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1.31 KB
  • 2022-04-22 13:50:47 发布

DB3205T174-2009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pdf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B05DB3205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DB3205/T174-2009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2010-02-01发布2010-02-01实施江苏省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205/T174-2009前言为了规范桑蚕原种的繁育技术、成品质量和检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要求,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编写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本标准由苏州市农林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苏州市蚕桑指导站、江苏省浒关蚕种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新华、胡福胜、朱伟新、沈小明、何婀妮。I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 DB3205/T174-2009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桑蚕原种的术语和定义、繁育形式、种性保持、饲育制种、蚕种保护和冷藏与浸酸。本标准适用于桑蚕原种的繁育。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78-2003桑蚕原种检验规程GB19179桑蚕原种NY/T1093-2006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原原种www.bzfxw.com供生产原种的蚕种。3.2原种供生产一代杂交种用的蚕种。3.3蛾区以一只雌蛾所产的蚕卵为一个群体。3.4蛾区育以蛾区为单位,将孵化的蚁蚕作为一个饲育区进行饲育。3.5蛾区蚁量育收取称量同一来源的同一品种同一批次一定数量的卵圈孵化的蚁蚕作为一个饲育区的饲育方式。3.6异蛾区交配同一品种或同一品系的两个不同蛾区间的雌雄蛾进行的交配。3.71 DB3205/T174-2009异品系交配同一品种两个不同品系间的雌雄蛾进行的交配。3.8原原蚁蚕由原原种孵化而来的蚕。3.9框制种一定数量的制种母蛾各自独立地产卵于一定规格的蚕连纸上的蚕种。3.10早采茧以吐丝终了尚未化蛹,即盛上蔟后60h为采茧适期进行的采茧。4繁育形式4.1饲育形式采用蛾区蚁量育,每饲育区的蚁蚕量为2g,经预知检查确认无微粒子病后,于发蛾前并区制种。4.2制种形式生产原种实行同品种异品系饲育区交配制种,杂交原种按国家、省规定的品种杂交型式交配制种,制成以28蛾为一www.bzfxw.com张的框制种。5种性保持5.1留种原则不同品种原种都必须达到相应国家、省规定的种茧调查合格指标,每一个原种留种区的全茧量应控制在饲育批平均值±0.20g以内;在各发育阶段注意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特性的个体及饲育区。5.2双重保种生产上推广的蚕品种,繁育单位和品种育成单位应同时保种,每3年~5年调查比较品种(品系)性状,必要时应更换相应的品种(品系)。6饲育制种6.1生产条件6.1.1原种场基本条件原种场选址应做到大气环境洁净、交通方便、水电充足,有足够的专用桑园、蚕室、制种室及其他必需的附属室和设备;要求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原种生产区应与普通种生产区严格分开,房屋结构、环境及地面便于药物消毒。6.1.2桑园基本条件6.1.2.1桑品种2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 DB3205/T174-2009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的优良桑品种,注意早、中、晚生桑品种合理搭配,兼顾春、秋季及稚蚕、壮蚕用叶要求,防止品种单一,但同一地块的桑品种要纯正。6.1.2.2栽植密度每666.7㎡600株~750株,行距为1.7m~2.0m,株距为0.5m~0.7m。