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3-01-05 08:31:15 发布

探析市政给排水施工和质量保证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探析市政给排水施工和质量保证  摘要: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能够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及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加强质量环节的控制管理能够提升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有效的防止各种质量问题的发生。关键词:市政给排水工程;工程施工;质量控制Abstract: The qualityofwatersupplyanddrainageconstruction controltoensure thenormaloperationofcity and city functionintofullplay, strengthenthe controlandmanagement ofqualitylinks canimprove theconstructionqualityofmunicipaldrainagepiping project,thuseffectively preventtheoccurrenceof various qualityproblems.Keywords: municipalwatersupplyanddrainage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control中图分类号:TU998\n市政的给排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市政排水管道的工程质量对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有很大影响,直接影响着城市道路的完好和城市的环保及汛期安全,所以采取措施实现市政给排水施工的科学管理就非常重要。1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1,1管道渗漏水8\n管道渗漏水一般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造成:其一,管材基础不良,质量较差,施工人员在焊接接口时效果较差。管材基础不良或者劣质的管材会使给排水管路部分出现凹陷或者凸显,导致管道局部积水,更有甚者会出现管道接口断裂等情况。因而就需要管道采购人员在采购管路时,管道材料一定不能坑坑洼洼,整体看上去必须光滑,用硬物敲击管壁时会有清脆悦耳的撞击声。在安装时,要一段一段的进行检查,对有问题的管路要进行及时的处理。与此同时,施工人员要有足够的责任感,按照施工图纸,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其二,管道渗漏水还有可能是由于本身的地质条件所决定的。当地质条件不佳时,尤其是遇到地质成分很不均匀的地质时,很容易出现第一点中的情况(局部积水,出现管道接口断裂)。这就要求工程师们充分考察地基地质的地质水文条件。当水文条件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当对土质进行改良,增强地基底部的承载力。如果槽底土壤受潮严重或者被扰动,施工人员应当将受潮部分的土层挖掉,挖去的部分可用一些稳定性好的物质来填充、,比如说碎石子,砂子等等。如果在底下水位处开挖时,施工人员应当注意好槽底的降水排水工作,一定要保证在泥土干燥的情况下开挖。1,2回填土沉陷所谓回填土沉陷,也就是说在管道施工完成后,回填土由于填料质量差,压实机,填料含水率等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回填土大面积的沉陷。因而,显而易见,在回填土的操作中压实机以及填料的选择将会严重影响回填土的效果。比如说,在管槽较窄时,考虑到压实效果经济方面等的原因可以用人工方式、蛙式打夯机或者微型压路机进行压实。在高速公路,主干道下铺设给排水管路时,最好采用粗砂进行填埋。时间结果证明管槽从胸腔部位填至管顶30cm,再灌水振捣至相对密度≥0.7效果很好。填料中的草皮,树根、淤泥,含水率将会很显著的影响回填土的压实效果,尤其是草皮树根等,一旦腐烂,会在回填土中产生孔洞,回填土沉陷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施工人员必须将回填土的含水率控制在2%左右,尤其是在雨水过后,亦或者地下水影响严重时,必须要将坑道中的水排干在分层,最后再压实。因而,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回填土进行压实时,工程师应当考虑到不同的夯压器具和不同填料,以期取得最好的回填效果和最经济的回填方案。2市政给排水工程各阶段施工及质量保证8\n2.1施工准备阶段2.1.1设计图纸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要严格按照施工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施工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图纸的设计。在设计图纸之前要提前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这样才能了解地层和地下水的情况,以此来选定排水结构的类型、位置和构造尺寸。在图纸设计时要严格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为此施工方一定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2.1.2熟悉图纸图纸是工程进行施工的指向标,只有认真的做好图纸的熟悉工作才能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就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来说,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先要熟悉图纸,这样才能结合图纸来掌握排水管线的长度、坡度、走向、管材直径、井位数以及与施工区域有关的地形地貌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使得市政给排水施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有效防止一切突发事件的发生。