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9.50 KB
  • 2023-01-02 08:31:30 发布

污水处理厂的微生物培训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污水处理厂的微生物培训2.1活性污泥2.1.1活性污泥是什么活性污泥是生化处理系统中的主体作用物质。正常的城市污水的活性污泥的外观为黄褐色的絮绒颗粒状,粒径为0.02—0.2mm,单位表面可达2-10㎡/L,相对密度为1.002—1.006,含水率在99%以上。在活性污泥上栖息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群体主要由细菌和原生动物组成,也有真菌和以轮虫为主的后生动物。活性污泥的固体物质含量占1%以下,由四部分组成:a具有活性的生物群体;b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这部分物质难于生物降解;c原污水带入的不能为微生物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d原污水带入并附在活性污泥上的无机物质。细菌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污水中可溶性有机污染物直接为微生物所摄取,并被代谢分解为无机物,如H2O和CO2等。活性污泥系统中的真菌是微小腐生或寄生的丝状菌,这种真菌具有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功能,但若大量异常的增殖会引发污泥膨胀现象。在活性污泥中存活的原生动物有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等三类。活性污泥的原生动物能够不断地摄食水中的游离细菌,起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原生动物是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指示性生物,当活性污泥出现原生动物,如钟虫、等枝虫、独缩虫、聚缩虫和盖纤虫等,说明处理水质良好。后生动物(主要指轮虫)捕食原生动物,在处理优异的完全氧化型的活性污泥系统中出现,如氧化沟系统,轮虫的出现是水质非常稳定的标志。但是当大量轮虫的出现、微生物细小则可能是过曝气引起。活性污泥法是采用人工曝气的手段,使得活性污泥均匀分散于曝气池中,和污水充分接触,并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进行着合成和分解的代谢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有机物质被微生物所利用,得以降解后去除。同时,也不断合成新的微生物去补充、维持曝气池中所需的工作主体——\n微生物(活性污泥),与从系统中排除的那部分剩余的活性污泥互相平衡。氧气微生物十有机物——→微生物+O2+H2O+能量2.1.2直观活性污泥在生化反应池中,形成的活性污泥应是凝絮大而明显,离析分明,水、絮分界面清晰,似乎在停留时有急速沉降之感。具体如图2-1所示。需要有菌种和菌种所需的营养物质。对于城市污水,菌种和营养物质都存在。若BOD5在200mg/L左右,可生化指数,即BOD5/CODcr≈0.5(一般应在0.45以上),水温25℃上下,就可直接用城市污水进行培养。首先将污水经过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等预处理后引入生化处理系统。当设置厌氧池时,水位达到设计水位时,开启水下推流器,并将污水引入具有缺氧、好氧的曝气反应池—\n氧化沟,氧化沟水位达到设计水位时,开启表曝机进行充分曝气,曝气后的污水进入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后,澄清水排出;启动污泥回流泵将二沉池刮吸泥机集中的污泥回流。此时应注意应控制出水堰处的溶解氧浓度在1.5~2.0mg/L左右。这样经过2~3d后(如果温度合适的话),用1000mL量筒测沉降比时就能观察到稍模糊的絮状物。为了补充营养和排除对微生物生长有害的代谢产物,应补充污水并通过二沉池排出原有的污水。换水可间歇进行,也可连续进行。间歇曝气的方法例如可采用每天换水2~4次。将污水引入氧化沟后,启动表曝机进行,闷曝2h后停止曝气,然后沉淀1h,再向氧化沟内补充新鲜污水,同时将原污水从出水堰排出。