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6.50 KB
  • 2022-04-22 11:53:58 发布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1、单项选择题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C、贫穷与发展2、我国在(B)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A、1949年B、1956年C、1957年3早在(C)初,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了要寻找一条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A、1952年B、1955年C、1956年。4、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题目是(C)。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B、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A)上来的战略决策。”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C、文化建设6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冶上坚持(C)A、一个中心B、两个基本点C、四项基本原则7邓小平在(A)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B)在出版发行的。A、1992年B、1993年C、1994年9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是在(B)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五大10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B)A、党的十四大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一.2、单项选择题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C)。A.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B.济发展多极化C.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C)。A.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B.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C.党成立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3.明确了自身工作的责任,特别是认识到(B)的极端重要性,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考问题和理论创新得重点。A.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加强我们党作为国家执政党建设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4.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A)作为出发点和归宿。A.人民的根本利益B.人民的当前利益C.人民的长远利益5.“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是(B)的关系。A.相互区别,相互独立B.相互联系,相互促进C.相互独立,相互制约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的概括,特别表现在(B)方面。A.9个B.10个C.16个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理顺(C)关系,事关广大群众得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得发挥。A.中央与地方B.干部与群众C.分配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加强(A)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3、单项选择题1、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C)亿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A、2000B、1500C、10002、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应对“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关键时期的一个(A)思想。A、战略性B、战术性C、阶段性3、2003年10月,党的(B)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社厂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折实党中央全会第一次研究科学发展观问题,也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A、十六届二中B、十六届三中C、十六届四中4、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C)的能力。A、领导政治B、领导经济C、领导发展5、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把(A)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大战的轨道。A、经济社会大战B、现代化建设C、经济建设6、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了(C)。A、报告B、决议C、党章7、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是略高于4%,人均才1700多美元,属于(A)国家。A、中低收入B、高收入C、低收入8、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B)。A、第一目标B、第一要务C、第一职责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C)。A、现代化建设B、发展经济C、以人为本10、学发展观主张把(B)统一起来。A、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B、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1、一个真正的马克司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C)。A、清理阶级队伍B、巩固政权C、发展社会生产力1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B)的集中体现。A、政策和策略B、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C、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13、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A)A、根本要求B、根本方法C、根本措施一.4、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释,是在(A)。A、《改造我们的学习》B、《新民主主义论》C、《反对本来主义》2、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C)。A、1945年B、1966年C、1978年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B)。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41 B、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C、反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C、实事求是5、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针对长期存在的(C)。A、经验主义、实用主义B、自由主义、全盘西化C、教条主义、思想僵化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是(A)。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B、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互为前提和目的7、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B),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A、与时俱进B、创新C、革命8、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是(A)。A、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B、找出事物的因果联系C、发现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区别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B)。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10、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实事求是的(C)。A、广度B、高度C、深度11、(B)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12、(B)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13、(B)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14、要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C)上来。A、经济建设B、和谐社会建设C、科学发展15、把(A)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A、科学发展观B、经济建设为中心C、建构和谐社会一.5、单项选择题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C)。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B、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奔向共产主义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B、改革和开放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3、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B)。A、坚持不断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C、坚持改革开放,更强综合国力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A、解放区和发展生产力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C、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C)。A、实现社会公平B、消灭剥削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6、邓小平认为,建国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没有完全搞清楚(A)。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实现市场经济C、什么是阶级斗争,怎样进行阶级斗争7、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城市和农村的矛盾8、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A)。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实现公有制C、实行按劳分配9、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必须不断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C)的环节和问题。A、不适合思想路线B、不适合社会主义制度C、不适合生产力发展10、1985年,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B)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A、干部与群众B、改革与生产力C、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一.6、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C)。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B、发展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3、当代中国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是(A)。A、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完备C、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水平很低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A)的历史阶段。A、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C、达到发达国家水平5、在党的十五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A、基本路线B、基本纲领C、基本方针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1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C)。A、三个代表B、四项基本原则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A)。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C、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C)。A、立国之本B、强国之路C、兴国之要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A、经济建设B、改革开放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1、“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服务于(B)。A、四项基本原则B、经济建设这个中心C、改革开放12、在党的十三大上制定的是(C)。A、过渡时期总路线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3、党的十七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补充了(B)的内容。A、政治建设B、社会建设C、文化建设14、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A)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A、和谐B、进步C、发展一.7单项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是在党的(B).,A.七大B.八大C.十二大2.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富强”是指(A)。A.经济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文化现代化3.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民主”是指(B)。A.经济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社会现代化4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文明”是指(C)。A.经济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文化现代化5.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和谐”是指(A)。A.杜会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文化现代化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如果用一句最简明的话来概括.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说得展开一点,那就是“(A)”。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B.建设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C.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7.“新三步走”发晨战略,是具体落实邓小平(C)发展战略的一种部署。A.第一步B.第二步C.第三步8.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A.2010年B.2020年C.21世纪中叶9.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B)。A.2000年翻一番B.2000年翻两番C.2010翻两番10.我国要在20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A)。A.更高永平的小康社会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C.较高水平的信息化杜会11.新型工业化路子,是以(B)带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A.商品化B.信息化c.市场化12.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讲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时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C)需求的方针。A生产B.出口C.销费13.我国实现工业化要走(A)。A.新型工业化道路B.劳动密集型工业的道路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1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A.农业B.工业C.第三产业15.十七大报告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B).A.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B.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C.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16.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C)。A.优先发展大城市B.首先发展中小城市C.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最17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B)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A.对外开放B.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C.西部大开发18.(C)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反映了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A.物质文明B.精神文明C.生太文明19.必须把建设(A)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B.资源适度开发型C.经济快速发展型2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建设、人日增长与(B)之间的关系。A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B.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C.渴望改变落后面貌一.8、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B)。A阶级斗争B改革C物质利益原则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3.我国的改革(C)。A.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C.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4.我们要把(A)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A.改善人民生活B。政策的稳定C.改革的力度5.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是(C),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A.政企分开B。打破铁饭碗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6.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A)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A.改变B。修补C.完善41 7.实行对外开放是(B)。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B。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C.实现小康社会的政策8.我们的对外开放是(C)。A.只对发达国家开放B。只对发展中国家开放C.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9.在对外开放中坚持(A)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B。依靠外援C.开放我国市场10.邓小平在(C)作出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表述。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C.1992年南方谈话1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C)。A.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B。实用主义的标准C.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12.“三个有利于”标准回答了(B)的问题。A.什么是社会主义B。如何建设社会主义C.怎样建设党一.9、单项选择题1、1981年党的十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A)公式,并得到党的十二大的肯定。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有计划商品经济2、邓小平对(B)的评价很高,认为这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A、《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就是(C)A、坚持市场经济B、完善计划经济C、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4、党的(B)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作出了新的判断.A、十四大B、十五大C、十六大5、对公有制经济要(A)。A、巩固和发展B、任其自身自灭C、有节制的控制6、对非公有制经济要(B)A、严格限制投资反响和领域,不能与公有制经济竞争B、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C、任其发展,置之于公有制经济共同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体7、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A、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B、数量上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8、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集体经济是(A)的经济。A、社会主义性质B、非社会主义性质C、共产主义性质9、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是由(C)所决定的。A、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产条件B、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C、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10、(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A、按需分配B、按劳分配C、按能力分配11、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归纳起来,就是按对(A)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A、生产要素B、土地C、技术12、社会的生产要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另一类则是(B),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A、自然原料B、人的劳动C、原材料13、实现(C)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A、工业化B、现代化C、共同富裕14、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B).A、完全平均的富裕B、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C、所有社会成员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15、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A)。A、注重公平B、注重效率C、注重发展一.10、单项选择题1、人民通过(A)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A、人民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所用的基本方法是(B)。A、批评—团结—批评B、团结—批评—团结C、专政的方法3、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B)。A、共产主义B、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C、爱国主义4、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A)A、单一制B、联邦制C、复合制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年制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的是在(B)年。A、1949,1954B、1954,2004C、1982,20046、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A)。A、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B、政治制度发展的积极成果C、政治思想发展的积极成果7、下列哪个不是我国基层自治组织?(A)A、街道办B、村委会C、居委会8、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A)。A、稳定B、发展经济C、改革开放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思想领导B、主要途径C、政治领导10、“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C)。A、政治基础B、主要途径C、基本方针11、下列地方哪个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B)A、自治区B、民族乡C、自治县1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3、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B)41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C、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14、“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断指出了(C)A、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C、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联系1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B)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16、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A、团结,民主B、团结,发展C、民主,发展17、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的是(C)A、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B、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C、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8、1980年8月,意大利记者问邓小平怎样避免和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情时,邓小平的回答是(A)A、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B、要从法律方面解决问题C、要从民主方面解决问题19、依法治国,要贯彻的两个原则是(C)A、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B、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C、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20、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B)A、把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以及人民在各方面的民主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B、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C、规定民主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程序,使人民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一.11.单选题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A)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社会主义的方向C.为精神文明服务,为物质文明服务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B)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B.培育“四有”新人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C)A.使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B.提高社会主义生活质量C.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4.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的是(A)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A)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爱国主义6.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A.爱国主义B.为人民服务C.集体主义7.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B)A.发展教育和科学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C.深化文化体制改革8.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C)A.实现国家统一B.增强人民凝聚力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搞好道德建设的两种基本手段和途径是(B)A.教育和引导B.教育和法制C.法制和引导1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C)A.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B.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问题C.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11.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方针是(B)A.弘扬住主旋律,提倡多样化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12.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B)A.勤劳勇敢B.诚实守信C.热爱祖国13.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A)A.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B.以为人民服务为重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C.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重点14.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C)A.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文化的竞争B.民族文化的竞争和人口素质的竞争C.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15.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A)A.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B.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C.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1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C)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要求C.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7.会主义发汗的最终目的是(A)A.人的全面发展B.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C.社会的高度和谐1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然要提倡集体主义,提倡集体主义就要反对(C)A.个人利益B按劳分配C.极端个人利益和利己主义19.构建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基本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是(B)A.社会主义先进文化B.八荣八耻C.爱国主义.集体注意.社会主义思想2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C)41 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一.12、单选题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下面哪种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的?A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B.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C.组织协调能力2.以人为本的“本”,是指A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C.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有益思想,提出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B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B.自由人联合体C.公产主义社会4.相对于和谐社会的目标而言,小康社会主要是指AA.经济上的目标B.政治上的目标C.生活上的目标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CA.经济基础B.政治基础C.社会基础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是什么BA.坚持民主法制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科学发展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C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民主法制8.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BA.相互矛盾的B.完全一致的C.根本不同的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是AA.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B.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坚持民主法制10.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CA.具体内容B.行动纲领C.指导思想一.13、单项选择题1.“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A)。A.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B.发展社会生产力C.实现祖国统一2.“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的问题是{B}。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3.“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A}。A.“一国”是原则B.“两制”的原则C.高度自制的原则4.“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依据是{C}。A.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形态理论B.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C.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的要害在于{A}。A.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B。勾结外国势力插手台湾事务C.破坏两岸关系出现的缓和气氛6.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B}。