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 MB
- 2022-04-22 11:51:3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经济学开始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前者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后者着重分析经济的基本单元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其主要区别表现在方法论和研究领域上。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3.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支柱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这三大支柱是不够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至关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在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稀缺约束是不一样的。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有限劳动力的约束,有效率地利用稀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早期的各种经济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后来,土地、资本的相对稀缺日渐显著,经济学便又去研究土地和资本。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成为相对稀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理论也越来越丰富。4.看不见的手: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二、选择题1-5BCDDC6-10DBBDB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名词解释1.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里特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就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2.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发生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这里特指的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各点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指的是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条件发生改变而导致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3.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具体而言,恩格尔定律是指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在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基础上,如果具体的研究消费者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量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映程度,就可以得到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用弹性来定义恩格尔定律: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4.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1)在经济学中,弹性被用来表明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必然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弹性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它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即: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式中,为弹性系数;△、△分别为变量、的变动量。弹性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经济理论中有多种多样的弹性概念,例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等等。由于弹性是两个量的相对变化之比,因此,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2)收入弹性一般指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3)交叉弹性
指需求或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5.均衡:是在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的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销,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进一步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变化最终趋于静止点的均衡状态。6.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么,供给数量大于需求数量,一部分生产者就会因商品卖不出去而被迫降价,从而市场价格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一部分消费者因购买不到所需求的商品而愿意出高价,结果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7.替代品指在效用上可以相互代替,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例如牛肉和羊肉、圆珠笔和钢笔、煤和石油等都属于替代商品。两种商品如果有替代关系,当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时,另一种商品价格提高,就会引起对前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反之,另一种商品价格下跌,就会引起对前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互补品指在效用上互相补充配合,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如照相机与胶卷、录音机与磁带、汽车与汽油等都属于互补商品。当两种商品为互补商品时,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保持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则会使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反之,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则会使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二、选择题1-5ABDCB6-10DBCAB11-15ABBCA16-20CCCBB21-25CCBAA26-30ABBCC三、简答题1.答:(1)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需求弹性小于1,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相当缺乏弹性,如多数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大于1,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相当富有弹性,如大多数奢侈品。(2)产品的需求弹性对其价格战略的影响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反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此时厂商应该采取减价的方法,以提高销售收入。如高档消费品,由于其需求富于弹性,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则应采取降价的办法。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同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此时厂商应该采取涨价的方法,以提高销售收入。如农产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的办法。2.答:(1)需求定律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而供给定律是指:一般情况下,商品(或劳务)的供给量随着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的一般规律。
(2)支撑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的机制是价格机制: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价格又可以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使市场达到均衡。价格在市场上调节着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厂商的生产行为: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和偏好下,为了使效用获得极大化,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反之,价格下降则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商品的价格上升,对于厂商而言意味着利润的增加,理性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会增加产量,反之,商品的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则厂商会减少产量。同时,需求与供给也在调整着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调节着市场,使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联系供给和需求的纽带便是价格。3.答:(1)一般说来,需求规律的含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即需求量越小;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满足需求规律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2)需求规律给出了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消费者的行为都严格服从这一规则。下面的两种情况可以作为需求规律的特例:①吉芬物品:是一种劣等品,其价格上涨时,由于替代效应远远低于收入效应,导致人们对它的需求反而增加,如马铃薯;②炫耀性物品:指的是那些用来满足人们虚荣心的物品(如钻石等),这类物品常因其价格上涨,愈能显示出其珍贵及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因此往往价格愈高,对其需求量反而愈大。
4.答:“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粮食增收,粮价却下降,卖粮收入反而比往年少的现象。(1)“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因分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的变动。其原因在于: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需求量的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降价最终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以图2.7来具体说明。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下降为。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和的面积之差。图2.7谷贱伤农(2)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由于农产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农产品的丰收反而会降低农民的收入,这会降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保证农民的收入,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第一,政府保护价收购。即在农业丰收时,为了避免价格大幅度下降,政府设定农产品收购保护价,这就保证了农民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从而使得农产品丰收时农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保证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二,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政府可以采取直接补贴的形式,对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这种补贴实质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农民不会因为农产品丰收反而收入减少,这保证了农民未来农业生产队积极性。5.答: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因此,商品需求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会增加对正常品的需求量,减少对劣等品的需求量;相反,消费者收入水平下降时,会减少对正常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劣等品的需求量。例如,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则对汽车的需求会增加,对黑白电视机的需求会减少。第二,互补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对其需求的减少。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之下,墨水价格上涨,则不但会引起对墨水的需求的减少,同时也会造成墨水互补品的钢笔的需求减少。第三,替代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特定商品而言,如其替代品的价格上涨,则会造成对此特定商品的需求的增加。例如,猪肉的价格上涨,则对猪肉的需求量下降了,但间接地导致对其替代品——牛肉的消费需求增加了。第四,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第五,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6.答:(1)对产品X的需求会增加。