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 MB
  • 2022-04-22 11:28:52 发布

T∕CAOE 20.5-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5部分:珊瑚.pdf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07.060A45团体标准T/CAOE20.5-20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5部分:珊瑚礁Technicalguidelineforinvestigationandassessmentofcoastalecosystems—Part5:Coralreefs2020-05-06发布2020-05-06实施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 T/CAOE20.5-2020前言T/CAOE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分为10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第3部分:红树林;——第4部分:盐沼;——第5部分:珊瑚礁;——第6部分:海草床;——第7部分:牡蛎礁;——第8部分:砂质海岸;——第9部分:河口;——第10部分:海湾。本部分为T/CAOE20的第5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的要求编写。本部分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提出。本部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时小军、吕意华、邓伟、熊小飞、陈凯彪,陈程浩、陈志强、吕向立、石荣贵、李胜勇、李伟巍、王符菁、何静。i T/CAOE20.5-2020目次前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一般规定...................................................................14.1工作程序.............................................................14.2质量控制.............................................................24.3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24.4资料和成果归档.......................................................25现状调查内容............................................................26前期工作................................................................46.1资料搜集..........................................................46.2分布状况调查......................................................46.3站位布设..........................................................46.4调查方案制定......................................................57现场调查................................................................57.1断面布设和样带铺设................................................57.2珊瑚礁鱼类调查....................................................57.3珊瑚群落调查......................................................57.4硬珊瑚补充量调查..................................................57.5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67.6大型底栖藻类调查..................................................67.7站位巡察..........................................................67.8海水样品采集......................................................67.9水文气象观测......................................................67.10沉积物调查.......................................................67.11基质调查.........................................................77.12礁石上泥沙覆盖情况调查............................................77.13人类活动调查.....................................................77.14自然灾害情况调查.................................................88内业分析................................................................88.1珊瑚样带录像判读..................................................88.2鱼类样带录像判读..................................................98.3硬珊瑚补充量判读..................................................98.4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判读.............................................98.5大型底栖藻类判读.................................................108.6海水要素分析.....................................................108.7水文气象.........................................................108.8沉积物...........................................................109数据填报与存储.........................................................109.1现场调查记录与内业分析数据........................................109.2影像资料.........................................................1010生态状况评估..........................................................1110.1评估指标........................................................1110.2参照系..........................................................11I