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0 KB
  • 2023-01-03 08:30:35 发布

地下工程在地下水处理上对周围环境的地质影响分析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摘要:现行隧道规范规定隧道工程中地下水处理必须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但是在工程实际中大多还是采取以排为主的处理方法。从分析隧道排水可能引起的严重环境地质效应着手,辅以工程实例,探讨缓解、消除不良环境地质效应的途径,倡导在隧道选线、设计、施工各个环节中将隧道地下水合理处理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切实贯彻以堵为主的施工理念,探询更为环保科学的施工方法,采用更节约资源的排供结合模式,以缓解隧道开挖和排水所引发的不良环境地质效应。Thepresenttunnelnormsdemandtotake“chokingupasthemain,combiningwaterproofingwithdrainage,adjustingmeasuresaccordingtothelocalconditionsandcomprehensivetreatments”asthetreatmentprinciplesinthegroundwatertreatment.Butmostengineeringprojectstakethedrainageasthemainmethod.Basedontheanalysisofgeo-environmentaleffectcausedbythedrainageofgroundwaterandapplicationcases,todiscussthemeanstorelieveandsolvethegeo-environmentaleffectproblemsandconsiderthereasonabledrainageofgroundwaterinthetunnelengineeringasaimportantfactorintheselection,designandconstructionoftunnelengineering.Implementthephilosophyofchokingupasthemainmethodandtakingmorescientificenvironmentalconstructionmethodsandresource-savingtreatmentmodeltorelievethebadgeo-environmentaleffectcausedbytunnelexcavationanddrainageofgroundwater.关键词:隧道工程,地下水,环境地质效应,围岩Keywords:tunnelengineering;groundwater;geo-environmentaleffect;surroundingrock1.引言现行隧道设计规范规定对地下水的处理必须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在实际施工中对于地下水的处理更多的还是采取排的方式。我国已建隧道中对于地下水的处理方法比较单一,导致了隧道区地下水资源无谓流失,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平衡。在雨水补给充盈的南方地区,短期内不会产生很严重的环境地质效应,但是在水资源较为匮乏的西部尤其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显得尤为突出。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隧道排水可能引发的不良环境地质效应,提出在隧道选线阶段必须尽量避免穿越岩体破碎且地下水丰富的地段,在施工阶段中建议将目前用于加固的冷冻法施工引入到地下水处理中,同时采取排供结合的地下水处理模式,从而有效缓解隧道开挖所引起的不良环境地质效应。2.隧道排水引发的环境地质效应\n环境地质效应主要是指因环境变异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危及生态地质环境稳定性与人类生产活动的作用与效果的总和。以前的有关规范、规则,几乎都未把隧道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没有关于隧道开挖及地下水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条款和规定,隧道排水不仅会导致隧道中的各种水害,而且可能直接导致洞顶地表岩溶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和井泉水流量减小甚至枯竭、地表水土大量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1对隧道围岩的影响围岩岩体中地下水赋存条件与活动状况,既影响围岩的应力状态又影响围岩的强度,进而影响隧道围岩的稳定。(1)对围岩的溶蚀作用隧道排水加速了地下水的渗流速度,冲刷和携带了岩石裂隙中的大量充填物质,改变了围岩的结构,使地下水对围岩的溶蚀作用加强。