因为产品X变得更受欢迎,就会有更多的人转向产品X的消费,导致产品X的需求曲线右移,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增加对X的需求量。(2)对产品X的需求会增加。因为作为产品X的替代品,当产品Y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产品Y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产品X来实现替代。此时,产品X的需求曲线右移,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产品X的需求量。(3)对产品X的需求要视产品X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而定。若X是正常品,居民收入上升意味着他们购买力的增强,将使他们增加对包括产品X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相反,若X是劣等品,居民收入上升后,他们会转向对质量较高的商品的消费,从而减少对X的需求量。(4)对产品X的需求增加。因为预期人口有较大的增长,将产生新增人口对产品的额外需求。X的需求曲线右移,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X的需求量。7.答:(1)S曲线左移。因为土地价格上涨导致房屋供给成本增加,从而减少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房屋的数量,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2)S曲线右移。因为水泥价格下跌意味着房屋供给成本下降,生产者会增加供给,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3)S曲线右移。因为建筑房屋的技术进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任一价格下生产者会增加供给,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4)S曲线左移。因为房租下跌,会使购买房子的人减少,从而房屋生产者的利率会降低,盖房屋的供给减少,表现为其供给向左上方移动。(5)S曲线左移。在考虑资金用途的取舍下,当工业投资的利润增加,投资于房屋的人会转向工业投资,势必使房屋投资减少,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8.答: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因此,影响商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1)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2)生产的成本。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增加。(3)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4)相关商品的价格。在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例如,对某个生产小麦和玉米的农户来说,在玉米价格不变和小麦价格上升时,该农户就可能增加小麦的耕种面积而减少玉米的耕种面积。(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会增加产量供给。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下降,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会减少产量供给。9.答:以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为依据,大体可以把商品分为五种类型。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其销售收入变动的影响如下:第一,。这种商品由于价格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即在公式中,(价格)的任何变化,(需求量)都固定不变,因此,(销售收入)将与按同方向同比例地增减。第二,。这种商品由于在大于零的任何一种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都无限大,因此,若价格下降,只会使总收入无必要地减少,所以,厂商一般不会降价;若价格上升,又会使需求量无限地减少,以致使总收入减少为零。第三,。这种商品由于价格变动的幅度与需求量变动的幅度相等,所以,价格与需求按相反方向变动引起的一增一减的变化幅度恰好可以相互抵销,因此,价格变动前后的销售收入不变。第四,。这种商品由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大于需求量变动的幅度,所以,当价格下降时,一般只会引起需求量较小幅度的增加,从而会使销售收入减少;反之,当价格上升时,一般只会使需求量有较小幅度的减少,从而会使销售收入有所增加。第五,。这种商品由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小于需求量变动的幅度,所以,当价格下降时,一般会引起需求量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反之,当价格上升时,会引起需求量较大幅度的减少,从而会使销售收入减少。10.答:(1)轿车的产量将增加。因为轿车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将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轿车的数量将比以前多,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2)轿车的供给将减少。因为轿车厂数量的减少将直接减少在任一价格水平下轿车的供给量,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3)轿车的供给将减少。因为生产轿车的工人的工资上涨将提高其成本,从而减少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的数量,这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4)轿车的供给将增加。因为当预计轿车的价格要下降时,生产者会赶在价格下降之前尽量多生产和出售产品,以免受或者少受跌价的损失,其供给曲线便会向右下方移动。四、计算题1.解:设汽油的价格为P,对于Delta来说,在此价格水平下的消费为10升汽油,所以有两边对P求导,有所以Delta对汽油的弹性对于Epsilon来说,其对汽油的消费为,所以有两边对P求导,有得所以Epsilon对汽油的需求弹性为2.解:(1)因为将Ed=–1.2,=3%代入可得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提高3%使需求降低3.6%。(2),将,Ey=3.0代入可得
因此,其他条件不变收入提高2%时,需求增加6%。(3)假设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2002年新汽车的销售量为800万辆。(万辆)2003年新汽车的销售量为800+163.2=963.2(万辆)3.解:由题中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可得,由市场均衡的条件,得所以均衡价格,均衡交易量为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和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分别为: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为:4.解:(1)设该种钢的需求函数是,由各种弹性定义:钢的需求价格弹性①钢需求对于铝价格的交叉弹性②钢需求的收入弹性③由题知以下数据:,,,,,,,将具体数值代入以上三式,可解得,,,该公司明年钢的需求增加值,所以该公司明年钢的需求量是24000-3600=20400(吨)(2)在收入增加6%,铝的价格下降2%的条件下,,,如果希望钢的销量仍保持在24000,即,可知,将其代入①式,可解得
,即钢的价格应上调2%。5.解:由题设,,,于是故需求的弧价格弹性约为–0.57。6.解:(a)由题设,,,则于是的价格弹性为的价格弹性为(b)由题设,,这样,
又已知,于是,X公司产品x对Y公司产品y的交叉价格弹性即交叉价格弹性为。(c)由(a)可知,Y公司生产的产品y在价格P=600下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也就是说其需求缺乏弹性,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价格将减少其销售收入。不妨验证如下:降价前,Y公司的销售收入为降价后,Y公司的销售收入变为可见,,Y公司降低其产品价格将使其销售收入相应减少,故降价对Y公司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7.解:由假设①,当时,,则由假设③,Y之需求曲线通过点(36,8)同时,在点(36,8),X的需求弹性为,则由假设④,,得Y之需求曲线的斜率于是,据假设②,由点斜式直线方程得商品Y之需求曲线为即8.解:(1)需求价格弹性:
根据需求函数:可知:所以:所以:(2)=3,=1.5时,,即解此可得:此时的市场需求为:(3)市场总的销售额为:对TR求P的一阶导数为:要使价格上升能带来市场销售额的增加,就必须使,所以,即为价格上升能带来市场销售额增加的市场价格范围。9.解:(1)征税后形成新的供给曲线:P=20+10q+5=25+10q由税前的均衡方程 P=180-q P=20+10q p0=165.455得均衡点q0=14.545 p=180-q 由税后的均衡方程 p=25+10q
p1=165.909得新的均衡点q1=14.091所以,物价上涨165.909-165.455=0.454(2)由(1)可知,物价并不是按全部税额上涨的,通过转嫁,消费者和生产者各承担了一部分税额。对于每单位产品:消费者负担△P=0.454元生产者负担5-△P=4.545元(3)税前需求弹性 税前供给弹性 所以,税前需求弹性大于税前供给弹性。五、论述题1.答:(画图略)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交所决定的价格,也就是供求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也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时的价格。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均衡价格是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形成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竞争压力,便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使价格自动上升。这样,价格经过上下波动,最后会趋向于使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从而形成均衡价格。但市场均衡状态的出现只是一种暂时状态,随着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便会发生位移,从而使旧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形成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即形成新的市场均衡和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这种形成过程,以及由旧的均衡向新的均衡的变动过程,实际就是所谓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的过程和形式。它一方面通过市场的价格的波动自动调节商品的供求,使之趋向均衡;另一方面,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它又自动地引起价格的变化,使之趋向于稳定的均衡价格。2.参考简答题第4题。
第三章效用论一、名词解释1.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用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具体来说,在商品价格下降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假设可以取走消费者的一部分货币收入,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到只能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一情况。相反,在商品价格上升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时,假设可以对消费者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货币收入补偿,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维持原有的水平,则补偿预算线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到得以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一情况。2.劣等品(InferiorGoods)与吉芬品(GiffenGoods):(1)劣等品指需求量随收入变化而成反方向变化,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的商品。对于劣等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是,在少数的场合,某些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会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就会出现违反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现象。这类物品就是吉芬品。(2)吉芬品是随着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也下降,即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吉芬品是一种特殊的劣等品。作为劣等品,吉芬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其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吉芬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的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之所以会普遍发生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从几何意义上讲,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用公式表示为。例如,在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是很大的。以后,随着这个人所吃的包子数量的连续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个包子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当他完全吃饱的时候,包子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而边际效用却降为零。如果他还继续吃包子就会感到不适,这意味着包子的边际效用进一步降为负值,总效用也开始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
