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 MB
  • 2022-12-07 09:27:13 发布

DB33T1145-2017植物纤维增强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完整)

  • 7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备案号:正在报建设部备案之中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DB植物纤维增强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lantfiberreinforcedcementpipeofsewerengineeringDB33/T1145-20172017-12-04发布2018-04-01实施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n前言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6年浙江省建筑节能及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建设[2016]450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并结合浙江省内植物纤维增强水泥管应用实践,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设计;5.施工;6.质量检验与验收。本规程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有关单位结合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并将发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函告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便修订时参考。(地址:杭州市江干区顾家畈路22号,邮政编码310000)本规程主编单位: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清宇管业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姚政康平蔡光辉袁航周青松魏淑艳焦辉朱荣州张平胡灵锋沈小红陈学群金明强陈鹏王晨博洪青鹏施晓磊江东海汪建平王业昌包兴旺董卫华王震金小明龚晓春陈斌张可佳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史官云王伟业周鑫根郭丽周文鸿卢汉清姚宇翔章爱民冯立平I\n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33材料.............................................................................................................................................54设计...........................................................................................................................................104.1一般规定...........................................................................................................................104.2管道布置...........................................................................................................................114.3水力计算...........................................................................................................................114.4荷载计算与强度验算.......................................................................................................124.5管道连接...........................................................................................................................154.6地基处理...........................................................................................................................154.7回填设计...........................................................................................................................165施工...........................................................................................................................................185.1一般规定...........................................................................................................................185.2材料运输和贮存...............................................................................................................185.3沟槽开挖和地基处理.......................................................................................................195.4管道安装...........................................................................................................................195.5回填...................................................................................................................................216质量检验与验收.......................................................................................................................236.1一般规定...........................................................................................................................236.2功能性检验.......................................................................................................................236.3验收...................................................................................................................................24附录A植物纤维水泥管与检查井连接构造...............................................................................26本规程用词说明.............................................................................................................................27引用标准名录.................................................................................................................................28II\n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12TermsandSymbols.....................................................................................................................22.1Terms................................................................................................................................22.2Symbols............................................................................................................................33Materials.....................................................................................................................................54.PipelineSystemDesign...........................................................................................................104.1GeneralRequirement.....................................................................................................104.2PipelineSystemDesign..................................................................................................114.3HydraulicCalculation....................................................................................................114.4LoadCalculationandStrengthCalculation....................................................................124.5PipeConnection.............................................................................................................154.6SoilTreatment................................................................................................................154.7BackfillDesign..............................................................................................................165Construction............................................................................................................................185.1GeneralRequirement.....................................................................................................185.2MaterialsTransportandStorage....................................................................................185.3TrenchExcavationandSoilTreatment..........................................................................195.4PipeInstallation..............................................................................................................195.5TrenchBackfill.............................................................................................................216QualityInspectionandAcceptance.........................................................................................236.1GeneralRequirement.....................................................................................................236.2FunctionalTest...........................................................................................................236.3Acceptance.....................................................................................................................24AppendixAConnectStructureofPlantFiberReinforcedCementPipeandInspectionChamber.26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7ListofQuotedStandards.................................................................................................................28III\n1总则1.0.1为规范植物纤维增强水泥管在排水管道工程中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浙江省城镇道路、工业区和居住区采用植物纤维增强水泥管室外排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1.0.3植物纤维增强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n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植物纤维增强水泥管plantfiberreinforcedcementpipe以天然植物纤维为主要增强材料,以水泥为胶凝材料,采用抄取工艺,经制管机层层加压,卷制成型的刚性管材。