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 MB
  • 2022-04-22 13:43:45 发布

GBT12341-2008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07.040A77a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1—2008代替GB12341--199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Specificationsforaerophotogrammetricfieldworkof1:250001:500001:100000topographicmaps2008-06-20发布2008-12-01实施宰瞀鹘紫瓣訾矬瞥霎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9 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总则⋯⋯⋯⋯⋯⋯⋯⋯⋯⋯⋯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5基础控制点测量⋯⋯⋯⋯⋯⋯6像片控制点测量⋯⋯⋯⋯⋯⋯·7综合法测图⋯⋯⋯⋯⋯⋯⋯⋯·8像片调绘⋯⋯⋯⋯⋯⋯⋯⋯⋯·9图幅接边、检查验收和上交成果附录A(资料性附录)附录B(资料性附录)附录C(规范性附录)附录D(规范性附录)附录E(规范性附录)附录F(规范性附录)附录G(规范性附录)目次航线网布点控制点问的间隔基线数区域网布点图形⋯⋯⋯⋯⋯⋯⋯⋯R值表⋯⋯⋯⋯”控制像片整饰格式检查角允许误差⋯⋯⋯⋯⋯⋯⋯⋯⋯⋯⋯⋯··调绘像片整饰格式⋯⋯⋯⋯⋯⋯⋯⋯⋯···⋯--地形图上军事设施和国家保密单位的表示规定GB/T12341—2008ⅢⅣ●●●0,地M趴弘∞强们n北蚰¨ 刖昌GB/T12341—2008本标准代替GB12341--1990《I:25000、1t50000、l:i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本标准与GB12341--199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对标准进行了修订;——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增加了8项规范性引用文件;——对地形图的规格中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调绘的内容。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兀伟、邓国庆、宋英贤、许卓群、吴孟起。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一GB12341——1990一Ⅲ GB/T12341—2008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生产技术和生产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保持原技术体系的完整性、现有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合理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予以保留,对与相关标准不协调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有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将另行制定标准。Ⅳ 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2341—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的外业作业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t25000、1t50000、1:i00000地形图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生产作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56611i5000,1:10000,1:25000,1;50ooo,1l100ooo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8315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2025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3部分1:25000l:500001:100000地形图图式CH/Ti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1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3总则3.1地形图规格3.1.1空间参考系平面坐标系统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坐标系;如有必要时,可采用依法批准的独立坐标系。投影、高程系统按GB/T18315执行。3.I.2分幅与编号分幅与编号按GB/T13989执行。3.1.3基本等高距基本等高距按GB/T18315执行。地形类别按图幅范围内大部分地面坡度和高差划分(见表1)。当高差与地面坡度矛盾时,以地面坡度为准。一幅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测间曲线、助曲线。3.1.4高程注记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是图上每100cm2内,平地、丘陵地为10~20个,山地、高山地及地形特征点稀少地区为8~15个。高程注记以米为单位,1:25000成图应注至0.1m,1;50000、1:i00000成图应注至整米。3.1.5符号与注记地形图符号及各种注记均按GB/T20257.3的规定。】 GB/T12341—2008裹1地形类别的确定地面坡度高差地形类别(。)平地<2<80丘度地2~6(含2)80--300(含80)山地6~25(古6)300~600(舍300)高山地≥25≥6003.2精度3.2.1平面位置精度、高程精度、最大误差按GB/T18315的规定执行。3.2.2山地、高山地不能直接找到衡量等高线高程精度的位置时,等高线高程精度可按式(1)计算。mh一士~石2+b2tail2口⋯⋯⋯⋯⋯⋯⋯⋯⋯⋯(1)式中:m。——等高线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n——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6——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单位为米(m);a——检查点附近的地面倾斜角,单位为度(。)。3.2.3像片平面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土o.指可用作首级像片控制测量起闭点的控制点。3.2.4像片高程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2的规定。应放宽0.5倍。1mm。基础控制点特殊困难地区可相哀2像片商程控制点对于基础控制点的中误差规定单位为米成图比例尺地形类别1l250001t500001{100000平地0.40.81.5丘腔地O.51.02.0山地O.61.22.5高山地1.22.55.03.3像片调绘的基本要求3.3.1调绘方式可采用全野外调绘法或室内外综合判调法(以下简称综合判调法)。3.3.2按GB/T13923规定的要素类进行调查和注记。3.3.3调绘时,对地物、地貌要素要进行综合取舍,使地物、地貌主次分明、符号运用恰当、图面清晰易读、能形象地反映地区的总貌特征。3.3.4调绘在像片上有影像的地形要素,按影像准确绘出,最大移位差不应大于像片上0.3ram,像片上无影像的重要地形要素应补测,其与四周明显地物相关位置的移位差不应大于图上0.5Inln,特殊困难地区不能大于图上0.75mitt。3.3.5当所调绘要素没有合适的符号时,可用类似的符号代替,或增设符号,并应加注说明。3.4对大地资料的要求3.4.1一般地区三角点(包括精密导线点)的密度不少于:1;25000地形图每幅2点,1-50000地形图每幅3点,1t100000地形图每幅6点。一般地区四等以上水准路线的间距,在平地不超过30km,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点数不足及间距不满足要求的图幅,可进行基础控制点测量,但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2 GB/T12341—20083.4.2三角点和水准点成果表、网图及点之记等资料应齐全。3.5对航摄资料的要求航摄资料应符合GB/T15661的规定。3.6对其他作业方法的要求在满足本规范所规定的精度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本规范未列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在技术设计书中应明确说明。3.7技术设计按CH/T1004的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4.1像片控制点条件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a)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目标条件与其他像片条件矛盾时应着重考虑目标条件;b)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c)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cm(18cm×18cm像幅)或1.5cm(23cm×23cm像幅),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d)控制点距像片的各类标志应大于1ram;e)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一般应大于3cm(18cmXl8cm像幅)或5cm(23cm×23cm像幅),旁向重叠过大时,可大于2cm(18cm×18cm像幅)或3cm(23crux23cm像幅)l因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应分别布点,两点裂开的垂直距离在像片上不能大于2cm;f)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4mm以上。4.2航线网布点4.2.1加密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空中三角测量中加密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应按式(2)、式(3)进行估算。m,一士0.28×梳。√矛]j磊了可⋯⋯⋯⋯⋯⋯⋯⋯⋯⋯(2)式中:m。——加密点的平面中误差,单位为毫米(ram);^——像片放大成图的倍数;m。——视差量测的单位权中误差,单位为毫米(ram),n——航线方向相邻控制点的间隔基线数。t-T..........................................一mh=士0.088×;!m。~/一+23n+100⋯⋯⋯⋯⋯⋯⋯⋯⋯⋯(3)D式中:m“——加密点的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H——相对航高,单位为米(m),6——像片基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m。——视差量测的单位权中误差,单位为毫米(ram);n——航线方向相邻控制点的间隔基线数。4.2.2航线布点4.2.2.1一般以两幅图为单位,困难地区1t100000以三幅图为单位。每条航线应布设6个平高点(见图1)。当使用宽角航摄仪进行摄影时(焦距i00mm以上),应在航线两排平高点的中线附近加布1个高程点,如图1的“×”处。(图1~图12中:·高程点、o平面点、o平高点、口像主点)3 GB/T1234卜一20089oXo×o剿o圈14.2.2.2每条航线相邻两点或两对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可按式(2)、(3)计算,也可参照附录A执行。当平面与高程允许距离发生矛盾时,应以高程为准。4.2.2.3控制点的点位除满足4.1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条件:a)航线两端的上下对点应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互相偏离一般不应大于半条基线,个别最大不能超过1条基线;b)航线中间的两控制点,布设在两端控制点的中线上,其偏离一般不超过左右2条基线的范围;困难地区偏离不超过左右3条基线,其中一个控制点位于中线上或两个控制点同时等距离向中线异侧偏离,两控制点同时向中线一侧偏离时,不能超过1条基线。4.2.2.4航线较短时(只有3~5条基线),可布设4个平高点加1个高程点(见图2)。中间的高程点应布在中线上,其偏离不能大于1条基线。圈24.2.3构架航线布点4.2.3.1困难地区1t100000测图,采用垂直于测图航线的构架航线进行加密成图。4,2.3.2每条控制航线应布设6个平高点。相邻两个控制点或两对控制点之间的距离按4.2.2.2规定执行。控制航线之间的距离根据测图航线加密要求按4.2.2.2规定执行。4.2.3.3控制航线控制点的点位要求应符合4.2.2.3的规定。4.3区域网布点4.3.1区域网的划分4.3.1.1区域网的划分应依据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测区地形特点、航区的实际分划、程序具有功能等全面进行考虑,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优实施方案。