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由于人们生理、心理作用的影响,商品对人们的刺激力和重要程度都有下降的趋势。5.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当消费者在选择,两种商品时,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例如商品)价格不变,另一种商品(例如商品)价格变化,而使预算线向外或向内旋转,自然会使消费者均衡点发生相应变化,连接各个不同的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便是价格-消费曲线。6.收入-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以图3.4来具体说明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在图3.4(a)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移至,再移至,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和。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这便是图3.4(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图3.4(a)中的收入一消费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都是上升的,所以,图3.4(a)中的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在图3.4(b)中,采用与图3.4(a)中相类似的方法,随着收入水平的连续增加,描绘出了另一条收入—消费曲线。但是图3.4(b)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7.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一簇曲线。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其中,、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由于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序数效用,所以,这里的
只须表示某一个效用水平,而不在乎其具体数值的大小,有的西方经济学者称这种效用水平为效用指数。8.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是消费者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由于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因此,同一商品会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效用。对效用或者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9.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不同数量评价不同,因此他们对这种商品的不同数量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也就不同。在厂商不能对消费者索取差别性价格的条件下,决定市场价格的是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他正是对这一产品评价最低的消费者。这样,那些非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这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若某产品需求函数为,和分别代表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则从到时,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数额,为实际支付的数额,于是消费者剩余(用CS表示)=。10.消费者均衡: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二、选择题1-5CCBAC6-10BBCCB11-15CCBBC16-20BCBCA21-25BBACA26-30BCAAA选择第6题答案:B。整理下列函数后,若最终形成如题中所示XY/a,则表示偏好次序相同。B项整理后即U=(X,Y)=X/5+Y/5=XY/25。故选B。选择第20题答案:A。将P=4,M=500代入X(P,M)=-P+2500/M得,X(P,M)=-4+2500/500=1即这个学生每月对大米的需求为1公斤。现在每公斤大米涨价2元(6-4=2)故他的生活费应增加到502(500+2=502)才能保证生活水平不下降。故选A。三、简答题1.答:⑴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其中和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2)当消费者的收入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无差异曲线本身是不会变化的。因为收入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种组合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种组合中包含的商品1和商品2没有变化,所以无差异曲线不会变化。2.答:(1)区别:①
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②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③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表达式为,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④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故效用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而序数效用论表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是无法用基数来衡量其大小的,故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和顺序。(2)联系:①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②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③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④他们推导的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3.答:(1)商品价格下降通常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该商品的需求,不管商品是正常品,还是一般的劣等品,或是吉芬商品,商品降价后的替代效应表明办要该商品降价,就会用该商品替代其他商品。在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同一方向上起作用,商品降价后需求量增加。但吉芬商品在商品降价后,需求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对于正常品而言,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同一方向上起作用,表明在商品降价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都是正值。总效应必然大于零,表示商品降价后需求量增加。对于一般的劣等品而言,虽然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但是在绝对值上替代效应仍然大于收入效应。商品降价后正值的替代效应在绝对值上大于负值的收入效应,总效应仍然大于零,表示商品降价后需求量也是增加的。只有那些特殊劣等品,即吉芬商品降价后,不仅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而且在绝对值上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导致商品降价后总效应小于零。这表明商品降价后,需求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4.答:(1)水和金刚钻的价值悖论指水对人们很有用,必不可少,但水却很便宜;金刚钻对人们的用途很有限,但却很昂贵。(2)这一悖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共同说明,因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①从需求一方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对于水,水源充足,其消费量虽大,而边际效用却很小,价格也就很便宜。同理,由于金刚钻的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②从供给一方看,由于水源充足,生产人类用水的成本很低,因而其价格也低。金刚钻则很稀缺,生产金刚钻的成本也很大,因而金刚钻很昂贵。(3)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则水便宜,金刚钻昂贵。5.答:(1)“X是正常商品”,不正确,因为正常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可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效应。(2)“X是劣质商品”,不正确,因为无法得知收入效应的正负。(3)“X不是吉芬商品”,不正确,因为X不是吉芬商品,可能是正常商品,也可能是劣质商品。如果是正常商品,其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可能会等于或小于收入效应。(4)“Y是正常商品”,不正确。因为X价格下降时,对X消费量的替代效应之绝对值是否大于收入效应之绝对值与Y商品是否是正常商品无关。(5)“Y是劣质商品”,不正确。因为X价格下降时,对X消费量的替代效应之绝对值是否大于收入效应之绝对值与Y商品是否是劣质商品无关。6.答:
不违背边际效用递减律。因为边际效用指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增加(或减少)的总效用的量。这里的“单位”指一完整的商品单位,这种完整的商品单位,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效性的前提。比如,这个定律适用于一双鞋子,但不适用于单只鞋子。对于四轮车而言,必须是有四个轮子的车才成为一单位。三个轮子不能构成一辆四轮车,因而每个轮子都不是一个有效用的物品,增加一个轮子才能使车子有用。因此,不能说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超过第三个轮子。7.答:(1)吉芬商品是随着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也下降,即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劣质商品是需求量随收入变化而成反方向变化,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的商品。(2)相同点: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劣等商品。二者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即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方向,两者互相抵消。当X商品价格下降时,从替代效应看,对X的需求量会增加,因为消费者总会用多消费X来取代其他商品的消费。但从收入效应看,对X的需求量会减少,因为X的价格下降意味着购买X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时,无论是劣质品还是吉芬品,其需求量都会下降。(3)不同点:对劣等商品,在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当劣质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的增加超过需求量的减少,因此,需求量总的说还是增加的,这样使得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对吉芬商品,其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的减少(收入效应)大于需求量的增加(替代效应),因此,需求量总的说是减少的,这样使得吉芬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4)劣等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则倾向于减少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发生作用。若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需求量随价格下降而增加,此时的需求价格弹性是负的;若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则需求量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此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零;若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随价格的下降商品需求量也减少,此时需求价格弹性为正,这样的劣等品就是吉芬商品。四、计算题1.解:(1)根据题意,预算方程为,那么令,U极大化的必要条件是所有一阶偏导数为零,即;;解下列方程组可得(2)总效用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
(3)若X的单位价格上升为9元,预算方程变为解方程组可得总效用(4)现在,也就为即解得将代入预算方程,可得:元。2.解: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即: 消费者均衡时:,即解得:, 3.解:假设总支出为M,总支出的分配为:。根据消费均衡的条件:,可以得出
,所以,代入中,得,所以此消费者在Y商品上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是,并且,对Y的需求与X的价格无关。4.解:消费者均衡点通过解以下规划问题得到:约束方程用拉格朗日乘数法令由最大化的一阶必要条件:(1)(2)(3)(4)可解得可得:(5)可得:(6)把(5)、(6)代入(4)得,即(小时)。所以工作时间为168-105=63小时,即消费者每周会工作63小时。又由(5)得,,所以用于购买X的花费所占比例为。五、论述题1.答:可用提高自来水的使用价格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自来水的价格提高:一方面,用户会减少(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扩大自来水的生产或供给。这样,自来水供应紧张的局面也许可得到缓解或消除。(1)采取这一措施,会使用户消费者剩余减少。在图3.8中,横轴代表自来水的数量,纵轴代表自来水的价格。直线代表自来水的需求曲线。当自来水价格从提高到时,用户对自来水的需求量从下降到