简称“植物纤维水泥管”。2.1.2无压管道non-pressurepipeline工作压力小于0.1MPa的排水管道。2.1.3低压管道lowpressurepipeline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且小于0.6MPa的排水管道。2.1.4开槽施工trenchinstallation从地表开挖沟槽,在沟槽内敷设管道的施工方法。2.1.5无压管道闭水试验waterobturationtestfornon-pressurepipeline以水为介质对已敷设重力流管道所做的严密性试验。2.1.6压力管道水压试验waterpressuretestforpressurepipeline以水为介质,对已敷设的压力管道采用满水后加压的方法,来检验在规定的压力值时管道是否发生结构破坏以及是否符合规定的允许渗水量(或允许压力降)标准的试验。2.1.7橡胶圈接头套管rubberringdoublejoint由套管和橡胶圈组成,套管内设有两条安装橡胶圈的凹槽,在工作状态下,两侧相邻管端均允许有一定量的相对角变位和轴向线位移的柔性接头。简称“接头套管”。2\n2.2符号2.2.1管道上的作用及其效应F——传导至管顶的管外径投影平面竖向土压力荷载标准值;sv,kF——传导至管顶的管外径投影平面地面车辆荷载或地面堆积荷载标准值;vkf——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kQ——车辆的i个车轮承担的单个轮压标准值;vi,kq——单位面积上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sv,kq——轮压传递到管顶处的竖向压力标准值;vkqg——地面堆积荷载标准值;vkdS——管外径竖向投影平面内所受荷载组合标准值。2.2.2几何参数a——i个车轮的着地分布长度;ib——i个车轮的着地分布宽度;id——沿车轮着地分布长度方向,相邻两个车轮间的净距;ajd——沿车轮着地分布宽度方向,相邻两个车轮间的净距;bjH——管顶覆土深度;H——管顶地下水的深度;wm——沿车轮着地分布宽度方向的车轮排数;am——沿车轮着地分布长度方向的车轮排数;bn——车轮的总数量;D——管道外径;wD——管道内径。i2.2.3计算系数\ng——回填土的重力密度;s3\ng——地下水的重力密度;wg'——地下水范围内的覆土重力密度;m——动力系数。d2.2.4水力计算参数A——过水断面面积;I——水力坡度;n——管壁粗糙系数;Q——流量;R——水力半径;q——允许渗水量;v——流速。4\n3材料3.0.1植物纤维水泥管中的水泥和植物纤维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得低于42.5,并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2植物纤维可采用纤维素纤维、竹纤维、麻丝纤维等,也可适量掺入维纶纤维等化学纤维。纤维长度宜为1.6mm~2.7mm,其中,竹纤维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竹材粘胶短纤维》FZ/T52006的规定,维纶纤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维纶短纤维》FZ/T52008的规定。3.0.2植物纤维水泥管分为无压管和低压管:1其规格尺寸示意见图3.0.2,并应分别符合表3.0.2-1和3.0.2-2的规定。2其外观质量和规格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0.2-3和3.0.2-4的规定。3其外压荷载检验指标应符合表3.0.2-5的规定。表3.0.2-1无压管规格尺寸Ⅰ级管Ⅱ级管Ⅲ级管公称直径DN(mm)车削端长标准长度L度L1(mm)(mm)车削端(mm)车削端(mm)车削端(mm)厚度外径厚度外径厚度外径S1DwS1DwS1Dw检验方法200701422819238252483007019338243482935840075234462845633466应按50085285563356638576300060033666386764368690/400070095367724178246792GB/T7019执行8001003887643886488969001104699251110256111210001105111025611126311265\n表3.0.2-2低压管规格尺寸公称直径DN(mm)标准长度L(mm)Ⅱ级管Ⅲ级管车削端长车削端(mm)车削端(mm)度L1检验方法(mm)厚度S外径D厚度S外径1w1Dw200701623222244300702134226352400752545030460应按5008530560355703000/6003567040680904000700953877643786GB/T7019执行8001004088045890900110489965310061000110531106601120图3.0.2植物纤维水泥管尺寸示意图表3.0.2-3管外观质量允许偏差检验项目允许偏差范围检验方法未加工的外表面允许有深度不大于2mm的伤痕和脱皮,每处面积不大于10cm2,总面积不大于外表面的0.2%内表面允许有深度不大于2mm脱皮,每处面积不得大于10cm2,总面积不大于内表面的0.1%车削部位外表面光滑平整,不应有伤痕脱皮和起鳞管道弯曲度不大于有效长度的0.3%管道端向倾斜≤10mm管道抗渗性接头密封在水压下保持15min,管道外表面不应有渗水或水癍,性接头处不渗水、漏水应按GB/T7019执行管道和接头的吸水率≤20%抗冻性反复交替冻融25次外观不应出现龟裂,起层等现象耐酸碱腐蚀耐酸腐蚀试验后质量损失≤3%,耐碱腐蚀试验后质量无损失6\n表3.0.2-4管规格尺寸允许偏差公称直径允许偏差范围(mm)DN(mm)内径车削端外径长度200~300±2±1400~1000±3±2-5表3.0.2-5外压荷载指标外压荷载公称直径DN(kN/m)检验(mm)方法Ⅰ级管Ⅱ级管Ⅲ级管200252636300263354400314572500395690应按6004667108GB/T70197005478126执行8006289144900691001621000771111803.0.3套管分为无压套管和低压套管,其材质及套管等级应与管材一致,套管内应设置安装橡胶圈的凹槽。无压套管和低压套管尺寸示意见图3.0.3,并应分别符合表3.0.3-1和3.0.3-2的规定。套管的外压荷载检验指标应符合表3.0.3-3的规定。表3.0.3-1无压套管尺寸对应管材公称直径DN(mm)套管内径(mm)最小壁厚S2(mm)Ⅰ级管Ⅱ级管Ⅲ级管长度L2(mm)槽宽C(mm)检验方法2002422522623020032300352362372352003640046047048042220375005725825924525042应按6006826927025025044GB/T7019执行700788796806552704580089490491460300469001012102210326535047100011221132114265350487\n表3.0.3-2低压套管尺寸对应管材公称直径DN(mm)套管内径(mm)最小壁厚S2(mm)Ⅱ级管Ⅲ级管长度L2(mm)槽宽C(mm)检验方法2002462583020032300356366352003640046447442220375005765864525042应按6006866965025044GB/T7019执行700792802552704580089890860300469001016102665350471000112611366535048图3.0.3套管尺寸示意图表3.0.3-3套管外压荷载指标外压荷载对应管材(kN/m)检验方法 公称直径DN(mm)Ⅰ级管Ⅱ级管Ⅲ级管2002627463002939664003551845004363104应按6005176124GB/T70197006087143执行80068100163900771231831000861252058\n3.0.4橡胶圈应符合下列规定:1橡胶圈的外观应光滑平整,不得有气孔、裂缝、卷褶、破损、重皮等缺陷。2橡胶圈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棉水泥管用橡胶圈》JC/T630的规定,橡胶圈的邵氏硬度(IRHD)可采用50±5,相应的伸长率应大于480%,拉伸强度不应小于16MPa。当管道输送污水时,橡胶圈应采用耐酸碱、耐污水腐蚀的合成橡胶,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橡胶密封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GB/T21873的规定。9\n4设计4.1一般规定4.1.1植物纤维水泥管在地下埋设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地形、土质、地下水位、道路情况和规划的地下设施以及管线综合、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4.1.2植物纤维水泥管可埋设在一般地质条件下,也可埋设在弱酸、弱碱等腐蚀性土壤中。排入管道的污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的规定。4.1.3植物纤维水泥管宜采用直线敷设,当进行折线或曲线敷设时,接口处的最大允许偏转角度应符合表4.1.3的规定。表4.1.3接口处的最大允许偏转角度序号公称直径DN(mm)最大允许转角(°)1DN≤500≤3.02500<DN<800≤2.03800≤DN≤1000≤1.04.1.4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的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强度验算;2管道基础及地基处理;3管材周边各部位回填土密实度。4.1.5对埋设在地表水位或地下水位以下的植物纤维水泥管,应进行管道结构的抗浮稳定验算。计算时各项作用均应取标准值,并应满足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不低于1.1的要求。10\n4.2管道布置4.2.1植物纤维水泥管道与其他地下管道、建筑物、构筑物等相互间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敷设和检修管道时,不应相互影响;2管道损坏时,不应影响附近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3管道不应与其他工程管线在垂直方向重叠直埋敷设。4当与其他管线位置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需另行采取技术措施。4.2.2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压荷载、土壤冰冻深度和土壤性质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宜为:人行道下0.6m,车行道下0.7m。4.2.3一般情况下,排水管道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该地区或条件相似地区有浅埋经验或采取相应措施时,也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其浅埋数值应根据该地区经验确定,但应保证排水管道安全运行。4.2.4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系统中检查井设置要求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T50014的相关规定。4.2.5植物纤维水泥管道穿越铁路、高速公路时,应设置保护套管,保护套管内径应大于植物纤维水泥管外径300mm,保护套管两端需采用柔性材料进行封闭处理。相关设计应符合铁路、高速公路相关部门的规定。4.2.6植物纤维水泥管道穿越河流时,可采用河底穿越,管线应敷设在稳定河段,管线高程不应妨碍河道的整治和管线的安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植物纤维水泥管道至规划河底的覆土厚度应根据水流冲刷条件确定。不通航河流覆土厚度不应小于1.0m;通航河流覆土厚度不应小于2.0m,应考虑疏浚和抛锚深度。2埋设植物纤维水泥管道位置的河流两岸上、下游应设立警示标志。4.3水力计算4.3.1植物纤维水泥管道的流量,可按式4.3.1计算:Q=Av(4.3.1)11\n式中:Q——流量(m3/s);A——过水断面面积(m2);v——流速(m/s)。4.3.2植物纤维水泥管道的流速,可按式4.3.2计算:1v=R2/3I1(4.3.2)n式中:n——管壁粗糙系数,取值0.012;R——水力半径(m);I——水力坡度。4.3.3植物纤维水泥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不宜大于5.0m/s。在设计充满度下,污水管道的最小设计流速不宜小于0.6m/s;在满流时,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的最小设计流速不宜小于0.75m/s。4.3.4植物纤维水泥管道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规定。4.3.5植物纤维水泥管道不同管径相应最小设计坡度可按表4.3.5的规定取值。表4.3.5植物纤维水泥管道不同管径相应最小设计坡度公称直径DN(mm)最小设计坡度2000.01003000.00304000.00125000.00106000.00087000.00078000.00069000.000510000.00054.4荷载计算与强度验算4.4.1作用在植物纤维水泥管顶部的竖向土压力标准值可按式4.4.1计算:q=gH-H+g+gH(4.4.1),()()'svksww式中:q——单位面积上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kN/m2);sv,kg——回填土的重力密度,可取18kN/m3;s12\ng——地下水范围内的覆土重力密度,可取10kN/m3;'g——地下水的重力密度,可取10kN/m3;wH——管顶覆土深度(m);H——管顶以上地下水的深度(m)。w4.4.2植物纤维水泥管道上的可变作用荷载应包括作用在管道上的地面车辆荷载和堆积荷载。车辆荷载等级应按实际行车情况确定。计算时,可变作用荷载应选用车辆荷载或堆积荷载中荷载效应较大值。4.4.3地面车辆荷载传递到植物纤维水泥管道顶部的竖向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单个轮压传递到管道顶部的竖向压力标准值,见图4.4.3-1。可按式4.4.3-1计算:qvk=mQdv,ik(a+1.H4b)+(H1.ii(4.4.3-1)式中:q——轮压传递到管顶处的竖向压力标准值(kN/m2);vkQ——车辆的i个车轮承担的单个轮压标准值(kN);vi,kH——管顶覆土深度(m);a——i个车轮的着地分布长度(m);ib——i个车轮的着地分布宽度(m);im——动力系数,可按表4.4.3的规定取值。d(a)顺轮胎着地宽度的分布;(b)顺轮胎着地长度的分布图4.4.3-1单个轮压的传递分布图13\n(a)顺轮胎着地宽度的分布;(b)顺轮胎着地长度的分布图4.4.3-2两个以上单排轮压综合影响的传递分布图2两个以上单排轮压综合影响传递到管道顶部的竖向压力标准值,见图4.4.3-2。可按式4.4.3-2计算:mnQq=dv,ikvkn-1(a1.H4n)b(dH1.4++å+iibjj=1(4.4.3-2)式中:n——车轮的总数量;d——沿车轮着地分布宽度方向,相邻两个车轮间的净距(m)。