换水量可控制在氧化沟池容的25%,然后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连续进水,启动污泥回流。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管间歇曝气还是连续曝气,曝气反应池出口处溶解氧宜控制在1.5~2.0mg/L;污泥回流的回流比在100%以内。根据活性污泥成长情况,适当调整曝气量,使二沉池出水达到排放标准。这样一直持续到混合液30min沉降比为10%~30%时止。在25℃的条件下,一般经过5~7d,城市污水处理厂就可以达到上述的效果。当活性污泥浓度,即MLSS浓度增加到一定浓度,例如1500mg/L,用1000mL量筒检测沉降比SV为30%时,则沉降指数:SVI=200(mL/g),属于活性污泥良好的指标。标志活性污泥培养驯化达到要求,污水处理厂可投入正常运行。2.2活性污泥加速培养法\n如果为了较快地培养出活性污泥亦可采用接种法,即向氧化沟曝气池内投加其他类似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新鲜脱水污泥。为了加快活性污泥培养速度,向氧化沟内投加营养物质如粪便水等加速生物的繁殖。连续换水一般适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第一次进入污水并曝气后且经过数次闷曝间歇换水后,可以采用连续换水方式。连续换水时,回流污泥量可按80%~100%量回流。如果向氧化沟内投加营养物质,则间歇换水时间要长一些,采用多次闷曝方式然后再换水。换水可延长到1.5~2d一次,以充分利用营养物质。一般污水处理厂拟采用适当投加菌种,先间歇换水,后连续换水方式培养微生物。成熟的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絮凝沉淀性能,污泥内含大量的菌胶团和纤毛虫原生动物,如钟虫、豆形虫、漫游虫、等枝虫等,并可使BOD5有90%以上的去除率。如污水处理厂要求对被处理的污水脱氮除磷,在基本完成活性污泥的培养后,还应进一步将活性污泥驯化以适应脱氮除磷的要求。此时氧化沟的运行操作可按硝化反硝化模式运行。2.3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注意事项2.3.1活性污泥性能测定与评价氧化沟属完全混合型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法,活性污泥的性能是处理工艺的关键。采用理化测定和显微镜检查来考查活性污泥的性能。活性污泥的理化测定⑴沉降比(SV)取混合液1000mL于1000mL量筒中,静置30分钟,污泥体积的毫升数的百分值即为SV值,单位:%;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把量筒中沉降的污泥用滤纸过滤后烘干称重的克数,单位:克/升(g/L);泥容积指数(SVI)沉降比与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之比称污泥容积指数,即SVI=SV/MLSS,单位:毫升/克(mL/g)。在沉降比测定过程中同时需观察活性污泥状态。正常的活性污泥絮状结构好,明显观察到絮凝进程,颗粒大,色泽黄褐,沉降性能好、5分钟沉降50%以上。当MLSS=2克/升时,SV约36%。SVI约180毫升/克(mL/g);MLSS=3克/升时,SV约43%。SVI约140毫升/克(mL/g);当MLSS=4克/升时,SV约44%。SVI约110毫升/克(mL/g)。当回流率为100%,污泥容积指数与混合液悬浮固体大致有表3的关系。SVI与MLSS大致关系表表2-1指标代号单位123456MLSS克/升1.52.03.04.05.06.0SVI毫升/克2001801401109080\n显微镜检查污水生物处理起主要作用的是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即微生物。这些细菌以菌胶团形式存在。显微镜检查首先观察菌胶团的结构、形态和数量。100倍级镜检应见到数十至上百的菌胶团;500倍级镜检以均匀透明、边界清晰、相互连接和新生菌胶团多为正常,以分散、疏松、相互不连接,新生少而老化多为不正常。其次观察杂菌生长情况,如混合液营养不全会生长丝状菌,丝状菌的繁殖,会导致污泥膨胀。第三要观察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各类数量和其活动情况。