。于是,消费者剩余从减少为。图3.8自来水的需求曲线(2)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效应是节约了用水,可使之用于人们更需要的途径上,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使用。但这样做,也许会造成其他资源的浪费。比方说,工厂里本来用水来冷却物体,现在要改用电来冷却,增加了对电和有关装置的需求。如果自来水价格提高过度,必然会带来更多其他资源的消耗,这是不利的一面。(3)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不变,自来水的价格提高无异是降低了居民的实际收入。对此,可以给居民增加货币工资或予以价格补贴。2.答:(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各自从对单个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了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2)下面对这两个理论作简要评价:①基数效用论大致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埃奇沃斯和剑桥大学的马歇尔都是其代表性人物。从专业技术上看,基数论被认为具有三大缺点。首先,效用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从而它的大小是否能加以衡量构成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效用既然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那么,不同人的效用之间的可比性构成一个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基数论的成立依赖于边际效用递减,而边际效用的递减又被认为是一种“先验的”规律,即不能加以证明而仅凭大家的经验和内省而认同的规律。这种脆弱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有损于基数论的科学性。不仅如此,边际效用递减还在意识形态上使资产阶级,特别是很富有的阶层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正如马歇尔指出的那样,货币(金钱)也必须服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既然如此,由于富人持有的货币量远大于穷人,所以前者的边际效用小于后者。如果把一元钱从富人转移到穷人手中,整个社会的效用(福利)便会增加。这样,边际效用的递减可以成为收入平均化的理论根据。②鉴于基数论的上述三大缺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的推动之下,序数论取代了基数论的地位,其理由据说是因为序数论能够不依赖于效用的可衡量性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而推导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实际上,序数论的这种优点仅仅是形式上的。此外,序数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缺点。
a.无差异曲线表示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建立无差异曲线要有一个前提,消费者总是可以通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来维持一定的满足程度。但事实上,人们的欲望具有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欲望要从不同类别的商品的消费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不同类别的商品是不能相互替代的。b.在对序数效用论的论述中,常用两种商品的组合来说明消费者的偏好和无差异曲线。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这种组合当然不限于两种商品,而应把社会上全部种类的商品包括在内。c.根据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假定,无差异曲线一定应该是凸向原点的。但现实并不能对这一假设作出保证。d.在序数论中,价格不进入效用函数。但是显然违反事实,在一般的情况下,很少有消费者能撇开价格因素,而单独考虑商品效用的大小。只有不懂世故的幼童,根本不知道价格是怎么一回事,才会脱离价格而判别他对商品的喜爱程度。总之,虽然序数论在形式上弥补了基数论的缺点,但是,它在实际上仍然是一个比较牵强的说法。
第四章生产论一、名词解释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lawofdiminishingmarginalreturns):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在厂商的厂房、机器设备等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可变投入劳动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一开始是递增的,但当劳动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产量就会递减,直到出现负数。2.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与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1)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以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和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或。根据这个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以知道: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2)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或3.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例如,在生产中如果只有劳动L是可变投入,则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表示为:MP=ΔQ/ΔL假设生产函数连续且可导,从而可以用总产量对可变投入量求导得出边际产量,即MP=dQ/dL。这样,在某一产量上的边际产量,就是该产量相对于总产量曲线上一点的斜率。4.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函数:对于生产函数Q=f(L,K)而言,若f(L,K)=,则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函数。其中为一常数。5.外在经济(externaleconomics):也称为外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当一个行业拥有众多厂商时,只要整个行业的规模和产量发生变化,必然引起与企业有关的某些外部条件的改变。即使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可能没有任何变化,但外部条件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益。如果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使个别厂商的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为外在经济。6.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企业规模扩大后使得劳动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这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技术因素是指规模扩大后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二、选择题1--5AAAAC6--10DCCBB11--15DCCBB16—20BABDB21-25ADABB26-31CBABDB三、简答题1.答:(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以Q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图4.9等产量曲线如图4.9所示,等产量曲线表示生产一定单位的产品,可以有很多种劳动和资本数量组合。当劳动投入量为La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必须是Ka单位;当劳动量从La单位增加到Lb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就可以从Ka单位减少到Kb单位;以后如果劳动仍然继续增加固定单位,则资本的减少量会越来越少。(2)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重要特点:①等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具有负斜率。它表示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可以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只有具有负斜率的等产量曲线,才表示劳动和资本互相替代是有效率的。②坐标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它们按产量大小顺次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少,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多。③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④等产量曲线向原点凸出。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这一点将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来解释。2.答:(1)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具体而言,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4.10所示: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0增加到平均产量最高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MP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的区间。第二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的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MP两曲线的交点到MP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到的区间。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的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以后的区间。
图4.10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2)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一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可以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3.答:(1)生产者均衡的含义生产者均衡又叫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指在既定产量下总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使得总产量最大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图形上,表现为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切点所对应的要素组合。这个切点,在微观经济学中叫做生产者均衡点。(2)生产者均衡的条件由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技术替代率,等成本曲线的斜率是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所以最优要素组合的边际条件是:,即两种生产要素的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又由于两种生产要素的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实物产量的比率,所以,此条件又可表示为:,即。该公式表示生产者的每一单位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获得的边际实物产品都相等。厂商的生产在生产者均衡点上进行,也就是达到了利润最大化。4.答: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扩大导致收益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递减。在企业开始生产的最初阶段,由于最初要素的投入带来了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合理的、先进的管理进一步充分发挥了各要素的组合功能,所以最初阶段企业的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递增收益的因素吸收完了,生产要素的组合受到了技术的限制,因此规模收益转为常数状态;接下来如果再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是管理效率的降低,生产效率的下降。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企业要保持生产的效率,各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平衡至关重要,当诸要素能力不均衡时,如果还存在潜在生产力,那么最低生产能力因素的略微提高,将会带来整体生产投入的提高,反之,如果整体生产能力已趋极限,继续增加投入,将是得不偿失的。
5.答:如果生产函数满足则当时,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当时,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当时,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1)呈规模报酬递增。(2),呈规模报酬不变。(3),呈规模报酬递减。6.答:若一个生产函数满足正式工:,则该生产函数为n次为齐次生产函数。(1),显然不是齐次函数。(2),所以是一次齐次函数,且规模报酬不变。(3),n=2/3所以是齐次函数,且为规模报酬递减。7.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规模报酬与边际替代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讲的是企业本身的规模发生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情况,规模报酬不变时有;而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研究在企业的规模一定时,所投入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即,该式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当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可能不变,如线性生产函数,也可能递减,如。所以规模报酬不变与边际替代率之间无直接因果联系。8.答:
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化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区别如下:规模报酬问题论及的是,一厂商的规模本身发生变化时(这假定为该厂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和劳动、原材料等可变要素发生了同比例变化)相应的产量是不变、递增还是递减,或者说是厂商根据它的经营规模大小(产销量大小)设计不同的工厂规模;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所讨论的则是在该厂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既定不变,可变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产量(报酬)递增、递减及不变等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规模报酬和可变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问题讨论的是一座工厂本身规模发生变化时产量的变化,而可变要素报酬问题论及的则是厂房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增加可变要素时相应的产量变化。事实上,当厂商经营规模较大,在给定技术状况下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即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样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所以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可能也会同时面临报酬递减现象。9.答: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函数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发生平行移动;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也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与不同等成本线相切所形成的切点即为生产的均衡点,因此,扩展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生产者均衡点。它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四、计算题1.解:(1)当K、L同比例增加倍时,有所以该企业的规模报酬不变。(2)企业利润最大时,企业处于均衡状态,满足均衡条件,所以,,得当,时,成本,生产函数当P=6时,利润为使利润最大化,应使,则,所以企业雇用最优的劳动数量为。(3)如果工资提高到时,有:成本利润
