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MB
  • 2022-04-22 13:34:50 发布

GBT26327-2010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实施指南.pdf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35.240.50J07a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6327--2010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实施指南Implementationguideforenterpriseinformationizationsystemintegration2011-01-14发布201卜06—01实施宰瞀徽紫瓣譬糌赞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仪19 GB/T26327--2010目次前言⋯⋯⋯⋯⋯⋯⋯⋯⋯⋯⋯⋯⋯⋯⋯⋯⋯⋯⋯⋯⋯⋯⋯·⋯··⋯⋯⋯⋯⋯⋯⋯⋯⋯⋯⋯⋯⋯⋯⋯I1范围⋯⋯⋯⋯⋯⋯⋯⋯⋯⋯⋯⋯⋯⋯⋯⋯⋯⋯⋯⋯⋯⋯⋯⋯⋯⋯⋯⋯⋯⋯⋯⋯⋯⋯⋯⋯⋯⋯⋯12术语和定义⋯⋯⋯⋯⋯⋯⋯⋯⋯⋯⋯⋯⋯⋯⋯⋯⋯⋯⋯⋯⋯⋯⋯⋯⋯⋯⋯⋯⋯⋯⋯⋯⋯⋯⋯⋯13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参考模型⋯⋯⋯⋯⋯⋯⋯⋯⋯⋯⋯⋯⋯⋯⋯⋯⋯⋯⋯⋯⋯⋯⋯⋯⋯⋯⋯⋯44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层次⋯⋯⋯⋯⋯⋯⋯⋯⋯⋯⋯⋯⋯⋯⋯⋯⋯⋯⋯⋯⋯⋯⋯⋯⋯⋯⋯⋯⋯45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的成熟度模型⋯⋯⋯⋯⋯⋯⋯⋯⋯⋯·⋯⋯⋯⋯⋯⋯⋯⋯⋯⋯⋯⋯⋯⋯⋯一56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7附录A(资料性附录)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参考实现方法⋯⋯⋯⋯⋯⋯⋯⋯⋯⋯⋯⋯⋯⋯-⋯⋯--9参考文献⋯⋯⋯⋯⋯⋯⋯⋯⋯⋯⋯⋯⋯⋯⋯⋯⋯⋯⋯⋯⋯⋯⋯⋯⋯⋯⋯⋯⋯⋯⋯⋯⋯⋯⋯⋯⋯⋯22 刖胃GB/T26327--2010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工业机械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9)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上海宝信、清华大学、北京清软英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沈阳东软集团有限公司、深圳金蝶中间件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双喜、黎晓东、刘颖、欧阳树生、杨英杰。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实施指南GB/T26327--20101范围GB/T26327规定了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参考模型,定义了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层次,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的成熟度模型,并规范了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项目实施的基本步骤和任务。本标准适用于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单位以及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单位,为企业进行信息化系统集成提供参考指南。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企业enterprise共同承担确定使命、目标和目的,以提供产品或服务等输出的一个或多个组织。注:该术语包括诸如广义企业、虚拟企业等相关概念。[GB/T18757--2008,定义3.612.2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informationization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调整或重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2.3企业信息化系统enterpriseinformationizationsystem支持企业信息化实现的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2.4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ion通过接口实现不同功能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功能互连。2.5企业集成enterpriseintegration企业实现其内部和外部信息环境中不同数据、应用、业务流程和服务共享和互联的方法和过程。2.6系统system为实现一个或多个即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相互作用的元素的结合体。2.7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enterpriseinformationizationintegratedsystem通过计算机硬件、软件,并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将企业生产全过程中有关人,技术和经营管理三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料流与资金流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的一个复杂大系统。2.8企业集成平台enterpriseintegrationplatform一个支持复杂信息环境下企业集成的软件平台,为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的集成环境和相应的集成1 GB/T26327--2010服务。2.9体系结构architecture系统(不论物理的或概念的对象或实体)中各部分的基本配置和连接的描述(模型)。注:针对系统集成,有两种,也只有两种体系结构。它们是:a)系统体系结构(有时又称为“第1类”体系结构)涉及系统的设计。倒如整个企业集成系统中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部分。b)企业参考项目(有时称为“第2类”体系结构)涉及诸如企业集成或其他企业开发计划的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的组织。2.10参考体系referencearchitecture一套方法和框架,它通过结构化的方法论、规范化的操作和支持工具来指导企业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2.11方法论methodology(以文本、计算机程序、工具等方式提供的)指令集,是指导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工作内容。注:在执行实体集成项目生命周期的各方面时,方法论描述或规定了企业工程和集成的过程。方法论可能会考虑刭所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GB/T18757--2008,定义3.14]2.12模型modd为回答所研究的问题和表达真实事物的特定方面而采用任何形式(包括数学、物理、符号、图形或文字描述等)的、实际事物的抽象表达法。注:模型可用于描述企业活动或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GB/T18757--2008,定义3.16]2.13企业模型enterprisemodel关于企业打算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表示方法。注:企业模型用于改进企业的效果和效率,识别基本的要素并将其分解到需要的程度。它也规定了这些要素对信息、资源和组织方面的需求,提供定义集成信息系统需求所要的信息。[GB/T18757--2008,定义3.8]2.14框架framework表明概念化实体各组成部分彼此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图。注:对照企业参考体系结构,这里所涉及的结构或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没有生命周期或时间关系。/-GB/T18757--2008,定义3.9]2.15生命周期lifecycle系统走完其全部生命历程所经历的一般阶段和步骤的有限集。[-GB/T18757--2008,定义3.11]2.16项目project有目的的、带有开始和结束时间的行动,用来在特定资源和需求条件下创建一个产品或服务。2 GB/T26327--2010[ISO/IEC15288:2002,定义4.12]2.17生命周期模型lifecyclemodel一个有关过程和活动的框架,可以作为通用的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参考。