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00 KB
  • 2023-01-01 08:30:38 发布

中水处理中混凝沉淀效果的研究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水处理中混凝沉淀效果的研究赵凯  袁园  摘要:中水处理是将二级生化处理出水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其水质成分复杂。针对北石桥中水处理中的混凝沉淀过程,由于缺乏可参考的经验,提出专题研究,以确定影响因素及最佳投加量。  主题词:中水  混凝 PAC PAM 研究 中水处理是将二级生化处理出水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其原水水质较普通给水处理成分复杂。北石桥中水有限责任公司中水处理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或微絮凝过滤+消毒,两种工艺运行流程。由于针对二级出水的混凝沉淀缺乏可参考的经验,特提出专题研究,以正在使用中的洛阳富安产的PAC和阴离子型PAM为混凝和助凝剂,确定中水处理中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最佳投加量。一、试验所用仪器  1、烘干的小烧杯2个;2、天平;3、温度计;4、玻璃棒;5、500ml容量瓶2个;6、500ml烧杯2个;7、精确到0.5ml的移液管1支;8、搅拌器。二、实验步骤1、配置溶液  分别称取10gPAC、10mgPAM(阴离子型)固体药剂用蒸馏溶解于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倒入两个500ml容量瓶并将水加满至刻度线,混合均匀,配制成浓度为20g/l和20mg/l的药液。2、取水样  取两个500ml水样倒入烧杯中,编号为1#和2#。3、试验内容  用移液管分次取PAC溶液和PAM溶液加入1#、2#烧杯中,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4、实验记录  如下表所示。时间1#、2#溶液中絮体颗粒的形成及变化情况药液体积△V(ml)1#PAC+PAM2#PAC+PAM第一次,起始时间:14:20无明显现象。0.5+00.5+0.5\n水温:9.2℃第二次,14:30无明显现象。0.5+00.5+0.5第三次,14:40无明显现象。0.5+00.5+0.5第四次,14:50搅拌约3分钟,静置片刻,溶液逐渐混浊但无任何沉降现象,1#和2#没有明显差别。0.5+00.5+0.5第五次,15:10搅拌约3分钟,静置片刻,明显可以看到小颗粒的絮体出现;3分钟后,絮体颗粒逐渐变大,在水中分布比较均匀,开始出现缓慢沉降;5分钟后,沉降现象明显,且2#优于1#;5分钟后,杯底可以看到沉降絮体与上部溶液间的界限,2#的比1#更清晰,二者沉降量均>70%;3分钟后,2#沉降量>80%>1#。0.5+00.5+0.5第六次,15:30搅拌约3分钟,静置片刻,明显可以看到絮体颗粒出现;1分钟后,絮体颗粒逐渐聚集,开始沉降;1分钟后,沉降现象明显,且2#沉降速度明显大于1#沉降量均>70%,杯底可以看到沉降絮体与上部溶液间的界限,2#的比1#更清晰;5分钟后,2#沉降量>80%>1#;0.5+00.5+0.5第七次,15:45搅拌约3分钟,2#在搅拌过程中即看到絮体颗粒大量聚集;停止搅拌静置片刻,2#开始沉降;1分钟后,2#沉降量>80%,上部溶液清澈,而1#却无此现象,仅是优于上一次的1#溶液。0.5+00.5+0.5第八次,14:30搅拌约3分钟,2#在搅拌过程中即看到絮体颗粒大量聚集;停止搅拌2#即开始沉降;1分钟后,2#沉降量>90%,上部溶液清澈,而1#却无此现象,仅是优于上一次的1#溶液。0.5+00.5+0.5第一次,起始时间:09:45水温:10.2℃均无明显现象。1+01+1第二次,10:05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停止搅拌静置3分钟后,均能看到似雾状的絮体颗粒;3分钟后,絮体颗粒明显,但没有明显的沉降;5分钟后,沉降现象明显,沉降量>50%;5分钟后,沉降量>70%,但杯底上部的溶液仍略有混浊;在整个过程中,2#的现象略强于1#。1+01+11+01+1\n第三次,10:25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在搅拌过程中即开始出现絮体颗粒,2#的絮体颗粒更清晰,分明,且沉降速度大于1#;停止搅拌静置片刻,均能看到沉降现象;3分钟后,沉降量>70%,杯底上部的絮体量及分布范围均是1#>2#;5分钟后,沉降量>80%。第四次,10:20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停止搅拌,在2#未静止的溶液中就可看到大片的絮体凝聚,溶液稍微稳定后即开始沉降;1分钟后,2#沉降量>80%,上部溶液很清澈,而1#的情况略强于上一次的1#;1分钟后,1#沉降量>90%。1+00+1第五次,10:251#的情况与上一次2#的情况相似,2#的现象较上一次则略强,但不明显,整个过程,1#的现象略优于2#。