年时,为了钱财和亲友,始终被贪嗔等烦恼所逼迫,遇到讨厌的敌人就恨之入骨,遇到可爱的朋友就恋恋不舍,为感情流了无数眼泪。一旦步入老年,最重视的,就是自己能活多少年,身体是不是很健康,走路会不会摔倒⋯⋯,对身心的衰败非常重视。这样人终其一生就是这样无意的空耗过的。我在没有入佛门之前就是这种状态中过的,有幸遇到大乘佛法,才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立誓今后不放逸。34、地位高贵、名声远大的人,是否值得我们羡慕?为什么?不是值得我们羡慕,因为人生苦短,名利不过是梦幻泡影,诸法无常,苦乐相继,贫富即可转变,名望过眼云烟,寿终转生不能带走分毫,而所造善恶之也,长随身伴。我们应该希求解脱得到究竟的快乐才是。35、我们为什么应当思维来世?因为来世善恶果报,是指导和提示我们现在抓紧时间如法行持,切末放逸。第八节课36、请以比喻说明怎样才能了知一个人的贤劣?你以前是如何判断的?货物通过秤量即可知其轻重,一堆棉花看起来特别大,却不如一小块金子重。同样,以二规来衡量众人的功德时,有些人表面上口才不错,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真正做起事情来,才发现他根本没有真才实学。而有些人最初令人不抱希望,但后来他各方面所显示的成绩,使人不得不刮目相看。37、愚者和智者每日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差别?有些智慧浅薄的人,由于没有以正知正念摄持身心,从出生至死亡,犹如一日所经历的一样。他每天虽然忙忙碌碌,无有任何空闲,实际上不管是个人的修行,还是为人类造福,从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碌碌无为地虚4共16 度了一生。智者完全与之相反。广闻博学的智者,精通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道理,每天都在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大圆满功德,从来没有间断过。38、名词解释:圆满四德无义者失义者所谓“圆满四德”,即法、财、欲、解脱四种圆满。法圆满,指修持大乘或小乘佛法;财圆满,指即生中行持有漏善法,积累信心、智慧、持戒等圣者七财;欲圆满,指获得人天福报,或通过禅定得到欲天之善趣果位;解脱圆满,指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声缘罗汉、佛菩萨的出世间解脱。“无义者”平时所做的事情不但无有意义,反而造作恶业,如偷盗、邪淫,做妓女、做屠夫、做渔夫,以此毁坏了自己的今生来世。这是以放逸导致的,因为没有正知正念、不知取舍,所以变成了无义者。所谓“失义者”,指业际颠倒的人,本来自己很有良知、很有正见,后来遇到恶知识,与无正知正见的人同流合污,以致毁坏戒律、毁坏闻思,一切善法功德消失殆尽。39、在本节课中,作者讲了放逸者的哪些法相?你具备几种?不观察自己的过失,人家说了也不接受的人是防逸者自己没有主见,心常随着外境而转,听到美妙的音乐、看到悦意的色法,心就像芦苇一样飘摇不定。尤其是没有学过教理、也没有长期修行过的人,自己的心犹如小狗一样无有主见。小狗听到别的狗叫,它也跟着狂吠乱叫,同样,这种人是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原因在哪儿也不知道。有些智慧浅薄的人,由于没有以正知正念摄持身心,从出生至死亡,犹如一日所经历的一样。他每天虽然忙忙碌碌,无有任何空闲,实际上不管是个人的修行,还是为人类造福,从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碌碌无为地虚正度了一生。成为无义和失义者的人法有些人虽然聪明,但智慧没有达到究竟。非但不懂甚深的法理,反而利用小聪明造作罪业。有些人表面上看来心胸宽广、肚量很大,不容易发脾气,大家都觉得很了不起。其实他的性情松散懒惰,对什么醍都无所谓醐有些人孤陋寡闻,没有广闻博学的知识,可是做起事来非常急躁,如海潮般一浪接着一浪,刻不容缓,心急得不得了。这也是放逸者的一种法相。有些人没有发起布施之心,也没有达到一地菩萨布施圆满的境界,但因为不擅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物,随随便便浪费,别人也认为他不执著这些,于是大肆享用、占尽便宜。还有些人本来没有看破一切,但表面上好像证悟了现空双运的境界一样,什么都不执著。这些均为放逸所生的过失。有些人的悲心并没有究竟,不是像登地菩萨那样将众生看作儿子,但却任敌人恣意妄行,怎么样害他骂他,他都规规矩矩的。这也是防逸的表现有些人经常将自己的贪心、嗔心及习气毛病,在众人面前暴露无遗,这也是愚者的一种表现。自我检视,发现所有的防逸过失全部具足,对自己这样低劣的法器深感惭愧,以后要精勤修习,断除一切过失.第九节课40、放逸者还有什么特点?为了避免这些过失,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有些人并未证悟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显现上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闼婆城,可是他身语一点也不约束,好像已经通达了最高境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也属于放逸者有些人并未生起视三界轮回如火坑的厌世出离心,只是因为性格孤僻,跟谁都合不拢,在任何团体中,总与众人格格不入,不管是亲友还是其他人,全部视为怨敌来对待,以致谁都不愿跟他接触。这种人天天“闭关”不见人,并不是出离心特别强,只不过是性格太差了,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我们平时应该: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没有观察不行、观察太过分也不行,倘若过于极端,事情不会圆满成功。所以平时一定要谨慎护持身口意的诸般威仪,如此才会事半功倍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应当无欺的如来圣教、具相善知识的教导,还有自己的清净心。这三个条件不可缺少,自己的所作所为以这三条标准线来定位,这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对未来所做之事一定要谨慎筹划、精心安排,不管大事还是小事,千万不要草率决定,决定完又立刻变卦。5共16 做一件事情要方方面面观察,考虑操作过程中若出现不利因素应如何面对,一项一项在心里好好盘算,一旦做出了决定,自己则应全身心投入。如此一来,纵使事情失败,也没有什么后悔的41、什么叫正直,什么叫狡诈?二者在发心、行为、结果上有何差别?你属于哪一种?所谓的正直,是以三宝或良心作证,遇到事情时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无论对方高低贵贱,是领导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当仁不让地站在那一边。狡猾的人,特别虚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二者区别:发心:正直的人是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自己要快乐、不要痛苦,喜欢吃好的、睡好的,想获得快乐、名声、地位,那别人也是一模一样,自己理应体谅别人、理解别人。