T/CAOE20.5-202010.3评估方法........................................................11附录A(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断面位置记录表...........................16附录B(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现场记录表...............................17附录C(规范性附录)人类活动调查记录表.....................................18附录D(规范性附录)垃圾调查记录表........................................19附录E(规范性附录)自然灾害调查记录表.....................................20附录F(规范性附录)珊瑚样带影像判读分析记录表.............................21附录G(规范性附录)珊瑚礁鱼类分析记录表...................................22附录H(规范性附录)硬珊瑚补充量判读分析记录表.............................23附录I(规范性附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判读分析记录表.......................24附录J(规范性附录)大型底栖藻类判读分析记录表.............................25附录K(规范性附录)泥沙沉降速率测试分析记录表.............................26附录L(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生态要素数据报表.........................27附录M(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生物种类数据报表.........................28附录N(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海水要素数据报表.........................29附录O(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水文气象要素数据报表.....................30附录P(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沉积物粒度数据报表.......................31II T/CAOE20.5-20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5部分:珊瑚礁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的一般规定、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生态状况评估等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海岸带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2763.3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GB/T12763.8-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17378.3-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17378.4-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7-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T/CAOE20.1-20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1部分: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珊瑚礁coralreefs由活珊瑚和已死亡的珊瑚骨骼所构成的特殊海底生境。3.2造礁石珊瑚scleractiniancorals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下有共生虫黄藻、碳酸钙骨骼和造礁能力的珊瑚种类的统称。3.3珊瑚礁生态系统coralreefecosystem由造礁石珊瑚、珊瑚藻等所形成的珊瑚礁生境与生物群落所构成的统一的自然整体。3.4覆盖率coverage某种生物或基质垂直投影长度或面积占断面线长度或样方面积的比例。3.5硬珊瑚补充量hardcoralrecruitment单位面积内造礁石珊瑚幼体的数量。4一般规定4.1工作程序工作程序按照T/CAOE20.1-2020第5章规定的要求执行。1 T/CAOE20.5-20204.2质量控制4.2.1一般要求质量控制按照T/CAOE20.1-2020中4.3规定的要求执行。4.2.2特殊要求4.2.2.1现场影像资料质量检查调查工作完成后,应立即对影像资料进行检查,确保资料齐全,清晰可用,满足后期室内分析的要求,并按附录A~附录E要求填写现场调查记录表。影像资料质量具体要求如下:——影像资料齐全,数量达到技术要求;——录像画面角度、高度、时长达到技术要求,完整拍摄了整条样带,画面明亮清晰,播放匀速流畅,无明显抖动;——样方照片角度、高度达到技术要求,包含了整个样方框,画面明亮清晰;若发现影像资料不全,或画面不清晰,或照片模糊,应重新开展该站的调查工作。4.2.2.2影像判读分析质量监督与控制影像判读分析质量监督与控制应注意:——严格按本部分的要求开展影像判读分析工作;——多人或多单位共同开展判读分析工作时,应各自挑选5%的站位,相互进行校对;——严格按附录F~P要求填写室内分析记录表,判读分析人签字,并由专人进行审核校对。4.3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按照T/CAOE20.1-2020中9.1规定的要求执行。本部分报告具体内容至少应包含:——调查区域背景资料;——介绍珊瑚礁分布状况调查和现状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描述调查区域内珊瑚礁的分布状况;——分析调查区域内珊瑚群落、礁栖生物和珊瑚礁生境等状况;——回顾历史资料,分析变化趋势;——评估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结合人类活动调查结果,分析生态系统变化原因;——最后总结报告结论,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等。4.4资料和成果归档资料和成果归档按照T/CAOE20.1-2020中第10章规定的要求执行。5现状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珊瑚、环境要素、生物群落和威胁因素等四大类。具体调查项目、调查要素、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见表1。根据调查目的和评估需求,可选择不同调查要素。