[ISO/IEC15288:2002,定义4.8]2.18系统生命周期systemlifecycle一个系统从概念生成到报废的随时间发展的系统演进全过程。FISO/IEC15288:2002,定义4.20]2.19经营过程businessprocess企业活动的部分有序集,通过其执行来实现企业或企业某一部分的既定目标以达到某种期望的最终结果。[GB/T18757--2008,定义3.5]2.20工作流workflow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一组任务,它在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参与下,利用特定资源,按照预先确定的规则执行的一个过程。2.21使能系统enablingsystem在一个系统生命周期阶段中作为补充功能的系统,但对于系统的功能不起直接作用。[ISO/IEC15288:2002,定义4.5]2.22用户user在一个系统应用期间受益的个人或组织。[改写ISO/IEC15288:2002,定义4.zz]2.23活动aetivity功能的全部或一部分。注:企业活动由企业中执行的那些消耗输入、并配给时间与资源、以产生输出的基本任务组成,2.24组织organization企业的结构和企业中责任与权力的分配。[GB/T18757--2008,定义3.17]2.25资源resource在执行企业活动和经营过程中所需提供的部分或全部能力的企业实体。EGBIT187572008,定义3.18]2.26阶段stage系统生命周期中以某特定条件、事件或现象的发生为特征的时间间歇。[改写ISO/IEC15288:2002,定义4.14]3 GB/T26327--20103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参考模型3.1企业信息化系统分类企业信息化系统类型可分为:a)制造领域集成:制造领域集成在纵向上主要完成各种生产系统与制造管理与控制的集成;在横向上要解决制造与设计之间的集成;b)设计领域集成:实现产品设计领域不同产品设计功能问(设计、工艺、装配)的集成;c)管理领域集成:实现企业多层面、多组织、多业务环节、多地域的管理业务的集成;d)供应链集成: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企业采购总部、分中心、供应商之间的集成。实施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的目的是为解决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够共享、“自动化孤岛”和“信息孤岛”给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带来的障碍而采取的技术和组织方法。3.2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参考模型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硬件、软件,并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将企业生产全过程中有关人,技术和经营管理三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料流与资金流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的一个复杂大系统。图l给出了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参考模型。其核心是集成基础设施/集成平台,为企业提供基础的信息集成、应用集成、过程集成和商业集成服务,通过这些集成服务,企业不同单元技术和系统协同运行,形成集成化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支持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等业务活动的高效运行,实现人/组织、技术、资源和经营管理等企业要素的集成。图1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参考模型4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层次本标准按照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的集成内容,将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的实现分为信息集成、应用集成、过程集成和商业集成几个发展阶段(见图2)。a)信息集成利用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共享信息模型的支持下,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在正确的时候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或者机器)”,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在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早期阶段,应用的集成首先是信息集成。信息集成解决了由于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信息反馈速度慢、信息不全等而造成的决策困难、计划不正确、4 GB/T26327--2010库存量大、产品制造周期长、资金积压等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b)应用集成实现异构应用网络环境下完成不同功能的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与互操作,提供应用网络中不同节点应用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接口。在这一层,为了建立协作系统,必须提供分布处理环境、执行环境的公共服务、应用编程接口(API)和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应用集成和物理系统集成构成了企业集成的运行环境;c)过程集成利用计算机集成支持软件工具高效、实时地实现企业信息化应用闻的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应用问的协同工作,将一个个孤立的应用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协调的企业运行系统。实现过程集成后,就可以方便地协调各种企业功能,把人和资源、资金及应用合理地组织在一起,获得最佳的运行效益。这样,企业就使客户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按照客户的需求制定过程,再按照过程来组织功能和工作组。另外,过程集成实现了应用逻辑与过程逻辑的分离,过程建模与具体数据、功能的分离,这样就可以在不修改具体功能的情况下,通过修改过程模型来完成系统功能的改变,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d)商业集成以网络化虚拟组织为集成对象,通过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实现跨组织边界的策略、业务集成。图2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层次5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的成熟度横型企业集成发展过程在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由于企业业务应用系统的多样性及大量遗留系统的存在,造成了企业集成实际需求本身就非常复杂,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大量可供选择的应用集成技术、软件产品和集成实现方案,使企业集成的实施手段也变得十分复杂。为了帮助企业清楚地了解其目前所处的技术状态,进而更好地处理上述复杂性,本标准给出企业集成系统实现成熟度模型,以指导企业逐步实现业务系统的集成化运行。根据企业的集成状态,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实现成熟度模型分为预集成、点对点集成、结构化集成、过程集成和协同业务集成五个阶段(见图3)。 GB/T26327--2010搬尉一l点对点集成阶段1.利用专用API或敦据同步工具宴现应用问点对点变互t2.采用紧耦台方式实瑰应用向集成;&开始使用结构简单的异步通信中间件工具(集成平台原垂).级别一2结构化集成阶段1.应用问的交互在星型或总线型的专用集成平台支持下实现f2.集成平台具有复杂的消息代理戚应用服务嚣等特征t&集成平台具有数据转换、业务逻髯妊理、分布式事务处理蓖力f屯开始采用倚单的企业应甩接口模型.鲠别-3过程集成阶袅1_上一个阶畏中的专用集成平台已经采用了商业标准l2.实现各种业务处理系统对共享数据访阿的有效控制与臂理;3.集成平台工具船眵支持业务过程建筷与自动执彳亍t4.集成平台工具具有工作藏建模、喜赫由与决簟的能力l5.开始采用企业业务模型.援别一4协同业务阶段1.将上阶段EAI使能的盎业内部集成扩展到企业闻的业务协同(B2Bi);2.采甩Intcmct等公共基础两鳐集构i3.采用XML等公共的敦据交换标准;4.