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9.53 KB
  • 2022-04-22 11:27:32 发布

浅谈住宅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和节水技术的应用.pdf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7年6月建材与装饰规划与设计浅谈住宅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和节水技术的应用程晨(江西新钢设计院338000)摘要:我国人口已经突破14亿,每天消耗的资源数量十分巨大。特别是水资源的消耗,我国南方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总体水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的。所以在现代住宅中加入节能、节水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笔者就浅要分析出现代住在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和节水技术的应用。关键词:住宅;给排水设计;节能和节水技术中图分类号:TU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7)26-0103-02前言样就不存在水资源浪费的想象。另外这种给水方式还有一个优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所以也带动了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加点就是可以彻底断绝了水质的二次污染,通过有效的利用水压,快。大量的安置住宅建设过程中,给排水工程都是一向重要的工减少水泵的使用,达到了较好是技能效果。程。给排水系统是一个消耗较大的系统,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3生活给水管道的减压节流的战略节约资源的核心要求,所以如何在住宅给排水设计中加现代建筑越来越高,所以对于高层住宅的生活给排水系统就入节能和节水技术的应用,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成为社会各界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给排水系统中对卫生器具配水都有这明确关注的重点。的要求和规定。所以在设计高层住宅给排水系统的时候需要根1给水节能的设计原则据当地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际需要来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有效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来确定用水额度,通过合理的循的避免由于水压太大而对给排水系统的结构设备造成损伤。水环供水系统来帮助建筑合理的节约水资源,减免不必要的浪费。压过大会式卫生器具产出超压出流的现象,这样现象不单会造在水压上面可以合理的使用市政供水部门原始水压,对合适的成设备和器械的损坏,更会影响给排水系统的稳定使用。如果该楼层进行供给,并把各楼层分区域供水。排水系统受到破坏,将使管道中的水质受到巨大的污染和浪费。所以我们需要按照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的限制水流,这样才可以2建筑给排水中节水节能设计要点分析节水节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利用不同的给排水设计,如可以2.1合理地划分供水管网在各管道关键部位加装减压阀,控制卫生清洁的静水压等方式,在建筑设计之初就需要合理的规划好给排水网络系统,通过控制水压。有效的利用市政管网原有的压力,减少二次加压消耗的能量。虽4使用节水节能型设备然各地区市政管网自身的压力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对于住宅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节水使用,不仅需要在给排水都是在0.2~0.4MPa之间的,通过合理的利用管网里原有的压力,系统上进行合理的设计,还需要在给水水嘴上进行节水处理,利可以有效的为多层建筑五层以下的建筑物进行供水。如果建筑用限制出流率、陶瓷芯等设备有效的控制出水良,并增加密封物是五层以上的就需要对市政管网中进行二次加压,来对更高性,减少滴漏的损失。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发现,使用节水型水层建筑进行水资源的供给,可以通过分区供水与新型供水设备嘴在统一的水压下可以比普通水嘴节约30~50%的水量。所以建来达到对高层建筑的供水要求。另外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另一议在厨房、卫生间、洗衣间等这种用水较多的地方都使用这种水个较为常见的供水方式就是,利用生活贮水箱来帮助给排水系嘴。另外还有一种充气型水嘴,这种水嘴也可以有效的节约水统建设。源,统一的水压下可以比普通水嘴节约20%左右的水资源。在选2.2选择合理的给水加压方式择坐便器的时候也建议使用节水型坐便器,并且可以使用水箱2.2.1变频给水方式容积较小的坐便器。在公共厕所中使用感应式坐便器和延时自变频给水方式是过去较为常见的供水模式,它的主要优点就动关闭式冲洗阀都可以有效的控制水流,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是可以保持稳定的供水,并且可以有效的避免水质受到污染。优点很多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多,由于没有合5结语理的利用市政管网原有的水压,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通过上面的几种节水方法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住宅给排水并且由于设备庞大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不利于管理。中的节能节水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发展越来越快2.2.2无负压给水方式的时候,水资源和能源都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所以要引无负压给水方式和上面介绍的给水方式都有一个共同通点,起全社会的重视,认真的研究住宅给排水中的节能和节水技术就是没有了水箱和水池,这样的好处就可以避免水的二次污染。的应用,并落实到建筑中不断进步发展,这样才能保障我国节能无负压给水方式是利用串联把用户和自来水管道进行对接,这降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103· 规划与设计建材与装饰2017年6月现代特色小城镇建设及规划设计的探讨何振军(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与之相对应的是逐渐呈现特色化的小城镇设计和建设。我国小城镇建设设计规划工作发展加快,但其中暴露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城镇规划需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地理位置特点相适应,如果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建设观念,就容易出现问题。此外,城镇的特色和位置结构也是影响当地居民城镇化体验的重要因素。对于如何建设具有现代特色的小城镇,本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键词:现代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7)26-0104-02前言阻碍着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的生产资料主要流向城市地区,导建设具有现代特色的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化工作的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城镇能够对生产资料在城乡配置间的重要课题,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不均衡起到协调作用,并承担信息交流交换的任务,成为促进经理念,根据当地的特色和实际状况确定城镇建设的方案。在建设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特色小城镇的同时,要保留原有的人文风貌,杜绝“千城一1.3小城镇建设符合我国发展要求面”现象的发生,加强城镇特色建设工作。城镇建设中的问题主小城镇建设能够充分协调城区之间的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和设计规划的合理性直接相关,因距,并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的产业化发展,为农此,要对城镇建设的设计和规划工作进行规范和控制。村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外,小城镇建设还能够吸引投资,1开展现代特色小城镇建设及规划的背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国家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小城镇发展和规划设计存在问题。许多小城镇依托历我国现代特色小城镇建设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物质和史原因形成,在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上都存在缺陷,吸引投资的人文精神需求,对于提高我国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具有能力也不足,导致城镇化建设开展缓慢。因此,国家加强对小城重要的意义。同时,城镇化建设还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为镇建设的重视,因地制宜的进行特色小城镇建设。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城镇化建设能够带动地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并为附近公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因1.4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相关概念而城镇建设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小城镇主要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体,许多小城镇在地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界限上的界定相对模糊,而本文中讨论的小城镇主要是指对周边农村地区有影响的建制镇集合,而不包括城市地区。城镇化主1.1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城镇化要是指周边地区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的加快,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镇数目的增多和城镇人口的增多。城镇特色主要是指在城镇形展,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化。而城镇是城乡人口聚居的主要场所,成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人文习俗、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经济能够在这些地区形成相应的产业规模。小城镇在人口、工业、农技术等条件的综合。城镇特色的总结和保留是特色小城镇建设业的配置和划分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做作为产业和人的重要问题。口的集散地,承担起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作用,推动地区产业的发展,起到规模效应。因而,经济的发展带动城镇化的产生和2现代特色小城镇建设及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加速,是经济增长对资源配置提出的具体要求。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且城镇的形成和界定都比较1.2小城镇建设及规划的重要性模糊,在城镇规划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城镇发展和证据表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经济建设的重心通常放在城镇经济规模的扩张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加快,而城市化能够进一步带动地区经的提升上,对城镇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关注较少,导致城镇在济的发展。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城乡差距的存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城镇失去自身!!!!!!!!!!!!!!!!!!!!!!!!!!!!!!!!!!!!!!!!!!!!!!!!参考文献[3]张龙.浅析节能和节水技术在住宅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1]刘伟东.住宅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和节水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2013,10:141.息,2008,29:25+272.[2]李红,苑金芳.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和节水技术的应用[A].河南收稿日期:2017-6-2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