2 T/CAOE20.5-2020表1珊瑚礁生态现状调查内容调查内容调查要素调查方式调查方法造礁石珊瑚:种类、活珊瑚覆盖率、珊瑚死亡率、硬珊瑚现场调查见7.3珊瑚补充量、珊瑚白化与病害情况珊瑚礁鱼类:种类、丰度与体长范围现场调查见7.2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珊瑚礁常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生物群落现场调查见7.5物的种类、密度大型底栖藻类:种类、覆盖度、高度现场调查见7.6海水:盐度、pH、溶解氧、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活性磷酸盐、总氮、总磷、叶绿素a、悬浮物、现场调查见7.8油类水文气象:水温、透明度、水深、海况、简易天气状环境现场调查见7.9况要素沉积物:沉积物粒度、泥沙沉降速率、礁石上泥沙覆现场调查见7.10和7.12盖情况基质:礁石、碎石、沙、泥覆盖率现场调查见7.11海岸带工程:近五年完成和正施工的海岸带工程项目资料搜集情况,工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围填海、岸堤、码头、社会调查见7.13.1桥梁、栈桥等,重点调查项目名称、业主单位、位置、现场调查用途、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补偿措施等疏浚、采石、采沙: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海底疏浚、采资料搜集石、采沙等活动情况,重点调查施工单位、范围、采社会调查见7.13.2挖量及用途等现场调查旅游开发:调查区域近五年内与珊瑚礁相关的旅游开资料搜集发活动情况,重点调查旅游项目名称、活动范围、接社会调查见7.13.3客量等现场调查排污及温排水: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排污及温排水情资料搜集况,重点记录排污企业、排放口位置、处理情况、超社会调查见7.13.4威胁标污染物等现场调查因素资料搜集渔业捕捞: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渔业捕捞情况,重点调社会调查见7.13.5查渔船数量、吨位、捕捞方式、捕捞种类、捕捞量等现场调查水产养殖: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水产养殖情况,重点调资料搜集查养殖区域位置、面积、养殖方式、养殖品种、养殖社会调查见7.13.6量等信息现场调查水面和海底人工设施:调查区域近五年内发现的水面资料搜集和海底人工设施情况,重点调查设施名称、位置、用见7.13.7现场调查途、环境影响等突发事故:调查区域近五年内发生的突发事故情况,突发事故包括但不限于沉船、搁浅、危化品泄漏、溢资料搜集见7.13.8油等,重点调查事故类型、发生地点、应急处理、环社会调查境影响等3 T/CAOE20.5-2020调查内容调查要素调查方式调查方法海洋垃圾:调查区域水面、海底海洋垃圾种类、数量现场调查见7.13.9及分布台风:近五年内影响调查区域的台风资料资料搜集见7.14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近五年影响调查区域的极端高资料搜集见7.14温或极端低温资料6前期工作6.1资料搜集搜集调查区域珊瑚礁生态、水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及人类活动相关资料,掌握该区域珊瑚礁分布、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的基本情况。6.2分布状况调查6.2.1调查目的与内容在调查区域资料不足,或分布状况不明时,应提前开展分布状况调查。为后续生态现状调查和评估确定调查范围和具体调查区域。分布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珊瑚礁分布边界;——珊瑚大致分布状况。6.2.2水深调查范围我国近岸大部分区域调查范围可限定在水深15m以浅水域内,部分海岸带区域珊瑚分布较深,调查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扩大至更深处。6.2.3断面布设沿岸线垂直方向从岸边1m~2m水深处到15m水深处,每间距500m布设1条珊瑚礁分布调查断面。6.2.4调查方法采用船载便携式水下摄像设备、水下机器人和人工浮潜或潜水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拍摄调查断面。以“50m范围内未见造礁石珊瑚”作为珊瑚礁分布边缘点评判标准,通过浮球和GPS定位确定并记录珊瑚分布边缘点的经纬度,并现场或室内定性判读各断面珊瑚大致分布状况。6.2.5珊瑚分布状况判读根据分布的稀疏程度,珊瑚大致分布状况分为以下几个等级:a)零星分布。珊瑚覆盖率估算低于5%,或前方10m视野范围内少于10个造礁石珊瑚;b)一般分布。珊瑚覆盖率估算高于5%,低于10%,或前方10m范围内多于10个,少于20个造礁石珊瑚;c)集中分布。珊瑚覆盖率估算高于10%,或前方10m范围内多于20个造礁石珊瑚。6.3站位布设4 T/CAOE20.5-2020根据历史资料或分布状况调查结果确定调查范围,布设调查站位。站位布设原则为:a)代表性。根据调查区域面积大小,布设站位数量,站位间距保持在500m~1000m,站位数量越多,整体代表性越强,越能真实反映生态状况;b)延续性。应保留历史站位,特别是确定基准值时依据的站位;c)均匀性。站位分布应保持一定的均匀性,各个方位、不同的水深都有站位分布。6.4调查方案制定调查方案设计编制按照T/CAOE20.1-2020第6章的要求执行。7现场调查7.1断面布设和样带铺设在2m~4m、5m~7m和9m~12m处沿等深线布设1条~3条断面,断面之间相互平行,断面长度50m。若珊瑚实际分布水深超过12m,应布设3条断面,各断面水深可适当调整。按断面布设要求铺设大于50m的样带皮尺,作为一条断面。铺设样带皮尺时,皮尺应拉直,每隔10m缠绕固定在礁石上,固定卷尺起点和终点,并放置浮球,标示位置,记录断面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及水深。断面位置及水深记录见附录A。断面皮尺铺设完后,依次开展珊瑚礁鱼类、珊瑚群落、硬珊瑚补充量、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大型底栖藻类等项目现场拍摄工作。第一次调查时,应尽可能用钢钉和浮球等工具标识断面位置,并记录经纬度。7.2珊瑚礁鱼类调查珊瑚礁鱼类调查采用带状断面录像法。现场调查期间,每个站位首先开展珊瑚礁鱼类项目调查工作。样带铺设完后,静待10min后,一名调查技术人员手持摄像机,离底0.5m左右,从起点开始沿样带皮尺缓慢匀速游动,镜头水平对准皮尺前方,焦距保持在35m左右,保证画面内容包含皮尺两侧各2.5m范围内的鱼类,录像时镜头避免晃动,保证画面清晰稳定。一直拍摄到样带皮尺终点为止,录像时长至少5min。拍摄时,其他人员应避免出现在拍摄镜头的前方。另一名调查技术人员在录像拍摄人员之后对断面及两侧鱼类进行微距拍照,作为辅助鉴定分析材料。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B表B.1中。7.3珊瑚群落调查一名调查技术人员手持摄像机,镜头离样带0.2m~0.3m,从起点开始沿样带皮尺缓慢匀速游动,镜头垂直向下对准皮尺,拍摄皮尺和皮尺下面的生物和基质,镜头画面应避免晃动,保证清晰。一直拍摄到样带皮尺终点为止,录像时长至少10min。另一名调查技术人员在录像人员之后微距拍摄样带皮尺下各种类珊瑚照片,并少量采集稀有种类标本,用于辅助种类鉴定和名录附图展示。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B表B.1中7.4硬珊瑚补充量调查在样带线两侧各2.5m范围内的礁石上随机放置10个50cm50cm样方或40个25cm25cm样方,拍摄样方照片。样方应随机布设,避免人为放在沙、珊瑚、藻类或其他生物较多的区域内。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B表B.1中5 T/CAOE20.5-20207.5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沿样带两侧各1m,长度50m范围内获取影像资料,记录所有可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大类,包括软珊瑚、柳珊瑚、海绵、海百合、海鞘、海葵、海星、海参、双壳类、螺类,并单独记录敌害生物(长棘海星和核果螺)。