bj表4.4.3动力系数md覆土厚度(m)≤0.250.300.400.500.60≥0.7动力系数m1.301.251.201.151.051.00d3多排轮压综合影响传递到管道顶部的竖向压力标准值,可按式4.4.3-3计算:nåmQdvi,ki=1q=vkmm-1mm-1ååååaabb(a+d+1.4H)(b+d+1.4H)iajibji=1j=1i=1j=1(4.4.3-3)式中:m——沿车轮着地分布宽度方向的车轮排数;am——沿车轮着地分布长度方向的车轮排数;bd——沿车轮着地分布长度方向,相邻两个车轮间的净距。aj\n4.4.4地面堆积荷载标准值g可取10kN/mq2。vkd4.4.5植物纤维水泥管道的强度验算可按管外径竖向投影平面内所受荷载标准值S小于等于本规程第3.0.2条规定的管材外压荷载的方法进行。管外径竖向投影平面内所受荷载标准值S可按式4.4.5计算:14\nS=F+F-----------(4.4.5)sv,kvk式中:S——管外径竖向投影平面内所受荷载组合标准值(kN/m);F——传导至管顶的管外径投影平面竖向土压力荷载标准值(kN/m);sv,kF——传导至管顶的管外径投影平面地面车辆荷载或地面堆积荷载标准vk值(kN/m)。4.4.6在城-A荷载作用下各级别植物纤维水泥管道的适宜埋设深度可按下表选用:表4.4.6各级别植物纤维水泥管道适宜埋设深度管道类型管道级别适宜埋设深度(m)管道类型管道级别适宜埋设深度(m)Ⅰ级管0.8~2.0 Ⅱ级管0.8~3.0无压管道Ⅱ级管2.0~4.0低压管道Ⅲ级管3.0~7.0 Ⅲ级管4.0~7.04.5管道连接4.5.1植物纤维水泥管采用橡胶圈接头套管连接时,橡胶圈宜优先采用具有良好密封性的T型橡胶圈。4.5.2植物纤维水泥管与检查井的连接可采用刚性连接或柔性连接,连接方式可按附录A执行。4.5.3植物纤维水泥管与检查井连接处应设置过渡区段,过渡区段长度不应小于一倍管径,且不宜小于1m。4.6地基处理4.6.1植物纤维水泥管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不应小于70kPa。4.6.2植物纤维水泥管道宜采用砂基础,砂基础压实度不应低于90%,砂基础地基处理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时,应在管底以下原状土地基上铺设150mm中粗砂基础层。2当地基承载能力小于设计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加固设计,在达到规定的地15\n基承载能力后,再铺设150mm中粗砂基础层。3当沟槽底为岩石或坚硬物体时,应先找平后再铺垫中粗砂,中粗砂基础层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4.6.3当同一敷设区段内地基刚度相差较大时,应按地基处理规范进行地基加固设计。4.6.4在地下水位较高、流动性较大的场地内,管道周围土体易发生细颗粒土流失的情况时,敷设植物纤维水泥管道应沿沟槽底部和两侧边坡上铺设土工布加以保护,土工布密度不宜小于250g/m2。4.7回填设计4.7.1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回填材料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相关规定。4.7.2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的回填土压实度应按下列规定执行:表4.7.2沟槽回填土压实度序号项目压实度(%)检查数量检查方法管侧≥90胸腔部分用环刀 管顶以上87±2沟槽在500mm范围:法检查1路基范两井之或采用其余部分≥90围外农田或绿地范围表层500mm范围内不宜压实,预留沉降量,表面整平间或1000m2;点数:现行国家标准《土工管侧≥90每层每试验方胸腔部分侧一组法标准》 管顶以上2沟槽在路基范围内由路槽底≤800500mm快速路及主干路≥98(每组3点)GB/T50123中其他方法87±2算起次干路≥95\n16\n的深支路≥92度范快速路及主≥95围干路>800(mm)~1500次干路≥92支路≥90快速路及主>1500≥90干路次干路≥90支路≥90注:回填土的压实度是以轻型击实标准,试验获得最大干密度为100%。17\n5施工5.1一般规定5.1.1管道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有管道施工方案,对特殊地段管道系统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5.1.2植物纤维水泥管应按规定进行进场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进场检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应查验产品质量合格证和形式检验报告;2应按照设计文件对管材及接头套管的型号、尺寸等参数进行核对;3应按照设计文件和产品标准要求逐根检验管道外观质量。5.1.3管道施工前应对沟槽处土质分布情况、地基承载力、地下水水位等情况进行核对,当发现与设计要求不符时,可采取相应技术措施。5.2材料运输和贮存5.2.1植物纤维水泥管的装卸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1装卸中应保持轻吊轻放,严禁摔碰。大直径的管材应采用相应的起重机械吊装方式。吊装时应采用非金属安全吊带,双点起吊,小心轻放,严禁采用穿心吊的方式。2小直径管材采用人力装卸时,应设置防落装置、采取安全措施,严禁将管材自由滚落或抛摔。3植物纤维管运输时应绑扎牢固、防止失稳移动。车辆运输应符合道路交通管理部分相应规定。5.2.2植物纤维水泥管的贮存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材堆放场地宜坚实平坦,不同品种、级别、规格的管材和套管应分别堆放,管材最大堆放层数应符合表5.2.2的规定。堆放时,应确保最下一层管材的稳固,管垛两侧宜打短桩,以防坍落。套管等尺寸较小的配件宜放置于室内。18\n表5.2.2管材最大堆放层数管径200~300400~500600~800900~1000层数≤6≤4≤2≤22橡胶圈不得露天堆放,不得接触油脂、酸碱等有害物质和高温场所。5.3沟槽开挖和地基处理5.3.1沟槽开挖宽度应根据开挖深度、管径大小、现场地质及水文条件等确定,应便于管道敷设。沟槽的开挖宽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5.3.2沟槽开挖应根据地质条件进行放坡或采取支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5.3.3植物纤维水泥管地基应符合设计要求,当管道天然地基的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加固。5.3.4植物纤维水泥管沟槽的开挖应严格控制基底高程,不得扰动基底原状土层。基底设计标高以上0.2~0.3m的原状土,应在铺管前人工清理至设计标高。如遇超挖或基底发生扰动,应换填天然级配砂石料或最大粒径小于40mm的碎石,并整平夯实,其压实度应达到基础层压实度要求,砂基础的压实度不应小于90%。当槽底遇有尖硬物体时,必须清除,并应用砂石回填处理。5.3.5植物纤维水泥管当采用砂基础时,橡胶圈接头套管等部位的凹槽,宜在敷设管道时随铺随挖。凹槽的长度、宽度、深度可按照套管尺寸确定,管道连接完成后,应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5.3.6在地下水位高于开挖沟槽槽底高程的场地,应将地下水位降至槽底最低点的0.5m以下。5.4管道安装5.4.1管道基础施工完毕,达到下列技术要求后方可下管:1应完成检查井井底施工;2复核设计标高,3排除积水;4在井位处应预留检查井内净尺寸。5.4.2管材及接头套管安装前应除去内部杂物并进行外观检查并记录,确定无裂19\n缝、碰伤、剥落或其他缺陷,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得使用。5.4.3植物纤维水泥管下管可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具体下管方式应根据管径大小、沟槽等情况确定。采用人工下管时,应使用带状非金属绳索平稳下管入槽,不得将管材由槽顶滚入槽内;采用机械方式下管时,吊装绳应使用带状非金属绳索,吊装时不应少于两个吊点,不得穿心吊装,下沟应平稳,不得与沟壁、槽底撞击。下管时,应有专人负责指挥,注意施工安全。5.4.4橡胶圈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接前应检查橡胶圈是否配套完好,确认橡胶圈规格型号与设计相对应,不应发生开裂、扭曲或偏斜;2连接时,内壁应清理干净,并应在橡胶圈及管道车削端涂覆润滑剂,将管材与接头套管端面中心轴线对正;3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400mm的管道,可采用人工直接安装;公称直径大于400mm的管道,应采用机械安装。安装时,应使橡胶圈正确就位,紧贴套管内壁,不得发生扭曲和脱落;4安装完毕后应对接口处进行检查,确保管端与套管橡胶圈周围间隙均匀,连接的管道轴线保持平直。5.4.5管道双向承插就位后,方可放松吊索和其它紧管工具,然后应进行下列检查:1复核管顶高程和中心线;2对于接头套管,在管道连接完毕后,用特定钢尺插入承插口之间检查橡胶圈各部的环向位置,应确定橡胶圈在同一深度;3管材接口处的套管不应胀裂;4若管道需曲线铺设时,接口处的最大允许偏转角度不得超过本规程表4.1.3的限值。5.4.6放入沟槽的管材,应找平调直,管底不得悬空,禁止用硬物填垫管底。发现局部基础不平实时,可用中粗砂垫实,不得垫松土。每日完工时,管口应采取临时封堵措施。5.4.7在地形坡度较大的沟槽中铺管时,为防止管道移位,宜采取横向固定措施。5.4.8在管道走向沿横向与纵向发生变向的交叉处,或由于内压产生的推力引起管道位移时,应采取相应的永久性固定设施。20\n5.4.9植物纤维水泥管在雨期施工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段施工时,应采取防止管道上浮的技术措施。5.5回填5.5.1植物纤维水泥管道施工回填材料及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或按本规程第4.7.1和4.7.2条规定执行。5.5.2在沟槽完成回填前,应采取防止地表水流入沟槽的措施。5.5.3管道沟槽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1沟槽内砖、石、木块等杂物应清除干净;2沟槽内不得积水,不得带水回填,需保持降排水系统正常运行,。5.5.4沟槽回填管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压力管道水压试验前,除接口外,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回填高度不应小于0.5m;水压试验合格后,应及时回填沟槽的其余部分。2无压管道在闭水试验合格后应及时回填。5.5.5回填土或其他回填材料运入槽内时不得损伤管道及其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每层虚铺厚度的用量将回填材料运至槽内,且不得在影响压实作业的范围内堆料。2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0.5m范围内的回填材料,应由沟槽两侧对称运入槽内,不得直接回填在管道上;回填其他部位时,应均匀运入槽内,不得集中推入;3需要拌和的回填材料,应在运入槽内前拌和均匀,不得在槽内拌和。5.5.6每层回填土的虚铺厚度,应根据采用的压实机具,按照表5.5.6的规定选取。表5.5.6每层回填土的虚铺厚度压实机具虚铺厚度(mm)木夯、铁夯≤200轻型压实设备200~250压路机200~300振动压路机≤40021\n5.5.7回填作业每层土的压实遍数,应按压实度要求、压实工具、虚铺厚度和含水率,经现场实验确定。5.5.8回填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胸腔夯实,应采用轻型压实机具;2回填、夯实,应分层对称进行,不得单侧回填夯实,不得使管道位移或损伤;3管道与基础之间应注意充分填实。压实时,管道两侧应对称进行,并采取措施,防止管道位移或损伤;4同一沟槽中有双排或多排管道的基础底部位于同一高程时,管道之间的回填压实应与管道和槽壁之间的回填压实对称进行;5同一沟槽中有双排或多排管道但基础底面的高程不同时,应先回填基础较低的沟槽;当回填至较高基础底面高程后,再按本规程所述规定回填;6分段回填压实时,相邻段的接茬应呈台阶形,且不得漏夯;7采用木夯、蛙式夯等轻型压实工具时,应夯夯相连;采用压路机时,碾压的重叠宽度不得小于0.20m;8采用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压实机械压实时,其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km/h;9接口工作坑回填时底部凹坑应先回填压实至管底,然后与沟槽同步回填。5.5.9管道沟槽回填土,当原土含水量高且不具备降低含水量条件不能达到密实度要求时,管道两侧及沟槽位于路基范围内的管道顶部以上,应加填石灰土、砂、砂砾或其他可以达到密实度要求的材料。5.5.10当管道覆土较浅,压实工具的荷载较大,或原土回填达不到压实度要求时,应与设计单位协商采用石灰土、砂、砾石砂等可以达到要求的其他材料回填。22\n6质量检验与验收6.1一般规定6.1.1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质量验收记录及各单项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及本规程要求。6.1.2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完工后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6.2功能性检验6.2.1压力管道应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规定执行。6.2.2压力管道的水压试验中,水压试验前浸泡时间、试验压力、试验允许压降、允许渗水量等参数值选取应分别按表6.2.2-1和6.2.2-2执行。表6.2.2-1压力管道水压试验前浸泡时间、试验压力、允许压力降浸泡时间(h)试验压力(MPa)允许压力降(MPa)≥48工作压力P≤0.61.5P0.03表6.2.2-2压力管道水压试验允许渗水量公称直径DN允许渗水量公称直径DN允许渗水量(mm)(L/min²km)(mm)(L/min²km)2001.987003.703002.428003.964002.809004.205003.1310004.426003.42//6.2.3无压管道应进行闭水试验。闭水试验操作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23\n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规定执行。6.2.4植物纤维水泥管闭水试验时,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漏水现象。管道最大允许渗水量应按式(6.2.4)计算:q=1.25D(6.2.4)i式中:q——允许渗水量[m3/(24h];D——管道内径(mm)。i6.2.5管道功能性检验试验数据应及时保存,作为项目竣工验收资料归档。6.3验收6.3.1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验收程序应按国家,本地区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定执行,并按要求填写中间验收记录表。6.3.2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核实竣工验收资料,进行必要的复验和检查。对管道的位置、高程、管材规格等,应填写竣工验收记录。