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2-04-22 11:30:50 发布

财政税收税收理论毕业论文 税制优化和价格稳定.doc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财政税收税收理论论文题目:税制优化和价格稳定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一、税制优化目标当商品以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时间序列上波动幅度小,而且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而非大起大落时,可以称之为价格稳定。物价非稳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局部非稳定,即某些商品的价格出现波动。这是由于该类商品的供求非均衡造成。(2)普遍非稳定,即呈现物价普遍上涨或下跌。人们经常看到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只是物价普遍非稳定中的一种强烈表现,它们明显的特征除了普遍上涨或下跌外,还有表现在持续性。(普遍非稳定和通胀、紧缩在以下的分析是有区别的)物价非稳定可以从微观主体的定价行为或预期以及供求变化方面来找到原因,但我们在纳入税制结构分析时,只关注税收制度的设定是如何影响市场中的微观主体的定价行为和预期,进而导致物价的非稳定,即分析“税收—微观主体—价格”的过程,而不是直接从宏观层面来分析供需的变化对物价的影响。 税制结构对物价的影响一般是:政府凭借权威无偿地从微观主体的收入中摄走一部分财富,为此微观主体就在市场交易中千方百计地提高交易价格或改变自身的消费行为来适应税收所带来的变化。从整体看,征税对微观主体的影响无非两种:提高交易价格,或减少收入。假设以前没有征税,现在政府开始征税,经济上的表现即为物价普遍上涨(并非是具有持续上涨特征的通胀),或所有居民的收入都小幅下降。当物价普遍上涨但幅度远小于通涨或居民收入都小幅下降时,经济体系中不会存在局部不稳定因素使物价轮番上涨,正如收入分配公平(一起贫困或是一起富裕)的社会业不会滋生不稳定因素一样。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税收制度的设定要发挥物价稳定功能,大致应遵循这样的目标:税负公平、普遍征收以及调节收入分配。这些目标大都与税收中性有关。为此,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就不得不首先涉及税收中性问题。二、价格机制和税收中性价格的形成依赖于众多的产权明确的微观主体的市场交易行为,市场价格的形成是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核心。税收制度是权威机构强加于市场之上,肯定会影响价格的形成。如何减少税收对市场价格形成的影响便是税收中性所关注的。税收中性可以有多种内涵:第一,税收不能干扰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和正常运作,不因征税而扭曲商品的比价关系;第二,税收不能扭曲和破坏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不因征税而影响经营决策和投资行为;第三,维护国际税收公平,防止重复征税。其实税收中性的要旨就在税制作为一种市场外在制度,不应扭曲市场的价格体系,进而也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影响税收中性的因素很多,但大致可以表现为税收公平与普遍征收。 1.税负公平。税负公平可以从税种选择、税率档次及税收减免优惠等方面体现。a.适当的税种选择不应使税负成为影响市场分工和交易的深化的因素。在分工与交易日益加深的市场中,企业采取市场交易方式还是倾向于将分工内化于企业组织之中由产品的技术的不可分性和交易费用来决定。企业为追求多种产品联合生产以发挥技术优势或为了降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而节约交易成本时,它会采取“一体化”的选择。但外在的制度如税收业可使企业非理性地采取“一体化”生产,例如对销售收入全额课征的产品税由于存在重复征税,随着流通环节的增加而加重企业负担,于是企业组织倾向于全能厂生产。后来增值税的开征只对产品的增值部分课税才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b.作为市秩序的提供者,政府应一视同仁地对待微观主体,在税率上的体现比例税率,而且税率档次越少,越单一越好。这一点在流转税的设置上就充分体现。但在所得税的设置上,这原则显然被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的目的所替代而采用累进税率。c.税收优惠减免。优惠是政府出于鼓励而设定,可诱使微观主体生产待发展的产品,但它本身就会造成微观主体外部环境的不平等,使享有优惠的企业在定价行为拥有优势。因此税收优惠的规范和不断减少是税制设定的一种趋向。2、普遍征收。税收的征收范围愈广泛,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愈能保持稳定关系。非普遍征税会使其中某些商品的税负大于其他商品,税负重的商品的价格会上升,由于价格的刚性和带动效应,其他商品的价格业会随之上升。因此,非普遍征税就会在经济中改变了价格体系的平衡,埋下了非稳定的因素。三、税种选择对物价的影响1、税负转嫁--间接税和直接税 税收会使微观主体实际拿到的销售收入减少,因此他会设法维持原来的利润水平,其途径就是将税负作为一种成本计入到价格之,让消费者或其他交易对手承担全部或部分的税负。这便是税负转嫁。它的特征是:(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相联,如压低进货价、提高销货价;(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对税负的再分配,使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定价的倾向。