应采用以下方式之一进行拍摄:a)录像拍摄。拍摄录像时,镜头45度朝向前下方,对准样带一侧1m范围内,分来回拍摄样带两侧各1m范围内可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录像时长至少10min。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B表B.1中;b)照片拍摄。拍摄样带两侧各1m范围内所有可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照片。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B表B.1中。7.6大型底栖藻类调查在断面两侧各2.5m范围内随机放置10个50cm50cm样方或40个25cm25cm样方,拍摄样方照片,微距拍摄各类藻类照片,必要时采集各类藻类样品。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B表B.1中。7.7站位巡察完成每站位各断面所有项目现场调查工作后,派技术人员分别前往断面线以外的区域,巡察珊瑚及其生物情况,拍摄视频录像。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B表B.1中。7.8海水样品采集按照GB17378.3-2007第4章规定的要求进行。7.9水文气象观测水文观测按照GB/T12763.2规定的要求进行,各站位分别测量一次表层和底层水温、透明度,各断面测量一次水深。气象观测按照GB/T12763.3规定的要求进行,每日观测记录一次海况、简易天气状况。7.10沉积物调查7.10.1沉积物采集沉积物采集按照GB/T12763.8-2007中6.1规定的要求进行。采集表层0cm~5cm内沉积物样品,采样方法为人工潜水采集,每站位在沟渠、低洼处等泥沙自然沉积处采集一次。7.10.2泥沙沉降速率7.10.2.1站位筛选5个~6个站位开展泥沙沉降速率要素调查,站位均匀布设,若附近有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则围绕海洋工程位置布设站位,并在远离海洋工程位置处布设1个~2个比对站。7.10.2.2设备沉积物收集器,高69cm,下端尖细,上端固定三个铁罐,铁罐高为14cm,内径为7cm,下端封闭,上端开口,里面放置一个长为15cm,外径为5cm,下端封闭,上端有网栅(5mm网孔)的PVC管。沉积物收集器示意图详见图1。水下安装时,管口离底应保存在30cm以上。6 T/CAOE20.5-20207.10.2.3采样频率和采样方式1年至少采集1次,每次PVC管放置时长为1个月。采样时每次回收PVC管,并放置新的PVC管。回收PVC管时避免沉积物溢出,取出PVC管后立即用大封口袋(预先做好标签)密封装好,防止沉积物和水溢出。7.10.2.4现场处理将封口袋和PVC管中的海水和泥沙倒入大烧杯中,用少量淡水冲洗三次,洗去盐分,使用抽滤装置去掉大部分洗液,将全部泥沙及少量水分转入洁净封口袋中。每个PVC管转出的泥沙样品单独装袋,做好标签,冷藏保存。沉积物收集现场记录在附录B表B.1中。图1沉积物收集器示意图7.11基质调查基质为无活珊瑚、大型底栖藻类、海绵、软珊瑚等大型生物覆盖的区域,包括礁石、碎石、沙和泥。现场调查方法见7.3。7.12礁石上泥沙覆盖情况调查水下观察、拍摄调查区域内的因人类活动、突发事故或自然灾害导致的礁石被泥沙覆盖的情况。泥沙覆盖情况严重程度根据泥沙厚薄按少量、中等、较多、严重定性分为四个等级。调查人员现场研判泥沙覆盖情况的严重程度,并记录在附录B表B.1中。7.13人类活动调查7.13.1海岸带工程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完成或正在施工的海岸带工程项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围填海、岸堤、码头、桥梁、栈桥、沙滩修复等,现场核查项目情况,拍摄照片,记录位置,测算侵占珊瑚礁范围及面积。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项目实施单位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C表C.1中。7.13.2疏浚、采石、采沙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的疏浚、采石、采沙工程资料,掌握疏浚采挖范围、疏浚采挖量及用途,并现场核查水下情况,拍摄照片,记录位置,测算疏浚范围、采挖范围及面积。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施工单位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C表C.1中。7.13.3旅游开发7 T/CAOE20.5-2020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珊瑚礁相关的旅游项目开发资料,如潜水观光、半潜船或潜艇观光等,并现场核查实际情况,拍摄照片。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旅游公司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C表C.1中。7.13.4排污及温排水。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排污口及温排水口资料,掌握排污及温排水情况。现场核查实际情况,拍摄照片,记录位置,采集排污口及温排水口水样,并在混合区采集2个~3个站的表底层水样,测试主要污染物含量。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C表C.1中。7.13.5渔业捕捞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内渔业捕捞资料,现场核查实际情况,观察并拍摄渔船作业情况。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或周边渔民,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C表C.1中。7.13.6水产养殖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水产养殖资料,现场核查实际情况,记录养殖位置、养殖种类等信息,并拍摄照片。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养殖户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C表C.1中。7.13.7水面和海底人工设施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水面和海底人工设施资料,现场核查实际情况,记录位置、大小、用途及环境影响等信息,并拍摄照片。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C表C.1中。7.13.8突发事故搜集调查区域及周边近五年内发生的沉船、搁浅、危化品泄漏、溢油等海上或岸上突发事故资料,掌握近五年内的突发事故及其影响情况。针对珊瑚礁分布区内的沉船和搁浅事故,现场前往事故地点进行核查,记录位置,拍摄照片,观察破坏、恢复等情况。必要时走访相关管理部门或周边群众,获取详细信息。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C表C.1中。7.13.9海洋垃圾在每个站位观察、记录海面和海底垃圾种类、数量,拍摄照片。海洋垃圾信息记录在附录D表D.1中。7.14自然灾害情况调查搜集调查区域近五年内自然灾害资料,信息详细记录在附录E表E.1中。调查内容包括:——途经和影响调查区域的台风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发生在调查区域的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天气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8内业分析8.1珊瑚样带录像判读样带录像判读采用截线样点法。