竣工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1施工合同、施工协议、施工许可证;2工程开工、竣工报告;3施工方案;4工程地质勘察报告;5临时水准点、管轴线测设计施工测量放样、复核记录;6设计图纸交底及工程技术会议纪要、施工协调会议纪要;7设计变更通知单、施工业务联系单、监理业务联系单、工程质量整改通知单;8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记录,如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地基和基础的验收记录;9回填土压实度的验收记录;10管道接口复查记录;11管道穿越铁路、公路、河流等障碍物的工程情况记录;12地下管道交叉处理的验收记录;24\n13质量自检记录,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单;14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照片资料及上级部门审批处理记录;15管材、管件的质量保证书或出厂合格证明书;16各类材料试验报告、质量检验报告;17隐蔽工程验收单;18压力管道的水压试验检验记录;19管道的闭水检验记录;20工程竣工图纸。6.3.3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竣工验收应按国家基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规定进行。6.3.4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应提交至当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及相关单位,进行地下管线的备案管理。6.3.5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组织竣工备案,并应将有关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文件和技术资料立卷归档。25\n附录A植物纤维水泥管与检查井连接构造A.0.1植物纤维水泥管与检查井刚性连接构造可按图A.0.1执行。1-检查井;2-发砖券;3-原浆稳固;4-管材;5-接头套管;6-管基;7-中粗砂(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5);8-原状土图A.0.1植物纤维水泥管与检查井刚性连接图A.0.2植物纤维水泥管与检查井柔性连接构造可按图A.0.2执行。1-检查井;2-植物纤维水泥管;3-接头套管(含原浆固定);4-橡胶密封圈及凹槽(密封处理);5-管基;6-中粗砂(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5);7-原状土图A.0.2植物纤维水泥管与检查井柔性连接图26\n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27\n引用标准名录《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纤维增强水泥及其制品术语》GB/T1630《橡胶密封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GB/T21873《石棉水泥输水管及其接头》GB/T303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纤维水泥制品试验方法》GB/T7019《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石棉水泥输煤气管》JC703《石棉水泥管用橡胶圈》JC/T630《石棉水泥输水、输煤气管道敷设指南》JC/T734《竹材粘胶短纤维》FZ/T52006《维纶短纤维》FZ/T52008《管道工程结构常用术语》CECS83《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328\n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植物纤维增强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条文说明29\n目次1总则...........................................................................................................................................312术语和符号...............................................................................................................................323材料...........................................................................................................................................334设计...........................................................................................................................................344.1一般规定...........................................................................................................................344.2管道布置...........................................................................................................................354.3水力计算...........................................................................................................................364.4荷载计算与强度验算.......................................................................................................374.5管道连接...........................................................................................................................384.6地基处理...........................................................................................................................384.7回填设计...........................................................................................................................395施工...........................................................................................................................................405.1一般规定...........................................................................................................................405.2材料运输和贮存...............................................................................................................405.3沟槽开挖和地基处理.......................................................................................................405.4管道安装...........................................................................................................................415.5回填...................................................................................................................................426质量检验与验收.......................................................................................................................436.1一般规定...........................................................................................................................436.2功能性检验.......................................................................................................................436.3验收...................................................................................................................................4330\n1总则1.0.1植物纤维水泥管具有很高的抗压和抗折强度;在耐腐蚀、耐高温、抗老化、抗酸碱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且使用寿命长;安装方便,密封性能好,可任意切割,维护简便,是环境友好型的低能耗新型节能材料。植物纤维水泥管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解放初期50年代,国内已开始使用半干法工艺和湿法抄取工艺生产纤维水泥无压管和低压管,经过多年研发,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我国成功开发了大口径规格的纤维管及其配件。由于该管与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塑料排水管相比,材料的性质、物理力学性能相差很大,且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程,为确保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质量,使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维护方便,保证质量,制定了本规程。1.0.2本条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浙江省城镇道路、工业区和居住区采用植物纤维增强水泥管室外排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1.0.3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不仅要遵循本规程的规定,同时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等的规定。31\n2术语和符号本章有关术语和符号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纤维增强水泥及其制品术语》GB/T16309-1996、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管道工程结构常用术语》CECS83:9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等标准规范,以及国外文献中或国内生产企业引进国外技术所采用相应术语、定义和符号列出。32\n3材料3.0.1由于植物纤维水泥管在国内尚无相对应的管材标准,故本条依据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和现行行业标准《竹材粘胶短纤维》FZ/T52006-2006、《维纶短纤维》FZ/T52008-2006的相关条款,结合管材生产厂家企业标准对该管材原材料进行了相关规定。3.0.2本条定量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的规格尺寸、允许偏差(外观质量和规格尺寸的允许偏差)、外压荷载指标及检验方法。相关检验方法均按《纤维水泥制品试验方法》(GB/T7019-2014)中的相关规定执行。3.0.3套管是植物纤维水泥管的连接件,套管材料须与管材材料一致,由管材供应商配套供应,对保证管道系统安全,接口连接可靠起着重要的作用。接口处的内、外表面应无裂纹、分层、孔洞。套管外压荷载检验方法与管材外压荷载检验方法一致。3.0.4本条按现行行业标准《石棉水泥管用橡胶圈》JC/T630-2008中第四章的相关条款对橡胶圈性能给出了相应规定。当管道进行污水输送时,橡胶圈应采用耐酸碱、耐污水腐蚀的橡胶材料,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橡胶密封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GB/T21873-2008的相关规定。33\n4设计4.1一般规定4.1.1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应设计合理、方便施工,根据各种边界条件,综合考虑管径、管位、标高等因素,进行平面、横断面、纵断面等设计,确保地下各种市政管道、其他市政设施及道路的安全。4.1.2植物纤维水泥管为新型材料,在耐腐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石棉纤维水泥管同属于纤维水泥管系列,石棉纤维水泥管可在化工行业中输送卤水,也可在盐碱地敷设使用。例如:石棉纤维水泥管在江西盐矿厂进行盐卤水输送时,运行情况良好。经苏州国家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及浙江大学市政工程研究所监测:植物纤维水泥管试样在PH=1,2,3的H2SO4溶液和PH=14的NaOH溶液中浸泡1个月,质量和抗压强度均无明显损失。依据上述结果,编制小组走访了国家材料总院,认为纤维水泥管均具有一定的耐酸碱性能,可以埋设在弱酸弱碱性的腐蚀性土壤中。植物纤维水泥管有良好的抗酸碱能力,应发挥其优势,但目前缺乏相应的运行总结资料,为保证工程的安全,认为该管材可以埋设在弱酸或弱碱性的腐蚀性土壤中,建议敷设管道的PH范围在5~10之间。当敷设管道的土壤酸碱度超出该PH范围时,需进行相应耐酸碱试验。条文对输送管道的污水水质进行了相关规定。虽然根据试验结果及实际工程经验,植物纤维水泥管可输送比现行国家标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要求更低的污水,但由于该管材实际使用年限过短,缺乏长期运行数据,且污水中含有的某些化学物质、微生物等会对植物纤维水泥管有轻度降解等作用。故从安全稳妥角度考虑,本条对排入管道的污水水质进行了限定。用植物纤维水泥管道输送的污水水质需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的规定。当管道输送水质超过GB/T31962-2015的相关规定时,需进行相应的耐酸碱试验。4.1.3单向承插式钢筋混凝土接口的允许偏转角度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5.6.9节的规定为0.5°~1.5°。