A.实现两岸“三通”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7.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是{C}.A.反对台湾独立B。贯彻“一国两制”构想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8.最早提出两岸应该尽快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建议的文件是{C}。A.《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C.《告台湾同胞书》9.我国目前对于统一问题使用的是“一国两制”的政策,但它不会改变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这是因为{A}.A.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B.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C.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10.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的下列哪个重要讲话,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纲领?{A}。A.《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B.《一个中国与台湾问题》C。《告台湾同胞书》11.中国政府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目的是{A}。A.对付台独和某些外国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离出去的图谋B.以武力达到统一C.准备最后用武力解放台湾12.台湾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的实质是{C}。A.以托拒统B。仗洋拒统C.否认九二共识,回避和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13.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B}。A.高度自治B。一国两制C.共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一.14、单项选择题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问题是指(B)。A、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民族都和平共处B、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是有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C、实现国际社会广泛公正合作2、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都没解决,是由于(A)。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崇B、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起的战争此起彼伏C、人口增长失控,资源破坏,环境恶化3、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是(A)。A、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B、争取最大的和平C、争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对话与合作4、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C)。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5、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A、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B、推动南北对话C、加强南南合作41 6、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B)。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7、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来处理(A)。A、与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B、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C、和平共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8、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特点和根本原则立场是(B)。A、四项基本原则B、独立自主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A)。A、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增进各国的友好往来10、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A)。A、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B、支持各国的正义斗争C、增进各国的友好往来11、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B)。A、实行真正的不结盟B、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C、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别人打自己的牌1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是(A)。A、国家利益B、主张一切国家一律平等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3、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好的方式是(C)。A、集团政治方式B、势力范围方式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是(A)。A、中国印度、缅甸B、中国、印度、巴基斯坦C、中国、美国、日本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的扩张,维护(C)。A、世界和平B、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C、国家的独立处方权利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是(A)。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各互不干涉内政C、平等互利原则17、邓小平认为,既是霸权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的是(C)。A、第一世界国家B、第二世界国家C、第三世界国家18、十立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建立的新安全观是(A)。A、互利、互信、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B、互利、互信、团结、协作的新安全观C、互利、互信、发展、协作的新安全观19、下面关于当前国际政治经经济新秩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近期将改变B、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根本没有改变C、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20、建设和谐世界要通过(B)。A、反对霸权主义B、走和平发展的道路C、反对强权政治一.15、单项选择题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中,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B)。A.农民B.工人阶级C.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2、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C)。A.在野党B.反对党C.参政党3、(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A.民主党B.中国共产党C.爱国统一战线4、在我国,阶级斗争(A)。A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B.是社会的主义矛盾C.已经没有了5、“新的伟大工程”是指(A)。A.新时期党的建设B.三峡水利建设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C)。A.组织建设B.作风建设C.思想建设7、(C)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无产阶级的根本领导制度。A.密切联系群众B.实事求是C.民主集中制8、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归根到底要靠(C)。A.政策保障B.宪法赋予C.党的先进性的保持9、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0、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B)中,指出党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A.《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11、(A)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A.民主集中制B.议会选举制C.多党合作制12、民主和集中是(C)的关系。A.平行B.对立C.辨证统一1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B),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A.纪律B.宗旨C.成分14、党的建设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A)。A.保持党的先进性B.保持组织的凝聚力C.保持方向15、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执政能力建设是先进性建设的(B)。A.实质内容和核心B.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C.基本保证和前提41 二.1、多项选择题1、认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意味着(BC)A、战争与革命已成为历史.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D、和平与发展已经是客观事实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BCD)A、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酝酿产生阶段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的提出阶段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3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重要讲话(ABC)A、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B、是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的动员令C、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D、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ABD)A、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B、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C、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D、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5、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巜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具有的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ABC)A、超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模式B、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理论和模式C、确立了在总体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模式D、标志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6、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BD)A、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结论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C、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运用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7、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ABCD)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8、邓小平理论是(CD)A、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高峰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高峰C、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D、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二.2、多项选择题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得主要国际背景是(ABCD)。A.世界发展呈现多极化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B.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C.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得时期内打不起来D.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2.21世纪初我们所面临得国际局势是(ABCD)。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B.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得趋势在曲折中发展C.科技改革突飞猛进D.国力竞争日趋激烈3.从对当今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得主题的判定,我们党坚定了(ABC)。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和信心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C.大力推进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D.大力推进党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4.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许多发达国家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他们希望各国能够(AD),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A.相互尊重、相互信任B.相互尊重、相互制约C.相互信任、相互干涩D.相互信任、共同协商5.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ABD)。A.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的优化配置B.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C.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竞争D.世界经济得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41 6.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包括下述方面(ABCD)。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得继承和发展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C.是加强和改进对党得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D.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7.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带领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BCD)。A.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B.完成祖国统一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D.推进现代化建设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相比(CD)。A.是更现实的科学体系B.是更伟大得科学体系C.是一脉相承得科学体系D.与时俱进得科学体系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得关系。三者之间(ABC).A.要提倡奉献精神B.要落实分配政策C.要反对平均主义D.要防止收入悬殊10.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还需注意到(ABCD)A、要提倡奉献精神B、要落实分配政策C、要反对平均主义D、要防止收入悬殊二.3、多项选择题1、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大战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B、C)。A、明确科学发展观B、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D、提高全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2、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应明确科学发展观(ABCD)。A、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B、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C、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主张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3、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CD)本质要求。A、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共产主义C、立党为公D、执政为民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BD)。A、全面发展B、协调发展C、优先发展D、可持续发展5、科学发展观坚持(ABC)。A、发展为了人民B、发展依靠人民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发展方向由人民决定。6、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ABCD)。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7、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ABCD)。A、确保实现小康社会B、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C、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D、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搞发展8、以人为本(ABCD)。A、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B、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C、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D、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搞发展9、我们要建设(BCD)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A、以高生产率为目标B、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C、以自然规律为准则D、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二.4、多项选择题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ABCD)。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2、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ABCD)。A、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B、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C、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D、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3、在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障碍主要是(ACD)。A、“两个凡是”的思想B、、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C、教条主义D、个人崇拜4、解放思想就是(BCD)。A、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B、实事求是C、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D、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5、实事求是是(ACD)。A、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B、指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C、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6、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AB)。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互为前提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互为目的7、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ABCD)。A、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B、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重大问题C、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D、是邓小平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论8、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ABC)。A、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B、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C、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的党的建设工程D、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41 9、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0、邓小平把(ABC)联系起来,形成了对实事求是命题的整体认识。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二.5、多项选择题1、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我们过去(ABC)。A、没有完全搞清楚B、处于摸索之中C、不是完全清醒的D、已经搞清楚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BD)。A、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国是(ABCD)。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D、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4、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AC)。A、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C、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D、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手段5、邓小平巡视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ACD)。A、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B、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思想C、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D、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思想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ABCD)。A、增强综合国力B、促成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C、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顺利发展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7、共同富裕的含义不是(ABD)。A、同等富裕B、同步富裕C、“先富”带“后富”D、两极分化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在于(AB)。A、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主体B、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C、社会主义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D、社会主义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分散管理9、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ABCD)。A、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B、提出实施科学发展观C、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10、1956年,党的八大分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CD)。A、要以阶级斗争为纲B、要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C、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D、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正确路线11、在对科学论文教条式的理解中,包括如下错误认识(ABCD)。A、认为商品经济是非社会主义的B、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D、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单一的高度计划经济12、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邓小平抓住宅了(BD)这些关键的问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诊断。A、变革上层建筑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C、变革所有制关系D、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二.6、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B)。A、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B、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C、刚刚结束的历史D、即将开始的阶段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BCD)。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阶段D、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历史过程3、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BCD)。A、阶级斗争已经完全消失B、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C、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阶级斗争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4、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ABCD)。A、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B、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还不成熟C、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够健全D、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状态表现在(ABC)。A、生产力上B、生产关系上C、上层建筑上D、生产资料所有制上6、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在历史发展中的(ABCD)问题。A、道路B、经济政治制度C、领导权D、指导思想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ABC)。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BC)。A、根本任务B、基本目标C、基本政策D、基本路线9、四项基本原则主要解决(AB)的问题。A、什么是社会主义B、如何坚持社会主义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10、改革开放主要解决(CD)的问题。A、什么是社会主义B、如何坚持社会主义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二.7、多项选择题41 1.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ABCD)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2.“三步走”战略(ABCD)。A.是对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的展开和具体牝B.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C.表明我们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D.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3.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即(ABC)。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迭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十分富裕4.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ABC)。A.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C.到21世纪中叶建国l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D.到2l世纪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5.我国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是(ABCD)。A.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B.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C.低水平的、不全面的D.发展很不平衡的6.展望21世纪的中国发展,经过50年的奋斗。(ABCD)。A.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将得到根本改变B.我们的综合国力将大为增强C.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D.我国对人类的贡献也将会更多、更大7.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ABCD)。A.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B.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C.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D.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8.建设创新型国家.(ABC)。A.发展科技是关键B.优秀人才是核心C.发展教育是基础D.社会平静是保障9.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想是.(ABCD)。A.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B.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C.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D.实现共同富裕10.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ABD)。A.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B.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C.投入大量财力D.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11.新型工业化路于是要坚持(BD)。A.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B.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C.高新技术产业代替传统产业D.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12.新型工业化路子主要表现在(ABCD)。A.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B.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C.是注意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D.是能够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等国际条件的工业化13.党的十七太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ABC)。A.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C.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D.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14.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是(ABC)。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农村稳定是整个杜会稳定的基础C.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D.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15.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陆续提出了(ACD)等一系列大的政策。A.推进西部大开发B.促进南北合作C.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D.促进中部地区崛起1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ABCD)。A.是重大的经济问题B.是重大的政治问题C.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D.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二.8.多项选择题1.我们的改革是(ABC)。A.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完善和发展D。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良2.我们的改革(ABCD)。A.对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B.目的是发展生产力C.基本功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D.方法是有领导、有次序地逐步推进3.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ABCD)。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D。思想观念4.改革是(ABCD)。A.政策的重新选择B。体制的重新构建C.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重新调整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5.改革的作用是(ABCD)。A.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B.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C.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D.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6.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ABC)。