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4.50 KB
  • 2022-04-22 11:28:52 发布

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项目摘要21.项目名称、依托单位22.项目的必要性23.项目建设的目标、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34.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4二、项目背景、必要性41.国内外本领域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项目的目标市场及关联度42.国内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8三、工程中心组建方案91.建设条件92.与依托学科间的关联度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153.学术带头人、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工程化队伍情况154.工程中心运行机制,机构设置与职能18四、主要目标、任务及技术发展分析191.工程中心的研究开发方向192.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33.工程中心的近中期目标224.工程中心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和当前拟实施的工程化项目,在本领域所处的地位与发展潜力23五、建设方案231.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232.技术设备、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233.建设周期与进度234.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案24六、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24七、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等24八、经济社会效益分析24九、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24十、依托单位意见25十一、部门(地方)意见-----------------------------------------------------------------5十二、立项审批部门意见6十三、有关附件71、有关合作协议82、资金投入证明文件1034 3、学校有关决议314、相关成果证明文件325、其他3334 一、项目摘要(2000字以内)1.项目名称、依托单位1.1项目名称: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2依托单位:2.项目的必要性2.1山地农业是我国X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从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可把全球农业划分为“山地(山区)农业、平原农业、水域(海洋)农业”三大类型。山地农业是人类通过对山区土地合理经营而形成的农业生产体系,山地农业不仅担负着满足山区广大居民生活和生产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担负着农业区域分工对某些特殊产品的生产义务。从量的角度来看,山区占据了地球陆地2/3。我国X山地丘陵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华中、东南沿海和华东南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五省(市、区)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达98%、95%、97%、94%和77%,上述五省(市、区)丘陵山地耕地也占总耕地的80%以上。2.2山地农业是我国X(特别是西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山地农业不仅具有农业经济的一般特点,同时具有自然资源的多重性和产品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农业生产不稳定性等特点。山地和丘陵的特殊地理条件决定了这些区域的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1)土地分散,起伏大,农业机械化程度低;(2)农田水利基础差,建设成本高,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3)大多数坡耕地和梯田土壤瘦薄,保水保肥能力弱,暴雨成灾和季节性干旱频发,农业生态环境脆弱;(4)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耕作方式粗放,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X山地丘陵地区水资源总量充足,年均降雨量一般在600~1200mm之间,但受季风环流和复杂地形的综合作用,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季节性、区域性干旱频繁发生。2006年重庆和四川更是发生50年特大干旱,两地干旱经济损失总量达150亿元之多。X山区土地分散,机械化程度低,单位农田耕种的劳动力投入高。在劳动力大量输出的今天,留在当地的老弱妇幼34 不足以完成繁重的农事操作,致使大多数田块耕作粗放,产量低,成本高,收益少,冬闲田土逐年增加。同时,由于粗放耕作和不恰当的轮作,致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增加,严重影响X的江河湖海安全,特别是类似于三峡水库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更是受到流域内不良农业生产活动的严重威胁。2.3山地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山区农民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平原地区的农民,全国贫困县和极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目前全国最大的贫富悬殊存在于山区农民与城镇人口之间,据统计资料,2007年全国城市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786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4140元,但山区农村人口纯收入还有低于500元的。这样巨大的贫富悬殊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加快实现山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尽快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减少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2.4山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多学科结合的系统工程山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劳动力和农资投入,提高生产效益,控制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除去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外,在科学和技术上应解决的问题包括:(1)高产优质多抗耐瘠新品种选育与推广;(2)科学高效环境友好的轻简化农艺措施研究与应用;(3)有利于培肥土壤和减少农田水土流失的耕作制度研究与利用;(4)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研发。我国山地农业在世界上具有特殊性(人多地少)、复杂性(种植方式和生态环境多样化)和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大),需要一支强大的研究和开发队伍。山地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本工程中心是为解决种植业中所存在的上述科学问题而组建的一个高效研发平台。3.项目建设的目标、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3.1项目建设地点“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拟由西南大学承建,建设地点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校本部和歇马镇试验基地(距校本部10公里)。3.2项目建设目标“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根据我国X山地农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34 对适宜山地农业生产的农作物新品种、农艺措施、耕作制度、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等方面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研发、系统集成、技术配套及工程化,将“中心”建设成为代表我国山地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科技型经济实体。最终使“中心”成为我国山地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源头,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科教服务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3.3项目建设内容“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配套基建工程和仪器设备购置两项。其中,配套基建工程包括:改扩建实验室、异地繁育基地(大春作物南繁基地和小春作物夏繁基地)、丘陵山地典型耕地的模拟试验园和人工模拟设施、现代育种试验基地、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灌溉试验基地、田间道路和水利工程、田间管理房和安全防护设施等,试验地改建面积80000㎡,实验室改建面积1500㎡。