集成平台工具支持分布式工作藏建模与执行、安全事务、智麓化接口匹配、敦据映射、业务系统可辊化配置等功钯;矗合作伙伴之间采用RossetsNet等公共的B2B戚B2C标准业务摄作协议.图3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成熟度模型a)预集成阶段各个业务系统都独立运行,这些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直接交互,形成“信息化孤岛”。b)点对点集成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为需要互连或交互的两个应用建立基础数据交换接口,实现应用之间点到点的集成。但在这一层上的接口是技术层面(如数据词典等)的接口,不涉及任何业务的问题。经过应用间数据交换接口的连接,应用已经从独立的信息单元向开放的系统转化。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应用编程接口来实现,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大部分已经通过不需要手工参与的自动化手段实现。集成的应用系统采用紧耦合的结构,反映应用之间依赖关系的业务逻辑规则通常直接编码在具体的应用系统中。虽然集成系统采用的是紧耦合的结构,但是它也允许应用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通常采用面向消息的中间件的方法来提高应用的可扩展性和访问能力。c)结构化集成阶段在这个集成阶段,通常采用先进的中间件工具来实现不同业务应用之间的互操作及数据交换。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了解决点对点集成方式中存在大量应用集成接口的问题,采用结构化的中心式HUB或总线来控制应用间的信息交换;对不同业务应用之间数据或信息流动的各种业务逻辑规则进行集中管理,并将其固化到相应的中间件中。在这个企业集成阶段,企业的应用需要遵循一个规范化的集成接口模型(包括公共数据模型),从而便于实现对多种业务系统及数据源的集成化管理。d)过程集成阶段在这个集成阶段,企业集成的重点是实现过程集成。在实施过程集成之前,企业已经实现了应用之间信息共享和对应用之间信息流的控制,为了实现过程集成,企业还需要建立涵盖全企业的公共业务模型,需要专门的工具(友好界面的过程建摸工具、自动化的工作流管理工具及决策支持工具等)来完成业务模型的建立、业务流程的配置与管理功能。e)协同业务阶段这一层次的企业集成从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来权衡技术、业务过程及组织重组的相互影响,以集成平台技术作为支撑,将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建立的协同竞争策略转化为跨企业的协同业务操作。企业通过Internet提供创新性的在线服务项目和新产品,从而提升企业已有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本阶段的企业应用集成建立了紧密的企业、合作伙伴、客户之间的关系,客户需求可以迅速转化为对企业及其合作伙伴的市场和业务行为的驱动力。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知识管理等使能技术,使企6 GB/T26327--2010业实现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快速、柔性的响应。6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包括4个阶段:集成需求调研与分析、集成方案设计、集成平台部署和集成平台实施与应用(见图4)。a)集成需求调研与分析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内外现实环境出发,分析企业对集成的需求,确定集成项目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功能,拟订系统的初步总体方案,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论证集成项目的可行性,制定初步开发计划,并编写需求分析报告和可行性论证报告。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企业环境调研与分析:了解企业的市场环境、经营特点、经营目标及采取的策略;2)企业资源调研与分析:调查分析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生产设备和计算机资源的情况,以及各种资源的应用情况、组织机构和人员情况;3)企业业务流程调研与分析;调研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中的各种集成场景,抽取出企业集成需求;4)集成项目组织建立:提出集成项目开发组织计划,确定项目的初步总体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对集成项目进行投资规划和效益分析。保证项目的实施在资金、人员、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可行性。b)集成方案设计集成方案设计是在项目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提出集成系统的总体方案,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信息模型,使最终得到的系统设计方案达到可以直接指导系统开发与实施的程度。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集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项目的目标,确定集成系统的总体结构,给出系统的构成、应用系统的层次结构和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关系,提出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案,最终形成集成系统总体设计方案;2)集成系统初步设计:集成系统的初步设计是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系统的功能及技术性能指标,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确定系统内的实体和联系,绘制系统的信息模型,确定系统的内外接口,对系统的重要软硬件进行选型,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拟采用的技术路线,最终形成系统初步设计文档;3)集成系统详细设计:集成系统详细设计是初步设计的继续。其目的是通过细化和完善初步设计产生的系统方案,产生系统更详细、更确切的功能模型、信息模型。对于自行开发的子系统,应给出该系统的数据字典、类图、对象图、模块图、处理图等详细的软件设计文档。最终形成系统详细设计文档。c)集成系统部署该阶段主要完成集成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种准备工作,完成集成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系统原型的测试,进行系统模拟运行及用户化工作,最终实现集成系统的切换运行。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实施准备:对集成系统运行所需的组织机构及人员进行配置,准备和录入一系列集成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数据,包括用户配置信息、应用运行参数、接口参数、用户界面设置等。2)系统安装调试:在人员、基础数据已经准备好的基础上,就可以将集成系统部署到企业中,并进行一系列的调试活动。并对集成系统的软件功能进行原型测试。检查各个数据、功能和流程之间相互的集成关系是否正确,找出不足的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以便接下来进行系统模拟运行。3)系统模拟运行:在基本掌握软件功能的基础上,选择具体集成场景,将各种必要的数据录入系统,针对实际的业务,进行实战性模拟,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检查。针对模拟运7 GB/T26327--2010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4)系统切换运行:在模拟运行通过测试后,就可以将集成系统投入试运行。在这个阶段,所有最终用户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使用终端或客户机操作,并按要求输入全部数据,使系统处于真正应用状态。d)集成系统运行与维护当集成系统被应用到企业后,实施的工作并没有完全结束,而是将转入系统的运行监控、优化配置和后期支持阶段以及集成系统效能评价。集成项目的实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集成系统需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由于企业业务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以及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导致集成系统体系结构和软硬件配置都必须不断地升级,以满足新的需求。