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 MB
  • 2022-04-22 13:42:30 发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毕业论文.doc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毕业论文目录前言4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5(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5(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6(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61.世界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62.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8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10(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10(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10(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111.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的特点:1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123.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现实意义12三、胶州秧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开发利用13(一)胶州秧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13(二)胶州秧歌节产生的背景及内容141.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142.胶州经济发展状况153.胶州秧歌节主要活动——以2008年首届秧歌节为例[]16(三)胶州秧歌节经济价值解读171.胶州秧歌经济价值开发需避免的问题172.胶州秧歌经济价值开发应借鉴的对策193.胶州秧歌节中的经济价值21四.举办胶州秧歌节的启示22(一)胶州秧歌节的优势22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二)胶州秧歌节存在的不足23(三)对以胶州秧歌节为主的胶州经济发展的思考24结语25致谢26参考文献27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前言近几年,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原先靠引进工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在新的经济政策要求下要改变思路,各地纷纷采取新的形式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尤其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期望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挖掘自身的经济文化特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一个瓶颈问题。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自从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屈原成为韩国人之后,无不引起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全国人民对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保护的重视。我国政府自2006年开始,相继设立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为我国文化传统在政策上提供保护,但是这仅仅是在标志层面上,如何真正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其所在地的政府和人民的齐心合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资金,仅凭政府的资助就想拯救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其带动经济发展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有利于当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他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能否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他的经济价值,是当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地的一个难题。各地争相采取措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从中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开发经验与此同时也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如何充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转化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元素,而不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分离开来。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胶州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观察和分析胶州在开发胶州秧歌这一非物资文化遗产时所作的工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研究以秧歌节为主的胶州秧歌的开发和保护实例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述或无形遗产,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能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学,2005.](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①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特定的文化现状发展起来的,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换言之,就是我们的祖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②口头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书面资料,其传承形式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开发和保护胶州秧歌的紧迫性也逐渐显现出来。③可塑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性和传承性,也就导致了她具有可塑性的特征。在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有用的元素来配合经济的发展。[[]临海新闻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2009年/05月/04日http://lhnews.zjol.com.cn/]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1.