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练习答案.doc 14页

  • 152.50 KB
  • 2022-04-22 11:37:23 发布

教材练习答案.doc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习思考]1.(P.4)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2.(P.7)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3.(P.9)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自我测评](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材料阅读与思考](1)诗句理解:春天种下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很多粮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死的情形。中午顶着烈日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2)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习思考]1.(P.10)戏曲“黄梅戏”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男耕女织”的剧情,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典型体现。2.(P.11)(1)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2)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3)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4)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5)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6)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3.(P.12)译文:禹在涂山召集诸侯,有许多诸侯手执玉器和丝帛参与盛会。这说明物质生产比较贫乏的禹的时代,丝织业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然而,在中国古代丝绸是贵重织物,往往为贵族所专有。[自我测评]提示:它们的所在省份是:定窑——河北、均窑——河南、景德镇窑——江西、龙泉窑——浙江、耀州窑——陕西。[材料阅读与思考]译文: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蔬菜果类是园子里生产的;鸡猪等畜类是圈养的。至于住的房屋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灯烛,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所以,能守住家业的人,即使不出门生存所需的东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因为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尤其是商品交换关系;他的日常所需,诸如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其中“桑麻以衣”以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等,都是手工业生产所得。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习思考]1.(P.18)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自我测评]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阅读与思考]译文:“贞观元年十月皇帝下令:五品以上的官员,不容许进入市场。”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说明:(1)说明唐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从商人那里获得利益。(2)同时,说明在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习思考]1.(P.23)译文:“现在的法律贬低商人,但是,商人已经非常富贵了;现在的法律抬高农民,但是,农民已经极其贫困了。”原因:(1)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造成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不可避免地致富了,这是历史的必然;(2)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依附于土地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地主是靠剥削农民来生存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政治地位被“抬高”,事实上处于社会的底层,极其贫困。2.(P.23)作用:(1)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2)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3)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影响: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自我测评](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例如: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武帝也推行过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2)统治者推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例如:秦朝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和剥削关东地区;再如: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3)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例如:秦朝统一度量衡为商业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4)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例如:汉成帝的诏书中就曾经说过,世俗奢侈无法禁止的原因在于,贵族高官的奢侈没有节制,于是民众仿效,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材料阅读与思考]海禁令的颁布和实行,切断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使中国故步自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落后于西方世界,尤其在经济方面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得不到应有的正常的发展。专题一问题研讨:1.应当注意农业作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地位。关于手工业经济的成就,可以总结纺织、冶金、制瓷等方面的成就。对于古代工商业,应肯定其促进经济进步的作用,都市的兴起也是由于商业的繁盛。对于传统经济结构的历史评价,应肯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农耕社会曾经有保持稳定的作用,也应指出这种经济结构阻碍了经济近代化。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在若干行业达到了技术的高峰,然而服务于皇权的“工官”制度限制了生产的扩大和技术的传播。“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也影响了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曾经促进了经济的活跃,但是由于专制王朝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贸活动受到限制。面成功的商人又往往投资于田产,使商业经营成为地主经济的附从。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5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学习思考]1.(P.32)买办拥有巨额资金,又同外商企业有较多的联系,从理论上讲,应该能够大大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买办收入的大部分被买办及其家族浪费掉。消费之外的积累,大部分寄存或附股于外商企业,同外商资本合流;有少量转化为土地从事封建剥削;真正兴办中国近代企业的包括官督商办和商办企业,在19世纪后半期,更可说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了。买办投资于大型民族工业主要是在20世纪以后的事情。总之,买办以其有较大的资金,又有兴办近代工业所必须的某些洋务知识,对于近代工业的创办有一定的贡献。2.(P.32)原因之一:地主、官僚和商人是最早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的中国人,他们在与西方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深受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刺激,既痛感于利润被侵略者所掠夺,又看到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创办了一批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希望实现国富民强。原因之二:他们把地租和高利贷剥削收入的一部分投资于近代工业,是因为新式工业能给他们带来比较优厚的利润。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1.连线(略)继昌隆缫丝厂 陈启沅                    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英保兴面粉厂 荣宗敬                     大生纱厂张謇2.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謇参加会试,高中状元,按例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战争爆发后,张謇力主抗战。甲午战争失败后,张謇愤于朝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工矿企业、教育等其他事业。从张謇的事迹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为国分忧,为国家强大而奋斗,不论是为仕,还是在商,最终目的,都是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所学。[材料阅读与思考]19世纪7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中国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由于外国廉价机制纺织品的倾销开始广泛解体,广大农民被迫到市场上购买洋纱洋布及其他生产资料,小农经济日益与市场联系起来。外国资本凭借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一系列特权,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侵略,是中国自然经济初步解体的外部条件。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生产既无法与外国资本主义倾销的商品竞争,也无法长期阻挡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时期内,以“男耕女织”为核心的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6课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习思考]1.(P.35)因为中国的封建剥削形式,如地租和高利贷收入很高,超过了工业提供的利润。