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0 KB
  • 2022-04-22 13:42:57 发布

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doc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毕业论文摘要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所谓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根据自定的评价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偷快、轻松等),以及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两方面。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个体整体健康(holistichealth)的重要组成总分,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生理心理过程。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种睡眠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尚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睡眠问题所侵扰。本研究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高职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l)当代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略低于平均水平。(2)当代大学生中,依恋类型分布如下:安全型依恋的占13.6%;害怕型的占48.3%;专注型占21.1%;冷漠型占17.0%,这与国外的依恋类型比例分布有所不同。(3)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在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4)当代大学生中文科生的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支持总分显著地高于理科生。(5)当代大学生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各指标上有显著差异,安全型依恋个体在这两个维度得分高于不安全依恋个体.(6)当代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消极情感正相关,与积极情感负相关;依恋回避与两者差异不显著。(7)当代大学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潜在关系,其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对成人依恋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产生影响。(1)高职院校经济特困学生与一般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特困学生比一般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更偏执,在饮食、睡眠等方面也有更多的问题,且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显著地低于一般学生。(2)不同生源地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经济特困学生明显比来自城市的经济特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地更差。(3)不同性别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特困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经济特困男学生显著地更差。(4)高职院校经济特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关系。(5)高职院校经济特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关系。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主观幸福感Abstract1前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在我国出现的一个研究课题,它主要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方面)、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方面)三部分。这一课题一经提出就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不同的研究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主观幸福感,其中影响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社会支持作为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关于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和睡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就更少见。本研究选取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验,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已有相关资料的分析和问卷调查,来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睡眠,,以及性别、学科类别、年级等是如何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睡眠的,从而达到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和睡眠的关系的目的。2文献综述2.1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2.1.1心理健康的概念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问题,在当前学术界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领域和不同学派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国内外学者由于各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不同,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界定。1929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三次全美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上,与会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9】”(Constitution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ChronicleoftheWHO,1947,3.)这一章程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入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人们以一种多元视角全面看待健康的产物,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概念的全面总结和更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l期。)《心理学大辞典》对心理健康的解释为,心理健康(mentalhealth)亦称,“自理卫生”,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和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①。(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2004:1395)(孙淑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2007.南昌大学硕士论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条目中说:“心理健康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撰文指出:“ 讲究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良好之道,即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不致违法乱纪、触犯法律;而有许多犯罪者往往是心理不健康者或不很健康者,故为了预防青少年失足和成人犯罪,自幼就讲究心理卫生,是个积极的有效措施。”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11】”(Menninge,K.,TheHumanmind,(3rded),1937,1.)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4】。(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暨南人学出版社,1999,15)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左晓冬.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修订和信效度研究[D].2004.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本研究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均能保持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关系、相互作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对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以取得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王志学.农村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D].2007.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1.2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如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站在不同的研究立场上,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方法,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表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为:(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具体指明了心理健康的标志是:(l)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le一maw)提出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乔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2006.兰州大学硕士论文)黄希庭、郑涌等(1999)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l)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适应能力强;(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②。(黄希庭,郑涌等著.中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月第一版:282一284)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标准的相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无明显的,界限,而是一个连续挝程。二是整体的协调性。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三是心理的发展性。有些心理问题是人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心理的不断成长,将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③。[孙淑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2007.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1.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各方面逐步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内心体验不断丰富,思想观念不断发展,同时又面临着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对专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与恋爱的矛盾、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自由与纪律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因此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国外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一般正常青年,在10%-30%之间(Adlaf,2001;Sergio&Trudy,2003)。在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中,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Dooris,1999)。美国大学健康协会2003年春季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对美国国民大学的调查评估结果显示:患抑郁症的学生占13.4%(n=2561),1.4%(n=270)的学生报告至少有一次自杀企图;10.3%(n=1985)的学生报告至少有过一次严肃认真地考虑过自杀。Leino&Kisch(2005)调查也发现10.3%的大学生患抑郁症,10.35%的大学生在过去一年里曾认真考虑过自杀,并且发现在这些学生中,吸毒、酗酒和滥用药物的危险概率在增加。可见,国外研究者较为关注大学生抑郁、紧张、焦虑等情绪障碍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行为问题如自杀、吸毒等。(梁红霞.大学生人际吸引与心理健康研究[D].2008.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国内学者李世芬(2002)认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自我意识不清,一部分学生不能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负、自卑、任性、感情淡薄,心中无他人;有的学生过度依赖,不能自理、自立,缺乏学习动力和生存能力;少数学生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烦躁,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有的大学生骄横、不合群、不能妥善处理交往中的矛盾,缺乏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性有关的困惑、对前途担心、有自杀意念、有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占一定比例(李世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人学学报,2002,12(5):89一91)。林少娜(1994)等人认为:新环境和学习上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困惑等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林少娜,郑李茹.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4(10):88~94)。黄伟(2002)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分别为强迫、抑郁与焦虑。强迫症状主要为要求完美,上述心理问题在女性大学生中比男性更为常见而严重(黄伟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79)。(李顺英.