而植物纤维水泥管为双向柔性接口的连接方式,该种连接方式下的相对角变位对于单向承插的连接方式而言具有更大的偏转角度适用范围,且根据已经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实际工程34\n情况,植物纤维管的最大使用偏转角度可达5~7°,并无漏水现象。同时结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5.8.3节对玻璃钢管套筒式双向接口允许偏转角度的规定(400≤Di≤D500为3°,500<Di≤D1000为2°),给出了植物纤维水泥管接口最大允许偏转角度的规定。4.1.4本条明确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结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其中强度验算按本规程第4.4节执行,管道基础及地基处理按本规程第4.6节执行;管材周边各部位回填土密实度要求按本规程第4.7节执行。埋地管道的稳定与回填土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对回填土的密实度列入设计内容。4.1.5本条按照《给水排水工程管道设计规范》GB50332-2002第4.2.10条制定。根据GB50332-2002,植物纤维水泥管的抗浮稳定计算应符合下式要求:åF≥KFGkffw,k式中:åFGk为各项抗浮永久作用标准值之和;F,为浮托力标准值;Kf为管fwk道的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取1.1。根据《纤维水泥制品试验方法》GB/T7019-2014试验得到植物纤维水泥管密度值一般为1.75~1.90g/cm3。4.2管道布置4.2.1本条规定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净距是为了防止当植物纤维水泥管发生漏水时对建筑物、构筑物产生较大影响,以及便于抢修和维护;规定管道与其他管线间的垂直净距是为了保证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规范性、合理性和安全性。按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中相关条款制定。4.2.2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中第4.3.7条制定。规定了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不能执行条文的最小覆土深度规定时,应对管道采取加固措施。4.2.3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中第4.3.8条制定。一般情况下,排水管道埋设在冰冻线以下,有利于安全运行。当有可靠依据时,也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这样可节省投资,但增加了运行风险,应综合比较确定。4.2.4检查井的设置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中4.4节中相关条款的规定。35\n4.2.5设置保护套管是为了满足被穿越的铁路、高速公路等设施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同时考虑了管道本身的安全和常规维护管理。4.2.6本条是对植物纤维水泥管穿越河流时的规定,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中4.11节的有关条款制定。4.3水力计算4.3.1~4.3.2植物纤维水泥管的流速、流量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中4.2节确定。植物纤维水泥管粗糙系数n值与管材的材质、结构形式有关。经苏州国家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提供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植物纤维水泥管与石棉纤维水泥管同属纤维增强水泥制品,采用同一种抄取法生产工艺制作而成,原料中除纤维品种不同外,胶凝材料均为水泥。纤维在制品中所引起的是增强作用,而影响管壁粗糙度的是水泥浆体硬化后水泥石的表面质量,这两种管道的内壁质量基本相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中4.2.3节石棉水泥管粗糙系数取值为0.012。故植物纤维水泥管粗糙系数取值与石棉水泥管粗糙系数取值相同,为0.012。4.3.3规定最大设计流速是为了防止排水对管壁的冲刷;规定最小设计流速是为了防止杂物在管内淤积。本规程的取值系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中4.2节的规定确定。4.3.4本条是关于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的规定,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B50014-2006(2016版)中4.2.4节的规定。4.3.5表4.3.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相关条款制定。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管径相应的最小设计坡度。其中DN200~DN300的最小设计坡度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中4.2.10条的规定取值;DN400~DN1000管的最小设计坡度为非满流状态下计算所得。36\n4.4荷载计算与强度验算4.4.1管道顶部的竖向土压力标准值计算公式包含了地下水范围内的覆土,采用水土合算。4.4.2植物纤维水泥管敷设在不受车辆荷载影响的地区时应根据该地区的实际可变作用荷载情况进行计算,当实际无其他可变作用荷载时可只计算堆积荷载。车辆荷载等级中的“实际情况”是指与道路桥涵的荷载等级一致。由于排水管道结构毕竟与道路桥涵有很大不同,更应关注的是车辆轴重或轮压力的大小。4.4.3本条是按照《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附录C:地面车辆荷载对管道作用标准值的计算方法制定。4.4.4本条的“地面堆积荷载”是指一般道路和绿地情况,可按10kN/m2计算。当管道用于某些特殊场合时,其取值应根据实际可能的堆积荷载确定。4.4.5植物纤维水泥管由天然植物纤维为主要增强材料,以水泥为胶凝材料,采用抄取工艺经制管机层层加压卷制而成,缺乏相关材料参数及截面验算方法,可不进行承载能力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采用条文规定的管道实际承受竖向荷载与管道试验所能承受外压荷载进行对比的方式进行强度验算。竖向荷载应包含的内容实际场地如有其他特殊荷载,应根据相应情况调整。F、F,可按下sv,kvk式计算:Fq´D,=,svksvkwF=q´Dvkvkw其中:q——单位面积上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kN/m2);sv,kq——地面车辆荷载传至管顶单位面积上的竖向压力标准值(kN/m2),vk其值小于堆积荷载时采用堆积荷载替代;D——管道外径。w4.4.6本条给出在城-A荷载下各级别管的适用埋深,在其他荷载作用下,应按验算所得选用相应等级管道,表中埋深为路面至管顶的垂直距离。37\n4.5管道连接4.5.1本条对植物纤维水泥管采用的连接方式和密封接口进行说明。根据工程实践情况,使用T型橡胶圈密封时密封情况良好,故本规程推荐采用T型橡胶圈对管道进行密封。4.5.2本条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与混凝土检查井或砌体检查井的连接方式,主要分为刚性连接和柔性连接两种形式,见附录A,具体连接方式如下:1刚性连接:将相应规格的植物纤维增强水泥短管直接连接在检查井井壁上,并在检查井与管道1m过渡区域外安装柔性接头套管。2柔性连接:由于植物纤维水泥管接头套管长度约200~350mm,故可用水泥砂浆将接头套管砌筑在检查井井壁上,套管一端须与井外壁边缘对齐,后将管段车削端接入接头套环中进行连接。当遇到接头套管长度长于检查井壁厚时,套管超出端与检查井内壁之间需用水泥砂浆进行稳固处理。4.5.3本条对植物纤维水泥管与检查井连接过渡区段的长度进行了规定。4.6地基处理4.6.1根据浙江地区的实际地质情况与植物纤维水泥管的各项性能参数,本条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的地基承载力要求。4.6.2根据植物纤维水泥管的性能特征,在一般地质条件下,宜采用砂基础。基础中心角在车道下不宜小于90°,其他场地情况下不宜小于60°。当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如遇沼泽地、流沙或沉陷性土壤等情况,地基处理可采用换填、砂桩等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当采用打入桩,树根桩等刚性地基处理措施时,应采用混凝土条形基础等刚性基础。4.6.3当同一敷设区段内地基刚度相差较大时,可采用换填垫层或其他技术措施减少植物纤维水泥管的差异沉降,垫层厚度应视场地条件确定,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的规定进行地基加固设计。4.6.4用土工布(土工织物)对敷设在高地下水位的软土地层中的植物纤维水泥管进行纵向及横向加固,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加固措施。具体做法可按照《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中4.8.3条文说明执行。38\n4.7回填设计4.7.1回填材料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5.4条的相关规定。除设计有要求时,回填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土回填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槽底至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土中不得含有机物、冻土以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在接口处应采用细颗粒土回填;2)冬期回填时管顶以上500mm范围以外可均匀掺入冻土,其数量不得超过填土总体积的15%,且冻块尺寸不得超过100mm;3)回填土含水量,宜按土类和采用的压实工具控制在最佳含水率±2%范围内;2采用石灰土、砂、砂砾等材料回填时,其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或有关标准的规定。4.7.2本条对沟槽各部位回填土密实度的要求是按《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第5.0.16条的规定制定的,同时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6.3条的规定。39\n5施工5.1一般规定5.1.1施工方案是保证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文件之一,是工程项目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方能实施。5.1.2本条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进场检验的具体内容。5.1.3本条对施工前根据设计要求需核对的内容进行规定,当发现与设计要求不符时,可要求变更设计或采取相应的保证管道承载能力的技术措施。5.2材料运输和贮存5.2.1本条规定是为了防止植物纤维水泥管由于不恰当的运输装卸过程对管道造成损伤,如碰撞震动等。运送管材、接头套管时,应绑扎牢固,避免碰撞、震动和管材跌落。运送过程中管材堆载要求应符合交通管理部门相关要求。双点起吊的吊点位置应查询产品说明书确定,当产品说明书未明确时,应询问厂家。穿心吊即将吊带沿管道方向穿越管道内壁的吊装方式,此种吊装方式易造成管道开裂,因此条文中禁止此种吊装方式。其中,公称直径≤DN400的管道,每批起吊宜3~4根。5.2.2本条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和橡胶圈的贮存条件:1规定管材堆放方式与高度,安全,减少产品损伤,破坏。管材堆放层数与层高的规定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5.1节制定。施工现场,管材可放置于沟槽外侧1m,并应采取稳固措施。2橡胶圈严禁与油类或化学物混合存放,避免产生热老化变形。5.3沟槽开挖和地基处理5.3.1本条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4.3节的有关条款制定,沟槽槽底开挖宽度除考虑了管道外径,还考虑了管道两侧工作面宽度,当支撑要求时,应考虑管道两侧支撑厚度。5.3.2本条强调开挖必须根据现场实际的地质条件进行放坡,在有必要的情况下40\n需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5.3.3本条强调地基应按设计要求处理,当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时,需进行相应加固处理,以确保地基基础的安全可靠。5.3.4本条强调沟槽开挖时,不得扰动基底原状土层及对槽底开挖的相关要求。5.3.5本条强调连接部位的凹槽宜随铺随挖,并及时回填,避免破坏基础层。5.3.6本条要求在地下水位高于开挖槽底高程的地区,地下水位应降至槽底最低点以下不小于0.5m,以免植物纤维水泥管在敷设回填过程中槽底积水,影响施工质量。5.4管道安装5.4.1本条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第五章的有关条款并结合工程实际制定,确保下管过程准确无误。5.4.2本条为管道安装前对管材外观进行的相关检查,以确保管道安装质量要求。5.4.3本条针对植物纤维水泥管的特点提出了植物纤维水泥管下管要求,避免野蛮施工。人工下管时,可采用专用吊钩平稳吊入槽内,不得将管材由槽顶滚入槽内。不得与沟壁槽底激烈碰撞。5.4.4本条规定了橡胶圈连接的操作要求,其关键点是插入深度要足够、橡胶密封圈要正确就位、连接管道轴线要保持平直。橡胶圈放在套管的凹槽内或管道车削端的加工面上,位置应正确,不应扭曲或偏斜。安装时应小心避免回填材料进入接头内。5.4.5~5.4.7本条依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5.7节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植物纤维水泥管的特点,规定了管道安装完成后需进行的相关检查和施工下管时应符合的相关要求,确保管道安装准确无误。横向固定型式和间距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5.4.8本条针对低压管道发生管线位移时,需采取的固定措施进行了规定。永久性固定设施,一般可采用现浇混凝土支墩。5.4.9本条是针对雨期施工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段施工时,为保证施工质量而采取的措施。当管道安装完毕尚未覆土,遭水泡时,应对管中心和管底高程进行复测和外观检测,当发现位移、漂浮、拔口等现象时,应进行返工处理。41\n5.5回填5.5.2防止地表水流入沟槽,可在沟槽内间隔设置止水措施,以防止沟槽基础和回填土被冲刷。5.5.4本条文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4.5.2节有关条款制定。5.5.5沟槽回填需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4.5节有关条款制定。回填土中不得含有石块、砖及其他杂硬物体,是为了防止砖、石等硬物损伤管道。