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3-01-06 08:30:10 发布

浅议建筑给排水设计难点和解决措施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议建筑给排水设计难点和解决措施  摘要:给排水工程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命脉之一。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的提高,对建筑的功能和用途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给排水作为关系人们生活的主要环节,在设计和施工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作者对建筑给排水设计难点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难点;解决措施Abstract:watersupplyanddrainageengineeringisoneofthelifelineofcityinfrastructure,industrialproductionandpeople’slife.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levelenhancement,alsosetahigherrequesttothefunctionanduseofbuildings,themainlinktothedrainageastherelationofpeople’slife,inthedesignandconstructionstillexistsomeproblems.Therefore,theauthorofthispaperdiscussesthedesignofbuildingwatersupplyanddrainagedifficultyandsolvingmeasures,soastoprovidereference.Keywords:buildingwatersupplyanddrainage8\ndesigndifficulties;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前言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生活、居住条件不断改善,高层和小高层建筑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高层建筑中,给排水系统常常因为设计或施工中忽视一些细节从而导致使用时出现问题,造成日常使用中经常出现麻烦。因此,对建筑给排水设计难点及解决措施的探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建筑给排水设计难点及解决措施1.管道敷设8\n房屋管道敷设主要包括铺设水、电、煤气等管道内容,在建筑排水设计中,管道敷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选管不同,基础也可能不同,管道在建筑墙面跟管道穿越路面不是一样的,砼管道选管或者钢管计算壁厚都跟受荷直接相关在建筑墙面只需要考虑覆土厚度引起的管周压力以及地面每平米1吨的荷载进行计算或者选择管道级别;2)要看管径的大小以及其对管周产生的压力,对覆土厚度引起的管周压力进行计算,选择管道级别,对于寒冷地区给排水管道的敷设在冻土线上,可以通过加保温层处理,保温层厚度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时也会加拌热带,但这种方法的运行成本比较高。另外,给排水管道敷设完毕回填前应符合试、打压要求,做好隐蔽资料、防腐,在必要时要设套管,室外给水管道在土壤冰冻线以下0.15m,生活排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3m,生活排水管道管底可埋设在土壤冰冻线以上0.15m。一般而言,给排水管道是先做防腐还是先敷设管道,要以实际情况为标准,若是钢制管道,须先涮防腐漆两道,后铺设,若是UPVC管或PE管,则不需要防腐处理,可直接铺设,对于双臂螺纹管、玻璃钢管,不需要防腐处理,可直接铺设,而钢筋砼管则需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防腐处理,若需要,应先防腐后铺设。此外,在建筑给排水中,一般在顶上的管道是自喷系统的横管和污水横管,因为管道敷设在顶部,影响美观,虽然没有硬性规定,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建议管道要采用吊顶敷设时。2.排水管管径建筑给排水管径确定,要看是住宅、还是商业、或者是综合性的,根据建筑功能要求,确定排水管管径;如住宅30层以下的立管为DN100出户管为DN150或DN200;若是商业,综合性的30层以下,立管为DN125或DN150,出户管为DN200或200以上,给水按以上层高最大为8\nDN100、DN80、DN70、DN50。同时,根据流速和管径的对应关系,算出管径排水算出设计流量。另外,还要确定水量,根据各个不同管径的经济流速跟水量就可以选管径,统计单个房间的用水点,比如说一个卫生间里面有4个大便器,4个洗手盆,2个小便器,通过计算分析,找到各种卫生器具的用水当量,再把房间所有当量加起来,就可以确定该房间给水管选用的管径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排水就是给水当量的80%,具体还要按照规范的要求。3.自动放气阀设置自动放气阀一般设置整个管道的最高点,在建筑中,部分管道有死点的地方,由于自动放气是有噪音,所以最好不要放在卧室,通过暖气上面也有个跑风,通常施工人员会将其放气这个位置,这样,暖气可以通过自带的跑风放气,而高点放气的自动放气阀都装在楼道的立管最上端。