4.3.1.2为方便作业和保持图内加密精度基本一致,区域网宜以横两幅纵两幅进行划分。也可不按图幅而按航线段或航摄分区划分区域网。4.3.2区域网平高点的布设4.3.2.1区域网平高点应按周边进行布设。4.3.2.2当航摄比例尺等于或小于成图比例尺,区域网航线数为6条及以下时,周边按不少于6个平高点进行布设(见图3、图4)。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成图比例尺时.区域网航线数为4条及以下,周边按不 少于6个平高点布设(见图5、图6)。圈3GB/T12341—2008田4图5图64.3.2.3当区域网航线数为6条(或4条)以上时,周边按8个平高点布设(见图7、图8)。图7圈84.3.3控制点间的基线数区域网中,平高点间和高程点间的基线数可按式(2)、式(3)计算后适当放宽。区域网每条航线首末上下均应布设高程点,参见附录B。4.3.4圈幅分区布点按图幅分区布点的要求如下:a)控制点的布设应符合4.3.1.2和4.3.2的规定;b)布设图形参见附录B中图B.1、B.2;c)周边控制点的点位要求应符合4.2.2.3的规定,内部点位可在左右2条基线范围选取,并宜位于旁向重叠处。4.3.5航线段分区布点按航线段分区布点的要求如下;a)控制点间基线数应符合4.3.3的规定,或参见附录B中表B.1;b)布设图形参见附录B中图B.3、图B.4;c)两端控制点的点位与航线网布点要求相同,中间点可左右偏离1条基线,最大不能偏离2条基线。4.3.6不规则区域网布点4.3.6.1因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在凸角转折处布平高点,凹角转折处布高程点。4.3.6.2若凹角转折点与凸角转折点之间距离超过4条基线,在凹角转折处应布设平高点,参见附录B中图13.5。5 GB/T12341—20084.3.6.3区域周围两控制点间沿航向方向的跨度超过7条基线时,应在中间补加1个高程点。4.3.7补飞航线结合处布点区域网中补飞航线结合处的布点应保证连接精度,一般可在结合处加布1个平高点,参见附录B中图B.6。4.4全野外布点4.4.1综合法成圈像片纠正时,每一隔号像片四个角上各布设1个平面点(见图9)。若需分带纠正,图9的平面点均应改为平高点。当航线问像片交错,控制点不能共用时,应分别布点。图94.4.2微分法成图每个立体像对应布设4个平高点和1个高程检查点(见图10)。高程检查点应位于垂直于航向的两行平高点的大致中央。左右偏离时,距垂直于航向的两行平高点连线应分别大于基线长的1/3。如果检查点在方位线两侧的两个高程点连线之外时,离开连线不应大于1cm(见图11)。图104.4.3全能法成圈每个立体像对的测绘范围内布设4个平高点(见图12)。围内四个角上各布1个平高点的双模型布点。图11多倍仪测图时,可采用每隔号像片测绘范围12 GB/T12341—20084.4.4高程全野外布点微分法成图和全能法成图所布设控制点,如果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则仅高程部分由全野外施测,图10~图12中的平高控制点改为高程控制点。4.4.5点位的要求除满足4.1规定外,用于立体测图的四个定向点点位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大于1cm,困难时个别点可不大于1.5cm。四个基本定向点宜尽量成矩形分布,相互间高差应尽量小,微分法成图中高程检查点与像对内四个定向点的高差应尽量大。4.5特殊情况的布点4.5.1航摄分区接合处的布点两航摄分区使用同一类型的航摄仪器,焦距之差小于0.03mm,航向重叠正常,旁向衔接错开小于10%,衔接后的弯曲度在3%以内,航高差在摄影时平均相对航高的1/50以内时,可视为同一航线布点。否则,控制点应布在航摄分区分界的重叠部分内,相邻航线应尽可能公用,如果不能公用,应分别布点,并注意避免产生控制漏洞。4.5.2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存在航摄漏洞时(航向重叠度小于53%),应以漏洞为界分段布点,漏洞部分采用单张像片铡图或平板仪测图方法解决。4.5.3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航线个别像片旁向重叠小于2cm而大于lcm,且影像清楚时,应在该重叠部分补测l~2个高程点}如果影像不清楚或重叠小于1CITI,重叠不够部分可采用单张像片测图或平板仪测图方法解决。4.5.4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要求:a)点位落水时(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时),当落水范围的大小或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按正常航线布点。当落水范围的太小或位置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应分段布点。b)像主点1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时,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c)定向点的标准点位为落水区,在离开像主点4cm以外的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4.5.5水滨与岛屿的布点水滨和岛屿地区,应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超过控制点连线1am以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当一张像片内大部分是水域,只有个别零星分布小岛,难以按规定布点时,外业布点应以能控制岛屿的大小、方位和高程为原则酌情布设2~4个平高点。5基础控制点测量5.15”级平面控制测■5.1.1精度要求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5”的小三角点和光电测距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三角高程导线,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5”级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光电测距导线测量和小三角测量,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02mm。5.1.2光电测距导线测量5.1.2.1导线类型和仪器要求光电测距导线宜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仪器应采用每公里测距中误差(标称精度)不大于10Film的Ⅱ级光电测距仪。 GB/T12341—20085.1.2.2附合导线技术要求光电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裹3光电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测角中误差平均边长导线全长方位角闭合差水平角测回数成图比例尺边数相对用合差(”)DJ:DJ。1l2500017501/1500031l5000027801/120001:250001Z601/1700051I5000018901/14000l∞百361{100000281401/110001l50000101001/160001011100000151501/14000注:一为转折角个数。5.1.2.3结点导线技术要求结点至起始点之间的长度为表3中规定导线全长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长度不大于导线全长的0.5倍。5.1.2.4光电测距导缝布设要求光电测距导线的布设要求如下ta)用光电测距仪施测的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在等级点间、等级点与结点间、结点与结点问,应尽量布设成等边直伸形式,其转折角与180。之差一般不大于45。;b)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不应大于按式(4)计算的值。^≤250×s⋯⋯⋯⋯⋯⋯⋯⋯⋯⋯(4)式中:^——导线边两端高差,单位为米(m);s——导线边长,单位为公里(kin)。5.1.2.5光电测距导线测距光电测距导线的测距要求如下:a)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光电测距仪进行认真检验;b)测距工作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在测距过程中如遇到大气湍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Ic)照准一次读四次数为一测回,导线边单程测回数应不少于两测回,同一测回的读数问较差应小于10mm,单程测回较差应小于15mm;d)每边应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应读至0.5℃,气压应读至133.32Pa。5.1.3小三角测量5.1.3.1小三角点的精度和规格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按表4规定。表4,1、--角点的测量精度I潞角中误差水平角涮回数(”)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DJ2Dh51/400001/zo00036 GB/T12341—20085.1.3.2线形锁线形锁宜近于直伸状,锁内各三角形边长应尽量相等。求距角一般不小于40。,困难时不应小于30。,锁的图形强度系数总和不应大于85,线形双锁不应大于100(图形强度系数R见附录c)。有条件时,线形锁应加测检查角。线形锁的三角形个数、边长及全长不应大于表5的规定。表5线形锁的要求三角形边长线形锁全长成圈比例尺三角形个数1l250006~87251t500006~812501:10000010~12151005.1.3.3插网插网应布置均匀,各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小于30。,在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插网的三角形各边应对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方向可单向观测。5.1.3.4插点插点的交角不应小于30。。交会边长1:25000成图不应超过7km,1;50000成图不应超过12km,1:100000成图不应超过15km。插点与国家等级点或两插点间的距离短于平均边长时,应尽量组成联测图形。插点边应双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5.1.4选点和埋石选点和埋石要求如下;a)选点的点位应保证通视良好,便于观测和扩展;b)5”点根据需要适当埋石,一般不造标’c)点名宜采用附近地理名称。5.1.5水平角观测5.1.5.1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应选择通视良好、目标清晰的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方向数大于3个时,每半测回应闭合于起始方向(归零)。方向数大于7个时,应分组观测,每组应采用共同的起始方向。各测回度盘位置变换度数值为180。除以规定的测回数。5.1.5.2当测站点或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距离的八万分之一时,应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归心改正。5.1.5.3水平角观测限差见表6。表6水平角观测限差单位为秒限差DJ:DJs半测回归零差12242C变动范围1836各澍回同一方向的较差1224三角形闭合差15观测结果超限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2C变动范围或测回较差超限,可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数的t/a,或归零差超限,以及一铡回中起始方向的2C变动范围超限时,该测回应重测;一个测站上重测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i/3或因闭合差超限而需重测时,该测站应全部重测。9¨幻"o5 GB/T12341—20085.1.6平面坐标计算平面坐标计算要求如下:a)小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简化的方法在高斯平面上进行,方向改正值大于1”时应进行方向改正Ib)线形锁(网)和三角锁平差可不包括坐标条件,但应包括极条件和圆周条件,在两端有起始边的三角锁中应包括边条件Ic)插网平差宜采用严密平差,在急需坐标时,可分区或分割成线形锁进行计算,重合点的坐标较差应小于图上0.1mm;d)插点可采用各种典型图形平差计算;e)导线点的平差可按路线或组成有结点的导线网,采用简化方法进行,导线边长应归算到平均海水面和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改正;f)平差计算取位按表7的规定。表7平差计算的取位I观测方向值各项改正数对数或函数坐标计算最后坐标值坐标方位角,16位0.010.1l5.1.7外业观测资料限差检验对外业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检验:a)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5)计算;ri————————一m目-士√蚤(w—W)/3n式中:m。——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1w。——三角形闭合差,单位为秒(”)}m——三角形个数。b)导线(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6)计算Irj————————————一mp一士^/∑(^。