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3.50 KB
  • 2022-04-22 11:26:48 发布

XX溪流域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6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目录目录i第一章总论11.1项目概况11.2编制依据21.3引用标准31.4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1.4.1指导思想41.4.2基本原则4第二章项目背景62.1惠安县环境概况62.1.1地理位置62.1.2自然环境概况62.1.3社会经济概况72.2辋川镇概况82.2.1地理位置82.2.2行政辖域82.2.3气候与物产82.2.4社会经济概况92.2.5基础设施92.3林辋溪基本概况1163 第三章流域环境现状123.1林辋溪水质状况123.2流域环境质量状况133.2.1排水沟渠现状133.2.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133.3流域配套基础设施状况15第四章项目建设必要性174.1保护流域水质的需要174.2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184.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的需要184.4防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需要184.5保护下游鲤鱼岛原始生态环境的需要194.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20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215.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215.2项目建设目标215.3项目实施原则215.4项目实施方案225.4.1水利工程建设225.4.2水环境综合整治325.4.3绿化工程375.4.4水土流失治理3763 5.4.5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395.4.6辋川镇镇区整治41第六章实施计划与施工组织管理436.1项目实施原则436.2项目实施计划436.3项目施工组织方案446.3.1施工准备446.3.2施工过程446.4项目实施管理机构456.5项目质量管理466.6运营管理与维护466.6.1管理机构与制度保证466.6.2排水管道、河道的清淤疏通48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497.1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497.1.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497.1.2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507.2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517.2.1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517.2.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52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及综合防灾538.1劳动安全卫生5363 8.1.1施工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538.1.2防护措施538.2抗震548.3消防548.4防潮防台风55第九章工程概算与资金筹措569.1编制依据569.2关于其它费用的计取569.3项目总投资579.4资金筹措及用款计划599.4.1资金筹措599.4.2用款计划59第十章效益分析6010.1经济效益6010.2社会效益6010.3生态环境效益61第十一章结论6363 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林罔溪流域环境质量综合整治2、项目地点:惠安县林辋溪流域3뀁建设单位:惠安县辋川镇人民政府4、项目联系人:蔡国明5、联系电话:133659816266、任务由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推动惠安县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惠安县辋川镇人民政府委托本公司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当前乡镇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安全,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林辋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尽快开展林辋溪流域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工作。7、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水利防洪建设、环境保护、林果绿化建设、水土保持、农业科技示范片区建设及其它配套工程建设等。63 8、建设年限:3年9、项目总投资:3820.8万元10、资金筹措本项目工程总投资3820.8万元,资金筹措方式为自筹资金和申请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无偿补助),其中建设单位自筹资金2720.8万元,申请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无偿补助)1100.0万元。1.2编制依据1、《惠安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惠安县辋川镇总体规划》3、《惠安县辋川镇“十一五”发展规划》4、《惠安县区域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及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1994年5、《惠安县城地面水环境功能规划》,1998年6、《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63 1.3引用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8、《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979、《造林技术规范》GB/T15776-9510、《福建省水土保持工程地方标准》DB35/T525-92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9-2001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5、《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54-9516、《通用用电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17、《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9218、《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19、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相关材料63 1.4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4.1指导思想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结合惠安县及辋川镇实际情况,实行治水与治山相结合,治理和开发相协调,与县城建设、辋川镇建设相衔接,与农业科技示范片区相配套,变水害为水利,使溪水畅流、水质达标,山头绿化、堤岸林化,水利设施布局合理。整治重点突出标本兼治。1.4.2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环境整治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持能力,促进乡镇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环境整治时,不仅要确保当前乡镇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要着眼于长远的、综合的、整体的利益,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特殊生态功能区优先保护原则特殊生态功能区指在区域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它们对于建立乡镇生态功能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支撑作用,需要优先保护。(3)整体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63 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的高度耦合,缺一不可。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同样应注重三个生态子系统的和谐统一和三个系统规划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林辋溪是惠安县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整治应从全局的战略出发,考虑与周边乡镇功能的协调。同时,环境整治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63 第二章项目背景2.1惠安县环境概况2.1.1地理位置惠安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突出部,北纬24°49′~25°07,东经118°37′~119°05′,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东临台湾海峡,东南隔泉州湾与石狮市相望,北接泉州市泉港区,西南与泉州市洛江区接壤。2.1.2自然环境概况1、地形地貌惠安县依山临海,属闽粤花岗岩丘陵区的一部分,地形以丘陵为主,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马蹄形层状倾斜。西南西北山丘连绵,中部和东南部开阔平坦,大多是海积沙土平原和台地。2、气候、气象惠安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沛,年日照2206.6小时,年均气温17.2℃~20.8℃,夏长无酷暑,冬短罕霜寒。降雨量集中,年降雨量1022毫米,蒸发量大,年蒸发量达到2033毫米。区域全年主导风向为ENE风,夏季多吹SSW风,年平均风速3.9m/s,7~8月份常有热带风暴,风力一般7~10级,全年静风频率较低,仅占14%。63 3、水文条件惠安县域内没有较大的河流,地表水主要是由小溪流和人工水利渠道组成。集雨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条,分别是林辋溪、黄塘溪和菱溪。在城市规划区内最大的溪流为林辋溪,该溪南支发源于螺阳镇、螺城镇、辋川镇,从峰崎村注入湄洲湾。沿途主要有灵头溪、下社溪和破溪三条支流汇入,流域面积119.3平方公里,主干流长28.2公里,年平均流量约2m3/s,该溪主要起雨季排洪和旱季农灌作用。