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3-01-06 08:30:27 发布

浅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人们居住理念不断变化,耍使房屋建设给排水设计更加实用、美观,更加合理化、是给排水设计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做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经验,参考有关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的基础上,就房屋建设室内给排水设计的要点及问题进行了初讨,仅供同行参考。关键词:给排水建筑管道节能Abstract:intwenty-firstCentury,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the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level,inthenewsituaticm,peoplelivingconceptschangeconstantly,inordertomakethebuildingtothedrainagedesignmorepractical,beautiful,morereasonable,istothedrainagedesignpersonnelshouldthinkabouttheproblem.Theauthorunifiesmanyyearstodothebuildingwatersupplyanddrainagedesignexperience,basedonthereferencedesignspecificationanddesignmanual,housingconstructionforindoorpointsandproblemsofdrainagedesignforthediscussion,onlyforreference.Keywords:watersupplyanddrainage,construction,pipeline,energysaving\n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刖B居住建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家在关注住宅面积、户型、朝向的同时也越來越关注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房屋建设给排水设计与普通多层建筑有很大的不同,设计不仅要满足规范要求,还应满足建筑的美观要求。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水资源短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耍途径唯一出路是在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筹方面全方位节约利用水资源,其中建筑用水是我国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节水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1]。二、房屋建设给排水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高层和小房屋建设己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所以高层给排水系统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给水系统要垂直分区、建筑物高度大,室外消防车的水龙带不能道接扑救、消防给水系统要考虑以口救为主,建筑物沉降时,对管道产生的影响等等。2.1房屋建设给水系统的压力问题房屋建设由于高度较高,分区时耍考虑做到系统平衡,英中存在最不利供水点静水压问题:最不利供水点是供水系统中的最高点,供水静水压力较低,出于建筑结构和建筑成本的考虑,高区高位水箱设置一般不会太高,从而导致高区最不利供水点压力偏低,其静水压力多在lOOkPa以下,\n使用延时自闭冲洗阀时经常出现无法开启或无法关闭的现象。在带有气压罐的变频供水系统中,提高最不利供水点静水压比较容易,但压力提高后,最低处静水压又太高[2]。2.2房屋建设给排水管道系统2.2.1给水系统房屋建设给水管道系统根据管道的附件及设备的承压能力系统的区分,垂道分区供水问题按室内给排水规范要求,管网内最高静水压力不大于6公斤/厘,因此房屋建设的供水系统就必须作垂直分区,避免因水压过高影响正常使用。房屋建设的给水系统按竖向分区分为高区供水和低区供水,低区供水一般采用带气压罐或带稳压装置的变频供水系统,有的也采用高位水箱供水。高区供水普遍采用高位水箱或者屋顶水箱供水。在房屋建设竖向分区确定以后,就要对给水方式进行选择。给水方式选择因以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供水安全可靠为原则[3]o2.2.2排水系统在房屋建设中,由于排水立管长、水量大、流速高,往往引起管道内的气压极大波动,并可能形成水塞,造成卫生器具溢水或水封被破坏,由于给水设备的速开和速关而产生的水锤现象,排水立管要设辅助透气管或在立管上装混合器及分气器(又称“苏维脱”系统)以防止破坏排水设备的水封。从而使下水道中的臭气侵入室内,污染环境。