可观察到的原生动物有纤毛虫类、鞭毛虫类、肉足虫类和吸管虫类四类,但常见的是钟虫、豆形虫、漫游虫、等枝虫等纤毛虫类。微生物图谱分别见图2-2、2-3、2-4。3.培菌过程中生物相的演替在培菌过程中,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其中主要是BOB5(或CODcr)营养物浓度的不断降低,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也相应地起着变化。由于细菌和鞭毛虫类能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将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吸收到体内作为营养,因此它们能在高度污染的、未经处理的水域中大量繁殖。变形虫类能用伪足吞噬固体有机物碎屑以摄取营养,因此亦必须生存于有机物丰富、污染程度较高的水域中。在培菌初期,水中有机物浓度很高,污泥尚未形成,还没有明显处理效果,这时曝气池中可见大量游离细菌,接着出现的是植鞭毛虫的杆囊虫和动鞭毛虫的波多虫等,此外还能看到一定数量的变形虫,但不久就出现了掠食细菌能力更强的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先是小型的掠食细菌的游动型纤毛虫如豆形虫、肾形虫等大量出现,继而出现掠食小型纤毛虫的漫游虫、裂口虫和草履虫等。\n随着培菌的进展,水中有机营养逐渐被消耗,异养细菌的数量下降,游动型纤毛虫逐步让位给固着型纤毛虫,它们以尾柄固着在污泥絮体上生长。因此,钟虫类固着型纤毛虫的出现和增长就标志着活性污泥的逐步形成和增长。与此同时,匍匐型纤毛虫如楯纤虫等也出现于污泥间,它们以有机残渣和死的生物体为食。随着污泥日趋成熟,处理效果也越来越高,水中有机物减少到极低时,便相继出现了吞噬散落污泥的轮虫,故轮虫的出现是污泥成熟及净化程度高的标志。培菌过程中微生物的有规律演替见图3-1。㈣活性污泥的生物观察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及其对运行状况的指标作用生物相是指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优势度及其代谢活力等状况的概貌。生物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曝气系统的处理质量及运行状况。当环境条件(如进水浓度及营养、pH值、有毒物质、溶氧、温度等)变化时,在生物相上也会有所反映。我们即可通过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这些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来指导运行管理。因此,对生物相的观察,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活性污泥法生物相图谱肉足类属于动物型原生动物的水中微生物。其图谱见图4-3。同样属于动物型原生动物的尚有鞭毛类、纤毛类和吸管虫类。分别见图4-4、4-5、4-6。\n\n\n动物型水中微生物尚有后生动物类。活性污泥中主要的后生动物如图4-7所示。2.菌胶团镜检菌胶团镜检中的基本形状如图4-8所示。3.微生物镜检评价\n在运行正常的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中,污泥絮粒大、菌胶团边缘清晰透明、结构紧密,具有良好的吸附及沉降性能。絮粒以菌胶团细菌为骨架,穿插生长着一些丝状细菌,但其数量远少于菌胶团细菌。微型动物中以固着类纤毛虫为主,如钟虫、盖纤虫、累枝虫等;还可见到部分楯纤虫在絮粒上爬动,偶尔还可看到少量的游动纤毛虫等,在出水水质良好时乾虫生长活跃。对生物相的观察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1)活性污泥的结构先取曝气池新鲜活性污泥,盛放到100毫升量筒中,静置5~15min后观察在静置条件下污泥的沉降速率,沉降后泥水界面是否分明,上清液是否清澈透明。凡沉降速率快、泥水界面清晰、上清液中末见细小污泥絮粒悬浮于其中的污泥样品性能较好。然后取活性污泥滴在玻片上,盖上压玻片制成压片标本,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污泥絮体的大小、形状、结构紧密程度,然后再转换至高倍镜下观察污泥絮粒中菌胶团细菌与丝状细菌的比例,絮粒外游离细菌的多寡,凡絮粒大、圆形、封闭状;絮粒胶体厚实、结构紧密、丝状菌数量较少、未见游离细菌的污泥沉降及絮凝性能较好。