2.(P.36)1)纸币取代金银货币,结束了中国长期以白银作为通货的历史,顺应了货币发展规律的要求。2)通过改革,使货币发行权趋于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历史。对缓和金融危机、稳定经济形势起了一定的作用,法币流通领域不断扩大,社会金融宽裕,国内储蓄增加,物价回升,经营工商业有利可图,商品市场活跃。3)法币与白银脱钩,币值不受世界市场银价波动的影响,币值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4)稳定的法币对外汇率,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加,而入超明显下降。3.(P.37)两个条约都是帝国主义妄图置中国于其统治之下的不平等条约。1915年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北洋政府提出的,企图利用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顾及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的有利时机,实现它对中国的独占。由于全国人民的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行。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后,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国的标志;同时也是美国在第二世界大战后,利用它急剧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妄图实现对中国的独占的反映。   两个不平等条约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自我测评]1.随着法币流通范围的扩大,导致物价猛跌,许多工厂的产品销不出去,但是开支并不减少,造成生产困难。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也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又一个原因,它们依靠其独占国家的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抗战胜利以后,民族工业大量使用进口原料,美国等国的商品涌入,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2.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著的。他们执著地从事经济事业,能够更好地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利润。他们思想开放,不拘陈规,思维敏锐,能够及时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他们锐意改革,敢于革除陈规陋习,使企业内部组织更加趋于合理化。重视技术与人才的培养,注意通过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各方面的素质。[材料阅读与思考]这种观点不对。一方面,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发达的农业、富裕的农村和农民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还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衰败的农业、破落的农村和贫困的农民又对工业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因为它们无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原材料以及劳动力。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与摧残,使得农村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农民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在朝不保夕的艰苦困境下,不用说消费工业品,就连生存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因此在如此破败的旧中国,是无法实现工业化的。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第7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学习思考]1.(P.39)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商品以及能够进行大生产的机器,其目的不在于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希望中国永远作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是其附庸。在它们看来,向中国输入先进的机器,或许会使中国产生与之抗衡的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业企业,这对它们来说,将产生一个竞争的对手,这违背了初衷。因此欧格纳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2.(P.4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但是民族工业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有着一定的依赖关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自我测评]民族资产阶级组织起各种不同的团体,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和抵制洋货运动。他们对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增加的赋税,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要求国民政府将各项捐税一律蠲免。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要求从根本上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条件。[材料阅读与思考]资产阶级要求对现实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表现在: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实现政治民主,但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要求振兴教育;外交上要求废除历届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争回被外国侵略者掠夺的利权。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专题二问题研讨1.一般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中国,这三个基本条件形成的情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求生存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欺凌,进而实现强国富民,是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但这一切都破灭了。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不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要想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薄弱,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第8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思考]1.(P.46)过渡时期总路线又被称为“一化三改”。一化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其核心是集中主国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因此这是一条建设与改造并举的路线。2.(P.47)三大改造完成后,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贵所绝对优势地位。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因此,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3.(P.48)它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内容,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大力从事经济建设。从而提出了开辟一条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大问题。4.(P.49)“大跃进”运动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它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从而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的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5.(P.49)重点是以铁路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6.(P.51)在文革的长时间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人民生活水平甚至有所下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中国由于“文革”的影响,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及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说“文化大革命”是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沉痛教训。[自我测评]1.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从1956年到1966年“文革”前夕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但是,这十年间,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共党内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等。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材料阅读与思考]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全国工业固定资产获得了增长,发电、原煤生产、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取得巨大增长。从1965年起,我国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起来,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逐渐收到成效。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也获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总之,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资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立起来的。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挫折是在总路线提出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第9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思考]1.(P.53)主要原因在于在旧有的经济体制下,农民承受着巨大的基本生活方面的压力。