狡诈者只是一味地想着自己,对别人的生命、别人的快乐一点也不在乎。行为:正直的人行为是为了利益别人的,哪怕自己受到损坏也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狡猾者的行为是为了利益自己,为了自己可以损害别人,甚至损害对自己有恩的人。结果:正直的人享受人天的福报,天人护佑;狡猾者感受恶趣的苦报天神远离。42、狡诈者具备哪些法相?与狡诈者交往将有什么危害?狡诈者对贤者从来不会赞叹,别人的人格怎么好,闻思修行怎么不错,他总觉得无所谓。对以前所做之事不作任何分析,错了没有忏悔,对了也没有总结;现在做的到底如法还是不如法,从来也不辨别观察。什么都分不清楚,整天迷迷糊糊,除了吃饭睡觉外什么都不管,好也无所谓,不好也无所谓,这种人不是正直者而是狡诈者。正与狡诈者结为亲友的话,对他有利的时候,他可能会帮助你,但是若触犯到他的利益,他绝对不会帮你,甚法至即使你帮过他,他此时也会恩将仇报,反而加害你醍43、有人说:“当今社会上,狡诈者特别吃得开,行为正直的人往往会吃亏,所以应该学狡诈者。”对此你怎么认为?为什么?醐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狡诈者的过失非常大,一个狡诈者的下场很可怜,自己的今生来世都回感受无量的痛苦。虽然有些人因为狡诈而暂时获得了一点小利益,但无常变化,因果不虚,这样的人是绝对得不到好的果报的,佛教徒最基本的见解就是要相信因果这样作什么事都有正确的取舍。第十节课44、誓言坚定的人具备哪些特点?这样会有什么利益?明白此理之后,你以后有什么打算?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答应一件事情,然而,一旦经过智慧详详细细观察,自己承诺下来了,哪怕是三千大千世界统统毁坏,他的誓言也不会动摇。誓言坚定的人,可以获得一切快乐利益、财富名声,由于说的话具有可信度,众人也会信任他45、有些人说话见风使舵,根据不同的场合变来变去,这将导致什么过患?这种人的修行会成功吗?为什么?对于这种人,护持白法的天人均会远离,人们也不愿意与他接触,最后他自己孤苦伶仃,就像枯树一样无有凉荫,再努力也不会得到财富名声。不仅如此,这样的人修行也是不能成功的,因为我们发愿成为佛陀的追随者,这样的誓言需要坚定和稳固的恒常遵守,如果发愿有改变了,是很危险的,不会修行成功的。所以我们要坚守誓言,如果发现有了退失的念头,马上用正知正念来摄持自心。46、劣者与智者在守护誓言方面有何差别?我们在承诺一件事情时,应当遵守什么原则?劣者对自己的生命特别重视,而智者认为生命不过是生死流转中的暂时一站,这不是很重要,一个人受到良心谴责,违背自己所承诺的誓言,才是值得惭愧的。劣者今天发一个誓言,明天就彻底违背,看到这种情景,智者没有一个不为他惋惜的,觉得这种人非常可怜,随意舍弃誓言是非常可耻的事情。智者宁可舍弃最宝贵的生命,生生世世也不愿背弃自己的誓言。譬如入密宗后有要守护的誓言,显宗受别解脱戒、菩萨戒时也有誓言,甚至世间上当总统,也需要在大众面前宣誓。真正有智慧的人,身体生命、受用财富等都可以舍弃,而不愿舍弃自己的誓言。而愚者不需要那样的折磨,就像《亲友书》中所言,他们如水中花纹一样,无缘无故、随随便便就会背弃承诺。在坚守誓言时,首先不要轻易承诺,假如一会儿承诺这个,一会儿承诺那个,结果一无所成,这样不太好。6共16 承诺之前先应通过智慧来详细观察,如果实在办不了,即便是上师吩咐你,你也不要承诺。一旦承诺下来,就千万不要改来改去,否则会失去自己的良知,在别人看来,你也是一点可信度都没有47、为什么说不懂知恩图报的人,名义上为人,但实则为鬼?因为,基本的人格都没有,对自己的恩人不知报答,反而加害这样的人不能称为人,他的行为比魔鬼还可怕。第十一节课48、为什么说忘恩负义的人,绝不会有稳重、智慧等其他功德?忘恩负义,对别人施予的恩德觉得无所谓,根本没有回报之心,这种人绝不会具有稳重、智慧等各种功德的。具体而言,有智慧的人,不可能不知恩图报;若有稳重的功德,行为非常可靠,别人帮助他,肯定也会知恩报恩;有惭愧心的话,不报恩德也不行,必然会遭到良心的谴责;不放逸的人懂得羞耻,而不报恩德会招来众人讥讽;如果人公平正直,一定会恩怨分明,别人对自己好的话,定会想方设法报答⋯⋯所以,一个人若不懂得报恩德,那么其他功德也不具足。49、希求自利者和希求他利者,其结果会有哪些差别?希求自利者只能使自己沉溺于痛苦的无尽轮回当中。希求他利者获得人天福报乃至圣果。若对众生精勤饶益,此人今生来世的功德和事业都会圆满,因为广大财富与胜妙功德皆从利他中产生。恒常自私自利的人,初时因为偶尔的机会,可能会获得比较高的地位,但以后定会趋向衰落,就像陡山泻水一样势不可挡。正反过来说,持之以恒精进利他的人,最初可能种姓卑劣、没有智慧、受人蔑视,但因为具有珍贵的利他心,法日后定会升至高位,犹如苍龙腾于空中。愚笨的人只贪图自利,始终都是为自己而精勤谋利,可是这样的话,不要说众生的利益,连自己的利益也很醍难成办。醐50、若欲获得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利他。利他可以成就一切功德。若想即生获得财产名声,闻思修行非常圆满,来世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成办如是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众生,这也是六度四摄中的四摄法,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菩萨所赞叹的殊胜妙道。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亦云:“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51、什么叫做四谛?佛陀在初转法轮时,如何通过因缘、本体、果位三方面来宣说四谛的?苦谛,是指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其本体皆由三大痛苦所摄;集谛,指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业和烦恼,众生以善恶业而流转轮回,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与业形成结生的关系;道谛,有些论师说真正的道谛是见道和修道,而我们自宗认为五道都可以安立为道谛;灭谛,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通过五道遣除相续中所有垢染的离戏部分,二是真如法界的清净部分。1、因缘方面:明白此乃苦谛,此乃集谛,此乃灭谛,此乃道谛;2、本体方面: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依止道谛,现前灭谛;3、果位方面:了知苦谛无所了知,断除集谛无所断除,依止道谛无所依止,现前灭谛无所现前。52、请具体说明真正的信心是什么样的?你具有这种信心吗?若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与无欺的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这就是信心。通过皈依三宝和对大乘佛法的学习,我自认使具有了这种信心,我相信我会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永不退转。