,要得到最优的劳动数量,须使利润最大化,即时,由得,。2.解:对于生产函数因令K=10则(1)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2)i)对于总产量函数欲求总产量极大值,只要令其边际产量为零,即求得L=10又因所以L=10为极大值点即当总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为10。ii)同样,对于平均产量函数令即(负值舍去)又因故为极大值点。即当平均产量达到极大时,厂商雇佣的劳动为8。iii)对于劳动的边际产量
由于为负向倾斜的直线,而且劳动不可能小于零。故当时,为极大值10,亦即当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为0。(3)证明:由(2)ii)可知:由L=8时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则而当L=8时,故当达到极大时,3.解:(1)由已知,成本方程为则:设拉格朗日函数为(1)对(1)式分别求L、K及的偏导数并令其为零,可得(2)(3)(4)由(2)÷(3),得(5)将(5)式代入(4)式可得所以,当产量Q=10时的最低成本支出为80元,使用的L与K的数量均为10。(2)求既定产量下的最低成本支出和投入生产要素组合除了用(1)题所用方法求解外,还可根据的厂商均衡条件求解。对于生产函数
由厂商的均衡条件得所以代入当产量Q=25时的生产函数求得因为所以,当产量Q=25时的最低成本支出为200元,使用的L与K的数量均为25。(3)花费给定成本使产量最大的厂商均衡条件为对于生产函数则所以代入总成本为160元时的成本函数求得则所以,当总成本为160元时厂商的均衡产量为20,使用的L与K的数量均为20。4.解:(1)对于定比生产函数有如下关系式:因为所以,(2)由,得又因
所以5.解:(1)①对于生产函数来说,,由可得:整理后可得:即为厂商长期生产扩展线函数。②当,,时,代入生产函数中,可解得:所以,,(2)①对于生产函数,由可得:;整理后可得:则即为厂商长期生产扩展线函数。②当时,代入生产函数中,可得:所以,(3)①生产函数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厂商按照的固定投入比例进行生产,且厂商的生产均衡点在直线上,即厂商的长期扩展线函数为。
②由得:,五、论述题1.答: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1)不同点①所属理论不同。边际替代率属于消费者理论中的概念,而边际技术替代率属于生产者理论中的概念。②条件不同。边际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而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产量水平不变。③公式不同。以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和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或。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或。④含义不同。根据这个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以知道: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2)相同点①形式上相似。从二者的定义和公式中即可看出。②都是一种比率。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之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的比率。③都遵循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遵循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由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替代率为负值,因此,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斜率,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具有递减规律。由于劳动替代资本,两者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值,即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斜率,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原点凸出的曲线。2.答: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当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前,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以后所增加的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直到边际产量为负,则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总产量开始递减。从以上分析可知,理智的生产者会选择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且平均产量递减的生产阶段进行生产,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可变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过多的投入将带来生产的非效率。
国有企业过多的员工使得企业的生产脱离了生产的经济区域,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通过减员,减少过多的可变要素投入,使得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搞活国有企业意义重大。第五章成本论一、名词解释1.经济利润(economicprofit):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便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途径的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显然,它等于隐性成本。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正常利润=隐性成本2.经济成本:为了进行经济分析或适应管理决策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成本概念,由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和机会成本(内在成本)共同构成了经济成本。经济成本不同于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使用的成本概念(会计成本),在经济分析中,对任何一项决策,经济学家们不仅要考虑该决策的会计成本,即显性成本,还必须同时计算该决策内在的一些成本,如为了采取该决策而放弃的其他决策所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即机会成本。经济成本虽然不同于会计成本,但往往以会计成本所提供的数据为依据。3.隐性成本(implicitcost):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是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性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4.可变成本(variablecost):
指在短期内可以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与不变成本相对的概念。可变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费用、生产工人的工资等。厂商没有进行生产时,可变成本为零。产量逐渐增加时,可变成本会相应地增加,但可变成本的增加并不一定与产量的增加呈相同比例,这一过程受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开始时产量增加,可变成本的增加幅度可能较大,因为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可能不一定有效率;随着产量到一定程度,生产要素组合的效率得到发挥,可变成本增加幅度变缓;最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会使它增加较快。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构成了厂商的总成本,不变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而可变成本是总成本中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部分,因此可变成本的增长量与总成本的增长量相等,它们的增长率也相等且都等于边际成本。可变成本可以帮助厂商决定在短期内是否继续进行生产,因为不变成本对于厂商来说是不能改变的,而可变成本则不同,它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厂商停止生产,不能节省不变成本,却可以节省可变成本。因此,厂商如果进行生产能够补偿可变成本,那么生产就是值得的;如果生产的结果不能收回可变成本,厂商就会停止生产;只有在进行生产能够补偿可变成本之后有余额,才能够补偿不变成本。5.总成本(totalcost,TC):指生产特定产量所需要的成本总额,它包括两个部分,即固定成本(FC)与可变成本(VC)。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厂房费用、机器折旧费用、一般管理费用、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只要建立了生产单位,不管生产量多少,都需要支出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支出、生产工人的工资。这些费用在短期内是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其变动的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效率,故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较大;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趋于合理,其效率得以充分发挥,故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变小;最后由于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变大。这一变动趋势正好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描述的总产量的变动趋势相反。6.要素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减:(1)厂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各种要素,现假定仅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可变的,而其他要素保持不变,那么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在开始时,它的边际产量有可能增加;但随着可变要素的继续增加,它的边际产量会出现递减现象。这种由于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引起的边际产量的递减甚至总产量的减少的现象,称为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分析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在任何生产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纯技术关系。必须指出: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是以生产技术给定不变为前提的。技术的进步可能会使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延后,但绝不会使报酬递减规律失效。其次,这里的报酬递减规律,是以除一种要素外的其他要素投入固定不变为前提,来考察一种可变要素发生变化时其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还有,报酬递减规律是在可变的生产要素使用量超过一定数量后才出现。(2)规模报酬递减是指随着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达到某一时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会出现递减现象的规律。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在生产理论中,通常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变化来定义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相应的,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假定各生产要素都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则企业产量的变化有三种可能:第—,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时,如增加—倍生产要素的投入导致产量的增加多于一倍,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报酬递增。第二,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时,如增加—倍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产量的增加不到一倍,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报酬递减。第三,当产量增加的比例恰好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相同时,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报酬不变。一般说来,企业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之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个阶段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二、选择题1—5DBDCD6—10CACDA11—15DBBAA16—20ACADB