瑜伽对女大学生及肥胖女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D].2007.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一项以全国12.7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指出: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中,有23.3%的人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己达到30%。,据国内外研究估计,大学生中有心理、精神障碍的比例高达20.4%,因神经、精神问题休、退学占总休、退学人数的第一位。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杨雪花,何家声,戴梅竞.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1)。(乔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2006.兰州大学硕士论文)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流是比较好的,他们朝气蓬勃、富于理想;情感丰富、乐于交往;积极上进、易于接受新事物,热衷于追求人生的真、善、美。但也有令人堪忧的一面。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1989年国家教委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20.3%的人有心理障碍。199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987名91级新生所做的心理健康调查也表明,1.4%1的新生有心理障碍。从1992年起,清华大学 教授樊富眠等人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每年对本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15%一17%(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5年对95级新生进行调查,发现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希望咨询的学生达22.2%,15.7%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2.6%的人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障碍。同年,内蒙古自治区对2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26.14%。1999年国家教委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刘美娟,余华.大学生SCL一90测试结果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18(5):295一298);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课题于1998年启动,历时两年多,通过对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林永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怎样[N].中国教育报.2002(12):12);我国一项对1.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龙云兰.家庭教育中要重视挫折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l8));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已达到30%(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一90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1998,(2):77一78),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社会周刊)2002(:2)20)。中国纺织工业大学统计,近年该校休学或退学学生中60%是心理方面原因造成的。(宋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高校挫折教育研究[D].2006.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黄希庭、郑涌等在1999年对全国6大区16所院校随机抽取的528名大学生作SCL一90测查,结果显示,其中118人至少有一项超过正常标准,即22.4%的大学生在该项测查中至少有一项呈现出心理障碍情况。其中,11.1%的人主要是一项指标超标准,即一个因子项上呈异常;最高项者达全部九项;人均超标准2.65项。上述结果均高于同龄的一般青年群体【27】。(Wyre,RS.,Radyansky,GA.Thecomprehensionandvalidationofaocialinformation,PsychologicalReview,1999.106,89-118.)纪岩、樊富民、王冰等1999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论都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同龄其他群体。刘玉华、刘美涓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一文中,对安徽大学200名大学生施以SCL一90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9个因子和阳性项目上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以均值1.96标准计算,大学生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的因子分都高出3分,达到中等严重程度。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正常人群,特别是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和偏执更为突出〔28]。(Smith,ER.,&Iarate,MA.Exemplarandprototypeuseinsocialcategorization.SocialCognition,1990,8243-262.)总之,高校每年因神经衰弱,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心理承受力差,情绪脆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出现,轻生自杀者也时有发生,这给国家、学校、学生家庭及他们个人都造成很大损失。(王炳芳.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2005.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2睡眠的研究综述2.2.1睡眠的概念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生理心理过程。睡眠一直是众多学科,尤其是医学生理学关注的问题。尽管人们对于睡眠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但是,直到今天,有关睡眠的概念仍众说纷纭,睡眠的确切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着不同的内涵。《说文解字》中认为睡眠是两个单词,“睡,坐卧也,从目垂。”说睡是坐着打磕睡,眼皮打架。“眠”字通“膜”,是闭上眼睛,汉代以后才引申为睡着。睡和眠真正合成一个词,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知其梦耳①。”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生理学家认为睡眠是“ 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②。巴浦洛夫学派的传统观点认为睡眠是一种广泛的抑制过程,当抑制过程占据全部大脑皮质并扩散至皮质下中枢时,即出现完全的睡眠【6】。(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以上有关睡眠的定义虽然都具有一些睡眠的特征,但显然过于简单、表明化。随着脑电图(EEG)、肌电图(EMG)、眼动电图(EOG)等电波记录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人们普遍认为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须过程,是受睡眠一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7]。而近些年的研究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并有专门的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人在睡眠时只是换了一个工作方式,使能量得到储存,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而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既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也是取得高度生产能力的保证【8】。(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须过程,是受睡眠一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这种静息现象可描述为:(1)没有主动的意识活动,自觉意识消失,如思考问题、回忆往事、展望未来等;(2)没有主动的行为活动,如运动、行走、谈话、写作等;(3)姿势固定,大多数是躺着,少数是坐着;(4)不能控制自己说什么(梦话)或做什么(梦游);(5)可逆性,在睡眠中很容易觉醒;(6)脑电图检查呈现出睡眠波形[45]。(李长春.成都市部分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睡眠质量与身体锻炼量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2009.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睡眠质量作为评判一个人睡眠状况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评估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而且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健康水平。2.2.2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睡眠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生理需要,也是临床上评价健康水平的一项基本的指标。国外有研究表明,15一30%的成人和10一23%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质量问题(Buysseetal.,1989;Morrisonetal.,1992)【27,28】。因睡眠质量问题所带来的医疗费用增加和工作效率下降已成为发达国家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Jenkins.etal.,1988)【29】。睡眠的质和量不仅与多种精神障碍、消化溃疡、心血管疾病、药物及酒精依赖等健康问题有关,还可以增加死亡和意外事故的危险性(partinenetal.,1982)【30】。Ford和Kamerow(1989)调查发现失眠者中44.4%的人有抑郁、焦虑、酒精及药物依赖等精神卫生问题,追踪一年发现失眠组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是正常组的2倍【31】。美国盖洛普调查发现,大约有1/3的美国成人存在睡眠紊乱。生活方式是否规律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Monk和Reyno1ds(2O03)研究发现生活不规律被试的睡眠问题为规律者的两倍〔32]。(黄岗.重庆市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D].2007.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每天的学习状态和身体的健康程度。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睡眠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失眠、入睡困难、觉醒等;并与躯体疾病、情绪状态和个性有相关性[46-52]。据国内外有关报道,全世界约有18%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Mirrison(1992)[57]报道: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以及早醒等问题,并且这种状况还有增加的趋势。国内刘贤臣等报导[58],青年学生的失眠症状的发生率为16.57%;高莉[55]的研究报道:我国有约16%的大学生和19%的中学生存在睡眠障碍问题。(李长春.成都市部分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睡眠质量与身体锻炼量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2009.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Buboltz(2001)等人的研究认为,大学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也是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重要生理阶段,大学生睡眠与正常成人相比较,睡眠时间更短,睡眠质量更差,[18]他们通常会在周末延长睡眠时间以弥补平时的不足[19]。有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非常多,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2.2.1客观因素2.2.2.1.1性别在睡眠质量研究领域,性别被当作人口学指标加以研究。一些研究者指出男生的睡眠质量比女生差。如日本的崛口淳(1994)对4325名大学生调查发现,无论是入睡困难、夜间易醒,还是早醒现象男女之间存在着差异,男生显著多于女生[20]。刘贤臣等人(1995,1997)对山东地区医学院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发现男女之间的睡眠质量同样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睡眠质量比女生的睡眠质量要差[21][22]。张平、杜文海(2001)对安徽医科大学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发现男生和女生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所表现出来的睡眠障碍要高于女生[23]。(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河北师大高莉的硕士论文研究发现男生的睡眠质量比女生差。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女人比男人长寿是由于女人的睡眠质量比男人要好,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比男人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对一组男女自愿人员进行测试发现,女人每晚有70分钟的熟睡期,而男人只有40分钟。研究人员又对他们进行了每晚减少2小时睡眠的试验,结果一周后,男性体内易导致肥胖症和糖尿病的肿瘤坏死因子有所增加,而女性没有这种现象[30]。李樑.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2005.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而另一些研究持相反的观点。杨本付等人(2000)对山东某医学院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发现男女之间没有性别差异[24]。易欢琼、张钮等(2001)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对129位青少年和21位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也同样无性别差异[25]。张林、刁娟(2006)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总体睡眠质量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所需入睡时间上男生显著多于女生,在日间功能障碍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男生在上床后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进入睡眠状态,可能由于许多男生在睡前喜欢从事一些身体活动,致使其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而女生睡眠导致的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睡眠障碍对女生的消极情绪影响比男生持续的时间更长,产生的负性作用更大[26]。