53、为什么要谨慎取舍因果?对此,你怎样生起坚定的信解?一切恶业善业之果,始终不会虚耗,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众生所造之业,过了百劫也不会消失,只要因缘成熟,果报一定会现前。只不过有些业即生成熟,有些是下世成熟,有些是来世成熟,犹如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时间发芽一样,我们所造的黑业白业,迟早会在不同的生世成熟。造了善业,不可能不感善果;造了恶业,不可能不受痛苦。所以凡是爱惜自己的人,应当谨慎取舍因果。7共16 自己偷一点东西、说一句妄语或者杀一个小众生,表面上看来只是小事,好像不算什么,但实际上你相续中已种下了这个种子,将来在生死轮回中必定会成熟果报。因果不虚,作为佛教徒应该深信因果。生起了坚定的信解就使获得了珍贵的财报,是我们用之不尽的财富,比世间任何有漏的财产都不能比的。第十二节课54、我们为什么要布施?布施以后自己变穷了怎么办?不布施会有哪些过患?布施不会使自己变穷,相反还能圆满自己的财富,所谓舍一德万报。不作布施、不考虑后世的人非常可怜,要知道,往昔的布施导致今生富足,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定会非常贫穷。55、本论所讲的十种功德、两种果是指什么?与一棵树怎么对应?假如具备了这十种功德,将会产生哪些果报?十种功德是:智慧、稳重、不放逸、致惭有愧、正直、誓言坚定、知恩报恩、精勤利他、信心、布施树根是智慧和稳重,树茎是不放逸和知惭有愧,树枝是正直公平和誓言坚定,树叶是知恩报恩和精勤利他,树花是正信和布施。若能行持以上这些法,今生来世都会长寿无病、心情愉悦、财富圆满。56、你学习了《二规教言论》之后有哪些改变?今后又有何打算?感恩传承大恩上师,通过学习《二规教言论》,使在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懂得了学习佛法的基础是做人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才能在佛法的修学上有所成就。今后一定在把所学的教言在日常行为中不断的串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好人,不损如来家业。精勤行持善法。在听到上师对法王老人家的思念时,自己也不禁泪流满面,我虽然时一介凡夫也愿意承接上师们的事业,用行动去实践二规教言论。正法《佛子行》思考题答案醍第一节课醐1、什么叫做“佛子行”?你打算如何学习这部论典?佛子:严格来讲,佛子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而一般意义上讲,轮回中任何一个苦恼众生,在生起菩提心的刹那,就变成了佛子,值得一切人天众生礼敬。对于这部论典我会认真学习,反复思维的,背诵全部颂词。以欢喜心好好学习。2、请解释顶礼句和立誓句的意义。总顶礼:那莫罗给夏雅!这是梵语,“那莫”是顶礼,“罗给夏雅”是世间自在王,合在一起就是顶礼世间自在王——观世音菩萨。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从实相角度讲,他上师照见了万事万物的真相,现相上仍无条件地唯一利益众生,大悲心非常强烈。在作者的一生中,有恩重如山的十位上师、广闻博学的十位上师、无与伦比的两位上师⋯⋯然而,使他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上师是索南扎巴和仁钦西日,这两位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因而作者在此以身口意三门,毕恭毕敬地进行顶礼。这样的顶礼,对生起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加持。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作为一切快乐利益的源泉佛果,不是平白无故就出现的,是修持正法而成就的。或者“利”解释为增上生,“乐”解释为决定胜,龙猛菩萨云:“增上生许乐,定胜许解脱,彼因若略摄,信心与智慧。”人天福报的增上生,叫做乐;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决定胜,称为解脱一切利乐的源泉就是佛果,而佛果的来源就是了解、修持正法,为令自他懂得佛法,无著菩萨以大悲心造了三十七个带有“佛子行”的颂词。3、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暇满人身具有实义?正确的闻思修行是什么样的?你对此有哪些体会?人身难得易失,一旦幸运获得了,却没有好好行持善法,充分利用起来,再没有比这更愚痴的事情了。放眼整个世界,无数人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行持善法、闻思修行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仲敦巴尊者说:“人身非常难得,遇到佛法更为难得,因此千万不要空耗。”但是现在的世间上,无义虚度时光的人特别多,整天打麻将、喝酒、8共16 抽烟,做各种非法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价值。总之使暇满人身具有实意就是通过闻思修行希求获得解脱,同时帮助别人解脱。闻思修行并不是今天闻、明天思、后天修,正确的闻思修行是要像《扎嘎山法》所说的那样:“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这是很殊胜的窍诀。一边听佛法,一边思维它,思维的同时尽力去行持,这就是闻思修行不脱离。对此我有所体会,就是在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思考听过就过去了,不会对自己有实际的帮助,听闻和思考都做的不错,但没有行持和实践也不会对自己有实际的帮助的,就像做饭一样你只是把菜谱背得滚瓜烂熟要是不动手尝试的话是永远不会的。4、为什么修行人要抛弃故乡、前往寂静处?如果没有这种条件,那该怎么办?你是怎么样做的?真正要闻思修行的话,最好是远离故乡,到一个寂静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故乡是一切贪、嗔、痴的来源。具体而言,修行正法之时,如果住在自己的家乡,1、贪心:对父母、亲友、家属等,时时生起强烈的贪染之心,犹如滚滚沸水般翻腾不息。这种现象,在城市里感受得尤为明显,今天对这个人贪执,明天对那个人贪执,始终被烦恼缠缚着,想修行也没办法解脱出来。我认识一个居士,她经常给我打电话,也没什么可说的,“我今天跟妹妹过生日”、“明天跟哥哥过生日”、“后天跟姐夫过生日”⋯⋯每天过生日要花很长时间,世间人彼此贪著特别可怕,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2、嗔心:对嗔恨自己的人、抢夺自己财产的人、毁谤自己的人、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生起熊熊烈火般炽盛的嗔恨,刹那间焚毁了自己的善根。3、痴心:丧失如理取舍所行善法、所断恶业的正知正念,取舍因果的智慧逐渐消失,无明愚痴在心的虚空中正密布起来。法如果没有条件自己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把业余的大部分时间用在闻思修行上,另外给自己创造一个寂静的环境。