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43 KB
  • 2022-04-22 13:32:17 发布

GBT16742-2008颗粒粒度分布的函数表征幂函数.pdf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19.120A28圆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42—2008代替GB/T16742.1—1997颗粒粒度分布的函数表征幂函数Functionrepresentationofparticlesizedistribution--Power-function2008—07—18发布2009-02—01实施宰瞀徽紫瓣訾槛瞥翼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仅19 前言GB/T16742--2008本标准代替GB/T16742.11997《颗粒粒度分布的函数表征幂函数》。本标准与GB/T16742.11997相比,主要技术内容改变如下:——增加了“2规范性引用文件”;——对“3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两条;——按照汉语习惯对部分文字做了编辑性修改。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筛网筛分和颗粒分检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68)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邹涛、周素红、高原、王放锋、陈萦。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6742.1一1997。I 颗粒粒度分布的函数表征幂函数GB/T16742--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颗粒粒度分布的幂函数表征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表示颗粒系统粒度的累积分布。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El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6418颗粒系统术语3术语和定义GB/T16418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颗粒体积比表面积particlevolumespecificsurfacearea颗粒表面积与其体积之比。3.2颗粒质量比表面积particlemassspecificsurfacearea颗粒表面积与其质量之比。3.3颗粒表面积形状因子particlesurfaceareashapefactor颗粒的表面积与相同体积的等效球体表面积之比。4符号本标准中引用的符号见表1规定。表符号说明单位C双对数坐标中幂函数直线截距下标双对数坐标中幂函数直线斜率Q(z)筛下累积分布R(z)筛上累积分布S。颗粒质量比表面积cm2/gS。颗粒体积比表面积cm一1颗粒粒度 GB/T16742--2008表1(续)符号说明单位i级分下限颗粒直径i级分上限颗粒直径最大颗粒等效直径≠颗粒表面积形状因子“颗粒密度g/cm35颗粒粒度分布的函数表征各种颗粒系统具有不同的粒度分布,因此用于表征粒度分布的函数种类很多。幂函数是最常见的粒度分布函数之一。用幂函数表征颗粒粒度分布对多数颗粒系统的中间粒度区间较适用,而在粒度分布的两端存在一定的误差。5.1幂函数幂函数定义为:在粒度范围为:0≤z≤z⋯筛下累积分布:Q(z)一1一R(z)(恚)4式(1)方程两边取对数,可得:lgQ(z)一mlgx+C⋯⋯⋯⋯⋯⋯⋯⋯⋯⋯⋯(2)式中:C-一mlgx⋯因此在Q(z)为纵坐标,z为横坐标的双对数图上二者呈线性,其直线斜率为m,截距为一m1舭一。所以m和x⋯可以作为颗粒粒度分布幂函数的两个特征参数。在某些情况下,颗粒系统在各个粒度分布区间具有不同的m值,在双对数图上为若干条斜率不同的直线组成的折线。当土《1时,颗粒粒度分布也可用R-R分布表示,即可同时采用幂函数或R—R分布进行函数Z⋯表征。5.2颗粒系统比表面积颗粒表面积也是颗粒的重要基本特征,它可用于表征颗粒系统的反应活性。颗粒体积比表面积与颗粒质量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为:S。=S。/P,(3)式中:s。——颗粒质量比表面积;s,⋯~颗粒体积比表面积;Ps——颗粒密度。单颗粒比表面积与颗粒粒度和颗粒形状有关,颗粒粒度小则比表面积大,无孔颗粒的体积比表面积为:S。一壁(4)式中:z——颗粒粒度;t颗粒表面积形状因子;颗粒为球体时≠一1,颗粒为非球体时≠>1。颗粒系统大多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其比表面积还与粒度分布有关。颗粒系统比表面积可通过实验测得,常用的有BET法。也可由其粒度分布计算求得,当其粒度分Z GB/T16742--2G08布可用函数表征时可得到解析解,参见附录A。