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些年份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在一些地方,农民们为解决温饱问题而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主要内容就是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2.(P.53)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后,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实行这一政策的地区基本都取得了农业大丰收。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而在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增强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自我测评]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2.因为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3.步骤: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同时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90年4月,开放上海浦东,浦东开发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格局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海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材料阅读与思考]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政策,是结合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工人农民先行带头通过改革而富裕起来的政策。它实际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先声。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设立,都是这一政策的具体实践和发展。它对于中国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对于带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第10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习思考]1.(P.57)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召开2.(P.57)参见P.57倒数第二段3.(P.57)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改变了以前社会主义阶段只有公有制一种经济结构的判断,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不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主要是体现在控制力上,其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处。[自我测评]1.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强调了6个主要观点:(1)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3)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关于发展问题。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讲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第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容。第二,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第三,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五,中共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容。[材料阅读与思考]邓小平这两篇讲话,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精髓,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引导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重要起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国际国内形势转换的重大关头的一次重要谈话。它对于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专题三问题研讨1.成功的方面:第一,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与改造并举的道路。具体内容包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等十几个基本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曲折方面:这十年间,在探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发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严重的失误,社会经济发展遭到严重损害。其后,中国共产党内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等。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2.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四步重要决策,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下略,详见P.55[自我测评]3,步骤)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习思考]1.(P.63)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服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2.(P.64)略。3.(P.65)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自我测评]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2.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搀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材料阅读与思考](1)第一,汉民族服饰向游牧民族服饰演变:清军入关后强行推行。第二,满汉民族服饰的融合:满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第三,西化的趋势:近代工业的发展;政治变革的影响;留学生的推动;发展军事力量的需要。(2)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渴望和自然接近;文化上返璞归真;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第1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习思考]1.(P.70)包括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电子信件。[自我测评]1.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械动力牵引的发展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地更新发展,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2.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上,带来的后果就是交通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在通信工具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主要体现在线网的架设、通信工具的数量上。由于许多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线网很难通入,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信工具的数量不多。而东部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无论在线网的涵盖区域还是通信工具数量的百人拥有数都绝对处于优势。[材料阅读与思考]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反对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评价: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官员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但也是符合其阶级立场的。对于官员来说,西方机器的引进必然破坏社会结构,造成人口的自由流动,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西方技术的传入,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当它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以后,必将势不可挡,进而更加加速社会的变动。后来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第1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习思考]1.(P.74)电视造成了个人和团体的社会身份(或角色),与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的组合,弱化了社会身份和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之间的距离,打破了社会身份与物理空间的传统关系,创造了新的场景。电视更趋向于将不同印刷媒介阅读圈子的人放进同一个公共领域。它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共享的存在,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电视使得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电视通过展示而使许多地点或方面失去神秘感,从考古到科学的发现,也进一步促进了接触新观念和促进新的地点的开放。[自我测评]1.从传统媒介出现之时开始,人们就可以从报纸、影视作品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现代媒体也不例外。而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的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2.互联网确实方便了生活,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想要知道的资讯,查找所需要的资料,方便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的确造成了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不愿意走出家门,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做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材料阅读与思考]上述材料反映出整个社会处于复杂混乱的政党政治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确实相当自由开放,但是实际上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当混乱。