/^’/np‘)向式中:m日——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却——计算,目的测站数;n——附合导线和(或)闭合环的个数。c)方位角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7)计算;W^≤10×如式中:w^——方位角条件闭合差,单位为秒(”)In——传递方位角个数。d)极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8)计算。r:——一W蔗10×√蚤酗·】O GB/T12341—2008式中:ⅣR——极条件闭合差限差,单位为秒(”);盈——求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n——传递方位角个数。5.2高程控制测量5.2.1精度要求基础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2规定的i/2。5.2.2等外水准测量5.2.2.1等外水准测量适用于平坦地区。等外水准路线应起闭于国家四等以上的水准点或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5.2。2。2等外水准测量一般采用单程观测。支线应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的方法施测。5.2.2.3等外水准施测中,仪器至标尺的距离一般不应超过i00m;成像特别清晰、稳定时,可放宽至150/n,如遇跨越沟渠或河流时,可放宽至200m~250m。5.2.2.4等外水准测附合路线全长不应超过40km,支线全长不应超过12km,往返或单程双测的较差、附合路线闭合差不应超过40JKmm(L为路线总长,单位为公里)。5.2.2.5工作间歇时,应在固定点上结束观测,也可用打入地下的三个木桩作为间歇点。间歇后,检测两个转进点高差之差在6mm以内时,可继续向前施测。5.2.2.6观测时使用双面标尺黑红面读数或单面标尺两次读数,读至毫米。立尺时应使用尺垫。5.2.2.7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不应超过表8的规定。裹8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同一标三竺散之差两读数高差之差一站之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差总和视线最低高度mmnlmt620100O.Z5.2.2.8等外水准测量计算应以线路的公里数的倒数为权,按线路进行平差。计算过程中应取位至0.001m,最后结果应取位至0.0lrn。5.2.3三角高程导线测量5.2.3.1三角高程导线测量适用于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国家四等以上水准点或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5.2.3.2三角高程导线的垂直角应对向观测。5.2。3.3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垂直角观测记录应取位至秒,仪器高和觇标高应量至厘米。5.2.3.4垂直角的观测测回数及限差应符合表9的规定。裹9三角高程导线测量垂直角的测回数爰限差测回数垂直角测回较差及指标差之差仪器类型中丝法三丝法(”)DJ:2l15DJ}42245.2.3.5三角高程导线的各项限差应符合表10的规定。 GB/T12:341—2008裹10三角高程导线的限差三角高程导线全长成图比例尺km全长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m丘陵地山地高山地1l25000406000iI5000075100oos√蚤轷0.1S11100000150200注;S为边长(km),^为边长总教。5.2.4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5.2.4.1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代替等外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应超闭于国家四等以上水准点或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5.2.4.2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单独施测,也可与光电测距导线同时施测。5.2.4.3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垂直角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5.2.3.4执行。5.2.4.4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施测要求见表11。表11光皂测距离程导线的施测要求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全长成图比例尺km全长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m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1l250005060801l5000090100lSO150o.oa√蚤s,2O.08S1{100000140150200ZOOo-os√蚤s一20.10S注:S为边长(km),H为边长总数。5.3记簿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测定等的记录应符合6.7.5的规定。6像片控制点测量6.1像片控制点刺点的精度和要求6.1.1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的刺点误差,不应大于像片上0.1mm。高程控制点应准确莉出。6.1.2刺点应在点位影像最清晰的控制像片上刺,刺孔直径不大于0.1mm,并应刺透。刺偏时应换片重刺,不能有双孔。6.1.3国家等级三角点、水准点,精度符合国家等级并有国家统一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的地方三角点,测角中误差为5”级的埋石点,应在控制像片上按平面控制点的刺点精度刺出I当不能准确刺出时,水准点可按测定碎部点的方法刺出,三角点、埋石点应在像片正反面的概略位置上用虚线以相应符号表示.并说明点的位置和绘点位略图。6.1.4像片控制点的刺点应经第二人在实地检查。6.2像片控制点的刺点目标6.2.1平面控制点应选在能准确判点的位置上,如线状地物的交角或地物拐角上。交角应良好(30。~1509)。在地物稀少地区,也可选在线状地物的端点、稍尖的山顶或影像小于0.3mm的点状地物中心。12 GB/T12341—2008森林地区可选刺在能准确判别的树冠上。6.2.2高程控制点的刺点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不大的地方,以线状地物的交点和平山头为宜。狭沟、太尖的山顶和高程变化急剧的斜坡等,均不宜选作刺点目标。6.2.3平高控制点刺点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的要求。6.2.4当控制点刺在树冠上或刺点位置上有1m以上的植被覆盖,且像片上看不清地面影像时,应量注刺点处的植被高度至0.1m。当点位选刺在高于地面的地物顶部时.应量注顶部与地面的比高至0.11T1。量注的数值应在像片的反面注明。点位刺在陡坎等地物边缘时,应在像片反面注明刺在坎上或坎下。6.2.5各类控制点应实地打桩或作出标志。6.3像片控制点的整饰6.3.1控制像片的正面,三角点用正三角形表示,埋石点用正方形表示,像片控制点用圆圈表示,水准点用C≥符号表示。不能准确刺出的点位,用相应虚线符号表示,水准点用实线符号表示。符号的边长或直径为5mm。水准点、高程控制点的符号用绿色表示,其他符号及注记用红色表示。在控制像片的反面,应实地绘制点位略图,说明利点位置,略图大小为2cmX2cm。刺点目标明显的高程控制点,可不绘略图,只加说明。像片反面整饰一律用铅笔,符号的形状及大小应与正面相同。其他控制像片上,可只在其正面以直径或边长为1cm的相应符号转标控制点点位,在相邻航线一片上应注记点名(或点号)及刺点片号。6.3.2相邻区域的控制点公用时,邻区一张控制像片应从实刺片上转刺,转刺点应进行整饰,加注实刺片的图幅编号和像片编号。其他控制像片可只转标不转刺。6.3.3刺点者、转刺者、检查者应在像片反面签名。6.3.4控制像片的正反面整饰格式见附录D。6.4像片控制点的编号像片控制点的编号由技术设计书作出具体规定。6.5像片控制点的平面谢量6.5.1一般规定测定像片控制点的平面坐标,一般采用光电测距附合导线、支导线、锁网形、交会及引点等方法。其测量精度应符合3.2.4的规定。6.5.2光电测距附合导线6.5.2.1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可从基础控制点起发展至3级(无定向附合导线可发展至2级),各级控制点均可发展引点。一级、二级附合导线点可发展交会点。一级双定向附合导线或单定向附合导线点可发展一次锁网形。6.5.2.2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大于表12的规定。无定向附合导线允许的全长和边数不应大于表12规定的0.7倍。寰12光电测距附合导线的技术要求导线全长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成图比例尺边效(”)相对用合差112500060301150000804025√i1/S000l:10000010050注一n为转折角个数。 GB/T12341—20086.5.2.3在附合导线的起闺点应观测连接角(双定向附合导线)。困难时可只在起(或团)点观测连接角(单定向附合导线)或两端均不测连接角(无定向附合导线)。单定向或无定向附合导线宜在待定点上加测检查角。6.5.2.4困难时可采用回归导线,起算点应经过检核,证实无误,且待定点上宜加测检查角。回归导线不能再发展。6.5.2.5按结点布设附合导线时,结点与起算点问路线长度和边数不应大于表12规定的0。7倍。6.5.3支导线6.5.3.1支导线可从一、二级附合导线或锁网形点上发展,距离应往返测定,待定点上宜加测检查角。支导线只允许在作业条件困难时使用,且支导线不能再发展。支导线有光电测距支导线和视距支导线。6.5.3.2光电测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大于表13的规定。裹,3光电测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支导线全长成图比例尺边数距离往返测较差km1l250001031I500001532(口+bD)11100000204n为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ram).b为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ram/kin),D为测距边长度(km)。6.5.3.3视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大于表14的规定。表14视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支导线全长成图比例尺边数距离往返测较差1:250000.541l50000141/20011100000246.5.4锁网形6.5.4.1锁网形可起始于两点,闭合于两点或一点,也可起始于一点,闭合于另一点(线形锁)。6.5.4.2锁网形可从基础控制点起发展至二级,各级锁网形点均可发展引点。锁网形点可发展交会点。除线形锁外,一级锁网形点可发展一次光电测距附合导线点。6.5。4.3链网形的三角形个数不应超过15个,全长不应大于图上80CID,。点位闭合差不应超过图上0.2InID,,方位角闭合差不应超过25”而(n为转折角个数)。锁网形内的三角形各内角,一般不应小于30。,困难时,个别角最小不应小于20。。线形锁应加测检查角。6.5.5交会法6.5.5.1交会法可从基础控制点起发展至三级,当交会点连续配合基础控制点发展时,交会点可至四级,第四级交会点不能发展引点。交会点不能作为锁网形或导线、支导线的起闭点。6.5.5.2各种交会点的交会角一般不应小于30。或大于150。。困难时,个别交会角不能小于20。或大于160。。后方交会所求点,不能位于三个已知点构成的圆周附近,即两个交会角a、p与所对已知角c之和不应在160。~200。之间,折叠图形中辅助角y与a之差不能小于204。6.5.5.3交会边长,不需要联测高程时,其边长值不限。6.5.5.4前方、侧方、后方交会应按二组图形计算坐标,不取中数。其中一组图形可不受交会角条件的14 GB/T12341—2008限制,所计算的坐标作检查用。二组坐标允许差:1:25000测图为2m,1:50000测图为4m,1:100000测图为8m。横向移位相应的检查角允许误差△一见附录E。检查方向的等级不影响发展点的等级。6.5.6引点6.5.6.1通视条件困难,不能直接用交会法求出点位时才可使用引点。6.5.6.2光电测距附合导线,锁网形和交会法施测的各级控制点(不含第四级交会点),可作为引点的起始点。6.5.6.3引点应在本点观测两个连接角。6.5.6.4测定引点可采用光电测距和视距法,其技术要求不应大于表15的规定。裹15引点测定的技术要求种类全长距离测定方法测定距离的较差光电测距仪器最大测程的1/2往返测或二次测定2(n+bD)视距法图上2CEll往返测定1/200n为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ram),b为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ram/kin),D为测距边长度(km)。6.6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6.6.1一般规定6.6.1.1测定像片控制点的高程,通常可采用测图水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支导线高程、三角高程导线、独立交会高程和引点高程等方法,其测定精度应符合3.2.4的规定。