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集成系统配置与优化: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集成系统必须根据企业业务需求的变化和企业集成环境的改变动态调整集成策略,对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和配置,以适应新的需求;2)集成系统运行监控:为了保证集成系统正确、高效地运行,必须建立运行控制系统,实时地监控集成系统的运行状态,平衡系统负载,管理系统日志,并对异常进行处理;3)集成系统效能评估:在运行维护阶段,必须对集成系统实施的结果进行效能评估,以判断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标,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不断地巩固和提高。图4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项目实施 GB/T26327--2010附录A(资料性附录)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参考实现方法根据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成熟度模型,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在集成内容、实施范围,以及所采用的集成技术方面都存在这一个逐步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其对应的实现方法也各不相同。A.1信息集成实现方法A.1.1概述构建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的首要目的是实现信息集成,即为企业中运行的各种应用、系统或服务提供具有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的数据访问、信息查询及决策支持服务。其中完整性包括业务对象本身数据完整性和不同业务对象之间约束数据完整性两方面的含义;一致性指消除不同业务信息资源之间存在的语法或语义上的冲突;安全性指在保证数据源访问权限控制的前提下,提供对整个集成平台管理范围内的异构数据源数据的安全访问及管理。信息集成主要为了解决不用应用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需求。它具体包括共享信息管理、共享模型管理和数据操作管理三个部分。其中共享信息管理通过定义统一的集成服务模型和共享信息访问机制,完成对集成平台运行过程中产生数据信息的共享、分发和存储管理;共享模型管理则提供数据资源配置管理、集成资源关系管理、资源运行生命周期管理及相应的业务数据协同监控管理等功能;而数据操作管理则为集成平台用户提供数据操作服务,包括多通道的异构模型之间的数据转换、数据映射、数据传递和数据操作等功能服务。企业运行的业务应用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与其实现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对信息集成的水平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现有各种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程度不高是影响企业信息集成水平的主要问题,因此,采用先进的软件体系结构和规范化的实现技术是实现良好的信息集成的基础。而有些由于系统结构设计不合理的应用系统,因为投有方便的数据访问接口,为了实现不同业务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解决业务数据的分布性和异构性问题,甚至需要公开其应用系统的数据存储和组织结构,这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方便,而且对应用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本规范总结了在数据库和数据源级别上进行信息集成的实现模式,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所谓模式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针对某类不断重复出现的问题,而给出的解决方案的特征描述。模式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创新性,它仅仅是对于一些已经被证明为优秀的解决方法的归类和总结,目的是使人们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方法和系统体系结构而无需做重复的工作。A.1.2信息集成的模式信息集成有三种模式:数据复制、数据联邦和基于接口的数据集成,它们分别描述了对多个异构数据源透明、一致访问的三种实现方法(图A.1)。翼器薷-VI蔻/I亩自越【型]a)数据联邦b)数据复制c)基于接口的数据集成图A.1三种典型的数据集成模式 GB/T26327--2010a)数据联邦模式数据联邦是指不同应用共同访问一个全局虚拟数据库,通过全局虚拟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不同的应用提供全局信息服务,实现不同应用和数据源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数据联邦模式的具体实现由客户端应用、全局信息服务和若干个局部数据源三部分组成。客户端应用程序发出数据访问请求,全局信息服务对请求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对于那些可以由客户端应用本地数据源处理的请求,直接返回处理结果;对于那些必须由全局虚拟数据库处理的访问请求,全局信息服务通过底层通信系统将请求信息发给全局虚拟数据库。全局虚拟数据库管理系统接收到请求后,进行分析处理,并访问全局数据字典及局部数据源,最后将处理结果汇总返回给客户端应用程序。全局信息服务负责建立和维护全局数据字典,并通过同构/异构数据库之间的远程数据复制的管理功能,实现在全局信息模型及全局虚拟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的分布式数据集成与管理。全局虚拟数据库相当于在多个实际的物理数据库和应用之间建立了一个中间件层,每一个实际的物理数据库用其自带的接口与该层相连,从而将分布的数据库映射为一种统一的全局信息库。全局信息模型提供一组公共的数据表示,这组数据表示可以被不同的企业应用或系统所理解。全局虚拟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对存储于不同计算节点数据库中的数据查询、读取、存储和检索等操作,还对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访问权限进行统一的管理。全局虚拟数据库是企业内各种相关业务数据的集散地,为分布在各节点的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提供一个公共通道。数据联邦模式采用了将多个数据库和数据库模型集成为一种统一的数据库视图的方法来实现数据集成。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存储在多种异构数据库中的不同应用数据,通过全局虚拟数据库可以将这些异构数据库集成为一个逻辑数据库,用户可以如同访问一个数据库一样访问保存在不同的异构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联邦模式比较适用于对数据提取速度和实时性要求不太高的数据集成应用环境。b)数据复制模式在数据复制模式中,通过底层应用数据源之间的一致性复制来实现(访问不同数据库的)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数据复制模式实现的关键是必须能够提供在两个或多个数据库系统之间实现数据转换和传输的基础结构(以屏蔽不同数据库间数据模型的差异)。这个基础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数据复制中间件(或代理),它的功能包括从一个应用或数据库系统中提取数据,对数据进行转换,将数据传输并导人到另一个应用的数据库中。在数据复制中间件完成了数据抽取、转换、传输、导人工作后,一个应用就可以在本地数据库中访问到其他应用的数据,这样就解决了数据分布和异构的问题。在数据复制实现过程中,产生数据的源系统和使用数据的目的系统可以是同构的也可以是异构的,它们内部的业务数据可以采用相同的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和管理模式。在采用数据抽取、转换、导入等功能的软件中间件来实现数据复制过程中,关键是要保持业务数据在不同数据库间的一致性及完整性。在这种数据集成模式中,源系统和目的系统完全自治,两者之间没有一种从属或控制关系。任何一方都不依赖于另一方的数据库存储模式,源数据端对发送哪些数据有完全的控制权,而且目的数据端对接收哪些数据也有完全的控制权。数据复制模式具有位置透明、数据透明及本地自治等特点,能够保持分布在不同节点的不同数据库系统(存储并管理相应业务数据)的相对独立性和保密性。它比较适用于对数据提取速度有一定要求,而对实时性要求不太高的数据集成应用环境中。c)基于接口的信息集成模式在基于接口的信息集成模式中,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利用适配器(或接口代理)提供的应用编程接口来实现相互调用。