新闻舆论是对政府行为有效监督的—个手段,也是保持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要言论不依仗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强制推行,确保多元的自由争辩,不但不会威胁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反而会推动公民在自由思考中逐步成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但这不意味着社会舆论可以完全没有约束,它必须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引导民众,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离开了这一点,就会造成社会舆论的无政府主义。专题四问题研讨1.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变化(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表现: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西化;社会习俗的西化。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第14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学习思考]1.(P.82)这两种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各自不同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特征的产物;在不同时期其作用也不尽相同,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认识;近代欧洲人的冒险精神和扩张性导致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到来,而中国人的固步自封导致闭关锁国,最后落后于世界。2.(P.82)如果承认测算符合事实,可以联系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从中国的经济形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严格限制工商业的政策、禁止海外贸易、人口激增等方面,分析中国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对比欧洲,则要分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科学革命及工业革命、对外开放和采用市场经济作为基础等方面,说明欧洲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重点要培养学生分析论证能力。如果不承认这一测算符合事实,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个假问题。这样就要列出至少两到三个经典的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3.(P.83)丰富了人类的粮食作物种类;给人以美味的饮料享受;烟草有一定药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容易使人上瘾,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自我测评]意义:①引起“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    ②引起了“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导致了非洲、亚洲、拉美等地区现在相对落后的局面。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④证明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材料阅读与思考]1.语言不通;相貌相异;生活习惯差异(如印第安的吸烟);价值观不同(如对待黄金)。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不同。2.投入与收益差异很大。哥伦布没有实现梦想,在贫病中死去。3.印第安人质朴的本性;认为哥伦布一行是天神派来的使者。哥伦布一行为了寻找黄金,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欧洲生产方式领先,为发展本国经济,对印第安人进行奴役。第15课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学习思考]1.(P.86)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宗教压制。2.(P.88)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战争。3.(P.89)牟取暴利;满足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自我测评]1.A2.从原始资本积累、市场扩大、原料增加等方面分析。例如,殖民扩张使巨额财富源源流入欧洲,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信息途径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材料阅读与思考]1.利用英国制成品进行正常的海外贸易。反对西班牙贸易独占权,进行海盗式抢夺。参加贩卖黑人奴隶。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英国商人同印第安人进行不平等贸易。2.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提供了市场、原料、资金。第16课“蒸汽”的力量[学习思考]1.(P.95)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自耕农在英国逐渐消失;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2.(P.96)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原料进口占比例大。3.(P.97)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已成为19世纪国际经济地位中最重要的国家。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提高;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英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4.(P.97)有道理。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料、市场,进行了必要的原始资本积累。对亚非拉造成贫困,是国为财富被掠夺、经济结构单一、国际贸易的不平等,同时,还伴随着残暴的殖民统治。被迫送入市场经济,也改变了亚非拉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自我测评]1.D2.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材料阅读与思考]1.英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世界各地为英国提供了生产和生活原料;从国外掠夺财富转化为资本。2.圈地运动使英国农业为工业生产了大批的原料;工业革命使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要求扩大世界市场;经济扩张和海外殖民活动,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3.这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可从以下要点来分析: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的强度和密度,也导致手工业者失业;只有提高技术和技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可再就业;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17课走向整体的世界[学习思考]1.(P.102)19世纪初期的公司,大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成立的,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业和煤炭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因为只有具备雄厚的资金,才可能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相当大的规模,这样的大型企业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2.(P.104)美国完成在北美大陆的扩张;美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19世纪末欧洲列强对世界的瓜分,实行排他性的殖民主义政策,对美国利益有损害。企图独霸世界。3.(P.104)同意。交通通讯的发展、经济互补性增强、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经济交流的理性化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但如果一个国家闭关锁国或自然灾害发生,这种“全球化”可能会短时中断。4.(P.105)这是整体世界发展对我们发展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只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我们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要求我们向其他发达国家学习。[自我测评]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1.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迎来“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掌握了专门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来充当主要角色。在欧美同时展开,工业化浪潮从以前西欧个别国家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将自由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1)反映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美国发展最快,中国发展最慢。(2)从三国所处社会性质、对科技的态度、统治方式等方面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3)发展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材料阅读与思考]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专题五问题研讨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通过新航路开始把世界联系起来,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正常和不正常的途径得到加强;十九世纪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和争夺,世界大部分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国际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增强,各国经济的互补性增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形成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生产力的进步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条件和动力。世界市场形成,市场需求量增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世界各地生产的互补性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而增强;市场经济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刺激了人们扩大生产规模的欲望;世界市场形成对科技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世界市场的形成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时空观,加快了人生活的节奏,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第18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习思考]1.