我是尽量利于自己的时间尽量多的听闻佛法。自己也是习气深重经常懈怠,在此也深表忏悔。醍第二节课醐5、修行人为什么要依止寂静的地方?请以教证、理证进行说明。主要有三方面的功德,一是远离喧闹的城市和恶劣环境后,自相续比较清净,贪嗔嫉等八万四千烦恼会逐渐减少,乃至灭尽。二是没有经商务农等散乱之因,相续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闻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长。三是远离不好的环境后,心极为清净,对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证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恶也罢,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渐增长,恶法方面的邪知邪见逐渐退失,乃至彻底消尽。教证:,《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寂静处。”阿底峡尊者也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富楼那请问经》云:“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理证:古人言:“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6、本论中作者依靠什么窍诀让我们看破今世?你对此有何体会?作者依靠诸法无常的道理让我们看破今世的。我们知道长期相伴的亲朋好友,最终都会彼此分离;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死时要统统留在人间;意识也会舍弃身体,孤独无依地前往后世。思维这三种原因以后,我们理当看破对今世的贪执与牵挂,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自在,只有获得自在,才能得到解脱。对此我是这样体会的,当得知诸法无常皆是因缘聚散而成的道理后,仔细分析体会真的觉得这才是一生中听到的最有价值的真理。对原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了一个彻底的改变。今后一定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备虚妄不实的境界干扰,保持知足少欲的心态,努力闻思修行。7、请具体分析远离恶友的必要性,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远离恶友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交往恶友增长三毒,其二,失坏闻思修行,其三让人变得没有慈悲心。很多道友就是这样,遇到一些修行不好的人,那人肯定想尽办法到一些散乱的场合做一些不如法的事,这时自己没有定力的话,就跟他跑了,如此一来,贪嗔之心很容易增长。9共16 恶友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去做散乱的事情,而你会因此没有机会闻思修行,而逐渐退失道心。最严重的就是经常与恶友接触,会被邪知见所染污,而失去宝贵的慈悲心。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8、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应该如何依止?请剖析你的依止方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因为修学大乘佛法的话,一切解脱的根本、功德的来源就是善知识,佛经中云:“诸法依靠善知识,功德生处佛所说。”善法全部依赖于善知识,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这是遍知佛陀亲口所说。依止上师可以使消除原来自己业力,依止上师多年之后,相续中的功德会像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一样日日增上。依止上师应该这样依止:按《毗奈耶经》的观点,刚出家的人一定不能离开上师,最少要在上师身边呆十年。依止上师的时候要以恭敬心来依止,把上师看做佛陀一样无二无别。依止的上师一定是具有法相的。自己要通过观察谨慎取舍。我本人依止的上师还是很不错的,可我当初依止的时候,对佛教的道理还一无所知,只是觉得上师慈悲我自己也很欢喜。幸好我的运气不错,遇到了好的老师,现在我通过观察发现当初的决定和正确,也是靠佛菩萨加持。在条件上,第一条要在上师身边待十年,这个我还没有这么好的缘分,但对上师的恭敬心自己觉得还是可以的,以后我再依止上师时一定要自己的观察谨慎依止。9、为何说世间天神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你对三宝是唯一的皈依处能生起定解吗?为什么?因为时间的天神本身也处于痛苦的六道轮回里,不能给我们带来解脱的。只有三宝才是唯一的皈依处,因为皈依三宝的功德相当大,如经云:“何人皈依佛,不堕入恶趣。”皈依了三宝的人,就算以前造的恶业再严重,也不会堕入恶趣。《涅槃经》亦云:“皈依三宝者,速得佛果位。”如果皈依了三宝,很快就能获得佛陀的圆满果位。正第三节课法10、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之间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醍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修学佛法的目的的不同,区别是:小士道的目的在于畏惧因果轮回的报应,害怕堕入恶趣受无量痛苦。中士道的发心是希求解脱,住于寂灭的涅槃。大士道的发心是不贪著三有醐的安乐也不住于寂灭的涅槃而是努力的使一切老母众生都能获得解脱。这就是他们三者的区别。我自己觉得我应该属于大士道,虽然我还是有很多的烦恼无名的障碍,虽然宿世的恶习尚在,但我从心里希求众生得到解脱的心是真诚的,是迫切的。通过入行论等大乘经论的修学,自己的分别念里还是生起了世俗的菩提心,我视之(我内心的菩提心)胜命。并时刻准备为了解救众生服务,将佛菩萨的事业永远传承。11、为什么不应该贪著三有的安乐?家庭幸福、财富圆满难道不是很快乐吗?请谈谈你的体会。因为贪著三有的安乐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一切世间有为法的本性都是虚妄的,都是痛苦的,世间众生由于贪著三有的安乐长劫感受轮回的痛苦。家庭幸福和财富圆满只是暂时的快乐而已,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聚散无常的,如果以实有的误解而执着的话,只能使自己轮转六道苦不堪言。12、为什么要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怎样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因为无始轮回里,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既然这样的话,如果修行人只故自己的解脱而,不顾轮回六道的老母有情是不合理的。