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30 KB
  • 2022-04-22 13:37:28 发布

HJ193-201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pdf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193-2013部分代替HJ/T193-2005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InstallationandAcceptanceofAmbientairQualityContinuousAutomatedMonitoringSystemforSO2,NO2,O3andCO(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3-07-30发布2013-08-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前言..............................................................................................................................................I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系统组成和原理...........................................................................................................................25安装...............................................................................................................................................46调试...............................................................................................................................................87试运行.........................................................................................................................................108验收.............................................................................................................................................10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调试检测项目.................................................................................................................................13附录B(资料性附录)等效浓度的计算方法.........................................................................14附录C(资料性附录)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报告.....................................................................15附录D(资料性附录)监测系统试运行报告.........................................................................20附录E(资料性附录)监测系统验收报告.............................................................................22I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范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验收,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中气态污染物连续监测系统的组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验收的技术要求。本标准是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部分内容的修订。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05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明确了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和验收技术要求。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有关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的内容废止。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3年7月30日批准。本标准自2013年8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II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调试、试运行和验收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和验收活动。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HJ/T212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YD5098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环境空气质量连续监测ambientairqualitycontinuousmonitoring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的过程。3.2点式分析仪器pointanalyzers指在固定点上通过采样系统将环境空气采入并测定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监测分析仪器。3.3开放光程分析仪器openpathanalyzers采用从发射端发射光束经开放环境到接收端的方法测定该光束光程上平均空气污染物浓度的仪器。3.4零点漂移zerodrift在未进行维修、保养或调节的前提下,仪器按规定的时间运行后,仪器的读数与零输入之间的偏差。3.5量程漂移spandrift在未进行维修、保养或调节的前提下,仪器按规定的时间运行后,仪器的读数与已知参考值之间的偏差。1 3.6无人值守工作时间periodofunattendedoperation仪器在无手动维护和校准的前提下,长期漂移(≥7d)符合指标要求的时间间隔。3.7标准状态standardstate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均为标准状态下的浓度。3.8ppmpartspermillion百万分之一体积浓度。3.9ppbpartsperbillion十亿分之一体积浓度。3.10光程opticalpath开放光程分析仪器的监测光束由光源发射端到接收端所经过的路径长度。3.11零光程zeroopticalpath开放光程分析仪器处于校准状态下,光从光源发射端到接收端的光程,远小于实际测量时的光程,被称为零光程。3.12等效浓度equivalentconcentration在仪器测量光路中放置校准池,通入标准气体,根据测量光程与校准池长度的比例将标准气体浓度值转化为实际校准浓度值,该浓度为等效浓度。本标准中所有适用于开放光程仪器技术指标检测方法的标准气体浓度值均为等效浓度值。4系统组成和原理监测系统分为点式连续监测系统和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分析方法见表1。表1分析仪器推荐选择的分析方法监测项目点式分析仪器开放光程分析仪器NO2化学发光法差分吸收光谱法SO2紫外荧光法差分吸收光谱法O3紫外吸收法差分吸收光谱法CO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气体滤波相关红外吸收法/4.1点式连续监测系统4.1.1系统组成监测系统由采样装置、校准设备、分析仪器、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组成,如图1所示。2 图1点式连续监测系统组成示意图4.1.2采样装置多台点式分析仪器可共用一套多支路采样装置进行样品采集。采样装置的材料和安装应不影响仪器测量。4.1.3校准设备校准设备主要由零气发生器和多气体动态校准仪组成。校准设备用于对分析仪器进行校准。4.1.4分析仪器分析仪器用于对采集的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样品进行测量。4.1.5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用于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并能按中心计算机指令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4.2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4.2.1系统组成监测系统由开放测量光路、校准单元、分析仪器、数据传输和采集设备等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图2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组成示意图4.2.2开放测量光路光源发射端到接收端之间的路径。3 4.2.3校准单元运用等效浓度原理,通过在测量光路上架设不同长度的校准池,来等效不同浓度的标准气体,以完成校准工作。等效浓度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校准单元结构如图3所示。图3校准单元结构示意图4.2.4分析仪器分析仪器用于对开放光路上的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进行测量。