世界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亚太地区:菲律宾的兰瑙湖玛冉瑙人的达冉根史诗唱述不丹的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中国的昆曲柬埔寨的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图1.2柬埔寨的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图1.1不丹的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瑙人的达冉根史诗唱述印度的拉姆里拉——《罗摩衍那》的传统表演欧美地区:比利时、法国的巨人和巨龙游行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征保加利亚的比斯萃萨的巴比——肖普鲁克地区古老的复调音乐、舞蹈和仪式习俗意大利的西西里木偶剧图1.4意大利的西西里木偶剧图1.3比利时、法国的巨人和巨龙游行阿塞拜疆木卡姆非洲:尼日利亚的艾法预言体系马拉维的维布扎治疗舞蹈仪式乌干达树皮衣制作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尼亚加索拉的索索•巴拉文化空间马拉维、莫桑比克、赞比亚的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马达加斯加扎菲曼尼里的木雕工艺图1.6乌干达树皮衣制作图1.5尼日利亚的艾法预言体系拉美地区:秘鲁的塔奎勒岛及其纺织工艺巴西的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哥伦比亚的帕兰克-德-圣巴西里奥的文化空间哥斯达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库库鲁舞蹈戏剧图1.6秘鲁的塔奎勒岛及其纺织工艺图1.7哥斯达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阿拉伯地区: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摩洛哥的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约旦的佩特拉和维地拉姆的贝都人文化空间伊拉克的木卡姆阿尔及利亚的古拉拉地区的阿赫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fwzwhyc/node_7037886.htm]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2.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录)民间文学: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济公传说、阿诗玛民间音乐: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川江号子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注:秧歌类包括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井陉拉花、龙舞、狮舞、花鼓灯、傩舞、英歌、高跷图2.1京西太平鼓图2.2高跷传统戏剧: 梨园戏、昆曲、河北梆子、黄梅戏、豫剧、京剧、徽剧曲艺:胶东大鼓、山东大鼓、京东大鼓、陕北说书、龙舟说唱杂技与竞技:少林功夫、武当武术、抖空竹、太极拳、朝鲜族跳板、秋千民间美术:桃花坞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手工技艺: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磁州窑烧制技艺、德化瓷烧制技艺传统医药: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务院关于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图2.3京剧图2.4高密扑灰年画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很多价值,如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等,只有充分了解这些价值才能够正确的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运用到实处。下面就举例分析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1.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特征,可以弥补官方历史之类正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当今世界面临着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严重威胁,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价值中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充分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其所在民族的文化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程惠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经济观察报/2006年/6月/12日/第042版]因此在如今全球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是每一个民族肩负的重要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从而造就一个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1.使社会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积聚成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应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而最好的融入社会的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这个社会共同的文化。因此,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体学习族群独特文化,接受、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接受了族群的独特文化,也就是对这个社会进行了价值认同,从而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致社会和谐。这样,作为鲜活的、多样丰富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重要的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甚至可以成为国家间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民族间联系沟通的粘合剂。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大量的传统道德资源。在当今张扬个性的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人惟利是图,只为金钱和利润服务,不讲诚信、不讲道德,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需要我们倡导传统伦理道德,鼓励向善的个人美德,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撷取、展示、宣扬其中的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将会极大地助益于我们当今的合谐社会的建设。[[]陈俊秀.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8(下)](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1.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的特点:(1)依附性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不会直接表现出来,它往往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这个载体的问题其实就是向经济转化的机制问题,这些载体可以是各种编制、纺织、制陶、雕刻等工艺品及工艺技术,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剧等集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节目等。如果离开了非物质文化的这些载体,它的经济价值就很难实现。因此,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具有依附性。(2)潜在性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许多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恰恰在眼下还无法显现。