应用适配器或接口代理通过其开放或私有接口将业务信息从其所封装的具体应用系统中提取出来,进而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业务数据的共享与互交换。接口调用的方式可以采用同步调用方法,也可以采用基于消息中间件的异步方法来实现。这种集成方式通过接口抽象可以屏蔽完成数据转换的适配器的实现细节,甚至也可以屏蔽和应用】0 CB/T26327--2010问的信息传输,从而方便应用之间信息交互的实现(数据集成实施人员不必了解业务数据库的存储、组织结构等)。这种基于接口抽象的数据集成方法不需要建立相应的全局数据模型,也不需要开发专门的管理工具用以保证业务数据的一致性,因此它能够保证不同类型的应用之间数据交互的高效性,这也是面向接口集成方法的主要优势。这种方法已经在一些企业应用软件包,如ERP套件(如SAP、People—Soft、Oracle等)的集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它是目前得到最广泛应用的集成方法。A.2应用集成实现方法A.2.1概述应用集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应用系统根据业务逻辑的需要而进行的功能之间的相互调用和互操作。从图A.2所示的企业集成系统技术层次图可以看出,应用集成需要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完成。如果说底层的网络集成和数据集成分别解决了企业集成化运行所需的异构系统间语法互连和语义互通问题的话,应用集成则在它们的基础上实现异构应用系统之间语用层次上的互操作。它们共同构成了实现企业集成化运行最顶层会聚集成所需要的技术层次上的基础支持。图A.2企业集成系统技术层次A.2.2实现方法从实现方法来说,应用集成最初主要采用点对点的紧耦合方式。这种集成方式虽然不需要对应用系统做较大的改动,但用这种方式集成的系统缺乏必要的柔性,不能适应业务系统快速重构的需求。随着应用软件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中标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系统的开放性(可配置性、可扩展性)越来越好,组件化的系统实现及松散耦合(它是实现系统柔性的基础)的应用集成方式逐渐成为构建企业业务处理系统的主流。用松散耦合的集成方式不但能够提高信息系统的柔性,而且在对原有应用系统修改很小甚至不需要修改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应用集成模式包括集成适配器、集成信使、集成面板、集成代理四种,每种应用集成模式都是对具有业务功能依赖关系的多个应用之间互操作实现方法的总结。在具体应用中,集成模式可能以某种变形(这是一种扩展集成模式的主要方式)的形式出现,这些变形可能不仅仅只是一种模式的实例化,而可能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集成方式。a)适配器集成模式在应用集成技术发展的初期,广泛采用在需要交互的系统之间加入适配器(Adapter)的解决方案来实现企业原有应用系统与新实施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在应用系统提供的API的基础上(在应用系统没有提供API的情况下,可以在其数据库表结构已知的条件下直接完成对其数据库的写入与读出),通过适配器完成不同系统间数据格式及访问方式的转换与映射,进而实现不同系统之间业务功能及业务数据的集成。从原理上看,适配器集成模式与面向对象设计方法中的适配器设计模式是一样的,即将已有的遗留应用(服务器端)的接口转换成一种客户端可以访问的接El形式。当遗留系统需要与其他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时,就可以直接利用相应适配器提供的接口来完成。图A.3给出了适配器集成模式的图示化表达。这种集成模式包括一个或多个客户端应用、实现接口转换的集成适配器和服务器端应用(企业遗留11 GB/T26327--2010系统)三个部分。集成适配器将服务器端应用(遗留系统)自定义的接口映射为一个开放的、可重用的接口,以方便一个或多个客户端应用的访问,而客户端应用通过集成适配器提供的接口来完成对服务器端应用(遗留系统)的访问。图A.3适配器集成模式在适配器集成模式中,从服务器端应用的专用编程接口转换得到的通用应用编程接口是公开的,适配器并不需要知道客户端应用具体在什么位置,服务器端应用也不用知道适配器的具体运行方式和所处的位置。在集成适配器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并不需要对遗留系统做任何的修改(但如果将适配器嵌人到服务器端应用中时需要对服务器端应用做某些修改)。显然,适配器集成模式是一种与应用系统直接绑定在一起,实现单向访问的点对点集成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适配器集成模式主要采用封装器和信使适配器两种方式实现,它们分别应用于同步集成和异步集成两种情况。其中应用封装模式通过一种公共访问接口对外发布其封装应用所提供的服务,其他应用通过这个公共访问接口实现对被封装应用的访问。如图A.4所示,应用封装器为遗留的客户账目管理系统提供了一种方便的访问接口,通过它,批发订单系统和在线客户账目系统可以完成对客户账目管理系统的访问。信使适配器主要用来实现异步集成,信使适配器与封装器很类似,但它公开的是一个符合信使要求的接口,信使是一个具有智能性的中介,它为实现不同应用间的交互完成相应消息流的传递。在基于信使适配器的集成系统中,一个信使可以具有多个适用于不同应用系统的适配器,每个信使适配器都符合相应的信使接口规范,并完成信使接口到服务器端应用的应用编程接口间的转换。信使到适配嚣服务器靖应用的接口接口臣)遂母{蜀a)b)图A.4适配器集成模式的两种变形b)消息集成模式随着企业中业务应用系统个数的增多,应用系统间的接口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更灵活地实现应用系统间点对点集成问题,提出了如图A.5所示的基于消息的集成结构。在这种集成结构中,系统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通过信使(消息代理)来实现,每个应用只需要建立与集成信使之间的接口连接,就可实现与所有通过集成信使相联的应用系统间的交互。这种结构大大减少了接口连接数量,同时由于采用了信使(消息代理)作为信息交流的中介,可以将应用之间的交互对通讯服务能力的依赖程度降到最低。另外,当某一系统发生改变时,只需要改变信使中相应的部分,从而降低了系统维护工作量和系统升级的难度。12图A.5信使集成模式在消息集成模式下,由应用系统自己完成应用交互逻辑的定义和实现,集成信使只负责在不同应用 GB/T26327--2010之间传递符合一定形式语法的消息,而对其中的应用集成语义不负责进行解释。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在这种模式可以采用以下三种通讯模型实现应用间的信息交互:1)一对一同步集成(请求/应答)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包括一个客户端应用和一个服务器端应用,当客户端应用向服务器端应用发出请求后,客户端应用处于等待状态直到服务器端应用返回应答;2)一对一异步集成(消息队列)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同样包含一个客户端及一个服务器端应用,但与一对一同步集成模型方式的差别是客户端应用在发出请求后继续进行其相应的运算或业务功能的执行,在得到服务器端返回的应答时暂停其正在执行的计算过程,对应答进行相应的响应;3)一对多异步集成(发布与订阅)模型:这种模型与一对一异步集成模型不同的是它包含多个服务器端应用,当客户端应用发送一条消息时,所有订阅该消息的服务器端应用都将收到该消息的副本。虽然所采用的通讯模型不同,上述三种情况的实现意图都是在完成应用交互所需要的通讯的情况下,尽量减小应用对通讯的依赖性。集成信使模式中包括需要集成的应用和集成信使两部分,集成信使为应用提供透明的定位服务,并负责在不同应用间传递消息。显然,作为一个逻辑实体的集成信使在物理上一般分布于不同的计算机节点中。上面介绍的三种通讯模型与应用间的远程方法调用、消息队列、发布与订阅三种应用交互模型相对应,应用交互模型描述了应用间的交互形式。远程方法调用一般通过同步代理来完成,它为需要交互的应用或组件提供同步的一对一通讯,这种模式适合于耦合程度相对比较高的应用交互场景。目前,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n层结构的应用系统中。消息队列为需要进行一对一交互的应用提供了异步通讯方式,通过消息队列为应用提供有一定质量保证的消息传递服务。发布与订阅是一种支持一对多交互的应用交互模型,多个订阅者(应用)可以订阅同一个应用发布的消息或事件。在订阅与发布这种在松散耦合通讯结构支持下实现的集成环境中,进行交互的应用无需知道对方的位置,甚至也不需要知道对方是否处于激活状态。下面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集成模式的应用方法。假设一个企业开发了一个在线定购应用系统,其功能的实现需要客户账号信息和订单处理服务的支持。客户账号信息由客户账号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客户账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定制的消息服务(基于Socket接口)为其客户应用提供相应的信息。定单处理系统提供定单处理服务,其客户端应用同样可以通过定制的应用消息协议及Socket接口获得其所需的信息。用户通过基于Web的在线定购应用进行产品或服务定单的填写,这个客户端应用通过与账号信息管理系统和定单处理系统的交互来完成定单的处理过程。