4.2.5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用于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并能按中心计算机指令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5安装5.1监测点位5.1.1监测点位置的确定应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采用间断性的监测,对本地区空气污染状况有粗略的概念后再选择监测点的位置,点位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监测点的位置一经确定后应能长期使用,不宜轻易变动,以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5.1.2在监测点周围,不能有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阻碍环境空气流通。从监测点采样口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出采样口垂直距离的两倍以上。5.1.3监测点周围建设情况应相对稳定,应尽量选择在规划建设完成的区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有新的建筑工地出现。5.1.4监测点应地处相对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障的地方。5.1.5监测点位附近应无强电磁干扰,周围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通信线路方便安装和检修。开放光程监测系统监测点应远离振动源。5.1.6监测点周围应有合适的车辆通道以满足设备运输和安装维护需要。5.1.7不同的功能监测点的具体位置要求应根据监测目的按相关技术规范确定。5.2监测站房及辅助设施5.2.1一般要求5.2.1.1新建监测站房房顶应为平面结构,坡度不大于10°,房顶安装防护栏,防护栏高2度不低于1.2m,并预留采样总管安装孔。站房室内使用面积应不小于15m。监测站房应做4 到专室专用。25.2.1.2监测站房应配备通往房顶的Z字型梯或旋梯,房顶承重要求大于等于250kg/m。5.2.1.3站房室内地面到天花板高度应不小于2.5m,且距房顶平台高度不大于5m。5.2.1.4站房应有防水、防潮、隔热、保温措施,一般站房内地面应离地表(或建筑房顶)有25cm以上的距离。5.2.1.5站房应有防雷和防电磁干扰的设施,防雷接地装置的选材和安装应参照YD5098的相关要求。5.2.1.6站房为无窗或双层密封窗结构,有条件时,门与仪器房之间可设有缓冲间,以保持站房内温湿度恒定,防止将灰尘和泥土带入站房内。5.2.1.7采样装置抽气风机排气口和监测仪器排气口的位置,应设置在靠近站房下部的墙壁上,排气口离站房内地面的距离应在20cm以上。5.2.1.8使用开放光程监测系统的站房,开放光程监测系统的光源发射端和接收端应固定在安装基座上。基座应采用实心砖平台结构或混凝土水泥桩结构,建在受环境变化影响不大的建筑物主承重混凝土结构上,离地高度(0.6~1.2)m,长度和宽度尺寸应比发射端和接收端底座四个边缘宽15cm以上。5.2.1.9使用开放光程监测系统的站房,应在墙面预留圆形通孔,通孔直径应大于光源发射端的外径。5.2.1.10在已有建筑物屋顶上建立站房时,应首先核实该建筑物的承重能力。5.2.1.11监测站房如采用彩钢夹芯板搭建,应符合相关临时性建(构)筑物设计和建造要求。5.2.1.12监测站房的设置应避免对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造成影响。5.2.1.13站房内环境条件:(1)温度:(15~35)℃;(2)相对湿度:≤85%;(3)大气压:(80~106)kPa。注1:低温、低压等特殊环境条件下,仪器设备的配置应满足当地环境条件的使用要求。5.2.2配电要求5.2.2.1站房供电系统应配有电源过压、过载保护装置,电源电压波动不超过AC(220±22)V,频率波动不超过(50±1)Hz。5.2.2.2站房应采用三相五线供电,入室处装有配电箱,配电箱内连接入室引线应分别装有三个单相15A空气开关作为三相电源的总开关,分相使用。5.2.2.3站房灯具安装以保证操作人员工作时有足够的亮度为原则,开关位置应方便使用。5.2.2.4站房应依照电工规范中的要求制作保护地线,用于机柜、仪器外壳等的接地保护,接地电阻应小于4Ω。5.2.2.5站房的线路要求走线美观,布线应加装线槽。5.2.3辅助设施5.2.3.1空调(1)站房内安装的冷暖式空调机出风口不能正对仪器和采样总管。(2)空调应具有来电自启动功能。5 5.2.3.2其他配套设施(1)站房应配备自动灭火装置。(2)站房应安装有排气风扇,排风扇要求带防尘百叶窗。5.2.4站房示意图点式连续监测系统站房示意图见图4,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站房示意图见图5。图4点式连续监测系统站房示意图图5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站房示意图5.3点式连续监测系统采样装置安装要求(1)采样总管应竖直安装。(2)采样总管与屋顶法兰连接部分密封防水。(3)采样总管各支路连接部分密闭不漏气。(4)采样总管支撑部件与房顶和采样总管的连接应牢固、可靠。(5)在采样口周围270°捕集空间范围内环境空气流动应不受任何影响。(6)加热器与采样总管的连接应牢固,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30~50)℃。(7)采样总管接地良好,接地电阻应小于4Ω。(8)采样口离地面的高度应在(3~15)m范围内。(9)在保证监测点具有空间代表性的前提下,若所选点位周围半径(300~500)m范围内6 建筑物平均高度在20m以上,无法按满足5.3中第(8)条的高度要求设置时,其采样口高度可以在(15~25)m范围内选取。