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 MB
- 2022-12-09 09:57:0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四章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一、术语裙房(skirtbuilding)与高层建筑相连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附属建筑。建筑高度(buildingaltitude)建筑高度为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了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内。—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综合楼(multiple-usebuilding)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商住楼(business-livingbuilding)底部商业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高层建筑。安全出口(safetyexit)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楼梯或直通室外地平面的出口。挡烟垂壁(hangwall)用不燃材料制成,从顶棚下垂不小于500mm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民用建筑:1.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2.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3.不适用于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n—建筑设计规范—三、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一)建筑分类高层建筑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类注: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分为一、二两级,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n四、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一)一般规定锅炉房、变压器室的门均应直通室外或直通安全出口;外墙上的门、窗等开口部位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Om的不燃烧体防火挑檐或高度不小于1.20m的窗槛墙;—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消防控制室宜设在高层建筑的首层或地下一层,且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并应设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2.消防控制室是建筑内防火、灭火设施的显示控制中心,是火灾扑救的指挥中心,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要害部位之一,应设在交通方便和发生火灾时不易延烧的部位,同时,为了让在消防控制室坚持工作的人员方便的撤出大楼,消防控制室应设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3.人员密集场所的设计要求: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会议厅、多功能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应设在首层或二、三层;当必须设在其它楼层时,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400m2。(2)一个厅、室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3)必须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4)幕布和窗帘应采用经阻燃处理的织物。\n—建筑设计规范—\n4.高层建筑底边的设计要求:在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辆要迅速靠近起火建筑,消防人员要尽快到达着火现场,消防人员一般是通过直通室外的楼梯间或出入口,从楼梯间进入起火层,开展扑救作业。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0m、进深大于4.00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二)防火间距—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三)消防车道—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有内院和天井的高层建筑消防车道的规定\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五、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和建筑构造1.高层建筑内应采用防火墙等划分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超过表5.1.1的规定:高层建筑内的商业营业厅、展览厅等,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且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时,地上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4000m2;地下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2000m2。当高层建筑与其裙房之间设有防火墙等防火分隔设施时,其裙房的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500m2,当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增加1.00倍。(一)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2.高层建筑内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走廊、敞开楼梯、自动扶梯、传送带等开口部位时,应按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之和不应超过本规范第5.1.1条的规定。当上下开口部位设有耐火极限大于3.00h的防火卷帘或水幕等分隔设施时,其面积可不叠加计算。\n3.高层建筑中庭防火分区面积应按上、下层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超过一个防火分区面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房间与中庭回廊相通的门、窗,应设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窗。(2)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应设乙级防火门或耐火极限大于3.00h的防火卷帘分隔。(3)中庭每层回廊应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4)中庭每层回廊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4.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00m的房间,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0m的梁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m2,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二)建筑构造1.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2.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电缆井、管道井应每隔2~3层在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应在每层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n—建筑设计规范—\n六、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一)一般规定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1)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2)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n(3)超过十八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十八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楼梯通过阳台或凹廊连通(屋顶可以不连通),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部分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4)除地下室外,相邻两个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有防火门连通时,且相邻两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之和不超过下图规定的公共建筑\n—建筑设计规范—2塔式高层建筑,两座疏散楼梯宜独立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剪刀楼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剪刀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2)剪刀楼梯的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墙分隔;(3)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3.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表6.1.6的规定:\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4.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30m;其它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15m。\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5.公共建筑中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60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0.90m。公共建筑中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75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6.高层建筑内走道的净宽,应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高层建筑首层疏散外门的总宽度,应按人数最多的一层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首层疏散外门和走道的净宽不应小于表6.1.9的规定\n—建筑设计规范—7.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的净宽应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但最小净宽不应小于0.90m。单面布置房间的住宅,其走道出垛处的最小净宽不应小于0.90m\n—建筑设计规范—8.高层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的安全疏散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火分区,且相邻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设有防火门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分别设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n—建筑设计规范—(2)房间面积不超过5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的房间,可设一个门(3)人员密集的厅、室疏散出口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n9.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建筑设计规范—\n(2)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3)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2计算;(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5)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6)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7)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8)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建筑设计规范—\n10.建筑高度超过100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m2的公共建筑,宜设置屋顶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在屋顶平台上的停机坪,距设备机房、电梯机房、水箱间、共用天线等突出物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2)出口不应少于两个,每个出口宽度不宜小于0.90m。(3)在停机坪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消火栓。(4)停机坪四周应设置航空障碍灯,并应设置应急照明。—建筑设计规范—\n11.除设有排烟设施和应急照明者外,高层建筑内的走道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设施。—建筑设计规范—\n12.建筑物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的防火挑檐。—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二)疏散楼梯间和楼梯1.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楼梯间入口处应没前室、阳台或凹廊;(2)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m2;(3)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n—建筑设计规范—2.裙房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封闭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2)楼梯间应设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个启。(3)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3.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其疏散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2)十二层及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3)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4.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超过十一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5.每层疏散楼梯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各层人数不相等时,其总宽度可分段计算,下层疏散楼梯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的一层计算。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不应小于表6.2.9的规定\n(三)消防电梯1.消防电梯的设置:A一类公共建筑B塔式住宅C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D高度超过32m的其它二类公共建筑(1)下列高层建筑应设消防电梯:—建筑设计规范—\nA当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1500m2时,应设1台B当大于1500m2但不大于4500m2时,应设2台C当大于4500m2时,应设3台D消防电梯可与客梯或工作电梯兼用,但应符合消防电梯的要求(2)高层建筑消防电梯的设置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2.消防电梯的设计要求:(1)消防电梯宜分别设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内;(2)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m2;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m2。当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0m2;公共建筑不应小于10m2;(3)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在首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的通道通向室外;\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n—建筑设计规范—
相关文档
- JBDQZ 0133.9-1985 电工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编制导则 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十进位分类编号法.pdf
- jbdqz0133.9-1985 电工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编制导则 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十进位分类编号法
- a4.1.1体系文件编制导则
-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导则
- jbdqz 0133.9-1985 电工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编制导则 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十进位分类编号法
- 2009[1]729a0标准体系文件编制导则
- jbdqz0133.3-85电工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编制导则_技术任务书
- jbdqz0133.7-85电工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编制导则_使用说明书
- jbdqz0133.9-1985电工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编制导则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十进位分类编号法
- jbdqz0133.2-85电工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编制导则_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成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