2.1.3社会经济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惠安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弘扬“勤奋刻苦、务实求真、团结拼搏、创新争先”的惠安精神,奋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已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经济特色的石雕石材、食品饮食、针织服装制鞋、建筑房地产和海洋水产等五大支柱产业,成功打造了“惠雕”、“惠女”、“惠泉”三大品牌。1994年以来,惠安连续几年蝉联“福建经济发展十强县”,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76.1亿,五年年均增长17.1%,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五年年均增长21.8%。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形成新的优势,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36位和“全国最发达100县(市、区)”第70位;连续第十年进入全省“十强县”63 行列,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四位。社会事业创新达标工作成果丰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福建省农村技术示范县”、“省级文明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信息网络示范县”以及“省级卫生县城”、“双拥模范县”两连冠等荣誉称号。2.2辋川镇概况2.2.1地理位置辋川镇位于惠安县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5°04′,东经118°51′。镇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北,与县城区直距8公里。辋川形如网,谐音辋,土地肥沃,一马平川,故名辋川。辋川镇地处县城东部林辋溪下流,东临湄洲湾,东南与东岭镇接壤,西与黄塘镇、螺阳镇接壤,南与涂寨镇相连,北与山腰镇、涂岭镇及山腰盐场毗邻。2.2.2行政辖域辋川镇面积54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辋川街。全镇有25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总人口71758人。2.2.3气候与物产全镇气候优越,全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5度,无霜期306天,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拥有林地面积14519万亩,森林覆盖率15.50%,石业矿63 产丰富。辋川镇还是惠安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区,主要的农业基地有走马埭农业示范基地、中绿农业基地、农牧基地、外走马埭珍禽基地及县农科所示范基地。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大麦、小麦、大豆为主,其次有高粱、玉米、蚕豌豆、小米等;主要经济作物有龙眼、荔枝、余甘、桃李、枇杷等。主要的海产品有缢蛏、牡蛎、带鱼、鳗鱼及其它海产品等。2.2.4社会经济概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末期以后辋川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3.69亿元,其中企业总产值18.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92元、税收入库2123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3.9%、42.2%和73%。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关注‘三农’、办好14件事”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文化先进镇、泉州市“三农”工作先进单位和泉州市科普先进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镇、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和“十五”期间贫困残疾人安居工作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辋川镇的企业发展迅速,全镇现有私营企业100多家,并建有居仁工业区、半堤岸工业区以及在建的外走马埭万亩围垦工程。到目前为止,已有25家外资企业在辋川办厂。全镇已形成了石材加工、粮食加工、蔬菜加工、海水、淡水养殖等支柱产业。2.2.5基础设施公路:辋川镇交通便捷,地处324国道边,福厦高速公路惠安段东侧。北距肖厝港30公里,南距泉州30公里63 ,与福厦高速公路黄塘、驿坂两个互通口相距10到15公里,国道324线,漳泉肖铁路、沿海大通道纵贯境内。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公路,已形成一定的网络,开通了小山—下江—辋川、五柳—吹楼—辋川等乡镇级公路。乡级以上公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村与村之间的村级公路达到四级公路标准。铁路:连接鹰厦线的漳泉肖铁路在螺阳镇设立惠安站,距县城8公里。港口:镇区可充分利用的港口码头有:规划建设中的斗尾国际中转港口、在建青兰山30万吨原油码头、崇武千吨对台贸易码头、一级渔业码头。镇区北侧的辋川码头(500吨)和辋川盐业码头(500吨)分别承担着本县粮食和盐产品的进出海上运输。盐业码头的船只可通往香港、澳门等地。航空:距晋江机场45公里,距福州和厦门国际机场一个半小时路程。通信:通讯发达,具有无线、有线等多种传播方式和传输覆盖网和海、陆、空立体通邮格局。全镇已开通程控电话近万门,通讯光缆来自惠安县电信局。村村已设立程控电源,在镇域范围内设有移动电话基站。供电:辋川镇区域现状电源全部来自惠安霞光110KV变电站。根据全县电力系统统筹规划,近期将在玉围村建设一个较大容量的110KV变电站,届时全镇域电源均依靠玉围变电站供给,年供电能力25万千瓦时。63 供水:现有城南、北关2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25万吨。现状辋川镇的供水水源均引自北关水厂。文化教育:辋川镇文化教育事业日趋进步,拥有一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文化站,内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棋艺室、乒乓球厅等设施;规划建设中的辋川中心文化广场,将成为广大群众健身的中心场所。122个自然村村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医疗卫生设施较完善,镇卫生院2006年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综合门诊楼;镇内建有5所中学,15所6年制完全小学,学生可实现就近就读。2.3林辋溪基本概况林辋溪位于惠安县的中部,东经118°45′—118°50′,北纬24°57′—25°05′。河流由干流、支流组成。上游分北支和南支,北支河长5.5KM,发源于黄塘镇石码村。南支河长10.8KM,发源于螺阳镇锦水村大坪山,下游左岸有破溪支流汇入,河长7.6KM,南北支汇合口至出海口河长10.7KM,主河长为21.5KM。流域包括张坂、螺阳、黄塘、涂寨、螺城、辋川等乡镇,由南向北注入湄洲湾。流域面积119.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2.18‰,年平均流量约2m3/s,该溪主要起雨季排洪和旱季农灌作用。63 第三章流域环境现状3.1林辋溪水质状况根据惠安县环境监测站在林辋溪的洋坑桥断面、峰崎桥断面和山美闸断面的监测结果,以及林辋溪丰、平、枯水期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辋溪上游的洋坑桥断面水质各监测项目除氨氮超出Ⅳ类水质标准外,其它各监测项目均达到地表水Ⅰ类或者Ⅱ类水质标准的要求,说明林辋溪上游受污染程度小,水质较好。林辋溪下游由于是整个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纳污溪段,水质较差,除pH值、石油类、亚硝酸盐氮、Cr6+等指标达到Ⅴ类水质标准外,其余如BOD5、CODCr、DO和氨氮均已严重超标,水质呈富营养化状态,而且该纳污溪段水质发黑,并可闻到轻微的臭味,水质感官性也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林辋溪下游水质较差的原因是因为该溪段上游来水量小、纳污容量有限、自净能力弱,但长期接纳了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这是该水体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上游田边闸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拦截灌溉,即使是平水期和丰水期进入该溪段的清水也不多,进入溪段的基本是来自城区的污水,水体交换度很小,使该溪段的生态恢复能力降低。63 3.2流域环境质量状况3.2.1排水沟渠现状林辋溪沿途流域的几条主要排水渠都是由早期的灌溉渠发展而来的,在农田作为建设用地后,这些沟渠就被利用作为城市排水主干渠。近几年,惠安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很快,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建筑内部卫生设备的完善以及工业的发展,城市用水量大幅增加,产生的污水量也相应增加,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的沟渠中。这些沟渠有的淤积严重,过水能力差,加之居民往里随意倾倒垃圾,过水断面进一步减少,甚至造成溪段堵塞,许多沟渠发黑、发臭,使居民环境(尤其是沟渠周边)恶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惠安早期没有一个超前、可操作性强的排水专项规划指导城市排水沟渠建设,无法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和道路建设对沟渠进行系统改造,造成目前部分沟渠随着城市开发被建筑覆盖,这给城市排水系统管理、清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3.2.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63 随着惠安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城镇化规模逐步扩大、工业企业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财力等客观因数的限制,城镇污水治理设施缺乏,城镇生活污水和大部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均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内,导致沟渠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道垃圾淤塞严重、蚊虫滋生、水体发黑发臭、生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已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质量,从而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1)水土流失严重。虽然近年来得到一定的治理,但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仍产生了一些新的水土流失,流失面积呈增加的趋势。(2)河道淤积严重。