污水生物处理起主要作用的是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即微生物。这些细菌以菌胶团形式存在。显微镜检查首先观察菌胶团的结构、形态和数量。100倍级(即100倍左右)镜检应见到数十至上百的菌胶团;500倍级(即500倍左右)镜检以均匀透明、边界清晰、相互连接和新生菌胶团多为正常,以分散、疏松、相互不连接,新生少而老化多为不正常。其次观察杂菌生长情况,如混合液营养不全会生长丝状菌,丝状菌的繁殖,会导致污泥膨胀。第三要观察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各类数量和其活动情况。可观察到的原生动物有纤毛虫类、鞭毛虫类、肉足虫类和吸管虫类四类,但常见的是钟虫、豆形虫、漫游虫等纤毛虫类。活跃的原生动物说明活性污泥性能良好,镜检中如发现有少量的后生动物线虫和轮虫是正常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活跃,需要保持一定的溶解氧(应>0.5mg/L)。为控制处理操作条件,调试期间应经常作显微镜检查。(2)生物活动的状态\n以钟虫为例,可观察其纤毛摆动的快慢,体内是否积累有较多的食物胞,伸缩泡的大小与收缩以及繁殖的情况等。微型动物对溶解氧的适应有一定的极限范围,当水中溶解氧过高或过低时,能见钟虫“头”端突出一个空泡,俗称“头顶气泡”。进水中难以分解或抑制性物质过多以及温度过低时,可见钟虫体内积累有未消化颗粒并呈不活跃状态,长期下去会引起虫体中毒死亡。进水pH值突变时,能见钟虫呈不活跃状态,纤毛环停止摆动,轮虫缩入被甲内。此外,当环境条件不利于污泥中原生动物生存时,一般都能形成胞囊,这时原生质浓缩,虫体变圆收缩,体外围以很厚的被囊,以利度过不良条件。在出现上述现象时,即应查明原因,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活性污泥中经常出现的丝状硫细菌,如发硫细菌、贝氏硫细菌等,对溶氧水平的反应非常敏感。当水中溶氧不足时,能将水中的H2S氧化为硫,并以硫粒的形式积存于体内(可用低倍显微镜看到),而当溶解氧大于lmg/L时,体内硫粒可被进一步氧化而消失。2H2S+O2→2S+2H20+能量2S+2H2O+3O2→2SO42++4H++能量因此,通过对硫细菌体内硫粒的观察,可以间接地推测水中溶解氧的状况。(3)同一种生物数量增减的情况污泥膨胀往往与丝状细菌和菌胶团细菌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我们可根据丝状细菌增长的趋势,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同时观察这些措施的效果。在培菌阶段,固着型纤毛虫的出现,即标志着活性污泥已开始形成,出水已显示效果。轮虫及颗体虫于培菌后期出现时,处理效果往往极为良好。但当污泥老化、结构松散解絮时,细小絮粒能为轮虫提供食料而促使其恶性繁殖,数量急剧上升,最后污泥被大量吞噬或流失,轮虫可因缺乏营养而大量死亡。(4)生物种类的变化\n培菌阶段,随着活性污泥的逐渐生成,出水由浊变清,污泥中生物的种类发生有规律的演替,这是培菌过程的正常进程。在正常运行阶段,若污泥中生物的种类突然发生变化,可以推测运行状况亦在发生变化。如污泥结构松散转差时,常可发现游动纤毛虫大量增加。出水混浊、处理效果较差时,变形虫及鞭毛虫类原生动物的数量会大大增加。工业废水因种类繁多,成分各异,找出废水水质变化同生物相变化之间的相应关系,用以指导运行管理。根据观察,当活性污泥中累枝虫、钟虫、榍纤虫、裂口虫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时,出水水质明显变好,出水BOD5值下降,出水悬浮物浓度也随之下降。而当鞭毛虫出现并逐渐增长时,出水中的BOD5与悬浮物浓度均上升。此外还可以以稳态运行时出现的累枝虫、钟虫和楯纤虫这三种主要原生动物的消长来预报污泥中毒现象。运行资料表明,当这三种原生动物部分或全部消失的前一天,或在消失的过程中,进水中的硫化物、氰化物、甲醛、丙烯腈、乙醛及异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有一种或数种的浓度超过正常时该毒物平均浓度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同时BOD5的去除率也明显下降。当从生物相观察中发现这三类生物数量下降或消失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处理系统的继续恶化。