判读影像中所有出现在样带皮尺各10cm刻度点正下8 T/CAOE20.5-2020方的造礁石珊瑚、其他固着生物(包括软珊瑚、海绵、海葵等)、造礁石珊瑚死亡状况、白化状况以及基质(礁石、碎石、沙、泥)分布状况。从0开始数,到10cm刻度作为第一个刻度点开始判读,每间隔10cm判读一个刻度点,一直判读到“50m”刻度点。判读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F表F.1中。判读要素包括:a)种类鉴定。判读样带皮尺各10cm刻度点处造礁石珊瑚种类(大于2cm),若影像中难以鉴定到种,则以珊瑚微距照片辅以鉴定,并收集每种珊瑚清晰照片;b)活珊瑚覆盖率。统计所有活造礁石珊瑚(大于2cm)出现的10cm刻度点的数量,该数量除以500,即为该样带活珊瑚覆盖率,覆盖率以%计;c)珊瑚死亡率。判读样带皮尺各10cm刻度点处是否有近期死亡﹝1个月内、1个~6个月内、6个~12个月内和1年以上﹞的造礁石珊瑚(大于2cm),统计有死亡造礁石珊瑚分布的10cm刻度点的数量,该数量除以500,即为该样带近期各段时间内的珊瑚死亡率,死亡率以%计。总死亡率为各段时间死亡率的合计。珊瑚死亡时间的判定依据为:1)1个月以内。造礁石珊瑚骨骼白色、完整清晰;2)1个~6个月以内。造礁石珊瑚骨骼被小型藻类或薄层沉积物覆盖;3)6个~12个月内。造礁石珊瑚骨骼结构轻微腐蚀,附有较多藻类,但仍然能分辨出珊瑚的属级分类单位;4)1年以上。造礁石珊瑚骨骼结构消失,或单体上的附着生物(藻类、无脊椎动物等)已经很难取下。d)病害状况。判读样带皮尺各10cm刻度点处的活造礁石珊瑚是否有病害发生,统计10cm刻度点的数量,该数量除以500,即为该样带珊瑚发病率,单位以%计;e)其他固着生物覆盖率。判读样带皮尺各10cm刻度点处是否有软珊瑚、海绵、海葵等大类其他固着生物。按大类统计有其他生物分布的10cm刻度点的数量,该数量除以500,即为该样带各大类其他生物的覆盖率,覆盖率以%计;f)基质类型及覆盖率。判读样带皮尺各10cm刻度点处无固着生物覆盖部分的基质类型,是否是礁石、碎石、沙或泥,统计有各基质类型分布的10cm刻度点的数量,该数量除以500,即为该样带各基质类型的覆盖率,覆盖率以%计。8.2鱼类样带录像判读鱼类种类鉴定过程应辅以鱼类微距照片或实物标本,鉴定到种。数量统计过程应注意统计边界(皮尺两侧各2.5m范围内),并避免重复计数。判读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G表G.1中。宜使用以下方式判读:a)人工判读。人工判读鱼类样带影像中各鱼类种类和体长范围,统计各种类数量;b)软件识别。利用软件,自动判读识别影像资料中的鱼类种类、数量及体长。8.3硬珊瑚补充量判读统计样方内不大于2cm的造礁石珊瑚幼体数量,该数量除以样方面积,即为硬珊瑚补充量,单位为ind/m2。判读时种类鉴定到科或属,且应注意区别幼体与死亡后仅剩的小块活体。判读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H表H.1中。8.4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判读判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带录像中所有可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类别和数量,包括软珊瑚、柳珊瑚、海葵、海百合、海星、海胆、蛇尾、海参、海绵、海鞘、甲壳类、双壳类、螺类等。对于敌害生物和指示生物种类和数量,包括长棘海星、核果螺、蓝指海9 T/CAOE20.5-2020星、法螺、砗磲、长刺海胆、石笔海胆、龙虾等应单独判读。判读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I表I.1中。8.5大型底栖藻类判读判读样方内大型底栖藻类的种类、覆盖率和高度。种类鉴定应以藻类微距照片或实物标本为准,并收集每种藻类清晰照片。判读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J表J.1中。8.6海水要素分析叶绿素a含量分析按照GB17378.7-2007第8章规定的要求进行。其他海水要素的室内测试分析按照GB17378.4-2007第4章规定的要求进行。8.7水文气象水文数据整理与分析按照GB/T12763.2规定的要求进行。气象数据整理与分析按照GB/T12763.3规定的要求进行。8.8沉积物8.8.1沉积物粒度沉积物粒度的室内测试分析按照GB/T12763.8-2007中6.3规定的要求进行。8.8.2泥沙沉降速率将封口袋中的泥沙样品均匀平整摊放于瓷盘内,放入烘箱进行烘干处理,干燥温度为105℃,干燥时间一般为2h。置于干燥器冷却15min~20min,然后在感量0.001g的天平上称量。泥沙沉降速率分析数据记录在附录K表K.1中。9数据填报与存储9.1现场调查记录与内业分析数据各项要素的现场调查记录和内业分析记录按照现场调查和内业分析要求填写。在完成内业分析工作后,需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包括:a)珊瑚礁生态调查数据。统计报表以excel表格形式填报与保存,格式见附录L;b)种类名录。珊瑚、鱼类、大型底栖藻类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名录以excel表格填报与保存,格式见附录M;c)海水调查要素数据。海水调查要素统计报表以excel表格形式填报与保存,格式见附录N;d)水文气象调查数据。水文气象调查要素统计报以excel表格形式填报与保存,格式见附录O;e)沉积物调查数据。沉积物调查要素统计报表以excel表格形式填报与保存,格式见附录P。9.2影像资料各项影像资料,需按类别进行整理存储,包括:——珊瑚样带录像、鱼类样带录像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带录像;——样方照片;——珊瑚、鱼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大型底栖藻类的种类照片;10 T/CAOE20.5-2020——各站调查工作中拍摄的其他照片或录像。10生态状况评估10.1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包括反映珊瑚礁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及生境状况的主要指标,包括:——各站珊瑚覆盖率;——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包括各站位种类数量和区域总种类数量;——各站硬珊瑚补充量;——各站鱼类指示种密度;——各站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指示种密度;——各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各站海水悬浮物含量。10.2参照系参照系按以下方式选取和使用:a)收集调查区域的历史资料,包括常规监测、专项调查、文献资料等获得的生态系统数据,建立参照系;b)参照系宜采用上述数据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变化的资料;c)当历史资料齐全时,以历史资料作为评估的参照系;d)当有部分历史资料时,以部分历史资料作为评估的参照系,数据缺少部分仅对现状开展描述性评价;e)当缺乏历史资料时,可不开展生态系统受损评估,仅开展生态系统现状评估,结果宜作为以后评估的参照系。10.3评估方法10.3.1单站评估10.3.1.1珊瑚覆盖率变化珊瑚覆盖率变化是体现珊瑚礁生态系统变化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单个站珊瑚覆盖率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珊瑚覆盖率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1):δC=(Ci-Ci0)/Ci0……………………….