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D。改革是目的7.1994年江泽民提出抓住机遇、(ABCD)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41 A.深化改革B。扩大开放C.促进发展D。保持稳定8.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AC)”的重要观点。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中国生产力水平低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D。中国缺少资金和技术9.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AB)”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A.引进来B。走出去C.生产加工D。转口贸易10.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要掌握的“两点论”是(CD)。A.防止资本主义的东西进来B.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C.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的东西D.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11.为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重点要(ABC)。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B.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C.切实维护国家安全D.拉动内需12.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明确(ABC)。A.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就姓“社”的东西,错误的判定为姓“资”的东西加以拒绝B.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无所谓姓“社”姓“资”,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的判定为姓“资”的东西加以排斥C.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限度内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适度发展D.一概不问姓“社”姓“资”二.9、多项选择题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曾经起过重要历史作用,主要是(ABCD).A、以强有力的手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高速发展B、初步建立了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C、低水平的公平分配,使全体人民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迅速地摆脱极端贫困的状态D、迅速克服恶性通货膨胀和严重的经济困难2、传统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ABCD)。A、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B、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C、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D、经济形势和经营方式单一化3、邓小平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主要有(ABCD)。A、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C、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D、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看它(AB)。A、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是否符合本国具体国情C、公有制程度的高低D、市场化程度的高低5、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ABC)。A、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的地位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AB)决定的。A社会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C、所有制形式D、分配制度7、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CD)决定的。A、公有制的实现形式B、公有制企业的数量C、公有制的性质D、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8、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9、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ABCD)。A、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B、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D、将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1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CD)。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实行监督和管理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D、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是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CD)不同的经济。A、社会主义B、封建主义C、非社会主义D、共产主义12、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ABCD)。A、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B、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D、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3、国有经济对于(ABCD)具有关键性作用。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C、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D、增强民族凝聚力14、国有经济的作用要通过(ABCD)来实现。A、国有独资企业B、发展股份制C、通过国有控股企业D、通过参股企业15、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ABCD)。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方式和马克思当年的设想具有很大的区别,其特点主要是(BCD)A、按劳分配的主体是社会B、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C、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为尺度D、按劳分配不是以“劳动券”形式,而是用商品货币形式实现17、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分配形式,它们是(ABC)。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B、以资本或资产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C、以管理和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D、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18、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BC)的范围内。A、接受B、合法、C容忍D、适度二.10、多项选择题1、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AB)41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C、国家结构的特点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2、人民政协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民主监督主要是指(AC)A、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B、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询、弹劾C、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D、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3、依法治国的内涵包括(ABD)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C、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党的领导D、依法治国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4、建设政治文明涉及下列哪些方面(ABCD)A、政治思想B、政治制度C、行政管理D、法制建设5、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是(BCD)A、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基础上B、有十分广泛的内容C、实行民主集中制D、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动力6、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ABCD)A、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加强法制宣传教育C、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D、维护司法公正7、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保障作用是(ABCD)A、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B、保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环境C、保证有统一的意志D、保证有统一的行动8、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有(ABCD)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D、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9、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A、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C、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D、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1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针是(ABCD)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C、要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D、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1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BCD)A、发展方向B、智力支持C、思想保证D、精神动力12、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述错误的是(BD)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是我国的国体C、是我国的政体D、实行首长负责制原则13、社会稳定是(ABC)A、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B、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C、发展和改革的前提D、经济发展的动力1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包括(ABC)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D、经济领导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BD)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B、爱国统一战线组织C、国家权力机关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组织部分16、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含义是(ABCD)A、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C、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D、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BC)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议行合一C、民主集中制D、少数服从多数1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制度是(BCD)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由于(ABCD)A、民主权利主体的空前广泛性B、民主行使范围的空前普遍性C、民主权利的空前真实性D、民主与集中的内在统一性20、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两个原则是(AB)A、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B、必须保证广大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C、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D、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11、多选题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ABCD)A.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B.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其内涵是(BCD)A.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市场经济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人民是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文化应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D.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3.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基础上强调要加强(ABCD)A.社会公德教育B.职业道德教育C.个人品德教育D.家庭美德教育4.文艺工作要坚持双百方针,就是鼓励(AC)A.多出精品力作B.多元化C.开展批评于自我批评D.文艺可以脱离政治5.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ABCD)A.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D.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6.”两手抓,都要硬”要求(BCD)A.把两个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41 B.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应该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C.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D.切实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投入7.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包括(ABCD)A.经济实力的竞争B.科技实力的竞争C.国防实力的竞争D.文化实力的竞争8.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D)A.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宣扬个人主义,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C.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为我,我为人人”已不现实,应该是”人人为自己”D.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应该引导人民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9.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为(ABCD)A.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的竞争B.教育的竞争C.劳动者文化素质的竞争D.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竞争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处理好三个关系(BCD)A.社会团体B.国家C.集体D.个人11.新世纪教育的历史使命是(ACD)A.教育必须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充分的人才和智力支持B.教育必须为社会意识形态服务C.教育必须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D.教育必须为新世纪全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明显提高作出积极贡献12.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ABCD)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C.形成学习型社会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A.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B.与社会主义法律规模相协调C.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D.与物质文明相协调1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要(ABCD)A.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5.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哪几个阶段(ABD)?A.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B.物的依赖关系以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C.物的依赖关系以基础的人的以来行阶段D.自由个人阶段1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ABCD)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7.”吧荣吧耻”的价值取向(ABCD)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B.体现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精神C.充分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当代发展方向和紧迫课题的战略思考D.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导向作用1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ABCD)A.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B.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C.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D.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前提和保证B.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必然要求D.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于进步的根本尺度20.以德治国,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在全社会鼓励和支持(ABCD)A.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道德B.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C.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思想道德D.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义务.用诚实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二.12、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CD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C.消除两极分化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ABCA.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凸显不公平B.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增大C.一些社会群众为改革发展所承担的代价与得到的补偿不对等D.经济社会体制整体转型与经济社会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三个重叠”3.根据2205年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ABDA.民主法制、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C.自由幸福、互助合作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的内涵特征或基本思路中,谁会公平正义极为重要,它是ABCD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B.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义D.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主要是指ABCDA.监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B.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C.在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D.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6.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管理是ADA.健全社会组织机制B.健全社区组织生活C.加强社会基层单位D.完善社会管理体制7.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历史山对我国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和创新提出重要思想,提出要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格局是ABCDA.党委领导B.政府负责C.社会协同D.公众参与8.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于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主要是提高我党BCDA.处理突发事件、进行危机管理的本领B.开展群众工作、处理人民内拨矛盾的本领C.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41 D.激发社会创造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其中主要是指ABCDA.发展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政治法律保障C.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D.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为以上“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10.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D.生命健康11.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就是ABCD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12.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充满活力必然贯彻(ABCD)的方针A.尊重劳动B.尊重人才C.尊重创造D.尊重知识13.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诚信友爱就是CDA.全社会形成普通的团结认同B.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C.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D.全社会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14.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就是BCDA.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B.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实现和维护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D.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15.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有ABCDA.坚持民主法制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以人为本D.坚持科学发展1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的重要思想有ABCDA.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B.坚持改革开放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7.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是ABCDA.要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B.要在政治上努力保证人民群众一发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C.要在经济上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D.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要在人与人自然的关系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18.尊重和保障人权是BCDA.共产党执政的最终目标B.共产党执政的重要使命和根本基础C.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D.党在执政兴国的实践中贯彻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1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A.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局面,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B.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出的巨大战略举措C.是我国处于体制转机、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D.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方针二.13、多项选择题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包括{ABC}。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C.保证香港、澳门、台湾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D.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现行制度永远不变的特点2.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ACD}。A.“两制”的前提是“一国”B.“一家”必然要求实行“两制”C.“两制”是主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只有实行“两制”,才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3.“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的关系是{ACD}。A.长期共存,和平共处B.不分主次,共同发展C.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D。互相支援4.“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的重大意义是{ABCD}。A.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坚定性与策略性的灵活统一C.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解决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5.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ABCD}.A.行政管理权B。立法权C.独立的司法权D。终审权6.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ACD}。A.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B.两岸之间战争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C.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永载史册的民族盛事,其重大意义是{ABD}。A.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B.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巨大成功C.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香港和澳门两地的终结D.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步伐8.台湾问题是{ACD}。A.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B.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C.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D.中国的内政问题9.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恢复和进行两岸对话,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可以谈”主要是指{ABC}。A.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B.可以谈与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C.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的问题D.可以谈中国的具体国名问题10.在解决两岸关系时,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ABCD}。A.不是针对一般的外国人B.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C。是针对国际上一股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势力D.是针对台湾岛内一小撮搞“台独”的分裂势力11.大力发展两岸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合作,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人民。中国政府提出,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ABCD}。A.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41 B.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祖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阴谋C.在台湾与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平与非和平方式两种可能性D.是否以和平的方式统一祖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12.陈水扁上台以后,顽固坚持“台湾是主权国家”的分裂活动,具体表现有{ABCD}。A.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九二共识”B.阻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恢复两岸的和平谈判C.百般限制两岸经济交流,拖延两岸直接“三通”D.继续推进“务实外交”,谋求挤进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13.中国政府在发展两岸关系中,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ABCD}。A.一个中国的原则B.促进两岸人员的往来和经济交流C.争取两岸直接“三通”D.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1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是{BCD}。A.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势力搞“台湾独立”的图谋B.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D.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15.中国政府目前对待台湾问题的立场有{ABC}。A.努力用和平方式实现,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B.我们对台湾的主权圣神不可侵犯;绝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C.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D.台湾问题同香港澳门问题性质一样,因而都适用“一国两制”16.两岸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指{ABCD}。A.把广大民进党党员同少数主张分裂的少数人区别开来B.把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同台湾人民区别开来C.把过去坚持过“台独”现已改变立场与仍然坚持台独的分子区别开来D.把主张维持现状的绝大多数人同主张分裂的少数人区别开来17.两岸统一后,台湾保持高度自治,具体是指{ABC}。A.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B。台湾的生活方式不变C.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D。台湾的民主制度不变18.我们之所以坚持一个中国为原则解决两岸关系问题,是因为{ABD}。A.这个原则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B.这个原则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额原则C.这个原则为台湾当局所接受D.这个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19.200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主要有{ABCD}。A.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B.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C.深化互利双赢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D.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20.海峡两岸各自得到一定程度政府授权的事务性商谈的民间机构是{AB}。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B。海峡交流基金会C.中国统一研究会D。中国和平统一研究会二.14、多项选择题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一个趋势是(ACD)。A、总体和平、局部战乱B、总体一致、局部差异C、总体缓和、局部紧张D、总体稳定、局部动荡2、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天下仍不太平,这是因为(ABCD)。A、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B、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存在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C、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仍然存在D、冷战思维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3、当今时代潮流的主题是(ABCD)。A、世界要和平B、人民要合作C、国家要发展D、社会要进步4、中国之所以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BCD)。A、因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B、由中国的历史和国家性质决定的C、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因为发展不仅发展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还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5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思想是说(AD)。