(5)判断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标性生物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可用显微镜鉴别,将成为判断污水处理装置的环境条件和处理水质等好坏的指标性生物。特别是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比较容易鉴别和计数。国外学者通过考察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及生物转盘等的处理设备处理生活污水的运行情况和生物相,选择了认为是最重要的七种微型动物进行比较列于表4-2。\n生物处理设备中最重要的微型动物比较表4-2项目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膜生物转盘生物膜1有肋楯纤虫Vorticellaconvallaria沟钟虫Vorticellamicrostoma小口钟虫Vorticellaconvallaria2沟钟虫Vorticellamicrostoma小口钟虫Vorticellaconvallaria盖虫属(未定种)Operculariasp.3累枝虫属(未定种)Epistylissp.累枝虫属(未定种)Epistylissp旋轮虫属(未定种)PhilodindSD.4盖虫属(未定种)Operculariasp.红斑瓢体虫Aeolosomahemprichi累枝虫属(未定种)Epistylissp5旋轮虫属(未定种)PhilodindSD.旋轮虫属(未定种)PhilodindSD.沟钟虫Vorticellamicrostoma6鞍甲轮虫属(未定种)Lepadellasp.普通表壳虫Arcellavulgaris鳞壳虫属(未定种)Euglyphasp.7普通表壳虫Arcellavulgaris仙女虫属(未定种)Naissp.普通表壳虫Arcallavulgaris①活性污泥良好时出现的生物\n当活性污泥性能良好时出现的生物,有钟虫属、盖纤虫属、有肋楯纤虫属、独缩虫属、聚缩虫属、各种吸管虫属、轮虫类、寡毛类等固着型种属或者匍匐型种属。这些生物统称为活性污泥指标性生物,而这种指标性生物的存在表明处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②豆形虫属(Colpidium)、肾形虫属(Colpoda,废水生物处理中出现的为僧帽肾形虫C.cucullus,膨大肾形虫C.inflata,齿脊肾形虫C.stetnii等)、草履虫属(Paramecium)、瞬目虫属(Glaucoma,废水生物处理中出现的瞬目虫属几乎都是闪瞬目虫G.SCintillaus)、波豆虫属(Bodo)、屋滴虫属(Oikomonas)、滴虫属(Monas)等属于快速游泳型的种属是在活性污泥状态恶化时出现的生物。当这些生物出现时,絮体较小,往往在0.1~0.2mm以下,活性污泥的性状恶化的时候,波豆虫属、屋滴虫属和滴虫属等微小鞭毛虫类所占的比例极高。而且,当处理功能严重恶化时微型动物几乎不出现,并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游离细菌,活性污泥的絮凝性能下降,分散絮体颗粒所占比例极端增高。另外,由于微小鞭毛虫类的体长大多为lOμm以下。因此,镜检时应注意。微型动物少的现象是在BOD负荷极高,或者溶解氧不足,或者有毒物质流入的时候出现。因而,当微型动物少时需要进一步研究运行条件。③活性污泥分散解絮时出现的生物活性污泥分散解絮时的指标性生物为变形虫属(Amoba)和简便虫属(Vahlkampfia)等肉足类,如在1mL混合液中出现一万个以上的个体时,絮体变小,出水浑浊并呈白色。出现这种状态之后再采取措施就已经为时太晚了,所以只要发现这些生物急剧增加就要减少污泥回流量,通过这样的操作可以使解絮现象得到某种程度的控制。④活性污泥膨胀时出现的生物球衣菌属(Sphaerotitus)、发硫菌属(Thiothrix)、诺卡氏菌属(Nocardia)、各种霉菌等丝状微生物是导致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生物。一旦这种丝状微生物异常增长,活性污泥将呈棉絮状,污泥容积指数(SVl)为200~600mL/g或600mL/gMLSS以上。如将膨胀污泥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就可见到断线条状的丝状微生物互相缠绕着。