以渝怀线圆梁山隧道为例,隧址区基岩为碳酸盐岩,被溶蚀的具体原理可表示如下:CaCO3+H+=Ca2++HCO3-(1)CaMg[CO3]2+2H+=Ca2++Mg2++2HCO3-(2)假定有如下反应,反应物A和B反应,产生生成物c和D,其反应式可表示为:aA+bB=cC+dD(3)式中:a、b、c和d分别为A、B、C、D的摩尔数。当达到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如下:K=c[C]⋅d[D]aA⋅bB(4)[3]式中:K为反应的平衡常数,方括弧代表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由上式可知,当有氧化作用的补给水入侵后,地下水中的H+浓度增加,为了维持平衡常数K不变,Ca2和Mg2+浓度必然增加,亦即岩石被溶蚀程度加重。(2)对膨胀岩的破坏膨胀岩是指在水的物理化学作用下随时间的发展易产生体积增加、破碎和分解的一类岩石。这类岩石的组成成分、结构特征、环境影响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岩石,具有特殊的工程性质。\n在隧道工程中,当采取排水措施时,结构面不断被冲刷,地下水流速加剧,围岩中本来与水隔绝的部分也将会逐渐与地下水接触,如果隧道围岩矿物中含有诸如水云母、蒙脱石、高岭石以及埃落石等,这部分矿物质将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产生膨胀,从而可能导致围岩的破坏。2.2对结构面的破坏假设隧址区周围地下水主要为裂隙水,当存在裂隙水压力时,结构面上的稳定性可以用下式表达τ≤(σ−uw)⋅tanϕ+c(5)式中,τ为抗剪强度,σ为法向正应力,uw裂隙水压力,c为结构面的粘聚力,ϕ为结构面的内摩擦角。隧道排水将软弱结构面中的充填物冲刷和带走,使结构面上的粘聚力几乎消失,从而降低了c、ϕ值,直接导致结构面的抗剪强度降低,并促使可能有滑动趋势的块体发生沿软弱结构面的滑动,发生塌方等重大工程事故。隧道涌水和突水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泥沙和淤泥,这是围岩结构面中的充填物被冲刷和携带的结果,所以其规模大小可以反应出对结构面的破坏程度。在华蓥山隧道施工中,1997年和1998两年的总涌泥(砂)量近73800m3,尽管由于隧道中淤积的泥砂有一部分来自地表土壤流失,但是其对结构面的破坏由此可见一斑。2.3对地下水体系的破坏隧道排水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地下水重新分配,从而形成新的含水层和地下水转移通道,而原来某些含水层和转移通道中所含的地下水可能减少甚至枯竭,同时,地下水动力场和化学场也将因此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污染。(1)破坏水循环平衡隧道开挖后,由于其集水和汇水作用,地下水被不断排入隧道中,并以其形成新的势汇。并且假定地下水系统无外部补给和排泄,由于隧道排水,假定隧道以流量Qd排泄围岩地下水,在时间△t内必在隧道围岩中形成一定范围的降位漏斗。此时隧道的总排出水量正是降位漏斗内被疏干的地下水储存量△W,即Qd⋅∆t=∆W=µF∆h(6)式中F为隧道排水引起水位下降的面积(m2);△h为在△t时间段内排水影响范围内的平均水位降(m);µ为给水度。由(6)式可得:Qd=µF∆h(7)\n由(7)式可知,在给定的条件下,排水量(Qd)完全由隧道围岩地下水系统中的储存量(µF的消耗来保证,因而随着隧道排水过程的延续,需要不断动用储存量,隧道围岩的降位漏斗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将不断扩展,直至隧道排水量完全靠来自边界的补给保证为止。(2)地下水及地表水被污染隧道排水将导致地下水漏斗式下沉,使地下水的动力场和化学场发生变化,引起地下水中某些物理化学组分和微生物含量的变化,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污染逐步加剧。2.4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天然植被生态用水,需按前述的三类分别计算,以作为生态保护的最高、合理与最低目标。从工程的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来考虑,以合理生态用水计算为主,其余两项作为参考。合理生态用水的计算采用间接计算方法。间接计算方法是根据潜水蒸发量的计算来间接计算生态用水。即用某一植被类型(可为绿洲人工林荒漠河岸林、河谷林、低地草甸等)在某一潜水位的面积乘以该潜水位下的潜水蒸发量与植被系数,得到的乘积即为生态用水(W)。2.5对人居环境的破坏对人居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对水源的破坏、地面塌陷和地表水土流失等三方面。由于隧道开挖中采取的以排为主的处理方式,大量地下水被无谓抽取,在隧址区上方形成较大降落漏斗,从而导致隧址区周围的泉眼和水井水量减少甚至干涸,人民生产生活用水极度困难。隧址区土壤流失的严重性可由隧道施工期的突泥涌砂量来说明。以岩溶区隧道为例,尽管由于隧道中淤积的泥砂有一部分来自岩溶管道中原先的沉积物,致使土壤流失量的时问尺度范围更大,但因岩溶管道中的沉积物均是来自地表风化岩层的侵蚀冲刷,并且考虑到随着隧道排水的延续,水文循环加剧,将有更多的地表风化产物随水带入地下,故而隧址区地表土壤的流失是不容忽视的。3.