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89 KB
  • 2022-04-22 11:27:11 发布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及小笔记(2013修订版).docx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及小笔记(2013修订版)书本架构:第一章:总论第二章到第四章:毛泽东思想部分,后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未涉及部分第五章到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重点考核章节:一、五、六、七、八、十二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发展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一、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二、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三、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小笔记: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问题。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3、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写入党章。5、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课后思考1)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指导实践)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中来)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进入精神层面)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后思考2)1、两大理论一脉相承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2)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因此,毛泽东思想有战争革命有关内容)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国情,农村人多统治薄弱)、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来源,阶级斗争发展为武装斗争)(2)遵义会议以后: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课后思考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实践中来)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提升为理论)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层面)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犯有严重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围绕三大问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课后思考4)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实践中来)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升为理论)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精神层面)第二章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A)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B)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重要内容。(3)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1)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是共产主义思想。(2)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吸收外来先进文化。(3)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4)大众的: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5)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必备客观条件:国民革命的影响。重要客观条件:继续向前的革命形势。必备主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最主要主观条件: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他政策的正确。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小笔记: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目的:认清国情时代特征:战争与革命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大革命失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遵义会议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三大法宝、基本纲领等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总路线(课后思考1)1、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2、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3、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社会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课后思考2)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推翻对象,建立领导、动力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对象,分给动力)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凡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道路1、道路的探索大革命失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文章:1928年,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课后思考3)依据:(1)基本国情决定的,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2)城市统治强大,农村统治薄弱简答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土地是利益)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敌人粗暴,只有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依托)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课后思考4)统一战线(对朋友要统一)武装斗争(对敌人要斗争)党的建设(对自己要清醒)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三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①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的调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四、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小笔记: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1、经济社会状况决定社会性质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虽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总路线的提出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理论依据P59~61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小到大,最后全行业联合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和平赎买(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二、历史经验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3、和平方法进行存在问题:简单粗暴、急于求成,经济模式过于单一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任第四章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小笔记: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文章:《论十大关系》内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文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矛盾普遍存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要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矛盾性质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P80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文章:《论十大关系》1、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要条件。2、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3、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为序发展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方针;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和教育;知识分子工作。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第五章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九大特征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 )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小笔记: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认识国情2、国情与理论相结合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2、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P98倒数第三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2、经济社会发生的新变化:(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08~109分五个方面,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第八章有详细论述第六章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总之,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的战略?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第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 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第三,党的十三大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第四,“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 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小笔记: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1、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提出:1992年南巡讲话3、科学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三、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发展战略老三步:1980~1990,GDP翻一番;1990~2000,GDP翻一番;200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三步:2000~2010,翻一番;2010~2020,翻一番;202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提出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思想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实现途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第七章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的30多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的30多年,是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和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3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P136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⑵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⑷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141  小笔记: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2、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是唯一出路4、外部环境长期和平5、全面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其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基本矛盾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3、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一、全面深化改革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2、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3、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2、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方向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中国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要求开放2、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3、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1、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荐对外开放2、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3、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4、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2、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3、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剩下几章主要都是小笔记: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在老课本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是相对独立的四章,所以本章内容是四章内容的浓缩,内容多而杂,是本书的重中之重,需要特别注意。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1、时间: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P145第一段3、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原来的“基础性”变为“决定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问: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另需关注以下问题:1、巩固公有制经济P1492、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P1493、完善基本经济制度P150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按劳分配为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的介绍在P152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4、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5、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问: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1、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和核心要求3、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2、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其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依法治国的定义: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3、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1)是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为什么要改?因为还有不完善的地方2、改革的总体要求:P161第二段3、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P161第三段4、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2)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3)发展基层民主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正当的精神旗帜。2、不同时期的不同提法和要求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思想道德建设很重要(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3)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发展教育和科学(1)教育和科学是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4)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文化强国,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2、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3、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1、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2、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P169倒数第二段3、和谐社会: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4、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保障和改善民生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1、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生态文明的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恢复自然为主2、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同意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形成和发展1、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是内战的遗留问题一纲四目: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见P184第三段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内容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高度自治,争取统一但不放弃使用努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2、意义P188第一、第二、第三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回归日起: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2013年六月,习近平通知的四点意见1、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度把握大局2、认清历史发展趋势3、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4、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一句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定义:P196第一段第一句毛泽东时期的认识:世界大战可爆发可预防;三个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前提,发展是保障时代主题的判断:1、长期无世界大战,和平2、和平是东西问题,发展是南北问题3、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整体稳定、局部动荡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二战后:两极,美苏冷战结束后:多极,美、日、欧盟、中国、东盟等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发展带来世界变小的结果,科技改变地缘各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各国经济互相影响加剧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又发展自己1、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2、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3、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4、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5、独立自主,不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1、形成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一直以来的原则:独立自主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坚持爱国主义和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2、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3、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1、社会是人构成的,人的尚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三、巩固和发展全国民族人民大团结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P224第三段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1、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2、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第四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3、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二、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三、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2、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3、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两个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党的领导4、应对复杂国际环境挑战,需要党的领导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如何改善党的领导: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第二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世情、国情、当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1、执政考验;2、改革开放考验;3、市场经济考验;4、外部环境考验新的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是开拓前进的基础服务是实现党的宗旨的本质体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