5.5.6~5.5.7回填作业每层土的压实遍数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终保证每层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本条文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4.5节有关条款制定。5.5.8回填主要包括管道基础、管道与基础之间的三角区和管道两侧,回填材料及其压实度对管道受力状态影响较大,必须严格控制,应按回填工艺要求进行分层回填、压实。本条文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4.5.10条有关条款制定。5.5.9~5.5.10本条针对沟槽回填土压实度与回填材料进行了相关规定。42\n6质量检验与验收6.1一般规定6.1.1本条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应符合的相关国家质量标准。施工验收及各单项质量验收标准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沟槽开挖和地基处理质量验收标准见其4.6节;管道基础质量验收标准见其5.10.1条;管道铺设质量验收标准见其5.10.9条。6.1.2本条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基础条件是施工单位自检合格。6.2功能性检验6.2.1~6.2.2本条规定压力管道水压试验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9.2节的内容具体执行。其中水压试验前浸泡时间、试验压力、试验允许压降、允许渗水量等数值,均参照预(自)应力混凝土管参数值选取。6.2.3~6.2.4本条中无压管道闭水试验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9.3节中的相关内容制定。6.3验收6.3.1本条为管道工程验收必须遵守的程序,系根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制定。6.3.2本条规定了植物纤维水泥管排水管道工程隐蔽工程验收时需要验收的基本项目。6.3.4本条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136号令《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制定,需提交的竣工资料应符合该办法的相关要求。6.3.5主要验收文件和技术资料有全套竣工图、初步验收意见单、竣工终验报告单及验收会议纪要。43\n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CodeforelectricaldesignofresidentialbuildingsJGJ242—2011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2年4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001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242—2011,自2012年4月1月起实施。其中,第4.3.2、8.4.3、10.1.1、10.1.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5月3日\n前言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供配电系统;4.配变电所;5.自备电源;6.低压配电;7.配电线路布线系统;8.常用设备电气装置;9.电气照明;10.防雷与接地;11.信息设施系统;12.信息化应用系统;1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14.公共安全系统;15.机房工程。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编:100048)。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施耐德(中国)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孙兰李雪佩李立晓黄祖凯张文才李逢元王金元杨德才杜毅威邵民杰陈众励熊江丁新亚林洪思粟卫权万力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孙成群丁杰张宜陈汉民李长海王东林汪军周名嘉冯志文徐华李炳华钟景华1总则1.0.1为统一住宅建筑电气设计,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整体美观、维护管理方便,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不适用于住宅建筑附设的防空地下室工程的电气设计。1.0.3住宅建筑电气设计应与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相适应,并应采用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1.0.4住宅建筑电气设备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性能先进的电气产品,严禁使用已被国家淘汰的产品。1.0.5住宅建筑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n2术语2.0.1住宅单元residentialbuildingunit由多套住宅组成的建筑部分,该部分内的住户可通过共用楼梯和安全出口进行疏散。2.0.2套(户)型dwellingunit按不同使用面积、居住空间和厨卫组成的成套住宅单位。2.0.3家居配电箱houseelectricaldistributor住宅套(户)内供电电源进线及终端配电的设备箱。2.0.4家居配线箱(HD)housetele-distributor住宅套(户)内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线缆的接入及匹配的设备箱。2.0.5家居控制器(HC)housecontroller住宅套(户)内各种数据采集、控制、管理及通信的控制器。2.0.6家居管理系统(HMS)housemanagementsystem将住宅建筑(小区)各个智能化子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个网络与软件平台上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并保存于住宅建筑(小区)管理中心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系统。3供配电系统3.1一般规定3.1.1供配电系统应按住宅建筑的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发展规划以及当地供电条件合理设计。3.1.2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3.1.3住宅建筑的高压供电系统宜采用环网方式,并应满足当地供电部门的规定。3.1.4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有关规定。3.2负荷分级3.2.1住宅建筑中主要用电负荷的分级应符合表3.2.1的规定,其他未列入表3.2.1中的住宅建筑用电负荷的等级宜为三级。\n3.2.2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建筑采用集中供暖系统时,热交换系统的用电负荷等级不宜低于二级。3.2.3建筑高度为100m或35层及以上住宅建筑的消防用电负荷、应急照明、航空障碍照明、生活水泵宜设自备电源供电。3.3电能计量3.3.1每套住宅的用电负荷和电能表的选择不宜低于表3.3.1的规定:表3.3.1每套住宅用电负荷和电能表的选择3.3.2当每套住宅建筑面积大于150m2时,超出的建筑面积可按40W/m2~50W/m2计算用电负荷。3.3.3每套住宅用电负荷不超过12kW时,应采用单相电源进户,每套住宅应至少配置一块单相电能表。3.3.4每套住宅用电负荷超过12kW时,宜采用三相电源进户,电能表应能按相序计量。3.3.5当住宅套内有三相用电设备时,三相用电设备应配置三相电能表计量;套内单相用电设备应按本规范第3.3.3条和第3.3.4条的规定进行电能计量。\n3.3.6电能表的安装位置除应符合下列规定外,还应符合当地供电部门的规定:1电能表宜安装在住宅套外;2对于低层住宅和多层住宅,电能表宜按住宅单元集中安装;3对于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电能表宜按楼层集中安装;4电能表箱安装在公共场所时,暗装箱底距地宜为1.5m,明装箱底距地宜为1.8m;安装在电气竖井内的电能表箱宜明装,箱的上沿距地不宜高于2.0m。3.4负荷计算3.4.1对于住宅建筑的负荷计算,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指标法和单位面积负荷密度法;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宜采用单位指标法与需要系数法相结合的算法。3.4.2当单相负荷的总计算容量小于计算范围内三相对称负荷总计算容量的15%时,应全部按三相对称负荷计算;当大于等于15%时,应将单相负荷换算为等效三相负荷,再与三相负荷相加。3.4.3住宅建筑用电负荷采用需要系数法计算时,需要系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采暖方式、电炊具使用等因素进行确定。4配变电所4.1一般规定4.1.1住宅建筑配变电所应根据其特点、用电容量、所址环境、供电条件和节约电能等因素合理确定设计方案,并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4.1.2住宅建筑配变电所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和当地供电部门的有关规定。4.2所址选择4.2.1单栋住宅建筑用电设备总容量为250kW以下时,宜多栋住宅建筑集中设置配变电所;单栋住宅建筑用电设备总容量在250kW及以上时,宜每栋住宅建筑设置配变电所。4.2.2当配变电所设在住宅建筑内时,配变电所不应设在住户的正上方、正下方、贴邻和住宅建筑疏散出口的两侧,不宜设在住宅建筑地下的最底层。4.2.3当配变电所设在住宅建筑外时,配变电所的外侧与住宅建筑的外墙间距,应满足防火、防噪声、防电磁辐射的要求,配变电所宜避开住户主要窗户的水平视线。4.3变压器选择\n4.3.1住宅建筑应选用节能型变压器。变压器的结线宜采用D,yn11,变压器的负载率不宜大于85%。4.3.2设置在住宅建筑内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变压器。4.3.3当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为0.4kV时,配变电所中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大于1600kVA,预装式变电站中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大于800kVA。5自备电源5.0.1建筑高度为100m或35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宜设柴油发电机组。5.0.2设置柴油发电机组时,应满足噪声、排放标准等环保要求。5.0.3应急电源装置(EPS)可作为住宅建筑应急照明系统的备用电源,应急照明连续供电时间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防火标准的要求。6低压配电6.1一般规定6.1.1住宅建筑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应根据住宅建筑的类别、规模、供电负荷等级、电价计量分类、物业管理及可发展性等因素综合确定。6.1.2住宅建筑低压配电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有关规定。6.2低压配电系统6.2.1住宅建筑单相用电设备由三相电源供配电时,应考虑三相负荷平衡。6.2.2住宅建筑每个单元或楼层宜设一个带隔离功能的开关电器,且该开关电器可独立设置,也可设置在电能表箱里。6.2.3采用三相电源供电的住宅,套内每层或每间房的单相用电设备、电源插座宜采用同相电源供电。6.2.4每栋住宅建筑的照明、电力、消防及其他防灾用电负荷,应分别配电。\n6.2.5住宅建筑电源进线电缆宜地下敷设,进线处应设置电源进线箱,箱内应设置总保护开关电器。电源进线箱宜设在室内,当电源进线箱设在室外时,箱体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54。6.2.66层及以下的住宅单元宜采用三相电源供配电,当住宅单元数为3及3的整数倍时,住宅单元可采用单相电源供配电。6.2.77层及以上的住宅单元应采用三相电源供配电,当同层住户数小于9时,同层住户可采用单相电源供配电。6.3低压配电线路的保护6.3.1当住宅建筑设有防电气火灾剩余电流动作报警装置时,报警声光信号除应在配电柜上设置外,还宜将报警声光信号送至有人值守的值班室。6.3.2每套住宅应设置自恢复式过、欠电压保护电器。6.4导体及线缆选择6.4.1住宅建筑套内的电源线应选用铜材质导体。6.4.2敷设在电气竖井内的封闭母线、预制分支电缆、电缆及电源线等供电干线,可选用铜、铝或合金材质的导体。6.4.3高层住宅建筑中明敷的线缆应选用低烟、低毒的阻燃类线缆。6.4.4建筑高度为100m或35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用于消防设施的供电干线应采用矿物绝缘电缆;建筑高度为50m~100m且19层~34层的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用于消防设施的供电干线应采用阻燃耐火线缆,宜采用矿物绝缘电缆;10层~18层的二类高层住宅建筑,用于消防设施的供电干线应采用阻燃耐火类线缆。6.4.519层及以上的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公共疏散通道的应急照明应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的线缆。10层~18层的二类高层住宅建筑,公共疏散通道的应急照明宜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的线缆。6.4.6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60m2且为一居室的住户,进户线不应小于6mm2,照明回路支线不应小于1.5mm2,插座回路支线不应小于2.5mm2。建筑面积大于60m2的住户,进户线不应小于10mm2,照明和插座回路支线不应小于2.5mm2。6.4.7单相负荷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表6.4.7的规定。\n7配电线路布线系统7.1一般规定7.1.1电源布线系统宜考虑电磁兼容性和对其他弱电系统的影响。7.1.2住宅建筑电源布线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住宅建筑配电线路的直敷布线、金属线槽布线、矿物绝缘电缆布线、电缆桥架布线、封闭式母线布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规定。7.2导管布线7.2.1住宅建筑套内配电线路布线可采用金属导管或塑料导管。暗敷的金属导管管壁厚度不应小于1.5mm,暗敷的塑料导管管壁厚度不应小于2.0mm。7.2.2潮湿地区的住宅建筑及住宅建筑内的潮湿场所,配电线路布线宜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2.0mm的塑料导管或金属导管。明敷的金属导管应做防腐、防潮处理。7.2.3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线缆保护导管最大外径不应大于楼板厚度的1/3,敷设在垫层的线缆保护导管最大外径不应大于垫层厚度的1/2。