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是在目前已有硬件基础上的填平补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拟购置各种仪器设备台(套)。4.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4.1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其中基建工程费620万元,仪器设备购置费530万元,研究开发费150万元,成果示范宣传费100万,土地租用和田间试验管理用工费180万元(500亩×1200元/亩×3年),研究生工作生活补助费120万(200人×200元/人.月×10月/年×3年),水电费60万元,其它费用40万元。4.2资金筹措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其中,第三期211项目“山地农业特色学科创新建设”经费500万元;“中心”成果转化资金300万元;西南大学为“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提供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费1000万元。二、项目背景、必要性1.国内外本领域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项目的目标市场及关联度农业是通过对土地合理经营生产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与自然界关系最密切的行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是这一行业最显著特点。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构成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别和区域分工。从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可把全球农业划分为“山地(山区)农业、平原农业、水域(海洋)农业”34 三大类型。山地农业是人类通过对山区土地合理经营而形成的农业生产部门,是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延伸,因其特别强调山地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而得名。山地农业不仅担负着满足山区广大居民生活和生产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担负着农业区域分工对某些特殊产品的生产义务。山地农业不仅具有农业经济的一般特点,同时具有自然资源的多重性和产品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农业生产不稳定性等特点。山地农业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自身发展,特别是近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石油农业的迅猛发展,使全球自然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给世界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因而,山地农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工程中心以解决山地农业中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高效安全生产为目标,因此,从品种、栽培耕作和节水灌溉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国内外本领域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项目的目标市场及关联度。1.1高产优质多抗耐瘠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作物新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必须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交融,从深度与广度上推进农作物育种科学的发展。品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物化生产力,在提高产量的诸项农业技术措施中,良种的贡献率占30%-60%;育种是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作物品质和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抗病虫能力和抗逆性、提高肥料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品种是关系产品数量和质量、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农业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问题。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品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育种目标要在保持高产、保障食物安全的前提下,突出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特色化以及抗性强、适应性广的多目标结合。只有具备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应性的优良品种才具有高效生产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才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通过加工转化增值实现高效益。我国由于人口压力大,为解决农产品供求矛盾,长期以来育种是以提高产量为首要目标,忽视品质改良,优质、多抗、高效育种材料缺乏,育种技术、方法较落后,育种未取得重大突破。造成品质普遍较差,生产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差和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方法和手段的高新技术育种正在成为国内外农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加强高新技术育种研究与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已成为十分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农作物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34 是抗虫、抗病、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硼等)高效利用的新材料创造与新品种选育,已出现一些成功的例子,如抗虫水稻、玉米,抗除草剂油菜、小麦,氮高效水稻、磷、硼高效油菜,耐干旱水稻、玉米、油菜等,以这些新成果为依托,部分专家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概念,即基本不打农药,大量减少化肥用量,高产优质高效。一旦这一目标实现,将显著降低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灌溉用水,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山地农业的节能高效可持续发展。1.2高效低耗环境友好栽培耕作模式研究与应用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施用占世界1/3的化肥,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成绩,也凸现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我国农作物单产的提高,除了得益于新品种的不断更新外,很大一部分依赖于栽培技术的改进和肥料投入的增加。现在全国农作物的高产记录,无一不是良种与良法的结合结果,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把“丰产栽培”与“良种培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提出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十字方针。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调控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农作物的施肥效率(单位肥料的增产效率)呈负增长,李振声院士报告小麦施肥效率30年来从显著增加到逐渐减小,于振文院士研究小麦仅能从当季施肥中吸收1/3,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田块,高施氮量不能提高小麦的氮肥吸收水平,主要进入环境损失。张启发院士报告,我国水稻生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氮肥利用率是15-20公斤稻谷/公斤纯氮,而现在降到5公斤稻谷/公斤纯氮以下。过量施肥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增加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重,而且造成地下水污染、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同时也影响作物品质。因此,现代农业生产不仅要培育肥料利用率高的品种,还要研究能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高产栽培技术,或者称科学高效环境友好的轻简化农艺措施。