图A.6给出了一种客户端应用和后端服务点对点的集成方法。这种实现方法有比较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客户端应用(在线定购处理应用)必须预先知道后端服务应用所处的位置,另外,客户端应用必须实现Socket接口的编码及定制的应用消息协议才能访问在服务器端应用(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和订单处理系统)提供的接口服务。这种需要客户应用和服务器紧密绑定的集成方式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柔性。b)图A.6简单的点对点集成与信使集成模式的比较 GB/T26327--2010为了提高系统的柔性,可以采用消息集成与集成适配器的复合模式进行应用集成。利用集成适配器,完成账号信息管理系统和定单处理系统自定义应用编程接口到信使能够理解的通用接口形式的转换。通过集成信使与每个服务器端应用的集成适配器的集成,为客户端应用和服务器端应用的集成提供中介服务。通过集成信使来实现客户端应用和服务器端应用之间紧密依赖关系的解耦,服务器端应用的维护与升级对于客户应用来说是透明的,而且客户端应用不再关心底层的通讯及消息协议,这样一种松耦合的集成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集成系统的柔性。c)面板集成模式面板集成模式和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中的面板模式很相似,它是从应用交互实现的层面来描述客户端应用和服务器端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图A.7给出了面板集成模式框架图。集成面板可以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应用提供集成接口,在这种模式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客户端应用、一个集成面板、一个或多个服务器端应用。集成面板通过对服务器端应用功能的抽象和简化,为客户端应用访问与调用服务器端应用提供了一种简化的公共接口。集成面板在得到客户端应用服务请求后,将客户端的服务请求转换成服务器端应用能理解的形式,并将该请求提交给服务器端应用。蕺面畦司图A.7面板集成模式集成面板为客户端应用提供了一种抽象和简化的公共接口,基于该接口可以方便地实现客户端应用与服务器端应用的交互。这种集成模式降低了应用间交互的复杂性、降低了客户端应用和服务器端应用之间的耦合度,从而提高了应用和应用集成服务的柔性。提高了应用系统的可重用能力。与适配器集成模式类似,面板集成模式的基础是单向交互的客户/服务器模型。在这种单向访问的模式中,集成面板无需知道客户端应用的具体细节和状态,服务器端应用也无需了解集成面板的具体细节和状态。集成面板模式与适配器集成模式的差别是它为客户端应用提供的是一组服务器端应用功能(包含不同应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通用接口,也就是说,在集成面板中除了包含多个服务器端应用的功能外,还包含了这些应用间的逻辑关系(如不同应用协同完成客户端应用请求的处理逻辑)。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集成面板模式在企业集成中的应用方式。企业中不同的业务应用采用不同供应商的信息系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以一家电信服务公司的应用为例,假设该公司的两个主要业务分别是为用户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和声讯服务,其Internet接入服务业务采用的是基于组件的应用系统作为其信息系统,而声讯服务业务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的遗留系统,这两种业务的相关业务信息存贮在两类不同的应用系统中。而该公司的客户可能会同时申请这两种服务,因而一个客户服务请求可能需要同时访问这两个系统。图A.8给出了一种基于点对点的客户端应用与后台服务(声讯服务请求处理系统和Internet接人服务处理系统)的系统集成方式。这种强耦合的点对点集成方式不具有共享公共功能的能力,如:虽然订单处理系统中实现了服务获取功能,但这个功能并不能被其他应用使用,当企业增加了一个新的应用(比如说一个基于Web的订单处理系统),如果该应用需要服务获取功能,它并不能重用订单处理系统中实现的服务获取功能,而需要重新编制服务获取功能模块,这样显然降低了系统的可重用水平。而且,改变上述支持企业业务的服务支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所有访问这个应用的客户端系统都要随之进行修改,这样显然降低了基础业务和系统架构的柔性。在基于集成面板模式的应14 GS/T26327--2010用系统集成方式中,集成面板作为客户端系统和两种后端服务支持系统之间的中介,通过提供服务获取功能的集成化视图,为客户端应用获取两种后端服务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接口方式。图A.8简单的点对点集成与面板集成模式的比较业务服务面板和活动服务面板是企业应用集成中广泛使用的两种集成面板。其中业务服务面板的作用是实现客户端应用(界面层)与服务器端系统(功能实现)的分离,实现多个客户端应用以一种通用接口对服务器端系统的访问。活动服务面板是将应用系统间的交互行为抽象为一个活动,它为过程执行控制器(实现过程活动执行顺序导航的程序)提供基于请求的服务。活动服务面板发布的接口格式需要符合过程控制器对活动接口定义的要求。采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实现了过程控制器与供应商提供的应用实现的分离,在应用实现功能发生变化时(只要接口不发生变化),过程控制器几乎不受影响。d)代理集成模式面板集成模式实现了服务器端应用交互逻辑的分离,在代理集成模式中,由于不存在很明显的客户端应用和服务器端应用的划分,它仅需要将待集成的应用问的交互逻辑从应用中分离出来,并对应用间的交互逻辑进行封装,进而由集成代理来引导多个应用之间的交互(见图A.9)。采用这种集成方式的主要好处在于:1)对遗留应用的依赖及影响最小;2)由于交互逻辑以集中的方式表达而不是分布在需要集成的应用中,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集成后形成的集成系统比较容易维护;3)根据封装的应用交互逻辑可以很方便的创建可重用应用服务。和集成信使相比较,集成代理知道应用的具体位置及功能属性。图A.9给出了集成代理模式的图形化描述。集成代理模式包括集成代理和需要集成到一起的应用组成的集合,在这种集成模式中淡化了客户和服务器的概念。由于集成代理中已经包含了应用交互逻辑,因此,需要集成的应用直接通过集成代理进行交互,而不采用客户/服务器的模式来完成。图A.9集成代理模式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集成代理模式在企业集成中的应用方式。假设某个声讯服务提供商需要在已有的声讯服务系统(包含基于web的订单提交系统和订单处理系统)中增加接受和处理无线服务订单的功能,进而为用户提供一个一致的集成化订单处理服务系统。为了完成它新增加的无线业务,它需要得到另一个无线电信服务提供商的支持。无线服务提供商已经有了自己的订单处理系统与无线服务业务支持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实现这两种应用系统(声讯服务提供商的订单提交及处理系统、无线服务供应商的订单处理及无线服务业务支持系统)之间的交互是应用集成需要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为 GB/T26327--2010了实现这种集成,首先需要将基于Web的订单提交系统和订单处理系统中的客户ID映射(转换)为无线服务业务支持系统可以理解(符合其内部编码要求)的格式。图A.10给出了采用代理集成模式实现的系统集成方法,其中位于中心位置的集成代理用来封装客户ID转换功能。显然,将转换功能从两个需要交互的应用系统中分离出来有其优势,一方面它简化了客户ID号的转换功能模块的开发与维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从而达到提高业务及信息系统的柔性的作用。i囝凰i务恩蓑网,圈袭il商I竺竺I图A.10集成代理模式应用示例利用代理集成模式实现企业应用集成的方法可以具体分为有状态集成和无状态集成两种。无状态集成代理适用于在应用交互过程中不关心应用运行状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集成代理对于一个应用请求消息或事件的响应只取决于消息或事件的内容,与交互的状态无关,即对请求的响应完全独立于以前交互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这种集成模式不需要对应用的交互状态进行管理。无状态集成代理的功能主要有数据转换和智能路由等。数据转换包括语法层次上的格式转换和语义层次上的内容转换两种。格式转换是指对数据的表现形式进行变换,如将一种大小写混合的字符串转换为都是大写的字符串;内容转换是指基于消息数据属性的赋值进行表达形式的转换,如根据业务需要将订购数量大于100的订单逻辑值标为“正”,而订购数量小于100的订单逻辑值标为“负”。智能路由是指采用一定的规则来控制消息的流转,使其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控制消息流动方向的路由决策可以基于消息内容、基于消息源及类型或其他形式的规则。