在膨胀污泥中也出现少量微型动物。⑤溶解氧不足时出现的生物\n溶解氧不足时出现能在溶解氧不足环境下生活的生物,如贝日阿托氏菌属(Beggiatoa)、扭头虫属(Metopus)、新态虫属(Caenomorpha)等。当这一类生物出现在曝气池内时,有时活性污泥呈黑色,并散发出腐败的臭味。所以当出现这种生物相时需要向构筑物中增加供氧量,以提高溶解氧浓度。⑥过度曝气时出现的生物经过持续地过度曝气而使溶解氧浓度超过5mg/L时,就会出现大量的各种肉足类及轮虫类。在形成这种生物相的情况下,减少曝气量也不会造成什么问题。4.驯化在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培菌阶段后期,将外加营养量(或生活污水量)逐渐减少、工业废水比例逐渐增加,最后全部受纳工业废水,这个过程称为驯化。在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中的微生物发生着两个变化。其一是能利用该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逐渐增长,不能利用的则逐渐死亡、淘汰;其二是能适应该废水的微生物,在废水有机物的诱发下,产生能分解利用该物质的诱导酶。我们知道,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必须在酶的参与下才能进行。酶是一种蛋白质,分子量很大,酶还有很强的专一性。因此,要分解废水中的多种有机物,必须要有许多种酶,并且每种酶要有一定的数量。但细菌体积很小,不能容纳那么多的酶,因此只有在某种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使细菌诱发产生出一定数量的对这种化学物质有催化作用的酶,这就是所谓的诱导酶。图3-2说明大肠杆菌最初依靠菌体内固有的分解葡萄糖的酶,以葡萄糖作为基质形成生长的第一次高峰,因此氧化葡萄糖的酶也称为组成酶。在葡萄糖耗尽后,该菌在乳糖的诱发下,产生能分解乳糖的酶,利用乳糖作为基质使之形成第二次生长高峰,故氧化乳糖的酶称为诱导酶。\n糖和乳糖作碳源的培养基中的二次生长曲线在驯化时,需注意使工业废水比例逐渐增加,生活污水比例逐渐减少。每变化一次配比时,须保持数天,待运行稳定后(指污泥浓度未减少,处理效果亦正常),才可再次变动配比,直到驯化结束。对有毒成分较少、营养较全的工业废水也可同时进行培菌和驯化,即在培菌一开始即投加一定数量的工业废水,随着污泥的增长,工业废水数量及比例也逐渐增加。实践表明这一方法可加速培菌及驯化的整个过程,并可减少对生活污水的需要量。活跃的原生动物说明活性污泥性能良好,镜检中如发现有少量的后生动物线虫和轮虫是正常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活跃,需要保持一定的溶解氧。为控制处理操作条件,调试期间应经常作显微镜检查。不良污泥的表现、原因与对策(1)老化污泥絮状结构不好,无明显絮凝作用,颗粒细碎,沉降性能差,出水带污泥颗粒或气泡。污泥老化的原因是供氧过多或养料不足,微生物自身氧化。解决的办法是测定DO(溶解氧)氨氮和P组合,补充营养基料或尿素和磷酸三钠,适当减少曝气量。(2)膨胀污泥絮状结构破坏,污泥松散、细碎,质地轻飘,沉降性能很差,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和泡沫,MLSS指标猛降,SVI达350以上。造成污泥膨胀的原因是污泥负荷不当,欠缺氨氮和P等营养成分。解决的对策同上。(3)中毒污泥水面上浮有蜂窝状泥渣,渣块夹带大量气泡,破碎后有油花浮于水面。污泥流失,MLSS降低。处理效果变坏。产生污泥中毒的原因是污水含油量高或其他杀菌剂进入污水。解决办法是阻止含有废水和含杀菌剂废水的进入,适当增加基料和曝气量。(4)腐化污泥当曝气器供氧不足、推力不够或池内存在死角,致使污泥腐化,产生气泡和硫化氢恶臭,大块黑泥上浮。曝气量不足或池底积泥太多会发生此现象。解决办法是用搅拌器去处死角,适当增加曝气量。回流率及回流污泥浓度、混合液浓度与污泥容积指数的关系表4\n污泥容积指数(SVI)回流污泥混合液污泥浓度(克/升)回流污泥混合液含水率(%)浓度(克/升)1.523456506098208111825334310012099101825436710015020024099.554367150400——40048099.752.550400————2.3.2菌种与基料的投加1.菌种据生物环境适应原理,有适应于污水水质的菌种,来源于相似类型污水生物处理的剩余污泥。一般可投放新鲜脱水污泥(含水率不大于80%)至1000mg/L。