据很多栽培专家和我们的试验,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缓释粒肥深施和秸秆覆盖等综合措施,同样的产量可减少肥料投入1/3-1/2;同时,种子精量播种、水稻抛秧、油菜免耕直播、机械收割等技术,也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大大减少劳动力投入,如此种种,说明栽培技术和模式的研究潜力很大。有利于培肥土壤和减少农田水土流失的耕作制度研究与利用也是当前山地农业的研究重点。丘陵山地的耕地由于其特定的地形特征和山区的小气候环境,裸露状的耕地受雨水冲刷,上层耕作土层流失严重,一方面造成耕地土层瘠薄,另一方面造成江河污染。解决的途径主要是科学合理的间作、套种和轮作制度,减少或避免耕地的裸露。34 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研究总结了大量有效的耕作制度,对培肥土壤和减少面源污染、水土流失起到了明显的作用。1.3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研发国外非常重视降水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日本兴建了30万座以上的蓄水池用于灌溉,30%左右农田实现了灌排管道化。以色列政府制定了为期30年的庞大的径流农业计划,灌溉面积的70%以上使用微灌系统,水分生产率达2.32kg/m3。美国全国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78,20世纪90年代喷灌面积就达到800万hm2,约占灌溉面积的34%。巴西进行了田间土富集雨水试验和示范,使作物增产17%~58%。印度在坡度为3%~6%天然坡地下方的径流汇合处修建水池,作为补充灌溉水源,丰水年种植区可获117mm~328mm直接降水,还可由集水区获得23~100mm径流水。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数量相当于我国降水资源的7.5%,地表径流的18.0%。因此,大力提高降水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防止水的二次蒸发和污染,加强降水利用是21世纪水资源开发的方向。降水利用在解决全球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已经得到认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X山地丘陵地区年均降雨量一般在600~1200mm之间,但受季风环流和复杂地形的综合作用,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季节性、区域性干旱频繁发生。干旱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X山地丘陵地区降水丰富,同时由于地质特征,这一地区的相当大一部分降水转化为地下水,因而这一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据相关文献,西南八省(区、市)山地丘陵地区分布地下河3066条、岩溶大泉7997个,表层泉广布于山地丘陵。如何将丰富的但时空分布不均的雨水资源和泉水资源高效利用于农业灌溉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研究和推广降水资源高效转化利用和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X山地丘陵季节性干旱严重问题。目前降水资源高效转化利用工程技术主要围绕降水资源就地转化与汇集、降水收集与蓄存、降水资源农业高效利用等3个方面展开。(1)降水资源就地转化与汇集技术包括就地土壤扩蓄增容、就地拦蓄入渗利用、邻地富集叠加利用、雨水集蓄异地利用等。(2)降水收集与蓄存是将汇流面汇集的雨水通过一定方式引入植物根区或蓄水设施贮存的过程,同时也包括集蓄雨水水质的保护和改善。(3)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降水转化利用的核心,主要是将降水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包括降水自然利用、叠加利用和聚集利用。降水资源农业利用中的补灌必须用节水灌溉方式(喷灌、滴灌、渗灌等)并与农业节水措施(覆盖、松耕等)相结合。2.国内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1国内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富民政策和广大科技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的努力下,我国X34 山地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山区大多数农户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善。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基本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在西南山区,由于推广使用国审高产品种“富优1号”和优质品种Q优系列、西农优系列等,使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上了一个台阶;由于大面积推广应用渝糯序列鲜食玉米品种,显著提高了西南山区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渝黄系列、油研系列、川油系列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推广,使西南地区油菜含油量从35%左右上升到40%以上;绵阳系列小麦、高淀粉甘薯、脱毒马铃薯、高产魔芋等作物新品种,使大多数山区农民的种植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这些新品种的产业化也已初具规模。近年来,一系列综合栽培理论和技术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主持完成的“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原理与技术”、于振文主持完成的“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董树亭等完成的“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生理及其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凌启鸿主持的“水稻精准定量栽培理论技术研究”等,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较好地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降水高效转化利用方面我国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降雨聚集和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降雨聚集在我国北方研究及运用较多。20世纪70年代在吕梁山区就利用坡面集蓄雨水发展雨养农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降水利用和水资源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近些年来,开始将传统的降水利用技术与现代节水灌溉方法结合起来发展集雨工程,如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内蒙古“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陕西的“甘露工程”等,这些工程为解决本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2国内本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X丘陵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所谓“十里不同天”就是这种气候状况的生动写照,加之土壤、地势、灌溉条件和耕作方式的多样性,造成X山地农业对品种、栽培技术、耕作方式等要求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是当前X山区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本领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X山区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但对作物优质多抗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不足;(2)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和中央财政投入偏少,科技平台少、基础较差;(3)相对于复杂多样的生产需求,针对X山区特点的作物育种、栽培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手段差,突破性的品种和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创新不足;(4)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生产需求,给农业产业化和新技术推广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产业化水平较低;(5)人多地少和耕地分散,造成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基础设施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34 三、工程中心组建方案(6000字以内)1.建设条件(包括依托单位在本领域科研开发基础和特色、技术水平与优势、创新能力和工程化业绩、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储备、依托单位所能提供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共建单位的合作基础与吸引力等)“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5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副教授1000余人。 