……..……(1)式中:δC——单个站珊瑚覆盖率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Ci——第i个站的珊瑚覆盖率;Ci0——第i个站珊瑚覆盖率的基准值。单站珊瑚覆盖率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2。表2单站珊瑚覆盖率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分级δC范围状况赋值(满分100分)Ⅰ级δC≥-10%稳定50Ⅱ级-10%>δC≥-50%减少25Ⅲ级δC<-50%明显减少0注:第Ⅰ级中,50%≥δC>10%,表示增加,赋值75;δC>50%,表示明显增加,赋值100。11 T/CAOE20.5-202010.3.1.2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变化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的变化,是珊瑚礁受损或恢复的典型特征之一。单站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种类数量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2):δS=(Si-Si0)/Si0……………….………………………(2)式中:δS——单站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Si——第i个站的种类数量,单位为种;Si0——第i个站种类数量的基准值,单位为种。单站珊瑚覆盖率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3。表3单站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分级δS范围状况赋值(满分50分)Ⅰ级δS≥-10%稳定25Ⅱ级-10%>δS≥-50%减少12.5Ⅲ级δS<-50%明显减少0注:第Ⅰ级中,50%≥δS>10%,表示增加,赋值37.5;δS>50%,表示明显增加,赋值50。10.3.1.3硬珊瑚补充量变化硬珊瑚补充量表征珊瑚幼体补充能力,硬珊瑚补充量的变化,体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幼体补充功能减弱或增强。单个站硬珊瑚补充量较其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硬珊瑚补充量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3):δR=(Ri-Ri0)/Ri0……………………….…….……(3)式中:δR——单个站硬珊瑚补充量较其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Ri——第i个站的硬珊瑚补充量,单位为个/平方米(ind/m2);Ri0——第i个站硬珊瑚补充量的基准值,单位为个/平方米(ind/m2)。单站硬珊瑚补充量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4。表4单站硬珊瑚补充量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分级δR范围状况赋值(满分50分)Ⅰ级δR≥-10%稳定25Ⅱ级-10%>δR≥-50%减少12.5Ⅲ级δR<-50%明显减少0注:第Ⅰ级中,50%≥δR>10%,表示增加,赋值37.5;δR>50%,表示明显增加,赋值50。10.3.1.4珊瑚礁鱼类指示种密度变化珊瑚礁鱼类中蝴蝶鱼、鹦嘴鱼和石斑鱼对珊瑚礁生态系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其密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单个站蝴蝶鱼科、鹦嘴鱼科和石斑鱼属所有种类密度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鱼类指示种密度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4):δF=(Fi-Fi0)/Fi0…………….……………….……(4)式中:δF——单个站所有鱼类指示种密度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Fi——第i个站的所有鱼类指示种密度合计值,单位为尾/250平方米〔ind/(250m2)〕;Fi0——第i个站所有鱼类指示种密度的基准值,单位为尾/250平方米〔ind/(250m2)〕。12 T/CAOE20.5-2020单站鱼类指示种密度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5。表5单站鱼类指示种密度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分级δF范围状况赋值(满分50分)Ⅰ级δF≥-10%稳定25Ⅱ级-10%>δF≥-50%减少12.5Ⅲ级δF<-50%明显减少0注:第Ⅰ级中,50%≥δF>10%,表示增加,赋值37.5;δF>50%,表示明显增加,赋值50。10.3.1.5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指示种密度变化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中砗磲对珊瑚礁生态系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其密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单个站砗磲科所有种类密度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砗磲密度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5):δGC=(GCi-GCi0)/GCi0………………………….…(5)式中:δGC——单个站砗磲密度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GCi——第i个站砗磲科所有种类密度合计值,单位为个/250平方米〔ind/(250m2)〕;GCi0——第i个站砗磲密度的基准值,单位为个/250平方米〔ind/(250m2)〕。单站砗磲密度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6。表6单站砗磲密度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分级δGC范围状况赋值(满分50分)Ⅰ级δGC≥-10%稳定25Ⅱ级-10%>δGC≥-50%减少12.5Ⅲ级δGC<-50%明显减少0注:第Ⅰ级中,50%≥δGC>10%,表示增加,赋值37.5;δGC>50%,表示明显增加,赋值50。10.3.1.6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变化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变化,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受损或开始恢复主要特征之一。单个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6):δA=(Ai-Ai0)/Ai0……..………...……………………(6)式中:δA——单个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Ai——第i个站的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Ai0——第i个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的基准值。