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0 KB
  • 2022-04-22 11:28:06 发布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 6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有重要的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 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2.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都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这就要求要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情况.社会状况.中国的国情等,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完整.统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人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3.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②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③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人民求翻身.求解放,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过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党内多次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这些历史经验引导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概括。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经过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②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时代的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④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3)“三个代表”的形成和发展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②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③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是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⑤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4.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①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④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⑤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⑦党的建设理论⑧除了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①党的十二大以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邓小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的论断,形成包含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④改革开放理论。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⑥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④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⑤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⑥“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5.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 次明确提出了马克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天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誓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誓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它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③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人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任何的动摇。(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6.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密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前提和工作基础;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④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实现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①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②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③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①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将不断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结出丰硕的理论之果。②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延续。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7.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只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①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 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在这里,“从斗争中”,是说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创造新局面”,是说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有创造性。这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运用和体现。(3)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4)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5)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6)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7)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8)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1)邓小平的贡献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②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③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⑤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⑥经过一段思考的过程,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2)江泽民的贡献①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②1997年,他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又强调,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③进入2l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④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说,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在这次讲话中,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①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②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③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还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④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1)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2)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同时,这个精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①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毛泽东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了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等。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 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新安全观,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5.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1)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还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求真务实,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5)实事求是内在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①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②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③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6)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其目的和归宿。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6.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1)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同样强调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普遍规律的揭示,是以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并没有对各国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以及理想社会的模式提供过具体蓝图。② 不同国家必然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①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同时又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避免照搬西方模式即走“西化”的道路,而是要将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经过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5)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6)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7.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2)理论创新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要求。(3)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4)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5)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都是错误的.有害的。(6)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7)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8)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坚持求真务实,就要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同时,还要切实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保证。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具体来看:①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 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③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④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⑤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答:(1)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答:(1)意义:①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②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③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贡献: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①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答:(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2)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答:(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2)其过渡性体现在经济上,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其过渡性体现在政治上,为: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4)其过渡性体现在主要矛盾上,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答:(1)历史依据: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2)现实依据:①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①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④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答:(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1)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①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②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5.如何认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答:(1)所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意即: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2.怎样全面.准确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3.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在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生产力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6.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是什么?如何理解二者的辨证关系?答: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我们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理论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①是逐步摆脱不泼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③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④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的历史阶段;⑤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较发达的历史阶段;⑥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⑦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①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⑨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表述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畜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主要内容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3)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②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必然选择,是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作出的科学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③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④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币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①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②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③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答:(1)“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①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②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重大意义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②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③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④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5.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认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答:(1)“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①我们已实现的是总体小康,我们要实现的是全面小康。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②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③我国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 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①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②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③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畏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④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答:(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习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迕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③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的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④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妻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一些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而一些就其性质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因此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⑤必须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的中心上来。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⑦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答:(1)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①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③改革是一场革命,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4).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5).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6).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①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③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④在政治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巩固政治稳定。(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答:(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到了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石出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的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对长远发展目标清醒判断的结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4).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答:(1).对外开放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①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②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③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2).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其现实依据就是产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详见上题)(3).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①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答:(1)邓小平于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①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①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圭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①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②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③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④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⑤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这些共性是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特征和要求。(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①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答:(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问题是如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4)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答:(1)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3)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4)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答:(1).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①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2).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先富”与“共富”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4).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答:(1)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重大意义①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是在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又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工业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经融人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农村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三)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①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②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③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答:(1).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意义①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 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②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③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④建设创新型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2).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3).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①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长 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难题。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②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我国面临着城乡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互相困扰,新生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互相交织的严峻形势,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答:(1)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一个创造。(2)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转政。(3)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5)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2)判断一国的政党制度究竟好不好,要从它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它的实践效果来分析。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成就,充分彰显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和依据。(3)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4)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4.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5.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答:(1)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2)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民主的形式很重要,没有特定的形式,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就体现不出来。但是同民主的实质相比,形式毕竟是第二位的。(3)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4) 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5)自由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6)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7)我们强调,人权不公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8)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6.依法治国的涵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答:(1)依法治国的涵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①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⑤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国的重要标志。(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国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答:(1)(主要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③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2)相互关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②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③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答:(1)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3)“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答:(1)根本任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基本内容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一、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心环节。第二、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适应;要与中华民族美德向承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②发展教育和科学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行性: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③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一3.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须坚持民主法治。⑤必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4.答:(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3)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4)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5)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6)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8)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5.答:(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表现在: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表现在:①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切实作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6.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有:(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为完成上述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部署,提出了如下的主要举措: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③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④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⑤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团结和睦。⑥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第十二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答:(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2.答:(1)1981叶剑英代表中国政府阐述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标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开始明晰化。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而扩展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3)1995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4)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3.答:(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①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关于主权,邓小平曾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②两制并存。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邓小平指出.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③高度自治。高度自治是“一国两制”内容本身所要求的。需要明确的是高度自治权不是特别行政区所固有的.而是中央政府所授予的。外交.防务由中央政府管理;特别行政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依法自行制定经济.贸易.金融货币.教育.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保持财政独立.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人民的各项合法权利和自由依法受到保护;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也不派其他人员驻台。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⑥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⑦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⑧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⑨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⑩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基础。(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4.答:(1)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①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②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③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④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⑤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⑥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2)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①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②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③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④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⑤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第十三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答:(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2.答:(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①世界格局多极化三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当今世界力量对比虽严重失衡,但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②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③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④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②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③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④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3.答: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象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那样靠对外侵略和掠夺,而只能选择和平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和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4.答:(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物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5.答:(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答: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者。2.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2)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即使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答:(1)“四个尊重”是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2)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3)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4.答:(1)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2)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因此,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选择题1D.2ACD.3C.4CD.5D.6C.7ABCDE.二.辨析题答:错。(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中国共产党成为“两个先锋队”,是因为:①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②中国共产党成为“两个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③中国共产党成为“两个先锋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三.思考题1.答:党的领导之所以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因为: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3)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4)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2.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情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3.答: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党执政以后的全部实践活动,都围绕着执政展开,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来进行的。(2)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从来都是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联系的在一起。(3)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党各方面建设起着牵头的作用。4.答: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2)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