6.6.1.2高程测量的发展次数,从基础控制点起:a)测图水准可发展至三级;b)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当平面位置采用无定向附合导线测定时,高程可发展至二级,单定向或双定向附合导线,高程可发展至三级;c)独立交会高程可发展至三级,当交会点连续配合基础控制点发展时,高程可至四级,d)三角高程导线可发展至二级;e)测图水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和三角高程导线的各级控制点均可发展引点,但第四级独立交会高程点不能发展引点。6.6.1.3测图水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可交替使用,其总长(不合测图水准的长度)不能大于图上80cm,高程闭合差与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相同。6.6.1.4测图水准点、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点、三角高程导线点可发展独立交会高程点,交会高程点不应作为导线的起闭点。6.6.1.5困难时可采用回归导线,起算点高程应经过检核,证实无误,应在待定点上观测其他点进行检查。回归导线不能再发展。6.6.1.6按结点布设高程路线时,结点与起算点问路线长度和边数可为附合路线的0.7倍。6.6.2测圈水准测图水准可采用水准标尺单面一次读数,应读记至厘米,不读距离,不限路线长度。水准仪的i角不应大于20”。观测时仪器应安置在前后标尺的大致中间位置。测图水准的高程闭合差不应超过50~,imm(n为测站数)。6.6.3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每边的高差应往返测定,技术要求不应大于表16的规定。当平面位置采用无定向附合导线测定时,高程导线所允许的全长和边数不应大于表16规定的0.7倍。15 GB/T12341—2008表16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技术要求等高距导线全长高程闭合差往返测高差较差成圈比例尺地形类别边数m平地5(2.5)1.0丘睦51.51l250006030山地102.0高山103.O0.2s(当边长小于平地10(5)2.01km时,按0.2m)丘陵103.01:500008040山地204.0高山206.0平地20(10)4.0丘硅206.00.2S(当边长小于1110000010050山地408.01km时,按0.2m)高山4012.0注:S为边长(kin)。6.6.4支导线商程支导线高程可从一级或二级附合导线、三角高程导线和测图水准点上发展,高差应往返测定。支导线高程点不应再发展。支导线高程允许的路线长度和边数,分别不应大于表13和表14的规定{往返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表18的规定。6.6.5独立交会高程独立交会高程点,可根据三个已知高程点用单向测定,或根据两个已知高程点,一边用往返测,另一边用单向测定,最后高程取二值的中数。独立交会高程的技术要求见表17。衰17独立交会高程的技术要求等高距允许边长高程较差往返测高差较差成图比例尺地形类别m平地5(2.5)41.0丘陵561.51l25000山地1092.0高山103.0平地10(5)62.0丘陵1093.00.2S(当边长1l50000小于lkm时,山地20124.0接0.2m)高山20156.0平地20(10)94.O丘陵20126.011100000山地40158.0高山401812.0注tS为边长(kin)。 GB/T12341—20086.6.6三角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图上80cm,高差应往返测定。导线的边长和往返测高差较差按表17的规定,高程闭合差按表17的规定。6.6.7引点高程测图水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和独立交会高程的各级控制点,除第四级独立交会高程点外均可作为引点的高程起始点。引点和本点间的高差应往返测定。测定引点的高程,可用光电测距或视距法。其全长按应表15的规定,往返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表18的规定。表18引点高程往返测高差较差规定方法往返测高差较差光电测距0·2m/km,边长在1km以内不超过0.2m视距法4cm/100m,边长在500m以内不超过20cm6.7像片控制点的观测、记簿与计算6.7.1光电测距光电测距要求如下:a)导线的边长可用标称精度为Ⅲ级的测距仪施测;导线边长单程应测定二测回,照准一次读两次数为一测回。同一测回两次读数之差应小于20mm,测回问较差应小于30mm;b)每边应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应读至1℃,气压应读至133.32Pa。6.7.2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要求如下:a)水平角测回数;DJ:型经纬仪为一测回,DJ。型经纬仪为二铡回。观测引点的水平角。不论何种仪器,可为一测回;b)导线、锁网形、各种交会法的水平角应按方向观测法观测,一次读数,应读记至秒;c)零方向应选择边长适中、目标清晰的方向}观测应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时间内进行;d)四个以上(包括四个)的方向观测应归零,当方向多于十个时,应分组观测,并采用同一零方向;补测或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则该测回应全部重测;e)观测时应注意仪器对中和觇标竖直;当测站点或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点至最近观测点距离的二万分之一时,应进行归心改正。6。7.3垂直角观测垂直角观测要求如下:a)垂直角测回数:中丝法二测回,三丝法一测回。观测引点可用中丝法一测回;b)每次照准目标,一次读数、读记至秒;c)垂直角观测应在目标清晰、成像稳定时进行;应在手簿中注明照准位置;仪器高和觇标高应量记至厘米。6.7.4水平角和垂直角观测限差水平角和垂直角观测限差不应大于表19的规定。6.7.5记簿记薄的要求:a)手簿的记载应字体正规、字迹清晰,内容齐全;如果读错、量错、记错,应在实地立即改正。错字应正规划去,在其旁边应重记,并在附注栏中注明原因Ib)观测手簿不应连环涂改,不能字改字和擦刮;观测成果应一律保持原始记载,不应重抄;零方向的水平角读数不应改动;】7 GB/T12341—2008c)观测手簿记载不应空页,垂直角记载不应空格,作废的观测数据和空页应正规划去并说明原因;补测数据不应记在原观测数据之前}d)引点距离和归心元素的测定,应记于手簿中距离记录表或记事用纸上。衰19水平角和垂直角的观测限差限差值类别限差名称(”)DJ:DJ‘半测回归零差1Z24两个半测回同一方向较差1826水平角观测二测回同一方向较差24三角形闭合差3525测回垂直角较差1524垂直角观测同一测站指标差较差15246.7.6平面坐标和商程的计算计算像片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时应注意:a)平面坐标计算应取至0.1ITI,高程计算应取至0.01m。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和独立交会高程点的高程计算,垂直角应取至秒,边长应取至0.1m。计算中闭合差应以坐标增量、边长、转折角或测站数按比例进行配赋;b)各种计算应按各自规定的检核条件和检核方法进行检查验算,并应保证上交成果符合各项限差要求;计算成果应经第二人检查Ic)位于6。投影带分带线附近的公用平面控制点或平高控制点,应进行坐标换带计算。6.8圈幅平均磁偏角豆子午线收敛角的确定平均磁偏角由图廓点的磁偏角值,取平均数(取位至分)作为该图幅的平均磁偏角。平均子午线收敛角可采用上代图的注记值或从《图廓坐标表》中查取。磁偏角也可在野外实测,读记至分。测量时,同一方向两个半测回问的较差不应大于30’;两方向问的磁方位夹角与其相应水平角的较差不应大于30’。6.9水位点高程的测定地形平坦地区的较大江河、大型水库和湖泊,应测定水位点的高程,供内业水系平差用。测定方法及精度按6.6.1.1的规定。水位点在图上应每隔约40cm测定一个,点位应选在河流拐弯、交叉等明显特征处。若河流长度不足40crn,则应分别在上下游各测注一个水位点。水位点的高程应测定在摄影时的水位处,若不是摄影时水位,则应加水位差改正。7综合法测圈7.1一般规定7.1.1综合法测圈的适用范围综合法测图应在内业立体测图达不到精度要求时使用。一般用于平坦地区,或在补测云影、阴影、航摄漏洞时使用。7.1.2综合法测图的种类综合法测图分为自由比例尺单张像片测图、固定比例尺单张像片测图、固定比例尺像片图测图和野外桩点法测图。7.1.3地物地貌的移位差综合法测图时,像片图上地物位置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移位差不应大于图上1mm。单张像片18 GB/T12341—2008测图时,补测地物的移位差应符合3.3.4的规定。等高线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或测站点的移位差不应大于3/10基本等高距。7.1.4测绘等高线测绘等高线的要求如下:a)等高线在图上的位置、形状、走向、坡度等,应与实地一致,并应处理好等高线与用符号表示的地貌要素的关系;b)山头、鞍部、倾斜变换处等用首曲线不能表示地貌特征或平地首曲线间隔大于5cm时,应加测间曲线,必要时还应加测助曲线}c)为明确显示某一地形特征,等高线可按测定位置略为移动,但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平地区域的小山头,不能依比例表示时,可略为扩大表示}d)十分平坦地区,图上地物点的高程注记与附近等高线允许存在矛盾。7.2自由比倒尺单张像片测图7.2.1平地像片的平均比例尺测定当像片倾斜角(a)小于r时,可用解析法、视距法、辐射三角法求像片比例尺。两组比例尺分母之差(以对角线上两个比值为一组),不应大于成图比例尺分母的1%。7.2.2在每个测站上求像片比例尺当像片倾斜角(a)大于lo时,受像片倾斜误差的影响,不能用一个平均比例尺来代表整张像片,应在每个测站上求像片比例尺。在测站上采用视距法求像片比例尺时,两个方向比例尺分母的较差,不应超过其中较大一个分母的1/50。7.2.3标定像片的磁子午线标定像片磁子午线时,首先应准确标定像片的方向,这时测站点位置应设在以像主点为中心,平坦地区以1cm为半径,丘陵地区以,/40为半径的圆圈范围内明显地物点或小山头中心(,为航摄仪焦距),测站点至目标点的距离应大于像片上4cril,像片标定后还应用附近明显地物点进行检查。然后利用方框罗针在像片上绘出磁子午线。7.2.4测站点平面位置的确定测站点的设置,是为了测绘等高线或补测地物,设站的密度应视实际作业需要确定。使用下列方法测定测站的平面位置:a)利用像片上各类控制点。b)利用像片上明显地物点。c)利用平面控制点和明显地物点进行图解交会,交会时用交角在30。~150。之间的三个以上方向进行。d)用视距读出距离,用圆规在像片上交会测站,其视距长度应按表20规定。应选择与测站点同高的明显地物点进行交会,当起始点和测站点的高差大于表21规定的1/z时,应进行投影差改正。裹20视距长度的规定单位为米I成图比例尺1t250001l500001:100000视距长度400700e)单觇测图导线测站点平面位置(可同时测定高程)的测定,可与测图同时进行,也可用罗针标定方向,其全部距离用视距法测定。导线全长不应超过图上10cm,长度相对闭合差不应超过全长的1%,高程闭合差与像片控制点测量的要求相同。平面及高程闭合差应配赋于最后三个导线点上,导线视距长度不应超过表20的规定。7.2.5测站点高程的测定用下列方法测定测站点高程:】9 GB/T12341—2008a)利用各类已知高程的控制点;b)用两个起始点的独立交会法、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及测图水准等方法测定,推算高程的边长如果采用像片上量距时,不应大于像片上4CITt,在像片上量距测定的三角高程导线的全长-一般不应超过图上40cnl。其他各项限差按6.6的规定。7。2.6碎部点的测定碎部点是测图时描绘地物、地貌的依据,应选择在地物、地貌的特征点上,测定碎部点数量的多少,应视地形的具体情况和高程注记点的要求而定。用视距法测定碎部点时,测站点至标尺点的距离按表20的规定。如果在像片上量距,并直接照准地面观测垂直角时,距离可按表20放长1/2。垂直角只需观测半测回。单张像片测绘地貌和补测地物时,直接在像片上量距。当测站点与标尺点的高差超过表z1的规定时,应进行投影差改正。衰21测站点与标尺点的高差限值单位为米成图比例尺r=2cmr=3CITIr=4crn,一7cm1I25000352317141l10l:500007046352823201{1000001409370564640表中高差跟值按公式民=兰≯进行计算。式中:瓦——投影差改正值,不应大于图上0.4nlt31;△^——标尺点对于测站点的高差}r一测站点至像主点的距离,统一改斜体字母;m——测站点像片比例尺分母},——航摄仪焦距,取70mrrt。7.3固定比例尺单张像片测圈固定比例尺单张像片测图像片应经内业加密和纠正后,不镶嵌成像片图,以单张像片形式在野外测绘地貌和补测地物,然后由内业镶嵌成图。其要求应符合7.4的规定。7.4固定比例尺像片田测圈7.4.1像片图质量对像片图质量的要求如下:a)成图比例尺与像片图比例尺的关系见表22;衰22成图比例尺与像片图比例尺的关系成图比例尺像片图比例尺1t250001l20000~1l250001t500001l40000~1l50000111000001l75000~l±80000b)像片图影像应清晰,色调应均匀;c)像片拼接线上的地物移位较差不应超过图上l171131,拼接线不应通过居民地;d)像片图图廓大小与理论尺寸之差,均匀变形时,不应超过0.5ITtrt3,不均匀变形时。不应超过0.3nlffl;e)展绘三角点、控制点问的距离与反算的相应边长的较差,不应超过图上0.2Trim; GB/T12341—2008f)在测图前或测图过程中,应在三角点或控制点上检查像片图上的明显地物点,其移位差一般不应超过图上1ITlfD.,特殊困难地区不应超过图上1.5inm。7.4.2测站点和碎部点的测定像片图测站点和碎部点的测定应按7。z。4、7.2.5、7。2。6的规定。在像片图上标定磁子午线,应以每个象限为单位,测站点与目标点的距离应大于图上8cm。