因此应该为了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发菩提心。阿底峡尊者说:“当修慈悲心,稳固菩提心。”修心要先从慈心和悲心开始,然后再修持菩提心。通过自他交换的窍决来修持菩提心。13、一切痛苦的来源是什么?一切快乐的来源是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后,你打算怎么做?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承办自己的利益。一切快乐的来源是利益他众。作为发菩提心的大乘佛子,今后一切的行为就是为了利他,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14、作为大乘佛教徒,假如有人损害你、抢夺你的财产,你会如何对待?原因何在?假如有人损害我,抢夺我的财产的话,应该以慈悲心来对待,不但不对对方产生嗔恨和报复的行为,而且还要将自己的身体、善根、受用回向给他。因为财产对修行人来说,只能增长贪心对解脱没有任何帮助,这样的话违缘通过他为我遣除的话应该感谢对方为他回向;另外通过别人对你的损害能帮助你修安忍能成就你的道业这也是我们的恩人,也当回向给他的。第四节课15、如果你没有犯任何错,却有人用刀砍伤你,你会怎么样对待?为什么?10共16 我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丝毫过失,然而若有人平白无故地加害我,用各种兵器砍断我的手脚,甚至斩断我身体中最关键的头颅。我应以慈悲心来对待他,不但不可以报仇,反而要将他的所有罪业自己代受,心里默默地发愿:“这个人真的很可怜,但愿这种罪业不要染污他的相续,让他以此因缘往生清净刹土。”。因为这就是对大乘佛子的要求,在我们发菩提心时都承诺过,不伤害众生,替众生受苦,一定要真正的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虽然这样做起来很难,但一定要努力向这个目标前进,可以从不对任何人生嗔恨心开始,逐渐到达对敌人发菩提心的程度,只要长期的串习和行持一定能达到的。其实若以前世今生的因缘来观察,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阿底峡尊者说过:“他害己身时,当观宿业致。”别人害自己的时候,理应观想是前世宿业所致,并非平白无故。或者还可以想:“遭受损害的这种因缘,应该成为我大悲菩提心的增上缘。”夏哦瓦格西也说:“未懂得损害与痛苦为正法之助缘⋯⋯”16、若有人经常暗中诋毁你、当众辱骂你,怎么做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有人若在大庭广众揭露我的过失,这时候不但不记恨,反而要把他看作上师。这一点也比较难做,背后造谣诽谤,很多人都能接受,但在众人集聚的场合中,直截了当地揭露你在某时偷了什么东西,犯了什么戒,行为如何如何不如法等等,恐怕很多人都无法忍受。其实《入行论》中云:“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为了虚名而失毁财富、丧失性命,真的没有意义,阿底峡尊者也说:“闻刺耳语时,当视如谷声。”一般来讲,名声受到损害,世间人都接受不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别人诽谤我、说我的过失,也是一种殊胜的因缘,我如果一直被人赞叹、崇拜,今生的修行都会毁坏的,诚如寂天菩萨所言:“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受到违缘不顺是非常好的,别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中说我过失,我都应该有心理准备,明白这些可怜众生如同有精神病的病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接受,怎样疯狂地伤害我,都是有情可原的。毕正竟疯狂者无恶不作,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说得出来,但这也是在烦恼催动下的身不由己,他根本没有控制能力。法17、假如你救一个人于危难之中,而他事后却恩将仇报,百般加害于你,你会如何面对?我以无限关爱像呵护儿子那样维护的人,纵然对我不报恩,反而把我视如怨敌,我也不会向他报仇,而是像醍慈母对待生病的儿子一样,更加悲悯他、慈爱他,这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醐18、倘若你的下属以傲慢心经常侮辱你,你应该怎么对待?地位、财产、名声等与我相同或者比我低下的人,以傲慢心通过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侮辱我,那个时候该怎么对待呢?应该把他当作善知识。《入行论》中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即使他用脚踩在我的头顶上,我死掉也无所谓,但我一定要帮助这个可怜众生,以此令世间尊主释迦牟尼佛欢喜。上师如意宝经常念这句偈颂,并发愿道:“不管是谁,践踏我的头也好,故意毁谤、无意毁谤也好,无论对我怎么样损害,我都会乐于接受的。”龙猛菩萨云:“故求圆满菩提者,当视众生如上师。”凡是希求圆满菩提的人,都要把众生当作上师,应该想:“众生不分上中下等,只要是众生,就是我的上师,对我的修行都有利益。”第五节课19、假如你穷困潦倒、身患重病,成为众人欺辱的对境,此时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说痛苦具有很大的利益?答: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不能怯懦,用坚强的意志应对,对佛法信心坚固。发了菩萨心的大乘行者,应该把衰败转为道用,将众生的痛苦自己代受,心想:“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些痛苦,我对佛法不一定生起信心,对轮回不一定生起厌离心。”因为痛苦可以产生如下功德寂天菩萨也说:“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痛苦能引生许许多多功德,第一个就是生起出离心,第二个是去除骄慢心,第三个是对轮回中的可怜众生生起悲愍心,因此痛苦有很大的利益。20、如果你相貌端严、智慧超群、财富圆满,一切世间福报具足,那会不会生起傲慢心?为什么?请以你自己的体会说明。即使我具足一切时间的福报,按论典的义理行持是不会生起傲慢心的,因为一切世间的福报如梦如幻,对解脱来言不具任何实在意义,相反是生起无量痛苦的因。我自己虽然是生死凡夫,只是从道理上还是能认可和接受。如果在行为上做到的话,还不敢保证,但也有愿望从行为和发心上真正到达那样的境界。我有信心通过长期串习相续中的傲慢和贪嗔痴的烦恼会越来越少的。在世间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荣华富贵名声地位只是过眼云烟,没有一样是恒常不变的,人往往在追求这些幻想中迷失了自己。11共16 21、怎样才能彻底消灭所有的敌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分析其合理性。只有用慈悲的菩提心调伏自己的心。以愿众生获得快乐的慈心、愿众生远离痛苦的悲心之军队,降伏相续中的嗔心,那么外面的敌人全部都会被灭掉。比喻:佛陀在佛经中说,譬如人用石头来打狗,狗不追逐人,却反追咬石头,这是愚者的象征;狮子于彼相反,它不追逐石头,而是直接追寻击石人,这就是智者的行为。