因为这种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开发体现,有些是必须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当这些条件尚未具备时,其经济价值只能够是一种可能,可能只是潜在性的。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本身不具有任何独立的实物形态,而往往需要具体化在人身上或客观化为文化产品,因此经济价值就又被蒙上了一层物质载体的面纱而更具潜在性。[[]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2008年第2期](3)区域性非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有特定的群体或个人创立的,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区域内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如川江号子不可能产生在黄河之滨,伏尔加船夫曲不可能产生在尼罗河畔。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区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通常非物质文化都是在一定区域产生的,与该地域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从各个方面决定了非物质文化的区域性。[[]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2008年第2期](4)独特性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他的起源与集成身上,非物质文化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地域性的特征也使得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更加鲜明。再加上自身的传播仅靠口头形式,传播的范围有限,继承的人有有限,自然就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性特征。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经济开发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1)经济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后,这些地区就有条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己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力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创新条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之更加安心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并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例如日本、韩国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恢复传统礼仪节庆仪式,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瑞士、芬兰、英国等国极为重视保护本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给予极好地保护、传承的条件,除了从维护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外,也是看到了在这些独具风情的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能够创造巨额经济收入。[[]阎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2.30](2)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就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很好的保持、弘扬传统文化,而且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J]/《改革与战略》/2006年05期/]3.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现实意义(1)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拓展文化资源范围,提升文化资本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这必将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为未来的文化经济竞争取得资本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越来越证明,人类终将进入“文化发展牵引经济”的时代,随着文化产业的革命,文化不再仅仅是抽象地、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物质实践,而是将直接进入社会实践,变为直接的生产力。(2)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挖掘文化资源特色,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点,使之在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实现经济价值的转换过程中呈现出各自的特色。(3)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发现文化资源亮点,形成新型产业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理、研究和挖掘,还可能发现其中的去多资源亮点,培育出一些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广、涉及面大,能产生多种效益。对于其中的许多价值现在人们还很难做到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但一旦认识和发现,就可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增长点。(4)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珍珠般散落于各民族和各地区。中国农村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分布区,农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样式的主要传承者,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农民自己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就是该文化样式再生的过程,只要设计合理,就可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产生出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的营销,实现其经济收益。[[]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2008年第2期]三、胶州秧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开发利用(一)胶州秧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图3.1胶州秧歌“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胶州秧歌至今已有三个多世纪的历史,老百姓称之为“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三道弯”,为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又常称作“大秧歌”。大约三百多年前由于封建统治,社会动荡,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胶州东小屯村村民迫于生计,沿街乞讨。为了多讨些残汤剩饭,逼得一些人采用胶州民间小调,边舞边唱,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固定的表演程式和专门的行当,形成“小调秧歌”的雏形,在表演上也由原来的挨门串户,发展成为广场表演。