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6.40 KB
  • 2022-04-22 13:46:22 发布

DB34T1101-2009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pdf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101—2009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2009-12-10发布2009-12-10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食品伙伴网http://www.foodmate.net DB34/T1101—2009前言本标准编写格式按GB/T1.1的规定执行。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正来、马传喜、张平治、李霞红、高福平、许化武、王永玖等。本标准首次发布。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食品伙伴网http://www.foodmate.net DB34/T1101—2009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2本标准规定了水稻茬小麦667m产量500公斤的栽培技术指标和主要栽培技术,包括产量指标和产量结构、栽培技术指标、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沿淮及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的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3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3.1产量指标2每667m产量为500公斤以上。3.2产量构成2大穗型667m穗数33~35万,每穗42~44粒,千粒重40~42克;中穗型亩穗数40~42万,每穗36~38粒,千粒重38~40克。4栽培技术指标4.1土壤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1.2%以上;全氮含量1.0g/kg以上、碱解氮80mg/kg以上、速效磷15mg/kg33以上、速效钾80mg/kg以上;pH值6.5~7.5;耕层土壤容重1.2g/cm~1.4g/cm,总孔隙度50%~55%;土地平整,排灌方便。4.2温度和光照全生育期总积温2100℃~2300℃,越冬前积温550℃~600℃;全生育期总光照时数1300小时~1600小时,其中5月份光照200小时~250小时。4.3群体动态2每667m基本苗15万~20万,冬前总茎蘖数50万~60万,拔节期总茎蘖数80万~90万,最高茎蘖数不超过100万。4.4经济系数0.45~0.50。4.5供肥指标按每生产100kg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3.0kg,五氧化二磷1.0kg~1.5kg,氧化钾3.0kg~4.0kg,其中生育后期吸氮较多。5品种选择 DB34/T1101—2009根据腾茬早晚,选择高产优质适宜品种。沿淮地区杂交中稻早茬口选用半冬性品种如皖麦50、皖麦52、皖麦19、烟农19等,粳、糯稻晚茬口选用春性品种皖麦53、偃展4110、皖麦44、皖麦48等;江淮地区选用春性品种皖麦33、扬麦12、扬麦13、扬辐麦2号等。6栽培技术6.1整地6.1.1整地方式少免耕整地,采用江南2BJ-6型或2BJ-5型少免耕机;或旋耕机械整地,先用旋耕犁进行旋耕灭茬松土,后耙茬平整。每隔2年~3年深耕或深松地一次,加深耕层到20cm以上。6.1.2整地质量在水稻收获前10天~15天断水,适墒耕作,保证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5%,墒情不足应先造墒,并根据土壤墒情调整旋耕深度以及是否应用镇压装置,以提高整地质量。6.1.3“三沟”配套田内“三沟”(畦沟、腰沟、天边沟)深度分别达到0.20m、0.25m、0.35m左右;田外大沟深0.6m~0.8m。6.2施肥6.2.1施肥量2每667m施纯氮14kg~15kg,五氧化二磷5kg~6kg,氧化钾6kg~8kg,硫酸锌1.0kg~1.5kg,优质农家肥2000kg~3000kg。6.2.2肥料分配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全部做基肥,氮肥总量的60%~70%做基肥,30%~40%追肥。6.2.3施肥方法www.bzfxw.com基肥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埋入土中;追肥趁雨撒施或追肥浇水。6.3播种6.3.1种子质量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种子纯度≥99.0%,净度≥98.0%,发芽率≥85%,水分≤13.0%。6.3.2药剂拌种每50kg麦种用50%辛硫磷乳油50ml或者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加20%三唑酮乳油50ml(或15%三唑酮粉剂75g)或者2%戊唑醇湿拌剂75g放入喷雾器内,加水3公斤搅匀边喷边拌,拌种后待麦种凉干可播种。拌种不得加大药剂用量,防止产生药害。