由于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工农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入林辋溪流域,造成河道垃圾淤积严重,使得排洪和农灌等兴利功能矛盾十分突出,一旦出现超过现有设防标准,将会对下游生产、生活活动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3)森林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由于早期的滥砍滥伐,导致林辋溪流域防护林急剧减少,加上水土流失严重,成熟林又少,森林生态功能也急剧退化。由于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也遭受严重打击,生态系统变成单一而脆弱。(4)土地质量下降。因水土流失,原有很大一部分一级耕地降为二、三级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山地沦为石裸地,水田产生潜育化或次生潜育化。(5)农业环境污染加剧。流域农民因盲目使用农药、化肥及工业“三废”排放已严重污染土地,流域70%河段已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6)水、旱63 等自然灾害频繁。九十年代以来,水灾频繁,而且灾害损失日趋严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率也明显增加。3.3流域配套基础设施状况(1)由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系统未建成,大部分雨水管被当作雨污合流管使用,城镇大部分污水还是就近排入镇区内部的几条沟渠,通过沟渠再排入林辋溪中,即使按分流制设计施工的污水管,其收纳的污水最终仍排入雨水系统,进入林辋溪。经现场踏勘调查,已建成的污水管大部分已投入使用,但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污水管道未连成系统,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二是管道的管理维护在管道工程建成后没有及时跟进,很多管道由于没有及时清淤疏通,已影响其过水能力,有些局部已严重堵塞;三是管道乱接、混接较严重,雨水管或河流排水管接入市政污水管、建筑污水管接入雨水口等现象相当普遍。(2)据统计,惠安林辋溪上游先后修建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8座,10万m3的小水坝5座,拦沙坝4座,造林1000亩,控制流域面积8平方公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不断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及其它客观因素,许多水库、拦沙坝及溪道砌坎等工程老化、损坏或者水流冲击破坏等比较普遍,坝体、溢洪道、溪道砌坎、输水洞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渗漏问题突出,影响了拦沙坝、水库等正常运行和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及流域生态农业园区的正常生产。63 (3)防汛道路、通讯和照明、工程和水文观测、预警预报系统等极不完善,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落后。63 第四章项目建设必要性林辋溪维系着下游辋川镇等几十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承担着下游几十万人口的生产、生活供水及上万亩生态农业园区及其它农田的灌溉任务,为辋川镇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供给保障,被誉为“辋川镇的生态调节器”。由于林辋溪流域的水质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它配套基础工程已严重恶化、损坏或遭到破坏,如不进行综合整治,将会严重影响到下游生产、生活活动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加强林辋溪流域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十分迫切和需要。4.1保护流域水质的需要林辋溪承载着下游几十万人口的生产、生活供水及上万亩生态农业园区及其它农田的灌溉任务。近几年,惠安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很快,随着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工业的发展,产生的污水量也相应增加,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的沟渠中,最后流入林辋溪。导致整个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水体中BOD5、CODCr、DO和氨氮均已严重超标,水质呈富营养化状态。如不进行整治,将加剧流域水质进一步恶化,并对下游生态农业园区和其它农田的灌溉、下游渔产养殖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63 4.2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流域泥沙淤积特别严重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水灾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大量肥沃的土壤被大量冲刷到河道里,不仅造成河道淤积、河床抬升,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标准,而且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产品质量也急剧下降。因此,必须加强流域综合整治,加快水土保持进度,改善生态环境。4.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的需要林辋溪下游辋川镇是惠安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区,主要的农业基地有走马埭农业示范基地、中绿农业基地、农牧基地、外走马埭珍禽基地及县农科所示范基地。根据辋川镇总体规划,利用林辋溪丰富水资源积极推进上述各主要农业基地的发展,是推进辋川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是促进辋川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点。但是随着流域水质的下降、水土流失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对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对辋川镇生态农业发展造成强大的冲击。因此,对流域进行综合整治是从根本上解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质下降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保障下游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4.4防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需要63 近年来,水灾频繁,而且灾害损失日趋严重,流域范围内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率也明显增加。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除跟不可抗拒的因数有关外,其实跟人类对流域防护林的滥砍滥伐、生态环境的破坏息息相关。导致整个流域抗御洪灾能力很低,当前只能防御2-5年一遇的洪水,潜伏的洪灾危机给下游几十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标本兼治,对流域进行整治、清理河道、整修沿线闸坝、沿岸砌砍、植树造林是提高流域抗洪能力的有力措施,也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抵御旱灾的有效办法。4.5保护下游鲤鱼岛原始生态环境的需要鲤鱼岛位于林辋溪下游入海口处,辋川镇最东端的海面上,全岛面积约500亩。岛上原始森林保持良好,气候宜人,环境质量高,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周围为大片的湿地和滩涂,原始生态保持良好。但是,随着一条海堤通往鲤鱼岛,越来越多人选择到岛上去观光旅游,结果垃圾随地丢弃,一些树木遭到砍伐,少数游人甚至对鸟类下起了毒手,与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垃圾随处可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功能下降。本项目的实施把鲤鱼岛划入封山育林的范围,将有助于岛上原始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环境污染趋势的控制。此外,流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污染源的有效控制,也将有利于保持岛上及周边湿地和滩涂的生态环境功能。63 4.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随着辋川镇镇区“东进西扩南移”新格局以及现代新型集镇的发展实施。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强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镇布局,有力于提升城镇品位和改善生态镇投资环境,从而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项目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鼓励类产业,符合国家当前产业政策,符合惠安总体发展规划,符合辋川镇“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的建设对改善林辋溪水体污染现状、改善林辋溪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具有重大作用,具有重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环境保护和各级政府部门的产业政策要求等各方面分析,对林辋溪流域进行环境质量综合整治是十分必要的,尽快实施该项目已十分紧迫。63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5.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生态城镇和创建“绿色辋川”的战略决策,落实泉州生态建设规划和创建环保模范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村镇建设任务。