6.1.2.3施肥桑园施肥要氮、磷、钾配合施用,其比例为5︰3︰4,全年每666.7㎡纯氮施用量不少于35kg~40kg,同时应根据土壤性质和养分含量补充缺少的元素。桑园氮素肥料要求60%以上来自有机质肥料。6.1.3生产用房配备生产用房主要有蚕室、蔟室、贮桑室及附属室。配备面积见表1。另外,还应配备相应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灶等。表1每100g蚁蚕量生产用房配备2单位:m房屋类别蚕室蔟室贮桑室附属室原种10010050506.2原种饲育6.2.1生产计划根据生产条件、品种繁育系数和生产数量,制定饲育计划。6.2.2原原种数量根据计划生产www.bzfxw.com原种数量,按各品种原种繁育系数(每克蚁蚕量繁育原种框制种12张~18张),计算各品种饲育的原原蚁蚕数量。每克原原蚁蚕量所需要的原原种催青蛾数为10蛾~12蛾,从而得出各品种的原原种需要蛾数,另加10%预备量,即为实际原原种需要蛾数。6.2.3养蚕前准备按NY/T1093-2006之6.2执行。6.2.4催青收蚁6.2.4.1催青出库日期、催青要求和转青卵抑制方法,按NY/T1093-2006之6.3执行。6.2.4.2收蚁a)收蚁准备:按NY/T1093-2006之6.4.1执行。b)收蚁方法:采用直接桑收法,逸散性强的品种可结合用打落法收蚁;同一卵圈孵化的蚁蚕应在同一饲育区内饲养。每个品种在收蚁时应另称1.0g蚁蚕调查克蚁头数。6.25饲养要求参照NY/T1093-2006之6.5.1执行。6.2.6用叶要求按NY/T1093-2006之6.5.2执行。6.2.7饲养管理3 DB3205/T174-2009应按规定实行分区饲育;蚕期中发育明显不齐,或暴发蚕病,或农药废气中毒等导致蚕体健康度严重下降的饲育区应淘汰;认真做好卵期、幼虫期、茧(蛹期)和成虫期(蛾)的选择工作,淘汰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饲育区与个体,防止品种、品系混杂。6.3上蔟采茧和种茧保护6.3.1上蔟6.3.1.1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蔟下垫吸水性强的材料。上蔟时须加覆蔟网,待形成茧壳后,揭去覆蔟网,抽去铺垫材料。6.3.1.2上蔟时期与方法蚕儿见熟时随熟随上;待大批进入适熟时,可挑出迟熟蚕另行给桑,适熟蚕一起上蔟;最后少量迟熟蚕基本老熟时,一次性上蔟。上蔟密度为300头/㎡~400头/㎡。6.3.1.3蔟中环境上蔟初期温度应保持在25.5℃~26.0℃,茧壳形成后保持24.0℃~25.0℃,相对湿度以75%为宜。蔟中应保持通风、安静、弱光,避免闷热、震动和强风直吹。6.3.2采茧、选茧和种茧保护6.3.2.1采茧种茧实行“早采茧”技术;若发现已开始化蛹,则不采用“早采茧”,应待全部化蛹后采茧。采下的种茧应按区横向www.bzfxw.com薄层平铺。6.3.2.2选茧按区选除各区中的薄皮茧、畸形茧、绵茧、尖头茧、穿孔茧、烂茧、有色茧、球形茧、特小茧等不良茧、双宫茧和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原种个体选除率不少于入选区总收茧量的15%~20%。6.3.2.3种茧保护按NY/T1093-2006之7.1执行。6.3.2.4种茧调查原种繁育以饲育区为单位分区调查。调查在盛上蔟后7d~9d进行,蛹期经过短的品种可适当提前。调查项目主要为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健蛹率或死笼率。6.3.2.5削茧、鉴蛹削茧、鉴蛹工作应在蛹体复眼着色后,根据各区发育快慢分别进行,至发蛾前结束。削茧时应防止伤及蛹体;鉴蛹前先分别选除各区中的病蛹、死蛹、出血蛹、半脱皮蛹、特小蛹和畸形蛹等不良蛹;经初鉴后再进行复鉴。复鉴后抽样调查错鉴率,大于1.0%则必须重鉴。鉴蛹后的雌、雄蛹及时按区分开摊放。6.4制种、袋蛾6.4.1发蛾调节4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 DB3205/T174-2009种茧期应及时观察蛹体的发育程度,通过温度调节,确保各对交饲育区(批)雌雄蛾发蛾数量基本平衡。从上蔟至发蛾期间,在22.0℃~26.0℃范围内,每升降1.0℃,可提前或延迟1d发蛾;从蛹体复眼着色至发蛾期间,每升降2.0℃,亦可提前或延迟1d发蛾。6.4.2发蛾、捉蛾、选蛾发蛾前日,将摊放雄蛹的各区加覆簇网,防止区间混杂。发蛾当日,春期和早秋期在凌晨3时~4时感光;中晚秋期在4时~5时感光。捉蛾时间掌握在羽化后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后进行。