(10)采样口离建筑物墙壁、屋顶等支撑物表面的距离应大于1m,若支撑物表面有实体围栏,采样口应高于实体围栏至少0.5m。5.4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光路(1)监测光束离地面的高度应在(3~15)m范围内。(2)在保证监测点具有空间代表性的前提下,若所选点位周围半径(300~500)m范围内建筑物平均高度在20m以上,其监测光束离地面高度可以在(15~25)m范围内选取。(3)监测光束能完全通过的情况下,允许监测光束从日平均机动车流量少于10000辆的道路上空、对监测结果影响不大的小污染源和少量未达到间隔距离要求的树木或建筑物上空穿过,穿过的合计距离,不能超过监测光束总光程的10%。5.5分析仪器安装要求5.5.1一般要求(1)产品铭牌上应标有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和生产日期等信息。(2)分析仪器各零部件应连接可靠,表面无明显缺陷,各操作按键使用灵活,定位准确。(3)仪器各显示部分的刻度、数字清晰,涂色牢固,不应有影响读数的缺陷。(4)具备数字信号通讯功能。(5)分析仪器电源引入线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MΩ。5.5.2点式分析仪器(1)分析仪器应水平安装在机柜内或平台上,有必要的防震措施。(2)分析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应选用不与被监测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和不释放有干扰物质的材料;长度不应超过3m,同时应避免空调机的出风直接吹向采样总管和支管。(3)为防止颗粒物进入分析仪器,应在分析仪器与支管气路之间安装孔径不大于5μm聚四氟乙烯滤膜。(4)为防止结露水流和管壁气流波动的影响,分析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连接总管时应伸向总管接近中心的位置。(5)分析仪器的排气口应通过管线与站房的总排气管连接。(6)电缆和管路以及电缆和管路的两端作上明显标识。电缆线路的施工还应满足GB50168的相关要求。5.5.3开放光程分析仪器(1)分析仪器应安装在机柜内或平台上,确保仪器后方有0.8m以上的操作维护空间。(2)分析仪器光源发射、接收装置应与站房墙体密封。(3)分析仪器光程大于等于200m时,光程误差应不超过±3m;当光程小于200m时,光程误差应不超过±1.5%。(4)光源发射端和接收端(反射端)应在同一直线上,与水平面之间俯仰角不超过15°。(5)光源接收端(反射端)应避光安装,同时注意尽量避免将其安装在住宅区或窗户附近以免造成杂散光干扰。(6)光源发射端、接收端(反射端)应在光路调试完毕后固定在基座上。7 (7)电缆和管路以及电缆和管路的两端作上明显标识。电缆线路的施工还应满足GB50168的相关要求。5.6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1)设备应采用有线或无线通讯方式。(2)设备应安装在机柜内或平台上,确保设备与机柜或平台的连接牢固、可靠。(3)设备应能正确记录、存储、显示采集到的数据和状态。6调试监测系统在现场安装并正常运行后,在验收前须进行调试,调试完成后监测系统性能指标应符合附录A调试检测的指标要求。调试检测可由系统制造者、供应者、用户或受委托的有检测能力的部门承担。6.1调试检测的一般要求(1)现场完成系统安装、调试后,监测系统投入试运行。(2)监测系统连续运行168h后,进行调试检测。(3)如果因系统故障、断电等原因造成调试检测中断,则需要重新进行调试检测。(4)点式监测系统与开放光程监测系统调试检测项目相同。检测时开放光程仪器应处于零光程状态。(5)调试检测后应编制安装调试报告。报告格式参见附录C。6.2调试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6.2.1零点噪声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后,将零点标准气体通入分析仪器,每2min记录该时间段数据的平均值ri(记为1个数据),获得至少25个数据。按公式(1)计算所取得数据的标准偏差S0,即为该分析仪器的零点噪声,应符合附表A.1的要求。n()2∑ri−ri=1S=………………………………………(1)0n−1式中:S0--------分析仪器零点噪声,ppb(ppm);r--------分析仪器测量值的平均值,ppb(ppm);ri---------分析仪器第i次测量值,ppb(ppm);i----------记录数据的序号(i=1~n);n----------记录数据的总个数(n≥25)。6.2.2最低检出限按公式(2)计算分析仪器最低检出限RDL,应符合附表A.1的要求。R=2S………………………………………(2)DL0式中:RDL--------分析仪器最低检出限,ppb(ppm);S0----------分析仪器零点噪声值,ppb(ppm)。6.2.3量程噪声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后,将80%量程标准气体通入分析仪器,每2min记录该时间段数据的8 平均值ri(记为1个数据),获得至少25个数据。按公式(3)计算所取得数据的标准偏差S,即为该分析仪器的量程噪声,应符合附表A.1的要求。n()2∑ri−ri=1S=…………………………………………(3)n−1式中:S------分析仪器量程噪声,ppb(ppm);r-------分析仪器测量值的平均值,ppb(ppm);ri--------分析仪器第i次测量值,ppb(ppm);i---------记录数据的序号(i=1~n);n--------记录数据的总个数(n≥25)。