根据惠安县“十一五”和辋川镇“十一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社会主义发展新目标,结合林辋溪流域经济、资源、环境特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资源的合理开发、持续利用和不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为重点,切实解决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尽早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5.2项目建设目标通过林辋溪流域环境质量综合整治,流域的水质状况、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将有明显优化,流域环境质量状况和抗洪能力将有显著提升,生态农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5.3项目实施原则1、63 认真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使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的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2、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和质量,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3、坚持综合整治、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生态环境建设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保持水土与植树造林相结合,基本农田建设与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4、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5.4项目实施方案5.4.1水利工程建设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排洪与灌溉相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1)河道清障、清淤、疏浚,以扩大过水断面和排洪量;(2)整修堤岸,加高培厚,以提高抗洪能力,同时局部堤岸配套道路,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和抗洪抢险;(3)整修现有闸坝,消除隐患,提高排灌能力和效益;(4)合理规划新建水利项目,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增加出水口的排洪能力。一、水文计算水文计算包括流域设计径流量和设计洪水计算。63 (一)设计年径流量计算1、设计年径流量计算根据惠安雨量站和黄塘雨量站多年实测降雨资料,统计其流域历年平均降雨量,进行频率分析,采用经验频率适线。其统计参数:流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233.9mm,Cv=0.24,Cs=2Cv。推求保证率P=90%年降雨量为845mm,保证率P=95%年降雨量为758mm.2、径流系数分析泉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曾对泉州地区降雨量径流进行分析计算,绘制泉州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等值线图。根据等值线图,林辋溪流域径流系数为0.55。3、设计年径流量计算根据设计年径流量和年径流系数,求得设计年径流量保证率P=90%年径流量=845mm×0.55×119.3km2=5544.5万m3,保证率P=95%年径流量=758mm×0.55×119.3km2=4973万m3。(二)设计洪水计算设计洪水计算以林辋溪出海口山尾水闸流域特征值为计算依据,采用暴雨推算以林辋溪出海口山美水闸流域特征值为计算依据,采用暴雨推算洪水的计算公式法和邻近流域实测洪水统计的地区洪水综合法计算设计洪水。1、推理公式法林辋溪山尾水闸以上流域面积119.3km2,平均坡降2.18‰,河长:南支10.8km,北支5.5km,南北支汇合口至山尾水闸10.7km63 ,破溪7.6km。①设计暴雨量计算A、设计最大24小时暴雨量计算根据惠安雨量站和黄塘雨量站实测暴雨量资料,计算历年年最大一日暴雨量,通过理论频率分析,其统计参数为:多年平均最大一日暴雨量117.2mm,Cv=0.42,Cs=3Cv。由暴雨统计参数推求20年一遇最大一日设计暴雨量212.0mm。由最大一日暴雨量推求最大24小时暴雨量,采用系数1.1,即最大24小时暴雨量=212mm×1.1=233.2mm。B、设计最大1小时和6小时暴雨量计算由设计最大24小时暴雨量推算设计最大1小时和6小时暴雨量,其计算公式为:n2取0.70;C、设计洪峰流量计算,按Qm地表=和Qm潜流=两式分别计算20年一遇的地表洪峰流量和地下潜峰流量,洪峰流量为515m3/秒。D、设计洪水过程线:采用福建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分别计算地表洪水过程线和地下潜流过程线。并按潜峰置于地表洪水过程线的终点迭加为流域洪水过程线。2、洪水地区综合法63 分别经P—Ⅲ型理论曲线进行适线计算单站洪水频率如下:凤洋站、永春站、安溪站、洪濑站、石砻站的洪峰流量均值和Cv值。根据凤洋站、永春站、安溪站、洪濑站和石砻站等单站洪水频率计算的洪峰流量均值、Cv与集水面积点绘关系线图,由林辋溪山尾水闸断面流域面积查关系线,求得山尾水闸断面洪峰流量均值为230m3/秒,Cv=0.58,Cs=3.5Cv,计算20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500m3/秒。3、设计洪水成果采用由暴雨推求洪水和洪水地区综合推求洪水两种计算方法,其成果比较接近。山尾水闸断面20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500m3/秒,洪水总量2739.6万m3。二、流域灌溉年来水量计算:林辋溪流域没有实测流量资料,流域年来水量由降雨量和径流系数计算流域径流深,并由流域面积化算为年来水量。来水保证率P=90%的年来水量为5544.5万m3,来水保证率P=95%的年来水量为4973.6万m3。年来水量分配:年来水量的月分配和相应农作物时段灌溉分配采用典型年法,典型年的选择根据与灌溉保证率P=90%和P=95%的年来水量相接近的1967年和1978年的实测日雨量进行统计,求出P=90%和P=95%的各月来水量和相应农作物灌溉时段来水量。63 灌溉用水量:灌溉定额主要以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耗水量进行分析计算而得出综合灌溉定额,采用1995年泉州市水电局编制晋江下游水量分配方案,山美灌区惠安片净耗水量定额来水保证率P=90%为463.2m3/亩,来水保证率P=95%约为539.5m3/亩。因此,此可研拟采用以上分析成果,即来水保证率P=90%,用水定额为463.2m3/亩,来水保证率P=95%,用水定额约为539.5m3/亩。经灌溉年水量平衡、月水量平衡、时段水量平衡计算,其中年用水量不缺,灌溉保证率P=95%时,有10个灌溉时段部分闸坝灌区缺水,但由水量平衡计算表可以得出,5月9日—5月13日、6月16日—6月26日、8月11日—8月19日、9月11日—9月3日四个时段虽有个别闸区缺水但均可由上游水闸剩余水量补充,流域总水量为节余。但以下5个时段除流域区间内平衡后,仍有欠缺,具体结果见表5-1。表5-1时段缺水量时段7.13-7.177.18-7.207.22-8.39.17-9.229.29-10.8缺水量(万m3)40.9847.9111.4533.0845.00总缺水量(万m3)178.42总缺水量为178.42万m3,缺水补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水库补充水源。流域内现有美峰、梅山二座小(一)型水库及锦水、锦峰、七一、红卫等小(二)型水库8座,总库容为573.6万m3,还有一些小山塘及乌潭水库灌溉渠道(设计流量为6m3/s),不足水源可以由以上水库补充。2、合理调度,需水期流域内各水库、各闸坝应协调统一,合理分配水量。63 3、节水灌溉,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减少单位面积用水量,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加灌溉面积。4、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5、根据灌溉水源情况,合理选择耕种作物品种。三、水利工程建设(一)工程等级和标准根据GB50286—98《堤岸工程设计规范》、GB50501—94《防洪标准》规定,林辋溪的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相应堤岸工程级别为4级。本工程保护范围主要为村庄及农田,排涝标准按5年一遇、24小时暴雨、36小时排完。(二)防洪1、堤线布置在保证行洪的前提下,根据规划原则的要求,本工程堤线布置主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重点对林辋溪干流确定两岸堤线:①为使堤岸线平顺美观,将林辋溪进行渠道化高标准规划。②根据流域面积、流量变化,河道宽度上窄下宽,在相邻闸坝等建筑物之间且无较大流量变化时,该段河宽一致,不同河宽堤段应平缓连接。③在同时兼顾河宽与堤高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河宽与原河道基本一致,减少开挖工作量。④轴线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两岸的关系及原有灌溉渠道等建筑物。出海口河底宽度40m,破溪汇合处到北支流汇合处为25—27m63 ,前塘闸至上坂闸为10—20m,上坂闸以上为10m以下,破溪为9—20m,北支为11m。2、堤顶高程确定堤高程为设计洪水位加上安全超高、波浪爬高、风壅增水高度。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定,不允许越浪的4级堤防安全越高为0.6m,设计波浪爬高及风壅增水高度按附录C计算为0.4m,则堤顶高程=H设+1.0m。下游出海口堤高6m,破溪汇合出至溪边闸5.5—5.0m,溪边闸至上坂闸4.0—3.4m,上坂闸以上为4.3m;破溪为3.8m;北支为4.0m。3、堤岸建设方案本工程拟定3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详见表5—2。表5—2方案比较表项目方案工程量(万m3)占地面积(亩)方案一草皮护坡58.698方案二干砌块石护坡39.298方案三浆砌石挡土墙46.656方案一:堤背水坡、迎水坡比均为1:2.0,背水坡采用草皮护坡,迎水坡大部分采用草皮护坡,在局部(闸坝上下游以及流速大于2m/s的河段)采用干砌块石护坡厚30cm,下设20cm碎石反滤层,坡脚设1m深的块石护坡脚,占地面积约98亩。方案二:堤背水坡、迎水坡比均为1:2.0,背水坡采用草皮护坡,迎水坡采用干砌块石护坡,厚30cm及20cm碎石反滤层,占地面积约98亩。方案三:堤背水坡比为1:2.0,草皮护坡;迎水坡比为1:0.5,63 采用仰斜式块石挡土墙,占地面积约56亩。方案优缺点:方案一、方案二占地较多,但方案一比方案二在经济上可以减少投资;方案三占地较小,但投资比方案一多,虽然块石及挡土墙护坡较整齐美观,但对于防护区基本上是农田的林辋溪,且县财政有限的情况下,本工程宜采用草皮护坡、在局部地段用干砌块石护坡的方案一,详见砌石地段明细表5—3。表5—3砌石明细表序号名称长度(m)1前塘闸—杜厝闸2882团结闸上游483团结闸下游894团结闸—破溪2005溪边闸上游686溪边闸下游1107陈芹闸下游648上坂—前塘1509杜厝—溪边闸上游25710北支汇合处—福厦大桥23011溪边—团结20012破溪汇合处—山尾闸15013梧塘闸上游10014联群闸下游8015合计20344、堤型及堤身断面的拟定本工程堤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不多,属护岸性质,且堤顶局部有交通要求,故采用土堤,堤顶宽按规范规定:4级土堤堤级宽应≥3m,团结水闸—玉麟桥右岸、溪边水闸—63 杜厝桥右岸、溪边闸至北支渡槽左岸总长2100m,按交通要求为4m。土堤迎水坡、背水坡均为1:2.0,背水坡采用草皮护坡,迎水坡大部分采用草皮护坡,在局部地段采用干砌块石护坡厚度为0.3m,下设0.2m厚的碎石反滤层护坡,脚设有基座深1m的防冲槽。5、主要技术要求土堤为均质土堤,土质为亚粘土,粘料含量宜为15%—30%,塑性指数宜为10—20,且不得含有植物根茎、垃圾等杂质,填筑土料含水率与最优含水率的允许偏差为±3%,护坡石料应质地新鲜坚硬,重为30—50kg,外形宜为有砌面的块体,土堤应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应大于30cm,且夯实后土干容量应达1.65T/m3,夯实密度应>90%。(三)出海口(山尾闸)挡潮排洪林辋溪出海口地处鲤鱼尾,原历史最高潮水位为4.75m,但96年8月1日8号台风造成超历史最高水位,据崇武站实测记录超出0.23m,本工程引用其资料。取历史最高潮水位为4.75+0.23=4.98m(黄零高程)。山尾闸的排洪能力按照设计洪峰与潮水遭遇的不利情况进行调节计算。