(P.111)略。(参见前述有关内容)2.(P.112)胡佛的经济政策始终带有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特点。他否认危机的严重性,确信市场调节的功能,坚守自由放任政策。3.(P.111)它反映了大危机时期美国生产力大倒退、大破坏、经济凋敝、社会萧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面临崩溃的情况。注:①安德鲁•梅隆是美国20年代三任总统的财政部长。②胡佛总统任期内危机爆发并进一步恶化。③华尔街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所在地,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经济大危机以华尔街股票市场狂泻宣告爆发。[自我测评]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2)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2.(1)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2)工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和倒退。(3)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4)国民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材料阅读与思考]作者从以下几方面揭示:(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联邦政府代表和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资本为所欲为。(2)垄断资本控制国民经济,操纵市场和价格,使市场规则遭破坏,经济正常运行受阻。(3)贫富悬殊加大,阶级对立日益尖锐。(4)狂热的股票投机导致股市崩溃,金融体系瓦解,最终掀起大危机。第19课罗斯福新政[学习思考]1.(P.115)是指罗斯福总统为了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2.(P.116)有助于恢复美国人民的自信、增强克服危机的信心,使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最终摆脱这场危机。3.(P.116)经济危机导致生产大幅下降,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到了沉重打击。4.(P.119)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新”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政策(即确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认为即使出现危机,“自由放任”政策也一定能使国家安然渡过),而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自我测评]1.略。(参见前述有关内容)2.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从现实影响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已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了。[材料阅读与思考]第一,美国社会当时存在的—系列社会问题:(1)美国的社会矛盾再一次尖锐,民主政治再一次受到考验。(2)数千万美国公民生活在困苦之中,家庭灾难笼罩着他们。(3)数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4)失业严重、购买力低下。(5)广大人民营养不良等。第二,看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优秀的政治品质:(1)敏锐的观察力。(2)高超的演讲艺术。(3)敢于直面社会问题。(4)主张实行社会救济等。第三,看到了“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20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习思考]1.(P.120)略。(见前述有关内容)2.(P.123)①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开始了经济复苏,摆脱了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困境;②1982年以后美国经济连续增长;③说明里根政府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张,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是有效的。3.(P.123)第一,奉行的经济理论不同。①里根政府实行振兴经济改革,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理论;②克林顿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第二,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不同。(1)里根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①以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医治通货膨胀;②以大规模减税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③以加大国防开支(1985年正式推出战略防御计划)来促进高科技、社会经济和国防力量,医治生产停滞。(2)克林顿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①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②通过精简政府机构缩减开支,增加税收,鼓励消费解决财政赤字;③通过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资教育科技、社会保险、大力投资环境保护来解决就业问题;④推行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4.(P.124)新特点有:①“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②“新”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③“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自我测评]1.①凯恩斯主义经济主张是“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②货币学派的经济主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是货币供应量。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以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③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是“供应决定论”。在供给和需求关系上,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创造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出现稳定增长,主张减税刺激经济发展。2.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特别在北欧地区,福利制度至为完善。第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四,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高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材料阅读与思考]1.美国的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的原因:第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垄断资本控制国家政权,国家政权为垄断资本服务。第二,有推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因素的原因:①以信息技术和因特网为驱动力的“新经济”,由于原本贫富的差别,决定了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②飙升的股市,繁荣的股票市场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原本个人拥有的资本量和知识技能的差别决定了进入股市所获取的信息及股票收益能力的巨大不同;③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拉大了原有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2.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垄断资本家。专题六问题研讨:(同上自我测评2)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第2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学习思考]1.(P.132)因为苏俄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这一新情况,并招致广大农民的不满,工人开始罢工,士兵发生哗变,国内的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因此,必须果断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弦更张。2.(P.133)略。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自我测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1928年)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根本)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借制和租让制),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贸禁止自由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评价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改善了国家财政和人民生活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材料阅读与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农民请愿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要求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果断地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摆脱困境,巩固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第2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习思考]1.(P.136)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2.(P.138)斯大林模式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经济体制:①单一的公有制;②高度指令性计划;③政企不分;④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体系;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政治体制:①高度中央集权制;②党政不分,以政代企、以党代政;③干部委派制;④缺乏监督机制;⑤民主法制不健全;⑥个人迷信。