6.2.4示值误差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后,分别进行零点校准和满量程校准后,通入浓度约为50%量程的标准气体,读数稳定后记录显示值;再通入零点校准气体,重复测试3次,按公式(4)计算分析仪器的示值误差Le,应符合附表A.1的要求。(CCds−)L=×100%…………………………………(4)eR式中:Le--------分析仪器示值误差,%;Cs--------标准气体浓度标称值,ppb(ppm);C--------分析仪器3次测量浓度平均值,ppb(ppm);dR---------分析仪器满量程值,ppb(ppm)。6.2.5量程精密度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后,分别通入20%量程标准气体和80%量程标准气体,待读数稳定后分别记录20%量程标准气体显示值xi和80%量程标准气体显示值yi,重复上述测试操作至少6次以上,分别按公式(5)和公式(6)计算分析仪器20%量程精密度P20和80%量程精密度P80,量程精密度应符合附表A.1的要求。n()2∑xi−xi=1P=…………………………………(5)20n−1式中:P20------分析仪器20%量程精密度,ppb(ppm);xi--------20%量程标准气体第i次测量值,ppb(ppm);x-------20%量程标准气体测量平均值,ppb(ppm);i---------记录数据的序号(i=1~n);n---------测量次数(n≥6)。n()2∑yi−yi=1P=…………………………………(6)80n−1式中:P80--------分析仪器80%量程精密度,ppb(ppm);9 yi--------80%量程标准气体第i次测量值,ppb(ppm);y-------80%量程标准气体测量平均值,ppb(ppm)。6.2.624h零点漂移和24h量程漂移监测系统运行稳定后,通入零点标准气体,记录分析仪器零点稳定读数为Z0;然后通入20%量程标准气体,记录稳定读数M20;继续通入80%量程标准气体,记录稳定读数M80。通气结束后,监测系统连续运行24h(期间不允许任何维护和校准)后重复上述操作,并分别记录稳定后读数。分别按公式(7)、(8)、(9)计算分析仪器的24h零点漂移ZD、24h20%量程漂移MSD和24h80%量程漂移USD,然后可对分析仪器进行零点和量程校准。重复测试3次,24h零点漂移值ZD、24h20%量程漂移MSD和24h80%量程漂移USD均应符合附表A.1的要求。ZD=Z−Z……………………………………(7)nnn−1式中:ZDn--------分析仪器第n次的24h零点漂移,ppb(ppm);Zn---------分析仪器第n次的零点标准气体测量值,ppb(ppm);n-----------测试序号,(n=1~3)。MSD=M−M…………………………………(8)n20n20(n−1)式中:MSDn--------分析仪器第n次的24h20%量程漂移,ppb(ppm);M20n----------分析仪器第n次的20%量程标准气体测量值,ppb(ppm)。USD=M−M…………………………………(9)n80n80(n−1)式中:USDn--------分析仪器第n次的24h80%量程漂移,ppb(ppm);M80n---------分析仪器第n次的80%量程标准气体测量值,ppb(ppm)。7试运行7.1监测系统试运行至少60d。7.2因故障等造成运行中断,监测系统恢复正常后,重新开始试运行。7.3试运行结束时,按公式(10)、(11)计算监测系统数据获取率,应大于等于90%。数据获取率(%)=(系统正常运行小时数÷试运行总小时数)×100%………………(10)系统正常运行小时数=试运行总小时数-系统故障小时数………………………(11)7.4根据试运行结果,编制试运行报告。试运行格式参见附录D。8验收点式连续监测系统与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验收内容完全一致。验收内容包括:性能指标验收、联网验收及相关制度、记录和档案验收等,验收通过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验收报告。8.1验收准备与申请8.1.1验收准备(1)提供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出具的产品适用性检测合格报告。(2)提供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报告、试运行报告。10 (3)提供责任环保部门出具的联网证明。(4)提供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计划文档。(5)监测系统已至少连续稳定运行60d,出具日报表和月报表,其数据应符合GB3095-2012中关于污染物浓度数据有效性的最低要求。(6)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技术档案。8.1.2验收申请在监测系统完成安装、调试及试运行后提出验收申请,验收申请材料上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经核准符合验收条件,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验收。8.2验收内容8.2.1性能指标验收8.2.1.1示值误差监测系统进行示值误差测试,检测方法见6.2.4,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的要求。