用三角点、平面控制点和明显地物点标定图板方向时,测站点与目标点的距离应大于图上4cm。像片图内独立山头或地面的投影差大于图上0.4mm时,应用平板仅浏图的方法进行测绘。7.5野外桩点法测图在十分平坦地区,可用野外桩点法测图。野外桩点法测图时,应全野外测定各桩点的高程,然后描绘等高线。桩点的分布和密度要求,应根据地形特征及等高线走向等具体情况来决定。7.6特殊情况的补测7.6.1采用立体测图法时,遇到有云影、阴影、航摄裙洞、绝对漏洞等情况时,应进行补铡,7.6.2云影、阴影在像片上的面积小于4cm2(特殊困难地区10cm2)且位于地形简单的等倾斜面上,除补测地物外,可在实地像片上将影像不清部分的地貌用任意等高线描绘,在像片上说明,供内业联测修改。当云影、阴影面积大于上述规定,或面积虽不大但遮盖了山头、鞍部、山谷等明显的地形特征点时,应用单张像片或平板仪测图的方法补测。7.6.3补测航摄漏洞和绝对漏洞时,首先应进行立体观察,明确补测范围。补测内容应与立体测图区域内的地物、地貌相衔接,保持4mm以上的重叠,应在漏洞边缘的立体测图区域内,选择能控制住漏洞范围的4个以上明显地物点,刺出点位和测注高程以便内业接边。7.6.4补铡新增地物或无影像地物时,用调绘方法达不到3.3.4规定的要求时,应按单张像片测图或按平板仪测图方法补测。8像片调绘8.1像片调绘的基本要求8.1.1调绘像片的比例尺不应小于成图比例尺。8.1.2采用综合判调法时,应具备下列条件:a)航摄像片的质量应符合3.5的规定;b)测区样片等各种作业资料应比较齐全且有良好的现势性,并应配有必要的判绘仪器。8.1.3地形要素综合取舍要求如下:a)根据地形图的用途进行综合取舍i在图上突出表示或保留经济意义及用图意义较大的地物地貌(如能反映地区经济文化状况,或对发展经济比较重要的资源、水系、交通,确定方位等的地物地貌),舍去或移位表示那些经济意义及用图意义相对不大的,或易于变化的地物地貌}b)根据成图比例尺进行综合取舍,为保持合适的图负面载量,同一地区用不同比例尺成图时,综合取舍的尺度也可不同,对于图上不能按真实位置表示的地物地貌,应进行综合取舍或移位表示I主要的地物地貌应准确表示,次要的可移位或舍去,综合取舍后应保持其总貌特征及地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综合取舍不能改变地物地貌的性质,如河流、湖泊、道路,岛屿等只能取舍不能综合Ic)依据地物地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的疏密程度进行综合取舍I例如某一地物(如高烟囱)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是次要的,调绘时可不表示,在地物稀少地区成为主要的应表示;又如在湖泊密集地区的某一小湖泊.可不表示,但在缺水地区,它是难得的水源和方位物故应表示,而且当湖泊面积较小时,可放大表示。8.1.4调绘面积的划分不能产生漏洞。8.1.5调绘像片应以黑、棕、绿三种颜色清绘。其整饰格式见附录F。2】 GB/T12341—20088.1.6各种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应准确可靠。宽度、深度和比高等注记小于3rn的应注到0.1m、3m及以上的应注到整米。立体涮图法成图时的比高注记,1:100000比例尺10in以下,1;25000、1t50000比例尺5m以下或因立体影像不清晰内业量测有困难时,由外业测量并标注。8.1.7保密设施的表示,应符合附录G的规定。8.2测量控制点标石完好的三角点、水准点、天文点及埋石的高级地形控制点应以相应符号糖确表示,以分子注点名,分母注高程。高程注记精度应注至0.1m,经四等水准以上精度联测的高程应注至0.01121。居民地内的测量控制点,如影响居民地或街区形状时,其点名、高程可省略。水准点可以同时省略其符号。用古塔、水塔,烟囱等地物作控制点时,应以相应的地物符号绘出,并按图式规定注记。8.3水系8.3.1水系调绘的要求应正确调绘水系类型、主次关系、附属设施情况及名称.合理反映水系要素的基本形态和状况。8.3.2陆地水域的调绘8.3.2.1河流、湖泊、水库等的水涯线按摄影时期的水位调绘。若摄影时期为枯水期或洪水期,水涯线应按常水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平稳水位)调绘。固定的岸线、河床的曲折处、河交叉口等处位置应准确。8.3.2.2高水界用相应符号表示。高水界与水涯线间的地段,用相应土质、植被符号表示。高水界与堤、陡岸相遇或与水涯线的间隔小于图上zmm时,高水界应省略。实地界线不明显的高水界不应表示,水库高水界不应表示。8.3.2.3池塘水涯线应按影像沿池塘边缘绘出。8.3.3.4湖泊、水库、池塘等在图上面积大于1mm2时,应表示。小于1mm2但有方位作用或缺水地区的淡水湖,以及在工业和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矿泉湖等,可放大至图上1mm2表示。非淡水的湖泊应加注水质。湖塘密集地区,在图上不能逐一表示时,可适当取舍,池塘间只有田埂相隔,可适当综合,综合和取舍应保持其特征和与其他地物地貌的位置关系。8.3.2.5河、湖,水库中的岛屿,应全部准确绘出。当小岛密集,图上无法全部表示时,可进行取舍。8.3.2.6通航的河流、湖泊中,只表示有方位、障碍作用的明礁和对航行安全有危害的暗礁和干出礁。8.3.2.7较大的河流、湖泊中,常水位时淹没,枯水时露出的岸滩、水中滩,可用相应土质干出滩符号表示。较固定和面积较大的人工水产养殖滩或场所。可用贝类养殖滩或水产养殖场符号表示。8.3.2.8时令河、时令湖调绘时应以其新沉积物的上方边界为水涯线,并加注有水月份。时令河描绘宽度的划分同河流。8.3.2.9河流、运河、沟渠以单线或双线表示、在图上描绘宽度的要求应符合GB/T20257.3的规定。8.3.2.10河流,沟渠密集的水网地区规则分布的河渠,可按规律(如单数,双数或隔几条)进行取舍,取舍后图上密度不应大于2miD.。非规划地区,主要的应表示,次要的可取舍,并应保持河渠的形象特征。一般地区的小溪流和图上长度短于1cm沟渠,可不表示。8.3.2.”水系沿岸的地物地貌以及桥梁、水闸、渡口,堤坝等附属设施应着重表示,其中有方位作用的应准确表示。8.3.2.12有固定流向的河流、运河及较大沟渠应表示流向,在山区永流方向明显的河流可不逐条表示流向。通航河段应表示流速,较长的河渠一般每隔15cm~20cm重复表示。8.3.2.13干河床描绘宽度的划分与河流相同。干河床很多时。可选择主要的表示,戈壁滩上无一定规律的干河床,可根据实地情况描绘,不应硬性连成“干河系”。干河床岸边有陡坎,高2m以上时,应用陡岸符号表示。8.3.2.14干沟描绘宽度的划分与沟渠相同,深度大于2112,且图上长度大于1.5cm时才表示。8.3.2.15新增沟渠、水库的调绘按以下要求进行:22 GB/T12341—2008a)在平地可利用四周明显地物精确判读航摄后新增沟渠转折点,然后连接各转折点|检查补绘的沟渠与周围地物、地貌的位置关系是否符合实地情况;b)丘陵地,山地新增沟渠调绘时要进行立体观察,使沟渠走向与实地一致I沿新增沟渠在像片上每隔3cm~5cm刺一个点,刺孔应在像片反面用直径2cm的红色圆圈进行整饰,并在像片边缘加以说明I新增沟渠经过其他调绘地物,地貌时,其相互位置关系应符合实地情况;沟渠经过穿山洞或用输水槽跨过谷地,以及深挖地段.用相应符号表示或刺出点位,位置应准确;c)航摄后新增水库的调绘,岸线与实地应保持一致;调绘时应在水库周围选刺3个以上常水位点,然后在立体镜下根据这些点描绘岸线;如不能刺准常水位点,应在附近刺出明显地物点并量取其至常水位点的比高l刺孔应在像片反面用直径2cm的红色圆圈进行整饰,并在像片边缘加以说明。8.3.3水利附一设施的调绘8.3.3.1灌渠和排渠可分别用高于地面的和一般沟渠符号表示。8.3.3.2运河沟渠应注意两旁土堤、沟堑的表示。环山的沟渠不能和地貌发生矛盾。沟底高于地面的沟渠,堤高2m以上时应测注比高。8.3.3.3容量一千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或重要的小型水库,应注水库容量和水库名称。8.3.3.4陡岸在图上长度大于5mm且比高大于2m以上的应表示,陡岸应区分土质和石质,并加注比高。陡岸符号的实线应绘在陡蛊上边缘,有滩陡岸与岸线问的图上距离大干lmm时,应填绘相应土质符号。单线表示的河流不表示无滩陡岸。8.3.3.5水闸、船闸应按相应符号表示,水闸应区分能否通行汽车。水闸上如果有其他建筑,应按相应符号表示。8.3.3.6滚水坝、拦水坝位于双线表示的河流及单线表示的主要河流上的均应表示,拦水坝长100m以上或高30m以上的,应加注坝长、坝顶高程和建筑材料。其他河流上的应择要表示,有重要意义的应加注名称。8.3.3.7水库的溢洪道应用干沟符号表示,有陡岸的应配合陡岸符号绘出。8.3.3.8加固岸在图上长2mm~5mm以上的应表示。单线表示的河流和图上宽度小于0.7mm的双线表示的河流上的加固岸不表示。8.3.3.9有重要防洪、防潮作用或堤顶宽度大于0.3mm的或堤高大于5m的应用干堤符号表示.其他应用一般堤表示。在1t25000、1t50000图上长5mm且比高1.5m以上的堤一般应表示;1:100000图上于堤均应表示,一般堤根据地区特点、方位意义、堤大小等因素进行取舍。当堤与水涯线间距在图上小于0。2mm时,水涯线可不表示。干堤应注堤顶高程。堤高在zm以上时应注比高,重要的大型防洪堤、防潮堤应加注名称注记。8.3.4水源的调绘水源的调绘要求如下:a)居民地外的水井,水池(窖),一般地区宜表示有方位作用的,居民地内的可不表示,缺水地区一般应全部表示,每幅图应选取1~3个主要的水井注出井口至水面的深度及地面高程,不能饮用的水井需注记水质;b)泉一般应表示,位置应正确,不能饮用的应注水质}c)干旱地区的坎儿井应用相应符号表示。8.3.5沼泽地的调绘沼泽地的调绘要求如下:a)沼泽地应区分能通行和不能通行两类,沼泽地能否通行应通过实地进行调查确定‘b)沼泽地内的植被应用相应植被符号配合表示,但不能超过两种;c)沼泽地内固定的季节性道路,用时令路符号表示,并应加注通行月份;23 GB/T12341—2008d)沼泽地内的树丛、独立树,棚房等有一定方位作用的地物应准确表示}e)沼泽地内河流、湖泊的水涯线明显的用实线表示;不明显的用时令河、时令湖符号表示;f)盐碱沼泽应加注“碱”字。8.3.6海岸带的调绘8.3.6.1海岸带由沿岸地带、潮浸地带及沿海地带组成,见图13。沿岸地带应表示海岸线的轮廓和位置。潮浸地带(又称海涂地带)应表示干出滩和海中滩的性质及分布范围。沿海地带应表示浅海地形和岛礁。图138.3.6.2海岸线可根据当地的海蚀坎部、海滩堆积物或海滨植被等确定。调绘海岸线时应反映各类海岸(如基岩海岸、沙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等)的特征,海岸线在图上弯曲小于0.5rp_m×0.6mm时可以综合。8.3.6.3陡岸在图上长度大于5rD.m,比高大于2IT/.时,一般应表示,并测注比高。无滩陡岸处海岸线应合并用无滩陡岸表示。有滩陡岸处干出滩应合并用有滩陡岸表示,陡岸应区分土质或石质。8.3.6.4危险岸应按实地分布范围用相应符号表示。8.3.6.5海岸边的海堤应分别用干堤、一般堤表示,堤的调绘按8.3.3.9的规定。堤上的水闸等设施及堤旁的树林、草地等植被应表示。8.3.6.6对航行有方位作用的海岸(如突出岬角等)应反映其形状和位置。突出岬角处的岩石、陡岸图上长度不足3mm时,可适当扩大表示。8.3.6.7应概略绘出干出线位置。8.3.6.8各类型干出滩应绘出范围并配置相应的土质和植被符号表示。面积较大和较固定的水产养殖滩,可用贝类养殖滩符号表示。海水中的水产养殖场应以地类界符号绘出范围,并注产品名称。8.3.6.9干出滩上的各种管线和工业设施(如海中管道、海底电缆等)应表示。于出滩上的潮水沟应只表示固定和较大的。图上宽度窄于1rn/D.的干出滩应用狭窄干出滩符号表示。8.3.6.10孤立的干出滩不应舍去,当长、宽小于图上2mm时,岩石滩、珊瑚滩可改绘沙滩符号,其他滩可适当扩大表示。8.3.6.11河流人海部分,受潮汐影响水面随海水涨落的河段,应加绘潮流向符号。8.3.6.12海岸边的盐田、盐场应以相应符号表示。有名称的应加注名称。8.3.6.13沿海地带的岛屿应全部精确表示。孤立的小岛不应舍去,面积很小时可适当扩大表示。当岛屿密集图上无法全部表示时.可在保持其外缘轮廓和密度对比进行取舍,但不能合并。8.3.6.14图上有方位、障碍作用的明礁。以及对航行安全有危害的干出礁和暗礁应表示。礁石可参考海图等有关资料转绘。24 GB/T12341—20088.3.6.15海岸线以下的浅海地形可根据海图等资料转绘,深度基准面应采用理论最低潮面(理论深度基准面)。零米等深线以下的地形只表示到水深15m以内,零米等深线以上的地形(干出滩部分)仅注记干出高度,注记密度应为每10mm~20mm一个。8.3.6。16航海用助航标志应表示。灯塔灯桩应准确表示。灯塔应加注灯高。8.3.6.17防洪堤、制水坝、浮动和固定码头、停泊场、干船坞等港湾附属设施应以相符号表示。港口内的库房、办公室及生活区等用相应符号描绘。8.3.6.18港口内规模较大或较固定的直升机机场用飞机场符号并加注“直”字表示。集装箱货场等应绘出范围并应加注“货”字。8.3.6.19图幅内浅海石油、天然气钻井平台,可根据有关资料或像片影像,用石油井符号表示,有名称的应加注名称。8.4居民地及设施8.4.1居民地及设施的调绘要求应正确表示居民地及设施的平面位置、轮廓形状、基本结构、通行情况及名称,反映居民地及设施类型、分布特征以及与其他地形要素的关系。8.4.2居民地调绘8.4.2.1街区式居民地8.4.2.1.1街区式居民地的外轮廓应按像片影像描绘。其凸凹部分在图上小于0.5mm~1Fro.n"l时,可综合表示。当外轮廓是土堤、围墙等地物时,用相应符号绘出,不再另绘轮廓线;当外围的零散房屋或夹有的打谷场、牲圈与街区的距离在图上0.4mm以内的,可与街区合并,离开居民地大于0.4mm的零散房屋,可视情况用适当符号综合表示或舍去。8.4.2.1.2街区式居民地内部应进行较大综合,要求如下:a)应考虑建筑物的稀疏与密集,图上建筑面积之比(及密度)大于40%~60%时宜合并为街区;b)街区内的广场、空地等应视居民地的特点及成图比例尺的大小,一般图上面积大于2mm2~8mm2时应表示}c)街区内独立地物较多时,应选择主要和对经济建设较为重要的表示,其余可并入街区;d)城市中方位意义不大的高烟囱、水塔以及一般寺庙等均可与街区合并。8.4.2,1.3街区式居民地应准确反映通道分布情况。主次街道及与相关居民地通道的连接情况应分清。主次街道的划分应接街道的宽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重要程度决定。街区式居民地中主要街道一般应表示,次要街道可进行取舍。若主要街道过多时,可选择较次要的主要街道降低为次要街道绘出。