有效控制措施3.1隧道选线避免产生不良环境地质效应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优良隧址,避免发生较强烈的地下水渗漏。为此,必须进行全面的现场调查,由此可以对构造带的位置、基岩面高程、基岩和覆盖层的水力学性质,以及其他重要因素加以评价。在隧道工程建设开始之前,一般要在沿隧道线方向布置钻孔进行地下水位观测。沿隧道线的地下水位定期观测工作,应当至少在开挖工作开始之前一年或几年之前就开始。\n3.2切实贯彻“防堵排结合,以堵为主”的理念为了防止因隧道疏排水而造成的地下水资源大量流失,保护地下水资源,缓解不良环境地质效应,应切实贯彻“防、排、截、堵结合,以堵为主”的施工理念。采取防渗帷幕、防渗墙等工程,堵截外围地下水的补给,截断进入隧道的地下水通道,以减少隧道涌水量和突水的机率。同时应加强对隧道围岩含水层中地下水动力条件变化的研究,在相关位置注浆防渗,避免或减少地下水水质的进一步恶化。3.3探询更加环保经济的施工方法无论是选线优化还是结构改进,最终都要靠施工阶段的正确、合理施工来实现。如何使用更加经济和环保的施工方法就是每个建设者都关心的问题。(1)引入冷冻法施工目前用于加固的冷冻法施工,因其较好的效果在工程应用中崭露头角。冷冻法的实质就是利用人工制冷技术,把地层中不稳定的自由水冻结冰,以改良土的结构,提高土层自身的强度和稳定性。作为一种成熟的施工方法,冻结法施工技术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煤矿建设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采用冻结法施工技术至今也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煤矿井筒开挖施工,其中冻结最大深度达435m,冻结表土层最大厚度达375m。[11]目前在隧道建设中的涌水和突水是常见的工程问题,也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冷冻法应用到涌水和突水的治理上,应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方面,它可以将掌子面前方的地下水和围岩中的自由水冻结,便于施工;另一方面,由于水转化为冰体积将会增加,当隧道围岩中的地下水被冻结时,岩体中的部分裂隙就能被充填,从而起到对刚开挖的隧道围岩加固和稳定的作用。但是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冷冻法施工的经济成本较高。(2)采用排供结合的模式有效利用地下水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也可尽量使用诸如TBM、盾构法等堵水效果比较好的施工方法,同时把隧道排水和供水相互结合起来,采用排供结合模式,有效抑制隧道排水的环境地质效应,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其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采用截流的排供结合模式。在地下水的径流途径中,设置地下水截流带,以减少流入隧道的地下水量和减轻隧址区顶、底板的水压力。②预先疏干的排供结合模式。主要是采用深井地表排水疏干,所排出的水大部分都是清澈透明水质较好的水,不经处理即可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n③供水和排水统一规划管理。大多数隧道的涌水量因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而波动较大,但一般需水用户却对其供水量要求稳定且连续,所以,彼此问存在一定的矛盾。利用双水源互补供水,即已经处理达标的隧道排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对于不足需水用户的那部分水量,由其他水源或自备水源补足。4.结束语为有效缓解隧道水处理的不良环境地质效应,必须从以下环节入手:(1)隧道选线前就应该详细调查拟建隧址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尽量避开施工中可能出现大规模涌水、突水的地质单元。(2)对于隧道中的地下水,必须贯彻“防、排、截、堵结合,以堵为主”的处理理念,并用于指导实际施工。(3)在隧道施工中引入冷冻法处理突水涌水事故,这样既可起到堵水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加固围岩的作用。(4)在不可避免的需要排水时,采用排供结合的模式,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21世纪,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基本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广大建设者的责任。隧道工程的环境地质效应随着铁路、公路隧道的不断建设,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会影响隧道技术本身的发展,因此,研究隧道工程的环境地质效应及其防治技术,有助于进一步开发隧道施工技术,大力推进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