即相当于MLSS至1g/L左右。2.基料对于BOD5/CODcr小于0.40的难生化污水,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营养基料的投加十分重要。有效的营养基料是人畜粪便,可生化指标BOD5/CODcr达0.6以上。每万吨水基料的参考用量见下表。不同来源基料的BOD5值及每万吨水基料参考用量2序号基料来源BOD5(g/kg)基料参考用量(吨)备注1猪粪20402鸡粪16503入流污水0.2010000BOD5≈200mg/L2.4.3闷曝氧化沟调试启动先是封闭式运行,即暂时与二沉池等隔断联系,仅开动曝气机。此项启动通常称作“闷曝”。\n闷曝时间一般为8~12小时,主要是使氧化沟内投料后的均匀化和小量充氧激活好氧微生物的生长,注意一定要小量曝气,溶解氧浓度控制在0.5~1.0mg/L。编者认为,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可同时进行,可缩短培养、驯化时间,减少基料投量,节约费用。实践证明此法可行。闷曝时应分别开启表曝机,溶解氧是否在0.5~1.0mg/L左右。若不足0.5mg/L,多开动一台表曝机;若溶解氧超过1.0mg/L,要减少表曝机开启台数。闷曝后应及时监测各项生化指标,尤其是沉降比、MLSS和沉降指数。同时作镜检,观察有否有菌胶团形成。2.3.4微生物镜检与水质分析闷曝12小时后,镜检微生物生长情况。如微生物生长良好,观察到边缘清晰的菌胶团,且盖压玻片后100倍显微镜可见菌胶团十个左右,则可定量进水,并启动污泥回流泵回流污泥,以促进活性污泥的生长。此过程是进行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如微生物生长得不好或镜检菌胶团太少,则需再投加基料,重复第二次闷曝。通常在BOD5>200mg/L,水温25℃以上时,进行1至2次闷曝即可。2.3.5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自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之日起,水质分析应参考表1所列格式,按项目每日分析记录,以备查。在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期间,按微生物生长情况,适当控制进水量和投加基料,同时控制污泥回流量。在活性污泥培驯期,不宜过分曝气,一定要注意溶解氧控制在0.5~1.0mg/L。第一阶段污水培养与驯化时,因进水量不大,不断投入基料,使BOD5始终大于200mg/L,此时有机碳(TOC):凯氏氮(TKN):磷酸盐(XPO4),应符合100:5:1范围。并应作实际化验检测进行验证。每一培养与驯化阶段,必须重复验证一次。如果TKN、XPO4偏小50%以上,用尿素或磷酸三钠校正。这在每一调试阶段都要验证一次的。开启二沉池污泥回流泵,防止活性污泥的失活或减少。因第一阶段MLSS浓度很低,回流污泥的回流率只能控制在进水量的60~100%左右。\n调试时,要仅可能快的增加曝气池的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浓度。记录MLSS增长趋势。注意,此时切勿排除污泥,因为没有剩余污泥。当投入的脱水污泥菌种达到MLSS至1000mg/L,碳氮磷比例符合微生物生长需要,微生物的生长使MLSS逐步增加。显微镜检可明显见到菌胶团数量增多,体量增大,且边界越来越明显。根据微生物镜检情况,确定营养基料的投加量。若微生物生长旺盛,则可逐步减少基料投加,直至MLSS增加至2000mg/L。此时一般可终止基料的投放。第一阶段培养驯化时间为一至二周,允许晚上间断8~12小时。在第一节段培训顺利的情况下,即可进入第二阶段培训。第二阶段培训应进行连续运行,其中包括污泥回流。随着微生物驯化的顺利进行,曝气池中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将逐渐增大。按正常操作MLSS达到2500mg/L以上,镜检微生物生长良好,100倍显微镜镜检,菌胶团应达到数十个以上,个体增大,边界清晰,此是活性污泥培训获得成功的标志。倘达不到要求适当延长时间。在水温不低于25℃时,第二阶段的培训时间,一般为二~三周。第二阶段的活性污泥培养是要逐步减少基料投量。打一个形象的比喻,象养育孩子一样,要逐步增加“杂食量”,减少“吃奶”量,直至“断奶”。因为培养、驯化降解污水有机污染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