同样,痛苦和危害的根源,并非怨恨的敌人,而是自心的烦恼,如果能调伏自心的烦恼,那么外敌都会一一灭尽。教证:寂天论师也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阿底峡尊者说:“内心若调柔,外敌不能害。”如果内心真的调伏,不管地水火风的危害,还是人和非人的违缘,都不可能伤害你。理证:阿底峡尊者说:“内心若调柔,外敌不能害。”如果内心真的调伏,不管地水火风的危害,还是人和非人的违缘,都不可能伤害你。22、为什么不能贪著五欲妙乐?怎样将之转为道用?你以后有何打算?因为贪著五欲妙乐没有任何实意,只能增长自己的贪心。应该学会放弃享受,知足少欲的生活。对此我想我能做到知足少欲的,如果自己有福报,我打算在了结自己在世间的宿债以后,能在寂静处修行,祈求诸佛菩萨加持。23、修胜义菩提心时,入定有哪些境界?用什么窍诀进行修持?依靠哪两个条件才能证悟?入定的境界是远离一切戏论,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形形色色的现象,全是心的显现,就像唯识宗所说,完全是心的妙用、心的游舞,是由心来造的。那么心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以《中观根本慧论》等殊胜论典的教言来观察,心的本体也远离常断、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如同虚空一样无有任何相状。因此,一切外境是心的显现,心的本体也远离戏论,若通达了这样的道理,外所取与内能取的二取执著都会泯灭,消失无余,这就是大乘佛子正修胜义菩提心的最究竟方法。法依靠自身的努力和传承上师的加持,两个调教才能证悟。醍第六节课24、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断除对贪、嗔之境的实执?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醐答:遇到自己的亲朋好友、美妙的色法、悦耳的声音、芬芳的香气等令人赏心悦目、快乐欢喜的对境时,应该如何对待呢?一般的凡夫人会受着诱惑,被外境所控制,随外境而转。但具有上师窍诀、殊胜大乘教言的人,则可以将之转为道用。尽管外境的人事物很美,但这种美并非实有,犹如夏天的彩虹虽然绚丽多彩,但从本体来讲并不成立。若明白了万法犹如幻化师的幻化,对诸法的空性应该会有一定的体悟。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幻师所化色,象马车种种,显现皆无有,诸法如是观。”幻化师变出来的大象、骏马等事物,正在显现的当下,其本体就是空性,我们对一切法都应如是观想。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对有漏的美好现象就不会贪执了。遇到怨恨敌人、邪魔干扰、各种疾病等时,没有必要特别去执著,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对境,全部是心的执著显现,应该看作为幻化。阿底峡尊者曾说:“贪嗔境现时,视为如幻化。”显现任何贪嗔对境时,理应把它当作幻化,不要去执著。《入行论》也说:“不执悦意物,彼为真妙物。”不贪执世俗悦意之物,才是最殊胜的事物。佛经也说:“如女梦中见,儿生复死亡,生喜死忧伤,诸法如是观。”一个少女梦见生了孩子很欢喜,最后死了很痛苦,但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同样,怨恨的敌人对我攻击,我对他生起嗔恨心,彼此针锋相对、不共戴天,这类事情也全部是幻化。虽然在道理上明白诸法如梦如幻。但实际遇上贪嗔的对境时,有时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但比起以前毫无觉察放任自流的状态还是很有进步的,这就是佛法的加持力。今后遇到贪恋的对境和嗔恨的对境都要把握自己的心态,不被外境所转25、有人声称三宝没有加持力,因为自己学佛多年还是会生病。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现在有些佛教徒,遇到违缘时特别烦恼:“我学佛很长时间了,为什么还生病啊?”这种说法不正确,听起来特别可笑。要知道,佛陀并没有说只要学佛就平平安安,永远都不会生病,轮回的真相就是生老病死,这是谁都要经历的,尤其我们人类还有八大痛苦,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出现。轮回本来即是痛苦的本性,学了佛以后,并不是不会遇到痛苦。其实这些痛苦是如幻如梦的,没有实体,若能了达这一点,所作所为都会很自在、很快乐,遇到痛苦也可以转为道用,快乐的时候也不会过于傲慢。26、从什么角度说佛陀的布施是最伟大的?你与之相比有何差距?12共16 其实最伟大的捐献者,就是佛陀。现在有些慈善机构,认为捐了一两件衣服就很了不起,这只是小布施,不叫大布施。真正的大布施,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不管是哪个层次的众生,好人也好、坏人也好,绝对不讲任何条件,只要他要一样东西,就可以拿走。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却舍不得给,还要讲条件:“你太坏了,我不愿意给。”“你以前对我不恭敬,我现在不给。”这样的话,真的很惭愧。现在很多人作一点布施供养,就附带很多很多要求今生和来世果报,希望来世变成富翁,或者转生到天趣中去,过天人的生活。然而,真正的布施没有任何条件,并不希求这些异熟果报,只要众生获得快乐、获得利益,就是唯一的目标。佛陀传记里也经常有,帝释问他:“你布施身体有什么希求?”“唯愿众生得到利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要求。”27、布施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解释。你平时是怎么样作布施的?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是将自己的钱财布施给众生济困。法布施是将佛陀的赶路妙法传讲给众生,使众生种下解脱的种子。无畏布施是指。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这一类的布施叫做无畏布施。平时我经常参加放生护生,通过舍财布施和为鱼鸟众生诵经皈依等法布施,而救众生离屠刀的无畏布施来圆满修持布施,除此之外因缘和合遇到的需要布施的众生随缘去做。28、对大、小乘行人而言,不守戒律会导致什么后果?守戒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如何才是最清净的持戒?并以教证说明护戒的重要性。小乘守的是别解脱戒,若没有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出离心则没办法产生,而没有出离心的话,那在轮回中就不可能解脱。在大乘中如果没有戒律,想利益他众也是不可能的。有些出家人毁坏了戒体,然后要去帮助众生,这是根本正成办不了的事情。法戒律都是修行的基础,如果对戒律不重视,佛陀的教法就会逐渐逐渐隐没。因此,要成为弘法利生者或真正的修行人,没有闻思修行的功德不要紧,但一定要具足清净的戒律。醍所以末法时代的修行人,一定要反复观察自相续。否则现在媒体信息极度泛滥,垃圾知识一泻而入,染污自醐己的思想,摧毁自己的智慧和悲心,实在是让人“玩物丧志”。