因山尾闸上的调节库容即为林辋溪该段河道,对于设计洪峰流量基本无调节能力,必须开闸排洪。拟定几种闸宽上水深进行泄洪计算,经增加闸门宽度或加高堤高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增加一孔闸门(宽为3.4m),闸上水深5.5m的方案。山尾闸自由出流时间上水深4.5m63 ,而设计洪水与潮水遭遇时,闸上水深5.3m,其上游河道洪水水面线应按照闸上水深5.5m推求Q=500m3/s的回水曲线,则相当该堤段的堤顶高程应根据新的水位上超高进行调整。同时山尾闸除增加一孔闸门外,闸高也应加至潮水位以上,并且两侧应新建相应标准的海堤。(四)排涝1、排涝标准本工程保护对象主要为村庄农田,故按有关规定排涝标准定为5年一遇、24小时暴雨、36小时排完。2、排涝方式建堤后内涝水主要依靠排灌渠、小支流汇集于出口处,设涵洞或在外江低水位时进行自排。(五)整修配套工程林辋溪流域现有闸坝等建筑物较多,大部分闸坝建筑设计标准较低,且运行时间较长,存在较多工程问题,需进行整修加固配套。具体措施如下:1、部分排灌闸、闸门、启闭机由于运行时间较长已损坏或未配套,需更换或整修配套完善。2、部门水闸启闭台高程偏低,闸门开启度不足,设计洪水时将形成孔口出流,严重降低了泄洪能力。启闭台应升高至高于闸上设计洪水位加上闸门高度。3、部门闸坝建筑物防冲、消能措施较差,下游河床冲刷厉害,故沿线部门闸坝下游应加设海漫及防冲槽。海漫长12米63 ,为50厘米厚干砌块石,下设20厘米厚碎石反滤层;抛石防冲槽长8米,深1.5米,同时上下游两岸侧墙均进行整修加固。4、部分排、灌渠道、涵洞等破坏或未配套完善的,应进行整修、重建或配套。林辋溪流域主要闸坝整修详见表5—4。表5—4林辋溪流域主要闸坝整修表序号名称工程整修内容1团结闸下游设海漫及防冲槽、侧墙整修,启闭台升高2陈芹闸启闭台升高,下游设海漫及防冲槽,部分护坦翻修3溪边闸更换启闭机,下游设海漫及防护槽,侧墙整修4前塘闸启闭台升高,部分护坦翻修,下游设海漫及防洪槽5梧塘坝下游设海漫及防冲槽,侧墙整修6联群闸侧墙整修,下游设海漫及防冲槽5.4.2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整治内容1、流域内水质五年内达到国家地面水五类标准。2、流域范围内排水系统实行雨污水分流制。3、沿线两侧控制建设有污染源的工厂。工业及医疗单位的废水、废物要经过处理达标放方可排放。4、建立环境保护制度。二、污染物的来源造成林辋溪水体污染可分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病原体污染和面源污染(包括农业污染、过量施用农药化肥、水土流失等)。63 工业污染:根据污染源调查,林辋溪流域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为CODcr和悬浮物,这部分污染物大多来源于沿线的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物处理不当或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流域范围内造成的。生活污染:生活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县城区域,少量来自于沿线的村庄。县城生活污水主要通过下社溪、原西门渠道和破溪进入林辋溪,其中三分之二通过下社溪进入。据统计,CODcr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58.3%,可见生活污染是造成林辋溪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一项重要的控制对象。病原体污染:流域范围内有数家医院,有些尚未配套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林辋溪,该类废水含有大量的传染性病菌,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面源污染:面源污染包括农业污染源,没有直接排入溪流的生活污染物、工业污染物,以及水土流失部分,这些污染物随季节、降雨量而变,难于控制。在雨季期间,地面污染物随雨水冲入加剧了水体的污染。三、综合整治方案1、工业污染的控制①严格控制新污染源,认真执行国家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一切有污染的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②落实限期治理项目,根据国家“一控双达标”63 的要求,加快对流域内超标排放污染物单位的调查,依法下达治理任务,对达标无望的到期未按要求完成治理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等。③严格实行排污单位的排放物总量控制,并通过加强管理,进一步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发放制度。④加强工厂废水治理设施的日常监督检查,切实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率,对治理设施闲置或擅自拆除、排放污染物超过标准的工业企业严格按有关法规处罚。⑤依法征收排污费,对流域内的排污单位要依法全面、足额、及时征收排污费,促进排污单位如期治理;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污染防治资金责任。2、强化病原体污染的管理继续加强医院废物管理,对流域范围内医院的污水处理设施除处理病原体外,还应加大对CODcr等污染物的处理深度,确保废水安全达标排放,并加强日常监督,对不达标或者违规排放的医院应进行限期治理。3、生活污染的控制①新建的非生产性有污染的项目必须认真贯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排放污染物应达标。②加强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染源是林辋溪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原先城区的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新建的私房及住宅楼虽设有水冲厕所,但有的未设有化粪池,粪便污水直接进入林辋溪。因此,应结合旧城改建和小区建设,63 所有建筑物所排出的废水如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必需通过三级化粪池处理达标,而所有直接排入林辋溪的废水必须通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③逐步完善配套城市污水排放系统和雨污分流制。所有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及小区建设应按分流制设计施工,为雨污分流创造必要条件。此外,结合旧城改造,道路拓宽或改造段加铺污水管道,逐步完善雨污分流。建立污水排放系统,减少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及运行负荷。4、减少面源污染氮磷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素,如果大量氮和磷流入水体而引起藻类及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会造成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及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①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采取施用有机化肥、配方施肥,推广科学施肥方法,减少化肥流失,减轻水体富营养化。②流域沿岸畜牧养殖场的粪便应综合利用,有机肥料上山下田或制造沼气。③尽量少用含磷洗涤剂含磷合成洗衣粉及其它洗涤剂用品在使用过程中随污水排放是水体磷盐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有关资料统计,以每人每年使用2.5公斤洗衣粉计,林辋溪流域内的人口约16万,每年使用含磷洗衣粉约400吨,是造成林辋溪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63 要采取措施全面推行使用无磷洗涤剂。工商、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从控制源头入手,抓紧制定有关禁用含磷洗涤剂,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5、防治垃圾和减少底泥污染①加强对流域范围内堵塞物及垃圾的清理,以确保水流畅通。严禁向水域倾倒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及油污等,严禁在岸边堆弃垃圾及其它废弃物,加强垃圾回收处置。②结合林辋溪水利设施的建设,对林辋溪下流的污泥和两侧堵塞物适当清挖,减少污泥的二次污染,增加容量,提高自净能力。四、其它工程整治方案依据林辋溪现状及实施的可能性,提出其它工程整治方案:采取两岸污水截流与明、暗沟整治相结合,原通道整修与改道结合,人工清淤与蓄水冲淤相结合,明渠蓄水两岸绿化与暗渠渠顶绿化相结合,消防通道绿化与截污干管相结合。具体办法宜采取分段整治从而达到综合整治的目的。1、旧暗涵整治:采取整修、设检查口、清淤、抹底、绿化(拆除旧暗涵顶危害暗涵安全的建筑物)。2、明渠整修:拆除溪顶违章建筑物,掀开沟盖,重新砌筑溪岸,埋设污水干管,铺垫溪底,设置护栏,绿化溪边(未设绿化带的溪边两侧各设1.5m宽绿化带及3.5m的消防通道)。3、溪渠整修:林辋溪流域大部分为开阔溪流,因农田灌溉需要,分段修筑了四处拦水闸,大量的污水被截流蓄积,发臭的污水污染空气,并且渗透地下,污染地下水,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因此63 ,为截流污水可在溪一侧设污水截污干管至下游附近的污水厂或氧化塘,明渠经清淤后,可拦蓄雨水作为农田灌溉用。4、其它配套设施:为保持水体洁净,减少日常维护费用。可在流域沿线根据地形特点设置蓄水池、沉泥井以及拦水闸,用以拦截污物泥沙及拦截暗渠的污水及明渠内雨水等。5.4.3绿化工程林辋溪两侧和上游的山地,经惠安县人民近几年的努力已基本灭荒。但因立地条件差,个别地方尚存在滥砍滥伐现象,导致沿线部分地段生态环境功能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即林、宜果即果及宜竹即竹的原则,通过植树育林和封禁、人工促进更新以及抚育管理手段,尽快使其成林,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沿线的生态环境,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塞的问题。规划绿化总长度约为3600m,绿化总面积约为57亩。本工程要在水利水电建设完成之后才能实施,所以在保证成效的前提下,在每年春季或雨季对完成水利水电工程的地段进行造林绿化。5.4.4水土流失治理一、建设内容根据水利部颁发标准,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规划建设后要求达到:63 1、治理程度达到85%以上,林草面积达到宜林面积90%以上;2、建设好基本农田,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做到粮食自给;3、缓洪效益显著,减沙效率达到70%以上;4、工程设施拦蓄降水50mm/24小时,保证不冲垮。项目计划于林辋溪流域沿线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封禁治理为主,造林补植、种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辅的水土保持措施。封禁治理面积约1500亩,营造水源涵养林300亩,种草280亩。二、防治措施为了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最佳效益,根据项目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建设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规划采取一系列相应有效治理措施,并进行合理布局。