线缆保护导管暗敷时,外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消防设备线缆保护导管暗敷时,外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7.2.4当电源线缆导管与采暖热水管同层敷设时,电源线缆导管宜敷设在采暖热水管的下面,并不应与采暖热水管平行敷设。电源线缆与采暖热水管相交处不应有接头。7.2.5与卫生间无关的线缆导管不得进入和穿过卫生间。卫生间的线缆导管不应敷设在0、1区内,并不宜敷设在2区内。7.2.6净高小于2.5m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下室,应采用导管或线槽布线。7.3电缆布线7.3.1无铠装的电缆在住宅建筑内明敷时,水平敷设至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2.5m;垂直敷设至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1.8m。除明敷在电气专用房间外,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n7.3.2220/380V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与1kV以上的电力电缆在住宅建筑内平行明敷设时,其净距不应小于150mm。7.4电气竖井布线7.4.1电气竖井宜用于住宅建筑供电电源垂直干线等的敷设,并可采取电缆直敷、导管、线槽、电缆桥架及封闭式母线等明敷设布线方式。当穿管管径不大于电气竖井壁厚的1/3时,线缆可穿导管暗敷设于电气竖井壁内。7.4.2当电能表箱设于电气竖井内时,电气竖井内电源线缆宜采用导管、金属线槽等封闭式布线方式。7.4.3电气竖井的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不燃烧体。电气竖井应在每层设维护检修门,并宜加门锁或门控装置。维护检修门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丙级,并应向公共通道开启。7.4.4电气竖井的面积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进出线的数量、设备安装、检修等因素确定。高层住宅建筑利用通道作为检修面积时,电气竖井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8m。7.4.5电气竖井内竖向穿越楼板和水平穿过井壁的洞口应根据主干线缆所需的最大路由进行预留。楼板处的洞口应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或防火材料作封堵,井壁的洞口应采用防火材料封堵。7.4.6电气竖井内应急电源和非应急电源的电气线路之间应保持不小于0.3m的距离或采取隔离措施。7.4.7强电和弱电线缆宜分别设置竖井。当受条件限制需合用时,强电和弱电线缆应分别布置在竖井两侧或采取隔离措施。7.4.8电气竖井内应设电气照明及至少一个单相三孔电源插座,电源插座距地宜为0.5m~1.0m。7.4.9电气竖井内应敷设接地干线和接地端子。7.5室外布线7.5.1当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小于或等于6根时,宜采用铠装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寒冷地区,电缆宜埋设于冻土层以下。7.5.2当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为7根~12根时,宜采用电缆排管敷设方式。\n7.5.3当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数量为13根~18根时,宜采用电缆沟敷设方式。7.5.4电缆与住宅建筑平行敷设时,电缆应埋设在住宅建筑的散水坡外。电缆进出住宅建筑时,应避开人行出入口处,所穿保护管应在住宅建筑散水坡外,且距离不应小于200mm,管口应实施阻水堵塞,并宜在距住宅建筑外墙3m~5m处设电缆井。7.5.5各类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和交叉净距,应分别符合表7.5.5-1和表7.5.5-2的规定。8常用设备电气装置8.1一般规定8.1.1住宅建筑应采用高效率、低能耗、性能先进、耐用可靠的电气装置,并应优先选择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制造的电气装置。8.1.2每套住宅内同一面墙上的暗装电源插座和各类信息插座宜统一安装高度。8.1.3住宅建筑常用设备电气装置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有关规定。8.2电梯8.2.1住宅建筑电梯的负荷分级应符合本规范第3.2节的规定。8.2.2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电梯应由专用回路供电,高层住宅建筑的客梯宜由专用回路供电。\n8.2.3电梯机房内应至少设置一组单相两孔、三孔电源插座,并宜设置检修电源。8.2.4当电梯机房的自然通风不能满足电梯正常工作时,应采取机械通风或空调的方式。8.2.5电梯井道照明宜由电梯机房照明配电箱供电。8.2.6电梯井道照明供电电压宜为36V。当采用AC220V时,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光源应加防护罩。8.2.7电梯底坑应设置一个防护等级不低于IP54的单相三孔电源插座,电源插座的电源可就近引接,电源插座的底边距底坑宜为1.5m。8.3电动门8.3.1电动门应由就近配电箱(柜)引专用回路供电,供电回路应装设短路、过负荷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并应在电动门就地装设隔离电器和手动控制开关或按钮。8.3.2电动门的所有金属构件及附属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均应可靠接地。8.3.3对于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住宅建筑,疏散通道上安装的电动门,应能在发生火灾时自动开启。8.4家居配电箱8.4.1每套住宅应设置不少于一个家居配电箱,家居配电箱宜暗装在套内走廊、门厅或起居室等便于维修维护处,箱底距地高度不应低于1.6m。8.4.2家居配电箱的供电回路应按下列规定配置:1每套住宅应设置不少于一个照明回路;2装有空调的住宅应设置不少于一个空调插座回路;3厨房应设置不少于一个电源插座回路;4装有电热水器等设备的卫生间,应设置不少于一个电源插座回路;5除厨房、卫生间外,其他功能房应设置至少一个电源插座回路,每一回路插座数量不宜超过10个(组)。8.4.3家居配电箱应装设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的电源进线开关电器,供电回路应装设短路和过负荷保护电器,连接手持式及移动式家用电器的电源插座回路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n8.4.4柜式空调的电源插座回路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分体式空调的电源插座回路宜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8.5其他8.5.1每套住宅电源插座的数量应根据套内面积和家用电器设置,且应符合表8.5.1的规定:8.5.2起居室(厅)、兼起居的卧室、卧室、书房、厨房和卫生间的单相两孔、三孔电源插座宜选用10A的电源插座。对于洗衣机、冰箱、排油烟机、排风机、空调器、电热水器等单台单相家用电器,应根据其额定功率选用单相三孔10A或16A的电源插座。8.5.3洗衣机、分体式空调、电热水器及厨房的电源插座宜选用带开关控制的电源插座,未封闭阳台及洗衣机应选用防护等级为IP54型电源插座。8.5.4新建住宅建筑的套内电源插座应暗装,起居室(厅)、卧室、书房的电源插座宜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墙面上。分体式空调、排油烟机、排风机、电热水器电源插座底边距地不宜低于1.8m;厨房电炊具、洗衣机电源插座底边距地宜为1.0m~1.3m;柜式空调、冰箱及一般电源插座底边距地宜为0.3m~0.5m。8.5.5住宅建筑所有电源插座底边距地1.8m及以下时,应选用带安全门的产品。8.5.6对于装有淋浴或浴盆的卫生间,电热水器电源插座底边距地不宜低于2.3m,排风机及其他电源插座宜安装在3区。9电气照明9.1一般规定\n9.1.1住宅建筑的照明应选用节能光源、节能附件,灯具应选用绿色环保材料。9.1.2住宅建筑电气照明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有关规定。9.2公共照明9.2.1当住宅建筑设置航空障碍标志灯时,其电源应按该住宅建筑中最高负荷等级要求供电。9.2.2应急照明的回路上不应设置电源插座。9.2.3住宅建筑的门厅、前室、公共走道、楼梯间等应设人工照明及节能控制。当应急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时,在应急情况下,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急照明应自动点亮;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急照明可集中点亮。9.2.4住宅建筑的门厅应设置便于残疾人使用的照明开关,开关处宜有标识。9.3应急照明9.3.1高层住宅建筑的楼梯间、电梯间及其前室和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应设置应急照明;中高层住宅建筑的楼梯间、电梯间及其前室和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宜设置应急照明。应急照明应由消防专用回路供电。9.3.219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应沿疏散走道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并应在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正上方设置灯光“安全出口”标志;10层~18层的二类高层住宅建筑,宜沿疏散走道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并宜在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正上方设置灯光“安全出口”标志。建筑高度为100m或35层及以上住宅建筑的疏散标志灯应由蓄电池组作为备用电源;建筑高度50m~100m且19层~34层的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的疏散标志灯宜由蓄电池组作为备用电源。9.3.3高层住宅建筑楼梯间应急照明可采用不同回路跨楼层竖向供电,每个回路的光源数不宜超过20个。9.4套内照明9.4.1灯具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房间的功能而定,并宜采用直接照明和开启式灯具。9.4.2起居室(厅)、餐厅等公共活动场所的照明应在屋顶至少预留一个电源出线口。9.4.3卧室、书房、卫生间、厨房的照明宜在屋顶预留一个电源出线口,灯位宜居中。\n9.4.4卫生间等潮湿场所,宜采用防潮易清洁的灯具;卫生间的灯具位置不应安装在0、1区内及上方。装有淋浴或浴盆卫生间的照明回路,宜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灯具、浴霸开关宜设于卫生间门外。9.4.5起居室、通道和卫生间照明开关,宜选用夜间有光显示的面板。9.5照明节能9.5.1直管形荧光灯应采用节能型镇流器,当使用电感式镇流器时,其能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7896的规定。9.5.2有自然光的门厅、公共走道、楼梯间等的照明,宜采用光控开关。9.5.3住宅建筑公共照明宜采用定时开关、声光控制等节电开关和照明智能控制系统。10防雷与接地10.1防雷10.1.1建筑高度为100m或35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的住宅建筑,应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10.1.2建筑高度为50m~100m或19层~34层的住宅建筑和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0.25的住宅建筑,应按不低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10.1.3固定在第二、三类防雷住宅建筑上的节日彩灯、航空障碍标志灯及其他用电设备,应安装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且外露金属导体应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成电气通路。10.1.4住宅建筑屋顶设置的室外照明及用电设备的配电箱,宜安装在室内。10.2等电位联结10.2.1住宅建筑应做总等电位联结,装有淋浴或浴盆的卫生间应做局部等电位联结。10.2.2局部等电位联结应包括卫生间内金属给水排水管、金属浴盆、金属洗脸盆、金属采暖管、金属散热器、卫生间电源插座的PE线以及建筑物钢筋网。10.2.3等电位联结线的截面应符合表10.2.3的规定。\n 10.3接地10.3.1住宅建筑各电气系统的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网。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值应满足其中电气系统最小值的要求。10.3.2住宅建筑套内下列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均应可靠接地:1固定家用电器、手持式及移动式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2家居配电箱、家居配线箱、家居控制器的金属外壳;3线缆的金属保护导管、接线盒及终端盒;4Ⅰ类照明灯具的金属外壳。10.3.3接地干线可选用镀锌扁钢或铜导体,接地干线可兼作等电位联结干线。10.3.4高层建筑电气竖井内的接地干线,每隔3层应与相近楼板钢筋做等电位联结。11信息设施系统11.1一般规定11.1.1住宅建筑应根据入住用户通信、信息业务的整体规划、需求及当地资源,设置公用通信网、因特网或自用通信网、局域网。11.1.2住宅建筑应根据管理模式,至少预留两个通信、信息网络业务经营商通信、网络设施所需的安装空间。\n11.1.3住宅建筑的电视插座、电话插座、信息插座的设置数量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满足当地主管部门的规定。11.1.4住宅建筑信息设施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规定。11.2有线电视系统11.2.1住宅建筑应设置有线电视系统,且有线电视系统宜采用当地有线电视业务经营商提供的运营方式。11.2.2每套住宅的有线电视系统进户线不应少于1根,进户线宜在家居配线箱内做分配交接。11.2.3住宅套内宜采用双向传输的电视插座。电视插座应暗装,且电视插座底边距地高度宜为0.3m~1.0m。11.2.4每套住宅的电视插座装设数量不应少于1个。起居室、主卧室应装设电视插座,次卧室宜装设电视插座。11.2.5住宅建筑有线电视系统的同轴电缆宜穿金属导管敷设。11.3电话系统11.3.1住宅建筑应设置电话系统,电话系统宜采用当地通信业务经营商提供的运营方式。11.3.2住宅建筑的电话系统宜使用综合布线系统,每套住宅的电话系统进户线不应少于1根,进户线宜在家居配线箱内做交接。11.3.3住宅套内宜采用RJ45电话插座。电话插座应暗装,且电话插座底边距地高度宜为0.3m~0.5m,卫生间的电话插座底边距地高度宜为1.0m~1.3m。