若想护持清净的戒律,不能杂有对三有的贪执,如果有了一点贪执,那就是戒律不清净。这里所说的戒律是菩萨戒,它可以全部包括在禁止恶行戒、摄受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中,其中饶益有情戒是很重要的。在持戒的过程中,不应该贪著三界的安乐,也不要想“我今天守清净戒律,是为了以后获得快乐的果位,一个人平平安安地往生极乐世界,拜见阿弥陀佛”。虽然对中等人来说这也可以,但受戒最究竟的目的,应该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得到一定的果位。29、遇到损恼怨害时,大乘行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你是怎么做的?对于希求菩提妙果的佛子而言,一切损害、怨敌、邪魔等不悦意的对境,就像如意宝般难得,他不会加以遮遣,反而会乐于接受。试想,穷人如果在家里发现赐予一切所欲的如意宝,那肯定是喜出望外,同样,大乘菩萨若遇到了怨恨的敌人,也是求之不得、欢喜异常。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由于习气深重,在遇到恶境时时常控制不住,而生嗔恨心,事后心里非常后悔,努力忏悔,随着修行的加深,自己感觉对治嗔恨的能力有所增强。第七节课31、修禅定时,寂止与胜观为何缺一不可?修止观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任何人都要如此吗?为什么?我们坐禅时一定要超离四种禅定,千万不要执著“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一切都像虚空一样”、“一切都是非有非无”,这些分别念会导致转生于无色界。所以禅修的人一定要具足胜观智慧,了知万法没有任何体性,如《中观根本慧论》所抉择的那样,全部都是空性。以这种空性智慧来摄持禅定,才是非常保险的,否则光是安住于一个寂静,担心到时会出问题。尽管有些大德传下来的禅宗教言非常殊胜,依之修行定会超离三界而趋入涅槃,但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窍诀,每天光是无所缘地安住,害怕会堕入寂灭之边——无色界或阿罗汉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修持超离两边的禅定,以大悲不住寂灭,以智慧不住三有,这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修禅定时需要一个寂静的环境。但对于获得自在的人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法王的有些教言中也说,这种人弘法利生时犹如格萨尔王出兵势不可挡,行持入定时就像仙人坐禅如如不动。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讲,不管到哪里13共16 去弘法利生,都不离以禅定摄持,有时间就马上坐禅,什么都不想,安住于法界中。然而,有些人也许有点困难,记者采访海外的大德时,有些大德就说:“我现在很少修禅定,尽量地弘法利生。”这番话可能也有甚深的密意。32、智慧分为几种?请具体解释,并说明什么样的人才具足。智慧有几种,世俗智慧是了知世间万法的智慧;胜义智慧是通达万法空性的智慧,如《解义慧剑》所说,它又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两种智慧;最高深的智慧是佛菩萨具足,一般的智慧很多人都有。胜义智慧,又叫做三轮体空,这种智慧是佛和菩萨的境界。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能修、所修、修法,或者能断、所断、断法,对这三者都有执著的话是世间波罗蜜,也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三著皆空乃出世”,三种执著全部证悟为空性,即出世的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境界,没有所修,没有能修,也没有修法。比如修金刚萨埵的话,所修的法没有,能修的我没有,所净除的罪障也不存在,这种修行超越了寻思分别念,世间上很多智者都是没有的。33、凡夫人怎样做才是智慧波罗蜜多?对此你有何打算?凡夫人可以具足饶益有情的智慧,即自己哪怕懂得一点点学问,也全部用于利益众生。饶益有情的智慧,每个人应该都会具足。我只要机缘成熟,我都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佛法道理和知识与其他众生分享。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帮助众生的一定不计报酬的帮助。34、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如何护持众生的心?请以教证进行说明。正佛陀在《慧海请问经》中说:“涵盖大乘之一法,即是观察自过而护持一切众生。”上师如意宝在接近圆寂法时也说:“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要稳重,不损害众生。”这与《慧海请问经》所说的一模一样。我们作醍为大乘修行人,千经万论都归摄为时刻观察自己、护持一切众生的心,不要让众生生邪见,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念头。否则,自己的点滴行为让别人生起不好的念头,一定会摧毁自他相续的。醐35、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如法,为什么也不能说他的过失?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周围的人?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没有注意,自相续会毁坏的。有些高僧大德也说,表面上看不出来谁是菩萨、谁是佛陀,因为就外在行为而言,有些人成熟,有些人没有成熟。《亲友书》也讲了四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内在成熟、外面不成熟,这种人是真正的大菩萨,但外面的行为不一定如法,因此是最容易被诽谤的。噶当派的教言中说,就好比被灰覆盖的火星,看起来只是一堆灰,没有火,但你坐上去的话,里面会有火燃起来烧你。同样,有些人外表看来很普通,似乎没什么过人之处,但他内在是大菩萨,我们若去说他的过失,这种罪业相当可怕。也许你觉得他不可能是菩萨,因为他行为特别不如法。但这也不一定,印度的80位大成就者,行为真正如法的很少。他们或是当屠夫,或是当妓女,或是当下贱者,但内在的成熟和智慧境界远远超过了任何凡夫人。所以我们哪怕在街上看见讨厌的乞丐或者屠宰场里持刀杀牦牛的屠夫,也不要妄生邪见毁谤。第八节课36、为什么要断除对亲人施主的贪执?你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因为,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讲了利养的22种过失,又讲了断除利养的14种功德,最后告诉弥勒菩萨:“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平时自己尽量对财物和亲友不贪执,做到知足少欲,不过还是经常产生贪心的,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放松警惕,对于没有实意的世间福报,不要过于希求,这样会成为解脱的障碍的。