1、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切实搞好水土保持防护监督工作,实施封禁治理,认真执行《水土保持法》以防为主的方针,杜绝过去“一方治理,多方破坏”及“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全面整顿开山采石等违法行为。采取宣传与执法相结合、防与治相结合、造与封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强化治理。根据流失区的水土流失程度,将流域划分出强化治理区,在强化治理区内应强化水土流失斑的治理,同时还应加强行政区域内的责任管理,保证水土保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2、水土保持林建设63 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和适地适树的原则,做到乔灌草相结合,网片相结合,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人工营造与天然植被封禁治理相结合。水源涵养林建设应为流域治理的重点。林辋溪上游严重水土流失区以建设水源涵养林为目的,采取封禁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封禁治理的同时进行大面积的补植,造林品种以相思类、木麻黄为主。种草:对于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地段,坡度>250,采取种草措施与造林措施相结合。等高带状种植方式,带宽8—10米,每隔20—30米种植。采用的草本植物为百喜草,播种量为10克/平方米。3、巩固提高部分流域治理效果林辋溪流域部分地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过近几年的强化治理,已初见成效,土壤流失量日益减少,植被覆盖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农业生产和开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更好地维护来之不易的治理效果,规划在该流域内执行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严格执法,杜绝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在已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地段继续实行水土保持管理措施,保护水源涵养林,维护和整修水土保持工程,巩固和提高治理效果。5.4.5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一、建设内容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资源优势与走马埭现代农业示范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相结合。在林辋溪两岸建设现代农业或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拟在下游辋川镇63 建设千亩以上高优粮食基地1个,外向型蔬菜基地1个。二、规划标准高优粮食基地,年亩产达1200公斤,或比项目实施前增产20%以上。利用2年时间,基本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品种优良化、作业机械化、排灌自流化。蔬菜基地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外向型品种和本地适销对路的品种。适度发展大棚反季节种植和无土栽培。达到灌溉暗管化,部分喷灌,同时配套相应的其它基础设施。三、主要措施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的田间水利排灌系统,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排灌自流。一是推广节水排灌技术,明暗渠相结合;二是示范喷灌、滴灌技术,电、机动相结合;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土石相结合。2、加强田间林网建设和立体农业开发。一是林果网与田间排灌渠系、机耕道路相配套,做到三位一体;二是推广渠中养鱼,渠上植葡萄,稻田主粮套杂粮、粮食作物间套经济作物等多种融种养殖业于一体的立体农业;三是堤岸、田间林网,实行防护林、果、竹相结合,乔灌木相配套。63 3、健全农业科技网络,推广先进农业科技。一是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农林水科技推广机构及人员的作用;二是健全村级科技组织,配套农民技术员;三是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林牧科技,引进、推广高优新品种及其配套的种养加工技术,发展可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四是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五是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合作,扩大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4、探索规模经营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扶持和培植以加工带动型的龙头骨干企业,使其发挥“公司+农户”的作用;二是在示范区内逐步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管理技术、统一植保),促进区域种植,提高规模效应;三是推行土地有偿流转制度,促使土地经营使用权向专业户转移;四是发展以村经联社为主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5.4.6辋川镇镇区整治一、镇区现状辋川镇地处林辋溪下游,由于镇区有大面积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开发的余地小,村民生活水平比较贫困,面临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许多村庄地势低洼,村里缺少防汛抗洪的设施,在雨季和台风天气容易暴发洪水灾害,威胁居民和农田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内已经发生过因台风引发洪水而冲毁农田的事故。镇区内还存在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造成的局部环境问题,以及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施用产生的土壤环境问题。此外,尽管这几年镇政府增加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镇区道路仍不是很完善,各功能区联系不畅。2、公共设施不配套,有待完善。3、镇区卫生条件较差。63 4、缺乏绿化用地,影响生活环境质量。二、整治措施1、深入贯彻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以集中发展为原则,以镇区建设为重点,鼓励乡镇企业和现代生态农业集中开发,增强镇区实力和凝聚力。2、加快镇村道路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道路体系,为城镇建设提供保障。3、形成完善的给水、排水、电力、通讯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4、加强建设管理,形成公建配套完善、绿化体系完善、居住质量高的现代化城镇。5、注重生态、水资源保护以及土地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村镇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关系,以保证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63 第六章实施计划与施工组织管理6.1项目实施原则1、本项目的实施首先应符合国内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2、项目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筹划、筹资、招投标、建设直至生产运营管理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负责。3、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国家法规委托国内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实行国内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勘察、设计、供货、施工、监理等履行单位。4、项目的勘察、设计、供货、施工、监理等履行单位应与项目建设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合约责任按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5、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应与项目履行单位协商确定项目实施计划,并在履行前通知有关各方。项目建设单位应为履行单位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项目履行单位应服从项目建设单位的指挥和调度。6.2项目实施计划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各项工作的充分落实,分工负责。项目实施计划初步安排如表6—1所示。63 表6—1工作施工进度计划表时间工作内容07年08年09年10年前期咨询工作及审批初步设计施工招标、评标等工程施工工程竣工运行最终实施计划将由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再做适当调整。6.3项目施工组织方案6.3.1施工准备本工程实施时将涉及到建筑物拆迁、交通、规划、环保、绿化、供电、电信等许多环节和部门。因此,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围绕施工现场的“三通一平”展开,确保本工程按计划施工。主要施工准备工作有:1、既有建筑物拆迁:工程范围内有关既有建筑的拆迁是一项涉及面广、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单位宜组建专门机构,负责该项工作的实施。2、三通一平:施工现场的水、电、路尽可能结合永久设施进行报建,施工现场场地平整时与附近村庄的道路改造综合考虑。6.3.2施工过程63 1、注意合理安排各工序的施工顺序和时间,基础施工、路基、路面及管道安装布置等可分层(块)流水作业,尽可能扩大施工作业面,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质量及运营、施工安全。2、该项目沿线经过部分居民区等敏感对象的地段应先行修建,进行工程对接。工程建设中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谨防建筑工地施工扰民现象发生,严格遵守有关条例和规定,中午和夜间按时停止作业,减少施工期间施工噪音对区域居住区的影响。6.4项目实施管理机构参照类似工程的建设模式,由项目建设单位组织成立项目筹建处,负责日常工程实施。筹建处可下设四个职能部门。实施管理机构如下表6—2所示。表6—2实施管理机构模式图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筹建处行政管理设备材料管理计划财务技术施工管理(1)行政管理:负责日常行政工作以及与项目履行单位的接待、联络等工作。63 (2)计划财务:负责项目的财务计划和实施计划安排,与项目履行单位办理合同协议手续,以及资金使用安排及收支手续。