[[]冯双白.一把开启民间舞蹈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胶州秧歌教材.中国文联出版社]图3.2胶州秧歌据《胶州志》乾隆版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宣竞夜……”据考察,“杂剧”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就是指胶州秧歌。传统的胶州大秧歌有10名演员,5对角色,分为小嫚(少女)、翠花(婆子)、扇女(少妇)、棒槌(小伙子)、鼓子(老头)。秧歌内容分为跑尝戏剧两部分,跑场部分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骨、四门斗、挖心、绳子头、两扇门7常戏剧部分又有本戏和移植戏之分,本戏有《大离别》、《小离别》、《关东指书》、《拉磨》、《打水》、《闹学》等70多种传统剧目,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刘赵颜.胶州大秧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9月/07日/第007版/文艺副刊]秧歌多为左右摆动式,胶州秧歌则是螺旋式舞姿。女角婀娜多姿,上身前倾、后仰、两边弯,有三弯九动的舞姿,俗称“三道弯”、“扭断腰”;男角动作大方、潇洒、剽悍、粗犷。音乐用唢呐、锣鼓等,曲牌有得胜令、隔止曲、木浪音、小白马、句句双等。[[]姜锋.田禾.鲁汉.《青岛城市民俗》/民间舞蹈/胶州大秧歌](二)胶州秧歌节产生的背景及内容1.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创新,胶州秧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1951年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改革开放后,胶州市组织大批文艺工作者对胶州大秧歌进行了反复整理、挖掘,系统编写了秧歌的音乐、造型、服饰、道具、动作说明等详细材料。并在每年正月十五举办一年一度的秧歌会,先后吸引了中央和全国29个自治区、市和解放军的150多个文艺团体,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外国艺术家、学者来胶州访问学习和研究挖掘。1990年,胶州秧歌全国性研讨会在胶州举行。1991年,胶州大秧歌参加全国优秀秧歌大赛荣获优秀表演奖。1995年,青岛市文联专业作家王泽群编剧的二集电视剧《胶州大秧歌》,由潍坊电视台和胶州市市委、市政府和文联联合拍摄完成,并在各省市电视台播放,受到好评。1998年胶州大秧歌赴韩国大邱市参加“达句伐”祝祀活动,火爆大邱,数万韩国人为之倾倒。图3.3胶州秧歌2002年11月,胶州秧歌40多人的代表队参加了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等主办的2002年“欢天喜地”中国新秧歌大赛,《喜庆——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胶州大秧歌》获得演出大奖。2004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健身节目中,采用了胶州大秧歌的音乐和舞蹈,向全国和世界播放,影响甚远。2006年胶州秧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国家重点抢救和保护的剧种。2008年首届胶州中国秧歌节于5月8日开幕。[[]张剑.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秧歌风——胶州秧歌文化集锦.中国文联出版社]2.胶州经济发展状况①经济主体主要是引进外资,但是外资引进不如青岛其他几个地市成功。若是引进大型重工业企业则有悖于胶州素有的“金胶州”之美称。在旅游业方面没有传统的旅游景点,远不如胶南等兄弟区市。②自身有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盲目跟风忽视了胶州自身的文化财富。面对现在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特色成为胶州经济建设的重点。③发展自己的经济特色决定了胶州能否在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下走的比别的地区更远更好。鉴于胶州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临消失的特征,胶州市政府文化局为了使胶州秧歌发扬光大,同时使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胶州秧歌。这其中就包含胶州秧歌节的筹办。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以下胶州秧歌节的具体流程:胶州秧歌节时间:每两年一次,五月份开始,主期3天,附属节目如美食街持续一周。目前举办了两届分别为2008年5月、2010年5月。3.胶州秧歌节主要活动——以2008年首届秧歌节为例[[]参考胶州秧歌节主要活动介绍、胶州电视台秧歌节活动报道]主要活动有开幕式、秧歌展演、秧歌艺术研讨会、书画笔会、秧歌彩车巡游和美食文化街暨城隍庙庙会,并且根据每年的不同话题举办特色活动。图3.4秧歌展演1、开幕式暨主题晚会。整台晚会以秧歌为主要元素,突出“扭起秧歌迎奥运”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主题,分为华北、山陕、山东、西南、东南五大版块,16支来自全国各地的秧歌队伍为群众奉献了一场民间民族舞蹈的精彩演出,其中的10支队伍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摄像科全程参加了录制,节目经过剪辑将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和音乐频道播出,胶州电视台对整台晚会进行了现场直播。共有200多名来自中央、省和青岛市的领导贵宾观看了晚会,邀请央视著名主持人朱迅和顾斌主持了开幕式晚会。演出结束后,还进行了15分钟的礼花、礼炮燃放。2、秧歌艺术研讨会。邀请了20多名全国舞蹈界专家、教授,以及16支秧歌队伍的领队齐聚胶州,就中国秧歌的发展、秧歌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进行交流讨论,并研究通过了《胶州宣言》。图3.4胶州秧歌节游街3、书画笔会。20多位著名书画家挥毫泼墨,歌颂秧歌盛世和胶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共现场创作各类书画作品30多幅。4、其中首届胶州秧歌节于2008年举办,为迎奥运,全国优秀秧歌专场演出声势浩大、别开生面。抓住迎奥运契机,组织16支队伍500多名演员赴青岛五四广场演出,以舞蹈形式表达对2008年奥运会和青岛奥帆赛的期盼之情,彰显了“扭起秧歌迎奥运”的主题。演出结束后,全体参演队伍在奥运歌曲的伴奏下,绕“五月的风”雕塑巡演一周,全场观众手擎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旗,与演员互动共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图3.5胶州秧歌节展演5、优秀秧歌展演、秧歌、彩车巡游和两街一城(美食街、文化街、娱乐嘉年华城)等3项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秧歌展演不仅有胶州的传统秧歌、茂腔节目,还将16支秧歌队伍分散到全市3个演出场地进行互动交流,使市民“零距离”感受全国优秀秧歌的魅力。同时,组织了12辆彩车和67支群众队伍进行全市巡游,巡游涉及到全市18个镇、街道办事处,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还借机向群众宣传了自己,成为节会的一道靓丽风景。巡游总行程达20多公里,参演人员2000多人,受众群体达数十万人,巡游路程和参加人数均是历史最高纪录。美食街和文化街在沿袭以往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向精细化、高档次发展,共设置摊位248个,汇聚了150多种中外名吃和1000多种商品,娱乐嘉年华城也第一次走进县级市,“两街一城”共吸引人流85万人次,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6、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央视主持人宣读了《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胶州宣言》,向全世界高调宣布,中国秧歌节每两年一次在胶州召开,由中国文联、山东省委宣传部、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山东省文联、胶州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以规约的形式将中国秧歌节这块品牌留在了胶州。同时,组委会公布了首届中国秧歌节获奖名单并颁发奖牌证书,胶州获突出贡献奖,参加展演的四个秧歌节目也分别获奖。