国外的一项研究也提出,男性和女性的睡眠质量并无差异,以往表现出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抑郁、焦虑的混杂而造成的[27]。(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Mellniger等(1985)调查社区成人睡眠质量有问题的女性为39%,男性为31%;刘贤臣等(1997)[31]调查560在校大学生时发现,女生失眠的患病比例远高于男生;Bliwise[32]对健康成人研究表明,10.5%的女性30分钟以内难以入睡男性仅3.2%;Kimi一Gray[33]和Price[34]分别对13一17和15一18岁的学生的研究也得出女性睡眠障碍者比率高于男性。(李樑.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2005.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男女在睡眠质量出现差异大致从青春期开始,此时女子生殖系统的一系列变化开始影响睡眠质量。总的来说,女性比男性拥有较好的睡眠质量。2.2.2.1.2年级许多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或心理健康研究都涉及到年级因素。张雨新(1998)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年级因素差异显著[28]。河北师大高莉的硕士论文研究发现,大学一、四年级与二、三年级比较睡眠质量有显著差异[29] ,二、三年级学生的睡眠质量明显好于一、四年级的学生。曹明等人(2002)研究一致认为不同大学二、三年级比一、四年级的睡眠质量好,主要原因是一年级的新生刚进入陌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应激心理增强而影响了睡眠质量;四年级的学生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负性情绪增多而导致了睡眠质量下降;而二、三年级学生既没有新生适应问题又没有前途焦虑的困扰,所以睡眠质量相对比较好[30]。钟向阳(2003)对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四个年级大学生的睡眠状况成倒“U”型,大二、大三年级睡眠状况较好,而大一、大四年级睡眠状况较差,并且认为这可能与大学生的学习有密切关系[31]。丁楠(2004)的研究也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存在有显著的差异,四年级学生的总体睡眠质量比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要好,同时四年级学生对自己睡眠质量的自评也比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显著要好[32]。国外的研究也表明,不同年级学生间总睡眠质量有差别,一年级的睡眠质量最差[33]。(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2.2.1.4生活事件自30年代Hselye提出应激(srtess)的概念以来,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应激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应激既可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又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心理应激的反应强度和对应激的耐受力。生活事件作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对个体睡眠质量的影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生活事件是在现实生活中给人造成情绪变化的客观现实,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应激源。有关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领域,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Shevyhealey(1981)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72.4%)的差睡眠者都认为,自己的失眠开始与一件重要事件相关,而且差睡眠者更容易将压力事件内化,而不是用外显行为来显示出自己的反应[34]。Thomas(2002)的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比创伤性事件更加干扰睡眠,也证实了压力事件对个体的重要作用[35]。国内解亚宁等(1993)研究认为,在各种生活事件因素中,人际关系、学习挫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36]。张克让等(1997)采用SCL-90中的3个和睡眠相关的题目得分作为指标,调查了高校大学生的睡眠状况,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睡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健康因素和学习生活环境不好、学习负担重、考试失败、担忧未来、家庭经济困难等生活事件[37]。王玲等(2002)的研究认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学生其生活事件总分明显高于睡眠质量好的和睡眠质量一般的学生。而且指出学习压力是影响睡眠质量最主要的生活事件因素[38]。曹明等人(2002)研究发现,工作学习中的负面生活事件比家庭负面生活事件对睡眠质量影响更大[39]。杨会芹(2002)也认为,经常的“内化心理冲突”是造成慢性焦虑、抑郁进而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学生“内化心理冲突”的首要因素。经常的“内化心理冲突”是造成慢性焦虑、抑郁继而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她还认为这些未解决的内化心理冲突导致情绪唤醒,并使人类在睡眠期间的生理活动加强,失眠随着慢性情绪唤醒和生理活动加强而发。[40](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2.2.2主观因素2.2.2.2.1人格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界就将人格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作为热门的话题,并且提出了有关人格一健康关系理论①。(①Krants,HedgesSM.somecautionsresearchonhealth.Journalofpersonality,1957,55(3):35)人格一健康关系理论的提出为人们研究睡眠健康打开了思路,各种人格一睡眠问题的研究成果也相继出现。国外学者Kales(1976) 对失眠患者的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发现,85%的失眠患者更易将心理冲突内化,而不是攻击或发泄出来,正是这种冲突的内化过程导致了情感唤醒,最终影响睡眠[48]。Stepanski(1989)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失眠患者初次出现失眠症状都是由于经历了某些生活事件,引起了他们的应激反应,但是在演变成失眠症的过程中,他们的人格弱点起了重要的作用[49]。我国学者王欣等人(1991)研究结果也显示,睡眠质量与卡氏16项个性因素中的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自制性呈正相关,和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呈负相关[50]。肖南(200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人格因素是大学生学习负担及应激事件的中间变量,神经质为正效应说明N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内外向为负效应说明E分越低,睡眠质量越差[5l]。王小丹等(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睡眠质量影响因素中,人格对睡眠质量的总效应最大,其中神经质和内外向对睡眠质量不仅有直接作用,而且还通过不同中间变量心理疾病倾向等起间接作用[52]。根据艾森克的理论,N分高的人情绪不稳定,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进而影响睡眠;而E分低的人离群、内省,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特别敏感,易出现“内化心理冲突”,很多学者认为经常的“内化心理冲突”是造成慢性焦虑、忧郁继而影响睡眠质量[53]。(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杨会芹等人(2002)的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具有高度一致的个性心理特征。失眠症患者的神经症和内向性格较突出,表现其人格特征是精神内向,内省力较强,有疑病倾向,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特别敏感,容易表现失眠患者特有的“内化心理冲突”,而经常的“内化心理冲突”是造成慢性焦虑、抑郁继而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刘贤臣的研究发现,外内倾得分与PSQI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得分与PSQI得分呈正相关,并且差异显著;而精神质得分与PSQI得分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肖南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N因子和P因子能有效地预测其睡眠质量,他还认为,N因子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E因子,再次是P因子[39]。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及其程度有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在不同人格的人身上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身反应结果。人格通过与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心身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并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想联系[40]。Stepanski[41]认为尽管大多数失眠患者都能说出他们在初次出现失眠时是由于经历了某些生活事件,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但在演变成失眠症的过程中,这些人的人格弱点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如N因子分高的人可能对各种刺激反应都过于强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易怒,一旦被激发后又很难平静下来,这就容易导致情绪障碍而影响睡眠,而睡眠障碍又可影响、加重情绪障碍和日间功能,造成恶性循环。大学生属青春发育后期,仍是人格完善和可塑的时期,因此加强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一个健康的人格发展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李樑.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2005.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2.2.2.3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是最直接的,可以导致个体的认识偏差、行动刻板,甚至能影响个体的自信心等深层部分,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国外一些研究也显示,睡眠障碍往往伴有多种情绪障碍,如抑郁、紧张、焦虑、易激惹、敌对等[54][55][56]。在这些负性情绪当中,研究者研究最多的就是焦虑和抑郁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国外学者Morrison等(1992)研究发现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抑郁、焦虑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者①。(Morrison,McgeeRStantonWreta,Sleepproblem.JamAcadchildAdolesePsychiatry,1992,991-993)Brown等(2002)对大学生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焦虑水平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焦虑水平越高的个体其睡眠质量也越容易出现问题[57]。Esposit。等(2002)报道,失眠者往往伴有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抑郁等症状②。(论文p8) Kecklund(2004)等发现,睡眠时的状态焦虑是睡眠质量的最佳预测变量之一,状态焦虑水平越高的个体,其睡眠质量也越差;相反,状态焦虑水平低的个体,其睡眠质量越好[58]。Kachuee等人(2007)对肾移植病人的焦虑和睡眠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2%的病人的睡眠质量都较差,并且表现出了更高的焦虑水平[59]。国内刘贤臣等人(1995)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焦虑和抑郁高度相关,并且睡眠质量差以自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三个成分的表现居多[60]。杨艳杰等(2000)研究发现,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水平高度正相关[61]。贺旭等(2002)在一项失眠组与对照组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失眠组的STAI总分、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62]。廖婷婷等(2007)对高校学生的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焦虑水平与睡眠质量之间呈显著相关,高焦虑水平组的被试在睡眠质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焦虑水平组被试,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焦虑水平对睡眠质量的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障碍3个成分有一定的预测作用[63]。杨勋等(2008)对高校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发现,睡眠质量和焦虑相关显著,这可以从2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有睡眠障碍的人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的情绪障碍;另一方面,焦虑症患者出现以入睡为主的睡眠问题,而抑郁症患者出现早醒的睡眠障碍[64]。(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曹巍巍等(2007)研究表明,焦虑、抑郁评分和睡眠时间呈负相关,即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睡眠时间越少。反之,睡眠时间越少,和抑郁情绪越严重。(曹巍巍.驻烟部队离退休干部睡眠与情绪的相关性[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2):1411-1413)杨亚娟等研究表明,匹兹堡睡眠量表总分与焦虑和抑郁此女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和0.39。匹兹堡睡眠量表中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与SAS、SDS总分间有相关性,r为0.14-0.41(p<0.01=。(杨亚娟等.赴川抗震救灾官兵睡眠质量及情绪状况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4-16))曾琳娜(2000)研究表明,睡眠差者焦虑及抑郁分值明显高于睡眠好者及睡眠一般者,睡眠一般者又明显高于睡眠好者。有焦虑症状的学生中40.91%为睡眠差者,显著高于无焦虑症状者,有抑郁症状的学生中35.29%为睡眠差者,显著高于无抑郁症状者。睡眠质量差者,SAS和SDS分别显著高于睡眠好者及睡眠一般者;且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学生中睡眠差者明显多于无焦虑、抑郁症状学生。而且相关分析表明,睡眠质量得分与SAS、SDS分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国内的多数研究结果相符〔1,6〕。(1.刘贤臣,彭秀桂,郭传琴,等.青年学生失眠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4):230.6.李作佳,郝伟兴,周秋华,等.