先淘汰各区内因错鉴的纯对蛾,然后按先中系品种,后日系品种;先雌后雄;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雌蛾均匀置于蚕匾中,雌蛾放置以250只/㎡为宜。在捉蛾、投蛾、交配过程中,及时选除病态蛾、半脱皮蛾、大腹蛾、特小蛾、黑节蛾和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淘汰苗末蛾。6.4.3交配、拆对按NY/T1093-2006之7.6.1执行。6.4.4投蛾、巡蛾、产卵雌蛾充分排尿后迅速送产卵室,产卵室温度为24.0℃~25.0℃,湿度75%为宜。按铅圈投蛾,每个铅圈投1蛾,投蛾后固定专人巡蛾。及时捉出逸出蛾,扶正朝天蛾,剔除雄蛾,吸干蚕连纸上的蛾尿。圈对准蚕连纸框线,补足空蛾圈。对产卵性差、残存卵多的品种,除适当迟交、长交外,产卵室温度可适当偏高0.5℃~1.0℃,但要注意换气,切忌闷热。6.4.5蚕蛾保护www.bzfxw.com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按交配组[同品种(系)异蛾区或异品系的批]分别进行冷藏保护。保护温度为5.0℃~10.0℃,并保持黑暗。冷藏时间以3d为限。雌蛾应当日利用,尽量避免冷藏。6.4.6袋蛾送种6.4.6.1袋蛾从投蛾产卵至袋蛾的时间,即时浸酸种在8h以内;冷藏浸酸种在10h以内;越年种在12h以内。易发生不受精卵的品种适当缩短产卵时间。6.4.6.2送种按NY/T1093-2006之7.7.2执行。6.4.7母蛾处理按GB/T19178-2003附录A执行。6.4.8蚕种估产原种按框制毛种所抽样本的合格卵圈数除以总卵圈数,即得折扣率,再乘以毛种总张数,即为估产数。6.5卫生与疾病控制6.5.1清洁6.5.1.1养蚕前清洁养蚕前先对生产用房、一切养蚕用具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打扫和清洗,生产用房可先对墙体用石灰5 DB3205/T174-2009浆刷白,然后进行全面消毒。6.5.1.2蚕期中清洁为保持蚕座清洁,定期进行除沙;蚕期中各种操作前后要洗手;进出蚕室、贮桑室要换鞋;生产用具、生产场所及周边环境要经常清洗消毒。6.5.1.3养蚕后清洁养蚕结束时要及时处理各种生产中废弃物,清扫环境,集中处理污物,然后用消毒药品对生产用房、用具进行消毒,再按养蚕前的清洁步骤进行清洗。6.5.2消毒6.5.2.1消毒要求要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确保蚕期前、中、后全过程和蚕体、蚕座、蚕室、环境等全方位的彻底消毒。根据历年发病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消毒重点。消毒期间,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毒面罩等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6.5.2.2消毒方法消毒方法有日晒、煮沸、熏蒸和药物等,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也可用多种方法配合进行。消毒应确保药剂浓度、所需温湿度及作用时间等要求,药物消毒要严格按照使用方法的要求进行。6.5.3蚕病综合防治6.5.3.1控制病www.bzfxw.com原传播按NY/T1093-2006之6.7.1执行。6.5.3.2加强饲养管理按NY/T1093-2006之6.7.2执行。6.5.3.3桑叶清洁消毒6.5.3.3.1桑园消毒采叶前一天傍晚,在无雨情况下,用有效氯浓度为0.3%的漂白粉或氯制剂溶液对桑园进行喷雾消毒。6.5.3.3.2桑叶浸渍消毒l龄~2龄用0.25%~0.30%,3龄以后用0.30%~0.35%有效氯浓度的漂白粉或氯制剂溶液对采回的桑叶进行浸渍消毒,浸渍时间为5min~l0min,然后经漂洗脱水后用叶。6.5.4预知检查按NY/T1093-2006之6.7.3执行。7蚕种保护7.1保护要求7.1.1保护设施蚕种保护室应具备温湿度调控、室内通风换气和防止虫鼠为害等条件。6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 DB3205/T174-20097.1.2保护方法春制越年蚕种先用排笔逐张掸去卵面不洁物,然后分别按品种、批次与窗面地面分别垂直悬挂在蚕种保护室内,底层与边缘离地面、墙面各70cm~100cm,上层距天幔50cm以上。每张蚕种间隔1cm。供冷藏用蚕种,将框制种插入线架内冷藏保护。7.2保护技术按NY/T1093-2006之8.3执行。7.3浴消整理7.3.1浴消前准备蚕种浴消前,应将所有浴消用房及用具进行清洗消毒。晾种室和蚕种保护室要有降温、防冻设施,准备好仪器、药品等。淘汰有微粒子病的蚕种,调查卵面,核对空圈,剔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和卵量不合格、不良卵多的卵圈。