6.3.3播种期江淮地区春性品种最适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最早不早于10月20日,最迟不迟于12月10日;沿淮早茬半冬性品种10月10日至10月20日、晚茬春性品种10月20日至10月30日播种。6.3.4播种量2在适播期内,春性品种每667m播种量10.0kg~12.5kg,半冬性品种7.5kg~8.0kg。播期推迟,播种量适当增加,每推迟三天,亩播种量增加0.5kg;播期提前,播种量减少,提前三天,播量减少0.5kg。6.3.5播种方式及质量机械条播,用稻麦条播机进行精量条播,行距20cm~23cm,播种深度3cm~5cm。播种要匀,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地头整齐。旋耕地块播种后适当镇压。6.4田间管理6.4.1苗期管理6.4.1.1管理目标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 DB34/T1101—2009播种至拔节前,管理目标要达到全苗、匀苗、壮苗,争取早发多分蘖。6.4.1.2壮苗标准小麦进入越冬期壮苗标准:春性品种主茎5叶1心到6叶1心,单株2~3个分蘖,次生根4~26条,每667m总茎蘖数50万~60万,叶色葱绿,分蘖高峰苗70万~90万;半冬性品种主茎6叶2到6叶一心,单株3~4个分蘖,次生根6~7条,每667m总茎蘖数60~70万,叶色葱绿,分蘖高峰苗80~100万。6.4.1.3管理措施6.4.1.3.1及早查苗补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疏密补稀。对行内10cm以上缺苗断垄地段,及早催芽补种或在分蘖后移栽,过稠时适当剔苗。6.4.1.3.2化学除草2禾本科杂草为主麦田:667m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40m~60ml;或用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25ml于杂草3-5叶期,兑水40kg喷雾。2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混生麦田:667m用30%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0m~30ml;或用50%高渗异丙隆可湿粉125g于小麦2~3叶期兑水40kg喷雾;或用48%麦草畏水剂25ml+50%异丙隆可湿粉125g于小麦3-5叶期兑水40kg喷雾。6.4.1.3.3控制旺苗播种偏早、播种量过大,有旺长迹象的田块,冬前可进行深中耕,在小麦行间深锄5cm~7cm,切断部分根系,控制麦苗旺长。6.4.2中后期管理6.4.2.1管理目标起身拔节至成熟期,管理目标是争取多成穗,穗大粒多,籽粒饱满。www.bzfxw.com6.4.2.2管理措施6.4.2.2.1追施平衡肥、拔节肥和叶面肥对分蘖少,有脱肥现象的麦田,于2月上中旬趁雨雪每667m2追施尿素4kg~5kg,促进麦苗均衡2生长。对苗情正常的田块,应重施拔节肥,于3月中下旬每667m追施尿素8kg~10kg,确保穗大粒多,拔节肥不迟于4月10日。开花至灌浆期叶面喷施2%~3%的尿素加0.5%~1.0%磷酸二氢钾溶液,2每667m喷50kg~60kg。6.4.2.2.2化学调控22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小麦起身期用壮丰安(667m用30ml~40ml)或助壮素水剂(667m用15ml~220ml)或缩节胺粉剂(667m用3.5g~5.0g)等植物生长抑制剂,兑水40kg~50kg喷施进行化控。6.4.2.2.3清沟排水疏通“三沟”,保证排水畅通。6.4.2.2.4综合防治病虫害2返青拔节期纹枯病平均病株达15%~20%时,用20%井冈霉素(667m有效成分9g),或丙环唑22乳油(667m有效成分9g),或10%井·蜡芽悬浮剂(667m有效成分25g),兑水(手动喷雾器50kg,机动弥雾机20kg,下同),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使药液流到麦株基部。重发区首次喷药后隔一周再喷药一次。2小麦白粉病春季病叶率达20%时,用12.5%烯唑醇可湿粉或乳油(667m有效成分8g),或20%2三唑酮乳油(667m有效成分20g)兑水喷雾防治。重病田再补治一次。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喷药预防赤霉病发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较好的农药如50%多菌灵悬2浮剂(667m有效成分60g)兑水,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500倍液均匀喷雾于小麦穗部。 DB34/T1101—2009当百株蚜量苗期大于500头、穗期大于800头,并且小麦蚜虫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小于1:222320时,选用吡虫啉(667m有效成分4g),或啶虫脒(667m有效成分2g),或24%抗蚜·吡虫啉(667m有效成分3.6g~4.8g)兑水喷雾防治。6.5适时收获人工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期,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www.bzfxw.com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