中小学教师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l996,l0(3):118.)焦虑、抑郁症者往往伴有睡眠障碍,经常有睡眠障碍的人往往易疲劳、精力不集中,学习及工作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紧张焦虑、自卑等情绪障碍。(曾琳娜.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0,14(2):98-99)2.3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2.3.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人都在谈论幸福,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在对幸福进行研究,可究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主观幸福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多层次的心理状态[l黄立清,邢占军.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5,6(3):29一33]。【2李焰,赵君.幸福感研究概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22】(陈洪岩.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2007.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一being SWB)则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当然,在其他领域,人们也使用一些类似的术语,如:快乐、高兴等。显然,这些都是主观幸福感的代名词。Crossland定义SWB为个体对其生活的情感和认知的评价[3邢占军.心理体验与幸福指数[J].人民论坛,2005,(l):31一33]。Veenhoven定义SWB为个体对其生活的一系列的情感的和认知的评价,包括“感觉有多好,与自己所期望的吻合程度有多少,你所期望的应该是有多令人满意,等等”【4VeenhovenR.Theutilityofhappiness?SocialIndicatorsReseareh,1988,20(3):334~354】。Andrews和withey研究指出,在实际生活中,99%以上的人所作的都是这种主观性的对生活的评价。这种概念就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范畴[5陈世平,乐国安.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6):664一666]。(陈彤.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D].2009.西南大学硕士论文)比较经典的是Diener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的定义: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2DienerE,SuhEM.Nationaldifferencesinsubjectivewell一being,InDKahnemanetal.(eds.).We11一being:thefoundationsofhedoniePsychology.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1999,189一203】。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偷快、轻松等),以及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两方面【1】(DienerE.SubjectWell-being[J].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3):542-575.)。主观幸福感是专手旨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具生活质量的整体咨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吴明霞,2000)(梅韫芳.合肥地区高职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2009.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研究者们从操作层面上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幸福是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与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从形式上讲,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从内容上讲,这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的(或满意的)存在状态。这种体验到的存在状态,反映的是人们是否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而存在,以及这个正常存在着的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达到了何种程度与水平。由此可见,主观幸福感既是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主观感受、评价和体验,是主观心理体验与客观的心理功能状态的统一。(张灵.大学生自尊、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2007.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综合上所述,Diener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比较全面,有大量研究实证的支持,符合大多数人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本文采用这一观点。将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定义为:高职生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史军.体育锻炼对高中三年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2007.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3.2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的整体评价,它依赖于文化及其个体生活结构。但由于人类的共性,它也应存在共同的结构。20世纪60年代,Bredbum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6BradbumNM.TheStructureofPsychologistwell一being.Chicago:AldinePublishingCompany,1969,261一270],他认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它们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两者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同时他认为,缺少消极情绪并不等于拥有积极情绪,所以,要改善生活质量,既要减少消极情绪,同时又要增加积极情绪。这一观点得到Diener(1985)等人的证实。随后,Diener等人提出[7(DienerE.SubjectWell-being[J].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3):542-575.)。], 衡量情感应从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两方面入手,并且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频率变化相反,体验积极情感的时间多,体验消极情感的时间少。而在强度的变化上则有相关的趋势,即容易体验到强烈积极情感的人也容易体验到强烈的消极情感。这一观点证实了积极和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端,因此支持了Bradbum和观点。因此,他们也认为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同时列入主观幸福感是很有必要的。(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2003.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此后,Andrews和Withey(1976)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认知维度。认为可把它分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认知水平三个维度。认知水平维度是指个体构建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工作、婚姻、健康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定自己的满意感程度。[66](Andrews,F.M.,&Withey,S.B.Socialindicatorsofwell-being.1976,NewYork:PlenumPress)目前,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把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而认知维度则以生活满意度为指标。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决定整体满意度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不能仅仅依赖实验者所设定的一系列领域里的满意度的堆积,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即一般生活满意度的测量。(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2003.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总之,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现在学者一般都认同:主观幸福感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属于情感方面,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方面[9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院学报[J].2000,13(3):73一81]。虽然这三个维度存在共同变化的倾向,但有时变化又可能不一致,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其影响因素并不相同,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其影响因素并不相同,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与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不存在必然联系,反之也是如此。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64](DienerE.Subjectivewell-being[J].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3):542~575)。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200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对于SWB的构成,现在学者趋向于认为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l0邢占军.生活质量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国社会学网,2005,http://www.sociology.cass.en/shxw/shxlx/P0200504ll296167347068.Pdf]。(陈彤.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D].2009.西南大学硕士论文)主观幸福感的特点:Diener(1984)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点:(l)主观性。这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做出评价结果可能相同,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的评价过程,他们依据的评价指标却是各不相同的。是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准则。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尽管健康、金钱等客观条件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但它们不是幸福感的内在的和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验的最真实准确,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法进行评定。主 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一个人是否幸福只有他自己体验的最真实,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个体幸福与否只有他个人体验到的才是最真实、最准确的,个体对幸福的主观体验是其幸福与否的充分与必要的条件,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2)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个体当时情绪和所处情景的影响,但是主观幸福感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是指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研究证实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个体当时情绪和所处情境的影响,但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主观幸福感主要测量长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从长期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如个体在遇到积极或消极事件时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到个体的幸福感的基线水平。尽管人的心境会受到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3)整体性。这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主观幸福感是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其影响因素并不相同,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生活满意度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估,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人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1】(DienerE.SubjectWell-being[J].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3):542-575.)。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方面,不仅仅是指没有消极情感,还必须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人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指标;(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200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方面,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征。其中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这种划分是出于操作上的需要,是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并不基于某种特定的心理学理论。2.3.3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Diener(1984)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从而构成了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的两种不同的取向和策略[64](DienerE.Subjectivewell-being[J].PsychologicalBuUetin,1984,95(3):542-575)。