学校在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山地农业的科研、教学和为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三个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和三个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学科力量强。近五年来,本中心研究人员承担各级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973子项目3项、863项目15项,重大专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6项,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1项、省部级重大项目58项,到位经费5600多万元;先后获得省级成果奖项,育成新品种30余个(其中5个通过国家审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主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0多部。“中心”的主要研究开发业绩包括:1.1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中心”所在的重庆市是X山地农业的典型区域,有着复杂的生态环境,夏季高温干旱、秋冬春阴雨寡日,作物品种的选择具有特殊性,外来品种在当地难以适应,致力于品种自育是必然趋势。“中心”长期以来加强高新技术育种研究与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作物新品种,并在X山地农业中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1)、主要作物良种方法创新。34 先后开展棉花、油菜、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其中,黄籽油菜的分子机理、孢子体水稻CMS与cpDNA的分子机理等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棉花长柱头材料杂种优势研究、油菜细胞质光温敏不育育性转换机理研究、油菜细胞核+细胞质双重雄不育系的基础研究、油菜化学诱导雄不育的机理研究、利用增效座位预测水稻等杂种优势达到国内外同领域的先进水平;研究获得了水稻、油菜等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寻找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安全高效的作物改良和繁育技术。(2)、水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利用重庆这一全国少见的特殊生态条件,选育出的品种不仅适合西南地区,同时在全国其他地区也能适应,且品质抗性更好。近10年来已先后育成10余个水稻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水稻富优1号、西农优1号、西农优30通过国家审定,富优1号还通过了长江中下游、武陵山区国家审定和越南审定,已在长江流域14个省市推广3000余万亩;“西农优30”在重庆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在全国区试中达到了国家二级优质米;自育了一批优质多抗的水稻不育系(西农1A、西农2A、西农3A、西农香1A等)和恢复系(缙恢10、11、12、13、14、15、R21、R27、R30等),所配组合已通过品种审定。以“中心”选育的水稻和玉米品种为基础,组建了西南大学控股的“重庆西农种业有限公司”,该企业2007年被评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同时,采用品种使用权转让方式,将8个水稻品种转让给6家种业企业,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转让经费。既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又增强了“中心”水稻研究的实力。2007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3)、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通过远缘杂交与辐射诱变创造出一批甘蓝型黄籽育种材料,在此基础上育成广适高产优质的黄籽油菜品种“渝黄1号”和“渝黄2号”分别于2003和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综合品质优于进口菜籽,是国内外最早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以黄籽油菜成果、技术、人员技术入股方式成立了重庆市利农一把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3500万,学校拥有650万元的公司股份。该公司建立了5000亩油菜科研制种基地、10万吨全自动化油脂加工研发基地。依托该公司获得重庆市第一个国家西部开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优质高效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种子工程”,总投资1.97亿元,2004年公司升格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产业化模式运作下,在四川、贵州、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累计推广甘蓝型黄籽2000多万亩,在黄籽油菜推广区域基本上实现了优质优价,农民增收15亿元以上,加工企业增效5亿元以上,显示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中心”在油菜研究方面获得的成果“甘蓝型黄籽油菜新材料的选育与研究”、“黄籽羽衣甘蓝新材料研究与利用”、“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和“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选育研究”等均被专家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此外,还选育了其它类型油菜新品种10个在西南山区推广应用。由于我校在油菜研究与产业化方面的突出成就,重庆市科委于2004年批准成立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也是重庆市第一个农业领域的工程中心。(4)魔芋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魔芋是西南山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34 西南大学农业部魔芋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20多年来,先后主持并完成了24项科研课题20多个横向合作项目。首次发现命名了天南星科魔芋属的一新种“白魔芋”(AmorphophallusalbusP.Y.LiuetJ.F.Chensp.nov)和“田阳魔芋”(A.tianyangensis)种,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认可,收集魔芋资源100余份,培育新品种万源花魔芋和渝魔1号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主持制订了我国第一个魔芋精粉标准——重庆市魔芋精粉地方标准和我国第一个魔芋农业行业标准——魔芋种芋繁育技术规程制,参加制订我国第一个魔芋设备行业标准——魔芋精粉机行业标准。作为中国魔芋协会的会长单位,先后主办了全国魔芋学术交流会10次,每年与日本魔芋协会及国内外企业都有多次交流。我校选育的魔芋品种和规范化栽培技术已累计推广279.17万亩,形成了“种植-初加工-深加工-多行业应用”的产业链,约900万山区农民因此脱贫致富,带动有关第二、三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西南大学也因此在魔芋研究方面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共计6项。(5)薯类作物育种与产业化。马铃薯、甘薯富含淀粉和维生素,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用途广等优点,是中国X山地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其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者的总面积达1.6亿亩以上。近年来,为解决能源危机,开发燃料乙醇。在我国《农业部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通知》中已明确将甘薯作为主要能源作物之一。西南大学长期开展马铃薯、甘薯研究与推广,建有重庆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和西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保存着国内外甘薯、马铃薯品种资源500余份。我校在马铃薯引种筛选、茎尖脱毒、脱毒薯原原种生产鉴定、原种繁殖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协助重庆市农技服务总站建立了全市性的马铃薯繁育体系。2004年原西南农业大学与以甘薯为原料进行燃料乙醇加工的“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甘薯科技研发中心”和“金能薯类作物研发有限公司”,为甘薯科研与产业化找到了结合点,创造了国内甘薯科研与开发领域校企合作的典范。其鉴定筛选的“渝薯2号”,“渝薯33号、”“渝苏303号”等高淀粉能源甘薯专用型新品种,目前已成为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燃料乙醇加工的首选品种,在重庆市10多区市县建立了种薯基地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2007年,重庆市与中石油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庆市支持该集团控股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建设以甘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这给重庆市600多万亩甘薯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力开发能源专用型甘薯品种,中试示范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体系,发展能源甘薯产业,则是重庆市乃至全国甘薯产业发展的首要方向和必然趋势。