0+30+1第一次,起始时间:08:45水温:10.1℃水较浑浊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停止搅拌静置片刻,均有明显的絮体颗粒;1分钟后,在杯底看到沉降的絮体但与上层溶液无明显界限,1#沉降偏快,且絮体量较2#多;3分钟后,1#杯底的沉降量多于2#,二者沉降量均>80%,可以看到明显的界限;5分钟后,沉降量>90%,沉降速度变慢;10分钟后,几乎完全沉降。2+11+2第二次,09:10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停止搅拌静置片刻,均能看到絮体颗粒,1#的小而密,2#的大而疏且开始沉降;3分钟后,2#出现明显界限,界限之上的溶液较1#清澈,沉降量均>50%;3分钟后,2#的界限十分明显,沉降量>70%>1#,1#界限明显;5分钟后,2#>90%>1#;8分钟后,二者均完全沉降。1+01+0第三次,09:45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停止搅拌静置片刻,二者在搅拌结束即形成沉淀条件并开始沉降;2分钟后,两者几乎完全沉降,上层溶液很清澈。0+10+0第一次,起始时间:09:45水温:10.2℃水较浑浊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在搅拌过程中即开始出现絮体颗粒;停止搅拌静置片刻,絮体颗粒开始凝聚,变大,1#和2#没有明显差别;2分钟后,二者均开始沉降,絮体在杯底聚集,沉降量1#>2#,杯底上部絮体颗粒1#较小、较密,2#较大、较疏;5分钟后,沉降量>70%;7分钟后,沉降量>80%,溶液中仍有少量(1#>2#)细小的絮体颗粒分布在整个水体中。1+01+1第二次,10:00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在搅拌过程中即开始出现絮体颗粒;停止搅拌静置片刻,均能看到沉降现象;3分钟后,沉降量>70%:1+01+1\n5分钟后,沉降量>80%,在沉降量相同的条件下,与第一次相比,上部溶液较清澈;在整个过程中,2#的现象略强于1#。第三次,10:10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在搅拌过程中即开始出现絮体颗粒,2#的絮体颗粒更清晰,分明,且沉降速度大于1#;停止搅拌静置片刻,均能看到沉降现象;3分钟后,沉降量>70%,杯底上部的絮体量及分布范围均是1#>2#;3分钟后,沉降量>80%。1+01+1第四次,10:20整个过程现象非常明显,絮体颗粒在1#溶液加入药剂稍微搅拌即在溶液中大片聚集;1分钟后,沉降量>80%,上部溶液很清澈,而2#的情况同上一次,1#在约1分钟后沉降量>90%。0+20+0第五次,10:251#和2#的情况均与上一次1#的相似,但整个过程,2#的现象略优于1#。0+00+15、水质分析 取500ml水样共4份,平行作搅拌试验,分别按照12mg/l和0.08mg/l加入相应量的PAC和PAM,分别测定原水水样和沉淀后的上清液的浊度值,得到以下数据:水样原水浊度值(NTU)上清液浊度值(NTU)浊度去除率(%)水样1(沉淀1min)7.631.7577.06水样1(沉淀3min)1.1285.32水样2(沉淀1min)7.561.6578.17水样2(沉淀3min)1.0386.38水样3(沉淀1min)7.851.6279.36水样3(沉淀3min)1.1085.99水样4(沉淀1min)8.111.8677.07水样4(沉淀3min)1.0187.55  取500ml水样共4份,平行作搅拌试验,分别按照实际运行中的投药量22mg/l加入相应量的PAC,分别测定原水水样和沉淀后的上清液的浊度值,得到以下数据:水样原水浊度值(NTU)上清液浊度值(NTU)浊度去除率(%)水样1(沉淀1min)7.632.7563.96水样1(沉淀3min)1.8575.75水样2(沉淀1min)7.562.8262.70水样2(沉淀3min)1.8076.19水样3(沉淀1min)7.852.6666.11水样3(沉淀3min)1.7677.58\n水样4(沉淀1min)8.112.7066.71水样4(沉淀3min)1.7878.05  根据以上水质分析数据,可以得到以下曲线:三、研究分析及结论  1、在PAC相同的前提下,加入PAM后溶液的混凝效果优于未加入的。  2、原水水质的好坏影响混凝效果,由于水质越差,引入的混凝体的核心物质越多,所需投加药剂量越少且混凝效果越明显;水质越好,所需的药剂越多。  3、实验室得到的理论最佳投药量为,PAC12mg/l和PAM0.08mg/l,对应于生产生产运行中实际仅投加PAC22mg/l,沉淀效果平均要高10%以上;考虑价格因素,PAC以2500元/吨,PAM以25000元/吨计算,PAC+PAM混加成本约为0.032元/m3,现行单加PAC成本约为0.055元/m3,经济效益也很明显,需要尽快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检验。  4、当PAC的加入量为12mg/l、PAM为0.08mg/l时,混凝效果发生明显变化,趋于理想化;其投药量分别在12~20mg/l、0.08~0.16mg/l之间时,混凝效果的变化没有明显改变,二者的理想投加比例为300:2。  5、实验中所使用的PAC、PAM溶液放置0~15天不影响其混凝的药理作用;放置3天之后,由于药剂已经充分混合溶解,此时的混凝效果更理想,尤其是PAM溶液;要注意的是,PAC与PAM略有不同,静置较长一段时间后,其药剂会沉淀,所以使用前,要充分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