11.3.4电话插座缆线宜采用由家居配线箱放射方式敷设。11.3.5每套住宅的电话插座装设数量不应少于2个。起居室、主卧室、书房应装设电话插座,次卧室、卫生间宜装设电话插座。11.4信息网络系统\n11.4.1住宅建筑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宜采用当地信息网络业务经营商提供的运营方式。11.4.2住宅建筑的信息网络系统应使用综合布线系统,每套住宅的信息网络进户线不应少于1根,进户线宜在家居配线箱内做交接。11.4.3每套住宅内应采用RJ45信息插座或光纤信息插座。信息插座应暗装,信息插座底边距地高度宜为0.3m~0.5m。11.4.4每套住宅的信息插座装设数量不应少于1个。书房、起居室、主卧室均可装设信息插座。11.4.5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的设备间、电信间可合用,也可分别设置。11.5公共广播系统11.5.1住宅建筑的公共广播系统可根据使用要求,分为背景音乐广播系统和火灾应急广播系统。11.5.2背景音乐广播系统的分路,应根据住宅建筑类别、播音控制、广播线路路由等因素确定。11.5.3当背景音乐广播系统和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合并为一套系统时,广播系统分路宜按建筑防火分区设置,且当火灾发生时,应强制投入火灾应急广播。11.5.4室外背景音乐广播线路的敷设可采用铠装电缆直接埋地、地下排管等敷设方式。11.6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11.6.1智能化的住宅建筑宜设置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11.6.2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应能对住宅建筑内的居民或来访者提供告知、信息发布及查询等功能。11.6.3信息显示屏可根据观看的范围、安装的空间位置及安装方式等条件,合理选定显示屏的类型及尺寸。各类显示屏应具有多种输入接口方式。信息显示屏宜采用单向传输方式。11.6.4供查询用的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显示屏,应采用双向传输方式。11.7家居配线箱11.7.1每套住宅应设置家居配线箱。\n11.7.2家居配线箱宜暗装在套内走廊、门厅或起居室等的便于维修维护处,箱底距地高度宜为0.5m。11.7.3距家居配线箱水平0.15m~0.20m处应预留AC220V电源接线盒,接线盒面板底边宜与家居配线箱面板底边平行,接线盒与家居配线箱之间应预埋金属导管。11.8家居控制器11.8.1智能化的住宅建筑可选配家居控制器。11.8.2家居控制器宜将家居报警、家用电器监控、能耗计量、访客对讲等集中管理。11.8.3家居控制器的使用功能宜根据居民需求、投资、管理等因素确定。11.8.4固定式家居控制器宜暗装在起居室便于维修维护处,箱底距地高度宜为1.3m~1.5m。11.8.5家居报警宜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和入侵报警,设计要求可按本规范第14.2、14.3节的有关规定执行。11.8.6当采用家居控制器对家用电器进行监控时,两者之间的通信协议应兼容。11.8.7访客对讲的设计要求可按本规范第14.3节的有关规定执行。12信息化应用系统12.1物业运营管理系统12.1.1智能化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物业运营管理系统。12.1.2物业运营管理系统宜具有对住宅建筑内入住人员管理、住户房产维修管理、住户各项费用的查询及收取、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管理、住宅建筑工程图纸管理等功能。12.2信息服务系统12.2.1智能化的住宅建筑宜设置信息服务系统。12.2.2信息服务系统宜包括紧急求助、家政服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保健、娱乐等,并应建立数据资源库,向住宅建筑内居民提供信息检索、查询、发布和导引等服务。\n12.3智能卡应用系统12.3.1智能化的住宅建筑宜设置智能卡应用系统。12.3.2智能卡应用系统宜具有出入口控制、停车场管理、电梯控制、消费管理等功能,并宜增加与银行信用卡融合的功能。对于住宅建筑管理人员,宜增加电子巡查、考勤管理等功能。12.3.3智能卡应用系统应配置与使用功能相匹配的系列软件。12.4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12.4.1智能化的住宅建筑宜设置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12.4.2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应能保障信息网络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12.5家居管理系统12.5.1智能化的住宅建筑宜设置家居管理系统。12.5.2家居管理系统应根据实际投资状况、管理需求和住宅建筑的规模,对智能化系统进行不同程度的集成和管理。12.5.3家居管理系统宜综合火灾自动报警、安全技术防范、家庭信息管理、能耗计量及数据远传、物业收费、停车场管理、公共设施管理、信息发布等系统。12.5.4家居管理系统应能接收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社区发布的社会公共信息,并应能向公安、消防等主管部门传送报警信息。1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13.1一般规定13.1.1智能化的住宅建筑宜设置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住宅建筑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宜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能耗计量及数据远传系统、物业运营管理系统等。13.1.2住宅建筑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CJ16的有关规定。13.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13.2.1智能化住宅建筑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宜具备下列功能:1\n监测与控制住宅小区给水与排水系统;2监测与控制住宅小区公共照明系统;3监测各住宅建筑内电梯系统;4监测与控制住宅建筑内设有集中式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5监测住宅小区供配电系统。13.2.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智能化住宅建筑中的蓄水池(含消防蓄水池)、污水池水位进行检测和报警。13.2.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宜对智能化住宅建筑中的饮用水蓄水池过滤设备、消毒设备的故障进行报警。13.2.4直接数字控制器(DDC)的电源宜由住宅建筑设备监控中心集中供电。13.2.5住宅小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小区的规模及功能需求合理设置监控点。13.3能耗计量及数据远传系统13.3.1能耗计量及数据远传系统可采用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传输。13.3.2有线网络进户线可在家居配线箱内做交接。13.3.3距能耗计量表具0.3m~0.5m处,应预留接线盒,且接线盒正面不应有遮挡物。13.3.4能耗计量及数据远传系统有源设备的电源宜就近引接。14公共安全系统14.1一般规定14.1.1公共安全系统宜包括住宅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14.1.2住宅建筑公共安全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等的有关规定。14.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4.2.1住宅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保护对象的分级及火灾探测器设置部位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规定。\n14.2.2当10层~18层住宅建筑的消防电梯兼作客梯且两类电梯共用前室时,可由一组消防双电源供电。末端双电源自动切换配电箱应设置在消防电梯机房内,由双电源自动切换配电箱至相应设备时,应采用放射式供电,火灾时应切断客梯电源。14.2.3建筑高度为100m或35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消防控制室、应急广播系统及声光警报装置。其他需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住宅建筑设置应急广播困难时,应在每层消防电梯的前室、疏散通道设置声光警报装置。14.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14.3.1住宅建筑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宜包括周界安全防范系统、公共区域安全防范系统、家庭安全防范系统及监控中心。14.3.2住宅建筑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配置标准应符合表14.3.2的规定。14.3.3周界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子周界防护系统应与周界的形状和出入口设置相协调,不应留盲区;2电子周界防护系统应预留与住宅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联网接口。14.3.4公共区域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子巡查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离线式电子巡查系统的信息识读器底边距地宜为1.3m~1.5m,安装方式应具备防破坏措施,或选用防破坏型产品;2)在线式电子巡查系统的管线宜采用暗敷。2\n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宅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主要通道、电梯轿厢、地下停车库、周界及重要部位宜安装摄像机;2)室外摄像机的选型及安装应采取防水、防晒、防雷等措施;3)应预留与住宅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联网接口。3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重点对住宅建筑出入口、停车库(场)出入口及其车辆通行车道实施控制、监视、停车管理及车辆防盗等综合管理;2)住宅建筑出入口、停车库(场)出入口控制系统宜与电子周界防护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联网。14.3.5家庭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访客对讲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机宜安装在单元入口处防护门上或墙体内,室内分机宜安装在起居室(厅)内,主机和室内分机底边距地宜为1.3m~1.5m;2)访客对讲系统应与监控中心主机联网。2紧急求助报警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户应至少安装一处紧急求助报警装置;2)紧急求助信号应能报至监控中心;3)紧急求助信号的响应时间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3入侵报警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在住户套内、户门、阳台及外窗等处,选择性地安装入侵报警探测装置;2)入侵报警系统应预留与小区安全管理系统的联网接口。14.3.6监控中心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控中心应具有自身的安全防范设施;2周界安全防范系统、公共区域安全防范系统、家庭安全防范系统等主机宜安装在监控中心;3监控中心应配置可靠的有线或无线通信工具,并应留有与接警中心联网的接口;4监控中心可与住宅建筑管理中心合用,使用面积应根据系统的规模由工程设计人员确定,并不应小于20m2。14.4应急联动系统14.4.1建筑高度为100m或35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居住人口超过5000人的住宅建筑宜设应急联动系统。应急联动系统宜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为基础。14.4.2住宅建筑应急联动系统宜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的相关规定。15机房工程15.1一般规定15.1.1住宅建筑的机房工程宜包括控制室、弱电间、电信间等,并宜按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中的C级进行设计。15.1.2住宅建筑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有关规定。15.2控制室\n15.2.1控制室应包括住宅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安全防范监控中心、建筑设备管理控制室等。15.2.2住宅建筑的控制室宜采用合建方式。15.2.3控制室的供电应满足各系统正常运行最高负荷等级的需求。15.3弱电间及弱电竖井15.3.1弱电间应根据弱电设备的数量、系统出线的数量、设备安装与维修等因素,确定其所需的使用面积。15.3.2多层住宅建筑弱电系统设备宜集中设置在一层或地下一层弱电间(电信间)内,弱电竖井在利用通道作为检修面积时,弱电竖井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35m。15.3.37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弱电系统设备的安装位置应由设计人员确定。弱电竖井在利用通道作为检修面积时,弱电竖井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6m。15.3.4弱电间及弱电竖井应根据弱电系统进出缆线所需的最大通道,预留竖向穿越楼板、水平穿过墙壁的洞口。15.4电信间15.4.1住宅建筑电信间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5m2。15.4.2住宅建筑的弱电间、电信间宜合用,使用面积不应小于电信间的面积要求。本规范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n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6《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7《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8《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7896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