[自我测评]1.以上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做出了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评价又不够全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一场政治经济改造运动,它闯出了农村社会改造的新道路;支持了工业化计划的实现,成为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但同时,农业集体化又是对农民小私有权的剥夺,农业集体化、农民缴纳“贡税”,成为20世纪苏联完成原始积累的独特方式。2.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即特点,见学习思考2)这一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但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弊端非常明显。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材料阅读与思考](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煤钢产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落后不少,机器制造业水平更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煤钢石油生铁等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汽车和拖拉机等机器制造业增长明显。(2)从上表中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较快,铁路和棉织品等轻工业发展较慢,几乎停滞不前。(3)初步方案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没有完成;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的情况和凭主观意志的冒进行动。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第2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习思考]1.(P.141)措施:经济: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自主权;政治: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成效:由于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如冒进、如全盘否定斯大林)、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成效甚微,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P.144)根本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自我测评]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材料阅读与思考]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挫折和困难,但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专题七问题研讨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僵化的经济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必须不断进行改革;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教条主义和学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气息创造精神;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专题八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4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学习思考]1.(P.151)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在二战中,经济实力空前增强,英、法经济受到打击,美国企图凭借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强占世界经济霸权,建立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2.(P.152)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主导建立的,美国在决策中拥有特殊地位,并具有重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都设在美国华盛顿,由美国人在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拥有总投票权1/5以上的投票权,从而拥有最大的表决权和相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自我测评](应从建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加以概述)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贸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材料阅读与思考]1.企图依靠自身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强占世界经济霸权,建立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2.通过建立“国际清算联盟”,与美国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3.经过长达数月的争论,迫于美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1944年,在美国的一手操纵下,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第25课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学习思考]1.(P.154)第一,时间上,欧盟早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二,欧盟成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第三,性质上,欧盟既是政治组织也是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组织;第四,欧盟的组织较为严密,北美自由贸易区较为松散。2.(P.156)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1)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向世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2)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融资和经济交往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前进步伐,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外经贸事业的稳步发展,这对于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和平与安全的环境。[自我测评]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同一区域的国家更易密切合作。其次,各国竞争加强,为增强本国实力需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最后,国力强大的西方大国也倾向于建立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材料阅读与思考]1.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增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2.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更好地维护欧共体成员国的利益;超级大国加紧在加紧在欧洲的争夺,西欧各国要求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安全。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学习思考]1.(P.159)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2.(P.160)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总体上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3.(P.160)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等。[自我测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使他们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抓住机遇,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新的管理经验等措施,加快了本国经济发展。消极作用: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南北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分配悬殊。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中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人类的根本利益。[材料阅读与思考]1.呈现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欧洲和美洲多,亚非和大洋州少;跨地区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数量剧增。关系: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促进:经济全球化不平衡导致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和具体表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结果。制约:经济区域集团化短期内对经济全球化不利。2.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对策: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中谋求发展。专题问题研讨1.区域经济集团化将推动世界格局进一步走向多极化。例如:目前,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南延”欧盟“东扩”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制度化,世界经济的“三足鼎立”局面将会更加明显。再加上独联体同盟不断深化和亚非拉区域性经济集团(组织)逐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将更加不可逆转。2.A促进因素:①全球信息的网络化;②全球市场化的变革;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④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走向缓和。B表现:①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②资本国际化(资本的全球流通);③生产国际化(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④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如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扩展)。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14必修Ⅱ·教材练习参考答案'