8.4.2.1.4居民地内能起方位作用的房屋,可用突出房屋符号准确表示。城市中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区用相应符号表示。8.4.2.1.5分割居民地的河流、沟榘应表示。单线表示的河流通过居民地,两岸无通行地段时,河流符号可压盖街区符号绘出。8.4.2.1.6有定位作用的单幢房屋,应用普通房屋符号按真方向准确绘出。8.4.2.2散列式居民地8.4.2.2.1分为分散式及行列式两种。分散式居民地一般未形成街区,房屋常依天然地势建筑,无分布规律。行列式居民地一般沿河渠、道路、山谷等线状地物有规律地分布·大部分未成街区。二者的共同点是房屋分布稀疏,到处可以通行。8.4.2.2.2散列式居民地与道路、水系及其他地物、地貌的关系应正确表示。为保持散列式居民地的特征,道路可直接通过居民地,而不绘成街区。8.4.2.2.3应保持居民地内外特征,真实反映房屋的疏密程度。当房屋分布密集成团,图上不能逐个表示时,其外围的房屋应按真实位置绘出,内部可适当取舍。应注意表示分散的房屋,在取舍时应着重25 GB/T12:341—2008选择表示有方位作用的单独房屋。8.4.2.2.4当实地房屋呈均匀而稀疏分布时,应在保持分布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取舍,取舍时应总体衡量,选择道路和河流两旁,以及有明显方位作用的房屋表示。8.4.2.2.5当实地房屋排列整齐(如工人新村及规划的新农村)时,应注意保持外围特征,内部的排数可适当取舍。8.4.2.2.6散列式居民地内外特征明显的房屋或其他独立地物应准确表示。8.4.2.3窑洞式居民地8.4.2.3.1窑洞式居民地应根据其分布特征按真方向表示。成排窑洞不能逐个表示时,应保持两端特征,中间可描绘符号I成摊多层分布的窑洞不能逐层表示时,应保持首末两层的真实位置。中间各层可适当综合}散列分布的窑洞,应在其分布范围内摘要表示,无方位作用的零散窑洞可不表示。窑洞和街区联结时应将窑洞符号紧靠街区符号的边线绘出。窑洞分布区内的房屋应用相应的符号表示。8.4.2.3.2窑洞与冲沟、道路、陡崖、房屋等的相互位置关系应准确形象地反映。8.4.2.3.3石窟是在岩石陡壁上人工凿成的石洞,应择要的以窑洞符号表示,并加注“石”字,著名石窟应加注名称。8.4.2.4其他类型居民地牧区比较固定和季节性的蒙古包、帐篷,南方的棚房和沿海渔村等居民地具有一定方位作用的,一般应表示。这一类居民地可根据诃绘时分布的多少而适当配置符号。l,100000地形图上不应表示季节性的棚房、渔村。8.4.2.5居民地与其他地物关系的一般处理原则8.4.2.5.1高架在水面上的房屋应按真实位置表示。伸入水面的房屋,水涯线至房屋符号的边缘应间断。紧靠河湖等岸边的房屋,其间隔小于图上o.2mm且无主要通道时房屋边缘可代替水涯线,否则房屋应移位表示,并与水涯线应保留0.2Intrt的间隔。房屋与干沟、水渠等的关系也应按以上原则处理。8.4.2.5.2房屋在堤上,堤面不能依比例尺表示时,应问断堤的符号,房屋按真实位置绘出}房屋在堤坡时,干堤可间断房屋所在一边的符号,房屋按真实位置绘出,一般堤可省去房屋所在一边的线,房屋可略移位,符号之间保留0.2mm间隔;房屋在堤脚,则堤按真实位置绘出,房屋可略移位表示。8.4.2.5.3居民地周围的树林和竹林一般应表示。居民地内和周围的零星树木一般不应表示。居民地内的湖泊、池塘图上面积大于1ITX]33.2的一般应表示,数量较多时可适当取舍。8.4.2.6建筑中居民地的表示建筑中的各种居民地或其他建筑物,短期内可以竣工的,按建成处理,短期内难以建成,而且未成型的不应表示。城市中计划建筑区,已初具规模的道路,可按街道绘出。8,4.2.7乡、镇政府所在居民地调绘乡、镇政府所在居民地应调注行政区内的人口数。人口数应注在乡、镇名称下方。当乡,镇政府驻在同一居民地。并且图上只注出其中~个名称时,则只注出该行政区内的人口数。县级(含县级)以上行政区不调注人口效。8.4.3工矿建筑韧、公共设施和独立地耪8.4.3.1工矿建筑物、公共设旌和独立地物(以下简称独立地物)在图上表示时,位置应准确,并反映地区的经济文化特征或有利于判定方位。8.4.3.2独立地物的取舍应从测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地物密集地区,应选择其中特别突出的加以表示,其余的可综合或舍去i地物稀少地区应特别重视独立地物的表示,有的地物即使是低矮的,如小土堆,独立树、小棚房、敖包、经堆等,在实地仍显得很突出时,也应表示。8.4.3.3独立地物与其他地物不能同时按真实位置表示时,应以独立地物为主,其他地物可视具体情况移位,舍去或间断符号表示。8.4.3.4在地物密集地区,旧碉堡、贮草场、打谷场,零星坟地不表示。26 GB/T12341—20088.4.3.5地热井、地热池、地热泉、地热田均应表示。8.4.3.6污水处理场应注记名称,并应其范围内分别表示出污水池、净化池及房屋等设施。8.4.3.7较大的风力发电塔,应用塔形建筑物符号表示,并加注“电”字。潮沙发电站应用发电厂符号表示,并加注“潮”字。8.4.3.8楼房建筑形式的多层停车场,应绘出房屋轮廓线,其内应以停车场符号表示。8.4.3.9大中城市内应词绘体育场、汽车站、民航飞机场及码头。1:25000、1:50000地形图还应调绘游乐场、古遗址及居民地外围独立的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医院、学校(可作适当取舍)等。8.4.3.10水文站应表示。经国家等级水准联测的水文站基点,应以水准点符号表示。8.4.4垣栅的衰示8.4.4.1砖石城墙一般均应表示。旧山寨、旧城堡、高大的土城墙等应以城墙或围墙符号表示,著名的应加注名称。城墙符号的底线应与实地中心一致,城墙上的城楼、城门、豁口、独立房屋等要准确表示。钟楼、鼓楼、古关塞等应用城楼符号表示。8.4.4.2高2m以上的围墙、累石围等图上长于3mm时应表示,高1.5m以上的栅栏、篱笆、铁丝网,图上长于10mm时应表示。高度不足2ITl和1.5m,但确有方位作用的围墙和栅栏等亦可表示。居民地内的围墙、栅栏等不应表示。8.4.4.3围墙、栅栏与双线表示的道路重合时,可断开道路的一条边线来表示;紧靠单线表示的道路绘不下两个符号时,可将道路略移位,离围墙、栅栏0.2mm绘出。8.5交通8.5.1交通的调绘要求应正确表示道路的类别、等级、位置,能反映出道路网的结构特征通行状况和运行能力,以及道路附属设施的情况。8.5.2道路的取舍原则8.5.2.1铁路均应表示。复线铁路某段分为两条单线铁路时,其间隔在图上能绘出两条单线铁路符号时,应以单线铁路按真实位置表示,否则应以复线铁路表示。车站及其附属建筑物应按图式要求表示,车站内未被车站符号等压盖的建筑物,应按实际情况用相应符号表示。如车站建筑物庞大(铁路在建筑物下通过),可按依比例尺突出房屋符号绘出车站建筑物主体,通往各站台的通道式狭长建筑可酌情取舍,铁路符号距车站建筑物符号应保留0.2mm间隔断开表示。车站均应注记站名。8.5.2.2公路应按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的等级分类词绘。公路应注出技术等级代码,公路的技术等级可向当地公路管理部门了解或索取有关资料。8.5.2.3机耕路应表示。机耕路密集地区,可将次要的机耕路降为乡村路表示。较短或通往耕地的机耕路可进行取舍。8.5.2.4乡村路根据实地情况和道路网的疏密程度,可进行取舍或降为小路表示。8.5.2.5小路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应选取通向较远、彼此能贯通、通达双线路以及居民地间的主要小路。在人烟稠密地区小路可适当舍去,在山区,森林、荒漠、沼泽等通行困难地区和通往边境、渡口、山隘、缺水地区水源的小路应表示。8.5.3调绘道路的注意事项8.5.3.1道路符号之间配合关系的处理8.5.3.1.1双线表示的道路因并行不能同时绘出各自符号时,应以高一级道路为主按真实位置绘出,可省略次一级道路的一条边线。如果是同一级道路则各自可稍加移位,两符号的相邻边线可公用。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平行道路,铁路在上时,铁路应按真实位置并加路堤符号绘出,公路可省略一条边线,公路在上时,公路应移位加路堤符号绘出。8.5.3.1.2道路等级应区分明确。公路,机耕路在中途变换等级,可按实际情况处理。虚线表示的道路不能中途变换等级。27 G]B/T1234卜一20088.5.3.1.3与铁路并行的道路除小路外,均应表示。8.5.3.2道路与居民地及独立地物之间关系处理8.5.3.2.1铁路不能移位表示,通过居民地时不能缩小符号尺寸。当突出的独立地物紧靠铁路时(如信号灯),独立地物应按真实位置表示,铁路符号可断开。两条铁路接近会合部分,可缩小符号尺寸,但应保持两路中心位置不变。8.5.3.2.2铁路两旁的附属建筑物、道路交叉口、拐弯点应按实际情况准确表示。8.5.3.2.3双线表示的道路两边紧靠的独立房屋,在描绘时可稍移位但不必保留间隔。单线表示的道路旁的房屋应按真实位置绘出,道路可略移位,保留0.21"13.111间隔。8.5.3.2.4公路两旁的路标,有方位作用的应表示。里程碑一般不表示,但在地物稀少地区可选择表示,并应注公里数。8.5.3.3道路与水系的关系处理铁路、公路与单线或双线表示的河渠并行,两种符号不能同时按真实位置绘出时,应以铁路、公路为主,按真实位置绘出。河渠可适当移位绘出。8.5.3.4道路与堤的关系处理8.5.3.4.1双线表示的道路在堤上通过时。应按路堤表示。单线表示的道路在一般堤或干堤上通过时,道路应绘至堤头。8.5.3.4.2道路、水系和堤三者在一起不能同时按真实位置绘出时,主要的应按真实位置表示,次要的可移位或舍去。8.5.3.5道路与地貌关系的处理8.5.3.5.1道路与双线表示的冲沟、干河床重合时,如不能同时按真实位置绘出符号,冲沟、干河床可适当放宽符号;或以陡崖符号表示。道路与单线表示的冲沟、干河床重合时,后者可视情况舍去或适当表示两岸陡崖。8.5.3.5.2山区道路与地貌的关系表示应合理,描绘时可配合立体镜进行。8.5.3.6建筑中道路的调绘路基已基本形成的铁路、高速公路和等级公路应分别用相应建筑中道路符号表示。8.5.3.7圈边处道路通向地调绘铁路、公路及人烟稀少地区的主要道路,在自由图边出图廓处应注出通往附近主要集镇的名称和公里数(铁路注至下一车站),如无居民地时,可选择注出其他较出名的自然名称注记。8.5.3.8废弃道路调绘已废弃的铁路、公路,实地路基较明显。视通行及障碍情况,可用道路或一般堤符号表示。8.5.4道路附一设施8.5.4.1桥梁分车行桥、人行桥、立交桥等,铁路、公路上的桥梁应表示。其他道路上表示的桥梁可择要表示。一般公路上的桥梁应加注载重吨数,著名的桥梁应加注名称,水网地区单线表示的河渠上的人行桥可适当取舍,道路可压盖通过单线表示的河渠。8.5.4.2铁路、公路应择要表示涵洞。隧道(包括过江隧道)图上长于1mm以上的应用依比例尺符号表示,短于1t"ZlI"D.的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路堤、路堑比高2i"11以上,且图上长度大于5mm时应表示,并择注比高。8.5.4.3山隘一般应测注高程,季节性通过的应注通行月份,著名的应加注名称。8.5.5助航标志的调绘8.5.5.1灯塔、灯桩在图上应准确表示,灯塔应加注灯高,一般可根据水文资料注出。8.5.5.2江、河,港湾中固定的灯船、灯浮标用相应符号表示,可适当取舍。8.5.5.3在江、河、港湾的岸上,指示航行、风讯而设立的信号杆、信号台等应用信号杆符号表示。立标用立标符号表示。28 GB/T12341—20088.5.6其他交通设施的调绘渡口应区分“车渡”和“人渡”,车渡应加注载重吨数。可跨步过河的跳墩及漫水路面等应以徒涉场符号表示。8.6管线8.6.1管线的调绘要求管线调绘应正确反映管线的种类、位置及走向特征。管线应表示地面上的,重要的地下(或水下)管线且能够判别其出人口的,应以地下管道出入口符号表示出入口。8.6.2电力线、通信线的表示8.6.2.1电力线应表示3.5万伏以上固定架设的高压电线,3.5万伏以下的可酌情表示干线。一般地区通信线不表示,在地物稀少地区,凡是较固定的或有方位作用的线路可适当表示。8.6.2.2居民地内的电力线、通信线不表示。8.6.2.3表示电力线、通信线有方位作用的转折点、分岔点时位置应准确。8.6.2.4沿铁路、公路两侧图上3mm范围以内的电力线、通信线不表示。但其分岔、转折处应绘一段符号,以示走向。图上距离在2mm以内的并行电力线、通信线可选出其中高一级的线路按真实位置绘出,其他的可舍去。8.6.3管道的表示8.6.3.1居民地内的管道不表示,图上长度短于2cm的管道不表示。8.6.3.2管道的转折、分岔处应准确表示。8.6。3.3当管道通过河流、冲沟、道路等并架空跨越时符号应连续,否则管道符号绘至上述地物符号边缘保留0.2mm间隔断开。管道与沟渠相互接替,应用相应符号表示。8.7境界8.7.1境界的调绘要求调绘境界应在实地进行,并经慎重调查,多方核实确认无误后方可绘于图上。8.7.2国界的调绘8.7.2.1国界应根据国家正式签订的边界条约或边界议定书及附图,会同边防人员一起经实地踏勘后,按实地位置不间断地精确绘出。8.7.2.2国界上的界标(界桩、界碑)应按坐标值展绘图上,注明编号。无坐标的界标应测出坐标。界标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测注高程。坐标和高程精度的要求应与控制点相同。同号双立或三立的界标同时表示有困难时,可用空心小圆圈按实地相对位置关系绘出,并应注出各自的编号。8.7.2.3国界线上的各种注记不得压盖国界符号,并应注在本国界内。8.7.2.4国界线的直线部分应用直尺描绘;转折处的点线符号应用点或直线描绘;国界经过地带的所有地物、地貌均应详细表示,对有特征意义的细貌部分更应详细表示。8.7.2.5国界通过河流、湖泊、海域时,应明确表示水域和岛屿、沙滩、礁石的归属。国界为河流主航道时,河流内能绘出国界符号时,国界符号应不间断绘出,并正确表示岛屿、沙洲、水中滩等的归属。河流内不能绘出国界或共有河流为国界时,国界符号在河流两侧不间断地交错绘出,岛屿等应用附注表明归属。8.7.3国内各级境界的调绘8.7.3.1国内各级政区境界只表示县级以上的境界,其位置应准确绘出。遇到因行政区域界线不明确而发生边界争议的地段,可在相应的部分加注“待定界”或按政府部门公布的权宜画法表示;调绘无明显界线的各级政区境界时,其走向可根据当地政府和群众介绍的情况描绘,但应明确表示出居民地的隶属关系。8.7.3.2国内政区境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电力线、通信线、地类界等除外),可沿地物两侧每隔3cm~5cm交错绘出3~4节符号,以线状地物一侧为界时,可沿一侧每隔3cm~5cm绘出3~4节符29 GB/T12341—2008号,在转折点、交接点和图边处应绘出符号以示走向;不与明显地物重合的境界,其界桩、界标、界线应以相应符号准确绘出。