作为中国秧歌节的固定举办地,胶州被授予“中国秧歌之乡”称号。颁奖仪式结束后,还举行了精彩的文艺演出。(三)胶州秧歌节经济价值解读1.胶州秧歌经济价值开发需避免的问题借鉴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胶州秧歌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的有以下几点:(1)重视不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被主流文化所压制,因此它的所有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二是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会消失是一个客观现实。因此主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生自灭,不去开发其中的有用价值。三是认识的局限性上。就是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往往是侧重于其他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其经济价值的开发。(2)参与不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热的一头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而不断地鼓和呼,而作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主力军的民众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其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开发的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态。“不少依然鲜活于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黄典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是什么?[J]/金羊网/2006-02-16](3)缺少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过程中,由于各地政策的认识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存在条块分割、点面断裂、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的情况,这样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会造成盲目开发的情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和合理的利用,其结果死开发中经济价值的转换没有最大化,反而还造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4)投资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的转换,不是自动的,必须有一定资金的投入,就现实情况看,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已高度重视,并从中央财政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从具体情况看,中央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地方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投入可以用几乎没有来形容。这样的投资情况,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是绝不可能的。从经济投资的原理上讲,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适当的投入,是产出的必要条件。[[]周玮.随笑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三大难题[J].新华网,2006-2-12](5)法律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缺乏法律支持和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目标情况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许多省市也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有的条例已多不具有操作性。“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需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卡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来保证,用现有法律法规是不能完全涵盖的。如对一些特殊技艺及其传承人的保护,现有法律法规就很难做到。对此,胶州市政府采取了奖励措施,对于充分发扬胶州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励更多的集体和个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发扬做出贡献。达到保护和利用的目的。(6)过度开发。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请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等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来考虑。这样才不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一般市场要素来着重考虑其增值,才能避免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利用和保护的倾向,才能避免重利用、轻保护甚至破坏性开发的不良结果。2.胶州秧歌经济价值开发应借鉴的对策(1)注重规划,系统开发注重规划,系统开发的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保护和开发行动的良好互动。在规划时要注意一下几点: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①要注重整体性。要通过规划理清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有效地整合,推动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协调发展。②要注重持久性。要通过规划杜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短期行为,确保在保护中继承,在保护中开发,最终通过发展大道保护的目的。③要注意多样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不搞单一的保护和利用模式。(2)分步实施,逐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所涉及的领域众多,内容复杂,覆盖面广,任务艰巨,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要在短期内完成或取得重大的突破是很难的,因此,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各地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在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统一;要根据每一时期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以及社会需求,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来分段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某一阶段的一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一定要有一个欲达成的具体目标。这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给定了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前进方向。