外部因素研究较多的有经济状况、文化差异、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内部因素研究较多的有人格因素、认知模式、成就目标、社会适应等。1.客观因素(外部因素)(l)经济状况。很多研究发现,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比如,富裕国家的人们比贫穷国家的人更幸福;在同一国家,富人比穷人更幸福。其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较高【11AdaFC.IncomeandWell一being:Anempiricalanalysisofthecomparisonincomeeffect·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5,89:997~1019】。另有研究表明收入与SWB无关。1946-1978年间,美国的人均收入增加了很多,但平均的快乐水平却没有增加。这表明收入的影响是相对的,它依赖于社会比较。分配偏差和相对的剥夺感是收入与SWB之间的中介变量。此外,收入增加也可能意味着交通拥挤、噪音、污染等导致负性情感的应激事件的增加,这就可能使SWB并不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也有研究发现,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很小了。(王玲.高中生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2006.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何瑛[10]研究发现经济状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董灿华等人[11]的研究也证明了,家庭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家庭水平相当和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的差异有显著性,而家庭经济水平相当于平均水平与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李银萍等人(2007)[12]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中发现经济状况对其幸福感水平有非常显著性的影响。经济状况好的比经济较差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性高,大一学生比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性低。而一些学者认为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并非呈正相关,如张雯(2004)[13]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的经济收入只能表明父母的各种能力,而不能提升自己的各种自我实现,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学生并不会比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学生有更多的SWB体验。佟月华(2003)[14]研究也发现有些低收入大学生的幸福感高于总体学生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除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人格、社会关系、价值取向都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原因。(李丹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2009.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生活事件。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一般说,良性生活事件与正性情感相连,恶性事件与负性情感相连【12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83一785】。Cui和Vaillant(1996)发表了一项长达3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成年人晚期的精神健康有着肯定的不良影响[67](CuiX&VaillantC.E.Antecedentandconsequenceofnegativelifeeventinadulthood:Alongitudinalstudy.Psychiatry,1996(152):21~26)。但也有研究认为生活事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暂时的,Heady和Wearing(1989)发现,人们在经历了好的或不好的生活事件之后,尽管其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会产生暂时的波动,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但最后他们还是会回到其基线水平[68](HeadyB,WearingA,Personality,lifeevent,andsubjectivewell-being:Towardadynamicequibriummode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9,57(4),731~739)。但近30年来的研究都表明: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较小的。因为现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中心概论是适应,即人们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弱,并逐渐重新建构新的平衡系统,使人的情绪系统对新的生活事件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4]。(李丹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2009.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3)健康状况。Lerson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老年人生活状况诸因素中,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最为密切。还有很多研究均证实了身体健康对老军的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13〔13]BurnayN,KissP.Sociability,lifesatisfaction,andmentalhealthaccordingtoageand(un)employmentstatus.InternationalCongressSeries,2005,1280:347~352】。其中,自我评价的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健康是整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自我评价的健康状况比客观的健康状况对SWB的影响更大。健康的作用机理,不只在于人们对躯体状况的感知,更主要的是这种健康状况允许他们做什么事情,对老年人来说,健康对SWB的影响尤为重要。(4)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影响SWB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SWB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降低SWB。因此,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们的SWB,而劣性的社会关系则会降低SWB。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目前对社会关系的研究较多的是家庭关系和婚姻关系。Furnham(2000)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人格、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孩子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69](Furnham A,ChengH.Perceivedparentalbehavior,self-esteemandhappiness.SocialPsychiatricEpidemiology,2000,35:463~470)。郑立新(2001)对小学高年级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儿童的生长环境特别是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子女幸福感有明显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对儿童幸福感呈正性影响,拒绝否认养育方式则呈负性影响[70](郑立新,陶广放.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05-107)。王极盛、丁新华[7]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父母亲多关心、理解孩子,孩子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则较多,总体幸福感就高。相反,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放任自流或严厉苛刻,孩子体验到的幸福感则较少。(李丹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2009.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可以看出,家庭对孩子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条件、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既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幸福感,同时还可通过影响孩子的自尊等人格间接影响其幸福感。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父母的理解关怀对子女的幸福感有正面的影响作用,而拒绝、放任、严惩型等不良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幸福感则起着负面的影响作用。婚姻关系是维系心理健康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婚姻质量不良,家庭不和睦必然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许多研究显示,无配偶者比有配偶者幸福度低。Usui研究发现,在婚者其生活质量得分比无配偶者高得多【14邢.与军,金瑜.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3,26(6):1056~1059】。(5)文化差异。Canto:和Sanderson认为,在个人实现被其文化或亚文化高度评价时,幸福感会增加:文化影响人们选择目标,从而成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6)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和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个体的愉悦感和归属感,从而使个体具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在对主观幸福感及其指标进行预测时,不同来源的支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吴丹伟[17]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其中异性的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老师支持和母亲的支持。(李丹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2009.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主观因素(内部因素)(l)人格特质。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特质。人格因素如果说不是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15DienerE,SuhE,LucasR.Subjectwell一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125(2):276一302】。如Heady发现:人格影响生活事件进而影响幸福感。Costa和McCare总结了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认为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度。梁静在其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实验研究中也提出,人格特质是影响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受的中介因素【16梁静.社会比较与控制源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06,l一27】。人格因素往往被认为是主观幸福感最好的预测目标,因为客观的外在因素总是以人格因素为中介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Costa和McCrae(1980)的研究发现,某些特质(如社会性、社会劳动、充满活力等)能产生积极情感,某些特质(焦虑、担心)则产生消极情感,这两组特质群均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构成了外向和神经质,因此他们认为外向和神经质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人格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71](CostaP.T.&McCraeR.R..InfluenceofExtraversiononSubjectiveWell-being:HappyandUnhappyPeopl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0,38(4):668~678)。(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200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智慧水平。Ardeit认为智慧综合体现了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对幸福感的作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对生活满意度有着深刻的影响【17AbhishekS,LockeEA,KathrynM.Moneyandsubjectivewell-being:It’snotthemoney,it’sthemotives.JoumalofPersonalityandSocia]Psychology,2001,80(6):959一969】。(3)认知模式。许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己经注意到,人不是被动的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也即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18】。心理学家在过去几十年的探索中发现:产生快乐结果的认知与判断过程与幸福感有联系。幸福者解释自然生活事件的方式维持与促进了幸福感与正性自我观念,而不幸者解释事件的方式则更加强了其不幸福和消极的自我观念。幸福的人对事件和环境的体验的反应相对的以更适应和积极的方式【19】。(陈彤.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D].2009.西南大学硕士论文)(3)遗传因素。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Braungan[3]等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的婴儿的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被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被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李丹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2009.