、A、当今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B、当今世界形势的全部特征和既成事实C、当今世界已经解决了的两个重大课题D、当今世界面临的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6、当今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AC)。A、霸权主义B、领土纠纷C、强权政治D、经济摩擦7、中国努力构筑“面积21世纪新型伙伴关系”框架已经出现,其中有(ABCD)。A、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B、中法“全面伙伴关系”C、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D、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开创了新局面,具体表现在(ABCD)。A、与周边国家关系处于最好时期B、与第三世界的国家团结、合作进一步加强C、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发送和加强D、积极参与和发挥我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9、中国外交工作的方针是(ABC)A、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0、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CD)。A、独立自主B、一国两制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11、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之所以选择与发展中国家走在一起,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因为(ABCD)。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是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B、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命运41 C、中国本身就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D、在战后的长期的国际斗争中,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历来相互支持12、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的基本含义是(ABCD)。A、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B不屈从于任何外在压力C、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结盟D、不搞军事集团,不搞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1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这就是(ABCD)。A、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B、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C、赋予了解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即真正不结盟的方针D、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14、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是指(ACD)。A、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B、天赋人权高于一切C、反对霸权主义D、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ACD)A、互相笨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通有无,团结合作C、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BC)。A、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B、能够为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C、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D、能够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问题17、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的外交主张是(ABCD)。A、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B、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D、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18、我们所倡导的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包括(ABCD)。A、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B、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C、文化上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D、安全上互相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二.15、多项选择题1、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依靠人民群众,首先的和最主要的就是依靠(ABC)。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自由职业者2、广大人民群众包括(ABCD)。A.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和最基本的动力B.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C.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D.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知识分子是(ABC)一部分。A.工人阶级的B.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C.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D.拥有较多物质财产的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ABCD),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BCD)。A.选拔民族干部B.保证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内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C.维护祖国统一D.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6、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BC)。A.反帝反封建人民大众的政治联盟B.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广泛联盟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D.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团体7、(ABC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艰苦奋斗B.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C.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D.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8、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包括(BCD)。A.经济建设B.思想建设C.组织建设D.作风建设9、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要(ABCD)。A.革命化B.年轻化C.知识化D.专业化10、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ABCD)。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B.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C.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D.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11、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ABC)。A.全部工作的基础B.战斗力的基础C.一切工作的落脚点D.依靠力量12、党的十七大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做到(ABC)。A.权为民所用B.情为民所系C.利为民所谋D.责为民所担三.1、简答题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答: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二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主要是指什么?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的历史根据,主要指: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实践和理论经验,以及党的指导思想犯’左的错误,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挫折和教训.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指什么?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集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据。4、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答: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20年时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1978至1982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第二、1982至1987年,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沦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第三、1987至1997年,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是邓小平哩论科学体系形戒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9条,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41 答: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九方面内容: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巜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一书将其主要内容展开为16条。6、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答:因为:第一、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主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并形成了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第三、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9个方面,16条,),其中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论断,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石,是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主要历史页献在于:第一、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第二、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政策。8、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这一决议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坚决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客观公正地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正确总结;第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深刻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第三、充分肯定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且概括了这条道路的10个主要点。9、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0、简述邓小平理论对我们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三.2、简答题1.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得历史过程。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形成和发展得历史过程是:“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确立。2.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导致哪两种发展前途?答:经济全球化得进程可以有两种发展前途。一种是,推动它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有效而公正地配置世界资源,促进各国生产力得发展,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公正合理得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从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造福各国人民。另一种是,任凭它按照不合理的规则运行,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被边缘化,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跨国犯罪严重。我们应该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努力争取第一个前途,避免第二种前途。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集中概括。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得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得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得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得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得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得创造主体,也许是现实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得根本利益。4.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概括中哪个思想体现的最明显?答:承认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具又很大差距,并充分估量到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搞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得巨大影响,从而以科学得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得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趁势而上,把我国得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搞得更好。这个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概括中体现得最明显。5.中国共产党得80多年得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是重要?答: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得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得历史经验,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得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得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得建设,不断增强得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得生机和活力。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6.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基本含义。答: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这个命题得含义有一个总体得概括。他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得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7.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得前进方向”的基本含义。答: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界定这个命题含义时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8.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含义。答: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这样来界定这个命题,他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得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3、简答题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答: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3、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答: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简述如何统筹区域的发展?答: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5、简述如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答: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简述如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答: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所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41 9、简述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答:第一,确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反站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三.4、简答题1、为什么说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至关重要?答:因为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对它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经历和曲折过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对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延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下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3、党的思想路线为什么需要重新确立?答:因为1958年以后,特别是1966年——1976年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1976年——1978年间“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如果不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等“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前进,党的生机就会停止,最终就要亡党亡国。4、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什么意义?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终发展成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冲击了“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正奠定了基础。5、邓小平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哪些贡献?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对党的思想路线从理论上作了重要的阐述和发挥,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批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认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6、就如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答: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揭示客观存在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目前正牌社会主义视线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为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基础。7、应如何理解“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答:(1)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必须掌握理论;二是必须了解实际;三是必须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这各结合的结果,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作出新的理论性创造。(2)贯彻政府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本国的实际状况,正确认识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3)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应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倾向;一咱是轻视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狭隘经验主义。二者以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为基本特征。三.5、简答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答: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作过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如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概括告诉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应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首要任务、根本原则等方面着手。首先,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必须能够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因而社会主义,尤其是我们这样正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形态,因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那种把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必须澄清。3、为什么在搞清楚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答:因为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在我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造成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第二,在我们的实践中,受错误观念的影响,照抄照搬前苏联模式,没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推进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纠正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偏差,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4、如何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的问题?答:长期“左”的思想影响严重束缚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时候,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全党的面前。“再认识”一是要根据变化的历史情况和中国的现实,更好地理解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二是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论研究要求:第一,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为我们正确地“再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所确定的思想路线。5、如何理解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答: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化的根本理论问题;第二,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7、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答: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8、为什么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本质特征?答: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本质特征是因为,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适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我国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下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面临着世界范围的越来越激烈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坚持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体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点,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加速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现代化,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民族复兴。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答: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两原则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就不可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没有共同富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难以确立。正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两点,从根本上体现着社会主义所持有的本质特征,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了。10、如何理解“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答: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种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的认识,使长期以来人们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的误解得以澄清,从根本上说明“把市场经济当做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由此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发展。三.6、简答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答:(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2、简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诊断的含义。答:(1)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41 答:这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3)这一理论是我们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4、简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5、简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答: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简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而奋斗。7、简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意义。答:(1)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2)规定了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3)强调了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4)指出了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8、简述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答:(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我们国体的无产阶级性质。(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4)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三.7、简答题1、简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含义。答: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1)“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2)“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设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3)“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4)“和谐”是指社会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在这个目标设计中,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是不能动摇的。2.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答:(1)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2)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4)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简述全面建设小康杜会的奋斗目标。答: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们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4.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答:主要有:(1)建设创新型国家;(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什么是创新型国家?答: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础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6.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答:(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3)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即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教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要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7.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答:(1)农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2)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大局,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8.简述邓小平关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答: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入的考虑。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间,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的战略设想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9.国家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实施了哪些战略?答:(1)推进西部大开发;(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大的政策;(4)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中东西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8、简答题1.简述当代中国改革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答:(1)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造成人民贫困、国家落后的事实,迫使我们必须改革。(2)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前进的内在要求。2.为什么说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答:(1)从改革所引起的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因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2)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是体制的重新构建,是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重新调整。通过改革达到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的目的,因而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3)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改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3.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辨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4.简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答:(1)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4)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说机遇大于挑战。