34 1.2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西南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已有50多年的研究历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在作物高产栽培、耕作制改革、立体农业模式等研究和应用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潼南县农业支柱产业重点技术开发与推广”、“重庆市稻田综合利用研究”、“重庆地区‘双千田’综合配套技术开发”、“稻田半旱式耕作高产高效益研究及推广”、“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中国魔芋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等分别获重庆市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贵州省石阡县主要粮油作物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贵州省石阡县玉米地膜覆盖及配套增产技术”、“贵州省石阡水稻——油菜粮经作物水旱连作模式高产栽培”、“魔芋防病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等分别获贵州省和农业部丰收计划奖;“烟草微型精量播种器”、“分格式定距播种器”等分别获国家发明专利;五年来,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出版专著4部,出版教材12部;杨安贵教授1999年荣获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称号。近年来,本学科在甘薯和马铃薯脱毒繁殖与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农作物抗逆生理生态与调控技术,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等领域已逐步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目前本学科整体实力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在西部地区和全国处于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居全国领先。1.3水资源利用和节水灌溉西南大学与水资源利用和节水灌溉研究开发有关的学科有农业水土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土壤、农学、农业生物环境、农业气象等,在农业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开发实力。“中心”研究人员在西南山地丘陵降雨聚集与节水灌溉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研发实力。较早完成了土壤耕作机具、中小型提灌设备技术状态检测技术及仪器、泵站改造技术、提灌工程有效度及技术经济定量评审方法的研究。在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转化、节水灌溉、泵站改造、水资源利用规划或数据库、软件开发等方面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完成了或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温伏旱区农作系统水分生态适应性及生产潜力研究”、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西南季节性干旱区集雨补灌技术集成与示范”、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丘陵山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山丘区微灌节水技术及雨水集蓄技术应用推广”、科技部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丘陵山地雨水、泉水利用与节水灌溉的集成与示范”等课题的研究。相关技术先后在丘陵山区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地集成了雨水集蓄、泉水利用与泵站改造系统,改善了原有的水利设施,建立起了合理的农业水资源供给系统。“中心”34 在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系统规划、降雨聚集系统规划与设计、雨水集蓄系统设计、基于雨水集蓄的水库改造技术和泵站改造技术、自压与机压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泉水灌溉系统规划与设计、丘陵地区小型移动灌溉机具等方面基本研究成功,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可以进行推广和工程化应用,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4成果、专利、获奖情况40多年来,我所共取得成果14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43项),专利6项。1995年以来获奖成果序号成果名称获奖日期授奖单位及等级1果树资源性状鉴定及优化种质筛选1995.121993.0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国外果树引种试种研究与利用1997.12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中育7号甜橙育成与应用1999.121998.12国家发明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中国X果树》2005.012004.07第三届国家科技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第三届重庆市十佳科技期刊5柑桔早、中、晚熟优良品种配套1997.11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6柑桔几种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997.11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7柑桔菌根容器育苗技术研究1998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脐橙早结丰产试验技术1989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中国魔芋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2007.1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0魔芋生物学基础研究2008.3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1魔芋防病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2003.10全国丰收计划三等奖获得专利情况序号专利名称专利号专利型1一种提早魔芋成熟期的方法ZL02103808.2发明专利34 2消除魔芋飞粉中生物碱及异味的方法ZL02103723.X发明专利3一种快速降低魔芋粉粘度的方法ZL03100819.4发明专利4高纯度魔芋葡甘低聚糖生产方法ZL200510057328.8发明专利5魔芋无硫干燥方法ZL200410004494.7发明专利61.5依托单位所能提供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中心”依托的研究平台有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市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初审通过)等,现有设备总值3100多万元,具有开展山地农业研究所必须的基本研究设备。上述平台的专职管理人员中有博士5名,硕士4人,每年基本维持费300多万元,保证了各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另拥有造价1000万元的6600平米自动温室和13000多平米的网室,40公顷标准试验地,近5000平米的标准实验室。此外,学校还建有总值近2000万元的公共试验平台可供研究生使用。前五年,上述研究平台累计获得建设经费2360多万元,其中,重庆市教委投入重点学科建设费225万元、重点实验室建设费98万元;市科委投入平台建设费130万元;教育部投入211建设经费290万元,日元贷款设备800万元;学校投入建设费共计542万元。此外,新品种转化合同金额2000多万元,已到位640多万元用于科研、人才培养和成果推广之用。1.6合作单位简况本“中心”合作单位之一重庆市利农一把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南大学参股企业,公司注册资金3500万,该公司拥有5000亩种子生产基地和10万吨全自动化油脂加工研发基地,2004年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本“中心”合作单位之一重庆西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南大学控股企业,以推广应用西南大学选育的新品种和配套制种、栽培技术为主,公司注册资金500万,拥有3000亩种子生产基地和种子加工储藏设备,2006年被认定为重庆市高技术企业。上述公司承诺从资金和开发条件上主持“中心”的建设。34 2.与依托学科间的关联度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985、211高校请介绍清楚同985、211工程的关联度) 西南大学位于西南山区腹地,长期围绕X山地农业开展研究工作,拟组建的“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所依托的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三个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和三个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其科研成果主要应用于X丘陵山区。