(3)技术施工管理:负责项目技术文件档案管理,主持图纸会审,处理有关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培训,负责项目土建、安装工程协调和指挥,施工进度及计划安排,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监督检查及工程验收等。(4)设备材料管理:负责项目材料采购、保管、调拔、存档等工作。6.5项目质量管理本项目严格按照方案比选,项目找投标,同时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代建设单位对项目实施质量、进度、投资三控制管理。监理单位应详细调查并分析研究工作项目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努力将各种影响建设目标实现和计划实行的潜在因素提示出来,高质量地按照监理工作目标要求做好监理机构的组织工作。选准项目建设质量控制等关键点,综合分析各个关键点对工程项目具体的影响程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把好以项目质量为中心的控制关。6.6运营管理与维护6.6.1管理机构与制度保证63 林辋溪维系着下游螺阳镇、辋川镇等几十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承担着下游几十万人口的生产、生活供水及上万亩生态农业园区及其它农田的灌溉任务,为辋川镇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供给保障,被誉为“辋川镇的生态调节器”。对林辋溪进行综合整治,有利于保障下游生产、生活活动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更好发挥林辋溪的功能,保证流域综合整治的效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与制度予以保证。本可研针对在现场及资料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时参考。1、明确流域建设和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并可由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具体职责。2、制定《城市排水管理条例》,建立长效机制,明确责任范围,订立违章惩罚措施。3、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按照已经审批的专项规划,由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4、在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中做好市政污水管道的同步建设,做好雨、污水管道分流工作,严禁杂乱无序向流域排放污、废水。5、因生产、生活需要,向流域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持排水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向城市排水设施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按有关规定审核后,给予办理《排水许可证》,方可实施接管排入。但所排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6、严禁向流域倾倒垃圾、废土及其它固体废弃物。7、对错接、堵塞、埋压和破坏排水设施的单位和个人,除对其处以罚款外,还必须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修复者加倍处罚。63 6.6.2排水管道、河道的清淤疏通沿线排水管道及河道由于运行时间长,局部地段会出现淤泥堵塞现象,为保证排水管道及流域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流域足够的过水断面和排洪量,维护整个流域的正常运行,整治后的排水管道及河道应定期展开全面的清淤工作。63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7.1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7.1.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扬尘的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挖出的泥土堆放在路边,旱季风扬尘和机械扬尘导致尘土飞扬,使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含量骤增,影响市容和景观。施工扬尘将使附近的建筑物、植物等蒙上厚厚的尘土,使邻近的居家和厂房普遍蒙上一层泥土,影响居民和工厂的生产、生活活动。由于雨天的冲刷以及车辆的碾压,使施工现场变得泥泞不堪,行人步履为艰,雨水将泥土等冲入已施工管道、河道,造成管道堵塞、河道淤积,影响施工进度。2、噪声的影响施工期间的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的操作、车辆运输以及施工桩基处理等。特别是夜间,施工的噪声将严重扰民,影响临近居民的工作和休息。若夜间停止施工并进行严格控制,则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将大大减小。3、废弃物的影响工程施工期间将产生许多废弃物(弃土、生活垃圾等),这些废弃物在运输、处置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63 车辆装载过多导致沿程废弃物散落满地,影响行人和车辆过往及环境质量。废弃物处置地不明确或无规划乱丢乱放,将影响土地利用、河流通畅、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城镇的建设和整洁。废弃物的运输需要大量的车辆,如在白天进行,必将影响本地区的交通,是路面交通变得更加拥挤。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管道、河道的挖填以及溪岸砌筑等都会破坏沿线的土壤植被,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流域的整治也会给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内的水生生物及动物带来一定的影响。7.1.2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1、减少扬尘工程施工中旱季风扬尘和机械扬尘导致沿线尘土飞扬,影响附近居民、工厂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了减少工程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施工中遇到连续的晴好天气又起风的情况下,可对堆土表面洒水,防止扬尘,同时施工人员应对土地环境实行保洁制度。2、降噪运输车辆的喇叭声、发动机声、混凝土搅拌机声以及地基处理打桩声造成施工噪声,为了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河道施工在距民舍200米以内的区域不允许在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二63 时以及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上午六时内施工,同时应在施工设备和方法中加以考虑,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对夜间一定要施工又会影响周围居民环境的工地,应对施工机械采取降噪措施,同时也可以在工地周围或居民集中地周围设立临时的声障之类的装置,以保证居民区的声环境质量。3、施工现场废弃物处理工程施工期间废弃物主要是弃土、生活垃圾等,工程建设单位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弃土处置计划。弃土的出路主要有用于筑路及低洼地带填方。施工期应结合周边实际情况,定点堆放、及时运走、严禁乱弃乱堆,污染环境。运载过程中不要超载,装上车沿途不洒落,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将轮子的泥土去除干净。此外,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不随意乱丢废弃物,保证工人施工环境卫生质量。4、土壤植被的恢复严格控制挖掘树木和草皮,对被工程建设破坏的植被,待工程完工后,应在沿线两侧裸露的土地上树木或植草,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注重绿化及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后期的工作主要以绿化及水土保持为主,因地制宜,采取种草措施与造林措施相结合,保护流域生态环境质量。7.2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7.2.1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运营后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自然不可抗拒因素引起洪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由于运行时间长导致沿线部分河道及基础设施破坏所带来的影响。此外,排入河道污水干管的事故性排放(管道破裂或者检修造成污水溢流等)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63 7.2.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对流域河道沿线的巡护,发现问题及时维护,把流域洪水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2、加强对沿线居民的防范意识,沿途居民或厂家不得对管道和河道肆意破坏,特别是农耕时管道、河道附近须小心耕作,以免人为引起管道、河道破裂、坍塌,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3、加强行政区域内的责任管理,禁止对河道沿线的植被和树木进行破坏和滥砍滥伐,保证水土保持措施得以保障,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塞的问题。63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及综合防灾8.1劳动安全卫生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劳动安全卫生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福建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等法律、法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因素,如噪声、机械设备的伤害、电气伤害等,因此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消除各种隐患,为工作人员创造适宜的劳动条件和操作环境,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8.1.1施工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1、噪声施工过程中开挖沟槽、运输车辆喇叭声、发动机声、混凝土搅拌声以及复土压路机声等施工噪声。2、机械传动部位及其伤害机械设备及其伤害主要是机械传动部位的皮带轮、传动齿轮、联轴器等。3、电器和雷电伤害电气绝缘破坏、漏电等均能造成伤害。8.1.2防护措施1、对施工中产生噪音较大的设备采取消音和隔音措施。63 2、在各传动齿轮、连轴器处设有防护罩,凡是高架操作平台处均均应设有栏杆。3、对电气设备、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绝缘等做好设备的接地保护、连锁保护和过截断电保护。4、对易发生事故,危及人生安全和健康的地方及设备,均设置安全标志、走向,必要时使用文字说明。