5.怎样正确理解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答:实行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具体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2)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主要依靠本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努力去奋斗,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二者不能划等号。(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两者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41 6.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为什么?答:(1)不会。(2)因为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从经济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只能是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3)对外开放会带来消极影响,但有办法解决。我们既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7.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答: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8.在改革开放中放开手脚、大胆试验时要明确的问题是什么?答:(1)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就姓“社”的东西,错误的判定为姓“资”的东西加以拒绝。(2)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的要求、本来无所谓姓“社”姓“资”,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断定为“资”的东西加以排斥。(3)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限度内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适应发展。三.9、简答题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具有以下几方面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1)经济活动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经营管理法制化(5)社会保障制度化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4、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答: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1)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翁这两者对立起来。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牟取私利。6、简述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的概念?答: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诸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本的组织形式和资产的经营方式。7、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答:非公有制经济之所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2)非公有制经济的灵活机制、较强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3)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8、什么是“按劳分配”?答:按劳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9、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答: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10、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有其客观必然性。(1)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2)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4)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三.10、简答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其政治实践活动中构成的文明成果,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政权组织形式,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制度。3、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答:一方面,它表明了我国家政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我国的国体。另一方面,它具有中国特色。这主要表现在:(1)从阶级结构上看,它具有更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2)从政党关系上看,我们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从专政的组织形式上看,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4)从概念的表述上看,把人民民主专政所应具有的民主和专政两方面的基本职能都明确地反映了出来。4、我国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其政治基础入基本方针是什么答: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5、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从多方面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依法治国,还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统一、尊严、权威。党的十七大报告主要从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尊重和保障人权(参与权、平等权)、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六个方面加以强调。6、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答(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7、政治体制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答:(1)我们所说的政治体制,是指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建立或构筑、安排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2)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们从邓小平的一系列论述中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我国以往的政治体制暴露出某些弊端。第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8、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9、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答:(1)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尚需一个过程。(2)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还长期存在。(3)我国尚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4)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10、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41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因为:(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三.11.简答题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什么?十七大报告对其作了哪些改进?答:<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改进: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个人品德建设,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工人品德建设。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答:(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使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2)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是要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培育“四有“公民。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什么?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5.如何理解“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辨证关系?答:(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统一的,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2)“二为”是我国摁扣学文化事业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双百”是实现“二为”目标和方向的必由之路。离开“二为”谈“双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会迷失方向;离开“双百”谈“二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就不可能落到实处。(3)我们应防止和反对把两着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6.“四有新人”的内涵是什么?内在的关系如何?答:“四有公民”即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其内涵是:第一,有理想;第二,有道德;第三,有文化;第四,有纪律。关系:“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7.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内涵是什么?答: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1)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2)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3)促进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完善。8.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措施是:(1)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关奠定基础。(2)大力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形成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新局面。(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讲正气,讲道德、讲美丑、讲荣辱、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践行,重在持之以恒的践行的机制,主要包括要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机制、修养机制、示范机制和评价机制。9.为什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有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同任何意识形态一样,是具有统治功能的社会意识形态。(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有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所决定的。在文化领域党要贯彻自己的意识形态,要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文化建设。(3)坚持马克思主义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也是由思想文化建设的性质、目的、任务所决定的。10.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题,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应该:(1)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和载体,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2)以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内容。(3)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三.12、简答题1.“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是什么?答: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2.现阶段我们党的历史任务是什么?答: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是现阶段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答:2005年2月,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如何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表现在:(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所必需的;(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边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所必需的;(3)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所必需的。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错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6.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任务是:(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生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后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8.怎样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答:要从四个方面努力践行:(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2)树立社会注意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3)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4)广乏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9.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答:(1)从多方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2)加强基层基础工作;(3)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4)深入开展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13、简答题1.“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什么?答:“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前提。{2}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3}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稳定是局面。41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4.如何理解“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答: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讲不变要讲两个方面,不只是讲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还要讲两种社会制度都不变,大陆实行主义制度也不变;在两种社会制度中,作为主体的大陆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了这个主体,就可以允许在它的身边,在小地区、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就不怕资本主义吃掉社会主义,反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5.什么是“九二共识”?答:1990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协会,台湾成立了海基会。1992年11月16日,两会就在事务性协商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从而促使两岸协商不断进展,并最终促成了1993年4月的两会会长汪道涵与辜振甫的会谈。6.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中,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八项主张,内容是什么?答:{1}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6}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胞的一切正当权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这些主张,是对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表明了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体现了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和连续性,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发展两岸关系的方向。7.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答:{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8.“一边一国”的实质是什么?答:“一边一国”是陈水扁推行“台湾独立”的政治本质的大暴露,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9.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上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2}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促成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实现直接“三通”。10.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主张是什么?答:{1}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2}明确定义两岸关系的现状,提出“反独”、“赱曷独”是当前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3}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框架。{4}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为现实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14、简答题1、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答: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1)国际形势总体一趋向缓和。(2)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胃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3)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4)南北矛盾突出。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3、谈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水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初是用来处理民族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起初的创始是中国、印度、缅甸。目前,它在国际上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有何联系?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这五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2)“互不侵犯”,,就是在处理国家之间和国家关系中排除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3)”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4)“平等互利”,是要求在国家之间的各种交往中,彼此以主权国家平等相等;(5)“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的和必然结果。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以来,作出了什么贡献?答:“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2)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解决途径。(3)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4)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6、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在新世纪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为此,我们的基本任务是:(1)进一步推动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发展,致力于全面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2)努力营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3)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把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推进到令人满意的新阶段。(4)积极开发首脑外交和多边外交,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5)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6)加大涉台外交斗争力度,遏制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7、我们应该如何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答: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就能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8、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外交?答:我国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可以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要把原则性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涉及我国主权、国家利益、领土完整、国家安全问题上决不妥协让步,坚决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分化、西化的图谋。但要讲究斗争艺术和斗争策略,做到有理、有力、有节。(1)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2)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向新水平。(3)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9、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是什么?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是:(1)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也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3)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浓厚积淀中。10、世界多极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历史机遇?答:(1)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外交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有利于我们团结和联合大多数国家的人民共同推动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3)有利于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有利于我们防范和击败各种“分化”和“西化”中国的图谋;(5)有利于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1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历史机遇?答:(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我国资金不足提供了便利;(3)国际产业结构高速加快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我国吸引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三.15、简答题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国内各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综合民族和地区为一体的自治制度。2、为什么要改善党的领导?答:41 (1)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形势变化对我们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法等提出相应改变的要求,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2)改善党的领导是克服自身缺点的需要,具有克服和纠正我们党目前自身状况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的现实针对性。3、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答:一方面,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消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这两方面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4、简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答: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6、简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答:(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3)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5)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6)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7)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8)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上的不正之风。7、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8、简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答: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9、简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答:按照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10、简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总体目标。答: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四.1、论述题1、试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答:(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邓小平由此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新判断,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科技和教育,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思想。[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主要从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两方面展开说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教训中进行提炼和总结,发现并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2、试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答:包括九个方面: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强凋改革和解放生产力;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冶保证的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民军队是依靠力量;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答:因为(1)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主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3]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9个方面,16条).4、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答:因为[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份的科学体系。5、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答:因为[1]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已经指引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2]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因为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没有变,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遵循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根本性指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2、论述题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三个方面。其中:(1)当今国际局势得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其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二,世界多极化是一种历史潮流,其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得趋势更加明显,它对于我国产生着双重影响。第四,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于我国既是历史性机遇又是严峻挑战。(2)党成立80多年来得基本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主要有三条: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得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解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3)党得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得现实依据。主要是:第一,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党经历了新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积累了新经验,即要坚持“三个代表”。第三,实践得发展要求科学理论与时俱进,新的实践要求党探索自身工作新思路。党必须使自己得思想理论以及领导方式与时俱进,使自己得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三个代表”是党对自身工作思路得新探索和新要求。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得思想体系。因为:(1)由三句话所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核心部分,是集中概括。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一个涉及更大范围内容的体系的科学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41 重要思想理论讨研会上的讲话》得概括,特别表现在10个方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得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得又一次与时俱进?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因为:(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得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得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认识提到新高度。(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认识,并在总结实践创造得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使之上升到理论。4.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得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得强大理论武器。因为:(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得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得将设的总体部署。(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以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得治党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四.3、论述题1、简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答: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形成并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1)学发展观最初形成。主要标志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央全会第一次研究科学发展观问题,党的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的逐渐完善。主要标志是2004年2月,党的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3月,党中央召开人口资源黄鲸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初,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班上,胡锦涛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科学分析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菁菁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3)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党章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了党章.2、试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答:(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汲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问题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及高增长下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形势动荡等严重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的问题更加凸显。