21-25CCBCB26-31ABDBDB三、简答题1.答:TC曲线指总成本曲线,它表示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量与所需要花费的总成本的关系。该曲线上任意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值,就表示在该点上的产量上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即AC。TC曲线上与过原点直线切点表示AC的最小值,这点的意义在于,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切点之前的AC是递减的,切点之后的AC是递增的,在切点处的平均成本AC是最小值。2.答:(1)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即最初阶段递减后又转入递增阶段。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当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即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自此点开始转入递增。(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在于,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等的规模扩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递减阶段之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由于企业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会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将越来越大,若再增加产量,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最终将转为递增。3.答:假定短期生产函数为:①短期成本函数为:②③且假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价格是既定的根据②式和③式,有:式中,为常数由上式可得:根据③式有:4.答:总成本曲线可分为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两类。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区别,并不单纯指时间长短,而主要是看在考察成本变动的时期内,随着产量的变化,是否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化。如果只有一部分投入可以变化,而另一部分是固定的,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如果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动,便是长期
总成本曲线。由于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指随着产量变动,企业所使用的各种投入都可及时调整变动而使之达到相互协调的最佳状态,因而曲线的每一点都表示厂商所生产的产量使用了最低的总成本,从而也使用了最低的平均成本;但就短期总成本曲线来说,在产量变动过程中,由于有一部分(如厂房、设备)是固定不变的,在短期内有浪费设备或对设备利用不当的情况,各种投入只有在生产最佳产量的场合才是最协调的,因而在曲线上只有某一点才表示其对应的产量使用了最低总成本,从而也使用了最低的平均成本。于是,短期总成本只有在这种场合才与长期总成本相等,在其他场合,短期总成本都必定高于长期总成本。这就是说,短期总成本曲线只有一点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重合,其余各点都处于长期总成本曲线上方。短期总成本曲线可以有无数条,每一条都有一点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重合,这样,长期总成本曲线实际是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各自所表示的最低平均成本点相连接而形成的曲线。简言之,长期总成本曲线乃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5.答:(1)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时,如增加—倍生产要素的投入导致产量的增加多于一倍,这种情形即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此时厂商所有要素投入都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报酬(产量)逐渐增加。(2)要素报酬递减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而规模报酬递减是指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一定比率时,产出量增加出现递减的现象。(3)规模报酬递增的工厂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情况。事实上,要素报酬递减的规律是任何厂商都要面临的规律。在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固定要素的使用效益逐渐最大化。当达到极值时,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样会出现递减现象。6.答:(1)由于在短期中劳动是惟一可变投入,则,因为劳动价格是常数,所以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前者呈递增时,后者呈递减;前者呈递减时,后者呈递增;前者的最高点对应后者的最低点。即上升并达到最大然后下降,AVC曲线将首先下降达到最小再上升,形成U形。即在某种意义上AVC曲线是曲线货币化的镜像或其倒数。(2)当劳动是短期中惟一可变投入时,。根据是常数的假设,可知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具体地讲,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先上升达到最大,然后下降,由此曲线先下降达到最小值后上升,形成U形。即在某种意义上曲线也是曲线的货币化的镜像或为其倒数。7.答:平均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当平均可变成本达到最低点开始上升的时候,平均固定成本仍在下降,只要平均固定成本下降的幅度大于平均可变成本上升的幅度,平均成本就会继续下降,只有当平均可变成本上升的幅度和平均固定成本下降的幅度相等的时候,平均成本才达到最低点。因此,平均总成本总是比平均可变成本晚达到最低点。也就是说,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总是在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的右边。
四、计算题1.解:由STC(Q)=TVC(Q)+TFC得TVC(Q)=STC(Q)-TFC=0.04Q3-0.8Q2+10Q所以AVC(Q)=0.04Q2-0.8Q+10令AVC(Q)=y则由,得Q=10又可知,当Q=10时,AVC取得最小值为6。2.解:(1)由企业的总成本函数:可求得平均成本函数:对产量一阶求导,得:又所以,当,即时,平均成本最低。(2)由企业的总成本函数:可求得边际成本函数:对产量一阶求导,得:又所以,当,即时,边际成本最低。3.解:,,求厂商总的成本函数实际上是求
s.t.设拉格朗日函数为:分别对、、和求偏导,得:得出4.解:(1)根据题意可联立方程组:minC=L+3KQ=F(L,K,)=L+3K+(Q) ① ②③联立方程①②可解得 ④在将④代入③中有:,解得L,
所以LTC=L+3K=LMC(2)在短期内,由K=10,Q,得出所以,5.解:由题意可知:实际上是求在minZ=20K+5L(1)约束为LK2=Q(Q为常数)(2)下的K/L由(2)式可得:L=Q/K2,再将其代入(1)式得Z=20K+5Q/K2当时,Z取得最小值解得K/L=K/(Q/K2)=K3/Q=1/2因此,在产量一定时成本最小化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为1/2。6.解:(1)假定固定产量水平为,在下的最低总成本:LAC=所以Q=100,400下的LAC都是(2)K=16时,由=,得Q=16L,所以L=
STC=2L+16=Q=100时,SAC=12.66Q=400时,SAC=50.047.解:可以参照求长期成本的方法来解该题设拉格朗日函数为分别对L、m及求偏导得(1)(2)(3)由(1)、(2)两式可得:再将其代入(3)式,可得:所以则短期总成本
短期可变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8.解:(1)当K=4时,所以,劳动投入为:L=又因为K的总值为100,L的价格为10,所以总成本函数为:平均成本为:边际成本为:(2)厂商的利润函数为: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解得:Q=8又因为: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8。最大的利润为:(3)如果K的总值从100上升到120时,成本函数为: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解得:Q=8又因为: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8。最大的利润为:9.解:(1)将代入生产函数,得整理后可得:(1)所以,成本函数为:(2)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为:解得:将其代入(1)、(2)式可得:即的投入量为64,的投入量为36,总成本为2690。(2)把生产函数中的看作一定数值时,生产函数整理后可得:(3)总成本函数即为:(4)成本极小化的条件:解得:代入(4)式后即得总成本函数:五、论述题1.答:(1)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渠道等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等等。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根据形成外在经济的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而引起的外在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等货币方面受到了影响而发生的外在经济。外在经济和内在经济一样,都会改变厂商的成本,但是他们的前提条件、影响方式又是完全不同的。外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行业规模的扩大,而内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厂商本身规模的扩大;外在经济是行业中其他方面便利因素为个别厂商提供了效益,内在经济则是厂商经营的个别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所致。因此,外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厂商整个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平移,而内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市场上平均成本曲线随厂商规模扩大而向下倾斜。(2)规模经济被称为汽车工业的灵魂,不赞成此观点的至少有两个结要解,一是认为某两个汽车项目效益最好时,都在形成规模之前。要注意,这时的高额利润是由高关税下的短缺市场造成的,与规模无关。其二是说达到15万辆“规模经济”之日,就是效益下滑之时。答案很简单,所谓规模经济,包括整车、零部件、销售、产品开发等在内,整车能力达到后,零部件由于厂点分散、投资不足、技术未达标等原因,远远达不到自身的最低规模经济要求,因此成本降不下来,价格居高不下,这还没包括产品开发等其他规模经济因素。汽车工业实行规模经济是一套严谨的工程理论,核心是固定资产的不可分割性。中国汽车工业近十年的发展表明,规模经济基本上都是成功的,没有规模经济的几乎没有一家是成功的。没有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富康和天津夏利这些厂的规模经济,也就没有悦达、奇瑞、吉利、英格尔这些所谓汽车新势力!它们是沾了规模经济的光。广州本田、风神汽车捡的是合资外方在国外的规模经济的尾巴,没有合资外方在国外工厂的规模经济,就没有它们的快速盈利和快速发展。现在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头,因此更要重提规模经济的必要,同时大声疾呼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让规模经济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否则只有两种后果:一是优胜劣不汰,汽车厂越来越多,既然汽车不神秘,谁都可以干,那为什么我不干一把呢?二是中国加入WTO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用国外汽车零部件组装的整车厂,中国也就有可能成为某些媒体倡导的世界汽车工业制造中心。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汽车工业到时候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实实在在地变成跨国汽车公司的“附庸”,付出了开放市场的代价,结果最后什么都没换回来。2.答:如果把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厂商外部可能的变动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问题。规模报酬问题与规模经济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后者的技术基础。规模报酬递增反映了产出的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行业(或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如果厂商必须购买的投入要素价格上涨了,这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但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一般而言,当生产规模变动时,规模报酬的变动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况。如果厂商所有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这被称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产量)逐渐增加;如果所有的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也以完全相同的比例增加,则称为规模报酬不变,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固定不变;如果厂商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这被称为规模递减,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逐渐减少。