8.2抗震惠安县域内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工程建设应按国家抗震标准7度设防。重要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应做地震安全性评价,具体条件具体分析。所有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都必须按抗震有关规范执行。生命线工程要按有关规定提高其抗震能力,以利于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及居民生活尽快恢复。8.3消防本项目为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工程,在施工期间,一般不易发生火灾,但应注意工棚用火用电安全。项目运营阶段,为保持水土和恢复沿线的生态功能,流域沿线两侧植有大量的草皮及树木,因此应加强行政区域内的责任管理,提高沿线居民的防火意识,禁止在河道沿线人为纵火。63 8.4防潮防台风惠安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每年的7—9月份为台风盛行期,据1956年—1976年资料统计,正面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有2次,影响的台风平均每年有4次,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项目建设应按照11级防台风要求进行设计。63 第九章工程概算与资金筹措9.1编制依据1、根据惠安县林辋溪流域环境质量综合整治情况,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2003年版);2、《福建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401-2005);3、《福建省市政工程综合单价表》上、下册(2005年);4、《福建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2003年版);5、《2005年第4季度福建省施工机械台班单价》;6、材料信息价按2006年惠安县材料平均预算价格进行计算,综合人工单价按45元/工日计算,普工人工单价按40元/工日计算;7、《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8、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9.2关于其它费用的计取其它工程费用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及泉州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进行计算。1、建设单位管理费按财政部建[2002]394号《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执行;2、勘察、测量费按甲方提供数据列入;3、设计费按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10号文执行;63 4、施工图预算编制费按设计费的10%计算;5、施工图审查费按设计费的8%计算;6、工程建设监理费按闽价[2002]房119号;7、前期工作咨询费按《福建省工程咨询收费管理规定》计算;8、招标服务费按计价格[2002]1980号文计算;9、基本预备费按5%计取。9.3项目总投资惠安县林辋溪流域环境质量综合整治项目,其总投资估算按相关定额和市场价格编制,该项目总投资约3820.8万元,见表9—1,其各分项投资估算见下表9—2。表9—1工程投资估算总表单位:万元序号费用名称估算价值备注一工程费用3112.2二其它费用506.9三基本预备费5%181.0四铺底流动资金20.7五建设项目总投资3820.8表9—2工程各分项投资估算总表单位:万元序号费用名称估算价值备注一、工程费用(一)水利工程建设1211.51河道清障、清淤105.02堤岸草皮护坡343.058.6万m33堤岸砌石295.02034米4闸坝整修136.063 5排、灌渠道、涵洞等整修76.56堤岸道路建设216.02100米7其它配套水利工程建设40.0(二)水环境综合整治529.21河道两侧堵塞物及垃圾清理84.02污水管网建设250.03暗涵整治55.64明渠整修48.65溪渠整修49.06其它配套设施42.0(三)绿化工程80.01造林绿化80.057亩(四)水土流失治理312.01水源涵养林营造180.0300亩2种草132.0280亩(五)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195.01高优粮食基地100.01个2蔬菜基地50.01个3配套基础设施45.8(六)辋川镇镇区整治784.51镇区道路建设432.02公共设施建设189.03镇区卫生整治75.04镇区绿化建设88.5工程费用小计3112.2二、其它费用1土地征用费300.030亩2建设前期工作费用18.53勘察费21.64设计费75.85勘察设计文件审核费1.863 6招标服务费9.57建设单位管理费40.08工程建设监理费24.59施工图预算编制费7.610施工图审查费6.111竣工图编制费5.012办公家具购置费1.5其它费用小计506.9(三)基本预备费5%181.0(四)铺底流动资金20.1项目总投资3820.89.4资金筹措及用款计划9.4.1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约为3820.8万元,资金筹措为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和申请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具体情况如下:(1)建设单位自筹资金2720.8万元,约占投资总额71.21%;(2)申请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1100.0万元,约占投资总额28.79%。9.4.2用款计划项目所筹集资金将按工程实际实施情况分项投资,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63 第十章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项目建设可行。10.1经济效益项目的建设将改善惠安县林辋溪流域水系的水质,提高流域防洪标准,保证沿线工、农、渔业的正常生产,避免流域水质恶化带来的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减轻流域水质对地下水的污染,使城市人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都得以大幅度改观,这些都将对改善惠安县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发展工业经济,增加农、渔业的产量,提高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质量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此外,该项目的建设,可改善惠安县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为惠安县的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本项目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10.2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将通过提高防洪标准,有效地保护流域两岸国家、集体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堤岸整修,可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有利于防洪抢险。63 通过提高灌溉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果蔬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自给率和果、蔬等市场供应,丰富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整治林辋溪流域环境质量,可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农副产品的质量。通过加强绿化、水土保持,有效地保证了工、农、渔业等正常生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该项目的实施将使惠安县树立更加良好的形象,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将使人民更加安居乐业,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0.3生态环境效益项目实施后将产生较大的生态环境效益。通过水利设施的改善,提高农业生产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改良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通过水土保持强化治理,改善流失区生态环境,形成山地乔灌草共生共荣的良好植被,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危害。项目实施后,水土流失区拦水效益、保土效率、山地植被覆盖率较实施前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林果建设和绿化后,有利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63 本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地解决林辋溪流域环境污染问题,避免流域水质的恶化,还有助于流域污染趋势的有效控制和地表水功能的达标。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流域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将有效地改善流域的环境条件,改善城市市容,提高卫生水平,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保护惠安美丽的自然风景,促进惠安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为惠安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63 第十一章结论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林辋溪流域进行环境质量综合整治是十分必要的。项目的建设尤其对保护区域自然水体及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下游工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目实施后,可有效地遏制流域水质继续恶化的趋势,通过提高防洪标准,可有效地保护流域两岸国家、集体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项目的建设,对惠安生态环境及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林辋溪流域环境质量综合整治是县人大会议的议案,也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项目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以及党和政府的决心,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项目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鼓励产业,符合国家当前产业政策,应当予以支持。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可行的。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