世界各国都从以往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中认识到,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但发展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很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应该是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问题摆设在中国社会问题的首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发展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正确判断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定了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近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答:(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里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辨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基本原理。(4)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面的优越性。(5)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4、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方面看:(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我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拾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处八大阶段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事情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贺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贺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四.4、论述题1、试述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答:(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就是如何把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为此,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同盟军及革命的道路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2——确立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经历了大约15年时间。首先,毛泽东于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针对党内教条主义思想倾向,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强调党要有“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第二,从1935年至1937年,毛泽东写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四本论著,为系统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第三,从1938年到1941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明确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释;第四,从1942年到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使一切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毛泽东为延安中央党校写了“实事求是”的题词,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正式写入党章。从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正式确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4、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答:(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只有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才能做到体现时代性。因为体现时代性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充满时代的气息,代表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体现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的基本特征。(3)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才能做到把握规律性。因为把握规律性就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党的执政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4)只有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才能做到富于创造性。定于创造性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客观实际发展变化的趋势,把握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既然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答:(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1 党在不同时期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处于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地位。(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提出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第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及他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等,都贯穿了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第三,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第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车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及建构和谐社会的战略,进一步贯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髓。(3)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始终。把握了实事求是,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3、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答: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实事求是的深度。(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5、为什么说我们必须坚持“政府联系实际”原则?答:(1)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必须掌握理论,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二是必须了解实际,要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切实了解中国社会各个侧面的发展变化;三是必须使二者紧密结合。这种结合的结果,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作出新的理论性创造。(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本国的实际状况,正确认识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3)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应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倾向;一种是轻视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狭隘经验主义。二者都以理论和实际下脱离为基本特征。实践中这两种错误倾向给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巨大危害。6、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代伟大实践?答:(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的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经济发展、不合乎社会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2)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敢于坚持实际的理论,纠正偏离实际的理论,放弃脱离实际的理论。(3)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对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大胆的更新和突破,制定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4)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上既坚持解放思想、破除陈规,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四.5、论述题1、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应具有的本质特征的观点。答: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从一般原则上认为,发达的或成熟的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与资本主义相互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主要是:(1)能够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容纳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消灭了一切私有制,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3)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在消费品分配上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是分配的唯一尺度;(4)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造成了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5)国家不再具有阶级压迫工具的性质,只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6)实行产品经济,不再搞商品经济;(7)社会评议社会是在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使每个社会成员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经济形态。在上述这些思想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思想具有首要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点。社会主义本质的其他特征,都是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而表现出来的。2、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意义。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1)这一概括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进,赋予改革以解放生产力的性质,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这两个方面统起来,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2)这上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原则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这一概括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做和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使长期以来人们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误解得以澄清,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3、为什么说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至关重要?答: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1)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化中的根本理论问题。空想社会主义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发展的规律,不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2)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事物。20世纪50年代后期,前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调整和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前苏联、东欧的剧变。(3)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思考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其中,认清社会主义材质是明确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前提。4、试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答: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1)发展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的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度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党最深刻的经验教训。(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第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执政党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乍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的解决有待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需的物质条件。第五,把发展生产力当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5、试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我国正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做到:(1)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理高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2)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需的物质条件。(3)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4)接受时代挑战。我车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不雄厚,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临传统产业革命的挑战和新技术苦命的挑战,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忙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举国的第一要务?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举国的第一要务。因为:(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忙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6、论述题1、为什么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1)在一定社会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问题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2)在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剥削阶级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因此已不再存在,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其对象范围方式和总趋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答:(41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2)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4)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5)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上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3、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答:(1)党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3)基本路线规定了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4)基本路线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我们重要的历史经验,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我们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可靠保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基本路线必须坚持一百年不动摇。4、怎样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答:(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概括。(2)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4)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5、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四.7、论述题1.试述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基本思路。答:(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以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人均生产总值作为标准。他最早提出了一个“小康水平”的设想,并为此规定了达到这个水平的两个步骤,即经过20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的现代化。后来,他仔细估算人口的增长的可能,又把小康水平解释为人均生产总值800美元。(2)1987年4月底,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第一次明晰地勾画了他的“三步走”设想。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三十大报告对“三步走”的战略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3)“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的展开和具体化。它把综合国力的发展与相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表明我们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100年左右时间的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2.什么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特点?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底、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路子,是相当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主要表现在: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它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它是注意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它是能够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条件的工业化。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什么?答:(1)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科技是关键。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2)建设创新型国家,优秀人才是核心。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第一线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3)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长远需要,深化教育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是什么?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的重要任务。四.8、论述题2.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1)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对象﹑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原则和改革的方法的阐述中,可以归纳出改革的性质。改革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的观念;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改革的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革的基本功能不是改变社会形态,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改革不是“改向”,不是放弃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2)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包括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答:(1)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包括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方面都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4.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答:(1)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3)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是体制的重新构建,是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重新调整。(4)总之,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引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其所引起的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因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5.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答:(1)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发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2)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市场的依托,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同时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4)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6.什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它与“生产力标准”有何联系与区别?答:(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1992年邓小平提出的,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2)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因为:它把生产力标准具体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衡量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为各项工作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它是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它把生产力标准﹑政治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结合起来成为统一的标准。7.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41 答:(1)“三个有利于”标准继承﹑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的标准。(3)“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我们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跳出来,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放开手脚,大胆地实验。(4)“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经济工作的标准,也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四.9、论述题1、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的。这种经济体制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曾经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广泛,用集中统一的计划来指导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难以奏效。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时间中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3)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商品经济”,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4)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这回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定历史形式,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手段,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已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4)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6、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这回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2)该更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这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生产两极分化。(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7、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1)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有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8、怎样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答:(1)党的十五大明确界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3)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答: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共有知识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这就排出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因为承认劳动差别,以劳动作为个人分配的尺度,把劳动工先同劳动报酬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四.10、论述题1、试述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及其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答:1、特征:(1)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2)它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以及实行民主集中制。(3)它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区别:资产阶级民主在历史上虽然是一个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是在资产阶级制度下,与社会主义民主和相比它是狭隘的、虚伪的民主。因为(1)它得以建立和巩固的根基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它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经济制度。这不同于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2)它的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基础是集体主义。(3)资本主义民主无论从其享有者的广泛性看,还是从其内容的广泛性及其核心看,都远远小于社会主义民主。(4)无论其采取何种形式,它的领导者都是资产阶级,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2、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经过反复比较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不仅是我国的国体,而且具有中国特色。(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政权组织形式,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畅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国家统一是其前提。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3、试述十七大提出的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答:(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3)要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4)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5)要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6)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7)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4、试述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特点。答:(1)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它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2)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41 (3)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4)各政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5、试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答:其主要特点是:(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的权力机关。(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依法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它们都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作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权力机关,又是工作机关。(3)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国家计划、国家预算和上级人大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4)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经过充分讨论,民主决定。6、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四.11、论述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答:(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3.试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答:2006年,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4.试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答: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5.试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很有必要,是因为:(1)是我过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消极腐化的现象,一些官员理念信念淡薄,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缺位的突出表现。(2)关系到我国的软国力建设。综合国力的竞争包括硬国力和软国力两个方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增强党和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善国家形象。(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推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中大举措和重要环节。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意义是什么?答: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荣辱观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展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社会注意荣辱观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社会主义荣辱观,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2)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承载了历史与传统的血脉,是检验我们言行的标尺。