但是,面对我国X广大丘陵山区存在的农业生产高耗、低产、品质差、效益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工作还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与农业产业化需求。因此,亟需设立一个专门的平台,整合各学科的力量,围绕X山地农业开展更加卓有成效的工作。本工程中心的建设对于西南大学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并可望对X山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西南大学所申请的第三期“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已批准立项建设的有“山地农业特色学科创新建设”项目,该项目针对西南地区山地农业发展急待解决的特色品种资源的收集、鉴定与保护、新品种培育、山地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贮藏加工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条件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国家拨款、重庆市配套和学校配套)2000万元。其中500万元可用于本中心的建设。3.学术带头人、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工程化队伍情况3.1学术带头人李加纳,男,重庆万州人,现年51岁,四川大学植物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油料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油菜执行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油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作物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遗传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作物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农业部西南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油菜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0余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973子项目、86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支撑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撰写出版专著1部,培养34 博士、硕士30多人。先后育成油菜新品种10个,其中3个为国家审定品种。新品种在国内10余个省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00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90多亿元,农民增收10多亿元。先后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重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重庆市“振兴重庆增光贡献奖”。何光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68年。1990年西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产育种专业博士毕业,主要从事水稻遗传改良、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功能研究、转基因研究等,主持和主研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选育新品种11个,其中三个通过国家审定。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6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在《Genome》、《Euphytica》、《RiceGeneticsNewsletter》、《植物学报》、《遗传学报》、《作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重庆市首届“高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重庆市“322”人才工程重点人选,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重庆市引进人才作出突出贡献资助、第十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重庆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重庆市学术带头人,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生20余人。陈建,男,1957年生。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机系农业机械化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农业工程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农学会常务理事、《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重庆农机》编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先后主持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下达的“中小型提灌设备技术状态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究”科研课题并通过了四川省农机管理局的鉴定;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丘陵山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重庆市科委科技推广项目“丘陵山区降雨聚集与节水灌溉技术”和科技攻关项目“丘陵山区农业水资源开发与节水灌溉的集成研究”,通过了重庆市科委组织的鉴定;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高效集水设施规范化建设技术”。目前主持进行科技部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丘陵山地雨水、泉水利用与节水灌溉的集成与示范”。在《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灌溉排水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与灌溉、泵站及水资源利用有关的论文20余篇。34 王龙昌:男,1964年6月出生。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0年7月-2005年6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业大学)工作,其中,1995年9月-1996年2月在日本宫崎大学做访问学者,2004年5月-2005年2月在日本鸟取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年5月-2005年5月在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5年7月起在西南大学工作。现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作物栽培学学术带头人,《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编委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农业资源与农作制度、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工作。曾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华技术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科技项目30余项。目前,主要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西南季节性干旱区集雨补灌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伏旱区农作系统水分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潜力研究”、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重庆高温伏旱区节水高效农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合著《中国旱区农业》、《中国北方旱区农业》、《北方旱区农业节水技术》、《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与持续发展研究》、《农业资源与区划》、《农作学》等著作和教材15部。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励1项(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6项。另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国家级图书提名奖各1项。