(3)注重发展,相互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为保护而保护,必须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保护有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显著特点就是它必须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空间而存在,是一种“活态”文化,因此除了收集、整理、保存那些物质性的载体或通过记录、复制手段将其物质形态化以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传承教育等手段使人在人、群体、区域或社会中得到现实的延续和发展。(4)政府为主,民间参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政府投资肯定是占主导地位。但是,对于中国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光靠政府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对于民间资本的投入,我们要做具体的分析,其中可能有一小部分是非营利性投入,但更多的投入是要求有实际经济回报的,所以,对民间资本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其他行业一样,从财政、税收、投资环境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保护,允许他们获取一定的、适当的经济回报。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民间投资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2008年第2期]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胶州大秧歌、茂腔双双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剪纸、八角鼓等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开始,胶州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在少海新城建立了胶州秧歌城,为胶州秧歌节的开办,及更好的发扬胶州秧歌提供了载体。并投入不少资金建立了与胶州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公交站牌。招商引资为胶州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宣传。(5)完善政策措施,合理开发在响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的同时,完善自身的规章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开发。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有效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胶州采取了奖励措施,凡是在胶州秧歌的发扬方面有共享的集体或个人均给予荣誉及物质上的奖励,提高发扬胶州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6)以人为本,大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为了民众,必须依靠民众,成果的相拥属于民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就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的物质的需求而产生的,现在的保护和开发,也应以满足现实的民众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这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转换得以实现。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落实到民众自觉参与的社会行为中的话,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的。因此,要做好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工作,必须营造出一个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使民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实际看,只有民众的保护和开发的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只有民众积极参与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才可能使我们的保护和开发取得真正的效果。如果没有民众的参与,只有少数人的热衷,这样的保护和开发,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因此,应该形成一个政府同意组织和领导,学界全力指导和帮助,民众积极参与和配合的保护和开发服务文化遗产的局面,来实现我们保护和开发的目标。3.胶州秧歌节中的经济价值(1)以胶州秧歌为引子打造活动气势。通过开幕式、闭幕式、秧歌等节目展演,塑造胶州秧歌节的气势,借此宣传胶州,打造知名度,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开幕式是以胶州秧歌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集中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通过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使胶州秧歌节的魅力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邀请知名节目主持人以提高节目质量。使开幕式充满节日的氛围,更能吸引人参加,打造胶州秧歌之乡的知名度。闭幕式高调宣言将中国秧歌节的举办权留在胶州,使胶州在传统的“秧歌之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了胶州在中国的秧歌之乡的形象。提升经济的增长点。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2)借胶州秧歌节为胶州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胶州秧歌节中的秧歌艺术研讨会、书画笔会、优秀秧歌展演,借胶州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塑性特点促进了胶州秧歌进行创新发展。以使胶州秧歌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更具时代魅力。胶州秧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只从舞蹈方面发展。借用胶州秧歌节这一文化契机,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引进胶州,增添胶州的文化气息,使胶州的文化韵味提升,有助于发展胶州的文化特色,产生良好的文化氛围。使胶州向历史文化名城的方向发展。(3)借胶州秧歌节带动旅游业、食宿、购物、交通等方面经济的发展,利用秧歌打造秧歌城、少海新城,并因此带动了胶州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胶州秧歌节期间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不计其数,其中开幕式的盛大场面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宣传力度,使很多人了解胶州秧歌节这一活动的开始,使很多有想到青岛地区旅游的游客选择前来观看,拉动了胶州的旅游业得发展。同时,也无形中拉动了胶州的食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4)利用时下热门话题营造经济增长点。首届胶州秧歌节与2008年举办,迎奥运专场演出在青岛引发了热烈响应,使胶州秧歌的发展做了一个新时代的突破。充分利用当下的重大事件,趁机宣传胶州的文化特色,提升胶州的知名度的同时,吸引游客到胶州观赏游玩,使胶州秧歌等非物质文化形式发扬光大。花少钱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5)借胶州秧歌节开展大型群众性活动。仅美食街、文化街、娱乐嘉年华城这些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就非常可观。正如前面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群众参与度不高。这一系列的群众性活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增加了群众参与的热情,更拉动了群众性消费,促进了胶州的经济发展。