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尽管人们在论述和研究中把影响SWB的因素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事实上,两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客观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但毕竟SWB是一种主观体验,因而它与主观因素的关系会更为密切一些。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Heady(1989)发现:人格影响生活事件进而影响SWB。(王玲.高中生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2006.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4心理健康、睡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4.1心理健康与睡眠的关系研究李德明[82](李德明.睡眠与心理健康关系初探[J].心理学报,1987,1(1):92-99)对睡眠的研究也表明:对与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的个体多属于好睡眠者和长睡眠者,而某些病理倾向特征的个体可能属于差睡眠者和短睡眠者。这些研究一致说明,从不同的群体来看,睡眠质量问题与心理健康水平是密切相关的。(王丽萍.成都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和身体锻炼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2008.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国内刘贤臣等[24](1995)采用PSQI与SCL-90探讨了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睡眠质量差是精神障碍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刘贤臣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1):26-28.]1997年刘贤臣等[25]应用SAS,SDS与PSQI测量了560名大学生,发现失眠者焦虑和抑郁程度显著高于无失眠者。[刘贤臣等.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25-27.]杨本付等[26]对医学生睡眠质量与相关性因素进行探讨,结论得出,焦虑、抑郁情绪是影响医学生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是十分必要的。[杨本付等.医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关系的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5):1-4.]邱远[27]对358名大学生施测SCL-90和自编体育锻炼状况问卷,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影响作用。[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38,1641.]曾琳娜[28]探讨了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揭示矫治情绪障碍、避免和减少各种心理冲突、改善睡眠环境将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曾琳娜.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0,14(2):98-99.](刘璐.武汉体院健美操专选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2007.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徐继梅(2001)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与睡眠障碍互相影响。(徐继梅.社区老年人睡眠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3(1):24-28)敖景文(2003)等用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和飞行员心理健康量表(MHI),对356名来院健康疗养的飞行员进行测试和评定,睡眠质量不同者在个性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差异,睡眠质量与个性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敖景文,刘军,陈强等.飞行员睡眠质量与个性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25)肖蓉(2004)等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44名在校研究生进行睡眠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睡眠质量不同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两两比较发现,睡眠越好,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肖蓉,张小远,解亚宁.医科研究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5(1):24)王爱祯(2005)用匹兹堡睡眠指数与SCL一90总分及各因子分相关研究发现,军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各因子与SCL一90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证明学员的睡眠质量差,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就相应的低,说明军校领导应该重视学员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王爱祯.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研究[D].2005.山东大学硕士论文)王丽萍(2008)研究发现: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值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提示SCL-90得分越高,PSQI得分越高,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睡眠质量越好。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4个因子分值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性正相关;入睡时间与恐怖因子无关,与其它因子呈显著性正相关;睡眠时间与敌对、精神病因子无关,与恐怖、偏执因子呈正相关性,与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呈显著性正相关;睡眠效率与人际关系、精神病无关,与强迫症状、偏执因子呈正相关,与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呈显著性正相关。(王丽萍.成都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和身体锻炼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2008.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4.2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Georg、和Lander一man认为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强的相关,但是这种相关仅仅表现在被试自我报告健康测试时〔28〕。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健康不但受到消极情感和真实的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且对健康的认知也受到人格的影响。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重大。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大多涉及的是老年人,其中,姚春生在对老年大学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其有关因素分析中,发现自感健康状况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大影响〔29〕。()张红静在对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发现,健康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30〕。(吴丹伟.自我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2004.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世纪中期以前由于消极心理学盛行,传统的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测量常常局限在没有精神疾病,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萌芽并不断壮大、成长,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积极心理学体系中首当其冲的便是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但早期仅仅被视为传统心理学目的的附属和补充,后来逐渐发展成心理健康研究富有生命力的新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柳菁.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2007.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例如Cnana,Blnakertz,Messinger& Gardner〔32〕认为促进幸福感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心理疾病康复者的基本目标之一应该是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增长。Anthony,Cohe&Farkas【33]也尖锐的指出:把心理健康的操作定义和测量局限在没有精神疾病,这是不公平的。精神症状的消失和康复的结果是产生幸福感,仅仅使用精神症状测量作为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是不科学的。正是这些认识促进了主观幸福感在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并且己经从个别的评估演化成普遍趋势。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但是主观幸福感并不等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既有主观感受到的一面,也包括自己感受不到的一面,例如一个妄想症患者,可能自己觉得很幸福,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满意,我们却不能认为他是健康的。Carol&Ryff,Ryff&Keyes总结出除主观幸福感外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一些影响因素(如对环境的掌握、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等等)。国内李清〔34〕对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显著相关,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纬度均有一定的预测性,偏执、敌对等因子也有消极作用。杨海荣、石国兴(2004)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发现消极情感、家庭满意度、自尊、消极应对方式、学校满意度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杨海荣,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16-419)总的来说国内目前关于两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关于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还相当缺乏。(赵淑媛.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2006.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杨宏飞等研究了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越健康,主观幸福感越强[3](杨宏飞,吴清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32-33)。何树华等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水平可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预测源,同样心理健康水平也可预测被试者的幸福感水平[5](何树华,黄蕾,周云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7,2:1-4)。姚杜鹃、王巍、柳菁研究也支持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其总体幸福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紧密[6-8]。(6姚杜鹃,邱秀芳,张卫.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7王巍,石国兴.高中生人际容纳和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59-638柳菁.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苗元江等(2009)研究显示:第一,幸福指数与SCL-90总均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0;第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恐怖和强迫可解释幸福指数的20%变异,强迫因子解释生活满意的22%变异,抑郁分别解释正性情感12%变异,负性情感11%变异。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幸福指数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苗元江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19-22.)何树华(2007)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都与心理健康水平(SCL-90)及其各因子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相比之下,正性情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显著;生活满意度、负性情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各方面的相关非常显著,特别是负性情感,其相关水平接近了0.6。换言之,在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中,负性情感的体验是其核心。在主观幸福感的成分中,一方面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与SCL-90相关达非常显著水平,表明二者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预测。如果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采用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或降低他们的负性情感水平的方法。生活满意度代表了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所以在改善学生的生活物质质量的同时,也可改进他们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正性情感与SCL-90相关较低,可能与SCL-90的量表特性有关,因为SCL-90主要测查的是心理健康的病态水平。通常任何一个人,即使其幸福度不高或者说处于很不利的环境, 也要维持一定的情感体验强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均处于中等水平,表明现阶段的大学虽然对生活的质量感到比较满意,但他们积极情感的体验并不是很强烈,负性情感的体验还比较高,这可能是他们的幸福感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暗示了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预测源。究其原因,可能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情况有关。