税负转嫁的过程可以用以下的供求图形来表述:企业成本为C=C(q)+tq(q为产量,t为税率,为简单起见,我们只讨论t为从量税)AC=C(q)/q+tMC=C’(q)+t 也就是边际成本MC和平均成本AC都比原来的上升t个单位。从短期看,行业供给线S上移t个单位到S1,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1。完全竞争中的个别厂商只是价格的接受者,销售价格也为P1。因此对商品课税就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将税金转嫁。但至于转嫁的多少,则取决于市场供求的价格弹性。入上图P1-P0t,表明税负没有完全转嫁。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厂商都想维持原来的收入或均衡价格,那么供给曲S的上升要大于t,形成P2的价格,时税负完全转嫁给消费者(P2-P1=t)。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征税短期内会减少微观主体的收入,但从长期看,厂商总是会倾向于将税负尤其是流转税都转嫁给消费者。有两个因素制约着转嫁的多少:(1)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供双方的均衡所决定。如图(3)中t1=Es/(Ed+Es)=t/(1+Ed/Es),供给弹性Es大,需求弹性Ed/Es1则t1值增大,税负由消费者承担较多的份额;供给弹性Es小,需求弹性Ed大,Ed/Es1,则税负由生产者负担较多的份额;当Es=Ed时,税负各负担一半。所有税负的转嫁都受纳税人外部的市场供求弹性影响。(2)除此以外,税负转嫁的难易还受纳税人在定价中的地位影响。a.直接税和产品的价格没有直接的联系,直接税的纳税主体如财产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虽然可以将税负转嫁到他们所提供的要素(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价格之中,但这些纳税主体在定价中的权力是有限制的,他们大多处于企业组织之中,要素的价格受要素市场的价格及企业契约所决定,不如单人业主那样在个人所得税的增加时有充分的定价权去提高产品的价格。这些税种的转嫁流程为“个人所得税—工资价格增加(资本价格增加)—成本上升—价格提高”。b、流转税在微观主体的会计核算中往往和某些特定的产品相联系,容易成为价格中弥补成本的组成部分。企业所得税直接作用于市场的定价主体—企业,因此它们的转嫁无需经过要素价格谈判而仅受企业的外部市场的供求弹性约束。 p2p1p(t1+t2=t,tga,tgb分别为D、S线的斜率t1/t2=tga/t,t1=tga/(tga+tgb),Es=dQs/dP·P/QS=1/tgb·P/Q,Ed=dQD/dP·P/Q=1/tg.P/Q可推出t1=tES/(Es+Ed).)2、征税范围—普遍征税现在对于同一类产品所征的税大体是一样的,但不同类产品之间由于适用的税种不一样而税负不同。也就是有些税种并非都覆盖所有的商品。例如目前的增值税也只适用于货物交易及修理修配,而不适用于建筑、交通运输和服务业。征税范围的非普遍可能会导致税负不均,造成这样的价格效应:税负重大多产品价格自然提高,税负低的产品受价格提高的示范,往往也会提高价格。价格上涨是刚性的,而且存在非均衡因素条件时,不同产品之间的价格很可能会相互推动而轮番上涨。假定A、B产品原来价格为a、b,预算线为ax+by=c.现在有一个税种适用于A,课税a‘ ,并假定税负最终完全转嫁给消费者,B产品不属于该税种的课征范围。对A产品课税的结果使得它的价格上升,即使对A的需求量从x1减到x2,价格应下降,但从图2分析可知,厂商倾向于将税负都转入价格之中让消费者承担,A是一个产业的产品,倘若它是必需品,而替代品很少时,厂商的转嫁显然是成功的,也就是A的价格上升。再来看B商品,由于A价格上升带来收入效应及替代效应,对B的需求量从y1升到y2,对应的价格也从Py1上升到PY2。非普遍征税由于带来价格的非均衡而产生价格的变动,若是普遍征税,两种产品的价格也都将上升。二者所带来的结果似乎是一样的。但要指出的是:对A、B产品都征相同的税率,厂商在定价中都将提高价格,但二者比价会持平,价格体系算是稳定;对二者的需求量都有下降,足以产生新的均衡的价格,而不象仅对A产品征税会导致B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且在现实定价行为中,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局部非稳定的价格具有上涨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其他商品也会追随其后,价格上涨就难以降下来,严重时会造成轮番上涨。普遍征税也可以是中性原则的进一步细化。税收的征税范围愈广,它对价格体系的扭曲程度愈小,从外部环境给微观主体提供均衡条件。我国1994年以前的税制按不同的所有制分别设立不同的税种,很明显地造成了各个企业之间税负不均。这也是非普遍征收的现象。3、税负公平与税收优惠 税收的首要目标是征集政府收入,但随着政府渐渐有意识干预经济,税收也被用作一种调控经济的手段。税收优惠的设置是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它体现政府对经济结构的偏向。尽管税种设置强调要给予企业的外部税收环境应一样,企业税负应公平,但税收减免仍然作为税法的一部分而存在。显然税负公平目标有时也会为税收调控经济的目标所替代。诚然,税收优惠的存在确实改变了微观主体的外部环境,相应改变企业的选择。设置优惠的作用在于引导资本流向需要支持的产业,提供更多的产品,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或许远远大于政府在税收上的部分放弃。但从结构性通货膨胀说来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