按品种解除滞育快慢安排蚕种浴消顺序,制定浴种计划。将解除滞育较慢的蚕品种先进行浴种处理。原则上先春制种,后秋制种;先日系品种,后中系品种,含多化性血统蚕品种最后浴种。7.3.2浴种适期蚕卵开始解除滞育,但尚未完全解除滞育,平均气温稳定在5.0~10.0℃,一般在十二月上中旬(气温略低于河水温度时)为浴种适期。7.3.3浴消www.bzfxw.com7.3.3.1取种、浸种在浴种前1天按计划取种、捆扎、标明品种和批次。将蚕种在液温18.0℃~20.0℃、浓度2%~4%的甲醛溶液中浸渍消毒40min。消毒液经补充药量后可重复使用。7.3.3.2消毒、脱药消毒后,取出蚕种,滤去药液,用清洁流水分5级脱药,脱药时间50min。7.3.3.3浴洗、脱水脱药后,将蚕种在清水中用排笔逐张清除卵面上的不洁物。7.3.3.4晾种、收种蚕种脱水后,平摊在晾种室。室内温度以5.0℃为宜,避免出现3.0℃以下,l0.0℃以上的温度。晾干时间应在24h内。蚕种晾干后插入线架移放在保护室内,保护温度为5.0℃。7.3.3.5整理、装箱经浴消干燥后,按GB19179规定对蚕种进行逐张检查,铲除不合格卵圈,再用同一制种期、同一品种、同一批次的蚕种进行贴补(用针线缝合或用掺有防腐剂的浆糊粘合)。按品种、批次插入线架,及时送库冷藏。8冷藏与浸酸8.1蚕种冷藏7 DB3205/T174-20098.1.1越年蚕种的冷藏8.1.1.1复式冷藏蚕种经浴消整理后,即送冷库于5.0℃保护,经30d~40d后,当绝大多数蚕卵发育至甲胚胎时,入库冷藏,冷藏要求见表2。表2各期用蚕种复式冷藏要求处理用种期别春用种夏用种早秋用种入库时期1月中旬1月中旬1月中旬第1次冷藏胚胎发育程度甲甲甲冷藏温度(℃)2.500时期2月中下旬4月上旬5月上中旬中间感温温度(℃)101010经过日数(d)12~187~127~10入库时期3月上旬4月中旬5月下旬第2次冷藏胚胎发育程度丙1丙1丙1冷藏温度(℃)2.52.52.5注:春、夏用蚕种因特殊情况需延迟使用时,需先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8.1.1.2单式冷藏12+越年蚕种经浴消整理后,置于5.0℃~10.0℃保护,待多数胚胎发育到丙~丙时,置于2.5℃中冷藏保护,直到www.bzfxw.com出库,冷藏期限90d以内。8.1.1.3中间补正冷藏越年蚕种经浴消整理后。置于4.0~5.0℃保护,至1月下旬用2.0~3.0℃温度保护,经38~42d,将蚕种出库用7.0~13.0℃渐进感温,待胚胎发育至丙1+,接近丙2时进行第二次冷藏,温度为2.0~3.0℃。冷藏时间应不超过60d。8.1.2冷藏浸酸种的冷藏8.1.2.1浸酸前冷藏按照NY/T1093-2006之10.2.1执行。8.1.2.2浸酸后冷藏抑制按照NY/T1093-2006之l0.2.3执行。8.1.2.3滞育卵冷藏按照NY/T1093-2006之l0.4.1执行。8.2蚕种浸酸8.2.1浸酸前准备蚕种浸酸前应先将浸酸用各种设施全部进行清洗、检修。对浸酸场所、附属室、用具、周围环境等进行全面清洗消毒。配足浸酸用所需的工具及消耗材料,并预先做好盐酸的试浸酸孵化试验。8.2.2浸酸适期8.2.2.1即时浸酸种的浸酸适期产卵后,蚕种保护温度为24.0℃~25.0℃,经过18h~22h,中系品种有效积温以300.0℃为宜,8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 DB3205/T174-2009日系品种有效积温以310.0℃为宜,一般在产卵次日下午13︰00~14︰00,大部分卵色呈淡黄色,少数呈黄色为浸酸适期。8.2.2.2冷藏浸酸种和滞育卵冷藏浸酸种的浸酸适期按预定时间出库的蚕种,先经l0.0℃~13.0℃中间温度的外库放置2h~4h,然后移出外库,在自然温度下放置2h~3h,将蚕种散冷后为浸酸适期。8.2.3浸酸要求8.2.3.1即时浸酸种的浸酸要求按NY/T1093-2006之10.3.2执行。8.2.3.2冷藏浸酸种的浸酸要求按NY/T1093-2006之10.2.2.2执行。8.2.3.3滞育卵的浸酸要求按NY/T1093-2006之10.2.2.2执行。8.2.4浸酸的程序和方法8.2.4.1插种将蚕种按生产场名、品种、批次、一定数量,插种装笼。8.2.4.2浸酸浸酸前,先将液温调节至适宜温度并基本稳定,然后测定、调节盐酸比重,并在盐酸中添加盐酸总量2%的甲醛原www.bzfxw.com液,以防止蚕种浸酸时蚕卵脱落。浸渍前的液温应比适宜温度高0.5℃,浸酸时应使酸液迅速、均匀浸渍卵面。每隔1min~2min测液温1次,根据液温高低变化调节浸酸时间。液温每升高或降低1℃,浸酸时间则相应缩短或延长16s~18s,但与适宜温度的偏差不得超过1.5℃。每浸3笼后,需测一次盐酸比重,及时补充酸液。8.2.4.3脱酸浸酸时间达到后,应迅速提出浸酸笼,滤液30s后,即用清水逐级脱酸,脱酸时间30min~40min,至接近中性。