(6)胶州秧歌节的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在举办活动期间,宣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新闻宣传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前期筹备阶段,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采取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对节会进行全方位推介宣传,采用形象广告、固话悦铃、宣传道旗等形式强化效果。同时,在北京和胶州分别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高调宣布首届中国秧歌节在胶州举办,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近20家主流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刊发了首届中国秧歌节的相关新闻。节会期间,主办方主动邀请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50多家中央、省和青岛市级主流媒体进行集中采访,连续3天刊载首届中国秧歌节的相关新闻。新华社发表《首届中国秧歌节开幕》并配发相关图片报道,中新社发表《“扭起秧歌迎奥运”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首届中国秧歌节青岛胶州举行》文字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国际频道播出“中国秧歌聚胶州”新闻,《香港文汇报》、《澳门星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海外媒体也分别刊载刊登首届中国秧歌节的专题报道,提高了境外影响力。整个节会期间,共有100多家新闻媒体刊发相关新闻600多篇次,能搜索到的网页23000多个,有效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首届中国秧歌节、关注中国胶州的目光,大大提高了胶州知名度和美誉度。青岛电视台也出动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奥帆赛专用直播车,配合中央电视台对开(闭)幕式进行录播。四.举办胶州秧歌节的启示(一)胶州秧歌节的优势(1)胶州长久以来便有秧歌之乡之名,可借此引进秧歌节有说服力和竞争力。在胶州举办秧歌节进一步打造了胶州“秧歌之乡”这一城市形象,提升胶州知名度。将中国秧歌节这块无形资产长期留在了胶州。节会是一种推动文化发展既简捷又有效的方式,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明显的拉动作用。(2)承办队伍的专业性,使胶州秧歌节有更高的经济价值。迄今为止,中国舞协只承办两个全国性的节日,一个是专业性的中国舞蹈节(荷花奖),一个就是群众性的中国秧歌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文化发展的前景会越来越广阔,将会出现“一节难求”的局面。届时,中国秧歌节作为文化品牌的隐形经济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3)大大提高了胶州秧歌在全国秧歌流派中的地位,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带动消费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种种原因,胶州秧歌近几年呈颓滑趋势,在全国的影响力大不如前。承办中国秧歌节,借东道主之利,广为结交中国舞协和全国舞蹈界的知名专家,精心锻造的精品胶州秧歌也得到充分认可,大大提高了胶州秧歌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带动饭店、住宿等产业的发展。这对胶州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4)探讨、积累了办大节的经验,从而增加胶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举办全国级别的节会,对承办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水平都具有极高的要求,胶州在此方面的经验为零。首届中国秧歌节只进行展演,规模仅相当于一个全国性比赛的1/3,但暴露出不少组织、交通、接待等方面的问题,有效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将大大提高胶州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5)形成了胶州秧歌自己的生存空间,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要传承好发展好,必须具备自己的生存空间。全市宣传文化工作会议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秧歌镇、秧歌村和秧歌传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催生了基层群众传承发展秧歌的热情。借中国秧歌节东风,发行《胶州秧歌教材》,中小学生人手一册,67支群众秧歌队伍参与巡演,也必将带动一大批基层群众喜欢秧歌、学习秧歌。加上每年100万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胶州秧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空间。(6)考验、锻炼了机关干部和专业队伍。首届中国秧歌节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机关干部和专业队伍。他们以甘于奉献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全力以赴投入,保证了各项筹备工作的快进度和高质量。通过首届中国秧歌节,形成了“不怕吃苦、连续作战、勇于挑战、争创一流”的首届中国秧歌节精神,形成了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良好局面,这对提高胶州市委、市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提高各种秧歌队伍的专业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二)胶州秧歌节存在的不足总体来看,首届中国秧歌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胶州秧歌节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胶州本地为主的区域性节会,没有在更大范围普及。(2)缺乏承办大型节会的经验,部分活动谋划不周。例如彩车巡游这一活动,由于安排不够严密,交通人员疏导不利,导致出现混乱。(3)个别部门、单位认识不到位,出现了力度不均的情况。参与彩车巡游的单位有的认真准备节目质量好,得到大家的好评度高,但有部分单位准备不充分,对胶州秧歌节的认识不到位,仅仅是敷衍了事。(4)接待硬件滞后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好好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和克服。如宾馆少,接待能力有限;交通出现阻塞,公交系统欠发达。(三)对以胶州秧歌节为主的胶州经济发展的思考目前,加快发展文化建设的大气氛已经形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胶州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1、打造中国秧歌节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对一个城市综合形象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胶州已经将中国秧歌节这块牌子拿到了手,下一步就是要考虑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将中国秧歌节打造成为胶州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建议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多出计策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千万百计把中国秧歌节策划好,组织好,举办好。要采取多种方法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中国秧歌节中来,要保证胶州的秧歌节目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要通过节会拉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将中国秧歌节打造成为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知名特色文化品牌。