8.7.3.3国内政区境界通过河流、湖泊、海洋等,所绘符号应明确表示其中的岛屿、沙洲、沙滩等的隶属关系。境界通往湖泊、海峡时应在岸边水部绘出一段符号。湖泊、海峡为三个省、市、县所共有时,应在境界交会处各绘一段符号。8.7.3.4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只绘高一级境界符号,但在图上应同时注出两级名称,如xX省、××县。8.7.3.5飞地的界线应用其隶属的行政单位的境界符号表示,并应在其范围内加隶属说明注记。8.7.4其他境界的调绘8.7.4.1政区境界以外的特殊地区界,如我国的经济特区界、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开发区、保税区、一国两制地区的境界等分别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并应加注区域名称。8.7.4.2国家及省级颁布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界,应用自然、文化保护区界符号表示,并应在其范围内加注名称。8.8地貌8.8.1调绘地貌的基本要求8.8.1.1应正确表示各类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和分布,反映地面的切割程度,保持地貌特征点、地性线位置的正确。8.8.1.2未受破坏或长有植物的泥土斜坡,应用等高线表示。陡坡上的等高线间隔小于0.2mm时,其中一条可断开表示,但计曲线不应中断。二条计曲线间的间隔较小,其中不能通过4条首曲线时,能绘出的首曲线应尽量绘出,其余可中断。8.8.1.3岩峰、岩溶漏斗、崩崖、陡崖、岩墙、梯田坎、陡石山、冲沟、滑坡、雪山、沙地、石块地和山洞等地貌应用相应地貌符号表示。8.8。1.4有明显特征和方位作用的地貌应准确表示。8.8.1.5沿主要交通线两侧和地物稀少地区的地貌应详细表示。8.8.2一般地貌的调绘8.8.2.1图上长5mm且比高2m以上的陡崖应表示,并应加注比高。调绘时应区分土质和石质的,崖壁边缘位置应准确。8.8.2.2崩崖调绘时应区分沙土和石质的,分别用相应符号描绘}崩崖的上缘和它的周围应准确描绘,若上边缘是陡崖,则应加绘陡崖符号。8.8.2.3梯田坎高2m以上时一般应表示,并应择要量注比高。密集时,分布区域内最高及最低一层田坎按实地位置绘出,中间各层可适当取舍。8.8.2.4图上6mm以上的冲沟应表示,图上宽度小于0.4l"13n3.的用0.1rrgm~0.4ID_ITI的单线表示,宽度在0.4mm~1.5miD_的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超过1.5rftril是沟壁应用陡崖符号表示,超过3mm时应表示沟底等高线。调绘时应按像片影像准确描绘沟壁上边缘线,并在立体镜下检查沟头、沟口、拐弯处及与其他地物地貌的相互位置关系;大面积冲沟地区,冲沟可适当取舍,并应显示出该地区冲沟的分布特点。8.8.2.5调绘滑坡时,滑坡上缘应按影像用陡崖符号描绘,其余轮廓用棕色点线描绘。监视中滑坡也用此符号表示并应加注“监”字。8.8.2.6调绘泥石流时应按实地分布范围用泥石流符号表示。8.8.2.7活火山口或死火山口应用火山口符号表示。8.8.3石山地貌的调绘8.8.3.1石山地貌调绘时应注意表示反映其特征的岩溶褥斗、溶洞、岩峰等。8.8.3.2岩峰应区分孤峰和峰丛,用相应符号表示,并择要测注比高。 GB/T12341—20088.8.3.3山洞、溶洞应在洞口位置上按真方向绘出符号,著名的洞应加注名称。8.8.3.4小面积的岩溶漏斗用符号表示,大面积的应按实地情况用陡崖符号配合等高线表示,其中心仍应绘出岩溶漏斗符号。8.8.3.5调绘大面积的露岩地和陡石山,可按实地情况,用简化符号表示,小面积的陡石山应绘出符号,如果符号长度超过图上3mm,宽度小于2mm,改用陡崖符号表示,若长度和宽度分别小于3mm、2mm,应用露岩地或孤峰符号表示。小面积露岩地可用三个石块符号表示。8.8.3.6岩墙图上长5ITlm以上的应表示,比高2iT*以上的应加注比高。8.8.4沙地地貌的调绘沙地应按性质分为固定的和不固定的两类。固定沙地应用等高线、地貌及植被符号配合表示;不固定沙地的总貌用草绘等高线表示,细貌用符号表示。沙漠地区应着重调绘水源、牲圈、时令性小房、蒙古包、沙漠与绿洲的交界线。图上面积大于10cm2应加注沙地类型名称(平沙地除外)。沙地若长有植被时,应用相应的植被符号配合表示。8.8.5雷山地貌的调绘雪山地貌的调绘应根据当地雪源溶化情况.确定粒雪原及冰川的范围,用相应符号表示。冰斗湖、冰裂隙、冰陡崖,冰碛,及比高10m以上的冰塔应表示。冰塔丛立地区可进行取舍。8.9植被与土质8.9.1植被与土质的调绘要求8.9.1.1图上应准确地反映出植被与土质的类型、分布范围、轮廓特征以及与其他要素的关系。8.9.1.2植被的表示,应从各地区不同情况出发,应着重考虑其面积的大小、经济价值高低或方位作用的大小。在植被较多地区。应着重表示大面积植被、取价值较大的植被,对于疏林、稀疏灌木林等可酌情表示,行树一般应表示图上长度在3CIII以上且实地比较明显的;在植被稀少地区,凡有方位作用的植被都应尽量表示,零星树木可选择表示。8.9.1.3同一地面生长多种植物时,小面积的应只表示主要植被,大面积的最多可表示其中主要的三种(连同土质符号)。一般应舍去经济价值不高或数量较少的。但符号的配置应与实地植被的主次和疏密相适应。8.9.1.4成林、幼林、竹林、灌木林、经济林、经济作物地、稻田、有方位作用早地的明显轮廓线应用地类界描绘。大面积植被被线状地物分割时,在各隔开部分内,至少应绘一个符号。8.9.1.5用地类界表示的植被轮廓应清晰易读、反映特征、避免过于琐碎和杂乱。对于实地轮廓变化在图上小于1.5mm的弯曲部分可以进行综合,为显示轮廓的主要凸凹部分,大面积植被的地类界综合可酌情放大。对于支叉很多的轮廓,可将其中主要的或较长的支叉部分准确表示,宽度不足1.5mm不能绘出符号时。可把宽度放大到1.5123m表示,而次要的、短小的支叉可综合或舍去。8.9.1.6独立树、独立树丛及有方位作用的小面积植被,应准确描绘,有名称的应加注名称。8.9.1.7图上宽度小于1.5mm的林带、灌木林、竹林应分别用狭长林带、狭长灌木林、狭长竹林符号表示。8.9.1.8图上面积大于25mm2或有方位作用的林中空地应表示。8.9.1.9各类土质(沙砾地、石块地等)图上面积大于1cm2时一般应表示。8.9.1.10有明显特征和方位作用的土质应准确表示。8.9.2森林、誊木林、经济#等木本植物的裹示8.9.2.1成林和幼林的表示要求如下:a)成林图上面积大于10mm2时应绘出相应符号;图上面积大于2crp.2时,应按实地林木种类配置针叶林或阔叶林符号,如实地为针叶和阔叶混交林时,则两种符号同时绘出}图上面积小于10mm2的林地应用小面积树林符号表示;b)森林中杂有竹林、灌木林时,可用相应小面积符号按实地分布情况配置I31 GB/T12341—2008c)图上面积小于10intn2的幼林应以小面积树林符号表示,图上面积大于10ITIll"12时应用幼林符号表示,图上面积大于2cm2的固定苗圃应加注“苗”字。8.9.2.2疏林应按实地树木稀疏情况配置符号表示,不绘地类界。8.9.2.3图上面积小于10iiln"12或有方位作用的灌木丛应用小面积灌木林符号表示,图上面积大于10i"11m2时应用密集灌木林符号表示。稀疏灌木丛杂生在疏林、竹林、草地、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中,用小面积灌木林符号配置表示。8.9.2.4覆盖度在40%以下,图上面积大于101Tim2的灌木林,应用稀疏灌木林符号根据实地情况配置符号表示。8.9.2.5林区调绘时,应注意表示防火带.加注宽度。防火带宽于符号尺寸时应依比例尺表示。8.9.2.6图上面积大于10mm2的经济林,应用经济林符号表示I图上面积大于2CITl2时,应加注相应名称,如“橡胶”、“苹果”等字‘图上面积小于10mm2时,应用小面积经济林符号表示;图上宽度小于1.5mm时,应用经济林符号以狭长林带表示,不绘地类界。8.9.3竹林的裹示图上面积大于10Fi"lIll2的竹林应以大面积竹林符号表示,图上面积小于10i71n12或有方位作用的竹林应以小面积竹林符号表示。8.9.4芦苇地、草地等草本植物的表示8.9.4.1高草地包括芦苇、席草、芒草和芨芨草等,图上面积大于501"1"11"i32时应用高草地符号表示;图上面积大于2cnl2时,应注“芦苇”、“席草”、“芒草”“芨芨草”等字。8.9。4。2干旱地区的草原、山地和丘陵地区的草地、沼泽和湖滨地区的草甸、湿草地等草类生长旺盛,覆盖度在50%以上的地区应用草地符号表示。草类生长比较稀疏,覆盖度在20%~50%的地区应以半荒草地符号表示。位于气候特别干旱和土壤贫脊地区,植物稀少地区覆盖度在5%~20%的土地,用荒草地符号表示。各类草地中如生长着其他植物,可配合相应符号表示。8.9.5田地和经济作物地的表示8.9.5.1稻田图上面积大于50mi"1"12时应表示。稻田不区分常年有水或季节性有水,用一种符号表示。图上宽度小于2inln的稻田,可不绘地类界。图上应表示有方位作用的小块旱地,大面积的早地不表示。8.9.5.2图上面积大于50Film2的经济作物地应以相应符号表示}大于2cm2时应加注作物名称,如“麻”、“药”等}图上面积小于50TnlT/.2时,可用小面积符号表示。经济作物地与其他作物轮种,不应按经济作物地表示。8.9.5.3河、湖、池塘中面积大于50rJF//"112的承生作物地,如菱角、莲藕,茭自等应以水生作物地符号表示,图上面积大于2CITl2的,应加注品种名称。8.9.6土质的表示8.9.6.1盐碱地、小草丘地、龟裂地、沙砾地、石块地、残丘地等,当其图上面积大于1cm2时均应用相应符号表示。8.9.6.2沙砾地、盐碱地、沙地等,若长有植被时,应用相应的植被符号配合表示。8.10地理名称调绘8.10.1地理名称调绘的要求地理名称的调查和注记应真实、准确、无错,无漏。8.10.2地理名称调绘的内窖8.10.2.1居民地名称应包括城市、集镇、村庄、经国务院批准的经济特区以及远离居民地的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工矿和1t25000、1:50000地形图上大城市中主要街道等。8.10.2.2山地名称应包括山脉、山岭、山峰、山隘、山口、山谷,山坡、独立山、山洞、高地等。8.10.2.3水系名称应包括江河、河口,滩,沱,沙洲、岸滩,运河,渠道、湖泊、水库,池塘,海洋、海角,32 GB/T12341—2008港湾、海峡、泉、井等。8.10.2.4其他名称应包括森林,沙漠,草原、戈壁、沼泽、半岛、岛屿、礁石、堤围、道路、桥梁、码头、渡口、名胜古迹、行政区划、著名独立地物以及其他专有名称等。8.10.3地理名称的确定原则8.10.3.1居民地名称调绘居民地名称应按下列要求进行:a)居民地的名称应以经地名办公室确认的为准。b)乡、镇所在地名称与自然名称相同时,应只注乡、镇名称。如不相同,应以乡、镇名称为主,自然名称作副名注记。c)居民地有两个以上通用名称时,主名应注地名办公室确认的名称,乡、镇级以上居民地应注副名。d)居民地是两个以上政府驻地时,应只注高一级的名称。居民地的总名、分名一般均应取注}但居民地内部的相关位置名称(如前街、后街),不应作为分名注出;总名称的位置在图上比分名称应醒目些,而且字体应更大一些。e)名称注记中的简化字,应以国务院颁布的为准。对简化名称和代用字,如本村、外村和政府都已承认的可以调注,否则仍用原来的名称和文字f对地方沿用的方言和罕见字,应在调绘片外和图历表中加注读音和拼音。8.10.3.2山地名称注意调绘山脉、山谷、山岭等的名称,比较著名的地貌特征点应调注名称。已有三角点、小三角点点名与实地名称不一致时,应注记实地名称。8.10.3.3水系名称调绘水系名称应按下列要求进行:a)河流(水渠)凡有固定名称的应注记,如当地的习惯称呼与水利航运部门使用的名称不一致时,习惯名称应作副名注出或舍去Ib)同一条河流不同河段的不同名称,应按实际情况注出,当不能一一注出时,应优先取下游名称,其次按上、中游的顺序选注fc)湖泊、水库有名称的应注记,缺水地区和山区的湖泊应注记名称{一个湖泊不同地段有不同名称时,若不能全部注出,应选取主要部分和著名的名称注记;d)著名的泉和井的名称应注记。8.10.3.4其他地理名称沙漠、戈壁、草原、岛屿、名胜古迹、冰川、重要和著名的独立地物的名称应注记。8.10.3.5少数民族地区地理名称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名称,翻译成汉字注记时,按有关的少数民族地名译音规则执行。8.10.3.6无人区地名大面积的无人烟地区,应注意调查地理名称。无地理名称时,是否命名,应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8.10.4地理名称的注记密度夏取台地理名称的注记密度,应在保证用图需要和不影响地形图判读的前提下,尽量详细注记,一般宜图上1_5cm2~2.0cm2注记一个。在人烟稠密、地物众多地区,地理名称过密时,应按下列原则适当取舍:a)取总名,适当舍去分名、副名;b)取靠近主要交通线的名称,舍去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名称;c)取房屋较多而连成一片的,舍房屋较少且分散的地名;d)取远近著名而固定的名称,舍一般和临时性的名称。33 GB/T12341—20088.10.5地理名称注记的要求注记地理名称应满足下列要求:a)各种注记的字体应正规清晰、字隔分明、同一名称的字体、大小和字隔应一致;b)名称注记排列一般应以水平字列和垂直字列为主。使用雁行排列时,应注意宇要均匀,倾斜角度要一致,除线状地物和山脉名称外,不应使用屈曲字列;c)为避免内业注记及用图时产生误解和错误,名称注记应指向明确}d)独立高地、独立山、山隘等名称应按山体大小和著名程度分级注出,外业词绘时应在比较著名的名称下划一红线,以供内业区别;e)名称注记的字向和最大字隔应按GB/T20257.3中的规定;f)线状地物注一组名称不能概括显示时,可分段注记;面积较大的总名一般可注在该面的大致中央;两个测绘面共有一个名称时,应在两个面内分别注出;在名称较多的地区,可在调绘面积线外说明总名与所属各分名的关系。8.10.6图幅名称图幅名称的确定要求如下:a)图幅名称应选择图幅内最大居民地的名称,没有居民地时,可选注其他地理名称}b)同一测区内,不应有相同的图名ic)如果所调绘图幅内确无名称时,可只注图幅编号,或以图幅内最高的高地及其高程作为图名,如576.8高地;d)如果所调绘图幅已有解放后的出版图,则图名一般应与其一致,当发生重大变动须更改图名时,应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9图幅接边、检查验收和上交成果9.1圈幅接边9.1.1图幅接边应在相同比例尺的相邻图幅间进行。