(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鲜明指导。只有坚持以“八荣八耻”来对照自己的言行,才能真正做到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黑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工程。8.党的先进性和先进文化有什么关系?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答:党的先进性和先进文化的关系表现在:(1)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产物。(2)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创造者。(3)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之一,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足以先进文化,要做到:(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3)建设先进文化要解决好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四.12、论述题1.试述邓小平对谁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3)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4)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表现在:答:(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3.试述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41 (1)坚持协调站,加强社会事业建设。(2)坚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4)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5)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6)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4.试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答:(1)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第一,二者都以发展为主题;第二,二者都以“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第三,在方法论上,而者都强调“统筹兼顾、全面协调”。(2)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载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条件。(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5.试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建设社会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答:(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有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2)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道义基础,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样都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范畴,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3)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与和谐社会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基本要求互为表里,完全一致。总之,和谐社会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作为基本特征和重要环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谁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二者统一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6.试述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是以小康社会为基础的更为全面的目标模式。(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深化。原来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现在是提升为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最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0世纪头20年,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较近的阶段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要努力坚持的目标。(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条件。只要让社会更加和谐,解决好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条件。(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营造和提供一种良性运作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这是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7.试述社会主义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答: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和正义的社会。8.如何更好地理解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背景。答:我们党之所以突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于中共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产生了危机,主要表现在:(1)人与自然的冲突,即生态危机。人均占有资源少,资源约束明显,共需矛盾突出;资源耗费惊人,能源技术仍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环境污染严重;未来发展过程中资源瓶越来越严重。(2)人自身心灵的冲突,即精神危机。社会的急剧变迁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给人们思想带来胡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引起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的一些变法;改革开放中出现了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及社会上的坏风气,会冲击人们的心灵;人自身的不和谐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3)人与人的冲突,即整合危机。社会阶层分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尖锐;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公平问题凸显;社会各阶层之间没有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流动机制;突发性事件增多;干群矛盾突出。(4)人与社会的冲突,即社会危机。社会风险增大;社会政策缺失,社会保障脆弱;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矛盾广乏存在;公共管理体制建设相对落后;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存在。(5)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冲突,即发展危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结构转换比较迟缓。四.13、论述题1.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答:“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国两制”构想初步形成的阶段。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中美建交当天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熟阶段。以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和1982年9月邓小平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为标志。第三个阶段是对“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的阶段。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答:当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在这一构想下,可以做到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作为主体的国家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2}台湾经济将真正以大陆为腹地。台湾可以利用大陆市场大、生产成本低等有利条件,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长期繁荣,两岸经济可以更好实现优势互补。{3}台湾同胞可以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当的十六大报告还指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贯彻八项主张,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3.试述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分裂、反台独的坚定立场。答: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为防止中国成为能够挑战美国全球地位的战略竞争对手,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的发展进行牵制。李登辉的“两国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都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致使两岸关系日益紧张。面对“台独”的挑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坚持反分裂、反台独,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巩固了国际社会反对台湾独立的格局。1995年1月,江泽民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全面地提出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八项主张。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全不容分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对话,进行和平统一谈判,是祖国大陆的一贯主张。祖国大陆在这个问题上有最大的诚意,也有最大的包容性。在一个中国原则的推动下,两岸通过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进行了事务性接触商谈,并开始进行政治对话,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4.试述我们党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框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答: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和对台工作主要任务的确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建构与对台工作新形势相适应的政策和法律框架。{1}2005年3月,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集中体现了大陆对台战略的新思路,被载入党的第十七大报告,成为反映全党意志、指导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反映了全国人民“遏独促和”的共同意志,是大陆对台政策法制化的重要步骤,标志着大陆对台工作进入“以法遏独”、“以法促和”的新阶段。{3}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报告,都谈到了就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2006年4月,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后发表的公报首度提出,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4}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41 写进党的文献,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5.为什么说“台湾公投”是非法无效的?答:{1}一个中国原则,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核心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神圣权利。{2}台湾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1945年以后也不再是外国的殖民地,不存在就台湾地位举行公民投票的任何法理依据。{3}对台湾的主权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而不属于台湾一部分人,任何“台湾公投”都是非法无效的。{4}选择“台独”就是选择战争。6.怎样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答:{1}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对解决台湾问题要充满信心。{2}认真贯彻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切实做好各项对台工作。{3}抓住战略时机,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基础。7.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答: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掌握着打击、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培育和发展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反对“台独”。{3}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斩断的。{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始终稳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四.14、论述题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宗旨?答:邓小平将争取世界和和平人微言轻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首要任务”,并认为我们确立的政策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提出这个宗旨是因为:(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是由中国的历史和国家性质决定的。(3)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中国之所以提出促进共同发展是因为:发展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还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带头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经济经济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大,一国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至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发展成为各国的一致利益。2、试述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答:(1)我们主张建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2)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4)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的作用。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中国发展起来强大了,我们才能为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作出更大的贡献。3、如何理解我们提出的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答:(1)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2)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3)只有新生世界的多样性,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才能和谐相处、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4)世界发展的主体是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倡导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5)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国际上的事务由大家平等协商,集合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4、试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立场。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宣告,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对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总概括。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国长远的发展战略,通过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准则,从发展道路的视角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的宗旨,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1)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由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浓厚积淀中。(2)和平、合作和共赢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的是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重视的是合作;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追求的是互利共赢。(3)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仅指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头。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进一步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环保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如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1)在处理国际关系上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2)政治上相互新生、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3)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4)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新生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5)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6)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7、简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答:(1)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也会受到挑战;(2)产业结构和民族工业面临新的冲击;(3)金融安全带来新的隐患;(4)要接受对自己不利而且还不熟悉的一些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约束;(5)外部不良因素对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冲击。6、试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及意义。答:内涵:(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对世界历史上大国武力崛起旧道路的摒弃;(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和平与发展的统一;(5)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有利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2)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坚持和发展;(3)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有利于增进同各国的互信与合作;(4)走和平发展道路能够树立起中国和平、民主进步的良好国际形象,有利于反击“中国威胁论”;(5)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对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极大的贡献。四.15、论述题1、为什么说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1)现代化事业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业;(2)这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它的真正基础就在人民群众之中;(3)由于这项事业是一项全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它的成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以奠定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政策的基础;(4)由于这项事业是一项艰难复杂的事业,更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以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答:(1)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依靠人民群众,首先的和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2)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和最基本的动力。(3)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4)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5)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怎样理解不断加强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答:(1)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s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能保证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内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能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4、试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答: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1)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参政党。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5、为什么说中国要搞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答:(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41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5)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铸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6、怎样理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答:(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这三大建设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各有分工,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正是它们三者之间的辨证统一,构建着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2)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思想建设是一项基本建设,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3)加强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加强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阐述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等重要思想。(4)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党风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新的工作作风”。保持和发扬这些好的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7、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8、怎样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答:(1)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具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2)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具进的,它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3)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在地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4)面对着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不仅关系到我们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2012秋论述分析复习材料复习重点(指导书)(简答题当选择题看)第一章P9简答5P11论述3、4第二章P20简答3、5P22论述3、4第三章P35简答1、2P37论述3、4第四章P48简答2、4P50论述3、4第五章P60简答1、9P62论述4、6第六章P74简答2、4、5、6、8P75论述5第七章P87简答1、5、7、8P89论述3、4第八章P99简答3P100论述5、6第九章P114简答5、9P116论述5、6第十章P134简答2、10P115论述3、6第十一章P151简答1、3、4、5、6P153论述7、8第十二章P164简答1、3、5、6P166论述4、7第十三章P180简答1、2、3、9P182论述2、7第十四章P195简答2、3、6P198论述1、5第十五章P211简答1、3、5、9P213论述2、6、741 1.案例呈现:1931年夏,邓小平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邓小平是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坚定实践者,为此受到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迫害。他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人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坚决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对“城市中心论”,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结果被当时党内的“左”倾领导者撤职,被打成所谓的“邓、毛、谢、古反党集团”。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严重挫折。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邓小平就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严重挫折。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在当地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在江西的三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1973年,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并恢复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毛泽东称赞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再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1975年1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召集军队干部会、省市委书记会、农业会议、科学院会议,系统地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这些会议的中心议题都是“整顿”。全面整顿,就是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矛头直指“四人帮”。由此,邓小平再次受到错误路线的打击,被指责为搞“右倾翻案风”,再次被错误地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严重挫折。但是,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已经赢得了党心、民心、军心,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同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举国欢腾。悲喜之际,全国人民都关注着毛泽东之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错误撤消的一切领导职务。邓小平第三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案例思考: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案例分析:(1)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2)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请根据以下材料,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材料一: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而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2:1。另外,在农村,不仅社保、医保普及面小、福利低,而且长期在城市从事建设和服务业的农民工也是同工而得不到同等的社保和医保。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者达1.51亿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者占15.88%,参加医疗保险者占27.5%,参加失业保险者占10.1%,参加工伤保险者也仅占33.5%。按三人之家计算,1.5亿农民工涉及到4.5亿人的负担。由于大多数农民收入低,加上缺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消费能力被极度压抑。材料二:中国的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东部地区为102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10.7%,西部地区为663万平方公里,占69.1%;西部地区在资源方面,草原资源占全国94%以上,森林资源占51%,煤炭资源占50%;各种有色金属矿藏量占90%;而东部上述资源奇缺,占全国的3-8%左右。应当说,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上,有相当的优越性。材料三:据报载,2005年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为2.6吨标准煤,与2000年的2.77吨相比,5年来下降了7%。而另一组数据又告诉我们:2005年中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这两组数字说明,纵比,我们同自己的过去比,“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有了新的进步,成绩是可喜的。横比,我们同发达国家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拼土地、拼劳力、拼投入资金的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分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为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打下物质基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着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41 3.请根据一下材料阐释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材料一: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又离不开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思想解放这一本质要求。正是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一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才把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能够解决温饱奔小康的路子。正是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消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许多困扰,使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获得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它的直接历史成果就是十四大,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就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军事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们成功战胜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具体体现。在30年的发展中,我们积累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材料三: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如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如何更好地解决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问题?如何大力推动经济方式转变,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减少环境污染,?如何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彻底解决上学难,实现教育公平问题?如何推进新医疗改革,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何推进户籍改革,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如何加快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大家安心工作,放心消费?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上述材料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本本出发,并且努力排除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要反对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见的经验主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必须有解放思想的精神和勇气,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总之,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拥抱生机的源泉。