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的扩大,就业的压力和学习过程中的迷茫使学生难以放开心情去享受大学生活的自由与乐趣。另外,大学生虽已具备了独立性,但由于还要依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支持,在自由等方面仍然受到一定的束缚,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情感体验。另外,主观幸福不是心理健康的充分条件。一个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对其生活感到幸福和满足,但是他或她的心理并不是健康的。主观幸福也不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有些人生活得似乎很好,但他或她并不感到幸福。可见,主观幸福和心理健康并不是一回事。主观幸福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主观幸福取决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因此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无法为主观幸福设定一种标准。换言之,主观幸福的概念蕴含着个体的主观参照体系,或者说是以个体的内在体验为基础的。所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认可的一些幸福标准,不一定适合每个具有主观幸福体验的个体。(何树华,黄蕾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7,17(2):1-4.)方红丽、张桂青等(2007)研究表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会影响其对主观幸福感评价。本研究结果表明,抑郁因子分值与幸福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即抑郁程度越重,主观幸福感分值越低。抑郁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减退、自信心降低等)明显的人,会对周围环境及变化倾向于被动参与、消极关注,且自我评价较低,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与希望,故主观幸福感分值会降低。(方红丽,张桂青等.医学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是现状及影响因素[J].农垦医学,2007,29(1):1-3.)2.4.3睡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主观幸福感与睡眠质量有负相关。(张林,刁娟.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15-517.)丁园园(2005)研究表明,睡眠状况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研究发现,在生活满意度方面,睡眠状况很好的与睡眠状况一般、睡眠状况较差的大学生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睡眠状况一般的大学生与睡眠状况较差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总体情感指数方面,睡眠状况很好的与睡眠状况一般、睡眠状况较差的大学生差异性极为显著(P<0.001),睡眠一般的与睡眠较差的大学生也达到了极为显著的差异(P<0.001),睡眠较差的大学生与睡眠极差的大学生差异显著(P<0.05)。在幸福感指数上,睡眠很好的大学生与睡眠一般、睡眠较差的大学生差异极为显著(P<0.001),睡眠一般的与睡眠较差的大学生差异也极为显著(P<0.001),睡眠较差的与睡眠极差的大学生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见表13)。如果进一步考察情感指数的8个具体项目,则发现,除了“朋友很多的-孤独的”这一项目没有显现出睡眠状况的影响外,其他七个项目在不同睡眠状况大学生之间均存在幸福感的显著差异。有关睡眠状况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尚未见到。“健康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自我评价的健康状况(主观的)比客观的健康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78因此,本研究反映的大学生自诉睡眠状况对其幸福感的影响是有重要意义的。睡眠是每人每天都需要的,大多数人一生中的睡眠时间超过生命的1/3。 睡眠状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睡眠很好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睡眠一般的大学生;而睡眠一般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又显著高于睡眠较差的大学生。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睡眠状况可以作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极为有效的预测指标。但是,关于睡眠状况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这是一个尚未受到关注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2005.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硕士论文)3.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3.1以往研究的不足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在心理健康、睡眠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紧张,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从研究领域来看,(2)从研究对象上看,(3)从研究思路上看,3.2问题的提出虽然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睡眠、心理健康和睡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很少见到有研究睡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笔者还没有找到关于心理健康、睡眠和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章。然而,仍可以从理论上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上所述,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主观幸福感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老年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比较多,虽然近几年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在这方面对高职生研究较少。从以上对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中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日渐成为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哪些内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等问题,更是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但在这些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目前幸福感的研究多侧重于单一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探讨,缺乏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系统、整合研究。本文拟对心理健康和睡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探讨。其次,过去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几乎都集中于老年人群体,对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尤其是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幸福感的研究更很少涉及。2问题提出鉴于当前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校风、学风、管理方法的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受到周围人的关注有所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努力上也会存在差异,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以及周围人对待他们的态度。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压力,有着不同的心理。在不同的情况下他们所进行的社会交往、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注以及各种生活体验必定会有所差异。男生和女生不论在生理还是心理的发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其社会角色,社会定位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在各个方面受到他人的关注和支持以及各种心理感受可能也有所不同。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本研究将题目定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持的关系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采用了问卷法,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进行总体幸福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测量。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睡眠的已有相关资料的分析和问卷调查,来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睡眠,以及性别、专业、年级是如何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希望通过本研究来丰富该方面研究,并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指导。(李丹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2009.东北 师范大学硕士论文)3.2研究目的本课题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主观幸福感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考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探讨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试图在借鉴先前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比较高的大学生作为被试,探讨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检验心理健康是否是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中介,以丰富我国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并且对这类群体的干预和调整提供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1)了解高职生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三者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了解睡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探讨高职生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互关系。(3)揭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睡眠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探索提升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3.3研究的意义3.3.1理论意义本研究探讨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分析了心理健康、睡眠质量诸因素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本研究探讨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成年人的不足,为拓展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其次,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睡眠质量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心理健康、睡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完善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体系。3.3.2实践意义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为只有了解高职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及心理健康、睡眠质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对高职生进行教育与辅导,促进其健康的成长,帮助他们走好这人生长河中的重要一步。3.4基本假设根据文献资料和以往的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高职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良好。(2)高职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恋爱、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3)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睡眠质量显著相关。(4)高职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睡眠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5)高职生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对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有不同预测作用。(6)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4.2研究方法与过程4.2.1研究被试根据分层随机抽取的原则,以班为单位选取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八个系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份,收回份,问卷回收率为%。剔除有规律答题和大量空白及完全空白的无效问卷,最后剩下的有效问卷为份,问卷有效率为%。被试的基本构成如表4-1所示。4.2.2研究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CL-90最原始的版本是由Derogaitis,L.R.在他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HSCL1973)的基础上,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曾有58项题目的版本和35项题目的简本,现在普遍得到应用的是由90个自我评定项目组成的版本,所以也将此测验简称SCL-90。该量表有90个自我评定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并且将7个未归入任何因子的项目作为附加项目或其他,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本量表分为五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本量表可以自评,也可以作为医生评定病人症状的一种方法。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粗略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因子分是否超过3分,若超过3分,即表明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一般根据最近一个星期以内的情况在测试题的五个选项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项。