比如将所有的与数据产品相关的消息导向到数据产品服务提供系统上,而将无线产品/服务相关的消息导向到无线产品供应系统上。有状态集成代理适用于应用交互逻辑的执行与以前发生过的应用交互历史相关的情况。如集成代理持续收集某类事件并累加该类事件发生的次数,在发生次数超过一个给定的数额时就向某个应用发送一个消息。基于状态的交互情况有时候会很复杂,所以必须对状态进行管理。有些交互的持续时间很长,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涉及到很多的状态和事件,而且也会涉及到多个应用,这时候就需要提供状态的持久化服务。进行状态持久化的目的是为了在集成调解器系统发生错误、正常关机、非正常关机的情况下保持有关应用交互数据和状态的完整性。另外有状态的集成代理方式的实施和运行还需要专业化的设计、开发、配置及运行工具的支持。以上介绍的几种应用集成模式各有特点。在适配器集成模式中,集成适配器将一个应用接口转换成另一种符合其他应用访问要求的形式;信使集成模式可以将应用之间的交互对通讯的依赖降低到最小;面板集成模式为多个服务器端应用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接口,从而减少了客户端应用对服务器端应用交互逻辑的依赖程度;代理集成模式完全实现了应用交互逻辑与业务功能的分离。显然,这几种应用集成模式按照介绍的顺序逐渐将应用交互逻辑从业务应用系统中分离出来,逐步降低了过程控制逻辑和具体应用功能实现之间的耦合度。需要说明的是,应用集成模式主要应用到两种场景中,第一种场景是面向企业集成体系结构的规划实施,采用企业集成模式完成对企业应用之间交互关系的标准化描述,从而保证最终构建形成的信息系统的有序性和一致性;第二种场景是针对一个给定的应用,利用企业应用集成模式来描述它与其他应用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实现策略。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首先需要将企业业务运作的需求转化为合适的系统体系结构(采用相应的应用集成模式来描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适合的集成模式将系统体系结构转变为柔性的业务运行系统。16 GB/T26327--2010A.3过程集成实现方法A.3.1概述过程集成是指利用计算机集成支持软件工具高效、实时的实现以企业业务流程为核心的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应用间的协同工作,将一个个孤立的应用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协调的企业运行系统。实现过程集成后,就可以方便的协调各种企业功能,把人和资源、资金及应用合理的组织在一起,获得最佳的运行效益。这样,企业就使客户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按照客户的需求制订过程,再按照过程来组织功能和工作组。另外,过程集成实现了应用逻辑与过程逻辑的分离,过程建模与具体数据、功能的分离,这样就可以在不修改具体功能的情况下,通过修改过程模型来完成系统功能的改变,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A.3.2过程集成的实现过程集成的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过程建模、过程分析与优化、过程集成与运行。a)过程建模过程建模是经营过程分析与经营过程重组的重要基础。过程建模主要解决如何根据过程目标和系统约束条件,将系统内的活动组织为适当的经营过程的问题。过程建模的作用体现为:1)用于准确描述企业的经营过程,供流程分析和优化(如经营过程重组)使用;2)用于在不同的组织和信息系统闻共享经营过程知识,便于实现基准工程(Benchmarking),以及企业动态联盟;3)用于企业集成系统实施,根据设计的企业过程模型进行相应的功能构件配置,使得所建立的系统能够按过程实现横向集成,而不是按传统的部门划分结构实现纵向集成,从而满足企业核心价值流的要求。按过程模型进行系统构件配置还能够实现柔性更好的过程集成;4)用于研究、开发新的经营过程,以满足不同业务需求和企业动态结构演化。工作流技术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过程建模方法,工作流的定义是“工作流是一种反映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化的模型,它是为了在先进计算机环境支持下实现经营过程集成与经营过程自动化而建立的可由工作流管理系统执行的业务模型”。与其他过程模型最大的不同是工作流模型是可被工作流管理系统执行的,这主要是为了区分工作流模型和一般意义上的过程模型。通常描述一组活动及其它们之间相互连接关系的模型可以通称为过程模型,但是并不要求这些过程模型用计算机来进行执行,如描述项目实施计划的GANTT图就是一个过程模型,但是一般并不需要用计算机来执行这个模型。而工作流模型从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业务过程自动化,要由计算机来进行执行。这就要求工作流模型不仅能够描述活动及其它们之间相互连接关系,而且需要定义许多其他的信息,如组织、资源、数据等,这样才能够由计算机进行解释和执行。另外一方面,由于工作流模型需要由计算机来执行,这就对工作流模型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流模型的定义也更加严格、准确。b)过程重组与优化实施过程集成除了需要建立过程模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现有的经营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程进行优化设计。过程优化也是企业经营过程重组实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已建立的经营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和优化企业的经营过程。不考虑改善业务流程而单纯地使用计算机提高单个功能的处理效率实质是达不到提高整个业务过程效率的目标的,实施过程重组和过程集成就是要从整个流程的角度,从整体目标上来配置和协调组成流程的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图A.11给出了企业业务过程重组的实施步骤。c)过程集成与执行在完成了过程建模和过程重组后,下一个任务就是在集成支撑环境的支持下,实现经营过程的集成与运行。图A.12给出了过程集成支持系统的结构。过程集成支持系统对整个过程建模、优化、实施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支持。在过程建模和优化阶段,完成对过程模型的建立、分析与优化。在过程集成与运】7 GB/T26327--2010行阶段,在优化的过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集成已有的应用系统和开发所需要的部件化的应用系统,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实现过程的集成与优化运行。信息集成服务、过程实例管理、日志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都是实现过程集成与优化运行的支撑功能,它们统一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调度下,为实现过程集成的目标服务。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通常过程集成系统都是运行在分布的异构环境下,所以相应的工作流管理系统通常也是一种分布式的系统。项目.ijF价系统实麓过在优化过意建模项目删实施步骤匿瓣翮J实嗡耀I匕鲎营0,盥銎蕊型’al茎器嚣薷嚣递I建立过程模型l戆删图A.11企业经营过程重组实施的五个阶段^‘{t■隅⋯删w一彻”配蠢凳糖、s自瞄麓。鞲纂壤誊一?鬻彝雉护』上一U,I进程建搂芷:曩_|II禳橐蹦娃彝l辜ll畦必囱囱觉化雕聋目矗婚藏I·-i甬过程重组建议I卤南南南3[。][。叠等舞_靠畿臻寞辫蜷藿鬃威妻捧警告]亡⋯⋯⋯々‘q■一图A.12过程集成支持系统体系结构A.4商业集成实现方法A.4.1概述商业集成的实现基于信息集成、应用集成和过程集成,但商业集成更为复杂,它在集成的范围、层次和采用的实现技术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a)从企业内集成扩展到企业间集成;商业集成需要使用网络化协作的需求。网络化协作要求合作企业间的信息、流程和应用等资源的实现有效的集成。单纯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已】8 GB/T26327--2010不能满足企业问合作的需要,企业间合作需要的是跨企业集成;b)从基于企业内部网络的集成到面向开放网络的集成:以往企业集成主要是基于企业Intranet网络或Extranet网络,实现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企业外部信息系统很难对企业内部网络资源进行访问。