同期作业图边应在实地严密接好,不能产生漏洞;自由图边除应保证成图满幅外,还应测绘出图廓线外4mm。图幅接边应由第二人检查、签名。自由图边应经第二人实地检查。9.1.2各类地物的接边,不能改变其真实形状及相关位置,直线地物应从离图廓线最近的转折点处进行拼接。跨越两个图幅的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如河流、道路、大居民地、植被、土质等,应注意名称、等级、要素注记等的一致性。9.1.3固定比例尺像片图图边的接合差,不能大于本规范3.2中规定的平面、高程中误差的2.5倍。小于限差时可平均配赋,但应保持地物,地貌相互位置和走向的正确性,超过限差时,应到实地检查纠正。9.1.4与已出版地图接边,如果接边差不超过9.1.3的规定,应仅在新测图幅上进行改正。如果因地物、地貌变化较大或已出版地图质量差,接边确有困难时,新测图边应按自由图边处理,并在图历簿中说明。9.T.5自由图边应转绘图边。周定比例尺像片图可描绘在透明纸上,其他成图方法应转绘在多余像片上。转绘图边时应用红墨水绘出图廓线,并沿图廓线两侧转绘14mm(图廓内10mm,图廓外4mm)的地物、地貌。并应转刺图边附近的基础控制点和像片控制点,注明本幅和邻幅图号。转刺点整饰与控制像片整饰格式应相同,但应在像片正面或透明纸上的点位旁边用红色注出点的坐标和高程。9.2检查验收检查验收按CH1002和CH1003的规定执行。34 GB/T12341—20089.3上交成果9.3.I上交成果的要求上交的成果应经最终检查验收后,交下一工序使用。上交的成果应准确、清楚、齐全。9.3.2上交成果资料项目上交成果资料包括以下内容:a)控制像片’b)调绘像片、像片图;c)计算手簿;d)图历簿(少数民族地区作业,应附少数民族语地理名称调查表);e)观测手簿If)自由图边抄边资料}g)技术总结(按CH/T1001的规定编写)Ih)检查验收报告。9.3.3计算手簿的装订基础控制点测量成果应单独整理装订。计算手簿应按以下顺序装订:a)封面;b)目次,c)控制点点位联测略图(应表示出控制点的概略位置、平面测定方法和高程联测路线);d)起始点成果表;e)坐标换带计算}f)控制点成果表Ig)归心计算;h)方位角及边长反算;i)锁网形计算lj)光电测距导线计算;k)单三角形计算;1)前方交会计算;m)侧方交会计算;n)后方交会计算;o)引点和支导线计算;p)间接高程计算(包括独立交会高程点计算);q)高程平差计算;r)封底。9.3.4成果整理9.3.4.1调绘成果应分幅上交。9.3.4.2全野外布点和航线网布点的控制成果应分幅上交。9.3.4.3区域网布点的控制成果,应以每一个布点区域为单位整理,并随该区域左上角的图幅上交,其中应包括控制像片、观测手簿,计算手簿。全区域网的控制点成果及控制点分布略图,应填写在每个布点区域的左上角图幅的图历簿内,其他图幅应标出本幅在区域中的位置。9.3.5图历簿填写的要求图历簿各项内容的填写应做到项目齐全、数据准确、字迹清楚、说明简要明确。特殊情况说明应阐述作业过程中对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和有待下工序弥补、注意的问题。编写时应实事求是,经检查验收后,填人图历簿。35 GB/T12341—2008A.1间隔基线数附录A(资料性附录)航线网布点控制点问的间隔基线数间隔基线数,1818坐标量测仪类型仪器见表A.1,PSK解析仪类型仪器见表A.2。在表A.1和表A.2中,“/”前的数值为平面控制点间的间隔基线数,“/”后的数值为高程控制点间的间陌基线数。计算间隔基线数采用的参数为:23c/n×23CiTI像幅,焦距,一88mm,基线b=90mid、85mm,80mm、75mm;18cruxl8ClTL像幅,焦距,=70nlm。基线6=70m[Ii、65mm、60r/lid、55mrn。衰A.1Ⅲ。=0.025inlrn时航线网布点控制点问的间隔基线数航摄比例尺成圈比例尺地形类别1l250001l350001l500001l7500023X23像幅18X18像幅23>(23像幅18×18像幅23×23像幅18×18像幅23×23像幅18X18像幅平地13/513/410/410/28/全野外丘陵地13/710/610/48/21}25000山地17/917/813/813/610/410/3高山地17/1317/1213/1213/910/7平地17/917/713/S13/410/2丘陵地17/1217/913/710/41t50000山地21/1421/1117/917/813/613/5高山地21/2021/1717/1317/1213/9平地17/717/5丘陵地17/1017/711100000山地21/1I2l/9高山地21/1721/13衰A.2m。=0.015mm时航线网布点控制点何的间隔基线数航摄比例尺成圈比例尺地形类别1t25ooo1;35ooo1’50ooo1110000023×23像幅18×18像幅23)<23像幅18×18像幅23X23像幅18X18像幅23X23像幅18×18像幅平地19/814/611/3丘陵地19/1114/811/611/91l25000山地24/1324/1918/1015/7高山地24/2024/1918/1518/1415/11 裹A.2(续)GB/T12341—2008航摄比例尺成图比例尺地形类别I:250001:35000il500001I10000023×23像幅18X18像幅23X23像幅18X18像幅23×23像幅18×18像幅23X23像幅18X18像幅平地24/1124/IIi9/819/814/5丘陵地24/1524/1419/i114/814/71t50000山地30/1830/1724/1318/1018/9高山地30/2630/2424/2024/1918/14平地24/1124/10丘陵地24/14I:100000山地30/18高山地30/2830/2437 Ga/T1234卜一2008附录B(资料性附景)区域网布点图形B.1按围幅分区布点图形平地、丘陵地按图B.1布设,山地、高山地按图B.2布设。亘目圈B.1图B.2B.2按航线段分区布点圈形平地、丘陵地、山地按图B.3布设,高山地按图B.4布设。控制点问基线数按表B.1的规定。圈B.3裹B.1控制点间基线数图B.4成圉比例尺地形类别平高点间基线数高程点问基线戢平地126丘菠地1681I25000山地189高山地1812平地126丘菠地1681l50000山地189高山地1812 表B.1(续)(;B/T12341—2008成图比例尺地形类别平高点阃基线数高程点间基线数平地168丘陵地20101110000Q山地22ll高山地2416B.3不规则区域网布点不规则区域网布点见图B.5。B.4补飞航线结合处布点补飞航线结合处布点见图B.6。图B.5———仁圉B.6 GB/T12341—2008C.1R值衰R值表见表C.1。附录C(规范性附录)R值衰衰C.1R值表单位为对数第六位A角值B角值(。)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254565860657075808590303938373534333231302928272625242321201918161514133533323129282726252423222l2120191816151413121l10940282726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45252423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g876545023222119181716151413121l11lO109876543552120191716151413121l111098765432601918171615141312111l109876543216518171614131211109876543217016151312111098765432175151S14131211109876543218015141312ll1098765432185141312lI1098765432Z219G1312lO1098765S432195121l1098765432l10012111098765432Z105111098765432110111098765432115109876543120109876543 附录D(规范性附录)控制像片整饰格式D.1控制像片整饰格式图D.1为控制像片正面整饰示例,图D.2为控制像片反面整饰示例。GB/T12341—2008 GB/T1234卜~2008E.1检查角的允许误差检查角的允许误差见表E.1。附录E(规范性附录)检查角允许误差衰E.1检查角允许误差单位为秒D的小数部分D的整数部j}Oo.1o.2O.3O.4o.5o.6o.70.80.91.0I0319378597937366876446065725422.051549146844842941239638l3683553.O3423323223123032942862782712644.O2572512452392342292242192142105.02062021981941901871841801771746.0】711691661631611581561531511497.0147145143141139】37】35】331321308.01281271251241221211191181171159.011411311211010910810710610510410.010310210110099989796959411.09392919089888712.08685848382818012.079787776757414.074737271706915.06968676665表中检查角的允许误差计算公式为△,;气产,其中e=5m,表中D以公里为单位。如e为2.5m或10m时,则△,可按表E.1查得之数除以2或乘以2。42 F.1调绘像片整饰格式附录F(规范性附录)调绘像片整饰格式GB/T12341—2008图F.1为调绘像片整饰示例。测图或调绘面积线,本图幅用蓝色,图廓线用红色。图F.1中“Ⅱ一2”,Ⅱ为航线号码,2为像片号码。因有投影差的影响,规定调绘面积线东、南边用直线;西、北边用曲线。图幅编号,调绘者等字用黑色,航线及像片号码,图边及接边检查者等均用蓝色。圈F.1 GB/T12341—2008G.1基本原则附录G(规范性附录)地形圈上军事设施和国家保密单位的衰示规定G.1.1军事设施和国家保密单位的调绘工作,应事先与有关单位联系,经同意后方可进入内部进行实地调绘;如果不同意进入内部进行实地调绘,作业人员可采用航摄像片内判技术在室内直接判调的方法解决。G.1.2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听看到的军事禁区和国家保密单位情况,不得转告无关人员,严防口头泄密。G.1.3图上不表示的军事设施,须用与周围地形、地物相适应的符号进行伪装(如;稻田,旱地、房屋、森林、沙漠等),不能看出破绽。G.1.4除本规定中对某些具体地物提出的表示方法以外,其他均应如实反映地面的地物状况。G.1.5保密单位,图上一般不注记真实名称。G.1.6利用自然地形作掩体的洞库(如,武器库、弹药库、飞机库等)以及地下的设施,图上不表示。G.2各种试验基地G.2.1导弹发射阵地、原子弹氢弹试验基地、火箭发射基地,卫星发射基地、炮兵基地、坦克基地等,具体的发射,试验位置图上不表示,用周围的相应植被进行伪装。G.2.2通往基地的专用道路:单线道路可如实表示}双线道路绘至最近的较大村庄,从村庄至基地的双线道路降为大车路表示。铁路绘至最近的城镇为止。G.2.3双线道路和铁路不是专用道路,经过各种试验基地通往其他城镇时,道路在图上应如实表示。G.2.4试验基地内的地面观测站、办公室、生活区等用普通房屋符号表示。G.2.5试验基地内的油库,仓库(包括洞内的油库、仓库进出口)气象站、雷达天线、指示灯塔等,有房屋的用普通房屋符号表示,其他不表示。G.2.6图上名称可用公开名称进行注记。G.3飞机场G.3.1飞机场需表示。在总范围内绘一飞机符号。G.3.2通往飞机场的道路如实表示,内部道路择要表示。G.3.3显示机场总范围的铁牡网、围墙等垣栅,图上如实表示。G.3.4机场内的生活区以及其他类似的房屋,用一般居民地符号描绘。G.3.5机场内的机窝(机库),油库、气象站、管线、指示灯、雷达天线,指挥塔以及其他反映机场性质的设施,有房屋的用酱通房屋符号表示,没有房屋的不表示。G.3.6民用飞机场的名称以真实名称注记。军用和军民合用的飞机场不注真名称,可用附近较大城镇名称作为机场名称进行注记。G.4港口G.4.1军港不表示码头。G.4.2通往港口的道路如实表示,内部道路择要表示。G.4.3港口内的办公区、生活区用一般居民地符号描绘。G.4.4军港内的船坞,油库,气象站、雷达天线以及其他反映港口性质的设施,图上不用符号表示,有44 房屋的用普通房屋符号表示,没有房屋的不表示。G.4.5图上港口名称,商港用真名称注记,军港用自然名称注记。G.5军队营房、兵工厂、对外保密的国家机关GB/T12341—2008G.5.1位于城镇居民地内部或周围时.图上用一般居民地符号表示。远离城镇单独构成一个建筑群时,图上可表示出其范围,内部建筑进行较大综合,外围的铁丝网、围墙等用相应符号表示。G.5.2外部道路如实表示,内部道路择要表示。G.5.3图上名称}位于城镇内部或周围的,一般可不注记,远离城镇的可用公开名称注记。G.6军用仓库G.6.1洞库、地下库(包括洞库地下库的进出口),图上不表示。G.6.2地面上的武器库、弹药库、油库等,有房屋的用普通房屋符号表示,没有房屋的不表示。仓库周围的围墙等垣栅用相应符号表示。G.6.3通往仓库的道路如实表示。G.6.4图上不注记任何名称。G.7靶场G.7.1靶道、炮位,掩体等图上不表示。G.7.2图上用公开名称注记。G.7.3靶场内其他地物如实表示。G.8监狱、劳改机构G.8.1位于城镇内部或周围的监狱、劳改机构,用一般居民地符号表示。远离城镇单独构成建筑群的,应如实表示,内部进行较大综合。G.8.2外部道路如实表示,内部道路择要表示。G.8.3图上采用公开名称进行注记。G.9军用通讯设备G.9.1军事专用的通讯线和通讯电缆,图上不表示。G.9.2军事专用的微波通讯站只表示普通房屋。天线位置在图上不表示。G.9.3军事专用的无线电发射天线,图上不表示。G.10稀有金一矿G.0.图上不表示矿井出入口。露天采掘的矿场用乱掘地符号表示。图上不注任何名称。其他地物可如实表示。G.11兵要地志G.11.1地图上一般不表示直接与军队行动有关的兵要地志内容。G.11.2取消“制高点”名称,改为“地形特征点”,主要指山顶,鞍部等位置。G.11.3岗楼、旧碉堡,旧地堡,图上如实表示。基地或阵地的岗楼、碉堡,地堡等,图上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