(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是由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博士等在总括前人文献和有关测试工具的基础上,克服现有测试工具的不足,与1989年编制而成。刘贤臣等于1996年将该量表译成中文,并以112名正常成人,560名大学生,45例失眠症、39例抑郁症和37例精神症病人为测试对象,验证了该量表的心理测量品质,国内也将该量表用于多项研究。作为评价睡眠质量的工具,本量表包括18个题目,分为7个成分,分别是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计分,累计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以PSQI≥7作为判断睡眠质量的标准。0-3分为睡眠质量好,4-7分为睡眠质量中等,8分为睡眠质量差。评定期限为运动前和运动后最近一个月的时间。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Diener等人(l985)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问卷,该问卷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5个题项)、积极情感频率(6个题项)、消极情感频率(8个题项)三个分量表。迪尼等人对多国被试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三个分量表的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分别为0.789、0.771、0.815。三个分量表均采用7点计分方式。其中生活满意度分量表的7点计分为:l表示强烈反对;2表示反对;3表示有点反对;4表示既不赞成也不反对;5表示有点赞成;6表示赞成;7表示极力赞成。在最近一周内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频率词在7点量表上分别为:1代表根本没有体验到;4代表一半时间体验到;7代表所有时间体验到(变化趋势:由无到有,由弱到强)。5.数据处理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分析。6.研究结果6.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6.1.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6.1.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6.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6.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6.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6.3大学生睡眠的基本情况6.3.1大学生睡眠的总体情况6.3.2大学生睡眠的差异分析6.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睡眠的关系 7.讨论(结论)8.研究结果和研究局限8.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8.2本研究的贡献和不足8.2.1研究的贡献(1)本研究从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两方面探讨高职生的主管幸福感,丰富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2)本研究以高职生为研究对象,丰富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群体。8.2.2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的方式考察个人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数据有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可能会有失严谨。(2)本研究的被试均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高职生,可能取样上存在偏差,使其代表性受到影响,降低了结论的可推广度。本研究的被试群体有局限性,仅考察广西,被试的代表性不强,研究的结果的推广度受到了限制。(3)被研究中使用的量表大多为国外研究者一国外大学生等人群为被试编制的,所以在研究中可能会出现文化上的差异。(4)本研究还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因为有很多因素都会对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本研究只是从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两方面来探讨,有欠周全。8.2.3研究展望在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力求研究工具本土化、标准化、具体化,研究方法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拓宽研究视角,扩大研究群体,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为维护人们心理健康,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参考文献[1][2][3][4][5][6][7][8][9][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 [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 [149][150][][][][][][][][][][][][][][][][][]附录:亲爱的朋友:您好!我是广西师范学院的研究生,非常感谢您能够抽出时间来完成这些问卷。以下是关于大学生一些基本情况的调查,请按您的真实想法回答以下的问题,并在相应的答案上打“√”。本调查不记姓名,只作为研究之用,我将会对您的选择进行保密。答案无对或错之分,请以您的第一印象为准。您的真诚合作将是对我研究工作的极大支持。在此,我对于您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基本信息调查表下面是基本情况的一些资料,请您逐条阅读并在您认为正确的答案后面打“√”,谢谢您的参与!性别:1.男2.女民族:1.汉族2.少数民族 是否独生:1.是2.否学生干部1.是2.否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学科类别:1.农学(生物、园艺、动科)2.工科(食品、机电、电子信息)3.管理学(商贸)4.文学(外语)家庭住址:1.城市(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2.县镇3.农村问卷一指导语:下面一些问题是关于您最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请选择或填写最符合您近1个月实际情况的答案。请回答下列问题!1.近1个月,晚上上床睡觉通常点钟。2.近1个月,从上床到入睡通常需要分钟。3.近1个月,通常早上点起床4.近1个月,每夜通常实际睡眠小时(不等于卧床时间)。对下列问题请选择1个最适合您的答案(请在所选择的位置上打“√”)。5.近1个月,因下列情况影响睡眠而烦恼:a.入睡困难(30分钟内不能入睡)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b.夜间易醒或早醒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c.夜间去厕所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d.呼吸不畅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e.咳嗽或鼾声高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f.感觉冷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g.感觉热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h.做恶梦 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i.疼痛不适: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j.其它影响睡眠的事情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如有,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近1个月,总的来说,您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很好较好较差很差7.近1个月,您用药物催眠的情况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8.近1个月,您常感到困倦吗无<1次/周1-2次/周>3次/周9.近1个月,您做事情的精力不足吗没有偶尔有有时有经常有问卷二一、以下有您赞成或反对的五个句子(1-5),请用1-7表明您对每个句子所描述情况的态度。(请在所选择的数字上打“√”)1-―――2-―――3-―――4-―――5-―――6-―――7强烈反对有点既不赞成有点赞成极力反对反对也不反对赞成赞成1.我的生活在大多数方面都接近于我的理想1——2——3——4——5——6——72.我的生活条件很好1——2——3——4——5——6——73.我对我的生活满意1——2——3——4——5——6——74.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得到了在生活中我想要得到的重要的东西1——2——3——4——5——6——75.如果我能再活一次,我基本上不会作任何改变1——2——3——4——5——6——7二、以下列举了一些情绪,请用以下的1-7评价您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所感受到这些情绪的时间。(请在所选择的数字上打“√”)1………..2………..3……….4………..5………..6………..7 根本没有一半的时间所有时间6.愉快12345677.不愉快12345678.幸福12345679.振奋123456710.难过123456711.生气123456712.自豪123456713.感激123456714.爱123456715.负罪感123456716.羞愧123456717.担心123456718.压力123456719.嫉妒1234567问卷三指导语:以下表格中列出了有些人可能有的病痛或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以内(或过去——)下列问题影响您或使您感到苦恼的程度,在方格内选择最合适的一格,划一个“√”。请不要漏掉问题。0―――1―――2―――3―――4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题号题目从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题号1头痛012341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012342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0123434头昏或昏倒012344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0123456对旁人责备求全0123467感到别人能控制您的思想0123478责怪别人制造麻烦012348 9忘记行大01234910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012341011容易烦恼和激动012341112胸痛012341213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012341314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012341415想结束自己的生命012341516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012341617发抖0123417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012341819胃口不好012341920容易哭泣012342021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012342122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住您012342223无缘无故的突然感到害怕012342324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012342425怕单独出门0123425题号题目从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题号26经常责怪自己012342627腰痛012342728感到难以完成任务012342829感到孤独012342930感到苦闷012343031过分担忧012343132对事物不感兴趣012343233感到害怕012343334您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012343435旁人能知道您的私下想法012343536感到别人不理解您,不同情您012343637感到人们对您不友好,不喜欢您0123437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012343839心跳得很厉害012343940恶心或胃部不舒服012344041感到比不上他人012344142肌肉酸痛0123442 43感到有人在监视您、谈论您012344344难以入睡01234444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012344546难以作出决定012344647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012344748呼吸有困难012344849一阵阵发冷或发热012344950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012345051脑子变空了012345152身体发麻或刺痛012345253喉咙有梗塞感012345354感到前途没有希望012345455不能集中注意012345556感动身体的某一部分软弱无力0123456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012345758感到手或脚发重012345859想到死亡的事0123459题号题目从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题号60吃得太多012346061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012346162有一些不属于您自己的想法012346263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012346364醒得太早012346465必须反复洗手、点数012346566睡得不稳不深012346667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想法012346768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012346869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012346970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012347071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012347172一阵阵恐惧或惊慌012347273感到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012347374经常与人争论012347475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012347576别人对您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0123476 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012347778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012347879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012347980感到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或不象是真的012348081大叫或摔东西012348182害怕会在公共场合昏倒012348283感到别人想占您的便宜012348384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很苦恼012348485您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012348586感到要很快把事情做完012348687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012348788从未感到和其他人很亲近012348889感到自己有罪012348990感到自己的脑子有毛病0123490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