要解决上述材料中的各种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4.请根据以下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材料1:“美国‘联合争取公平经济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11年间,美国企业总裁的工资增长幅度高达571%,而普通工人工资的增长水平只有37%,扣除10年来的通货膨胀幅度32%,工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无几。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目前美国老板的平均工资薪水是一般工人平均薪水的531倍!据计算,如果工人的工资从1990年开始也像企业领导那样增长,今天工人的平均年薪就应该是120491美元,而不是目前可怜的24668美元。该研究所认为,美国的经济制度应该对那些低收入者更公平些。该研究所和其他相关机构正在努力,要求美国国会尽快以立法形式,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据统计,1990年,美国法定最低工资为每小时3.80美元,目前才提高到5.15美元,如果最低工资界限也以老板工资增长的速度那样上涨,今天工人的最低工资界限应该是每小时25.50美元。实际上,民主党国会议员近年来不断推出议案,试图缩小工人和老板工资之间的差距,如肯尼迪参议员1999年曾提出议案,要求把每小时的最低工资提高到6.65美元,但由于国会一直由代表企业主利益的共和党把持,这类议案全被搁浅。有经济专家指出,尽管民主党和民间学者正在积极推动提高工人工资,但在目前美国经济疲软,企业裁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工人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地步,能不被裁减就算是万幸了,哪里还敢奢望在增加薪水。在可预计的将来,工人和老板之间的工资差距,继续拉大的可能性更大。”上个世纪中期,虽然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贫富差距有所缩小,但在近几年,贫富间的悬殊又进一步拉开了。1979年全球富人的总收入是特贫阶层总收入的9倍,到1997年,已上升到了15倍。1999年,英国国内的收入差距悬殊达到了40年的最高水平。(《经济日报》2001年9月11日。)材料2: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中国是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显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里。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财政部官员曾透露,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这些都显示出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统计局的报告并预言,贫富差距在未来十年还将进一步扩大。41 分析:1、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1)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2)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3)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2、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1)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合理拉开差距可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过大的差距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2)所谓公平虽然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因素与方面,但在现在的中国,从社会整体来说,就是由于贫富分化造成的“不公平”所引起的公平问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发生很大矛盾时优先公平,则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果在这个矛盾中选择效率,则会使经济得到增长,但不顾及公平问题最终也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的增长。因此公平也必须围绕着效率来进行。高效率最终也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利益,因此也是“立足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总之,“立足公平”要有长远思想,要看到效率极大提高后所获得的大公平,这样它才有深远意义。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平均主义是小生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完全不相容的。实行平均主义只能打击现金、鼓励懒惰后,严重挫伤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会破坏社会生产力。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越好,越大越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分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再分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更加注重公平的功能。总之,我们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相关原理分析我国现存“三农”问题。材料:农业为什么艰辛,农村为什么落后,农民为什么贫穷?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认真加以分析,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2012年黑龙江“三农”工作,坚持以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为牵动,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为抓手,以现代化大农业“八化”建设为整体规划和目标,以建设大水利、应用大农机、推广大科技、开展大合作为当前工作着力点,力争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200亿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2011年,全省“三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14.1亿斤,跃居全国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0.70元,同比增长22.2%,牡丹江和鸡西两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大水利建设如火如荼,抗旱除涝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农机建设强势推进,综合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大科技建设硕果累累,农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大合作建设方兴未艾,场县、院县等合作共建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建设热火朝天,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农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农业艰辛、农村落后、农民贫穷,一直是“三农”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历史文化渊源,农业始终都是最质弱的产业,农村始终都是最困弱的地区,农民始终都是最贫弱的群体,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彻底改变。生产环境制约,农业生产始终要面对各种自然灾害,而且还必须紧扣农时节令,遵循自然规律。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生产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是人工劳动,农业机械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农田水利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还很低,农业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生产方式陈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难以实现社会化大生产,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农业规模效益。劳动价值低廉,由于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差别和社会地位差别以及有关社会管理制度的制约,使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农村劳动力收入过低问题还没能找到一条很好解决的路子。商业贸易不活,目前多数农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商贸产业体系和发达的商贸物流体系,延缓了农村市场化进程,成为农村加快发展的新瓶颈。基础设施不足,交通、通讯、电力、给排水、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缺乏必要的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公共资源欠缺,城乡公共资源占有不均的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金融市场乏力,农村金融市场基础薄弱、功能单一、设施落后,造成农村资金来源少、外流大、缺乏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对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应该认真研究并努力去进行解决。【摘自《黑龙江新闻网》】分析要点:(1)主要明确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的大问题。(2)分别阐述“三农”问题及解决思路:第一,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应遵循市场规律,健全农业产购销体制。产供销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一供一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如何彻底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41 第二,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第三,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增收两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民问题首先是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个别农村甚至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富民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次是农民增收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农业现代化问题。因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3)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做到“四个必须”。第一,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第二,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第三,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四,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总之,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解决好“三农"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6.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问题材料1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惩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材料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关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回答问题:(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从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分析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7.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中国外交原则的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材料1.中新网2012年8月15日电:41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发表的最新消息说,香港保钓人士已经有一部分人在当地时间17时30分许登上了钓鱼岛。据报道,日本警察厅一批警察已经准备登岛抓捕保钓人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5日就香港“保钓”船只前往钓鱼岛答记者问,称中方已向日方表达严重关切。秦刚说,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和坚定的。“我们正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中方已向日方表达严重关切,要求日方不能有任何危及中方人员、财产安全的作法。”材料2.人民网2012年8月15日电:据香港电台16:36发布的消息,香港保钓船“启丰二号”船员致电回港时表示,保钓船已靠岸,并且搁浅。部分船员已经上了沙滩,宣示主权。船员说,日方船只曾先后多次撞向保钓船头,船身毁烂,方向盘也损毁,要靠电脑导航。但所有船员安全。日方派出数十人在岛上戒备。材料3.中国新闻网转中新社香港电:2012年8月15日下午5时许,保钓船只“启峰二号”冲破日本海上层层阻拦,16年来首次在钓鱼岛搁浅,7名保钓人士毅然涉水登上钓鱼岛。共计34名日本佩枪警察,首先抢夺中国国旗,并迅速控制手无寸铁的保钓人士;2艘大型日本舰船两路夹击截停试图撤离的“启峰二号”。一行14人全部被抓。据随行记者蒋晓峰描述,日方以蛮横粗暴的方式抓扣所有保钓人员及船员,带上手铐送往那霸。期间,日方指责14人非法入境和非法进入日本领土,逼迫所有人签署相关认罪文件,但遭到拒绝。材料4.中新社香港2012年8月17日电:首批7名保钓人员17日搭乘香港航空UO657航班于晚8时许顺利返回香港,在机场受到热烈迎接。7人高举五星红旗,高喊“打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口号步出候机楼。他们向记者透露,日本警方蛮横抢夺中国国旗,实施抓扣,并强迫他们签署认罪书,7人断然拒绝。材料5.人民网2012年8月17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消息,1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发表谈话称,2012年8月15日,日方在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抓扣了14名中国公民及所乘船只,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在拦截中方船只过程中,日方舰船采取了夹击等危险行动,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抗议。中国政府重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对中国公民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非法和无效的,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动摇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长期以来,中方从发展中日关系大局出发,一贯主张通过对话谈判妥善解决钓鱼岛问题。中方要求日方停止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动,回到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上来,以实际行动维护中日关系大局。材料6.中新网2012年8月18日电: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日本昨天(17日)陆续放还香港保钓人士,台湾地区外事部门当晚发声明,肯定日方释放保钓人士有助维持区域稳定,但同时以近期罕见的强烈字眼,抨击日方“窃占”钓鱼岛。材料7.新华网2012年9月8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马英九9月7日说,不管日本是要“国有化”或“私有化”钓鱼岛的交易,“我们一概不予承认”。马英九当天下午搭乘直升机抵达离钓鱼岛列屿最近的台湾岛附属岛屿彭佳屿,明确宣示捍卫钓鱼岛。分析要点:(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2)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不可动摇。(3)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在捍卫祖国领土主权方面是一致的。(4)中国政府在外交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等于软弱可欺。41 8.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本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原理,针对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联系实际论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及构建途径与方法。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2011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丑闻频发,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2011年4月份,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一张数额为9859元的餐饮发票在微博上被曝光,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围观和质疑。2011年6月20日,一位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在微博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炫富背后因其被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引起轩然大波,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向了风口浪尖。此后,红十字会被曝光的还有天价帐篷、天价医疗器械超声刀等。2011年8月13日,中国红十字会再被指“剋扣”捐款:世界小姐张梓琳把8万元交给红十会属下“小天使基金”,并指定捐给湖南血癌女童张紫翎,但患儿父母投诉:只收到该基金会3万元“一次性捐助”,怀疑善款遭剋扣。以上种种丑闻被披露曝光,让亿万百姓对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度降至冰点,慈善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中国红十字会,这个大家信任敬仰的组织,竟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不知今后还会有多少人的爱心被践踏。当中国红十字会被媒体一点点揭去面纱之时,普通大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也一点点被抹杀。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我们捐出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百元人民币,那是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勇气和决心,是亿万群众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但突然间,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善款被侵占、被挥霍,有难同胞并没有完全收到我们的爱心,我们的心……。————摘编自《江苏网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民生》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9日10时22分摘编自《参考家园》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1日16时10分来源:《参考消息》摘编自《中华论坛》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4日11时45分摘编自《超级大本营》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4日01时45分阅读材料,依据本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原理,针对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联系实际论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及构建途径与方法。要点分析:(1)必须构建完善我国社会的诚信体系。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性。诚信体系建设总体上属于社会道德建设范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3)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构建诚信体系的途径与方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9.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案例呈现家住梅林一村的黄太对记者说,她在梅林一村住了好些年了,周围环境干净整洁,文体设施也很齐全,每天都是开开心心、乐乐呵呵的,身子骨越来越硬朗。在深圳,像梅林一村这样温馨舒适、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社区还有许多座。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建设和谐深圳”为目标,着力为老百姓营造和谐温馨的居住家园的结果温馨之家:让外来工都能享受到家的温暖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多。目前在深圳居住的1000多万人口中,户籍人口仅146万,其他都是劳务工和外来流动人口。劳务工的权益是否有保障,对建成“和谐深圳”至关重要。深圳市委市政府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对数百万劳务工给予了特别的关爱。出外打工的人最怕的就是生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劳务工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深圳市今年初出台了《深圳市劳务工合作医疗试点办法》,规定每名劳务工每月只需缴纳不到10元钱,就可以享受从门诊到住院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试点一旦全面铺开,将使600万在深劳务工受益。友爱之家:让党的关怀渗透到城市每个角落社会治安好不好,关系到每个居住生活在深圳的人是否有安全感的问题。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说:“社会治安搞不好,其他环境再好也等于零。人们没有安全感,谁还愿意来深圳居住,谁还敢来深圳发展?”为了给市民营造一个平安的“家”,尽管深圳对政府人员编制一减再减,但市委市政府还是作出决策:增加警察3000名。41 对没钱在深圳打官司的,深圳有关部门会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几年来,深圳的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义务接待群众来访和解答法律咨询计24万人次;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逾万宗。2004年,全市受理法律援助案件达3978宗。对没有工作的,给予再就业援助。深圳多年来一直在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并通过多层次的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2004年,又推出了“关爱·自立”行动,并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就业需求和不同类型的失业人群量身定制援助方案。2004年和2005年,每年安排再就业资金7000万元。对生活有困难的,深圳能够提供保障的就尽量给予保障。为此,全市还开展了对于低保家庭的普查,建立了低保困难家庭的数据库。2004年全市共发放低保救济金2427.4万元。和谐之家: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深圳的发展成果为了让市民有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2004年,深圳共安排12.02亿元用于市政配套项目建设,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达120亿元,是历年来最高的。深圳市城管局下属有13家市政公园,其中12家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深圳的各个公园成了市民最爱去的休闲场所。为了给市民保障提供最基本的健康权,深圳这些年还逐年加大了对医院建设的投入。2003年,深圳投资4亿元兴建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加强疫情的信息化管理,投入2000万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疫情报告、分析视听化网络。同时,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建立大型医院,让外来劳务工感受尤深的,是子女就读问题。深圳外来劳务工子女有近40万人,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深圳各界为解决外来劳务工子女上学问题出谋划策,比如一般情况下小学一年级五六月份报名,9月份上学就可以了,但是深圳为了更好地摸清外来劳务工子女读书的情况,每年的3月份就开始报名了。40万外来劳务工子女都能享受9年义务教育,50%的人就近进入公办学校。2004年全市各项教育的投入达49亿元。(摘自《光明网》)案例讨论(1)什么是“以人为本”?(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案例点评:(1)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不同呼声,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第三要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充分满足不同利益集团合理的利益诉求。第四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要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做好群众工作。1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辩证关系材料1:最低工资标准2012年2月8日,由人社部、财政部等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正式公布。“十二五”时期我国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40%以上。到“十二五”末,街道、乡镇和城市95%以上的社区将设立基层劳动就业服务平台。材料2:招工就业难规划称,“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首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其次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材料3: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为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十二五”时期我国要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摘自《光明网》】分析要点:分析答案:根据材料内容看到我国逐年提高最低工资收入标准,是在实现社会公平,使百姓共享改革成果的集中表现,也是在贯彻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正确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1、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1)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2)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3)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2、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1)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合理拉开差距可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过大的差距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2)所谓公平虽然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因素与方面,但在现在的中国,从社会整体来说,就是由于贫富分化造成的“不公平”41 所引起的公平问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发生很大矛盾时优先公平,则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果在这个矛盾中选择效率,则会使经济得到增长,但不顾及公平问题最终也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的增长。因此公平也必须围绕着效率来进行。高效率最终也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利益,因此也是“立足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总之,“立足公平”要有长远思想,要看到效率极大提高后所获得的大公平,这样它才有深远意义。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再分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更加注重公平的功能。总之,我们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从分就业,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1.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本课程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原理,联系实际论述,应如何看待我国的高铁发展问题关于中国高铁降速——材料1: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会议指出,目前,“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正在深入展开,铁路系统正在集中排查隐患,加强安全措施。彻底查明事故的原因,深刻反思和总结教训,全面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对实现铁路尤其是新建高速铁路安全运营,对我国铁路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这次调查不仅要查清直接原因,还要追根溯源,查清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会议决定充实、加强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调整人员结构,完善调查制度,以提高调查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切实做好铁路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安全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一)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 (二)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要根据不同线路实际情况,科学评估,适当降低运营速度,以利于增加安全冗余,改进技术和管理,积累安全管理经验。(三)对已经批准但尚未开工的铁路建设项目,重新组织系统的安全评估。暂停审批新的铁路建设项目,并对已受理的项目进行深入论证,合理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建设方案。会议指出,以上三项措施涉及面广,任务复杂繁重,要科学部署,周密细致制定方案、分解任务,加强协调配合。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二要及时整改。三要统筹做好部分高速铁路降低运营速度后的运力调度等工作,适当增加其他客运车次,做到既确保铁路安全,又不影响人民群众出行方便。四要坚持公开透明、准确真实的原则。五要科学编制“十二五”铁路发展规划。合理确定铁路等级、速度目标值等核心指标,完善安全标准,更加注重新技术、新装备开发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大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投入。完善和落实运营风险和安全评估机制,全面开展后评估工作。材料2:当日,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表示,为增加高铁安全冗余,积累安全管理经验,在高铁运营初期,将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采取降速运行、开车密度逐步提升及降价等措施。盛光祖表示,根据新方案,在运行速度方面: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300公里开行;设计最高时速2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200公里开行;既有线提速到时速200公里的线路按时速160公里开行。这是我国铁路连续六次大提速及多次冲击世界高铁最高运营时速纪录后,首次降速运行。由于国际上公认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铁路为高速铁路,经过此次降速,既有线提速到时速200公里的线路将全部“还原”为普速铁路。中国高铁的最高运行速度也将从350公里降低为300公里,原先保留350公里时速开行的京津城际、沪杭高铁将全部调整为时速300公里运行。阅读材料,依据本课程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原理,联系实际论述,应如何看待我国的高铁发展问题。要点分析:(1)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发展必须科学。“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了一些部门在现代化建设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安全、脱离实际发展能力和需求的问题。(3)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并立即付诸实践,体现了党和政府实事求是纠错、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12.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材料1.为人师表的完美诠释——八零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失去双腿  2012年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至今仍躺在重症监护室,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张丽莉的事迹迅速传遍佳木斯市、黑龙江省、全国各地,她的伤情也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祈祷、祝福。材料2.最美司机吴斌:76秒的坚守2012年5月29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员工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杭途中,突然有一块铁块像炮弹一样,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危急关头,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的剧痛,吴斌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跳灯,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虽经全力抢救却因伤势过重去世,年仅48岁。材料3.邯郸临漳最美小伙王俊旺20秒内3次控车救人2012年6月4日41 8时许,在武安市元宝山水泥厂交接班的时间、一条坡道人流车流最多的时候。一辆停靠在这里的大货车正在装载钢管,4名工友往车上装,王俊旺和另一名工友潘海军在车上整理。当装到一多半的时候,这辆装载了10来吨钢管的货车突然开始滑行,并且速度越来越快。货车正对着上下班的人群,再往前,还有一段煤气管道,大货车一旦冲过去,后果不堪设想。工友们惊慌失措地大声呼喊“溜车啦,快闪开!”王俊旺迅速从车上跳下来,疾跑到驾驶室旁,从车窗伸进手去,一把将方向盘打偏,货车向左拐了一个近90度的弯儿。正是这个大转弯,前方的行人和车辆保住了,煤气管道保住了!但危险并没有过去。左边是条更陡的坡道,货车依旧向前滑,速度更快,尤其糟糕的是前方依然有行人。必须控制住车辆!千钧一发之际,王俊旺再次追上大货车,想跳上驾驶室紧急制动,但因脚蹬的地方太滑,没有成功。王俊旺仍没有放弃,第三次,他左手打开了车门,右手急忙抓向车座,试图跃上大货车,但因人和车都在运动中,他没抓住车座,却一把抓在了坐垫上,结果一脚蹬空,连人带坐垫摔倒在坡道上,货车的后轮无情地从其头部、胸部碾过……王俊旺20秒内3次控车救人,年仅18岁的生命迸发出最耀眼的光彩!分析要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培育“四有”公民。(2)“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3)材料中的数位模范人物的行为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好诠释,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行为充分表现了自身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理想境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愿一切活着的人为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中央电大马列教研室2012年12月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