8.2.1.224h零点漂移和24h80%量程漂移监测系统进行24h零点漂移和24h80%量程漂移测试,测试时间为1d,检测方法见6.2.6,测试结果应符合表3要求。表3监测系统性能指标验收检测项目性能指标项目SO2分析仪器NO2分析仪器O3分析仪器CO分析仪器示值误差±2%F.S.±2%F.S.±4%F.S.±2%F.S.24h零点漂移±5ppb±5ppb±5ppb±1ppm24h80%量程漂移±10ppb±10ppb±10ppb±1ppm注:F.S.表示满量程。8.2.2联网验收联网验收由通信及数据传输验收、现场数据比对验收和联网稳定性验收三部分组成。8.2.2.1通信及数据传输验收按照HJ/T212的规定检查通信协议的正确性。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与仪器之间的通信应稳定,不出现经常性的通信连接中断、报文丢失、报文不完整等通信问题。为保证监测数据在公共数据网上传输的安全性,所采用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应进行加密传输。8.2.2.2现场数据比对验收对数据进行抽样检查,随机抽取试运行期间7d的监测数据,比对上位机接收到的数据和现场机存储的数据,数据传输正确率应大于等于95%。8.2.2.3联网稳定性验收在连续一个月内,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能稳定运行,不出现除通信稳定性、通信协议正确性、数据传输正确性以外的其他联网问题。8.2.2.4联网验收技术指标要求监测系统联网验收技术指标见表4。表4监测系统联网验收技术指标验收检测项目考核指标1.现场机在线率为90%以上;2.正常情况下,掉线后,应在5min之内重新上线;通信稳定性3.单台数据采集传输仪每日掉线次数在5次以内;4.报文传输稳定性在99%以上,当出现报文错误或丢失时,启动纠错逻辑,11 要求数据采集传输仪重新发送报文。1.对所传输的数据应按照HJ/T212中规定的加密方法进行加密处理传输,保数据传输安全性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服务器端对请求连接的客户端进行身份验证。通信协议正确性现场机和上位机的通信协议应符合HJ/T212中的规定,正确率100%。随机抽取试运行期间7d的监测数据,对比上位机接收到的数据和现场机存储的数据传输正确性数据,数据传输正确率应大于等于95%。在连续一个月内,不出现除通信稳定性、通信协议正确性、数据传输正确性以联网稳定性外的其他联网问题。8.2.3相关制度、记录和档案验收8.2.3.1监测系统操作和使用制度(1)系统使用管理说明。(2)系统运行操作规程。8.2.3.2监测系统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计划(1)日常巡检制度及巡检内容。(2)定期维护制度及定期维护内容。(3)定期校验和校准制度及内容。(4)易损、易耗品的定期检查和更换制度。8.3验收报告8.3.1验收报告格式参见附录E。8.3.2验收报告应附安装调试报告、试运行报告和联网证明。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调试检测项目表A.1监测系统调试检测项目性能指标检测项目SO2分析仪器NO2分析仪器O3分析仪器CO分析仪器零点噪声≤1ppb≤1ppb≤1ppb≤0.25ppm最低检出限≤2ppb≤2ppb≤2ppb≤0.5ppm量程噪声≤5ppb≤5ppb≤5ppb≤1ppm示值误差±2%F.S.±2%F.S.±4%F.S.±2%F.S.20%量程精密度≤5ppb≤5ppb≤5ppb≤0.5ppm80%量程精密度≤10ppb≤10ppb≤10ppb≤0.5ppm24h零点漂移±5ppb±5ppb±5ppb±1ppm24h20%量程漂移±5ppb±5ppb±5ppb±1ppm24h80%量程漂移±10ppb±10ppb±10ppb±1ppm13 附录B(资料性附录)等效浓度的计算方法B.1.等效浓度计算按照公式(B1)计算标准气体的等效浓度。LcC=C×……………………………………….(B1)etL式中:Ce--------标准气体等效浓度,ppb;Ct--------标准气体浓度标称值,ppm;L---------光程,m;LC--------校准池长度,mm。B.2等效浓度气体的计算示例在监测系统校准单元中放置不同长度的校准池或通入不同浓度的标准气体,当光程为200m时,按照公式(B1)计算得到的等效浓度值见表B.1。表B.1等效浓度计算示例序号标准气体浓度(ppm)光程(m)校准池长度(mm)等效浓度(ppb)140020050100240020010020034002001503004400200200400580020010040014 附录C(资料性附录)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报告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报告安装点位:设备名称:单位名称:(公章)年月日15 表C.1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站点基本信息站点名称子站建设性质点位类型(新、改建)管理(托管)单位主管部门监测项目测量方法站房面积站房结构采样口距站房地采样口距地面高度面高度测量光路距站房测量光路距地面高度地面高度站点周围情况简述:省市县(区)路(乡,镇)号(村)站点地理位置东经:北纬:仪器供应商建设项目开工日期年月日建设项目投入试运行日期年月日16 