单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7。表7单站大型底栖藻类覆盖率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分级δA范围状况赋值(满分50分)Ⅰ级δA≤10%稳定25Ⅱ级50%≥δA>10%增加12.5Ⅲ级δA>50%明显增加0注:第Ⅰ级中,-10%>δA≥-50%,表示减少,赋值37.5;δA<-50%,表示明显减少,赋值50。10.3.1.7海水悬浮物含量变化海水悬浮物含量对珊瑚生长与恢复极为重要,对生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有重要的指示意13 T/CAOE20.5-2020义。单个站海水悬浮物含量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该站海水悬浮物含量的相对变化幅度,计算见方法公式(7):δSS=(SSi-SSi0)/SSi0…………..…………….………(7)式中:δSS——单个站海水悬浮物含量较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SSi——第i个站的海水悬浮物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SSi0——第i个站海水悬浮物含量的基准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单站海水悬浮物含量相对变化值分级及赋值见表8。表8单站海水悬浮物含量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分级δSS范围状况赋值(满分50分)Ⅰ级δSS≤10%稳定25Ⅱ级50%≥δSS>10%增加12.5Ⅲ级δSS>50%明显增加0注:第Ⅰ级中,-10%>δSS≥-50%,表示减少,赋值37.5;δSS<-50%,表示明显减少,赋值50。10.3.1.8单站多指标综合评估单站综合评估根据以上7个指标赋值大小进行综合评估,计算方法见公式(8):Vsite=i/iMAX…….……………………(8)式中:Vsite——单站综合评估计算结果;Vi——n个指标赋值结果之和,n≤7;ViMAX——n个指标的赋值满分之和,n≤7。若由于现状数据或基准值缺乏导致部分指标不能赋值评估时,则舍弃不能评估的指标,以余下指标进行评估,同时也仅用余下指标的赋值满分参与计算。单站生态评估分级结果见表9。表9单站珊瑚礁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分级表分级Vsite范围生态状况Ⅰ级Vsite≥50%稳定Ⅱ级25%≤Vsite<50%受损Ⅲ级Vsite<25%严重受损10.3.2区域评估区域评估结果由区域内各站评估结果综合得出,计算方法见公式(9):Icr=site/…………………………………(9)式中:Icr——区域综合生态评估计算结果;Vsite——单站综合评估计算结果;n——区域调查评估站位数量。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分级见表10。14 T/CAOE20.5-2020表10区域珊瑚礁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分级表分级Icr范围生态状况Ⅰ级Icr≥50%稳定Ⅱ级25%≤Icr<50%受损Ⅲ级Icr<25%严重受损在调查成果报告中,结合以上生态状况综合评估结果和威胁因素等未纳入以上定量评估的其余调查要素,综合分析珊瑚礁生态状况变化的内在原因和外部驱动因素,提出相应管理措施。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评估结果分级说明见表11。表11区域珊瑚礁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分级说明及管理措施建议表分级分级说明管理措施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保持稳定或有所改Ⅰ级持续跟踪监测、科学管理善,生物多样性保持不变,自我恢复能力较强加强生态管理,控制威胁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结构稳定性有所降低,生态功能有Ⅱ级因素,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一定缺失,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自我恢复能力下降恢复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结构稳定性显著降低,生态功加强生态管理,控制威胁Ⅲ级能明显缺失,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自我恢复能力明显因素,建议开展人工修复下降措施,改善生态系统状况15 T/CAOE20.5-2020附录A(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断面位置记录表珊瑚礁生态调查断面位置记录格式见表A.1。表A.1珊瑚礁生态调查断面位置记录表项目名称:页码:区域任务编号断面布设水深测量序站调查调查定位号号起点经度起点纬度终点经度终点纬度长度起点水深终点水深日期时间方式备注断面编号(E)(N)(E)(N)mmm123456789101112记录者校对者16 T/CAOE20.5-2020附录B(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现场记录表珊瑚礁生态调查现场记录格式见表B.1。表B.1珊瑚礁生态调查现场记录表项目名称:页码:区域任务编号站位调查日期水下平视调查时间天气海况距离/m样带断面1断面2断面3序号断面编号1调查项目拍摄时间时长拍摄时间时长拍摄时间时长2鱼类3样带拍珊瑚摄大型底栖无4脊椎动物样方数样方数样方数5调查项目拍摄时间拍摄时间拍摄时间量量量硬珊瑚补充6样方量、大型底栖藻类设置数量设置数设置数设置数设置数量/设置数量//样品数量/样品量/样品量/样品沉积物收集器设置与样品数量样品数量7量数量数量数量样品采集现状变化现状变化现状变化泥沙覆盖现状及较上8年变化9站位巡察10海洋垃圾状况11周边渔业活动状况12其他注1:拍摄时间以“0920”的格式记录。注2:水下水平能见度为水下可清晰看到物体的最远平视距离,为现场估算值。注3:站位巡察栏定性描述两个区域珊瑚生长状况、鱼类状况及其他优势生物的状况。记录者校对者17 T/CAOE20.5-2020附录C(规范性附录)人类活动调查记录表人类活动调查记录格式见表C.1。表C.1人类活动调查记录表项目名称页码:调查区域调查方式调查日期人类活动情况分类记录近五年调查区域内完成和正在施工的海岸带工程项目信息,工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围填海、岸堤、码头、桥梁、栈桥、沙滩海岸带工程修复等,重点记录项目名称、业主单位、位置、用途、环境保护基本情况措施和生态补偿措施等基本信息,如有侵占珊瑚礁,则要记录侵占范围及面积。疏浚、采石、记录近五年调查区域内的海底疏浚、采石、采沙等活动信息,重采沙基本情点记录施工单位、范围、采挖量及用途等信息。况旅游开发活记录近五年调查区域内与珊瑚礁相关的旅游开发活动信息,重点动基本情况记录旅游项目名称、活动范围、接客量等信息。排污及温排记录调查区域内排污及温排水口信息,重点记录排污企业、排放水基本情况口位置、处理情况、超标污染物等信息。渔业捕捞基记录调查区域内渔业捕捞情况,重点记录渔船数量、吨位、捕捞本情况方式、捕捞品种、捕捞量等信息。水产养殖基记录调查区域内水产养殖情况,重点记录养殖区域位置、面积、本情况养殖方式、养殖品种、养殖量等信息。水面和海底记录调查区域内发现的水面和海底人工设施情况,重点记录设施人工设施基名称、位置、用途、环境影响等信息。本情况记录近五年调查区域内发生的突发事故信息,突发事故包括但不突发事故基限于沉船、搁浅、危化品泄漏、溢油等,重点记录事故类型、发本情况生地点、应急处理、环境影响等信息。