2.1.3检验在施工的准备阶段,施工人员只有对管材质量进行详细的检验才能保证管材的质量,严格检验过程能够严格管材的抗渗和抗压能力,减少漏水甚至挤压变形情况的出现,避免因材质质量问题而产生严重问题的发生。在检验过程中,8\n要确保施工所用管材具备质量部门提供的合格证和力学试验报告,要确保管材表面的平整,并在安装前要进行逐节检查。对发现有质量疑问的管材要立即停止使用。2.1.4测量放线测量放线如果出现差错就会使管道得位置产生偏移,导致立面上产生沉积甚至倒坡。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按照施工测量规范和规程严格进行交换桩的复测与保护,严格变更管道的变更走向。在遇有建筑物须避让的情况还需要及时的出具设计变更,并注意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测量人员的人身安全。2.2施工阶段2.2.1沟槽的开挖和支护沟槽的开挖之前要对地下既有管道、电缆和其他构筑物的位置进行具体的探测调查,要将调查的结果和采取的处理方案送交业主和相关管理单位进行确认,这样才能使其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保护迁移措施,以此来保证沟槽开挖工作的持续性进行。在沟槽开挖工作结束后一定要对管道的基础准备进行及时处理,应该迅速摊铺碎石和浇筑混凝土基础,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沟底土基暴露时间长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害的产生。在施工中要做到混凝土的级配按设计规定的强度进行配合比的设计。2.2.2管道安装2.2.2.1管材的选用和检查8\n要选择合格的制造商来进行管材及主要配件的提供工作,施工方的材料工程师在管材进场后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验证。在检验中如果单单靠外观的检查不能有效的确保管材的质量,所以要进行内压和外压的试验。另外,必须保证进场的管子要经过专业实验室的批量检验,只有在检验合格并取得检验合格报告才能使用。2.2.2.2下管在垫层平基验收合格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可进行安管工作。下管需要人工和汽车吊相的相互配合,在吊车要距沟边缘一定距离,这样才能避免沟壁的坍塌,保证沟槽边坡的稳定性。下管时要选用专用的吊钩或柔性吊索,应有专人进行指挥,注意避免扰动基底管道相互碰撞。在遇有施工现场狭窄不便机械下管的地段,就要及时采用人工压绳的下管方式。2.2.2.3安管的注意事项在验槽合格后要对平基混凝土及时进行浇筑,要做好终凝前的防水和养护工作。平基混凝土的高程要进行严格控制,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设计高程。在平基混凝土的强度达到5百帕以上时就可直接进行下管作业。在浇筑管座的混凝土时要对平基进行凿毛冲净,平基与管子相接触的三角部分应用同等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软灰进行填密捣实。除此之外,在浇筑管座混凝土时还要保证两侧作业的同时进行。8\n抹带完成后要立即用平软的材料进行覆盖,并注意一定时间后的洒水养护工作。2.3、竣工验收阶段2.3.1闭水试验闭水试验前的检查工作非常重要,要做好管道及井外观质量合格检查,要保证管道未回填且沟槽内无积水。除预留进出水管外全部预留的孔洞都需要做到封堵且不渗水的标准。排水管道的闭水试验适宜从上游往下游分段进行,这样能够节约用水。在遇有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不能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应以试验段上游管顶内壁加2米计,如超过管顶内壁则试验水头应以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加2米计。2.3.2回填沟槽与恢复路面管道施工完毕并经检验合格后,沟槽应及时回填。管腔及管顶500mm范围内用素土或中粗砂(最大粒径5mm)回填,以上用原土回填,回填土不得含在杂草,碎砖块、木块,不能有大的石块、胶结块和冻土块。一次回填厚度不应大于300mm,两侧同时进行,不能损坏管子,也不能造成管子位移,密实度要求:①管侧压实系数λc-0.95;②管顶500mm压实系数λc-0.85;③管顶两侧500mm压实系数λc-0.90~0.95;8\n④管顶500mm,按原地面恢复。如上部为道路时,按道路路基要求的压实度进行回填。3结语综上所述,市政给排水工程包括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是城市建设的基本保障。市政给排水系统关系着生产装置的正常生产,其维修工作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由此市政给排水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就要做好相关质量控制工作。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环节的控制管理能够提升市政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有效的防止各种质量问题的发生。参考文献[1]马德才.预防市政工程排水管道施工的质量通病[J].山西建筑,2007.28.[2]张文英.浅析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刘彦.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