式(4)为单粒度颗粒的比表面积,而存在粒度分布的颗粒系统比表面积可积分求得:s,(XA,XB)一瓯粤丽熙:dQ。(x)⋯⋯⋯⋯当Q(z)与z关系可用式(1)表征时,式(5)可表示为:sv(XA,XB,一面再等万瓦辟“妇⋯⋯⋯一5.2.1全粒度分布区间m为定值当m≠1时,可由式(6)积分求得任意粒度区间的体积比表面积:6锄—(—1m。’——--—————‘1—。)—x—‘B。’。[‘—Q’。。。(。。x。。。B。。。)。。。--。。。。。Q。。。。(。。x。。。h’。—)—][·一(凳)一1]...⋯式中;z。——粒度区间粒径下限;z。——粒度区间粒径上限;s,(zA,zB)——zA至zB粒度区间内体积比表面积。若要求得整个颗粒系统的体积比表面积,只需取O(xA)一o,Q(xB)21。由式(1)可得:z^一0,工B—z⋯将上述数据代人式(7)可得:Sp=!塑⋯⋯⋯⋯⋯⋯⋯⋯⋯⋯⋯(8)(m一1)z—S,为整个颗粒系统体积比表面积,参见附录B。当m一1时,式(6)积分可得.TA至XB粒度区间颗粒的体积比表面积5.2,2在各个粒度区间具有不同m值某些颗粒系统在不同粒度区间m值不同,可由式(7)先求碍每个区间的比表面积,再经加权求得全粒度分布区间的颗粒系统体积比表面积,参见附录C,当m≠1时sv(XA,IXB,i)一面‰丽莩等×掣×[,一(等)”】。卜。州。,5.2.3平方根分布在式(1)所示的幂函数分布中,当m一寺时为:Q(z)一f兰j。⋯⋯⋯⋯⋯⋯⋯⋯⋯⋯⋯(11’式(11)称为平方根分布。同样将式(11)方程两边取对数,可得:lgQ(x)=告lgz+lg_兰=o√Xmal(12)在Q(z)为纵坐标,z为横坐标的双对数图上为一直线,直线斜率为专,截距为18忑1。将m一丢代入式(7),可求得z。至ze粒度分布区间体积比表面积为:s如一护—xB[Q坠(x。)--Q(xA)]一渥一·]⋯⋯⋯⋯州s,356堡h—k一瓦煮面 GB/T16742--2008附录A(资料性附录)由颗粒粒度分析结果求比表面积表A.1为颗粒系统的筛分数据,并测得该系统颗粒表面积形状因子为1.4,密度为2.6g/cm3,求该颗粒系统体积比表面积和质量比表面积。表A.1△Q。/%Q(I-。)/%oo.063oooo.101o.090o.10o.092o.s25o,19o.163o.180O.35o.254o.250o.60o.505o.3551.106o.5002.201.807o.7104.oo3.7081.ooo7.706.109140013.801020102.ooo24.oo16.oo112.80040.oo21oo124.ooo6Ioo24.oo135.60085.oo15.oo148.ooo100.oox/rnm图A.1筛下累积分布将表A.1的数据点在Q(z)为纵坐标,z为横坐标的双对数图上作图,得到图A.1。从图上可以看到,该颗粒系统在双对数坐标图上Q(z)和z接近线性关系,可由幂函数分布表征。将表A.1的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对数线性回归,可以得到直线方程为: lgQ(x)一1.619lgx一1相关系数:r—o.995由式(A.1)可求得:m一1.619,z。;一4.930因此该颗粒系统粒度分布函数为:GB/T16742--2008嘶)一(志)“9⋯⋯⋯⋯⋯⋯⋯(A2)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实验结果与拟合直线除了在颗粒粒度较大端存在较大偏差外,其他粒度区间均较接近。将zA—O,zB一4.930代人式(8)求得颗粒系统在全粒度分布区间的体积比表面积为:s,一蔷浩端质量比表面积为:S=--尝_17·14。2/g5 GB/T16742--2008附录B(资料性附录)m为定值的颗粒系统的比表面积计算某颗粒系统粒度分布可用幂函数Q(z)一(÷l表征,特征参数z⋯一8ml"n,m一3.34。颗粒密、』一,度p。一2.60g/cm3,颗粒表面积形状因子≠一1.4,求粒度为1.001TJFO,~3.00iTim,5.00mm~7.00mm和全粒度区间的体积比表面积和质量比表面积。表B.1中第4列Q(xA,。)和第5列Q(xB,:)由式(1)求得。第6列s,。由式(7)求得。第7列s⋯由式(3)求得。表B.1i2A../ramzB.。/mlnQ(xA。)Q(2B.,)S,;/cm1s⋯/(cm2/g)i1.003.0000009630.037837.914.65.007.00O.20810.64013.85.310.008.000.001.0015.0577S 附录c(资料性附录)各粒度区间m值不同的颗粒系统的比表面积计算某颗粒系统在三个粒度区间的m值如表c.1所示。表c.1Gn/T16742--2008li2A.1/,um2B。/pmQ(xA:)Q(xB.。)Iio49.500.02253749.54300.02250.661.5643011000.661.000.442该颗粒系统颗粒表面积形状因子≠一1.4,颗粒密度风一2.6g/cm3,求每个粒度区间内和整个系统的体积比表面积和质量比表面积。将上述已知数据代入式(7)可以求得各粒度区间的体积比表面积。全粒度比表面积可由式(10)求得,再由式(3)求得质量比表面积。结果列于表C.2。表C.2粒度区间/pmS。:/cm15⋯/(cm2/g)1o~49.52330896249.5~4303961523430~110012347.34o~110034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