同时要“开发品牌元素,值得纪念或有意义的品牌元素能在营销传播之后建立品牌意识和品牌联想。”[[]PhilipKotler&KevinLaneKeller.marketingmanagement[M].page314]如胶州秧歌图标的纪念品等等。2、形成全国秧歌的“胶州积聚”。传统文化要传承好发展好,必须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建议在部分有基础的学校、社区、村庄或单位,培养专门的秧歌人才。既可以“派出去学”,又可以“请进来教”,通过多种方法推进秧歌的学习交流,形成全国秧歌的“胶州积聚”。达到在胶州“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全国各流派秧歌的水平,使之成为“人无我有”的胶州特色。3、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是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集体决策,也是胶州市三个定位之一,必须牢牢抓紧不放松。加快推进胶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步伐。4、推动文化实业和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胶州市的文化实业和文化产业还很薄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来支持,来做大做强。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和鼓励多种力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竞争。同时,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信息、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使文化实业和文化产业成为胶州经济新的增长点。5、建设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如建设宾馆以接待各地宾客,完善交通系统如公交路线,疏导交通,避免不必要的交通拥堵。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结语胶州大秧歌发源于300年以前,属于民间自发的自娱自乐活动,她刚柔并济、三弯九动十八态,2006年被国家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8年在胶州举办了中国第一届秧歌节,2010年又在胶州举办了中国第二届秧歌节,并宣言每二年在胶州举办一次中国秧歌节,短短几年时间在全国就刮起了秧歌风,中央电视台对秧歌节活动进行了录播,通过秧歌节使全国了解了胶州,为胶州的经济发展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胶州大秧歌的初衷是农民自娱自乐的自发的民间活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观念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胶州大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近几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氛围更加浓厚,好多地方都在做无中生有的文章生拉硬扯的为经济发展大做文章.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胶州,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金胶州、胶州商城、胶州商埠、胶州湾等闻名遐迩,因此胶州挖掘大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把历史与现代、民间与政府、文化与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顺理成章符合民意,不但对胶州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更能为胶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应该是说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致谢毕业论文马上就要结束了,此刻,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本文完成经历了一番周折,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王晓东老师给予的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开拓了思路,让我受益匪浅。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修改,由于在家准备公务员考试不能回学校当面接受指导,王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在网上给我指导,让我在家中也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一稿。在此,谨向王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老师在大学四年中给予我的教导和无私帮助对我的辛勤培养,使我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时刻不忘各位老师的教诲和嘱托,不断努力,奋发前进。还要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从小生长生活在胶州,但是对胶州的文化却了解不深,网上关于胶州秧歌的资料又不多,感谢他们给我讲解了胶州秧歌节的具体活动。另外还要感谢付盼盼、高明、臧连荣同学给予我的启发与帮助。时光荏苒,大学四年转眼就接近尾声了,在此感谢大学期间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24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参考文献[1]冯双白.一把开启民间舞蹈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胶州秧歌教材[M].中国文联出版社[2]姜锋.田禾.鲁汉.《青岛城市民俗》[M]/民间舞蹈/胶州大秧歌[3]张剑.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M].秧歌风——胶州秧歌文化集锦.中国文联出版社[4]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学,2005.[5]程惠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经济观察报[J]2006年/6月/12日/第042版[6]陈俊秀.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8(下)[7]阎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2.30[8]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J]/《改革与战略》/2006年05期/[9]黄典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是什么?[J]/金羊网/2006-02-16[10]周玮,随笑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三大难题[J]华网,2006-2-12[11]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2008年第2期[12]刘赵颜.胶州大秧歌[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9月/07日/第007版/文艺副刊版社[13]参考胶州秧歌节主要活动介绍、胶州电视台秧歌节活动报道[14]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15]国务院关于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16]临海新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J]/2009年/05月/04日http://lhnews.zjol.com.cn/[17]PhilipKotler&KevinLaneKeller.marketingmanagement[M].page3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