导致厂商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扩大后管理更合理等。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后期,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发挥,厂商逐渐用完了种种规模优势,同时,厂商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以推迟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到来。在这一阶段,厂商规模增加幅度与报酬(产量)增加幅度相等。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主要是规模过大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和管理效率的降低等。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把二者相混淆。规模报酬论及的是厂商规模变动时,产量如何变化,属长期分析;而要素报酬考察的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增加可变要素时产量的变化,属短期分析。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一、名词解释1.竞争市场:指存在着产品竞争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核垄断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4)信息是完全的。垄断竞争市场是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产品,具体地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1)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着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有非常接近的替代品;(2)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3)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而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2.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的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增的。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随着成本递增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长期供给价格是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还引起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同方向的变化。成本递增行业是人们常见的行业,因而,一般而言行业的长期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3.消费者统治: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货币选票”的投向和数量,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意愿。而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依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决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等。这说明,生产者是根据消费者的意志来组织生产、提供产品的。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微观经济学中对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通常被用来作为对消费者统治说法的一种证明。4.完全竞争市场: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的条件是:①
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市场上有大量互相独立的买者和卖者,他们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②产品同质。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③要素自由流动。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进入或退出市场。④信息充分。卖者和买者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除此之外,还有完全竞争者都具有理性的假设。事实上,这种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很难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利用最优、经济效率最高,可以作为经济政策的理想目标,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总是把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当做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把它作为一个理想情况,以便和现实比较。6.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long-runequilibriminaperfectlycompetitivemarket):指在长期中,厂商通过改变所有要素的投入数量,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达到的一种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中,厂商在短期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只能调整可变要素的数量,因此,厂商只能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变动产量所引起的短期可变成本的变动来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而在长期中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具体地说,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厂商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调整;另一方面,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即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厂商的长期均衡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调整实现的。①厂商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的调整。在长期内,厂商为使其利润最大化,必然会调整其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在某一生产规模和产量水平上,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厂商便会增加产量,扩大规模;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时,厂商便会减少产量,缩小规模。②行业长期调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因此,只要一个行业有利可图,新厂商便会进入,增加供给,使市场价格降低,直至长期利润为零;若行业中有亏损,一些厂商便会退出,减少供给,提高价格,直至行业亏损为零。长期内,厂商在上述两方面的调整是同时进行的,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二、选择题1--5ADAAA6--10DBDBD11--15BABCD16--20DDCBC21-25BBCCC26-30BADBD三、简答题1.答:(1)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为P=MC,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厂商行为的惟一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和必要条件是MR=MC。设想厂商生产和销售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MR)大于其边际成本(MC),表明该厂商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因而需要继续增加产量;如果产量增加到使边际收益(MR)小于边际成本(MC),则意味着厂商的利润因产量过多而减少,因此,需要减少产量。可见,当厂商的产量使MR>MC,或MR4.5)。5.解:可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由AVC=MC:解得:Q=10,(没有经济意义,舍去)因此:AVC=5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P=MC,短期供给函数为:
即:,6.解:(1)单个厂商的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由,得:短期供给曲线:100个厂商的供给为解得(2)由,得每个厂商的产量,代入AC方程,得所以有所以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7.解:(1),成本函数而均衡条件为即
解得:(无经济意义,舍去)或当时,总利润即利润极大时的产量是20,单位成本是240,总利润为8000。(2)要判断行业是否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只须判断P是否等于处于AC的最低点的值。只须令即解得:而即不等于的最低点的值该行业并没有处于长期均衡状态。(3)当该行业处于均衡时,企业的产量为(上面已计算)。单位成本由于,所以价格也是140。8解:厂商的成本函数为S,则所以,显然,当产量Q≥0,则MC>AVC,故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为P=MC。即P=0.2Q+1故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为P=0.2Q+1,或者Q=5P-5(P≥1)。因为该行业有100个相同的厂商,行业的供给曲线是各个厂商的供给曲线水平方向的相加,故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也即供给函数为:,即(P≥1)(2)已知市场需求函数为,而市场供给函数为,市场均衡时,即500P-500=4000-400P。解得:P=5,市场均衡产量:。(3)原来的行业的总供给函数为。当每单位产品征收0.9
元的税后,行业的供给函数就变为:。行业的需求函数仍为。市场均衡时,,即:因此,新的市场均衡价格P=5.5,新的市场均衡产量为:。由于税收的作用,产品的价格提高了0.5元(5.5元-5元=0.5元),但整个行业的销售量下降了200单位(1800-2000=-200)。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价格提高的数量(5.5元-5元=0.5元)小于每单位产品的税收的数量(0.9元)。可见,在0.9元的税收中,有0.5元通过价格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剩下的0.4元由厂商来承担。9.解:已知,则,欲求LAC的最小值,只要令,即2q-4=0,q=2。当每个厂商的产量为q=2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其长期平均成本为:。当价格p等于长期平均成本4时,厂商既不进入,也不退出,即整个行业处于均衡状态。故行业长期供给函数即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行业的长期供给函数为p=4。需求曲线为,而行业的供给函数为p=4。所以行业需求量。由于每个厂商长期均衡产量为2,若有n个厂商,则供给量。行业均衡时,,即1600=2n,n=800。故整个行业均衡价格为4,均衡产量为1600,厂商有800家。10.答:(1)在长期,对于完全竞争厂商而言,其达到均衡时必须满足条件:P=LAC=LMCLAC==LMC=,解得Q=12,所以厂商预期的长期最低价格为:P=2×122-32×12+180=84。(2)如果要素价格不变,短期内厂商生产必须满足条件:在短期可变成本最小处,有AVC=SMC,即:所以Q=6,所以。因此短期厂商将继续经营的最低产品价格为:P=48。(3)如果产品价格为P=120,则厂商的利润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短期内厂商将生产Q=8。11.解:(1)因为已假设该行业为成本不变行业,每个厂商的成本函数相同,所以在长期中,厂商的均衡产出水平由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给定。行业供给曲线由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相等的价格水平(10元)给出,即P=MC=AC=10。(2)已知需求曲线为D=1500-50P,价格水平为10元,令行业供给S=D=1500-50×10=1000,且由题意知,每个厂商的均衡产出为20,所以厂商的个数为1000/20=50。(3)厂商短期平均成本函数为,边际成本函数为。当AC最低时,AC=MC,即,求得产出水平为q=20。(4)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即边际成本函数,由求得(P>10);行业短期供给函数为。(5)由于厂商不能在极短期调整其产出水平,令S=1000=D=2000-50P,得P=20,此时单个厂商的利润水平为。(6)行业短期供给函数由(4)知,为,令,得:50P+500=2000-50P,解得P=15,产出水平为。厂商的利润水平(短期内厂商数目不变,仍为50个,平均产出为,此时的平均成本为。(7)长期中,均衡价格水平由于新厂商的进入将重新回到P=10元的水平(每个厂商均衡产出仍为20),令,厂商个数为1500/20=75。五、论述题1.答: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是这样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价格随着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而减少,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和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化。如图6.20所示,为原市场需求曲线,现在向右上方移到