但商业集成要求企业间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共享和互操作,这就要求企业问协作必须建筑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打破企业壁垒,实现跨企业协作;c)从硬性集成到柔性集成:以往集成平台一般是通过开发固定的接口实现特定应用系统间的集成,而随着对象技术、分布式计算和WEB服务等新的软件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柔性的集成,应用系统可以通过插件的方式集成到现有应用系统中,而不用考虑运行环境的异构性;d)从集成驱动向业务流程驱动的运行方式转变:对于协同商务模式下的集成平台,集成已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支撑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问业务流程的共享和协作。因此,集成平台的运行管理应该以企业业务流程为核心,围绕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相关数据、应用和服务的集成;e)从后台运行到可视化操作:集成平台应是可定置的,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可视化操作界面对平台的功能、结构和组成进行配置,并可以动态建立或改变平台服务构件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商业集成的以上特点和要求,近年来,集成平台成为实现商业集成的有效手段。A.4.2支持商业集成的集成平台功能结构A.4.2.1企业资源中心我们这里所说的企业资源是一种广义上的资源,它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企业设备、人力等资源,也包括一些以非实体存在的资源,如信息资源:应用资源和流程资源。这些企业资源将被平台经过统一包装和处理后呈现给用户。对于平台来讲,企业资源可以统一分为信息资源、应用资源和流程资源三大类。a)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企业各种数据、文档、标准和规范等信息,通常以数据库或文档库形式存放;b)应用资源主要包括企业各种应用系统,如ERP系统、PDM系统、CAD系统等。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讲,企业常规资源也可以作为一种应用资源,只不过要对其进行数据化包装和处理,形成一种数据化资源;c)流程资源:企业流程可算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通过流程的运转产生实际的效益。企业流程的类型、质量和结果都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其他资源如信息、应用资源都是围绕企业流程运转的。它们都应对应于一个或多个企业流程,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空置和浪费。A.4.2.2平台用户由于平台面向企业协同电子商务,因此,对于平台,不仅要处理来自企业内部的请求,还要处理来自企业外部的请求。因此,平台定义了四种用户:企业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和雇员,这些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访问和使用,从而支持企业协同电子商务的实现。A.4.2.3平台协同监控中心协同监控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对服务平台的软总线及其运行进行管理和监控,包括平台服务对象(组件对象)管理器、平台的协同工作中心、动态监控中心及安全管理与控制中心。a)服务对象管理器:配置和管理服务平台各个活动的服务单元的状态;b)协同工作管理中心:支持协调工作的管理模式,多个服务之间的冲突与信息的一致性问题;c)动态监控中心:对平台上各个活动的服务组件进行动态监控;d)安全控制管理中心:管理各个服务的授权问题.监督和控制各个服务系统的运行以及整个平台的安全监控问题。】9 GB/T26327--2010A.4.2.4平台服务中心集成平台将服务看作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集成平台中,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流程和应用资源都将以服务方式提供给用户和其他合作伙伴。通过平台的统一封装和处理,所有平台服务都将以统一的接口和访问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户可以简单、透明地访问到企业的各种资源,而不用考虑服务的具体实现方式。在平台中,服务的具体实现是通过服务实现层来完成的,根据服务的不同种类,其实现也将采用不同的技术。我们将其分为信息集成服务、过程集成服务和应用集成服务。a)信息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为平台提供数据和模型服务,实现服务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维护,包括:共享资源管理、共享信息管理、共享模型管理、数据操作管理、知识库管理等。1)共享资源管理:通过定义统一的服务资源模型和建立服务资源仓库实现对服务资源的管理,包括:资源注册、删除、修改、查询。支持集成平台的各种应用集成服务功能;2)共享信息管理:通过定义统一的集成服务平台模型和共享信息接口定义提供统一的共享信息访问机制,提供对集成平台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共享、分发和存储管理;3)共享模型管理:提供服务资源配置管理、集成资源关系管理、资源运行生命周期管理以支持对平台协同监控管理;4)数据操作管理:提供多通道的异构模型之间的数据转换、数据映射、数据传递和数据操作功能。向集成平台用户提供数据服务;5)知识库管理:提供一个知识库和知识管理框架,支持对企业产品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存储和共享,支持基于规则的服务集成、运行和协同。b)应用集成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应用集成服务的配置和管理及企业应用解决方案的虚拟仿真和动态配置,包括:应用的WEB化封装、应用资源管理服务、统一界面服务等。1)应用的Web化封装:采用www技术,实现对平台上被集成的应用的Web化封装;2)应用资源管理服务:基于目录服务和XML接口技术实现对应用服务资源的注册发布、查询、修改和调用等功能;3)统一界面服务:基于企业人口技术实现平台上被集成应用的统一管理和可视化操作;4)虚拟仿真与动态配置服务:基于工作流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虚拟仿真和动态配置。c)流程集成服务中心:流程集成服务中心解决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企业集成问题。它通过过程集成模型决定如何进行交互和业务的处理。并对企业业务过程的状态和性能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过程可视化工具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配置和管理。同时流程集成服务中心还以业务流程为核心,通过业务过程和其他资源的绑定,实现企业相关资源、应用和服务的深层次集成。同时面向过程的集成还可以针对跨企业供应链,实现企业间业务过程的共享和集成。流程集成服务中心由工作流执行服务、工作流建模工具、用户任务通知与提交工具、工作流管理与监控工具、服务打包工具五部分组成。1)工作流执行服务的功能包括模型的实例化(支持:事件触发、手工触发、定时触发、调用等启动方式)、工作表生成、外部应用对象的调用、活动的路由控制、事件记录及异常处理等上层功能。另外作为对上层功能块的支持,工作流执行服务还包括消息侦听、消息发送两个底层功能块,支持工作流执行服务模块与外部模块/系统的通讯;2)工作流建模工具以图形化界面支持用户建立平台上进行的工作流程模型,如:应用间的交互过程、B2B的公共过程等。为了支持EAI和B2B的需求,模型将包括:始末节点、人工活动节点、外部应用节点、判断节点、与/或节点、事件等待节点、事件触发接口、弧等元素以及相应的属性等;3)工作流监控与管理工具包括工作流日志管理、工作流模型的版本管理、工作流的执行状态监视,如各过程的执行状态、外部应用的调用情况,以及一些统计信息等;20 GB/T26327—20104)用户任务通知与提交工具支持多种任务通知方式,如c—mail,传真、手机短信和Web上的工作列表,也支持用户“多种方式提交任务,填写Web上x刊击单.手动上传下载文挡等。同时支持用户查询特定工作流实例的执行状况;5)服务打包工具是从工作诡管理系统与B2B集成的一个关键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从工作流模型中抽取出可由外部消息触发的操作和等待外部相应的事件等信且,生成一个业务服务的Web服务描述(用WSDL)。所生成的服务将被发布到平台上,对外提供一定的操作并能相应外部的事件(消息)。A425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信息基础设施为集成平台提供透明的信息和通讯服务。通过基于CORBA/J2EE/DCOM的服务实现网络环境中对象级的同步互操作;同时平台信息錾础设施还为平台提供基础的域名服务、目录且旺务、组件对象服务、消息服务等功能。支持商业集成的集成平台功能结构如图A13所示。图A13集成平台功能结构 GB/T26327--2010参考文献[1]GB/T18757--2008工业自动化系统企业参考体系结构与方法论的需求[2]ISO/IEC15288:2002SystemsEngineering--SystemLife--CycleProc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