实践和理论都说明:房屋建设排水系统功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排水管道通气系统是否合理\n2.3给水管材的选用给水管材传统一般都采用热镀锌钢管,但是这种棺材容易锈蚀,不能满足生活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建设部正大力推广塑料给水管的应用,塑料给水管材全都可以作为住宅生活的给水管材,但确是比较经济的选择,在技术上应从压力、湿度、使用环境、安装方法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结合业主的要求和住宅的档次,进行经济技术综合考虑后确定。2.4消防给水系统[4]确定消防用水量是房屋建设防火设计的一个中心环节,防患于未然,房屋建设必须设置具有自救能力的消防给水系统,及时控制火势扑灭火灾。消火栓给水系统是房屋建设的主要消防系统,耍满足各点的灭火用水量和水压的要求。三、给排水的安装造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给排水管道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给排水管道系统的消防、可靠性、防噪声等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给排水工程是建筑设备工程的重耍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建筑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给排水管道施工造价控制贯穿于安装工程的全过程[5]o建筑给水系统应包括室外给水系统和室内给水系统两部分,室内给水包括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由引入管、水表节点和给水管道系统、给水附加、升压和贮水设备组成,建筑排水系统的任务是将卫生器具和生产设备所产生的污水迅速排入城市市政污水管道中,并为污水的处理提供便利,建筑排水系统也应包括室外排水系统和室内排水系统两部分,室内排水包括,污水收集设备、排水管道系统、通气装置、\n清通设备和排水管附件。1、工程量计算规则:管道安装、阀门、水表和配件安装、水卫器具安装、给排水机械、钢板水箱制作、建筑高度为六层及以上的民用给排水安装工程。2、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排水系统安装工程中的工程项目包括[:各种材质、规格的给水管道安装;各种材质、规格的排水管道安装;各种类型、规格的卩生器具安装;各种规格的阀门安装;不同规格的水表安装;不同规格的水嘴安装;不同规格的地漏安装;不同规格的地面扫除口安装;管道支架制作安装;管道刷防锈漆;管道刷银粉;支架刷防锈漆;支架刷银粉;防水套管制作安装;一般填料套管制作安装;给水管道防结露保温;给水管道二次试压;给水管道冲洗消毒;排水管道通球试验筹。安装设备包括:3、管道安装给排水管道安装,不分给水管和排水管,也不分压力大小,但应区分室内外,按不同材质、接口方式和规格,给排水阀门和管件在管道中所占的长度,计算工程量时均不扣除,铸铁排水管、雨水管及塑料排水管,均包括管卡、支架、透气帽和雨水漏斗制作安装但未包括雨水斗本身的价格,雨水斗和管件按设计用量另计主材价格,穿墙及过楼板铁皮套管制作,以个为单位,其安装以包括在管道安装定额内,不另计工程量,给排水管道\n刷油和防腐,应根据所采用定额的有关规定计算[4]。4、阀门、水表和配件安装[6]各种阀门安装,按其不同接口方式和公称直径的大小,分别以个为单位计算,水表安装,按其不同连接方式和公称直径,分别以个(组)为单位计算,水箱和水塔上的液面计安装以及浮标、水位标尺制作安装,按其不同型号规格,分别以组(套)为单位计算,消火栓应区分室内外,根据不同安装方式、型号和公称直径,分别以组为单位计算。室外消火栓的水枪、水龙带及配件,按设计规定用量另行计算,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按不同型式(地上式、地下式和墙壁式),以组为单位计算,给排水管道中的洁兰安装,按其不同的连接方式和公称直径,分别以付为单位计算。计算方法:横管可以用比例尺在平面图上量取,也可以用轴线尺寸及定位尺寸计算,立管可以在系统图上用标高差计算。四、结语随肴我国建筑行业高速的发展,房屋结构和建筑的多样化层出不穷,这宅给排水系统看似很简单,却与我们的H常牛活息息相关,是建筑设备的重耍组成部分,相对低层民用建筑而言,房屋建设对给排水和消防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更高,设计者可通过设计和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和完善设计技术,达到设计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保证给排水和有关设备的设计施工与时俱进。参考文献\n[1]吴盛伟;李莲秀;;现代住宅给排水设计初探[J]基建优化,2003,[2]杜亚;;论高层公建在给排水设计中应注意的设计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年06期[3]黄海竹;;谈谈房屋建设给排水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3期[4]周俭清;;浅谈现代住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J]湖南农机,2007,(01)[5]李朋;;浅谈现代住宅建筑中的给排水[J]中国科技信息,2006,(05).[6]周国添;;房屋建设给排水设计中常见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