8.2.4.4脱水、晾干将脱酸后蚕种可用离心脱水机脱水,于晾种室内用电风扇迅速吹干,并置于24.0℃~25.0℃中保护。8.2.4.5整理、包装、运输8.2.4.5.1整理、包装冷藏浸酸种和滞育卵冷藏浸酸种经挖补、整理后装箱,即时浸酸种只挖不补。8.2.4.5.2运输按照NY/T1093-2006之11.2执行。9 DB3205/T174-2009《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目的意义蚕种的繁育制度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每一级蚕种的繁育必须采用上一级的蚕种,随着繁育级别的递增,对后代的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原种繁育不仅要完成全省良种生产任务,而且要在繁育过程中通过选择,严格保持品种固有的优良性状,努力克服繁育上的某些弱点,因此其在蚕种繁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生产性能,必须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合理的技术措施和严格的操作技术,才能保证各级原种的纯度和一代杂交种的质量。然而,日前生产上没有统一的规范可执行,这一现状严重影响了原种繁育安全和蚕丝业健康发展。为此,为保障我市优质蚕种供应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蚕丝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市级地方标准来规范生产,。二、任务来源和编制过程《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由苏州市农林局提出,经苏州市技术监督局批准列为2009年度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制定项目,由苏州市蚕桑指导站和江苏省浒关蚕种场共同负责编写。我市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种繁育技术精湛,多年来一直是我省乃至全国三级原种繁育的重地,不仅承担全省三级www.bzfxw.com原种的供种职能,而且为我省蚕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和开发利用,为现行当家蚕品种的提纯、复壮、充血改良以及新蚕品种的选育和试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6年,由于浒关蚕种场及天平山母种基地具有省内其它场无法比拟的区位、立地、技术、管理、质量、科研等优势,成为全省唯一的母种、原原种繁育基地,承担着近百万户蚕农用种安全的首要重担。在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撑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基础上,我们查阅了相关专业文献和资料,特别是结合我市近年来的桑蚕原蚕饲育技术现状,于2009年11月整理编写了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的草案,12月21日我们又组织生产和技术推广部门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听取有关修改意见和建议,由此形成标准送审稿;2009年12月24日苏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有关专家召开评审会,在逐字、逐名、逐条审定的基础上,经再次修订补充后一致通过,最终形成了《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三、技术指标的确定原则及依据主要技术指标确定的原则是切合实际、措施具体、操作简便、科学规范。本标准主要用于规范桑蚕原种的繁育技术、成品质量和检验方法。为此,起草过程中,我们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在认真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参考了《GB19179桑蚕原种》、《GB/T19178桑蚕原种检验规程》和《NY/T1093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等资料,使各项指标通过努力能保证做到。10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