其他人类活记录近五年调查区域内其他人类活动基本信息。动基本情况记录者校对者18 T/CAOE20.5-2020附录D(规范性附录)海洋垃圾调查记录表海洋垃圾调查记录格式见表D.1。表D.1海洋垃圾调查记录表项目名称页码:调查区域调查方式是否拍摄照序号站位垃圾种类数量海面/海底调查日期备注片/视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记录者校对者19 T/CAOE20.5-2020附录E(规范性附录)自然灾害调查记录表自然灾害调查记录格式见表E.1。表E.1自然灾害调查记录表项目名称页码:调查区域调查方式(记录近五年影响调查区域内台风情况信息,重点记录台风次数、破台风坏情况、灾害处理恢复等信息)(记录近五年调查区域内发生的极端高温情况信息,重点记录极端高极端高温温发生次数、破坏情况、灾害处理恢复等信息)(记录近五年调查区域内发生的极端低温情况信息,重点记录极端低极端低温温发生次数、破坏情况、灾害处理恢复等信息)其他记录者校对者20 T/CAOE20.5-2020附录F(规范性附录)珊瑚样带影像判读分析记录表珊瑚样带影像判读分析记录格式见表F.1。表F.1珊瑚样带影像判读分析记录表项目名称:区域站位编号断面编号样带长度/m调查日期判读日期水深/m病害状况白化状况死亡珊瑚底质类型样带其它序号珊瑚中文名珊瑚拉丁文名是否病病害类礁碎位置是否白化abcd沙泥生物害型石石1122……500500珊瑚生长状况活珊瑚覆盖度/%病害发生率/%白化率/%死亡情况1年内死亡率/%总死亡率/%合计底质类型礁石覆盖度/%碎石覆盖度/%沙覆盖度/%其他生物覆盖度/%大型底栖海藻软珊瑚柳珊瑚海绵注1:样带位置1表示50m样带皮尺上的0m10cm刻度位置,2表示0m20cm刻度位置,之后依次类推。注2:样带位置上有珊瑚则填写珊瑚种名,有病害、白化、死亡珊瑚、底质类型,则在对应位置上填写“+”,无则空白。注3:“其它生物”栏则如实填写,如有软体珊瑚,则填写软体珊瑚,有海藻则填写海藻。注4:病害B为白化病,BB为黑边病,WB为白带病,RW为侵蚀病,YB为黄斑病,RB为红带病。注5:死亡珊瑚a表示死亡1个月以内,b表示死亡6个月以内,c表示死亡1-2年以内,d表示死亡2年以上,1年内死亡为前三者之和,总死亡率为四者之和。分析者校对者21 T/CAOE20.5-2020附录G(规范性附录)珊瑚礁鱼类分析记录表珊瑚礁鱼类分析记录格式见表G.1。表G.1珊瑚礁鱼类分析记录表项目名称:页码:站位断面编号任务编号面积/m2调查日期判读日期个体数量序号鱼类中文名鱼类拉丁文名备注(0~5)cm(5~10)cm(10~20)cm(20~30)cm(30~40)cm40cm以上合计12345678910各体型数量合计(尾)合计合计密度种类数量ind/(250m2)备注注:在备注栏中将指示生物隆头鱼(科)、蝴蝶鱼(科)、石斑鱼(属)和草食性鱼类标注出来,如蝴蝶鱼,则标示指示生物。分析者校对者22 T/CAOE20.5-2020附录H(规范性附录)硬珊瑚补充量判读分析记录表硬珊瑚补充量判读分析记录格式见表H.1。表H.1硬珊瑚补充量判读分析记录表项目名称:页码:区域站位任务编号判读日期样方面积站位平均硬珊瑚补充量样方规格m2ind/m2断面1断面2断面3序号样方号珊瑚幼密度珊瑚幼体密度主要科珊瑚幼密度主要科/主要科/属体数量ind/m2数量ind/m2/属体数量ind/m2属12345678910补充量断面平均ind/m2分析者校对者23 T/CAOE20.5-2020附录I(规范性附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判读分析记录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判读分析记录格式见表I.1。表I.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判读分析记录表项目名称:页码:区域站位任务编号判读站位平均密度调查面积/m250m×2m日期ind/(100m2)断面断面1断面2断面3序号大型底栖无脊椎个体密度个体密度个体密度动物数量ind/(100m2)数量ind/(100m2)数量ind/(100m2)1软珊瑚2柳珊瑚3海葵4海星5海百合6海参7海胆8蛇尾大类9海绵10海鞘11甲壳类12贝类13螺类141516合计17敌害长棘海星18生物核果螺19蓝指海星20长刺海胆21石笔海胆指示22龙虾生物23大法螺24砗磲25注:若发现其它生物,可在空白栏填写。分析者校对者24 T/CAOE20.5-2020附录J(规范性附录)大型底栖藻类判读分析记录表大型底栖藻类判读分析记录格式见表J.1。表J.1大型底栖藻类判读分析记录表项目名称:页码:任务编区域站位号判读日断面编号样方规格期大型底栖海藻和海草优势种类覆盖率高度序号样方号备注中文名拉丁文名%cm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站位平均覆盖率平均高合计海藻种类数%度cm注1:单个样方中大型底栖藻类有1种以上,则填写多个种类名称,覆盖度分开估算。注2:样方规格以长×宽的形式填写,长和宽的单位为cm。分析者校对者25 T/CAOE20.5-2020附录K(规范性附录)泥沙沉降速率测试分析记录表泥沙沉降速率测试分析记录格式见表K.1。表K.1泥沙沉降速率测试分析记录表项目名称:页码:区域任务编号电子天平型号分析日期干重沉降速率序号站位断面样品号备注gg/(m2•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分析者校对者26 T/CAOE20.5-2020附录L(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生态要素数据报表珊瑚礁生态调查生态要素数据格式见表L.1。表L.1珊瑚礁生态调查生态要素数据报表项目名称:珊瑚群落无脊椎动物基质大型硬珊水深造礁石活珊1年内白鱼类无脊椎动物底栖礁石碎石站位断面瑚补总死鱼类密度沙覆泥覆m珊瑚种瑚覆死亡化种类密度藻类覆盖覆盖充量亡率ind/(250m2)盖度盖率类数盖度率率数ind/(250m2)覆盖度度ind/m2度123站位平均123站位平均123站位平均填报者校对者27 T/CAOE20.5-2020附录M(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生物种类数据报表珊瑚礁生态调查生物种类数据格式见表M.1。表M.1珊瑚礁生态调查生物种类数据报表项目名称:纲科中文名拉丁文名填报者校对者28 T/CAOE20.5-2020附录N(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海水要素数据报表珊瑚礁生态调查海水要素数据格式见表N.1。表N.1珊瑚礁生态调查海水要素数据报表项目名称:层次检测项目调查日叶绿活性磷硝酸亚硝站号经度(E)纬度(N)区域DODO饱悬浮物总磷总氮氨氮无机氮油类期mpH盐度素a酸盐盐酸盐和度mg/Lmg/Lµg/Lµg/Lµg/Lµg/Lµg/Lµg/Lµg/Lµg/Lmg/L表1底表2底表3底表4底表5底表6底填报者校对者29 T/CAOE20.5-2020附录O(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水文气象要素数据报表珊瑚礁生态调查水文气象要素数据格式见表O.1。表O.1珊瑚礁生态调查水文气象要素数据报表项目名称:区天水温/℃站位经度(E)纬度(N)调查日期调查时间海况水深/m透明度/m域气表层底层填报者校对者30 T/CAOE20.5-2020附录P(规范性附录)珊瑚礁生态调查沉积物粒度数据报表珊瑚礁生态调查沉积物粒度数据格式见表P.1。表P.1珊瑚礁生态调查沉积物粒度数据报表项目名称:砾石/%砂/%粉砂/%粘土/%粒级含量/%代号层次0.5~0.25~0.125~0.063~0.032~0.016~0.008~0.004~0.002~站号>44~22~11~0.5<0.001粉粘及名cm0.250.1250.0630.0320.0160.0080.0040.0020.001砾砂砂土称-2-1012345678910>11填报者校对者31 T/CAOE20.5-2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