3.2队伍情况“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由我校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耕作、农业工程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四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现有在岗科技人员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高级职称51人,中级职称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39人,45岁以下的有61人,研究人员在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上都比较理想,研究队伍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目前已有16位40岁以下的青年科研骨干分别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上。“中心”研究人员在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耕作、设施农业、种子工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蔬菜学等9个博士学位点招收研究生,已培养博士生44名,硕士生400多名,现有在读博士生34人、硕士生近300人。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0人,在读研究生55名。4.工程中心运行机制,机构设置与职能4.1、“中心”机构设置“中心”依托西南大学,在“工程中心”34 下设四个部和一个综合办公室。具体结构和职能见下图。4.2“中心”机构负责人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特长职务职称工作单位主任李加纳男51作物学院长教授、博导西南大学农生院副主任陈建男51农机院长教授、博导西南大学工程学院何光华男40作物学副院长教授、博导西南大学农生院粮油作物研发部主任蔡一林男50作物学所长教授、博导西南大学农生院特色经济与能源作物研发部主任王季春男45作物学副院长教授、硕导西南大学农生院山地生态与节水农业研发部主任王龙昌男44作物学室主任教授、博导西南大学农生院产业化部主任易泽林男38种子学总经理副研究员、硕导西南大学农生院重庆西农种业综合办公室主任唐章林男43作物学研究员、硕导西南大学农生院4.3“工程中心”内部运行机制“中心”组建期间成立“工程中心组建领导小组”,行使“中心”组建期管理权。“中心”建成后成立“工程中心理事会”,建立董事会制度,实行民主化管理。“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中心专业技术带头人组成,是“中心”的技术咨询决策机构。34 中心主任:建设期间由“工程中心组建领导小组”聘任,负责落实“工程中心组建领导小组”的重大决策,承担实现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及经济目标的责任。“中心”建成以后,由“工程中心理事会”聘任,负责“工程中心”的日常管理,承担实现中心技术和经济目标的责任。“中心”下属部门负责人由中心主任提名,并经教育部主管司处确认,“工程中心理事会”批准任命,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和任期制。研究开发人员和客座人员可根据需要可向社会招聘,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来“中心”工作。4.4“工程中心”开放运行机制“中心”将以市场为导向,采取自行研发和产学研用合作研发的方式,吸引龙头企业和地方资金或联合申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重大科技工程项目,进行山地农业工程技术和装备研发。“中心”通过与龙头企业和大型生产基地的长期全面合作推广科技成果,并通过与企业(集团)合办股份制企业、技术合作、技术转让、工程设计承包等多种形式,推广山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为适应山地农业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化、技术集成研发的需要,“中心”将采用开放、流动的人才培训模式和用人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科技研发人才培训体系和流动研究员、客座研究员制度。尽快形成竞争力强、结构合理的山地农业技术研发人才队伍,为企业和地方培训输送高层次的技术研发骨干,使“中心”成为我国山地农业生产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四、主要目标、任务及技术发展分析(4000字以内)1.工程中心的研究开发方向1.1适应山地复杂生态环境的高产优质多抗耐瘠新品种选育与推广(1)主要农作物和经济植物资源材料的开发利用:针对X山地生物资源丰富的特点,挖掘农作物野生种和经济植物中的品质、抗性基因,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将其转移到农作物中加以开发利用。(2)主要农作物良种创新:围绕山地特殊生态环境,开展适应山地农业生产需求的水稻、玉米、油菜、小麦、大豆、甘薯、马铃薯、魔芋、地产中药材等粮食、油料、经济、能源作物的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和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2)主要农作物良种创新方法:研究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作34 物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寻找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建立遗传工程育种体系;研究建立安全高效的作物改良和繁育技术。(3)新品种产业化应用的保障体系:研究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配套的高产优质高效种子生产技术和种苗快繁技术;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的信息网络平台。1.2山地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原理与技术(1)山地机械化和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主要开展作物对逆境条件的生理生态反应机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水肥耦合关系及调控技术、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机理与配套技术、山地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山地机械化耕种技术、药用植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等研究,以优化作物栽培管理为目标,为山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提供技术支持。(2)山地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研究(含坡耕地水土流失控制和节水农业)主要开展高效种植制度与农牧结合模式、坡耕地水土流失控制与土壤培肥技术、山地农田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模式、山地节水高效农作制度、数字农业与精确农作技术开发、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与特色农业开发等研究,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建立与山地环境要素相适应的新型高效农作制度。(3)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研究主要开展山地立体复合农业技术与模式、山地农业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生态安全保障、绿色(有机)农产品区域布局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循环型农业生产技术与模式、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设计等研究,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建立富有山地特色的立体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1.3X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灌溉工程X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灌溉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方向是:根据丘陵山地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利用当地较丰富的降水资源,研究降水就地入渗、增加土壤水库蓄水能力、地表水库蓄水与高效利用相关理论,集成微地形改变、扩蓄增容耕作、雨水集蓄、泉水利用和包括泵站在内的现有水利设施的改造等多项工程技术,使降水资源高效转化成作物可用水资源;同时集成自压灌溉与机压灌溉、节水与节能,工程节水与管理节水等多项节水灌溉技术,使降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山地丘陵降水资源高效转化利用与节水灌溉技术体系。(1)山地丘陵土壤水库集水理论及土壤扩蓄增容耕作与地表微地形改变技术根据土壤水分入渗机理,研究X山地丘陵典型土壤水分扩散运动的规律,34 建立土壤水分运移模型;研究土壤结构对水分入渗的影响以及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储水保墒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山地丘陵适宜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扩蓄增容耕作方式,并根据土壤破碎疏松机理,设计X山地丘陵典型土壤扩蓄增容耕作适用的松土器和相应机具。研究改变地表微地形,通过加强土壤入渗能力来增加水分入渗量和土壤水库蓄水量的工程技术。