。那么在极短期(指厂商来不及调整产量,比短期更短的时期,在短期,厂商可以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使用)每个厂商的供给量不变,则市场供给量也不变,从而使市场供给曲线如图上的,是一条垂直OQ轴的直线,市场供给量固定为,于是市场上厂商只能调整价格,产量无法调整。在短期,厂商可以通过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同时调整产品的价格,每个厂商这样做时,市场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新的均衡点为C,均衡价格为,均衡产量为。在长期,新的均衡点为D,均衡价格为,均衡产量为。因为在长期,厂商可以调整厂房设备,新的厂商也可以进入。假定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厂商的生产成本曲线下降,厂商在扩大产量的同时,价格()反而低于原先的均衡价格()。 图6.20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2.答:成本固定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其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成本固定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原因在于成本固定不变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不变的。水平的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内,成本固定不变行业是在不变的均衡价格水平下提供产量,这个均衡价格水平等于单个厂商的不变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市场需求的变化只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均衡产量,但不会影响到长期的均衡价格。(1)根据题意,对该行业产品需求持久性增加,使需求曲线从D上移到,从而使均衡价格从原来的上升到。由于价格上升,厂商有超额利润,于是该代表性厂商将生产量从扩大到。由于题目假定该厂商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而短期内资本不变,因此产量扩大只能靠多雇工人,因而该厂商在长期均衡条件雇佣的劳动(产量为时雇佣的劳动人数)必然小于(而不是等于或大于)他在短期内雇佣的劳动人数(产量为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图6.21成本固定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2)由于存在超额利润,不仅该行业原有企业纷纷扩大产量,还使新企业纷纷加入该行业,因而使市场供给曲线右移到,从而市场均衡产量从Q扩大到。在长期内,不仅劳动可变,资本设备也可变,因此产量从扩大到。一方面是劳动人数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资本设备增加的结果。可见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在长期是增加了(见图6.21)。(3)由于该行业是成本不变的行业,因而新旧厂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不会上下移动,老厂商扩大生产以及新厂商进入该行业引起市场供给量增加,导致行业供给曲线从右移到,迫使价格下跌,直到恢复原来均衡价格为止。因此,长期均衡价格并未变化。(4)由于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等原因,当生产扩大时,厂商的会从下移到,从而使长期均衡价格下降,行业长期供给曲线表现为向右下方倾斜。(见图6.22)。图6.2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指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国防、海上导航用的灯塔,就是公共物品。一个人享有公共物品的好处时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享有它们的好处,一个人享有它们的好处时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们的享有。由于公共产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产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产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2.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1)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的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2)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6)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3.寻租(rentseeking):指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当政治分配介入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收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便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二、选择题1--5DCCAD6--10ADBBA11--15BDABB16--20BCBDA三、简答题1.答: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的一个概念,通常将不具备消费或使用的竞争性的商品叫做公共物品。对于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人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同时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0。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种。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四个特性:
(1)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2)强制性。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3)无偿性。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4)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2.答:(1)同样一个市场系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市场在配置“鸡”和“鲸”这两种资源时其效率是不一样的。市场在配置鸡的生产和消费时是有效的,但在配置鲸时却出现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不完全信息等。鲸是一种公共资源,但市场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往往无能为力。公共资源是指没有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当利用市场来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时,它很可能很快会被过度地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现象被称为“共有财产的悲剧”。(2)从产权角度来看,农民拥有他所养殖的鸡及相关的占有、处分、收益等权力,因此觉得有必要好好照看它们,增加鸡的数量。由于产权的确定性,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相反,鲸的产权归属并不明确,不属于任何国家或个人,换言之,它是世界公共资源。于是,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捕鲸可以赚大钱,不少人蜂拥而上;另一方面,保护鲸类则由于缺乏直接经济利益而乏人问津。这就使得单纯依靠市场来配置鲸这种资源时其结果缺乏效率。3.答:(1)因为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垄断利润是不公平的,所以必须要反垄断。图11.3垄断厂商的经济效率
在图11.3中,横轴表示厂商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D和MR分别表示厂商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再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由直线AC=MC表示。为了使利润极大,厂商产量定在Q2,价格为P2,它高于边际成本,说明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这时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所支付的数量(价格)超过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边际成本)。显然,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应增加到Q1,价格应降到P1,这时P=MC。然而,垄断决定的产量和价格只能是Q2和P2。如果产量和价格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Q1和价格P1,消费者剩余是ΔFP1H的面积,而当垄断者把价格提高到P2时,消费者剩余只有ΔFP2G的面积,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图P1P2GI所代表的面积)转化为垄断者的利润,另一部分(ΔGIH所代表的面积)就是由垄断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纯损失,它代表由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带来的损失。(2)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反垄断法则是上述措施的法律形式。①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一般根据反垄断法来执行。行业的重新组合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垄断的行业重新组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分解原有的厂商,或扫除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②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治措施。由于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解决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③管制自然垄断的做法还可以采用为垄断厂商规定一个接近于“竞争的”或“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它相当于等量的资本在相似技术、相似风险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平均市场报酬。由于资本回报率被控制在平均水平,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垄断厂商的价格和利润。4.答:(1)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这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排斥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磅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2)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到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的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了。
四、计算题1.解:(1)显然,任何承包大桥的公司都将作为一个垄断者出现,因此按垄断利润最大化来求解该问题:公司若承包,则其面临的决策为对上式求导:从而最优的汽车数为:Q*=25,最优的过桥费为:P*=12.5但此时若有公司承包,其利润为,所以没有公司愿意承包。(2)若政府根据每天通过的汽车数进行补贴,假设每辆汽车补贴t,则承包公司面临的决策为:对上式求导:解得最优的汽车数为:Q=25+t最优过桥费为:最大利润为:既要使补贴数最小又要公司愿意承包,所以最小的补贴额应该满足:解得:t*=6.62。这时,最优汽车数为Q*=31.62,最优过桥费为P*=9.19。(3)若政府一年一次给承包公司固定补贴,补贴数与通过车辆无关时,承包公司按照本题第(1)问的方式来决策,因为每天亏损187.5,所以政府一年补贴的总数额应为:187.5×365=68437.5。(注意,通过上述计算,考生可以从政府最小补贴额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来分别考虑两种补贴方式的优劣。)2.解:(1)如果企业可以自由排放污染,则企业的利润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企业的产出水平为:;市场价格为:p=200-q=165。(2)如果生产者必须内部化其外部性,则企业的利润为: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企业的产出水平为:;市场价格为:p=200-q=175。(3)上述计划不能消除污染物,即不能使污染量减少为零。①在(1)中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数量为:z=0.1q=3.5②在(2)中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数量为:z=0.1q=2.5比较①和②可见,生产者内部化其外部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污染程度,不能将污染减少为零。(4)税收设计应该采用从量税,即对每单位产量征收一定的税。因为总量税显然不能改变企业的边际决策,如果不能改变企业的边际决策,就无法影响企业的产量和排放的污染量。假设对企业每单位产量征税为t,则企业的利润为: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要使污染排放量为(2)中的z=0.1q=2.5,则企业的产量为:q=25,则有:所以t=40,即政府应对企业每单位产量征收40的税收。3.解:(1)灯塔属于公共物品,因为灯塔具有公共物品的两个属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通过将三条个别需求曲线纵向加总可得到由D表示的市场需求曲线。边际成本曲线MC与需求曲线D相交点确定的最佳光亮强度为Q。(3)在Q的最佳光亮强度情况下,C船应付5美元,B船应付10美元,A船应付15美元。
(4)可以。在英格兰,灯塔就曾经由私人所有与经营,灯塔服务费可在港口收取。一般情况下,一定时点只有一条船需要灯塔服务。由悬挂的旗帜来认定其是否已经交费,如未交费,灯塔则不发光。五、论述题1.解:(1)当信息充分时,显然有高质量的房子建造成本高,但需求大,低质量的房子建造成本低,但需求小,供求状态为图11.10。图11.10信息充分时,高质量房与低质量房的供求状况其中,Dh,Sh分别为高质量房子的需求与供给;D1,S1分别为低质量房子的需求与供给。(2)当信息不充分时,高质量房子和低质量房子的需求一样,因为消费者无法区分高质量房子和低质量房子。但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心里清楚,故两种质量的房子的供给曲线与前述相同。见图11.11。图11.11信息不充分时,高质量房与低质量房的供求状况显然,与买卖双方对商品房质量有充分了解的情况相比,低质量房子的价格上升,数量增加,而高质量房子的价格下降,数量减少。市场上低质量房子的供给反而超过了高质量房子的供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行政公文写作》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 《行车组织》练习册及答案.doc
- 观部分》人大_高鸿业_第四版_课后习题答案.pdf
-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四版课后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练习【有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练习题库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书后习题参考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 《西方经济学导学》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 《计学基础》习题及答案第四版.doc
- 《计算机体系结构 量化研究方法》 第五版 习题答案.pdf
- 《计算机图形学》第1-5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 《计算机常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案例教程》习题解答.doc
- 《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册加答案.doc
- 《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及答案.doc
- 《计算机应用基础》题库(二) 及答案分析.doc
- 《计算机理论知识》复习题及答案.doc
- 《计算机程序设计A》复习试题(答案).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