表C.2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点位周边情况表站点名称站点地址是否符合项目具体要求是√否×监测仪器监测点周围没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从监测点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是否至少为该障碍物高出采样口垂直距离的两倍以上监测点周围建设情况是否稳定监测点是否能长期使用,且不会改变位置点位周边情监测点是否地处相对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障的地方况监测点附近是否没有强电磁干扰开放光程监测系统监测点是否远离振动源监测点附近是否具备稳定可靠的电源供给监测点的通信线路是否方便安装和检修监测点周边是否有便于出入的车辆通道采样口距地面的高度是否在(3~15)m范围内在采样口周围270°捕集空间范围内环境空气流动是否不受任何影响采样口离建筑物墙壁、屋顶等支撑物表面的距离是否大于1m采样口位置情况采样口是否高于实体围栏至少0.5m以上监测光束穿过日平均机动车流量少于10000辆的道路上空、对监测结果影响不大的小污染源和少量未达到间隔距离要求的树木或建筑物上空合计距离是否小于监测光束总光程的10%其它情况小结17 表C.3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站房建设和仪器安装情况表站点名称站点地址仪器编号安装人员是否符合项目具体要求是√否×2站房面积不小于15m站房室内地面到天花板高度不小于2.5m站房室内地面距房顶平台高度不大于5m站房是否有防水、防潮、隔热、保温措施一般要求站房是否有符合要求的防雷和防电磁干扰设施站房排气口离站房内地面的距离是否在20cm以上监测站房应配备通往房顶的Z字型梯或旋梯站房内环境条件:温度:(15~35)℃;相对湿度:≤85%;大气压:(80~106)kPa站房供电系统是否配有电源过压、过载保护装置配电要求站房内是否采用三相五线供电,分相使用站房内布线是否加装线槽空调机出风口未正对仪器和采样管空调空调是否具有来电自启动功能辅助设施站房是否配备自动灭火装置配套设施站房是否安装有带防尘百叶窗的排气风扇仪器安装完成后,后方空间是否大于等于0.8m加热器与采样总管的连接应牢固,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30~50)℃采样总管是否竖直安装采样总管与屋顶法兰连接部分密封防水采样总管接地良好,接地电阻应小于4Ω分析仪器与支管接头连接的管线长度不应超过3m仪器设备分析仪器与支管气路之间安装孔径不大于5μm聚四氟乙烯滤膜安装分析仪器的排气口应通过管线与站房的总排气管连接。分析仪器光源发射、接收装置应与站房墙体密封分析仪器光程大于等于200m时,光程误差应不超过±3m;当光程小于200m时,光程误差应不超过±1.5%光源发射端和接收端(反射端)应在同一直线上,与水平面之间俯仰角不超过15°光源接收端(反射端)应避光安装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是否能正确记录、存储、显示采集到的数据和状态其它情况18 表C.4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调试检测记录表站点名称仪器编号调试检测日期检测人员是否符合要求项目检测结果是否×备注/其他SO2NO2零点噪声O3COSO2NO2最低检出限O3COSO2NO2量程噪声O3COSO2NO2示值误差O3COSO2NO220%量程精密度O3COSO2NO280%量程精密度O3COSO2NO224h零点漂移O3COSO2NO224h20%量程漂移O3COSO2NO224h80%量程漂移O3CO调试检测结论19 附录D(资料性附录)监测系统试运行报告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试运行报告安装点位:设备名称:单位名称:(公章)年月日20 表D.1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试运行情况记录表站点名称站点地址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故障次数故障出现时间故障现象故障小时数签名12345……合计//数据获取率(%)21 附录E(资料性附录)监测系统验收报告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验收报告安装点位:设备名称:单位名称:(公章)年月日22 表E.1基本情况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和CO)连续监测系统安装单位:联系人:单位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安装点位:系统名称及型号:监测项目:系统生产单位:系统试运行单位:试运行完成时间: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产品适用性检测合格报告监测系统的安装调试报告、试运行报告(含试运行日报表、月报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联网证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计划文档监测系统的技术档案备注:23 表E.2验收记录表仪器名称仪器编号验收日期监测人员是否符合要求性能指标验收检测结果是√否×备注/其他SO2NO2示值误差O3COSO2NO224h零点漂移O3COSO2NO224h80%量程漂移O3CO联网证明主要内容:联网验收相关制度、记录和档案验设备操作和使用制度收设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计划验收结论验收组成员(签字):年月日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