试验研究丘陵山地改变地表微地形的具体方式,如通过修筑梯田、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以降低地表径流水力坡度,截短径流线长度及减缓径流运移速度,从而增加地表径流的滞留时间,增加地表入渗能力,增加降水土壤入渗量。研究丘陵山地降水就地利用和富集叠加利用的规划和设计技术,邻地富集叠加利用入渗区与集流区面积比例。研究丘陵山地覆盖抑蒸理论,试验研究丘陵山地旱季主要农作物秸秆、麦糠、野草、绿肥及作物残茬等覆盖方式的抑蒸效果及技术规范。(2)山地丘陵地表水库集水理论及工程技术研究适合X山地丘陵的由集流系统、蓄水系统及利用系统三部分组成的地表水库集水工程技术,以汇集地面径流,使降水转化为农业有效水资源。分尺度研究西南丘陵山地降水序列、水资源可利用量和需求量,确定降水集蓄灌溉系统集水量、蓄水量、灌溉用水量及其优化组合关系。试验研究与山地丘陵气候、地形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集水设施、集流面材料及其降水收存率,开发适合山地丘陵的集流面、汇流沟渠布置、沉沙池和蓄水池设计与施工技术,并开发雨水集蓄决策支持系统。(3)山地丘陵地下水和泉水利用、提蓄优化、库塘及泵站改造技术利用X山地丘陵丰富的地下水和泉水资源,研究地下水和泉水资源农业利用技术和用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引水管道设计方法及管道参数确定方法。将降水集蓄、地下水和泉水利用与现有提灌设施和库塘蓄水结合起来,优化区域水资源利用,研究与系统集成的节水节能的泵站改造技术和库塘改造技术,开发库塘和泵站改造决策支持系统。(4)山地丘陵适宜节水灌溉模式和自压与机压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开发针对X山地丘陵的主要农作物(包括水果、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等),分析试验研究其充分灌溉与非充分灌溉的理论基础,得出其最佳灌溉模式,包括作物全生育期的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和灌水时间间隔等。建立喷灌、滴灌、微喷灌及先进地面灌溉技术对丘陵山地适应性的指标体系,系统试验各种灌溉技术,对比分析其技术经济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丘陵山地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丘陵山地灌溉均匀性与经济性的耦合关系,进而研究适宜的自压与机压相结合的灌溉技术及其系统设计方法,开发适合丘陵山地条件的自压与机压相结合的灌溉设备,并对比分析其技术经济性。用系统的观点及经济分析手段提出节水灌溉投资、管理、运行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34 2.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根据我国山地农业生产现代技术研究、物化和装备发展的需要,针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将具有应用推广前景、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及科技成果进行系统集成、配套及工程化,一方面为龙头企业提供科技含量高、市场适应性强和适宜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工程化成果,推动“中心”产业化群体的建设,培植X丘陵山区行业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发展山地农业,提高山区农户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中心”以山地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和节水工程化设备产业化为核心,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研发、成果转化、引进消化、培训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利用,快速提高我国X山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物化和新装备开发推广,也可将“中心”自身建成代表我国山地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水平的科技型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上述工作,使“中心”成为我国山地农业科技创新源头,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科教服务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3.工程中心的近中期目标(包括总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总体目标:通过“X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的建设,将本“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山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山地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整体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相关重点学科领域、创新团队和科研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期目标:1、创造培育10个以上优质高效新品种。其中,2-3个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针对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配套开发出1套相应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并在一定规模的生产中示范。34 3、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以上,取得省市级科技奖励2-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篇以上,其中,一级学报论文10篇以上,SCI收录论文5篇以上。中期目标:1、创造培育20个以上优质高效新品种。其中,3-4个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针对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配套开发出3套相应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并在一定规模的生产中示范。3、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以上,取得省市级科技奖励3-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篇以上,其中,一级学报论文20篇以上,SCI收录论文10篇以上。4.工程中心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和当前拟实施的工程化项目,在本领域所处的地位与发展潜力五、建设方案(5000字以内)1.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2.技术设备、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3.建设周期与进度34 4.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案六、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1000字以内,在附件中需提供有关证明文件)七、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等(如需要,1000字以内)八、经济社会效益分析(1500字以内)九、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34 十、依托单位意见(电子文档可不用盖章,以部门、地方和学校上报文件为准)2008年月日十一、部门(地方)意见(直属高校不需填写,但请注明直属高校)2008年月日34 十二、立项审批部门意见(申报单位不需填写,但表格应保留)2008年月日34 十三、有关附件(以下条款仅供参考,请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可用JPG图形文件格式粘贴在文件后,请控制每个图片大小在80KB以内)如:1、有关合作协议2、资金投入证明文件3、学校有关决议4、相关成果证明文件(只需与中心任务相关的内容,请控制数量。其中成果类证书仅需封面和专家意见;专利类仅需具有法律效力的部分;不需要论文,如必要,可提供论文目录;奖励仅需证书复印件科研项目仅需封面和资金部分,如已验收请提供验收意见)5、其他(可如下所示进行粘贴:)34 1、有关合作协议1.1组建协议说明:34 1.2合作合同说明:34 2、资金投入证明文件34 3、学校有关决议34 4、相关成果证明文件4.1国家奖励34 5、其他34 填写说明(正式上报时请删除)1、可研报告的格式(包括字体,段落间距)请不要更改;2、标题黑体,正文宋体,字母、数字用TimesNewRoman体;所有字号统一为小四;3、目录只需列出两级标题,文档编辑完成后,可采用对整个目录域进行更新的方式生成;4、所有行间距统一为1.5倍行距。其中只有一级目录需段前增加12磅,二级目录需段前增加6磅,其他正文段前、段后一律不需增加间距;正文每段首行需缩进2个字符;5、每段提纲下“()”内的内容不印;6、技术领域请按信息电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材料、制造业、化工轻纺、能源交通、资源环境、公共安全、服务业和其他填写7、上报文件名称定义(06-学校简称-中心简称,如:06-清华大学-下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有附件统装在该文件中,文件大小请控制在6M以内(对于部分地区,由于网络带宽限制,文件过大可能导致传输中断,出现此问题,可发邮件至:gxc0320@moe.edu.cn)。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