当系统内没有气体聚集的时候自动放气阀是出于关闭状态,不产生任何噪音。此外,供水管逆坡回水管顺坡是存在的,但往往只存在上供下8\n回或下供下回等回水干管位于标高最低处的情况。因为此时已经很难利用回水立管排气,而顺坡敷设有利使气体通过个分支立管排气。但在实际传统采暖系统的设计中,由于各种原因上供中回的系统形式的应用更广泛,而且水管中的流速往往会大于0.25m/s,此时回水管逆坡敷设更有利于通过回水立管的自动排气阀排气。4.卫生间排水设置以及防水处理卫生间排水口位置的确立,可以根据实际空间位置合理设置。在防水处理时,需要在最下层地面(填坑之前)先做一层防水,做防水要注意填坑之前要检查水管是否漏水,填坑之后在贴瓷砖之前仍要做防水。根据我国现行的设计、施工规范、标准,厨房、卫生间防水都以房屋结构自防水为主,比如卫生间的地为现浇钢筋砼、四周设一道150-200高与楼板同浇捣的砼止水边,规定在房屋竣工前每个厨房、卫生间都要蓄水24小时,由三方确认无渗漏并记录存档才可以,不存在根本不需要的所谓专门的防水层。事实上因为材料和施工工艺等问题即使做了也狠难有保障,万一局部渗漏反倒更难处理,为此,在实际处理时,一定要确定各项工作的完整性,一般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式,一种是活动式。实际上,因为房屋结构施工时气温、砼养护等原因确实存在少数卫生间交房后还有渗漏水的现象,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处理:用旧毛巾之类的堵住卫生间的所有排水口,再放水高出地面50mm左右,蓄水24小时以上,仔细检查楼板底、卫生间墙的四周外侧。无渗漏,则没有问题;局部有渗漏,再蓄水检查。5.减压孔板或减压阀的设置8\n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消防泵出口的压力较大,进入管网前需要减压,但消防管网平常需要稳压(主要是要保证消防管网充满水)。消防泵出口压力远大于需要稳压的稳压泵压力。如果在进入管网前加减压孔板,满足了消防泵运行时的工况。但是,稳压泵工作时,消防管网压力情况难以确定,比如消防泵出口压1.8MPa,稳压泵压力0.3MPa,具体方法如下:减压阀主要是通过限流来降低管网压力。稳压泵工作时,不影响管网流量,只是保证管网满足最低压力要求。因此,如果按你说的消防泵出口压力1.8MPa,需要在进入管网前加减压孔板,出口静压高于0.5MPa的室内消火栓可以一律采用减压消火栓,而对于稳压泵压力,只需要保证消防管网压力不低于0.3MPa。停泵的时候,不会倒流损害减压阀。在减压阀后不用加止回阀,但是,在实际工程中,一般会在泵出水口后端加一个挠性接头以减振。二、注意事项1.要加强对隐蔽工程的处理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隐蔽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管道工程:各种给排水暖卫暗管的位置、标高、坡度、试压、通水实验,焊接、防腐、除锈、保温及预埋件等情况。二就是完工后无法进行检查工程,重要结构部位和有特殊要求的隐蔽工程,必须要对这些隐蔽工程做好相应处理,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8\n2.做好漏水和防水处理在防水前,必须要将底层清理干净,至于何种材料需要根据工程实际要求为标准,一般均为涂抹型防水,完成待干,盛水试验必不可少;建议防水上翻至一人高最好,避免墙壁潮气过重;防水材料干燥后后续施工一定要注意不要弄破,否则会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3.节能环保问题节能环保问题也是建筑给排水设计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在具体的设计时,需要按照建设给排水设计规范、建筑设计规范来施工,加强现场管理,做好安全设施、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并且要尽可以有利用现代一些新型的环保材料,减少资料浪费,合理设计给排水管道,进而达到真正的节能环保。三、总结总而言之,建筑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安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筑给排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排水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保证建筑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必须要加强设计,根据给排水设计规范,采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优化设计,提升建筑功能和用途。参考文献8\n[1]贾海锋.住宅建筑生活排水系统的常见问题分析[J].广东科技.2008(16)[2]孙兵,马德军.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中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及质量监控[J].科技信息.2011(16)[3]代艳波.试论寒冷地区冬季施工注意事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4]彭敏.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经验探讨[J].价值工程.20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