37、现今社会上骂人的术语层出不穷,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应当以什么样的语言如何跟别人交谈?现在社会上骂人的术语层出不求,我觉得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下降导致的,人们道德观念不强,不知道羞耻。而随着恶世的散乱而造作各种各样可拍的罪业,非常可怜。曾几何时,回想自己也是满口粗话,那骂人当作很平常的事情,现在非常惭愧和后悔。以后应该杜绝说粗话和让人不悦的词语,不使自己的相续染污,同时保持大乘佛子的品行。38、既然凡夫人不可能没有烦恼,那么当烦恼生起时,自己应该怎么做?假如听之任之,将会导致什么后果?14共16 一个凡夫人,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无论你是出家人、在家人,肯定都有贪心嗔心。其实这只是你不用窍诀而已,真正用窍诀的话,每一个烦恼都可以对治。以前成千上万的修行人,都是通过对治烦恼而获得了成就,涅热巴格西说:“烦恼伺机出现时绝不能懈怠,要立即以对治消灭它。如果实在不能消灭,依靠供曼茶罗、忏悔罪业、祈祷上师本尊、观想而诵猛咒,便可使之销声匿迹。”上师如意宝也常说:“凡夫人不犯戒律、不生烦恼是很难的,但如果有了猛厉的对治心,即使生起,时间也不会太长。若能时时祈祷根本上师、本尊、护法,纵然产生了天大烦恼,依靠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也会马上断掉的。”《赞戒论》的后面还说,祈祷莲花生大士,能够遣除一切违缘。所以大家在修学过程中,遇到违缘的时候一定要对治。我们生起烦恼时,要像朗日塘巴尊者所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一旦发现自己生起特别可怕的烦恼,马上要强行断掉。倘若没有这样,一旦烦恼在相续中串习下来,要改的话难如登天。不要说无始以来的烦恼,就算即生中两人产生口角,过了几年仍会耿耿于怀。39、凡夫人回向时无法以三轮体空来摄持,那怎样才能获得与之相等的功德?请从两方面进行说明。当然,这样的智慧,一般的凡夫无法证悟,但如果以利他心来回向,也照样可以获得这种功德。《入行论》云:“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以此心态进行回向,即可获得无上佛果。这种回向的功德也非常大,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形象善法,《无尽慧经》中说:“善根回向菩提,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穷尽。”这是为什么呢?佛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定获如是果。”一切善恶的划分全部依赖于自己发心,无论在何地、发何愿、作何回向,以诸佛菩萨的加持和自己的发心力,最后肯定会成就的。正回向的时候应该想:“我今天所造的以此善为主的三世一切善根,全部回向给有情众生。”回向,有赐给、法给予之意,即把善根给予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如果观想往昔的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如何回向,我们也如是回向,这种回向与三轮体空的回向没有差别。故醍而大家在回向的时候,应以这种方式来摄持,这是相当重要的!醐40、作者是以什么发心、如何造这部论典的?你对此有何感触?作者说:“我造《佛子行》是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道的善缘者,希望未来和现在的大乘行人,依此能得到殊胜的菩提妙果。在造的过程中,并非以分别念自我杜撰,而是依照三藏四续部、阿底峡尊者为主的噶当派大德的教言、传承上师们的窍决,汇集成了这样的三十七个颂词。”41、学习了《佛子行》这部论典后,你对佛教的认识上有哪些改变?学习了《佛子行》给我的加持非常大,让我明白了以前从来没有明白过的道理,自己的相续中种下了解脱的种子。通过背诵和反复思维就越觉得此法实在很妙,能在生活中如理如法的行持,对自己受益匪浅。同时当遇到烦恼时,佛子行的教诲能在关键时刻让我对治烦恼。《快乐之歌》思考题(参考答案)1、本论所讲的诀窍,平时应当如何串习,这样有什么必要?答:《快乐之歌》是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的殊胜诀窍,平时应当反复思维、融会于心。有了平时的训练,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病、穷、死等逆境时才有勇气与能力立即转为道用。同样,在健、富、寿等顺境中也需要勇气与能力立即转为道用。这样,心才不会为外境所转,而安于解脱道。2、为什么说自他蕴身看似实有,实则虚幻?请以本论的教义归纳说明。答:“自他虚幻此蕴身”意即: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五阴、五盖)因缘合和而成,色身指由细胞组织而合成的身体,受、想、行、识则是由根、尘、识三缘结合而有的心理活动,其中找不到一个实有的主体,因此,看似实有,实则虚幻。15共16 3、如果患了不治之症,世间人会如何面对,修行人会如何面对?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答:如果患了不治之症,世间人大都特别痛苦,渴望早日康复,求生欲望强烈。而修行人会认为这也是一件好事,一者因过去恶业的果报成熟,正好消业;二者通过对病痛的体验而生起出离心,增上精进心,发起菩提心,正好转为道用。这种差距来源于对真理的认知:世间人把五蕴所成的“我”错误地执为实有,因而贪生怕死;而修行人明白五蕴如幻、借假修真的道理,因而能转为道用。4、健康、发财、长寿对世间人而言,本来就会很快乐,为什么作者还要宣说呢?是从哪个角度宣说的?请分别说明。答:健康、发财、长寿的快乐,对世间人而言,来源于贪求的满足,只是一种暂时的快乐,从佛法的角度看,无常故,短暂易逝,其本质仍然是苦。这里无著菩萨从善用人身成办解脱道的角度宣说:如果无病,身心舒畅,难得的人身可以很好地用起来增上善行、修持佛法。如果有钱,善用财富,利济他人,可以积累很多福报、功德。如果长寿,可以弘法利生、行菩萨道,自己依靠上师三宝修行也会越来越成熟。5、作为凡夫人,活得长一点好、还是早点死了好呢?为什么?答:《中观四百论》说“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人身难得,若能活在世间,戒律清净,修行圆满,活的时间越长,对众生越有利益。正6、您学了《快乐之歌》以后,内心有何触动?今后有何打算?法答:世人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常常忘记修法,在遭受痛苦的时候,往往不能修法,以至于无法圆满善根,使难得的人身失去了意义。这个殊胜的教言能提示我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病死无忧苦、长寿不变志,为利益六道醍一切如母有情,无论遭遇任何境况,安心学佛,走解脱道。醐16共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